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个水田小麦改良品种

介绍几个水田小麦改良品种

一、介绍几个水地小麦良种(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19)在《高擎红色旗帜 再创新的辉煌 以高质量发展担当“国家队”使命——专访陕西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剑》文中研究指明陕西农垦是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近年来,陕西省农垦集团坚持规划引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线,以打造一流的现代农业企业、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目标,以"开放办垦、产业立垦、园区兴垦、科技富垦、人才强垦"为基本路径,按照"一体两翼"战略和"四大产业"布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为了宣传陕西省农垦集团立足"小垦区要有大作为"的担当精神和发展

李进纬[2](2018)在《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8年)》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备受政府与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选育推广抗性良种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用量,具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和稳定农业产量的三重作用,因此愈加受到重视。但时至今日,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制度和体系仍未能真正建立起来,非常不利于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回顾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是进一步完善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制度和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1949-1978年是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早期探索时期。学界对它的研究一直非常薄弱。有鉴于此,本文环境经济史的角度入手,分三个时段系统考察了 1949-1978年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政策与实践。1949-1957年为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起步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农药工业基础薄弱、农药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抗性良种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五”计划时期,随着农药产量增加,植保方针逐渐转变为“药剂防治”为主,抗性良种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这一时期通过推广抗性良种,有效控制了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稻瘟病等病虫为害。同时,在抗性良种选育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急于求成、科研机构的育种工作未能与群众选种相结合、忽视了已推广良种的复壮提纯等问题。1958-1971年为曲折发展阶段。“大跃进”运动开始后,植保工作中出现了片面依赖药剂防治的倾向,但抗病良种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受“大跃进”影响,抗病良种选育推广工作更加急于求成,不仅未能实现目标,抗病育种成果寥寥,还使推广工作出现倒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后,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逐渐恢复,全国小麦产区通过更换抗锈品种再次控制了小麦锈病为害。“文革”开始后,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再次出现倒退,片面依赖化学农药带来的问题也日益严重,病虫害防治工作陷入困境。1972-1978年为突破性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环保意识开始觉醒。70年代中期,植保方针实现了向“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转变,抗性良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种子工作再次得到恢复,同时育种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实现了若干突破。通过以上考察,本文认为:1949-1978年中国的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总体进展缓慢;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成效主要由经济因素决定;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对抗性良种的环保意义认识不足;制度体系建设是开展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的关键所在。

刘霄[3](2016)在《民国时期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文章以民国时期的陕西农村合作金融为题,主要研究的中心和重点是农村合作金融中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合作金库,通过对陕西农村合作金融中这二者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陕西地区农村的社会面貌,进而了解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从而有助于加深对民国时期陕西经济史的了解以及陕西区域史的研究。此外,以中国农民银行西安分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对陕西农村合作社的贷款以及金融活动,也作为本篇论文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分别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民国时期农村合作金融的理论与在中国的发展。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与农村金融枯竭两方面论述了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从而变现了合作金融理论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必要性,通过对合作思潮的兴起及传播,可以看出民国初年合作金融理论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大致情,并且通过对合作金融概念的描述,清楚了合作金融与金融合作的区别;而本章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合作金库在中国的创办。华洋义赈会的成立对于中国合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且大致交代了合作金库在民国初年创办的大致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抗战前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的初步兴起。首先交代了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兴起的背景,陕西在抗战前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农村经济的凋 敝,就对于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兴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杨虎城主政陕西后社会环境的稳定,又为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抗战前还没有创办合作金库,所以这一章主要介绍信用合作社,通过对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兴起的背景以及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运作方式两个方面的论述,,对于抗战前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兴起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抗战时期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的全面发展。主要介绍了抗战时期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的状况以及以中国农民银行西安分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贷款类型,并分析了其对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生活的影响,最后论述了抗战时期合作金库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抗战结束后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的衰落。本章将重点放到了中央合作金库陕西分库的创办情况,同时也论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农民银行西安分行在陕西对合作社的贷款,从而分析了陕西农村合作社衰落的情况,通过对于中央合作金库陕西分库的情况介绍,可以看到在抗战后,中央合作金库陕西分库对于战后陕西经济所起的一个作用。第五章,主要对陕西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评价,主要从其绩效和不足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虽然陕西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主要着眼于其绩效,总体来看,是利大于弊的,对于陕西近代农业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今诚[4](2015)在《近代关中农村经济变迁研究(1927~1937)》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前20多年,关中天灾人祸不断,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村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主导下的近代化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成就显着。关中农村经济近代化转型,即在此历史背景下发生。1927~1937年,关中土地分配关系呈现出宽松的特点,为典型的小自耕农社会——佃农数量少,租佃不发达。据调查,1931年关中农户中佃农占9.75%,半自耕农占13.05%,自耕农占77.20%;1937年关中农户田场平均面积为26.08亩,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利用方面,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土地生产安排,受价格影响程度加深,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大幅提高。关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棉花种植区,1934年陕棉种植面积与产量居全国第6位;关中各县均产烟草,以岐山、凤翔、陇县、宝鸡等县的出产为最好。农村家庭手工业方面,手工纺织受纺织工业影响,商品化程度下降,主要用于家庭日常消费。凤翔手工酿酒业有所发展,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蒲城、长安、凤翔等县手工造纸业最为发达,所产纸张除本省消费外,主要行销甘宁青蒙等地。农业合作运动作为复兴农村的一项基本措施,在关中地区发展较快。截至1937年,合作组织发展到591个、社员29955人,农村金融枯竭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同时,农业合作组织在推广良种、新式农具、耕作技术、农民教育等方面的贡献也非常突出。1930年代,中国农民负担与地方财税改革呈现出一定的悖论现象——国家以财政力量推进近代化,而中国工业又不够发达,只能从农村榨取资金,导致农民在承受工农业剪刀差的同时,还要支付沉重的近代化费用。结果造成关中农村经济负担沉重,农民生活艰难。1927~1933年,关中地区受灾严重,人口质量与数量大幅下降,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民负债问题严重。关中农户的平均负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86.86%。关中农户借贷的主要原因是生计所迫,用途以生活消费性为主,很少用于生产性消费。高利贷对农民生活的负面影响最大,合作借款对农村经济的意义最为积极。制度与技术的近代化,是关中农业冲破传统模式向前发展的时代条件。行政机构是各项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与政府农政机构的设立、完善关系重大。南京国民政府有关农业的改革承上启下,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政体系。陕西在开发西北的潮流中,积极推进农政近代化,并在近代大型水利工程兴修、农业科技推广、交通路网建设、金融体系构建、市场贸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1927-1937年,为中国传统农业走向近代化的重要阶段。关中农村经济不再是单纯的恢复与过密型增长,而是在近代农政体系、合作组织、农业科技、水利工程、金融体系、市场贸易等因素的合力下产生的质与量的发展。这些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超[5](2015)在《通渭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文中提出1958年5月16日,“大跃进”运动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全面展开。在总路线和“大跃进”推动下,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即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随之而起。在全国大气候的影响下,通渭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但是美好的愿望却以悲剧的形式收场。面对这场已经过去五十多年的运动,所造成的后果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本文就以通渭县为例,来认真的梳理反思这场运动。通渭县干旱少雨,地瘠民贫,除种植业外没有其他赖以生存的活命方式。这一特殊的县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方式。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通渭县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通渭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简要概括通渭县“大跃进”运动的情况。笔者认为,通渭县“大跃进”的发生首先从“反右派”斗争和“插红旗、拔白旗”开始,通过斗争宣传为全县“大跃进”运动扫除障碍,也为“大跃进”的发动铺平道路。在“大跃进”的新形势下,大炼钢铁运动也在资源匮乏的全县开展起来,并抽调部分劳力炼铁,造成当年的粮食丰产却歉收。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通渭的发展情况。县境内山梁起伏、沟壑纵深,农业是其主导产业,天然的条件决定通渭“大跃进”主要是农业“大跃进”。全县在实现农村人民公社化后,掀起了大兵团式的农业生产建设高潮,包括水利建设、积肥等农田基本建设。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农村公共食堂也一哄而起,“共产风”问题严重突出。县人委针对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颁布“三张布告”,对错误的政策和措施进行了纠正。第四部分着重讨论通渭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后果与教训。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通渭县出现严重的饥荒,人民的生产生活处在崩溃的边缘。党中央召开西兰会议,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解决通渭出现的问题,使情况有所缓解。在七千人大会后,通渭饥荒问题才真正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回顾1958年通渭县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肯定广大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豪情基础上,也应看到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警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应铭记“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刘士丛[6](2014)在《天津市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关系居民食品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小麦种业是稳定小麦种植、提升产量及品质的重要保障。本文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意义:一是保障小麦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增效。二是促进小麦种业发展,提高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分析种子产业对小麦生产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重点研究小麦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迅速造就一批强势种子企业,发展壮大小麦种子产业,及时为小麦生产提供更多、更好地优良品种,促进种业结构调整,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天津市的小麦种植面积波动较大,共经历了六个主要阶段,品种主要来自北京、河北、山东等,共认定、审定、引种小麦品种101个,现已退出83个,现有小麦种子企业6家,制种基地1.2万亩,企业规模较小。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小,种子产业化程度不高,种业育、繁、推产业链条较为松散,缺乏核心竞争力;供种保障能力不强;种业监管能力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是天津小麦种业的主要问题。面对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天津必须发展科技型种子产业,打造种源农业,用现代技术和设备武装种子科研、生产、经营单位,在种子基础设施建设上上档次、上水平,在种质资源和育种手段上不断创新,开发国内外大市场,使天津小麦种业不仅能为本市农业生产服务,还要在国内国际种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推进天津小麦种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有:加快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种子企业技术创新;加强种质资源收集利用;提升商品种子繁育能力;促进种业科技成果交易;严格种子市场监管。通过研究,本文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天津具有发展小麦种业的自然条件、传统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在优质、特用小麦种子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2、天津小麦种业发展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市场化竞争,规范企业管理机制,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整合小麦种业资源,组建大型种业集团,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3、品种研发实行商业化育种,打破科研项目经费投入体制,政府科研经费优先保障企业研发育种需求,以产业化为目标,面向市场开展品种研发。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科技型企业发展、品种研发后补助、科研人员流动、种子生产保险、制种基地补贴等方面加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引导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高伟[7](2013)在《优质小麦晋太170的选育与推广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小麦是山西省主要的粮食作物。本文对山西优质小麦育种和目前的生产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国审优质小麦晋太170的选育、繁育和推广体系,为山西优质小麦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山西是推广种植优质小麦的合适区域。山西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营养品质好、加工品质佳的小麦品种的生态优势。山西生产的小麦较相邻的黄淮区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都高,所以选育适合山西种植的优质小麦很有必要,在山西推广种植优质小麦与其它麦区相比,有明显优势。(2)晋太170是具有优良品质的小麦品种。晋太170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历经16年,以美国引入的小麦SWM788912为母本,京437为父本进行杂交的国审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16.49%、湿面筋35.1%、沉降值60.6m1、吸水率61.8%、形成时间9.8min、稳定时间21.2min,具有较稳定的品质性状,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3)各种措施协调和配套促使晋太170的广泛推广。研究表明,选育好的品种还需合理推广,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推广,它的寿命就很短。在育成适合市场生产需要的品种后,推广就显得很重要。尤其在进行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下,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所以推广得力的话,相信品种会很快推广开来。

张桂芳[8](2013)在《阜麦936的选育及推广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高产稳产优质中筋小麦阜麦936是阜阳市农科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以(皖麦20×冀麦5418)F1为母本,内乡184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属弱春性多穗型中熟品种。2005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黄淮南片冬麦区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及山东菏泽等地高中产水肥地种植。2006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005年获阜阳市政府通报嘉奖,是安徽省小麦良种政府统一供种补贴品种。所以本文以阜麦936的选育与应用推广为例,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期对广大小麦育种者和种子技术推广者在小麦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提供参考。阜阳市农科院小麦育种课题组把适合黄淮南片生态条件、中高产水肥田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作为育种目标,以常规杂交选育为主采用强强联合的方法,经多年单穗选择、聚集优良性状,在优良组合中选择优势材料,于2000年育成出圃。该品系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品系比较试验排名第1位。2002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预备试验,2003-2004两年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试均顺利通过,2005年通过黄淮南片春水组生产试验,达到品种审定标准。2005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5011。该品种属弱春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抗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株高80cm左右。每667.7m2成穗40万,每穗结实35-40粒,千粒重40 g。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籽粒黑胚率低,商品性好。2004-2006两年时间进行阜麦936栽培技术的研究,形成较为完整的阜麦936配套栽培技术,并应用于生产。为了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在阜麦936通过国家审定并取得品种权保护专利后,阜阳市农科院联合省内外多家种子公司,授权多家种子企业在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省繁殖推广和经销,借助国家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平台,使阜麦936得以快速推广。阜阳农科院与安徽省种子总公司联合,按照“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服务农民、互惠双赢”的原则,创建了以安徽省种子总公司为中心,上联育种科研单位,依托自身优势和繁种基地,下联种子经营企业,共同进行种子产业化研究开发阜麦936,形成了育、繁、推产业化开发联合体。阜阳农科院提供阜麦936原种和良种种源,种子企业在繁殖基地繁殖原种(或良种)并销售,形成了较完整的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自2005年审定以来,阜麦936累计推广面积3.3×105hm2,增效2.32亿元,其中阜阳市种植面积达6.7×104hm2,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10%,为阜阳市打造“百亿江淮粮仓”做出了重要贡献。阜麦936的选育与应用成果分别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阜阳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程建团[9](2013)在《1958-1960年陕西农业“大跃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的、带有全局性的错误。与全国一样,陕西的“大跃进”使陕西的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挫折。目前有关“大跃进”的研究成果虽然较多,但总体看来,大多属于宏观领域内的研究,微观视角的研究较少。因此,从微观角度出发,分地区、分领域的对“大跃进”进行具体研究很有必要,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全面的研究“大跃进”的历史。本文以“大跃进”运动时期为研究时段,以陕西省为研究空间,以农业为具体研究领域。首先,介绍“大跃进”前陕西的形势和“大跃进”发动的背景;其次,论述陕西农业“大跃进”的具体内容包括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积肥运动、深耕土地、粮食高产运动、农业工具改良等;再次,论述陕西农业“大跃进”的特点,指出陕西农业“大跃进”与全国相比损失较小,陕西三大区域的损失各异,陕西在跃进的过程中存在纠左时间较短、跃进时间较长、出现带病跃进等三个特点;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陕西农业“大跃进”的影响,在肯定农业“大跃进”在农田水利建设、农具改良等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指出陕西农业“大跃进”对陕西的粮食生产、人口增长、土地耕种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文章结尾论述陕西农业“大跃进”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和教训。

尚阳[10](2012)在《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问题是关乎国运民生的重大问题,始终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近代以来,中国逐渐进入了一个风起云涌、社会剧变的时期,特别是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国内战乱频发、国势渐衰,民不聊生,国内粮食问题愈发严重,这使得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必须对此给予更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基于上述思考,文章以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粮食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其表现及危害、出现的原因以及为解决粮食问题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办法都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深刻地分析了这些措施和办法所取得的效果和影响,进而从宏观角度和更深层次上展现了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粮食问题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大体来说,文章共分成下面四个部分:第一,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的表现及危害。近代以来,特别是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国内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经济衰败,民生艰难,而这时的粮食问题更是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粮食严重缺乏、粮价不断上涨和频繁出现的抗粮、抢粮风波。这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层次上说明了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而引发了当时国内的普遍恐慌及其对粮食问题的忧虑。第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出现的原因。如果要想更好的解决粮食问题,就必须准确找到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面对日渐严重的粮食问题,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均对粮食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和集会商讨。而作者在对这一时期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形势进行全面而又细致分析之后,认为有以下九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数量众多,人地矛盾突出;二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三是经济作物排挤粮食种植;四是战祸兵灾肆虐横行;五是农田水利事业荒废;六是农业科技落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七是农业税负十分繁重;八是输出大批粮食运往国外;九是操纵粮价、囤粮居奇等粮食投机行为盛行。第三,解决这一时期粮食问题的应对措施和办法。对于此时的粮食问题,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均采取了多种的应对举措进行补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移民垦荒,增加粮食产量;二是实施粮食赈济,缓和社会矛盾;三是改良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四是实行“米禁”政策,禁止运米出洋;五是进口大批粮食,充实国内市场;六是改革农业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七是建立粮食调查机构和维持团体,调查粮情和维持民食;八是严厉打击操纵粮价、囤粮居奇等粮食投机行为。第四,应对措施和办法所产生的成效及影响。对于这一点,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是鼓励垦荒所产生的成效;二是实施赈济所产生的成效;三是改良技术所产生的成效;四是施行“米禁”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五是粮食进口所产生的影响;六是改革税负所产生的成效;七是粮食调查机构和维持团体所开展的工作及成效;八是打击粮食投机行为的成效。在以上所述的这些措施和办法中,有些措施和办法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有些措施和办法亦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对这些措施和办法必须持有一分为二态度,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语。虽然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并为此采取了一些较为全面和务实的措施和办法,而且某些措施和办法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政府部门在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没有把抑制人口增长和解决粮食问题进行相互协调和联系,而且有些措施和办法还或多或少给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另外,通过对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历史考察,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粮食问题的表现及危害、出现的原因、解决的措施及其产生的成效和影响,不仅可以总结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的特点,而且可以为我们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粮食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二、介绍几个水地小麦良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几个水地小麦良种(论文提纲范文)

(1)高擎红色旗帜 再创新的辉煌 以高质量发展担当“国家队”使命——专访陕西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剑(论文提纲范文)

一、陕西农垦历史悠久, 发展道路曲折, 是全国农垦的一面“红色旗帜”
二、坚持规划引领,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矢志追赶超越
三、贯彻中央农垦改革文件, 推进农垦改革取得满意效果
四、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以高质量发展担当“国家队”使命

(2)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和分期
    三、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起步(1949-1957年)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政策
        一、抗病性被确立为良种选育的三大标准之一
        二、抗性良种选育推广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一五”计划时期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政策
        一、“以药剂除治为主”的植保方针对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二、抗性良种选育推广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1949-1957年抗性良种选育推广的绩效与不足
        一、抗性良种推广的绩效
        二、抗性良种选育推广中的不足
第二章 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曲折发展(1958-1971年)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的抗性良种选育推广政策与实践
        一、植保工作继续向“重治轻防”转移
        二、农业科技“大跃进”对抗性良种选育的影响
        三、种子工作的倒退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抗性良种选育推广的政策与实践
        一、对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调整
        二、对综合防治措施的初步探索
        三、推广药治小麦锈病面临的困境和全国性抗锈小麦品种的更换
        四、水稻良种选育推广工作出现重高产轻抗性的偏向
    第三节 1966-1971年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政策与实践
        一、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再次倒退
        二、病虫害防治工作陷入困境
        三、20世纪50-60年代抗性良种培育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突破性发展(1972-1978年)
    第一节 1972-1978年抗性良种选育推广的政策与实践
        一、种子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二、“综合防治”方针的确立
    第二节 1972-1978年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取得的成效
        一、育种成果
        二、推广绩效
结论与启示
    一、改革开放前的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总体进展缓慢
    二、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成效主要由经济因素决定
    三、对选育推广抗性良种的环保意义认知不足
    四、制度体系建设是开展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致谢

(3)民国时期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1. 学术价值
        2. 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1. 关于合作运动的研究
        2. 关于合作金融的研究
        3. 关于信用合作社的研究
        4. 关于合作金库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及创新之处
        1. 研究目标
        2.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合作金融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第一节 民国时期合作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一、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合作思潮的兴起及传播
        三、合作金融的概念
    第二节 民国时期合作金融在中国的实践
        一、华洋义赈会的成立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创办
        三、合作金库的创办
第二章 抗战前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的初步兴起
    第一节 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兴起的背景
        一、自然灾害频发
        二、农村经济的凋敝
        三、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兴起与运作方式
        一、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概况
        二、借贷资金的来源
        三、借贷对象及用途
第三章 抗战时期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抗战时期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概述
        一、抗战时期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背景
        二、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抗战时期中国农民银行西安分行对陕西合作社的贷款
        一、农业生产贷款
        二、农产运销贷款
        三、农业推广贷款
        四、农田水利贷款
    第三节 合作金库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一、陕西设立合作金库的必要性
        二、合作金库的在陕西的创办
第四章 抗战结束后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的衰落
    第一节 抗战结束后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衰落
        一、农业生产贷款
        二、普通生产贷款
        三、粮食增产贷款
        四、农业推广贷款
        五、农产运销贷款
    第二节 抗战结束后陕西省合作金库的发展与衰落
        一、中央合作金库陕西省分库概述
        二、中央合作金库陕西省分库的主要业务活动
第五章 民国时期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的评价
    第一节 民国时期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的绩效
        一、增加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二、促进陕西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抑制高利贷盘剥
        四、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第二节 民国时期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的不足
        一、贷款手续繁杂,影响农时
        二、一些地主豪绅把持农贷,贫苦农民得利极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4)近代关中农村经济变迁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理论依据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五、主要史料
第一章 近代关中农业区位分析
    1.1 自然环境
        1.1.1 地形
        1.1.2 气候
        1.1.3 河流
    1.2 社会环境
        1.2.1 县级区划
        1.2.2 人口状况
        1.2.3 交通条件
        1.2.4 政治环境
第二章 农业的近代化:关中农村经济趋势
    2.1 土地关系
        2.1.1 土地分配
        2.1.2 土地租佃
        2.1.3 土地价格
    2.2 农业生产
        2.2.1 田场结构
        2.2.2 土地利用和商品化
    2.3 近代手工业
        2.3.1 手工纺织业
        2.3.2 其他农家手工业
        2.3.3 家庭手工业的绩效
第三章 新农业的曙光:关中农业合作运动
    3.1 合作事业的初步发展
        3.1.1 合作事业的行政机制
        3.1.2 合作组织的治理实际
        3.1.3 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
    3.2 合作事业的困境与前景
        3.2.1 普通农民的质疑
        3.2.2 合作事业的办理困境
        3.2.3 脱离合作困境的策略
    3.3 农业合作的绩效评估
        3.3.1 农村经济生活得到改善
        3.3.2 农村金融得到一定活跃
        3.3.3 关中农业的新方向:棉花产销合作社
第四章 近代化的悖论:地方财税改革与农民赋税负担
    4.1 地方财政行为
        4.1.1 地方财政的概念
        4.1.2 地方财政体系
        4.1.3 乡村政治的财政成本
    4.2 农民的赋税负担
        4.2.1 正税
        4.2.2 附加税
        4.2.3 临时摊派
    4.3 苛捐杂税对农村经济的破坏
第五章 逆境中的挣扎:关中农户家庭收支与债务
    5.1 关中农户的家庭收支
        5.1.1 家庭收入水平
        5.1.2 家庭支出情况
    5.2 关中农户的家庭负债
        5.2.1 负债情况
        5.2.2 负债原因与效用
        5.2.3 借贷形式与来源
    5.3 利率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第六章 有价值的变迁:制度与技术对关中农业的贡献
    6.1 近代化的农政政策
        6.1.1 新型农业行政体系的构建
        6.1.2 复兴农业的政策措施
        6.1.3 农业制度变迁的绩效
    6.2 近代水利兴修与农业科技推广
        6.2.1 关中水利灌溉的恢复与建设
        6.2.2 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6.2.3 近代农业院校的初建
    6.3 近代交通、金融与市场
        6.3.1 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6.3.2 近代金融的发展
        6.3.3 农产品市场贸易的近代化转型
结论
    一、农村经济变迁的时代特征
    二、近代化的代价:作为压榨者的政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通渭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通渭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通渭县“大跃进”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缘起
    第二节 通渭县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
        一、通渭县的自然条件
        二、通渭县的工农业生产状况
        三、通渭县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
    第三节 通渭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的成因
        一、通渭县委响应上级的号召与要求
        二、通渭县民众急于脱贫致富的心态
第二章 通渭县“大跃进”运动的简要概述
    第一节 通渭县“大跃进”运动发起的前夕
        一、通渭县“反右派”运动
        二、通渭县“大跃进”运动的宣传动员
    第二节 通渭县“大跃进”运动的发起
        一、通渭县“插红旗、拔白旗”运动
        二、通渭县“大炼钢铁”运动
第三章 通渭县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情况
    第一节 通渭县人民公社化运动下农业上的“大跃进”
        一、通渭县群众性的农业生产建设运动
        二、通渭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
    第二节 通渭县人民公社化运动下的大办工业企业
        一、通渭县各公社大办工业企业
        二、通渭县工业“大跃进”运动评比情况
    第三节 通渭县人委的“三张布告”
        一、通渭县人委颁布“三张布告”
        二、“反右倾”中断“三张布告”政策的实施
第四章 通渭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与教训
    第一节“通渭问题”
        一、通渭出现饥荒
        二、解决“通渭问题”
    第二节 西兰会议
        一、通渭县贯彻“西兰会议”指示
        二、“揭盖刨根”冲击“西兰会议”精神
        三、扭转通渭形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后记

(6)天津市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2.1 国外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2.1.1 国外小麦生产
        2.1.2 国外小麦育种
    2.2 我国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2.2.1 我国小麦生产
        2.2.2 我国小麦品种选育
第三章 天津小麦种子产业现状
    3.1 天津小麦生产现状
        3.1.1 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3.1.2 天津小麦种植面积
        3.1.3 天津小麦种植产量
    3.2 天津小麦主栽品种
        3.2.1 主栽品种历史演变
        3.2.2 主栽品种现状
    3.3 天津小麦种子生产现状
    3.4 天津小麦种子市场情况
    3.5 天津小麦种子企业现状
    3.6 天津小麦品种选育情况
    3.7 天津小麦良种推广情况
    3.8 小麦种子质量现状
    3.9 小麦种子价格现状
    3.10 天津小麦育种现阶段特点
第四章 天津小麦种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1 天津小麦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天津小麦种业发展趋势分析
        4.2.1 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2.2 当前种业发展机遇
        4.2.3 小麦育种发展方向
第五章 推进天津小麦种业发展的对策
    5.1 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2 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优质小麦晋太170的选育与推广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优质小麦的概念
    1.3 国内外优质小麦品种概况
        1.3.1 国外优质小麦品种概况
        1.3.2 国内优质小麦品种概况
    1.4 国内外小麦生产发展状况
        1.4.1 国外小麦生产状况
        1.4.2 国内小麦生产状况
2 山西优质小麦育种与生产现状
    2.1 山西优质小麦育种概况
    2.2 山西优质小麦生产现状
        2.2.1 山西优质小麦种植历史
        2.2.2 山西优质小麦种植布局
        2.2.3 山西利用优质小麦品种情况
        2.2.4 山西优质小麦生产的产量水平
        2.2.5 山西优质小麦生产的品质状况
        2.2.6 山西近年来发展优质小麦的主要做法
        2.2.7 山西近年来推广优质小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8 在山西选育和推广优质麦的可行性
    2.3 山西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3 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及推广体系的建立
    3.1 一体化选育推广体系的设计
    3.2 优质小麦品种晋太170的选育
        3.2.1 育种技术路线
        3.2.2 育种过程
        3.2.3 品质鉴定程序
    3.3 育种-繁种-推广一体化基地
        3.3.1 建立原种繁育体系
        3.3.2 建立推广种植体系
        3.3.3 主要技术指标
    3.4 推广方案
        3.4.1 内容与路线
        3.4.2 技术方案
        3.4.3 实施方案
        3.4.4 宣传推广
    3.5 生产管理技术与服务
        3.5.1 编制与所育优质小麦品种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
        3.5.2 建立有效的推广服务体系
4 选育推广体系的实践效果与作用
    4.1 优质小麦选育推广体系的实践效果
    4.2 优质小麦选育推广体系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8)阜麦936的选育及推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特色及创新点
2 阜麦936品种选育
    2.1 育种目标
    2.2 总体思路
    2.3 技术方案
    2.4 选育过程
    2.5 品系比较试验
    2.6 选育结果
3 阜麦936性状与区域试验结果
    3.1 试验设计
    3.2 指标测定方法
    3.3 阜麦936性状分析
        3.3.1 丰产稳产性
        3.3.2 品质测定
        3.3.3 抗病性测定
    3.4 区试分析
        3.4.1 区试产量分析
        3.4.2 区试产量稳定性分析
        3.4.3 灌浆速率对比
4 阜麦936配套栽培技术
    4.1 整地
    4.2 施肥
    4.3 播种
        4.3.1 种子质量和处理
        4.3.2 播种期
        4.3.3 播种量
        4.3.4 基本苗
    4.4 田间管理
        4.4.1 苗期管理
        4.4.2 中后期管理
        4.4.3 防治病、虫、草害
        4.4.4 收获、脱粒、贮藏
5 阜麦936推广体系建设
    5.1 三圃制生产原种的程序和技术要点
        5.1.1 选择优良单穗
        5.1.2 穗行比较鉴定
        5.1.3 穗系比较试验
        5.1.4 原种圃
    5.2 种子单位一般推广方式
    5.3 阜麦936推广体系建设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9)1958-1960年陕西农业“大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于“大跃进”时期陕西农业的研究现状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三) 史料依据
一、陕西农业“大跃进”发生的背景
    (一) 陕西农业合作化完成
    (二) “一五”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三) 反右运动及对“反冒进”的批评造成的恶劣影响
        1、反右运动的严重扩大化导致民主监督机制丧失
        2、对“反冒进”的批评为“大跃进”的发动扫清障碍
    (四)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出台及其对陕西的影响
        1、《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出台
        2、《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对陕西的影响
二、陕西农业“大跃进”的主要表现
    (一) 大规模的农田水利运动
    (二) 竞赛式的积肥运动
    (三) 兵团式的深翻土壤
    (四) 普遍化的农业工具改革
    (五) 追求粮食高产,大放卫星
三、陕西农业“大跃进”的特点
    (一) 跃进时间较长,但跃进指标相对保守
    (二) 陕西农业“大跃进”整体损失较小
    (三) 陕西省内三大区域损失各异
四、陕西农业“大跃进”的影响
    (一) 陕西农业“大跃进”的有利影响
        1、农田灌溉条件得到改善
        2、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二) 陕西农业“大跃进”的不利影响
        1、大规模群众运动造成农业劳动力缺乏
        2、粮食大幅减产,人口非正常死亡人数增加
        3、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五、陕西农业“大跃进”的教训与反思
    (一) 陕西农业“大跃进”的教训
        1、高指标、浮夸风等现象严重
        2、忽视农业生产规律,违背科学的做法突出
        3、不顾农民实际,高额征购、摊派等现象严重
    (二) 陕西农业“大跃进”的反思
        1、农业生产必须尊重规律和科学
        2、工农业应保持平衡协调发展
        3、发展农业生产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4、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意义、价值与作用
        1. 理论意义
        2. 学术价值
    (二) 学术史综述
        1. 相关学术着作
        2. 相关学术论文
        3. 相关学术期刊
        4. 相关海外学术着作和论文
    (三) 重点、难点、创新点、不足点
        1. 重点
        2. 难点
        3. 创新点
        4. 不足点
    (四) 相关界定
        1. 时间界定
        2. 空间界定
        3. 内容界定
一、 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的表现及危害
    (一) 粮食严重缺乏
        1. 东南地区
        2. 西南地区
        3. 北方地区
    (二) 粮价不断上涨
        1. 整体粮价
        2. 南方粮价
        3. 北方粮价
    (三) 频繁出现抗粮和抢粮风波
        1. 抗粮斗争
        2. 抢米风潮
    (四) 粮食缺乏、粮价上涨和抗粮抢粮的关系
二、 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 人口数量众多和人地矛盾突出
        1. 人口数量众多
        2. 人地矛盾突出
    (二) 灾害频繁发生
    (三) 经济作物排挤
        1. 棉桑的排挤
        2. 花生、水果和蔬菜的排挤
        3. 鸦片的排挤
    (四) 战祸兵灾横行
        1. 南方战祸
        2. 北方兵灾
    (五) 水利事业荒废
        1. 黄河流域
        2. 长江流域
        3. 淮河流域
        4. 海河流域
    (六) 农业科技落后和粮食单产较低
        1. 农业科技落后
        2. 粮食单产较低
    (七) 农业税负繁重
        1. 田赋沉重
        2. 附加税繁重
    (八) 输出大批粮食
        1. 输出麦类
        2. 输出面粉
        3. 输出稻米
    (九) 操纵、囤积等粮食投机盛行
三、 解决粮食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 鼓励移民垦荒
    (二) 实施粮食赈济
        1. 政府赈济
        2. 民间赈济
    (三) 改良农业技术
        1. 颁布粮种选育办法
        2. 外商、慈善团体和民族工业推广农利
        3. 进口农机和化肥
    (四) 实行“米禁”政策
        1. 呼吁“禁米出洋”
        2. 制定“米禁”办法
        3. 积极施行“米禁”
    (五) 进口大批粮食
        1. 进口小麦
        2. 进口稻米
        3. 进口面粉
    (六) 改革农业赋税
        1. 合并税目
        2. 减轻税额
        3. 限定征收费用
        4. 整理屯田赋税
        5. 取消遇闰加征
        6. 遇灾临时减免
    (七) 建立粮食调查机构和维持团体
        1. 创建粮食调查机构
        2. 成立粮食维持团体
    (八) 打击操纵粮价和囤粮行为
        1. 社会团体要求严禁囤粮居奇
        2. 地方政府严厉打击囤粮居奇
        3. 租界管理机构严禁囤粮居奇
四、 应对举措所产生的成效及影响
    (一) 鼓励垦荒所产生的成效
        1. 东北垦殖的成功
        2. 内蒙垦荒的失败
    (二) 实施赈济所产生的成效
    (三) 改良技术所产生的成效
        1. 良种选育和引进的成效
        2. 化肥进口和使用的成效
        3. 农机使用和推广的成效
    (四) 施行“米禁”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五) 粮食进口所产生的影响
        1. 进口面粉的影响
        2. 进口小麦的影响
        3. 进口稻米的影响
    (六) 改革税负所产生的成效
        1. 清丈土地的成效
        2. 合并税目的成效
        3. 银米折价的成效
        4. 限定征收费用的成效
        5. 确定附加税额的成效
    (七) 粮食调查机构和维持团体所开展的工作及成效
        1. 调查私运米粮出口
        2. 调查米市行情
        3. 积极办理平粜
        4. 呼吁限制米价
        5. 开办临时售米处
    (八) 打击粮食投机行为的成效
结语
    (一) 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的特点
    (二) 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一) 原始资料
        1. 综合类史料
        2. 经济类史料
        3. 农业类史料
        4. 粮食类史料
        5. 其他相关史料
        6. 报刊杂志
        7. 地方志
        8. 各省市粮食志
    (二) 相关着作
        1. 经济着作
        2. 农业着作
        3. 粮食着作
        4. 其他着作
    (三) 期刊论文
    (四) 硕博论文
        1. 硕士论文
        2. 博士论文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四、介绍几个水地小麦良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擎红色旗帜 再创新的辉煌 以高质量发展担当“国家队”使命——专访陕西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剑[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垦, 2019(07)
  • [2]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8年)[D]. 李进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3]民国时期陕西农村合作金融研究[D]. 刘霄.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4]近代关中农村经济变迁研究(1927~1937)[D]. 王今诚. 西北大学, 2015(06)
  • [5]通渭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D]. 东超.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8)
  • [6]天津市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 刘士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4)
  • [7]优质小麦晋太170的选育与推广体系研究[D]. 高伟.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3)
  • [8]阜麦936的选育及推广应用研究[D]. 张桂芳.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4)
  • [9]1958-1960年陕西农业“大跃进”研究[D]. 程建团. 西北大学, 2013(04)
  • [10]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研究[D]. 尚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介绍几个水田小麦改良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