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桑树品种资源普查基本结束

四川省桑树品种资源普查基本结束

一、四川省桑树品种资源普查工作基本结束(论文文献综述)

谢云霞[1](2021)在《四川盆地嘉定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钟琴[2](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研究(1941-194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的全民族抗战进入白热化时期,坚持持久战战略,必定会迎来战争的胜利。但持续的战争已经消耗了中国的国力,国库亏空,国民政府意识到可增加土产出口,以此来换取外汇,达到维持抗战的目的。而想要增加外汇收入,必先增加外销物资的产量,因此,国民政府决议实施外销物资五年增产计划,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负责办理全国桐油、羊毛、蚕丝的增产工作。但在全面抗战前,四川省的外销物资因战争、运输困难等因素,产量及销量锐减,为了振兴桐油、羊毛及蚕丝等外销物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不断进行机构扩增,希望通过改良增加其产量,从而达到换取外汇以维持抗战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四川省于1941年11月正式设立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作为桐油、羊毛、蚕丝三种外销物资的增产机关。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是由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下原有的油桐、蚕丝及羊毛机关裁并组成,其使命及组织章程都是以“进行外销物资增产,换取外汇促成抗战胜利”为中心,在其运行期间,按照外销物资五年增产计划,对四川省的桐油、羊毛及蚕丝进行增产改良,同时与贸易委员会签订增产合约,接受其经费辅助及管制。外销物资增产委会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增产事业中架起桥梁,及时的进行上情下达及下情上表。通过两年多的增产改良,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在四川省外销物资的增产事业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油桐、羊毛及蚕丝的研究、试验、改良及推广方面,它贯彻了抗战时期国家想要利用出口土产,换取外汇以维持抗战的政策,让农民意识到增产救国的概念,并兼顾农民利益,对农民施以物资与技术上的帮助。同时,外销物资增产委会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短缺、人员缩减等困难,但它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只得不断的削减工作内容,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最终难以实现预计的增产目标。而想要实现增产改良事业的成功,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充足的经费以及相对自主的工作环境都是缺一不可的。

田雨[3](2021)在《基于单拷贝序列的桑树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桑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木。我国是桑树的重要起源地,同时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由于桑树的广泛分布、种间杂交及人工栽培等,其遗传背景复杂。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解析桑树的物种起源、进化和遗传背景等科学问题。桑树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桑树分子细胞学研究提供了基础。野生川桑于2013年经测序鉴定为二倍体共14条染色体,并提出桑树染色体基数为7的观点。栽培品种荷叶白基因组于2020年被解析并鉴定为二倍体共28条染色体,其染色体基数为14。桑树染色体中出现两种不同的染色体基数,其分化过程目前尚不清楚。川桑高精度基因组数据正在组装,本研究利用实验对数据中出现的部分问题进行验证以更好对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川桑与白桑的染色体基数分化过程及桑树中染色体融合现象。着丝粒作为染色体的重要结构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桑树中着丝粒序列并未得到解析。因此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着丝粒相关串联重复序列,加深对染色体进化过程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单拷贝序列的筛选及染色体断裂研究基于川桑基因组数据筛选并制得单拷贝探针(Mn-chr1A、Mn-chr1B、Mn-chr1C、Mn-chr1D)。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在川桑及伦教109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上定位模式。在川桑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形态特征明显,存在一个缢痕。探针Mn-chr1A、Mn-chr1B、Mn-chr1C、Mn-chr1D均定位在最大的1号染色体上。探针Mn-chr1A位于染色体头部位置;探针Mn-chr1B与探针Mn-chr1C位于染色体中部,但Mn-chr1B比Mn-chr1C更靠近Mn-chr1A和缢痕;探针Mn-chr1D位于染色体尾部。在伦教109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中,探针Mn-chr1A、Mn-chr1B、Mn-chr1C、Mn-chr1D定位在四条不同的染色体。川桑与白桑基因组共线性分析显示川桑四条染色体断裂为白桑12条染色体,其中川桑1号染色体断裂为白桑的4、7、9、11号染色体。此外,在桑树中未发现染色体数目在14-28条之间的品种。因此,提出川桑与白桑染色体基数不同的原因为进化过程中染色体发生断裂并非全基因组复制等事件的观点。2、利用单拷贝序列对染色体融合的研究基于川桑基因组数据筛选并制得单拷贝序列探针(Mn-chr5A、Mn-chr5B)。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其定位到川桑和伦教109的有丝分裂中期及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上。在川桑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探针Mn-chr5A定位在较小的7号染色体;探针Mn-chr5B定位在较大的5号染色体。在川桑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上,探针Mn-chr5A、Mn-chr5B与25S r DNA定位在川桑减数分裂终变期5号染色体上。其中,25S r DNA探针信号定位在中部;探针Mn-chr5A定位于染色体的短臂;Mn-chr5B定位于染色体的长臂。在伦教109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探针Mn-chr5A、Mn-chr5B分别定位于两条不同染色体端部。在伦教109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探针Mn-chr5A、Mn-chr5B与25S r DNA定位于最大的1号染色体。其中,探针Mn-chr5A定位于染色体长臂;Mn-chr5B定位于染色体短臂;25S r DNA定位于染色体中部。通过单拷贝探针的定位模式可知,在川桑与伦教109中均存在从有丝分裂中期到减数分裂终变期的染色体融合现象;川桑减数分裂终变期5号染色体与白桑减数分裂终变期1号染色体有对应关系。本章研究是对前人在桑树中染色体融合现象研究的进一步确认和补充,并为川桑基因组数据组装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确定提供参考。3、桑树着丝粒序列的筛选及FISH定位模式分析从桑树基因组数据中筛选高峰度着丝粒相关串联重复序列,将筛选到的序列制备为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其定位到川桑与伦教109染色体上对序列所在位置进行确定。在染色体着丝粒区域有杂交信号,证明筛选得到的序列为着丝粒相关串联重复序列。在染色体上除着丝粒区域外还有多个信号位点,推测可能是染色体在融合后失活的着丝粒位点或者染色体断裂后重新形成着丝粒的候选位点。本研究通过探针Mn-chr1A、Mn-chr1B、Mn-chr1C、Mn-chr1D在川桑与伦教109减数分裂染色体的信号模式并结合两者基因组数据分析,提出染色体基数不同的原因是染色体发生断裂。通过比较探针Mn-chr5A、Mn-chr5B在川桑与伦教109的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分裂终变期信号模式验证染色体存在融合现象,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补充并为基因组组装中染色体数目的确认提供借鉴。在基因组数据中筛选着丝粒相关重复序列,发现染色体上存在多个信号定位,推测为染色体在融合或者断裂过程中隐藏或失活的着丝粒位点。本研究为桑树染色体进化及基因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朱康文[4](2021)在《多级网格下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与可视化研究》文中提出农业面源污染(ANSP,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问题是各国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水污染防治中长期主要关注点源污染很长时间忽略了农业面源污染。根据2020年中国发布的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比重很高。当前农业面源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相继出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多项文件提出长江经济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特征等导致农业面源污染较重,需加快推动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庆市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生态地位,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重庆具有农村比例高、肥药施用强度大、丘陵山地占比高、雨量大且集中等本底特点,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潜在大、驱动强、范围广。同时结合国家对网格化管理应用于现代农业管理中的重视,网格化管理将是解决多级尺度下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防控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为确保区域及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重庆亟需开展网格化管理模式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与可视化平台构建以提升风险防控与信息化能力。本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的研究热点、趋势和问题,发现当前存在多尺度下研究需求差异明显、多级尺度下的风险测度研究路径不统一、测度结果可视化能力与需求不符等关键问题。因此以重庆市不同尺度范围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关键问题开展多级网格下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与可视化研究,以统一多级网格下的风险测度研究路径与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区县级网格为相对宏观的研究尺度,重点在于识别大尺度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时空演变趋势。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支撑自行构建涵盖压力动能、转化动能、消纳动能三个维度的风险测度PTA3D模型,采用重心、核密度等方法揭示农业面源污染时空演变规律,并探讨风险评价精度、影响因素。(2)乡镇级网格尺度为宏观政策落地层级,重点在于识别未来发展模式选择影响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演变趋势。以涪陵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CLUE-S等模型开展自然发展、耕地保护情景模式下的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采用输出风险模型揭示各网格风险概率时空演变规律,探讨风险程度对输出系数变化的响应情况。(3)村落级网格尺度为政策具体实施层级,重点在于识别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阻力、输移路径及景观优化效果。以南沱区域为研究对象,以逐日水位数据为基础开展出露期、淹没期水位线、土地利用等空间要素解译,引入源汇过程构建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不同时期农业面源污染的阻力面、风险等级、传输路径等,探讨阻力模型及景观优化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4)泛地块网格尺度为农户操作层级,重点在于分析高精度数据支持下农户行为视角的田间管理的具体实践与优化调控效益。以睦和村为研究对象,引入低空遥感-无人机多光谱技术获取影像、NDVI指数等6种高分遥感数据,引进随机森林算法开展地物分类与泛地块划分,通过农户行为调研确定各地物的肥药施用情况,探讨随机森林算法精度及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影响因素与消减工程效果。(5)以多级网格尺度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数据为基础,结合各尺度管理需求差异在B/S框架下构建多级网格下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可视化平台,并探讨风险管理与防控策略。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区县尺度下自建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PTA3D模型精度符合实际,引入的重心分析、核密度分析等地理学方法可以有效识别风险演变情况。研究发现:(1)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有较为明显的低风险向高风险转化的趋势(高风险、极高风险比例分别从2000年的17.82、16.63上升到2015年的18.10、16.76)。(2)都市区风险明显高于渝东南和渝东北,从高到低等级的风险区域的重心位置呈现自西向东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高风险、极高风险区域有明显的向东转移趋势(2000-2015年,二者的重心分别按照东偏北1.68°和12.08°运动了4.63km和4.48km)。(3)核密度结果显示高风险主要集聚在都市区,渝东北、渝东南风险存在集聚程度较低且上升的趋势,全市集聚区域的空间破碎度在增加且出现分散集中的趋势。(4)将河流水质、岸线一定范围内地类面积分别与模型测算结果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模型测度结果可以反映区域真实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情况。(5)风险驱动分析显示地类构成对风险强度影响明显,“源地”占比高的区域风险明显增强,而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区耕地被占用是推动高、极高风险区域重心向东运动的因素之一。(6)通过这种研究路径识别出的预防和控制关键区、高和极高风险集聚区域作为关键区域进行防控可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2)乡镇尺度下引进的CLUE-S模型取得很好的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效果,并为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风险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等提供很好的支撑。研究发现:(1)涪陵区各镇街、子流域2010-2015年期间风险概率明显降低,尤其是靠近大木山、武陵山区域。(2)结合CLUE-S、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的Kappa系数为0.75,属高度一致级别。(3)未来的情景模拟有利于识别区域各镇街、子流域在不同发展情景下TN、TP输出风险概率演变情况及其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长江以北、乌江以西区域的乡镇风险明显偏高,148、150号等子流域在两种发展模式下均存在风险增高趋势。(4)调整自然发展情景下TP输出系数进行风险变化响应分析反映出子流域输出风险等级对于耕地输出系数变化(即化肥施用水平调整)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例如第3、75、104、141、202、211、259、292、330、398、461号等子流域对输出系数调减的波动响应。(6)通过这种研究路径识别出的乡镇、子流域风险特征可以有效应用于未来地类结构优化或肥药施用水平管控,达到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防控目的。(3)村落尺度下引进的阻力模型有利于识别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阻力值、风险区域、传输路径和分析景观优化效果。研究发现:(1)“源-汇”理论下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识别区域内不同风险等级的空间位置、输移路径、风险防控关键区域等方面效果较好。(2)阻力面分析显示阻力值整体呈现“西部低、东部高、高值分散、低值连片”的特点,其中阻力值最高值中a2(>25°耕地)>a6(≤2°耕地)>a3(15°-25°耕地)>a5(2°-6°耕地)>a1(农村居民点)>a4(6°-15°耕地)。(3)季节性水位涨落条件下淹没期比出露期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更大、传输路径阻力更小、低等级传输路径更多,其中路径阻力值为1级的路径数量呈现a4>a5>a1>a3>a6>a2。(4)水体附近不同范围内“源地”向“汇地”的转换对于风险调控作用明显,水域附近50m和100m范围内耕地调整为林地情景下,a2在1级的输移路径数量相比现状情景分别降低13.79%和53.66%。(5)通过这种研究路径识别出的风险分布、输移路径等可以结合景观优化进行有效防控。(4)泛地块尺度下引进的低空遥感-无人机技术、随机森林算法、农户调研等方法在地物分类、负荷风险测度、防控措施效益分析中取得较好效果。研究表明:(1)低空遥感-无人机手段获取的厘米级高分数据极大提升了地物精细分类基础数据精度和栅格内信息纯度,随机森林算法下精细化地物分类精度高达90.05%,有利于泛地块网格划分。(2)基于农户行为调研发现存在劳动力下降、人口老龄化及作物高肥高药施用问题进而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较高。(3)经测算TN、TP施用强度低于200 kg/hm2的泛地块网格比例较低,水质监测结果也反映出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4)对人工湿地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消减能力分析发现可以大幅消减污染物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区域内的悬浮物、总磷、总氮、铵态氮、硝态氮、COD通过人工湿地后分别消减了近86.67、54.66、81.11、10.67、83.85、59.42%。(5)通过这种研究路径识别出的农户行为、泛地块风险特征及人工湿地消减能力可很好的应用于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防控。(5)综合多级网格尺度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结果与管理需求开展可视化平台构建取得较好效果。研究表明:(1)建立信息化、可视化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防控平台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提高防控能力。(2)基于B/S框架、Web Storm工具开展可视化平台开发,具有技术丰富多样、过程轻量快速、可视效果美观等优点。(3)可视化平台可以很好的展示多级网格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结果,更好的发挥地理学在农学领域的优点,充分体现出地理空间数据的价值,为管理、决策工作提供了数字化、高效化、科学化的手段。总体上,本论文融合农学、地理学、计算机学等学科同时考虑各尺度在管理、防控方面的需求差异,为多级网格尺度下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路径与方法提供了统一风险研究范式,可有效解决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路径不统一、研究参考性低、成果借鉴性差、结果可视性弱等问题。

蒋佳,杨远萍,唐国阳[5](2021)在《四川省蚕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文中提出蚕桑是四川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之一,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在全国极具影响力。农以种为先,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选择和世代育种者的努力,我省形成了丰富的蚕桑种质资源系统,蕴藏着多种潜在可利用基因,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保护好、利用好蚕桑种质资源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本文基于我省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对策建议。

王少伯,陈永波[6](2020)在《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桑树栽植历史十分悠久,是原产于我国的重要农业资源,在全国不同地区广泛分布。四川是桑树种质资源大省。在回顾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品种选育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利用及研究方向。

邱涛[7](2020)在《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区系特征,结合壤塘县、丹巴县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结果,阐明四川藏区藏族药用民族植物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四川藏区特色资源物种的使用价值及应用前景,为四川藏区藏族医药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1)采用民族植物学文献研究法,收集藏医药专着中植物药信息,核对修订后,梳理在四川藏区有分布的藏药材,结合植物区系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2)采用民族植物学中的沉浸式调查结合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方法,以阿坝州壤塘县(牧区、草原藏族、安多文化、觉囊派)和甘孜州丹巴县(农区、高山峡谷藏族、嘉绒文化、多宗教融合)为研究区域,以药用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民间对当地野生植物的采集、加工方法、使用方式、主要功效、习俗禁忌等,对比分析四川藏区不同区域民族植物的传统使用知识及民族药发展的异同。结果:(1)分布于四川藏区的常用藏药材有140科440属1448种。单科含属量中菊科(40属)最多,单属含种量中紫堇属(35种)最多,入药部位以地上部分或全草类药最多(725种)。(2)四川藏区分布藏药中种子植物共393属1340种,可划分到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以北温带广布型最多,有120属653种;中亚分布型最少,仅6属16种。(3)四川藏区藏药材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4500m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中,为四川藏区藏药的主产生境,药材形态与环境高度适应,呈现植株矮小、根系发达等特点。(4)壤塘县觉囊文化区常用乡土植物有27科38种(含菌类6科6种):食用乡土植物12科13种,食用部位为嫩枝叶,兼食花、果实、根、茎乃至全株;药用或药食两用乡土植物13科16种,泡酒、泡水居多,兼有熬汤食疗,保健预防为主;装饰用乡土植物4科4种;建筑用材或薪柴乡土植物4科4种;宗教民俗1科1种。(5)丹巴县常用民族植物共计51科90种:其中药用植物26科39种,以菊科为主;食用植物17科24种,多为蔷薇科;药食两用植物17科22种,以伞形科居多。常用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3000 m左右的草地、灌丛及林缘、高山流石滩、杂木林地及河岸沟边等;常用食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1700-3500 m左右的路旁田间、林地;药食两用植物多分布于海拔2000-4000 m的林缘、路旁及灌丛中。结论:(1)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品种丰富,以菊科、伞形科等科类为主,植物区系成分带有明显的温带性质,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3500m左右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或高寒草甸草原。(2)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具有适用面广、功能多样和极具民族特色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但目前也出现受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民族医药知识出现趋同,需引起重视。(3)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在不同区域及不同生境中丰富度不一致,且各地药用民族植物的使用品种、使用量和使用方式等因地形地貌及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存在差异,开发利用时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4)四川藏区已出现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丢失、资源短缺等现象,加快开展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的收集整理、民族植物学研究和以丹巴等为代表的生境多样、农业基础良好的区域进行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种植等这类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模式的种植工作等,以保护四川藏区文化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

牛童[8](2020)在《濒危藏药独一味对青藏高原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的响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独一味(Lamiophlomis Herba)是习用藏药品种,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特色药用资源植物。近年来独一味的药用价值备受关注,药材需求逐年上涨。目前独一味药材全部来源于野生资源,连年过度采收,加之生态环境恶化,药材产量不断萎缩,已成为制药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课题组前期调查发现,独一味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川青甘接壤区海拔4000m5000m退化草甸中集中成片分布,在草地中形成了优势种群,展现了良好的适应性。探索草地退化如何胁迫影响独一味,独一味又是如何适应并生存,是推动独一味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益研究。本研究针对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独一味开展了种群生态学、抗逆生理、形态结构3个方面的比较研究,以期阐释独一味在高原退化草地的生长适应策略,为后续独一味的野生抚育及人工规模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为其他高原野生药用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调查区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若柯河牧场分水岭。在研究区域选择独一味集中分布种群,根据调查区域中植物群落草地覆盖度不同,按草地退化分类标准将调查区域分为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极度退化草地3种等级。采用种群生态学调查方法,统计测量不同退化样地样方中独一味的植株数量、植株叶展距(长、宽)、处于繁殖期(开花)植株数量。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以上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独一味种群特征的差异,根据结果分析独一味种群分布规律及繁殖策略。在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分别选取大小相近的独一味植株,采集2片大叶于FAA固定液中保存,用于独一味叶片显微结构观察比较。显微观察所用叶片横切片及叶表皮细胞装片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观察叶片横切片,比较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叶片厚度、表皮细胞、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排列状态(紧密度、列数)、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比值(栅海比),计算叶片紧密度(CTR)与疏松度(SR);观察叶表皮细胞装片,比较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叶片气孔密度、腺鳞密度,计算气孔指数。通过比较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中独一味叶片显微结构的差异,分析在草地退化背景下独一味形态结构上的适应策略。在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上分别选取大小相近的独一味植株,采集2片大叶,称重,于液氮罐中保存带回实验室,储存于-80℃超低温冰箱中待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叶片抗逆生理生化指标的含量测定,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7种测定指标。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独一味的抗逆性进行评价。分析在草地退化背景下独一味的抗逆生理适应策略。结果:1.独一味野外种群生态学研究显示:紫羊茅-独一味群落(中度退化草地)的独一味密度明显高于金露梅-紫羊茅群落(轻度退化草地)及边坡裸地(极度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独一味开花植株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等级退化草地中独一味种群;轻度退化草地独一味展距明显大于中度、极度退化草地,但极度退化草地中独一味展距的标准差较大,植株大小差异大,其中有些植株甚至大于轻度退化等级草地中植株。2.独一味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随退化程度的增加,叶片厚度逐渐变小,角质层逐渐增厚,表皮细胞形态趋于规整,排列趋于整齐,紧密;腺鳞数增多,气孔多为不定式或不等式且数目增多。轻度退化草地与中度、极度退化草地的叶片厚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叶片厚度最大;轻度退化草地与中度、极度退化草地的上表皮角质层厚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随退化程度增加角质层变厚;3种不同退化等级草地独一味的腺鳞密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随退化等级的增加密度增大;极度退化草地叶片的气孔指数最大。轻度退化草地的独一味叶片栅栏组织排列疏松,间隙明显,多2列,呈不规则弯曲状;中度退化草地与极度退化草地的独一味叶片栅栏组织排列紧密,呈规则条形,多23列,极度退化草地的栅栏组织排列紧密度略大于中度退化草地。3.抗逆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独一味叶片中SOD、POD的含量在3种草地退化胁迫下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中度退化草地独一味叶片MDA、Pro及SS含量与轻度、极度退化草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而CAT与SP含量无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某些抗逆生理指标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酶促防御系统相关指标SOD与POD、SOD与MDA、POD与MDA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渗透调节系统指标Pro、SS之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SP与SS含量间也呈显着负相关。经模糊隶属函数法计算,中度退化草地中独一味表现出最强抗逆性,轻度退化草地次之,极度退化草地最差。结论:1.轻度退化草地:独一味因植株高度和种群数量不具竞争优势,未成为优势植物;中度退化草地:独一味抗逆性最强,主要通过种群数量增加、地下部分生物量分配增加、酶促防御系统相关指标(SOD、POD、CAT)含量增多和形态结构抗性增强来对退化草地进行适应;极度退化草地:生境退化导致微环境条件极端不稳定,严重影响独一味种子成熟以及幼苗萌发,导致种群数量显着减少。2.形态结构上,发达的根系、较厚的角质层、不断增加的气孔密度与腺鳞数目,排列更加紧密的表皮细胞、栅栏组织,均是独一味形态结构上对于退化草地的响应特征。3.生理适应性上,保护酶系统是独一味对退化草地的一大适应策略;且从3种退化程度草地并未大量积累Pro的角度,充分说明独一味在生理上已经产生了对退化草地的适应性。4.独一味对于退化草地的适应机制比较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提示在育苗阶段可参考紫羊茅-独一味群落中等退化生境进行生态育苗,以提高种苗成活率;而在规模化定植后应采用合理的群落干预措施模拟金露梅-紫羊茅群落轻度退化生境,以提高药材产量。

尚言言[9](2020)在《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晚清民国飞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飞地研究是历史政区地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时期飞地在现有国境内分布广泛,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其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因此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民国时期为推行新县制,南京国民政府发布檄令,开始对飞地进行清理拨正,四川省政府也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对辖境内飞地进行梳理、踏勘、汇总、治理,现今四川省北部巴中、广元二市辖境内的飞地梳理也随之展开。实际上,学界对这一现象早有关注,进而对其进行剖析研究。目前,已有众多学者从宏观角度对飞地的成因、类型及影响进行了探讨,也有部分学者从微观角度对重庆、贵州等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研究,但四川省境内部分区域尚存空白。受自然、人文等环境的影响,各区域内飞地的产生、分布、治理过程及影响又各不相同,以区域为单位,从微观角度对飞地进行研究有助于明晰飞地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和困难度。因此,以现今四川省北部的巴中、广元二市在晚清民国时期辖境内飞地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入手,以地方志及档案资料为基础进行整理分析,以期明晰这一区域内飞地的治理情况。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分别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系统回顾了学术界关于飞地的研究概况,对文中用语作了界定。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梳理了现今四川省北部巴中、广元二市在晚清民国时期辖境内的飞地分布情况。依据时段顺序分别对晚清和民国时期巴中、广元二市境内飞地分布进行梳理。目前仅知晚清时期飞地在保宁府境内有回龙场、鸳溪口两处。现今巴中、广元二市辖境在民国时期分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和第十四行政督察区管辖,在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内,飞地主要分布在昭化、苍溪县境内;在第十五区内,飞地主要分布在南江、巴中、通江等县,从而凸显出今巴中市辖境内在民国时期飞地分布多,现今广元市辖境内飞地分布少的特征。从县与县之间飞地的互飞来看,则主要集中在巴中县与南江县之间,而其他县之间互飞地块略少。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飞地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在飞地产生的原因方面,现今巴中、广元二市在晚清民国时期辖境内飞地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人文方面,体现在行政区划调整析离不清、地方家族任意落籍、趋求时利而改立他籍、兵祸之后地籍新报等,再加上自然环境地势崎岖不平等因素的影响较易产生飞地。飞地治理困难,其影响也具有多重性,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难和行政成本高,进而产生匪患,飞地居民对隶属地归属感弱,对政府的管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阻碍。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现今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在民国时期飞地的治理情况。其中对飞地治理主要缘于民国十九年(1930)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省市勘界和区域整理办法大纲,四川省政府以此为依据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开始展开省内飞地治理工作。对于在现今巴中、广元二市辖境内于民国时期开展的飞地治理则主要通过在各县辖境内挑选典型的飞地治理过程来展现,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内有苍溪县境内的辜家沟、水龙洞、许家坪飞地,剑阁县境内的观音寺飞地,旺苍县境内的小关子飞地为代表,第十五行政督察区则以巴中县境内的柏石乡飞地,南江县境内的彭家场、康家岭飞地,通江县境内的李家垻、磴子河等地为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凸显出飞地治理过程存在开始时间较晚、清理时间长以及划拨纠纷大等特征。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探讨了飞地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时期飞地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广泛存在,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情况错综复杂,矛盾纠纷交织。因此,在飞地的治理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基层组织与地方民众的意见,解决其中的矛盾纠纷才能实现治理的彻底性,促进飞地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温苗[10](2020)在《四川主栽桑树品种和土壤因子对桑园AMF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桑树(Morus albaL.)属桑科桑属,是我国重要的多年生木本经济植物,川渝两地目前栽桑200万亩,蚕桑产值~70亿元,具有重要国计民生意义,选择适宜当地的品种是保障蚕桑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桑树是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依赖性植物,菌根促进桑树生长,提高桑叶品质,增加桑树抗病抗虫性。然而关于桑树主栽区不同品种桑园AMF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采用菌根生理生态和高通量测序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强桑1号、白油桑、川桑98-1号)和凉山州宁南县(云桑1号、红芽桑、丰田5号)6个主栽品种桑园土壤AMF的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别检测根系AMF侵染率、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土壤基本化学性质及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6个供试桑树品种根系均能与AMF形成共生关系,且不同品种桑树根系AMF活性存在显着差异。综合比较,田间桑树根系菌丝侵染率约为30~50%,泡囊侵染率为15~30%,丛枝侵染率为10~15%,且6个品种中川桑98-1根系AMF依赖性最高;桑园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表现为强桑1号最高,云桑1号最低。(2)两地桑园土壤pH、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出在宁南高而高县低;而碱解氮则在宁南低而高县高。桑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着。主成分分析表明桑园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机碳和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含量显着影响土壤质量。不同品种桑园土壤综合肥力排名为:丰田5号>云桑1≈红芽桑>强桑1号>白油桑≈川桑98-1号。(3)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显示两地桑园土壤中存在丰富的AMF真菌资源。AMF 群落由 7 个属组成,分别是Ambispora、Archaeospora、Claroideoglomus、Gigaspora、Glomus、Paraglomus 和 Scutellospora,其中Glomus和 Paraglomus分别占比61%和35%,为优势菌属。(4)不同品种桑园土壤中Glomus和Paraglomus相对丰度、AMF虚拟种(Virtual taxa,VT)的数量、AMF多样性均显着不同。在0-10 cm 土层,Glomus和Paraglomus相对丰度在川桑98-1(45%,28%)和强桑1号(39%,36%)土壤中最高,红芽桑最低(14%,21%),而在10-30cm 土层,红芽桑土壤中Glomus和Paraglomus相对丰度均显着增加。此外,不同品种桑园土壤中VT数在强桑1号最高,在红芽桑中最低。AMF多样性指数在红芽桑中最高,在强桑1号中最低。丰田5号、红芽桑、云桑1号及强桑1号的AMF多样性随土层的深度而降低,但在川桑98-1号和白油桑中则随土层的深度而升高。(5)主坐标分析(PCoA,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结果和 PERMANOVA(Permutation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统计分析表明桑园土壤 AMF 群落组成在强桑1号、白油桑和川桑98-1之间,它们与红芽桑、丰田5号云桑1号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但红芽桑、丰田5号云桑1号之间没有显着差异。(6)冗余分析(Hellinger transformation-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tbRDA)及Monte Carlo置换性检验结果表明品种是土壤AMF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单个土壤因子对AMF群落的影响不显着,但土壤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会显着影响土壤AMF群落,其中有效磷、速效钾、有机碳和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7)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桑树品种对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T-GRSP有显着直接影响,而T-GRSP对有机碳有显着直接影响。,此外,桑树品种对有机碳表现出显着间接影响。随着有效磷含量的增加,AMF多样性会显着降低;有机碳含量的增多会降低土壤AMF丰度,这表明随着T-GRSP含量的增加,会间接使AMF丰度显着下降;速效钾对AMF丰度呈不显着直接正影响,对AMF多样性呈不显着间接负影响。

二、四川省桑树品种资源普查工作基本结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桑树品种资源普查工作基本结束(论文提纲范文)

(2)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研究(1941-194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成立
    第一节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成立的背景
        一、全面抗战前四川省外销物资出口概况
        二、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机构增扩
        三、换取外汇以维持抗战
    第二节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成立
        一、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使命及组织规程
        二、机构变迁
        三、机构定位
第二章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联结互动”作用
    第一节 上层机构
        一、财政部贸易委员会
        二、四川省建设厅
        三、四川省农业改进所
    第二节 下辖单位
        一、涪陵油桐示范场
        二、松潘绵羊改良场
        三、蚕丝改良场
第三章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运作
    第一节 外销物资五年增产计划
        一、桐油增产计划
        二、羊毛增产计划
        三、蚕丝增产计划
    第二节 签订增产合同
    第三节 人事及财产管理
        一、人员及其变迁
        二、经费投入及报销
第四章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成效与不足
    第一节 外销物资增产的成效
        一、桐油增产方面的成效
        二、蚕丝增产方面的成效
        三、羊毛增产方面的成效
    第二节 外销物资增产的不足
        一、桐油增产方面的不足
        二、蚕丝增产方面的不足
        三、羊毛增产方面的不足
    第三节 问题与反思
        一、主要问题
        二、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单拷贝序列的桑树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细胞核型进化
        1.1.1 染色体数目变异
        1.1.2 染色体结构变异
        1.1.3 染色体融合与断裂
    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2.1 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及优点
        1.2.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发展
        1.2.3 主要探针类型
        1.2.4 主要靶DNA类型
        1.2.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1.3 桑属植物染色体研究
        1.3.1 桑属植物概述
        1.3.2 桑属植物分类
        1.3.3 桑属植物染色体研究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桑树进化过程中染色体断裂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使用试剂
        3.1.3 主要溶剂配制方法
        3.1.4 主要使用仪器
        3.1.5 序列信息的获得
    3.2 实验方法
        3.2.1 川桑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单拷贝序列的筛选与制备
        3.2.3 单拷贝序列探针的标记
        3.2.4 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的制备
        3.2.5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探针的制备
        3.3.2 川桑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FISH
        3.3.3 白桑伦教109 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的FISH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利用单拷贝序列对染色体融合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使用试剂
        4.1.3 主要溶剂配制方法
        4.1.4 主要使用仪器
        4.1.5 信息序列的获得
    4.2 实验方法
        4.2.1 川桑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4.2.2 单拷贝序列的筛选与制备
        4.2.3 25S rDNA序列筛选与制备
        4.2.4 单拷贝序列探针的标记
        4.2.5 25S rDNA的探针标记
        4.2.6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制备
        4.2.7 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25S rDNA探针的制备
        4.3.2 川桑单拷贝序列的定位模式
        4.3.3 白桑伦教109 单拷贝序列的定位模式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桑树着丝粒序列的筛选及FISH定位模式分析
    5.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使用试剂
        5.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5.1.4 主要使用仪器
        5.1.5 信息序列的获得
    5.2 实验方法
        5.2.1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制备
        5.2.2 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的制备
        5.2.3 串联重复序列序列的制备
        5.2.4 串联重复序列的标记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综合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
致谢

(4)多级网格下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与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污染防治与信息化管理需要
        1.1.2 重庆市污染防治的现实需要
        1.1.3 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领域研究亟需推进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热点
        1.2.2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研究领域
        1.2.3 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研究趋势
    1.3 风险测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切入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特色
第2章 区县尺度下基于面板数据的风险测度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路径与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基于“压力-转化-消纳”过程的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2.3.2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风险测度模型各维度的因子结果
        2.4.2 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综合结果与演变
        2.4.3 风险防控关键区域识别
    2.5 讨论
        2.5.1 风险测度模型的精度评估
        2.5.2 风险区域重心运动的驱动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乡镇尺度下基于情景模拟的风险测度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路径与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基于CLUE-S、Markov模型土地利用情景预测
        3.3.2 输出风险模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2010年、2015年输出风险时空变化
        3.4.2 2020年、2025 年、2030年多情景下输出风险演变
    3.5 讨论
        3.5.1 限制区和子流域的引入使成果更利于实际管理
        3.5.2 土地利用演变是输出风险变化的主要驱动之一
        3.5.3 未来输出风险概率对输出系数变化的响应程度高
    3.6 小结
第4章 村落尺度下基于源汇过程的风险测度
    4.1 研究区概况
    4.2 研究路径与数据来源
    4.3 研究方法
        4.3.1 MCR模型构建
        4.3.2 景观优化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源地”识别
        4.4.2 最小累积阻力基面测算
        4.4.3 阻力面测算及风险分区结果
        4.4.4 风险传输路径识别结果
        4.4.5 景观优化成效分析
    4.5 讨论
        4.5.1 阻力面识别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防控
        4.5.2 如何消减季节性水位涨落对污染风险的负面影响
        4.5.3 水域附近林草景观对污染物阻隔作用明显
        4.5.4 景观优化有利于降低风险
    4.6 小结
第5章 泛地块尺度下基于低空遥感的风险测度
    5.1 研究区概况
    5.2 研究路径与数据来源
    5.3 研究方法
        5.3.1 无人机多光谱数据获取与处理
        5.3.2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地物精细化分类
        5.3.3 泛地块级网格划分
        5.3.4 污染风险排放调研与测算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特定时期典型地物的各指数信息结果
        5.4.2 随机森林算法识别地物结果
        5.4.3 地物分类结果野外实地精度校验
        5.4.4 泛地块尺度污染负荷排放风险分析
    5.5 讨论
        5.5.1 低空遥感与随机森林算法结合适用于地物精细化分类
        5.5.2 高强度的TN、TP施用水平对水质威胁风险高
        5.5.3 人工湿地构建有利于降低污染风险
    5.6 小结
第6章 风险测度可视化平台构建与防控策略分析
    6.1 可视化平台构建方法
        6.1.1 需求分析
        6.1.2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与数据库构建
        6.1.3 风险测度可视化平台架构
    6.2 可视化平台构建结果
        6.2.1 平台界面
        6.2.2 各级网格尺度下风险可视化图层情况
    6.3 可视化平台下的管理与防控策略分析
        6.3.1 区县级尺度网格下管理与防控策略
        6.3.2 乡镇级尺度网格下管理与防控策略
        6.3.3 村落级尺度网格下管理与防控策略
        6.3.4 泛地块级尺度网格下管理与防控策略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与参与课题

(5)四川省蚕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1.1 品种资源丰富独特
    1.2 保护单位实力较强
    1.3 品种选育水平较高
2 存在的问题
    2.1 保护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2.2 保存方式落后,标准化程度不高
    2.3 鉴定评价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
    2.4 专职人才缺乏,技术支撑不强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主体责任,提升蚕桑种质资源保护能力
    3.2 强化基础研究,丰富蚕桑种质资源保护手段
    3.3 强化鉴定评价,理顺蚕桑种质资源共享机制
    3.4 强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6)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分布
2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3 桑树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3.1 叶质营养成分鉴定
    3.2 抗病性鉴定
    3.3 特异性桑树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4 桑树新品种选育研究
    4.1 地方品种选拔
    4.2 杂交育种
    4.3 诱变育种
5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利用及研究建议
    5.1 桑树种质资源的广泛收集及妥善保存
    5.2 建立桑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体系
    5.3 创新育种方法,加快桑树品种选育
    5.4 桑树种质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充分利用

(7)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四川藏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壤塘县(安多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丹巴县(嘉绒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讨论与结论
    讨论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四川藏区藏药植物名录
    附录2 民族植物学调查工作记录
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综述
    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民族植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藏区及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
        藏区概况
        藏族医药与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族医药
        藏族医药的巨大潜力与药用植物的资源现状
        藏药的发展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药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濒危藏药独一味对青藏高原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独一味种群生态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第二章 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独一味显微结构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独一味叶片抗逆生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独一味种群生态学
    2 独一味对退化草地的形态及显微结构适应
    3 独一味对退化草地的生理适应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017级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9)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晚清民国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飞地”的概念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晚清民国时期飞地的分布情况
    第一节 晚清时期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飞地分布情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飞地分布的情况
        一、第十五行政督察区各县境内飞地分布情况
        二、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各县境内飞地分布情况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飞地的分布特征
第二章 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飞地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节 飞地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飞地存在的影响
        一、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飞地的治理
    第一节 飞地治理缘起
    第二节 飞地治理过程
        一、第十五行政督察区飞地的治理过程
        二、第十四行政督察区飞地的治理过程
    第三节 飞地治理的基本特征、经验和教训
        一、飞地治理的基本特征
        二、飞地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后记

(10)四川主栽桑树品种和土壤因子对桑园AMF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桑树产业现状
    1.2 丛枝菌根真菌( AMF)概述
        1.2.1 AMF促进植物养分吸收
        1.2.2 改善植物水分代谢
        1.2.3 增强植物抗病性
        1.2.4 改善土壤结构
    1.3 AMF群落的影响因素
        1.3.1 生物因子对AMF群落的影响
        1.3.2 非生物因子对AMF群落的影响
    1.4 菌根桑研究进展
        1.4.1 菌根桑根系结构及多样性
        1.4.2 AMF对桑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桑树根系AMF侵染及桑园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样品采集
        3.1.3 分析方法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品种桑树根系AMF侵染差异
        3.2.2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空间分布
        3.2.3 不同品种桑树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变化
        3.2.4 土壤主成分分析
        3.2.5 桑树土壤理化性质间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桑园根围土壤AMF组成差异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样品采集
        4.1.3 分析测定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桑园土壤AMF组成
        4.2.2 不同品种桑园土壤AMF属水平相对丰度差异
        4.2.3 不同品种桑园土壤AMF虚拟种的多样性
        4.2.4 不同品种桑园土壤AMF群落OTU组成差异
        4.2.5 桑园土壤AMF群落Alpha多样性研究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不同桑树品种AMF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采样地概况
        5.1.2 样品收集
        5.1.3 样品分析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桑树品种及土壤因子对AMF组成的影响
        5.2.2 桑园AMF组成与品种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四川省桑树品种资源普查工作基本结束(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盆地嘉定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D]. 谢云霞.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2]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研究(1941-1944)[D]. 钟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单拷贝序列的桑树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分析[D]. 田雨. 西南大学, 2021(01)
  • [4]多级网格下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与可视化研究[D]. 朱康文. 西南大学, 2021(01)
  • [5]四川省蚕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蒋佳,杨远萍,唐国阳. 四川蚕业, 2021(01)
  • [6]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J]. 王少伯,陈永波. 四川蚕业, 2020(04)
  • [7]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D]. 邱涛. 西南医科大学, 2020
  • [8]濒危藏药独一味对青藏高原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的响应研究[D]. 牛童.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9]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晚清民国飞地研究[D]. 尚言言.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四川主栽桑树品种和土壤因子对桑园AMF群落的影响[D]. 温苗.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四川省桑树品种资源普查基本结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