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锡矿工人肺癌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

云南锡矿工人肺癌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

一、云锡矿工肺癌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远远[1](2021)在《延边地区135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延边地区肺癌患者在不同年龄段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为本地区肺癌的早期发现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6年12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肺癌患者1356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年龄段划分为≤44岁为青年组,45-59岁为中年组,≥60岁为老年组。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的性别、民族、吸烟史、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合并症及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分析不同年龄组病理类型与性别、民族、吸烟史、临床分期的关系等。结果:老年组男女比例为2.31:1,高于青年组1.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汉族与朝鲜族的比例为2.52:1,高于老年组1.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老年组吸烟者的构成比均高于青年组(P<0.001)。在中年组、老年组中,汉族男性的构成比均高于女性,朝鲜族男性的构成比均高于女性(P<0.05)。在青年组中,汉族不吸烟者的构成比高于吸烟者、朝鲜族不吸烟者的构成比高于吸烟者(P<0.05)。老年组鳞癌的构成比高于青年组(P<0.05)。在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中,腺癌在女性的构成比均高于男性,鳞癌在女性的构成比均低于男性(P<0.001)。在青年组、中年组中,小细胞癌在女性的构成比均低于男性(P<0.05)。在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中,病理类型与朝鲜族、汉族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全部肺癌病例中,朝鲜族鳞癌的构成比高于汉族,朝鲜族小细胞癌的构成比低于汉族(P<0.05)。在中年组、老年组及全部肺癌患者中,腺癌吸烟者的构成比均低于不吸烟者,鳞癌吸烟者的构成比均高于不吸烟者(P<0.001)。在中年组中,小细胞癌吸烟者的构成比高于不吸烟者(P<0.001);老年组高血压的构成比最高,中年组次之,青年组最低,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组冠心病、脑梗死的构成比均高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CEA的表达水平高于中年组(P<0.05)。结论:1.延边地区肺癌患者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之间在性别、吸烟史、民族、病理类型、合并症、CEA的表达等存在差异,上述三组间性别、吸烟史在汉族、朝鲜族之间无差异性。2.老年组以男性、吸烟者居多、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CEA表达水平高且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3.延边地区肺癌中朝鲜族鳞癌的构成比高于汉族,小细胞癌的构成比低于汉族。

孙璐[2](2020)在《某矿井下作业人员辐射损伤标志物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氡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气体,被吸入人体后,其短寿命衰变产物氡子体会释放出高能的α粒子损伤呼吸道和肺组织,同时部分氡及子体会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氡及其子体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归为I类致癌因素,成为吸烟之后的第二大致肺癌因素。研究表明肺癌发病风险的增高与高氡暴露相关,肺癌的比值比(ORs)随着氡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课题组在对某矿井下空气中氡浓度监测时发现矿井下工作场所空气中氡浓度较高。且历史上曾出现矿工肺癌高发,找到氡致辐射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并探索其致病机制十分重要。方法1.在矿工经常活动的矿井下和地面办公室等工作场所距地面1.5米处布放氡探测器,采用化学蚀刻固体径迹法结合连续测量法检测一年四季工作场所空气中氡浓度,按照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137报告中推荐的剂量转换参数估算矿工在井下和地面工作可能因吸入氡累积的年暴露剂量;RAD7氡探测仪测量地面办公区及食堂自来水氡浓度,使用水氡释放导致内照射剂量来估算矿工因水氡所致的内照射年剂量。2.144名矿工的队列研究,72名井下矿工为研究组,72名地上矿工为对照组。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矿工的一般情况、健康情况、从业情况、生活习惯等,结合对矿井下和地面上工作场所中一年四季空气中氡浓度的测量,使用ICRP 137号报告推荐的参数,计算出每位矿工因吸入氡及子体可能产生的累积暴露剂量。3.血常规检测指标包括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液生化指标包括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来评价血液参数。4.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井下和对照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 CDK2、CDK4、CDK6、CyclinA2、CyclinD1、CyclinE1 以及γH2AX蛋白的相对表达。5.microRNA芯片筛选氡暴露量不同的矿工各10名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Real-time PCR验证144名矿工其中四种miRNA的相对表达。6.选择5名井下矿工为研究组,5名地上矿工为对照组,按年龄排序分成5组后采用RNA-seq技术分析其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深度挖掘数据中miR-19a-3p、miR-30e-5p、miR-335-5p对应的靶基因在井下组和对照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7.使用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方法分析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氡致外周血淋巴细胞辐射损伤的机制。8.数据以GraphPad Prism 8.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两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井下与地面上工作场所空气中氡平均浓度分别为(7.5±3.1)kBq·m-3(n井下=39)和(0.28±0.14)kBq·m-3(n地面=15),据此估算得出空气中氡的年有效剂量贡献范围分别为(4.5~84.8)mSv和(1.3~12.9)mSv。2.井下组和对照组矿工年龄、BMI、吸烟指数没有明显差异。井下组累积氡暴露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和对照组矿工氡有效照射剂量范围分别为(244~1845)mSv和(4~207)mSv。3.与对照组比较,井下组矿工外周血LYM计数、NE计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矿工外周血血红蛋白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矿工外周血RBC低于对照组(n井下=28,n对照=60),PLT、WBC高于对照组(n井下=72,n对照=7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井下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G0/G1期所占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CDK2、CDK4、CDK6、Cyclin A2、Cyclin D1以及Cyclin E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井下=72,n对照=72,P<0.05);井下组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γH2AX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n井下=28,n对照=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icroRNA芯片(n井下=10,n对照=10)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croRNA,与对照组相比,高氡暴露组有15种microRNA表达下调,分别是hsa-miR-30e-5p、hsa-miR-1246、hsa-miR-451a、hsa-miR-19a-3p、hsa-miR-335-5p、hsa-miR-154-5p、hsa-miR-5100、hsa-miR-25-3p、hsa-miR-4701-3p、hsa-miR-338-5p、hsa-miR-505-3p、hsa-miR-4790-3p、hsa-miR-1290、hsa-miR-3976、hsa-miR-4762-5p、;11 种 microRNA 表达上调,分别是hsa-miR-488-5p、hsa-miR-1227-3p、hsa-miR-4770、hsa-miR-6724、hsa-miR-210-5p、hsa-miR-3605-3p、hsa-miR-1181、hsa-miR-6880-3p、hsa-miR-6796-3p、hsa-miR-3154、hsa-miR-1825。其中,差异表达倍数大于2倍的miRNA有5种,分别是hsa-miR-30e-5p、hsa-miR-1246、hsa-miR-451a、hsa-miR-19a-3p、hsa-miR-335-5p。Real-time PCR验证了两组矿工外周血(n井下=72,n对照=72)血桨miR-19a-3p、miR-30e-5p、miR-335-5p、miR-451a,井下组矿工四种mi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6.RNA-Seq技术分析结果显示,5组矿工共有的差异基因有CCL3L3、CCL3L1、105369230、CCL4L2、LAIR2、TMED7-TICAM2、LOC112268337、MC1R和S100B,其中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后涉及细胞进程、环境信息处理、人类疾病以及免疫、内分泌和发育系统等,相关的信号通路涉及Toll样受体通路、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NF-kappa B信号通路等。对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mRNA测序结果进行深度挖掘,井下组miR-19a、miR-30e以及miR-335对应靶基因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7.TargetScan、miRBase 以及 miRanda 预测靶基因显示,CCNA2 和 CCND1(分别编码 CyclinA2 和 CyclinD1)是 miR-19a 的靶基因;CCNE(编码 CyclinE)是miR-30e的靶基因;CDK2(编码CDK2)是miR-335的靶基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yclinA2、Cyclin D1与miR-19a呈负相关(P<0.05),Cyclin E1 与 miR-30e 呈负相关(P<0.05),CDK2 与 miR-335 呈负相关(P<0.05)。8.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LYM计数、NE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CDK2、CDK4、CDK6、Cyclin A2、Cyclin D1、Cyclin E1 的表达以及血浆miR-19a-3p、miR-30e-5p、miR-335-5p、miR-451a的相对表达均与氡累积暴露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以及RNA-seq测序技术筛选井下矿工血样,寻找新的氡致辐射损伤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分析不同累积氡暴露矿工的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探讨氡致外周血淋巴细胞辐射损伤的机制,并得到以下结论:外周血LYM计数、NE计数可能成为评价氡致辐射损伤的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 γH2AX,CDK2、CDK4、CDK6、CyclinA2、CyclinD1、CyclinE1 等蛋白以及血浆中miR-19a、miR-30e、miR-335以及miR-451a等有可能成为氡辐射损伤潜在生物标志物。

韦梦娜[3](2020)在《基于队列的低剂量螺旋CT用于肺癌筛查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患者首诊时处于晚期阶段,五年生存率低,因此开展肺癌早诊早治工作至关重要。201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NLST)证明,低剂量螺旋 CT(low dos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LDCT)和胸部X线相比,可以降低20%的肺癌死亡。目前,LDCT用于中国人群肺癌筛查的证据依然有限。目的本研究基于国家医改重大公共卫生专项“中国农村肺癌早诊早治项目(the Lung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in Rural China,LungSPRC)”,探讨 LDCT 用于中国人群肺癌筛查的可行性,为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高危人群选择标准和筛查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我国肺癌早诊早治进程,改善国民健康。方法2014年,云南省个旧市被选为“中国农村肺癌早诊早治项目”的项目点之一。2014年06月至2014年12月,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云锡公司、宝华社区、上河社区、鄢棚村和新寨村选取40~74岁的研究对象在个旧市建立了一个前瞻性LDCT肺癌筛查队列。愿意参加LDCT肺癌筛查的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首先接受基线问卷调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职业暴露史、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和癌症家族史),问卷调查结束后,研究对象到当地的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和个旧市人民医院参加基线LDCT筛查。根据不同筛查结果,研究对象将接受CT复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者直接进入临床治疗阶段。没有确诊为肺癌的研究对象继续参加年度筛查,诊断为肺癌的患者则退出研究。截止2019年08月,项目共进行了一轮基线筛查(T0)和4轮年度筛查(T1、T2、T3和T4)。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筛查参与率、阳性检出率、肺癌检出率、早诊率、治疗率和肺癌临床特征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间有无差异。采用IBM 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本情况:2014年06月至2014年12月,共有2,006名有完整基线LDCT筛查结果的研究对象被纳入LDCT肺癌筛查队列。根据LungSPRC高危人群定义,排除冶炼史时间不明31人和年龄>74岁的6名筛查对象后,本研究高危人群共有1,411人,非高危人群共有558人。(2)筛查依从性:LDCT肺癌筛查依从性高,基线筛查参与率为98.4%。84.5%的筛查对象至少参加了一次年度LDCT肺癌筛查。教育水平、氡暴露时间和是否矿工是肺癌筛查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不同性别人群和不同年龄人群的筛查依从性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3)阳性检出率:基线筛查和年度筛查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和9.0%。高危人群阳性检出率(11.4%)高于非高危人群(5.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吸烟状况、是否矿工和氡暴露时间是阳性检出率的影响因素。(4)肺癌检出率:截止2019年08月31日,本研究共确诊40例肺癌,其中35例为筛查检出肺癌,1例为期间肺癌,4例为筛查后肺癌。基线筛查和年度筛查的肺癌检出率分别为0.4%和0.6%。高危人群的肺癌检出率(2.1%)高于非高危人群(0.9%),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3)。性别、教育水平,吸烟状况和吸烟指数是肺癌检出的影响因素。(5)筛查检出肺癌的临床特征:LDCT可以有效检出早期肺癌(包括Ⅰ期和原位癌)。筛查检出肺癌中,早期肺癌所占比例最大,为59.4%,且由基线筛查(T0)的37.5%上升到T4轮筛查的75.0%。腺癌是最常见的组织病理类型,占54.8%;鳞癌是第二常见的组织病理类型,占35.5%。周围型肺癌比中央型多,右肺较左肺多发。(6)治疗率:筛查检出肺癌的治疗率高,在90%以上。非筛查检出肺癌中,1名期间肺癌患者不配合随访工作,治疗情况不清楚;诊断为筛查后肺癌的4名患者,2人拒绝治疗,2人治疗情况不清楚。(7)肺癌生存情况:诊断为肺癌的40名患者,共有11名患者已经死亡。肺癌发病部位、肺癌病理类型、肺癌分期和筛查结果影响患者的生存状况。(8)不同特征人群的肺癌风险:符合LungSPRC高危人群定义者的肺癌发病率为513.31/10万人年。按照NLST标准,1,969人中只有491人符合NLST标准,其肺癌发病率为877.41/10万人年。矿工肺癌发病率高于非矿工,发病率分别为468.85/10万人年和308.49/10万人年。基线筛查结果阳性者(1,025.90/10万人年)肺癌发病率高于结果阴性者(259.27/10万人年),且筛查结果阴性者的发病率低于总人群(417.93/10万人年)。结论LDCT用于肺癌筛查在个旧市取得了良好效果。群众筛查依从性高,LDCT可以有效检出早期肺癌,提示LDCT肺癌筛查应用于中国人群是可行的。不同个体特征人群的肺癌风险不同,为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LDCT肺癌筛查高危人群定义和筛查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将来还需要开展更多研究,尤其是随机对照试验累积证据探讨最佳的LDCT肺癌筛查策略。

关海舰[4](2020)在《NFKB1、IκBα基因及环境交互作用与新疆肺癌发生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NFKB1和IκBα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探究NFKB1和IκBα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对肺癌发生风险的交互作用。方法:选择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肺癌人群,共150例,对照组来源于同期到医院体检的150例健康人群。使用中国城市癌症筛查问卷收集人群的一般资料,如年龄、生活方式、家族史等。每个样本收集1ml外周静脉血,采用RFLP-PCR法进行分析,对rs28362491、rs3774963、rs696、rs3138053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调整了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后,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食用水果>2.5斤/周(OR=0.093,95%CI:0.010-0.841,P=0.034)、饮茶(OR=0.099,95%CI:0.042-0.232,P=0.000)与降低肺癌发生的风险有关;食用畜肉>7两/周(OR=4.208,95%CI:1.761-10.056,P=0.001)、厨房油烟较多(OR=4.863,95%CI:2.225-10.631,P=0.000)、吸烟>20年(OR=7.476,95%CI:1.543-36.223,P=0.011)、精神压力大(OR=12.628,95%CI:4.861-32.801,P=0.000)、高血脂(OR=6.943,95%CI:1.264-38.123,P=0.043)均可能促进肺癌的发生。NFKB1-rs28362491、rs3774963及IκBα-rs3138053多态性,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肺癌发生风险有统计学差异。研究对象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结果显示,模型(rs28362491,rs3774963,rs696,rs3138053)为最优模型;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中,模型(rs28362491,rs3774963,rs696,rs3138053,食用水果,吸烟,饮茶,精神压力,肺部疾病史,高血脂)为最优模型。结论:NF-κB通路中,NFKB1基因rs 28362491、rs3138053及IκBα基因rs3138053多态性与肺癌发生风险有相关性,未发现IκBα基因rs696多态性与肺癌之间的联系。

高冬青,王家林[5](2019)在《肺癌危险因素研究现状》文中认为目的肺癌目前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居世界癌症中的第一位,是我国人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本文探讨肺癌的危险因素,为肺癌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肺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和Meta分析"作为中文关键词,"lung cancer,risk factors,case-control study and meta-analysis"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09-12-31-2019-01-01发表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中文文献58篇,英文文献280篇。纳入标准:(1)肺癌的危险因素;(2)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3)肺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根据纳入标准分析文献54篇(中文17篇,英文37篇)。结果香烟烟雾产生的尼古丁及其代谢物可通过促进细胞增殖、血管生成、浸润,上皮细胞间质样转化及促肿瘤生长相关的自分泌循环来促进肿瘤的生长;暴露于二手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是未暴露者的1.31倍;有慢性肺部疾病、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的非吸烟者比没有这些病史的人患非小细胞肺癌的危险性高;PM2.5中含有致癌物多环芳烃的气道暴露诱导人体内的脂质代谢加快肺癌的进展;家庭用煤、建筑材料和室内装修材料释放出的气体氡与肺癌发病有关;有肿瘤家族史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是没有肿瘤家族史的2.47倍;二氧化硅、石棉、无机砷、棉尘等职业暴露使肺癌发病的危险性升高;健康的饮食模式与其风险降低有关;工作强度大、睡眠质量差、性格急躁、缺乏解压途径是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与肺癌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肺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结局,其病因结构复杂。对肺癌发生的确切病因仍需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分子流行病学等学科作进一步的研究,为肺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瞿述根[6](2019)在《北方某单位60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对我国北方某核工业单位自建立以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的职工进行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及其他疾病死亡情况,以客观评价该单位人员60年的健康状况,重点观察辐射暴露对职业健康的影响;同时将该人群纳入前瞻性研究队列,收集基线资料,介绍辐射暴露与队列基线的现状;再对国际核工业从业人群实体肿瘤死亡状况进行荟萃分析,以期进一步佐证辐射暴露与职业健康的关系,为制定核工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标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辐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参考辐射流行病学理论和研究进展,借鉴相关标准模板,编制“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框架。结合到核工业北方某单位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根据调查现场出现的问题与建议进行客观修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死因分析:获得该单位职工基本信息、辐射暴露职工放射工龄,并对该单位自组建以来到2017年12月31 日的所有死亡职工进行死亡信息核查,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时间、根本死因及职业岗位等,再根据随访终点时间与刚开始工作时间计算研究人群的累积随访人年。分性别和年龄别计算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死亡率,以2010年全国死亡率分别计算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并对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群相应死亡率进行比较。基线调查:将该单位所有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纳入前瞻性研究对象,于2017年10月10日到2018年7月23日,进行健康体检及血样采集,检查的内容包括内、外、眼、心电图、胸片、B超、血常规、生化,肿瘤标注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癌抗原(Cancer antigen)125。同时根据自愿原则,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生活史、家族遗传史、职业变动史、体育活动、睡眠及疾病医疗情况,并采用标准的方法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所有血样现场离心,分离血清和血浆,超低温保存备用,并对两组人群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介绍。荟萃分析:通过检索Pubmed和Embase两大数据库中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所有发表的英文文献,经过标题、摘要、全文和内容的四层筛选,确定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和质量,并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摘录,使用STATA软件对国际核工业职工的实体肿瘤死亡率的SMR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团体标准:建立《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综合集成创新,既有经典流行病学特征,又适合辐射暴露人群。该标准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和质量控制等9部分内容和5个资料性附录。其中调查设计就建议辐射流行病学应明确调查对象范围、调查内容及结局的判定,并要求调查辐射剂量学资料及相应分子生物学信息。资料整理与分析要求既包括传统分析性流行病学相关指标,同时应具有辐射特性的超额相对危险度(Excess risk ratio,ERR)和相对危险系数等,并列出质量控制措施。死因分析:该单位累积有7260位职工,共随访259593人年。其中1049人死亡,标化后死亡率为404.09/105,SMR(95%CI)为0.61(0.58-0.64)。恶性肿瘤死亡 442 人,标化后死亡率为 177.56/105,相应 SMR(95%CI)为 0.96(0.94~0.98)。暴露组的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Top-10肿瘤及其他疾病与非暴露组的死亡密度比(mortality density ratio,MDR)均小于1,除淋巴瘤外,非暴露组人群Top-10肿瘤的死亡率均高于暴露组,随着年龄的增加,MDR下降并趋于稳定。基线情况:该队列研究共收集了 3301份基线调查问卷,其中男女分别占56.3%、43.7%,男性的身体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率、血压均显着高于女性。暴露组男性人数显着多于女性,非暴露组则相反。暴露组的平均年龄、身高、体重、腰围、BMI均高于非暴露组,P<0.05。同样暴露组人群吸烟率、饮酒率、喝茶率、体育运动率、夜班工作率及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均高于非暴露组,P<0.05。该队列男性放射工作暴露平均286个月,女性269个月,P<0.05,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放射人群数量呈双峰分布,不同年龄段性别间平均放射工龄差异不大。荟萃分析:对纳入的27篇国际核工业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发现,合并后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的SMR(95%CI)分别为0.88(0.83-0.94)、0.80(0.71-0.90)。进一步对每个实体肿瘤进行分析发现,除脑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前列腺癌外,其余恶性肿瘤的SMR均小于1。敏感性分析显示实体肿瘤、肺癌的SMR不存在异质性且Q值显示无发表偏倚。结论:1、《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经过核工业北方某单位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我国各相关行业开展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的指导性文件。2、该单位自组建以来,职工整体死亡率低于2010年全国水平,但部分实体肿瘤死亡率高于全国水平,与国际核工业队列研究结果相似。3、该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及其他疾病死亡率均低于同期非暴露组,LDIR不会增加死亡风险,存在健康工人效应。除脑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外,荟萃分析佐证了辐射暴露不会增加其他肿瘤死亡风险。4、本研究在国内放射工作人群中建立了首个前瞻性研究队列,基线数据丰富、资料真实、可靠,为全面分析放射性职业暴露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提供了详细的基础资料,并为今后从事相关辐射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赖汉鹏[7](2019)在《铁矿生产性矽尘长期接触致健康损害的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生产性矽尘是我国最常见的职业有害因素,长期接触矽尘可对职业人群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为此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述以往相关研究,我们发现仍存在一些不足:(1)缺乏长期接触生产性矽尘导致矽肺发病率的系统报告;(2)吸烟在产业工人中十分普遍,但吸烟是否影响矽尘接触与工人矽肺发病或者死亡的关系?(3)矽尘接触和吸烟是否对心肺疾病死亡或总死亡存在联合效应,对工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是否大于单纯生产性矽尘接触或者单纯吸烟对工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为评价长期生产性矽尘接触的健康危害,我们利用已建立的某铁矿自1960年1月1日至1974年12月31日在册且工作一年以上全部员工(共7665人)的队列,随访至2012年12月31日。收集铁矿各工作岗位历年空气粉尘监测资料并进行粉尘浓度测定,评价生产性粉尘暴露情况。从职工医院收集队列成员历年体检和矽肺诊断资料,定期更新死亡成员的死因信息,通过问卷获取工人的吸烟信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并对汇总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逻辑检查。本研究旨在阐明铁矿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浓度的历年变化趋势,分析长期矽尘接触与工人矽肺发病风险以及各类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探讨生产性矽尘导致矽肺发病的规律,以及矽尘接触与吸烟对各类疾病死亡的联合影响,为制定工作场所矽尘危害防治措施和职业工人健康监护措施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铁矿生产性粉尘的接触水平评价目的呼吸性粉尘更能反映粉尘对健康的损害,但我国在2010年前没有开展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同时为方便与国际上同类研究成果的比较,本部分对我国总粉尘浓度与欧美国家的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方法进行平行测定和分析比较,并建立我国总粉尘与呼吸性粉尘的函数换算关系式。同时,利用铁矿不同岗位历年的生产性粉尘浓度测定结果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1.在工作场所按相关标准选取采样点,将美国和欧洲个体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分别遵循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委员会(ACGIH)和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制订的粒子呼吸性粉尘分离曲线)以及我国总粉尘采样器平行放置;欧美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连续采样2 h以上,而我国总粉尘分时段多次采样15 min。用滤膜质量法测得粉尘浓度。利用较大量平行采样的测定结果拟合中国总粉尘与美国、欧洲呼吸性粉尘的函数关系式。2.利用上述函数关系式将铁矿19532012年监测的空气总粉尘浓度转换为呼吸性粉尘浓度,并分析全铁矿及井下矿场、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在不同监测时段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变化趋势,尤其是采取粉尘控制措施后的变化情况。3.根据国家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评价全铁矿不同岗位包括井下矿场、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在不同监测时段的呼吸性粉尘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要求。结果1.我国与美国、欧洲的粉尘测定结果一致性好,我国总粉尘浓度和欧洲总粉尘浓度相关系数为0.949(P<0.001),与美国总粉尘浓度相关系数为0.965(P<0.001);我国总粉尘浓度与欧洲呼吸性粉尘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781(P<0.001),与美国呼吸性粉尘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74(P<0.001)。经拟合铁矿空气总粉尘浓度与呼吸性粉尘浓度的函数关系式为:欧洲方法:呼吸性粉尘浓度=0.1878×总粉尘浓度;美国方法:呼吸性粉尘浓度=-0.0007×总粉尘浓度的平方+0.1432×总粉尘浓度,鉴于我国呼吸性粉尘测定方法采用欧洲方法,我们使用前者进行了呼吸性粉尘浓度的转换。2.铁矿历年空气呼吸性粉尘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井下矿场稳步下降,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在下降中有所波动。对不同工种呼吸性粉尘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井下矿场工种:矿石采掘工种>支持工种;机车运输工种:机车操作工种>辅助工种;选矿车间工种:铸造工种>破碎/分选工种。3.全铁矿、井下矿场、机车运输以及选矿车间空气呼吸性粉尘浓度逐年下降。1950年代全铁矿和井下矿场、机车运输以及选矿车间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均值分别为1.89±1.16 mg/m3、2.35±1.31 mg/m3、1.61±0.99 mg/m3和1.58±0.92 mg/m3,对比0.7mg/m3的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约14倍;1958年至1960年铁矿开始采取通风除尘措施后,工作岗位呼吸性粉尘浓度逐年下降,超标幅度均逐渐缩小;1980年后又进行了全矿的除尘改革,全铁矿和井下矿场、机车运输以及选矿车间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均值分别为0.42±0.21 mg/m3、0.48±0.15 mg/m3、0.42±0.23 mg/m3和0.36±0.23 mg/m3,均已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结论我国粉尘测定方法与欧美国家测定方法基本一致,结果相关性高;铁矿工作场所呼吸性粉尘浓度在1950年代初远远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采取降尘措施后的铁矿所有岗位的呼吸性粉尘浓度逐年下降,1980年后所有岗位均已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第二部分铁矿矽尘接触工人的矽肺发病特征目的为评估长期生产性矽尘接触与矽肺发病的关联,本部分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探讨了铁矿矽尘接触工人矽肺的发病特征,通过工种-矽尘接触矩阵估算个体累积矽尘接触水平,分析矽尘累积接触和矽肺发病之间的关联,以及吸烟在其中的作用,旨在为矽肺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队列中3658名生产性矽尘接触工人,排除1960年以前矽肺患者,随访至2012年底。搜集成员基本资料、工作史、吸烟信息和历年矽肺诊断报告,并于2012年至2015年由具备尘肺诊断资质的专家对所有X线胸片进行重新阅片,按2009年《尘肺病诊断标准》进行期别判定。利用第一部分结果将铁矿历年呼吸性粉尘浓度转换为矽尘浓度,建立工种-矽尘接触矩阵,并结合工人既往工作史估算所有矽尘接触工人的个体累积矽尘接触量。2.统计分析:用寿命表法比较不同工作岗位工人的矽肺累积发病率,并按吸烟情况进行了分组计算;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矽尘接触、工作岗位和吸烟对工人矽肺发病风险的影响;用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矽尘接触和吸烟对工人矽肺发病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预测不同矽尘接触量和接触时间的发病风险;基于累积矽尘接触量与矽肺人年发病率的关系,用寿命表法预测未来矽肺的新发病数。结果1.铁矿3658名矽尘接触工人中共诊断332名矽肺患者,其中井下矿场、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分别为:112、178和42例,I期、II期和III期矽肺为231、69和32例。矽肺人年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8.90/105和10.36%,累积矽尘接触量与矽肺发病风险呈现接触-效应关系,累积矽尘接触量每升高1 mg/m3-y,矽肺发病风险相应升高37.5%。2.矽肺患者中有吸烟史和从不吸烟者分别为271和61名,吸烟工人的发病风险为不吸烟工人的1.63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矽尘接触量每升高1mg/m3-y,吸烟者与不吸烟工人的矽肺发病风险相应升高39.1%和35.0%。3.矽肺患者中,晚发型矽肺、矽肺合并结核和I期矽肺晋期的比例分别为51.20%、23.80%和23.26%。I期至Ⅲ期矽肺患者中结核伴发率分别为16.88%、33.33%和53.13%。矽肺患者总体平均晋期时间为6.71±5.45年,井下矿场作业、35岁以前诊断矽肺以及伴发结核患者易出现晋期,其平均晋期时间分别为7.95±6.06年、14.08±6.47年、7.02±5.40年。4.随着矽尘浓度升高和接触年数的增加,矽肺发病风险呈上升趋势;当接触水平和接触年数近似时,吸烟工人的发病风险为不吸烟工人的1.201.35倍;按照当前矽尘接触水平继续工作,预测队列人群于2012年随访结束后还将出现218例新发病例。结论铁矿的累积矽尘接触量与矽肺发病风险存在显着的接触-效应关系;随着累积矽尘接触量的升高,矽肺发病风险相应升高;吸烟明显增加矽肺发病风险。第三部分铁矿工人的死亡特征和死因分析目的为评价吸烟和矽尘接触对工人死亡的影响,本部分探讨矽尘接触和吸烟与各类疾病死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矽尘接触与吸烟对于工人死亡可能存在的联合效应,旨在降低工人死于各类疾病的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研究对象:纳入全体队列成员共7665名工人,随访其生命状态至2012年底,其中1986年前为回顾性随访,之后为前瞻性随访。搜集成员基本资料、工作史、死因信息和吸烟信息;个体累积矽尘接触量计算同第二部分;问卷收集研究对象每日吸烟数和吸烟年数,并估算工人吸烟包年数;主要死因信息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分类,84.5%的死因来源于职工医疗记录,15.3%来源于铁矿死亡证明,0.2%来源于口头叙述。2.统计分析:以1970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死亡率为参照,计算铁矿工人各类疾病死因的期望死亡人数,进而估算标准化死亡比;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工作岗位、矽尘接触和吸烟分组工人的生存时间和累积生存率;用寿命表法比较不同死因的累积死亡风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累积矽尘接触量和吸烟包年数对各类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交互作用协同指数(SI)、相乘交互项以及人群归因危险度(PAR)百分比探讨矽尘接触与吸烟对于工人的各类疾病死因可能存在的联合效应。结果:1.铁矿队列共死亡2814例,人年死亡率和死亡比例分别为891.15/105和36.71%,标准化死亡比为1.49,平均死亡年龄为64.10±12.66岁。主要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性疾病。2.矽尘接触工人和非矽尘接触工人的人年死亡率分别为1042.03/105和751.60/105。矽尘接触工人的总死亡风险为非矽尘接触工人的1.301倍,矽尘接触工人的恶性肿瘤、肺癌、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分别为非矽尘接触工人的1.349、1.682、1.438、1.571、3.129和2.03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矽尘接触量每升高1 mg/m3-y,总死亡风险相应升高11.8%;肺癌、心血管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矽肺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相应升高17.7%、21.4%、35.1%、40.9%、38.8%和25.8%。累积矽尘接触量与总死亡、肺癌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肺源性心脏病死亡、呼吸性疾病死亡、矽肺死亡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存在接触-效应关系。3.吸烟工人和不吸烟工人的人年死亡率分别为922.99/105和829.95/105。吸烟工人的恶性肿瘤、肺癌、肺源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和矽肺死亡风险分别为不吸烟工人的1.675、4.208、1.977、1.502和2.44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包年数每升高1包年,总死亡风险相应升高0.1%,恶性肿瘤、肺癌、呼吸性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相应升高0.7%、2.3%、0.6%和0.9%。吸烟包年数与恶性肿瘤死亡、肺癌死亡、呼吸性疾病死亡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存在接触-效应关系。4.矽尘接触且吸烟工人的总死亡风险为非矽尘接触且不吸烟工人的1.344倍。矽尘接触且吸烟工人的恶性肿瘤、肺癌、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矽肺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分别为非矽尘接触且不吸烟工人的2.196、6.586、1.709、1.690、3.931、5.052、8.658和3.7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矽尘接触与吸烟对于总死亡和肺癌死亡存在明显超过相加模型的联合效应。总死亡的12.56%归因于单纯矽尘接触,5.50%归因于单纯吸烟,21.20%归因于同时矽尘接触与吸烟;恶性肿瘤、肺癌、心血管疾病和呼吸性疾病死亡分别有14.28%、24.56%、17.29%和50.40%归因于单纯矽尘接触,分别有30.87%、67.97%、10.96%和24.93%归因于单纯吸烟,分别有48.34%、81.38%、35.68%和76.02%归因于同时矽尘接触与吸烟。结论矽尘接触与工人总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性疾病死亡风险存在显着的接触-效应关系,吸烟与工人恶性肿瘤死亡和呼吸性疾病死亡风险存在显着的接触-效应关系;矽尘接触且吸烟对总死亡和肺癌死亡风险具有联合效应,超过简单相加效应。

赵文淘[8](2019)在《DCUN1D1促进个旧矿工肺鳞癌增殖和侵袭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首位。肺癌以鳞癌和腺癌为主,其中肺鳞癌治疗手段单一,缺乏包括靶向药物在内的针对性的有效治疗药物,预后差。云南个旧是中国最大的锡工业基地,锡矿工人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正常人群的20多倍,位居全世界榜首,个旧锡矿矿工肺癌(简称个旧矿工肺癌)一直都是全球高发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1]。令人关注的是,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提示氡子体、砷暴露是导致个旧矿工肺癌高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且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鳞癌占71.2%,腺癌仅占9%)[2-4],提示个旧矿工肺癌可能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这也使得个旧矿工肺癌成为很好的研究化学致癌物致癌的人体模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个旧矿工肺癌发病机制至今未阐明。因此,深入探讨个旧矿工肺癌的驱动基因和发病机制,将为肺鳞癌、特别是砷化物等化学致物致癌的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本研究经过基因芯片筛选出在个旧矿工肺癌的癌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DCUN1D1,经免疫组化验证后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肺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方面的生物学功能,通过Western blotting信号通路及可能作用靶点筛选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其在非个旧矿工肺鳞癌癌组织中的表达相比,DCUN1D1在个旧矿工肺癌的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而且随着个旧矿工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提高(I期、II期、III期),DCUN1D1的阳性表达率也逐渐升高。DCUN1D1促进个旧矿工肺鳞癌细胞及ATCC肺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该基因对肺鳞癌细胞凋亡无影响。增殖方面具体体现为:抑制DCUN1D1表达后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15、p16、p21、p27、p53的表达上调,细胞周期促进因子Cyclin E1的表达下调,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细胞增殖能力减弱。从翻译后修饰的角度考虑,DCUN1D1作为可促进类泛素化过程的E3泛素连接酶,抑制DCUN1D1的表达后,可能导致了 p53的类泛素化修饰减弱,p53的转录活性增强,p53蛋白表达升高,p53进一步上调p21的表达,使得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最终导致细胞增殖能力减弱。迁移及侵袭方面具体体现为:抑制DCUN1D1后EMT相关基因无明显变化,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随DCUN1D1的降低而明显下调;结合既往文献报道结果及我们的研究结果,说明抑制DCUN1D1后肺鳞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减弱与MMP-2的表达下调直接相关,而与EMT无关。结合DCUN1D1发挥转录因子的作用直接转录调控Hedgehog(HH)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Gli1表达的文献报道结果,及我们研究发现抑制DCUN1D1表达后Gli-1的表达也相应降低的结果,我们还推断DCUN1D1也极有可能直接转录调控Gli1的表达,通过HH信号通路而发挥促增殖、促侵袭转移的生物学作用。

赵柳馨[9](2018)在《miR-34a在地方性肺癌细胞XWLC-05和YTMLC中的作用及其靶位点》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mi R-34a在地方性肺腺癌细胞株XWLC-05、肺鳞癌细胞株YTMLC及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mi R-34a在地方性肺腺癌细胞株XWLC-05、肺鳞癌细胞株YTMLC以及普通肺腺癌细胞株H157的增殖、迁移、侵袭中的作用并验证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XWLC-05和YTMLC中的相关靶蛋白。方法:复苏并传代人地方性肺癌细胞株XWLC-05、YTMLC,普通肺癌细胞株H157,将XWLC-05、YTMLC、H157三株细胞分为三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采用p GCMV/EGFP-hsa-mi R-34a mimics进行转染;阴性对照组采用脂质体介导空质粒p GCMV/EGFP-NC进行转染;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RT-PCR检测mi R-34a在多种肺癌细胞株中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划痕试验比较各组细胞的迁徙能力;每组样本的侵袭能力采用Trans-well法来检测;采用MTT试验比较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对于凋亡的定性测定使用透射电镜实验方法;对各组样本凋亡的相对数量进行定量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试验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每个组细胞中m RNA表达情况;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对各组细胞中靶基因(Pten、YY-1和CDK-6、C-MET)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将肺上皮细胞BEAS-2B作对照,mi R-34a在XWLC-05、YTMLC、H157、A549几株非小肺癌细胞中表达情况都相对较低。实验组(转染mimics-34a)细胞相对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来说,其生长能力远低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侵袭能力明显减弱;显微镜下也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而流式细胞术检验出细胞的凋亡比值明显升高。在XWLC-05、YTMLC非小肺癌细胞株中,转染组细胞中mi R-34a的表达上调,CDK6的m RNA表达水平及蛋白水平下调(P<0.05),而PTEN、YY-1的m 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提高(P<0.05),C-MET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过表达的mi R-34a可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及迁移,其相关靶蛋白的上调或下调提示mi R-34a可作为肺癌治疗的分子靶点。Mi R-34a可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调控路径,上调或下调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蛋白因子(PTEN、YY1、CDK6),从而实现对癌细胞迁徙、转移等行为的抑制。而与普通肺癌细胞株H157相比,XWLC-05和YTMLC细胞株在细胞功能与分子功能上与其无明显差异,宣威肺腺癌(XWLC-05)和个旧肺鳞癌(YTMLC)与普通肺癌相比是否有明显的生物学差异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李媛秋,么鸿雁[10](2016)在《肺癌主要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有大量文献和统计研究确定了肺癌相关危险因素。其中最肯定的危险因素为吸烟,但引起肺癌的其他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却很不一致,如雌激素、饮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全文结合国际癌症研究所有关人类致癌物评估的结果,对近年来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我国人群的肺癌研究进行阐述。我国云南锡矿工职业暴露和筛查队列、云南宣威肺癌高发现场、上海女性健康队列等揭示了吸烟、室内燃煤污染、职业性氡暴露、非吸烟女性雌激素与肺癌的关系。

二、云锡矿工肺癌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锡矿工肺癌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延边地区135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2.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1.1 不同年龄组与性别、吸烟史、家族史、民族的比较
        3.1.2 不同年龄组民族与性别的比较
        3.1.3 不同年龄组民族与吸烟史的比较
    3.2 临床分期
    3.3 病理类型分布特点
        3.3.1 不同年龄组病理类型与性别的比较
        3.3.2 不同年龄组病理类型与民族的比较
        3.3.3 不同年龄组病理类型与吸烟史的比较
        3.3.4 不同年龄组病理类型与临床分期的比较
    3.4 合并症
    3.5 CEA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肺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某矿井下作业人员辐射损伤标志物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氡水平测量及相关剂量贡献估算
    1. 空气中氡浓度测量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2. 自来水氡浓度测量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血液学指标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一、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周期调控蛋白以及γH2AX蛋白表达的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血浆miRNA芯片筛选和验证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三、外周血淋巴细胞RNA-Seq表达情况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四、氡致外周血淋巴细胞辐射损伤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讨论
        3. 小结
结论
氡致辐射损伤假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A
    附录B《个旧云锡矿工健康调查及随访调查》知情同意书

(3)基于队列的低剂量螺旋CT用于肺癌筛查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研究目标
    2.1 总体目标
    2.2 具体目标
3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和样本量
    3.3 项目流程
        3.3.1 研究对象招募
        3.3.2 知清同意
        3.3.3 基线问卷调查
        3.3.4 LDCT筛查
        3.3.4.1 技术说明
        3.3.4.2 LDCT筛查结节和管理
        3.3.5 筛查对象的随访
        3.3.5.1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3.3.5.2 肺癌及癌前病变诊断
        3.3.6 筛查注意事项
        3.3.7 质量控制
    3.4 统计学分析
        3.4.1 数据管理
        3.4.2 相关概念和统计指标
        3.4.3 分析内容及方法
        3.4.4 统计工具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筛查基本情况
    4.2 筛查人群基线特征
    4.3 筛查依从性
    4.4 结节和肺癌检出情况
        4.4.1 结节检出总体情况
        4.4.2 肺癌检出总体情况
        4.4.3 不同个体特征人群的阳性检出率
        4.4.4 不同个体特征人群的肺癌检出率
    4.5 筛查检出肺癌的临床特征
    4.6 肺癌治疗情况
    4.7 肺癌病例的生存分析
    4.8 不同个体特征人群的肺癌风险
        4.8.1 纳入分析和未纳入分析筛查对象的基线特征比较
        4.8.2 不同个体特征人群的肺癌发病风险
5 讨论
    5.1 LDCT肺癌筛查依从性
    5.2 LDCT筛查的结节检出情况
    5.3 LDCT筛查的肺癌检出情况
    5.4 筛查检出肺癌的临床特征
    5.5 肺癌治疗情况
    5.6 肺癌的生存情况
    5.7 不同个体特征人群的肺癌风险和筛查管理
    5.8 创新性和局限性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项目基金支持
发表的与学位相关的论文
论文综述 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NFKB1、IκBα基因及环境交互作用与新疆肺癌发生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变量赋值定义
    6.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肺癌危险因素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肺癌流行病学现状
2 危险因素
    2.1 吸烟和二手烟
    2.2 肺部相关疾病史
    2.3 空气污染
    2.4 肿瘤家族史
    2.5 职业暴露
    2.6 营养饮食
    2.7 其他因素
        2.7.1 精神心理
        2.7.2 身体质量指数
结语与展望

(6)北方某单位60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本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的建立
    1.1 建立调查标准的依据
        1.1.1 国际辐射流行病学发展现况
        1.1.2 国内辐射流行病学发展情况
        1.1.3 建立调查标准的目的与意义
    1.2 资料与方法
        1.2.1 建立标准技术路线
        1.2.2 文献综述
        1.2.3 方法
        1.2.4 过程
        1.2.5 质量控制
    1.3 结果
    1.4 理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北方某单位60年职工辐射暴露与死因分析
    2.1 前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3 数据收集
        2.2.4 相关定义
        2.2.5 诊断标准
        2.2.6 质量控制
        2.2.7 技术路线
        2.2.8 资料管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对象整体人口学情况
        2.3.2 死亡人群基本情况
        2.3.3 死亡人群三间分布
        2.3.4 研究对象全死因分析
        2.3.5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全死因比较
        2.3.6 与中国死亡人口登记数据比较
        2.3.7 恶性肿瘤总体死亡情况
        2.3.8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恶性肿瘤死因比较
        2.3.9 与中国肿瘤登记数据比较
        2.3.10 实体肿瘤死亡情况
        2.3.11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实体肿瘤死因比较
        2.3.12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2.3.13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前十位恶性肿瘤死因比较
        2.3.14 其他疾病死亡情况
        2.3.15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其他疾病死亡比较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北方某单位前瞻性队列基线介绍
    3.1 前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测量指标及方法
        3.2.4 有关定义与诊断标准
        3.2.5 质量控制
        3.2.6 流程图
        3.2.7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基线特征分析
        3.3.2 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3.3.3 临床检查结果分析
        3.3.4 现患疾病分析
        3.3.5 辐射暴露情况分析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实体肿瘤死亡风险的荟萃分析
    4.1 前言
    4.2 资料与方法
        4.2.1 文献检索
        4.2.2 相关定义
        4.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2.4 数据选择
        4.2.5 质量控制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文献选择
        4.3.2 研究对象描述
        4.3.3 全肿瘤死亡分析
        4.3.4 实体肿瘤分析
        4.3.5 其他实体肿瘤分析
        4.3.6 敏感性分析
        4.3.7 发表偏倚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课题创新点
综述一
    REFERENCES
综述二
    References
附件
    附件1 调查对象知情同意书
    附件2 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附件3 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铁矿生产性矽尘长期接触致健康损害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铁矿生产性粉尘的接触水平评价
    1.研究材料及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铁矿矽尘接触工人的矽肺发病特征
    1.研究材料及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铁矿工人的死亡特征和死因分析
    1.研究材料及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矽尘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工作小结
致谢

(8)DCUN1D1促进个旧矿工肺鳞癌增殖和侵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基因芯片筛选及生物学功能筛选确定研究对象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章 个旧矿工肺癌、非个旧矿工肺癌组织及人肺鳞癌细胞株中DCUN1D1的表达谱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章 质粒构建、慢病毒生产及稳定抑制DCUN1D1肺鳞癌细胞株的建立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章 抑制DCUN1D1对肺鳞癌细胞体外及体内增殖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五章 抑制DCUN1D1对肺鳞癌细胞体外迁移、侵袭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六章 抑制DCUN1D1对肺鳞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七章 抑制DCUN1D1后增殖、侵袭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变化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全文总结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9)miR-34a在地方性肺癌细胞XWLC-05和YTMLC中的作用及其靶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简介microRNAs
    第二节 microRNAs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microRNAs在肺癌上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microRNAs在癌症上与其靶基因间的关系
    第五节 宣威肺腺癌及个旧肺鳞癌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第二章 培养非小肺癌细胞并检验miR-34a的表达高低
    第一节 复苏、传代并冻存NSCLC细胞
    第二节 5株细胞RNA的提取
    第三节 RNA样本浓度的检测
    第四节 RNA样本纯度的检测
    第五节 cDNA第一链的合成
    第六节 RT-PCR检测miR-34a在五株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第七节 实验结果总结并分析
第三章 miR-34a对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调控作用
    第一节 肺癌细胞的培养
    第二节 对3株细胞进行分组并进行转染实验
    第三节 MTT法测定三株细胞的生长曲线
    第四节 细胞划痕实验
    第五节 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实验)
    第六节 透射电镜分析细胞凋亡形态
    第七节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第八节 实验结果分析
第四章 肺癌细胞中miR-34a与其靶基因的表达调控关系
    第一节 培养肺癌细胞
    第二节 对XWLC-05、YTMLC、H157分组种板
    第三节 各组细胞中miR-34a及4个目的靶基因mRNA的表达检测
    第四节 各组细胞中靶蛋白表达的检测
    第五节 总结分析试验结果
第五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肺癌主要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肺癌与吸烟
2 肺癌与大气污染
3 肺癌与室内环境污染
4 肺癌与呼吸系统疾病
5 肺癌与职业性暴露
6 肺癌与营养饮食因素
7 肺癌与激素
8 小结

四、云锡矿工肺癌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延边地区135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D]. 丁远远. 延边大学, 2021
  • [2]某矿井下作业人员辐射损伤标志物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孙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3]基于队列的低剂量螺旋CT用于肺癌筛查的可行性研究[D]. 韦梦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4]NFKB1、IκBα基因及环境交互作用与新疆肺癌发生的关联研究[D]. 关海舰.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肺癌危险因素研究现状[J]. 高冬青,王家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9(21)
  • [6]北方某单位60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研究[D]. 瞿述根. 苏州大学, 2019(04)
  • [7]铁矿生产性矽尘长期接触致健康损害的队列研究[D]. 赖汉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DCUN1D1促进个旧矿工肺鳞癌增殖和侵袭的机制研究[D]. 赵文淘.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9]miR-34a在地方性肺癌细胞XWLC-05和YTMLC中的作用及其靶位点[D]. 赵柳馨. 云南大学, 2018(01)
  • [10]肺癌主要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 李媛秋,么鸿雁. 中国肿瘤, 2016(10)

标签:;  ;  ;  ;  ;  

云南锡矿工人肺癌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