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适宜土壤水分及灌溉限水指标研究

冬小麦适宜土壤水分及灌溉限水指标研究

一、冬小麦适宜土壤水及灌水下限指标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鸿玺,李红军,齐永青,董增波,李飞,阎超,邵立威,张喜英[1](2022)在《实现地下水压采目标的精准控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之一,作物高产稳产严重依赖灌溉,多年对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威胁区域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地下水限采政策实施后,如何实现地下水压采目标下利用有限灌水维持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对实现区域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了依据国网河北电力公司对河北平原农用机井电气化改造实现的灌溉用电实时采集和计量,通过"以电折水"换算,根据用电数据调控地下水开采,实现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满足地下水压采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针对区域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有限供水下的优化灌水制度和灌水调控土壤主要耗水层水分下限指标,通过提升限量供水下的水分利用效率,维持限水条件下区域粮食生产能力。集成用电信息和限量灌溉决策指标,形成确保地下水压采目标的精准控灌决策支持系统,服务农业生产。该决策支持系统可在实现调控灌溉水量的同时,进行优化灌溉决策,既满足政府对区域地下水开采的调控需求,也满足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用水管理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晓森,吕谋超,王森,蔡九茂,李迎,秦京涛,范习超,王和洲[2](2021)在《种植密度和灌溉、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状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农业节水、减肥背景下豫北地区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方法】采用测坑试验设置了密度、灌溉和追氮3因素,其中密度因素设置2个水平(D1:500万株/hm2基本苗;D2:300万株/hm2基本苗),灌溉因素设置3个水平(W1:返青和灌浆初期灌水;W2:返青、拔节和灌浆初期灌水;W3:返青、拔节、抽穗和灌浆初期灌水;各生育期灌水定额均相同),追氮因素设置2个水平(N1:氮肥返青期一次性追施;N2:氮肥在返青期和抽穗期分2次追施)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状况、叶片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进行研究。【结果】小麦春季灌返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处理(W2)可在1 m深度土层内形成由浅至深逐渐增加的土壤水分梯度,即能形成适宜冬小麦生长的土壤水分环境又提高了不同土层土壤水的利用。灌水生育期越多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越高,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则随灌水生育期的增多而降低;D2处理Pn高于D1处理Pn;N2处理Pn高于N1处理Pn。种植密度地增加能极显着的提高单位面积小麦穗数(P<0.01),但导致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极显着下降;灌溉因素对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均达显着水平(P<0.05),其中千粒质量随灌水生育期的增加而增加,IWUE随灌水生育期的增加而降低,而穗粒数和产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W2处理,其次才是W3处理和W1处理;在氮肥追施总量相同的情况下,N2处理的千粒质量和产量均值比N1处理均值有显着增加。此外,小麦籽粒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随灌水生育期的增加而减少;N1处理氨基酸和蛋白质均值比N2处理的稍高。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氨基酸和蛋白质量随产量的增加而线性下降。【结论】豫北地区大穗型冬小麦节水减肥推荐种植模式为: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基本苗,足墒播种条件下春季灌返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每次灌水定额为75 mm;基施复合肥养分量N、P2O5和K2O均为90 kg/hm2,返青期和抽穗期各追氮肥1次,每次施纯氮60 kg/hm2。

张明智[3](2021)在《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影响机理的探究》文中指出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灌溉往往造成水资源浪费、降低灌溉水利用效率,而适宜地灌溉管理措施有助于作物实现节水增产高效益。膜下微喷灌采用膜下多组细小微孔出流的方式借助重力和毛管吸力将水分均匀分布于根区土壤,促进作物生长,但其对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因此,研究膜下微喷灌对作物土壤微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影响,可为优化设施农业灌溉技术、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设施农业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番茄试验与多目标优化分析,探究不同灌溉方式(膜下微喷灌、膜下滴灌、微喷带灌溉)、布设措施(微孔组间距、毛管布置密度)与灌水方案(灌水频率、灌水量)等农艺灌溉管理措施各因素对作物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作物生长(作物根系、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规律,明确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作物根系、植株生长对番茄产量影响的强度大小;揭示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的影响机理;提出温室膜下微喷灌灌溉管理技术体系指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膜下微喷灌提高土壤水分分布均匀性,促进番茄节水增产。膜下微喷灌土壤剖面的湿润峰呈条带状,耕作层(0-40 cm)土壤湿润比较大且灌水均匀度高。适宜土壤水分促使膜下微喷灌番茄的根系形态发育优于膜下滴灌、微喷带灌溉。高水平形态发育的根系代谢旺盛,利于番茄土壤细菌ACE指数(种群丰度)与氮磷代谢功能基因丰度的增加。代谢旺盛根系与稳定细菌群落可增加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活化被番茄根系吸收利用,致使膜下微喷灌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优于膜下滴灌、微喷带灌溉19.39%与4.54%、21.03%与 58.04%。(2)微孔组间距30 cm微喷带灌溉可改善土壤水气分布,增加土壤氮磷代谢基因丰度,提高作物产量。微孔组间距30 cm微喷带灌溉不但促使番茄耕作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增加,而且降低土壤充水孔隙度。适宜土壤水气环境利于作物根系形态发育,促使该处理不但提高番茄土壤细菌氨基酸转运与代谢与氮磷代谢功能基因丰度,而且增加土壤酶活性,加强作物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能力,提升叶片光合速率,促使微孔组间距30 cm灌溉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高于50 cm约14.15%与11.27%、12.64%与10.35%。(3)一管3行(1根微喷带灌溉3行番茄)毛管布置密度灌溉增加根区土壤水分抑制性,限制作物根系形态结构,降低作物水分利用率。一管2行春番茄与秋番茄耕作层土壤体积含水率显着高于一管3行6.67%与6.69%。较低的土壤水分限制作物根系形态发育。高水平地根系形态发育可增加根系分泌物,促使一管2行灌溉番茄土壤细菌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较低地土壤细菌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酶活性限制番茄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与其形态发育,一管2行布置灌溉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一管3行34.76%与15.23%、31.94%与13.91%。(4)灌水频率5 d可增加耕作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加快土壤氮磷周转,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灌水频率3d时土壤湿润体较小且湿润持续期长;灌水频率7 d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存在明显的湿润与干燥区,导致灌水频率3d、7d番茄根系与土壤微生物易受低氧与水分胁迫,限制其功能基因丰度的增加。番茄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也随较低的土壤细菌氮磷代谢基因丰度而降低不利于土壤氮磷周转,限制作物根系形态发育与叶片净光合干物质积累,导致灌水频率5 d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较优。(5)每5 d灌水量为1.00Epan(Epan表示Φ20蒸发皿5 d累计蒸发量)可增强作物根系-土壤细菌-土壤酶活性正向互作强度,提高作物产量。1.00Epan灌水量处理下适宜的土壤水环境促使春番茄与秋番茄总根长高于0.70Epan、1.20Epan处理约9.98%与11.06%、2.10%与3.16%。较高的根系形态发育可优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根系形态快速发育与土壤细菌的代谢释放出更多土壤酶,较高酶活性促使作物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正向促进根系形态发育与作物干物质积累。作物根系-土壤细菌-土壤酶活性正向互作促使1.00Epan处理提高番茄产量的同时增加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基于土壤微环境、作物生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膜下微喷灌在设施农业灌溉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改变膜下微喷灌灌溉管理措施,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水分分布,改变作物根系生长和作物活性;根系形态的改变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酶活性,进而调节土壤养分周转,影响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设施农业膜下微喷灌应用中选择微孔组间距为30cm的微喷带,采用一管2行铺设模式,灌水频率为5 d,单次灌水量为1.00Epan的灌溉管理措施不但可改善土壤微环境,而且可提高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王康[4](2021)在《磁化水灌溉模式对土壤水盐分布与棉花生长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优化磁化水灌溉模式和构建棉花生长模型对干旱地区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磁化处理的小区春灌和大田轮灌试验以及对棉花生长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磁化水春灌、磁化与未磁化淡水和微咸水轮灌处理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特征的影响,建立了普适的棉花生长模型,分析了棉花最大叶面积指数与全生育期灌水量、施氮量、种植密度及产量之间的关系,为高效合理的田间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播种前对微咸水进行磁化处理能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灌后3天和灌后40天磁化微咸水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均大于微咸水处理。在播种前对淡水和微咸水进行磁化处理能降低土壤的积盐率和抑制土壤返盐。在40 cm内的土体内,与淡水相比,磁化淡水灌后3天的脱盐率提高了为8.1%,灌后40天的返盐率减少了为9.1%;与微咸水相比,磁化微咸水灌后3天的积盐率降低了 8.2%,灌后40天的返盐率减少了为6.1%左右。播种前对微咸水和淡水进行磁化,提高了棉花出苗率,促进了棉花苗期的生长。与微咸水相比,磁化微咸水棉花出苗率提高15.1%。播种前对微咸水或淡水进行磁化,提高了棉花营养器官的生长,使得棉花对强光的利用效率增强,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提高了棉花对光能的利用率。(2)与棉花整个生育期淡水灌溉相比,在棉花营养生长阶段磁化淡水灌溉而生殖生长阶段淡水灌溉处理,棉花总耗水量提高4.3%左右,耗水量的增加主要在营养生长阶段;与整个生育期淡水灌溉相比,在棉花营养生长阶段磁化淡水灌溉而生殖生长阶段淡水灌溉处理,每公顷大田脱盐率提高了 8.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 8.3%和3.6%;在棉花营养生长阶段进行磁化淡水灌溉,有利于棉花利用强光,减缓了氧气和有机物质的消耗速率,有利于作物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累积和棉花高产。(3)与棉花整个生育期微咸水灌溉相比,全生育期进行磁化微咸水灌溉,总耗水量提高了4.1%左右,增加的耗水量主要集中在苗期和蕾期;不同灌溉处理下,全生育期进行磁化微咸水灌溉,其耗水量值相对最大。在0~60 cm土体内微咸水和磁化微咸水灌溉各处理棉花生育期呈现积盐现象,其中全生育期磁化微咸水灌溉土壤积盐率最低。与棉花整个生育期微咸水灌溉相比,在全生育期进行磁化微咸水灌溉,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 15.4%和10.8%。在全生育期进行磁化微咸水灌溉能够为棉花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累积创造基础,使得棉花利用强光和弱光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强,同时减少了暗呼吸时消耗氧气和有机物质的速率,可以显着提高棉花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4)综合分析磁化与未磁化淡水和微咸水灌溉处理得到,淡水与磁化淡水灌溉处理在各个生育期平均含水量相对较高,磁化与未磁化微咸水灌溉处理在整个生育期耗水量相对较高。微咸水与磁化微咸水灌溉处理棉花生育期呈现积盐现象,淡水与磁化淡水灌溉处理棉花生育期呈现脱盐效果。淡水与磁化淡水灌溉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大于微咸水与磁化微咸水灌溉处理,其中在营养阶段磁化淡水而生殖生长阶段淡水灌溉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全生育期进行磁化微咸水灌溉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接近全生育期淡水灌溉。(5)采用Logistic模型和修正的Logistic模型能很好的模拟不覆膜地面灌溉、磁化水和未磁化水膜下滴灌棉花的生长指标随GDD的变化趋势。磁化水和未磁化水膜下滴灌棉花的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都呈现为“S”型的增长趋势,增长表现为“中期快、前后期慢”的特点;磁化水、未磁化水膜下滴灌和不覆膜地面灌溉棉花的叶面积指数都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磁化水膜下滴灌叶面指数最大时的有效积温为1495℃,未磁化水膜下滴灌棉花叶面指数最大时为1450℃,不覆膜地面灌溉叶面指数最大时的有效积温1627℃。有效积温“相对化”的方法可以将不同品种和田间管理措施等棉花相对叶面积指数进行统一分析,来体现我国棉花生长总体特征。综合考虑灌水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作用可以较为准确描述最大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变化特征,当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93时籽棉产量最大达6066.2 kg·hm-2。对于极度缺水的地区,利用磁化微咸水春灌可以为作物前期生长提供相对良好的环境。在田间淡水灌溉时,在营养生长阶段使用磁化淡水灌溉有利于土壤保水、洗盐和增产。在田间微咸水灌溉时,在全生育期使用磁化微咸水灌溉可以增强棉花的光合和各项生长指标,显着提高棉花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郜森[5](2021)在《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温室甜瓜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艳会[6](2021)在《活化水对冬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

上凯[7](2021)在《不同土壤水分和控光处理下夏大豆叶片生长生理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光照是影响作物耗水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适时适当减少光照强度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消弱作物奢侈蒸腾,减少作物耗水量,节约灌溉水资源。不同的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和产量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用白色的纱网对自然光强进行控制,设置以饱和光强为基准的控光饱和光强的120%、100%、80%三个处理,设置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0%-80%为Wf,60%-70%饱和含水量为Wm,50%-60%饱和含水量为Ws。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生长和生理耗水特性的影响。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夏大豆冠层有效辐射随着控光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处理冠层温度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降低和控光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中午14:00-15:00达到最大值,冠层相对湿度与温度成负相关的关系。(2)夏大豆在轻度水分亏缺Wm处理夏大豆叶长叶宽最大,重度水分亏缺Ws处理的最小,随着控光程度的增加夏大豆叶长叶宽均变大。夏大豆苗期长宽比随着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夏大豆叶片长宽比减小,分枝期随着土壤水分亏缺的增加而增加,控光程度越大,叶片长宽比越小。夏大豆叶面积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大和控光程度的增大均呈现出减小的规律。(3)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大夏大豆光合曲线参数的最大饱和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均降低,表光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增加;随着控光程度的增加,光合曲线参数最大饱和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均降低,表光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增加。夏大豆随着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呈现出降低的规律,随着控光程度的增大,夏大豆叶片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减小,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增加。随着土壤水分的亏缺程度的增大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Y(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光和电子传递效率ETR减小,非光化学淬灭的量子产量Y(NPQ)、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增大,随着控光程度的增加,Y(Ⅱ)增大,Fv/Fm、Y(NPQ)、qP、qN、ETR减小。夏大豆叶片水势随着土壤水分的亏缺和控光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夏大豆叶片水势日变化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早上叶片水势达到最右达到最小值。夏大豆开花结荚期,充分供水组叶绿素低于水分亏缺组,鼓粒期呈现出相反规律。随着控光程度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4)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和控光程度的增加夏大豆的饱和荚数、株荚数、粒数、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有下降。各个光照处理间总耗水量差异不显着,随着土壤水分的亏缺,夏大豆耗水量减少。夏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土壤水分亏缺和控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粗脂肪含量随着土壤水分亏缺和控光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张梦丽[8](2021)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阿克苏地区成龄枣树灌溉决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

雷媛[9](2021)在《不同灌溉控制下限和计划湿润深度下冬小麦耗水特性及其模拟》文中提出灌溉控制下限和计划湿润深度的差异会对作物生长发育及水分、养分吸收利用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改变计划湿润层深度和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可有效调控作物根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并能实现作物根区局部水分胁迫,从而可以调节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生长季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灌溉适宜的控制下限及计划湿润层深度。试验设置3个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水平(土壤有效含水量的40%、50%、60%,分别记为L40、L50、L60)和3个计划湿润层深度水平(60 cm、80 cm、100cm,分别记为D60、D80、D100),完全组合为9个处理对麦田土壤水分进行调控,分析研究了因计划湿润层深度和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差异所引起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变化及对冬小麦水分消耗、群体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基于RZWQM2模型对不同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及计划湿润层深度组合梯度进行情景模拟,寻求最适合当地冬小麦的灌溉控制指标组合,为冬小麦的科学灌溉管理提供支持与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计划湿润层深度越小、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越高,灌水定额就会越小,灌水间隔也会越短。增大计划湿润层深度会使更多水分向深层土壤(60-100 cm)集聚,而中上层主要根系分布区受到水分胁迫的可能性会明显提高;如果结合提高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则可有效减少水分胁迫现象的发生。随着计划湿润层深度的增加,或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的提高,冬小麦全生育期总耗水量会逐步增加。计划湿润层深度较小,或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较高,冬小麦的水分消耗会主要来源于表层和浅层土壤(0-40 cm)。计划湿润层深度设置越大,深层土壤贮水会越多,而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并不与计划湿润层深度成正比,存在节水空间。(2)计划湿润层深度过高或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过低,会抑制冬小麦叶片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土壤含水率下限60%的处理,穗粒数相对较多。随着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的降低,千粒质量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在60 cm的较低计划湿润层深度下,千粒质量最大。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越高,冬小麦籽粒产量越高;计划湿润层深度为80 cm时籽粒产量最高。计划湿润层深度降低、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提高,冬小麦WUE呈现提高的趋势。在该试验的环境条件下,若以产量高低为评价指标,推荐采用“湿润层深80 cm+含水率下限60%”(D80L60)的灌溉控制模式;若以WUE高低为评价指标,推荐“湿润层深60 cm+含水率下限50%”(D60L50)或“湿润层深60cm+含水率下限60%”(D60L60)的灌溉控制模式,能实现节水稳产效果;若以IWUE为评定指标,则推荐选择“湿润层深80 cm+含水率下限40%”(D80L40),能实现灌溉水的最高效利用。(3)利用RZWQM2模型可以较为精确的模拟试验所在地冬小麦在不同灌溉控制模式下的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情况,模拟的不同土层含水量、LAI和籽粒产量数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良好。多情景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的不同处理灌水情况变化过程与田间试验实测的对应组合下的实际灌水情况完全一致。随着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的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对于计划湿润层深度,则在数值为55 cm时,对应的籽粒产量会达到最大值。综合考虑不同灌溉控制指标组合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可以确定以IWUE最大作为冬小麦生产节水稳产性能的评定指标时,最优的灌溉控制指标组合为“湿润层深55 cm+含水率下限60%”(D55L60)。

姚丽[10](2020)在《限量供水条件下精准灌溉技术集成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地面水流灌溉试验,利用地面水流运动模型,对田面糙率进行了率定,对畦田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进而确定了不同畦长条件下的灌水定额。以冬小麦复播玉米为研究对象,以土壤水热耦合模型和作物生长模型为基础,对土壤含水率和作物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典型年的灌溉制度优化,建立了动态灌水下限模型,利用动态灌水下限值进行灌溉预报,并分析(10年)比较长畦短灌增产效益、灌溉预报增产效益,最后对集成增产效益进行了分析。(1)以零惯量模型为基础,采用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模型WinSRFR,基于实测水流推进数据,率定了田面糙率值。基于田间双环入渗试验,率定试验区入渗模型参数。利用优化计算的田面糙率值和入渗参数,以灌水效率与灌水均匀度之和为目标函数,利用零惯量模型进行畦田灌水技术参数的优化分析,确定不同畦长条件下的灌水定额。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本研究试验区农田地块情况,适宜的改口成数为八成左右,适宜的单宽流量为6 L/(s·m)和8L/(s·m)。(2)以冬小麦复播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水热耦合模型和作物生长模型对土壤含水率和产量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型参数率定。土壤含水率模拟值和实测值间拟合效果较好,相关系数R2值可达0.7以上,达到极显着水平。作物生长模型参数率定的结果较好,其地上部分干物质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2值可达0.9以上,也达到极显着水平。对率定的模型参数进行验证,水热耦合模型参数验证结果的相关系数R2可达到0.6以上,达到显着性水平。作物生长模型参数验证结果的相关系数R2可达0.9以上,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率定参数合理。(3)本研究以天津市武清区(1958-2018年)长系列气象数据为基础,对冬小麦复播玉米生育期内的作物灌溉需水量进行频率分析,确定了5%、25%、50%、75%和95%五个典型水文年。分析确定了不同典型年的优化灌溉制度,据此确定了动态灌水下限模型。(4)由于增产效益随天气变化,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利用天津市武清区近10年气象资料,对冬小麦复播玉米长畦短灌技术增产效益和灌溉预报增产效益以及两项技术的集成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限量供水条件下,灌水两次和灌水三次,实施长畦短灌技术可分别增加效益18.6%和40.6%,实施灌溉预报可分别增加效益3.7%和7.2%;长畦短灌和灌溉预报技术集成术可分别增加效益30.5%和38.9%。

二、冬小麦适宜土壤水及灌水下限指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小麦适宜土壤水及灌水下限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种植密度和灌溉、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状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1.2 试验地气象条件
    1.3 试验设计
    1.4 测试项目与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2.2 冬小麦旗叶生理指标
    2.3 冬小麦产量、品质和灌溉水利用效率
    2.4 冬小麦产量、品质构成因子及灌溉水利用效率间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冬小麦春季适宜灌溉模式
    3.2 试验因素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3 试验因素对冬小麦籽粒品质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3)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影响机理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室膜下微喷灌技术
        1.2.2 灌溉对作物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1.2.3 灌溉对作物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4 灌溉对作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5 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试验方案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
        2.1.2 许昌市灌溉试验站
    2.2 试验设计方案
        2.2.1 灌溉方式试验设计
        2.2.2 基于膜下微喷灌的布设措施试验设计
        2.2.3 基于膜下微喷灌的灌水方案试验设计
        2.2.4 基于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中试试验
    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3.1 土壤物理特性
        2.3.2 土壤化学特性
        2.3.3 土壤微生物
        2.3.4 土壤酶性活性
        2.3.5 番茄生长
    2.4 数据分析
        2.4.1 基础分析
        2.4.2 综合评价法分析
        2.4.3 空间分析法
        2.4.4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3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1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1.1 不同灌溉方式下的土壤水热分布
        3.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2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2.1 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3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p H的影响
        3.3.1 灌溉方式对土壤p H的影响
        3.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p H的影响
        3.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p H的影响
    3.4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1 灌溉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5 讨论
        3.5.1 灌溉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5.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5.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1.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2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2.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3 膜下微喷灌土壤细菌群落功能预测分析
        4.3.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的影响
        4.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的影响
        4.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群落细菌功能的影响
    4.4 土壤微环境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相关分析
        4.4.1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土壤微环境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相关关系
        4.4.2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土壤微环境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相关关系
    4.5 讨论
        4.5.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5.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5.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1.1 灌溉方式对根际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2 膜下微喷灌调控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2.1 灌溉方式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3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1 灌溉方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灌溉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1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作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6.1.1 灌溉方式对温室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6.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6.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6.2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株
        6.2.1 灌溉方式对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3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3.1 灌溉方式对温室番茄冠层湿度及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4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4.1 灌溉方式对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4.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4.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5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6.5.1 灌溉方式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6.5.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的温室番茄果实品质影响
        6.5.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6.6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1 灌溉方式对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响应
    6.7 综合评判
        6.7.1 基于TOPSIS法对不同灌溉方式下温室番茄的综合评价
        6.7.2 膜下微喷灌温室番茄最优布设措施模型评判
        6.7.3 基于空间法分析对温室番茄最优灌水方案方案的优化
    6.8 膜下微喷灌土壤微环境与温室番茄生长的相关关系探究
        6.8.1 土壤微环境与番茄生长相关性分析
        6.8.2 基于结构方程分析土壤微环境、作物根系与植株生长对产量的影响
    6.9 讨论
        6.9.1 灌溉方式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9.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9.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10 本章小结
7 基于不同区域的膜下微喷灌中试试验验证
    7.1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7.2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7.3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7.4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磁化水灌溉模式对土壤水盐分布与棉花生长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磁化技术原理及进展
        1.2.2 国内外微咸水灌溉的研究进展
        1.2.3 磁化水膜下滴灌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研究
        1.2.4 磁化水膜下滴灌对作物生长特性研究
        1.2.5 冬春灌溉与轮灌处理研究进展
        1.2.6 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域与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小区试验设计
        2.2.2 大田试验设计
    2.3 试验测定项目与相关计算方法
        2.3.1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2.3.2 土壤水盐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2.3.3 作物生长指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2.3.4 田间气象数据和作物光合测定
3 磁化水春灌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苗期生长的影响
    3.1 磁化水春灌对土壤保墒和盐分淋洗的效用
        3.1.1 磁化水春灌对土壤保墒效能
        3.1.2 磁化水春灌对土壤盐分淋洗及积盐量的影响
    3.2 磁化水春灌对棉花出苗及苗期各生长指标生长的影响
        3.2.1 磁化水春灌对棉花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 磁化水春灌对棉花苗期生长指标的影响
    3.3 磁化水春灌对棉花苗期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磁化水春灌对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磁化水春灌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4.1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土壤水分分布及耗水量的影响
        4.1.1 生育期内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
        4.1.2 棉花耗水量变化特征
    4.2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4.2.1 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4.2.2 生育期前后盐分及其积累量的变化情况
    4.3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棉花生长特性的影响
        4.3.1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4.3.2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4.3.3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3.4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4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棉花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5 磁化淡水与淡水轮灌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5.1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土壤水分分布及棉花耗水量的影响
        5.1.1 生育期内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
        5.1.2 棉花耗水量变化特征
    5.2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5.2.1 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5.2.2 生育期前后盐分及其积累量的变化情况
    5.3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棉花生长特性的影响
        5.3.1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5.3.2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5.3.3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3.4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5.4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棉花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5.5 磁化微咸水与微咸水轮灌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6 磁化与未磁化淡水和微咸水轮灌综合效果对比分析
        5.6.1 土壤水分分布及棉花耗水量变化特征
        5.6.2 土壤盐分分布及积盐量变化特征
        5.6.3 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棉花生长过程定量表征与综合数学模型
    6.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1.3 误差分析
    6.2 磁化水膜下滴灌棉花的生长模型
        6.2.1 株高增长模型
        6.2.2 叶面积指数模型
        6.2.3 干物质积累量增长模型
    6.3 未磁化水膜下滴灌棉花的生长模型
        6.3.1 株高增长模型
        6.3.2 叶面积指数变化模型
        6.3.3 干物质积累量增长模型
    6.4 不覆膜地面灌溉棉花叶面积指数的生长模型
    6.5 基于相对有效积温的棉花相对叶面积指数统一模型
    6.6 灌水量、施肥量和种植密度与最大叶面积综合定量关系
    6.7 棉花最大叶面积指数与籽棉产量的关系
    6.8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7)不同土壤水分和控光处理下夏大豆叶片生长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2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1.2.3 光照对作物的影响
    1.3 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量指标与方法
        2.3.1 气象指标
        2.3.2 生长指标
        2.3.3 生理指标
        2.3.4 产量和品质
        2.3.5 数据分析
3.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冠层气候的影响研究
    3.1 不同控光处理对冠层辐射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冠层温度的影响
        3.2.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冠层温度的影响
        3.2.2 不同控光处理对冠层温度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冠层相对湿度的影响
        3.3.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冠层相对湿度的影响
        3.3.2 不同控光处理对冠层相对湿度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不同处理对夏大豆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
    4.1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叶长的影响
        4.1.1 不同土壤水分对夏大豆叶片叶长的影响
        4.1.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叶长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叶宽的影响
        4.2.1 不同土壤水分对夏大豆叶片叶宽的影响
        4.2.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叶宽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长宽比的影响
        4.3.1 不同土壤水分对夏大豆叶片长宽比的影响
        4.3.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长宽比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叶面积的影响
        4.4.1 不同土壤水分对夏大豆叶片叶面积的影响
        4.4.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叶面积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5.1.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5.1.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5.2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5.2.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5.2.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5.3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荧光曲线的影响
        5.3.1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荧光曲线的影响
        5.3.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荧光曲线的影响
    5.4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5.4.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大豆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5.4.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5.5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水势的影响
        5.5.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大豆叶片水势的影响
        5.5.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水势的影响
    5.6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绿素的影响
        5.6.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大豆叶绿素的影响
        5.6.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绿素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不同处理对夏大豆产量、耗水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6.1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生育进程的影响
    6.2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产量构成的影响
        6.2.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大豆产量构成的影响
        6.2.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产量构成的影响
    6.3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耗水的影响
    6.4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品质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不同灌溉控制下限和计划湿润深度下冬小麦耗水特性及其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时灌溉控制指标研究进展
        1.2.2 基于土壤水分的灌溉控制指标研究进展
        1.2.3 适用于冬小麦的农业系统模型研究进展
        1.2.4 RZWQM模型简介及研究进展
    1.3 研究切入点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试验材料
        2.2.1 试验设计方案
        2.2.2 灌水时间及灌水定额的确定
        2.2.3 田间栽培管理
    2.3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2.3.1 土壤贮水量测定
        2.3.2 土壤贮水量计算
        2.3.3 作物耗水量
        2.3.4 生长发育过程调查
        2.3.5 籽粒产量测定
        2.3.6 水分利用效率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2.5 模型评价指标
第三章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对灌水量及麦田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3.1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下的灌水情况
    3.2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异特性
    3.3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下麦田土壤水分分布
        3.3.1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下灌水后土壤水分剖面分布
        3.3.2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对应计划湿润层深度内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3.3.3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下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层间分布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对麦田耗水情况的影响
    4.1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下的总耗水量
    4.2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下土壤层间耗水规律
    4.3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下的耗水来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对株高、叶面积的影响
    5.2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对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5.3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5.4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基于RZWQM2模型的冬小麦灌溉指标优化
    6.1 模型模拟试验方案优化
    6.2 RZWQM2模型率定和验证
        6.2.1 土壤水分模块率定和验证
        6.2.2 作物生长模块率定和验证
    6.3 冬小麦优化灌溉控制指标模拟研究
        6.3.1 不同水分处理对灌水量及灌水次数的影响
        6.3.2 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对麦田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7.1.2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对麦田水分利用的影响
        7.1.3 不同灌溉控制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1.4 基于RZWQM2模型的华北地区冬小麦灌溉控制条件的优化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限量供水条件下精准灌溉技术集成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畦灌的研究现状
        1.2.2 灌溉预报的研究现状
        1.2.3 非充分灌溉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型介绍
    2.1 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模型介绍
        2.1.1 零惯量模型介绍
        2.1.2 入渗模型
    2.2 土壤水热耦合模型
        2.2.1 土壤水分运动模型
        2.2.2 土壤温度动态模型
        2.2.3 土壤水运动方程求解
        2.2.4 土壤温度运动方程求解
    2.3 作物生长模型
        2.3.1 作物生长速率的计算
        2.3.2 水分胁迫系数
第三章 试验区概况和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3.1 试验区概况
    3.2 田间试验设计
        3.2.1 入渗试验设计
        3.2.2 水流推进试验设计
        3.2.3 土壤墒情监测
    3.3 作物灌溉试验设计
    3.4 地面灌溉水流运动参数求解
        3.4.1 入渗参数确定
        3.4.2 田面糙率的求解
    3.5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确定
        3.5.1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确定方法
        3.5.2 冬小麦复播玉米水分动态模型参数率定
        3.5.3 冬小麦复播玉米水分动态模型参数验证
    3.6 作物生长模型参数确定
        3.6.1 参数确定方法
        3.6.2 冬小麦作物生长模型参数率定
        3.6.3 夏玉米作物生长模型参数率定
        3.6.4 冬小麦作物生长模型参数验证
        3.6.5 复播玉米作物生长模型参数验证
第四章 畦田灌水技术参数优化
    4.1 灌水灌水质量评价指标
    4.2 畦田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模型
    4.3 畦田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方案
    4.4 畦田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结果
第五章 经济灌溉制度的确定
    5.1 灌溉制度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
    5.2 水文年的确定
    5.3 典型年灌溉制度优化结果
    5.4 动态灌水下限的确定
第六章 增产效益分析
    6.1 长畦短灌增产效益
    6.2 灌溉预报增产效益
        6.2.1 灌溉预报方法
        6.2.2 灌溉预报增产效益分析
    6.3 集成效益比较分析
    6.4 示范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冬小麦适宜土壤水及灌水下限指标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实现地下水压采目标的精准控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 王鸿玺,李红军,齐永青,董增波,李飞,阎超,邵立威,张喜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
  • [2]种植密度和灌溉、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状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王晓森,吕谋超,王森,蔡九茂,李迎,秦京涛,范习超,王和洲. 灌溉排水学报, 2021(09)
  • [3]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影响机理的探究[D]. 张明智.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磁化水灌溉模式对土壤水盐分布与棉花生长影响[D]. 王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温室甜瓜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郜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活化水对冬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D]. 王艳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不同土壤水分和控光处理下夏大豆叶片生长生理特性研究[D]. 上凯.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阿克苏地区成龄枣树灌溉决策模型研究[D]. 张梦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9]不同灌溉控制下限和计划湿润深度下冬小麦耗水特性及其模拟[D]. 雷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10]限量供水条件下精准灌溉技术集成效益分析[D]. 姚丽. 天津农学院, 2020

标签:;  ;  ;  ;  ;  

冬小麦适宜土壤水分及灌溉限水指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