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企业网拓展——北方电信(中国)有限公司企业网副总裁丁永清

向企业网拓展——北方电信(中国)有限公司企业网副总裁丁永清

一、向企业网络扩展——北方电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永庆谈企业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13)在《100个CFO的8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席财务官》杂志社全体同仁在编纂这期"百期特别封面专刊"时,从100个鲜活的CFO案例,来浓缩和提炼涵盖公司治理、战略重心、政策走向、职场胜经、技术工具、团队优化等多个维度的"心灵鸡汤"。而创刊《首席财务官》杂志八年多的艰辛,皆融汇于此,其中拳拳之心、戚戚之意,当与CFO这一渐次登上本土企业权力核心的阶层默契始终。

黄志瑾[2](2013)在《中国国有投资者境外投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国有投资者在境外投资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从国有投资者与东道国、国有投资者与母国、投资者母国与东道国这三组法律关系入手,从解决问题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分析中国国有投资者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法律问题及应对措施。导言部分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及其重要意义,对现有研究作文献综述和对研究对象作界定,正文分四章对该问题展开论述。第一章对国有投资者的理论加以梳理,为整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奠定了概念性的理论基础。第一节首先从欧盟、英国、新加坡、新西兰和美国等不同国家的立法例入手,研究其他国家立法例对国有企业的定义,以比较中西方对国有企业定义的不同;第二节对中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后从国有企业到国家出资企业概念的确立进行了梳理,厘清中国法律对国有投资者的概念界定;第三节从国际法的角度出发梳理国有企业国家属性的界定,通过对ICSID、WTO和《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入手,探讨各国际组织对国有/国家实体与私营实体间区分的标准,以判断国有投资者在进入国际法范畴后的界定问题,国际组织对国有实体的界定受该国际组织宗旨的影响,ICSID更注重实体活动的本质,WTO偏重的则为是否行使政府职能,《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的标准更加宽松,只要是独立法人即可。在研究完界定标准后,第三节还进一步以美国最高法院判例为基础研究了判断“国有”的“两步”方法论。第二章从国有投资者与东道国的法律关系入手,探讨了国有投资者的东道国法制,解决中国国有投资者因为其国有属性在东道国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应对对策。第一节对市场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基本理论做了阐述,分析了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投资东道国在投资准入阶段的相关投资审查措施,对国有投资者的更为严格的审查程序和标准;第二节结合当前的投资实践,研究美国国家安全审查的可诉性分析,包括美国国内司法途径和WTO争端解决途径;第三节研究投资进入东道国后享有的投资待遇问题,重点探讨针对国有投资者的投资待遇例外。第三章从国有投资者与投资母国的法律关系入手,研究投资母国,即中国对国有投资者的投资监管。第一节梳理了中国境外投资的法律渊源,回顾了中国境外投资的立法史,并总结了境外投资现行立法的特点;第二节探讨了对国有投资者境外投资行为的监管和对境外投资国有资产的监管;第三节研究了国有投资者在境外投资过程中的公司治理问题,以解决国有投资者在跨境治理中的治理结构。分析了国有企业在跨境经营中的不公平竞争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有投资者的境外治理结构,并在上述理论分析上构建了中国国有投资者在境外投资中的跨境治理。第四章从国有投资者母国和东道国的国际法律关系入手,研究国有投资者的国际法制问题,立足于中国在双多边投资协定中的立场及应对。第一节解析了“国有投资者”在国际法上的内涵;第二节着重于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中的国有投资者议题,以2012年美国BIT范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范本对中国国有投资者“走出去”战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中国在中美投资协定谈判中的立场和对策提出若干建议;第三节探讨了多边投资协定中的竞争中立规则,在分析了竞争中立的造法过程后,对中国政府在国际立法层面维护中国国有投资者利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性建议:我国应当保持时刻关注,参与这一国际造法过程,尽可能多地争取符合我国利益的国际规则的实现,并在双多边国际投资协定的进一步发展中明确界定国有投资者的定义,给予国有投资者与私营投资者同样的待遇。

方冲[3](2009)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R&D投资也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跨国公司的R&D投资渗透到了全世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之中。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预示着区域创新能力将成为区域竞争力强弱的决定因素。因此,研究跨国公司R&D投资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热点论题。这一研究对加快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分为7个章节来研究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其中第一章为绪论,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章节介绍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区域创新系统和跨国公司R&D投资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三章阐述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现状和特点。第四章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从主体要素和环境要素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第五章为实证分析,本部分以东道国为视角,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显示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明显影响,对知识创新、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第六章基于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区域内企业产生了明显的技术扩散效应、竞争效应和集聚效应。技术扩散提高了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形成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对产业的优化升级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技术扩散是通过人员流动、模仿创新、联合创新、技术转让等方式实现的。此外,跨国公司的R&D投资对其他的创新主体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影响来为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服务成为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本文的目的之所在。

刘建忠[4](2009)在《社会资本的利用与信息披露制度变迁 ——一家台湾家族企业的发展缩影》文中研究指明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激励」。华人文化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人际关系网络的特殊性,受到家族理念相当大的影响,华人的特有人际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运用的起源。钱德勒(Chandler 1977)将家族企业看做一种过渡性的企业组织型态。韦伯(Weber 1920)「新教伦理」对于东西两方的论述,开启从社会学视角对中国家族和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与论述,然而近代的理论研究表明,「信任」是一个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因素。而信任即是信息浓缩。由华人人际关系网络的家族信任到信息及时充分披露的社会信任,进而充分运用社会资本,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其间包括企业本身的制度及社会相关的制度。本文特别之处在于以华人文化、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为起点探讨华人家族企业的成长历史演进中信息披露与社会资本充分运用关连性印证台湾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并以大成长城公司五十年的实践验证这个过程理论。主要贡献为突破传统会计信息的财务技术框架,从社会资本网络关系来探讨信息披露。本文研究启示为:大成的治理与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创办人人格特质于大成创办初期具有关键影响。华人关系文化封闭的信息体系形成「信任障碍」,需过渡到专业经理人专业管理制度与公司治理。台湾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演变与特点为,台湾信息披露机制变迁最重要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弊端的产生与后续亡羊补牢。信息披露与社会资本利用的关系,信息披露是一个过程,目的在获得信任,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取得社会信任,并建立品牌声誉机制,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大成从一个封闭的家族企业走向国际,并带有浓厚的家族治理特色与华人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同时,大成从利用国际资本、职业化管理的推进及信息披露的透明化是台湾进一步政治民主化,信息管理制度化的必然结果。

李玉红[5](2007)在《国际外包的成因及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参与到同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产品由多个国家或者多个企业共同制造,企业的生产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国际贸易模式也呈现戏剧性的变化,中间投入品贸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和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原因。国际外包是一国的企业或其它机构把过去自行从事的某些生产环节、区段、工序以及生产性服务活动,转移给国外的独立外部企业来承担。国际外包与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中间投入品贸易、服务贸易,是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一个显着特征。国际外包现象涉及许多产业,如手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以及信息服务业和商业服务,等等。国外媒体、政界、学者十分关注国际外包现象。研究表明,国际外包使得参与国际外包国家的国民福利与收入分配以及世界贸易的性质、规模等都受到重要影响。国际外包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之一。我国当前经济开放崛起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和国际外包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在全球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抓住了机遇,积极承接制造业的国际转移,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外包已成为中国企业寻求海外发展,实现战略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客观理性地分析研究国际外包,认真学习别国的经验,把握国际外包的新动态,探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外包模式获得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和成功经验,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本章简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二章,国际外包的相关概念及测度。主要研究国际外包的定义、类型、测度方法。本章首先介绍了国际外包的相关概念,对国际外包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国际外包的不同类型,试图为研究国际外包现象提供一个较准确的概念基础。论文比较了国际外包不同的测度方法,以期研究国际外包的发展趋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以来,全球范围内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国际制造外包的扩展过程。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国际服务外包开始兴起。通过观察国际外包在不同产业的表现,论文为讨论当代国际外包发展的广泛性提供了经验证据。第三章,国际外包的成因分析。由于技术创新,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在空间上具有可分离性。对于特定产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不同环节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使生产成本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国际外包产生的根源。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发达国家的企业把其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然而,当这些环节由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生产时,对生产活动的协调和组织就会产生国际贸易成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面临以下问题:自己生产还是“外包”;如果选择外包方式,国内外包还是国际外包?当其它条件不变时,生产成本与贸易成本的相对大小将决定国际外包决策。如果国际外包产生的贸易成本小于企业内部生产的总成本,企业就会选择国际外包。相反,如果国际外包产生的贸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生产的总成本,企业就会选择其他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当其它条件不变时,贸易成本越低,国际外包越有可能发展;反之,贸易成本越高,国际外包越有可能受到阻碍。贸易成本与国际外包强度成反向变动。本文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两方面分析当代国际外包快速发展的根源。运输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大幅度降低了远距离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贸易自由化、鼓励开放的制度变迁,大幅度降低关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导致贸易成本降低。为了降低成本,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国际外包,在全球配置生产环节及服务活动。第四章,国际外包的效应分析。本章分析了国际外包的贸易既得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及工资效应。与标准贸易模型相比,由于国际外包将国际分工的对象由最终品层次扩展到中间投入品层次,使贸易利益的范围扩大,参与国际外包的国家有可能达到更高的福利水平。其政策含义:由于国际外包使贸易利益的范围得到扩展,所以随着这一现象的发展,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可以产生比标准贸易模型预测的更大的利益。国际外包也是技术落后国家从技术先进国家获得技术的渠道之一。国际外包技术溢出的渠道主要有三个:示范效应,员工的培训与流动效应,联系效应。通过技术溢出,国际外包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和管理技能不断提高,帮助发展中国家内生化的增长道路。与标准贸易模型不同,关于国际外包对工资影响的理论分析缺乏简单一致的结论。本文建立一个包括技术创新、国际外包在内的南北动态模型,尝试在统一框架中解释分析国际外包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市场的影响。国际外包对工资的影响可能依赖于参与外包的各国的要素禀赋、产出模式、具体的国际外包情况以及该国在特定生产环节的要素密集度等因素。第五章,中国承接国际外包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章描述了中国承接国际外包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存在的问题。中国在参与国际制造外包表现出色,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虽然我国参与国际服务外包已取得初步成绩,然而现实发展水平无论与中国参与国际制造外包相比较,还是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比较成功的印度等国比较,都存在相对不足。中国在经济管制、行业协会、人才培养、优惠措施等方面政策调整滞后,制约了国际外包的发展。第六章,政策与建议。在第五章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外‘包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建议。中国不仅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成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之一,还要抓住机遇,发展成为服务业大国,成为国际服务外包中心,增强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中国应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与促进国内制造业升级、国内服务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与中国扩大就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结合起来。针对承接国际外包的经济属性以及我国这一领域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减少管制扭曲、培育市场力量、兼顾溢出效应、着眼国际竞争等多方位角度考虑,论文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章首先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旨在提出国际外包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朱建中[6](2006)在《企业形象及其创新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形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企业的市场形象和社会形象决定企业获得资源的多寡,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长期发展,企业形象也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因此,从哲学视角研究企业形象的本质、功能、机制及其创新战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形象的本质,把企业形象理解为企业生存的呈现及其意义,是企业独特价值创造模式的表现和表达。企业形象是对企业这个有生命的活着的机体的独特性的体现,是对企业生命整体的独特本性的表达,是企业独特的智力、体力和情感的融合。通过追述企业形象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企业形象产生和发展的企业组织生存根源,概括了企业形象的历史阶段性特点,描述了欧美、日本、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企业形象塑造上的差异。 然后,论述了企业形象的基本功能和企业形象的体现形成方式。企业形象的体现方式有两种:自然式体现和塑造式体现,分别形成企业的“自然形象”和企业的“塑造形象”。企业塑造形象成功的标志,是企业品牌的形成。 最后,论文分析了企业形象创新的含义及其必然性,概括了企业形象创新的内容与类型,分析了品牌创新的条件和途径。还对中国企业形象创新战略的原则、思路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了保护和壮大民族品牌的战略意义,并对中国企业品牌创新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杨勇[7](2005)在《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化进程之起点,建立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其企业体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具体地反映着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特殊性。今天,企业的制度改革仍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虽然在时间上二者已相距甚远,然而,就其内容而言却仍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我国企业体制产生的推动力量来讲,过去和现在均是由政府主导推动开始的,政府行为对二者的兴衰一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近代中国企业的发展史无疑对当今的国企改革有积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尤其是作为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主要企业组织和经营体制中的“官督商办”等企业模式,它既是中国官本位传统在社会转型时期延伸的产物,同时也是摹仿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在社会化生产方面迈进的新阶段。借助于这面“镜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得失,并为当今企业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减少当前企业改革的成本,达到少走弯路、提高改革效率的目的。 出于上述目的,本文以时间先后顺序总结评价了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以1872年作为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研究的时间起点,将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即晚清时期(1872~1911)、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8~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以及抗战胜利后时期(1945~1949),归纳了近代中国各个时期公司治理思想的特色,揭示了近代中国各个时期公司治理思想之间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的逻辑关系。 本文的另一重要线索是近代中国公司法的产生、演变过程,作为界定、规范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的法制规范,本文先后考察了1904年《公司律》、1914年《公司条例》、1929年《公司法》以及1946年《公司法》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要公司治理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就文章内容而言,本文着重考察了各时期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中的官商关系,指出了各阶段官商关系的特点,显示了近代中国相关市场、法制规范不健全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中官商之间的博弈过程,并阐明了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失误与成就以及发展的方向。

吕竺笙[8](2005)在《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是兼并与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简称,自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兴起并购以来,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生了5次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并购方式。对并购的理论研究也比较丰富,如有管理协同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投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自1998年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以来,并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亟待理论上的创新来解释这些新特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并购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企业并购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的选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导论之外,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首先回顾了中外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界关于企业并购的研究综述:第二章从经济利益理论入手来解释企业并购这一经济行为,认为不同的并购理论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企业并购产生的原因,而从本质上来看,并购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达成均衡的结果;第三章分析了企业做出并购决策过程中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包括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博弈分析,以及纵向与横向情况下的一次博弈分析与重复博弈分析;第四章就并购决策过程中投资者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展开了分析,指出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结合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的并购决策;第五章分析了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在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第六章就企业并购中债权人的利益博弈问题展开了分析;第七章分析了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利益动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突破了经济学对于并购问题的一般性分析与描述,从经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并购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其次,论文在从经济利益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了实现并购并提高并购的效率,关键还在于要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也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本文就协调企业并购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经济的对策、法律的对策等;最后,文章运用了较多的博弈论方法对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 由于对并购利益关系研究的尝试以及作者研究能力和占有资料方面的局限,文章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改进、充实。

郁子[9](1997)在《向企业网络扩展——北方电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永庆谈企业网络》文中研究说明 丁永庆 1973年毕业于密苏里州立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1975年在辛辛那提大学获电子工程硕士。1979年工作于贝尔北方研究所,先后参与公司的管理,软件与系统开发。现任北方电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负责在中国范围内的推动工作及技术实施,包括北电技术与生产以及设备的研究及开发。

二、向企业网络扩展——北方电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永庆谈企业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向企业网络扩展——北方电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永庆谈企业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100个CFO的8年(论文提纲范文)

OVERVIEW
    环境:从高速到中速
    定位:从角色到决策
    资金:从安全到流动
    合规:从核算到管理
OVERVIEW
    IPO与并购:从狂热到理性
    FSSC:从概念到实现
    信息化:从应用到赢利
    职场:从门派到空降
        刘国忱:回到价值创造的路上
        姚珏:全力以赴盯紧业务
        何继昌:多位一体的内控设计
        徐俊雄:沟通的价值
        吴东明:家乐福的甜蜜“税”月
        张兴海:信用先行
        刘峥:想说退市不容易
        彭吉海:财务共享的重要经验
        顾惠忠:EVA价值管理
        唐寿春:“小众”的平衡计分卡
        云大俊:成功的CFO离CEO一步之遥
        林良琦:管家升级
        张沛军:“三无”的幸运者
        许军普:从CEO看CFO
        余楚媛: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跟着变!
        刘元利:国企管理的突破口
        邱玉栋:拾级而上
        倪忠森:“财务内功”助力创业
        尹大庆:“完胜”的退休者
        杨嘉宏:做最擅长的事情
        曲啸国:模糊地带的挑战与希望
        魏长友:坚持主见,塑造团队
        陈祎岚:做团队的精神导师
        潘丽春:激励盘活创新
        胡月明:点子+管理=创意
        邓本桐:奥美“少林”
        吴轶伦:知人善任,提升团队
        赵恩东:企业最终是做出来的!
        苗天祥:欢迎并拥抱变化
        李东辉:补足人才短板
        陈兆军:零负债率的道理
        武俊安:动态平衡的资金管控
        何皓明:弥补短板
        黄超贤:善用资金杠杆
        王丽波:资金调配“内”“外”有别
        李国俊:在困境中淘金
        赵玉民:改善财资管理DNA
        徐连生:大司库法则
        李春燕:零售业资金要看效率
        李霞:资金的抗风险能力
        黄火灶:多管齐下
        杨德稳:专业护航者
        朱保成:逆势上市有伏笔
        杨东皓:从流血到逆袭
        韦传军:更立体更多元
        侯学理:融在路上
        朱晓明:债券破竹
        陈晓东:善融者存
        姚勇:融资要掌握一个时间点
        爱德华·莱普:“坚持并购”背后的资金底气
        何飞:谨防机遇变成风险
        汤镇瑜:走出去是个大命题
        谭擘:并购重在研发
        韩忠:瞄准“潜规则”
        陈志云:贵在资源整合
        薛贵:归属感联结战略协同
        周庆彤:最大限度规避并购中的风险
        沈翎:动态把握资源约束
        萧枭:品牌是并购的高级需求
        薛建民:“好婚姻”莫忘话语权
        陈沛:信息化使大数据商机无限
        魏勇:高效IT系统主推企业转型
        徐庭裕:信息化带来的精细化
        麦润权:一万家门店背后的IT
        望靖东:ERP衍生工具与战略决策
        何益飞:智慧黄山更有料
        倪明勇:谨防“IT”黑洞
        杨福金:磨合到位
        吴江龙:云端的盈利机会
        吴小毓:“e”路向上
        李星辰:精进全面预算能力
        祖林海:预算管理“三步走”
        罗中孝:预算“三表”
        陶伟: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
        生育新:预算打造最优产业链
        蔡磊:以预算应对风险
        李国范:预算的未来模型
        满为东:全面预算实现价值连接
        张晓鸥:用文化引导预算
        黄仲晖:严格合规的预算
        邹振宇:科技成就风险管理
        刘剑雄:供应链风险的控制
        罗硕瀚:风险“三重门”
        刘永基:保守一点没坏处
        胡芳:资金风险不可逾越两条“硬线”
        王二龙:硬风险的软约束
        方军:单独依靠财务监控是不现实的
        黄明海:去库存,排地雷
        孙大建:不得不说的项目风险
        刘红建:把控供应链
        卢民:成本控制塔
        Erick Haskell:力控库存
        李翔:情商给成本加分
        张凤文:无战略无成本
        方立新:使供应链条更合理
        赵传葆:紧跟业务创新
        李艳红:构建经营新模式
        王强:聚集生产成本
        孙宝珩:将资金和成本放在首位
        吕飞:动态全成本

(2)中国国有投资者境外投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导言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国有投资者的理论解析
    第一节 国有企业定义之辩
        一、国有企业的传统理论释义
        二、国有企业的立法例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
        一、国有企业表述的不足
        二、国有出资企业表述的确立
    第三节 国际法对国有企业国家属性的界定
        一、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活动本质标准
        二、世界贸易组织:政府职能标准
        三、《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独立法人标准
        四、“两步”论证的方法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有投资者的东道国法制
    第一节 市场准入前国民待遇
        一、国民待遇的国际投资法释义
        二、国民待遇的例外情况
    第二节 国家安全例外及其可诉性问题
        一、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二、加拿大对国有企业的特别审查
        三、澳大利亚对外国政府投资者的严格审查模式
        四、国家安全审查的可诉性分析——以美国为例
    第三节 市场准入后的投资待遇
        一、最惠国待遇
        二、公平公正待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有投资者的母国法制
    第一节 国有投资者境外投资的法律渊源
        一、中国境外投资法律框架
        二、中国境外投资立法特点
    第二节 国有投资者境外投资监管制度
        一、对国有投资者境外投资行为的监管
        二、对国有投资者境外投资国有资产的监管
    第三节 国有投资者境外投资的公司治理
        一、国有投资者跨国经营遭受的质疑
        二、国有投资者的跨国治理结构
        三、中国国有投资者在境外投资中的跨境治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有投资者的国际法制
    第一节 国际投资法规则中的国有投资者界定
        一、国际投资法规则对“投资”的界定
        二、国际投资规则对“投资者”的规定
    第二节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中的国有投资者议题
        一、美国 BIT 范本中的国家企业规则
        二、美国对国有投资者规则谈判的立场
        三、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立场和对策建议
    第三节 多边投资协定中的竞争中立规则
        一、竞争中立概念肇始
        二、竞争中立规则的国际造法
        三、竞争中立对中国国有投资者境外投资的体制性影响及对策
    本章小结
余论
附录 中国境外投资重要法律法规一览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选题的目的
        1.1.3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跨国公司R&D投资的研究现状
        1.2.3 跨国公司R&D投资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理论
        2.1.1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
        2.1.2 区域创新系统的特点
        2.1.3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2.2 跨国公司R&D投资的相关理论
        2.2.1 跨国公司R&D投资的内涵
        2.2.2 跨国公司R&D投资动因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现状分析
    3.1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现状
    3.2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特点
        3.2.1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具有明显的行业集中性
        3.2.2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具有明显的地域集中性
        3.2.3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规模较小
        3.2.4 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主要采用非独立法人的形式
    3.3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趋势
        3.3.1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速度加快及投资规模加大
        3.3.2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开始向西部扩散
        3.3.3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由应用型研发向基础性研发转变
    3.4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动因分析
        3.4.1 实现技术本地化的需求
        3.4.2 吸收优秀研发人才的需要
        3.4.3 实现全球战略的需要
        3.4.4 研发环境的需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
    4.1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现状
        4.1.1 创新主体
        4.1.2 R&D投入
        4.1.3 创新环境
    4.2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的影响
        4.2.1 技术扩散效应
        4.2.2 竞争效应
        4.2.3 集聚效应
    4.3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区域创新系统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影响
        4.3.1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地位
        4.3.2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影响
    4.4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区域创新系统中中介服务组织的影响
        4.4.1 中介服务组织在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
        4.4.2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中介服务组织的影响
    4.5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环境的影响
        4.5.1 对创新文化的影响
        4.5.2 对制度环境的影响
        4.5.3 对基础设施环境的影响
    4.6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政府的影响
    4.7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负面效应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指标体系建立
    5.2 实证检验
        5.2.1 主成分分析
        5.2.2 回归分析
    5.3 实证分析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策略
    6.1 完善创新环境
        6.1.1 加强人才开发
        6.1.2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6.1.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2 加强中介组织的建设
    6.3 加大跨国公司R&D投资的技术扩散
        6.3.1 促进人员交流
        6.3.2 加强R&D合作
    6.4 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与跨国公司的R&D合作
    6.5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6.6 减少跨国公司R&D投资的负面效应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社会资本的利用与信息披露制度变迁 ——一家台湾家族企业的发展缩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章结构
2 文献探讨
    2.1 台湾家族企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2 社会资本利用与信息披露理论
    2.3 华人社会或台湾家族企业的社会资本利用与信息披露
3 大成公司创办时期(1957~1977)的社会资本利用及信息披露
    3.1 公司的缘起--家族企业的创办与基础初巩固
    3.2 大成自小企业的家庭式发展与社会资本网络
    3.3 大成创办时期的会计信息披露与台湾会计制度
4 大成公司台湾上市与扩展(1978~1989)其社会资本利用与信息披露
    4.1 基础巩固期后的成长与资本累积
    4.2 台湾大成的股票上市与台湾股票上市制度及会计准则系统建立
    4.3 台湾大成的公司治理、社会资本利用、宝隆事件后的制度变迁
    4.4 大成在困境中的试炼及信息披露、社会资本利用与发展
5 大成国际发展与香港上市(1989~2007)的社会资本利用与信息披露
    5.1 大成飞鹰计划文化再造工程与社会资本运用
    5.2 大成海外的开拓与台湾政府政治力
    5.3 重生后大成两岸的营运网络与其社会资本建立
    5.4 大成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继承、台湾治理制度变迁
    5.5 大成海外营运初成与香港上市计划关联的社会资本网络
    5.6 大成香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6 大成公司国际接轨后的发展(2007~2009)与结论
    6.1 大陆成功举办奥运与大成的社会资本网络
    6.2 国际间公司治理机制及会计准则的趋同台湾资本市场制度的变迁
    6.3 社会责任声誉建立与社会资本利用
    6.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国际外包的成因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目的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目的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1.6.1 论文的难点
        1.6.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国际外包的概念及测度
    2.1 国际外包的概念、类型及性质
        2.1.1 外包的概念与类型
        2.1.2 国际外包的概念及类型
        2.1.3 国际外包的性质
    2.2 国际外包的测度
        2.2.1 国际制造外包的测度
        2.2.2 国际服务外包的测度
    2.3 国际外包的发展趋势与产业分布
        2.3.1 国际外包的发展趋势
        2.3.2 国际外包的地区分布
        2.3.3 国际外包的产业分布
第3章 国际外包的成因分析
    3.1 技术进步是国际外包的技术基础
        3.1.1 技术进步与多环节产业的发展
        3.1.2 技术进步与生产环节的可分性
        3.1.3 信息技术与国际服务外包
    3.2 中间投入品的比较优势与国际外包
        3.2.1 中间投入品的比较优势
        3.2.2 生产成本与国际外包
    3.3 贸易成本与国际外包
        3.3.1 贸易成本及其构成
        3.3.2 贸易成本对国际外包的影响
        3.3.3 生产成本、贸易成本与国际外包的决策
        3.3.4 贸易成本下降的放大效应
        3.3.5 贸易成本与国际外包的地区分布
    3.4 技术进步、贸易成本与国际外包
        3.4.1 运输技术进步与国际外包
        3.4.2 信息技术进步与国际外包
    3.5 制度变迁、贸易成本与国际外包
        3.5.1 经济全球化下的制度变迁
        3.5.2 贸易政策的制度变迁
        3.5.3 规制政策的制度变迁
第4章 国际外包的效应分析
    4.1 国际外包与贸易既得
        4.1.1 传统的H-O模型
        4.1.2 扩展的H-O模型
        4.1.3 模型分析
    4.2 国际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4.2.1 开放经济下的技术溢出效应
        4.2.2 国际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
        4.2.3 结论
    4.3 国际外包的工资效应
        4.3.1 引言
        4.3.2 基本假设
        4.3.3 基本模型
        4.3.4 比较稳定分析
        4.3.5 结论
第5章 中国承接国际外包的现状及问题
    5.1 中国承接国际外包的现状
        5.1.1 中国承接国际制造外包的现状
        5.1.2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
    5.2 中国承接国际外包存在的问题
        5.2.1 中国承接国际制造外包存在的问题
        5.2.2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第6章 政策与建议
    6.1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6.1.1 服务外包现行国家的发展战略
        6.1.2 中国的发展战略
    6.2 提高中国比较优势的政策
        6.2.1 提高人力资本
        6.2.2 加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改善研究与开发
        6.2.3 加快中国企业改革
    6.3 降低贸易成本的政策
        6.3.1 加强电信、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6.3.2 放松规制
        6.3.3 制定促进国际外包的优惠政策
        6.3.4 加强贸易便利化措施
        6.3.5 制定并完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6.4 其他相关政策
        6.4.1 健全、完善与国际外包相关的统计工作
        6.4.2 建立为国际外包服务的行业协会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7.2.1 研究的局限性
        7.2.2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企业形象及其创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形象的界定
        1.2.2 企业形象创新
        1.2.2 文献的分析与评价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企业形象的本质功能和历史演变
    2.1 企业形象的传统理解分析
        2.1.1 企业形象的传统理解面面观
        2.1.2 企业形象传统理解的缺失
    2.2 企业形象的本质和特性
        2.2.1 企业形象的本质内涵
        2.2.2 企业形象的基本性质
    2.3 企业形象的构成与功能
        2.3.1 企业形象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2.3.2 企业形象的基本功能
        2.3.3 企业形象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约束
    2.4 企业形象及其塑造的历史演变
        2.4.1 企业形象的起源
        2.4.2 欧洲早期的企业形象设计
        2.4.3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形象开发
        2.4.4 中国企业形象塑造的引进与创新
第三章 企业形象的体现与形成方式
    3.1 企业形象体现的技术支持
        3.1.1 技术和技术创新的涵义
        3.1.2 企业形象形成的技术条件
        3.1.3 技术创新对企业形象体现的支持
        3.1.4 企业形象体现方式的两种类型
    3.2 企业形象的自然式体现和形成
        3.2.1 企业形体的直观形象表达
        3.2.2 企业活动的内涵形象体现
    3.3 企业形象的塑造式体现和形成
        3.3.1 CIS导入的作用与局限
        3.3.2 企业形象塑造的本质和原则
    3.4 企业形象塑造成功的标志——品牌的形成
        3.4.1 品牌的本质内涵
        3.4.2 品牌的形象特征与价值
        3.4.3 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演变阶段
        3.4.4 品牌的塑造阶段与形象识别
第四章 企业形象创新和品牌创新
    4.1 企业形象创新的缘由与内容
        4.1.1 企业形象创新的内涵和必然性
        4.1.2 企业形象创新的目标与步骤
    4.2 企业形象创新的基本类型
        4.2.1 形象初始型创新
        4.2.2 形象丰富型创新
        4.2.3 形象转换型创新
        4.2.4 形象恢复型创新
    4.3 企业形象创新的决策与组织
        4.3.1 企业形象创新的决策内容
        4.3.2 企业形象创新的建制机构
        4.3.3 企业形象创新的实施评估
    4.4 品牌创新的条件与路径
        4.4.1 品牌创新成功的条件
        4.4.2 品牌创新的路径和层次
        4.4.3 国际品牌创新发展新趋势
第五章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的现实选择
    5.1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实践中的问题
        5.1.1 企业形象创新理解与行动的表面化
        5.1.2 品牌创新实践中的误区
    5.2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的原则与思路
        5.2.1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的目标与原则
        5.2.2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的思路
    5.3 中国企业品牌创新的策略
        5.3.1 壮大保护民族品牌的战略意义
        5.3.2 中国品牌的自主创新意义
        5.3.3 中国品牌自主创新路径
        5.3.4 品牌创新的文化支持
        5.3.5 品牌创新的团队建设
        5.3.6 品牌创新的“三化”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理论综述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实质
        二、公司治理中的资本力量
        三、放宽的假设
        四、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本文框架
    第四节 文献检索
    第五节 本文创新
        一、研究领域上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三、观点上的创新
        四、内容上的创新
第一章 起步:晚清时期(1872~1911)的公司治理思想
    第一节 《公司律》颁行以前的公司治理思想:粗浅模糊的认识
        一、晚清社会对“公司”的初步认识
        二、晚清社会对公司治理的初步认识
    第二节 《公司律》:公司治理法制规范的起步
        一、公司治理思想的新阶段
        二、《公司律》环境下政府与经理人关系的再考察
    第三节 《公司律》框架下公司治理思想中的官商博弈
        一、公司治理思想的新起点
        二、经理人遴选过程中的法律虚化
        三、个人利益对治理机制的冲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辉煌: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的公司治理思想
    第一节 公司法人地位的确立
        一、公司法人制度与公司治理
        二、近代中国公司制企业法人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家族公司治理思想
        一、近代中国家族公司的出现及壮大
        二、经理人遴选家族本位化
        三、经营决策权家族内部化
        四、公司治理思想中的家族纬度
    第三节 对企业家素质的认识
        一、企业家活动和中国企业的“黄金时期”
        二、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对企业家素质的认识
    第四节 公司治理思想中的“推”“导”结构
        一、“推”:公司治理机制对政府力量的抵制
        二、“导”:公司治理机制中对政府力量的利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演进: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8~1937)的公司治理思想
    第一节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南京政府对国民经济垄断的形成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统制经济形成的思想和实现渊源
        三、国民党政府当权者对“节制资本”思想的歪曲和利用
    第二节 公司治理准则主义的发展
        一、1929年《公司法》:公司“营利”目标的确立
        二、公司准则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 公司治理思想中政府角色选择与定位
        一、官方的政府角色选择
        二、公司治理思想中对政府的角色定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的公司治理思想
    第一节 经济统制体制下的企业
        一、统制经济体制的形成
        二、经济统制下的企业
    第二节 公司治理中行政力量的重新强化
        一、对发展国家资本的认识
        二、行政上超强控制
    第三节 对国营企业治理的分析和批评
        一、国营事业的定位:“不与民争利”
        二、国营事业中的内部人控制
        三、对国营企业治理弊端的认识和分析
    第四节 对政府干预的抵制
        一、政府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控制
        二、企业界对国民党政府干预的抵制和利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式微:抗战以后(1945~1949)的公司治理思想
    第一节 战后国家资本的膨胀
        一、未如理想的经济恢复与重建
        二、国家资本的膨胀
    第二节 战后中国企业的发展
        一、民营企业的衰落
        二、国营大公司的兴起
        三、国家资本向官僚资本的变异
    第三节 1946年《公司法》及行政控制的强化
        一、1946年《公司法》中的官僚利益倾向
        二、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在官僚化
    第四节 民营企业治理机制中产权的弱化
        一、民营企业生存空间的缩小
        二、民营企业产权的弱化
    本章小结
结束语:艰难的博弈与弱化的资本权利
    一、行政力量与资本力量的博弈
    二、政府支配下弱化的资本权利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8)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1、选题的理论背景及现实意义
    2、论文的框架结构
    3、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中外企业并购演进的历程
        1.1 全球企业并购五次浪潮及其特点
        1.2 中国企业并购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企业并购研究的理论综述
        2.1 企业并购的概念与类型
        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并购问题的研究
        2.3 西方经济学对企业并购的理论分析
        2.4 西方经济学关于并购理论的发展
        2.5 管理学者对企业并购问题的研究
第二章 企业并购的经济利益理论诠释
    第一节 并购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的均衡
        1.1 并购动机理论创新的方向
        1.2 并购中的利益相关者及主要利益博弈关系
        1.3 并购中的利益关系协调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第二节 利益均衡并购动机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利益理论
        2.2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谈判模型与博弈均衡
第三章 并购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利益协调
    第一节 企业兼并的博弈分析
        1.1 企业并购决策的数理模型分析
        1.2 斯塔博格讨价还价模型与企业之间的并购博弈
        1.3 纵向企业兼并的动态博弈模型
        1.4 横向并购的企业博弈分析
        1.5 目标公司反收购战略的博弈分析
        1.6 并购企业与潜在并购企业之间的博弈
    第二节 我国企业并购中的博弈分析
        2.1 国内企业并购的非效率特征
        2.2 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博弈分析
        2.3 非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并购中的作用
        3.1 居高不下的并购失败率及其原因分析
        3.2 国外中介机构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3.3 并购过程中中介机构的功能与作用
        3.4 强化中介机构在国内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第四章 并购中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博弈
        1.1 并购与反并购过程中管理层的利益
        1.2 抓钱博弈与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博弈
        1.3 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情况下的利益博弈均衡分析
        1.4 MBO中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关系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析
        2.1 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及行为选择
        2.2 中国MBO中的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关系分析
    第三节 并购中管理层与投资者利益关系的协调
        3.1 深化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改革
        3.2 培育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
第五章 并购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大小股东的利益博弈
        1.1 并购中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1.2 并购与反并购中小股东的利益分析
        1.3 并购与反并购中小股东利益受损时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2.1 我国企业并购中小股东的弱势地位
        2.2 中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对小股东利益侵害严重
        2.3 大小股东利益博弈非均衡导致并购失败
    第三节 协调大小股东利益关系的制度创新
        3.1 充分信息披露原则与目标公司股东平等待遇原则是立法指导思想
        3.2 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企业股权结构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关键
        3.3 投票权制度创新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途径
        3.4 提高独立董事比重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力手段
第六章 并购中企业与债权人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的债权人利益及其决策
        1.1 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1.2 并购中企业债权人处于弱势地位
        1.3 并购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债权人利益状况分析
        2.1 我国并购中公司债权人保护的法律现状分析
        2.2 我国企业并购中债权人的弱势地位分析
        2.3 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债权人利益严重受损
        2.4 国内企业并购存在严重的逃废银行债权现象
    第三节 中国并购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制度创新
        3.1 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比较分析
        3.2 构建债权人利益优先的理念
        3.3 借鉴主银行制强化银行债权人利益保护
第七章 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利益目标选择
        1.1 “诺斯悖论”与政府干预并购
        1.2 政府利益及其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1.3 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利益目标选择与寻租模式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2.1 中国企业并购的“政府主导型”特点
        2.2 “政府主导型”并购的形成原因
        2.3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第三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3.1 有限政府制度与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变化
        3.2 中国政府应在寡头利益与大众利益之间进行抉择
        3.3 并购中政府功能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向企业网络扩展——北方电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永庆谈企业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100个CFO的8年[J]. 本刊编辑部. 首席财务官, 2013(08)
  • [2]中国国有投资者境外投资法律问题研究[D]. 黄志瑾.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3]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研究[D]. 方冲.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S1)
  • [4]社会资本的利用与信息披露制度变迁 ——一家台湾家族企业的发展缩影[D]. 刘建忠. 暨南大学, 2009(09)
  • [5]国际外包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 李玉红. 河北大学, 2007(04)
  • [6]企业形象及其创新探究[D]. 朱建中. 东北大学, 2006(12)
  • [7]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研究[D]. 杨勇. 复旦大学, 2005(07)
  • [8]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D]. 吕竺笙. 复旦大学, 2005(07)
  • [9]向企业网络扩展——北方电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永庆谈企业网络[J]. 郁子. 通讯产品世界, 1997(01)

标签:;  ;  ;  ;  ;  

向企业网拓展——北方电信(中国)有限公司企业网副总裁丁永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