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恒值法计算电路过渡过程

用恒值法计算电路过渡过程

一、电路过渡过程的常数定值法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周瑞琪,周济民[1](1983)在《电路过渡过程的常数定值法计算》文中认为本文提出了用常数定值法进行常参数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计算,阐述了常数定值法的计算原理,给出了初值情况下电路过渡过程的计算式.文中还将常数定值法和运算法作了比较.计算表明,本法特别适合于高阶微分方程的计算.

蔡清元[2](2011)在《薄膜生长的宽光谱监控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性能的光学薄膜器件的制备需要有先进的薄膜制备技术、监控技术及检测技术作支撑。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薄膜生长监控技术,光学监控技术正从单波长监控方式向多波长和宽光谱监控方式发展。以提高薄膜生长监控精度及薄膜生长工艺为目标,本论文针对宽光谱监控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也研究了生长速率、薄膜厚度、温度等参数对薄膜的光学常数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1、研制了用于电子束蒸发薄膜生长设备的一套宽光谱监控系统,解决了系统研制过程中的各种软硬件问题。对传统的宽光谱监控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大大减少了计算量。提出软硬两种处理方法去除衬底干涉噪声,并分别采用K9玻璃衬底和双面抛光硅片衬底制备了窄带滤波片,均实现了良好的带通特性。利用宽光谱监控系统的在位误差补偿功能,所制备的薄膜的最终光谱与理论模拟光谱符合得很好,验证了所研发的红外宽光谱监控系统具有满意的监控效果。2、研究了SiO2薄膜光学常数随生长厚度变化的趋势,及这种趋势与生长速率的关系。利用电子束蒸发方法在硅片衬底上制备系列SiO2薄膜样品,厚度范围为~1m到600nm。采用变角度椭圆偏振光谱仪对薄膜样品进行测量,每个样品获得200多组椭偏参数。选用适当的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了SiO2薄膜的折射率色散关系及厚度值。实验结果表明快速生长和慢速生长的SiO2超薄膜的折射率随厚度变化趋势不同,慢速生长的薄膜更容易形成致密膜层。3、基于单振子的洛伦兹色散模型,分析了材料的光学常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采用自制的温度可变的椭偏测量样品室对样品进行变温,从而实现了在不同温度下对样品进行椭偏参数的测量,并进一步获得不同温度条件下样品光学常数的色散曲线。作为例子,对硅片和金膜进行了变温椭偏测量。测量结果显示,材料光学常数随温度发生了变化,能隙左右的光学常数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不同,与包含温度因素的洛伦兹色散模型的理论分析相符合。实验表明,变温椭偏适合用于确定一些固体材料(例如半导体)的能隙位置。

刘向龙[3](2019)在《电磁层析成像关键问题及其在高铁车轮探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年左右,我国高铁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高铁车轮是高铁车辆与钢轨接触的唯一运动部件,工作在非常复杂的应力状态下,导致疲劳条件下微小的缺陷也很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加快扩散速度,有可能导致疲劳裂纹等故障。因此,对高铁车轮作定期的无损检测对保障行车安全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电磁层析成像(electromagnetictomography,EMT)技术具有非接触、非侵入、无辐射、低成本、快速成像等特性,并且具有对导电和导磁材料同时敏感的测量优势。本文探索了一种新颖的高铁车轮缺陷检测方法,研究了将电磁层析成像技术应用在高铁车轮探伤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 EMT的正问题和逆问题以及灵敏度矩阵求解的三种方法,并研究了 EMT探伤传感器的理论和数值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有限元方法及其在EMT求解中的应用。(2)提出了一种L1-Lp图像重建算法,该算法构造了新的目标泛函,该目标泛函利用L1范数作为数据项,Lp范数作为正则化项,将EMT逆问题转换成最优化问题,改善了图像重建算法对数据误差的敏感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3)提出了一种修正的Landweber迭代图像重建算法,通过在电磁层析成像逆问题目标泛函中添加正则化项,改善了重建图像的质量和收敛过程。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了修正Landweber迭代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研究了 O型EMT传感器中线圈数量对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搭建了仿真研究平台,采用五种不同线圈数量的传感器分别对被测物场中的五种典型电导率分布进行数值仿真。根据得到的重建图像质量,确定了一定传感器尺寸下的最佳线圈数量。(5)研究了直接3D EMT成像的理论,包括3D EMT正问题、灵敏度矩阵和3D EMT逆问题。直接3D EMT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3D传感器布局、测量策略、数值仿真研究、3D图像重建算法以及3D显示等。搭建了直接3D EMT有限元仿真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重建图像结果验证了直接3D EMT成像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6)根据高铁车轮的结构特性和材料的电磁特性,设计了 U型EMT传感器,搭建了高铁车轮电磁层析成像探伤系统有限元模型,针对典型的浅表缺陷进行了仿真和图像重建。进而搭建了高铁车轮电磁层析成像探伤实验系统,包括探伤台架的设计加工、U型传感器的设计加工、信号发生和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以及信号调理和通道切换模块的设计等,利用搭建的系统对典型缺陷进行了实验研究。

张飞涟[4](2004)在《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铁路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铁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更多的投资者、公众将密切关注铁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效益高低,迫切需要对已建成的铁路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以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未来铁路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水平。 本文在大量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主持的铁道部两个后评价课题,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和多目标决策技术,明确界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概念,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框架,重点研究了各后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奠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所建立的理论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创新点如下: 1.系统地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指出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包括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融资方案后评价、财务后评价、国民经济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社会后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和综合后评价八大内容。这些内容分别从某一角度反映了铁路项目的建设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为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 2.规范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Delphi法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12大指标体系及详细的评分准则,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观赋权+逻辑框架法”的综合评价模型。该方法在充分吸收专家评价知识、经验的同时,又对一些模糊、不确定的判断进行了定量化处理,并借助逻辑框架法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实际项目的建设过程后评价提供一个实用、方便的评价方法。 3.从中国铁路建设项目融资现状出发,比照发达国家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项目及中国其他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的经验,首次提出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概念,深入分析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内容,建立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因素集,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某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铁路建设项目铁路建设基金征收和使用存在的问题、社会融资不足的问题以及运价机制僵化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效率的五种对策。 4.将随机过程理论与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和风险分析相结合,对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一些创新研究,首次提出运用随机评价方法进行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的思路。提出了基于运量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非平稳随机时间序列模型和随机灰色系统模型,基于综合运价率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随机综合模型,基于客、货运价分别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正态模型和布朗模型,基于运营成本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随机线性回归模型,并根据不同模型应用的条件,分别应用于不同的铁路建设项目,获得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的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存在的基础数据预测不准、基准值确定滞后、投资体制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可采取的四种对策。 5.在分析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揭示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基本原理,界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范围,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计算的方法,特别是对目前铁路建设项目间接效益计算这一理论与实践的难点,首次提出消费者需求剩余分析法,比较好的解决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中效益的重复计算和理论依据缺乏科学性的问题,也大胆突破了现有的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对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最后对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存在的计算方法和影子价格与参数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四条建议。 6.明确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指出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影响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美学环境影响后评价和环保管理水平及治理效果后评价,在此基础上,全面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4大类20个指标体系,研究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提出了不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一览表法、矩阵法、指数法)和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环境质量效用法、环境损失价值分析法)。最后,对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提出了控制与防治环境不利影响的基本措施和具体措施。 7.从明确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概念出发,指出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内容包括社会影响后评价、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和社会风险后评价,并分别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4大类20个评价指标体系,社会互适应性2大类6个评价指标体系,社会风险后评价7大类8个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指标的计算或定量方法,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基线调查分析法、利益群体分析法、逻辑

陈帝伊[5](2013)在《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以前我们研究的线性理论只是对客观的非线性世界的一种近似。因此,研究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混沌运动和分岔现象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它们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界的非线性本质。在工程中的水电站系统,是典型的耦合了水利系统、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生产实践中,也发现国内外大中型水电站中水力发电机组均存在一定的稳定性问题。其表现出水轮机调节系统的控制十分困难,与之矛盾的是:水电站机组装机容量、其所占电力系统容量的比率越来越大和自动化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所以,本文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入手,研究新的物理系统、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并尝试将其应用到水电站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个新三维的混沌系统,若对这个三维混沌系统中的一个线性项进行绝对值运算,即可得到该系统的羽翼倍增的新混沌系统。它让我们认识到次要部分的微小改变的确也能重大改变事物的整体特征,因为,我们知道“非线性是产生混沌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非线性项是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的主要部分。同时,还对这个新系统进行了耗散性分析、平衡点特征分析等动力学分析。最后,给出了实现该系统的电路图,电路实验观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彼此一致且互相印证。(2)通过提出一个新的分段线性函数,实现了能够产生二到n个涡卷的新混沌系统,并且给出了其电路设计方案。电路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相互统一。最重要的是,在进行非线性动力学的过程中发现:系统的相轨迹图、庞加莱图和分岔图是统一在一起的。具体的说就是:①庞加莱图与相轨迹图在随着涡卷数量的变化时,是彼此一致的。更确切的为,在庞加莱图上的分形的圆圈数量是随着涡卷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庞加莱图和相轨迹图两者在这个方面上是一致的。②不同涡卷的分岔图上的密集点数目随着涡卷数量的增大而递增。换句话说,他们彼此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相轨迹图中吸引子的数目来判定分岔图中密集点的数目,而判定分岔图的正确与否,反之亦然。最后,我们可以说,相轨迹图、分岔图和庞加莱映射图,这些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工具是统一的一个整体,彼此能互相校核。当然,各自都有自己的独特一面,能反映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一个侧面。(3)提出了一个新的四维的分数阶混沌系统,给出了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数值模拟的算法迭代过程,根据分数阶稳定性定理,分析了分数阶动力学系统的平衡点稳定性。给出了分数阶0.8,0.9阶的单元电路的形式,和完整的新分数阶混沌系统的电路图。提出了一个新的三维分数阶混沌系统,通过对其第二个方程的一个线性项进行绝对值运算,可以得到该分数阶系统的羽翼倍增系统。并设计了其实现电路。(4)在混沌控制方面,首先研究了在考虑有界噪声时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对混沌系统的控制与实践,探讨了用饱和函数解决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抖振问题,深入研究了不同趋近率对被控系统过渡过程的影响;其次研究了一类三维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类三维分数阶混沌系统的一般形式,并通过三个典型例子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用只含一个控制项的控制器控制一类四维超混沌系统,该控制方法对非线性输入和随机噪声都具有很好的鲁棒性。(5)在混沌同步方面,首先基于LMI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变换采用模糊控制方法实现了分数阶与整数阶混沌系统的同步,以此来建立两者之间的桥梁,还同时实现了混沌系统的反同步,指出同步与反同步是统一在一起的,可以用同一方法实现,最后实现了不同维混沌系统之间的同步,提出控制是特殊的同步,同步是更广义的控制。最后,基于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实现一类n维混沌系统的同步,如果将每一维方程看作一个节点,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复杂网络同步。(6)在同步电路方面,首先基于错位同步理论实现了整数阶混沌系统的同步电路设计。其次,基于非线性反馈方法实现了分数阶混沌系统的同步。最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最小单元响应电路,该电路能够同步任一对称或不对称的整数阶或分数阶混沌电路,给出两个典型例子来证明该电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这也是第一次在工程上实现分数阶与整数阶混沌系统的同步,此实验的成功为两者建立了完美的桥梁。在此工作之后,基于混沌电路的保密通信也将面临新的挑战。(7)在简单式调压井模型基础上,考虑弹性水击效应、发电机转矩角的影响等,建立了单机单管时的水轮机调节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非线性理论,分析了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建立了带缓冲罆的水轮机调节系统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在考虑电网频率波动对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在考虑调压设备及尾水管道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轮机调节系统弹性水击非线性数学模型。并在此模型基于上,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对某一具体水电站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和具体运动特性研究:最后,提出了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并将其应用到水轮机调节系统中,消除系统的不稳定状态。

刘威葳[6](2011)在《高稳定度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常用的稳态强磁场和脉冲强磁场具有各自的优势及其局限性:稳态强磁场波动小、持续时间长,但场强通常低于50 T,且运行费用高昂;脉冲强磁场场强高,运行费用较低,但持续时间短,且磁场随时间变化。具有高稳定度平顶的长脉冲强磁场,能够较好地综合稳态和脉冲强磁场的优势,可以满足材料比热测试、高参数核磁共振等科学实验对磁场高场强和高稳定度的双重要求,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电源系统是产生强磁场的核心部件之一,其类型一般包括电容器型电源、电感储能型电源、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电网整流型电源等等。脉冲磁体供电方案的设计、电源参数的选型、控制策略的实施,将决定磁场的波形和质量,从而对科学实验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针对一些科学实验对强磁场高场强和高稳定度的双重要求,以高稳定度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由电动机和发电机共轴组成的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研究方面:建立了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的异步电动机等效模型,提出了将双闭环解耦控制策略应用于转子侧变频器的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脉冲发电机由于达不到额定转速而不能充分释放能量的问题;分析了交流侧系统阻抗对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相控整流器的影响;针对交流侧电缆等值电路特性可能引起的系统谐振问题,提出了并联RC滤波支路以改变系统参数的方法来消除谐振;分析了相控整流器的输入输出特性,结合消除高频谐振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分时段投切单调谐滤波器组的措施,既能够改善相控整流器交流侧电流波形,又较好地解决了仅并联单调谐滤波器可能引起的无功倒送问题。在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纹波抑制研究方面:针对同轴电缆杂散电容引起的高频谐振现象,提出了并联RC滤波支路的方法来消除该谐振;针对相控整流器给直流侧负载带来的纹波电流,在对直流侧无源电力滤波器的方案设计、参数选择详细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消除高频谐振的要求,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衰减纹波的改进型组合滤波器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磁场的稳定度,提出了直流侧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滤波方案,对检测方法、控制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滤波方案的正确性。在由单线圈磁体产生的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研究方面:首先借助专业磁体设计软件设计了两套单线圈准稳态磁体;在充分考虑磁体电阻随温升而上升的因素上,将重复控制应用于触发角开环、磁体电流(或磁场)闭环的复合控制策略,通过逐次减小相控整流器跟踪误差来实现高稳定度平顶强磁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蓄电池组和相控整流器串联给单线圈准稳态磁体供电的新型供电拓扑结构,来产生平顶更宽的平顶长脉冲强磁场。在由双线圈磁体产生的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研究方面:结合准稳态磁体的设计要点,设计了一套双线圈准稳态磁体,阐述了双线圈准稳态磁体互感耦合问题;提出了采用去耦变压器来实现双线圈准稳态磁体互感解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与双线圈准稳态磁体配套的组合供电方案,包括相控整流器和电容器组合供电方案,相控整流器和蓄电池组合供电方案和两组相控整流器的组合供电方案;提出了一种双线圈平顶长脉冲磁场控制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串联去耦变压器,而是将重复控制策略应用于两组相控整流器,使其分别输出一个与互感压降大小相等的电压来抵消互感作用,从而实现内线圈和外线圈各自的平顶磁场;建立了仿真模型,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案的特点以及优缺点,为双线圈准稳态磁体的工程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龚静[7](2004)在《基于FTU的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研究及实现》文中指出我国的中压电网基本上都是小电流接地系统(NUGS),它包括中性点不接地系统(NUS)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NES),NUGS的单相接地故障率最高,而由于单相接地时故障电流小,信号微弱,使得NUGS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诸多文献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现有各种选线方案的原理与利弊,在对NUGS单相接地故障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大量动模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对NUS利用稳态基波量、对NES利用暂态量和稳态谐波量的选线方案。NUGS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硬件是以SD-2210型电力系统远动终端(FTU)为基本采集单元来实现,SD-2210型FTU采用TI公司的高速且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的DSP芯片TMS320F206为核心部件、高速高精度14位模数转换芯片MAX125为数据采集芯片而构成,这样的硬件优势克服了传统单片机普遍存在的反应速度慢、选线准确性差的缺陷,满足了电力系统运行对装置的精度和实时要求。在软件程序开发上,针对以往各选线方法的缺陷,对实用选线判据进行了优化。针对NUS在传统比幅比相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完善方案,即“3C方案”、“2C1V方案”和“1C1V方案”,这克服了“时针效应”,增大相位比较动作区,提高了保护动作的正确性;针对NES提出了暂态首半波和七次谐波综合选线方案,解决了如何捕捉到暂态首半波、如何从采集到的数据中定位首半波的技术难题,并将群体比幅比相的概念引入到首半波的判断选线中,给出了暂态首半波选线实用判据;突破了传统的5次谐波选线依据,首次提出了7次谐波选线方案,分析了利用。7次谐波选线较5次谐波选线的优点,并详细论述了与之相关的频率跟踪技术,暂稳相结合的选线方法有效的提高了NES选线的准确性。动模实验结果验证了选线方案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喻乐[8](2012)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建模与直流馈线保护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面交通日趋紧张,城市轨道交通成为缓解交通问题的最佳选择。然而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为其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了新的问题:如高峰运行时列车密度加大、城郊及城际线路供电距离过长、早期修建线路老化严重等。特别是直流馈线由于敷设条件和运行环境差等原因更容易在上述新问题的影响下引发短路故障,严重威胁着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运行特性、故障分析、保护与控制技术及其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针对其特殊的供电及运行方式建模,分析运行特性及故障特性,研究直流馈线保护的配置与配合以及新的判据和算法。完成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殊供电方式及机车运行特性,结合实际参数及所获得的相应机车数据,对供电系统各主要元件牵引变电站、机车、轨道等进行了综合建模与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地铁直流馈线运行录波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机车过电分段、机车再生制动时发生短路故障等情况的仿真建模方法,研究分析了各种运行方式下的运行特性及电流特征。(2)深入研究了轨道在通过短路电流时所产生的集肤效应对直流馈线短路电流变化特征的显着影响。推导并提出了一种考虑集肤效应的钢轨等效暂态电流计算方法,该方法基于求取电压阶跃级数以获得电流级数响应,实现对钢轨等效圆柱形导体的电流暂态特性计算;针对远端短路的情况,通过分析供电系统短路回路模型,采用S-function模块实现上述方法,采用该方法与轨道暂态阻抗计算的相互迭代实现轨道远端短路时的电流暂态计算。(3)区别远端短路时的直流馈线短路电流与机车恒转矩运行时直流馈线电流是传统保护算法的难点。本文研究了两种电流所具有的指数函数特性及其时间常数变化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Mexh小波基辨识两种电流的方法,该方法利用Mexh小波变换具有提取指数函数中的时间常数特征的能力,对直流馈线电流进行反向大尺度小波变换分析并提取其时间常数变化特征实现辨识,并通过对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实测直流馈线电流进行变换及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辨识方法的有效性。(4)本文提出了DDL (di/dt与△I保护组合)+小波上升率保护的直流馈线主保护方案,方案充分利用三种原理保护的优越性并使其相互配合实现直流馈线全长100%保护:DDL+AI保护反应近距离短路故障、DDL+AT保护反应中远距离短路故障、小波上升率保护反应远端短路故障,研究保护方案的参数整定与配合,设计了保护实现流程。通过各种不同运行情况的仿真及现场录波数据对该保护方案进行了测试,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斌[9](2016)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模拟电路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元素,由于模拟电路具有非线性、连续性和容差等性质,但是伴随其体积日趋变小,集成化日趋增大,使得对模拟电路进行故障诊断的难度越来越大。针对模拟电路大规模的发展以及可及节点减少的现状,现有方法在有些情况下对模拟电路进行故障特征提取仍很不理想并且存在较多的相似性,不能深入且全面的对故障特征进行表征,基于这一现实,本文利用分形理论对模拟电路进行故障诊断。其中,分形维数可以有效的度量电路的故障特征、识别电路的故障状态。本文以分形理论为基础,主要围绕分形维数和分形故障诊断方法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针对现有方法存在较多相似性的问题,分别采用分形盒子维数和信息维数对模拟电路故障进行特征提取,给出了基于盒子维数、信息维数的电路特征及对应获取电路分形参数的方法。针对盒子维数和信息维数不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模拟电路的故障状态,采用多重分形理论对模拟电路进行故障诊断,通过多重分形谱对故障特征进行提取及相应的故障诊断方法。本文由浅入深给出了三种基于分形理论的电路特征,掌握了获取电路分形参数的方法及相应的故障诊断方法,并对典型电路进行了仿真,结果证明该故障诊断方法是可行的。为模拟电路的故障诊断提供了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孟凡刚[10](2017)在《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故障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对高压断路器产品需求更为迫切,并对其安全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压断路器是高压输电系统中关键控制和保护设备,具有结构复杂、开断电流大、响应速度快、分合闸时间短、冲击振动剧烈及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在大功率脉冲载荷诱发下展现出复杂宽带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据统计,在高压断路器工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中,机械故障占居首位,而操动机构作为高压断路器最主要的执行单元,其动态特性直接决定了高压断路器的机械可靠性。为提高产品的机械性能与安全可靠性,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科学的产品动态分析评价体系及研究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产品在实际运行和测试过程中发生的典型机械故障现象,以某型高压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仿真建模与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深入、系统性地对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其故障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高压断路器的结构特点及工作要求,设计并搭建了弹簧操动机构机械特性与弹簧应力松弛试验平台系统,可实时采集高压断路器的位移、速度、应力、振动信号及弹簧蠕变参数等试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测量误差。此外,建立了高压断路器典型的拒分、拒合机械故障实物模型,得到相应的机械故障特征及故障诱因,通过在线测试系统实时采集多种机械故障特征信号,为后续的数值仿真计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2.以某型高压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平面旋转铰间隙矢量模型,对比分析多种接触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然后采用修正的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摩擦力模型描述运动副间隙的接触碰撞过程,并通过修正Craig-Bampton子结构模态综合法得到柔性体的模态集,最终建立含多间隙的多连杆机构多体动力学刚柔耦合模型,研究运动副间隙、结构柔性及接触摩擦等因素诱发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分析间隙值、间隙数、柔体数及摩擦系数诱发的多体系统动态响应规律。3.综合考虑材料弹塑性、冲击碰撞、接触摩擦等非线性因素耦合作用,建立了含三维旋转铰铰间间隙的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整机有限元参数化数值仿真模型、疲劳寿命预估模型及弹簧蠕变模型,并通过试验测试及能量平衡分析理论评估模型的精确性与可靠性,研究机械系统分、合闸过程中大功率脉冲诱发的复杂宽带非线性动态响应特性,分析关键部件挤压变形、应力集中、疲劳失效及蠕变松弛等潜在的故障机理特性。4.基于参数化数值仿真系统平台,通过参数及边载设置方法,建立高压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的“弹簧失效”、“间隙误差”、“锁扣失灵”、“凸轮偏距”、“机械卡涩”、过“死点”六种典型机械故障仿真模型,研究相应的典型机械故障特征,分析故障机理并寻求相应关键参数诱发故障的临界阈值。此外,基于仿真模型所生成的故障样本数据库,建立故障智能诊断模型实现故障信号的特征提取及智能识别。本文首次通过仿真建模方法对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整机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其典型故障机理进行研究,揭示了关键因素对系统非线性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得到了关键参数诱发相应机械故障的临界阈值。此外,构建的数值仿真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为实现产品的动态分析、设计优化及其可靠性的提高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二、电路过渡过程的常数定值法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路过渡过程的常数定值法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2)薄膜生长的宽光谱监控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学薄膜制备历史和方法
        1.1.1 光学薄膜发展历史
        1.1.2 薄膜制备方法分类
    1.2 薄膜生长监控手段
        1.2.1 石英晶体监控
        1.2.2 单波长光学监控及改进
        1.2.3 宽光谱光学监控
        1.2.4 其他监控手段
    1.3 薄膜的检测方法
        1.3.1 薄膜检测分类
        1.3.2 椭圆偏振光谱测量技术
    1.4 本论文工作概述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论文工作介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薄膜生长宽光谱监控系统研制
    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1.1 AFDS-1100高性能薄膜生长系统
        2.1.2 光源
        2.1.3 光谱仪
    2.2 光路及电路系统
        2.2.1 出射光路搭建及调节
        2.2.2 接收光路搭建及调节
        2.2.3 监控电路
    2.3 光谱数据获取及软件系统
        2.3.1 光学薄膜的计算理论
        2.3.2 模拟光谱获取及实验数据去噪处理
        2.3.3 系统软件功能及界面
    2.4 薄膜生长准备工作及监控流程介绍
        2.4.1 生长前准备工作及真空环境获取
        2.4.2 监控生长流程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红外宽光谱监控制备窄带滤波片
    3.1 窄带滤波片的膜系设计
        3.1.1 窄带滤波片设计原理
        3.1.2 膜系结构对窄带滤波片光学特性影响
        3.1.3 折射率误差对窄带滤波片光学特性影响
        3.1.4 厚度误差对窄带滤波片光学特性影响
        3.1.5 膜系修正
    3.2 光谱特征分析及数据处理
        3.2.1 光谱特征随生长厚度变化
        3.2.2 数据处理方法及改进
    3.3 衬底干涉噪声处理
        3.3.1 衬底干涉
        3.3.2 衬底干涉软处理方法
        3.3.3 衬底干涉硬处理方法
    3.4 窄带滤波片的生长
        3.4.1 样品制备参数设定
        3.4.2 K9玻璃衬底的窄带滤波片制备
        3.4.3 硅片衬底的窄带滤波片制备
    3.5 实验光谱分析
        3.5.1 实验与理论光谱比较
        3.5.2 宽光谱监控拟合得到的生长膜系
    3.6 窄带滤波片应用
        3.6.1 光谱分析新方法
        3.6.2 窄带滤波片用于制作光谱分析系统理论模拟研究
        3.6.3 实验测试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长厚度及速率对硅基二氧化硅薄膜光学性质影响研究
    4.1 薄膜的生长
        4.1.1 薄膜生长控制系统的改进
        4.1.2 薄膜生长工艺参数选择
    4.2 薄膜的椭圆偏振光谱测量
        4.2.1 RPAE型椭圆偏振测量原理
        4.2.2 材料色散模型介绍
        4.2.3 椭偏参数的测量与拟合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快速生长的SiO2薄膜光学性质随厚度演变
        4.3.2 慢速生长的SiO2薄膜光学性质随厚度演变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薄膜生长材料的光学常数温度稳定性的椭圆偏振测量
    5.1 温度与材料光学性质理论基础
        5.1.1 光与介电材料的相互作用
        5.1.2 介电常数的温度影响因素
    5.2 椭偏测量系统的改进
        5.2.1 温控系统
        5.2.2 变温样品室的设计
    5.3 样品的变温椭偏测量
        5.3.1 硅片变温椭偏测量
        5.3.2 金膜变温椭偏测量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工作总结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电磁层析成像关键问题及其在高铁车轮探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铁车轮探伤概述
        1.1.1 高铁车轮主要缺陷分析
        1.1.2 高铁车轮探伤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
        1.2.1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概述
        1.2.2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原理及组成
        1.2.3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分类
        1.2.4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电学层析成像技术
    1.4 电磁层析成像技术
        1.4.1 EMT技术概述
        1.4.2 EMT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3 EMT技术潜在的应用领域
        1.4.4 EMT技术存在的难点
        1.4.5 EMT技术在高铁车轮探伤中的应用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5.2 论文组织安排
        1.5.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电磁层析成像的理论基础
    2.1 电磁层析成像的基础
        2.1.1 EMT系统构成
        2.1.2 EMT系统分类
    2.2 EMT正问题和逆问题的研究
        2.2.1 EMT正问题的物理描述
        2.2.2 EMT逆问题的物理描述
    2.3 电磁激励场与物场相互作用的研究
    2.4 灵敏度矩阵的研究
        2.4.1 模型扰动法
        2.4.2 测量扰动法
        2.4.3 场量提取法
    2.5 EMT探伤传感器的理论和数值分析
        2.5.1 解析法在低频电磁问题中的应用
        2.5.2 空气芯线圈在导电平面上电感变化的研究
    2.6 有限元仿真方法
        2.6.1 有限元分析的实现
        2.6.2 有限元法在EMT正问题中的实现
        2.6.3 有限元法在EMT正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2.7 EMT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8 本章小结
3 EMT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
    3.1 EMT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
    3.2 EMT图像重建算法综述
        3.2.1 线性反投影算法
        3.2.2 Tikhonov正则化方法
        3.2.3 截断奇异值分解算法
        3.2.4 Landweber迭代算法
        3.2.5 迭代Tikhonov算法
        3.2.6 总变差正则化算法
        3.2.7 共轭梯度算法
        3.2.8 卡尔曼滤波算法
        3.2.9 布谷鸟算法
        3.2.10 压缩感知算法
    3.3 L_1-L_p算法
        3.3.1 L_1-L_p算法基本理论
        3.3.2 仿真研究
        3.3.3 实验研究
    3.4 修正Landweber迭代算法
        3.4.1 修正Landweber迭代算法理论研究
        3.4.2 重建图像仿真结果
        3.4.3 重建图像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EMT传感器线圈数量的优化研究
    4.1 研究现状
    4.2 仿真平台搭建
    4.3 图像重建结果分析
        4.3.1 采用Tikhonov正则化方法的图像重建
        4.3.2 采用投影Landweber迭代算法的图像重建
        4.3.3 采用共轭梯度算法的图像重建
        4.3.4 灵敏度矩阵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直接三维电磁层析成像理论研究
    5.1 3D ET研究现状
    5.2 三维电磁层析成像理论
        5.2.1 3D EMT正问题
        5.2.2 灵敏度矩阵
        5.2.3 3D EMT逆问题
    5.3 三维电磁层析成像仿真模型搭建
        5.3.1 直接3D EMT传感器设计
        5.3.2 3D EMT测量原理
    5.4 图像重建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高铁车轮电磁层析成像探伤系统的设计与实验分析
    6.1 高铁车轮电磁层析成像探伤系统仿真研究
        6.1.1 高铁车轮缺陷的设计
        6.1.2 高铁车轮探伤系统传感器结构的设计
        6.1.3 高铁车轮探伤系统仿真平台搭建
        6.1.4 激励信号相关参数选择
        6.1.5 剖分单元数量的选择
        6.1.6 灵敏度矩阵分析
        6.1.7 高铁车轮电磁层析成像探伤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6.2 高铁车轮电磁层析成像探伤实验系统设计
        6.2.1 探伤台架设计
        6.2.2 传感器设计
        6.2.3 信号发生和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6.2.4 信号调理和通道切换模块设计
        6.2.5 上位机设计
    6.3 高铁车轮电磁层析成像探伤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6.3.1 不同类型高铁车轮缺陷的设计
        6.3.2 高铁车轮缺陷检测系统实验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基础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总原则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2.1 概述
        2.1.1 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2.1.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概念
        2.1.3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内容
    2.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1 前期决策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2 设计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3 施工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4 运营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3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方法
        2.3.1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内容及指标筛选方法
        2.3.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3.1 概述
        3.1.1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现状分析
        3.1.2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概念
    3.2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的后评价
        3.2.1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的构成
        3.2.2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后评价的内容
    3.3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
        3.3.1 资金结构后评价
        3.3.2 融资成本后评价
        3.3.3 融资风险后评价
        3.3.4 分年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后评价
    3.4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的模糊综合后评价
        3.4.1 模糊综合后评价的基本原理
        3.4.2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模糊综合后评价方法
    3.5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3.5.1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
        3.5.2 加快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改革的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4.1 概述
        4.1.1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的概念
        4.1.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的内容
    4.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基础数据的后评价
        4.2.1 运量的后评价
        4.2.2 运营成本的后评价
        4.2.3 客货运价的后评价
    4.3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现有做法
        4.3.1 基础数据的确定与预测
        4.3.2 财务后评价报表的编制
        4.3.3 财务后评价的指标计算
        4.3.4 财务不确定性分析
    4.4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随机评价方法的研究
        4.4.1 基于运量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4.4.2 基于价格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4.4.3 基于运营成本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4.5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4.5.1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存在的问题
        4.5.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办法修改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5.1 概述
        5.1.1 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5.1.2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概念
        5.1.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基本原理
    5.2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中效益与费用的计算
        5.2.1 直接效益与直接费用的计算
        5.2.2 间接效益与间接费用的计算
    5.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影子价格体系
        5.3.1 影子价格的理论计算
        5.3.2 影子价格的实际计算
        5.3.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影子价格的确定
    5.4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报表系统
    5.5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指标
    5.6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5.6.1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
        5.6.2 改进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6.1 概述
        6.1.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1.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6.1.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制度
        6.1.4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6.1.5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的内容
    6.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6.2.1 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6.2.2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6.2.3 对美学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6.2.4 对环保管理水平及治理效果的后评价
    6.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6.4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6.4.1 不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6.4.2 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6.5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
        6.5.1 控制与防治的基本措施
        6.5.2 控制与防治的具体措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7.1 概述
        7.1.1 项目社会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7.1.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概念
        7.1.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基本原则
    7.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内容
        7.2.1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
        7.2.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
        7.2.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风险后评价
    7.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
        7.3.1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
        7.3.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指标
        7.3.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风险后评价指标
    7.4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7.4.1 基线调查分析
        7.4.2 利益群体分析
        7.4.3 逻辑框架分析法
        7.4.4 综合定性分析评价法
        7.4.5 综合定量评价法
    7.5 加强铁路建设项目社会评价与后评价的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8.1 概述
        8.1.1 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8.1.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概念
        8.1.3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的
    8.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的研究
        8.2.1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8.2.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8.2.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
        8.2.4 铁路建设项目技术可持续发展评价
        8.2.5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
    8.3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8.3.1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选定的原则
        8.3.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8.4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8.4.1 指标综合评价法
        8.4.2 功能系数法
        8.4.3 规划法
        8.4.4 主成分分析法
    8.5 加强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建议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9.1 概述
        9.1.1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的概念
        9.1.2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体系
    9.2 铁路建设项目不设置单一指标的综合后评价方法
        9.2.1 不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框架
        9.2.2 不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方法
    9.3 铁路建设项目设置单一指标的综合后评价方法
        9.3.1 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框架
        9.3.2 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方法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京广线北京至郑州段电气化工程项目后评价
    10.1 项目概况
    10.2 项目基础资料
        10.2.1 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基础资料
        10.2.2 项目设计阶段基础资料
        10.2.3 项目施工阶段基础资料
        10.2.4 项目运营阶段基础资料
    10.3 过程后评价
    10.4 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
        10.4.1 前评价确定的资金筹措方案
        10.4.2 项目实际实施的资金筹措方案
    10.5 项目财务后评价
        10.5.1 项目财务后评价基础数据
        10.5.2 项目财务后评价结论
    10.6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
        10.6.1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基本方法
        10.6.2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费用与效益的计算
        10.6.3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结论
    10.7 项目社会后评价
        10.7.1 项目吸引范围
        10.7.2 项目社会后评价
        10.7.3 社会后评价结论与对策建议
    10.8 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1 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2 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3 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4 持续发展评价结论
    10.9 项目综合后评价
        10.9.1 成功经验
        10.9.2 存在问题
        10.9.3 对策建议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11.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科研工作

(5)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混沌系统的陆续提出与发现
        1.2.2 混沌控制
        1.2.3 混沌同步
        1.2.4 水电站系统稳定性与控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四种新混沌系统的提出与电路实现
    2.1 羽翼倍增的混沌系统
        2.1.1 系统模型
        2.1.2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2.1.3 电路实现
    2.2 多涡卷的混沌系统
        2.2.1 新系统的数学描述
        2.2.2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2.2.3 电路实现
    2.3 新分数阶混沌系统
        2.3.1 分数阶动力学系统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3.2 系统模型
        2.3.3 电路实现
    2.4 羽翼倍增的分数阶混沌系统
        2.4.1 系统模型
        2.4.2 电路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线性系统的同步与控制
    3.1 混沌控制
        3.1.1 滑模变结构控制
        3.1.2 一类分数阶系统的控制
        3.1.3 一类超混沌系统的控制
    3.2 混沌同步
        3.2.1 模糊方法
        3.2.2 模糊滑模变结构
    3.3 同步电路
        3.3.1 整数阶混沌系统同步电路
        3.3.2 分数阶混沌系统同步电路
        3.3.3 整数阶混沌系统与分数阶混沌系统同步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线性动力学在水机电系统中应用
    4.1 混流式水轮机调节系统的非线性建模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4.1.1 水轮机调节系统建模
        4.1.2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4.2 带缓冲灌的水轮机调节系统的模型与动力学分析
        4.2.1 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
        4.2.2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4.3 含尾水管的水轮机调节系统
        4.3.1 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
        4.3.2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4.4 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存在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高稳定度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强磁场概述
    1.2 高稳定度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的研究意义
    1.3 强磁场电源系统发展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系统研究
    2.1 引言
    2.2 WHMFC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简介
    2.3 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电动机双馈调速系统
    2.4 相控整流器交流侧系统阻抗设计与校验
    2.5 相控整流器输入输出特性
    2.6 相控整流器交流侧电流波形改善措施
    2.7 小结
3 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纹波抑制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无源电力滤波器的纹波抑制方法
    3.3 基于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纹波抑制方法
    3.4 小结
4 单线圈准稳态磁体供电方式研究
    4.1 引言
    4.2 单线圈准稳态磁体设计
    4.3 相控整流器新型控制策略
    4.4 蓄电池组供电方式
    4.5 单线圈准稳态磁体组合供电方式
    4.6 小结
5 双线圈准稳态磁体组合供电方式研究
    5.1 引言
    5.2 双线圈准稳态磁体设计
    5.3 基于去耦变压器的互感解耦方法
    5.4 双线圈平顶长脉冲磁场控制方法
    5.5 小结
6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基于FTU的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NUGS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国外研究现状
    1.3 NUGS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国内研究现状
        1.3.1 利用电网稳态电气量特征提供的故障信息构成的选线方法
        1.3.2 利用电网暂态电气量特征提供的故障信息构成的选线方法
        1.3.3 其他方法
    1.4 选题背景、研究前景及意义
        1.4.1 选题背景
        1.4.2 研究前景
        1.4.3 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NUGS单相接地故障理论分析
    2.1 NUGS单相接地故障的稳态基波分析
        2.1.1 NUS金属性单相接地故障的稳态基波分析
        2.1.2 NUS经过渡电阻单相接地故障的稳态基波分析
        2.1.3 NES金属性单相接地故障的稳态基波分析
    2.2 NUGS单相接地故障的稳态谐波分析
        2.2.1 谐波的基本概念
        2.2.2 谐波产生的原因
        2.2.3 NUGS单相接地故障谐波电流分布
    2.3 NUGS单相接地故障的暂态分析
    2.4 NUGS单相接地故障选段研究
第3章 NUGS单相接地故障实验研究暨选线方案确定
    3.1 动态模型的建立
        3.1.1 建模思路
        3.1.2 动态模型及相关参数、设备
    3.2 稳态实验记录及分析
        3.2.1 实验记录
        3.2.2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3.3 暂态实验记录及分析
        3.3.1 实验记录
        3.3.2 实验波形分析结果
    3.4 NUS选线方案的确定
        3.4.1 选线原理
        3.4.2 该选线方案的特色
    3.5 NES选线方案的确定
        3.5.1 综合选线原理简介
        3.5.2 综合选线方法的特点
第4章 硬件设计
    4.1 SD-2210型FTU的原理框图及特点
    4.2 TMS320F206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机
        4.2.1 TMS320F206DSP主要特点
        4.2.2 TMS320F206存储器映射
        4.2.3 片上外设
        4.2.4 外部中断
        4.2.5 命令寄存器
        4.2.6 复位
    4.3 模拟信号输入
    4.4 数字量输入输出
    4.5 异步串行通讯
第5章 软件设计
    5.1 开发语言和工具介绍
        5.1.1 开发语言
        5.1.2 开发工具简介
    5.2 NUS系统选线下位机软件设计
        5.2.1 功能
        5.2.2 结构
    5.3 NUS系统选线上位机软件设计
        5.3.1 故障相的确定
        5.3.2 故障线路的确定#
    5.4 NES系统选线下位机软件设计
        5.4.1 暂态值的获取
        5.4.2 七次谐波与频率跟踪
    5.5 NES系统选线上位机软件设计
        5.5.1 暂态首半波的实用判据及选线流程图
        5.5.2 七次谐波的实用判据
        5.5.3 适于NES系统选线的综合选线方案
第6章 NUGS选线方案验证实验
    6.1 优化模型
    6.2 NUS的选线验证实验
        6.2.1 实验数据、波形的记录
        6.2.2 实验分析结论
    6.3 NES的选线验证实验
        6.3.1 实验数据、波形的记录
        6.3.2 实验分析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程序节选)

(8)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建模与直流馈线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综述
    1.2 供电系统仿真与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轨道短路电流暂态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直流馈线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供电系统运行及故障特性仿真与分析
    2.1 引言
    2.2 牵引变电站建模
    2.3 机车运行特性分析
    2.4 供电系统运行方式分析
        2.4.1 单边供电方式运行特性分析
        2.4.2 双边供电方式运行特性分析
        2.4.3 大双边供电方式运行特性分析
        2.4.4 Tee型供电方式运行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轨道短路电流暂态特性分析、计算与仿真
    3.1 引言
    3.2 等效圆柱形导体暂态特性计算
        3.2.1 导体表面叠加阶跃电场强度情况的暂态计算
        3.2.2 导体叠加阶跃电压信号情况的暂态计算
    3.3 任意形式信号的阶跃信号分析方法
    3.4 频域电流计算验证
    3.5 轨道短路电流计算模型
    3.6 算法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流馈线电流暂态特征及其提取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直流馈线暂态特征的小波变换分析
    4.3 直流馈线电流仿真及实测数据的小波变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直流馈线主保护新方案研究
    5.1 引言
    5.2 DDL保护原理分析
    5.3 反应远端短路的小波上升率保护
    5.4 直流馈线主保护新方案
        5.4.1 保护方案
        5.4.2 保护实现流程
        5.4.3 参数整定原则
    5.5 保护算法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分形理论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的发展历程
    1.3 模拟电路故障及诊断
        1.3.1 模拟电路故障分类
        1.3.2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
    1.4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分形及分形维数在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的初探
    2.1 分形理论概述
        2.1.1 分形的特性
        2.1.2 分形的分类
        2.1.3 分维及其性质
    2.2 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简述
        2.2.1 盒子维数
        2.2.2 信息维数
        2.2.3 关联维数
    2.3 关键参数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形理论在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的研究
    3.1 信号预处理与分形特征提取
        3.1.1 分形盒维数
        3.1.2 模拟电路分形特征提取算法
    3.2 以分形特征为输入量的故障诊断方法
        3.2.1 分形维数隶属度的计算
        3.2.2 神经网络数据处理步骤
    3.3 诊断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信息维数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实例
    4.1 信息分形理论基础
    4.2 信息维数
    4.3 信息分形分析图例
    4.4 信息分形诊断方法
        4.4.1 样本分形维数的推演
        4.4.2 样本分形特征值计算简述
        4.4.3 信息分形诊断模拟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重分形在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的研究
    5.1 多重分形概述
    5.2 多重分形谱的小波计算方法
    5.3 电路故障诊断的动态电流多重分形分析
        5.3.1 动态电流信号多重分形谱的计算
        5.3.2 多重分形谱故障诊断算法步骤
    5.4 基于多重分形理论的仿真验证
        5.4.1 仿真工具和MOS模型
        5.4.2 仿真电路
        5.4.3 仿真验证和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故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涉及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研究现状
        1.2.2 间隙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柔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1.2.4 机械故障诊断基础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2 高压断路器机械特性及典型故障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目的
    2.3 试验方案
        2.3.1 试验对象
        2.3.2 高压断路器机械特性测试系统
        2.3.3 弹簧应力松弛测试系统
    2.4 试验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2.5 典型机械故障试验研究
        2.5.1 拒合故障
        2.5.2 拒分故障
    2.6 本章小结
3 间隙与柔性诱发的平面机构非线性动态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间隙接触碰撞模型
        3.2.1 间隙铰数学模型
        3.2.2 法向力模型
        3.2.3 切向力模型
    3.3 机构柔性体分析理论
        3.3.1 子结构模态综合法
        3.3.2 修正的Craig-Bampton方法
    3.4 操动机构动力学模型
        3.4.1 操动机构传动原理分析
        3.4.2 操动机构理想铰模型
        3.4.3 操动机构间隙铰模型
        3.4.4 操动机构柔体动力学模型
    3.5 模型验证分析
    3.6 数值结果分析
        3.6.1 间隙对刚体机构动力学特性影响
        3.6.2 柔性对间隙机构动力学特性影响
        3.6.3 间隙值对柔体机构动力学特性影响
        3.6.4 间隙数对柔体机构动力学特性影响
        3.6.5 摩擦系数对间隙柔体机构动力学特性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三维建模与动态响应分析
    4.1 引言
    4.2 数值仿真系统建模方法与理论
        4.2.1 有限元参数化模型建模方法
        4.2.2 高应变率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
        4.2.3 接触状态识别方法
        4.2.4 显式积分算法
        4.2.5 蠕变分析
        4.2.6 疲劳分析
    4.3 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数值仿真建模
        4.3.1 操动机构三维实体模型
        4.3.2 操动机构有限元参数化模型
        4.3.3 疲劳寿命预估模型
        4.3.4 弹簧蠕变模型
    4.4 仿真模型分析与验证
        4.4.1 建模效率分析
        4.4.2 能量平衡分析
        4.4.3 试验测试对比分析
    4.5 动态响应分析
        4.5.1 操动机构应力、形变及寿命分析
        4.5.2 弹簧蠕变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高压断路器典型机械故障机理建模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高压断路器典型机械故障建模方法
    5.3 高压断路器典型机械故障机理仿真与分析
        5.3.1 弹簧失效
        5.3.2 间隙误差
        5.3.3 掣子误差
        5.3.4 凸轮偏距
        5.3.5 机械卡涩
        5.3.6 过“死点”
    5.4 基于仿真数据的故障智能诊断研究
        5.4.1 智能诊断模型
        5.4.2 信号分析与特征选取
        5.4.3 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作者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Ⅱ 作者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四、电路过渡过程的常数定值法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路过渡过程的常数定值法计算[J]. 周瑞琪,周济民. 华中工学院学报, 1983(S1)
  • [2]薄膜生长的宽光谱监控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蔡清元. 复旦大学, 2011(08)
  • [3]电磁层析成像关键问题及其在高铁车轮探伤中的应用研究[D]. 刘向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9
  • [4]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 张飞涟. 中南大学, 2004(02)
  • [5]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应用研究[D]. 陈帝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6]高稳定度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的研究[D]. 刘威葳.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5)
  • [7]基于FTU的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研究及实现[D]. 龚静. 湖南大学, 2004(01)
  • [8]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建模与直流馈线保护的研究[D]. 喻乐.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9)
  • [9]基于分形理论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研究[D]. 张斌.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03)
  • [10]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故障机理研究[D]. 孟凡刚.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用恒值法计算电路过渡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