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钢球无损检测仪

混合钢球无损检测仪

一、混料钢球无损检查仪(论文文献综述)

濮海明[1](2018)在《钢球缺陷超声自动无损检测方法与系统》文中指出钢球是轴承部件的关键零件之一,它的质量对轴承的精密程度、传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在生产过程中,钢球会出现点子、凹坑、缩孔以及划痕等缺陷,形成质量和安全隐患,为此,出厂前对钢球进行100%的探伤十分必要。超声以其良好的方向性和较强的穿透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工件的表面及内部缺陷的检测,开发钢球自动化超声检测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声束的几何分析理论、结合有限元仿真对超声波进入钢球内部的传播特性开展了研究,提出了基于超声点聚焦探头纵波直入射的钢球内部缺陷检测方法;从仿真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了钢球上人工平底孔检测的可行性分析,得到了改善缺陷回波信号信噪比的合理参数。其次,采用基于点聚焦探头偏心直入射实现超声横波检测钢球表面缺陷,推导出探头声源轴线与钢球球心之间偏心距的表达公式,实验论证了钢球表面不同类型缺陷探伤的可行性。为了实现钢球自动化超声检测,深入研究了钢球表面螺旋全展开的运动学问题,建立了钢球表面螺旋全展开的数学模型,求解出全展开运动的轨迹线方程,分析了影响轨迹线间隔疏密的因素,设计并实现了全展开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开发出一套基于钢球表面螺旋运动全展开的超声自动无损检测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可靠、高速地完成钢球自动化超声探伤。

张永乾[2](2004)在《陶瓷球轴承制造技术及失效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分析讨论了陶瓷球轴承的特点及国内外技术水平。系统研究了陶瓷球轴承的制造技术,陶瓷毛坯球制造技术、加工技术和质量保证技术。陶瓷毛坯球采用高纯超细α氮化硅粉末添加烧结助剂混合制粒,经冷等静压成形、气氛压力烧结或热等静压烧结制造,精密陶瓷球加工需粗磨、精磨、初研、精研等工序,陶瓷球精度达到G5级,陶瓷球轴承公差等级达到P4级。 对陶瓷球轴承进行了设计分析,采用拟静力学分析模型,引入“套圈控制假设”理论,建立了陶瓷球轴承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进行了陶瓷球轴承主参数和结构参数计算机多目标优化设计和分析,经优化设计的陶瓷球轴承,在高速条件下,旋滚比、刚度、寿命、球与滚道的接触应力、额定载荷都有明显改善。 探讨了陶瓷球轴承额定载荷的计算方法,确定了陶瓷球轴承额定动载荷及额定静载荷的计算公式。试验分析了陶瓷球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高速性能和刚度,陶瓷球接触疲劳寿命试验结果表明:所试验的5/16″-G5级氮化硅陶瓷球平均接触疲劳寿命为96.60小时,L10和L50寿命为5.6158×106和2.4952×107;分别为钢球的平均接触疲劳寿命1.7倍,L10和L50寿命的1.9倍、1.7倍。陶瓷球接触疲劳寿命离散性与钢球接近,B7005C/HQ1P4陶瓷球轴承特征寿命V=700h,基本额定寿命的试验值L(10t)=V(0.10536)1/β=127h,中值寿命的试验值L50t=V(0.69315)1/β=530h,dmn值达到2.52×106mm.r/min。 对陶瓷球轴承疲劳寿命和失效形式进行了分析,陶瓷球失效形式一般为小圆形或椭圆形剥落;轴承套圈(钢制)失效形式一般为连续状小椭圆形剥落;陶瓷球轴承失效模式,同钢制球轴承失效模式类似,都不是断裂而是发生疲劳剥落。分析探讨了陶瓷球材料中的缺陷对陶瓷球发生断裂行为的影响,认为陶瓷球中的气孔、夹杂、裂纹、分层以及加工缺陷,都可能造成陶瓷球材料形成残余应力,局部的应力集中,引起微开裂,致使陶瓷球使用过程中在外加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严重影响陶瓷球轴承的可靠性。 陶瓷球轴承在航天卫星、电主轴、涡轮分子泵、涡轮流量计等不同应用领域取得良好工程应用效果,在化工、冶金、机械、石油、交通、航空航天、电子、家用电器、真空等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云南轴承厂[3](1972)在《混料钢球无损检查仪》文中提出一、方法原理 本方法是根据热电偶工作原理制成。即将二根化学成分不同的金属导线焊接在一起,并在焊接端加热,则产生热电势。该热电势在闭合电路内产生电流。其电流之大小,决定于电路电阻和热电势的大小。而热电势又决定于二根导线的材料及其化学、物理性能,以及热端和冷端的温度之差。因此,当热端与冷端温度固定不变时,不同的材料产生的热电势也就不同。而我们若用同种材料,经过同样的工艺加工好的零件,其理化性能应该相近。如不近且差异很大,就是材料不同所影响。根据此原理即可区别混料钢球。

张延微[4](2015)在《W/Al复合材料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热等静压加工工艺制备了W/Al复合材料,采用超声C扫描、x射线无损检测手段研究了其声学特性和人工缺陷的定位技术;之后,对挤压态W/Al复合材料中存在的典型缺陷组织的种类、成分和分布进行了无损检测研究;最后,使用超声C扫描结合SEM/EDS检测手段研究了热等静压、挤压、锻造等变形加工工艺对W/Al复合材料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W/Al复合材料水浸聚焦超声C扫描无损检测表面聚焦最优检测条件为:5mm/s的扫描速度,步进0.2mm,增益值40 dB,激励脉冲能量值越高效果越好。(2)内部聚焦时,在焦柱所在区域内对W/Al复合材料进行无损检测研究时,检测效果最佳,且在相对较低的激励脉冲能量条件C扫描图像分辨效果较好。(3)使用超声C扫描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准确的对人工埋藏的毫米级氧化铝颗粒缺陷进行三维定位。(4)挤压态W/Al复合材料内部典型组织结构为:与挤压方向平行分布的高/低密度条带状偏聚类组织,在成分上,低密度条带状组织富Al,高密度条带组织相对于均匀组织富W。(5)热等静压态W/Al复合材料整体上均匀,局部区域存在主要成分为基体合金Al的团簇状偏聚类组织;对W/Al复合材料进行挤压变形加工后,富Al的团簇状组织转变为与挤压方向平行的外形规则的低密度条带状组织;沿挤压方向对W/Al复合材料进行锻造处理后,在垂直于锻造变形方向上复合材料组织均匀,在平行于锻造方向上,存在宽度较窄的多条细条带组织。变形加工有助于消除W/Al复合材料内部的偏聚类组织结构,获得组织均匀的W/Al复合材料。

海红轴承厂[5](1976)在《GC—7504型套圈硬度检查仪》文中认为文中倒述该厂制成检查热处理后有无混进低硬度的轴承套圈的仪器,它是与标准硬度的套圈比较的方法,区分同批型号轴承套圈中是否混有硬度低的套圈。仪器采用半导体线路,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和测量方便。附仪器测量原理图和线路图各1幅。

闫闵[6](2008)在《塑料压缩成形与金属模锻成形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均属于压力成形;压缩模与挤压模、传递模与液锻模又都属于型腔模,它们都是利用密闭腔体来成形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立体形制品的工具,作为实现聚合物、金属向制品转变的这一过程的必要工装。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为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本文对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的成形理论、成形原理、成形工艺、成形设备和模具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研究。本文给出了大量的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典型模具结构,论述模具的工作过程,并以这些模具结构为例,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的对比,总结模具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规律。模压成形的是熔融塑料,而挤压成形的却是固体金属。成形材料的不同,决定了成形理论、工艺、设备、模具以及制品性能、应用的种种不同。但是由于二者均属于压力加工,所以在成形原理、工艺,尤其在模具结构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压模和挤压模在结构上均有工作部分、导向机构、脱模机构、传力和连接紧固部分。当生产某些带有侧向凹槽等特殊形状的零件时,压模和挤压模均可设置侧向分型机构。挤压模没有抽芯机构和加料室。在某些挤压模里设有加热与冷却系统、排气与溢料系统。传递模塑成形和间接式液态模锻成形均属于压力传递成形,决定了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在成形原理、工艺以及模具结构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直接式液态模锻则是在压力作用下直接成形,类似于模锻,和传递模塑完全不同。传递模和液锻模结构上均需要工作部分、定位、导向机构、脱模机构、加热、冷却系统、排气溢料系统以及连接机构,根据需要,二者均可设置开、合模机构和抽芯机构,不过有些液锻模没有加料室、压料柱和浇注系统。间接式挤压铸造模与柱塞式传递模结构相似。通过对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的分析对比研究,找出并总结了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有利于科研人员技术移植,开发出更优的成形技术以及模具设计人员设计模具时对比参考,避免重复劳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二、混料钢球无损检查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料钢球无损检查仪(论文提纲范文)

(1)钢球缺陷超声自动无损检测方法与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2 基于点聚焦探头的钢球内部缺陷超声纵波检测
    2.1 点聚焦探头在钢球中的声束传播特性分析
    2.2 点聚焦探头在钢球中聚焦特性的瞬态仿真模型研究
    2.3 钢球平底孔缺陷超声检测的瞬态仿真模型研究
    2.4 钢球平底孔缺陷超声检测的实验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钢球表面缺陷的超声横波检测
    3.1 钢球中产生超声横波的实施方式
    3.2 钢球表面缺陷超声检测的实验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交替夹持钢球螺旋展开的自动化超声检测系统开发
    4.1 钢球表面螺旋全展开的仿真分析
    4.2 正交夹持螺旋全展开的机械结构设计
    4.3 钢球自动化超声检测控制系统
    4.4 钢球自动化超声检测信号处理系统
    4.5 样件测试与现场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专利目录

(2)陶瓷球轴承制造技术及失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 陶瓷球轴承概述
    2 陶瓷球轴承研究现状
    3 陶瓷球轴承力学分析方法
    4 陶瓷球轴承失效分析技术发展概况
    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陶瓷球轴承制造技术
    1 氮化硅陶瓷
    2 氮化硅陶瓷球制造技术
        2.1 氮化硅陶瓷粉末制造技术
        2.2 氮化硅陶瓷球原料粉末配混料技术
        2.3 陶瓷毛坯球成形技术
        2.4 陶瓷毛坯球烧结技术
        2.5 陶瓷毛坯球质量控制技术
    3 陶瓷球加工技术
        3.1 精密陶瓷球加工工艺流程
        3.2 陶瓷球研磨机理
        3.3 研磨介质对陶瓷球精度和研磨效率的影响研究
        3.4 研磨工艺参数对陶瓷球加工精度和研磨效率的影响研究
        3.5 陶瓷球粗磨加工技术
        3.6 陶瓷球精磨加工技术
        3.7 陶瓷球初研加工技术
        3.8 陶瓷球精研加工技术
    4 陶瓷球轴承装配技术
    5 陶瓷球及陶瓷球轴承精度检测及与国外样品的对比分析
第三章 陶瓷球轴承设计分析
    1 陶瓷材料与轴承钢材料特性的比较
    2 陶瓷球轴承的设计原则
    3 陶瓷球轴承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3.1 旋滚比
        3.2 轴向刚度
        3.3 球滚道间最大接触应力
        3.4 额定载荷
        3.5 陶瓷球轴承主参数约束条件
    4 陶瓷球轴承主参数与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4.1 陶瓷球轴承主参数计算机优化设计
        4.2 陶瓷球轴承结构参数设计
    5 陶瓷球轴承设计分析
第四章 陶瓷球轴承试验分析
    1 陶瓷球接触疲劳对比试验分析
        1.1 试验方法
        1.2 试验条件
        1.3 试验数据与计算
    2 陶瓷球轴承疲劳寿命试验分析
        2.1 试验方案
        2.2 陶瓷球轴承疲劳寿命试验结果
        2.3 试验结果分析
    3 陶瓷球轴承高速性能台架试验及预载荷试验
        3.1 试验条件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处理及分析
    4 陶瓷球轴承刚度试验
        4.1 试验设备及仪器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陶瓷球轴承失效分析
    1 陶瓷球轴承额定载荷
        1.1 陶瓷球轴承额定动载荷
        1.2 额定静载荷
    2 陶瓷球材料缺陷对陶瓷球轴承失效的影响
        2.1 气孔对陶瓷球断裂行为的影响
        2.2 夹杂对陶瓷球断裂行为的影响
        2.3 其他工艺缺陷对陶瓷球断裂行为的影响
        2.4 加工损伤对陶瓷球断裂行为的影响
    3 陶瓷球接触疲劳失效分析
    4 陶瓷球轴承失效模式分析
第六章 陶瓷球轴承的工程应用
    1 精密角接触陶瓷球轴承在电主轴上的应用
    2 高速精密陶瓷球轴承在涡轮分子泵中的应用
    3 陶瓷球轴承在航天卫星中应用
    4 高速不锈钢陶瓷球轴承在涡轮流量计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陶瓷球轴承技术成果与工程应用效果

(4)W/Al复合材料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1.2.1 无损检测的基本过程
        1.2.2 无损检测的研究进展与研究现状
        1.2.3 常见的几种无损检测方法介绍
    1.3 超声和工业CT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1.3.1 超声无损检测概述
        1.3.2 工业CT无损检测概述
    1.4 金属基复合材料概述
        1.4.1 金属基复合材料概述
        1.4.2 铝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概述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实验材料的制备与检测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2.3 检测方法以及设备
        2.3.1 聚焦探头超声C扫描无损检测基本理论研究
        2.3.2 超声C扫描无损检测设备
        2.3.3 射线无损检测设备
        2.3.4 缺陷的成分和分布检测设备
3 缺陷定位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表面聚焦与内部聚焦超声C扫描无损检测研究
        3.2.1 表面聚焦与内部聚焦对比
        3.2.2 表面聚焦无损检测条件研究
        3.2.3 内部聚焦无损检测条件研究
    3.3 人工缺陷定位技术研究
    3.4 小结
4 挤压态W/Al复合材料内部典型组织无损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挤压态复合材料内部典型组织种类研究
    4.3 挤压态复合材料内部典型组织成分研究
    4.4 挤压态复合材料内部典型组织的形貌分布研究
    4.5 小结
5 不同加工工艺状态下W/Al复合材料内部组织结构研究
    5.1 引言
    5.2 热等静压态W/Al复合材料内部组织结构
    5.3 挤压态W/Al复合材料内部组织结构
    5.4 锻压态W/Al复合材料内部组织结构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塑料压缩成形与金属模锻成形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主要符号注释
第1章 综述
    1.1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及其发展
        1.1.1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新方法、新工艺
        1.1.2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CAD/CAE/CAM技术在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中的应用
    1.2 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课题的目的意义
        1.2.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材料及其对比
    2.1 模压与挤压成形材料及其对比
        2.1.1 模压成形材料
        2.1.2 挤压成形材料
        2.1.3 模压与挤压成形材料对比
    2.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材料及其对比
        2.2.1 传递模塑成形材料
        2.2.2 液态模锻成形材料
        2.2.3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材料对比
    参考文献
第3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理论及其对比
    3.1 模压成形理论
        3.1.1 模压料在模具中的流动理论
        3.1.2 模压料在模具中的热行为
    3.2 挤压成形理论
        3.2.1 应用于挤压中的塑性成形理论
        3.2.2 挤压变形过程
        3.2.3 挤压时金属的流动
        3.2.4 挤压变形时的应力和应变
    3.3 模压与挤压成形理论对比
    3.4 传递模塑成形理论
        3.4.1 树脂流动理论
        3.4.2 熔体充模流动特性
        3.4.3 热传导及化学反应
    3.5 液态模锻成形理论
        3.5.1 液态模锻下物理冶金学理论
        3.5.2 液态模锻下凝固理论
        3.5.3 液态模锻下的力学成形理论
    3.6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理论对比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4.1 模压与挤压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4.1.1 模压成形原理
        4.1.2 挤压成形原理
        4.1.3 模压与挤压成形原理对比
    4.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4.2.1 传递模塑成形原理
        4.2.2 液态模锻成形原理
        4.2.3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原理对比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5.1 模压与挤压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5.1.1 工艺流程及其对比
        5.1.2 工艺特点及其对比
        5.1.3 工艺方法类别及其对比
        5.1.4 工艺参数及其对比
    5.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5.2.1 工艺流程及其对比
        5.2.2 工艺特点及其对比
        5.2.3 工艺方法类别及其对比
        5.2.4 工艺参数及其对比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6.1 模压与挤压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6.1.1 模压成形设备
        6.1.2 挤压成形设备
        6.1.3 模压与挤压成形设备对比
    6.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6.2.1 传递模塑成形设备
        6.2.2 液态模锻成形设备
        6.2.3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设备对比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及其对比
    7.1 模压与挤压成形模具及其对比
        7.1.1 模具常用材料及其对比
        7.1.2 模具特点及其对比
        7.1.3 模具类别及其对比
        7.1.4 模具的结构组成及其对比
        7.1.5 模具的设计要求及其对比
        7.1.6 模具的制造及其对比
    7.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及其对比
        7.2.1 模具材料及其对比
        7.2.2 模具特点及其对比
        7.2.3 模具类别及其对比
        7.2.4 模具的结构组成及其对比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结构分析及其对比
    8.1 带典型脱模机构的压模与挤压模结构分析
        8.1.1 双脱模压模结构分析
        8.1.2 垂直分型二级推件多型腔压模结构分析
        8.1.3 带中间凸缘轴镦挤模结构分析
        8.1.4 套筒扳手冷挤压模结构分析
        8.1.5 高压开关压气缸挤压模结构分析
        8.1.6 光纤接头底座复合冷挤压模结构分析
    8.2 可分凹模压模与挤压模结构分析
        8.2.1 链条拖动垂直分型线圈绝缘框压模结构分析
        8.2.2 塑料绝缘子侧向分型压模结构分析
        8.2.3 锥形套瓣合模固定式压模结构分析
        8.2.4 垂直分型弯杆型喷嘴挤压模结构分析
        8.2.5 杠杆式垂直可分凹模三通及弯头管接头挤压模结构分析
        8.2.6 多用途楔块式水平可分凹模三通管接头挤压模结构分析
        8.2.7 阀体温挤压模结构分析
    8.3 其它典型压模与挤压模结构分析
        8.3.1 双弯销侧抽芯壳体底座压模结构分析
        8.3.2 自动卸螺纹型芯压模结构分析
        8.3.3 装于通用模架上的半溢式压模结构分析
        8.3.4 钢碗热挤压模结构分析
        8.3.5 摩托车档位齿轮镦挤模结构分析
        8.3.6 氧气喷头热挤压模结构分析
        8.3.7 拉杆球头双凸模精密冷挤压模结构分析
    8.4 模压与挤压成形模具结构对比分析
        8.4.1 工作部分对比分析
        8.4.2 侧向分型机构对比分析
        8.4.3 抽芯机构对比分析
        8.4.4 导向机构对比分析
        8.4.5 脱模机构对比分析
        8.4.6 加热与冷却系统对比分析
        8.4.7 排气与溢料系统对比分析
        8.4.8 传力部分对比分析
        8.4.9 通用模架对比分析
        8.4.10 其它方面对比分析
    8.5 带典型侧抽芯机构传递模与液锻模结构分析
        8.5.1 斜导柱侧抽芯移动式罐式传递模结构分析
        8.5.2 ZGMn13锤头液锻模结构分析
    8.6 可分凹模传递模与液锻模结构分析
        8.6.1 带侧向分型瓣合模块移动式传递模结构分析
        8.6.2 移动式多腔组合锥模传递模结构分析
        8.6.3 铝合金自行车把立管挤铸模结构分析
        8.6.4 燃气具铜合金阀体挤铸模结构分析
    8.7 其它典型传递模与液锻模结构分析
        8.7.1 柱塞式下加料室传递模结构分析
        8.7.2 移动式多金属嵌件传递模结构分析
        8.7.3 多型腔罐式移动式传递模结构分析
        8.7.4 Mo-Nb贝氏体钢耙片挤铸模结构分析
        8.7.5 带溢流槽的精密挤铸模结构分析
        8.7.6 锻模模块挤铸模结构分析
        8.7.7 铝合金盖体挤铸模结构分析
    8.8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结构对比分析
        8.8.1 工作部分对比分析
        8.8.2 连接机构对比分析
        8.8.3 导向机构对比分析
        8.8.4 脱模机构对比分析
        8.8.5 浇注系统对比分析
        8.8.6 开合模机构对比分析
        8.8.7 抽芯机构对比分析
        8.8.8 加热与冷却系统对比分析
        8.8.9 排气与溢料系统对比分析
    8.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结论
致谢
闫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混料钢球无损检查仪(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球缺陷超声自动无损检测方法与系统[D]. 濮海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2]陶瓷球轴承制造技术及失效分析[D]. 张永乾. 合肥工业大学, 2004(02)
  • [3]混料钢球无损检查仪[J]. 云南轴承厂. 轴承, 1972(S1)
  • [4]W/Al复合材料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 张延微.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5(01)
  • [5]GC—7504型套圈硬度检查仪[J]. 海红轴承厂. 轴承, 1976(06)
  • [6]塑料压缩成形与金属模锻成形对比研究[D]. 闫闵. 青岛理工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混合钢球无损检测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