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材料应用研究及其“八五”展望

船舶材料应用研究及其“八五”展望

一、舰船材料应用研究及其“八五”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禹[1](2021)在《基于声学黑洞原理的船舶低噪声浮筏研究》文中认为

赵大刚[2](2021)在《面向海洋监测的无人帆船翼帆的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和海洋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海洋监测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风帆技术以绿色环保等优点受到了航运界的青睐,因此,利用无人帆船开展海洋立体综合监测成为了当下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提高无人帆船的航行性能,本文借鉴机翼设计理论对帆船的风帆进行改进,提出一款带有尾翼的刚性翼帆并进行优化设计。首先,通过比较柔性帆与刚性帆和对称截面翼型与非对称截面翼型的性能,确定了主帆翼型为NACA 0021,尾翼翼型为NACA 0018的对称刚性帆,以提高帆船的气动性能;同时,采用尾翼控制主帆与空气来流的攻角,降低了无人帆船的自动控帆难度与功耗,并对翼帆的受力情况做了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设计的正确性。通过测试试验船,得出需要对翼帆的流体和结构性能做进一步分析优化的结论。然后,基于CFD技术运用Fluent软件分析翼帆设计参数对主帆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经分析得出:展弦比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主帆的气动性能和推力性能;尾翼左右位置对主帆升力产生较小影响;改变尾翼的上下位置不会影响主帆升力的大小;当主帆锥度比为0.6时,主帆具有最佳的气动性能与推力性能。根据仿真结果并基于最大推力系数原则,优选翼帆的设计参数,确定了翼帆的外形尺寸。其次,为了优化主帆内部结构和实现轻量化设计,将Fluent软件计算得到的气动载荷施加到主帆表面,结合ANSYS Workbench软件提出了拓扑-尺寸联合分级优化的方法,通过拓扑优化,建立了薄蒙皮、“工”字形翼梁和桁架式肋板的主帆结构模型。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各个尺寸参数对主帆结构性能和质量的影响规律,并确定蒙皮厚度和翼梁宽度两个尺寸参数对主帆结构性能和质量影响较大。通过对主帆结构进行尺寸优化,最终确定蒙皮厚度为2.8mm,翼梁厚度为3mm,翼梁宽度为21mm,肋板厚度为3.2mm。优化后的主帆满足结构设计要求,质量减轻了38.68%。最后,依照优化结果,建造碳纤维复合材料无人帆船进行航行测试,测试结果较理想,该研究对于使用小型无人帆船探索海洋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史诺[3](2021)在《电动汽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与控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各国汽车购买量的直线增长,汽车内燃机废弃物的超标排放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空气污染;与此同时,石油作为汽车动力系统的主要资源,正面临着日渐枯竭的现状。依靠清洁能源进行驱动的电动汽车一经问世,便吸引了全球各国的瞩目。接踵而至的是对其驱动电机的深入研究,诸如异步电机等各种电机都在这场变革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因其优良特性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各个国家和汽车制造厂商的广泛关注。结合电动汽车永磁电机的发展可以看出,对电机转子磁路结构的优化可以大幅提升电机性能。较单层永磁体结构而言,双层永磁体结构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可以有效改善气隙磁场的分布,从而获得更大的峰值转矩、更高的电机效率以及更高的电机过载能力。本文针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系统设计了一台“U一”型双层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通过电动汽车的各种工况确定了电机的性能指标,并利用磁路法确定了电机的主要参数和拓扑结构。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电动汽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气隙磁密分布波形,优化了转子中的隔磁槽拓扑结构,改善了漏磁现象,提高了气隙磁密幅值;通过转子斜极、齿冠修型等方法减小了电机空载反电势的谐波含量,从而修正了气隙磁场的正弦度。在此基础上基于遗传算法,分别以永磁体体积最小和电机转矩最大为目标进行全局优化,提高了电机的气隙磁密幅值和转矩,节约了永磁体的用量,降低了电机的制造成本。最后在对永磁同步电机结构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建立电机的数学模型,基于矢量控制策略,搭建了转速和电流双闭环矢量控制模型;并针对电动汽车复杂的运行情况,在转速环中加入模糊PID控制,实现了电动汽车在不同工况切换时对驱动电机的有效控制。

代欣学[4](2020)在《干涉型光纤水听器信号解调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光纤技术飞速发展,以光纤通信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为基础研制出来的光纤水听器获得了巨大发展,其被广泛应用在海洋资源勘探和海洋国土防御等方面。以光纤干涉技术为基础的干涉型光纤水听器检测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大,应用前景广阔。干涉型光纤水听器之所以能够准确恢复水声信号,其关键在于高效的信号解调算法,目前较为成熟的解调算法主要包括基于相位载波生成的微分交叉相乘法(PGC-DCM)和反正切法(PGC-ATAN)、基于3×3耦合器的对称解调法(3×3-NPS)和反正切法(3×3-ATAN),根据文献可知,这些算法的解调效果容易受到载波调制深度、光强扰动、耦合器相位差偏移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解调算法,提高解调算法的解调效果。本论文从PGC法和3×3耦合器法出发,推导解调结果表达式,分析影响因素,改进解调算法,降低耦合器相位差偏差等对解调算法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查阅文献,掌握干涉型光纤水听器的工作原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推导了基于相位载波生成的DCM法和ATAN法的解调结果,分析了载波调制深度和光强波动对解调结果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载波调制深度。推导了基于3×3耦合器的NPS法和ATAN法的解调结果,分析了解调大幅度信号时反正切法的相位扩展情况。然后,通过对干涉信号分别采用归一化非对称微分相除处理、归一化平方相减处理,得到了两种改进的基于3×3耦合器的解调算法,并利用MATLAB分析了耦合器相位差偏移、待测单频信号幅度及频率、系统采样率等对解调结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传感信号为小信号,且3×3耦合器相位差偏移在一度以内时,这两种改进的算法均具有较好的解调效果。此外,利用LABVIEW搭建了解调算法,对现有实验数据进行解调,解调结果表明,两种改进的算法解调效果良好。最后,利用QUARTUS II完成了基于非对称微分相除解调算法的软件初步设计,主要包括分频模块、乘除法模块、加减法模块、微分模块、积分模块、FIR高通滤波器模块。另外,为便于算法的仿真及验证,利用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技术,设计了干涉信号生成模块。通过MODELSIM软件进行了RTL级仿真,得到各模块输入值与输出值,验证了各模块的功能,为解调算法的数字化方案开发奠定了基础。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通过非对称微分相除算法和平方相减算法,得到了两种改进的基于3×3耦合器的相位解调方法。这两种方法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归一化处理,避免了输入通道间的幅度一致性问题;从原理上看,相比于NPS算法,这两种算法只需要利用3×3耦合器3路输出中的2路信号即可完成相位解调,算法结构简单;从解调性能来看,当3×3耦合器相位差存在一度的微小偏移时,两种改进算法的解调性能均略强于反正切算法。

刘鑫阁[5](2019)在《运动目标的ISAR高精度方位定标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逆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对非合作目标实现主动成像,该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内应用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ISAR成像中的两个较为关键的问题分别是消除目标转动形成的空变相位误差和ISAR成像结果的方位向定标。本文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适合工程实现的转动空变相位误差消除和方位定标技术的工作。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等效匀速转动目标的高精度ISAR成像及定标方法当ISAR距离分辨率较低时,非参数化运动补偿技术会导致包络的旋转中心与相位的旋转中心不一致的问题,该问题影响了目标转动速度估计和转动空变相位误差补偿,进而影响最终成像和定标效果。本文在联合分析了目标转动引起的距离空变相位二次项和参考中心误差对成像的影响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平均多普勒趋势的ISAR成像结果方位定标方法,适用于非合作目标匀速转动的情况。本文所提方法从相位函数中提取目标的转动信息。考虑到单个散射点相位函数无法准确反映转动速度的调制,该方法利用回波的全部散射点的方位向相位信息构造局部平均多普勒趋势(Local Average Doppler Trend,LADT)信号,该信号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慢时间段内回波信号中目标转动引起的多普勒趋势信息。根据LADT信号估计各距离单元回波的多普勒调频率,再依据多普勒调频率与距离位置的线性关系,估计目标的转动速度。为了减少提取相位的跳变和噪声的影响,在线性关系估计中引入了随机采样一致(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算法。在估计出多普勒调频率和位置的关系后,反演出目标的转动速度,并根据转动速度构造补偿函数实现高精度的转动空变相位误差补偿以及方位向定标,得到聚焦的、方位向定标的ISAR图像。本文所提方法不受非参数化平动补偿引入的距离和方位旋转中心不一致问题的影响,还具有较高的运算效率。仿真和实测数据实验均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2)针对机动目标的高效ISAR成像及定标方法在较短的成像时间段内,机动目标回波信号可由匀加速转动信号模型描述。匀加速转动会引入两维空变的相位误差。本文提出重采样-非线性最小二乘(Resampling-Nonlinear Least Squares,RS-NLS)算法来估计匀加速转动目标的旋转参数,并根据旋转参数消除匀加速转动引起的两维空变相位误差。根据目标的旋转参数,目标的二维空变相位误差可以通过距离空变相位补偿函数和方位重采样消除,使成像结果的成像质量达到最优。所提方法以成像结果的图像质量作为最优化对象,将目标的旋转参数估计转换为一个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该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由高斯-牛顿方法进行求解。高斯-牛顿方法通过多次迭代逐步地产生一系列参数估计值,这些估计值随迭代次数的增多逐步地逼近精确的旋转参数。在每次迭代的计算过程中只含有重采样和快速傅里叶变换运算。相比已有算法具有更高的运算效率。对仿真和实测数据的处理证明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杨昭[6](2019)在《复杂目标部件的光散射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复杂装甲车目标及其部件为研究对象,利用结合了蒙特卡洛法的光线追踪算法计算目标LRCS的单次散射和二次散射以及目标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散射亮度。着重分析了部件二次散射对复杂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分析了二次散射的主要来源。同时,将复杂目标模型按复杂程度不同进行分层次建模,计算不同复杂程度模型的单次和二次散射结果,比较了模型之间的差异和相对误差。将复杂目标模型与不同地物地形进行复合建模,计算了目标与地物之间的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散射亮度。首先,介绍了表征目标光散射特性的两个重要物理量BRDF和LRCS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后介绍了常用的五参数BRDF模型。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样片,类朗伯材料白漆样片,类镜面材料卫星黄色包覆样片和普通粗糙面墨绿色喷漆样片,对样片在两个典型激光波段进行了参数反演。介绍了基于MODIS卫星传感器遥感数据的核驱动BRDF地物模型,介绍了裸土地形和沙漠地形常用的BRDF模型。介绍了光线追踪法的基本原理,对追踪方式和光线的追踪过程进行了说明。将蒙特卡洛法应用在光线追踪过程中,计算效率有着显着提升。以基础结构球型目标为例,验证了光线追踪算法在计算目标光散射特性时的正确性。以复杂目标中最常见的二面角部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材质、BRDF模型精度、二面角夹角对二面角部件计算结果的影响。随后对复杂目标装甲车模型根据模型复杂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建模,分别计算了不同模型在不同天顶角情况下的散射结果,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二次散射的主要来源。对复杂目标的精细化部件进行单独计算,发现结果受目标尺寸影响,与整体复杂目标相比,细微部件的结果可以进行忽略。分析了不同模型之间的相对误差,得到了初步结论,在工程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对复杂目标模型进行一定的部件删减是有利于提升计算效率的。最后,对复杂目标及部件的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散射亮度进行了计算。将复杂目标与地物进行复合建模,计算讨论了不同地物与复杂目标之间的散射情况。对比了不同地物与目标复合散射的结果。

杨磊[7](2017)在《船舶水动力学性能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船舶水动力学性能设计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参与的交叉设计过程,各学科之间彼此影响,需要相互协调,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问题,多学科设计优化(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MDO)已被共识为处理此类问题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本文以探索和实践MDO方法在船舶水动力学三个子学科中的工程应用为目标,开展船舶水动力学性能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为船舶水动力学性能设计提供创新设计理论和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的成果简述如下:(1)对MDO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国内外MDO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评述,重点对CO算法的特性及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三种不同的耦合系统类型,提出契合的CO建模方法,推动CO建模向规范化发展;针对一类特殊优化问题,对CO算法提出了改进,并在某散货船水动力学性能设计优化中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应用;(2)论述了多学科设计优化对性能分析评估方法的新要求,首次开展了面向多学科设计优化应用的船舶水动力学性能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模块开发,涵盖从低速到中高速范围内常规水面船舶的快速性、耐波性和操纵性分析,为船舶水动力学性能的多学科设计优化创造基础和条件,也为常规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提供高效工具;(3)构建了基于CO算法的船舶水动力学性能MDO模型,成功的实现了某散货船和高速舰船的水动力学性能的综合优化,各学科性能的到均衡提升,平均最大提升幅度分别超过了20%和7%;但学科优化模型越细致、越全面,耦合关系越复杂,分析计算的代价越大,MDO过程实现也越困难,反映出现阶段更适合于开展概念设计阶段的MDO应用研究;(4)论述了在设计中考虑不确定性对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对不确定性的概念内涵、表达及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重点对可靠性和稳健性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散货船水动力学性能优化实例中开展了应用研究,获得了更加可靠、稳健的最优解,约束的可靠度由确定性最优解时的50%提高到可靠性最优解的98%,目标性能的最大波动幅度减小5%。为进一步的深化研究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参考。

张胜辉[8](2015)在《舰船目标红外中/长波特性分析与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舰船在现代海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其它武器装备的载体或者发射平台,对其的检测跟踪意义重大。在复杂的海天背景中检测出舰船目标,是军事侦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大量实测与仿真舰船目标红外图像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舰船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提取了相关的辐射特征,运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提出了基于Choquet模糊积分的舰船目标双色红外检测方法。论文主要从舰船目标红外图像仿真,舰船目标红外辐射特性以及舰船目标检测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传热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论述,详细介绍了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系统阐述了传热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遵循的基本定律,并对每种方式的传热过程与热量变化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2)对红外图像仿真进行了研究,基于实测的舰船目标红外图像,生成舰船的三维模型,结合舰船的材质结构与气象环境条件,得到全天候的舰船目标的温度场分布特性与红外仿真图像。(3)对舰船目标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从实测和仿真图像中提取舰船目标的辐射特征,得到不同时刻不同波段的舰船目标红外辐射统计特性,并将实测数据和仿真数据得到的统计特性进行比较与修正。(4)对双色红外舰船目标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将模糊积分的思想应用到舰船目标融合检测方法中,分析了基于像素灰度值、局部梯度以及局部多尺度方差的舰船目标检测方法的特点,提出了基于Choquet模糊积分的舰船目标双色红外融合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的从海天背景中提取出舰船目标,并提高了舰船目标检测的检测率。论文研究表明,基于Redtherm软件的红外图像仿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仿真的方法对研究红外仿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Choquet模糊积分的双色红外探测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出海天背景下的舰船目标,且对复杂背景下舰船目标的检测具有明显的优势,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学术价值。

刘俊平[9](2014)在《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文中认为中国自清末即开始出现航空事业,但一直到北洋政府时期,空军发展仍十分迟滞。国民政府建政以后也致力于发展空军,1931年到1937年是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黄金”时期。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已建有正式的航空工厂和航空学校,并相应改善了一些空军基础设施,空军部队经扩充后也初具规模,不仅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与物力支持,也对以后的空军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是国民政府建设空军的重要分水岭。其时,世界各国早已将国防的方向纷纷从海上转移到空中,以加强空军国防力量。日本在对华侵略态势下,已形成明显的空军优势。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空军轰炸东北锦州,揭开了日机轰炸中国重要城市的历史。四个月后,“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日机肆虐上海,而中国空军毫无办法。中国人此时才对空中战争有了相当的印象和认识,开始发出“航空救国”的呼声。面对严峻形势,国民政府开始募集航空捐款,并制定空军建设计划与空军对日作战计划。根据既定方针,国民政府主要从空军军备和空军人才两个方面来着手空军建设。在空军军备上,国民政府首要任务是发展航空工业。在资金和技术短缺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实行自行建造和中外合资相结合的办厂方式,引进美国、意大利和德国的生产、管理技术,并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对已有的航空工厂进行改造,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当时中国整体工业基础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国民政府并不能实现飞机批量生产,而且大多航空工厂只能仿造、修理和装配飞机,因此中国空军使用的飞机主要还是购自海外。“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扩建空军基础设施,1934年后机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不仅追求机场的数量,同时也注重它的实战功能;空军气象和通信设施在抗战前也初步建立。但空军基础设施总体上还是非常薄弱,很多场站设备不健全,地勤指挥和通信能力也存在严重问题。此外,国民政府还积极扩充空军,不仅积极整合地方空军资源,还努力购置飞机装备,空军部队的编制不断扩大。在完成对广东空军的收编后,国民政府的空军力量日趋统一,空军部队初具规模。不过,由于中日空军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国民政府不得不把防空建设作为急务来抓,通过组建地面防空部队,实施防空演习和举办防空展览等方式,来增强防空能力。在空军人才建设上,国民政府十分注重空军的精神和技术教育,主要依托国内空军学校来培养空军人才。1932年成立的中央航空学校是当时中国空军人才的摇篮,它有严格的选拔、考核机制和良好的培养环境。学员分别由美国和意大利顾问团成员来培训、管理,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实施不同的训练,接受空军信念教育和思想控制相结合的精神教育方式。空军学员的训练时间通常是一到两年,其培养成本十分高昂。防空学校是国民政府培养防空人才的一所学校,它组建于1934年,其在师资力量和管理上不如航校,学员的出路也十分困难。此外,国民政府还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航空相关人才,抗战前派往留学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意大利,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在国内航空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总的说来,国民政府空军建设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中国空军在抗日战场上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歼灭了日本空军的有生力量,振奋了抗日精神。但与此同时,空军在抗战中也暴露出其在战略战术、基础设施、飞行员训练及军制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并因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的空军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吴建华[10](2012)在《水下船体阴极保护与腐蚀电磁场优化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水下船体的防腐蚀采用涂层和阴极保护技术,阴极保护技术涉及到防腐蚀效果和水下电磁隐身性能,阴极保护系统的设计优化是关键环节,其目标是充分均匀的船体表面电位/电流分布和最小的水下电磁特征。开展阴极保护优化设计研究,同时获得充分的腐蚀控制和最小的水下电磁场信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均匀试验设计物理缩比模型方法和边界元阴极保护数值模拟优化方法,研究了由2组和3组阳极构成的阴极保护系统中,阳极位置和阳极输出电流对船体表面电位分布、水下稳态电场和腐蚀相关电磁场的影响规律,获得了阳极的最佳位置和最佳输出电流,优化的阴极保护系统不仅具有充分的腐蚀控制能力,而且可使得水下稳态电场、腐蚀相关磁场最小化。对于2组阳极构成的阴极保护系统中,经阳极位置优化和输出电流优化后,2组阳极分别布置于艉部水下2m/230#肋骨处、舯部阳极布置于水下2m/130#肋骨处,参比电极固定2组阳极之间水下1.5m/186#肋骨处,控制电位-0.85V时,船体阴极保护电位处于-0.80V~-1.00V(SSC,下同)范围,水下船体得到充分保护;稳态电场模值减小幅度达到41%,腐蚀相关磁场模值减小幅度达到45%。二步优化减小水下腐蚀电磁信号的效果非常明显。对于3组阳极构成的阴极保护系统,3组阳极分别位于110#、200#和230#肋骨时,稳态电场强度峰值最小。优化阳极输出电流后,3组阳极单只输出电流分别为1.82A,1.65A和3.65A。二步优化对降低水下稳态电场具有明显的效果,稳态电场最大值降低幅度高达72.7%;腐蚀相关磁场最大特征峰值降低幅度63.5%。缩比模型试验和实船试验证明,轴频电场产生的前提条件是:①艉轴中有电流流动,即轴-地间存在因电流流动导致的电压降;②螺旋桨轴转动使得轴-地之间接触电阻发生周期波动。设计研制的有源接地装置可完全消除轴频电场,其等效接地电阻RASG=1.37×10-5O。设计研制的低纹波恒电位仪纹波系数小于0.1%,为现有商用恒电位仪的1/50,可有效降低工频电磁场。利用IGBT技术,设计集成了兼具阴极保护恒电位仪功能模块和有源接地功能模块的“腐蚀电磁控制器”,二功能模块协同工作性能好,实现了模块化设计,方便使用维护,减小了体积重量。水下稳态电场和腐蚀相关磁场在船体周围迅速衰减,控制电位时,稳态电场和腐蚀相关磁场衰减符合E(B)=a+brc;控制电流时,稳态电场按照距离的二次方衰减E=d/r2。涂层破损严重影响着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和保护电流。利用均匀设计试验的缩比模型试验方法获得了优化的二组阳极组成的阴极保护系统,在涂层破损2%-10%范围内,保护电流随着涂层破损量的增加而增大,电极布置合理获得较均匀电位分布时,保护电流随着涂层破损率的增加呈线性增大;艏部阳极过于靠近船头时,保护电流随着涂层破损率的增加呈非线性的加速增大。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有效预测电极位置和控制参数对电位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二、舰船材料应用研究及其“八五”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舰船材料应用研究及其“八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海洋监测的无人帆船翼帆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无人帆船航行基本原理与翼帆的结构设计
    2.1 无人帆船航行基本原理
        2.1.1 无人帆船的整体结构
        2.1.2 升力和阻力的产生
        2.1.3 航行方向
        2.1.4 无人帆船的自动控制
    2.2 翼帆的结构设计
        2.2.1 帆的类型与特点
        2.2.2 主帆和尾翼的设计过程
        2.2.3 翼帆的结构设计
    2.3 翼帆的受力分析
    2.4 测试试验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翼帆的流体分析及参数优选
    3.1 分析软件预处理
    3.2 CFD预处理
        3.2.1 计算流体域与网格划分
        3.2.2 控制方程
        3.2.3 湍流模型
        3.2.4 边界条件
        3.2.5 数值离散
        3.2.6 时间步长与迭代次数
    3.3 翼帆的数值建模
        3.3.1 设计参数与性能参数
        3.3.2 模型的建立
        3.3.3 网格划分
        3.3.4 网格独立性检验
    3.4 翼帆的参数优选
        3.4.1 主帆展弦比的参数优选
        3.4.2 尾翼左右位置的参数优选
        3.4.3 尾翼上下位置的参数优选
        3.4.4 主帆锥度比的参数优选
    3.5 翼帆的流体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帆的内部结构设计及轻量化分析
    4.1 主帆结构的设计依据
        4.1.1 主帆结构的设计原则
        4.1.2 复合材料
        4.1.3 主帆的结构设计
    4.2 主帆的气动载荷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主帆气动载荷的计算
    4.3 主帆结构的拓扑优化
        4.3.1 拓扑优化理论
        4.3.2 翼梁的拓扑优化
        4.3.3 肋板的拓扑优化
        4.3.4 拓扑优化结果静力学分析
    4.4 主帆结构的响应面优化分析
        4.4.1 响应面优化分析
        4.4.2 主帆蒙皮、翼梁和肋板尺寸的参数化设置
        4.4.3 主帆结构的响应面分析
        4.4.4 优化结果分析
        4.4.5 优化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装试验船与航行测试
    5.1 结构设计考虑因素
        5.1.1 桅杆结构
        5.1.2 翼帆结构
        5.1.3 船舵结构和龙骨结构
        5.1.4 碳纤维复合材料无人帆船
    5.2 航行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电动汽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的驱动系统
        1.2.1 直流电动机驱动系统
        1.2.2 感应电动机驱动系统
        1.2.3 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系统
        1.2.4 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系统
    1.3 永磁体磁路结构
        1.3.1 表贴式转子磁路结构
        1.3.2 爪极式转子磁路结构
        1.3.3 内置式转子磁路结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4.1 国外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
        1.4.2 国内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动汽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
    2.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方案
        2.1.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1.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流程
    2.2 电机性能指标的确定
    2.3 电机的主要尺寸和参数计算
        2.3.1 主要尺寸的计算
        2.3.2 极数和槽数选取
        2.3.3 定子绕组设计
        2.3.4 电机转子设计
        2.3.5 永磁体选取
        2.3.6 电机基本结构
    2.4 本章小结
3 电动汽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电磁场分析研究
    3.1 有限元建模
        3.1.1 有限元软件简介
        3.1.2 建立有限元模型
    3.2 IPMSM气隙磁密仿真
    3.3 隔磁槽优化设计
        3.3.1 隔磁槽结构设计
        3.3.2 三种隔磁槽下气隙磁密的研究
    3.4 反电势谐波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遗传算法的电机全局优化
    4.1 遗传算法概述
        4.1.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4.1.2 遗传算法流程
    4.2 永磁体参数化建模
    4.3 电机全局优化
        4.3.1 设置优化变量
        4.3.2 设计优化目标
        4.3.3 以永磁体体积最小为目标的优化结果
        4.3.4 以转矩最大为目标的优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模糊PID的电机矢量控制
    5.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5.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5.3 模糊PID的基本原理
        5.3.1 PID控制原理
        5.3.2 模糊控制原理
    5.4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建模
    5.5 基于模糊PID的矢量控制调速系统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本人已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干涉型光纤水听器信号解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光纤水听器及阵列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干涉型光纤水听器相位解调技术研究现状
        1.3.1 相位载波生成解调法
        1.3.2 3×3耦合器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1.4.1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2 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干涉型光纤水听器理论基础
    2.1 概述
    2.2 光纤传感概述
        2.2.1 光纤传感原理
        2.2.2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
    2.3 相位调制原理
        2.3.1 机械应力引起的相位变化
        2.3.2 温度波动引起的相位变化
    2.4 光纤干涉仪原理
        2.4.1 经典光纤干涉仪
        2.4.2 双光束干涉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涉型光纤水听器解调算法理论模型
    3.1 概述
    3.2 相位解调技术
        3.2.1 主动零差法
        3.2.2 被动零差法
        3.2.3 普通外差法
        3.2.4 合成外差法
        3.2.5 伪外差法
    3.3 基于PGC的解调算法
        3.3.1 载波调制方法
        3.3.2 基于微分交叉相乘的相位载波生成法(PGC-DCM)
        3.3.3 基于反正切的相位载波生成法(PGC-ARCTAN)
        3.3.4 相位载波生成法的信号频谱特性
        3.3.5 调制深度的确定
    3.4 基于3×3光纤耦合器的解调算法
        3.4.1 基于3×3光纤耦合器的微分交叉相乘解调算法
        3.4.2 基于3×3光纤耦合器的反正切解调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3×3耦合器的两种改进的解调算法
    4.1 概述
    4.2 基于3×3耦合器的非对称微分相除(AD)解调算法
        4.2.1 算法原理
        4.2.2 仿真分析
        4.2.3 实验验证
    4.3 基于3×3耦合器的平方相减(SS)解调算法
        4.3.1 算法原理
        4.3.2 仿真分析
        4.3.3 实验验证
    4.4 总谐波失真
    4.5 对周期脉冲信号的解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QUARTUS13 的解调算法软件设计及仿真
    5.1 概述
    5.2 FPGA简介
    5.3 QUARTUS II13.0 软件介绍
    5.4 各模块的设计实现
        5.4.1 分频模块
        5.4.2 乘除法模块
        5.4.3 求和及求差模块
        5.4.4 微分模块
        5.4.5 积分模块
        5.4.6 FIR高通滤波器
        5.4.7 干涉信号生成模块
        5.4.8 模块整合结果
    5.5 MODELSIM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情况

(5)运动目标的ISAR高精度方位定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ISAR成像发展概述
    1.2 关键问题及发展现状
    1.3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ISAR成像基础
    2.1 引言
    2.2 ISAR成像基本原理
    2.3 ISAR运动补偿技术
    2.4 ISAR成像及定标算法概述
        2.4.1 ISAR成像算法概述
        2.4.2 ISAR方位定标技术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局部平均多普勒趋势的ISAR方位定标方法
    3.1 引言
    3.2 参考中心误差影响分析
    3.3 基于局部平均多普勒趋势的方位定标方法
        3.3.1 LADT信号特性分析
        3.3.2 多普勒调频率与目标有效转速估计
        3.3.3 转动补偿与方位定标
    3.4 仿真和实测数据实验
        3.4.1 仿真数据实验
        3.4.2 实测数据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RS-NLS的机动目标快速成像和方位定标方法
    4.1 引言
    4.2 信号模型
    4.3 基于RS-NLS的机动目标快速成像和方位定标方法
        4.3.1 基于RS的方位空变相位误差消除
        4.3.2 Gauss-Newton法估计参数过程
    4.4 仿真和实测数据实验
        4.4.1 仿真数据实验
        4.4.2 实测数据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本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复杂目标部件的光散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目标光散射特性研究概况
        1.2.2 BRDF国内外现状
        1.2.3 光线追踪法研究状况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文章框架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第二章 目标光散射特性理论
    2.1 BRDF和LRCS
        2.1.1 BRDF的定义
        2.1.2 LRCS的定义
    2.2 材料的BRDF模型
    2.3 地物BRDF模型
        2.3.1 核驱动BRDF模型
        2.3.2 裸土模型
        2.3.3 沙漠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蒙特卡洛法的光线追踪技术
    3.1 光线追踪法
    3.2 光线与物体相交
        3.2.1 光线与球体相交
        3.2.2 光线与平面相交
        3.2.3 光线与三角形面片求交
    3.3 蒙特卡洛光线追踪技术
    3.4 简单几何体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标及部件的激光散射特性研究
    4.1 目标的构建
    4.2 简单部件的光散射研究
        4.2.1 材质对二面体结构的影响
        4.2.2 BRDF模型精度对结果的影响
        4.2.3 二面角不同倾角对结果的影响
    4.3 复杂目标部件计算
    4.4 复杂目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部件的光谱散射及地物复合
    5.1 复杂目标的光谱散射
    5.2 目标与地物之间的复合散射
        5.2.1 与裸土地物复合散射
        5.2.2 与草地地物复合散射
        5.2.3 与沙漠地物复合散射
    5.3 三种不同地物复合散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船舶水动力学性能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船舶水动力学性能多学科设计优化问题
        1.2.1 传统设计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局限
        1.2.2 多学科设计优化模式及优点
    1.3 MDO基本理论和研究现状
        1.3.1 MDO基本概念及问题描述
        1.3.2 多学科系统分解
        1.3.3 灵敏度分析
        1.3.4 MDO算法
        1.3.5 MDO研究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船舶水动力学性能MDO问题研究及系统框架设计
    2.1 引言
    2.2 船舶水动力学性能设计阶段划分及设计问题讨论
    2.3 设计目标和要求
    2.4 评价准则和分析方法
        2.4.1 度量准则
        2.4.2 面向MDO过程的评估器重建
    2.5 多学科问题
        2.5.1 船舶水动力学性能设计问题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框架构建
        2.5.2 耦合因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建模方法研究及在低速运输船舶设计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协同优化算法
        3.2.1 协同优化算法数学模型
        3.2.2 CO算法的最优性问题及改进措施
        3.2.3 层次系统的耦合关系分类及CO建模方法
        3.2.4 CO算法的性能研究
    3.3 CO在低速运输船舶水动力学性能设计优化中的应用
        3.3.1 某散货船水动力学性能设计优化问题定义
        3.3.2 耦合因素及CO模型
        3.3.3 多目标优化概念及PSO算法
        3.3.4 优化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O算法的高速舰船优化及CO算法改进研究
    4.1 引言
    4.2 高速舰船水动力学性能设计问题设计
        4.2.1 快速性学科设计优化
        4.2.2 耐波性学科设计优化
        4.2.3 操纵性学科设计优化
        4.2.4 MDO问题总结及定义
        4.2.5 优化结果及其分析
    4.3 CO算法改进及初步应用
        4.3.1 问题特点及改进方法
        4.3.2 基于改进CO算法的舰船水动力学性能MDO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不确定性的船舶水动力学性能多学科设计优化
    5.1 引言
    5.2 工程设计中不确定性来源及分类
    5.3 不确定性建模
        5.3.1 概率方法
        5.3.2 模糊集合方法
        5.3.3 区间域凸模型方法
        5.3.4 证据理论方法
    5.4 不确定性设计方法
        5.4.1 基于非概率方法
        5.4.2 基于概率方法
    5.5 不确定性分析
        5.5.1 蒙特卡罗法
        5.5.2 泰勒展开法
    5.6 不确定性优化
        5.6.1 可靠性优化内涵及方法
        5.6.2 稳健性优化
    5.7 基于可靠性的船舶水动力学性能多学科设计优化
        5.7.1 确定性最优解的可靠性分析
        5.7.2 散货船水动力学性能可靠性MDO(单目标)
        5.7.3 散货船水动力学性能可靠性MDO(多目标)
    5.8 散货船水动力学性能稳健可靠性设计优化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第七章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科研成果

(8)舰船目标红外中/长波特性分析与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外辐射特性分析方面
        1.2.2 红外舰船目标检测方面
        1.2.3 双色红外探测方面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热学基础理论
    2.1 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2.1.1 热传导
        2.1.2 热对流
        2.1.3 热辐射
    2.2 热传导的相关理论
        2.2.1 温度场、等温线与温度梯度
        2.2.2 导热基本定律与导热微分方程
        2.2.3 导热边界条件
    2.3 热辐射的相关理论
        2.3.1 热辐射基本术语
        2.3.2 热辐射的基本规律
        2.3.3 常见热辐射体
    2.4 辐射传热
        2.4.1 辐射角系数
        2.4.2 辐射传热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RADTHERM软件的舰船目标红外图像仿真及辐射特性分析
    3.1 RADTHERM软件基本知识
        3.1.1 选择窗口
        3.1.2 图像窗口
        3.1.3 状态窗口
    3.2 舰船三维模型的构建与输入
        3.2.1 舰船三维模型的构建
        3.2.2 舰船模型的输入
    3.3 舰船温度场的仿真计算与分析
    3.4 舰船辐射度的计算与分析
    3.5 舰船目标红外辐射亮度仿真图像及验证
    3.6 舰船目标红外辐射统计特性及验证
    3.7 实验验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HOQUET模糊积分的双色红外舰船目标检测
    4.1 引言
    4.2 模糊积分的基础知识
        4.2.1 模糊测度和模糊测度空间
        4.2.2 g_λ模糊测度
        4.2.3 模糊积分
        4.2.4 模糊测度学习方法
        4.2.5 基于模糊积分的融合
    4.3 基于CHOQUET模糊积分的红外舰船目标融合检测
        4.3.1 灰度阈值检测
        4.3.2 多尺度局部方差
        4.3.3 局部梯度
        4.3.4 Choquet模糊积分的信度函数确定
        4.3.5 Choquet模糊测度值确定
        4.3.6 计算模糊积分C
        4.3.7 阈值确定
        4.3.8 基于Choquet模糊积分的检测方法的实现步骤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特色
    五、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背景
    第一节 国民政府空军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一、国民政府空军的建立
        二、国民政府空军建设初露端倪
        三、“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之成就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后欧美空军的发展
        一、一战后欧美列强日益向空军倾斜的国防体系
        二、20世纪30年代后欧美列强积极扩建空军
        三、欧美空军发展对中国空军建设的影响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事航空的强化及其空军势力的扩充
        一、日本的航空事业
        二、空军战备训练
        三、空军教育:飞行学校与空军人员之养成
        四、空军实力扩充
        五、日本空军对华侵略态势
第二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酝酿与决策
    第一节 国内航空救国运动的兴起
        一、“航空救国”意识的觉醒
        二、各种航空救国组织的建立
        三、举办“航空救国”宣传活动
        四、捐款购机:民众对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响应
    第二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思想基础
        一、孙中山与蒋介石的空军建设思想
        二、“七七”事变前时人对空军建设的认识
    第三节 全国航空会议的召开
    第四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计划与防日计划
        一、空军内部提出对空军的改革与建议
        二、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计划的出台与演变
        三、国民政府空军对日作战计划
第三章 空军军备建设
    第一节 航空工业的艰难起步
        一、中国发展航空工业的条件分析
        二、先天不足的早期中国航空工业
        三、国民政府自主建厂与中外合资办厂
        四、推进航空工程教育与研究发展
    第二节 空军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扩建
        一、扩大与改造航空场站
        二、增办其他空军设施
        三、设置航空禁航区域
    第三节 扩充空军部队
        一、整合地方空军
        二、增编作战飞机
        三、抗战爆发时空军部队实力及部署情况
    第四节 空军建设的当务之急:防空建设
        一、防空的紧迫性与防空问题的严重性
        二、组建防空部队,发展“积极防空”
        三、实施防空演习
        四、举办防空展览活动—以1935年武汉防空展览为例
第四章 空军教育与人才建设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空军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空军学员的准入资格
        二、对空军人员的精神要求与指导思想
        三、对空军人员的技术训练培养要求
    第二节 空军人才的摇篮—中央航空学校
        一、航校的成立
        二、严格学员选拔与考核机制
        三、重视学员的培养
        四、航校的精神教育
        五、航校的人才培养成本与薪阶制度
    第三节 防空学校人才培养概况
        一、防空训练与培训
        二、主要负责人及师资力量
        三、学员的选拔、管理与出路
    第四节 向海外派遣留学生
        一、“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对空军留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及派遣尝试
        二、派遣赴意大利留学的学生学习概况
        三、派遣留学生赴其他国家学习概况
第五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评价与检讨
    第一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对抗战的贡献
        一、中国空军歼灭了日本空军的有生力量,并从战略上牵制了日军
        二、铸就“笕桥精神”,鼓舞抗战士气
        三、为抗战后期争取美国对华空军援助打开窗口
    第二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问题检讨
        一、缺乏正确的空军战略战术
        二、空军基础建设极其薄弱
        三、飞行员缺乏训练导致事故
        四、空军军制不良,航委会人事混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水下船体阴极保护与腐蚀电磁场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阴极保护与腐蚀电磁场的研究进展
    1.1 船体水下腐蚀及其控制方法
    1.2 船体阴极保护及其设计优化
        1.2.1 阴极保护原理
        1.2.2 阴极保护系统
        1.2.3 阴极保护设计与优化
    1.3 船舶水下腐蚀相关电磁场及其利用
    1.4 腐蚀相关电磁场的控制与设计优化
        1.4.1 阴极保护稳态电磁场的控制
        1.4.2 极低频(轴频)电磁场的控制
        1.4.3 工频电磁场的控制
2 实验与研究方法
    2.1 缩比模型实验方法
        2.1.1 模型设计制作
        2.1.2 试验水池
        2.1.3 信号测量与数据处理方法
    2.2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2.2.1 控制方程
        2.2.2 边界条件
        2.2.3 设计优化
        2.2.4 材料边界条件(极化曲线)的测量
    2.3 阴极保护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2.3.1 方法选择与分析
        2.3.2 BP人工神经网络
        2.3.3 模型的建立
        2.3.4 BP网络的设计方法及训练函数的选择
    2.4 轴接地模拟试验方法
    2.5 轴频电场的实船测试
3 阴极保护的设计优化
    3.1 缩比模型试验研究电极位置对船体电位分布的影响
        3.1.1 参比电极位置对电位分布影响规律
        3.1.2 阳极位置对电位分布影响规律
        3.1.3 阳极数量对船体电位分布的影响
    3.2 数值模拟阴极保护设计优化
    3.3 涂层破损率对船体电位分布的影响
        3.3.1 涂层破损时电极位置电位分布的影响规律
        3.3.2 涂层破损率与保护电流之间的关系规律
    3.4 考虑涂层破损的基于均匀设计方法的电极位置优化
    3.5 基于均匀设计的BP神经网络预测电位平均值
    3.6 小结
4 水下稳态电磁场的优化控制
    4.1 二组阳极时控制电位对稳态电场和腐蚀相关磁场特征的影响规律
    4.2 阳极位置对水下稳态电场和腐蚀相关磁场信号的影响规律
        4.2.1 二组阳极时稳态电磁场特征与优化结果
        4.2.2 三组阳极时稳态电磁场特征及其优化控制
    4.3 水下稳态电磁场的衰减规律
    4.4 小结
5 极低频电场的控制
    5.1 轴频电场的产生及其特征
    5.2 阳极位置对轴频电场特征的影响
    5.3 轴频电磁场的控制-有源接地装置的设计研制
        5.3.1 有源接地系统的原理
        5.3.2 有源接地系统的设计研究与验证
        5.3.3 有源接地工程化装置的研制及其性能
        5.3.4 不同轴接地方式对腐蚀电磁场的控制作用
    5.4 工频电场的控制
    5.5 恒电位仪与有源接地装置的集成
    5.7 有源接地装置控制轴频电场的实船验证
    5.8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舰船材料应用研究及其“八五”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声学黑洞原理的船舶低噪声浮筏研究[D]. 王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面向海洋监测的无人帆船翼帆的优化设计[D]. 赵大刚. 青岛大学, 2021
  • [3]电动汽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与控制[D]. 史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干涉型光纤水听器信号解调技术研究[D]. 代欣学.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20(02)
  • [5]运动目标的ISAR高精度方位定标方法研究[D]. 刘鑫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复杂目标部件的光散射特性研究[D]. 杨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船舶水动力学性能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D]. 杨磊.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17(12)
  • [8]舰船目标红外中/长波特性分析与检测方法研究[D]. 张胜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3)
  • [9]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D]. 刘俊平. 南京大学, 2014(05)
  • [10]水下船体阴极保护与腐蚀电磁场优化控制研究[D]. 吴建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标签:;  ;  

船舶材料应用研究及其“八五”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