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要引领人生前进

马克思主义要引领人生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要随着生活前进并指导生活前进(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兴[1](2013)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次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三化”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又构成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加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独立研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课题立足于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一个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不断向前推进的发展过程,旨在深入分析这一过程的主要构成、内在机制、发展路径和价值指向,从而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客观规律。这既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研究,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落实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战略任务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活动更加自觉、主动和有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条件相结合的过程和结果。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化时代”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方面:一方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时代条件、解答时代课题、指导时代实践,从而引领和推动时代发展。另一方面,要使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需要、汲取时代营养、反映时代精神,从而创新和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是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关键是创造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带指导性的思想理论观点,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思想理论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以来就开始了时代化的发展历程,至今已有160多年。这一历史进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标志性的时代化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大课题,我们需要始终结合发展变化着的时代条件,在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这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客体”,时代条件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条件客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载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包含四个主要环节:坚持理论指导、把握时代条件是准备环节,顺应时代变化、回应时代课题是开端环节,汲取时代精华、总结实践经验是关键环节,推进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是归宿环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是科学追求和价值追求相结合的过程,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发展的过程,也是连续发展与周期发展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是由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决定的。从它的实现前提来看,科学把握时代条件是认识前提,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基础,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根本态度。从它的发展动力来看,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内在动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外在动力,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直接动力。从它的成果表达来看,要抓住“实现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课题,围绕“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核心问题”,不断生成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成果;这种成果体现在理论工作者研究中的创新成果、党的领袖著作中的理论创新、党的历史文献中的理论创造等三个方面;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成果在表达上要体现内容具体化、形式多样化、语言通俗化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由多条路径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为起点,着眼于重大时代问题的理论思考,最终在深化“三大规律”认识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实现时代化的理论路径。我们要以应对和解决重大实践课题为起点,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升华理论成果,最终在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实现时代化的实践路径。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最终在学习批判借鉴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实现时代化的文化路径。只有不同的路径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按照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要求全面把握其价值指向。首先,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那就是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指引,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以群众的民生所需为现实价值取向。其次,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需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体价值指向,那就是要以发展党的指导思想为直接价值目标,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间接价值目标,以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为根本价值目标。最后,改造世界的实践使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价值指向,从中国发展的实践视角来看就是要引领中国高举伟大旗帜、拓展全球视野、融入世界潮流,从世界发展的实践视角来看就是要引领世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推进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指向,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真正意义。

顾莉[2](2019)在《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目标的“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其中,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域,家庭不仅要养育家庭成员,还肩负着为社会培育合格社会成员的责任。与学校、社会等其他培育渠道相比,家庭培育具有特殊的比较优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价值观养成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主要是通过家风实现的,因为家风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家庭群体的价值观念,是绝大多数家庭成员都能基本认同的价值取向。在特定家风中成长的家庭成员无形中就会受其熏陶,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厚而持久的影响力。但是,家风在性质上有优劣之分,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认为是优秀的家风总是与当时当地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家庭风气,只有优秀家风才能充分发挥对主流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当前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家庭培育,首先就要创建当代优秀家风。这就是本文选题“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出发点。当前,通过家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难点在于,很多家庭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在家庭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尚未形成足够的自觉意识。为回答该问题,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上厘清家风的本质、家风和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家庭和社会在对“现实的人”的培养目标和责任上具有一致性,进而提出良好家风是个体、家庭、社会在价值取向上的理性共识,良好家风应主动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到家风建设中去,并自觉对家庭成员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为进一步探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如何通过家风建设促进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本文对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进行了考察。传统家风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等精神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通过家训、家书、家祠、家谱以及日常言行等形式在价值观培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家风蕴含丰富的优秀文化基因,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家风从根本上说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宣扬的是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对传统家风应当批判继承,合理借鉴并推陈出新。红色家风是指以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用于家庭教育,通过优秀共产党人言传身教,形成的兼具革命性、先进性和民族性的家庭风尚,并借助群众性生产运动、法律法规、舆论宣传、思想改造等路径在人民大众中得以推广普及。红色家风传播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主流地位的确立。红色家风不仅是当代优秀家风建设的宝贵来源,更是在当代家风建设中继续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发挥家风建设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对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主流价值观需要通俗化、生动化、大众化才能融入家庭;家风必然会随着主流价值观在社会变革中发生演变;家风建设必须要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对传统家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才能创建优秀的新家风等,为当代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提供借鉴。当前我国随着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教育理念的变化,家风也呈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如大家族意识淡化、小家庭观念增强;传统与现代家风并存;对未成年子女“重智轻德”现象较普遍等。为进一步发挥当代家风在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对家风进行有指导性地建设。在进行家风建设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确保家风的方向性;传承优秀传统家风,彰显家风的民族性;把握世情、国情和民情,体现家风的时代性;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风的科学性;尊重家庭个性特征发展,包容家风的多元性。当代优秀家风在价值内蕴上应当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在内涵体系上应表现为:以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爱国爱家、家国共建的新型家国关系;以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共生共荣、共享发展的新型群己关系;以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敬业奉献、向上向善的新型处世原则。当代优秀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产生于共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有着共同的培育对象,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用优秀家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向不同价值主体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主体是国家,是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主体是社会,是社会的建设目标;只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是直接面向个人的。而家庭培育的对象仅仅是个人,如果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再次整合和主体转化,就可能在家庭培育中忽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从而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培育中的部分缺失。所以,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就是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有内涵,针对家庭培育的特殊性,以个人为主体,进行目标导向的重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层面价值要求,都融入到个人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当中,形成基于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基于社会层面的个体社会化培育、基于个人层面的健全人格培育三个目标导向。在形成目标导向的前提下,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培育的有效性。如果价值观不正确,方法再好也枉然;价值观正确,但不注重方法,其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只有价值观正确,并运用有效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所以,在家风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方向和灵魂,科学的培育方法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的价值观进行无形的熏陶和濡染,这是优秀家风最有效的培育方式;家长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掌握价值观培育有效手段,强化对子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与引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特别是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对子女价值观培育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与感化,在爱教结合中促进并达成价值观上的认同和共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发挥主动意识,积极规划、正确引导、适时升华,在实践中让家庭成员体验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应建构有效的机制,激发家庭培育的动力,提升家庭培育效果,实现外部环境的协同助推。首先,建构家庭培育的动力激发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的根本动力,就是要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障人民意志、人民权利、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这样才能使个体、家庭、社会的价值需要得到真正的统一和最大化的满足,也才能激发个体和家庭自觉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建设的指南,并在家庭成员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建构家庭内部优秀家风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形成家庭成员间良性互动的肯定性引导机制;另一方面通过义务性约束、警示性约束、惩罚性约束等方式,形成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对个体不良行为或价值取向发挥否定性鞭策机制。最后,建构外部环境的协同助推机制,包括:学校教育的家庭辐射,充分发挥学校价值观培育的优势,实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反哺”;社会环境的文化渗透,通过丰富的社区文化促进优秀家风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优势,大量弘扬优秀家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传播;国家权威力量的积极引导,通过顶层设计、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手段引导优秀家风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有效运行。

刘尧[3](2019)在《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对意识形态工作甚为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无数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今中国发展的客观实践,辩证地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横向对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实践路径剖析论述。第一篇,基本概念阐释(第一、二章)。第一章,意识形态及相关概念梳理归纳,剖析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的论述,阐释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地位、主要功能的论述。第二章,详释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述的理论来源,并分析当下的国内外背景。第二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论述(第三、四章)。第三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其次,根据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高度凝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指导地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最后,对习近平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做法展开研究。第四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阐述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外延界定;其次,分析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最后,对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第三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任务论述(第五、六、七章)。第五章,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概括进行详细阐述,并研究其实现路径。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论述习近平对一些错误思潮的批驳,使人民明确自己的立场,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第七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论述。鉴于当前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不同程度地认识误区,威胁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对此,必须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全方位,多角度展开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工作。第四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途径论述。即第八章,分别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进行阐释论述。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结合国内外现状,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和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规律,目标任务,实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的党、国家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保障。

王曼[4](2020)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统领作用。政治信仰作为人类信仰的政治维度,是人们对某种特定的政治形态、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等的信奉和敬仰,是对政治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是人的政治理性和政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政治信仰是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要素,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随着人类政治文明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信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共同的政治信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化、网络化以及“西化”“分化”等因素的冲击下,个别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出现了弱化,甚至是动摇的现象。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会使党失去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撑,损害党内的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因此,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使党员、干部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崇高的政治信仰引领下践行政治理想、行为规范,在科学的政治信仰凝聚下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战斗力,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承担的重要政治使命和执政课题。本文以“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为题,由导论和正文五章内容组成,各章大致的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问题,首先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包括信仰的内涵、特征、分类以及政治信仰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继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以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政治学说中的“内圣外王”的政治修养、“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和“大同社会”的政治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社会理想的精华,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风貌,并逐渐成为人们内化的一种特定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亦成为涵养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经验。在历史脉络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纵向、动态的梳理,纵观政治信仰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变迁历程,体悟党的政治信仰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出党在政治信仰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即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政治信仰建设等。这些宝贵的经验为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突出问题,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提供了历史镜鉴和现实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突出问题意识。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政治信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考验和新问题。新时代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为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因此,通过总结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两方面进行充分论证,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把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作为时代课题来讨论的根本原因。第四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精神,从内容体系上看,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的内容建构应包含五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科学政治信仰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五章在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路径,以实现政治信仰建设的目标。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认识和尊重政治信仰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加以推进。具体而言,在基本原则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有效机制上,政治信仰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在生成过程中应遵循信仰的一般心理发展机制,包括理性认知机制、情感认同机制、意志培养机制和行为践行机制;在具体路径上,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党性修养、依托红色资源、学习先进典型、完善党内制度、加强实践锻炼等路径,实现政治信仰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七个方面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巩固与强化,提高党员、干部知信行合一的能力,增强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不断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基础。

刘引[5](2004)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切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切挫折或失败,都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关系到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前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当时,党内盛行着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从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开始到1957年是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逐步有了明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得以在全党得以确立和坚持。从1957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党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逐步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全面背离了这个原则,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间这种背离仍在相当程度上继续。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是第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党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总结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认识的历史,从中应该吸取的基本经验是:必须正确地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正确地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及时纠正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错误倾向。

王文强[6](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引领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关注文化建设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在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更加深刻认识到了文化对提升综合国力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加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等一系列战略新举措。党引领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党探索文化建设规律,总结文化建设经验,不断创新文化理论的过程。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工作,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由绪论、七章正文和结束语共计九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指出了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以及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大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西方国家十分注重文化战略,文化对其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其国际地位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从国内背景来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文化建设领域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国内外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推动文化理论创新发展,迄今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考察西方现代化的文化进程,在比较中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判明现代化的目标与方向、明确文化建设的责任与使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二章阐述了文化理论创新的主体力量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绝不是由党独立完成的一项工作,中国共产党是文化理论创新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倡导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品性和独特的文化创新功能是文化理论孕育生发的基础。针砭时弊、百家争鸣的学术理论是广大知识分子辛勤耕耘的结晶,知识分子以其特有的追求真理的品性和主动担当的精神成为文化理论的探索和传播主体。各主体推动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行为并不是盲目的,它是建立在一定价值预设基础之上的,这种价值预设往往包括维护民族利益、维护人的权利、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等方面。第三章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引领文化理论创新的精神和文化资源。文化的创新精神主要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两个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文化建设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核心不断总结开展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阐发了关于文化创新的思想观点,这成为我们创新文化理论的思想源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僵化的特点,但是其中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新精神,它对于当代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拥有丰富的文化创新资源。党的文化理论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党的文化理论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党的创新发展观,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结果。正因为文化理论创新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赋予了文化理论以可贵的工具价值,这为党在施政过程中,实施大政方针,设定文化价值取向提供了可能。第四章阐述了文化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方法。文化理论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矛盾的变迁、文化建设成就的积累,文化理论需要与时俱进。放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看,我国三十多年的文化建设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一阶段既有一脉相承的基本内容,又有开拓创新的崭新成就。这些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不断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科学的创新方法优化了文化理论内容,增强了文化理论活力,扩大了文化理论影响。第五章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新文化理论的主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开展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化建设方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建设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注重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中国共产党设定文化理论创新的评价标准,以保证文化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相协调,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和方向相一致,与党的执政要求相统一。第三,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文化理论创新过程中坚持基本原则不动摇,以此保证文化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与方向。第六章分析了当前中国共产党创新文化理论面临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化建设过程中,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又面临现有理论不能满足新的实践发展需求的紧迫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文化潜能不断拓展,建立文化强国迫在眉睫,这在客观上向党提出了推动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要求。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既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既有的文化成果与经验、人民的文化消费转型和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等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文化建设错误观念的困扰、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和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第七章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和文化理论创新的发展方向。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文化向现代化转型、彰显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等重大使命。这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能够认清问题,通过不断加强文化理论创新主体建设,加强文化理论创新的机制建设,加强文化理论创新的环境建设,来提高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的整体效应。中国共产党要想充分发挥文化理论创新的效能,还要明确方向,选准路径。结合现有国内外形势来看,文化理论创新离不开对综合国力、文化安全、国际竞争能力、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结束语总结了文化建设在国际竞争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说明了开展文化理论创新研究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思考了开展文化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与研究方向。

刘明福,王忠远[7](2014)在《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物。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总是从时代风云中脱颖而出。英雄创时代,在时代的潮头,总是挺立着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英雄。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威武雄壮的伟大时代,无一不是大众与伟人同声合唱,时势与英雄交相辉映。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政治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政治家的领导力和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没有杰出政治家的国家,难以有声有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缺乏大政治家的大国,难以在全球出类拔萃。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创新型

钟晓雅[8](2019)在《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启程以来,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岁月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受世情与国情两个“具体实际”的影响和制约。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国际环境因素作为制定和执行国家内外战略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应对国际环境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推向前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每一个重要理论成果,都与国际环境的发展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际环境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题研究的应有之义。研究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必须弄清国际环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对于主权国家来说,国际环境既是一种外部影响因素,又是一个动态影响过程,具有客观性、规定性、双重性、多变性特征;既是一个复合概念,又是一个系统概念,包含诸多构成要素。国际环境对国家的道路选择、制度规范、思想意识、发展方略、对外战略等方面都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进行中国化,这有助于打破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实践逻辑,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话语权,发挥中国对优化国际环境的推动作用。国际环境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认知、践行和创新发展,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应对国际环境影响,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种子是在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中萌发的,国际环境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期间,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国际文化环境都对近代中国产生深刻影响。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各阶级阶层的先进人士开始反思历史与现实,试图通过走“西学”之路,使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困境,但种种道路都因为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宣告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外的留学经历、中外社会思潮的论战、世界革命运动高涨等因素相互交织,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育成的重要外部条件,推动中国工人阶级迅速觉醒和成长。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先进分子开始接触、学习、信奉、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苏维埃俄国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中国的国际环境极为复杂。国际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攻与破、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战与和、苏共方面对中国革命的亲与疏、“第三世界”力量的增与减、世界权力结构重组和两极格局形成等外部环境变量相互交织,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和实施国家战略政策的重要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对20世纪上半叶国际环境准确研判和把握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实践层面上走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独特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迎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时期,由于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对一些国际问题的认识出现偏颇,犯了一些“左”倾和右倾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经历了一些失败与挫折。然而,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了在曲折中前进。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创造的理论成果,又反作用于国际环境,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乃至对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势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潮流初步呈现,国际政治多极化初见端倪,苏东国家发生剧变,这成为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和应对的国际环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把握世界大势,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在全党全社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战略目标,实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决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开创了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重要理论成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为其他国家寻找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国际环境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学发展观,筑牢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生面,对于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共十八大之后,世情、国情、党情再次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科技进步向纵深推进,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全球性问题凸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夙愿;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面对前所未有的的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创生国内治理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优势;创新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如此,我们党还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提出了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来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历史研究以总结经验、启迪未来为理论旨归。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前提;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实践基础;紧跟时代潮流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树立世界眼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崭新视野;坚持党的领导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根本保障。这些基本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并继续践行。

李保全[9](2018)在《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持续存在并存有争议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作为中国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探索者和实践者,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宏大视域出发,以中国具体的国情变化为现实根据,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中国近现代史表明:毛泽东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过程,其内在本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毛泽东对此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探索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其寻找救亡图存真理与救国救民道路而做出的历史选择。近代以来,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备受支配的悲惨境地。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武器,以俄国革命道路为参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无支配自由伟大理想,有效化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构成其自身选择、信仰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缘由。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一个同时涉及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的真命题。判断此命题的真伪,必须要超越“马克思主义观”的混乱逻辑陷阱,运用实践本位、问题导向和开放属性等原则对命题作出科学研判。完整准确把握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概念,必须要从多维化的视角进行科学分析。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具体内涵涉及文本理论、历史经验和社会实践等层面。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之间在理论层面、逻辑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内在关联,决定了前者的内在本质是后者。从诠释学上来讲,视域融合构成毛泽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机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正是毛泽东批判和修正视域融合缺陷的积极效应。毛泽东站在世界历史视域,从现实的人出发,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导向,打破了党内长期存在的文本中心和理论中心的视域融合范式,开创了实践中心的视域融合新范式。在此基础之上,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成功推动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三者之间的有机视域融合,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认知坐标作用的中国具体化,为改造中国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方案。错误态度与正确态度并存发展的局面,决定了批判和纠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重要组成。毛泽东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遵循,从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修正主义等典型的对待马克思主义错误态度出发,在深刻分析它们产生原因、主要内涵、严重危害及其根源的基础之上,创造性提出马克思主义者与对待马克思主义错误态度(即人与物)区别对待的新态度原则,丰富错误批判与策略提供双措并举的科学态度内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毛泽东从哲学层面创立并倡导的实事求是,是其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鲜明主线。实事求是彰显的是中国话语表达的马克思主义真谛,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科学世界观的精神实质,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历史原则与实践原则的有机统一。毛泽东正确运用实事求是科学态度认知中国具体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成实事求是态度的认识论尺度。毛泽东科学使用调查研究的根本工作方法,在积极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有效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毛泽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和实践经验,不仅体现于其从世界历史的宏大视域来科学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发展,还体现于其从世界历史的伟大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宏阔视域,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继承发展毛泽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宝贵经验,紧跟全球化时代发展潮流,正确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新时代条件下,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新境界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建新[10](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实际情况及时代特征相结合,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本土化的历史性飞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走向中国化,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形态,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可谓名副其实的核心工程、灵魂工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它必须诉诸于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的自觉理论努力,这种理论努力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经由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而实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由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也必将是一个不断结合、永无止境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并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同时,更在实践中大大推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进程早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共产党自其成立以来,从没间断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建设工程的提出以及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置,学术界、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创新的相关研究越加丰富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理论界的热议。本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宏观的历史透视与微观的历史剖析相结合,坚持目的与手段、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历史学等各学科交叉整合的视角,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以及信息梳理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研究的系统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整合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依据和前提基础,厘清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脉络与发展逻辑,揭示其创新动力与创新机制,在肯定已获得主要成果及其价值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对其面临困境及其根源进行思考。论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坚持历史梳理与现实把握相结合,对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依据进行了分析。提出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理论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继承、历史依据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现实依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时代依据是对国际局势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制度基础、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第二部分,以时间和内容为线厘清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脉络与发展逻辑。将其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即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与确立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突破性创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确立是共产党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与确立是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整体性创新阶段。第三部分,分析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及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党的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及重大突发性事件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现实动力。第四部分,分析和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机制:调查研究机制、党内民主机制、不断学习机制和学术创新转化机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各要素的内在机理。第五部分,总结并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必须积极培育有利于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分析了包括理论与实践、“文本解读”与“时代解读”、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世界化等在内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必须面对和正确解决的几对关系。最后从现实思考的角度,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面临的困境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学科交叉整合的方法对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了阐释。

二、马克思主义要随着生活前进并指导生活前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要随着生活前进并指导生活前进(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四、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与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一) 时代、时代性与时代化的概念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涵义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的关系
    二、 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理论
        (二)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理论
    三、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论述
        (一)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论述
        (二) 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论述
        (三) 江泽民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论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
        (一) 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
        (二) 马克思主义是回答时代课题的成果
        (三) 马克思主义是汲取时代精华的结晶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历程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初步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
        (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历程的启示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不断解放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结合时代条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构成要素和环节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内涵与特点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动态发展的系统过程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系统过程的内容解读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系统过程的主要特点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基本要素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主体要素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理论客体”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条件客体”
        (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载体要素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主要环节
        (一) 准备环节:坚持理论指导,把握时代条件
        (二) 开端环节:顺应时代变化,回应时代课题
        (三) 关键环节:汲取时代精华,总结实践经验
        (四) 归宿环节:推进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机制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认识前提
        (一) 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认识前提
        (二)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基础
        (三) 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态度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动力
        (一)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动力
        (二)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外在动力
        (三)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直接动力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果表达机制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生成机制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果表现机制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话语表达机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路径
        (一)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
        (二) 着眼于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思考
        (三) 在深化“三大规律”认识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 应对和解决重大实践课题
        (二) 总结实践经验升华理论成果
        (三) 在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路径
        (一)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二) 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
        (三) 在学习批判借鉴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价值指向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
        (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终极价值指引
        (二)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三) 群众的民生所需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价值取向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体价值指向
        (一) 发展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直接价值目标
        (二)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间接价值目标
        (三) 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价值目标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价值指向
        (一) 从中国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价值指向
        (二) 从世界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价值指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2)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家风及其在主流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一、家风的本质和精神内核
    二、培育“现实的人”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责任
    三、良好家风是个体、家庭、社会的价值共识
    四、良好家风是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及启示
    一、传统家风的内涵体系
    二、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模式
    三、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培育的当代启示
第三章 红色家风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及时代价值
    一、红色家风的内涵体系
    二、红色家风的生成逻辑
    三、红色家风的建设路径
    四、红色家风的价值观培育方式
    五、红色家风的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
第四章 当代家风现状及建设
    一、当代家风的现状及归因
    二、当代家风建设的必要性
    三、当代家风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当代优秀家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一、当代优秀家风的内涵体系
    二、以优秀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
    三、优秀家风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第六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导向
    一、以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
    二、以社会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个体社会化培育
    三、以个人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健全人格培育
第七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法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濡染
    二、理论的灌输与引导
    三、榜样的示范与引领
    四、情感的交流与感化
    五、实践的体验与认同
第八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建构
    一、家庭培育的动力激发机制
    二、家庭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家庭外部的协同助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科研情况

(3)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篇 基本概念梳理阐释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概念阐释
        1.1 意识形态理论
        1.1.1 意识形态概念及发展
        1.1.2 意识形态基本特征
        1.1.3 意识形态主要功能
        1.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内涵
        1.2.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特征
        1.2.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功能
        1.3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地位论述
        1.3.1 事关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1.3.2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1.3.3 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
        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要功能论述
        1.4.1 决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1.4.2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4.3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背景条件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2.1.2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2 国际背景
        2.2.1 国际政治领域
        2.2.2 思想文化领域
        2.2.3 全球化网络化领域
        2.3 国内背景
        2.3.1 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发展时期
        2.3.2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二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论述
    3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1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3.1.1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1.2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3.1.3 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
        3.2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
        3.2.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
        3.2.2 思想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挑战
        3.2.3 网络信息化的挑战
        3.3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要方法
        3.3.1 坚持党性原则
        3.3.2 党员、干部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3.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有机统一
        4.2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4.2.1 党和人民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4.2.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2.3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3 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4.3.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3.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4.3.3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第三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标任务论述
    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5.1.1 国家层面
        5.1.2 社会层面
        5.1.3 个人层面
        5.2 坚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5.2.2 党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指南
        5.2.3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思想指引
        5.3 找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
        5.3.1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3.2 重点关注相关领域
        5.3.3 注重大众化通俗化
    6 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的论述
        6.1 新自由主义思潮
        6.1.1 新自由思潮的产生和基本观点
        6.1.2 习近平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6.1.3 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
        6.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6.2.1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特点
        6.2.2 习近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内容
        6.2.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6.3 改革开放质疑论及其反思
        6.3.1 改革开放质疑论的基本观点
        6.3.2 习近平反对改革开放质疑论的主要内容
        6.3.3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6.4 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
        6.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4.2 科学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6.4.3 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话语权
    7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重要论述
        7.1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新态势
        7.1.1 新时代党组织意识形态现状
        7.1.2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7.1.3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隐患
        7.2 坚守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
        7.2.1 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7.2.2 构建意识形态科技生态体系
        7.2.3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7.3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方法
        7.3.1 一以贯之马克思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
        7.3.2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三权”的系统建设
        7.3.3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第四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途径论述
    8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
        8.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原则
        8.1.1 坚持一元化和多样性相统一
        8.1.2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8.1.3 坚持根本和创新发展相统一
        8.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主要路径
        8.2.1 坚持不懈加强思想理论武装
        8.2.2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8.2.3 加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和系统建设
        8.2.4 坚持意识形态建设贯彻全过程
        8.2.5 巩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8.2.6 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8.2.7 增强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的“四力”
        8.2.8 讲好中国故事更好传播中国声音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一) 研究的缘由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分析
    一、政治信仰及其相关概念梳理
        (一) 信仰的概念分析
        (二) 政治信仰的内涵界定
        (三) 政治信仰的特征
        (四) 政治信仰的功能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信仰理论
        (二)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政治信仰论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探索之路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实践之路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 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二)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
        (三) 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
        (四) 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个别党员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
        (二) 个别党员在生活中“不信马列信鬼神”
        (三) 个别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市场经济的冲击
        (二) 全球化的挑战
        (三) 网络化的影响
        (四) “西化”“分化”的干扰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
        (一)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助推党的政治建设
        (二)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党的政治信仰的精神支柱
    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想追求
        (一)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时代目标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特征
    四、忠诚干净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实践要求
        (一) 对党忠诚是为政之魂
        (二) 个人干净是立身之本
        (三) 敢于担当是成事之要
    五、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践行旨归
        (一)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
        (二)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
        (三)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实现路径
    一、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二) 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三) 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 坚持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有效机制
        (一) 政治信仰理性认知机制
        (二) 政治信仰情感认同机制
        (三) 政治信仰意志培养机制
        (四) 政治信仰行为践行机制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 加强理论武装,促进政治信仰的认知深化
        (二) 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政治信仰的情感认同
        (三) 增强党性修养,强化政治信仰的初心锤炼
        (四) 依托红色资源,接受政治信仰的文化熏陶
        (五) 学习先进典型,发挥政治信仰的示范引领
        (六) 完善党内制度,建立政治信仰的制度保障
        (七) 加强实践锻炼,实现政治信仰的外化于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党对马克思主义同实际相结合的初步认识
    一、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初步认识
        (一)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问题的认识
        (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
    二、党内教条主义错误倾向的盛行
        (一) 国民革命时期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二)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三) 土地革命战争中期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三、毛泽东等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坚持和明确阐述
        (一)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方向的坚持
        (二)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明确阐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全党的确立和坚持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
        (一) 遵义会议为这一原则成为全党的共识奠定了基础
        (二) 毛泽东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三)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使这一原则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成为全党的共识
        (一)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进一步论述
        (二)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系统论述
        (三) 全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全党的确立
        (一)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系统总结
        (二) 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风的论述
        (三)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及其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论述
    四、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坚持
        (一) 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二) 建国初期党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
        (三) 学习和借鉴外国,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四)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应注意反对主观主义
第三章 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上的两种趋向和严重失误
    一、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继续说明和开始偏离
        (一) 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这一原则的强调
        (二)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这一问题的说明
        (三) 理论观点上和实际工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偏离
    二、偏离后的部分回归和回归后的再偏离
        (一) 对调查研究的大力提倡
        (二) 对实事求是的进一步认识
        (三) 思想政治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
    三、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严重背离
        (一) 阶级斗争、党内斗争的错误估计和错误方针
        (二) “左”倾错误理论的系统化
        (三) “左”倾错误的进一步理论化和严重化
        (四) 新教条主义对“左”倾错误的坚持
第四章 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重新认识和认识的深化
    一、拨乱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一) 打破教条主义束缚,解放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全党重新确立
        (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
        (四) 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论断的提出和阐述
        (二)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系统的认识
        (三)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认识
        (四)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要求——“三个代表”
        (一) “三个代表”科学论断的提出
        (二) 对“三个代表”的阐释
        (三) 对“三个代表”认识的深化
第五章 党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上的历史经验
    一、必须正确地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一)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涵义
        (二)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过程
        (三)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体
    二、必须正确地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一) 深刻地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二) 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
        (三) 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
    三、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错误倾向
        (一) 主观主义的基本表现及危害
        (二) 主观主义的其他若干表现分析
        (三) 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起
        0.1.2 选题研究意义
    第二节 选题研究综述
        0.2.1 已有研究成果简介
        0.2.2 选题研究综述
        0.2.3 基本结论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0.4.1 研究难点
        0.4.2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创新文化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历程
    第一节 文化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
        1.1.1 文化的内涵
        1.1.2 文化理论的内涵
        1.1.3 文化理论创新的内涵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
        1.2.1 国际背景:西方文化的繁荣与危机
        1.2.2 国内背景:文化建设的成就与失误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文化理论创新的基本历程
        1.3.1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的文化理论发展
        1.3.2 从十四大到十六大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发展
        1.3.3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的文化建设理论发展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理论创新的主体力量和价值取向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理论创新的主体力量
        2.1.1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理论创新中的使命担当
        2.1.2 知识分子在文化理论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2.1.3 人民群众在文化理论创新中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
        2.2.1 坚持增强民族凝聚力
        2.2.2 坚持构建先进文化
        2.2.3 坚持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2.2.4 坚持实现以人为本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引领文化理论创新的精神与文化资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及中共领导人的文化创新观
        3.1.1 马克思主义是党创新文化理论的灵魂
        3.1.2 邓小平的文化创新思想
        3.1.3 江泽民的文化创新思想
        3.1.4 胡锦涛的文化创新思想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先哲的经验提升
        3.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思想
        3.2.2 把握制约当代文化理论创新的中华文化基因
        3.2.3 创新文化理论要对中华文化基因进行时代转化
    第三节 西方文化理论的成果
        3.3.1 可资借鉴的西方文化优秀成果
        3.3.2 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3.3.3 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与维护自身文化安全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方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
        4.1.1 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理论的创新
        4.1.2 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
        4.1.3 胡锦涛关于文化发展理论的创新
    第二节 文化理论创新阶段性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4.2.1 邓小平领导精神文明创新发展的意义
        4.2.2 江泽民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意义
        4.2.3 胡锦涛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拓展文化理论成果的创新方法
        4.3.1 优化文化理论内容
        4.3.2 增强文化理论活力
        4.3.3 扩大文化理论影响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新文化理论的主要经验
    第一节 把文化理论创新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
        5.1.1 中国共产党自觉创新文化理论
        5.1.2 中国共产党勇于批判超越文化理论
        5.1.3 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5.1.4 中国共产党创新文化理论具有开放气度
        5.1.5 中国共产党创新文化理论具有民族情怀
    第二节 确立科学的文化理论创新评价标准
        5.2.1 反映生产力的状况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5.2.2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5.2.3 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有效性
        5.2.4 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和方向
    第三节 创新文化理论坚持基本原则不动摇
        5.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5.3.2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5.3.3 制定并坚持基本的文化方针
        5.3.4 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第六章 当前中国共产党创新文化理论面临的新局面
    第一节 文化理论成果存在的不足迫切要求推进创新
        6.1.1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6.1.2 文化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力低
        6.1.3 文化对塑造我国国际形象的影响力弱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理论创新面临的机遇
        6.2.1 信息技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6.2.2 全球化为中华民族融会世界文明提供了机遇
        6.2.3 文化建设的成果与经验为文化创新奠定了基础
        6.2.4 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转型为文化创新增添了动力
        6.2.5 党对文化前所未有的重视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保障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理论创新面临的挑战
        6.3.1 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给我国主导文化的地位带来冲击
        6.3.3 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6.3.4 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给解放文化生产力带来挑战
        6.3.5 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对我国文化安全带来威胁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与文化理论创新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开拓文化理论的重大使命
        7.1.1 中国共产党必须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7.1.2 中国共产党必须运用文化手段提高执政能力
        7.1.3 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担起引导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任务
        7.1.4 中国共产党需要通过文化建设彰显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理论创新的主要任务
        7.2.1 不断加强文化理论创新主体建设
        7.2.2 不断加强文化理论创新的机制建设
        7.2.3 不断加强文化理论创新的环境建设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创新文化理论的发展方向
        7.3.1 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7.3.2 捍卫国家文化安全
        7.3.3 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7.3.4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7.3.5 满足人民的需求与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时代的特点与挑战
    (一)习近平时代的涵义与特点
        1、习近平时代的内涵和方位
        2、习近平时代,站在经济总量“亚军国家”起点上
        3、习近平时代,创造中国共产党第四个奇迹
        4、习近平时代,打造“新中国3.0”
        5、习近平时代,奋斗“社会主义7.0”
    (二)习近平时代面对的矛盾和挑战
        1、习近平论挑战
        2、六大矛盾
        ①生态矛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②贫富矛盾———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③官民矛盾———如何防止“权力”与“权利”对立
        ④人口矛盾———如何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⑤观念矛盾———如何凝聚社会共识
        ⑥中美矛盾———世界只能有一个冠军
        3、应对挑战———习近平治国大思维
    (三)习近平时代书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第三份考卷
        1、习近平论“赶考”
        2、中国共产党的三场考试
        3、向历史交出第三份合格答卷
    (四)习近平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4、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回答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5、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基本框架
        6、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品格特色
二、习近平的兴国目标和战略
    (一)中国梦凝聚中国志———建设“复兴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志”
        2、习近平点燃中国梦火炬
        3、中国梦170年漫漫征程
        4、中国梦的具体内涵
        ①中国梦是一个“和谐世界梦”
        ②中国梦是一个“腾飞兴国梦”
        ③中国梦是一个“拼搏强军梦”
        ④中国梦是一个“和平统一梦”
        ⑤中国梦是一个“生态文明梦”
        ⑥中国梦是13亿人民的“幸福人生梦”
        5、中国梦进入“战略冲刺期”
    (二)矢志不移中国道路———建设“特色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路”
        2、老路、邪路、特色路,只有特色之路是坦途
        3、“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4、从“结合论”、“特色论”到“鞋子论”
        5、“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6、“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三)强军方能卫国———建设“强大中国”
        1、中国梦与“强军梦”
        2、中国必须强军的七个理由
        3、推进“强军梦”为什么要“只争朝夕”
        ①中美进入“战略决赛期”,军事博弈凸现
        ②美国“军事遏制”导致中国“军事危机”
        4、中国需要一支“大海军”
        ①以海制华———美国遏制中国的主战场在海洋
        ②建设海洋强国———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③中国海军梦———战略价值是什么
        5、“强军梦”在随时准备打仗中推进
        ①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②实现“强军梦”———必须克服“和平病”
        ③从人民战争到人民国防———“强军”不能只靠军人
        6、军中绝不能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7、“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8、军事领域是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
        9、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三个原则
    (四)创新外交战略———建设“和平中国”
        1、中国梦与“和平梦”
        2、统筹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
        3、坚持一个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4、倡导新型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关系创新
        5、实行“三个着力”———推进周边外交创新
        ①中国周边外交整体形势和基本方针
        ②落实“三个着力”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周边外交
        6、提高国际话语权———推进软实力建设创新
    (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安全中国”
        1、中国梦与“安全梦”
        2、习近平国家安全战略四大创新
        3、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创新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4、从传统安全到总体安全,拓展了国家安全的内涵
        5、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规定了国家安全的本质
        6、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抓住了国家安全的核心
        7、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突出了国家安全的重点
        8、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筑牢国家安全的支撑
        9、以促进地区安全和国际安全为依托,打造命运共同体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1、中国梦与“法治梦”
        2、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3、依法治国的根本,是“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
        4、“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
    (七)弘扬中国精神———建设“文化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魂”
        2、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
        3、弘扬“聚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4、培育“真善美”的中国道德
    (八)兴国必先兴风———建设“正气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风”
        2、神州大地起新风
        ①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首先抓改进工作作风
        ②习近平说:改进工作作风“从我本人做起”
        ③中国共产党三次历史性作风大建设
        3、天下兴亡看风气
        ①秦王朝、罗马帝国“作风亡国”的教训
        ②餐桌上判断共产党能赢国民党
        ③习近平会见卡斯特罗,为什么只能去6个人
        4、如果我们脱离群众,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①群众路线,是执政党的“生命线”
        ②联系群众,要体现在高级领导干部的衣食住行中
        ③联系群众,要跟群众“零距离接触”
        ④联系群众,要特别注意联系贫困群众
        5、向“四风”宣战,防止更多干部走上刑场
        6、“四风”不除,“霸王别姬”
    (九)治国重在治官———建设“廉洁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官”
        2、习近平论“反腐败”
        3、监督一把手,抓好身边人员和亲属
        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5、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6、破除“官本位”思想
        7、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十)涉险滩勇往直前———建设“改革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力”
        2、明确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3、增强一个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4、制定一个纲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5、确立一个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坚持一个原则———决不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
        7、突出一个核心———解决“官场”与“市场”的关系
        8、实施一个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9、实现一个飞跃———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规律
    (十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效益中国”
        1、中国梦与“经济梦”
        2、“经济梦”为中国梦奠基,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动摇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
        4、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让“三个1亿人”市民化
        ①“第一个1亿人”问题———让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②“第二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得到改造
        ③“第三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
        5、靠创新驱动发展,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6、“三农”为重中之重,“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7、稳中求进、稳中求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8、东西互济,陆海统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十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1、中国梦与“生态梦”
        2、两座山、三阶段———中国“生态辩证法”
        3、树立生态文明四个新理念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②生态文明建设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任务
        ③生态文明建设是服务民生、赢得民心的基础工程
        ④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4、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5、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整体布局
        6、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7、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8、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十三)为政要在尚贤———建设“人才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才”
        2、怎样才是好干部———“看人”五条标准
        3、怎样成长为好干部———“育人”需两靠
        4、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用人”要知人善任
        5、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选票”如何有助“选优”
        6、干部工作公开———“公开”如何实现“公正”
        7、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如何防止片面性
        8、怎样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模范部门
    (十四)掌握舆论战场主动权———建设“话语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声”
        2、经济中心工作不动摇,意识形态不放松
        3、用远大理想牵引现实目标
        4、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①不能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
        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党性
        ③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人民性
        ④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的工作
        5、正面宣传主旋律,舆论斗争敢亮剑
        ①如何做到正面宣传为主
        ②舆论斗争要敢于亮剑
        ③网络战场要顶得住、打得赢
        ④牢牢占领宣传思想阵地
        6、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改革创新
        ①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②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③研究西方宣传的战略战术
        7、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特色
        ①阐释中国特色的宣传,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②宣传和报道世界,是为了更好发展中国
        ③精心做好外宣工作,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8、全党动手,部门负责,形成合力
        ①宣传思想部门一定要强起来
        ②全党动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就得斗争
    (十五)大兴学习之风———建设“读书中国”
        1、中国梦与“中国书”
        2、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立身之本、执政之基
        ①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②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③领导干部加强读书学习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④解决好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读好书,领导干部要读好三个方面的书
        4、善读书,读书的三种境界和三种方法
        5、把握“三大规律”,坚持“三个出发”
        ①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②坚持“三个出发”的方法论
        6、发扬共产党人的“读书传统”
三、习近平领袖魅力的经典元素
    (一)不能发财———习近平的“从政观”
        1、“不能发财”———共产党人的从政法则
        2、习近平跨入政界之前,为自己制定三大纪律
        3、做官先做人,珍惜在位时
        4、当官发财,就会自己把自己打倒
        5、那些大贪巨贪,最后不就当了一个财物保管员吗
    (二)勇于担当———习近平的“使命观”
        1、担当精神,就是“守土有责”的使命意识
        2、担当精神,就是奋斗历程中的“接力赛”精神
        3、担当精神,就是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的勇气
        4、习近平对党、国家、军队的担当
        5、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
        6、如何解决“只想当官、不想担当”的问题
    (三)情系人民———习近平的“人民观”
        1、心无百姓莫为“官”,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2、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3、各级干部不能眼睛总是向上
        4、树立五种崇高情感
        5、政声人去后,为民长远谋。
    (四)坚定信念 ———习近平的“信仰观”
        1、共产党人的最大优势是信仰
        2、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
        3、“信念是本,作风是形”
        4、增强“三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
        5、向仁人志士学习,追求高尚人生
    (五)登高望远———习近平的“天下观”
        1、登泰山而小天下———放眼全局谋大事
        2、观历史潮流———看清“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3、观世界格局———国际体系出现前所未有“大变局”
        4、观亚太博弈———经略周边地缘格局
        5、观中国大势———把握“三个前所未有”
        6、观政治变局———警惕在不见硝烟的战场吃败仗
    (六)继往开来———习近平的“历史观”
        1、以史为镜、以史为师、以史为基
        2、5000年中华民族“沧桑史观”
        3、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观”
        4、170年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观”
        5、9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观”
        6、60年新中国“兴国史观”
        7、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伟人史观”
    (七)底线思维———习近平的“忧患观”
        1、“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的涵义
        2、忧国———防止中国民族复兴前程被破坏
        3、忧党———防止党的执政地位被动摇
        4、忧业———防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被打断
        5、忧军———如何把我们这支军队继续带好
        ①军委主席责任重大,“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②坚持“军魂”,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
        ③缩小同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④如果军队在战场上打不赢,那是要产生严重政治后果的
        ⑤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⑥能打仗、打胜仗首先是对军委的要求
        ⑦加强对战争问题的研究和筹划
        ⑧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⑨吃鸡蛋和投手榴弹的辩证法
        ⑩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
    (八)实干兴邦———习近平的“实践观”
        1、立根原在实践中,能接地气有定力
        2、调查研究是实践的起点,坚持三个“跑遍”
        3、实践重在实干,实践难在落实
        4、发扬“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5、“功成不必在我”,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九)敢于亮剑———习近平的“英雄观”
        1、反腐肃贪敢于亮剑———在全球“切断腐败分子的后路”
        2、反恐维稳敢于亮剑———坚决打击分裂恐怖势力
        3、军事斗争敢于亮剑———能战方能止战
        4、深化改革敢于亮剑———“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5、舆论斗争敢于亮剑———打好宣传思想战线主动仗
        6、牛为什么要长两只角?———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
    (十)以身作则———习近平的“表率观”
        1、打铁还需自身硬
        2、对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约法三章
        3、全军官兵看军委,军委要给全军做表率
        4、最高统帅与基层官兵打成一片
        5、勇于向自身开刀,勇于自我清洗,勇于刮骨疗伤
    (十一)逢山开路———习近平的“创新观”
        1、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
        2、发展科技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的战略选择
        3、大幅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十二)令行禁止———习近平的“权威观”
        1、党的权威重于山———维护党的领导的权威
        2、法制权威高于天———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3、专政权威寒于冬———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权威
        4、纪律权威硬如钢———维护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权威
        5、重读恩格斯《论权威》———树立科学的权威观
        6、“中国号”长风破浪———靠权威舵手领航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获天下好评
    (一)比权力更有力的东西是“魅力”
    (二)习近平领袖魅力是共和国战略软实力
    (三)从“扳倒中国”论到“世界领袖”论

(8)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
        (二)国外对该课题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际环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
    一、国际环境的基本内容与影响
        (一)国际环境的基本内容
        (二)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国际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意义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应对国际环境影响
        (一)国际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影响
第二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
    一、近代中国的国际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当时国际经济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当时国际文化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在国际环境促动下育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一)国外留学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打开了思想视野
        (二)思潮论战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辨明了理论信仰
        (三)世界革命运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行动借镜
    三、在国际革命力量帮扶下建立中国共产党
        (一) 共产国际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共产国际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三)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正式创建
第三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及其影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
        (二)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的国际环境及其影响
        (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的国际环境
        (二)国际环境对中国社会主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的影响
    三、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一)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事业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世界意义
第四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20 世纪70年代末以后国际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国际经济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国际政治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苏东剧变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一)改革开放,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的世界意义
    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一)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筑牢中共执政基础
        (三)实施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生面
第五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
    一、中共十八大以来国际环境新态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
        (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三)科技进步向纵深推进,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契机
        (四)全球性问题凸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世界文明交流融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创生国内治理新思想新战略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
        (四)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安邦兴国之魂
        (六)创新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提出国际交往新理念新举措
        (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
        (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四)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六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坚决回击国际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否定
        (三)必须始终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二)任何时候都应以解决中国社会重大发展问题为根本任务
        (三)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必须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紧跟时代潮流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判断时代主题,找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定位
        (二)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
        (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
    四、树立世界眼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视野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应加强国际合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借鉴他国经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五、坚持党的领导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一)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和削弱党的领导
        (二)坚持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要经得起“外部环境考验”,增强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缘起依据与意义
    0.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选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0.4 选题的研究重点与难点
    0.5 选题的研究创新与方法
第1章 毛泽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选择
    1.1 在备受支配的国情中体悟现实
        1.1.1 世界之中的近代中国
        1.1.2 备受支配的主要特征
        1.1.3 备受支配的矛盾结构
        1.1.4 备受支配的社会根源
    1.2 在自由解放的渴望中追寻理想
        1.2.1 无支配自由的共同理想
        1.2.2 国家的无支配自由理想
        1.2.3 人民的无支配自由理想
        1.2.4 政党的无支配自由理想
    1.3 理想与现实张力间的历史选择
        1.3.1 理论视野与思想结构的内在冲突
        1.3.2 困局中信仰方向的重新选择定位
        1.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步实践活动
        1.3.4 确立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2章 毛泽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命题的内涵辨析
    2.1 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命题的真伪
        2.1.1 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理论与实践维度
        2.1.2 警惕“马克思主义观”命题的混乱逻辑陷阱
        2.1.3 判定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真命题的依据
    2.2 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具体内涵
        2.2.1 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概念的多维化解析
        2.2.2 对待理论文本层面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内涵
        2.2.3 对待历史经验层面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内涵
        2.2.4 对待社会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内涵
    2.3 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内在本质
        2.3.1 科学态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伴相生
        2.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学态度的理论关系
        2.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学态度的逻辑关系
        2.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学态度的实践关系
第3章 毛泽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视域融合机理
    3.1 科学态度的视域融合机理
        3.1.1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
        3.1.2 马克思主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3.1.3 科学态度的视域融合机理意蕴
        3.1.4 文本和理论中心视域融合局限
    3.2 视域融合实现范式的探索
        3.2.1 中国问题的世界历史视域建构
        3.2.2 现实的人是视域融合的出发点
        3.2.3 以实践为中心的实现范式探索
        3.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视域融合
    3.3 改造中国实践方案的创新
        3.3.1 马克思主义是认知世界的坐标
        3.3.2 中、西、马视域融合的条件与可能
        3.3.3 认知坐标普遍意义中国具体化
        3.3.4 在反思与批判中创新实践方案
第4章 毛泽东科学批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
    4.1 对待马克思主义错误态度的产生及其表现
        4.1.1 非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
        4.1.2 教条主义态度的产生、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4.1.3 经验主义态度的产生、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4.1.4 修正主义态度的产生、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4.2 对待马克思主义错误态度的危害及其根源
        4.2.1 以错误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危害
        4.2.2 理论失范与实践欠缺造成无的放矢
        4.2.3 唯心哲学和形而上学形成空洞理论
        4.2.4 感性与理性认知失衡导致盲动实践
    4.3 对待马克思主义错误态度的批判及其修正
        4.3.1 坚持错误批判与策略提供双措并举
        4.3.2 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3.3 打破理论与经验对立的二元旧思维
        4.3.4 开拓人与物区别对待的新态度原则
第5章 毛泽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态度
    5.1 实事求是态度的世界观审视
        5.1.1 实事求是构成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
        5.1.2 实事求是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
        5.1.3 实事求是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原则
        5.1.4 实事求是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
    5.2 实事求是态度的认识论剖析
        5.2.1 实事求是贯穿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历史过程的始终
        5.2.2 实事求是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2.3 实事求是反思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5.2.4 实事求是把握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5.3 实事求是态度的方法论实践
        5.3.1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
        5.3.2 合理消解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张力
        5.3.3 积极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5.3.4 努力拓展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6章 以科学态度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6.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基:科学态度的世界价值
        6.1.1 人类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般发展进程
        6.1.2 社会主义进入世界历史的特殊演绎路径
        6.1.3 世界历史理论中国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
        6.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的世界历史意义
    6.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科学态度的时代呼唤
        6.2.1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课题与当今世界发展
        6.2.2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规律
        6.2.3 全球化条件下“两制关系”的重新考量
        6.2.4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肩负的历史使命
    6.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新:科学态度的思想方略
        6.3.1 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6.3.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6.3.3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6.3.4 关注人类共同命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研究的缘由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评析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四、 问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依据与前提基础
    一、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依据
    二、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前提基础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脉络与发展逻辑
    一、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突破性创新的历史轨迹与发展逻辑
    二、 共产党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的历史轨迹与发展逻辑
    三、 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整体性创新的历史轨迹与发展逻辑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
    一、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
    二、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
    三、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
    四、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现实动力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机制
    一、 调查研究机制
    二、 学习机制
    三、 党内民主机制
    四、 学术创新转化机制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与思考
    一、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
    二、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面对的几对关系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当代困境及其根源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四、马克思主义要随着生活前进并指导生活前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过程研究[D]. 李正兴.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 [2]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顾莉. 扬州大学, 2019(06)
  • [3]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D]. 刘尧.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D]. 王曼. 山东大学, 2020(10)
  • [5]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D]. 刘引.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1)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研究[D]. 王文强. 南开大学, 2013(07)
  • [7]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 刘明福,王忠远. 决策与信息, 2014(Z1)
  • [8]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D]. 钟晓雅.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研究[D]. 李保全. 湘潭大学, 2018(04)
  • [10]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机制研究[D]. 建新.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要引领人生前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