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嗜酸性肉芽肿1例报告

回肠嗜酸性肉芽肿1例报告

一、回肠的嗜酸性肉芽肿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满君[1](2021)在《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病是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激素治疗停药后极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病具有一定优势,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本研究第一部分从循证学证据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确切疗效和对其预后及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梳理总结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和在肺结节病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观察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疗效和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通化方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方法1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Meta分析方法,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随访有效率、复发率、肺功能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erum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SACE)。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三焦的论述,系统梳理三焦形质、功能及辨证相关内容。其次重点论述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最后阐述该理论在肺结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根据此理论创立“通化方”为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3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适用于少见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病情进展或复发的Ⅱ期肺结节病患者,予以通化方加减治疗,疗程6个月,随访期为6个月。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SACE水平将其分为SACE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中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及SACE与上述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疗效评价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和随访前后的综合疗效、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通化方的安全性。4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取“通化方”及肺结节病的作用靶点,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并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靶基因蛋白进行数据挖掘,最后通过对核心靶点基因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出通化方作用于肺结节病的疗效机制。与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探讨其有效性。结果1 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8个RCTs,均以英文形式发表。结果显示:治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FVC、DLCO高于对照组(P<0.05),FEV1和SACE在两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2理论研究:三焦形质是争论焦点,三焦功能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焦主气化和主水液方面。三焦辨证在湿热病及其他复杂疾病治疗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认识肺结节病,提出三焦为人体器官的被膜、包膜、淋巴、间质组织等脏腑间联系的四通管道,三焦郁滞不通则气机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护卫精微,津液和血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痰瘀互结形成结节,并以膜性四通管道为途径流窜全身,治疗当疏利三焦。导师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通化方作为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3临床研究:3.1一般资料:治疗前共入组3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4例,31例患者平均年龄56.97±1.07岁,平均病程为1.91±0.06年;肺外系统病变包括皮下结节、眼部侵润、双侧腮腺肿大;肺浸润HRCT评分上肺区和中肺区肺浸润HRCT评分高于下肺区(P<0.05)。3.2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完成SACE检测的共26人,其中SACE升高者有12例,正常者有14例,SACE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浸润HRCT评分与胸部HRCT总分升高,理化检查中淋巴细胞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SACE水平与肺浸润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P<0.05)。3.3临床疗效比较:①综合疗效分析:通化方加减治疗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6.7%,随访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3.6%,随访期间有效率与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降低(P>0.05)。②胸部HRCT 比较: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淋巴结肿大有效率高于肺浸润有效率(P<0.05)。③肺浸润类型及程度分级比较:肺浸润类型包括肺结节影、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治疗与随访前后,三种类型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与磨玻璃影的HRCT评分降低(P<0.05或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HRCT评分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三者HR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与随访前后患者肺浸润HRCT评分均分为轻度组和中度组,两组所占比例在治疗与随访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理化检查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SACE、血沉降低,淋巴细胞升高(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P<0.05);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三个阶段比较,SACE、血沉、淋巴细胞所占异常比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共16例完成肺功能检测,肺功能通气类型以弥散伴小气道功能减低所占比例最高,未进行治疗和随访后疗效比较。⑥中医证候比较:全组与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气阴亏虚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比较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湿热蕴肺组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或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阳气亏虚组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⑦中医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与随访6个月3个阶段比较,中医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有效率升高(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有效率未见差异(P>0.05)。⑧中医各症状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脘腹胀闷症状积分降低(P<0.05);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胸闷、皮下结节、乏力、咳痰、口干咽燥、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大便溏泄症状积分均见降低(P<0.05)。⑨不良反应: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metalloproteinase 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CASP3)、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ligand 2,CCL2)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通化方主要干预Hepatitis B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IL-6、MMP9、CASP3、CCL2 基因,Th17 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相关靶点蛋白与机制,故证实了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有效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远期预后及复发未见益处,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肺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降低疾病活动性与严重性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通过随访发现对远期预后较好,降低复发率,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同样证实了通化方的有效性。

叶子茵,肖书渊,李增山,周炜洵,石雪迎,袁菲,何度,吴开春,陈旻湖[2](2021)在《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文中指出病理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但IBD的病理形态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表现多样,缺乏统一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同时病理医生接受培训程度与诊断水平也参差不齐,诊断准确率难以把握。本文就IBD诊断及相关问题提供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旨在提高病理医生对IBD的诊断水平。

张祥宏,崔晋峰,吴文新,李月红[3](2021)在《末端回肠活检的病理诊断问题》文中提出随着肠内窥镜技术的完善与提高,末端回肠内镜检查逐渐普及,末端回肠活检已成为病理临床实践中的常见标本之一。末端回肠黏膜病变非常复杂,既可以是炎性病变,也可以为肿瘤性病变,既可以是原发性病变,也可以为某些系统性疾病的局部反应。因此,末端回肠活检的病理诊断问题已经构成了病理医师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末端回肠黏膜活检的病理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信息,认真观察活检末端回肠组织结构,注意绒毛改变、上皮损伤性变化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特别关注有无肉芽肿形成、溃疡或糜烂、淋巴组织增生及肿瘤等特殊病变。为协助病理医师,特别是基层医院病理医师强化对末端回肠活检诊断工作的认识和把握,该文从末端回肠的组织结构特点、常见病理变化、末端回肠活检的诊断思路、常见疾病鉴别诊断等方面做了初步梳理。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病理分组,叶子茵,肖书渊,李增山,周炜洵,石雪迎,袁菲,何度,吴开春,陈旻湖[4](2021)在《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理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但IBD的病理形态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表现多样, 缺乏统一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同时病理医生接受培训程度与诊断水平也参差不齐, 诊断准确率难以把握。本文就IBD诊断及相关问题提供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 旨在提高病理医生对IBD的诊断水平。

庄乾萌[5](2019)在《上消化道溃疡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目的:对于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来说,患有该疾病的患者主要表现出胃肠道炎症的症状,它的主要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于消化道中,而且部分患者还会表现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黑便或者血便等现象。患有该疾病的部分患者有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发病率较低,患者并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所以在医生的临床工作中,会出现对这种病症造成误诊与漏诊的情况。本文主要对上消化道溃疡为表现的嗜酸性胃肠炎病因、误诊原因、诊断、治疗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上消化道溃疡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患者提供有效的研究案例,进而能够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认知与重视。材料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威海市三甲医院确诊,并且以难治性的上消化道溃疡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患者中,选择24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案例,同时,对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嗜酸性细胞胃肠炎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发病诱因、和误诊原因、治疗预后等多方面资料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有24例患者患有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而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表现为消化道溃疡。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该疾病可以发生在人类的任何一个年龄阶段,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在34.92岁左右,在所有患者中,表现为单纯的粘膜型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41.7%。其他的患者均是合并肌型与合并浆膜型。在所有患者之中上消化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最为常见,占比为45.83%,上消化溃疡部位是胃窦、幽门的患者占41.67%,食道及其他部位占12.5%,梗阻是在所有消化道溃疡的并发症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将会对患者治疗之前的数据与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数据进行对比,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血嗜酸性粒细胞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且在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CT检查,以及应用钡剂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之后并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的患者表现为梗阻,或者表现为腹腔积液,而造成误诊的原因是普通消化道溃疡以及慢性胃炎和球炎、消化道肿瘤和阑尾炎。在对上消化道溃疡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进行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一线药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根据对多项实例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若患者自行停药,或者用药剂量减量至最小剂量时,可能出现症状复发的现象。但是根据目前的观察来看大部分患者在治疗之后的效果十分良好,而且通过访问调查我们发现所有进行研究的患者均未出现癌变现象。患上EGE疾病的患者会首先出现腹痛现象,随后伴随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通过内镜检查之后发现患者内镜下胃肠粘膜呈充血、糜烂、溃疡。因为该疾病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所以造成漏诊与误诊的情况较多,再加上嗜酸性胃肠炎属于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因此造成误诊的几率也随之增高。除以上原因之外,该疾病的患病症十分复杂,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检查过程中如果不进行特殊详细检查,那么将很难确诊。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在临床少见,临床症状与内镜检查均无特异性。临床工作中,该疾病经常出现漏诊或者是误诊的情况,而通过内镜检查,表现为反复难治性的上消化道溃疡,特别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过正规的抗溃疡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治疗之后,其治疗结果仍然显示为无效时,需要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进行考虑。6个部位以上的病理活检及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等多种手段有利于提高该病的首次确诊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EGE临床表现多样性、无特异性;易误诊,浆膜型属罕见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且作用迅速。

姜支农,石雪迎,周炜洵,李增山,薛玲,黄艳,柳萍,吕丽,傅玉娟,曹倩,胡品津,李甘地,陈杰,辛伟,刘秀丽,肖书渊[6](2019)在《活检标本炎症性肠病规范化病理诊断建议》文中认为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重要的胃肠道非肿瘤性疾病。病理诊断是炎症性肠病综合诊治的重要一环,但目前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实践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病理医师因书写习惯不同、表述方式各异,病理报告的描述和诊断用语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临床医师难以准确理解病理报告的含义。因此,我们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国内临床病理实际情况的活检标本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模式,包括恰当的病理描述、注释,并阐述了炎症性肠病的一些病理概念,以规范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诊断,旨在推动病理和临床更好的沟通交流。

刘智慧,马军伟,赵红[7](2018)在《肝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转移性肝癌1例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变态反应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名称。其病理表现主要为网状细胞的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本病常伴有内脏器官浸润,但多以胃肠道[1]、肺、心内膜为主,而肝脏的嗜酸性肉芽肿极为少见。我科2015年收治1例肝嗜酸性肉芽肿病人,通过对肝脏局部病灶放射治疗后,病人好转出院,现将本病例的诊疗过程及相关文献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

谢晨玲[8](2014)在《慢性肠道肉芽肿性疾病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分析慢性肠道肉芽肿性疾病的病理形态、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学,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住的102例慢性肠道肉芽肿性疾病患者,诊断为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11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27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49例,肠道血吸虫病15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各组在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及病理表现的特征。结果:11例ITB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6.1岁,男女比为8:3,相对好发于男性患者,病程一般为3-6月,腹痛患者81.8%;腹泻患者27.3%;发热患者45.5%;血便患者发生率为0;肠梗阻患者18.2%,肠外结核患者45.5%。低白蛋白血症患者54.4%,C-反应蛋白升高患者81.8%,血沉升高患者54.5%,血红蛋白降低患者72.7%。病变仅累及回盲部患者45.5%,累及结肠患者54.5%,溃疡患者54.5%,结节样增生患者54.5%,肠狭窄患者27.3%。病理可见淋巴细胞聚集患者63.6%;嗜酸性粒细胞患者9%;未见裂隙样溃疡;干酪性肉芽肿检出阳性患者36.4%;有多核巨细胞患者63.6%。27例CD患者平均年龄为45.4岁,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74岁,男女比为13/14,病程较长,平均病程为1年,临床表现为腹痛患者77.8%,腹泻患者14.8%,发热患者25.9%,血便患者7.4%,肠梗阻发生率为0,肠穿孔患者3.7%,有肛周疾病患者3.7%,表现为肛瘘。低白蛋白血症者患者51.9%,最低20.3g/L;C-反应蛋白升高患者63.0%,血沉升高患者63.0%,血红蛋白下降患者88.9%。病变累及回盲部患者48.1%,病变累及回结肠患者7.4%,病变累及小肠患者22.2%,病变累及结肠患者22.2%;内镜下溃疡形态呈纵行患者22.2%,不规则溃疡患者29.6%;内镜下呈鹅卵石征患者14.8%;肠狭窄患者29.6%。裂隙样溃疡患者37.0%;肉芽肿检出阳性患者18.1%,其中干酪性肉芽肿0例,非干酪性肉芽肿5例;5例检出肉芽肿数量均为1个;肉芽肿位置位于固有层患者3.7%,肉芽肿位置位于黏膜下层患者14.8%;固有层淋巴细胞聚集患者25.9%。49例UC患者发病平均年龄38.9岁,最小16岁,最大年龄75岁;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9例;腹痛患者81.3%,腹痛以下腹部隐痛为主;腹泻患者91.8%,一般3-5次/天,脓血便患者32.7%,发热患者73.5%,肠梗阻及肠穿孔均未发生过。低蛋白血症患者有28.6%,最低可至24.6g/L;C-反应蛋白升高患者55.1%;血红蛋白降低患者59.2%。病变累及直肠患者91.8%,累及结肠患者95.9%,其中有2例仅累及直肠;内镜下UC溃疡多呈多发性连续性病变患者40.8%;有结节样增生患者8.2%;质脆患者36.7%;易出血患者34.7%。15例肠血吸虫病患者平均年龄64.7岁,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70岁;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病程6月-6年不等;腹痛患者66.7%,以右下腹胀痛为主;腹泻患者13.3%;未见发热病例;出现血便患者33.3%;肠梗阻患者6.7%;未见肠穿孔病例;低白蛋白血症患者13.3%;C-反应蛋白升高患者13.3%;血红蛋白下降患者46.7%;未见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病变累及阑尾患者6.7%,累及直肠患者73.3%,乙状结肠患者20%;内镜下见溃疡患者53.3%;可见息肉样隆起病变患者6.7%,炎性细胞浸润患者73.3%,均有血吸虫虫卵沉积;病理发现癌细胞患者66.7%;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患者33.3%。结论:慢性肠道肉芽肿性疾病除典型的病理学改变如干酪性肉芽肿外,其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及病理表现均非常相似。本分析中ITB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多有肠外结核,病变好发与回盲部,检出干酪性肉芽肿是诊断的金标准;CD好发于中年人,临床表现多为腹痛,也可表现为腹泻等,病变主要累及回盲部,内镜下溃疡成纵行分布形态不规则,可见鹅卵石征,病理有裂隙样溃疡及非干酪性肉芽肿;UC发病年龄略小于克罗恩和ITB,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病变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呈连续性溃疡;肠血吸虫病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及血便,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并且多伴有癌变。

牛洪欣,王丽丽,徐忠法[9](2011)在《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16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的诊治体会。方法对16例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患者入院诊断仅2例经肠镜活检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14例误诊。16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嗜酸性肉芽肿6例,异物性肉芽肿5例,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3例,结核性肉芽肿2例。经5个月至5年的随访,所有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误诊率高,超声内镜下穿刺取活检和术中快速病检是其主要确诊方法 ;病变肠段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

尤俊,许林,洪明,张志明[10](2005)在《22例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诊治体会。[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4年9月收治的22例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行内镜检查,误诊为胃溃疡10例,误诊为胃癌5例,误诊为结肠癌2例,误诊为结肠息肉1例。21例行手术切除,1例经肠镜行高频电切治疗,无1例治疗后复发。[结论]该病的误诊率高,手术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二、回肠的嗜酸性肉芽肿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肠的嗜酸性肉芽肿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结节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名探讨
        2 病因
        3 病机
        4 中医药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结节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4 诊断
        5 治疗
        6 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意义及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
    前言
    研究一 三焦理论演变
        1 三焦形质的演变
        2 三焦功能的演变
        3 三焦辨证
        4 小结
    研究二 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
        1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形质
        2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生理功能
        3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病因病机
        4 治疗原则
        5 小结
    研究三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
        1 从三焦理论认识肺结节病基本病机
        2 姜良铎教授论治肺结节病
        3 通化方的由来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研究一 肺结节病相关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通化方有效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三 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及PPI网络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四 靶点基因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纳入研究资料提取表
病例报告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上消化道溃疡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过敏史与过敏性疾病史
    3.2 临床表现
    3.3 辅助检查
    3.4 临床分型以及EGID类型
    3.5 确诊方式以及误诊情况分析
    3.6 治疗经过与疗效评估
4. 讨论
5. 总结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肝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转移性肝癌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1.2 实验室检查
    1.3 影像学检查
    1.4 病理学检查
    1.5 诊断及治疗
2 讨论
    2.1 发病原因
    2.2 临床及病理特征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检查
    2.5 治疗
    2.6诊治体会

(8)慢性肠道肉芽肿性疾病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结果
    第一部分 ITB 临床、内镜及病理表现特征
    第二部分 CD 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表现特征
    第三部分 UC 临床、内镜及病理表现特征
    第四部分 肠血吸虫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表现特征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回肠的嗜酸性肉芽肿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满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J]. 叶子茵,肖书渊,李增山,周炜洵,石雪迎,袁菲,何度,吴开春,陈旻湖.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21(01)
  • [3]末端回肠活检的病理诊断问题[J]. 张祥宏,崔晋峰,吴文新,李月红.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01)
  • [4]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病理分组,叶子茵,肖书渊,李增山,周炜洵,石雪迎,袁菲,何度,吴开春,陈旻湖.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21(01)
  • [5]上消化道溃疡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分析[D]. 庄乾萌. 山东大学, 2019(03)
  • [6]活检标本炎症性肠病规范化病理诊断建议[J]. 姜支农,石雪迎,周炜洵,李增山,薛玲,黄艳,柳萍,吕丽,傅玉娟,曹倩,胡品津,李甘地,陈杰,辛伟,刘秀丽,肖书渊.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9(02)
  • [7]肝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转移性肝癌1例报道[J]. 刘智慧,马军伟,赵红. 现代肿瘤医学, 2018(17)
  • [8]慢性肠道肉芽肿性疾病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D]. 谢晨玲. 皖南医学院, 2014(05)
  • [9]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16例诊治分析[J]. 牛洪欣,王丽丽,徐忠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03)
  • [10]22例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诊治分析[J]. 尤俊,许林,洪明,张志明. 肿瘤学杂志, 2005(06)

标签:;  ;  ;  ;  ;  

回肠嗜酸性肉芽肿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