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税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国税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当前国税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耿正洁[1](1989)在《税收论文篇目辑览》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固有特性(徐佑立)财会审1985,6,47“税收”概论辩析(蒋大鸣)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6,2,58浅谈税收抵制问题: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流(廖世忠)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6,6,23社会主义税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王绍飞)税务研究1985,2,15社会主义税收征纳关系的探讨(李大明)

郑雁[2](2016)在《晚近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的发展与启示》文中提出晚近,跨国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利润转移已经成为其逃避税的重要手段。基于无形资产的独特性和垄断性,传统正常交易原则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上的适用面临严重挑战。为了应对此种挑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本文以BEPS行动计划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的重大影响为时代背景,以美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和OECD转让定价指南为主要考察对象,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交易承认、无形资产的界定、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以及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等领域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则的形成、适用及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对比、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我国转让定价立法的应对之策。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交易确认的三大原则“经济实质原则”、“现实可行选择”和“商业理性标准”的形成、发展及适用进行探讨。传统正常交易原则适用范围的扩张表现在税务机关转让定价审查的范围从定价审查向交易架构审查的扩大,而上述原则的引入为税务机关在一定条件下行使交易否定权或重新定性权提供了依据。本章重点针对2015新指南在上述三个原则方面的新发展进行评析,指出仍需完善与改进之处。第二章对无形资产界定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美国无形资产界定相关立法及实践以及OECD转让定价指南相关规定的研究,分析在无形资产界定问题上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与发展趋势。重点围绕“商誉和持续经营价值”、“集合劳动力/在岗劳动力”以及“集团协同作用”等“软性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界定问题上的争议进行剖析,并系统评介2015新指南在无形资产界定方面的新规定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2015新指南虽未将“选址节约”等区位优势认定为无形资产,但允许在可比性分析中作为可比性因素加以考虑,发展中国家可以借此争取区位优势带来的超额利润。最后,针对我国在无形资产界定方面的最新立法发展,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第三章分别从营销型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所有权归属、价值回报三个方面探讨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晚近营销型无形资产的界定有逐渐扩大趋势,而“明线检验标准”并未成为各国普遍承认的营销型无形资产产生的判断标准,在实践中极易引发争议。在所有权归属上,系统介绍了美国财政部规章这方面的立法发展及司法实践,以及新指南对美国相关规定的借鉴与发展。在价值回报上,区分不拥有商标或商号的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价值回报和联合品牌情形下经销商的价值回报两种情形,分别进行探讨。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的发展动向可以为我国相关立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第四章探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问题。首先以美国的“最佳方法规则”和OECD指南的“最适当方法”规则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晚近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选择上的规则发展。接着,针对全球价值链下交易利润分割法的适用可行性展开研究。各国对于交易利润分割法的适用持谨慎态度,反对其扩大适用。交易利润分割法在实践中仍存在较难解决的困难,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价值链下交易利润分割法适用规则的制定,将对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规则制定,维护本国应有的税收权益。

蔡中俊[3](2016)在《广州国税大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规模快速发展,且经济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而税收管理仍是十年前确定的以属地管理为原则,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核心的模式,显然难以应对快速增长的纳税人数量和规模,更无法解决纳税人,尤其是组织架构复杂,跨地域、跨行业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涉税诉求。因此在有限的人力资源配置下,如何准确抓住工作重点,做好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是新一轮征管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成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各级税务机关均相应设置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并相应确定了定点联系企业。截止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已其定点联系企业开展了税收管理工作,各地也相应开展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本文拟在上述的背景下,针对当前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特别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国际较为先进的研究成果,以及广州国税的现状,探讨其内在的问题症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建议。全文内容大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国内外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一般性介绍。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界定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介绍大企业税收管理、风险管理等基础概念,并结合相关理论简要分析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三部分,首先介绍广州国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主要历程和工作特色,并对目前工作中凸显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第四部分对部分发达国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做法进行分析,提炼其在大企业税收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及对我们工作的借鉴和启示。第五部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大企业税收管理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并就其中核心内容—税收风险管理提出具体的流程再造建议。

洪赟[4](2019)在《大企业税收管理研究 ——以泉州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泉州市大企业税收管理为例,采用风险管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跨区域、跨行业,跨层次发展是很多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关联交易多,财务管理力量强,对税务部门的工作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意识到这一发展趋势,我国于2008年正式成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在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的指导和带领下,我国各地区的大企业管理工作初具雏形。本文用了分类管理理论、税收管理理论、税收遵从理论和专业化管理理论,泉州地区是我国第一批大企业税收管理试点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税务总局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反映了我国这方面的进步和不足。本文从该单位出发,分析泉州地区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情况,发现泉州初步建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体系,也成了一个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平台,但在工作效果、运转机制包括人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体制设置等方面。同时,参考国内外、省内外其他大企业管理机构的先进做法和教训,力求摸索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新思路。本文提出,应该树立分类分级风险管理的思想,事前预防大于事后审计,落实专业化税收管理分工的制度,才能更好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事业的发展。

袁方玉[5](2019)在《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税务部门在组织收入、调控经济等多层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日渐突出,任务趋于繁重,税务工作的必要性和税务特有的职能特殊性决定了税务部门在每个岗位和环节都处于权力和金钱考验的高风险性,出现不正之风和执法腐败的可能性比较大,随着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进行,出现了多种新的情况与问题,对内审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税务系统的内部审计管理,提高税务系统内审的执行水平,是当前税务系统应深入研究和认真实践的重要课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在回顾国内外有关内部审计目标和职能、内部审计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Z市税务局的内部审计工作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的研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通过更深入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出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的完善对策。案例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五个方面:内部审计科室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恰当、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传统审计方法限制了审计质量和成效、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薄弱等,进一步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三点,分为体制因素、素质因素和文化因素,并提出六条健全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的举措:建立审计委员会,提升内部审计科室的独立性;优化内审人才结构,提升内审队伍素质;充实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拓展内部审计职能;创新内部审计方法,提高科技含量;强化内部审计结果应用,完善问题反馈机制;完善内部审计流程、注重整改阶段优化等。本文通过对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完善对策,一方面能够对Z市税务局在内部财务审计、离任换岗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税收执法审计等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管控和遏制,确保内部审计的高效性和优质性;另一方面是为其他税务局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刘杰[6](2015)在《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文中认为公债作为一种新的财政收入形式为中国近代政府所长期使用。晚清政府以“息借商款”形式为财政筹募资金开创了中国近代政府发行公债的滥觞。此后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多次以公债作为调节财政收支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近代政府公债的运行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撑。由于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特别是完备的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迟滞,政府大多数时候摒弃“公募法”,采取间接募集法由金融机构特别是华资银行业来负责公债的发行、承募及偿还。以近代金融史长时段演变轨迹来管窥近代公债的发行历程,银行业与公债演进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关系。近代政府公债无论是对于政府财政本身功能的拓展还是对银行的经营与制度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是“公债”本身所呈现的问题,“就债论债”居多且多以政府层面和财政角度出发去阐释,对于“公债与金融”这一主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本文更加关注于近代公债“观念”——“行为实践”——“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力图通过“经营公债”的视角窥视近代银行业在公债发行、整理、政策调整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引起的制度变迁。具体则是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分析,从银行业视角,来进一步观察公债政策乃至制度的建立与调适的过程。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角度继而审视近代银政关系以及近代国家信用构建的历史镜像。从“公债”知识传播与观念源流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公债及其制度内涵自清末西学传播热潮之中传入中国。“公债”知识经历了古今词义转换与中外对接历史过程。公债知识在中国的引介、传播对晚清政商界人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近代公债与金融演变轨迹上看,外债与外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均早于内债与华资银行。在这一独特背景下,清末政府举借外债进一步刺激了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随着晚清政府公债的实践与新式华资银行的成立,早期华资银行正式启动了对政府公债的经营。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的具体实践受到了国家公债政策、银政制度安排以及近代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公债制度以及金融环境的改善,华资银行业在民国时期政府公债承销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债对银行业的影响可以从其对银行业的发展作用角度进行考察。实证分析证明公债对近代银行业资力以及盈利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对银行数量的变动并不构成直接影响。在具体经营过程之中,华资银行在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之上与政府展开了复合型博弈。同时经营公债对其本身业务制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与近代商业性质银行相对应的是,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发展与政府公债亦存在密切的关联。公债成为了国家创立中央银行重要的原始资本来源。中央银行亦获得政府授权经理公债、公开买卖公债以及参与对公债的保管等具体事务。受限于近代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环境,从效应上看,近代中央银行以公债调控金融市场的具体实效较为有限。公债风险是近代华资银行经营公债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计量实证进一步表明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面临着市场与政治的双重风险。银行业对公债经营的风险应对主要是从投资的选择以及内控制度的构建着手。为合理规避公债风险,银行业在调整自身经营、对政府债务政策发声、谋求信用保障之余,其自身亦进行了多层组织搭建与制度设计。近代华资银行业在经营公债之中还积极参与了政府三次公债整理。其中银行公会是公债整理的重要力量,银行公会积极协助银行业与政府进行交涉、同时联络商人团体共同参与公债整理并谋划公债基金的稳固,在公债整理之中发挥着联动作用。从制度变迁角度看,近代华资银行在经营公债过程中直接促进了近代公债法制建设以及国家公债基金制度的建立与演进。银行与政府协商博弈建立了新的公债管理组织,在制度创新上集中体现在银政“债权共同体”的构建。从债权信用角度上看,银行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存在紧密关系,对推进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的构建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自始终在于对信用秩序的追求。而在其具体经营公债过程之中推进了中国近代国家信用的构建与金融制度的变迁。

贾绍华[7](2001)在《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税收流失困扰着税收,也威胁着税收。税收流失的 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并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然 而,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对它的研究目前还比较 薄弱。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对其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数 是由税务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从自身的工作实践中进行经 验总结,其探讨的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 步完善,所提出的治理措施也在全面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上有一定的不足。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这一问 题展开深入研究,既是加强中国在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需 要,也是指导治理税收流失实践的需要,更是落实依法治 税、从严治队、规范管理、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 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需要。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鉴中外学者 和税务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税 收流失概念的界定与透析、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和国际比较, 以及对策探讨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税收流失的界定与透析,作为本文的第一篇,试图说明 税收流失的概念和范围。本文在分析目前学术界各种观点的 基础上,对税收流失的概念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进行了界 定。本文认为,税收流失的内涵是:根据现行法律制度,在 一定时期内本应征收而实际未予征收或未能征收的各类税 收;而税收流失的外延主要包括:偷税、逃税、骗税、抗税、 避税、吃税和包税、欠税(陈欠和死欠)、越权减免等。 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其内涵而言,税收流失作为一种杜会现象;自税收产生之日起就与之相伴相随;就其外延而言,则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不同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条件下而有所不同,如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流失的外延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流矢的外廷就不可同日而语。本文通过对税收流失的现状、手段、规模、效应进行一般理论分析;认为当前中国税收流失的现状与结果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偷逃骗税猖撅,减税免税过滥,欠税居高不下;征税人违规严重,非税收入膨胀,隐形收入较为普遍;等等。税收流失的途径复杂多样;手段五花八门;其中既有通过非法的经济手段偷。骗、欠税,也有公然通过暴力手段抗拒缴纳国家税收。税收流矢弱化了宏观调控、特别是财政调控的效应,还导致了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软化了税法;败坏了社会风气。对此;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手段和方法,只能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对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的分析,抓住典型;重点研究,来透视税收流失在各个领域内的表现形式。比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产权制度调整的新阶段,企业改制正如火如茶地进行;混合经济迅猛发展,而原有税收制度主要依据不同所有制设计;己跟不上企业改制的步伐。又如;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电子化的时代,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经济金球化和信息电子化的冲击;但税收制度却跟不上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步伐。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华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多,近年来这些企业的逃避税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们需要认真寻求应对跨国公司避税的专门策略。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信息化时代的重 摘 要要标志;但以往的税收政策在电子商务方面却是一个“真空”,如果没有相应的税收政策出台和调整;那么,网上贸易的税收将丧失殆尽。地下经济的膨胀和走私的疯狂,对税收收入的威胁不断上井,导致税收的严重流失。如此等等。 第二篇是对税收流失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本文在引用博奕论和预期效应最大化法模型等西方经济学理论对税收流失的成因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和补充;使其更切合于中国实际,从而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造成税收流失的内在原因和机制,以及治理税收流失的途径和方法,为治理税收流失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还引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对税收实现中的制度约束进行了分析,提出逃税是因制度设计不合理而产生的一种隐瞒偏好的“搭便车”行为和寻租与抽租的结果。另外,本文还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等视角对税收流失的现实根源进行了探究;认为追求畸形经济利益最大化、税收法制不完善、财税体制不规范、纳税环境恶化、征管制度和手段不健全、处罚不严等都是造成税收流失的重要原因。 第三篇是税收流失及其治理的国际比较。税收流失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现象,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遭受税收流失之苦;每一个国家在治理税收流矢过程中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研究国外治理税收流失的实践经验,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

贵州省人民政府[8](2012)在《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部分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1979年—2010年)的决定》文中提出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黔府发[2012]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及时清除阻碍改革和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维护法制统一、确保政令畅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省人民政府对1979年至2010年期间省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

汤志水[9](2011)在《中国税收征管效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税收征管是指税务部门依据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统一标准,通过一定程序,贯彻实施税收政策,有效地组织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的一系列活动。其实质是将潜在的税源变为实际入库的税收收入,它是整个税收管理体系的中心内容,是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的关键所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的效能如何,不仅反映了税务机关的征管措施、人员素质等情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实现程度及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遵从水平。税收征管效能体现的是整个征管体系运行质量,包括征管目标、征管制度、征管流程、征管措施和征管平台等保障征管工作运行的机制和载体的质量,这些机制和载体的设置、设计是否科学和合理,是否符合税收征管的实际,决定了征管效能的高低,决定了税收征管目标能否实现,进而也就影响着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社会法制文明建设等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税收征管效能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然而,与国外税收征管效能研究的丰富成果相比,国内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税收征管效能的基础理论和模型分析更多借鉴于国外的经典理论和模型,缺乏创新性和独到见解,且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实际运用未实现系统化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国税收征管效能的研究,无论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税收征管效能分析的研究框架,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借鉴西方税收效率理论,对税收征管的效能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诊释和分析。论文立足于虚实结合、纵横交叉的立体研究。既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也着力于实际操作和具体政策措施的分析;既有国内历史的沿革和现状的分析,又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既注重辩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又结合实际调查、案例分析进行。其基本思路是:从探寻税收征管效能理论依据入手,分析税收征管效能的影响因素,并据此设计税收征管效能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我国税收征管的效能状况,同时考察国外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成功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税收征管效能的对策建议。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论如下:(一)税收征管效能理论基础。本部分从公共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税收经济学等学科视角入手,探析税收征管效能的理论依据。一是对政府绩效管理的涵义、指标体系、考核技术等相关命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阐述了政府绩效管理在当代公共管理中理应承担的功能:(1)为政府减少浪费、提升绩效、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一种管理工具,进而能够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2)其系统评估与考核的数据可以而且应该作为政府激励机制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调整政府特定时期目标、成本、公共服务质量等的重要参照;(3)促使政府内部成员增强自身能力、强化竞争意识、提升责任观念,并有效规避官僚主义的侵袭与蔓延。二是较详细地论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及在税收征管中的运用。从各国的税收征管实践看,普遍存在着纳税人收入造假偷逃税,税务人员行为扭曲,贪污受贿征管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征税人与纳税人、政府与征税机关、征税机关内部等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因此,创造条件缓解或减少不对称信息的制约是提升税收征管效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工作。三是论证了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对税收征管的指导作用。政府流程再造具有流程便捷化、行为规范化、过程人性化、品质标准化等目标。这些目标与税收征管理论的目标一致,流程再造与税收征管均基于IT环境的变革,流程再造的理念凸显税收征管的理念。故而,它对税收征管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四是阐述了税收遵从理论以及提高税收遵从程度的途径。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与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效能紧密相关,纳税人遵从程度的提高意味着税收征管效能的提升。(二)征管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考察我国税收征管的实践,影响税收征管效能的因素有多个方面:(1)税收制度作为税收征管的依据,构成税收征管的制度约束。税制结构的选择、繁杂程度、以及税制与征管的适应性等均会制约税收征管的效能。(2)财税管理体制的不同,既与各级政府取得税收收入的数量比例有关,也与各级政府税收征管的积极性和税收征管的质量有关,是影响税收征管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3)组织结构及征管流程是执行税收管理和税收工作任务的体制,在整个税收征管系统中起着框架作用,有了它,系统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才能正常流通,系统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此,税务组织结构与征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税收征管运行质量和效率。(4)税收征管手段与人力资源素质也将对税收征管效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强化税收征管信息化的推广深度、覆盖范围和应用程度将有助于提升税收征管行政效率,同时还会带来税务管理的变革和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人是税收管理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做好各项税收管理工作的基础,是税务管理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税务机关的人力资源素质是影响税收征管效能的直接因素。(三)税收征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依据税收征管效能的影响因素及特性,阐述了我国税收征管效能指标体系设计应当遵循合法性原则、质量和效率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并从执法规范、提高征收率、降低成本、提升社会满意度等方面设计一套较具操作性的衡量税收征管效能的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包括税收征管质量、税收征管能力、税收征管成本、税收征管社会评价等4项一级指标,共涉及20项二级指标,基本覆盖了目前我国税务机关征管的各项业务流程,涵盖了税收征管效能评价的各个范畴。对税收征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管理与考核提出可行性操作方案。(四)税收征管效能实证分析。本部分详细论证了当前我国税收征管的效能问题,并得出较为中肯的结论:我国税收征管的执法规范性大为加强,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满意度逐步提高,税收征收率取得较大提升。然而,我国税收征管工作及效能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从登记率、申报率、滞纳金加收率、入库率、处罚率等指标来考量,我国税收征管质量有待改进;从税款征收率、征税成本率等指标来分析,我国税收征管效率有待提高;从人均征税额、税务人员综合素质等指标来看,税收征管能力有待改善;从税务工作社会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我国税务工作满意度还有差距。(五)国外税收征管效能的比较与借鉴。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为样本,从包括税制安排、征管模式、组织结构、征管手段等方面的征管体制机制和包括税源控制、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纳税服务等环节的主要征管流程两个层面来考察国外税收征管的成功做法。其经验及启示主要有: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是提高征管效能的前提条件,优质纳税服务是提高征管效能的有效途径,税务稽查是促使公民依法纳税、提高纳税遵从度的有力保障,税收信息化是提高征管效能的技术保障,专业化管理是提高征管效能的必然选择,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是提高征管效能根本保证。(六)提升我国税收征管效能的对策建议。坚持以科学化、精细化理念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围绕“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衡量标准,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与税制改革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完善税收执法行为规范和监督制约机制,健全法治化的征管制度体系;优化税收征管组织架构,再造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建立扁平化的征管组织体系;实施信息管税,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创新税收征管方式,健全专业化的税源管理体系;以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以纳税人正当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性化的纳税服务体系。

欧阳扬帆[10](2020)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研究 ——以A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世界经济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加大,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着增多,而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减税降费正是政府在此背景下立足于国家当下经济形势作出的长期的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方针政策,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出要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放水养鱼”,促进企业全面发展,更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进一步有效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构建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建立一个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有效推动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审计署2018年8月31日下发通知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开展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2018年3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对国家审计工作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这充分肯定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高度认可它在国家监督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而其中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更是在第一次中央审计委员会习近平主席讲话中强调的“三个加大”里面位列首位。在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而后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其作为国家审计中一项独立审计业务,并明确了相关职责范围。随着审计工作的推进,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功能性不断加强,在实践工作中为各项政策的落实保驾护航,在政策执行落实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的三大功能。但由于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起步较晚,从现有研究和审计实践来看,其理论和实践研究还不够完善,当下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操作模式,实际工作中面临着审计深度有限、审计重点不明确、审计资源不足等困难,不利于实践工作的开展,使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发展受到了局限,另外国家审计工作要求要做到“应审尽审”,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全过程、全覆盖还是有些困难,如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显然很重要;而减税降费不仅是当下民众关注热点,也是审计部门的重点监督对象,而且政策的落实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不仅仅是促进政策的顺利落地,也会对政策的效果进行反馈,促使改善政策,因此本文研究的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文在梳理研究减税降费政策跟踪审计的相关文献和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报告了解当前审计情况,得到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结合公共政策审计的“三维”视角与“3E”目标审计从审计目标、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等审计要素,明确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实务框架的内容,以期把握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再以A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案例为例,结合该案例探讨框架的应用。检验框架是否有效,是否能提高审计效率,最后对A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及A省执行减税降费政策方式方法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本文一方面在构建的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实务框架中,将公共政策审计“三维”视角理论结合“3E”目标审计,使审计重点更加明晰;同时也弥补了“三维”公共政策审计缺乏审计目标的不足;另一方面探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可以补充对财税类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研究,更好的推动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以期提高审计实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好的担负起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任务。

二、当前国税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国税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晚近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的发展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案例表
导言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交易的确认原则
    第一节 经济实质原则
        一、OECD指南中经济实质原则概述
        二、2015新指南对经济实质原则的发展
        三、经济实质原则适用之评析
    第二节 现实可行选择
        一、美国对现实可行选择的相关规定
        二、OECD转让定价指南对现实可行选择概念的发展
        三、“现实可行选择”概念之适用及评析
    第三节 商业理性标准
        一、19950ECD指南中“商业理性标准”的提出
        二、2008“企业重组讨论稿”对“商业理性标准”的讨论
        三、2014年“转让定价指南第一章修订讨论稿”的扩大解释
        四、对商业理性标准的反思与批判
第二章 无形资产的界定问题
    第一节 美国对无形资产界定之规定及实践
        一、概述
        二、美国立法中无形资产界定问题的争议焦点
    第二节 OECD转让定价指南对无形资产界定的探索与发展
        一、OECD旧指南对无形资产的传统界定
        二、BEPS行动计划成果对无形资产界定的新发展
    第三节 转让定价意义上无形资产界定问题的思考及启示
        一、对新指南关于“软性无形资产”规定的再思考
        二、“无形资产”的新界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三、新指南规定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章 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
    第一节 营销型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
        一、营销型无形资产的定义
        二、营销型无形资产产生的判断标准
    第二节 营销型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归属
        一、美国《国内收入法典》第482节相关规定的发展及评析
        二、OECD转让定价指南对所有权归属规定的发展
    第三节 营销型无形资产的价值回报
        一、不拥有商标或商号的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价值回报
        二、联合品牌情形下经销商的价值回报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
        一、印度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的发展动向
        二、对我国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的启示
第四章 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
    第一节 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的选择
        一、美国“最佳方法规则”
        二、OECD指南“最适当方法规则”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交易利润分割法的适用
        一、转让定价中价值链分析方法的提出
        二、OECD《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利润分割的适用》讨论稿评述
        三、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交易利润分割法适用的困难及对我国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广州国税大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征管改革是税务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1.1.2 广州国税征管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1.1.3 大企业税收管理改革创新是征管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及研究
        1.3.2 国内文献及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系统分析法
        1.5.3 实例对比法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大企业
        2.1.2 税收管理
        2.1.3 税收风险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国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广州国税大企业税收管理现状简介
        3.1.1 纳税主体
        3.1.2 税收管理组织
        3.1.3 大企业税收管理
    3.2 对广州国税大企业税收管理情况的调研访谈
        3.2.1 对基层单位的工作调研
        3.2.2 对基层单位的调研结果
        3.2.3 对大企业的调研访谈
        3.2.4 对大企业的调研结果
    3.3 广州国税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3.3.1 工作目标和定位方面欠缺精度
        3.3.2 信息技术的支撑和运用比较欠缺
        3.3.3 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结构性缺失比较明显
        3.3.4 工作程序的设计与执行不平衡
        3.3.5 税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一致
        3.3.6 风险管理法律授权有待明确
    3.4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案例分析
        3.4.1 案例基本情况简述
        3.4.2 案例的问题剖析
    3.5 当前工作存在不足的成因分析
        3.5.1 工作设想与实际诉求的矛盾
        3.5.2 工作开展的组织与协调存在缺陷
        3.5.3 大企业自身对税收风险认识不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实践经验借鉴
    4.1 美国税务机关的大企业税收管理组织架构
        4.1.1“行业+地域”的机构设置
        4.1.2 专业背景深厚的人员团队
        4.1.3 借鉴和启示
    4.2 荷兰税务机关的大企业横向督导管理模式
        4.2.1 横向督导管理的核心理念
        4.2.2 横向督导管理的基本流程
        4.2.3 借鉴和启示
    4.3 澳大利亚税务机关的大企业合作性遵从管理实践
        4.3.1 合作性遵从的工作原则
        4.3.2 合作性遵从的主要实践工具
        4.3.3 借鉴和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国税大企业税收管理中对策建议
    5.1 明确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思路
        5.1.1 以遵从提升为根本目标
        5.1.2 以税务风险内控分析为关注核心
        5.1.3 树立依法治税的工作理念
    5.2 构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5.2.1 建立税企互信的合作关系
        5.2.2 重塑风险管理流程的闭环管理
        5.2.3 探索开展风险等级分类下的应对工作
    5.3 保障税收风险管理流程运行
        5.3.1 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
        5.3.2 提升信息化应用程度
        5.3.3 提高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
    5.4 加快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落实
        5.4.1 科学部署试点运行方案
        5.4.2 加强结果分析运用
        5.4.3 发挥考核导向作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4)大企业税收管理研究 ——以泉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观点综述
        二、国内研究观点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大企业的界定
        二、大企业税收管理
    第二节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基础理论
        一、风险管理理论
        二、税收遵从理论
        三、分类管理理论
第三章 泉州地区大企业税收管理情况
    第一节 泉州地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对象集团化
        二、机构设置矩阵化
        三、税源监控规范化
        四、人才培养常态化
    第二节 泉州市大企业税收管理局风险管理典型案例分析
        一、某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典型案例分析
        二、某国有工程企业税务审计服务案例
        三、签订遵从协议
        四、接总局风险分析任务
    第三节 泉州地区大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部门和层级的协作机制不够健全
        二、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化手段不够完善
        三、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不够专业
        四、专业性税务专业化人才和管理队伍不够充实
    第四节 泉州地区大企业税收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陈旧
        二、受税收管理体制限制
        三、国内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
        四、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第四章 国内外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借鉴
        一、美国重流程和程序的大企业税收管理
        二、澳大利亚重分类重分级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第二节 国内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
        一、湖南省长沙市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
        二、江苏省苏州市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
第五章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优化措施
    第一节 完善风险管理理念和遵从产品体系
        一、树立以风险为核心、以专业为基础的管理理念
        二、开拓优化大企业遵从产品
    第二节 建立行业化、信息化、联动化为主的管理制度
        一、建立以行业价值链研究为核心的专业化管理流程
        二、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对外与对内信息与协作平台
        三、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和税务稽查配合对接的顺畅度
    第三节 优化税收人才团队建设
        一、从实践出发提升团队人员对复杂事项的应对能力
        二、全力打造行业家家式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团队
        三、以合理考评制度激发大企业税收管理团队的动力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内部审计目标和职能研究现状
        1.2.2 内部审计方法研究现状
        1.2.3 行政机关单位内部审计研究现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预期创新点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税务系统内部审计相关概念概述
        2.1.1 税务系统的概念
        2.1.2 税务系统内部审计的概念
        2.1.3 税务系统内部审计的职能
        2.1.4 税务系统内部审计的任务
    2.2 税务系统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3.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案例介绍
    3.1 Z市税务局概况
        3.1.1 Z市税务局基本情况简介
        3.1.2 Z市税务局法制科简介
    3.2 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现状介绍
        3.2.1 内部审计人员基本情况及职责安排
        3.2.2 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工作内容
        3.2.3 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政策法规依据
        3.2.4 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流程
        3.2.5 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开展情况
4.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4.1.1 内部审计科室设置不合理
        4.1.2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恰当
        4.1.3 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
        4.1.4 传统审计方法限制审计质量和成效
        4.1.5 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薄弱
    4.2 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问题成因分析
        4.2.1 体制因素
        4.2.2 素质因素
        4.2.3 文化因素
5.优化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审计委员会,提高内审科室独立性
    5.2 优化内审人才结构,提升内审队伍素质
        5.2.1 优化内部审计队伍年龄结构
        5.2.2 强化后续教育工作,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5.2.3 树立正确的内审意识,增强人员独立性
        5.2.4 完善考核评价和监督奖惩制度
    5.3 充实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拓展内部审计职能
        5.3.1 扩展内部审计具体工作范围
        5.3.2 延伸内部审计时点
        5.3.3 拓展内部审计职能
    5.4 创新内部审计方法,提高科技含量
        5.4.1 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5.4.2 多途径突破新的风险点
        5.4.3 适当分包或者外包
        5.4.4 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5.5 强化内部审计结果应用,完善问题反馈机制
        5.5.1 扩宽审计成果公开渠道
        5.5.2 完善内部审计问题反馈制度
    5.6 完善内部审计流程,注重整改阶段优化
        5.6.1 准备阶段优化
        5.6.2 实施阶段优化
        5.6.3 报告阶段优化
        5.6.4 整改阶段优化
6.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三、本文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近代公债知识的引介、传播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
    一、“公债”新知的引介与传播
        (一) 近代以前“公债”涵义及其存在形态
        (二) 清末西学中“公债”概念的输入与对接
    二、清末民国政商界对公债与金融关系的认知与实践
        (一) 早期洋务派倡导“国际金融市场举债观”
        (二) 盛宣怀等谋划建立国内公债经理机构
        (三) 民国时期新式银行家公债经营理念
    三、晚清国内公债的肇始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
        (一) 晚清政府外债与外资银行业在华的发展
        (二) 清末民初华资银行的建立与公债经营的初步展开
第二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政府公债的实践
    一、近代银行经营政府公债的环境
        (一) 国家公债制度安排以及政策环境
        (二) 近代公债市场的发展及交易网络的构建
    二、民国前期政府公债发行及银行业承购(1912-1937)
        (一) 北京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
        (二) 南京国民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
    三、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对国家财政、金融的影响
        (一) 扩大了国家财政募债方式及其募债范围
        (二) 促进近代国家财政信用的构建与演进
        (三) 推进华商证券市场发展及其制度演进
第三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与业务制度的扩展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发展效应的计量实证分析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数量与资力概况
        (二) 基于公债与银行关系的回归分析及历史解释
    二、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复合型博弈: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分析
        (一) 丰富银行业务范围与扩大获利渠道
        (二) 行业利益与政治的互动与博弈:以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公债运行为中心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银行业务制度的扩展
        (一) 公债与近代银行发钞、领券制度
        (二)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抵押放款制度
        (三)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储蓄、公债贴现制度
第四章 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经营及其影响
    一、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与政府公债的关系
    二、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的经营
        (一) 中央银行获得授权经理政府公债
        (二) 中央银行参与买卖政府公债
        (三) 中央银行参与公债的保管、调换以及还本付息
    三、近代中央银行经营公债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近代银行业对公债风险的规避与内控制度初步构建
    一、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认识
        (一)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风险的计量分析
        (二) 对公债风险认识与研究的不断深入
    二、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规避
        (一) 调整投资方向,分散公债风险
        (二) 反对借新债还旧债,协商公债承销
        (三) 谋求政府信用承诺与保证,筹划公债基金的建立及稳固
    三、多层组织网络的搭建与风险控制制度设计
        (一) 银行同业协同经营公债,组织规避风险的联合
        (二) 搭建银政共管公债基金管理制度
第六章 近代银行业与政府公债整理及制度演进
    一、近代政府三次公债整理与银行业的互动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与北京政府公债整理
        (二) 银行业与南京国民政府两次公债整理
    二、近代银行业同业组织与政府公债整理:以上海银行公会为中心
        (一) 积极谋划、参与三次公债整理
        (二) 多方谋求整理公债基金稳固
        (三) 搭建各界与行业公债整理互信渠道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制度的演进
        (一)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法制建设
        (二)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基金管理制度的演进
        (三) 近代国家与民间债权共同体的构建
结语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变迁的历史性审视
    二、国家信用、债信秩序与制度变迁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篇 税收流失的界定与透析
    第一章 概念界定:税收流失的内涵与外延
        一、 国外学者对税收流失的界定
        二、 中国学者对税收流失的界定
        三、 税收流失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章 宏观透视:税收流失的现状、手段、规模、效应分析
        一、 税收流失的现状分析
        二、 税收流失的手段分析
        三、 税收流失的规模分析
        四、 税收流失的效应分析
    第三章 税收流失的个案分析
        一、 企业改制中的税收流失问题
        二、 跨国公司避税的基本原因与方法
        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流失
        四、 地下经济与税收流失
        五、 海关走私与税收流失
第二篇 税收流失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
    第四章 税收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博弈论与税收流失分析
        二、 预期效用最大法模型
        三、 影响税收流失因素一般理论模型的修正
    第五章 税收流失的机理分析
        一、 传统的逃税模型
        二、 补充的反逃税模型
        三、 传统逃税模型修正
        四、 逃税经济模型研究的未来方向
    第六章 逃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 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解释
        二、 纳税人收入-税收收入:惊险的跳跃
        三、 税收实现机制
    第七章 根源探究:税收流失的成因
        一、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造成税收流失的内在动因
        二、 税收法律不完善是造成税收流失的法律原因
        三、 财税体制不规范是造成税收流失的制度原因
        四、 纳税环境恶化是导致税收流失的社会根源
        五、 征管不严是税收流失的直接原因
        六、 处罚不力是造成税收流失的重要原因
    第八章 探讨与思考:对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一、 税收增长与税收管埋
        二、 积极财政政策与税收流失的治理
        三、 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质或量
        四、 不容忽视的欠税与过头税
        五、 重视对弱势纳税人群体的法律援助
第三篇 税收流失及其治理的国际比较
    第九章 发达国家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一、 美国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二、 加拿大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三、 日本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第十章 新兴工业国家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一、 韩国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二、 新加坡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第十一章 香港、台湾地区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一、 台湾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二、 香港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第十二章 治理税收流失国际经验的借鉴
        一、 完善的税收制度
        二、 健全的法律保障
        三、 合理的机构设置
        四、 规范的纳税申报制度
        五、 广泛、充分的税收宣传
        六、 严密的发票管理制度
        七、 有效的源泉扣缴制度和预付暂缴制度
        八、 专业化的税务审计
        九、 严厉的税收惩罚
        十、 电子化的税收征管
        十一、 高素质、高操守的税务代理机构
第四篇 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第十三章 依法治税:治理税收流失的根本出路
        一、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中国税法体系建设的成效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 推进依法治税,治理税收流失
    第十四章 完善与优化税制:弥补税收流失的制度缺陷
        一、 优化税制理论概述
        二、 以优化税制理论为基础,优化税种结构
    第十五章 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为治理税收流失提供体制保障
        一、 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科学地界定和划分事权
        二、 合理划分税权,并赋予地方相应的税收立法权
        三、 在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四、 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规范税费关系
    第十六章 强化税收征管:截断税收流失的通道
        一、 重构税收征管模式是治理税收流失的有效手段
        二、 抓好源泉监控 加强税源管理
        三、 改进管理方法 提高征管能力和质量
        四、 强化税务稽查 提高稽查水平
        五、 清理税收减免 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六、 密切部门配合 实行综合治理
    第十七章 税收流失个案治理的对策
        一、 企业改制过程中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二、 抑制外商投资企业避税行为的治理对策
        三、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
        四、 防范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五、 打击走私与进口环节的税收流失治理
    第十八章 素质教育:治理税收流失的基础条件
        一、 树立正确的现代税收理念
        二、 中国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的原因
        三、 增强公民纳税意识的途径
        四、 加强税务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税收执法水平
        五、 坚持依法治税与以德治税,综合治理税收流失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9)中国税收征管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2 税收征管效能理论基础
    2.1 政府绩效管理理论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2.4 税收遵从理论
3 税收征管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税制安排的影响
    3.2 财税管理体制的影响
    3.3 组织结构的影响
    3.4 税收管理流程的影响
    3.5 税收征管手段的影响
    3.6 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3.7 外部环境的影响
4 税收征管效能指标体系设计
    4.1 税收征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4.2 税收征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3 税收征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管理与考核
5 税收征管效能实证分析
    5.1 税收征管质量分析
    5.2 税收征管效率水平分析
    5.3 税收征管能力分析
    5.4 纳税人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
6 国外税收征管效能的比较与借鉴
    6.1 从征管体制机制考察
    6.2 从主要征管流程考察
    6.3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7 提升我国税收征管效能的对策建议
    7.1 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总体思路
    7.2 以完善税收征管法为基础,健全征管制度体系
    7.3 完善组织架构,重组再造税收征管流程
    7.4 推行信息管税,完善税源管理体系
    7.5 优化纳税服务
    7.6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
8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研究 ——以A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政策跟踪审计文献综述
        二、减税降费审计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公共政策
        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概述
        三、“三维”视角下的政策审计模式
        四、“3E”目标审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国家治理理论
        四、政府失灵理论
第三章 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减税降费政策
        一、政策实施现状
        二、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第二节 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现状分析
        一、目前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情况
        二、政策落实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三、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开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实务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审计目标
    第二节 审计对象
    第三节 审计内容和重点
        一、政策的“形式”维度
        二、政策的“事实”维度
        三、“3E”目标审计
    第四节 审计方法
    第五节 其他事项
        一、审计程序
        二、审计依据
第五章 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案例研究
    第一节 基本情况介绍
        一、A省经济情况介绍
        二、A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及框架具体应用
        二、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优化建议
        一、A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过程管理建议
        二、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建议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当前国税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税收论文篇目辑览[J]. 耿正洁. 税收纵横, 1989(Z1)
  • [2]晚近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的发展与启示[D]. 郑雁. 厦门大学, 2016(07)
  • [3]广州国税大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蔡中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4]大企业税收管理研究 ——以泉州地区为例[D]. 洪赟. 华侨大学, 2019(01)
  • [5]Z市税务局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 袁方玉.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6]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D]. 刘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7]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D]. 贾绍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 [8]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部分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1979年—2010年)的决定[J].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2(03)
  • [9]中国税收征管效能研究[D]. 汤志水. 江西财经大学, 2011(05)
  • [10]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研究 ——以A省为例[D]. 欧阳扬帆.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当前国税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