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有限元法》——第四届水资源有限元法应用国际会议论文集介绍

《水资源有限元法》——第四届水资源有限元法应用国际会议论文集介绍

一、《水资源中有限元法》——第四届国际水资源应用有限元法会议会议录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郭子中[1](1982)在《三十年来水力学的研究发展动态》文中研究表明 一、引言三十年来水力学的研究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一部水利工程的研究发展史。因此,对水力学研究发展动态的介绍,不可能不涉及到水利工程的若干方面,即主要指水利和水电等方面。至于水运,因它本身的特殊性,涉及到交通运输方面的问题较多,故本文不予涉及。另外根据传统的分科和分工,水文学也有它自身的独立体系,本文也不予涉及。但即使如此,在新兴的水资源系统和环境学中,既有水力学范畴的内容,也有水文学范

谢永曜[2](1983)在《计算流体力学发展概况》文中指出 随着电子计算机在各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以及计算技术的发展,求解流体力学中的初值和边值问题已成为流体力学的一门新兴分支——计算流体力学,并已在流体力学的科研和工程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所用的计算方法主要是有限差分法(FDM)和有限元法(FEM),特别是后者。近年还有边界元法(BEM)。有限元法是五十年代才提出来的,而用于流体力学已是六十年代中期,所以作为新兴分支的计算流体力学虽只是近二十年来的事,但发展迅速。本篇对计算流体力学作一概括介绍。

王月昇[3](1983)在《《水资源中有限元法》——第四届国际水资源应用有限元法会议会议录介绍》文中提出一九八二年六月在西德汉诺威大学举行了关于水资源中应用有限元法第四次国际会议,会议认为:已经证明有限元法对水资源分析是一种有力工具。这次会议基本目的是促进有限元法实际应用,交流经验,并建立一个讨论问题的论坛,有关准确计算、经济价值和各种改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4](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石春力[5](2012)在《滨海新区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典型模型技术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维持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水资源综合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下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思想,是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水资源危机有效方法。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恶化,水资源安全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水资源模型技术是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核心部分,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模拟预测和决策支持。滨海新区是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由于人口增长,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使滨海新区水资源需求迅速上升,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压力下,必须从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滨海新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本论文根据城市化发展规律利用数学方法、遥感技术以及产业结构发展理论(Peter-Clark法则)评价滨海新区城市化及工业化水平,确定滨海新区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城市化中后期和工业化后期的复合发展阶段,其为滨海新区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型工具选择和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滨海新区外部水源主要是引滦水源,而于桥水库是引滦工程的调蓄水库,因此于桥水库水质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滨海新区的供水安全,研究选择了流域负荷-水质模型联用(GWLF-BATHTUB)技术对于桥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源进行了源解析。通过模拟流域污染源负荷与水库水质响应关系确定了污染源贡献,由于于桥水库属于磷控型水库,通过控制磷源的不同管理预案来保护源水水质。根据模型联动模拟结果显示,控制于桥水库流域范围内规模化畜禽养殖量、以及其周边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染负荷,可以有效的降低于桥水库总磷的浓度,进而有效改善于桥水库的库区水体水质。通过Arc Hydro模型工具提取了滨海新区城市流域的河网信息,为滨海新区WEAP模型构建提供拓扑关系矢量数据。利用WEAP模型的综合分析功能,未来滨海新区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以及产业政策、经济发展目标的水资源需求进行情景预案设置,模拟预测未来水资源供需变化。本研究设置了城市化预案,产业结构调整预案,经济目标可达性预案三个情景模拟预测滨海新区(2007-2020年)水资源需求。综合分析表明通过GWLF-BATHTUB模型联用技术进行污染源解析为水资源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将城市化、工业化与水资源问题置于一个全面的框架之下,构建了滨海新区WEAP模型,预测和评估未来水资源供需趋势变化。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与参考。本文通过水资源规划与评价模型(WEAP)和流域负荷水质模型(GWLF-BATHTUB)联用初步构建了滨海新区水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支持框架。为滨海新区未来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

李建文[6](2014)在《畦灌灌水过程模拟与灌水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传统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3.4%,然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却十分低下,仅为0.523。节约农业用水是应对我国当前日益严重的用水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缓解众所周知的水资源危机有着重要意义。2012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强调把节水灌溉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因此,农业节水任重道远。畦灌是我国农田灌溉中应用最广泛的地面灌水方法,在山西省等北方地区尤为常见。目前畦灌灌水效率仍然很低,提高畦灌灌水效率对推进我国节水灌溉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对山西省畦灌田间水利用系数的现状进行测算分析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畦灌灌水过程、灌水质量指标和灌水技术参数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山西省灌区特点,选择了三个不同水源类型的灌区作为实测地段,对田间水利用系数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主要因素分别为灌水定额、土壤质地、畦块大小和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在一定质地及灌水定额条件下,田间水利用系数与畦幅数呈线性正相关,在选定根系层或湿润层范围内田间水利用系数随计划深度的加大而增大,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函数;田间水利用系数随灌水定额单因素增大而逐渐减小,二者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对数关系;当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一定,畦幅数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质地为粘土的畦块田间水利用系数大于壤土畦块的田间水利用系数,而壤土畦块的田间水利用系数又大于砂土畦块的田间水利用系数,且差别较为显着。2、通过分析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田间水利用系数预测模型和田面糙率预测模型。田间水利用系数模型仅需输入畦长、畦宽、田面坡度、单宽流量和灌水定额5个比较容易获取的参数便可预测田间水利用系数,模型的预测最大相对误差为11.98%,可以用于田间水利用系数预测;建立的两类4个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田面糙率预测模型,均可用于田面糙率预测,特别是第二类LSSVM-N-II模型不需要区分地块类型,具有统一的输入输出,有较高的易用性。3、根据畦灌灌水过程中水流沿田面运动和水分下渗的特点,构建了零惯量模型和二维土壤水分运动方程耦合的畦灌灌水数学模型,分别采用欧拉积分法和有限元法对零惯量模型和土壤水分运动方程进行求解。模型通过内部耦合,采用迭代法实现了零惯量模型和土壤水分运动方程的有效耦合,模型能模拟畦灌灌水水流推进过程、水流退水过程和土壤水分分布特性。并通过实测黏土、壤土、砂土三类畦田的灌水过程和灌水指标,对畦灌水流运动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零惯量与土壤水分运动耦合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畦灌水流运动过程、畦田土壤水分运动和灌水质量指标,说明本文所建模型是正确的。4、基于畦灌条件下零惯量模型和土壤水分运动耦合模型,建立了畦灌灌水技术参数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网格搜索法对其进行求解,并进行了优化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在本文模拟条件下田间水利用系数和灌水均匀度均随着单宽流量、灌水定额和田面坡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最优灌水定额为35-45m3/亩,单宽流量为0.0035-0.0055m2/s,田面坡度为0.003-0.005。

徐林春[7](2014)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珠江三角洲水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度的城镇化和大规模的建桥设港、无序采砂、口门围垦、滩地占用等剧烈的人类活动,使得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道及河口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水文环境条件发生了显着变化,导致近年来洪水灾害频发,加之工农业及生活产生的水环境污染,造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防洪、供水、水质水生态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问题。水多、水少、水脏等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生活质量、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论文在大量收集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第一手最新或较新的河道水文、地形、涉河建筑物占用河道情况、防洪(潮)减灾体系建设情况以及取水、供水、用水和排水分布等资料基础上,对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防洪、供水、水质水生态安全等涉水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了珠江三角洲网河-河口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从防洪、供水、水质水生态三个维度,结合社会水循环的取、供、用、排运转机理,对珠三角地区在外部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质水生态安全等三大核心水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水资源再分配的有效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共分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从当今人类社会所共同面临的水安全危机入手,有针对性的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具体存在的水安全问题,明确了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及开展本研究的必要性;在分析国内外水安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手段、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特点。第2章建立了珠江三角洲河网-河口一二维水动力模型,并利用同步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为本论文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质水生态安全相关研究内容中的模拟计算工作提供基础工具;采用坐标变换和水深曲面拟合变换技术,统一了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道地形和珠江口及毗邻海域水下地形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为模型计算打下基础;探讨了一种采用数值模拟追踪浮标,可以同时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完成数学模型验证的新方法。第3章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上游来水、网河河道水位及分流比等水文情势及其演化、河道地形变化和防洪能力等方面的分析,针对网河区的河道演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时空两相比对研究,相互印证,得到了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的全新认识,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为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省的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第4章建立了珠三角地区全口径经济社会供用水数学模型,在计算单元内进行供、用水量的汇总计算与平衡分析,获取了珠三角地区2011年的全口径经济社会供、用水量。并从供水、用水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全口径经济社会供用水量汇总,再由供用平衡实现相互验证,有效提高了全口径经济社会供用水量计算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珠三角地区的用水结构和取、用水区域分布特点,提出了利用控导工程对珠江三角洲进行水资源再分配的方法,为探求实现珠三角地区供水安全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5章在调查分析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现状污染物排放情况和水质状况的基础上,根据珠江三角洲的污染源、排污口布局以及水域水质保护目标,分析计算了珠江三角洲各主要河道的天然水环境容量、理想水环境容量、可利用水环境容量和允许排放量等,结合现状排放情况初步判断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的水质水生态安全状况,并对入河排污量削减和环境容量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得到了初步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维护河道水生态安全的相应措施以保障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的水质水生态安全。第6章总结全文工作,综合分析、评价了珠江三角洲在防洪、供水、水质水生态三个维度的水安全问题及相应对策,并指明了本论文今后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田荣[8](2000)在《连续与非连续变形分析的有限覆盖无单元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岩体的非连续性与非均匀性越来越受到工程界与学术界的重视。其表现在两个方面,即:(1)岩体强度理论的发展:岩体强度理论从经典的材料力学理论,经历岩体断裂力学理论,到方兴未艾的岩体损伤力学理论,这一发展过程本身就是对岩体的非连续性与非均匀性的逐步重视与深入研究的过程。(2)岩体材料特点的认识:岩体既不是连续体亦非完全离散体,因此可以将岩体抽象为“断续介质”。“断续”与离散及连续相对应,反映了岩体介于完全连续与离散之间的特点。 岩石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的非连续变形行为计算与数值模拟是岩体力学与工程领域中一个比较热门的前沿课题。岩体力学的各种新兴数值方法与技术几乎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课题展开研究。 实际岩体结构与材料变形,一般是一个从小变形、损伤演化、宏观裂纹形成与扩展、直至断裂破碎甚至发生散体刚体运动等大变形、大位移的一系列复杂的渐进变形与破坏过程。然而,与实际岩体的这种变形破坏特点很不相称的是,岩土数值分析方法一直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方面是以有限元方法(FEM)为主的,基于完全连续或基体连续(基体是指除岩体中某些宏观非连续界面以外的材料)假说之上的连续性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则是以非连续变形分析(DDA)与离散单元法(DEM)为代表的基于块体理论、离散介质假说基础之上的完全非连续性分析方法。这一现状使得岩体的实际变形要么被人为地抽象为连续的,要么被假设为完全非连续的,二者之间似乎缺乏勾通与联系。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作为勾通岩体变形与最终破坏的桥梁与纽带、岩体破坏过程分析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裂纹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2)缺乏适用于开裂计算的材料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数学描述手段,或者说没有能够统一地处理材料的连续与非连续特性,而且适合于开裂计算的插值构造方法。 近30年来,岩土力学中数值分析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流形方法(Shi,1992)和无单元Galerkin法(Belytschko,1994)以其新颖的数值思想、先进的数值技术,得到了学术界的初步认可和广泛关注。这两种方法有着传统方法所不可替代的突出优点。流形方法解决了材料连续与非连续性的数学统一表述的问题,使得连续变形分析与非连续变形分析的统一成为可能。无单元Galerkin法实现了无单元插值,极大地简单化了前处理工作与裂纹开裂扩展等问题的计算分析。但同时,这两种方法也存在一些困难与不足。在流形方法中,双重网格可谓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构成了流形方法本身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前处理上的麻烦与裂纹开裂扩展模拟方面的困难;无单元Galerkin法主耍是以解决前处理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该法在岩土力学中的非连续变形问题,如块体运动等的处理上仍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对于岩体变形分析而言,流形方法与无单元Gaierkin法相辅相成,互补性非常强。如果能将二者的优点相结合,或说将两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或数值技术相融合,则不仅可以解决前处理与开裂扩展方面的难题,同时也可以将连续与非连续问题的数值分析相统一。 有限覆蛊无单元方法,采用有限囚租盖技术与多盂权沿动最小二乘法构造连缕与非连续求解域的插值函戳,是一种可以在统一还学迟近空间形式下处理连续与非连续问题的无单元方法。 本论文以有限覆盖无单元方法的研究为宗口,以流形方法的研究为出发点和基础,以流形的“有限租盖思想”的推广应用为主线,分别对高阶流形方法基本原理、有限覆盖无单元方法的构建、基本原理及具体应用以及广义节点有限元法等相关内客分别进行了系统而深人的探讨与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客以及研究成果可概括如下。 对流形方法的基本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任意高阶流形方法的一般原理进行了介绍,详细推导出了全一阶多项式召盖函数与全二阶多项式租蛊函数两种形式的高阶流形方法的具体数学列式(包括单元刚度阵的解析表达式),在统一格式下编制了零阶、全一阶以及全二阶多项式覆盖函戮的流形方法计算程序,应用程序对具体数值算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高阶形式的召盖函数可有效地提高流形方法的计算们度,从而证明了对于复杂问@采用高阶流形方法的可行性。 流形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流形的有限租组技术。在深入研究流形方法的基础上,将流形的“有限覆蛊”思想与无单元Oalerkin法所采用的“无单元插值”技术有机地结合,发展了一种新的技值分析方法,即有限租盖无单元方法(Finite-Cover-BasedElement-Free Method)。这种方法同时吸取了现有无单元 Galerkin法无需单元离散与连接和流形方法可针对连续变形与非连续变形问题统一构造插值函数等各自的优点,从而使得结构与材料的连续变形、裂纹失稳扩展、结构开裂、非连续变形分析、接触分析甚至多体相互作用等一系列复杂问团的数值模拟成为可能。理论分析与数值算例计算表明了有限覆?

陈亮亮[9](2017)在《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防渗节水及对下游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水资源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要素,但水资源紧缺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解决水资源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地处内陆干旱区的新疆修建了大量的平原水库。平原水库由于自身的特点,不仅蒸发渗漏量大而且还会抬升水库周边尤其是下游的地下水位,引起水库周边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本文以恰拉水库为例,系统研究恰拉水库完善防渗体系前、后坝体和坝基渗流及对水库下游地下水位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自主开发“基于边界元法土石坝渗流分析系统”,计算恰拉水库在不同长度水平铺盖下坝体和坝基的渗透坡降、单宽渗流量。计算结果表明当水平铺盖长度达坝前水深的5倍时,坝后渗透坡降就已经满足渗透稳定的要求;随着坝前水平铺盖的延长,坝后渗透坡降和单宽渗流量都在减小,当水平铺盖长度达到坝前水深的22倍及以上时,渗透坡降和单宽渗流量接近常数,此时再试图通过增加水平铺盖长度的方式减少渗流量,收效甚微。(2)恰拉水库在改扩建时,将坝前水平铺盖长度延长至坝前水深的22倍左右,改扩建后水库每年减少渗漏量1240.70万m3(约为恰拉水库兴利库容的8.2%),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更加重要的是在进一步完善防渗体系后有效降低了水库下游地下水埋深,从而大大缩小了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的范围。(3)恰拉水库下游荒地地下水埋深呈现季节性变化,随着距坝轴线距离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对水库下游荒地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水库水位,蒸发量次之。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埋深也呈现季节性变化,对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排渠水位,水库水位、蒸发量次之。坝后排水是控制水库下游地下水埋深的关键措施。(4)恰拉水库下游耕地耕作层(0-40cm)中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在土壤较深层位(40-100cm)处,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的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即距离地下水位越近,土壤中的含水量越高。(5)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各监测点在2012年7月27日至2013年4月18日内,分层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为:0-20cm土层含盐量较少,20-40cm土层含盐量增大,40-60cm土层含盐量减少,60-80cm土层含盐量增大,80-100cm土层含盐量减少,土壤含盐量沿深度变化较大。耕地在排水与滴灌相结合的条件下,0-60cm土壤层总含盐量降低了约50%。(6)恰拉水库下游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为:荒地土壤含水量整体变异性较大,尤其是表层土壤;耕地各监测点中除0-20cm土层含水量表现出中等变异强度,其余各层均为弱变异性。恰拉水库下游土壤盐分时空变异性为:荒地土壤含盐量与土层深度没有明显的关系,整体波动较大,各监测点变异系数变化较大;耕地各监测点土层含盐量变异系数的变化均呈现M型,在土层深度为40cm和85cm两处,出现土壤含盐量变异性的峰值。(7)以恰拉水库2012-2013年实际监测数据为依据,利用HYDRUS-1D模型建立了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耕地土壤水盐运移一维数值模型,并根据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验证模型参数可靠合理。采用2013年的气象资料和灌溉定额,根据模型预测了在不同地下水埋深和不同地下水矿化度值的条件下土壤剖面的水盐运移情形,根据预测结果可知,防止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耕地土壤表层积盐的关键在于降低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

陈立新[10](2008)在《力学期刊群的内外关系与学科结构》文中认为研究学术期刊对探索学科结构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SCI扩展版(SCIE)数据库中力学领域66种专业期刊构成的力学期刊群为样本集,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力学期刊群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联,在此基础上对力学的学科结构以及力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对力学期刊群内部结构的探讨采用的是内容分析和引文分析两种方法。首先,利用词频分析法分别从标题用词、关键词、摘要用词等方面对力学期刊之间在内容上的相似度与区分度作了分析。其次,利用引文分析法从力学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出版物和力学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关系两方面对力学期刊群基于引文平台的内部结构作了分析。同时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将期刊群的内部结构以图谱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力学期刊群内部结构关系的综合分析,从而通过力学期刊群展现出力学的学科结构。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Q测度法(Q-measure),揭示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和计算力学之间的关系。基于力学期刊群内部关系的力学学科结构研究表明:力学主要是由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理性力学(含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声音与振动力学、计算力学、力学与热学耦合、流变学、黏附力学八大部分组成。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二者不管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引文关系上均具有明显的分界,相互独立。计算力学是与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均有较强联系的一门工具性学科。对力学期刊群外部关联的探讨是从引用和被引用两方面进行的:力学期刊群主要引用哪些学科期刊群中的文献,力学期刊群中的文献主要被哪些学科的期刊群所引用。从而揭示了力学及其分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支撑的关联状况及关联程度。力学期刊群与其他学科期刊群之间的引用、被引用及这两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力学倾向于引用的学科包括物理学(综合)、应用物理学、声学、原子分子及化学物理学、光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航空航天工程学、自然科学(综合)、地球科学(综合)、计算机科学(各学科应用)、气象学与大气科学、高分子学、电气电子工程学等,这些学科以物理学、数学等学科为主,是力学的学科基础或学科支撑;对力学有较强引用倾向的学科包括工程学(综合)、机械工程学、冶金学与冶金工程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制造工程学、土木工程学、化学工程学、器械仪器学、材料学(综合)、复合材料学、化学(综合)、物理化学、凝聚态物理学、数学物理学、数学(各学科应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水资源学、热力学、海洋学、能源与燃料学、流体与等离子体物理学等,这些学科主要是工程技术类学科,也包括基础学科的一些分支学科,是力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力学可以看作是这些学科的基础或学科支撑。最后,本文以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为理论依据,基于上述相关研究结果,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上对力学学科的性质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力学作为技术科学中的典型学科,是根植于基础科学之上的,主要以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南,以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为研究工具,为机械工程学、化学工程学、土木工程学、冶金学与冶金工程学等工程技术类学科服务的一门学科。力学还是材料学、热力学、能源与燃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海洋学等技术科学的基础。可以说,力学是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大多数学科的共同基础。总之,力学以基础科学为指南,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是联系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纽带。

二、《水资源中有限元法》——第四届国际水资源应用有限元法会议会议录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资源中有限元法》——第四届国际水资源应用有限元法会议会议录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4)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5)滨海新区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典型模型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1.1 世界水资源概况与主要问题
        1.1.2 中国水资源概况和主要问题
        1.1.3. 滨海新区水资源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新区水资源综合管理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1.2.2 城市化问题
        1.2.3 水资源条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2.4 应急供水能力不强
    第三节 论文研究提纲及技术框架
        1.3.1. 论文提纲
        1.3.2. 论文技术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研究综述
        2.1.1 我国参与世界水资源及相关领域重要事件
        2.1.2 国内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2.2.1 全球水共识的发展历程
        2.2.2 国外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研究现状
        2.2.3 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2.2.4 水资源综合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三节 水资源综合管理概述
        2.3.1 水资源综合管理概念
        2.3.2 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原则
第三章 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3.1.1 可持发展理论是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石
        3.1.2 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第二节 水资源系统复合理论
        3.2.1 水资源系统特征
        3.2.2 水资源复合系统内涵及特征
    第三节 水资源的生命周期理论
        3.3.1 生命周期概述
        3.3.2 生命周期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3.3.3 水资源生命周期评价
    第四节 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模型
        3.4.1 建模方法
        3.4.2 水质和水量综合管理模型
    第五节 数学优化模型综述
        3.5.1 线性规划模型
        3.5.2 整数规划模型
        3.5.3 非线性规划模型
        3.5.4 动态规划模型
        3.5.5 随机动态规划模型
第四章 滨海新区水资源综合管理工具选择
    第一节 滨海新区水系的提取
        4.1.1 Arc Hydro 模型
        4.1.2 Arc Hydro 工具集
        4.1.3 滨海新区水文特征提取
    第二节 水资源管理工具的选择
        4.2.1 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型
        4.2.2 WEAP 模型原理与算法
第五章 滨海新区发展进程实证与水资源安全研究
    第一节 城市化理论和方法概述
        5.1.1 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5.1.2 城市化
        5.1.3 城市化基础理论研究
        5.1.4 城市化规律研究
    第二节 滨海新区城市化水平分析对比验证
        5.2.1 城市化表征方法
        5.2.2 滨海新区城市化实证分析
        5.2.3 遥感解译验证
        5.2.4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
    第三节 滨海新区水资源综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5.3.1 滨海新区水资源安全
        5.3.2 于桥水库水环境概况
        5.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5.3.4 模型的选择与说明
        5.3.5 GWLF-BATHTUB 模型联动的湖库饮用水水源安全管理
        5.3.5.2 于桥水库水源安全情景分析
第六章 滨海新区水资源需求分析
    第一节 滨海新区环境概况
    第二节 滨海新区的战略地位及其水资源现状
        6.2.1 滨海新区的战略地位
        6.2.2 水资源现状
    第三节 滨海新区 WEAP 模型构建
        6.3.1 研究目标的选择
        6.3.2 WEAP 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型建立
    第四节 滨海新区水资源需求情景
        6.4.1 人口增长城市化水资源需求
        6.4.2 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水资源量预测
        6.4.3 区域战略目标可达性水资源需求预测
    第五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1 城市化驱动下的水资源需求分析
        6.5.2 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水资源需求分析
        6.5.3 经济发展目标可达性的水资源需求分析
第七章 结论、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畦灌灌水过程模拟与灌水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畦灌灌水过程模拟及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的研究
        1.2.2 畦灌条件下田间水分运动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畦灌灌水过程的实测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研究范围
        2.1.3 研究方案
        2.1.4 研究与测定方法
        2.1.5 研究目标
    2.2 田间水利用系数计算
    2.3 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3.1 灌水定额对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影响
        2.3.2 土壤质地对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影响
        2.3.3 畦块大小对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影响
        2.3.4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对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田间水利用系数和田面糙率预测
    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3.2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田间水利用系数预测模型
        3.2.1 模型构建
        3.2.2 模型验证
    3.3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田面糙率预测模型
        3.3.1 模型构建
        3.3.2 模型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畦灌灌溉水流运动数值模拟
    4.1 数学模型
        4.1.1 基本方程
        4.1.2 定解条件
    4.2 零惯量模型求解
        4.2.1 基本方程离散化
        4.2.2 离散方程组求解
    4.3 土壤水分运动方程求解
        4.3.1 土壤水分运动方程的 Galerkin 方程
        4.3.2 三角单元与基函数的构造
        4.3.3 三角 Galerkin 有限元方程
        4.3.4 求解过程
        4.3.5 入渗量求解
    4.4 模型耦合运行过程
    4.5 畦灌灌水质量评价指标计算
        4.5.1 田间水利用系数
        4.5.2 灌水均匀度
    4.6 模型验证
        4.6.1 畦灌水流推进退水曲线对比
        4.6.2 畦灌土壤水分对比
        4.6.3 畦灌灌水质量对比
    4.7 小结
第五章 畦灌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研究
    5.1 畦灌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模型建立
    5.2 畦灌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模型求解
    5.3 畦灌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结果分析
        5.3.1 田面坡度优化分析
        5.3.2 单宽流量优化分析
        5.3.3 灌水定额优化分析
        5.3.4 灌水定额与单宽流量协同优化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的发表情况

(7)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珠江三角洲水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水安全研究进展
        1.2.1 水安全概念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手段
        1.3.1 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1.3.2 数学模型的主要求解方法
        1.3.3 珠江三角洲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珠三角网河-河口水动力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珠江三角洲网河水系特征
        2.1.1 珠江流域
        2.1.2 珠江三角洲
    2.2 珠江三角洲网河一维-河口二维整体数学模型
        2.2.1 一维网河水流数学模型
        2.2.2 河口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
        2.2.3 一维网河和二维河口模型的连接及衔接段边界的处理
        2.2.4 模型范围
    2.3 地形资料及处理
        2.3.1 网河地形资料
        2.3.2 珠江口及毗邻海域水下地形及处理
    2.4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2.4.1 常规的数学模型率定和验证方法
        2.4.2 数值模拟追踪浮标与河道内投放物理浮标对比的验证方法探讨
    2.5 本章小结
3 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研究
    3.1 上游来水变化分析
        3.1.1 上游控制站历史洪峰流量对比分析
        3.1.2 马口、三水、博罗控制站流量-水位变化分析
    3.2 珠江三角洲网河水位变化分析
        3.2.1 “94.6”、“97.7”、“98.6”与“08.6”四场洪水最高洪水位对比
        3.2.2 珠江三角洲各年代高高潮水位变化分析
    3.3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分流比变化分析
        3.3.1 珠江三角洲入口控制站点的水沙分配变化
        3.3.2 主要河流汉口分流比
        3.3.3 口门径流量变化分析
    3.4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道地形演化分析
        3.4.1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道1999年以前的演变规律分析
        3.4.2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道1999年以后的演变规律分析
        3.4.3 小结
    3.5 珠江三角洲网河河道防洪能力分析
        3.5.1 珠江三角洲防洪(潮)减灾体系建设的保障能力分析
        3.5.2 涉河建筑物占用河道情况分析
        3.5.3 河道调蓄能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珠三角地区供水安全研究
    4.1 珠三角地区供用水现状
        4.1.1 经济社会情况
        4.1.2 水资源概况
    4.2 全口径经济社会供用水数学模型
        4.2.1 供用水数学模型的建立
        4.2.2 供用水成果及其分析
    4.3 珠三角地区取用水特点分析
        4.3.1 用水结构及区域分布特点
        4.3.2 取水区域特点
    4.4 珠三角地区用水趋势分析
        4.4.1 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4.4.2 用水趋势分析
    4.5 水资源配置与供水安全分析
        4.5.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再分配研究
        4.5.2 供水安全分析
        4.5.3 安全供水宏观调控机制的探讨
    4.6 本章小结
5 珠江三角洲水生态安全研究
    5.1 基本情况
        5.1.1 珠江三角洲水质概况
        5.1.2 水环境容量
    5.2 水质数学模型的建立、率定和验证
        5.2.1 水质数学模型的建立
        5.2.2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5.3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
        5.3.1 珠江三角洲现状污染物排放情况
        5.3.2 计算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处理
        5.3.3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5.4 珠江三角洲河道水生态安全分析
        5.4.1 COD和氨氮排放量与环境容量的比较
        5.4.2 入河排污量削减的初步探讨
        5.4.3 水环境容量利用等方面的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连续与非连续变形分析的有限覆盖无单元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 论
    1.1 引 言
    1.2 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2.1 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1.2.2 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1.2.2.1 界面单元有限元法
        1.2.2.2 刚体-弹簧模型或刚性有限元法
        1.2.2.3 基于块体理论的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1.2.2.4 流形方法
        1.2.2.5 无单元类方法
        1.2.2.6 耦合方法
        1.2.2.7 渐进破坏模型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上篇 流形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其高阶形式研究
第二章 流形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其高阶形式
    2.1 引 言
    2.2 流形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
    2.3 流形方法的基本原理
        2.3.1 流形方法的一般有限覆盖系统
        2.3.2 由有限元网格形成的有限覆盖系统
        2.3.3 流形方法的连续与非连续统一分析原理
    2.4 有限单元覆盖流形方法总体近似函数的构造
        2.4.1 覆盖权函数
        2.4.2 覆盖函数
    2.5 任意覆盖函数流形方法的一般表达格式
    2.6 流形方法总体控制方程的形成
    2.7 全一阶多项式覆盖函数与全二阶多项式覆盖函数的高阶流形方法
        2.7.1 全一阶多项式覆盖函数与全二阶多项式覆盖函数
        2.7.2 高阶流形单元位移函数
        2.7.3 一般线弹性小变形问题的单元应变与应力
        2.7.4 单元刚度矩阵
        2.7.5 点荷载向量
        2.7.6 固定点约束矩阵
        2.7.7 初应力矩阵
        2.7.8 法向接触矩阵
        2.7.9 切向接触矩阵
        2.7.10 摩擦力矩阵
    2.8 算例分析
        2.8.1 连续问题的高阶流形方法
        2.8.2 非连续问题的高阶流形方法
    2.9 小 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全一阶多项式覆盖函数流形方法的单元刚度解析表达式
中篇 有限覆盖无单元法基本原理及应用研究
第三章 有限覆盖无单元法基本理论
    3.1 引 言
    3.2 关于插值构造方法与FEM、MM和EFGM三种方法的相互关系的讨论
    3.3 有限覆盖无单元方法基本原理
        3.3.1 有限圆覆盖技术
        3.3.2 多重权滑动最小二乘法
        3.3.3 数学覆盖半径的选取
        3.3.4 裂纹尖端的覆盖系统和裂尖数值计算模型
        3.3.5 由变分原理导出总体方程
    3.4 刚度阵及各种等效荷载阵
        3.4.1 求解域Ω内任意点χ_k的近似场函数表达形式
        3.4.2 求解域Ω内任意点χ_k的应变矩阵B
        3.4.3 求解域Ω内任意点χ_k的应力矩阵S
        3.4.4 材料刚度矩阵
        3.4.5 初始应力矩阵
        3.4.6 分布力矩阵
        3.4.7 点荷载矩阵
        3.4.8 已知位移边界矩阵
    3.5 全求解域上的数值积分-积分点布置与数值积分方法
        3.5.1 数值积分点的布置-滑动窗口法和圆周加密法
        3.5.2 任意四边形上的Gauss积分和三角形上的Hammer积分
    3.6 数值算例及具体应用
        3.6.1 分片试验
        3.6.2 连续问题—条形荷载作用下地基的附加应力
        3.6.3 集中应力计算—无限大薄板上圆孔的孔边应力集中
        3.6.4 裂纹问题—裂尖问题测试
        3.6.5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3.7 小 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有限覆盖无单元法在岩土类等弱拉型材料摩擦接触问题中的应用
    4.1 引 言
    4.2 平面弹性摩擦接触问题的参变量最小势能原理
    4.3 岩土类材料平面摩擦接触问题的扩展LAGRANGE乘子法
    4.4 无单元理论框架下扩展LAGRANGE乘子法的具体实现过程
        4.4.1 接触点对的布置
        4.4.2 罚弹簧的加设与移走的数值实现
        4.4.3 岩土类材料扩展Lagrange乘子法具体算法实现
    4.5 数值算例
        4.5.1 弹性块体沿刚性基础的滑移问题
        4.5.2 二体相互作用
    4.6 小 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有限覆盖无单元法在宏观裂纹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5.1 引 言
    5.2 线弹性断裂力学与岩石断裂力学
        5.2.1 裂纹前缘的应力场与位移场
        5.2.2 断裂扩展理论
        5.2.2.1 拉剪复合裂纹断裂理论
        5.2.2.2 压剪复合裂纹断裂判据
        5.2.2.3 断裂判据的选取
    5.3 断裂强度因子的计算-圆形围线积分法
    5.4 静态裂纹扩展模拟方案-裂尖能量释放过程和小步长扩展技术
    5.5 压剪裂纹处理
    5.6 加载过程的实现-荷载控制方式和位移控制方式
    5.7 数值模拟程序实现
    5.8 数值算例与具体应用
        5.8.1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5.8.1.1 三点弯曲梁试件
        5.8.1.2 压剪复合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5.8.2 拉剪复合型裂纹扩展数值模拟
        5.8.3 单一压剪裂纹扩展数值模拟
        5.8.4 裂纹的贯通模拟
        5.8.5 雁形裂纹扩展与岩桥破坏模式的数值模拟
        5.8.6 节理岩体损伤数值模拟
        5.8.7 混凝土梁四点弯曲数值试验
    5.9 小 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有限覆盖无单元法的脆性材料损伤断裂演化行为的细观研究
    6.1 引 言
    6.2 无单元方法中材料非均匀性与随机性的表述
    6.3 材料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
    6.4 高斯点破坏危险程度因子
    6.5 高斯点处材料的刚度重建
    6.6 应 用
        6.6.1 规则分布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数值模拟
        6.6.2 随机分布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数值模拟
        6.6.3 准脆性材料损伤演化数值模拟
        6.6.3.1 准脆性材料单轴拉伸数值试验
        6.6.3.2 准脆性材料单轴压缩数值试验
    6.7 小 结
    参考文献
下篇 广义节点有限元方法研究
第七章 广义节点有限元法
    7.1 引言
    7.2 广义节点有限元的概念
    7.3 平面广义节点有限元的一般表达列式
        7.3.1 单元位移模式及插值函数
        7.3.2 应变矩阵
    7.4 二阶三角形广义节点有限元及其数值算例
        7.4.1 二阶三角形广义节点有限元单元插值函数
        7.4.2 数值算例
        7.4.2.1 广义节点有限元法与传统有限元法计算精度的比较
        7.4.2.2 广义节点有限元法与传统有限元法计算量的比较
    7.5 小 结
    参考文献
    附 录
        A.1 单元GT3的刚度阵解析表达式
        A.2 面积分解析计算
第八章 高阶形式的广义节点有限元法
    8.1 引言
    8.2 广义节点及其阶次
    8.3 高阶广义节点有限元列式
        8.3.1 广义形函数及单元位移函数
        8.3.2 应变矩阵
        8.3.3 单元刚度阵
        8.3.4 单元刚度的求解
    8.4 数值算例分析
        8.4.1 2阶广义节点有限元方法的计算精度
        8.4.2 广义节点阶次的选取
        8.4.3 计算工作量比较
    8.5 小 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平面广义四节点等参元GQ4
    9.1 引 言
    9.2 广义四节点等参元
        9.2.1 广义形函数及单元位移函数
        9.2.2 应变矩阵
        9.2.3 单元刚度阵
        9.2.4 单元刚度阵的形成与求解
    9.3 数值算例
        9.3.1 计算精度考查—Cook变截面斜悬臂梁
        9.3.2 计算精度考查—悬臂梁
        9.3.3 剪切自锁考查—MacNeal细长梁问题
        9.3.4 单元的畸形敏度分析
        9.3.5 体积自锁考查
    9.4 小 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完成与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创新点摘要
致 谢

(9)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防渗节水及对下游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区域地质
    2.3 恰拉水库概况
第3章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的渗流计算
    3.1 渗流计算概述
    3.2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渗流计算边界元法
    3.3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渗漏量计算
    3.4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地下水埋深计算
    3.5 小结
第4章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研究
    4.1 恰拉水库下游荒地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研究
    4.2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研究
    4.3 小结
第5章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土壤水盐运移机理研究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2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矿化度变化规律
    5.3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
    5.4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
    5.5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的关系
    5.6 恰拉水库下游土壤水盐时空变异性
    5.7 小结
第6章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耕地水盐运移数值模拟
    6.1 概念模型
    6.2 数学模型
    6.3 数值模拟模型
    6.4 模型识别及验证
    6.5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土壤积盐预测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一 基于边界元法土石坝渗流计算程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力学期刊群的内外关系与学科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基于学术期刊关系的学科结构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学术期刊一般研究的文献概述
        1.2.2 国外基于学术期刊关系的学科结构计量研究及进展
        1.2.3 国内基于学术期刊关系的学科结构计量研究及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安排
    1.4 力学学科及其主要专业期刊概述
        1.4.1 力学及其分支学科简介
        1.4.2 力学主要期刊简介
    1.5 数据与方法
        1.5.1 数据来源与数据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Q测度法的改进
    1.6 创新点摘要
2 力学期刊群的内部关系与力学的学科结构
    2.1 基于内容分析的力学期刊群内部关系
        2.1.1 力学期刊群的论文标题词分析
        2.1.2 力学期刊群的增补关键词分析
        2.1.3 力学期刊群的摘要内容分析
    2.2 基于引文分析的力学期刊群内部关系
        2.2.1 力学期刊群引用的出版物
        2.2.2 力学期刊群的内部互引
    2.3 力学期刊群内部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力学学科结构研究
        2.3.1 不同视角下力学期刊群内部结构的比较
        2.3.2 基于力学期刊群内部关系的力学学科结构分析
        2.3.3 力学期刊群内部互引网络的引文倾向与引文强度分析
        2.3.4 力学期刊群内部关系和力学学科结构的社会网络分析
    2.4 力学各分支学科主流研究内容的可视化分析
        2.4.1 知识可视化图谱的兴起
        2.4.2 期刊选择与可视化分析方法
        2.4.3 流体力学主流研究内容的可视化分析
        2.4.4 固体力学主流研究内容的可视化分析
        2.4.5 计算力学主流研究内容的可视化分析
        2.4.6 振动力学主流研究内容的可视化分析
    2.5 基于内部引文构成的力学学科的自我发展机制分析
        2.5.1 概念和方法
        2.5.2 分析与结果
    2.6 本章小结
3 力学期刊群的外部关系与力学的关联学科
    3.1 力学期刊群的外部引用分析
        3.1.1 力学期刊群对非力学学科期刊群的引用
        3.1.2 流体力学期刊子群对非力学学科期刊群的引用
        3.1.3 固体力学期刊子群对非力学学科期刊群的引用
        3.1.4 计算力学期刊子群对非力学学科期刊群的引用
    3.2 力学期刊群的外部被引分析
        3.2.1 力学期刊群被非力学学科期刊群的引用
        3.2.2 流体力学期刊子群被非力学学科期刊群的引用
        3.2.3 固体力学期刊子群被非力学学科期刊群的引用
        3.2.4 计算力学期刊子群被非力学学科期刊群的引用
    3.3 基于力学期刊群外部关系的力学关联学科研究
        3.3.1 概念和方法
        3.3.2 力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3.3 流体力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3.4 固体力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3.5 计算力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4 基于内部和外部引文构成的力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学科环境分析
        3.4.1 概念与方法
        3.4.2 分析与结果
        3.4.3 力学对内和对外引用构成的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力学期刊群的引文分析与力学的学科性质
    4.1 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
    4.2 力学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关系
    4.3 力学各分支学科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关系
        4.3.1 流体力学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关系
        4.3.2 固体力学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关系
        4.3.3 计算力学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表
    附表1 66种力学期刊英文名称及缩写名称对照表
    附表2 66种力学期刊标题词中的词数
    附表3 66种力学期作者关键词总词频数
    附表4 66种力学期增补关键词总词频数
    附表5 66种力学期摘要中的词数
    附表6 66种力学期刊的引用情况
    附表7 66种力学期刊对16527种出版物的引用情况
    附表8 66种力学期刊对该66种期刊的引用情况
    附表9 JCR中部分学科的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附表10 与力学期刊群有较强引文关系的JCR非力学期刊
附录B 对摘要用词的一种加权方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水资源中有限元法》——第四届国际水资源应用有限元法会议会议录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十年来水力学的研究发展动态[J]. 郭子中. 华水科技情报, 1982(03)
  • [2]计算流体力学发展概况[J]. 谢永曜.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1983(02)
  • [3]《水资源中有限元法》——第四届国际水资源应用有限元法会议会议录介绍[J]. 王月昇. 地质科技情报, 1983(04)
  • [4]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5]滨海新区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典型模型技术应用[D]. 石春力. 南开大学, 2012(07)
  • [6]畦灌灌水过程模拟与灌水参数优化研究[D]. 李建文.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8)
  • [7]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珠江三角洲水安全研究[D]. 徐林春. 武汉大学, 2014(06)
  • [8]连续与非连续变形分析的有限覆盖无单元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田荣. 大连理工大学, 2000(01)
  • [9]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防渗节水及对下游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研究[D]. 陈亮亮.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10]力学期刊群的内外关系与学科结构[D]. 陈立新.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水资源有限元法》——第四届水资源有限元法应用国际会议论文集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