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和白细胞铁蛋白的测定及意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和白细胞铁蛋白的测定及意义

一、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血清与白细胞内铁蛋白测定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赖秋宇[1](2020)在《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单药或联合CAG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首次接受地西他滨单药、D-CAG方案化疗并可评估疗效的25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地西他滨单药2例,D-CAG组23例。评估患者诱导化疗后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随访至2020年1月31日,评估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再收集同期首次接受IA、DA方案化疗并可评价治疗效果的59例初治AML(非M3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A37例,DA22例。纳入这84例患者的资料分析影响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所有患者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结果:一、DAC组25例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CR率48.0%,ORR为84.0%;再诱导治疗后 CR 率 68.0%,ORR 为 88.0%。1 年 OS 为 60.2%,2 年 OS 为 52.7%,未观察到患者出现早期死亡;治疗期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感染、发热、恶心、呕吐、出血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耐受。二、非DAC组59例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CR率为44.1%,ORR为62.7%;再诱导治疗后CR率为45.8%,ORR为62.7%。1年OS为71.5%,2年OS为53.0%,有6例患者出现早期死亡;治疗期间除有骨髓抑制、感染、发热、恶心呕吐、出血等不良反应外还出现肝功能不全、心脏毒性、水肿、皮疹、休克等不良反应,经支持治疗后大部分不良反应可耐受。三、在疗效的影响因素上,Logistic多因素分析证实起病时PLT<40×109/L是AML患者化疗ORR的重要独立不良因素,但暂未发现影响CR率的因素。在预后的影响因素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起病时外周血WBC≥20×109/L、ASXL1突变、未接受移植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DAC方案对AML患者诱导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早期死亡率低,适用于基础情况较差、合并严重血小板减低或老年AML患者。AML起病时外周血PLT<40×109/L是患者化疗ORR的重要独立不良因素,成年AML患者起病时WBC≥20×109/L或伴有ASXL1突变,OS缩短,而患者化疗后接受移植治疗则可延长OS,改善预后。

汪树芬[2](2020)在《转铁蛋白受体在造血系统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铁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在机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造血系统对机体铁水平的变化非常敏感,铁缺乏会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特别是孕期缺铁性贫血会导致早产风险增高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偏低,因此孕期铁营养至今仍是全球关注的卫生问题。另一方面,铁稳态影响血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成为白血病治疗的作用靶点,深入探索造血系统中铁稳态的调控机制具有深刻的临床意义。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是介导铁离子进入细胞的主要受体蛋白,通过与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结合以内吞小泡的方式将铁运输入细胞内。然而,目前关于Tfr1在造血干/祖细胞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Tfr1在造血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及机制,进一步阐释铁稳态在造血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方法:1)通过GEO、Bloodspot等数据库检索及流式细胞检测,系统地分析Tfr1在造血分化谱系中的表达情况;2)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Tfr1基因敲除小鼠(Tfr1fl/fl;Vav-Cre,简称cKO)为模型,运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组织切片染色、血液常规检测等技术进行小鼠骨髓造血(出生后第三天)和胎肝造血(E14.5、E16.5、E18.5天)的分析,包括红系、髓系、淋巴系以及各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比例和数量的检测;3)通过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骨髓移植实验、体外集落形成(Colony-Forming Unit Assays,CFU)实验分析造血干细胞的功能;4)利用Annexin-V和Brdu染色分别检测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情况;5)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测定组织中金属元素铁的含量,并且利用Calcein-AM探针检测细胞内铁水平,分析Tfr1基因缺失对系统性及细胞内铁稳态的影响;6)通过低铁膳食诱导铁缺乏小鼠模型以及铁螯合剂(DFO)体外处理造血干细胞,分析铁缺乏对造血系统的影响;7)在CFU体系中,分别添加FAC(主要通过Tfr1的转运功能进入细胞)、Holo-Tf(仅通过Tfr1的转运功能进入细胞)、Hemin(无需Tfr1的转运功能便可进入细胞)等铁补充剂,试图挽救cKO造血干细胞的功能;8)通过慢病毒过表达体系,在造血干细胞中分别过表达不同功能性点突变的Tfr1蛋白(Tfr1R654A无铁转运功能,Tfr1L622A无信号传导功能),利用CFU实验检测造血干细胞功能的变化;9)运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离出cKit+造血干/祖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手段检测其造血干/祖细胞命运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骨髓造血及胎肝造血表型分析:cKO小鼠出生后,与对照组小鼠(Tfr1fl/fl)相比,表现为全身苍白且生长迟缓,于出生后一周内全部死亡。出生后三天幼鼠的血液学分析发现,cKO小鼠的红细胞计数[2.3±0.7(1012/L)]较对照组[3.6±0.4(1012/L)]显着降低(p<0.001),cKO白细胞计数[5.1±0.9(109/L)]较对照组[8.4±2.2(109/L)]也显着减少(p<0.001)。cKO胎肝红系发育障碍,CD11b+Gr1+髓系细胞和CD3+T淋巴细胞数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CD19+B淋巴细胞未见显着性改变。与对照组相比,cKO骨髓中造血干细胞(Lin-cKit+Sca1hi)减少90.90%(p<0.01),造血祖细胞(Lin-cKit+Sca1-)减少97.53%(p<0.001)。同时,cKO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比例[(43.40±1.82)%]显着高于对照组[(16.89±0.65)%](p<0.001)。然而在E18.5胎肝中,cKO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无显着性改变,粒细胞/单核细胞系祖细胞(GMPs)数量较对照组增加[Tfr1fl/fl:4.45±1.19×105;cKO:6.54±1.25×105,(p<0.05)],共同髓系祖细胞(CMPs)[Tfr1fl/fl:4.38±0.25×105;cKO:3.34±0.62×105,(p<0.05)]和巨核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MEPs)[Tfr1fl/fl:1.44±0.11×106;cKO:1.07±0.24×106,(p<0.05)]较对照组减少。2)系统性及细胞内铁代谢检测:cKO幼鼠血清铁[(297.92±31.17)μg/d L]较对照组[(136.63±50.66)μg/d L]显着升高(p<0.001)、肝脏铁[(338.95±72.99)g/g wet weight]较对照组[(72.84±28.81)g/g wet weight]显着升高(p<0.001),然而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成熟谱系(Lin+)的胞内铁水平较对照组均显着性降低(p<0.05)。在E16.5胎肝中,cKO造血干/祖细胞的胞内铁水平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其下游成熟谱系(Lin+)的胞内铁水平较对照组显着性降低(p<0.05)。3)胎肝造血干/祖细胞的功能检测:Tfr1fl/fl胎肝造血干细胞可形成CFU集落单位,而cKO胎肝造血干祖细胞无法形成任何集落单位。非竞争性移植Tfr1fl/fl造血干细胞的受体小鼠正常存活,Tfr1fl/fl造血干细胞在竞争性移植体系中可重建造血系统,而cKO造血干细胞无法在受体小鼠骨髓内重建造血系统。4)造血干/祖细胞中Tfr1转铁功能验证:5μM铁离子螯合剂(DFO)处理野生型造血干/祖细胞导致CFU集落单位数量显着减少[Ctrl:46.5±2.12;5μM DFO:7.5±2.12,(p<0.05)]。cKO胎肝造血干细胞在添加10μM FAC或5μM holo-Tf的M3434培养基中仍无法形成任何CFU集落单位。而添加Hemin后,cKO胎肝造血干/祖细胞可形成CFU集落单位,且呈现浓度依赖性。cKO胎肝造血干/祖细胞过表达Tfr1R654A后无法形成CFU集落单位,而过表达Tfr1L622A可形成CFU集落单位。最后,与对照组cKit+造血干/祖细胞相比,cKO胎肝造血干/祖细胞命运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Notch1、Gata3、Gata2、PU.1、Fli、Gfi1和C/EBPα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研究结论:Tfr1是造血祖细胞/前体细胞向一系列成熟血液细胞分化所必需的调控因子;Tfr1作为细胞表面重要的铁转运蛋白受体或是造血系统摄取铁的主要途径,而血红素铁在造血发育过程中可成为Tf-Fe的替代来源;铁的摄取可能是Tfr1介导造血干/祖细胞分化和存活的主要分子机制;细胞内铁稳态的维持在造血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Tfr1为靶点深入探究造血系统中铁稳态的调控机制,为造血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马芙蓉[3](2019)在《APL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相关指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APL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危险因素,对相关因素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工作中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高危患者尽早开展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期降低CNSL发病率。方法:汇总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血液内科明确诊断为APL并规范化疗至少1年者有64例(所有患者均为初诊),依据第3版及第4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关于CNSL的诊断标准,分为临床诊断CNSL组(以下简称诊断组)和非CNSL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其中诊断组24例,对照组40例,收集如下指标: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起病特点;血常规及骨髓象指标:初诊血常规、外周血及骨髓中幼稚细胞比值;凝血指标:PT、APTT、FIB、DD、FDP;其他指标:并发症、危险分层、预防性鞘内注射次数、LDH、融合基因分型、染色体核型;预后指标:达到CR时间,生存时间等,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通过比较两组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从而对APL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索。结果:诊断组与对照组比较,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高、外周血和脑脊液LDH值以及两者差值均高、初诊时合并淋巴结肿大或肝脾大、危险分层为高危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或危险分层为高危组可能与APL患者并发CNS浸润有关。(2)淋巴结或肝脾肿大可能与APL患者并发CNS浸润有关。(3)外周血LDH升高、脑脊液LDH升高以及两者差值升高可能与APL患者并发CNS浸润有关。

张勇[4](2013)在《α-乳香酸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间应用乳香树脂提取物治疗多种不同慢性炎症性疾病已经很长时间了。来自动物模型及人体的实验数据已经确认乳香树脂提取物不仅具有治疗炎症性疾病的能力,同时具有抗肿瘤效能。对树脂提取物成分的分析揭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乳香酸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及药理学作用。在阐明乳香酸类化合物(boswellic acids, BAs)生物效应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发现5-LO、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端粒酶Ⅰ和端粒酶Ⅱ以及激肽酶是BAs作用的靶标,而且根据细胞类型及结构不同,BAs在不同细胞分别影响炎症反应及肿瘤生长信号传导途径,包括Ca2+, MAPK信号肽。基于在中医及印度民间医药中观察到的一些效果,科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动物试验及在受试人进行了临床试验。在动物模型上,BAs单体或包含了很多种成分的B. spec提取物,都显示具有潜在的治疗炎症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自身免疫脑脊髓炎、回肠炎、结肠炎、肝炎等)、疼痛、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过敏反应等药理学效果。实际上,在人体的研究亦显露出其能干预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脑及其他肿瘤、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病及支气管哮喘的潜能。国内外学者研究乳香酸类化合物抗白血病作用,主要集中在促进白血病细胞分化及诱导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而有关调节微血管新生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次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刻了解乳香提取物及其单体乳香酸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对于中药的开发及临床广泛推广应用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目的①阐明临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血管新生与分型、预后、浸润的关系以及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相关性。②研究乳香单体α-乳香酸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对HL-60细胞VEGF及其受体(FLt-1和KDR/FLK-1)表达的影响。③通过体内试验,研究α-乳香酸对体内白血病细胞分泌VEGF的影响,以及对骨髓微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①收集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monocyte, MNC),免疫组化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VEGF蛋白的表达;②取骨髓活检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后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微血管密度;③MTT试验检测α-乳香酸对白血病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④Real-time PCR检测α-乳香酸对VEGF及受体(FLT-1及KDR/FLK-1) mRNA表达的影响;⑤Western Blot法检测α-乳香酸对细胞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⑥3Gyb0Co射线照射BALB/C裸鼠,通过注射HL-60细胞构建急性白血病动物模型;⑦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染色体G显带法鉴定白血病动物模型;⑧ELISA法检测不同剂量α-乳香酸处理组模型裸鼠血浆VEGF浓度的变化;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裸鼠骨髓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结果①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和对照组骨髓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30.03±4.37/hot spot和9.85±3.44/hot spot, AML患者显着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经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病例MVD降至12.27±2.40/hotspot,与初治AML患者MVD水平有显着性差异,而与正常人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②急性白血病按照FAB方法分组,不同组间的平均MVD进行比较,组间分析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比较其差异,不同组间平均MVD无明显差异(P>0.05);③无髓外浸润组MVD为19.93±8.02/hot spot,髓外浸润组MVD为30.00±5.40/hot spot,两组MVD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④VEGF在急性白血病外周血MNC表达阳性率70%,完全缓解病例其阳性率下降至6.7%;⑤α-乳香酸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2.5mg/L-30. Omg/L浓度范围内对HL-60细胞抑制率为(5.98±2.06)%-(81.99±0.76)%;⑥15.0mg/L以上浓度α-乳香酸降低HL-60细胞VEGF及VEGF受体mRNA的表达;⑦15.0mg/L以上浓度α-乳香酸能减少HL-60细胞后VEGF及其受体(flt-1和FLK-1/KDR)蛋白的表达;⑧成功建立急性白血病动物模型;⑨100mg.kg-1.d-1α-乳香酸作用于动物,能明显降低血清VEGF浓度及微血管密度。结论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存在血管新生,骨髓MVD与白血病的分型无关,但与浸润有密切关系。白血病患者体内MVD的高低与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亦有明显关系。②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表达VEGF及受体,15.0mg/L以上浓度α-乳香酸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作用时间越长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越高;③α-乳香酸抑制HL-60细胞表达VEGF及其受体mRNA,减少VEGF及受体蛋白的表达,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④在裸鼠急性白血病模型应用α-乳香酸治疗,能降低VEGF浓度及微血管密度,具有抗白血病血管新生的作用。

岳军峰[5](2009)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生存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近30年收治的234例初发APL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生存分析。寿命表法分别算出1975-1989年,1990-2003年患者5年总体生存(OS)率。直接法算出完全缓解(CR)率及CR后5年长期生存率。对性别,年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血清铁蛋白(SF),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免疫表型,临床表现(发热、出血、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溶血(DIC),治疗方案,达CR1时间,CR后治疗时间行单因素分析。总结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运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34例APL患者,83例达5年及以上长期生存。1975-1989年患者OS率为4.0%,1990-2003年患者的5年OS率为57.0%。单纯化疗(CH)组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CH组的CR率分别为56.57%和95.15%,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CR后5年长期生存率分别为7.1%和73.5%(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白细胞,血小板,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DIC,诱导方案,达CR1时间,CR后治疗时间是影响长期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性别,发热,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SF,LDH,PML/RARα融合基因状态不是影响长期生存的因素。ATRA+CH组与CH组治疗APL合并DIC患者的治愈率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COX分析结果: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风险系数是5.690;免疫表型风险系数是7.387;染色体核型风险系数是3.020;DIC风险系数是1.823,达CR1时间风险系数是2.353。血小板,CR后治疗时间,诱导方案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28,-1.570,-0.298。结论:1.初治APL患者ATRA+CH诱导治疗组5年OS率明显高于CH诱导治疗组。2.ATRA+CH组CR率及CR后5年长期生存率均明显高于CH组。3.性别,发热,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SF,LDH对长期生存无影响。4.ATRA+CH有助于改善出凝血异常,提高APL合并DIC患者的治愈率,提高完全CR率。5.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70%,达CR1时间>30天,CD34阳性表型,非典型染色体核型者,并发DIC是不利于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30.0×109/L,使用ATRA+CH诱导方案,CR后治疗时间≥3年则有利于长期生存。

谢燕[6](2005)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比较研究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和重组水蛭素在家兔DIC模型中的抗凝疗效;2.比较不同白血病细胞的纤溶活性及对白血病细胞表面尿激酶受体(uPAR)和膜结合蛋白Ⅱ(annexin Ⅱ)的分析,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APL细胞高纤溶状态的影响。 方法:1.不同抗凝剂对实验动物DIC的治疗作用(1)建立DIC动物模型,脂多糖按2.5mg/kg由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入,分两次给药,间隔1h,每次脂多糖注射时间为10min。(2)动物分组,将动物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抗凝血酶组和重组水蛭素组每组6只,分别于第一次注射脂多糖的同时在新西兰大白兔对侧耳缘静脉分别注入生理盐水、肝素钠100IU/kg、低分子量肝素100U/kg、抗凝血酶100U/kg、重组水蛭素100IU/kg。在注射脂多糖前,注射后2h、4h、6h分别取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活性、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心脏、肾脏、脾脏、肺与肝组织经甲醛固定,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纤维蛋白血栓形成。 2.白血病细胞纤溶活性的体外研究(1)细胞培养,取指数生长期的NB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SHI-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K562(急性红白血病M6)、Jurkat(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和Raji(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细胞,以2×105/ml接种于玻璃培养瓶,NB4细胞、K562细胞、Jurkat细胞和Raji细胞加含15%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SHI-1细胞加含15%小牛血清的IMDM培养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加含15%小牛血清的EMDM培养液培养。(2)纤溶酶活性测定 取浓度为2×106传代培养第3天的NB4、SHI-1、K562、Jurkat、Raji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离心去上清后加入纤溶酶原150nmol/L,37℃温育3h后离心留取上清,用发色底物法测上清液的纤溶酶活性。(3)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尿激酶受体和膜结合蛋白Ⅱ的蛋白表达。(4)RT-PCR半定量分析测定白血病细胞尿激酶受体和膜结合蛋白Ⅱ的mRNA

姜国胜,孙关林,周荣富,陈钰,邬维礼[7](1993)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血清与白细胞内铁蛋白测定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ELISA法检测了16例M3型白血病患者SF与WBC·F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组患者治疗前SF与WBC·F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中期(WBC增高期)与治疗前比较,SF与WBC·F分别轻度下降或上升(P>0.05)。治疗后期(缓解期)WBC·F明显下降(P<0.05),接近正常水平。另外发现治疗前部分患者SF与WBC·F可以不升高,而完全缓解后可有部分病人此两指标仍呈现高水平。相关分析表明SF与L-CFU呈正向相关,与WBC·F和WBC总数无明显相关(P>0.05)。

姜国胜,吴文,田志刚,李秀松,张芬琴,孙关林[8](1993)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介素6测定与意义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用IL-6依赖细胞株MH60-BSF2检测12例患者血清与白血病细胞内IL-6活性。结果发现正常对照血清IL-6平均<10U/ml,白细胞内IL-6活性多数测不到(仅1例为5U/2×105)。APL患者治疗前期、中期(白细胞增殖期)及后期(缓解期)血清IL-6活性分别为36.06±15.72U/ml、41.5±/5.0U/ml和22.12±12.02U/ml:治疗中期似有升高(P>0.05),治疗后期下降(P<0.05);外周白细胞内IL-6活性分别为8.98±8.6U/2×105细胞、5.36±4.16U/2×105细胞和5.95±3.68U/2×195细胞,治疗前似较高(P>0.05),治疗后无明显变化。APL瘤细胞在体外比正常白细胞有更高的IL-6活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APL患者外周总白细胞数,骨髓L-CFU及GM-CFU均与IL-6活性变化不相关(P<0.05)。

刘云鹏,许国瑄,袁毓贤,翟明,陈维信,刘绍炎,张惠明,张丽霞,朱喜科[9](1989)在《急性白血病血清与白细胞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EncoreⅡ型离心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67例未经治疗的急性白血病血清LDH和其中48例血清LDH同功酶、7例白细胞内LDH同功酶进行了同步测定;并对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清LDH明显高于正常;血清与白细胞内的LDH3/LDH1>1;血清LDH及其同功酶,特别是LDH同功酶可作为疗效观察、复发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罗运彬,周惠浩,黄宗干,王鸿利[10](1986)在《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病人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 尽管早在本世纪30年代已经从马脾脏提纯了铁蛋白,然而,在1972年Addison等人建立血清铁蛋白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后,铁蛋白的定量研究工作才得到迅速发展。兹就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的铁蛋白测定问题综述如下。一、铁蛋白分子结构、分布情况分析从几种动物肝脏和脾脏分离的结晶铁蛋白结构,发现它由球形铁蛋白外壳和铁核心两部分构成。铁蛋白外壳即去铁铁蛋白,由24

二、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血清与白细胞内铁蛋白测定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血清与白细胞内铁蛋白测定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临床疗效
    3 不良反应
    4 预后情况
第二部分 DA、I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临床疗效
    3 不良反应
    4 预后情况
第三部分 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转铁蛋白受体在造血系统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缓冲液配方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造血系统中Transferrin receptor 1基因及蛋白表达谱
    3.2 Transferrin receptor 1对造血系统发育的调控作用
    3.3 造血干细胞缺失Transferrin receptor 1 导致机体铁稳态失衡
    3.4 初步探索Transferrin receptor 1 调控造血干/祖细胞功能的关键机制
4 讨论
    4.1 不同血液细胞的生成对Transferrin receptor 1 的需求具有差异
    4.2 Transferrin receptor 1 在造血祖细胞/前体细胞发育阶段的作用
    4.3 Transferrin receptor 1 可能通过铁稳态调控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
    4.4 Transferrin receptor 1 介导的铁吸收对造血干/祖细胞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4.5 Transferrin receptor 1 或是造血发育过程中铁摄取的主要途径
    4.6 造血系统Transferrin receptor 1 参与机体铁稳态的维持
    4.7 血红素铁在胚胎造血发育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铁稳态在血液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APL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相关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α-乳香酸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血管新生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2.3. 试剂配制
        1.2.4 标本制备及处理
        1.2.5 骨髓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1.2.6 计数骨髓病理切片微血管
        1.2.7 免疫组化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VEGF蛋白的表达
        1.2.8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组织微血管密度
        1.3.2 MVD与疾病的分型、浸润的关系
        1.3.3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VEGF蛋白的表达
        1.3.4 MVD与VEGF蛋白的相关性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α-乳香酸对HL-60细胞株VEGF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主要实验方法
        2.2.4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MTT检测α-乳香酸(a BA)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
        2.3.2 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VEGF浓度变化结果
        2.3.3 α-乳香酸处理HL-60细胞前后VEGF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定量检测
        2.3.4 Western Blot检测α-乳香酸对HL-60细胞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α-乳香酸抗急性白血病裸鼠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用白血病细胞株及培养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2.5 动物模型构建
        3.2.6 实验分组及处理方案
        3.2.7 组织病理学检查
        3.2.8 石蜡包埋骨髓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法观察裸鼠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及微血管定量
        3.2.9 裸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检测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小鼠白血病模型鉴定
        3.3.2 病理学检查
        3.3.3 不同剂量α-乳香酸处理各组裸鼠体内血管增生的比较
        3.3.4 不同剂量α-乳香酸治疗组裸鼠血浆中VEGF的表达
        3.3.5 VEGF与MVD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论文
    着作
    获奖
    课题

(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生存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
    2.5 随访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抗凝治疗研究
    第一节 建立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不同抗凝治疗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白血病细胞纤溶活性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不同白血病细胞纤溶活性的研究
    第二节 全反式维甲酸对白血病细胞纤溶活性的影响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综述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四、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血清与白细胞内铁蛋白测定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D]. 赖秋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转铁蛋白受体在造血系统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汪树芬. 浙江大学, 2020(01)
  • [3]APL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相关指标分析[D]. 马芙蓉.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4]α-乳香酸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D]. 张勇. 中南大学, 2013(01)
  • [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生存预后因素分析[D]. 岳军峰. 南昌大学, 2009(04)
  •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研究[D]. 谢燕. 苏州大学, 2005(12)
  • [7]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血清与白细胞内铁蛋白测定及意义[J]. 姜国胜,孙关林,周荣富,陈钰,邬维礼. 山西白血病, 1993(04)
  • [8]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介素6测定与意义分析[J]. 姜国胜,吴文,田志刚,李秀松,张芬琴,孙关林. 肿瘤, 1993(06)
  • [9]急性白血病血清与白细胞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的研究[J]. 刘云鹏,许国瑄,袁毓贤,翟明,陈维信,刘绍炎,张惠明,张丽霞,朱喜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89(04)
  • [10]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病人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 罗运彬,周惠浩,黄宗干,王鸿利.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86(04)

标签:;  ;  ;  ;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和白细胞铁蛋白的测定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