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屏幕检测人员视觉疲劳及工作能力调查

电视屏幕检测人员视觉疲劳及工作能力调查

一、电视机荧光屏检验工视疲劳与作业能力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白丰淇[1](2021)在《经筋针刺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

孙亚茹[2](2019)在《内蒙古地区干眼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内蒙古地区干眼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以期对干眼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能有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对干眼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供诊疗帮助。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9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近视眼中心和风湿免疫科的长期居住在内蒙古地区的单纯干眼组160例(320眼),干眼伴类风湿关节炎组130例(260眼)。两组分别做Corvis ST检查,Corvis ST检查包括第一压平时间(A1-time),第二压平时间(A2-time),第一压平长度(A1-length),第二压平长度(A2-length),第一压平速率(A1-V),第二压平速率(A2-V),最大压陷时间(HC-time),最大变形幅度(DA),最大压陷曲率半径(HC-radius),眼压(IOP),角膜中央厚度(CCT),检测两组间角膜生物力学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对两组患者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CSS),并同时收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胍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等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相关的指标,评估干眼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活动强度(DAS28)积分。对研究对象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干眼指标、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度指标与干眼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IOP、C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干眼伴类风湿关节炎组的生物力学参数A1-time和HC-time较单纯干眼组明显缩短,DA较单纯干眼组增大(P=0.01,0.01,0.03)。根据BUT、CSS及SⅠt的检查结果表明,与单纯干眼组比较,干眼伴类风湿关节炎组的CSS计数明显增加(P<0.05),BUT和SⅠt显着缩短(P<0.05)。干眼伴类风湿关节炎组的SⅠt时间在抗环瓜氨酸抗体(anti-CCP)阳性和抗环瓜氨酸抗体阴性患者中存在显着差异(P<0.05);CSS评分在类风湿因子(RF)阳性患者较RF因子阴性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CRP)阳性、血沉(ESR)阳性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较CRP阴性、ESR阴性患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S28和Schirmer I试验之间呈负相关(r=-0.251,P=0.045)。结论内蒙古地区干眼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度存在相关性。内蒙古地区单纯干眼患者与干眼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存在差异。干眼伴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与单纯干眼组相比,A1-time和HC-time缩短,DA增大。干眼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干眼程度明显高于单纯干眼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越高,干眼的症状越重,推测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可能影响干眼的严重程度。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度与干眼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常规做干眼检查,严重干眼的患者应行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检查化验,做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方翔[3](2017)在《揿针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珍珠明目滴眼液、揿针、揿针联合珍珠明目滴眼液对视频终端视疲劳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并探讨作用机理。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选取视频终端视疲劳患者114例(228眼),并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试验组1:揿针(双侧攒竹、四白、丝竹空)联合珍珠明目眼液滴眼,试验组2:揿针(双侧攒竹、四白、丝竹空),对照组:珍珠明目眼液滴眼,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眼部及全身症状,近距离用眼时间、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泪液分泌试验、自觉症状积分等疗效性指标。结果:(1)治疗前三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眼部及全身症状,近距离用眼时间、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泪液分泌试验、自觉症状积分等指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具有均衡可比性。(2)试验组1治疗后,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坚持近距离用眼时间、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中医疗效:试验组1显效率为21.95%,有效率68.29%,总有效率90.24%;试验组2显效率为16.22%,有效率64.86%,总有效率81.08%;对照组显效率为5.56%,有效率58.33%,总有效率63.89%。治疗后三组间疗效两两比较,试验组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1与试验组2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4)西医疗效:试验组1显效率19.51%,有效率63.41%,总有效率82.93%;试验组2显效率为10.81%,有效率59.46%,总有效率70.27%;对照组显效率2.78%,有效率52.78%,总有效率55.56%。治疗后三组疗效两两比较:对照组与试验组1相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试验组2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与试验组2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疗效优于试验组2,试验组2疗效优于对照组。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1显效9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24%。试验组2显效6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1.08%。对照组中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3.89%。可以看出,揿针联合珍珠明目眼液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效果最优,揿针次之,珍珠明目眼液再次之。结论:揿针联合珍珠明目眼液滴眼与单纯珍珠明目滴眼液或揿针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对改善眼部症状及全身症状均有一定疗效,相比之下,揿针联合珍珠明目眼液滴眼的疗效最明显,能显着改善视频终端视疲劳症状,而揿针治疗效果优于珍珠明目滴眼液效果,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的一种有效方法。

陈思铧[4](2016)在《用眼习惯因素对邯郸市区小学生近视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人们用眼睛学习和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强度越来越大。而近视是影响视觉生活的主要因素之一。预防近视,正逐渐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对于青少年学生群体,眼睛的发育还未成形,良好的用眼习惯也尚未养成,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如何做到近视的早发现,早预防,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政府及有关卫生、教育部门,对近视的预防工作高度重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展了很多预防近视的研究和调查。但是在三、四线城市及广大乡村,相关预防近视的调查和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立足于三、四线城市及乡村,开展有关近视及其影响因素的公共卫生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收集统计出特定区域内近视的发病情况,分析并找到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主要用眼习惯因素,在一定可控的范围内,做到近视的早发现、早预防,为政府的卫生、教育等部门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以期预防和减缓青少年学生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对邯郸市市区小学生的视力状况进行医学普查,包括裸眼视力检查、戴镜视力检查、电脑验光等,初步诊断并统计出市区小学生近视的发病情况;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近视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用眼习惯方面,通过辅助填写和回收调查问卷,了解邯郸市主城区小学生的主要用眼习惯,近视戴镜习惯及预防近视的认知情况;三是通过以上的调查和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期发现邯郸市市区小学生的视力状况,近视发病情况及对近视的认知情况,同时,研究对影响小学生近视状况的主要用眼习惯因素,及相关政府公共部门对预防近视所采取的措施和办法;四是对影响近视状况的主要用眼习惯因素,进一步分类分析和探讨,总结并提出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以预防近视的方法和建议,为邯郸市有关政府公共部门制定近视防控政策和开展预防近视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同时运用抽样检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使两种主、客观的方式相结合,对邯郸市市区小学生的近视状况,及对其近视状况产生影响的用眼习惯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二是在研究用眼习惯因素对小学生近视状况的影响时,由Excel软件录入调查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其中对用眼习惯因素进行创新性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影响小学生近视状况的、用眼习惯方面的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的结论:一是在邯郸市市区小学生屈光不正中,近视占有最主要的成分。市区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30.89%,不同性别中,男性学生的近视患病率为27.2%,女性学生的近视患病率为32.1%,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小学阶段,女生的近视患病率要高于男生。在查出的近视学生中,女生的近视人数也要高于男生;二是邯郸市主城区的小学生中存在很多不良的用眼习惯,如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较近、不良的室内用眼习惯(躺着看书、光线不足时看书等)、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长时间做作业、看电视、电脑、手机等)、不注意主动休息眼睛、户外用眼时间较短(体育运动、户外娱乐等)、学习压力较大导致眼疲劳等。另外,学生及家长对正确的用眼习惯的认识和理解普遍不够重视,且不清楚自己或孩子的视力状况和近视程度,没有对近视的发病采取规范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三是调查研究发现,邯郸市政府公共部门对预防小学生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重视程度不够,市区小学生近视率还是比较高,政府公共部门为预防小学生近视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还有待改进。对此,相关卫生、教育部门应重视学龄儿童近视眼的防控工作,加强健康用眼习惯的综合指导和干预,增加学生户外运动和休息的时间,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老师和家长应引导孩子合理分配学习、户外活动及休息的时间,以期预防和减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苏晶,刘新泉[5](2016)在《VDT操作者双眼视功能参数的测定及其与视疲劳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中与视频显示终端(VDT)视疲劳的发生有关系的眼动参数。设计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研究。研究对象141例经常进行VDT操作的成年受试者。方法 141例成年受试者在获得知情同意后,完成连续1小时的计算机Word文档阅读任务(VDT操作)。操作前进行屈光不正矫正下的各眼动参数的测量,包括调节幅度(AA)、集合近点、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远近距离水平隐斜、正相对调节(PRA)、负相对调节(NRA)和立体视检测(Titmus立体视检测图,>60"为立体视异常)。操作后进行视疲劳问卷调查,将具有主觉问卷调查表中有2个或以上症状判断为VDT视疲劳。对能反映双眼视功能的各项眼动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VDT视疲劳的指标。主要指标眼动参数,包括AA、集合近点、AC/A、远近距离水平隐斜、PRA、NRA和立体视及问卷调查。结果 141例受试者发生VDT视疲劳者43例(30.50%),其中女性32例(36.78%)多于男性11例(20.37%)(χ2=4.597,P=0.032)。视疲劳者的调节幅度(3.98±1.52)D、AC/A值(2.47±0.84)均低于无症状的被试者(P=0.003);视疲劳者较无症状者集合近点(9.87±1.76)cm远移(P<0.001);两组间近距离隐斜、PRA和NR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提示视疲劳组存在辐辏和调节不足,看近时存在更高的外隐斜。立体视异常受试者(51例)较正常立体视受试者(90例)更易出现VDT性视疲劳(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大的近距离隐斜(P=0.001,OR=1.694;95%CI:0.895-3.204)是VDT性视疲劳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正常范围内较高的AC/A(P=0.032,OR=0.100;95%CI:0.012-0.821)、立体视正常(P=0.009,OR=0.178;95%CI:0.048-0.656)和较高的PRA(P=0.049,OR=0.509;95%CI:0.107-0.868)是VDT性视疲劳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较低的AC/A、较大的近距离隐斜度数、较低的PRA和异常立体视是VDT视疲劳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力[6](2013)在《青少年近视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247名近视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75名、观察组A 80名、观察组B 92名三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观察组A给予雾视法干预,观察组B给予雾视法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三组有效率。结果:青少年近视相关因素包括学习压力、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每天看电视时间、每天睡眠时间、营养均衡状况。观察组B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及观察组A(P<0.05),观察组A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科医护人员及家长应重视青少年眼保健工作,强化健康教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视力异常的发生。

杨瑞文[7](2013)在《偏关县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情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偏关县县直中、小学校健康体检资料,按照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检测细则》对我县在校学生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偏关县县直在校学生视力低下率男、女生之间,不同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学生视力低下率与学生的阅读姿势,写作业、看电视、上网时间长短和学生家庭的照明情况有关。

崔荣艳[8](2011)在《新课程理念下情感、兴趣、意志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文中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新课程的实施给整个基础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在学科教学中渗入非智力因素,改变只注重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现状。无论从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看,还是从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来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研究课题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在借鉴以往非智力因素研究基础上,从情感、兴趣和意志三方面阐述了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旨在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将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改善学生学习物理的理念,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较好地受到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熏陶和训练,增长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并能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方法、情感体系。非智力因素的渗入,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对学生将来的学生理念和方式的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培养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尚须进一步解决。

戴靓华[9](2011)在《城市住宅客厅空间的适宜性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住宅户型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居住行为模式和家庭人口规模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户型空间模式,对住宅空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地影响。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出现,更促进户型空间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客厅作为住宅的核心,其缺乏全面的量化标准及深度研究的现状,使得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研究工作迫在眉睫。本文拟对我国目前城市集合住宅中客厅这一元素进行研究与分析,从其使用功能的适宜性和扩展性,到尺度、布局形式、细节处理以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国内外住宅客厅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分层次、按类别、系统地予以理论分析及实践验证,研究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客厅的使用品质,使住宅设计更加以人为本、生态化,具有更好的适居性。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在分析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回顾城市集合住宅客厅空间的发展历程和居住实态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当前西安地区以核心家庭为主的不同套内面积城市住宅的客厅空间,通过借鉴住宅设计的建设经验,结合已有客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客厅发展现阶段的新特征新趋势,总结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适应多样化居住需求为目的的研究成果,即客厅空间的适宜尺度、家具占有率及优化空间、改善室内物理环境的一系列手段,此外,基于对客厅发展趋势的分析总结,结合多学科交叉,探索其适宜性设计的新方法,从而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住质量。希望本文为今后的住宅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成果。

苏小兵[10](2011)在《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或独特的风格,也是一种特有的教学手段。能否为地理教师提供或者自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地图,常常成为上好地理课的关键。随着认知理论、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国家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地理教学地图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教学地图将走向何方?教学地图如何为素质教育下的学校地理教育服务,都是值得地理教育研究者作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本论文针对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设计开展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来探讨在设计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时需要考虑的设计原则、设计策略等问题,以此期望能为教学地图设计专业人员或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地图设计与开发时提供具体的指导。论文首先在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地图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部分地理教师设计制作的课件中的电子教学地图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当前地理教学地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图信息综合问题、多媒体元素融入问题、视觉感受设计问题、底图的选择与处理问题、地图比例尺选择问题和分析、地图中分析、探究元素问题。作为一种主要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特殊的电子地图,由于其输出设备、读图环境、学生认知规律等不同要素的影响,在符合一般电子地图设计规律的同时,也有其特殊的设计要求。论文的第三章重点研究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基本要素的设计,包括地图符号的变量、地图符号的色彩和地图注记的设计,并提出符号形状设计符合图形简洁、轮廓清晰等六种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符号的设计原则与处理方法,以及目标注记大小(字号)适当加大以提高易读性等四种地理电子教学地图注记的设计原则。按照教学功能的不同,论文把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分为三种类型,即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解析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和探索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第四章中,在分析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学习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性原则、交互性原则、接近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等五个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原则。同时,提出“适当去除无关信息或次要信息、由学生控制学习步调、借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改变呈现方式、改变地图要素在视区内的空间位置、提供选择和组织地图要素的线索”等六种降低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认知负荷的方法。与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相比,解析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最大特点在于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地图图像的动态生成性。在第五章中重点探讨了地图空间认知和地图分析理论,并提出“图表编码策略、复合叠加策略、地图动画策略、虚拟体验策略、图形变换策略”等五种解析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设计策略。第六章主要针对探索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分析了探索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信息传输的认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探索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模型。实际上,探索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作为一种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认知工具,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教学地图的内涵和外延,成为一个支持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支持平台或支持环境。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地理教学地图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势必会成为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电视机荧光屏检验工视疲劳与作业能力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机荧光屏检验工视疲劳与作业能力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内蒙古地区干眼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揿针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引言
2.试验设计
    2.1 设计方法及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2.2.2 西医诊断标准
        2.2.3 中西医临床症状计分标准
        2.2.4 病例纳入标准
        2.2.5 病例排除标准
        2.2.6 病例剔除标准
        2.2.7 退出及脱落病例标准
        2.2.8 中止试验标准
    2.3 观察方案
        2.3.1 药品和仪器
        2.3.2 治疗方法
        2.3.3 观测指标及检查方法
        2.3.4 疗效性指标
        2.3.5 疗效判定
    2.4 统计分析方法
3.观察结果和分析
    3.1 病例入组、脱落情况
    3.2 治疗前相关资料分析
        3.2.1 一般资料
        3.2.2 治疗前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指标比较
    3.3 各组治疗后的情况
        3.3.1 治疗后各组间检查结果及分析
        3.3.2 治疗后三组西医症状计分结果及分析
        3.3.3 治疗后三组中医症状计分结果及分析
        3.3.4 治疗后三组间疗效比较
        3.3.5 不良反应
    3.4 小结
4.讨论
    4.1 西医视频终端对视疲劳的认识
        4.1.1 视频终端视疲劳诊断
        4.1.2 流行病学研究
        4.1.3 视频终端视疲劳的病因
        4.1.4 视频终端视疲劳的产生机制
        4.1.5 视频终端视疲劳的西医治疗
    4.2 中医对视频终端视疲劳的认识
        4.2.1 视频终端视疲劳的病因病机
        4.2.2 视频终端视疲劳的中医治疗
    4.3 揿针作用及原理
    4.4 揿针穴位的选择
    4.5 滴眼液的选择
    4.6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结果及疗效分析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揿针治疗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OP)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用眼习惯因素对邯郸市区小学生近视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用眼习惯因素对近视状况影响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政府公共部门对近视防控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2章 邯郸市市区小学生近视状况调查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计
        2.2.2 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2.2.3 调查内容
        2.2.4 近视判定标准
        2.2.5 质量控制
        2.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邯郸市市区小学生近视状况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3.1.1 视力不良及近视发病情况
        3.1.2 用眼习惯问卷调查的结果
    3.2 用眼习惯因素与近视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3.2.1 用眼习惯与近视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3.2.2 用眼习惯与近视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用眼习惯因素对近视状况影响的讨论分析
    4.1 学生视力低下及近视状况的讨论分析
    4.2 政府公共部门对近视防控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分析
    4.3 用眼习惯因素对近视状况影响的讨论分析
        4.3.1 室内用眼习惯因素对近视状况影响的讨论分析
        4.3.2 户外用眼习惯因素对近视状况影响的讨论分析
    4.4 良好的用眼习惯对近视防控的作用
第5章 用眼习惯因素对近视状况影响的结论与近视预防建议
    5.1 邯郸市市区小学生的近视状况及用眼习惯小结
    5.2 用眼习惯因素对近视状况的影响
        5.2.1 室内用眼习惯对近视状况的影响
        5.2.2 户外用眼习惯对近视状况的影响
    5.3 邯郸市政府公共部门在近视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4 对邯郸市政府公共部门近视防控工作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VDT操作者双眼视功能参数的测定及其与视疲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二)VDT视疲劳诊断标准
        (三)常规检查
        (四)眼动参数的测量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视疲劳发生情况
    二、VDT视疲劳与眼动参数的关系
    三、VDT视疲劳与立体视的关系
    四、VDT视疲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7)偏关县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1.2.2 器材和操作
    1.3 视力低下的判定及分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视力低下与性别的关系
    2.2 视力低下与学习阶段的关系
    2.3 视力低下与用眼习惯关系的初步调查
        2.3.1 阅读姿势是否正确
        2.3.2 做作业、看电视、上网持续时间的长短
        2.3.3 家庭照明情况
3 讨论
    3.1 我县中小学校学生视力低下率男、女间存在显着性差异。
    3.2 我县的在校中、小学生的视力低下率与学习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3.3 用眼习惯也是影响学生视力的重要因素。
    3.4 教室的卫生状况也是影响学生视力的重要因素。
    3.5 学生用眼卫生知识方面对视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4 建议

(8)新课程理念下情感、兴趣、意志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关于非智力因素的提出、研究现状及写作缘由的分析
        (一) 非智力因素的提出
        (二) 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
    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三、对物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四、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依据
第一章 非智力因素概述
    1.1 理论基础
        1.1.1 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1.1.2 非智力因素的外延
        1.1.3 非智力因素的特点
        1.1.4 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1.2 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
        1.2.1 教师的教学策略
        1.2.2 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第二章 情感的培养
    2.1 关于情感
        2.1.1 情感的含义
        2.1.2 情感的来源
        2.1.3 情感的特点
        2.1.4 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
    2.2 情感的培养
        2.2.1 创设教育情境
        2.2.2 倡导亲身体验
        2.2.3 注重迁移默化
        2.2.4 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2.2.5 把握教育契机
        2.2.6 开展平等对话
第三章 兴趣的培养
    3.1 关于兴趣
        3.1.1 兴趣的基本涵义
        3.1.2 兴趣的发展过程
    3.2 兴趣的规律与学习
        3.2.1 兴趣逐步深化的规律
        3.2.2 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交替转化的规律
        3.2.3 广阔兴趣与中心兴趣相互促进的规律
        3.2.4 好奇心、求知欲、兴趣依次发展、交互作用的规律
        3.2.5 兴趣与注意相互依存的规律
        3.2.6 兴趣与努力不可分割的规律
    3.3 兴趣的培养
        3.3.1 发展情感,培养乐趣
        3.3.2 培养理想,形成志趣
        3.3.3 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
        3.3.4 激发学生的自主情感
第四章 意志的培养
    4.1 关于意志
        4.1.1 意志的基本涵义
        4.1.2 意志的特征
        4.1.3 意志规律的应用
    4.2 意志的品质
    4.3 意志的培养
第五章 实验研究
调查问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教育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城市住宅客厅空间的适宜性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1.3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客厅空间
        1.5.2 适宜性研究
        1.5.3 居住生活实态调查
    1.6 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城市住宅客厅空间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住宅客厅的发展历程
        2.1.1 客厅的发展演变
        2.1.2 相关法规的演变
    2.2 客厅功能和形式的变化分析
        2.2.1 经济条件的改善
        2.2.2 家庭生活的变化
        2.2.3 心理需求的变化
    2.3 当前我国住宅客厅普遍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居住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启发
    3.1 客厅的空间构成
        3.1.1 座谈空间
        3.1.2 视听空间
        3.1.3 用餐空间
        3.1.4 通行活动空间
        3.1.5 弹性空间
    3.2 客厅的面积构成
        3.2.1 基本面积
        3.2.2 扩展面积
    3.3 三要素在客厅设计中的相互关系
        3.3.1 人的心理、生理需求
        3.3.2 家具的选择与布置
        3.3.3 功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
        3.3.4 人、物、空间三者的相互关系
    3.4 客厅的适宜性设计原理
        3.4.1 客厅的平面布局
        3.4.2 客厅的空间塑造
        3.4.3 客厅的功能多样性
        3.4.4 客厅的物理环境
    3.5 国内住宅适宜性设计分析
        3.5.1 中国创新“90 中小户型住宅设计竞赛”
        3.5.2 2007 年北京市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
    3.6 国外住宅适宜性设计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客厅空间与其他空间关系的研究
    4.1 客厅与其他空间的关系
        4.1.1 与门厅的关系
        4.1.2 与餐厅的关系
        4.1.3 与厨房的关系
        4.1.4 与卫生间的关系
        4.1.5 与卧室的关系
        4.1.6 与阳台的关系
    4.2 套型空间的设计模式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客厅空间的居住实态调查研究
    5.1 调查目的、内容与方法
        5.1.1 调查目的
        5.1.2 调查内容
        5.1.3 调查方法
    5.2 客厅空间实态调查研究及分析报告
        5.2.1 准备和建设阶段
        5.2.2 抚养和教育阶段:婴幼儿期
        5.2.3 抚养和教育阶段:学习期
        5.2.4 分离阶段
        5.2.5 调查问卷分析与总结
        5.2.6 调研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住宅客厅空间的适宜性研究
    6.1 客厅空间的适宜尺度及布局研究
        6.1.1 客厅空间的适宜尺度
        6.1.2 客厅空间的适宜家具占有率
        6.1.3 客厅空间的适宜家具组合方式
        6.1.4 适宜的平面组合方式
    6.2 现阶段住宅客厅发展的新特点研究
        6.2.1 功能的置换
        6.2.2 家电家具的革新
    6.3 探讨如何改善既有住宅的客厅空间
        6.3.1 空间的复合
        6.3.2 弹性空间的设计
        6.3.3 家具的调整
        6.3.4 改善住宅室内物理环境的措施
    6.4 住宅客厅空间的地域性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面向住宅客厅适宜性设计的新方法
    7.1 客厅的发展趋势
        7.1.1 空间向非限制性发展
        7.1.2 设计向实用性发展
        7.1.3 功能向模糊性发展
        7.1.4 设计更注重环境关系
    7.2 探索客厅适宜性设计的新方法
        7.2.1 思维方法的改进
        7.2.2 设计方法的融合
        7.2.3 基于人工智能的设计评价的确定
    7.3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全文小结
    8.2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致谢
附录客厅空间的居住实态调查问卷

(10)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家地理课程改革赋予教学地图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对地图学发展的影响
        三、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四、传统教学地图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地理电子教学地图"概念界定
        一、电子地图
        二、地理电子教学地图
第二章 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地理教学地图的分类
        一、地图的分类
        二、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分类
    第二节 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我国地理电子教学地图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
        三、调查结论
    第四节 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图信息综合问题
        二、多媒体元素融入问题
        三、视觉感受设计问题
        四、底图的选择与处理问题
        五、地图比例尺选择问题
        六、地图中分析、探究元素问题
第三章 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基本要素设计
    第一节 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特点和应用环境
        一、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特点
        二、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输出设备
        三、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读图环境
    第二节 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符号设计
        一、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符号分类
        二、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符号的变量
        三、图形表征与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符号
        四、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符号的色彩
        五、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符号的设计原则与处理方法
    第三节 地理电子教学地图注记设计
        一、地图注记的分类
        二、地图注记的构成要素
        三、地图注记的设计原则
第四章 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设计
    第一节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多媒体学习的两种观点
        二、双通道假设
        三、容量有限假设
        四、主动加工假设
    第二节 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与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间的交互形式
        二、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地理要素在内容上的相关度
        三、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中的多媒体要素
        四、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地图要素空间位置分布
        五、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空间分块
    第三节 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原则
        一、组合性原则
        二、交互性原则
        三、接近性原则
        四、相关性原则
        五、差异性原则
    第四节 降低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认知负荷的方法
        一、适当去除无关信息或次要信息
        二、由学生控制学习步调
        三、借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
        四、改变呈现方式
        五、改变地图要素在视区内的空间位置
        六、提供选择和组织地图要素的线索
    第五节 一个应用传输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教学设计案例
第五章 解析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设计
    第一节 地理课程新理念与解析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
        一、地理素养与解析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
        二、利用解析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学习过程
        三、中学地理课程的地图图像系统现状及问题
    第二节 地图空间认知和地图分析理论
        一、地理空间认知
        二、地图空间认知
        三、地图分析
    第三节 解析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设计策略
        一、图表编码策略
        二、复合叠加策略
        三、地图动画策略
        四、虚拟体验策略
        五、图形变换策略
    第四节 一个应用解析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教学设计案例
第六章 探索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设计
    第一节 地理研究性学习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探索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模型设计
        一、探索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设计思路
        二、探索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信息传输的认知模型
        三、探索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模型
    第三节 一个探索型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的案例
        一、课程标准分析
        二、数据采集
        三、探索工具设计
        四、教学活动设计示例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电视机荧光屏检验工视疲劳与作业能力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筋针刺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的临床疗效观察[D]. 白丰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内蒙古地区干眼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D]. 孙亚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3]揿针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的临床观察[D]. 方翔.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4]用眼习惯因素对邯郸市区小学生近视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D]. 陈思铧. 河北大学, 2016(03)
  • [5]VDT操作者双眼视功能参数的测定及其与视疲劳的关系[J]. 苏晶,刘新泉. 眼科, 2016(02)
  • [6]青少年近视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 徐力. 齐鲁护理杂志, 2013(11)
  • [7]偏关县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情况调查分析[J]. 杨瑞文. 基层医学论坛, 2013(11)
  • [8]新课程理念下情感、兴趣、意志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D]. 崔荣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9]城市住宅客厅空间的适宜性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D]. 戴靓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12)
  • [10]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研究[D]. 苏小兵.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电视屏幕检测人员视觉疲劳及工作能力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