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系统管理在调车作业中的应用

安全系统管理在调车作业中的应用

一、安全系统管理在调车作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若刚[1](2021)在《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工作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铁路系统为全面提高铁路安全管理水平,实施了安全风险管理,并对安全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不断优化,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从运营安全管理实践来看,还存在风险识别不够全面,风险评价衡量与评估方法针对性不强,控制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等问题。中间站调车由于作业点分散、环境复杂、设备较为落后,调车安全事故多发,始终是车务系统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淮北车务段地处安徽北部,管内管辖14个调车作业中间站,接轨42条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调车作业量较大,调车安全问题多发,如何加强车务段调车安全风险管理,优化调车安全防控体系,一直是车务段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按照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的规范要求,对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存在风险识别不够全面,风险事件等级确定量化方法欠缺以及风险管理闭环机制还未形成等问题;通过对安全风险相关理论方法的分析,以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管理为研究对象,选用因果图法、流程图法、现场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等对调车安全风险进行识别,最终识别出安全风险项点40项,较原来的风险项点增加26项,风险识别更为全面;采取风险矩阵法,对单一风险点,依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后果程度,对风险进行衡量;使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工作各层级安全风险等级进行界定,风险等级的评估更为科学、准确;依据评估结果,针对高风险项点提出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价矩阵,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提出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检查评价的建议。通过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的分析及实例研究,为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及新的管理思路。

姬文杰[2](2021)在《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文中认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铁路安全是国家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必须把运输安全放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持续加强铁路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超前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坚守铁路安全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为破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课题,国铁集团于2019年制定了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手册,并在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将双重预防机制贯通到安全管理制度设计和运输生产组织全过程,推进铁路运输安全关口前移、源头治理、超前防范。铁路区段站作为运输生产的基本单元,承担着繁重的运输生产任务和安全压力,如何运用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走深、走实,是铁路区段站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提升铁路区段站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提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解析和应用。首先,运用鱼刺图构建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方法,从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人员岗位、环境氛围4个层面,全过程辨识研判安全风险;运用风险矩阵法,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2个维度,选定6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半定量赋值确定风险等级;运用“4T”风险控制方法和IRCC风险控制层次理论,提出了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的综合管控办法,强化岗位安全风险控制。其次,在调研分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优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强化安全隐患闭环管理。选择乌海站驼峰调车场、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调车作业原进路处所3个作业场景,解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和具体流程,并针对性提出突出安全隐患的治理方案,为乌海站提供安全决策和安全投入依据。最后,为强化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从实操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制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乌海站应用,持续检验各项制度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袁希年[3](2020)在《东北地区车务站段行车安全风险管控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社会经济始终保持在一个高速发展过程当中,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人们所追求的不仅是结果,更加追求过程的享受。在铁路交通运输上,人民对交通出行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铁路交通发展,提升列车综合性能,提高客运列车运行速度,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就成了当前人们研究的重点话题。在此大背景下,铁路部门通过研究,不断提升运输站段安全管理质量和标准,使铁路交通事故率不断降低,但距人们对安全运输的期望值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目前,我们的重点就是要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理论,来分析辨识铁路运输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风险,并降低或消除安全风险,健全符合铁路运营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此来预判安全风险,提前进行管控,从源头上预防事故的发生。本文结合我国东北地区车务站段管理特点,重点参考了绥芬河车站的安全管理经验,从具体问题出发,分析了东北地区车务站段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分析评估了现行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针对潜在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构建一个具有东北车务站段安全生产特色,贯以安全风险管理理念,且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风险管理在铁路车务站段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提高车务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对于提升整个铁路系统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减少事故损失,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实践表明,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只对我国东北地区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借鉴,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全路车务系统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及方法上的指导,值得参考。

黄立[4](2020)在《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对铁路行车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铁路行车系统内部中,由于车务段作业范围广阔,包括客运、货运、运转等部门,使得车务段的行车安全管理成为铁路行车系统内部关注的焦点,确保车务段行车安全成为铁路行车安全管理的关键任务。本文通过收集近十年的铁路行车事故数据以及宜春车务段近两年的“两违”数据及事故数据,对宜春车务段安全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建立了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针对各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提出运用层次分析(AHP)-熵权-模糊数学的组合评价方法对车务段行车安全进行评价,并提出提高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水平的建议。本文的内容包括: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针对铁路行车安全的研究现状,通过文献的参考和阅读,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其次了解安全评价有关理论方法,对各类安全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层次分析-熵权-模糊数学的组合评价方法。再次,结合近十年铁路行车事故的数据特征,以及宜春车务段近两年的“两违”数据特征及部分事故反思,系统的分析了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以及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有关问题。针对宜春车务段现阶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的不足,建立了由四个一级指标十九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最后,以宜春车务段为例,结合专家调查以及实际有关安全数据特征,运用组合评价方法,对车务段行车安全现状及车务段重点车站的行车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分析。从评价结果反映出车务段行车安全水平总体为较高水平,不同车站行车安全风险程度有差异,仍应重视安全风险管理。

任正康[5](2020)在《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铁路轨道铺设工程的工程列车发生的事故即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屡屡见诸报端,其中不乏社会影响巨大,反响强烈的人身伤亡事故。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统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但是收效甚微,为改变当前工程线行车事故频发的局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交代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概述事故致因理论中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因果连锁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及系统安全理论,为探索工程线行车事故发生机理作好理论准备。其次,为了对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有直观了解,对铁路工程线概况及铁路工程线行车组织现状进行描述,与铁路营业线行车的异同点作了比较。以2010-2019年间某轨道铺设单位发生的行车事故及官方通报的工程线行车事故作为研究数据,从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事故责任人等不同方面进行探讨,并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对工程线行车安全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事故致因理论为依据,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铁路工程线行车的脱轨、挤道岔和人身伤害事故分别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重要度排序;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对具有代表性的人因事故进行分析,基于轨迹交叉理论对地铁工程线行车事故进行分析,基于现代因果连锁理论对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进行分析,发掘出事故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以此为依据,从工程线行车组织单位、线下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通过在铁路工程线行车管理过程中进行应用,以验证对策的效果,并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以期实现工程线行车安全和施工安全的目标。

于镤[6](2020)在《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铁路营运里程的不断增加,铁路运输企业对于运营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州车务段点多线长、辖区范围广,对于下属中间站安全检查的制度化、信息化有待提高。政府工作报告中曾多次提到“互联网+”战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企业结合也成为新时代企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为提高徐州车务段的安全管理能力,本文在完善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并开发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方便相关科室专业人员下站进行安全检查管理。为完成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开发,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分析总结徐州车务段基本概况、安全管理现状、作业类型、安全管理制度。(2)从管理因素、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构建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徐州车务段的实际情况,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筛选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评价指标权重,并以此构建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评价模型。以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价模型为基础,结合安全事故、特殊事项加减分对下属中间站进行测评。根据作业种类和作业量的大小完成评价单位的分类和分组。在评价程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体架构的设计、用户操作和基础流程实现的分析。(3)开发了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四级架构,从数据表示层、业务层、持久层、再到数据库。采用MySQL数据库存储数据,基于JAVA语言和IntelliJ IDEA集成环境完成设计登录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安全评价管理模块、数据展示管理模块等的开发。该论文有图45幅,表27个,参考文献84篇。

仲庆[7](2020)在《编组站调车作业系统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准不断提高。近十几年来,中国铁路在客运提速、货运重载、铁路信息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同时也为铁路行车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编组站是铁路技术作业的重要场所,而调车作业是技术作业当中比较核心的部分。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调车作业事故在编组站事故中所占比例较高。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如何针对调车作业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并对其进行分级和评价。这对于降低编组站调车作业系统的风险,提高编组站运转效率,提高铁路系统整体的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编组站的调车作业为背景,对编组站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确定驼峰调车作业为研究对象。研究HAZOP理论在作业风险分析中的应用,并提出针对作业风险对传统HAZOP进行改进的思路。改进的主要内容有:以分解作业步骤代替传统的节点、针对作业特性重新选取引导词、以人的行为或物的状态描述代替传统的工艺参数描述。基于调车作业风险因素的特点和从作业风险关联性的角度出发,分别对人员、设备、环境及管理在调车作业中存在的关联性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确立驼峰调车作业事故为研究对象之后,选择WBS-RBS风险矩阵法,通过横轴纵轴的交叉耦合成矩阵,确定调车作业中的潜在风险点。再运用改进HAZOP方法对调车作业中的关键步骤进行偏差分析,找出其中的风险事件。将识别出的风险事件作为事故树的基本事件,以事故树法对风险事件进行定性分析。建立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形成风险矩阵对风险事件进行分级和评价。在得出评价结果之后,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分级管控策略。最后以广东龙川北编组站为载体,对上述建立起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为提高编组站调车作业的安全性,降低事故率,实行风险分级管控,提供理论依据。

鲍宇[8](2019)在《哈尔滨东站运输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我国现有铁路建设的规模和里程与建国时期相比成数倍增长。铁路是我国交通的大动脉,铁路运输是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承担着大部分的物资和客流运输的任务,铁路运输在我国经济中举足轻重。同时,铁路交通的出行安全除了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密不可分,还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着亿万旅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决定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我国铁路行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加强铁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安全系统理论、安全风险学、事故致因理论等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对三起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有代表性的事故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哈尔滨东站运输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将问题分为:人的不安全因素、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的不安全因素三个大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针对三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结合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解决对策。本文提出的提高各级人员业务素质、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和积分限量考核制度等部分对策已经在现场作业中进行推广运用,旨在给各车务站段的运输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杜勇[9](2018)在《铁路调车工作安全系统分析及评价》文中指出调车工作是铁路车站工作组织中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内容,在技术站尤其是在编组站更是主要的生产活动,处于中心环节。因此调车工作的安全直接影响到车站运输任务能否按时完成,能否按时接发列车并最终完成生产计划指标。调车工作的安全对保证运输、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和维持良好运输秩序等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铁路调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影响铁路调车工作安全的人力、设备、环境和管理四大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基于因素分析法分析了5起广铁调车事故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在对铁路调车安全系统分析时,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分析全路33起典型调车事故,得到各影响因素的结构重要度,并给出提高铁路调车安全的针对性措施。在调车安全系统的评价过程中,运用了层次分析法。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分析,确定了调车工作安全系统的结构和内容。通过专家给定的权重表,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计算,验证一致性通过,最终确定个指标权重。针对评价指标得分,采取专家确定打分,确定各指标得分,汇总得出调车安全系统得分。通过分数分析对广铁集团调车安全系统进行了评价。

石晓强[10](2019)在《铁路车务调车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调车事故特别是调车车列在正线或咽喉区域挤坏道岔、脱轨,或破坏、进入正在接发列车的线路,干扰正常的铁路运输生产秩序、造成设备损坏、财产损失,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为做好车务调车事故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本文以2007-2017年全路车务系统调车责任事故案例为基础,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对车务调车责任事故件数建立预测模型,并利用MATLAB实现灰色预测及模型精度检验,以此作为强化调车安全管控的决策依据;通过对2017年全路车务调车责任事故案例的逐一分析,建立车务调车事故树模型,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找出调车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同时,通过对调车事故树的结构重要度结果分析,并结合事故案例总结车务人员“两违”行为现状和成因,以现场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安全检查人员为研究对象,提出消除调车“两违”行为的对策措施;最后,根据调车事故树模型的分析以及对调车作业中“两违”因素的着重分析,综合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调车作业各要素,从引发调车事故各个因素出发,从系统角度提出加强调车安全的建议。

二、安全系统管理在调车作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系统管理在调车作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工作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安全风险相关理论分析与综述
    2.1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2.1.1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分析
        2.1.2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2.1.3 安全风险识别程序及关键环节
    2.2 安全风险评估与衡量
    2.3 安全风险控制
        2.3.1 风险控制措施的优先顺序
        2.3.2 风险控制措施评估
    2.4 本章小结
3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管理概况
        3.1.1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工作概况
        3.1.2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管理架构
        3.1.3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3.1.4 淮北车务段调车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3.2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3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管理问题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风险识别方法及层次模型研究
    4.1 鱼骨法识别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
    4.2 流程图法识别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
    4.3 专家咨询法识别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
    4.4 现场调查法识别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
    4.5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识别结果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评估与衡量
    5.1 淮北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等级划分
    5.2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3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等级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控制
    6.1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及有效性评估
    6.2 持续改进,推进安全风险闭环管理规范化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与理论方法
    2.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2.1.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
        2.1.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2.1.3 乌海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特点
    2.2 双重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2.2.1 事故预防理论
        2.2.2 双重预防理论
        2.2.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法
        2.2.4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
    2.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研究
    3.1 构建“点—线—面—体”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3.2 铁路区段站行车安全风险辨识
        3.2.1 设备设施的不安全因素
        3.2.2 作业流程的不安全因素
        3.2.3 作业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3.2.4 环境氛围的不安全因素
    3.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
        3.3.1 风险矩阵法参数调整
        3.3.2 风险分级应用分析
    3.4 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综合管控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乌海站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研究
    4.1 驼峰调车场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1.1 乌海站驼峰调车场基本情况调研
        4.1.2 驼峰调车场勾车溜放试验及安全隐患分析排查
        4.1.3 驼峰调车场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2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2.1 乌海站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专题调研
        4.2.2 不同情形下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作业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4.2.3 轨道分路不良区段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3.1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写实分析
        4.3.2 不同情形下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4.3.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制度体系设计
    5.1 安全责任体系
    5.2 管理制度体系
    5.3 投入保障体系
    5.4 激励约束体系
    5.5 培训教育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东北地区车务站段行车安全风险管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
2 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2.1 铁路车务站段概述
        2.1.1 车务站段的作用
        2.1.2 东北地区车务站段特点及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2.2.1 安全的定义
        2.2.2 风险的定义
        2.2.3 安全风险管理定义
        2.2.4 铁路安全风险的概念
        2.2.5 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
    2.3 铁路车站安全管理
3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研究
    3.1 风险识别
        3.1.1 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
        3.1.2 风险识别的依据
        3.1.3 风险识别的主要方式
    3.2 风险评估
        3.2.1 风险评估分级
        3.2.2 风险评估方法
    3.3 绥芬河站安全风险管理
        3.3.1 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3.3.2 机制保障建设
    3.4 案例分析
        3.4.1 绥芬河站近期事故案例分析
        3.4.2 绥芬河车站近期事故案例分析
    3.5 绥芬河站安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4 绥芬河车站安全管理评价和优化
    4.1 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4.2 铁路车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标选取
        4.2.2 铁路车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4.3 绥芬河车站安全管理评价
    4.4 绥芬河站安全管理体系优化建议
5 绥芬河站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及风险控制措施
    5.1 车站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5.2 构建车站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准备措施
    5.3 建立安全风险研判机制
        5.3.1 安全风险信息
        5.3.2 安全风险研判
        5.3.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5.4 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5.5 完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5.5.1 安全风险管理分析制度
        5.5.2 安全风险管理研判制度
    5.6 重点风险控制措施
        5.6.1 接发列车风险控制重点
        5.6.2 调车作业安全风险控制重点
        5.6.3 劳动安全及电气化区段作业风险控制重点
        5.6.4 动态风险控制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安全管理与评价有关理论与方法
    2.1 安全管理理论基础
        2.1.1 安全系统工程
        2.1.2 复杂系统理论
        2.1.3 人因工程理论
        2.1.4 安全风险管理
        2.1.5 事故致因理论
    2.2 安全分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2.1 安全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2.2.2 部分评价方法原理步骤
    2.3 层次分析-熵权法-模糊数学组合评价方法
        2.3.1 组合评价方法思路
        2.3.2 组合评价方法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行车事故分析及宜春车务段安全工作现状
    3.1 历年铁路行车事故分析
        3.1.1 铁路行车事故等级分类
        3.1.2 铁路行车安全事故发展特征
    3.2 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事故案例及反思
    3.3 宜春车务段“两违”数据特征分析
        3.3.1 “两违”数据概况
        3.3.2 重点“两违”数据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
    4.1 现阶段铁路行车安全评价体系及其存在的不足
    4.2 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车务段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4.2.2 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2.3 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的确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实例分析
    5.1 车务段行车安全水平评估
        5.1.1 指标权重计算
        5.1.2 车务段现阶段行车安全水平评估
    5.2 车务段部分车站行车安全风险评估
        5.2.1 评估指标层次结构
        5.2.2 六类问题风险影响程度权重分析
        5.2.3 三个一等站的安全风险对比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宜春车务段安全水平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五位专家具体情况表
附录二 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因素重要程度问卷
附录三 宜春车务段现状行车安全水平调查表
附录四 六类“两违”问题对行车安全风险影响程度评分调查
附录五 六类“两违”对三个站的行车安全影响对比调查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态
        1.3.1 国内外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状态
        1.3.2 国内铁路工程线及营业线行车安全管理研究状态
    1.4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典型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2.1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2 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2.3 轨迹交叉理论
    2.4 系统安全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工程线概况、现状及事故统计分析
    3.1 铁路工程线概况
        3.1.1 铁路工程线系统划分
        3.1.2 工程线及工程线行车事故的定义
        3.1.3 铁路工程线各参与单位概述
    3.2 铁路工程线现状
        3.2.1 铁路工程线行车组织现状以及与铁路营业线的异同点
        3.2.2 铁路工程线下施工单位现状
    3.3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统计分析
        3.3.1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统计
        3.3.2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
    4.1 铁路工程线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1 直接原因
        4.1.2 间接原因
        4.1.3 根本原因
    4.2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
        4.2.1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的分析方法
        4.2.2 脱轨事故分析
        4.2.3 挤道岔事故分析
        4.2.4 人身伤害事故分析
    4.3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进行分析评价
        4.3.1 基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人因事故分析与评价
        4.3.2 基于轨迹交叉理论的地铁工程线事故分析与评价
        4.3.3 基于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的铁路工程线事故分析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线安全管理对策
    5.1 铁路工程线行车管理单位对策
    5.2 线下施工单位对策
    5.3 建设单位安全管理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铁路工程线行车安全对策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工程线安全管理
        6.2.1 完善工程线行车安全管理体系
        6.2.2 “3E”对策应用
    6.3 铺架单位行车管理
    6.4 施工组织管理
    6.5 实践结果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2.1 徐州车务段概况
    2.2 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现状
    2.3 徐州车务段作业类型
    2.4 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制度
    2.5 本章小结
3 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评价模型构建
    3.1 安全评价相关内容
    3.2 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构建
    3.3 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评价模型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4.1 评价项目及得分的分析
    4.2 评价单位分组的分析
    4.3 评价流程的分析
    4.4 系统功能设计的分析
    4.5 用户操作和基础流程实现的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和数据库设计
    5.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5.2 系统开发和环境部署
    5.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6.1 登录模块
    6.2 系统管理模块
    6.3 安全评价管理模块
    6.4 数据展示管理模块
    6.5 系统演示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内容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编组站调车作业系统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编组站调车作业风险研究现状
        1.2.2 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编组站调车作业风险相关理论
    2.1 编组站系统分析理论
        2.1.1 编组站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2.1.2 调车作业设备子系统
        2.1.3 调车作业人员子系统
        2.1.4 驼峰调车作业流程分析
        2.1.5 调车作业事故典型原因分析
    2.2 HAZOP作业风险识别理论
        2.2.1 HAZOP基本理论
        2.2.2 HAZOP分析的基本步骤
        2.2.3 HAZOP针对作业风险的改进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编组站调车作业系统风险识别
    3.1 调车作业风险因素的特点
    3.2 调车作业的关联性风险因素分析
        3.2.1 人员关联性风险因素分析
        3.2.2 设备关联性风险因素分析
        3.2.3 环境关联性风险因素分析
        3.2.4 管理关联性风险因素分析
    3.3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与选择
        3.3.1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3.3.2 方法的选择
    3.4 基于WBS-RBS和 HAZOP方法的风险识别
        3.4.1 WBS-RBS风险矩阵法原理
        3.4.2 建立驼峰调车作业WBS-RBS矩阵
        3.4.3 改进HAZOP的作业风险分析原理
        3.4.4 基于改进HAZOP的关键作业风险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编组站调车作业系统风险评价
    4.1 风险评价方法与选择
        4.1.1 风险评价方法
        4.1.2 方法的选择
    4.2 基于FTA的调车作业风险因素定性分析
        4.2.1 FTA基本理论
        4.2.2 FTA分析步骤
        4.2.3 驼峰调车作业事故树建立
    4.3 基于风险矩阵法的调车作业风险评价
        4.3.1 风险矩阵法基本理论
        4.3.2 调车作业风险评价矩阵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分析
    5.1 背景资料
    5.2 驼峰调车作业事故树定性分析
    5.3 风险评价矩阵的应用
    5.4 编组站调车作业的风险分级管控策略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哈尔滨东站运输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安全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1 安全管理的内容
    2.2 铁路运输安全的基本概念
    2.3 安全分析方法概述
    2.4 安全管理理论
        2.4.1 安全系统理论
        2.4.2 安全风险学
        2.4.3 事故致因理论
        2.4.4 人本理论
        2.4.5 预防理论
第3章 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车务站段典型事故概况及分析
    3.1 绥化车务段通北站耽误列车事故
        3.1.1 事故概况
        3.1.2 事故原因分析
        3.1.3 事故暴露出的问题
    3.2 绥车二井站调车作业挤岔事故
        3.2.1 事故概况
        3.2.2 事故原因分析
        3.2.3 事故暴露出的问题
    3.3 大庆车务段肇东站调车作业脱轨事故
        3.3.1 事故概况
        3.3.2 事故原因分析
        3.3.3 事故暴露出的问题
第4章 哈尔滨东站运输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4.1 哈尔滨东站简介
        4.1.1 哈尔滨东站概况
        4.1.2 哈尔滨东站运输安全管理的不利因素
    4.2 人的不安全因素及原因
        4.2.1 思想认识方面
        4.2.2 业务干部素质
        4.2.3 作业人员素质
    4.3 管理的不安全因素及原因
    4.4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及原因
第5章 提高哈尔滨东站运输安全管理的对策
    5.1 人的不安全因素对策
        5.1.1 提升专业管理人员技能
        5.1.2 提升作业人员技能
    5.2 管理的不安全因素对策
        5.2.1 运用安全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进行安全数据管理
        5.2.2 加强现场作业检查指导
    5.3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对策
        5.3.1 构建车站双重预防机制
        5.3.2 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提示安全隐患处所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铁路调车工作安全系统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2章 铁路调车事故基本理论
    2.1 铁路调车作业
    2.2 铁路调车事故定义
    2.3 铁路调车事故分类
        2.3.1 按事故内容分类
        2.3.2 按事故造成的影响分类
    2.4 铁路调车作业安全特性
第3章 铁路调车安全因素分析
    3.1 人力因素影响分析
    3.2 设备因素影响分析
    3.3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3.4 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分析
    3.5 管理因素影响分析
    3.6 基于事故实例的安全因素分析
        3.6.1 实例分析
        3.6.2 提高调车作业安全的措施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事故树的铁路调车安全系统分析
    4.1 系统安全分析
    4.2 事故树分析法
        4.2.1 事故树分析法定义
        4.2.2 事故树的符号及其意义
        4.2.3 事故树的编制
        4.2.4 事故树的定性分析
        4.2.5 事故树的定量分析
    4.3 铁路调车事故实例分析
        4.3.1 铁路调车事故概述
        4.3.2 铁路调车事故实例基本情况
        4.3.3 铁路调车事故树的建立
        4.3.4 铁路调车事故树分析
    4.4 铁路调车事故树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调车安全系统评价
    5.1 系统安全评价
    5.2 层次分析法
        5.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5.2.2 选取标度
        5.2.3 构造判断矩阵
        5.2.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广铁集团调车安全系统评价
        5.3.1 调车作业安全评价指标构建的基本理论
        5.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调车安全工作指标体系权重分布
        5.3.4 广铁调车安全系统的综合评价
    5.4 广铁调车安全系统评价结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铁路车务调车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铁路安全研究现状
        1.2.2 国内铁路安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车务责任事故的基本情况
    2.1 铁路交通事故概念
    2.2 铁路交通事故分类
        2.2.1 事故等级
        2.2.2 事故类型
    2.3 车务责任事故等级统计分析
    2.4 车务责任事故类型统计分析
        2.4.1 车务责任事故分析
        2.4.2 车务调车责任事故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务调车事故预测分析
    3.1 灰色预测模型
        3.1.1 灰色预测GM(1,1)模型
        3.1.2 GM(1,1)模型精度检验
    3.2 MATLAB实现灰色预测及模型精度检验
    3.3 车务调车事故的灰色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务调车事故原因分析
    4.1 调车事故树建立
        4.1.1 调车事故分析
        4.1.2 调车事故树的建立
    4.2 调车事故树分析
        4.2.1 调车事故树最小割集
        4.2.2 调车事故树结构重要度分析
        4.2.3 编制调车安全检查表
    4.3 调车事故树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调车“两违”行为成因及防控措施
    5.1 调车“两违”行为的现状概述
    5.2 调车“两违”行为成因分析
        5.2.1 现场作业人员
        5.2.2 管理人员
        5.2.3 安全检查人员
    5.3 消除“两违”行为的对策措施
        5.3.1 提高“两违”危害性的认识
        5.3.2 解决错误的安全意识
        5.3.3 重视管理者违章指挥
        5.3.4 强化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
        5.3.5 保持对规章制度的敬畏之心
        5.3.6 提高安全检查的严肃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强调车安全的建议
    6.1 加强调车人员队伍素质建设
        6.1.1 加强调车培训能力建设
        6.1.2 强化调车人力资源保障
        6.1.3 优化培训组织
    6.2 强化调车安全管理
        6.2.1 有效落实安全双重预防机制
        6.2.2 扩展音视频覆盖
        6.2.3 加强大数据分析应用
    6.3 提升专业管理效能
        6.3.1 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6.3.2 严格专业技术规章管理
        6.3.3 推进调车环境改善
    6.4 强化调车安全关键控制
        6.4.1 严格执行客车进路保护“三禁止”
        6.4.2 严格落实隔开设备管理规定
        6.4.3 强化安全红线管理
        6.4.4 持续开展调车安全专项整治
        6.4.5 大力推广科技保安全设备
        6.4.6 推进作业组织方式改进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论文结论
    2.不足之处
    3.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安全系统管理在调车作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工作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 陈若刚.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D]. 姬文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东北地区车务站段行车安全风险管控优化研究[D]. 袁希年.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价研究[D]. 黄立.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5]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 任正康.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开发[D]. 于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编组站调车作业系统风险评价研究[D]. 仲庆.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哈尔滨东站运输安全管理研究[D]. 鲍宇.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9]铁路调车工作安全系统分析及评价[D]. 杜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10]铁路车务调车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D]. 石晓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安全系统管理在调车作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