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盐标准溶液开发报告

硝酸盐标准溶液开发报告

一、硝酸盐标准溶液的研制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阳[1](2021)在《高温原位谱学技术研究金属与熔盐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金属与熔盐的相互作用普遍存在于熔盐的应用过程中,并给熔盐的应用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熔盐堆和光热电站中,熔盐对金属的腐蚀严重影响了其安全稳定运行;在熔盐电解冶金中,金属在熔盐中的溶解是引起电流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受限于高温熔盐原位表征手段匮乏和复杂熔盐体系理论模拟的困难,金属与熔盐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并不全面和深入。因此本文发展和利用多种高温熔盐原位表征技术,包括自主研制的高温熔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定制开发的高温核磁共振装置和上海光源高温X射线吸收谱技术对三种不同类型的金属与熔盐相互作用体系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了相关反应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完成了高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的研制以及高温核磁共振装置的改进。搭建的高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对800℃以下熔盐中金属离子价态和浓度进行测定,且在测试过程中可保持惰性气氛。对定制的Bruker 400 MHz宽腔核磁进行了适用于熔盐的改进,可以对750℃下熔盐体系进行测定,以确定熔盐中离子配位结构和成键性质。(2)对金属Cr与Cr(Ⅲ)离子在熔融FLiNaK(LiF:NaF:KF=46.5:11.5:42mol%)和FLiBe(LiF:BeF2=66.6:33.3 mol%)盐中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属Cr在熔融FLiBe盐中与Cr(Ⅲ)离子发生反应生成Cr(II)离子;但在熔融FLiNaK中生成的Cr(II)离子会歧化分解重新生成Cr和Cr(Ⅲ)离子,Cr(Ⅲ)离子会持续与Cr反应。进一步实验证明这种反应机理的差别是两种熔融氟盐中自由F-浓度的差异造成的。(3)对金属Be与700℃熔融FLiBe、FLiNaK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金属Be与熔融FLiNaK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金属K,但不与熔融FLiBe反应。研究表明,金属K的高温挥发以及自由F-与Be的共价相互作用是导致Be在FLiNaK发生置换反应的主要原因。同时实验中检测到了F-离子与金属Be生成的BeF-中间化合物。(4)设计了Cu、Ag、Au在熔融LiCl-KCl(LiCl:KCl=60:40 mol%)中的溶解实验,对金属在熔盐中溶解后的结构及溶解机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溶解速率Cu>Ag>Au(不溶解),高温原位X射线吸收谱结果表明Cu在熔盐中的溶解会形成金属团簇,机理验证实验证明了Cu、Ag、Au溶解能力随电负性增大而降低。本文工作表明,高温熔盐原位谱学仪器是研究熔盐中金属与熔盐相互作用过程中微观结构、成键性质和反应机理的有力手段。本文的工作有助于对金属与熔盐作用机理的理解,为熔盐的工业和科研应用中对金属与熔盐相互作用这一过程的防控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李鑫[2](2020)在《野外水质原位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野外水质与人类的发展和众多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随着工农业发展以及生活污水的大肆排放,野外水质的污染程度愈演愈烈,水质监测是预防野外水质污染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水质监测方式主要有采集水样后实验室分析、便携式仪器现场检测以及站房式自动在线检测等,存在建设成本高、维护量大和耗能大等缺点。使用传统的化学法检测水质不但耗时久,而且易发二次污染,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野外水质原位检测需求。因此,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环境,更绿色、更精准、更高效的水质监测系统,对提高水质检测技术、及时管理水污染情况以及健全水质监测制度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基于野外原位环境下进行的水质监测系统的研究。首先,分析了目前水质监测现状,对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pH、溶解氧、温度等水质指标的检测原理进行探究,从理论上重点分析了紫外光谱法和电位分析法的原理和测量技术;其次,根据目前野外环境下水质监测的实际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包括机械结构、光学部分和电控部分,同时对太阳能光伏供电的功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针对野外检测环境,在光学部分中设计了光纤传感探头;然后,针对本系统光学部分中所检测的水质指标COD的检测精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影响COD检测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实验分析波长、温度、浊度在测量中的影响,并予以消除。同时初步探究了干扰离子对COD检测的影响及解决方法;最后,对COD干扰因素及各水质指标检测的预测模型进行实际水样的验证,对比检测结果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要求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检测准确度符合要求,具有普遍应用价值。选择长春伊通河河水对系统样机进行现场测试,验证系统设计可行性与适用性。本课题研制的野外水质原位监测系统具有智能化、原位化、绿色化等优点,适用于野外河流、湖泊的水质监测。

刘帅[3](2020)在《用于环境水样中离子现场检测的毛细管电泳仪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制了两套流通式自动进样的毛细管电泳仪,结合非接触电导检测技术,成功实现了环境水样中阴阳离子的现场检测。具体内容包括:(1)搭建了一套采用蠕动泵驱动的流通式自动进样毛细管电泳仪,并应用于实际水样中亚硝酸根离子的测定。毛细管电泳仪由蠕动泵、进样阀、电磁阀、石英毛细管、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电泳高压电源等零部件搭建,采用自行开发的Lab VIEW上位机控制程序控制各部件的运转和实现数据采集功能。采用流动注射方式考察进样系统,连续30次平行进样测定的离子出峰时间和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49%和1.43%,说明搭建的系统具有较好的进样重复性。将搭建的毛细管电泳仪应用于亚硝酸根离子标准溶液和实际水样的测定,对于0-200μmol/L的亚硝酸根离子,峰高与浓度成线性关系,工作曲线为Y=0.00885X-0.00287(R2=0.9923,n=3),检测限为6.79μmol/L。(2)搭建了一套气压驱动的流通式自动进样毛细管电泳仪。该电泳仪与蠕动泵驱动的流通式进样毛细管电泳仪不同之处在于采用气压驱动的流通式进样方式,通过改变进样时间与进样压力实现p L-n L级别的自动进样和精准进样,提高了仪器测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3)利用气压驱动的流通式自动进样毛细管电泳仪建立环境水样中离子的测定方法。使用新型亲水化学涂层修饰的25μm内径毛细管来抑制电渗流,选择400/400mmol/L Bis-Tris/MOPS和2 mmol/L 18-冠醚-6的混合溶液作为背景电解质,通过切换高压电源极性,在连续两次电泳分析中分离阴离子(Cl-、NO3-、NO2-、SO42-、F-和PO43-)和阳离子(NH4+、K+、Na+、Ca2+和Mg2+)。内标物Li Cl O4与样品在线混合,用于校正在现场监测过程中因温度或粘度变化引起的信号波动。该仪器在长约35 h的350个分析周期内(阴阳离子都进行测定为1个分析周期),迁移时间、峰高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无机离子的检测限范围为2.1μmol/L(K+)至6.8μmol/L(PO43-)。该仪器应用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相思湖中离子的现场检测,结果与实验室离子色谱法分析法所得结果有着较好的匹配。(4)采用细内径毛细管进行电泳分离时,既可减少热量的产生,又能增加分离通道的散热能力,可显着提高柱效和分离度,因此本文研究了极细内径的毛细管对电泳分离、检测的影响。分别使用内径为5、10和25μm的石英毛细管作为分离通道,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分别增加Na+、Cl-、SO42-浓度,通过实验对比发现细内径石英毛细管在共存离子浓度较高的条件下仍有良好的分离效果。

金朋[4](2020)在《一种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研制和应用效果试验》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养殖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养殖方式逐渐向高密度、高投喂的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而这种养殖方式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和养分不断富集,进而引起水质恶化。这不仅影响了养殖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对周边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随着国家对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逐步提高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加强,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已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寻找一种新型的养殖水净化技术就显得迫在眉睫。1、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本装置基于自然水体中分布有硝化细菌、聚磷菌等微生物,及其能吸附在固体表面和具有高效吸收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磷等成分进行繁殖和生长等生物学特性,设计制造出一个能悬浮在养殖水体中、以微生物附着基为核心的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装置主要由支架和浮力系统、微生物附着基、上升流系统、底增氧系统、光伏发电和供气系统5部分组成。该装置具有结构紧凑、净化功能强大、适用范围广等优点。2、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微生物膜的构建与净化效果试验研究了该装置在1mg/L、3mg/L、5mg/L三种不同氨氮浓度的淡、海水环境下,生物膜构建过程以及完成后,对养殖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水温22~25℃、溶解氧6~9mg/L、p H 7.0~8.5的条件下,不同氨氮浓度淡水试验组装置的生物膜构建都在第16d完成,且各试验组装置在生物膜构建过程中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的日净化量差异不明显(P>0.05)。以第18d计,1mg/L、3mg/L、5mg/L3个浓度组中氨氮的日消减量分别为304.587g、283.748g和314.753g,亚硝酸盐氮日消减量分别为297.032g、292.566g和304.356g,硝酸盐氮的日产量分别为297.934g、276.239g和312.108g,总磷的日消减量为0.485 g、0.427 g和0.462 g;在水温27℃~31℃、溶解氧6mg/L~8mg/L、p H 7.0~8.5的条件下,不同氨氮浓度海水试验组的装置生物膜构建都在第21d完成,各试验组装置在生物膜构建过程中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日净化量差异显着(P<0.05)。以第24d计,1mg/L组、3mg/L组和5mg/L组中氨氮日消减量分别为243.327g、258.132g和279.372g;亚硝酸盐氮日消减量分别为231.974g、256.479g和284.273g;硝酸盐氮日产量分别为243.16g、271.905g和285.505g;装置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的消减能力与硝酸盐氮的生产能力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而不同浓度梯度装置对总磷的日消减量差异性不大(P>0.05),以第24d计,日消减量分别为0.566 g、0.595 g和0.493 g。综上,本装置在稳定工作后,对氨氮保持强大的净化能力,而对总磷的净化作用远小于对三态氮的净化。3、生物膜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淡、海水3mg/L试验组装置水面下10cm、45cm、80cm 3种不同水层以及海水1mg/L、3mg L、5mg/L试验组装置水面下45cm处的填料生物膜进行菌群分析。结果表明:淡水装置三个水层样品从物种丰度、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相似性方面比较,中层与下层差异性小(P>0.05),且较上层丰富;在门水平上,三个样品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组成,三个样品变形菌门占比差异不大(P>0.05),中层样品的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占比较上下层略高,上下层占比差异不大(P>0.05);在属水平上,三个样品共检测出5种硝化菌属和14种聚磷菌属,其中硝化菌类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和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Candidatus_Nitrotoga和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且为3个样品所共有,其中氨氧化细菌(AOB)菌群的占比分别为16.88%、17.88%、12.40%,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菌群的占比分别为52.54%、54.86%、49.18%,两种菌群均呈现中层>上层>下层,三个样品的聚磷菌属占比分别为2.79%、2.52%、3.46%,呈现下层>上层>中层。海水样品从物种丰度、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相似性方面比较,装置中下水层样品间差异不大(P>0.05),而上层较丰富;3mg/L样品>1mg/L样品(5mg/L样品通量检测失误,不做参考)。在门水平上,4个样品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组成,其中变形菌门占比差异不大(P>0.05),中层样品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占比较上下层略高,1mg/L样品占比最小;在属水平上,4个样品共检测出6种硝化菌属和13种聚磷菌属,其中硝化菌类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硝化刺菌属(Nitrospina)和硝化球菌属(Nitrococcus),且为4个样品所共有,其中AOB菌群的占比分别为20.60%、22.04%、21.70%、22.07%,呈现中层>下层>上层,1mg/L组与3mg/L组差异不显着(P>0.05);NOB菌群的占比分别为51.46%、56.32%、55.37%、50.77%,呈现中层>下层>上层,3mg/L组>1mg/L组。四个样品的聚磷菌占比分别为3.71%、3.52%、3.02%和2.85%,呈现上层>中层>下层,3mg/L组>1mg/L组。综上,淡、海水装置在生物膜构建完成后,中、下水层的微生物群落在物种丰度、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相似性方面,差异不大;中水层的AOB菌群与NOB菌群占比均要高于上、下水层。淡、海水试验氨氮浓度梯度越高的装置,其硝化细菌的整体占比也越大。淡海水试验装置的聚磷菌属的占比远小于硝化菌属。

张全良[5](2019)在《营养盐原位在线分析仪消解技术的研究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开展了营养盐原位在线分析仪的消解技术改进工作,将总氮(TN)总磷(TP)联合消解实验室方法首次成功应用在原位在线监测仪器上,实现水样中TN/TP的同时消解和依次检测,大大提升了原位检测效率。首先,课题通过利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手工联合消解实验,根据现有原位检测方法确定联合消解工作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联合消解的最佳条件为:水样与消解液用量配比10m L:5m L;消解液中过硫酸钾与氢氧化钠用量配比5.00%:1.25%;消解温度120℃;消解时间30min。其次,根据实验验证的联合消解条件在原位检测仪器上进行测试,其中分别采用0.50mg/L的硝酸钾与磷酸二氢钾溶液制备TN/TP标准溶液;采用0.50mg/L的甘氨酸与磷霉素钠溶液制备TN/TP混合水样,通过在线仪器进行联合消解测试,测试结果中总氮的消解率为94.19%,总磷的消解率为93.65%,验证了联合消解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营养盐原位在线分析仪对水体中氮磷物质的检测。通过联合消解技术TN和TP检测时间仅需65min,而TN/TP单独消解检测时间为120min,检测时间缩短近一半。因此本课题建立的方法可显着提高仪器的检测效率,减少原位检测仪器的能源消耗,有利于提升仪器的综合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最后,为验证联合消解的可靠性,课题开展了实际海水水样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联合消解实验,进一步检验联合消解技术对实际复杂海水水样的适应性。课题分别对深圳市大鹏新区两处不同海域水样进行采集并检测,同时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总氮总磷浓度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5%,所得的加标回收率均介于90%~110%之间,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水质监测仪器检测水质参数的国家相关规范中的质量控制要求。据此表明,课题所研究并改进的原位营养盐联合消解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董辰杨[6](2019)在《基于分光光度法的海水营养盐自动测定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海水营养盐一般指海水中的无机氮、磷,硅。作为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的基础,海水营养盐的低成本、快速、准确检测对于地球化学、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海水营养盐中的亚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作为检测对象,搭建了基于分光光度法和流动批量分析技术的海水营养盐自动测定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海水营养盐自动测定系统设计制作。主要包括流路及光电检测部分设计、数据采集及驱动电路设计以及LabVIEW上位机软件设计。流路设计部分选用配有2.5mL玻璃注射器及六位分配阀的高精度注射泵作为液体推进装置,液体输送管路均由聚四氟乙烯(PTFE)管构成。光程为15 mm的“Z”型流通池由AutoCAD软件设计并采用石英材质进行制作,LED光源和光电检测器分别连接在流通池两端进行光电检测。在数据采集及驱动电路部分中,恒流驱动电路是基于恒流源芯片进行设计,对作为光源的LED进行恒流驱动。数据采集电路是基于16位模数转换器和STM32系列控制芯片设计,负责对光电检测器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采集,数据经处理后由控制芯片通过串口通信发送给上位机软件。基于LabVIEW编写的上位机软件负责整个自动测定系统的运行、暂停、停止和实验参数的输入,通过串口通信完成对注射泵命令的发送及实验数据的接收,同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转化为实时的曲线显示。(2)海水营养盐自动测定系统对亚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的定量检测。分别配制三种物质所需要的实验试剂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优实验条件下连续三天使用自动测定系统分别对亚硝酸盐(0-12μmol/L)、磷酸盐(0-8μmol/L)以及硅酸盐(0-24μmol/L)标准溶液进行了测定,并绘制了工作曲线。结果显示三种物质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拟合度R2均大于0.998,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系统对于亚硝酸盐、磷酸盐以及硅酸盐的检出限分别为0.02μmol/L,0.08μmol/L以及0.13μmol/L。对实际海水样品中的亚硝酸盐、磷酸盐及硅酸盐分别进行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结果分别为102.7%至106.0%,92.0%至108.7%以及93.4%至102.2%。

李花花[7](2019)在《水样品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进行地下水中“三氮”污染物的分析和研究时,从人工现场采样到实验室仪器分析的过程中,水样品中的各“三氮”污染物含量可能因受到温度、pH或通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导致分析结果不能真实的反映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实际情况。本文以采集的具有较高“三氮”含量特点的地下水样品与实验室配制的不同浓度的氨氮、亚硝酸盐氮或硝酸盐氮单元素或混合“三氮”元素的样品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杀菌、遮光、温度和通气条件对样品中各“三氮”元素稳定性的影响。通过计算每个样品在不同条件下在实验时间内相对初值的相对标准偏差,绘制各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浓度趋势图等手段,分析每个样品中影响氨氮、亚硝酸盐氮或硝酸盐氮稳定性的因素,总结有利于“三氮”样品保存的有利条件。研究发现,遮光条件在该实验期间未对样品中的“三氮”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杀菌条件对样品中“三氮”稳定性影响显着。其次,底物的浓度、pH、温度、通气以及基体效应也会对水样中“三氮”污染物的含量产生影响。其中,氨氮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氨氮的浓度,另外不同pH的样品在温度或通气条件下,可能存在样品中游离氨的损失或空气中游离氨的干扰以及水分蒸发导致的铵离子浓度上升;亚硝酸盐氮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其次为通气和基体等条件;通气或温度导致水样品的蒸发是影响硝酸盐氮浓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由此,我们认为各“三氮”元素的具有较好稳定性的保存条件分别为:样品中具有较高浓度水平(>0.5mg/L)的氨氮,当氨氮样品偏酸性时将其放置于接近22℃室温密封条件;而当样品偏碱性时,将其放置于接近4℃低温密封条件。样品中具有较高亚硝酸盐氮浓度(>1mg/L)的单元素样品,将其放置于接近22℃室温密封条件。由于不同浓度(>5mg/L)硝酸盐氮的样品在实验期间内是比较稳定的,低温密封保存即可满足硝酸盐氮样品的较好的稳定性。在本实验中,含有典型的较高氨氮浓度和硝酸盐氮浓度的天然地下水样品,在108天时间内,水样品中的净化作用发生完全并导致硝酸盐氮的积累。20 kGy钴源辐照的杀菌处理能够在杀菌后的三个月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保持样品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三个元素基本稳定。

苗攀登[8](2019)在《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亚硝酸盐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防腐和着色。亚硝酸盐也是一种剧毒物,近年来,与亚硝酸盐有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然而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还不够完备,因此本课题在传统比色法的基础上,将对氨基苯硫酚和萘基乙二胺盐分别修饰到金纳米颗粒上,通过与NO2-的重氮化耦合反应,使金纳米颗粒发生聚集,改变其光学性质,并且改变程度与NO2-的浓度呈正相关,达到检测NO2-的目的。相比于传统比色法,新型检测方法的显色更加明显,可用于裸眼检测,检测线更低,适用于食品中微量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以亚硝酸钠为研究对象,本课题基于金纳米颗粒的不同的制备方法,建立了三种检测方法:对氨基苯硫酚修饰到水相金纳米颗粒,萘乙二胺反应连接到谷胱甘肽功能化金纳米颗粒上,组成第一种检测方法。标准曲线:y=0.7186x+0.0038,R2=0.9992;对氨基苯硫酚修饰到水相金纳米颗粒,萘乙二胺反应连接到巯基丙酸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上,组成第二种检测方法。标准曲线:y=0.767x+0.0029,R2=0.9978;对氨基苯硫酚修饰到水相金纳米颗粒,萘乙二胺反应连接到包被过的油相金纳米颗粒上,组成第三种检测方法。标准曲线:y=0.4634x+0.0403,R2=0.995。三种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分别为3.06 ng/mL、4.82 ng/mL、10.14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4.96-102.76%、94.42-103.29%、93.09-104.7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是3.76%、3.81%、4.60%。三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用三种检测方法对腌辣白菜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了30天的追踪记录,发现辣白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过程,在10天达到最高200μg/g之后逐渐降低,在第23天亚硝酸盐含量降低到18μg/mL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对本校周边部分小吃店做了抽样调查,发现50%左右的商家存在亚硝酸盐超标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且有亚硝酸盐成倍超标的情况。

张淼[9](2018)在《饮水水质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为确保饮用水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及时获取饮水水质数据是必要的。但我国目前各基层理化实验室检验人员短缺,饮水检测任务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实验室检测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各类指标。针对基层疾控系统理化实验室的特点,建立高通量、快速、准确、适用于基层实验室饮水水质指标的快速检测体系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建立了生活饮用水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现场快速检测平台,优化了大型分析仪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的仪器操作条件,统筹实验时间,建立了一套化学法和仪器法协同分析测定的体系,并对采集的北京市延庆区城区28份生活饮用水水样进行了检测。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目的:建立饮水中总硬度、氯化物、总碱度和耗氧量4项指标的滴定法现场快速测定法,建立饮水中硝酸盐、铬(六价)、游离余氯、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氨氮、硫化物、硼、亚硝酸盐和偏硅酸的9项指标的分光光度法现场快速测定法,建立饮水中34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快速测定法和饮水中60种挥发性有机物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四类分析方法协同快速测定生活饮水中112项指标。方法:滴定现场快速测定法取15 mL水样(耗氧量取样约40 mL),加入200 μL缓冲溶液,1小勺指示剂(约0.2 g),放于天平上回零,加入滴定液至溶液出现突跃,通过计算滴定液消耗的质量和标样消耗滴定液的质量计算样品结果;分光光度法现场快速测定法倍比稀释配制标准曲线后向15 mL塑料离心管中加入10.0 mL水样,各加入200 μL显色液和缓冲溶液,于特定波长,测定标准系列和样品的吸光度:以雾化器流速为0.90 L/min,辅助气流速为1.42 L/min,射频发生器功率为1100W,等离子气体流速为16.0 L/min,应用ICP-MS快速测定水样中砷、镉、铅、汞、硒、铝、铁、锰、铜、锌、锑、钡、铍、钼、镍、银、铊、铬、钪、钇、镧、铈、镨、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和镥34种元素;优化色谱条件、质谱条件和吹扫捕集条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饮水中60种挥发性有机物。结果:滴定现场快速测定法检出限为0.05 mg/L~10.0 mg/L,测定三个浓度水平的样品精密度为0.5%~3.1%,与国标方法比对进行显着性检验,统计结果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光光度法现场快速测定法测定的9项指标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达到0.999以上,检出限在0.003 mg/L~0.2 mg/L之间,对样品进行低、中和高三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实验,精密度为2.2%~6.7%,回收率为92.7%~104.2%,与国标方法比对进行显着性检验,统计结果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P-MS快速测定法测定的饮水中34种元素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004 μg/L~10 μg/L,对各元素在低、中和高三个浓度水平进行加标实验,RSD为0.5%~7.8%,回收率范围在84.7%~112.4%之间;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快速测定饮水中60种挥发性有机物,各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5 μg/L~3.0 μg/L,精密度为0.5%~14.1%,对样品进行低、中和高三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实验,回收率在68.7%~132.4%之间。结论:本快速检测体系四类分析方法协同测定了 112项理化指标,精密度高,准确度好,合理优化缩短了测定时间。比应用常规国标测定方法测定相同样本量的水样快至少2天,且实验成本低廉、所用试剂和标准使用液用量小、保存时间长。测定结果显示北京市延庆区城区的自来水水质较好。在所测定的28份样品中,仅有1份自来水水样中的锌元素超出限值,其余27份水样中的52项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铁、铜、锌、汞、钡、钼和钐元素检出,检出率为14.3%~100%。二溴甲烷、三氯甲烷、氯溴甲烷、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1,3-二氯丙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甲苯、乙苯、异丙苯、氯苯、1,3-二氯苯和1,4-二氯苯15种有机化合物检出,检出率为3.6%~50.0%。

徐熠刚[10](2018)在《地下水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仪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一五”计划以来,我国在工业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快速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地下水污染问题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地下水污染问题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在最新的五年计划中,国家已经将地下水资源监测工作列为主要任务之一,其中实现地下水水质在线监测是该任务的关键。地下水水质在线监测作为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一环,能够为监测人员提供实时水质数据,当水资源受到污染时,能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本课题根据国内外地下水水质在线检测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地下水水质多参数远程在线监测的方案,并根据方案设计了监测样机。具体研究内容可归为以下几点:(1)根据国内外水质监测发展现状,对几种常用的水质监测方法进行比对。结合地下水监测的特点,介绍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水质的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并对监测系统的光电二极管前置放大电路噪声进行理论分析。(2)完成对地下水水质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硝态氮(NO3-N)、浊度(TURB)四种参数在线监测样机的开发与调试,包括系统结构流程设计、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系统软件设计三部分。(3)根据噪声理论分析,完成光电二极管前置放大电路各元器件参数的配置,并运用PSpice软件进行仿真及验证;完成TOC与COD相关性的数学建模及验证性实验(杭州城区两处地下水水源);完成浊度在0100NTU范围内的地下水浊度补偿数学建模及验证性实验。(4)依据《紫外(UV)吸收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技术要求》规范标准,对监测样机性能指标进行测试。(5)总结课题研究内容,并对仍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展望。

二、硝酸盐标准溶液的研制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硝酸盐标准溶液的研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温原位谱学技术研究金属与熔盐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熔盐应用简介
        1.1.1 熔盐堆中应用
        1.1.2 熔盐传蓄热应用
        1.1.3 熔盐电解冶金
        1.1.4 熔盐法合成无机材料
    1.2 金属与熔盐相互作用的反应机理
        1.2.1 金属与熔盐中金属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1.2.2 金属与熔盐中同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
        1.2.3 金属在熔盐中的溶解形成“金属雾”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高温原位谱学仪器的研制
    2.1 高温谱学简述
    2.2 高温熔盐原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研制
        2.2.1 高温原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过程
        2.2.2 自制高温紫外-可见吸收光光谱仪介绍
        2.2.3 仪器性能验证
    2.3 高温原位魔角核磁共振波谱仪
        2.3.1 高温NMR基本原理及发展史
        2.3.2 高温原位核磁共振仪介绍
        2.3.3 样品池的设计
        2.3.4 基于激光加热技术的高温核磁共振样品池温度标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属Cr与氟盐中Cr(Ⅲ)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原位高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
        3.2.3 Cr片静态腐蚀试验
        3.2.4 SEM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r(Ⅲ)和 Cr(Ⅱ)在熔融FLiNaK和 FLiBe中的存在形态
        3.3.2 Cr在熔融FLiBe中与CrF_3的反应机理
        3.3.3 Cr在熔融FLiNaK中与CrF_3的反应
        3.3.4 CrF_2在熔融FLiNaK/FLiBe盐中稳定性差异的原因
        3.3.5 腐蚀现象对反应机理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属Be在熔融氟盐中的溶解行为研究
    4.1 背景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Be溶解实验
        4.2.3 ICP-OES实验
        4.2.4 NMR测试
        4.2.5 热力学计算
        4.2.6 晶体结构和NMR谱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e在熔融FLiNaK和 FLiBe中的溶解性
        4.3.2 Be在不同熔盐中反应性差异
        4.3.3 FLiNaK和 FLiBe结构分析
        4.3.4 FLiNaK-Be和 FLiBe-Be结构分析
        4.3.5 反应热力学分析
        4.3.6 溶解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B族金属Cu、Ag、Au在熔盐中的溶解
    5.1 背景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溶解实验
        5.2.3 ICP-OES实验
        5.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
        5.2.5 XAS实验
        5.2.6 SAXS实验
        5.2.7 TEM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u、Ag、Au溶解速率和溶解度
        5.3.2 溶解金属后熔盐的光吸收特性
        5.3.3 萃取液成分
        5.3.4 熔盐中Cu的存在形式
        5.3.5 溶解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野外水质原位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质监测技术与产品研究进展
        1.2.2 国内水质监测技术与产品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水质指标的检测原理
    2.1 水质COD紫外光谱法检测原理
        2.1.1 光学分析法基础
        2.1.2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机理
        2.1.3 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s Law)
        2.1.4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特性
    2.2 水质PH电位分析法检测原理
        2.2.1 原电池理论
        2.2.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膜电位
        2.2.3 pH直接电位法测定原理
    2.3 溶解氧电化学法检测原理
    2.4 温度热电偶法检测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1 系统基本要求
        3.1.2 系统组成
        3.1.3 系统工作原理
    3.2 系统结构方案设计
        3.2.1 机械结构设计
        3.2.2 系统供电部分的选型及功耗计算
    3.3 光学系统设计
        3.3.1 光学系统构架设计
        3.3.2 光源的选择
        3.3.3 光学探测仪器的选择
        3.3.4 光纤传感探头设计
    3.4 电路系统设计
        3.4.1 电路系统总体设计
        3.4.2 最小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3.4.3 水质监测模块电路设计
        3.4.4 GPS模块电路设计
        3.4.5 4G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4.6 电源模块电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质COD检测的干扰因素探究与消除
    4.1 波长研究
        4.1.1 波长对COD检测的影响
        4.1.2 最佳检测波长的选取
    4.2 温度研究
        4.2.1 温度对COD检测的影响
        4.2.2 温度补偿模型的建立
        4.2.3 误差分析
    4.3 浊度研究
        4.3.1 浊度对COD检测的影响
        4.3.2 浊度补偿模型的建立
    4.4 干扰离子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质指标检测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野外测试实验
    5.1 COD预测模型的建立
    5.2 COD干扰因素野外验证实验
        5.2.1 波长实验
        5.2.2 温度实验
        5.2.3 浊度实验
    5.3 PH预测模型的建立
    5.4 溶解氧预测模型的建立
    5.5 野外水质测试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及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用于环境水样中离子现场检测的毛细管电泳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毛细管电泳分离原理
    §1.3 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简介
    §1.4 毛细管电泳现场分析仪器研究现状
    §1.5 电泳分析仪器发展趋势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蠕动泵驱动的流通式进样毛细管电泳仪研制
    §2.1 前言
    §2.2 仪器设计及实验部分
        §2.2.1 进样系统结构框图
        §2.2.2 主要元器件的选取及工作方式
        §2.2.3 上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2.2.4 原型机搭建及其运行步骤
        §2.2.5 仪器性能测试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蠕动泵驱动的进样系统重复性测试
        §2.3.2 进样时间的影响
        §2.3.3 亚硝酸根离子工作曲线绘制
        §2.3.4 与国标法测定亚硝酸根离子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气压驱动的流通式进样毛细管电泳仪研制
    §3.1 前言
    §3.2 仪器设计及实验部分
        §3.2.1 进样系统结构框图
        §3.2.2 主要元器件选取及工作方式
        §3.2.3 上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3.2.4 原型机搭建及其运行步骤
        §3.2.5 仪器性能测试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E气动进样系统重复性测试
        §3.3.2 进样时间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毛细管电泳-非接触电导检测水样中阴阳离子的方法研究及现场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石英毛细管内壁涂布装置
        §4.2.2 石英毛细管内壁涂布步骤
        §4.2.3 毛细管电泳现场检测仪器
        §4.2.4 阴阳离子现场检测程序设计
        §4.2.5 毛细管电泳仪的装置优化
        §4.2.6 背景电解质粘度测定
        §4.2.7 检测水样中阴阳离子的方法及现场应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泳缓冲体系的选择
        §4.3.2 CE缓冲液浓度的优化
        §4.3.3 18-冠醚-6浓度对CE无机阳离子检测的影响
        §4.3.4 非接触电导检测器激励频率优化
        §4.3.5 CE系统进样量的计算
        §4.3.6 高浓度共存离子对无机阳阳离子检测的影响
        §4.3.7 分析性能
        §4.3.8 仪器的现场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超细内径石英毛细管对电泳分离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超细内径毛细管的化学涂布
        §5.2.2 细内径石英毛细管进样比较
        §5.2.3 样品及内标物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非接触电导检测条件对比
        §5.3.2 阴阳离子分离结果比较
        §5.3.3 钠离子浓度对不同内径毛细管分离的影响
        §5.3.4 氯离子浓度对不同内径毛细管分离的影响
        §5.3.5 硫酸根离子浓度对不同内径毛细管分离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4)一种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研制和应用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池塘集约化养殖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1.1 池塘集约化养殖的主要污染物
        1.1.2 池塘集约化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1.2 养殖水净化处理技术与方法
        1.2.1 物理处理技术
        1.2.2 化学处理技术
        1.2.3 生物处理技术
        1.2.4 生态处理技术
    1.3 生物膜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生物膜处理的基本原理
        1.3.2 生物膜构建过程
    1.4 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研究进展
    1.5 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1.5.1 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1.5.2 生物膜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设计与制造
    2.1 装置设计的原则和原理
        2.1.1 设计原则
        2.1.2 设计原理
    2.2 装置的结构和功能设计
        2.2.1 支架和浮力系统
        2.2.2 微生物附着基
        2.2.3 上升流系统
        2.2.4 底增氧系统
        2.2.5 锁磷区
        2.2.6 光伏发电和供气系统
    2.3 装置制作材料和配件的筛选
        2.3.1 装置制作的主要材料
        2.3.2 装置配套用的设备
        2.3.3 制作装置用到的工具和设备
    2.4 装置的制作和安装
    2.5 装置的性能分析
        2.5.1 净化能力
        2.5.2 适用范围
        2.5.3 装置使用寿命
        2.5.4 装置的能耗
    2.6 装置的使用说明
    2.7 本章小结与展望
第三章 装置微生物膜的构建与净化效果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药品及耗材
        3.1.2 水质检测标准品和质控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4 实验设计
        3.1.5 日常管理与水样采集
        3.1.6 水样检测
        3.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淡水净化效果
        3.2.2 淡水实验装置生物膜构建过程
        3.2.3 海水净化效果
        3.2.4 海水实验装置生物膜成膜过程
        3.2.5 生物膜的构建与三态氮之间的转化
    3.3 讨论
        3.3.1 不同氨氮浓度水平对装置消减水中氨氮能力的影响
        3.3.2 生物膜的构建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3.3.3 生物膜构建成功的标志
        3.3.4 养殖尾水中磷的去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膜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4.1.2 实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4.1.4 样品检测序
    4.2 结果
        4.2.1 不同淡水层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2 不同淡水层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
        4.2.3 不同海水层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4 不同海水层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
    4.3 讨论
        4.3.1 淡、海水生物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3.2 淡、海水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营养盐原位在线分析仪消解技术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水环境现状
    1.2 水质在线监测分析技术发展概述
    1.3 μChem NIA2000 营养盐原位分析仪
    1.4 国内外水质在线监测分析仪器的消解技术研究现状
        1.4.1 消解类型
        1.4.2 总氮总磷联合消解的原理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5.2 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手工法探究联合消解实验的最佳条件
    2.1 联合消解实验方法的确定
    2.2 联合消解实验的准备工作
        2.2.1 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验试剂
        2.2.2 检测总氮的校准实验
        2.2.3 检测总磷的校准实验
    2.3 正交实验设计方法
        2.3.1 方法介绍
        2.3.2 实验设计流程
        2.3.3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2.4 正交设计联合消解实验
        2.4.1 实验因素与水平
        2.4.2 配制实验溶液
        2.4.3 手工实验操作
        2.4.4 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2.4.5 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2.5 最佳条件验证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营养盐原位分析仪的联合消解效果探究
    3.1 仪器性能测评
        3.1.1 泵阀体系精密度测试
        3.1.2 仪器工作曲线线性相关度测试
        3.1.3 重复性误差测试
        3.1.4 零点漂移测试
        3.1.5 量程漂移测试
    3.2 仪器联合消解淡水水样效果探究
        3.2.1 配制测试溶液
        3.2.2 总氮/总磷单独消解的对照实验
        3.2.3 联合消解的实验流程
        3.2.4 联合消解测试实验
        3.2.5 联合消解实验的消解率计算
    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仪器联合消解海水水样的测试实验
    4.1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4.2 水样的预处理
    4.3 仪器检测海水水样的校准工作
        4.3.1 绘制仪器检测总氮的工作曲线
        4.3.2 绘制仪器检测总磷的工作曲线
    4.4 仪器联合消解海水水样的精密度测试实验
        4.4.1 仪器操作
        4.4.2 精密度计算
        4.4.3 结果分析
    4.5 仪器联合消解海水水样的准确度测试实验
        4.5.1 加标回收实验
        4.5.2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基于分光光度法的海水营养盐自动测定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水营养盐概述
    §1.2 海水营养盐检测意义
    §1.3 海水营养盐检测技术及方法
        §1.3.1 分光光度法
        §1.3.2 其他检测方法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本文创新点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海水营养盐自动测定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总体设计
    §2.3 流路及光电检测部分设计
        §2.3.1 流路部分设计
        §2.3.2 光电检测部分设计
    §2.4 数据采集及驱动电路设计
        §2.4.1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2.4.2 驱动电路设计
    §2.5 基于Lab VIEW上位机软件设计
        §2.5.1 上位机软件逻辑流程
        §2.5.2 程序前面板设计
        §2.5.3 数据采集及泵阀控制信号输出
        §2.5.4 数据处理及曲线实时绘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水营养盐自动测定系统对亚硝酸盐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及原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参数的优化
        §3.3.2 工作曲线的绘制
        §3.3.3 样品回收率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水营养盐自动测定系统对磷酸盐的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及原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参数的优化
        §4.3.2 工作曲线的绘制
        §4.3.3 样品回收率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水营养盐自动测定系统对硅酸盐的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及原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参数的优化
        §5.3.2 工作曲线的绘制
        §5.3.3 样品回收率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水样品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1.2.2 地下水中的氮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1.2.3 水样品中的“三氮”的保存条件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已完成工作量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使用材料
        2.1.1 试剂与标准溶液
        2.1.2 试验器具与分析仪器
    2.2 实验室配制水样品
        2.2.1 样品配制
        2.2.2 样品分装及编号
        2.2.3 样品条件处理
    2.3 采集的天然地下水样品
    2.4 实验方法
        2.4.1 实验条件设置
        2.4.2 实验方法
        2.4.3 结果评价依据
        2.4.4 分析方法确认
3 遮光条件对稳定性的影响
    3.1 硝酸盐氮样品
    3.2 亚硝酸盐氮样品
    3.3 氨氮样品
    3.4 本章小结
4 通气条件对稳定性的影响
    4.1 硝酸盐氮样品
        4.1.1 4℃密封和通气条件
        4.1.2 22℃密封和通气条件
        4.1.3 60℃密封和通气条件
    4.2 亚硝酸盐氮样品
        4.2.1 4℃密封和通气条件
        4.2.2 22℃密封和通气条件
        4.2.3 60℃密封和通气条件
    4.3 氨氮样品
        4.3.1 4℃密封和通气条件
        4.3.2 22℃密封和通气条件
        4.3.3 60℃密封和通气条件
    4.4 本章小结
5 温度条件对稳定性的影响
    5.1 硝酸盐氮样品
    5.2 亚硝酸盐氮样品
    5.3 氨氮样品
    5.4 本章小结
6 影响稳定性的条件分析
    6.1 通气、遮光以及温度条件的稳定性分析
    6.2 杀菌条件的稳定性分析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亚硝酸盐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亚硝酸盐概述
        1.2.2 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金纳米颗粒及其功能化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制备以及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试验试剂
        2.1.2 主要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原理
        2.2.2 功能化水相金纳米颗粒
        2.2.1.1 水相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2.2.1.2 ρ-ATP修饰水相金纳米颗粒
        2.2.3 油相金纳米颗粒的制备以及包被
        2.2.4 NED修饰(水、油)金纳米颗粒
        2.2.5 三种检测方法的建立
    2.3 试验结果
        2.3.1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2.3.2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紫外吸收图谱
        2.3.3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粒径和电位表征
        2.3.4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琼脂糖电泳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种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主要试验试剂
        3.1.2 主要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三种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及其检测限
        3.2.2 三种检测方法的稳定性试验
        3.2.3 三种检测方法的加标回收试验
        3.2.4 亚硝酸盐传统比色法
    3.3 试验结果
        3.3.1 第二种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以及检测限
        3.3.2 第二种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以及检测限
        3.3.3 第三种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以及检测限
        3.3.4 三种检测方法的稳定性
        3.3.5 三种方法的加标回收试验
        3.3.6 三种检测方法与传统比色法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以及与传统比色法的比较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前处理方法
        4.2.2 白菜的腌制过程和取样
        4.2.3 学校周边小吃店调查取样
    4.3 试验结果
        4.3.1 腌辣白菜的亚硝酸盐含量追踪记录
        4.3.2 学校周边小吃店调查取样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饮水水质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活饮用水中主要特征指标检测分析方法
    1.3 我国饮用水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饮水水质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2.1 实验部分
        2.1.1 滴定法现场快速检测分析方法的建立(通用测定方法)
        2.1.2 分光光度法现场快速检测分析方法的建立(通用测定方法)
        2.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快速测定生活饮用水中34种元素
        2.1.4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生活饮用水中60种挥发性有机物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滴定法现场快速检测分析方法
        2.2.2 分光光度法现场快速检测分析方法
        2.2.3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快速测定法
        2.2.4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快速测定法
第三章 饮水水质快速检测体系的应用
    3.1 生活饮用水理化指标检测分析方法在基层理化实验室应用现状调查
    3.2 北京市延庆区城区生活饮用水112项指标水平分析
        3.2.1 调查对象
        3.2.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2.3 实际样品的测定
    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个人简介

(10)地下水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仪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地下水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1.3 地下水水质监测仪研究现状
        1.3.1 国外地下水水质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3.2 我国地下水水质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全文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全文安排
2 水质检测方法与光电电路噪声介绍
    2.1 水质分析方法
    2.2 分光光度法概述及原理分析
        2.2.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2.2 朗伯-比尔定律
    2.3 分光光度法测量污染物的方法及原理分析
        2.3.1 COD测量方法及原理
        2.3.2 TOC测量方法及原理
        2.3.3 NO3-N测量方法及原理
        2.3.4 TURB测量方法及原理
    2.4 基于分光光度法的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2.4.1 线性回归方法
    2.5 光电二极管前置放大电路噪声原理分析
        2.5.1 光电二极管噪声原理分析
        2.5.2 光电放大电路噪声原理分析
3 系统结构流程设计与软硬件设计介绍
    3.1 系统结构流程设计介绍
        3.1.1 检测子系统
        3.1.2 管路子系统
        3.1.3 控制子系统
    3.2 系统硬件设计介绍
        3.2.1 基于STM32最小系统设计
        3.2.2 液位检测模块设计
        3.2.3 水泵控制模块设计
        3.2.4 电机控制模块设计
        3.2.5 光强检测模块
        3.2.6 RS-232串口传输模块设计
        3.2.7 GPRS传输模块介绍
    3.3 软件设计介绍
        3.3.1 人机交互触摸屏与控制模块通讯子程序设计
        3.3.2 控制脉冲子程序设计
        3.3.3 人机交互触摸屏界面设计
4 低噪声光电放大电路设计与水质数据建模分析及验证
    4.1 低噪声光电放大电路设计
        4.1.2 光电放大电路参数选择
        4.1.3 光电放大电路仿真验证
    4.2 COD与TOC线性相关性建模与验证
        4.2.1 COD与TOC线性相关性建模
        4.2.2 COD与TOC回归模型验证
    4.3 COD浊度补偿分析与验证
        4.3.1 COD吸光度与浊度关系建模
        4.3.2 COD吸光度与浊度关系模型验证
5 系统性能指标测试研究
    5.1 地下水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仪性能测试要求及介绍
        5.1.1 地下水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仪性能指标要求
        5.1.2 地下水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仪性能指标介绍
    5.2 地下水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仪性能测试
        5.2.1 系统性能测试
        5.2.2 COD检测性能指标测试
        5.2.3 TOC检测性能指标测试
        5.2.4 NO3-N检测性能指标测试
        5.2.5 TURB检测性能指标测试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地下水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仪样机实物
作者简介

四、硝酸盐标准溶液的研制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温原位谱学技术研究金属与熔盐的相互作用[D]. 刘一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野外水质原位监测系统研究[D]. 李鑫.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3]用于环境水样中离子现场检测的毛细管电泳仪研制[D]. 刘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4]一种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研制和应用效果试验[D]. 金朋.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营养盐原位在线分析仪消解技术的研究与改进[D]. 张全良. 天津大学, 2019(01)
  • [6]基于分光光度法的海水营养盐自动测定系统设计[D]. 董辰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水样品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稳定性研究[D]. 李花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亚硝酸盐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D]. 苗攀登.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9]饮水水质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D]. 张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10]地下水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仪研究与设计[D]. 徐熠刚.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硝酸盐标准溶液开发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