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新型回转炉炼锡的建议

采用新型回转炉炼锡的建议

一、关于采用新式旋转炉炼锡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高林琼[1](2020)在《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文中指出化学工业直接影响着国防建设、农业建设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当代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革新。近代化学工业在我国起步于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后来随化学科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近代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化学工业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大量的民族化工业,奠定了我国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化学工业会学术组织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首个化学工业学术组织——中华化学工业会于1922年创立,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发起创立,该学会聚集了国内大量的化工方面专业人才,不仅促进了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还培养了大批化学工业人才,为化工学科和化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中华化学工业会除创办会刊《化学工业》外,于1946年创办了《化学世界》,是国内较早的普及化学、化工知识的重要期刊。本文以《化学世界》所载材料为基础和线索,对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进行历史调查,运用文献考证、比较分析以及个案分析进行研究,梳理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化学世界》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对《化学世界》中有关该学会的各类活动以及普及化学、化工业知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论述中华化学工业会在普及化学、化工知识和技术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梳理论述了国内学术界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的现状以及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现状,指出学术界在对1946-1952年这个时段和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缺失,阐述了对这时段及其杂志研究的学术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创新之处。(2)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调查和梳理,并对该学会会刊的发展情况、年会的开展情况以及抗战胜利前后国内化学、化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近代化学、化工业在民国时期整体发展状况,为本文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3)对《化学世界》的创办与发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着重对《化学世界》所载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中所载活动与事件进行追踪调查,梳理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在科普活动方面,包括化学工业新闻的传播、开设化工讲座、翻译外国化工文献等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化学世界》成为促进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刊载了学会成员大量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化学化工实践上,学会成员为化工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咨询,不仅组织化工学者参与实践学习,还协助化工企业开展了多次化工展览活动,有效促进了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工产业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4)通过《化学世界》对中华化学工业学会在战后经济建设中所工作的考察,发现中华化学工业会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近代化学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会对化工科研方面的突出成果较少,但学会成员在会刊上发表的化工类文章对于化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化工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马冲[2](2018)在《15-18世纪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科技作为科学技术的简称,大多数时候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科学与技术之间仍然有着明显的界限和隔阂,科学多偏近于纯理论探索,而技术则贴近于生活实际。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众多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最出彩之处当属技术性成果,根据李约瑟先生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曾绘制出一张中国科学技术总和曲线图表(图205),可以很明显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总和曲线几乎与技术曲线高低一致。西方社会一般将达芬奇时代作为过去技术时代的巅峰,将伽利略时代视为近代科学时代的开端,两个时代的转换期大约可以界定为15-18世纪,这段时间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末期,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峰。西方社会在15-18世纪300年时间里,已经完全从达芬奇的技术时代蜕变进入科学时代,而中国虽然在技术领域有所进步,但始终未能迈入科学时代的门槛,这其中的缘由不禁令人困惑。探究这段时间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差距的原因不仅仅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更是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探索,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本文从15-18世纪中西方五个主要社会领域技术的发展过程着手,分别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一方面通过探究两方在这三百年时间里具体改变历程,进一步深入了解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前进方向选择。另一方面通过二者发展过程的比较,从技术角度进行纵深和横向对比,找出此期间彼此技术交流情况,以及这种交流带给两方发展的影响,对比阐述中西方15-18世纪技术领域概况。通过对以上两方面辨析思考,寻找中国在15-18世纪落后的原因,评判其对今天社会的影响。为了能有针对性地了解中西方技术领域发展过程,文章主要选择了纺织、制盐、矿冶、水利、农业等五个领域展开:第一:纺织技术领域。宋时棉布还尚属珍品,从明朝开始我国纺织行业中棉花逐步取代过去的丝麻成为中国第一大纤维制品,松江成为全国性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开始盛行天下,原来的丝织品和丝绵反而成为珍品。本章节第一部分通过介绍元末和明清时期丝纺、棉纺、麻纺、毛纺领域技术具体发展过程,阐明这时期中国纺织领域发展变化动因,了解明清时期我国纺织技术水平。第二部分介绍此时期西方社会纺织领域从麻纺和毛纺向棉纺具体过渡过程,着重叙述这段时间由于引入中国水利大纺车,丝纺业一度兴起,又很快衰落,但丝纺技术却应用到其他纺织领域,打破了原有的纺纱和织布之间的平衡,促使织布机器的进步,手工纺织也从此开始逐步实现机械化。15-18世纪是中国纺织业发展鼎盛期,但是这三百年时间中国的纺织技术相较前一时期也仅仅是略有提高,距离科学革命的天花板还很远,对比同时期西方社会纺织业发展过程,可以了解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的差距所在。第二:制盐技术领域。食盐是人类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物质之一,在任何一种文明中,食盐都处于重要地位。我国古代食盐的主要来源以海盐、池盐、井盐三种为主,其它种类的食盐规模和产量都无法与之相比。明清时期海盐和池盐仍然沿用过去的生产工艺,但川、滇地区由于发明出撞子钎技术,使井盐的开采产量得以大幅提高,解决了当地百姓食盐匮乏问题。同时期西方制盐业与过去相比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在16-17世纪时期西方由于盐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食盐稀缺且价格昂贵,随着欧洲人口数量膨胀,这种不平衡性日益严重,西方因此开始了制盐业的第一次改革,采用多种方式提高食盐产量,并且卓有成效。18世纪西方人口继续快速增长,食盐供应压力依然存在,这时期随着科学革命进程的推进和中国井盐技术钻探的西传,西方制盐业开始新一轮改革。西方制盐业的发展在15-18世纪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极具代表性,与科学革命的发生相辅相成,互为共生,坚定了西方科学革命产生的物质基础。第三:矿冶技术领域。矿冶即采矿冶金,对一个文明而言,具备冶金技术是一个文明从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标志,表示这个文明可以更高效地改造利用自然,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不可缺少的发展进程。中西方两个相对独立的文明社会,经过漫长发展,在15-18世纪,两方矿冶技术水平均达到彼此传统文明①的最高峰。明清时期的中国不仅多种金属的冶炼技术有所提高,还发明了竖炉炼铁技术和灌钢法,可谓古代社会集大成阶段。同时期西方社会矿冶技术发展主要得益于阿格里科拉的《论冶金》(也称《矿冶全书》),在15-18世纪的300年时间里,除了蒸汽机的应用,矿冶业大多仍然依照阿格里科拉的理论。而这期间由于传教士来华曾将《论冶金》一书带到中国,明朝政府将其翻译为《坤舆格致》,很可惜未能正式推广发行。中西方在15-18世纪矿冶领域发展方向不同,是由于两方社会背景和历史格局影响所致。第四:水利技术领域。15-18世纪正值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末期的明清两朝,除去王朝更迭阶段,社会整体呈现稳定趋势,有利于国家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另外此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国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要,也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水利建设。此时期我国传统水利研究已经进入总结期,无论在理论着作数量,还是在新的治水理念上都远超前代,却由于技术条件所限没有能更进一步走向近代化。明清时期我国水利技术领域发展主要在治河、水资源的利用与治理、施工技术改良三个方面。15-18世纪的西方却在300年时间里突飞猛进,褪去了中世纪宗教的黑暗阴影,在供排水、堤坝、运河三方面快速进步,与同时期发生的工业革命相辅相成,彻底奠定了欧洲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中西方15-18世纪水利技术发展方向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中国明清两朝政府需要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来保障百姓农田收成,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西方则是解决工厂不间断运行和货物运输问题。第五:农业技术领域。本部分主要详述明清两朝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方向,揭示此时期农业理论快速进步和江南地区弃用先进江东犁的原因,阐明两朝政府为了养育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作出种种努力。通过对比同时期西方社会在15-18世纪农业领域发展过程,并对三百年中两次跃迁性的农业改革进行分析,辩证地讨论中国文明对其两次进步的积极影响。最后引入理论模型探究方法,从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制度等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中西方农业在此时期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第六:总章。从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来讨论二者的互为促进关系,探讨西方科学革命产生的原因,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为何陷入停滞,并由此梳理科学技术为何能成为第一生产力。

谢勇军[3](2008)在《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经济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机车是18世纪英国及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火车头。它在西方国家的出现、发展以及对社会走向工业化所产生的影响,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但是,这个西方社会最引以自豪的工业革命的宠儿却由于殖民掠夺,在20世纪初来到了中国云南这样一个当时中国最蛮荒的地区。它在疯狂掠夺云南地下矿藏的同时,也使得云南走在了中国现代化的前列。光阴流转,物是人非,作为我国至今仍在运营的唯一的一条殖民产物的铁路,滇越铁路即将迎来它的百年华诞(2010年)。回首百年滇越沧桑,既充满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的血泪,也蕴含着许多令人沉思的历史教训。如果将之放在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以及世界各民族现代化理论的学术视野下,存有许多学术问题值得探讨,故本文旨在进行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经济关系的学术探讨。经过两年多大量的调研和思考,在搜集和总结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理论学习,文章总结有如下两个方面问题值的探讨:一方面,滇越铁路作为法帝国主义侵略云南的工具,它有没有在客观上改变或促进云南的经济?另一方面,铁路机车其实是一种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当它出现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清朝时,它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国人应该将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它?通过不断的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在导师的指导下,笔者认为有如下结论:第一,滇越铁路作为一种物化的技术,它有着技术的特点与本质属性,在充当殖民者的工具的同时它客观上加速云南经济形态的更替,促进云南工业化的发展,是云南步入现代化之路的第一步。第二,滇越铁路作为西方殖民者带来的技术,它有着“双重”作用。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它,并利用它来改造我们当时落后局面。我们将会更快地强大起来,步入强国之林。研究这一问题最初源于马陵合的《清末民初的铁路外债观研究》一书,这本书主要选取晚清和民国初年为考察时段,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各界对铁路外债的反应,试图揭示近代中国关于铁路外债问题认识的演变历程和基本特质。后来想到云南的滇越铁路,它也是清末年代的产物,那么云南人们是怎样看待它的,它对云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从技术哲学的视角下来研究这一问题,采用了一些原始档案、数据作为依据加以论证。本文认为,类似滇越铁路的殖民产物、当时西方的先进技术,有着它的历史独特性,如果我们再重审这段历史,我们要用历史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本论文通过对材料的整理与分析和当时一些学者对它的评价来展开对滇越铁路的研究。对滇越铁路的研究只是个案研究,同时,在本文通过对在西方列强侵略下的埃及、中国、印度、日本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西方列强用先进的技术侵略他国,这些技术对被侵略的国家有着“双重”的社会作用。即西方列强通过先进技术来掠夺被侵略国家,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同时,这些技术不自主的在客观上刺激并加快了这些被侵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这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另外,本论文采用新的视角(技术哲学)来看,并结合相关的科学技术史、技术社会学、STS、历史学等学科来看待西方国家带来的殖民产物,这样摆脱了以往那种单一通过历史学、经济学看待问题,从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车辚[4](2006)在《滇越铁路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云南的传播》文中研究说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云南的大规模传播始于1903年滇越铁路的修筑,其在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上发挥了先导作用:科学启迪、技术示范、技术溢出、技术载体四大效应。滇越铁路推动了云南的近代工业化进程,为工程技术装备的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变了云南的产业结构、工业分布、交通格局、区位优势,从而奠定了云南早期的技术状态水平。今天,云南省正大力推进“科技兴滇”战略,从历史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陈茜[5](1989)在《试论近现代云南的外资利用和技术引进》文中认为本文将云南省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6年到1911年的清末光绪、宣统年间,是云南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开端时期;第二阶段: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云南解放即民国时期,是云南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扩大时期;第三阶段:建国以来,云南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文章通过历史的回顾,展示了云南省在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

丘亮辉[6](1983)在《中国近代冶金技术落后原因初探》文中提出 具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和其他东方文明古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同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原因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讨论这个举世关心的问题对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东方国家实现科技现代化的道路都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

李梦庚[7](1976)在《关于锡粗炼设备的连续化与机械化问题——关于革新我国锡冶炼流程的建议之一》文中研究表明 一、前言近百年来,世界上锡冶金的生产工艺进步不大,当前仍以反射炉炼锡为主。我国的锡生产亦是如此。近年来的生产情况表明,由于原矿不断贫化而且难选,锡精矿品位逐渐下降,使反射炉炼锡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不利于对锡资源的扩大利用。这就要求必须改革现有的

黎明超[8](1976)在《关于采用新式旋转炉炼锡的建议》文中研究说明 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自从十六世纪以来,国内外都先后采用反射炉炼锡,一直沿用至今。到1972年,西德在印度尼两亚投资新建的年产2.75万吨的炼锡厂,还建造了三座反射

二、关于采用新式旋转炉炼锡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采用新式旋转炉炼锡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研究
        1.3.2 对《化学世界》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创新之处
2 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的发展历程
    2.1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立与发展
    2.2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办与发展
        2.2.1 早期创刊阶段(1923-1925年)
        2.2.2 战前顺利发展阶段(1929-1936年)
        2.2.3 抗战期间的艰难阶段(1937-1945年)
        2.2.4 抗战胜利后维持阶段(1946-1952年)
    2.3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学术年会状况
        2.3.1 学会初期的年会
        2.3.2 北伐胜利后至抗战前的年会状况
        2.3.3 抗战期间年会状况
        2.3.4 抗战胜利后的年会状况
    2.4 抗战时期与抗战胜利后中国化学、化工状况
        2.4.1 抗战时期化学研究情况
        2.4.2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
        2.4.3 抗战胜利后的化学研究概况
3 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学化工知识的普及
    3.1 《化学世界》的创办及发展
    3.2 《化学世界》中化学、化工知识普及的内容
        3.2.1 介绍普及化工知识与技术
        3.2.2 开辟化工知识的专门讲座:讲座的专题性
        3.2.3 翻译外国化工着作,引进化工技术
        3.2.4 国外化工业发展概括与新技术的介绍
        3.2.5 介绍化学化工史知识
    3.3 小结
4 从《化学世界》看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4.1 《化学世界》对战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的总结
    4.2 《化学世界》对大陆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3 《化学世界》对台湾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4 小结
5 中华化学工业会战后服务于中国化工业发展
    5.1 普及农业化工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5.2 普及材料知识与技术,促进材料工业的发展
    5.3 普及“医药新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15-18世纪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15-18世纪中西方纺织技术发展比较
    一、15-18世纪中国纺织技术的发展
        (一) 丝纺技术
        (二) 棉纺技术
        (三) 麻葛纺织技术
        (四) 毛纺技术
    二、15—18世纪西方同时期纺织技术的发展
        (一) 毛纺技术
        (二) 麻纺技术
        (三) 棉纺技术
        (四) 丝纺技术
    三、15—18世纪中西方纺织科技发展比较分析
第二章 15-18世纪中西方制盐技术的发展比较
    一、15-18世纪中国制盐技术的发展
        (一) 海盐的生产
        (二) 池盐的生产
        (三) 井盐的生产
    二、15—18世纪西方制盐技术的发展
        (一) 中世纪末期欧洲制盐技术
        (二) 16-17世纪欧洲制盐技术的改进
        (三) 18世纪欧洲制盐技术的改革
    三、15—18世纪中西方制盐业发展的比较与思考
第三章 15—18世纪中西方矿冶技术的发展比较
    一、15—18世纪中国矿冶技术的发展
        (一) 矿物的开采
        (二) 矿物的熔炼
        (三) 铸造
        (四) 锤锻
    二、15—18世纪西方矿冶技术的发展
        (一) 中世纪后期的矿冶技术——以《论冶金》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 16—17世纪西方矿冶业的发展
        (三) 18世纪西方矿冶业的进步
    三、中西方矿冶技术的交流——阿格里科拉《论冶金》的东传
    四、我国矿冶技术渐渐落后西方的深层分析
第四章 15-18世纪中西方水利技术的发展比较
    一、15-18世纪中国水利技术的发展
        (一) 治河
        (二) 水资源的利用与治理
        (三) 施工技术改良
    二、15-18世纪西方水利技术的发展
        (一) 城市供排水的发展变化
        (二) 堤坝的发展
        (三) 西方运河的兴建
    三、15-18世纪中西方水利技术发展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15-18世纪中西方农业技术发展比较
    一、15-18世纪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 农书和农业理论的发展
        (二) 经营模式改变
        (三)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增加收入为中心的多种经营
        (四) 多熟制和新作物引进
        (五) 农具制造技术发展
    二、西方15-18世纪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机械化过程
        (一) 15-17世纪西方农业改革的初步探索
        (二) 18世纪工业革命带动下的农业改革
    三、15-18世纪中国对西方农业技术进步的帮助
    四、中西农业发展模式对当今农业发展的启迪
第六章 15-18世纪中西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整体思考
    一、西方近代科学的起源
    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停滞探析
    三、科学革命的产生
    四、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经济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前人的研究
    1.3 本论文对“铁路、蒸汽机车与技术”关系的界定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2 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技术的“双重”作用
    2.1 技术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2.2 从"四国"近代经济发展看技术的“双重”作用
        2.2.1 西方列强入侵下的近代中国
        2.2.2 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埃及
        2.2.3 日本的成功之路和印度沦为殖民地之道
    2.3 技术“双重”作用的理论分析
        2.3.1 技术的内涵
        2.3.2 技术的使用价值
        2.3.3 技术的自主性
        2.3.4 技术的社会性
3 滇越铁路的修建与铁路、蒸汽机车技术传入及其影响
    3.1 滇越铁路的历史回顾
        3.1.1 滇越铁路的修建历程
        3.1.2 法人修筑滇越铁路之目的
        3.1.3 各界对滇越铁路的认识
        3.1.4 滇越铁路通车前后云南经济的状况
    3.2 铁路技术的传入,铁路的修建及其带来的变化
        3.2.1 铁路技术的传入
        3.2.2 铁路在近代中国修建的历程
        3.2.3 铁路的修建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4 滇越铁路对近代云南经济形态更替的影响
    4.1 "五口"开关和滇越铁路通车加快云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4.1.1 "五口"开关加快了云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4.1.2 滇越铁路通车进一步加快云南自然经济解体
    4.2 近代云南商品经济的特点
    4.3 滇越铁路在近代云南经济形态更替中的作用
        4.3.1 滇越铁路扩大和加速了云南城乡商品流通
        4.3.2 滇越铁路与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发展
        4.3.3 滇越铁路促使了一些商业集镇的兴起与衰落
5 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贸易
    5.1 滇越铁路通车前的近代云南贸易
    5.2 滇越铁路通车后的近代云南贸易
    5.3 滇越铁路的修建与云南贸易的发展
6 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工业
    6.1 近代云南工业化的地位与特点
    6.2 滇越铁路通车前的近代云南工业
    6.3 滇越铁路通车后的近代云南工业
    6.4 滇越铁路在云南工业化中的作用
        6.4.1 滇越铁路的修建与通车是云南早期工业化兴起的前提
        6.4.2 滇越铁路作为技术载体,促进云南工业化的发展
        6.4.3 滇越铁路促使了工业化的兴起,开启了云南的现代化之路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课题研究情况

(4)滇越铁路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云南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滇越铁路的技术示范效应
二、滇越铁路的技术溢出效应
    1.“烧红土灰浆砌筑圬工技术”和铺轨技术的移植
    2.滇越铁路促进了工程技术学科在云南的起步和发展
        (1) 引进了近代测绘工程学和海防高程系。
        (2) 间接促进了铁道工程学 (含土木工程学)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起步。
三、滇越铁路的技术载体效应
四、结论

(5)试论近现代云南的外资利用和技术引进(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外借款的扩大
    2.外国投资合办工矿企业
    3.引进技术
        工业部门
        交通邮电部门
        农业部门
    1.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
        工业部门
        农业部门:
        交通部门:
    2.利用外资。

四、关于采用新式旋转炉炼锡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D]. 高林琼. 东华大学, 2020(01)
  • [2]15-18世纪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比较分析[D]. 马冲.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5)
  • [3]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经济若干问题研究[D]. 谢勇军.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3)
  • [4]滇越铁路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云南的传播[J]. 车辚.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 [5]试论近现代云南的外资利用和技术引进[J]. 陈茜. 云南社会科学, 1989(05)
  • [6]中国近代冶金技术落后原因初探[J]. 丘亮辉.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3(02)
  • [7]关于锡粗炼设备的连续化与机械化问题——关于革新我国锡冶炼流程的建议之一[J]. 李梦庚.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1976(10)
  • [8]关于采用新式旋转炉炼锡的建议[J]. 黎明超.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1976(01)

标签:;  ;  ;  ;  ;  

采用新型回转炉炼锡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