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民族宗教政策

清朝民族宗教政策

一、清代民族宗教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孙宏年[1](2021)在《中国西南边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中国西南边疆史是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持续深化西南边疆史各领域的研究,理论上不断创新,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专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学科建设、档案文献整理等方面有重大进展。本文简要论述中国西南边疆史的理论构建、学科建设的进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有关西南边疆史研究的主要成就,还就今后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学术思考。

赵梅兰[2](2021)在《元朝宗教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朝(1271——1368)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割据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带来多种民族的交融、多样文化的交流和多元宗教的交往。元朝历史上有蒙古族原生型宗教——萨满教、被推崇为国教的藏传佛教、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汉传佛教各流派、早已传入蒙古高原的基督教(当时称为也里可温教)和随着西征广泛传入的伊斯兰教等传播到全国各地。多元宗教的交往和多样文化的交流、蒙古族传统信仰与外来宗教的碰撞、宗教与政权的互动关系等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了元朝民族、宗教、文化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多元宗教共存的现实也为宗教治理提供了发挥空间。宗教治理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治理”不同于传统的“宗教管理”,宗教管理是由唯一的管理主体国家政权对管理客体宗教组织及其事务进行硬性控制和约束的行为;而宗教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国家政权、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都可以作为治理的主体,实现对治理客体宗教事务的调整和优化过程。阿姆斯特丹大学着名学者法伊特·巴德提出宗教治理包含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所谓“内部治理”指的是宗教组织进行内部的自治;“外部治理”,指的是国家政权对宗教进行管理。宗教治理必须注重社会、政治、经济、国家、民族、文化、宗教以及法律法规等各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从元朝历史发展的纵向时间和复杂多变的国家、政治、民族、宗教之间互动及宗教内部的横向关系等多元视角入手,追溯元朝宗教治理的时代背景、政策传承、实践基础,系统梳理了元朝宗教治理形成与体系化历程。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明确核心概念是论文写作的前提。绪论部分由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创新点等内容组成。研究综述包含了与元代宗教治理相关的治理理论、政教关系、宗教政策、宗教理念、宗教制度以及对有关历史文献等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研究对象中主要阐释宗教治理的多元主体和内涵,并从元朝时期多元宗教关系的格局出发,追溯其施行宗教治理的多层路径。首先需要交代的是元朝宗教治理的时代背景与政策传承。建立元朝多民族统一国家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认同、协同发展,带来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性,又带来宗教和文化的多元化,从而提出实施系统化的宗教治理体系的时代需求。在历史进程中,蒙古族统治者与其原生型宗教萨满教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萨满教的通天巫传达“此天地相商,令铁木真为国主之意”,助铁木真登上了汗位。萨满教“汗权天授”的天命论思想把汗权神格化,为成吉思汗建立汗国政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成吉思汗登基后,对萨满教古老的“别乞制度”进行改革,由大汗册封“别乞”官,将萨满教的“神权”调整为“汗授”。大蒙古国政权和萨满教的神权之间发生了矛盾,当通天巫阔阔出·帖卜·腾格里侵犯黄金家族的利益,触犯大汗权威时成吉思汗果断处决了他,维护了汗权及黄金家族不可侵犯的至高地位。作为原生型宗教的萨满教,其思想已经不能适合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治理,其教义和理论更无法应对其他宗教,尤其是佛教深奥的理论。这便是元朝统治者接受藏传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历史原因之一。有着信仰多神教传统的蒙古人,用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广大疆域内各民族及其宗教信仰。成吉思汗秉持“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的宗教理念,采取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免除宗教人士的一切赋税差役,并把它写入《大扎撒》(又名《成吉思汗法典》),制定相关法规。而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坚定不移地继承了其“宗教平等、信仰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和政策,为元朝宗教治理奠定了思想基础。大蒙古国时期妥善处理政权与各种宗教之间的关系,为元朝的宗教治理积累了实践经验。成吉思汗召见丘处机询问养生之道与治国之理的历史事件开启了蒙古族统治者与除萨满教以外其他宗教领袖之间的互动关系;窝阔台汗之子阔端与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会盟为元朝政权与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紧密关系打下基础。阔端对萨迦·班智达提出的“吾以世间法护持,汝以出世间法护持”的提议,为制定元朝宗教治理制度和政策,尤其为忽必烈汗实施“政教并行”制度奠定了基础;贵由汗回复西方天主教教皇的信,维护了大蒙古国政权的威严和地位;蒙哥汗组织佛道大辩论,发挥宗教组织本身的主体功能,实现了宗教之间协调与治理。宗教治理的制度和措施是元朝为后世留下的宝贵遗产。忽必烈汗时代开创的帝师制度既是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发挥佛教领袖主体功能的非常有效的宗教治理方式。帝师,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宗教领袖,又是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最高领导者。使帝师集宗教神权和世俗政权于一身,成为在西藏地区实施“政教合一”制度的标志。同时元朝统治者认识到宗教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宗教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在中央政权机构中专设了宗教管理机构——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集贤院管理全国道教事务;崇福司管理全国基督教事务;哈的司管理全国伊斯兰教事务。设立多个宗教管理机构是治理多元宗教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元代多元宗教繁荣发展的政治保障。《十善福经白史》(简称《白史》)是元朝宗教治理体系化的历史文献依据。本章依托蒙古文历史文献《白史》进行阐述。学界认为《白史》是忽必烈汗实施“政教并行”制度的纲领性文献。本文从对《白史》的版本、核心内容及成书年代之争入手,与八思巴的《章所知论》及其他着作的内容做比较,并根据《蒙古源流》中的记载,论证《白史》撰写始于忽必烈汗时代。《白史》中把“印、藏、蒙同源”论的神学政治理论作为“政教并行”制度的思想来源,并阐述其理论结构和基本概念;明确提出,“经教之律牢不可解,皇权之法坚不可摧”是实施“政教并行”制度的目的;教权系统和政权系统设立了各自完整的管理机构;可汗、宗教人士、世俗平民都有着鲜明的等级和职责;最后明确制定了赏罚法规。可见,《白史》是把元朝宗教治理体系化的重要支撑。论文结语部分总结并论述了元朝宗教治理的国家政权治理和宗教组织治理的多层路径及其通过宗教治理巩固国家统一、通过宗教往来促进文化交流的成功经验,并指出了过度推崇佛教带来的历史教训。元朝宗教治理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论渊源、独特的实践基础,而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与措施,并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其宗教治理的经验和教训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伟[3](2020)在《庙堂与江湖:清代萨满教的两个面相——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通过对清代宗教政策的研究,分析萨满教在宫廷及民间的不同面相,以期探讨清代萨满教家祭制度化而野祭衰退的深层原因。满人入关之后,传统萨满教因势而变。一方面,清廷推行崇儒政策,吸纳儒家仪礼对宫廷萨满祭祀进行了规范,颁布宫廷祭祀典礼;另一方面,由于禁止"师巫邪术",而导致萨满野祭行为受到限制,同时家祭活动也日益衰退。儒家文化与萨满文化的互摄,为满汉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张宇龙[4](2020)在《论王锺翰边疆史地研究及其时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王锺翰边疆史地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锺翰涉足边疆史地研究,既有其早年受多位史学大师教诲和启发的外在原因,也有其自身学术路径演变和一直关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内在原因。王锺翰边疆史地研究的内涵十分丰富,他特别注重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规律来考察边疆史地问题,并将实事求是和民族平等原则融入边疆史地研究中,较好地处理了"边缘与中心""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王锺翰初步回答了"谁代表中国"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因此,对当前的民族与边疆研究来讲,进一步系统梳理和凝练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家的边疆史地研究的成果和治学经验,对丰富和充实"中国边疆学"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思[5](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宗教政策70年探析 ——以藏传佛教为个案》文中提出内蒙古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绝大多数,并由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多个少数民族所组成的国家省级行政区。由于历史上多种原因,北亚地区的蒙古族中绝大多数从13世纪中叶起就信奉了藏传佛教(北传佛教之主要流派之一),并延至今。所以,藏传佛教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宗教形态,尤其是蒙古族的主要信仰文化体系。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关注民族和宗教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以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为指导思想之理论基础的党的宗教政策,对藏传佛教事务进行了有效而科学地管理。并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如何对宗教事务进行科学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地方民情的崭新道路。党的宗教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成功实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如何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各宗教事务方面的探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它对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宗教这一人类传统特殊而普遍存在的文化形态之积极作用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制定,并实施民族和宗教政策方面成为了典范。因此,有必要、也必须对自自治区成立以来这70年间,党对少数民族地区藏传佛教事务进行管理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等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总结。对在探索和实施宗教事务管理政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偏差进行认真反思。这些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制定宗教法规和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应用价值。本论文作者秉持“实事求是”和“忠诚于历史”的基本原则,以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历史负责的强烈责任心对内蒙古自治区对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政策和工作实践为研究主要对象,从宏观视角回眸了自治区成立70年来(1947—2017年)对藏传佛教事务进行管理的整个历史过程,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时代背景,具体分析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在执行党的宗教政策方面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及在政策执行中所出现的一些偏差或这样那样的失误,对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力图加以总结。本论文分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主要参考文献等六部分所组成。论文绪论由“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价值和其理论意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作者自认为是论文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等内容组成。在论文的第一章中,分三节扼要地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渊源、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简史和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的藏传佛教之基本情况等。在第二章中分两节回眸了内蒙古自治区对藏传佛教事务管理70年历史发展沿革,并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基本脉络,把这70年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从自治区成立之初(1947)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自治区成立70周年(2017)为第二个发展阶段。在第三章中笔者也分三个节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间在藏传佛教事务管理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一些值得深思的教训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和自治区在新的发展过程中将如何进一步完善各种宗教的中国化,为建立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事务管理理论体系、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提出了自己之拙见。

孙佳琪[6](2020)在《清代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柔性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清一代296年对藏传佛教寺院的治理是比较成功的,出于统治的需要,中央王朝在继承元明两朝治理藏传佛教寺院的基础上,几经完善,进一步加强了对藏传佛教寺院的治理。梳理清代治理藏传佛教以及佛教寺院的种种措施,我们发现,在寺院管理的过程中,除了采取刚性的法律制度外,还会采取柔性策略以达到治理的效果。一方面,中央王朝利用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之特点,通过封赏藏传佛教最有影响力的四大活佛、驻京呼图克图以及甘青地区的一些活佛,利用藏传佛教活佛治理蒙藏地区以及藏传佛教,使得双方之间达到一种良性的互动,中央王朝利用活佛的宗教影响,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治理,活佛借助中央王朝的权威提高了自己的宗教地位。另一方面,敕建寺院以彰显国家权威,赐匾赐额以提升寺院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广建演教之地,广推佛法,广受信教之众。彰显国家意志,提高寺院地位,扩大寺院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对藏传佛教寺院的管理。作为治理蒙藏地区的补充措施,实践证明,这一策略在促进国家统一、民族边疆地区的团结和的稳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民族宗教政策,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强有力保证。

姜馥蓉[7](2020)在《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汉族乡村社会融入研究 ——以武威市金塔寺为例》文中提出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适应所处的社会,这种适应一般会涉及其在底层社会的身份建构、被认同和信任等。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不同的地区的传播各有特色。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承个案是必要的。本研究以武威市金塔寺为例,拟沿着民族志书写和解释人类学的范式,对一个在河西走廊有数百年盛名的乡村藏传佛教寺院与地方汉族社会的互融与共生情景进行描述并赋予一定的说明性,力求为更有效地对类似文化现象的解读提供案例参考。文章首先纵向梳理了历史时期藏传佛教进入河西走廊的宏观社会历史背景及武威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传承概况;观察地方外部社会力量如何影响藏传佛教金塔寺的重建及其在地方社会的面貌;藏传佛教金塔寺在进入汉族村落以后如何对群体和个人产生影响,是否以及何种程度上参与并形塑信众的世俗生活和宗教信仰;以及藏传佛教金塔寺进入地方汉族文化环境后与地方传统宗教信仰之间的互动状况,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引起各自微妙的变化,并影响藏传佛教金塔寺在地方社会的融入。其次,在对田野调查整体情况的把握基础上,提出结论和思考。文章的研究结论认为:对宗教信仰的阶序建构,乃是个案中藏传佛教融入地方社会的模式。并通过观察村民个体、村落整体以及村落社会中的一些宗教行为这三个方面,探讨藏传佛教金塔寺与地方汉族村落的互融对后者产生的一些具体影响。提出考察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这样多元文化环境中融入案例的价值即在于,更好理解多民族、多文化共生互动的特点,从而为理解中国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等宏大理论提供具象的认知。此外,通过对田野调查整体情况的把握,文章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反思“民间佛教”的概念,提醒相关研究者在运用此类概念时,不能忽略佛教信仰者的内部视角;二是以案例为基础,讨论如何在基层社会践行“宗教中国化”,以及在基层社会践行“宗教中国化”的必要性。

陈铭浩[8](2020)在《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取得学界的广泛认可。在清朝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清前期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这段时期在清朝甚至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清朝以及清前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清代尤其是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吸收继承了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精华,总结了历代思想的宝贵经验,而且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可以说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集历代民族关系思想之大成。清前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通过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反思与总结以及对现实民族关系的理性思考与客观认识,形成了丰富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他们以民族关系思想为指导,不仅能够正确处理与汉、蒙、藏、回等民族的关系,而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乎清朝发展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制度。清前期统治者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与政治思想相统一的特点,满族形成初期满族文化的二元特质又使他们的思想具有二元性特点。清前期统治者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封建帝王,他们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前期各类历史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梳理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脉络,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包含绪论、总结及六章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选题缘由,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等。第一章阐述了清太祖、清太宗、岳托、宁完我等人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这一时期的“恩威并用”、“诚信”、“参汉酌金”等思想成为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基石。第二章是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本章探讨了多尔衮、史可法、范文程以及洪承畴的思想,其中多尔衮的“一统”思想为清朝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总结了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第四章探讨了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康熙帝的“大一统”、“中外一体”、“尚德不尚威”等思想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第五章梳理了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作为“康乾盛世”的重要时期,雍正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雍正帝为例,他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第六章比较了清前期统治者与前代着名帝王思想的异同,通过比较使我们更好地理清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总结共包含五大部分,一是总结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及“以汉治汉”、“以汉攻汉”等不同于前代的思想体系;二是分析了清朝入关前与入关后民族关系思想的不同之处;三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联系;四是概括了清前期统治者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五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张扬[9](2020)在《清前期新疆治理思想研究述评》文中指出清前期新疆治理思想研究是古代边疆治理研究的细化和深化,学界业已开展的关于"边疆观"的探讨,清代治新政策研究、制度研究,包括相关人物思想研究的积累,为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做出贡献,但独立的系统的治理思想研究体系仍待构建。本文拟以乾隆朝为主就清前期新疆治理思想相关研究做一梳理回顾。

吴冬[10](2020)在《法制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宗教史研究综述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之前,学界对宗教史的研究倾向于从思想文化史、社会史等路径解读。近年来,随着地方司法诉讼档案的陆续开放,对宗教史的研究开始从法制史角度进行了新的关注和探索,出现了一股对宗教史研究的法制史转向热潮。研究特点出现区域化与个案化的趋势,研究方法多采用量化史学与跨学科的方法,研究资料倾向于使用地方司法档案,研究内容分别从宗教法与宗教政策、宗教与政法关系、庙产问题等法制史视角对宗教史展开考察,重点剖析了宗教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清代民族宗教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代民族宗教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2)元朝宗教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元朝宗教治理的时代背景与政策传承
    第一节 元朝宗教治理的时代背景
        一、多民族的融合
        二、宗教的多元化
        三、国家治理的需要
    第二节 大蒙古国政权与萨满教的关系
        一、“汗权天授”的天命论
        二、“神权汗授”的改革
        三、萨满教与政权的矛盾
    第三节 元朝宗教治理的政策传承
        一、政策的制定
        二、政策的目的
        三、政策的传承
    小结
第二章 元朝宗教治理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成吉思汗与宗教的互动关系
        一、成吉思汗与道教的关系
        二、成吉思汗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第二节 窝阔台汗时期与宗教的互动关系
        一、阔端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二、窝阔台汗时期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第三节 贵由汗时期与宗教的互动关系
        一、贵由汗与西方天主教的交往
        二、贵由汗时期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第四节 蒙哥汗时期与宗教的互动关系
        一、蒙哥汗时期的佛道大辩论
        二、蒙哥汗时期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元朝宗教治理制度与措施
    第一节 帝师制度
        一、帝师制度的历史背景
        二、历任帝师
        三、帝师的地位和职责
    第二节 宗教管理机构
        一、宣政院
        二、集贤院
        三、崇福司
        四、哈的司
    小结
第四章 元朝宗教治理制度的体系化
    第一节 《十善福经白史》其书
        一、《白史》版本研究
        二、《白史》核心内容
        三、《白史》成书年代之争
        四、《白史》与忽必烈汗的关系
    第二节 “政教并行”制度
        一、“政教并行”制度的思想来源
        二、“政教并行”制度的理论结构
        三、“政教并行”制度的实质
    第三节、教权系统与政权系统
        一、等级与职责
        二、可汗的职责
        三、赏罚的法规
    小结
结语 元朝宗教治理的多层路径与历史作用
    一、多层路径
        (一) 国家政权治理路径
        (二) 宗教组织治理路径
    二、历史作用
        (一) 通过宗教治理巩固国家统一
        (二) 通过宗教往来促进文化交流
        (三) 过度尊崇佛教带来历史教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3)庙堂与江湖:清代萨满教的两个面相——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清代华北的宗教背景
三、清初的崇儒政策及满族司祝萨满的形成
四、“禁止师巫邪术”与萨满教的式微
五、结语

(4)论王锺翰边疆史地研究及其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锺翰边疆史地研究的缘由
二、王锺翰边疆史地研究的基本内涵
    (一)东北边疆史地研究
    (二)蒙古、新疆、西藏与甘青边疆史地研究
    (三)西南诸省的改土归流和统一台湾
三、王锺翰边疆史地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一)文献典籍与考古文物相互印证
    (二)重视实地调查研究
    (三)多层次、综合研究民族史与边疆史地
四、王锺翰边疆史地研究的时代价值
    (一)凸显少数民族人民对边疆的历史贡献
    (二)体现资政育人的时代价值
    (三)回答了“谁代表中国”这一重大理论问题

(5)内蒙古自治区宗教政策70年探析 ——以藏传佛教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和意义
    四、理论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内蒙古自治区藏传佛教之溯源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区简介
    第二节 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区的藏传佛教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对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
    第一节 前30 年对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
        一、1947—1966 年对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
        二、1967—1977 年对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
    第二节 后40 年对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
        一、1978—2012 年对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
        二、2013—2017 年对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
第三章 70 年来所取得经验、教训及启示
    第一节 在管理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一、全面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三、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
        四、走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相适应之路
    第二节 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
        一、政策上的不成熟
        二、政策落实上的不彻底
        三、工作上的急于求成
        四、思想上的麻痹
    第三节 启示
        一、坚持党的宗教工作方针
        二、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三、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性
        四、加快培养爱国爱教的宗教界上层人士的步伐
        五、努力引导和推广蒙古地区藏传佛教要用本民族语言诵经
        六、依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
        七、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宗教工作
        八、不断推进宗教事务管理的法治化建设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按照字母顺序排列)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清代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柔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清王朝与藏传佛教
    第一节 清朝与藏传佛教的渊源
    第二节 清朝治藏方略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节 恩威并施的藏传佛教寺院管理
第二章 柔性策略治理下的藏传佛教活佛
    第一节 封赏四大活佛,加强蒙藏治理
    第二节 封赏驻京呼图克图,用以辅政弘教
    第三节 封赏甘青地区活佛,注重宗教治理
第三章 柔性策略治理下的藏传佛教寺院
    第一节 敕建庙宇以彰显国家权威
    第二节 御赐匾额以提高寺院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汉族乡村社会融入研究 ——以武威市金塔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
        (一)选题背景
        (二)田野点选取
        (三)研究问题: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乡村社会的融入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一)河西走廊
        (二)金塔寺与“金塔寺”
        (三)文化涵化
        (四)“文化边缘”与“文化边‘源’”
        (五)阶序理论
        (六)民间信仰
        (七)社会融入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宗教对话与宗教身份认同的研究
        (二)以往对藏传佛教寺院的研究概况
        (三)藏传佛教在藏区以外传播的研究概况
        (四)河西走廊藏传佛教的研究概况
    四、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理论范式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五、金塔寺:文化汇聚地带的藏传佛教
        (一)田野点的自然地理概况
        (二)田野点的人文概况:“金塔寺”与金塔寺
第一章 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
    第一节 河西走廊藏传佛教传播的历史概况
        一、河西走廊的藏族部落和人口
        二、河西走廊藏传佛教的传播概况
        三、20世纪中期以前河西走廊藏传佛教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武威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
        一、20世纪中期以前武威的藏传佛教传播概况
        二、20世纪中期以后武威的藏传佛教传承状况
    小结
第二章 国家、地方社会与寺院重建
    第一节 国家在场与金塔寺重建
        一、国家政权在制度、政策层面对寺院的管理
        二、国家政权在符号象征层面对寺院的影响
    第二节 民间力量与金塔寺的重建
        一、民间文化组织的公共号召力
        二、藏传佛教信仰群体对寺院重建的影响力
        三、民间社会力量之于寺院重建的意义
    第三节 既有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与金塔寺的重建
        一、汉族传统民俗观念对寺院文化的接纳和承受
        二、现代经济发展对寺院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藏传佛教的信徒身份表述
    第一节 居士群体中的城乡身份差异
        一、疏离寺院的村里人
        二、主动亲近寺院的城里人
    第二节 信徒身份的获得与维护
        一、基于情境性社会关系的信徒身份获得
        二、信徒身份的辨识、强化和维护
    第三节 民众宗教信仰实践中的文化调适
        一、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信仰互动与调试
        二、节日中的宗教信仰互动与融合
        三、生命历程中的宗教信仰表述与互动
    小结
第四章 藏传佛教与地方宗教文化的互动
    第一节 金塔寺与地方“神灵”的互动
        一、“神”之来路——地方多元信仰中的“神灵”
        二、藏传佛教对地方“神灵”因素的采借
        三、“众神和谐”——地方宗教信仰惯习
    第二节 金塔寺僧俗与地方宗教神职人员的互动
        一、地方社会中的宗教神职人员
        二、地方宗教神职人员眼中的彼此
        三、金塔寺僧俗与地方宗教神职人员的互动
    第三节 藏传佛教与地方宗教信仰在仪式层面的互动
        一、挂“红”——从红色被面向红色哈达的转变
        二、“被互动”的藏传佛教——记一位“神人”对金塔寺的特殊情感
        三、佛还是道:丧礼引出的困惑与确信
        四、众望所归——记一次供龙王法会
    小结
结论与思考
    一、阶序:藏传佛教融入地方社会的模式
        (一)宗教信仰的阶序建构:藏传佛教与地方多元宗教互动与共生的事实与结果
        (二)阶序:藏传佛教融入地方社会的模式
        (三)藏传佛教融入地方社会的影响
    二、对“民间佛教”概念的思考——基于内部视角
        (一)关于现行“民间佛教”等概念的回顾
        (二)对现行概念之暗示意味的反思
    三、对“宗教在地化”的思考——基于外部视角
        (一)田野案例体现的乡土社会宗教信仰实践逻辑
        (二)制度化宗教在基层社会践行“中国化”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清太祖至清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太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清太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宁完我的“参汉酌金”思想
    第四节 岳托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祖可法和张存仁的“伐明三策”
第二章 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多尔衮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范文程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史可法的“联清灭寇”思想
    第四节 洪承畴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章 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世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陈名夏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党争中的异化
    第三节 王夫之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黄宗羲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第六节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四章 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圣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施琅的“大一统”思想
    第三节 蓝鼎元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吕留良对“夷夏之辨”的认识
第五章 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世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年羹尧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岳钟琪的“以夷攻夷”和“畏威怀德”思想
    第四节 鄂尔泰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曾静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六章 清前期帝王与历代着名帝王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 清太祖与金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二节 清太宗与金太宗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三节 清圣祖与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四节 清世宗与明成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总结
附录 清前期民族关系大事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清前期新疆治理思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边疆观”研究的积淀
    (一)关于清前期华夷观念研究
    (二)关于清“大一统”思想研究
    (三)关于新疆认知研究
二、寓思想于其中的政策研究
    (一)经营管辖治策研究
    (二)关于民族、宗教政策研究
    (三)新疆屯垦开发与移民研究
三、呈现治理逻辑的制度研究
    (一)制度、机构与职官研究
    (二)职权关系研究
    (三)法律等其他相关制度研究
四、乾隆朝新疆治理相关人物思想研究的积累
五、小结

(10)法制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宗教史研究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宗教政策
二、宗教与政法关系
三、庙产问题
    (一)寺庙产权的研究
    (二)僧俗庙产纠纷的研究
四、对宗教个体或群体的研究
五、总结与展望

四、清代民族宗教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西南边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J]. 孙宏年. 中国边疆学, 2021(01)
  • [2]元朝宗教治理研究[D]. 赵梅兰.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3]庙堂与江湖:清代萨满教的两个面相——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 王伟. 世界宗教研究, 2020(05)
  • [4]论王锺翰边疆史地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 张宇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5]内蒙古自治区宗教政策70年探析 ——以藏传佛教为个案[D]. 李思.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清代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柔性策略研究[D]. 孙佳琪.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汉族乡村社会融入研究 ——以武威市金塔寺为例[D]. 姜馥蓉. 兰州大学, 2020(12)
  • [8]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 陈铭浩. 兰州大学, 2020(01)
  • [9]清前期新疆治理思想研究述评[J]. 张扬. 西部蒙古论坛, 2020(01)
  • [10]法制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宗教史研究综述与展望[J]. 吴冬.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01)

标签:;  ;  ;  ;  ;  

清朝民族宗教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