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特色学校的基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办学目标

办特色学校的基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办学目标

一、办特色学校的基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办学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龙滢[1](2012)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京族教育特色研究 ——以澫尾村京族学校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特色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因其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表现出更多的特殊性、差异性甚至是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其他地区的学校相比,民族地区学校教育面临的这些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正是民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本文基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学校教育特色之问的内在联系,以民族文化传承和特色的内在关系等为考察视角,选取广西东兴市澫尾村京族学校为个案,结合“文化位育”、“文化中断”理论,深入理解并重新阐释了教育特色、办学特色等概念。采用质性研究的田野调查方法,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入访谈法、问卷法对当地官员、教育界人士和社区人士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京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试图探讨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以及在此特色建设路径下提高教育质量和对学生体现人文关怀的本质要求,希求为民族地区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人认为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学校要通过传承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精髓,表达和体现出民族教育特色。同时,笔者也发现京族学校的教育特色发展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当地的教育特色缺乏理论基础,处于“无序”状态;重表象的文化传承,轻个体发展;重视固态文化保护,轻活态文化发展;保障体系不健全,评价制度“无个性”。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政府对民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保障体系不健全,造成经费短缺、学校双语师资不够;第二,教育领导对学校教育特色的认识深度不够,忽视了个体发展;第三,政府给予学校开发教育特色的自主权有限;第四,学校层面的特色教育发展积淀性不够;第五,社区群众文化传承自觉和学校的文化传承的断裂。基于此,笔者结合京族学校面临的新的发展背景,探讨了京族民族地区的政策、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京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了影响京族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现状、成绩、不足及其原因,并提出了一个符合京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特点的学校特色发展的模型。笔者认为,对京族学校在内的民族学校教育特色的发展研究,要从宏观背景(京族文化)、中观背景(社区文化)到微观的学校场域等的不同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要从社区、家庭以及学校等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区、家庭以及学校三者基于“人”(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着彼此的有机结合,构建起三者三位一体的合作发展模式,可能更有利于促进社区、家庭和学校各自的个性发展目标以及彼此共同拥有的共性发展目标(即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整体的看,笔者认为,对京族学校教育特色的探讨和研究,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京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个体文化差异性的关注,挖掘和总结出适合学生成长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荆孝民[2](2016)在《跨文化教育视野下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研究 ——以西北师大附中为例》文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是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国际的、跨文化教育的维度融入普通高中办学的愿景、课程、教学、师资、科研、德育、交流等学校教育教学各要素和具体过程之中,促进学校和师生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基础教育国际化办学实践迅速发展,大量国际课程被引入中国,普通高中在国际化教育实践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不清晰、课程引进与整合不规范、教学内容不恰当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引进国际课程的同时,普通高中自身在课程目标、管理、结构和实施等方面也受到挑战。如何将国际的、跨文化教育的维度融入教育实践,增强高中国际化办学的规范性,促进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西北地区一所普通高中国际化教育实践为行动研究对象,以跨文化教育理念为研究视角,追溯其办学发展历史,深入实践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重点对国际化教育实践中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支撑学校课程变革的诸要素,如理念与愿景、管理与组织、教师和学生、交流与合作等进行考察,力图通过发展现状、实践结果的梳理,运用跨文化教育的理念作为背景,审视、发现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的策略和措施,以期为高中教育国际化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素材,并为跨文化教育理论在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学校教育是实施跨文化教育的载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有适合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科学地施教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机制、开放合作的办学平台与环境等作为基础与保障。从这四个维度对高中教育国际化实践进行的分析和梳理来看,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对于改进课程与教学、增强学校办学实力、促进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以及高中新课程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或借鉴作用。同时也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比如对于高中国际部还需进一步准确定位、规范运行;课程整合与教学组织需进一步优化;对学生的多样需求和多元培养应给予更多关注;对于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应落到实处;要重视并利用好国际化办学对于普通高中长远发展与规划的积极影响,并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最后集中对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的改进对策进行了思考。新常态下教育政策的积极与正确作为是国际化办学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明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与共识为引领,通过英语学科及各学科的变革与发展,坚守教育价值取向和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的各项功能目标,达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郑志生[3](2018)在《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办出各自的特色”以来,全国各地探索中小学特色发展热情高涨,一度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尽管学术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理论认识偏颇化、思维方式简单化、目标追求功利化等问题,如何在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目前依然是一个前沿性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本研究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个案,运用行动研究方法,探索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历程及理论认识。作者以行动者和指导者的双重身份置身于研究现场,在研究中与实验学校双向互动,根据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和行动方向,充分激发实验学校的“内生动力”,生成了扎根于中小学教育大地的学校特色发展理论认识。基于基线测试标准,在行动研究前和行动研究中进行了前测和后测,收集了研究行动给实验学校带来的变化,并通过量化和质化数据分析研究成果和行动效果。本研究共遴选12所层次和特点各不相同的学校开展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大学、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中小学校“四方合作推进创建共同体”,实现了学校特色发展参与各方的共同成长;构建了由教师进修学校(区域教研机构)为主导、专家为引领、校长为主体、学校核心成员参与的“学习思考力提升共同体”,整体提升了区域学校特色创建的设计力;打造了由“种子教师”为主力、骨干教师参与的“教师行动研究共同体”,联动提升了教师创建特色课程的执行力。通过行动研究,形成了对学校特色发展的整体认识,建构了学校特色发展“五要素”结构模型,并认识到学校特色发展本质上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索构建了学校特色发展三级共同体;发现了情感和理性对共同体建设的动力作用,形成了情感与理性交融的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动力模型;在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人物和关键内容,校长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人物、起关键作用,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抓手。为了科学评价学校特色发展的阶段成效,本研究构建了学校特色办学理念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规律以及学校发展实际的适切度;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对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和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度;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对教师文化认同、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和家长对学校的评价的正向发展度的三维评价模型。

胡立[4](2016)在《主体与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职业教育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学的平衡理论来研究高职毕业生就业生态问题及其原因,可以更合理的为高职教育的就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高职教育就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毕业生与学校、企业及用人单位、政府之间的一种适应关系,通过相互适应从而实现从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毕业--新一批学生进入职业教育这一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过程中系统的协调,实现高职教育就业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发展。高职教育的高就业率并不能全部体现出其就业生态平衡性。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平衡是指在能使毕业生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需要、满足个人职业期待,并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相互适应的情况下,各要素竞争共生,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整个系统充满生机活力的动态平衡。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是以毕业生﹒就业﹒环境三者之间关系为核心的动态、互生的系统。各生态因子之间是彼此联系、动态发展的,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论文从生态学理论的主体与环境这一视角,按照“生态系统是否平衡(现状)--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要素(生态因子)--怎样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主体与环境的适应)”的逻辑思路,在宏观层面展开对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在对湖南省六所高职院校的1892名应届毕业生和624名往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从高职教育的就业观念、就业制度、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四方面分析了高职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现状。本研究通过把调查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Logistic二元回归等方法对影响高职教育就业生态系统平衡的因子进行分析与探索。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侧重从主体与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把学理的研究和质的研究两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思考。研究首先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主体与就业观念环境的互动关系。毕业生自身就业动机受学校、家庭、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薪资期待、理想工作岗位、就业价值等调查发现,“让人人出彩”的职业教育就业观念环境有待优化。只有帮助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就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满足个人职业期待与理想,才能提高自身对外来观念的免疫力,达成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观念子系统的平衡,实现高职教育就业观念环境的优化。研究接着探索了就业主体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业参与育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通过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专业对口度、课程设置等要素的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受学校课程提供、企业校外实践和实习状况、学生为达到岗位胜任能力而主观努力等因素影响。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习得职业能力才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常态”,否则就很难保障高职教育就业质量,高职教育就业质量子系统就会失衡,高职教育就业质量环境也会不断恶化。研究对毕业生与就业制度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政府、企业、学校就业制度对毕业生的潜在影响的分析发现:就业制度子系统是毕业生群体在这些就业制度环境等影响下实现平衡的。如果政府和院校就业制度的执行情况不利于毕业生个体成长,再加上企业人才选用不科学、长效培训机制缺乏等,这样极易造成就业制度的不合理,使这个子系统失衡,使高职教育就业制度环境恶化。高职教育就业制度环境是使毕业生就业符合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是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就业主体与就业供需环境进行分析。高职教育就业供需生态受就业观念、就业质量、就业制度等因素影响,从而使就业结构子系统实现整个就业群体的供需与用人单位供需之间的平衡,也反映了高职教育就业供需环境的整体和谐状况。只有把握好毕业生这一主体和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毕业生从输入--转换--输出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平衡。学校、用人单位、政府通过预测就业生态行为、建立就业生态预警监测机制,共同营建以就业质量为核心的就业生态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促进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动态课程体系建设,营造以就业价值为核心的社会观念生态圈。

宁本涛[5](2003)在《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校经营是指专门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出发,以提高办学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教育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进行的一系列筹划、营谋活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转型,有关学校经营的效率和效益问题日益成为教育政策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为基础,并结合案例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当前学校经营的范畴、经济动因、理论依据以及发展模式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有效经营的产权制度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本文根据学校资金投入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将我国学校经营大致划分为五种主要模式:即以私人筹资、以学养学为特征的民办学校滚动经营模式;以集团投资、以产养学为特征的民办学校连锁经营模式;以公民合作、优势互补为特征的公立学校转制经营模式;以校产国有、个人承办为特征的公立学校特许经营模式以及以股份筹资、专家治理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股份制经营模式,并对每种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制度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具体分析。

甄德山[6](1993)在《办特色学校的基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办学目标》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适应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办特色学校已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因为,学校没有特色,就不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别性、特殊性的发展,而没有学生的个别性、特殊性的发展,学校教育也便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多方面要求。最近,一个偶然机会读到这样一个儿童故事,其大意是说,火鸡太太想为森林里的动物做件好事,于是办起了一所学校。开学的第一天,火鸡太太便要求大家唱统一的校歌——火鸡之歌,结果只有小火鸡跟她唱

朱治国[7](2014)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再造研究 ——以张家港市“学校建设行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我国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发展为背景,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张家港)中小学校存在现状为分析样本,重点探讨中小学校实施学校再造的可行性、目标和基本路径。学校变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变革失败却是学校的常态。在反思以往学校变革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提出了“学校再造”的概念,也就是学校主动对自身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以形成稳定高效的教育系统并保持持续自我更新与进步。在这个概念中,重点赋予其三层涵义:学校再造是学校主动自我重建,以提供更优质的学校教育为自我更新的主要目标;学校再造是学校整体性的重建,包括从学校的观念系统、组织机构到师生生活方式的重构;学校再造使学校系统产生动力,维持学校发展并不断进步。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量的学校再造实践的研究,构建学校再造的能力系统模型。在这个能力系统模型中,重点论述了它的五个组成部分:区域领导与评价,这是实现学校再造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强调,学校再造必须是在区域教育的大的改革环境中的学校个体行动。系统设计和学校领导者的勇气,是学校再造的两个基点。系统设计强调的是对学校再造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而研究者认为,在学校再造过程中,学校领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尤其是领导者的勇气,是学校再造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网状组织与协调和持续的教学改进,是学校再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因为二者都是关于学校再造过程中成员的协作问题,本研究将其融合在一起进行了论述。本研究的意义还在于最终要构建一种“后转型时期”社会的学校再造的目标,研究者认为,在未来阶段,我国各部分地区将陆续进入“后转型时期”社会,学校再造以及再造之后的学校将是这样的社会样态下学校变革的一种选择和学校的发展方向。

袁先潋[8](2016)在《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文中研究说明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是我国高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特别是在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后,全国各地都在为加快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如何深化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需要深度探索,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存在一些困惑,迫切需要进行基于实践取向的专题研究,从而引领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方向,切实解决办学特色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科学性、可能性和实效性。本论文在甄别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办学特色的理论探索入手,梳理了古今中外办学特色的历史经验,探讨了可能的启示,并针对当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现状特别是所存在的问题,较全面分析了妨碍办学特色形成的因素,提出了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和实践路径。全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从我国教育政策走向和普通高中发展的需求分析中提出了选择该论题的缘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论题研究的意义,同时,通过文献综述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在办学特色建设方面的成果,了解了当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研究的进展及后续研究的余地,提出了笔者将在论题研究中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主要研究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基本理论。该论题从办学特色的概念研究入手,对办学特色的内涵及特色高中和高中特色办学进行了辨析,论述了办学特色的独特性、整体性、价值性、稳定性、过程性等主要特征和价值取向,分析了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基本结构(要素),探索了当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主要模式,并通过研究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历史变迁和经验启示,为探索普通高中办学特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第三部分(第四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妨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为解决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探索办学特色建设的对策拓宽了思路。第四部分(第六章)。主要研究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和实践路径。论题重点围绕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办学特色科研和办学特色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为切实提高办学特色建设的成效,笔者从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三个方面探索了创建办学特色的实践路径,为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指明了方向。

徐中仁[9](2014)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构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并适合学生个体多方面需要的学校教育机构及其课程与教学模式,是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兴起了一股对统一的学校体制的批判热潮。人们认为,传统单一的公立学校体制缺乏灵活性,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校效率不高。在此背景下,美国教育界开始了新一轮旨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教育改革——“学校重建”运动。在改革的呼声中,美国创建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公立学校的新型中小学校,如磁石学校、特许学校、家庭学校、独立学校及其他一些另类的学校教育机构,形成了学校多样化发展的新局面。而建基于学校多样化基础上的各种学校选择计划近年来在美国各地大规模推广,甚至在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传播开来。学校多样化成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显趋势之一。它引起了美国公立学校体制的深刻变化,也对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的学校制度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正是为了研究学校制度改革领域的新成果,探究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多样化的制度机制,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所定义的学校多样化,是指学校组织多样性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一定区域和学段内学校机构及其管理模式有差异的构成状态或发展趋势。本文重点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校机构的多样化,包括多样化的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和管理制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追溯美国学校多样化历史形成的轨迹,分析其具体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归纳美国多样化学校组织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探究美国学校多样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改革策略及实际成效。本文研究由以下几部分内容组成:第一章首先论述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形成及其危机。美国在20世纪初期形成了统一的公立学校体制。它将西欧多轨而相互脱节的学校机构连接成一个单轨而贯通的“教育阶梯”,特别是发展出具有美国特色的综合中学制度,通过设置一系列平行课程而将不同学习倾向的儿童集中于“同一个屋顶下”,这种统一的公立学校体制充分体现美国教育的“熔炉”性质,曾被标榜为“最佳体系”。然而美国公立学校制度也蕴含着深刻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矛盾。学校形式上的统一与根植于美国文化中的种族、宗教、价值理念的多元化之间形成冲突,二者矛盾斗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理解美国学校多样化改革的逻辑起点。第二章论述美国学校多样化的演变进程。通过追溯美国二战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以制度理论为依托,试图整理美国教育改革制度性转变的历史脉络。进入20世纪以来,困扰美国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解决因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差异而带来的教育多样化问题。50年代的课程多样化改革和60-70年代学校内部种族多样化的教育改革,虽然展示了教育多样化的多种途径,但就教育质量的提升而言,却被事实证明是不成功的。而制度理论认为,只有从制度变革入手,走学校多样化的道路,学校改革才会有新的出路。这一理念的变革导致了80年代学校多样化改革的兴起。第三章论述美国学校多样化的思想基础和改革背景。学校多样化改革背后有形形色色的理论和动机,它们基于不同的理论流派,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实施多样化学校制度的原因和意义。首先是自由主义对统一的学校体制的怀疑由来己久,其次,对学校科层制的批评唤起了改革的呼声,还有20世纪后期个性化教育和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以及组织生态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都为学校多样化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学校重建运动的兴起和新自由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分别形成了美国学校多样化改革的内外动因。此外,美国的经济、法律、教育管理体制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等为学校多样化提供了社会支持。第四章归纳美国学校多样化的形态与特点。通过对磁石学校、特许学校、独立学校、教会学校、家庭学校和另类理念学校的考察,归纳当代美国学校多样化的几个主要特点。在美国多样化的学校体系中,公立学校仍是主体,但公立、私立学校相互影响;教育市场化、民营化是强劲的趋势;通过学校选择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教育需求;学校多样化既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又有办学理念的多样化。第五章在质量、效能、自由、公平等四个维度上分析美国学校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从整体改革目标而言,学校多样化通过学校选择和市场竞争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在学校管理的层面上看,学校多样化通过借鉴企业管理模式、绩效问责和鼓励教师专业发展等方式提高学校效能。学校多样化还通过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和管理方式的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以最大限度实现教育自由。从公平的维度上看,学校多样化提倡多元尺度的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种族融合,有利于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和学校的均衡发展。改革者针对传统公立学校的失败提出了学校多样化的新价值取向和相应的改革策略,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学校多样化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第六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发展的实际经验和学术界的理论探讨分析学校多样化良性发展的实施策略;并以学校多样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为参照,探讨当前美国基础教育中学校多样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美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学校多样化的发展必须要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不能单纯依赖市场化因素的介入,也不能过分强调学校的独立管理权。最后一章在上述几章的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学校多样化”的核心理念,并试图探讨美国学校多样化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多种学校形态根源于学校内在的理念和动力,多种办学模式并不必然导致多种学校形态,区别于“形式上的多样化”,“实质上的学校多样化”更有意义。构建有意义的学校多样化要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开展各赋特色的内部建设,使一个个形式不同的学校显示出内在生命的活力。借鉴美国学校多样化改革的思路,我们应反思教育评价机制和学校改革策略,着力于构建多样化学校教育质量体系,使学校成为自身改革的主体,以多样化的策略因地制宜地推行学校改革。

谷力[10](2002)在《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共分两个部分。上篇为理论篇,下篇为实践个案篇。 本文开篇首先诠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从是什么、为什么、改什么、怎么改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揭示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和实践过程全貌。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社会学理论给现代课堂的社会功能、组织结构、空间结构、人际互动、知识的整合等带来了新的改革视角;本章从社会学观点分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动力、阻力、文化冲突和组织形式;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是冲突的,改革实践要使两者达成和谐化。 教育学与经济学具有不同的观点与视角。经济学的投资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人的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过程。教学质量就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水平;教学效率就是教学的“多快好省”;教育学的观点认为,教学是真正人的教学。人道主义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质量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建构知识结构的水平。教学效率是学生认识达到最近发展区的进步与发展状况。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需要实现经济学的现实原则与教育学的理想原则的和谐统一。 理论研究部分还从课堂教学改革的历时性、价值层面、心理层面、行为层面、管理层面及其关系层面、知识层面、程序层面、评价层面、问题辩证观等全面探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冲突与和谐问题。其宗旨在于阐述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理论----冲突与和谐理论。 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冲突,对教学矛盾的冲突认识失衡、实践错位是造成改革实践问题的关键原因。冲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特征,实然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文化对传统教育文化的排斥与否定,应然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应该是对矛盾的多样化冲突的扬弃、和谐。改革的实践,将克服一切偏颇、片面、极端、失衡、失和的状态,最终将走向和谐的境界。和谐是改革实践的最高境界。在实现和谐要达到全面、平衡、和谐等三个层次,经过观念和谐化、实践的纠偏、实践的和谐化三个基本阶段。“人的发展”是贯穿于实现和谐及整个改革实践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改革将是长期的,将不断从片面走向全面、极端走向平衡,和谐走向新的更高的和谐。 下篇回顾了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的近二十年的历程,总结、分析、评价了该市在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成绩、经验与问题。试图从实践领域映证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冲突与和谐的理论。

二、办特色学校的基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办学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办特色学校的基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办学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京族教育特色研究 ——以澫尾村京族学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写作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实践价值
        (二) 学术价值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民族办学特色”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 国内“办学特色”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 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现状及评述
        (四) 京族文化和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教育特色
        (二) 办学特色
        (三) 民族文化
        (四) 文化传承
    五、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
        (二) 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特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
        一、文化“位育”
        二、文化的断裂与连接
    第二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类型与路径
        一、民族文化传承的类型:固态传承与活态传承
        二、学校教育: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最佳途径
    第三节 学校教育特色的理性认识
        一、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难题
        二、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前提
        三、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路径
        四、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属性
        五、民族学校教育特色的认识
    第四节 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特色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二、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关系
        三、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特色发展间的逻辑起点
第二章 京族的生态系统特色素描
    第一节 东兴市京族三岛的自然和文化生态概貌
        一、自然生态
        二、文化生态
    第二节 东兴市京族三岛的经济生态环境概貌
        一、国家对京族地区的倾斜政策
        二、京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京族海洋生产的禁忌文化
        四、京族海洋生产的民俗文化
    第三节 漓尾京族社区文化传承的特色呈现
        一、个案社区的选择
        二、京族文化传承的动态和静态特征
    第四节 京族人民的文化特质及其现代嬗变
        一、京族人民的文化特征
        二、时代发展与京族文化变迁
第三章 广西东兴京族学校的特色现状调查
    第一节 京族学校概况
        一、京族学校办学条件
        二、学校的校园文化与环境
        三、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在校表现
        四、教师的生活状态与专业发展
        五、学校的教育质量
        六、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第二节 京族学校的办学特色扫描
        一、民族语言
        二、民族文化
    第三节 关于京族学校特色发展的构想
        一、发展策略
        二、实施措施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第四章 当地不同领域人士对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理解
    第一节 地方官员眼中的民族教育与教育特色
        一、民族学校教育特色应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二、经济发展与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相互促进
    第二节 教育界人士对民族学校教育特色的理解
        一、教育局领导:民族教育特色和质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二、教师:京族学校特色教育内容丰富
        三、学生:喜欢民族特色活动课
    第三节 社区人士对京族学校教育特色的理解
        一、村支书: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民族学校特色发展
        二、村民:尊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三、家长:支持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四、学校特色教育呈现的二维分析
第五章 京族地区教育特色发展的成绩与不足
    第一节 京族地区教育特色发展的成绩
        一、京族学校特色发展取得的成绩
        二、澫尾社区特色发展取得的成绩
    第二节 京族地区教育特色发展的不足
        一、特色发展点状化、局部化:传承处于“无序”状态
        二、特色发展目的不清晰:目标定位物化、泛化
        三、特色实施形式表面化、形式化
        四、特色内容局限化:重静态保护,轻动态发展
    第三节 京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京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
        二、教育领导对京族学校教育特色内涵的认识深度不够
        三、政府给予学校发展教育特色的自主权有限
        四、学校层面的特色教育发展积淀性不够
        五、社区群众的文化传承自觉和学校文化传承的断裂
第六章 京族地区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教育特色发展的深入理解
        一、学校特色发展执行偏差
        二、学校特色内涵理解偏差
    第二节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应然思考
        一、文化: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与灵魂
        二、人的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质与目的
    第三节 发展民族学校办学特色应处理的几对关系
        一、“国家与地方”的平衡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七章 民族教育特色发展的路径模式
    第一节 政府、社区家庭以及学校三者相结合的特色开发模式
        一、以村落社区、经济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为宏观背景的教育特色发展
        二、以社区文化和风俗的独特性为教育特色发展的中观背景
        三、以政府、家庭和学校三者为教育特色发展的微观背景
    第二节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特色的多元文化发展之路
        一、开发多元文化课程
        二、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
        三、建立多样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观察表
    附件二 调查问卷
    附件三 访谈提纲
    附件四 田野日志节选
    附件五 田野照片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后记

(2)跨文化教育视野下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研究 ——以西北师大附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面临的挑战
        3.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应有的价值取向
        4.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的跨文化应然性
    (二)相关概念梳理及理论基础
        1.基础教育国际化
        2.课程国际化
        3.普通高中及其国际化教育实践
    (三)研究的理论视角——跨文化教育
        1.跨文化
        2.跨文化教育
        3.跨文化能力
        4.跨文化交流和学习
    (四)相关研究综述
        1.关键词检索文献情况分析
        2.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研究
        3.关于高中教育国际化的研究
    (五)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3.研究的方法
        4.本人的研究经历和兴趣
二、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的理想与愿景
    (一)普通高中的国际化办学理想
        1.培养国际人才,实现高中升学多元化
        2.开展国际交流,增进国际理解教育
        3.提升高中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西北师大附中国际化办学愿景的形成与确立
        1.西北师大附中国际化办学的基本状况
        2.西北师大附中国际化办学愿景的跨文化教育表达
    (三)小结
三、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一)国外引进课程
        1.课程国际化的内涵与要素
        2.引入我国高中的“国外课程”基本情况
        3.引入我国的部分“国外课程”的简介
    (二)西北师大附中的课程结构
        1.西北师大附中的生源构成、班级设置
        2.普通高中班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
        3.高中国际部课程实施
        4.高中国际部其他课程
    (三)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1.研究性学习
        2.社团活动
        3.游学活动
        4.跨文化的主题交流、展示活动
        5.延展课程之跨文化思考
    (四)小结
四、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过程中的教学管理与组织
    (一)国际部
        1.国际部产生与发展
        2.国际部对高中国际化办学的作用和意义
    (二)国际化办学的项目与平台
        1.孔子课堂
        2.国际化办学的资源平台
    (三)国际化办学中的教学组织
        1.“学科备课组”与“班级科任组”的活力
        2.探索跨文化背景下“教”与“学”的联结形式
    (四)小结
五、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发展
    (一)自主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实施跨文化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1.国际部教师的培养目标
        2.教师海外研修、培训
        3.教师的跨文化培训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多样化发展
        1.多元化评价与另类测量
        2.多元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德育GPA与动态、过程评价
        4.不一样的班级与成长
    (四)跨文化视野下的国际班德育
        1.德育与跨文化意识培养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3.开好主题班会,打造班级文化
    (五)小结
六、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的现实困境
        1.高中国际化办学的规范性
        2.高中国际班办学的困境
        3.国际化与学校办学实际的统整
        4.办学现实的跨文化理性
    (二)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实践中的问题
        1.高中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定位问题
        2.普通高中国际部的问题
        3.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关注和教育学生的问题
        5.跨文化教育思想在普通高中其他学科的适用问题
        6.英语学科教学中应注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问题
        7.对于普通高中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影响力较弱问题
    (三)跨文化视野下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改进措施
        1.新常态下教育政策的积极作为与正确作为
        2.普通高中对于育人价值取向的坚持与坚守
        3.学校管理者应该形成明晰的理念与共识
        4.跨文化教育促进英语及各学科的变革与发展
        5.课程引进必须保障中国本土的文化与价值观
        6.课程整合中过程核心价值观的区别与把握
        7.高中教育国际化实践应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国际课程班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赴海外留学校友跨文化调查问卷
附录三:西北师大附中国际班学生海外大学升学指导课程大纲
附录四:西北师大附中School Profile 2016
附录五:一篇学生的对话
后记

(3)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
        (二)个案研究
        (三)混合方法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有助于梳理和丰富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认识
        (二)有助于探索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新策略
    四、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内涵的相关研究
        (一)学校特色发展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二)“学校特色发展”的概念界说及发展变化
        (三)国内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
        (四)国外学校特色发展的开展情况
    二、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一)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作用
        (二)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机制
        (三)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策略
    三、学校特色发展与学校改进的关系研究
        (一)关于学校效能的研究
        (二)关于学校改进的研究
        (三)学校改进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
    四、简要的评论
第二章 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认识
    一、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概念关系
        (三)学校特色发展的不同发展形态及关系图
        (四)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依据
        1.个性发展理论
        2.校本管理理论
        3.教育选择权理论
    二、学校特色发展的本质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一)学校特色发展影响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会生成新的学校精神文化
        (二)学校特色发展改变师生的教育行为,会重塑新的学校行为文化
        (三)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学校管理制度保障,会重构新的学校制度文化
        (四)学校特色发展推动校园空间建设,会重建新的学校物质文化
    三、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一)学校特色办学理念是一个持续完善和渗透的过程
        (二)教师对学校特色发展文化的认同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
        (三)学校特色发展的推进是一个逐渐弥漫的过程
        (四)学校特色发展的成效是一个从不明显到明显的转变过程
    四、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学校特色发展本身就具有复杂性
        (二)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复杂性
        (三)区域学校特色发展的复杂性对推进工作的要求
第三章 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行动过程
    一、行动研究的缘起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期待
        (二)思明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思路
    二、行动研究的开展
        (一)研究的对象和过程
        (二)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三、行动研究的过程
        (一)第一阶段:初步探索,寻求支持
        (二)第二阶段:理念凝练,规划制订
        (三)第三阶段:骨干培养,规划实施
        (四)第四阶段:重点突破,聚焦课程
第四章 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阶段成效
    一、学校特色发展阶段成效评价模型
        (一)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适切度
        (二)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对学校特色发展各方面工作的影响度
        (三)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引领下的相关主体正向发展度
    二、思明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阶段成效
        (一)各实验校明晰了办学方向,制定了各自的行动路径
        (二)围绕特色办学理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课题研究
        (三)学校特色发展的正向发展度提高
    三、思明区学校特色发展的典型个案
        (一)学校背景
        (二)厦门市DT小学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
        (三)厦门市DT小学特色发展的成果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一)学校特色发展是一个结构化的体系——学校特色发展内容结构模型
        (二)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加强三级共同体建设——学校特色发展共同体机制
        (三)理性与情感交融是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方式——学校特色创建共同体的动力模型
        (四)抓好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人物和关键内容
    二、反思
        (一)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点”与“面”如何兼得?
        (二)怎样更好地提高研究成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4)主体与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就业难的原因及就业指导的研究
        二、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与就业问题的研究
        三、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的研究
        四、小结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平衡理论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五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主体与环境
        二、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
        三、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
第一章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二、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四、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观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中的环境因子
        一、教育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
        三、教育的规范生态环境
        四、教育的心理环境
        五、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平衡的主要表现
        一、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平衡的显性指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平衡的隐性指标
    第四节 高等职业就业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与研究设计
        一、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分析理论
        二、分析框架及数据获得
        三、研究假设及调查样本
        四、数据分析
    小结:高职就业生态系统是主体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动态系统
第二章 就业主体与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观念环境的适应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观念生态环境现状
        一、基于湖南省六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调查
        二、就业观念生态失衡的表现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观念生态的影响因子
        一、个体心理环境对就业主体的影响
        二、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环境对就业主体的影响
        三、高等职业教育社会价值观念环境对就业主体的影响
        四、自然生态环境对就业主体的影响
    第三节 就业主体与就业观念环境平衡的实现
        一、就业主体对个体心理环境的调适
        二、就业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环境的适应
        三、就业主体对社会观念环境的适应
        四、就业主体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
    小结:适应就业观念环境,提高系统对外来危机的免疫力
第三章 就业主体与校企行为生态环境的适应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生态现状
        一、基于湖南省几所院校就业质量的调查
        二、基于某专业订单班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调查
        三、就业质量生态潜在的危机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生态的影响因子
        一、院校行为生态环境对就业主体的影响:院校生态位
        二、企业行为生态环境对就业主体的影响:企业生态位
        三、经济与政策环境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个人生态位
    第三节 就业主体与就业质量生态整体效应的实现
        一、就业主体对院校生态环境的适应
        二、就业主体与企业生态环境的相互适应
        三、就业主体与经济环境的适应
        四、就业主体与政策环境的相互适应
    小结:增加生态位宽度,促进就业质量系统的稳定
第四章 就业主体与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制度环境的平衡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制度生态现状
        一、基于某学院就业制度的调查
        二、基于湖南省政府就业制度执行的分析
        三、基于几家企业就业制度的调查
        四、就业制度的积极作用及潜在的危机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制度生态的影响因子
        一、企业制度环境对就业主体的影响
        二、政府就业制度环境对就业主体的影响
        三、学校就业制度对就业主体的影响
    第三节 就业主体与就业制度环境平衡的实现
        一、就业主体与企业制度环境的平衡
        二、就业主体对政府就业制度的平衡
        三、就业主体与学校就业制度的平衡
    小结: 建立就业制度生态链,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制度
第五章 就业主体与高等职业教育就业供需环境的平衡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供需生态现状
        一、基于湖南省某产业毕业生情况的分析
        二、基于某产业订单班就业情况的分析
        三、就业结构矛盾背后潜在的危机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供需生态的影响因子
        一、企业用人环境对就业主体的影响
        二、经济环境对就业主体的影响
        三、学校专业设置对就业主体的影响:供给能力
        四、职业教育体系对就业主体的影响:供需意愿
    第三节 就业主体与就业供需生态环境的平衡
        一、就业主体与企业用人环境的平衡
        二、就业主体与经济环境的共生
        三、就业主体与专业设置的共生
        四、就业主体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共生
    小结:共促供需意愿与供需能力,保持就业结构生态平衡
第六章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实现平衡的策略
    第一节 维持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
        一、优化系统组分结构,打造特色专业与专业群
        二、调整系统时空结构,优化企业用人机制
        三、改善系统营养结构,体现校企合作共生法则
    第二节 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功能的流通
        一、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制度,保障物质循环畅通
        二、动态调整课程设置,提供能量流动源泉
        三、注重就业信息反馈,缩短信息传递周期
    第三节 改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输入环境
        一、帮助养成职业兴趣,提高输入能量动力
        二、引领就业生态文化,改善输入环境质量
        三、践行职教就业理念,确保输入能量有效
        四、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健全输入能量机制
    第四节 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输出环境
        一、完善对技能人才的保障机制,维持输出环境稳定
        二、建立就业预警机制,保障输出环境流通
        三、实现就业评价生态化,健全输出质量体系
        四、加大创业孵化力度,优化输出质量
    小结:共促学生就业生命,维护就业生态系统平衡
结语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评价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第二节 就业生态各系统间的相互协调
    第三节 研究中的不足
    第四节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的缘由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 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一章 经营、学校经营及学校经营模式的概念界定
    一、 经营涵义的把握
    二、 学校经营涵义界定
    三、 学校经营模式的涵义、分类
第二章 学校经营的经济动因及其理论依据
    一、 学校经营的经济动因
    二、 学校经营的内在理论依据
第三章 学校有效经营的制度基础及其保障
    一、 学校组织的性质及规模边界
    二、 学校经营的产权制度基础
    三、 学校经营的内部治理结构
    四、 国内外学校经营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个人筹资、以学养学--民办学校滚动经营模式
    一、 民办学校滚动经营的背景分析
    二、 民办学校滚动经营的重点个案考察
    三、 民办学校滚动经营的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 民办学校滚动经营的发展前景
第五章 集团投资、以产养学--民办学校连锁经营模式
    一、 民办学校连锁经营的背景分析
    二、 民办学校连锁经营的重点个案考察
    三、 民办连锁经营的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 民办学校连锁经营的发展前景
第六章 公民联合、优势互补--公立学校转制经营模式
    一、 公立学校转制经营的背景分析
    二、 公立学校转制经营的重点个案考察
    三、 公立学校转制经营的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 公立学校转制经营的发展前景
第七章 校产国有、个人承办--公立学校特许经营模式
    一、 公立学校特许经营的背景分析
    二、 公立学校特许经营的重点个案考察
    三、 公立学校特许经营的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 公立学校特许经营的发展前景
第八章 股份融资、专家治理--教育股份制经营模式
    一、 教育股份制经营的背景分析
    二、 教育股份制经营的重点个案考察
    三、 教育股份制经营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结论及尚待研究的问题
    一、 研究结论
    二、 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7)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再造研究 ——以张家港市“学校建设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现实基础:从管理之惑到研究所需
        (二) 直接动力:社会转型“倒逼”学校变革
        (三) 改革反思:传统的变革与学校的故步不前
    二、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再造与学校再造
        (二) 社会转型
    四、研究框架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转型期的学校样态:一个区域的样本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分析
        (一) 两种不同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二)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样态分析
    二、社会转型期的学校样态
        (一) 学校变革的阶段性
        (二) 学校再造的校本化
    三、学校再造的社会图景
        (一) 从政府主导的学校变革走向学校领导的变革
        (二) 建构学校再造的模型
第二章 学校再造的区域选择:政府的力量
    一、学校再造需要政府在场
        (一) 学校再造必然超越学校的范畴
        (二) 学校再造中自身的局限性
        (三) 学校再造中政府的影响力
    二、学校再造中政府如何在场
        (一) 案例:你的学校你做主
        (二) 道德领导:以责任与规律为核心
        (三) 权力清单:艺术处理有为与无知
第三章 再造设计:什么最重要?
    一、影响系统设计的因素
        (一) 地缘将越来越成为关键因素
        (二) 文化的影响始终不可忽视
    二、如何进行系统设计
        (一) 基于学生中心的顶层设计
        (二) 与文化的再造同步
        (三) 设计的过程即是再造的过程
    三、系统设计的现实困局
        (一) 校长的忠实程度
        (二) 学校的社会角色
        (三) 关键个人的作用
第四章 再造领导:校长最缺少什么?
    一、校长的选择
        (一) 积极参与,有效作为
        (二) 表面参与,无效作为
        (三) 消极参与,无效作为
    二、选择的背后
        (一) 影响校长选择的因素分析
        (二) 校长缺失了什么
    三、构建再造型校长
        (一) 校长的类型
        (二) 再造型校长
第五章 再造流程:每个教师都是关键
    一、从虫瞰到鸟瞰
        (一) 传统学校中教师的状态分析
        (二) 走向“鸟瞰”的教师状态
    二、持续的教学改进
        (一) 个性化学习方式的确立
        (二) 为学习而重构教学
    三、构建网状组织与协作
        (一) 改进校内的组织结构
        (二) 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
结语:重提学校再造的目标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二、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基本理论
    2.1 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2.1.1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涵义
        2.1.2 相关概念辨析
    2.2 办学特色的价值取向
        2.2.1 办学特色的主要特征
        2.2.2 办学特色的教育价值
    2.3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要素与类型
        2.3.1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要素
        2.3.2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类型
三、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历史变迁及经验启示
    3.1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历史变迁
        3.1.1 古代学校办学特色
        3.1.2 近代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
        3.1.3 现代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建设
    3.2 当代国内外办学特色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3.2.1 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经验
        3.2.2 办学特色建设的主要启示
四、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现状
        4.1.1 对办学特色建设的认同感普遍提升
        4.1.2 办学特色建设的内容不断拓展
        4.1.3 办学特色建设的文化正在形成
    4.2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缺乏办学优势特色建设突破口难寻
        4.2.2 缺乏科学定位使特色建设成效甚微
        4.2.3 缺乏深度研究理论指导薄弱
五、当代妨碍办学特色形成的因素分析
    5.1 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因素
        5.1.1 校长的素养是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因素
        5.1.2 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5.1.3 特色课程建设是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核心因素
    5.2 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外部因素
        5.2.1 高考制度
        5.2.2 经济发展
        5.2.3 行政干预
        5.2.4. 社会偏见
六、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与实践路径
    6.1. 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
        6.1.1 认真做好办学特色顶层设计
        6.1.2 高度重视办学特色队伍建设
        6.1.3 深度开发体现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6.1.4 注重加强办学特色的科学研究
        6.1.5 科学构建办学特色的评价体系
    6.2. 办学特色建设的实践路径
        6.2.1 自主创新,优势入手
        6.2.2 重点突破,形成特色
        6.2.3 长期坚持,整体提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校多样化”概念的界定
        (一)文献表述中的歧义
        (二)借助相关研究来定义“学校多样化”
        (三)相关概念辨析
    三、文献研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当前研究的不足
    四、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一)学校多样化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一章 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形成与危机
    一、“最佳教育系统”: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形成
        (一)美国“公立学校”含义的历史变迁
        (二)美国公立学校制度形成简史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美国公立学校制度发展的危机
        (一)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统一性
        (二)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
第二章 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的演变进程
    一、20世纪50年代的学校课程多样化改革
        (一)改革的时代背景
        (二)改革理念与措施
        (三)评价与结论
    二、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学校中的种族多样化改革
        (一)改革的时代背景
        (二)教育机会均等界说的变化与学校改革理念
        (三)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种族多样化教育改革
        (四)学校“反贫困运动”的反思
    三、学校多样化:学校改革的新尝试
        (一)80年代早期传统学校改革方式的失败
        (二)“有效学校”研究的启示
        (三)理论的转折:制度理论关于学校多样化的新思路
    四、学校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的思想基础与改革背景
    一、学校多样化的思想基础
        (一)自由主义对统一的学校体制的怀疑
        (二)对学校科层制的批评与学校改革的呼声
        (三)个性化教育和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四)组织生态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美国学校多样化形成的内外动因
        (一)80年代公立教育系统内的学校重建
        (二)新自由主义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三、政治、社会因素对学校多样化的支持
        (一)经济自由主义有利于办学主体多样化
        (二)教育地方自治更有利于分权体制建立,促进学校自主管理
        (三)促进学校多样化合法化的法律保障
        (四)信息技术革命为学校多样化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第四章 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的形态与特点
    一、美国学校重建理念与多样化办学模式
        (一)后韦伯主义:学校多样化重建的理念
        (二)公立中小学校办学模式的新探索
    二、替代性学校诸种类型
        (一)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
        (二)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
        (三)独立学校(the Independent School)
        (四)教会学校(Religious School)
        (五)家庭学校(Family School,Home School,Homeschooling)
        (六)另类理念学校
    三、当代美国学校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一)公立学校仍为主体,但公立、私立学校相互影响
        (二)教育市场化、民营化是强劲的趋势
        (三)通过学校选择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需求
        (四)既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又有办学理念多样化
    四、争议中的学校多样化改革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的价值取向
    一、卓越的追求:学校多样化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一)学校教育质量及其评估指标
        (二)学校多样化提高教育质量的理论假设
        (三)学校多样化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实证研究
    二、效能的驱动:学校多样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一)学校效能的含义及“有效学校”的特征
        (二)学校多样化如何促进学校效能
        (三)学校多样化提升学校效能的表现
    三、自由的选择:学校多样化满足个体教育需求
        (一)新自由主义关于“教育自由”的理解
        (二)个体的教育需求与学校多样化
        (三)学校多样化满足个体教育需求的方式
    四、公平的保证:学校多样化促进教育公平
        (一)教育公平概念的重新思考
        (二)美国学校多样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表现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的策略分析
    一、改革形势及策略
        (一)美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三大趋势
        (二)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的改革策略
    二、学校多样化导致学校发展的矛盾与冲突
        (一)教育权利:个人选择还是社会控制?
        (二)学校管理权:市场竞争还是政府主导?
        (三)办学所有权:公立还是私立?
        (四)学校教育的目标:满足个人需求还是社会需求?
    三、对学校多样化策略的反思
        (一)学校多样化应遵循多样化教育质量观
        (二)学校多样化不能单纯依赖市场化因素的介入
        (三)学校多样化不能过分强调学校的独立管理权而忽视政府的责任
第七章 构建有意义的学校多样化
    一、多样化的再认识:学校变革的生态学分析
        (一)多样化的生态学意义
        (二)学校多样化的生态学分析
    二、学校内涵发展:有意义的学校多样化努力的方向
        (一)自主性:通过组织多样化使学校自身成为改革的主体
        (二)创新性:学校多样化改革要形成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和特色
        (三)合作性:重塑学校间合作互补关系
    三、美国学校多样化改革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引论: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诠释
    一、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是什么?
    二、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三、 课堂教学实践改什么?
    四、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章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社会学考察
    一、 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
    二、 课堂教学改革的社会学新视角
    三、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社会学考察
    四、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冲突与和谐
第二章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经济学和教育学考察
    一、 教育、教学的经济学基本观点
    二、 课堂教学的经济学考察
    三、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教育学基本观点
    四、 课堂教学中经济和教育实思想的冲突与差异
    五、 现实的现实原则和教育学的理想原则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理论
    一、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历时性考察
    二、 现代教育价值观的考察
    三、 心理层面的考察
    四、 行为层面的考察
    五、 管理层面的考察
    六、 知识层面的考察
    七、 程序论
    八、 关系论
    九、 评价论
    十、 辩证观
第四章 南京市课堂教学实践20年沿革与综述
    一、 20年改革的基本轨迹
    二、 九十年代课堂教学的新进展
    三、 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焦点
    一、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三、 南京市教学改革实验的审视
    四、 学科教学改革改革实践个案
第六章 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
    一、 对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本质的理想探究
    二、 对课堂教学活动规律的实践研究
    三、 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问题与误区
结束语
附: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办特色学校的基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办学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京族教育特色研究 ——以澫尾村京族学校为个案[D]. 龙滢. 中央民族大学, 2012(05)
  • [2]跨文化教育视野下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研究 ——以西北师大附中为例[D]. 荆孝民.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3]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行动研究[D]. 郑志生.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4]主体与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平衡[D]. 胡立.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5]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 宁本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2)
  • [6]办特色学校的基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办学目标[J]. 甄德山. 教育改革, 1993(04)
  • [7]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再造研究 ——以张家港市“学校建设行动”为例[D]. 朱治国.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8]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D]. 袁先潋.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研究[D]. 徐中仁. 西南大学, 2014(01)
  • [10]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D]. 谷力. 南京师范大学, 2002(02)

标签:;  ;  ;  ;  

办特色学校的基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办学目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