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HA生产优质杂交小麦的可行性分析

利用CHA生产优质杂交小麦的可行性分析

一、利用CHA生产优质杂种小麦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史秀秀[1](2013)在《杂交小麦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揭示杂种小麦间亲本的组配关系,本研究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的方法,将10份小麦亲本组配了45个杂交组合并对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分析;同时采用SRAP标记,对10份小麦亲本分别进行了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为了更好的选配强优势组合,拓宽强优势组合选配的种质资源,进一步扩大杂交小麦的遗传基础,本研究继续利用系谱分析与SRAP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淮麦区的106份小麦材料进行了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并得出以下结论:1.杂种优势在杂种一代即子一代中是普遍存在的,试验中调查的8个农艺性状绝大部分表现出了正向优势(其中并不包括主穗粒数)。调查的8个性状所表现出来的中亲优势的大小顺序为:株重>穗下节间距>有效分蘖>株高>千粒重>小穗数>穗长>主穗粒数。2.配合力的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同一亲本不同性状,还是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GCA都有很大的差异。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之间没有相关性的联系,杂交F1后代不仅与亲本一般配合力、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密切相关,还与其父母本的自身表现、当年的气候、田间条件等一系列的因素有关。高产的杂种优势是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亲本选择时的最优选择。3.根据8个农艺性状的表现值将10份化杀杂交小麦亲本划分为5类;依据亲本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将10份化杀杂交小麦亲本划分为5类。利用SRAP标记进行小麦亲本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以遗传相似系数0.72为域值,将10份小麦亲本划分为4类。4.利用47对SRAP引物对106份黄淮麦区的小麦材料进行了杂种优势群的划分,47对SRAP引物共扩出条带1137条,多态性条带314条,多态性比率为27.62%。通过NTsys软件利用SRAP标记对106份小麦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635处,将材料分为14个杂种优势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615处,划分为9类杂种优势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59处,划分为5类杂种优势群;遗传相似系数0.575处,划分为3类杂种优势群。5.对于大部分小麦种质材料,利用SRAP标记进行的聚类结果与利用系谱法划分的杂种优势群相比较,在相似系数较大时,差别比较大,但是随着相似系数的降低,这种差别越来越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两种方法划分杂交类群的结果是一致的。6.借助于小麦强优势组合对划分小麦杂种优势群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SRAP分子标记的方法更准确和便捷。7.利用SRAP分子标记和系谱法对大量的小麦材料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结果显示SRAP分子标记的方法更加的清晰、直观、便于利用。

胡海兵[2](2012)在《化学除草剂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效果与生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菜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也是杂种优势利用最为成功的作物之一。目前,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有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细胞核雄性不育(GMS)、自交不亲和(SI)及化学杀雄(CH)。CH途径具有亲本选择自由并且范围广、育种周期短、可诱导母本产生100%雄性不育群体等优点,已成为油菜杂种优势育种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成功运用CH的关键是选择优良的化学药物作为化学杀雄剂(CHA)。本研究通过对苯磺隆、唑嘧磺草胺、精喹禾灵和烟嘧磺隆4种化学除草剂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效果进行比较,初步筛选出了一种适用于四川成都地区的新型CHA——苯磺隆,同时探讨了苯磺隆的施药浓度、剂量、喷药时期和次数,对油菜花器形态、农艺性状及育性的影响,研究了油菜雄性败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选用苯磺隆与洗衣粉、乙草胺、吡嘧磺隆和吲哚丁酸4种化学药物复配,筛选出了杀雄效果较好的复配组合方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磺酰脲类除草剂苯磺隆叶面喷施和涂茎对甘蓝型油菜都有较好的杀雄效果。而另外三种化学除草剂,唑嘧磺草胺在1.0μtg/mL以下、精喹禾灵和炯嘧磺隆在5.0μg/mL以下没有杀雄效果。2、在油菜主花序最大花莆长度1.5-2mm时用苯磺隆进行第一次叶面喷施,隔10d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喷施,每次单株受药量8-10mL,0.30μg/mL苯磺隆可诱导群体90%以上的不育株率;每次单株受药量15-20mL,0.05μg/mL-0.10μg/mL苯磺隆可诱导群体100%的全不育株率,且无药害,能保持整个花期不育。0.30μg/mL苯磺隆涂茎二次可诱导群体91.16%的全不育株率,100%的不育株率,不育持续时间达25d。主花序最大花蕾长度1.5-2mm(即小孢子单核期)和3-4mm是苯磺隆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的最佳喷药时期。在0.15μg/mL苯磺隆中添加0.2%-0.5%洗衣粉,0.30gg/mL苯磺隆中添加0.02%乙草胺及0.30μg/mL苯磺降中添加0.30μg/mL吡嘧磺隆,于主花序最大花蕾长约1.5-2mm时叶面喷施一次可诱导甘蓝型油菜群体接近或达到100%的全不育株率,且无明显药害;而在苯磺隆中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丁酸不仅没有增强杀雄效果,反而促进了可育花粉粒的产生。0.15μg/mL和0.30μg/mL苯磺隆与上述4种化学药物复配叶面喷施二次都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药害。3、0.30μg/mL苯磺降诱导后,甘蓝型油菜99-35的花丝长度从8.04mm降低到2.87mm,09QB48-54的花丝长度从7.84mm降低到3.42mm,两个油菜材料与相应CK比较,花丝长度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花丝退化极其明显;花冠直径、花药长度、雌蕊长度、花瓣长度和宽度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4、随着苯磺隆施用浓度的增大,甘蓝型油菜株高、主花序长、一次分枝数、主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总数都逐渐降低,与浓度呈显着负相关。0.05gg/mL苯磺隆可诱导群体100%的不育株率,处理后的植株除了二次分枝数明显高于对照,其他农艺性状与对照相差不大,结实率基本不受影响;0.10μg/mL苯磺隆处理后的植株除了二次分枝数增加外,其他农艺性状与对照相比都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0.151μg/mL及以上浓度苯磺隆诱导的植株主要农艺指标都显着降低,特别是主序及一次分枝基本已经死亡,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药害症状。5、不同浓度苯磺降诱导后,甘蓝型油菜叶片和花蕾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基本都低于对照,POD酶活性基本都高于对照。叶片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SOD酶活性在喷药后第8d时都低于对照;在喷药后第13d和第21d时变化都不规律,与对照相比有升高也有降低。花蕾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在喷药后的三个时期基木都高于对照;而花蕾中的SOD酶活性在喷药后第8d时基本都低于对照,在喷药后第13d和第21d时基本都高于对照。

牛娜[3](2012)在《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的分子细胞遗传及CMS基因(rfv1-Rfv1)的定向导入和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文中认为小麦像玉米、水稻等作物一样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有效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是提高其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主要是利用小麦雄性不育来实现杂种优势,而小麦雄性不育又分为遗传型雄性不育(核不育,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光温敏不育)和生理型雄性不育(化杀剂诱导不育等)。大量研究表明每种途径都有其明显的优势和需要克服的缺点,相对来讲,核质互作型小麦雄性不育和化杀途径是两条较有生产潜力的途径。黏类(黏型、偏型和二角型等一些易保持、易恢复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总称)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最大特性是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单一,不育性彻底,易恢复性高;但与CHA(化杀诱导雄性不育)途径相比,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又因受限于不育系和恢复系制约配制强优势组合的几率较低。本研究以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在对其育性进行分子细胞遗传研究的基础上,旨在探索原有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局限性,拓宽其新的不育-恢复基因源,然后将CHA途径的优点与黏类小麦雄性不育三系途径相结合,充分发挥这两种途径的优点,以建拓出一套杂交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为三系杂交小麦能早日进入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获得下述重要结果:1.黏类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F1中期Ⅰ部分染色体配对异常和后期Ⅰ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核质互作的结果;中期Ⅰ单价体细胞频率和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呈显着正相关;K、Ven、B型异源细胞质对杂种F1育性恢复性无显着相关性;中、后期染色体变异率与杂种F1育性恢复性呈负相关,中、后期染色体变异有降低杂种F1育性的作用。2.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加性-显性(AD)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F1结实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效应;(2)不育系(V)-90-110、(Ven)-90-110、(K)-224、(V)-224在四个结实性状上,具有正向显着或极显着加性效应;亲本5253、02-7-215、00-6-247、M8003具有使不育系恢复度提高的加性效应;(3)双亲加性效应高的组合多表现出其显性效应比较差;(4)国际法恢复度高的组合(K-224×5253),究其原因是双亲国际法恢复度的加性效应高;(5)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交结实率的高低与环境互作相对较小,育性恢复性在年份间表现比较稳定。3.对几类不同来源的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基因载体进行了筛选与鉴定,并对其育性特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根尖体细胞随体鉴定和APAGE电泳筛选出SP4,莫迦小麦两种黏类小麦雄性不育载体,其为非1BL/1RS类型,其它不育载体均属于1BL/1RS类型;(2)选择不同来源的不育基因载体培育成的新型黏型、偏型不育类型进行育性恢复性测定发现,非1BL/1RS类型SP4、莫迦两种不育载体的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有一定差异,且育性恢复度相对较低,莫迦不育类型育性恢复性要高于SP4类型,在实际应用上应加以重视;(3)供试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其不育性是在整个配子发育过程中连续产生的。4.采用SDS-PAGE和A-PAGE对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新种质材料及回交转育后代的特定染色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SDS-PAGE分析鉴定出小偃22、SP4、西农2611、莫迦不具有43和40kD谱带,为非1BL/1RS核型;(2)A-PAGE技术对部分亲本材料鉴定小偃22、SP4、西农2611、莫迦则不含GldlB3位点,为非1BL/1RS核型,其余为1BL/1RS核型;(3)A-PAGE技术对部分采用1BL/1RS易位系转育不育系后的保持系后代材料进行鉴定,显示出大部分转育后代含有GldlB3醇溶蛋白标记位点,为1BL/1RS易位系;5.对杂交小麦化杀强优势组合西杂一号、西杂五号亲本遗传背景进行鉴定,发现西杂一号两个亲本均为1BL/1RS类型,西杂五号两个亲本均为非1BL/1RS类型,针对不同核型,专门设计了1BL/1RS类型和非1BL/1RS类型化杀强优势组合定向转化三系强优势组合各自保持系、不育系及恢复系转育体系与程序。6.按照设计好的转育程序图,将西杂一号的母本西农Fp1定向转育为具有SP4、莫迦小麦1Brfv1的新保持系,并同时进行不育系的转育;将西杂一号的父本Mp1转育为具有R5253、R5383的1BRfv1的恢复系。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利用多重PCR技术,同时结合传统的根尖随体鉴定技术对1BL/1RS易位纯合体和易位杂合体鉴定的技术体系。7.按照设计好的转育程序图,将西杂五号的母本西农Fp2定向转育为具有SP4、莫迦小麦1Brfv1的新保持系,在转育过程中,建立了SDS-PAGE和A-PAGE鉴定目标基因所在染色体的方法技术体系。SDS-PAGE鉴定结果发现SP4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6+8可作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基因的示踪特征亚基,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提供了可靠的转育与检测依据。A-PAGE分析结果发现,在ω-醇溶蛋白区也发现莫迦和SP4不同于西农Fp2的特异蛋白条带,可作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的示踪蛋白条带。8.经过多年回交转育,现已获得杂交小麦西杂一号、西杂五号母本同型黏类小麦非1BL/1RS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其不育系正在转育中,获得杂交小麦西杂一号、西杂五号父本同型黏类小麦非1BL/1RS雄性不育系的恢复系。

于澄宇[4](2009)在《植物化学杂交剂的作用特征与机理》文中研究指明用化学杂交剂(CHA)诱导植物雄性不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还可用于辅助育种等多种用途,但关键限制因素是新型高效CHA及其作用机理。本文以油菜为主要研究对象,验证乙酰乳酸合成酶(ALS,EC4.1.3.18)抑制型除草剂能筛选新型化学杂交剂的推断,并从生理机制上探讨化学杂交剂的作用特征及毒性机理,为开发新型CHA提供理论基础。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CHA的筛选及效果评价1.1对于敏感性较高的油菜,本文所用26种除草剂中,22种可不同程度地诱导油菜雄性不育。从中筛选出2种效果最好的油菜化学杂交剂苯磺隆和酰嘧磺隆(发明专利ZL200610042886.1)。以0.2 mg/L-0.4 mg/L剂量处理甘蓝型油菜,产生95%-100%雄性不育率,两次喷药实现整个花期不育,药害程度较轻。苯磺隆或酰嘧磺隆处理能使3个环境敏感不育系达到完全不育,无明显药害。网室模拟化学杀雄制种试验所得杂交种的杂交率为98.2%。用CHA处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后制种种子纯度达到99.9%,表明CHA在化学杀雄制种和辅助三系制种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苯磺隆也可以诱导芸薹属以及其他十字花科植物雄性不育,杀雄率能达到85%-100%。1.2对于单子叶植物小麦,本文所用多数麦田除草剂不能诱导雄性不育,只有咪草烟(专利申请号:200810231884.6)和草甘膦诱导雄性不育率均超过95%,但是草甘膦副作用较大。咪草烟对18个参试品种(系)的诱导雄性不育率都大于95%,剂量与品种之间有一定互作效应。咪草烟也能诱导禾本科的大麦、玉米达到100%不育。以上3种CHA的发现说明从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中筛选超高效CHA是可行的。2.化学杂交剂的靶标研究2.1酰嘧磺隆剂量与油菜下胚轴生长、ALS活性呈现显着负相关。在酰嘧磺隆处理油菜之后,ALS酶离体活性首先有小幅度升高,然后开始下降。表明ALS基因表达水平应激性提高,但随后蛋白合成整体水平下降导致ALS酶蛋白减少。不敏感品种82089酶活性稍高于敏感品种Qinyou3,且酶活力恢复快于Qinyou3。花蕾和雄蕊的ALS活力高于成熟叶片,但受酰嘧磺隆处理后下降幅度更大,这可能是CHA具有部位选择性的原因。采用不同ALS抑制剂处理油菜、小麦,杀雄活性高的除草剂对ALS活性抑制持续性大于杀雄效果差的除草剂,而高剂量的抑制效应又大于低剂量。表明这些CHA的作用靶标就是ALS。由于ALS是植物三种支链氨基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通过ALS抑制剂中筛选、合成新型超高效CHA是可行的。2.2根据油菜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设计16条引物,对16个品种的DNA模板进行扩增,发现ALS基因有多态性,但聚类结果不能清楚反映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也没有找到决定酰嘧磺隆敏感性的ALS基因位点。2.3酰嘧磺隆、酰嘧磺隆+支链氨基酸、环丙二羧酸(酮醇酸还原异构酶的特异抑制剂)三种处理都使得油菜花蕾游离氨基酸总量比对照提高1倍以上。说明CHA处理导致生长抑制,蛋白质的转换引起游离氨基酸总量变大,氨基酸比例失衡。对经过CHA处理的油菜植株,从叶面、花蕾等不同部位持续补给支链氨基酸,不能使育性恢复。3.酰嘧磺隆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3.1用整体透明技术观察,酰嘧磺隆处理油菜具有接近正常的胚珠数量和发达的乳突结构,败育花药内小孢子数目减少,而且大都破裂变形。3.2诱导不育油菜的显微结构特征为:败育花药在小孢子发育早期不同阶段都有异常;花粉母细胞变形,细胞质收缩,出现空腔;四分体残缺不全;单核期小孢子畸形,细胞内容物基本消失。也有绒毡层异常膨大、绒毡层液泡化、提前解体或异常增生等现象。3.3超微结构显示:诱导不育油菜的部分花粉母细胞核膜破裂,核仁散碎,细胞质分解,体积收缩。部分花粉母细胞可以通过减数分裂,但产生的小孢子内有明显的线粒体、质体降解、吞噬等现象。绒毡层结构混乱,内容物残缺不全,没有绒毡层小体,造油体中颗粒呈破裂或者空瘪状。而且叶片、花药表皮、内壁细胞的叶绿体和质体空瘪,基粒片层破坏。4酰嘧磺隆诱导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征4.1酰嘧磺隆对油菜保护酶POD、CAT活性、以及体内毒素过氧化氢、丙二醛含量产生影响,敏感品种秦油3号和非敏感品种82089的反应不同。除草剂解毒相关的谷胱甘肽转移酶在酰嘧磺隆处理之后活性下降,然后有所回升并超过初始水平。非敏感品种82089不论叶片还是花蕾,活性降低水平低于敏感性品种Qinyou3,后来提高幅度又大于Qinyou3。这些区别有可能是形成品种间敏感度差异的原因之一。4.2酰嘧磺隆处理花蕾的丙酮酸、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蛋白、DNA含量下降,花药DNA呈现弥散状凝胶电泳图谱。处理过的油菜光合速率有下降趋势,但是非敏感品种82089和D89比敏感品种Qinyou3和656下降缓慢,基本保持在原水平,表明光合作用下降也是雄性不育发生的特征之一。4.3在酰嘧磺隆处理油菜后喷施抗坏血酸、亚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过氧化氢、水杨酸、硝酸银、尿囊素、赤霉素等,均没有改变育性。补加乙烯利有助于缩短花期。利用酰嘧磺隆+PV+CMCNa+助剂配制的缓释剂处理油菜,提高药物使用剂量,延长了杀雄效果。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出本文化学杂交剂的基本作用模式为:酰嘧磺隆、苯磺隆、咪草烟等化学杂交剂的作用靶标是乙酰乳酸合成酶,毒性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破坏氨基酸平衡、抑制细胞分裂,干扰DNA和蛋白质代谢、破坏叶绿体和质体结构、抑制光合作用、产生自由基等,最终对小孢子发育过程产生抑制作用。

桑伟[5](2007)在《冬小麦F1、F2代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及其遗传分析》文中认为为了给高产优质杂种小麦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探讨F2代利用杂种优势的可行性。本研究选用11个面团流变学特性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做亲本,按NCⅡ杂交设计配制30个杂交组合,从杂种优势分析,相关及灰色关联度分析、配合力分析等角度对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F2代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正向优势组合明显高于F1代,产量性状中,单株穗数和穗粒数仍具有一定的正向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但均有不同程度地衰退。不同组合类型的面团流变学特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F2代在稳定时间和评价值上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表现优势的组合类型有所增加,说明通过合理选配亲本组合其F2代具有可利用的杂种优势。在强筋小麦选育中最好选用评价值高×高或高×中的组合类型,在弱筋小麦选育中最好选用评价值高×低或低×低的组合类型。2.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在F2代,产量因素组和品质性状组间的相关主要是千粒重、穗粒数与沉淀值和评价值的密切相关,而穗粒数与千粒重、沉淀值及评价值呈反向关系。这说明在杂种小麦亲本选配中应该特别重视千粒重而不可偏重穗粒数。可以通过选择千粒重高且单株产量高的亲本组配,就可能在获得高产的同时提高面团品质特性。3.除个别性状外,F2代与亲本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均到达显着或极显着相关,与F1代产量和品质性状均呈正相关,且关系十分密切,即可以用F1代预测F2代的表现,若在F1代品质表现好,在F2代也会表现较好,F2仍存在可以利用的杂种优势。4.依据GCA效应值和VSCA,从高产和优质育种相结合地目标出发,就本研究而言,在强筋小麦品种的选育中,郑州9023和新冬22是较好亲本;在中筋小麦的选育中,新冬20是较好的亲本;而弱筋小麦的选育,豫麦50是较好的亲本。

桑伟,田笑明,魏亦农,穆培源,韩新年,邹波[6](2006)在《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多代利用的研究》文中认为以11个面团流变学特性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按NICC配置杂交组合,分析了F1、F2品质性状(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杂种优势和亲子关系及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探讨杂种F1、F2优势利用的可行性及培育优质杂种小麦的选配规律。结果表明:F1、F2代杂种优势显着,各品质性状指标与亲本呈正相关,选择高值亲本可获得较高的F1、F2组合,杂种小麦F1及F2代在生产中具有利用可行性。

赵永国,孙兰珍,高庆荣,李培武,李光明[7](2005)在《CHA杂种小麦品质优势的多代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6个优质材料和7个丰产材料为亲本,按优/优、优/丰和丰/丰三种类型组配23个杂交组合,分析了F1、F2的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和亲子关系,研究了小麦HMW-GS的遗传及其与杂种小麦品质的关系,探讨了CHA杂种F1、F2优势利用的可行性及培育优质杂种小麦的选配规律。结果表明:同一组合F1、F2的品质优势没有规律性变化,其值大多介于双亲之间,各组合品质指标与亲本呈正相关,选择高值双亲可获得较高的F1、F2组合,亲本基因型对杂种小麦的品质起决定作用,选择时应着重考虑优/丰和优/优类型。F1、F2代品质优势显着,杂种小麦F1及F2代在生产中具有利用可行性。小麦HMW-GS的分离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规律,选择优质亚基多的亲本杂交,可提高其在杂交后代中的出现频率,进而提高杂种小麦的品质。

张谊寒[8](2005)在《杂种小麦种子纯度鉴定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而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又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小麦杂交种子即将为农业的高产、稳产和优质做出贡献。然而,与此而来的是,杂种小麦种子的真实性和纯度问题也愈来愈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纯度不高的杂交种子不仅导致杂种优势的降低甚至丧失,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农业的减产。因此,杂种小麦种子鉴定技术的研究己迫在眉睫。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专门采用苯酚染色、单籽粒酯酶同工酶电泳、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电泳和麦醇溶蛋白电泳等多种方法对近年成功培育出的杂种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和西杂五号杂交种进行了种子纯度鉴定技术的研究。旨在找到适合西杂一号和西杂五号等小麦杂交种种子真实性和种子纯度鉴定的快速、简捷、实用和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 1.苯酚染色法可以快速、简便的将西杂一号和西杂五号两个杂种小麦优势组合的杂交种与母本和父本区分开来。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染色结果检测的主观性较强,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方法不太适合于商业流通领域的杂交种种子纯度鉴定; 2.单籽粒酯酶同工酶电泳方法,在西杂一号组合中表现为偏母型,西杂五号组合中表现为互补型,单籽粒酯酶同工酶电泳可以用作西杂五号杂交种的品种纯度鉴定,但不宜用作西杂一号杂交种的品种纯度鉴定; 3.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电泳可以将西杂一号、西杂五号及其父、母本区分开来,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带型在品种纯度鉴定中的多态性不强,在商业流通领域中应用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麦醇溶蛋白电泳快速、准确、且多态性丰富,依靠醇溶蛋白电泳图谱一般可以达到对杂交种真实性和纯度的准确判断。本研究中,两个杂交组合均能通过籽粒醇溶蛋白电泳图谱将杂交种与双亲、母本与父本有效的鉴别开来,各自都有其自身的特征谱带。而且,通过对人为混杂群体的醇溶蛋白电泳检测和化学杀雄制种纯度检测的研究,不仅证实了本研究得到的麦醇溶蛋白电泳图谱可以作为西杂一号、西杂五号杂交种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的标准指纹图谱,还说明了西杂一号、西杂五号化学杀雄制种所用的杀雄剂杀雄彻底、稳定、安全、可靠,其化学:杀雄制种技术成熟,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唐群[9](2005)在《小麦线粒体及其mtDNA转移初试》文中提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自小麦雄性不育发现以来一直受到本领域众多科学家的广泛重视, 其对于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而雄性不育是作物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基础。鉴于现有的小麦各种雄性不育类型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本实验在小麦线粒体及mtDNA(线粒体DNA)转移方面进行了尝试,希望改变现有的雄性不育培育模式,建立能定向创制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克服细胞质不良效应的影响,特别是为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之间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小麦S 型、K 型、Ven 型及T 型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在线粒体及mtDNA转移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1. 结合了等密度梯度离心和差速离心的技术要点,构建了一种适合于从小麦黄化苗中快速提取高活性线粒体的改良的等密度离心方法。并对等密度梯度离心、差速离心、改良的等密度离心三种方法提取的线粒体的活性、纯度及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2. 在快速提取小麦高活性线粒体的基础上,分析并分别比较了现有小麦mtDNA提取方法中众多因素的影响,建立了快速、经济的小麦mtDNA提取方法。3.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利用引物S22 对S 型、K 型、Ven型及T 型不育系及保持系mtDNA 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筛选出稳定的并与几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mtDNA的分子标记。4. 对柱头滴加法和子房注射法转移线粒体及mtDN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柱头滴加法得到种子的结实率明显高于子房注射法;虽然在F1 代没有出现植株育性的变化,但F1 代植株株高有明显差异,通过对F1 代植株叶片mtDNA 的RAPD 分析,也发现了供体的条带。5. 对显微注射转移植物线粒体的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的难点不在通过花粉粒萌发孔进行mtDNA的显微注射,而在注射后花粉粒的培养。

桑伟,韩新年,田笑明,刘炜[10](2005)在《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小麦的杂种优势现象是普遍的、明显的和有利用价值的。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包括:三系法、两系法、核系统、化学杀雄法、化杀辅助两系法等。本文对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二、利用CHA生产优质杂种小麦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CHA生产优质杂种小麦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杂交小麦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
        1.1.1 杂种优势利用的概述
        1.1.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1.1.3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
        1.1.4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
    1.2 配合力
        1.2.1 配合力的测定方法
        1.2.2 配合力分析的方法的应用
        1.2.3 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关系
    1.3 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1.3.1 杂种优势群的概述
        1.3.2 杂种优势群构建的方法
第二章 基于农艺性状和配合力方法划分杂交小麦亲本优势群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杂种优势的分析
        2.2.2 配合力分析
        2.2.3 一般配合力 GCA、特殊配合力 SCA 与杂种优势间的关系
        2.2.4 杂种优势群划分
    2.3 讨论
第三章 SRAP 分子标记对杂交小麦亲本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CTAB 法提取小麦叶片 DNA
        3.2.2 DNA 浓度检测
        3.2.3 PCR 扩增
        3.2.4 电泳检测
    3.3 SRAP 数据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SRAP 标记的多态性
        3.4.2 遗传距离的分析
        3.4.3 聚类结果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亲缘系数分析对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系谱分析
        4.3.2 小麦亲缘系数(COP)
        4.3.3 聚类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SRAP 分子标记对黄淮麦区 106 份骨干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5.1 SRAP 标记试验材料
        5.1.1 参试的小麦材料
    5.2 实验过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SRAP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5.3.2 106 份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化学除草剂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效果与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化学杀雄剂CHA育种研究进展
        1.1.1 植物CHA的研究概况
        1.1.2 油菜专用CHA研究进展
        1.1.3 植物CHA育种的优缺点
    1.2 油菜化学杀雄的处理方法研究
        1.2.1 处理时期和喷药次数
        1.2.2 施药浓度与用药剂量
        1.2.3 复配药剂对CHA的作用效果
    1.3 CHA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1.3.1 育性指标调查
        1.3.2 植株生长发育
        1.3.3 细胞学观察
        1.3.4 生理机制探讨
    1.4 化学除草剂用作CHA的研究概况
        1.4.1 化学除草剂的种类及发展趋势
        1.4.2 化学除草剂用作CHA的可行性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材料
        2.1.2 药剂
    2.2 方法
        2.2.1 田间设计
        2.2.2 育性鉴定
        2.2.3 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2.2.4 油菜叶片和花蕾中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化学除草剂杀雄效果比较
    3.2 苯磺隆等化学药物诱导雄性不育效果
        3.2.1 苯磺隆喷施浓度对育性的影响
        3.2.2 苯磺隆喷施时期对育性的影响
        3.2.3 苯磺隆使用次数对育性的影响
        3.2.4 苯磺隆与其他化学药物复配对育性的影响
    3.3 苯磺隆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3.1 苯磺隆对花器形态的影响
        3.3.2 苯磺隆对甘蓝型油菜材料99-35花蕾中雌雄蕊长度的影响
        3.3.3 苯磺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3.4 苯磺隆对油菜叶片和花蕾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4.1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3.4.2 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3.4.3 SOD酶活性变化
        3.4.4 POD酶活性变化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苯磺隆的最佳使用条件研究
        4.1.1 施药浓度与剂量
        4.1.2 喷药时期和次数
    4.2 其他化学药剂对苯磺隆的增效作用
    4.3 苯磺隆诱导后的生理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3)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的分子细胞遗传及CMS基因(rfv1-Rfv1)的定向导入和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小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历史概述
        1.1 小麦雄性不育的类别
        1.2 遗传型雄性不育
        1.2.1 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发现与研究
        1.2.2 小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发现与研究
        1.3 生态型雄性不育
        1.3.1 生态型雄性不育的类别
        1.3.2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研究
        1.3.3 光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1.4 生理型雄性不育
        1.4.1 生理型雄性不育的类别
        1.4.2 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不育的研究
        1.4.3 物理因素诱导雄性不育的研究
    第二章 小麦核质互作遗传型雄性不育及化学杂交剂诱导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2.1 小麦核质互作遗传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2.1.1 经典细胞遗传学解释
        2.1.2 小麦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生理生化解释
        2.1.3 小麦质核型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解释
        2.2 小麦化学杂交剂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2.2.1 细胞学研究
        2.2.2 生理生化研究
    第三章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进展与问题
        3.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3.2 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几种主要途径
        3.2.1 CMS 系统
        3.2.2 CHA 系统
        3.2.3 PMS 系统
        3.2.4 GMS 系统
        3.3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设想
中篇 小麦雄性不育基础研究
    第四章 黏类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恢复性及分子细胞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4.2.2 杂种 F1育性恢复性
        4.3 讨论
        4.3.1 异源细胞质对染色体配对的影响
        4.3.2 染色体变异行为对育性恢复性的影响
    第五章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 F1 结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 F1 结实性状的方差分析
        5.2.2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 F1结实性状遗传组分方差所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析
        5.2.3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结实性状的加性效应分析
        5.2.4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配制组合的显性效应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黏类非 1BL/1RS 小麦 CMS 基因载体的筛选鉴定及育性特异性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黏类小麦 CMS 系不同育性载体的筛选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6.2.2 不同育性载体与黏类不育系回交后代花粉母细胞形态观察
        6.2.3 黏类小麦各雄性不育类型花粉粒细胞学形态观察
        6.2.4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类型成熟花粉粒离体培养
        6.2.5 黏类小麦不同育性载体育性恢复性比较
        6.3 讨论
        6.3.1 黏类 1BL/1RS 与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载体的筛选
        6.3.2 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载体的细胞学研究
        6.3.3 成熟花粉粒的离体培养
    第七章 PAGE 技术在定向创制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新种质材料中的应用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7.2.2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 对部分亲本材料的鉴定分析
        7.2.3 根尖染色体制片分析
        7.2.4 A-PAGE 对部分采用 1BL/1RS 易位系转育的不育系后代材料的分析鉴定
        7.3 讨论
        7.3.1 SDS-PAGE 与 A-PAGE 的比较
        7.3.2 A-PAGE 在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上的鉴定
下篇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建拓
    第八章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的体系创建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2 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供试材料的细胞学鉴定
        8.2.2 新型黏类非 1BL/1RS 不育系及与染色体工具材料杂交杂种 F1的育性 测定
        8.2.3 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定向转育体系的建立
        8.2.4 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系转育体系的建立
    第九章 化杀新品种西杂一号定向转育为三系组合的研究
        9.1 材料
        9.2 方法
        9.2.1 回交转育
        9.2.2 根尖染色体制片
        9.2.3 复合引物多重 PCR
        9.3 结果与分析
        9.3.1 不育基因 rfv1 定向导入西杂一号母本西农 Fp1
        9.3.2 根尖随体染色体数目鉴定
        9.3.3 西杂一号母本西农 Fp1 与 SP4、莫迦杂交后代回交后代复合引物多重PCR 检测
        9.4 讨论
        9.4.1 化杀组合定向转育为三系组合转育体系的可行性
        9.4.2 西杂一号定向转育为同型三系组合过程中不育基因的示踪
    第十章 化杀组合西杂五号定向转育为三系组合的研究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材料
        10.1.2 方法
        10.2 结果与分析
        10.2.1 不育基因 rfv1 定向导入西杂五号母本西农 Fp2
        10.2.2 小麦高低分子量谷蛋白的 SDS-PAGE 分析
        10.2.3 小麦醇溶蛋白的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A-PAGE 分析)
        10.2.4 西农 Fp2 与 SP_4和莫迦杂交 F1 及回交后代育性恢复性
        10.3 讨论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植物化学杂交剂的作用特征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1.1.1 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系统
        1.1.2 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种
        1.1.3 转基因雄性不育
        1.1.4 复合型雄性不育
        1.1.5 国内油菜雄性不育利用前景展望
    1.2 十字花科植物遗传雄性不育
    1.3 禾本科麦类作物遗传雄性不育
    1.4 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不育
        1.4.1 化学杂交制种的优点与存在问题
        1.4.2 油菜化学杂交剂研究历史及现状
        1.4.3 小麦等作物的化学杂交剂研究历史及现状
        1.4.4 化学杂交剂作用靶标研究
        1.4.5 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1.4.6 CHA 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征
    1.5 助剂和理化、环境因素对CHA 的效应
    1.6 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6.1 乙酰乳酸合成酶功能
        1.6.2 拟南芥乙酰乳酸合成酶 AtALS 与除草剂的相互作用
        1.6.3 植物对ALS 抑制剂选择性形成机理
        1.6.4 ALS 抑制性除草剂毒害机理研究
    1.7 本文研究设想目标
第二章 十字花科植物化学杂交剂的筛选与效果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化学药物筛选
        2.1.3 油菜育性及农艺性状调查
        2.1.4 用药方式对杀雄效果的影响
        2.1.5 品种基因型依赖效应分析
        2.1.6 油菜制种模拟试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化合物对甘蓝型油菜的杀雄效果
        2.2.2 苯磺隆处理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影响
        2.2.3 苯磺隆对油菜育性影响
        2.2.4 酰嘧磺隆对油菜育性影响
        2.2.5 用药方式对杀雄效果的影响
        2.2.6 油菜不同品种对所用化学杂交剂的反应差异
        2.2.7 CHA 应用于不稳定遗传型雄性不育系的效果
        2.2.8 网室制种试验
        2.2.9 CHA 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使用效果
    2.3 结论与讨论
        2.3.1 除草剂杀雄效果的评价
        2.3.2 新型化学杂交剂苯磺隆、酰嘧磺隆的优势
        2.3.3 关于CHA 施用技术
        2.3.4 剂量与浓度关系
第三章 其它植物化学杂交剂的筛选与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小麦化学杂交剂筛选
        3.2.2 咪草烟诱导小麦败育特征
        3.2.3 不同基因型对咪草烟的反应差异
        3.2.4 咪草烟对大麦的杀雄效果
        3.2.5 草甘膦Glyphosate 诱导小麦雄性不育
        3.2.6 咪草烟诱导玉米雄性不育
        3.2.7 除草剂诱导其它植物雄性不育
    3.3 讨论
第四章 化学杂交剂的酶靶标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酰嘧磺隆浓度与油菜生长抑制、ALS 活性的关系
        4.2.2 酰嘧磺隆对油菜花蕾离体ALS 活性的抑制作用
        4.2.3 酰嘧磺隆对油菜幼苗ALS 体内活性的抑制作用
        4.2.4 不同组织部位ALS 活力的差异
        4.2.5 不同除草剂对油菜ALS 活性的抑制作用
        4.2.6 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型与化学杂交剂敏感性关系
        4.2.7 四大类ALS 抑制剂对小麦的叶片、幼穗ALS 抑制作用
        4.2.8 KARI 酶抑制剂的效应
        4.2.9 雄性不育油菜游离氨基酸分析
        4.2.10 支链氨基酸补给效应
    4.3 讨论
        4.3.1 ALS 活性测定方法
        4.3.2 ALS 活性与CHA 的关系
        4.3.3 组织部位生理差异与化学杂交剂的选择性
        4.3.4 基因型对CHA 敏感度差异的原因
        4.3.5 靶标基因与化学杂交剂选择性
        4.3.6 游离氨基酸变化与雄性不育
第五章 化学杂交剂处理油菜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油菜花药、柱头整体透明观察
        5.1.3 石蜡切片制作
        5.1.4 树脂切片样品的制备和观察实验流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酰嘧磺隆处理油菜雌蕊和花药的整体透明观察
        5.2.2 油菜正常花药发育过程显微结构
        5.2.3 酰嘧磺隆处理油菜的花药发育
        5.2.4 油菜可育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观察
        5.2.5 酰嘧磺隆诱导不育花药的超微结构观察
        5.2.6 酰嘧磺隆处理对叶片叶绿体结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5.3.1 油菜细胞学观察方法
        5.3.2 败育时期与酰嘧磺隆处理时间的关系
        5.3.3 雄性不育花药败育特征比较
        5.3.4 绒毡层与雄性不育关系
        5.3.5 ALS 抑制剂效应与叶绿体、质体关系
第六章 化学杂交剂对油菜的生理效应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处理
        6.1.3 测定方法
        6.1.4 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 活性测定
        6.1.5 光合作用测定
        6.1.6 其它化合物以及缓释剂型对酰嘧磺隆效果的影响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酰嘧磺隆对油菜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6.2.2 谷胱甘肽-转移酶与酰嘧磺隆抗性
        6.2.3 酰嘧磺隆对油菜花药蛋白质及DNA 的影响
        6.2.4 酰嘧磺隆对油菜丙酮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6.2.5 酰嘧磺隆对油菜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6.2.6 酰嘧磺隆对油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6.2.7 其它化合物对酰嘧磺隆效果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酰嘧磺隆对油菜蛋白质及DNA 的影响
        6.3.2 细胞过氧化保护酶、丙二醛与化学杂交剂
        6.3.3 代谢解毒与酰嘧磺隆抗性
        6.3.4 酰嘧磺隆对油菜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6.3.5 化学杂交剂的毒性机理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表格及图版
    二 新型油菜化学杂交剂EXP、AMI应用技术
致谢
作者简介

(5)冬小麦F1、F2代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及其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1.1.1 籽粒蛋白质含量
        1.1.2 湿(干)面筋含量
        1.1.3 沉淀值
        1.1.4 面团流变学特性
        1.1.5 α-淀粉酶活性
    1.2 小麦产量性状杂种优势
    1.3 主要品质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系
    1.4 本研究的重点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主要产量性状调查
    2.4 主要品质性状测定
    2.5 统计分析
        2.5.1 杂种优势测定
        2.5.2 相关分析
        2.5.3 配合力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优势分析
        3.1.1 亲本品质与产量性状测定结果
        3.1.2 主要品质性状F_1、F_2代杂种优势分析
        3.1.3 不同组合类型间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杂种优势分析
        3.1.4 单株产量及其产量因素F_1、F_2代杂种优势分析
        3.1.5 F_2杂种优势衰退分析
    3.2 相关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3.2.1 F_2代两组性状间典型相关分析
        3.2.2 亲子相关及回归分析
        3.2.2.1 F_2代品质、产量性状与亲本简单相关与回归分析
        3.2.2.2 F_2与F_1代品质及产量性状的简单相关与回归分析
        3.2.3 F_1、F_2代产量与亲本产量因素间的灰色关联分析
    3.3 配合力分析
        3.3.1 配合力方差分析
        3.3.2 亲本品质及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3.3.3 亲本利用分类及评价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F_2代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都有不同程度地衰退,而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多有不同程度地增强
    4.2 F_2代产量性状组和品质性状组间的相关主要是千粒重、穗粒数与沉淀值和评价值的密切相关
    4.3 亲本配合力分析及评价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多代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
        2.1.1 F1品质性状优势[12]
        2.1.2 F2品质性状优势分析及F2与F1品质优势比较
    2.2 品质性状的亲子相关性
    2.3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 讨 论
    3.1 杂种小麦因制种产量低、成本高、防碍了其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3.2 研究通过亲子相关分析验证了前人[13~14]的结论:

(8)杂种小麦种子纯度鉴定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2.小麦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3.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及获取雄性不育的途径
        3.1 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途径
        3.2 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系统
        3.3 细胞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统
        3.4 光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
        3.5 创制雄性不育系统的其它途径
        3.6 几种途径相互结合利用杂种优势
    4.种子纯度鉴定概述
    5.种子纯度鉴定方法
        5.1 传统鉴定方法
        5.1.1 籽粒形态学鉴定
        5.1.2 籽粒解剖鉴定
        5.1.3 幼苗形态学鉴定
        5.1.4 田间小区种植鉴定
        5.2 物理法
        5.2.1 不同温度发芽试验
        5.2.2 光周期试验
        5.2.3 抗逆性试验
        5.2.4 荧光性试验
        5.3 化学法
        5.3.1 苯酚染色法
        5.3.2 氢氧化钠(钾)染色法
        5.3.3 氯甲酸反应法
        5.3.4 单宁酸反应法
        5.3.5 除草剂敏感性反应法
        5.4 生物化学技术鉴定法
        5.4.1 同工酶电泳技术
        5.4.2 醇溶蛋白A-PAGE电泳技术
        5.4.3 麦谷蛋白SDS-PAGE电泳技术
        5.4.4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
        5.5 分子生物学方法
        5.5.1 RFLP技术
        5.5.2 PCR技术
        5.5.3 RAPD技术
        5.5.4 AFLP技术
        5.5.5 SSR技术
        5.6 自动化技术
第二部分 杂种小麦种子纯度鉴定技术的研究
    第一章 苯酚染色快速鉴定法在西杂一号、西杂五号及其亲本上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种子扩繁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单籽粒酯酶同工酶PAGE鉴定法在西杂一号、西杂五号及其亲本上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溶液配制
        1.2 单籽粒酯酶同工酶的提取
        1.3 凝胶制备
        1.4 电泳及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品种纯度鉴定中酯酶同工酶提取材料的研究
        3.2 品种纯度鉴定中酯酶同工酶适宜提取液的研究
        3.3 品种纯度鉴定中酯酶同工酶电泳适宜凝胶浓度的研究
        3.4 酯酶同工酶电泳在西杂一号、西杂五号杂交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第三章 籽粒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SDS-PAGE鉴定法在西杂一号和西杂五号及其亲本上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溶液配制
        1.2 籽粒麦谷蛋白的提取
        1.3 凝胶制备
        1.4 电泳及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电泳在西杂一号、西杂五号杂交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章 籽粒麦醇溶蛋白A-PAGE鉴定法在西杂一号、西杂五号及其亲本上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溶液配制
        1.2 籽粒麦醇溶蛋白的提取
        1.3 凝胶制备
        1.4 电泳及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籽粒麦醇溶蛋白A-PAGE方法的优化研究
        3.2 籽粒麦醇溶蛋白A-PAGE在西杂一号、西杂五号杂交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第五章 籽粒麦醇溶蛋白A-PAGE鉴定人为混杂的西杂一号及西杂五号杂交种纯度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籽粒麦醇溶蛋白A-PAGE鉴定化杀杂种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和西杂五号制种纯度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醇溶蛋白A-PAGE在普通小麦品种纯度鉴定及遗传多样性上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溶液配制
        1.2.2 籽粒麦醇溶蛋白的提取
        1.2.3 凝胶制备
        1.2.4 电泳及检测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醇溶蛋白带型多态性分析
        2.2 遗传差异分析
        2.3 品种纯度鉴定分析
        2.4 聚类分析
        3.讨论
        3.1 醇溶蛋白电泳图谱在普通小麦品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3.2 醇溶蛋白电泳图谱应用于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小麦线粒体及其mtDNA转移初试(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杂种小麦研究概况
        1.1 国内外杂种小麦的研究进展
        1.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
        1.2.1 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系统(CMS)
        1.2.2 化学杀雄剂技术诱导小麦雄性不育(CHA)
        1.2.3 光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PCMS)
        1.2.4 核基因雄性不育(GMS)
        1.2.5 核质杂种
        1.2.6 几种方法相互结合利用小麦杂种优势
        1.3 杂交小麦研究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研究进展
        2.1 小麦雄性不育细胞质来源
        2.2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机理的研究
        2.2.1 细胞学方面的研究
        2.2.2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2.2.3 小麦CMS 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
    第三章 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
        3.1 创制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3.1.1 回交转育法
        3.1.2 人工创造保持系法
        3.1.3 利用异质小麦置换回交法
        3.1.4 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创制不育系
        3.1.5 用生物技术方法创制不育系
        3.2 不育系创制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四章 花粉管通道法研究进展
        4.1 花粉管通道技术的可行性
        4.1.1 同位素示踪法验证
        4.1.2 细胞学及分子细胞学验证
        4.1.3 分子生物学验证
        4.2 花粉管通道技术的研究进展
        4.2.1 花粉管通道技术的不同导入方法
        4.2.2 花粉管通道技术所导入遗传物质的类型及其检测方法
        4.2.3 影响花粉管通道技术后代转化率的因素
        4.2.4 外源DNA 直接导入植物的后代遗传变异特点
        4.2.5 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的优缺点
        4.3 外源DNA 导入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第五章 立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六章 线粒体及线粒体DNA的制备
        6.1 高活性小麦线粒体的提取
        6.1.1 材料、试剂、仪器
        6.1.2 线粒体提取
        6.1.3 线粒体的活性检测
        6.1.4 结果分析
        6.1.5 讨论
        6.2 小麦mtDNA的快速提取
        6.2.1 材料、试剂、仪器
        6.2.2 方法
        6.2.3 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线粒体及mtDNA的转移
        7.1 花粉管通道法转移线粒体及mtDNA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显微注射法转移小麦线粒体的初试
        7.2.1 材料
        7.2.2 方法
        7.3 结果
        7.3.1 花粉管通道法
        7.3.2 显微注射法初试
        7.4 讨论
        7.4.1 花粉管通道法
        7.4.2 显微注射法
    第八章 转移后结果检测
        8.1 形态观察
        8.1.1 育性观察
        8.1.2 性状观察
        8.2 分子标记
        8.2.1 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
        8.2.2 花粉管通道法转移后得到 F1植株的分子检测
    第九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所用试剂的配置
附录二 图版
致谢
作者介绍

(10)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杂种小麦研究概况
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2.1 三系法
    2.2 光温敏雄性不育 (两系法)
    2.3 核基因雄性不育
    2.4 化学诱导雄性不育
    2.5 两系法与化学杀雄法相结合生产杂种小麦
3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3.1 T型雄性不育的利用
    3.2 其它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利用
    3.3 光温敏雄型不育系的利用
    3.4 核基因雄性不育的利用
    3.5 CHA诱导雄性不育的利用

四、利用CHA生产优质杂种小麦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杂交小麦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的研究[D]. 史秀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2]化学除草剂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效果与生理机制研究[D]. 胡海兵.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3]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的分子细胞遗传及CMS基因(rfv1-Rfv1)的定向导入和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D]. 牛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0)
  • [4]植物化学杂交剂的作用特征与机理[D]. 于澄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 [5]冬小麦F1、F2代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及其遗传分析[D]. 桑伟. 石河子大学, 2007(01)
  • [6]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多代利用的研究[J]. 桑伟,田笑明,魏亦农,穆培源,韩新年,邹波. 新疆农业科学, 2006(04)
  • [7]CHA杂种小麦品质优势的多代利用研究[J]. 赵永国,孙兰珍,高庆荣,李培武,李光明. 麦类作物学报, 2005(05)
  • [8]杂种小麦种子纯度鉴定技术的研究[D]. 张谊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9]小麦线粒体及其mtDNA转移初试[D]. 唐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10]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及研究进展[J]. 桑伟,韩新年,田笑明,刘炜. 种子, 2005(05)

标签:;  ;  ;  

利用CHA生产优质杂交小麦的可行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