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密封件改造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变压器密封件改造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互感器密封改造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毛翔[1](2019)在《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对于已授权专利的有效性的审查采用了行政单轨制模式,由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和专利确权诉讼组成。作为行政机关的专利复委员会(2019年4月起改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理部)1以专利无效宣告行政程序对专利是否符合授权条件进行再次审查,并做出结论。对这一结论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以专利复审委员会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依行政诉讼程序对专利无效宣告结论进行审判。专利确权审查的作用是纠正专利的授权瑕疵,将不符合专利授权条件的专利权宣告无效,或通过权利要求的修改、专利权宣告部分无效等方式使专利权重新被界定为满足授权条件的范围。因此,专利确权审查的本质是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再界定。之所以需要这一次纠错性的界定,是因为在专利申请审查阶段存在审查能力的局限性。专利行政部门由于资源禀赋(主要是现有技术资料和相关领域知识)所限,同时考虑到专利技术的价值差异,无法、也无必要通过投入更多审查成本的方式达到更好的审查效果,因此可能对一些不符合授权条件的发明创造授予专利权。专利确权审查程序通过第三人触发的方式对具有较高市场竞争程度和价值已授权专利的可专利性进行再次审查,并通过双方提供资料、对抗辩论等方式提供较低成本的审查资源。专利确权审查的结果将对涉争专利权的存废和保护范围产生影响,同时,可能导致与涉争专利相关的侵权、合同等法律关系的变化。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设计,就是基于对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界定的目的,对审查权和审查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这种分配包括多个方面,如授权前后(即专利授权审查与专利确权审查之间)的分配、确权程序中不同程序环节之间的分配、不同审查主体之间的分配,以及基于不同类型的专利、专利不同的价值状况的分配等。我国当前的专利确权审查模式存在诸多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是专利确权诉讼导致的循环诉讼问题,专利权有效性问题的反复认定不仅导致涉争专利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还使得与之相关的侵权诉讼久拖不决。以这一问题为起点,引发了对于现有模式更多问题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是专利确权诉讼中当事人角色错位问题,即使得原本应当处于居中裁决地位的专利复审委员会在确权诉讼中实际上变成了一方当事人的代言人,而实际对抗的另一方只能以第三人身份参与司法审查程序。同时,这使得专利复审委员会频繁涉诉,导致其作为专利审查机关的本职工作受到不良影响。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专利确权审查的职能无法有效实现,甚至产生了功能的异化。原本旨在提高专利质量、推动专利制度功能更好地实现的制度,成为了当事人恶意拖延诉讼、打击竞争对手、进行规避研发的手段。为解决这些问题,理论和实务界均提出了一些改造的建议,比如引入专利权无效抗辩制度、允许法院直接审查专利权有效性、缩短专利确权诉讼审级并使法院的判决有最终决定效力等。这些建议涉及了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如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的性质定位、已授权专利有效性实体问题的审查权分配和效力范围、专利侵权诉讼与专利确权审查程序的衔接以及不同的专利确权审查程序的结论冲突等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个新的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设计方案。除导论外,本文共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是对专利确权审查的基础理论分析。本章在厘定了专利确权审查的概念、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含义与内容之后,分析了专利确权审查的职能。之后,本章以法经济学为工具,提出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设计是对审查资源在程序环节、审查主体和时间维度上的分配。第二章是对我国当前的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解构与评析。本章分析了我国专利确权审查的行政程序、司法程序及二者的效力与程序的衔接。同时分析了专利侵权诉讼与专利确权审查程序的衔接。我国专利授权审查行政程序采用了唯一的审查机关和单一的审查模式,启动条件较为宽松,在主体和时间方面并无过多限制。专利无效宣告理由涉及几乎所有与专利授权条件相关的内容。我国的专利确权诉讼采用行政诉讼的形式,法院对于专利无效宣告决定的审查已经几乎完全渗透到了对专利有效性这一实体问题审查,但受行政诉讼审查范围、判决方式等的限制,法院对于专利有效性的审查“审而不决、裁而不终”。这一模式引发了审查效率、诉讼参与人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从历史演进来看,我国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多地考虑效率和资源的因素,更加重视专利案件作为知识产权案件,与传统民事、行政诉讼的特殊性,也更加重视在司法过程中,当事人双方本身对于权利的主张能力。同时,也更加倾向于法院在专利有效性实体问题的审查权的强化。第三章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分析。美国采用了大而全的多轨制审查模式,法院和行政机关均可以在不同的程序中对专利有效性问题进行审查并产生对世效力。日本采用了准双轨制模式和无既判力的专利权无效抗辩。德国模式是典型的司法单轨制模式,专利权有效性问题由专门的联邦专利法院进行审查,对其结论不服的,可以直接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第四章集中讨论了专利确权审查的行政程序。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宜被认定为行政裁决程序,其效力来源是专利复审委员会行政权力。在本章中重点研究了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的准司法特征,并分析了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准司法化改造方案。本章指出,现有的无效宣告程序的准司法特征并不足以确定其准司法地位。准司法化改造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需要对现有的司法制度进行较大的调整。第五、六两章以专利确权审查的司法程序为研究对象。第五章集中研究现有模式中,专利确权诉讼对行政诉讼法的有限突破和受到的限制。同时在上一章将专利确权审查程序定性为行政裁决程序之后,本章梳理了目前行政法学界对不服行政裁决结果的救济方式的争议,提出宜以民事诉讼的形式处理,并分析了如果将后续的行政诉讼改造为民事诉讼程序,需要建立怎样的理论基础以及对现有的民事诉讼体系进行怎样的调整。第六章则是集中研究法院对于已授权专利的有效性审查结论的效力问题。专利通过权利范围的重新划定的专利授权条件的司法设计进行专利权有效性的判断。本章研究了侵权诉讼中专利权无效抗辩的相关理论,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运用民事诉讼法中的既判力理论对法院的审查权效力范围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中,本文尝试提出了一个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改造方案。这一方案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中,将现有的专利无效宣告程序改造为“专利确权复审程序”,作为一个先行的行政确权审查程序,将后续的司法程序定位为民事诉讼程序,并赋予最终裁决效力。在后续司法程序中,审查范围和证据将受到限制。在侵权诉讼中,被告可以提出专利权无效抗辩,但此时,专利权人可以主张将这一问题转由行政机关以行政审查程序审查,并做出具有对世性的结论。第二阶段的改造内容主要是对行政审查程序进行准司法化改造,但需要更多理论和实践的准备,比如对于民事诉讼法体系的调整、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的建立等。同时,这一阶段改造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需要以第一阶段运行情况的研究作为依据。

汤思涵[2](2019)在《35kV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科技快速发展以及广大群众生活水平日渐上升,城乡居民在用电过程中对电能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政府为了加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的基础建设和升级改造、提升供给侧改革的能力。站内对于配电网的供电和自适应性能做了有效的优化调整,以此来减少在输配电过程中产生的电线路损耗和造价成本,此外还有优化电价,大大降低电力设备占地面积等一系列好处。本文研究的数字化变电站能够把采集来的电网的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相应数据模拟变换,模拟硬件设备在工作时的状态,使网络监测等平台更加标准正规化。对于上述的方案实施,能够使电网络形成一种全新模式,包含信息数据的共享;物理设备的综合利用;软件的重复使用等。还可以在该站中进行执行动态监测:实时防护、仿人工分析决策、标准规范化操作等基础操作功能。与此同时,其在智能电网以及动态监测控制等发展方面都有较理想的利用价值。当前,包括110k V在内的高压变电站中,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数字化方案,而对于35k V变电站的设计很少采用这一智能化方案;同时,现在许多常见35k V变电站都面临一个问题-数字化改造。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本文设计了一座35k V常规变电站,而后进行数字智能化升级改造,对于现有35k V规模的许多常规数字化变电站改造给出依据和模板;上述变电站的主要组成以及理论进行研究,标注下需要留意之处,归纳总结其优缺点,对于未来的变电站实现全面数字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及其进一步的改造工作给予相应参考。研究后期阶段使用Sketch Up这一操作环境给出我们理想中的电站的结构设计,对于将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点参考建议。

邓虎[3](2016)在《12kV环保型环网柜与中置柜关键部件绝缘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课题内容是对12kV环保型环网柜与中置柜关键部件绝缘特性的研究,绝缘特性是衡量开关柜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工频耐压试验、雷电冲击试验及局部放电试验是绝缘特性试验主要项目。文中将以两个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环保型环网柜绝缘特性的研究。首先讲述研制12kV环保型环网柜是一种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发展动态。其次对环网柜概念、分类、功能及位置进行描述,并对传统空气环网柜、SF6环网柜与市场主流的固体环网柜、环保气体环网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环保型气体环网柜是未来发展趋势。最后以某公司新一代12kV环保型环网柜型式试验为基础,具体分析12kV环保型环网柜功能特点,并研究对比氮气、干燥空气与SF6气体绝缘特性。文中重点讲述环网柜绝缘特性中工频耐压试验和雷电冲击耐受电压试验,并对环网柜三相真空相柱进行了电场仿真,通过五组实验,分别为原模型电场仿真、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伞裙、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伞裙+外部屏蔽罩、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伞裙+优化外部屏蔽罩进行电场分析,解决了电场场强击穿问题。最终新型环网柜在西安高压研究所顺利完成所有型式试验,并于2015年7月中下旬量产。第二部分为12kV中置柜关键部件绝缘特性研究。关于中置柜绝缘特性研究,论文重点探讨其中局部放电问题。首先对12kV中置柜国内外发展状态、绝缘特性中关于局部放电问题进行了探讨。其次主要讲述某公司一款AMS中置柜产品及局部放电特性介绍、实验原理和局部放电测量方法。最后以某公司12kV中置柜整柜局放试验局放量小于10pC为例进行分析。重点对三台中置柜整柜测局放试验、单柜测局放试验及各零部件测局放试验,一步一步排查产生局放超标原因,最终找出局部放电量最大点位于电流互感器与母排的连接处。并运用ANSYS仿真软件对试验中的单个电流互感器和两个电流互感器分别进行电场仿真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及洪泉[4](2007)在《基于OCT的线路差动保护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流差动保护因原理简单、可靠性高、动作速度快而广泛应用于变压器、线路和母线等元件主保护,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最重要保护之一。但是它在应用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电磁式电流互感器饱和容易引起保护误动;另一个是输电线分布电容电流使线路两端的电流不再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会造成保护误动,尤其在超高压长距离输电线上问题将更加突出,会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前一个问题,微机保护采取了很多鉴别TA饱和与抗TA饱和的措施,但为此大大增加了保护算法和动作判据的复杂性,降低了差动保护的快速性、灵敏性和可靠性。OCT具有无磁饱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对后一个问题,尽管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补偿措施,但是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工频量线路差动保护受线路对地分布电容影响的难题。因此,探讨新的差动原理或实现方式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采用输电线分布参数模型,用拉氏变换法推导了高压长距离输电线故障时两侧的基本非周期分量,分析和研究表明:线路两侧基本非周期分量的初值和方向与故障发生的时刻有关,而且在线路区内故障时表现为故障电流,在线路区外故障时表现为穿越性电流。经过计算和比较后可准确判断故障性质。基于OCT能够准确测量非周期分量,首次提出了基于非周期分量的比率差动保护和方向差动保护原理,给出了两种保护原理的算法和动作判据,进行了性能比较。并将这种新原理应用于线路差动保护,具有不受线路对地分布电容影响的突出优点,解决了工频量线路差动保护的难题。对线路非周期分量差动保护在电网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动作行为进行了分析和仿真,证明这种新原理的保护是正确与可靠的。非周期分量差动保护和行波差动保护都存在特定故障时灵敏度不足的问题,但二者在灵敏度问题上正好完全互补。基于此首次提出了线路非周期分量差动保护与行波差动保护一体化思想,并提出与传统的工频量差动保护结合为智能型差动保护,进一步提高线路差动保护的整体性能。OCT具有测量输出数字化和传输网络化的特点,可直接与微机保护和控制装置接口,实现全站数据共享,这将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为提高电力系统录波、测距和定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奠定测量基础,并将促进数字化变电站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研究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并具体研究了智能型变压器过负荷联切系统。实现了基于OCT的线路差动保护和智能型自动装置的挂网运行。

余华兴[5](2007)在《杨家坪供电局配网自动化实施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压波动和短时的停电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需要结合电网改造在配电网中实现配电自动化,以提高配电网的管理水平,为广大电力用户不间断的提供优质电能。本文针对杨家坪供电局的具体情况,对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整个方案设计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城区配电网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对不同实施模式的可靠性与经济分析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配网自动化实施方案。主要研究内容:1.分析总结国内外配网自动化的理论和最新技术;2.杨家坪供电局配电网络结构分析及配网自动化规划3.提出适合杨家坪供电局的配网自动化方案;4.提出实施杨家坪供电局配网自动化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本文给出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符合配电网的实际情况,实现了设计目标;该配网自动化系统方案实施后,可以实现系统故障诊断,对故障的处理和恢复,提高故障查询效率,减轻劳动负担,将配网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使运行人员对配电网络的运行状况掌握得更全面更快捷。实践将会证明该系统功能完善,使用方便,完全满足实际需求,为供电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任润磊[6](2014)在《变电站容性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高压电容型设备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电容型高压套管、电流互感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等,它们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电网的运行安全。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可以随时监测设备状态信息,为设备的状态评价和检修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但是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线监测的可靠性和测试的准确度是否足够?是否存在干扰而导致误报和错报?有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排除干扰?这些都将影响检修人员对设备运行情况的判断以及在线监测系统在故障分析中的应用。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的背景与意义,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了国内外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的研究现状以及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变电站电容型设备的在线监测装置的结构出发,熟悉了解福州地区在用的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从电压监测单元、电容型高压设备监测单元、线路容性设备检测单元、环境监测单元等多个方面挖掘该系统的优势和不足;了解OMDS系统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分析了系统中可能影响监测数据的因素,并提出解决办法,即采用相对值法带电测试作为在线监测系统的补充。接着,作者通过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验证了相对值法带电测试的有效性和数据的稳定性,明确了其在故障分析与诊断中起到的作用;并通过例举电容型设备故障的典型案例,阐述了综合应用在线监测系统、相对值法带电测试及历年停电数据对设备的故障开展分析与诊断的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文章最后总结了相对值法带电测试在福州地区的开展情况。

史俊婷[7](2018)在《基于灰色预测的10kV农村配电网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考虑到蒙东地区农村配电网的特性,尤其是当电力设备暴露在内蒙古多风多雷少雨的自然环境下时,农村配电网架空线路极易出现故障跳闸,从而损坏电力设施设备,这时我们就急需一种手段来提前预知配电设配所存在的重要安全隐患,提前采取预防性检修监测,以保证电网的整体稳定。本论文通过农村配电网故障数据分析总结出近几年来配电线路的故障原因及类型,其次通过对设备的故障数据量的处理、挖掘和整理,来提高故障数据的质量,再通过统计学数据驱动的手段,得出用于预测的故障数据,又引入了月修正平滑系数这一概念,将整理出的含有时间序列特征的数据进行处理提高灰色算法的准确度,再利用灰色算法进行设备的机理性故障预测,又根据预测信息探讨了故障预测手段的应用场景,最后对配电网设备故障预测技术作以总结和展望。根据所分析出的数据结果,仿真出的数据符合灰色预测的精确度范围,能通过此预测结果很明确的判断出故障的总体趋势与短期走向,并对检修计划做有针对性的检修预案,来加强关键环节和关键设备在线监测和状态估计,以达到对配电线路设备早发现,早检测,早检修的目的,做到农村配电网人力物力的最优化。

刘建荣[8](2014)在《220kV东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高科技在变电站领域的综合应用。220kV东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对于改进变电运行管理模式,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该文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功能及发展概况进行了综述,分析220kV东澎变电站改造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220kV东澎变电站一、二次设备方面的现状情况,并针对二次方面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从应具备的功能、结构形式等方面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案。结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实施改造过程中存在的电磁干扰问题,论述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邓吉勇[9](2016)在《BR公司基于信息技术的采购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采购工作历来是众多公司最重要的业务之一,特别是对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采购工作更是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与业务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企业经营规模逐步发展扩大以及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采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突出,采购管理体系的改进与采购工作流程的优化日益受到各公司重视。而近年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众多采购管理理论和思想赋予了更多的实现手段,在采购管理体系设计、数据收集、流程传递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BR公司作为一家高端电力设备生产企业,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电网建设持续大规模投入的背景下,持续创新、精细管理,取得了行业内令人羡慕的发展业绩,销售额在7年多的时间里增长了近30倍,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也都全面不断提高。不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公司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公司的成本控制、产品交付及时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公司采购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采购管理相关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与采购工作相关的几类常见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与采购管理工作的联系。随后以BR公司的采购管理体系与工作流程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了公司的采购管理工作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介绍了公司与采购工作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接下来笔者结合一份针对BR公司采购工作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重点从公司组织架构与岗位职能、绩效考核、内部采购流程、与外单位业务接口流程、信息系统建设等几个方面深入讨论分析了公司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点具体问题和影响因素。紧接着针对所分析发现的问题,笔者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进行讨论研究,分别给出了相对应的改进优化设计方案,其中核心的优化方式是借助信息技术的运用,升级完善公司原有的ERP、MIS、OA等信息系统功能、新增实施SRM、WMS系统,并重点实现几套系统间的数据、流程互通,以达到系统性改进采购管理工作的目标。文中所研究的改进方案,今年在BR公司已部分陆续实际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文的讨论分析,应可以给同类生产制造型企业的采购管理优化改造提供一些实际借鉴价值。

雷海英[10](2010)在《胜利油田滨南电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的研究》文中指出胜利油田滨南电网对变电站二次系统逐步进行了综合自动化改造,所采用的设备有国电南自,深圳南瑞,广域科技等厂家的产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滨南电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的改造内容,然后对深圳南瑞ISA300系统、国电南自PS6000系统、广域科技WAT02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分析、比对,进一步明确了滨南电网各变电站所采用的组屏模式、保护配置、后台监控系统设计等。其次针对现有的改造模式,详细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前期、改造中和运行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在变电站改造前期主要就一、二次设备不配合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就合闸接触器线圈易烧、部分接地装置不配套、系统结构选择、6kV电机回路改造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施工改造中就交、直流系统改造,旧屏拆除、新屏安装,微机保护调试,监控系统调试,完善装置说明书五个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采用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列出了解决方案。最后针对设备运行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职工技术素质和运行管理水平如何提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互感器密封改造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感器密封改造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专利确权审查概述
        一、专利确权审查概念的厘定
        二、专利确权审查的职能
    第二节 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含义和组成
        一、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含义和主要研究对象
        二、专利确权审查模式中的行政机关与行政程序
        三、专利确权审查模式中的司法机关与司法程序
    第三节 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设计原则:审查资源的合理分配
        一、审查资源合理分配的价值取向:效率与公正价值的矛盾与调和
        二、以《专利法》第四十七条为例分析审查资源的合理分配
        三、专利确权审查模式设计中审查资源的分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现状评析
    第一节 我国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特点和运行现状
        一、我国专利确权审查的行政程序
        二、专利权评价报告的相关问题
        三、我国专利确权审查的司法程序
        四、我国专利侵权诉讼与专利确权审查程序的衔接
    第二节 我国专利确权审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利确权审查效率问题的争议
        二、诉讼参与人结构错位
        三、司法确权能力受到的限制
        四、程序启动条件设计导致程序功能异化
    第三节 我国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历史演进分析
        一、《专利法》实施前后专利确权审查内容的变化
        二、统一的无效宣告制度的建立
        三、专利确权司法审查的演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域外典型专利确权审查模式考查
    第一节 美国模式:大而全的多轨制确权审查模式
        一、司法主导的专利确权审查模式
        二、行政机关的审查权和有层次的多轨制确权审查模式
        三、独立和灵活的权利要求修改程序与再颁制度的启示
    第二节 日本模式:准双轨制和无既判力的专利权无效抗辩
        一、行政审查和司法审查
        二、不具有既判力的专利权无效抗辩
        三、专利权无效抗辩与专利无效宣告结论的冲突
        四、专利订正程序
    第三节 德国模式:司法审查单轨制和专门法院的建设
        一、专门法院的建立和运行
        二、联邦专利法院结构和运行特点
        三、侵权与专利确权审查的衔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专利确权审查的行政程序
    第一节 专利确权审查行政程序的性质
        一、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宜被认定为行政裁决程序
        二、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的效力来源
        三、无效宣告审查程序具有有限的对抗性
    第二节 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的特征
        一、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具有准司法特征
        二、专利复审委员会有限的中立性和被动性
        三、准司法特征与准司法程序定位
    第三节 专利确权审查行政程序的准司法化改造路径
        一、准司法化改造需要从司法审查向审级监督转变
        二、准司法化改造应对前后程序间的审查内容进行分工
        三、准司法化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专利确权审查的司法程序(一):专利确权行政诉讼
    第一节 专利确权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扩张与局限性
        一、司法权扩张的背后是行政诉讼救济功能的提升
        二、个人权利保障的扩张止于行政诉讼的局限性
    第二节 专利确权审查行政与司法程序的衔接方式
        一、不服行政裁决的司法救济方式的争论
        二、专利确权审查行政与司法程序衔接的选择
    第三节 专利确权行政诉讼的局限与突破
        一、合理性审查的突破和合目的性审查的有限扩展
        二、实体问题审查对合法性审查的渗透
        三、证据原则的局限与有限突破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裁判方式与司法变更权的局限
        一、行政诉讼裁判方式的局限
        二、司法变更权效果的有限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专利确权审查的司法程序(二):专利确权民事诉讼
    第一节 司法机关在专利权有效性判定过程中的职能
        一、专利权有效性的司法判断:权利范围的重新划定
        二、专利权有效性的司法判断:专利授权条件的司法设计
    第二节 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专利确权之诉
        一、专利确权民事诉讼是形成之诉
        二、专利确权民事诉讼的诉权基础
        三、专利确权民事诉讼的诉讼标的
    第三节 专利侵权诉讼中的专利权无效抗辩
        一、专利被诉侵权人基于专利有效性问题的抗辩
        二、专利权无效抗辩与现有技术抗辩的关系
        三、专利权无效抗辩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障碍
    第四节 法院的专利确权审查效力
        一、既判力理论概述
        二、专利确权司法审查的效力涉及既判力的扩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的改造建议
    第一节 改造的基本思路
        一、审查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程序和机关之间的分工
        三、分阶段改造方案
    第二节 分阶段改造的方案的设计
        一、第一阶段:行政先行、司法终局和可“逃出”的无效抗辩
        二、第二阶段:准司法化改造的预备
    第三节 其它问题
        一、专利确权复审程序的启动条件
        二、请求主体适格性
        三、专利确权复审结论与侵权诉讼结论的冲突与解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35kV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变电站研究与进展
        1.2.2 国内变电站研究与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35kV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前设计方案和基本特征
    2.1 分析原始数据
        2.1.1 35kV变电站的建设
        2.1.2 所址概况
        2.1.3 气候条件
        2.1.4 规模与范围
        2.1.5 并入电网的设计方法
    2.2 主变压器的型号与容量选择
        2.2.1 主变压器的设计方案
        2.2.2 选取主变压器的数量
        2.2.3 主变压器的容量选择
    2.3 变电站的电气设备主接线
        2.3.1 系统的电气设备主接线的准则
        2.3.2 设计方案
        2.3.3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方案
    2.4 计算对应的短路电流
    2.5 变电站主要电气设备的选取
        2.5.1 主要电气设备的应满足以下条件
        2.5.2 35kV低压配电侧电气设备的选择方法
        2.5.3 有关10kV侧电气设备的选择
        2.5.4 母线的选取
        2.5.5 支柱绝缘子选择
    2.6 接地防雷系统的方案设计
        2.6.1 避雷器的选择、校验
        2.6.2 避雷针的配置原则
    2.7 接地装置的选择
    2.8 主要电气设备的设置及配电装置选择
        2.8.1 配电侧装置的选取
        2.8.2 屋内、屋外配电装置
        2.8.3 35kV侧配电设备的选择
        2.8.4 10kV侧配电装置的布局
        2.8.5 动力照明装置的选择
        2.8.6 电缆设施与防火
    2.9 电气设备的二次部分
        2.9.1 继电保护的配置
        2.9.2 主变保护
        2.9.3 35kV进线保护
        2.9.4 10kV出线保护和电容器保护
        2.9.5 二次侧电气设备的布置原则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5kV数字化变电站升级改造
    3.1 传统模式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劣势
    3.2 智能化变电站的优点
        3.2.1 新技术对传统变电站系统的影响
        3.2.2 数字化变电站的诸多优点
    3.3 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征
    3.4 数字化变电站的广泛应用
    3.5 35kV变电站数字化的改造原因
    3.6 35kV变电站一次侧电气设备设备的升级改造
        3.6.1 组成数字化变电站的一次设备
        3.6.2 智能断路器特点与构造
        3.6.3 拼合单元
        3.6.4 交换机
    3.7 二次系统的数字化
        3.7.1 非常规互感器对继电保护系统的影响
        3.7.2 非常规互感器对保护的接口技术技保护配置方案
    3.8 发电厂周围变电系统的继电保护
        3.8.1 对于母线差动保护
        3.8.2 主变保护
        3.8.3 输电线路的保护
        3.8.4 发生故障时的测距
        3.8.5 计量系统
    3.9 本项目二次部分的改进
        3.9.1 二次设备室组屏
        3.9.2 网络化备自投
        3.9.3 小电流接地线优化
        3.9.4 优化微机五防系统
        3.9.5 110V直流电源的使用
        3.9.6 数字化低周保护
    3.10 数字化变电站的不同组网方案
        3.10.1 数字化变电站的网络结构
        3.10.2 变电站总线的组网方案
        3.10.3 数字化变电站与传统的系统的共存
    3.11 数字化变电站设备的信息管理和安全考虑
        3.11.1 变电站中用于数字化信息管理的数据库
        3.11.2 数字化变电站的检测系统
        3.11.3 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2 数字化改造前后的性能对比
    3.1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12kV环保型环网柜与中置柜关键部件绝缘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制 12kV环保型环网柜是一种发展趋势
        1.1.2 最大允许局部放电量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环保型环网柜国内外发展动态
        1.2.2 中置柜局部放电量测量国内外发展动态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空气、SF6、固体、环保型环网柜对比与研究
    2.1 环网柜的概念
        2.1.1 高压开关柜
        2.1.2 环网柜的概念
    2.2 环网柜的分类、功能及电网中的位置
        2.2.1 环网柜的分类
        2.2.2 环网柜的功能
        2.2.3 环网柜在电网中的位置
    2.3 空气环网柜、SF6气体环网柜、固体环网柜的比较
        2.3.1 空气环网柜和SF6气体环网柜
        2.3.2 固体环网柜(Solid-insulated ring main unit)
    2.4 环保型气体环网柜
        2.4.1 氮气绝缘结构及优化设计
        2.4.2 干燥空气、氮气及SF6绝缘特性的研究比较
        2.4.3 氮气绝缘水平
        2.4.4 氮气环网柜的尺寸
        2.4.5 环保型气体环网柜的产品分析与比较
        2.4.6 固体环网柜与环保型气体环网柜的比较
    2.5 环保型材料的研究
        2.5.1 采用热塑型固体绝缘材质
第三章 某公司新一代 12kV环保型环网柜型式试验与关键部件绝缘特性的仿真
    3.1 12kV环保型环网柜的介绍
        3.1.1 环保概念
        3.1.2 集成智能化
        3.1.3 功能特点
    3.2 环网柜产品型式试验
        3.2.1 工频耐受电压试验
        3.2.2 冲击耐受电压试验
    3.3 环保型环网柜真空相柱的优化与电场仿真
        3.3.1 ANSYS软件的介绍
        3.3.2 高压电器中常用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
    3.4 环网柜真空相柱电场仿真
        3.4.1 优化设计原理
        3.4.2 对真空相柱进行建模和仿真操作
        3.4.3 仿真相关参数
        3.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
    3.6 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伞裙
        3.6.1 仿真结果
    3.7 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伞裙+外部屏蔽罩
    3.8 绝缘拉杆环氧树脂浇注屏蔽罩+伞裙+优化外部屏蔽罩
    3.9 实验总结
第四章 12kV中置柜AMS产品介绍及局部放电研究
    4.1 中置式开关柜的概念
    4.2 中置柜AMS产品介绍
    4.3 局部放电特性介绍
    4.4 局部放电量实验原理
    4.5 局部放电的测量
第五章 某公司 12kV中置柜产品整柜局放试验及关键部件绝缘特性仿真
    5.1 某公司 12kV中置柜整柜局放试验原理图
    5.2 试验过程
        5.2.1 试验测量仪器
        5.2.2 测量方法
        5.2.3 测量结果
    5.3 结果分析
    5.4 对电流互感器单独进行电场仿真
        5.4.1 单个电流互感器的仿真
    5.5 两电流互感器之间的影响
        5.5.1 方案一两电流互感器之间相距 26mm
        5.5.2 方案二两电流互感器之间相距 70mm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基于OCT的线路差动保护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3 光学电流互感器
        1.3.1 光学电流互感器的传感原理与关键技术
        1.3.1.1 基本原理与特点
        1.3.1.2 光学电流互感器与 Rogowski 线圈电流互感器的比较
        1.3.1.3 光学电流互感器实用化的难点
        1.3.1.4 自适应 OCT 的关键技术
        1.3.2 光学电流互感器的输出方式
    1.4 差动保护的现状与发展
        1.4.1 差动保护基本原理
        1.4.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4.3 采样值差动保护
        1.4.4 故障分量差动保护
        1.4.5 超高压长距离输电线差动保护
    1.5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变迁和发展
        1.5.2 通信网络
        1.5.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与特点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OCT 对差动保护影响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光学电流互感器的传变特性分析
        2.2.1 递推最小二乘算法
        2.2.2 利用最小二乘算法对现场数据进行分析
    2.3 基于 OCT 的差动保护研究
        2.3.1 工频量差动保护
        2.3.2 采样值差动保护
        2.3.3 行波差动保护
        2.3.3.1 行波保护的发展历史
        2.3.3.2 行波差动保护原理
        2.3.3.3 行波差动保护的优缺点
    2.4 非周期分量差动保护
        2.4.1 暂态非周期分量的特点
        2.4.2 非周期分量比率差动保护
        2.4.3 非周期分量方向差动保护
        2.4.4 两种非周期分量差动保护的比较
        2.4.5 非周期分量差动保护的优缺点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 OCT 的线路非周期分量差动保护研究
    3.1 引言
    3.2 长距离输电线路的暂态非周期分量
        3.2.1 暂态基本非周期分量电流计算
        3.2.2 暂态基本非周期分量电流特征
    3.3 线路非周期分量差动保护
        3.3.1 线路非周期分量比率差动保护
        3.3.2 线路非周期分量方向差动保护
    3.4 EMTDC/PSCAD 仿真研究
        3.4.1 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发生不同类型故障
        3.4.2 同一故障类型不同故障电阻
        3.4.3 在线路的不同位置发生同一类型故障
        3.4.4 同一单相接地故障的不同故障时刻
    3.5 小结
第四章 线路非周期分量差动保护特殊问题研究
    4.1 引言
    4.2 输电线上增加并联电抗器后附加非周期分量
    4.3 线路非周期分量差动保护相关问题探讨
        4.3.1 并联电抗器的影响
        4.3.2 串联补偿电容的影响
        4.3.3 其它因素的影响
    4.4 智能式线路差动保护的研究
        4.4.1 智能式差动保护
        4.4.2 智能式线路差动保护的实现规则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 OCT 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 OCT 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及实现
        5.2.1 合并单元(MU)
        5.2.1.1 合并单元的定义、结构及功能
        5.2.1.2 合并单元的接口
        5.2.1.3 合并单元的通信规约
        5.2.2 IEC61850
        5.2.2.1 IEC61850 的特点
        5.2.2.2 IEC61850 功能
        5.2.3 网络总线
        5.2.3.1 过程总线基本方案
        5.2.3.2 变电站网络总线基本方案
    5.3 基于 OCT 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5.3.1 系统构想
        5.3.2 基于OCT 的变压器过负荷联切系统
        5.3.2.1 智能型变压器过负荷联切装置系统
        5.3.2.2 基于 OCT 的广域分布式变压器过负荷联切系统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 OCT 的线路差动保护及自动装置实用化
    6.1 引言
    6.2 光学电流互感器实用化中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方案
        6.2.1 自适应OCT 的实现方法
        6.2.1.1 磁场聚集与抗干扰技术
        6.2.1.2 高压光纤传输技术
        6.2.1.3 信号处理单元技术
        6.2.2 自适应OCT 的型式试验
        6.2.2.1 高压试验
        6.2.2.2 动热稳定试验
        6.2.3 自适应OCT 的运行
    6.3 自适应 OCT 在线路光纤纵差保护中应用
        6.3.1 新型线路光纤纵差保护
        6.3.2 双端数据传输方法及实现
        6.3.3 保护算法实现
        6.3.4 基于自适应 OCT 的线路光纤纵差保护运行
        6.3.5 项目评审情况
    6.4 变压器过负荷联切自动装置的应用
        6.4.1 概述
        6.4.2 装置主要工作原理
        6.4.3 硬件原理说明
        6.4.4 项目评审和获奖情况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评审证书 1
    附录 2:评审证书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5)杨家坪供电局配网自动化实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研究依据
    2.2 主要研究原则
    2.3 主要研究范围
    2.4 系统功能
        2.4.1 配电自动化整体功能(DAS)
        2.4.2 其他功能
        2.4.3 关于配电自动化功能(DA)的补充说明
    2.5 杨家坪供电局10kV网络现状
    2.6 杨家坪10kV网络优化原则
        2.6.1 网络优化原则
        2.6.2 网络规划原则
        2.6.3 选择进入DA的区域
3 配网自动化系统方案
    3.1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构建模式
        3.1.1 分布式就地控制方式
        3.1.2 远方集中监控模式
        3.1.3 综合智能控制方式
        3.1.4 杨家坪配网自动化系统构建模式
    3.2 配网主站
        3.2.1 杨家坪配网主站的功能
        3.2.2 杨家坪配网主站的配置选择
    3.3 配网子站
        3.3.1 杨家坪配网子站的配置方案的研究
        3.3.2 杨家坪配网子站的功能配置研究
        3.3.3 杨家坪配网子站的配置
        3.3.4 杨家坪配网子站实施的其他问题
        3.3.5 子站系统技术指标
    3.4 配网终端设备
        3.4.1 馈线自动化方案的选择
        3.4.2 变电站自动化
        3.4.3 配电监控终端配置
        3.4.4 子站与终端设备的安装
    3.5 通信方式的选择研究
        3.5.1 配网自动化对通信的要求
        3.5.2 几种通信方式的比较
        3.5.3 杨家坪配网自动化系统通讯方式的选择
        3.5.4 通讯规约的选择
    3.6 本章小结
4 电气一次设备选型及改造方案
    4.1 电气一次设备选型及改造原则
    4.2 一次设备选型及改造方案
        4.2.1 柱上开关
        4.2.2 环网柜
        4.2.3 开闭所
        4.2.4 变压器及配电变压器
        4.2.5 设备改造清单
    4.3 投资分析
        4.3.1 本期工程的设备投资
        4.3.2 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变电站容性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开展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的意义
    1.3 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的发展
    1.4 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1 国内研究及发展概况
        1.4.2 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情况
        1.4.3 故障诊断技术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常用方法
    2.1 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系统主要监测的状态量
    2.2 电容型设备介损在线监测的主要方法
        2.2.1 硬件法
        2.2.2 软件法
        2.2.3 绝对值测试法的基本原理
        2.2.4 相对值测试法的基本原理
    2.3 相对值法的优点与不足
    2.4 影响介损在线监测准确度的因素
        2.4.1 相间耦合电容干扰
        2.4.2 电网频率波动
        2.4.3 电压互感器角差的影响
        2.4.4 电流互感器角差的影响
        2.4.5 系统高次谐波干扰
        2.4.6 环境温湿度
        2.4.7 电磁干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州地区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系统
    3.1 系统构成及功能
    3.2 本地测量单元测量原理
        3.2.1 基准电压测量单元
        3.2.2 电容型高压设备测量单元
        3.2.3 线路侧电容型设备测量单元
        3.2.4 环境测量单元
        3.2.5 系统特点及关键技术
    3.3 OMDS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诊断软件
        3.3.1 系统软件结构
        3.3.2 运行工况改变对介损测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介损相对值测试法的现场应用
    4.1 相对值带电测试的意义
    4.2 仪器的选择
    4.3 测试中的注意事项
    4.4 相对值法的准确性
        4.4.1 模拟试验
        4.4.2 现场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容型设备的故障分析
    5.1 变电站电容型设备的常见故障
    5.2 设备状态量的判断与分析
    5.3 电容型设备重要状态量检测标准
        5.3.1 电流互感器
        5.3.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5.3.3 高压套管
        5.3.4 耦合电容器
    5.4 变电站电容型设备故障案例分析
        5.4.1 参照的标准和规范
        5.4.2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
        5.4.3 220kV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故障
    5.5 相对值法的应用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灰色预测的10kV农村配电网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故障的检测原理及类型
    2.1 设备故障的检测与识别
        2.1.1 设备故障的检测
        2.1.2 设备检测的阶段
        2.1.3 设备检测技术的发展阶段
        2.1.4 设备故障识别的方法
    2.2 设备机理性故障的原理
        2.2.1 设备故障的发生阶段
        2.2.2 故障发生的原因
        2.2.3 设备的故障类别
    2.3 各配电设备故障的介绍
        2.3.1 断路器的原理及类型
        2.3.2 互感器的故障类型及故障原因
        2.3.3 避雷器的故障类型及原因
        2.3.4 接地装置的故障类型及原因
        2.3.5 绝缘子的故障及原理
        2.3.6 并联电容器的故障
        2.3.7 配电变压器的故障
        2.3.8 金具的故障及原理
    2.4 其他因素故障类型的介绍
        2.4.1 气象因素
        2.4.2 环境污区的影响因素
        2.4.3 线路与树木的因素
        2.4.4 土壤环境的因素
        2.4.5 杆塔基础的因素
        2.4.6 飞鸟蜂窝等自然因素
        2.4.7 用电过负荷的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电网故障数据分析
    3.1 数据统计的概念
    3.2 统计概率与预测的关系
    3.3 数据统计软件spss简介
    3.4 基于spss软件基础上建立配电网故障数据库
        3.4.1 录入配电网故障数据建立数据库
        3.4.2 故障变量设计的基本原则
        3.4.3 故障变量具体的设计思路
        3.4.4 定义故障变量类型
        3.4.5 定义故障变量
        3.4.6 录入配电网故障数据
    3.5 Spss软件对故障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3.5.1 各类故障数据的整理
        3.5.2 机理性故障数据的离散化
        3.5.3 机理性故障数据的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电网故障预测建模仿真
    4.1 故障预测算法的定位
        4.1.1 如何建立故障预测模型
        4.1.2 机理性故障预测算法的选择
        4.1.3 机理性故障预测算法的确定
    4.2 基于灰色预测的matlab故障数据建模
        4.2.1 月平滑系数
        4.2.2 灰色预测故障数据的算法公式
        4.2.3 灰色预测模型的检验
    4.3 故障预测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障预测的应用
    5.1 与生产管理系统PMS对接
        5.1.1 配网抢修管控模块的应用场景
        5.1.2 保电任务模块的应用场景
    5.2 辅助调度自动化系统EMS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220kV东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1.3 本工程产生的背景
        1.3.1 电网现状
        1.3.2 建设的必要性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造方案的设计
    2.1 变电站的概况
        2.1.1 一次设备概况
        2.1.2 二次设备概况
        2.1.3 其他设备概况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的主要内容
        2.2.1 继电保护
        2.2.2 自动化
    2.3 改造的目标
    2.4 改造的原则
        2.4.1 总体性原则
        2.4.2 可靠性原则
        2.4.3 运行管理原则
        2.4.4 保护独立性原则
        2.4.5 分层分布原则
        2.4.6 防误原则
        2.4.7 采样原则
        2.4.8 经济性原则
    2.5 改造技术方案
        2.5.1 主要设计思路
        2.5.2 改造后将实现以下功能
        2.5.3 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造过程
    3.1 继电保护装置选型
        3.1.1 继电保护装置选型的依据
        3.1.2 继电保护装置的选型原则
        3.1.3 #2 主变保护选型
        3.1.4 110KV 线路保护装置选型
        3.1.5 110kV 母线保护装置选型
        3.1.6 10kV 电容器保护装置选型
        3.1.7 220kV 2030 旁路保护装置选型
        3.1.8 主变故障录波器及 220kV 线路故障录波器选型
    3.2 自动化设备选型
        3.2.1 自动化设备选型思路
        3.2.2 自动化系统测控设备选型
        3.2.3 远动工作站和通信装置选型
        3.2.4 当地监控系统选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抗电磁干扰问题研究
    4.1 概述
    4.2 变电站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4.2.1 变电站的干扰源
        4.2.2 电磁干扰的耦合途径
        4.2.3 电磁干扰可能造成的后果
    4.3 变电站抗电磁干扰的措施
        4.3.1 电源的抗干扰措施
        4.3.2 隔离措施
        4.3.3 屏蔽和接地措施
        4.3.4 不同类型导线的布置
        4.3.5 采用复合光缆
        4.3.6 通信通道干扰处理
        4.3.7 内部抗干扰措施
    4.4 措施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电站改造工程的组织与管理
    5.1 现场施工的组织
        5.1.1 施工组织措施
        5.1.2 工期及施工进度计划
        5.1.3 项目质量管理
    5.2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5.2.1 变电二次设备施工安全措施
        5.2.2 危险点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5.3 变电站改造工程的效益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BR公司基于信息技术的采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综述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采购管理相关理论
    第二节 采购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部分信息系统概述
    第三节 采购管理及信息化相关文献回顾
第三章 BR公司采购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节 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第三节 采购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第四节 公司采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BR公司采购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研过程与结果统计
    第二节 体系与流程不够完善合理
    第三节 信息化建设滞后
    第四节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BR公司采购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一节 改进的目标与基本方法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升级建设
    第三节 采购管理体系与流程的优化
    第四节 相关信息系统的实施步骤安排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问卷调查表

(10)胜利油田滨南电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概论
    1.2 课题的背景及来源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滨南电网综合自动化站改造现状
    2.1 综合自动化站改造简要说明
    2.2 综合自动化站改造所使用的产品简介
    2.3 滨南电网综合自动化站改造内容
第三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前期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合闸接触器线圈易烧问题及对策
    3.2 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应用研究及对策
    3.3 系统结构选择的问题
    3.4 6kV电机回路改造问题
第四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作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4.1 交、直流系统改造
    4.2 旧屏拆除、新屏安装
    4.3 微机保护调试
    4.4 监控系统调试
    4.5 进一步完善装置说明书
第五章 综合自动化站运行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5.1 设备运行中的环境问题
    5.2 值班员技术素质差需要进行技术培训
    5.3 制定现场运行规程,规范工作标准
    5.4 模块插件损坏更换问题
第六章 结论及下一步打算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互感器密封改造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专利确权审查模式研究[D]. 毛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2]35kV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方案的研究[D]. 汤思涵.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4)
  • [3]12kV环保型环网柜与中置柜关键部件绝缘特性的研究[D]. 邓虎. 厦门理工学院, 2016(11)
  • [4]基于OCT的线路差动保护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研究[D]. 及洪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7(02)
  • [5]杨家坪供电局配网自动化实施方案研究[D]. 余华兴. 重庆大学, 2007(06)
  • [6]变电站容性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分析研究[D]. 任润磊. 福州大学, 2014(12)
  • [7]基于灰色预测的10kV农村配电网故障分析[D]. 史俊婷.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8]220kV东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D]. 刘建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9]BR公司基于信息技术的采购管理研究[D]. 邓吉勇. 南京大学, 2016(05)
  • [10]胜利油田滨南电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的研究[D]. 雷海英. 山东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变压器密封件改造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