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计实战图集(二十一)——8转缸的应用

机构设计实战图集(二十一)——8转缸的应用

一、机构设计实用图集(21)——8旋转气缸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师航[1](2021)在《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汽缸盖结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发动机配气系统性能的优劣对于发动机整体性能的影响尤为明显,其直接关联到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排放特性,而传统气门式配气系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零件数较多且结构复杂,气门的往复运动势必会造成较大的振动,而且在高转速工况下还会出现气门悬浮现象从而影响换气效率,液压挺柱等精密零件的高精度加工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开发一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的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配气系统成为发动机研究的一个可能方向。本文针对新型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配气系统的设计要求进行了新型汽缸盖的结构设计,主要工作为该款发动机汽缸盖的结构设计,换气能力的计算、旋转气阀轴和汽缸盖的仿真分析、加工工艺规程制定以及台架试验,具体内容如下:(1)总结了现有发动机配气系统结构形式,分析了传统气门式发动机配气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一款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了尺寸参数、质量参数、性能参数等技术要求。(2)进行了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汽缸盖的结构设计。根据设计要求对汽缸盖内所有部分进行了规划,并完成了所有部分的结构设计,其中包括汽缸盖本体、旋转气阀轴、冷却水道、密封系统以及润滑系统;同时也为新型汽缸盖设计了配气正时参数以及正时传动系统。(3)分析了旋转气阀轴和汽缸盖的力学性能。使用ANSYS软件对进排气阀轴和汽缸盖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工作,在ANSYS Workbench环境中完成了旋转气阀轴和汽缸盖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并模拟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的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了仿真分析。(4)进行了发动机台架试验。设计并搭建了一套适用于原型机专用的发动机台架系统,测试了发动机的性能参数。(5)最后制定了新型汽缸盖的工艺规程。在完成所有建模工作后,根据双旋转气阀式汽缸盖的结构以及现有的加工技术,制定了加工工艺,并完成了汽缸盖所有零部件的金属3D打印。

董高彬[2](2020)在《钛基涂层电极全自动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钛基涂层电极是电解法水处理的关键,制备涂层电极常见方法为热分解法,多由人工将贵金属溶液涂覆至基体表面,而后经过高温氧化形成涂层。人工涂覆的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本文将针对涂层电极生产过程设计相应的全自动涂覆系统、干燥系统,为后续生产线的设计、实现电极的自动化生产奠定基础。(1)涂层电极全自动生产线的整体方案设计。阐述了钛基涂层电极的生产过程,结合电极生产过程中溶液涂覆、干燥等关键步骤的工艺要求,完成涂覆系统和干燥系统的方案设计。文章通过对比喷涂、辊涂、刷涂三种涂覆方式,最终选择了经济性、可行性最好的刷涂方式,确定了直线运动单元带动毛刷进行基体表面涂层配置的涂覆方案;通过对比常见几种干燥方式,确定了隧道式热风循环的干燥方案。(2)涂覆系统的设计及涂层质量的改进。使用Solid Works完成涂覆样机的结构设计,并通过PLC控制方法实现样机动作。为解决样机试运行过程中涂覆不均的问题,使用FLUENT对毛刷内流场进行仿真,研究毛刷结构对毛刷润湿均匀性的影响,完成其结构改进。设计相应的涂覆试验验证仿真结果,改进后,涂层表面色差值不超过0.38NBS,涂层质量达到要求。(3)干燥系统的设计。通过待干燥电极的含湿量,计算出所需风速、隧道长度、湿物料运行速度等参数;使用FLUENT软件通过有限体积法对隧道内流场进行仿真,设计相应正交实验,确定干燥样机其他关键尺寸,并完成干燥设备的结构设计。

吴莉民[3](2019)在《排水松木桩处理软黏土地基界面强度特性室内模型试验》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依存的理念的深入,传统松木桩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在环境友好、可逆性加固等方面体现出了优势。目前,在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应用中松木桩仅考虑置换作用形成复合地基,承载力较低,工后变形较大,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鉴于传统松木桩的优缺点,课题组将排水土工布与松木桩相结合开发了一种新型松木桩,即排水松木桩,将排水固结与置换作用相结合,为松木桩更好的应用于软土地基处理进行了探索研究。排水松木桩处理软土地基,主要机理在于将排水松木桩的置换、加筋、排水固结三者相结合。本研究是在课题组前人(熊一帆、2016)初步研究表明增加排水结构层具有一定的排水效果的基础上,对排水松木桩技术做进一步的探讨。前人试验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1)模型尺寸采用φ100mm*H150mm,由于竖向和径向排水路径较为接近,径向排水固结对总固结的贡献在相同条件下不甚分明,初步分析原因是模型尺寸高度偏小。(2)对固结强度及界面强度随固结度的变化没有做研究。基于此,笔者为了量化评价排水松木桩径向排水对总固结度的影响以及研究排水松木桩排水固结过程中界面排水及抗剪强度增长机理,进行改进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在课题组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试验模型,确定模型尺寸为φ100mm*H300mm;(2)测试试验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3)研究在相同直径和排水层条件下,界面排水条件对固结强度的影响;(4)研究排水松木杆在径向排水条件下直径和排水层的变化对固结强度的影响;(5)研究径向排水条件下直径和排水层的变化对排水松木杆界面抗拔力的影响;(6)研究不同方案柱状土层排水固结后软土层十字板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极限拉拔力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7)对软土在纯竖向排水时的渗透系数与孔隙比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排水松木杆在相同直径、相同排水层但是排水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径向排水占主导作用;直径相同时,随着排水层增大,其固结强度和界面强度增加;相同直径,相同排水层的排水松木杆,其界面抗剪强度与相应状态下的十字板抗剪强度呈线性增长关系;排水层和直径的增大使得排水松木杆处理后的软土层不排水抗剪强度增大,地基强度也增大;排水松木桩桩土之间的摩擦和嵌锁咬合作用使得筋土相对位移变化相比于纯松木桩趋势相对平缓,可以预期排水松木桩技术在中小型水工结构软土地基加固、地下土遗址滑塌病害处理方面等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验证了软土柱状模型试验在纯竖向固结排水时的渗透系数与孔隙比之间线性相关;

刘起汉[4](2019)在《手术刀片自动磨削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很多制造业都已实现自动化生产。目前我国手术刀片磨削加工行业尚未实现自动化,本文对手术刀片磨削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设计,目的在于实现手术刀片自动化生产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本文依据刀片的磨削工艺需求以及刀片的外形特点,设计专用的磨削结构,包括:砂轮结构、鸭嘴型夹具和二维移动平台、自动上下料结构。配合西门子PLC-1200控制器,完成刀片全自动化磨削加工。将深度学习网络方法应用在刀片质量检测分类中,以卷积神经网络框架为基础,在Matlab软件上搭建和训练神经网络。结合产品检测反馈信息监测砂轮磨损状态,检测刀片刃口宽度合格与否,判定砂轮状态是否需要补偿,在相应的状态信号下对砂轮实施补偿,实现了砂轮磨损在线补偿的功能。与传统手工磨削法和半自动化机床磨削加工法相比,该磨削系统集自动化磨削、砂轮磨损在线补偿、产品质量检测等功能于一体,能够实现手术刀片全自动化磨削加工。

吕祥新[5](2018)在《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城市空间利用率亟需提高,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高楼外墙需要喷漆装饰,但传统人工手动喷涂的方式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易受环境干扰并且容易引发工作人员坠落等安全事故,因此,利用机械智能化粉刷喷涂代替人工手动喷涂已经是高空外墙喷涂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针对目前高空外墙喷涂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制定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具体包括该装置的机械结构、控制方法、工作流程、运动形式及该装置完成每一个动作的具体实施方式;(2)完成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机械结构的设计,具体包括悬挂提升移动机构、吊篮机构、粉刷喷涂机构及吸附避障机构的设计;(3)完成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具体包括控制方式的选择、可编程控制无线网络通讯的设计、电气元件的选型、PLC控制程序的编写;(4)完成上位机组态界面的设计,用于监控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运行状态;(5)完成物理样机的搭建与实验,验证了该装置在各种复杂墙面下工作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证实了该装置设计合理,性能可靠。本文提出的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可以适应于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可以极大地提高高空外墙的喷涂质量与喷涂效率,可有效解决了目前人工喷涂危险系数大等问题。

钱煜[6](2018)在《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燃料棒装配是指将核燃料棒装配到其对应棒束夹具中的过程。由于核燃料棒类型众多、特征差别微小、数量多、装配精密,其自动化装配一直是核电领域一大难题。核燃料棒具有一定辐射性,对人体具有安全隐患,故实现核燃料棒的智能识别与装配已成为核电行业的迫切需求。随着计算机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基于机器视觉的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装配已具备相应基础,本文针对核燃料棒自动化装配的需求,开发了一套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实现了核燃料棒类型识别、正反判断、隔离块角度分布计算、位姿识别和定位等功能。本文在ZB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的资助下,对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视觉模块等关键技术开展相应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在功能需求与精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的总体方案。基于核燃料棒的特征,采用超远心光学的图像采集方案,辅以开合式漫反射板反射条形光的打光方式,设计了一套抗直线度干扰的超远心光学成像系统;以超远心光学成像系统为设计基准,结合系统精度与功能要求,设计了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的工作模式和硬件结构。(2)在形态学边缘提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权值的多尺度、多方向形态学边缘提取算法。设计了5种方向、多种尺度的结构因子提取图像边缘,并根据图像噪声和边缘锐度自适应确定各尺度结构因子的权重。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提取的边缘图像具有连续、完整、噪声少、无伪边缘等优点;标准棒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边缘定位平均误差为0.12°,最大定位误差为0.28°,满足工程需求。(3)针对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的需求,设计了基于先验信息的旋转圆心修正算法、核燃料棒直线度评估算法和核燃料棒识别与定位算法。在隔离块厚度先验信息的基础上,开发了核燃料棒旋转圆心修正算法,使得旋转圆心更接近真实圆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核燃料棒定位精度;通过提取核燃料棒端口圆心坐标和中间隔离块部位圆心坐标,设计了基于两端点连线法的核燃料棒直线度评估算法;基于核燃料棒特征,设计了核燃料棒识别与定位算法,实现了核燃料棒类型识别、正反判断和角度计算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可准确、高效地完成核燃料棒的类型识别、正反判断和位姿调整等工作,系统过程能力指数Cpk=1.1432,定位合格率sP=99.95%,类型识别准确率为100%,正反识别准确率为100%,平均单根识别与定位时间为8.92 s。

刘尧峰[7](2010)在《玻璃切割机的有限元分析和机构仿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液晶显示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TFT-LCD玻璃切割机作为玻璃切割后工序的关键设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限元方法是现代工程分析与设计的一种快捷、有效的辅助工具,本文以玻璃切割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装配方法,并对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smosWorks作为分析工具,对精度有重要影响的的零部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法,对切割机进行了机构仿真和动画仿真。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讨论了玻璃切割机的设计要求,依据生产工艺和切割机的性能指标,提出了切割机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了伺服进给传动系统。(2)介绍了切割机的装配过程和方法,并对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决。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smosWorks对轴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得出其形变对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改进措施。(3)运用cosmosmotion对切割机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得到相关的设计参数;对顶杆进行碰撞分析,并将其导入cosmosworks中进行疲劳验证,生命周期图和破坏图显示,完全在使用周期内。(4)介绍了切割机的动作顺序,运用animator软件对运动进行了动画仿真,并将动画存为AVI格式,方便交流和沟通。

张银海,朱桂英,叶有才[8](2004)在《基于三菱FXON-60MR PLC的无心磨床自动进料系统》文中研究指明以无心磨床加工挺杆零件为研究对象,对挺杆的进料过程进行了分析,运用 PLC 控制理论,研发了无心磨床自动进料系统。

沐志成[9](1990)在《机构设计实用图集(23)》文中指出本期介绍四种旋转气缸的应用

二、机构设计实用图集(21)——8旋转气缸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构设计实用图集(21)——8旋转气缸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汽缸盖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动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发动机配气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配气系统形式的确定
    2.1 配气系统参数确定
        2.1.1 配气系统总体设计
        2.1.2 尺寸参数确定
        2.1.3 质量参数预估
        2.1.4 性能参数预估
    2.2 配气系统形式方案
        2.2.1 传统凸轮轴式配气系统
        2.2.2 电磁气门驱动配气系统
        2.2.3 电液气门驱动配气系统
        2.2.4 电气气门驱动配气系统
        2.2.5 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
    2.3 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方案的确定
        2.3.1 配气系统结构形式的选择
        2.3.2 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具体结构
        2.3.3 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气系统结构设计及布局
    3.1 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总体设计
        3.1.1 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设计思路
        3.1.2 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工作过程
    3.2 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基本参数设计
        3.2.1 燃烧室设计与压缩比计算
        3.2.2 配气相位设计
        3.2.3 通气能力计算
    3.3 旋转气阀轴的设计
        3.3.1 旋转气阀轴的设计要求
        3.3.2 旋转气阀轴的强度校核
        3.3.3 旋转气阀轴的结构设计
    3.4 冷却液循环水道设计
    3.5 密封系统结构设计
        3.5.1 轴向密封系统结构设计
        3.5.2 周向密封系统结构设计
    3.6 润滑油道设计
    3.7 正时传动系统设计
    3.8 双旋转气阀式汽缸盖总成的加工工艺制定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旋转气阀轴静态强度与热膨胀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概述
    4.2 有限元软件简述
    4.3 旋转气阀轴的应力分析及模型处理
        4.3.1 旋转气阀轴的应力分析
        4.3.2 应用ANSYS对旋转气阀轴模型进行处理
    4.4 旋转气阀轴模型的约束条件和载荷设定
        4.4.1 旋转气阀轴模型约束条件
        4.4.2 旋转气阀轴模型载荷
    4.5 弯曲应力分析和热膨胀分析
    4.6 汽缸盖燃烧室静态强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动机台架试验
    5.1 发动机台架试验概述
    5.2 发动机台架搭建
        5.2.1 台架联轴法兰盘设计
        5.2.2 发动机台架结构设计
        5.2.3 发动机台架结构改进
        5.2.4 发动机周边配件布置
    5.3 发动机性能测试
        5.3.1 台架试验流程
        5.3.2 台架试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钛基涂层电极全自动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技术研究现状
        1.2.1 表面涂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2 钛基涂层电极全自动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
    2.1 钛基涂层电极全自动生产线整体技术要求
        2.1.1 钛基涂层电极生产流程
        2.1.2 电极全自动生产线具体技术要求
    2.2 涂层电极生产线方案设计
        2.2.1 生产线整体方案设计
        2.2.2 涂覆系统
        2.2.3 干燥系统
    2.3 本章小结
3 涂覆系统设计
    3.1 涂覆系统工作原理
    3.2 涂覆样机结构设计
        3.2.1 升降托架
        3.2.2 送料平移机构
        3.2.3 毛刷空间运动机构
        3.2.4 夹持翻转机构
        3.2.5 注液模块
        3.2.6 废气回收装置
        3.2.7 毛刷结构设计
    3.3 涂覆系统动作及控制
    3.4 涂覆样机装配
    3.5 本章小结
4 干燥系统设计
    4.1 干燥系统方案设计
    4.2 隧道内流场仿真
        4.2.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4.2.2 材料及边界条件设置
        4.2.3 求解结果与分析
    4.3 干燥设备结构优化
        4.3.1 实验设计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3.3 正交实验优化结果
    4.4 干燥设备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涂覆试验与涂覆工艺改进
    5.1 涂覆系统的装配与调试
    5.2 涂覆试验的设计及结果
        5.2.1 涂覆试验目的
        5.2.2 涂覆试验器材
        5.2.3 涂覆试验原理
        5.2.4 涂覆试验内容及步骤
        5.2.5 涂覆试验结果分析
        5.2.6 涂覆工艺改进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排水松木桩处理软黏土地基界面强度特性室内模型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排水松木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加固机理
        1.1.2 排水松木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可行性及优点
        1.1.3 排水松木桩研究的意义和工程应用前景
    1.2 国内外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概述
        1.2.2 松木桩及排水土工布处理软土地基工程应用的发展现状
        1.2.3 排水松木桩加固软土地基的研究基础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案
    2.1 试验材料制备
        2.1.1 淤泥质软土的采集
        2.1.2 松木杆的制备
        2.1.3 土工布的工程性质
        2.1.4 排水松木杆的制作
    2.2 试验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案
    2.3 室内模型试验装置
        2.3.1 柱状试验模型设计
        2.3.2 柱状模型固结试验加载及监测装置
        2.3.3 柱状模型极限拉拔试验及监测装置
        2.3.4 柱状模型十字板剪切试验装置
    2.4 室内模型试验方案
        2.4.1 排水途径对排水松木杆加固柱状土层效果影响的研究方案
        2.4.2 排水层对排水松木杆加固柱状土层效果影响的研究方案
        2.4.3 松木杆直径对排水松木杆加固柱状软土层效果影响的研究方案
    2.5 试验数据处理
        2.5.1 固结试验
        2.5.2 十字板剪切试验
3.试验土基本物理力学试验
    3.1 试验土样的物理性质指标
        3.1.1 试验土密度及土粒比重
        3.1.2 试验土含水率及液、塑限测定
    3.2 试验土常规固结试验
    3.3 本章小结
4.排水松木杆排水固结和界面强度特性柱状模型试验
    4.1 相同直径不同排水途径下排水松木杆处理柱状土层固结试验
        4.1.1 直径10mm2 层土工布排水松木杆径向排水途径下加固软土试验(N10-2)
        4.1.2 直径10mm0 层土工布排水松木杆竖向排水途径下加固软土试验(T10-0)
        4.1.3 直径10mm2 层土工布排水松木杆竖向加径向排水途径加固软土试验(L10-2)
    4.2 直径10mm松木杆包裹不同排水层径向排水途径下软土固结试验
        4.2.1 直径10mm2 层土工布排水松木杆径向排水途径下加固软土试验(N10-2)
        4.2.2 直径10mm1 层土工布排水松木杆径向排水途径下加固软土试验(N10-1)
        4.2.3 直径10mm4 层土工布排水松木杆径向排水途径下加固软土试验(N10-4)
    4.3 直径12mm松木杆包裹不同排水层径向排水途径下软土固结试验
        4.3.1 直径12mm2 层土工布排水松木杆径向排水途径下加固软土试验(N12-2)
        4.3.2 直径12mm1 层土工布排水松木杆径向排水途径下加固软土试验(N12-1)
        4.3.3 直径12mm4 层土工布排水松木杆径向排水途径加固软土固结试验(N12-4)
    4.4 直径8mm松木杆包裹不同排水层径向排水途径下软土固结试验
        4.4.1 直径8mm2 层土工布排水松木杆径向排水途径下加固软土试验(N8-2)
        4.4.2 直径8mm4 层土工布排水松木杆径向排水途径下加固软土试验(N8-4)
        4.4.3 直径8mm1 层土工布排水松木杆径向排水途径下加固软土试验(N8-1)
    4.5 排水松木杆界面强度特性试验
        4.5.1 拉拔试验
        4.5.2 室内十字板剪切试验
5.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5.1 固结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5.1.1 不同排水途径下处理软土固结试验结果分析
        5.1.2 直径10mm不同排水层径向排水途径下处理柱状土排水固结试验结果分析
        5.1.3 直径12mm不同排水层径向排水途径下处理柱状土排水固结试验结果分析
        5.1.4 直径8mm不同排水层径向排水途径下处理柱状土排水固结试验结果分析
        5.1.5 各柱状土层不同排水方案排水固结效果研究
    5.2 拉拔试验结果分析讨论
        5.2.1 直径10mm不同排水层固结后拉拔结果分析
        5.2.2 直径12mm不同排水层固结后拉拔结果分析
        5.2.3 直径8mm不同排水层固结后拉拔结果分析
        5.2.4 各柱状土层不同排水方案拉拔效果研究
    5.3 室内十字板剪切试验结果分析讨论
    5.4 不同方案固结后软土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液性指数的关系探讨
6.排水松木桩处理软土柱状模型试验理论初步探讨
    6.1 图解法推求固结系数
        6.1.1 常规固结试验固结系数求解
        6.1.2 竖向排水路径为100mm的柱状土层固结系数求解
        6.1.3 竖向排水路径为300mm的柱状土层固结系数求解
    6.2 图解法推求固结系数结果分析
    6.3 软土渗透系数与孔隙比关系推导
    6.4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工作不足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手术刀片自动磨削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刀具磨削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自动磨削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1 磨削系统总体方案
        2.1.1 手术刀片刃口磨削工艺要求
        2.1.2 系统磨削流程
        2.1.3 磨削系统总体结构
    2.2 自动磨削系统关键技术
        2.2.1 磨削结构与上下料结构
        2.2.2 产品检测
        2.2.3 砂轮补偿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磨削与上下料结构设计
    3.1 磨削部分结构设计
        3.1.1 系统磨削整体流程
        3.1.2 砂轮磨削方式
        3.1.3 刀片刃口磨削
        3.1.4 砂轮磨削结构
        3.1.5 二维移动平台
        3.1.6 夹具结构
    3.2 上下料结构设计
        3.2.1 上下料结构分析
        3.2.2 上料结构与上料流程
        3.2.3 下料结构与下料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产品检测及砂轮补偿设计
    4.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产品检测单元
        4.1.1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4.1.2 卷积神经网络分类器搭建
        4.1.3 刀片图像数据采集
        4.1.4 图像自动分类流程
    4.2 砂轮磨损状态监测及补偿方案
        4.2.1 刀片与砂轮磨削角度分析
        4.2.2 磨损砂轮与刀片磨削接触面分析
        4.2.3 传统砂轮磨损检测方法
        4.2.4 砂轮磨损状态监测
        4.2.5 砂轮磨损在线补偿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磨削系统实现
    5.1 磨削系统硬件选型
        5.1.1 控制器选择
        5.1.2 步进电机选型
        5.1.3 气缸选型
        5.1.4 传感器选型
    5.2 电路连接图
    5.3 PLC控制程序开发环境
    5.4 卷积神经网络分类器测试及刀片磨削成品率分析
        5.4.1 卷积神经网络分类器测试效果
        5.4.2 手术刀片成品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5)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空外墙智能作业装备研究现状
        1.2.2 国内高空外墙智能作业装备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小结
2 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总体研究
    2.1 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设计要求分析及原理分析
        2.1.1 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设计要求分析
        2.1.2 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原理分析
    2.2 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2.2.1 机械主体部分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2.2.2 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2.3 小结
3 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机械结构设计
    3.1 悬挂提升移动机构的机械结构设计
        3.1.1 悬挂提升移动机构的基本参数计算
        3.1.2 悬挂提升移动机构的抗倾覆分析及计算
    3.2 钢丝绳的选型及强度分析
        3.2.1 钢丝绳的选型
        3.2.2 斜拉钢丝绳的强度校核
        3.2.3 钢丝绳的使用和维护
    3.3 吊篮机构的机械结构设计
    3.4 粉刷喷涂机构的机械结构设计
    3.5 吸附避障机构的机械结构设计
    3.6 避障机构的有限元分析
        3.6.1 避障机构的有限元分析过程
        3.6.2 避障机构的有限元分析结论
    3.7 小结
4 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要求及难点
    4.2 控制方式选择
    4.3 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4.4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4.4.1 PLC选型
        4.4.2 移动提升系统硬件设计与选型
        4.4.3 定位系统硬件设计与选型
        4.4.4 电源系统硬件设计与选型
    4.5 控制系统通讯设计与实现
        4.5.1 PLC与组态通讯的设计与研究
        4.5.2 PLC与PLC之间通讯的设计与研究
    4.6 步进定位程序设计
    4.7 组态程序编写及界面设计
    4.8 小结
5 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样机的搭建与实验
    5.1 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样机搭建
    5.2 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实验
    5.3 实验结果及结论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器视觉系统研究现状
        1.2.2 边缘提取算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设计
    2.1 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需求分析
        2.1.1 功能需求分析
        2.1.2 系统精度分析
    2.2 成像系统设计与选型
        2.2.1 成像环境设计
        2.2.2 镜头与相机选择
    2.3 系统工作模式和机械结构设计
        2.3.1 系统工作模式设计
        2.3.2 整机机械结构设计
        2.3.3 上料模块机械结构设计
        2.3.4 图像采集模块机械结构设计
        2.3.5 位姿调整模块机械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适应权值的多尺度、多方向形态学边缘提取算法
    3.1 形态学基本理论
        3.1.1 数学形态学概述
        3.1.2 二值数形态学
        3.1.3 灰度形态学
        3.1.4 形态学边缘提取算法
    3.2 自适应权值的多尺度、多方向形态学边缘提取算法
        3.2.1 多尺度、多方向结构因子设计
        3.2.2 抗噪形态学边缘提取算子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视觉效果对比分析
        3.3.2 精度测试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燃料棒识别与定位算法研究
    4.1 基于先验信息的旋转圆心修正算法
        4.1.1 问题描述
        4.1.2 数学模型
        4.1.3 寻优策略设计
        4.1.4 求解域和终止条件
        4.1.5 实验结果分析
    4.2 核燃料棒直线度评估算法研究
        4.2.1 核燃料棒变形分析
        4.2.2 基于两端点连线法的直线度评估
    4.3 核燃料棒识别和定位算法设计
    4.4 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性能评估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精度测试结果

(7)玻璃切割机的有限元分析和机构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来源
    1.2 前言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切割机的结构
        1.4.2 玻璃切割机的控制系统
        1.4.3 多刀玻璃切割机
        1.4.4 激光玻璃切割机的发展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玻璃切割机的总体设计
    2.1 玻璃切割机设计的基本要求概述
    2.2 玻璃切割机设计方案
        2.2.1 方案要求
        2.2.2 方案设计特点
    2.3 玻璃切割机主要参数设计及主要部件的设计选用
        2.3.1 伺服进给传动系统设计
        2.3.2 玻璃切割机控制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玻璃切割机的装配工艺及有限元分析
    3.1 产品的三维建模
        3.1.1 玻璃切割机的三维模型
    3.2 切割精度分析
    3.3 有限元软件介绍
        3.3.1 COSMOSWORKS 介绍及特点
        3.3.2 有限元分析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切割机的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
    4.1 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4.2 COSMOSMotion 介绍
        4.2.1 COSMOSMotion 软件的特点
        4.2.2 COSMOSMotion 软件的功能
    4.3 玻璃切割机的运动学分析
        4.3.1 切割准备
        4.3.2 运动学分析
        4.3.3 工作台旋转的运动与碰撞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玻璃切割机的动画仿真
    5.1 前言
    5.2 Animator 介绍
    5.3 玻璃切割机的动作分析
        5.3.1 动作介绍
        5.3.2 动作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机构设计实用图集(21)——8旋转气缸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汽缸盖结构设计[D]. 李师航. 吉林大学, 2021(01)
  • [2]钛基涂层电极全自动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D]. 董高彬.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3]排水松木桩处理软黏土地基界面强度特性室内模型试验[D]. 吴莉民.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4]手术刀片自动磨削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应用[D]. 刘起汉.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5]高空外墙智能喷涂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吕祥新. 安徽理工大学, 2018(12)
  • [6]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研究[D]. 钱煜. 湖南大学, 2018(01)
  • [7]玻璃切割机的有限元分析和机构仿真[D]. 刘尧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8]基于三菱FXON-60MR PLC的无心磨床自动进料系统[J]. 张银海,朱桂英,叶有才. 电工技术, 2004(02)
  • [9]机构设计实用图集(23)[J]. 沐志成.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1990(10)

标签:;  ;  ;  

机构设计实战图集(二十一)——8转缸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