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教学参考资料(七)

《经济常识》教学参考资料(七)

一、《经济常识》教学参考资料(七)(论文文献综述)

蒋宏宇[1](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马云[2](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杨丹[3](2013)在《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文中研究指明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历史研究是音乐教育研究领域里一个十分重要却一直被人忽视的内容。1901至1976年的音乐教学法教材,从其产生到定型,经历了一个模仿、探索,再模仿、再探索的螺旋式上升,并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产生异变的过程。每个时段的教材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厘清其发展轨迹,掌握其基本特点,能为今天教材的编撰提供思考与启示。全文从教材概况、教材特征、教材编写的背景及特征成因三个维度考察了1901至1976年间的音乐教学法教材。从教材的第一手资料出发,依据教材体例及内容上所反映出来的特征来划分历史阶段,即仿日探索阶段、学苏探索阶段、文革异变阶段,并在每个阶段中结合具体案例分层次展开论证,研究音乐教学法教材在历史语境中的发展线索,探析其成因与影响,得出历史的反思,提出教材编写的建议。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论”,首先从音乐教学法教师和教材教法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的角度介绍论文研究的缘起;对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学法课程、音乐教学法教材等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从四个方面对已有相关成果进行综述;再提出研究设计的思路、框架与方法。第二章为“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历史”,从萌芽与初创、建设与曲折、毁灭与停滞三个时段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历史进行梳理。课程的开设历经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建立的萌芽与初创期;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发展契机,但在“美育”被取消后受到阻碍;文革期间,课程不复存在,仅有音乐师资短训班与五七大学两种形式。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产生息息相关,该部分的研究为教材的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的仿日探索阶段(1901—1949)”。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法教材呈现多元形态并存的局面,学堂乐歌唱歌集、音乐教育论文、翻译教材等多元素材孕育和催生了音乐教学法教材,二十至四十年代,教材的从模仿日本走向独立原创。由于日本学校唱歌运动为教材的诞生做了铺垫,学堂乐歌唱歌集及其他出版物对教材的产生起了催生作用,所以音乐教学法教材中的各方面突显出日本元素。而对音乐课程的理解局限性和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使音乐教学法教材重视和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内容。第四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学苏探索阶段(1950—1965)”。在全面学苏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翻译苏联的音乐教学法教材,虽然后来也有大量自编教材,但苏联影响难以磨灭。这时期的教材体现出整体上的苏联印记、内容上的政治色彩、教法上的实践品格三个特点。究其成因,一方面是政治取向的文艺思想强化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政治性另一方面是苏联重视实践的教育思想促成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实践品格第五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的文革异变阶段(1966—1976)”。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开展使音乐教师教育体系遭受重创,文革音乐占据了教学内容的绝对地位。中小学音乐课变为革命文艺课,革命文艺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替代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功能。教材在体例上体现出毛泽东思想的统帅性;内容构成以统帅文、革命歌曲、样板戏为主,极具革命性;而音乐教学法的内容极其薄弱。第六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建设的历史反思与编写建议”。从历史的研究中得出教材建设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意识形态对教材的影响、教材编写者的结构三方面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今教材的编写提出四点建议:教材目标诉求应从知识载体的独白走向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话;价值取向应从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人文主义的方向;教法指导应从单纯的理论讲授走向实实在在的实践指导;内容构成应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走向“理论+实践+技能+资源”的多元结构。

王德志[4](2020)在《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 ——以2015-2019年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也经历了几次变革。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形式、命题方向和试题质量一直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密切关注。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命制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道德与法治》的要求,以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内容,结合当年度重大时事政治热点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因此,什么样的试题能够兼备选拔功能和教育学业水平评价功能,一直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不断突破的难题。本文立足于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的备考实际,以近5年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为研究对象,对试题内容、题型、质量、存在不足和优化策略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期能够为今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命制提供借鉴,给教师、家长、学生进行学业水平备考提供参考。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标准和考试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考试评价理论作了相应的阐述,分析了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第二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内容。通过对比分析试题内容与分值的结构变化,归纳出高分和高频的考点内容。通过对试题取材进行归纳分类,总结试题命制取材方向和范围,为教师和考生积极备考提供参考。第三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题型。通过对比分析试题题型与分值结构,从横向和纵向上对比了近5年的题型变化和发展趋势;对客观题和主观题题型进行归类,从典型例题中归纳各类题型的特点和相应解题策略。第四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质量。分别从试题的结构及难度、考点内容和分值、试题的主要特点和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作数据分析,以对比试题与考试要求的一致性和评价试题的质量。第五部分在对近5年试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和梳理了试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试题优化策略。

赵明辉[5](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领域进行了五次课程改革,每一次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教科书内容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政治学科理论、课程改革和课程观的变革等因素共同制约下,在新一轮核心素养导向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来临之际,回顾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变革历程,梳理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脉络,归纳其成败得失,对其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变革有重要借鉴价值。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确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为呈现于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纸张之上的与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相关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理论部分,并包括为了证明这些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而选取的作为;论据的事例、插图、资料或解释说明的实证部分,以及为了学习任务和教科书空无内容,同时,确定从教科书内容选择、组织和呈现三个维度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中的知识点、知识主题、教科书构件等的变化,梳理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脉络。通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定位在“回归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培养“人民”。在教科书内容选择上选取学科知识取向作为选择的标准,以“蒙太奇”式剪辑的方式进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在教科书内容选择中遵循思想政治学科的逻辑;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以学术中心取向组织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并采用垂直组织的形式组织内容,表现出学术性与结构性的统一的特点;受“圣经——结构”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被认为是“教学的资源”,采用“独白”的方式来呈现教科书内容,表现出对知识、学生和生活的“遮蔽”。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塑造功能,凸显清晰的学科知识发展脉络;同时,表现出教科书内容不适应学生发展,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弊端。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定位在“落实双基”上,其主要功能是为了传授“知识”。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上选取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取向作为选择的标准,以“插补”式混剪的方式进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在选择内容的过程中不但遵循思想政治学科逻辑,同时探索生活逻辑;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以学术中心和问题中心两种取向为主,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中,水平组织与垂直组织、垂直组织的各种组织形式在教科内容组织过程中均有使用,表现出突破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顺序性、探索知识、经验与活动的整合性的特点;受“结构——科学”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被认为是“教学的工具”,采用“解释”的方式来呈现与表达教科书内容,表现出对知识、学生和生活之间关系的“理性化”思考。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不断拓宽其内容选择的广度,丰富其内容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其内容的呈现方式;但是,也表现出教科书内容难、繁、偏、旧,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的弊端。二十一世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定位在“三维目标”上,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帮助“学习”。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上依然坚持学科知识取向,但同时更为重视“超越”社会生活经验取向,因此,教科书内容选择是“整合”知识、经验和活动的融合方式,教科书内容选择表现出遵循生活逻辑,探索心理逻辑的特点;教科书依据社会问题与学生兴趣和发展进行组织,采用垂直组织的形式,表现出以生活为中心重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受“概念重构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被认为是“交流的工具”,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呈现与表达教科书内容,表现出对知识、学生和生活关系的“祛魅”。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继续拓宽其内容选择的广度,创新其内容的组织形式,规范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然而,依据“生活逻辑”编写的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上违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过程。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分析,本研究进一步认为,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其主要功能应该是为了促进“发展”。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上以综合的内容选择取向为指导,教科书内容选择继续整合知识、经验和活动内容,体系清晰的学科逻辑;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以混合的内容组织取向为指导,重视知识、经验和活动内容的横向和纵向联结,体现学习的心理逻辑与知识的学科逻辑、认识的生活逻辑的统一;在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上,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返魅知识与经验、活动的原貌。

许舒淇[6](2019)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社会背景,结合十多年来的国内外课程改革经验,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旧课标”)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修订最终完善并颁布的。“新课标”的颁布,意味着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髓,探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对策,希望可以为一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领悟、执行“新课标”提供一定的参考。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相关概述。一是介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演变历史,通过其发展脉络,了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二是从课标自身、时代发展等方面分析“新课标”的修订原因背景,探讨“新课标”修订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部分,“新课标”的继承发展与重大突破。一是从文本结构上比较“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差异。二是从具体内容上突显“新课标”的创新之处,主要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六个方面分析阐述。三是比较“新课标”与“旧课标”在实施建议上的异同,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新”“旧”两版课标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更加快速的完成从“旧课标”向“新课标”的转变。第三部分,“新课标”的实施策略。这是本篇论文的重点部分,从以下五个方面为“新课标”的实施提出策略。一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二是探究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实现方式;三是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四是组织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五是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

王员[7](2010)在《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文中研究说明建国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特殊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社会变革平稳顺利实现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整个社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精神风貌和欣欣向荣的局面。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大量历史文献,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为学科依据,系统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基本经验,对创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通过追溯和分析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与社会变革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特征,为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寻求理论依据和实现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原理是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其直接理论根据。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总结,为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经验。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环境特征体现为中共执政的全面性、社会形态的过渡性、政治体制的初创性和阶级关系的突变性;经济环境特征体现为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思想文化环境特征体现为各阶层社会心理的差异性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特殊的环境特征成为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方法选择的现实根据。本文系统阐述了建国初期党从社会变革的特殊背景和现实环境出发,科学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合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灵魂,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形势任务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为重点,以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为基础,构成一个层次清晰、错落有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二是综合运用了理论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方法、典型教育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三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执政资源和有利条件,科学有效地运用了活动载体、会议载体、大众传媒载体和文化载体等主要载体,有效地将党的思想理念、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等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全面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合理评价了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及其历史地位。党从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发,科学选择和运用了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引导各阶层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推动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平稳顺利实现,促进各阶层民众的主体性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党在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本文系统总结了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建国初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加强教育主体自身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转型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为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建设新中国的双重任务服务,充分运用政治动员的手段,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满足人民群众合法利益有机统一,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力、牵引力、现实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但限于历史条件、已有经验和认识水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对思想、理论和政治问题认识上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高和步骤上的急于求成,以及群众斗争过度及方式简单粗暴的倾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曾薇[8](2018)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文中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件之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以最新出版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从编写理念、结构以及内容三个层面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情况作了考察。同时,总结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存在的问题,并广泛借鉴国内外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编写的改进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第一部分:绪论。阐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这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呈现了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并阐释了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第三部分: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概述。这部分通过对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发展史的回顾,为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的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史实基础。同时,通过访谈法,解读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实际功能需求,对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第四部分: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分析。这部分从理念、结构、内容三个层面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进行了分析,并着重评析了单元结构内各教学参考系统的编写特点。第五部分:对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审视与建议。基于前面的研究,对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缺失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分层教学意识薄弱、教学起点模糊化、教学评价体系缺失、教师专业知识支持力度不够以及呈现方式单一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改进建议,主要包括:基于调研的教学起点清晰化;基于分层的教学参考;贯穿教学过程的评价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教本化”设计。

马达[9](2001)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内容提要:本文将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100年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一历史阶段我国中小学、中师、高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发展、关联等问题,从中总结出得失与规律,以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和参考。 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时期。1.萌芽期(1901—1919):以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2.初创期(1919—1949):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契机,美育逐步受到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起步。3.建设期(1949—1956):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4.曲折发展期(1957—1966):虽然美育未得到重视,但学校音乐教育在困境中仍有所发展。5.停滞期(1966—1976):在极“左”路线干扰下,美育被否定,学校音乐教育遭受严重破坏。6.繁荣期(1977—2000):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

吕春枝[10](2008)在《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史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教学方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教育家在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尝试以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创新,力图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引入学校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方法具有历史继承性,而科学化与民主化至今仍是教学方法领域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探索近代教学方法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具有借鉴意义。近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表现在教学方法实践的变革和理论的发展两个方面,实践的变革是理论发展的基础,两者互为因果。近代教学方法实践的变革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联系,在内、外力交互作用下推进。传统的学校教学方法与农业经济形态相适应,强调机械记忆和静坐体悟,其教学原则与教学组织难以紧密结合,其难以操控性和体系的不完备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近代社会的变迁是促使学校教学方法产生变革的力量。政治改革、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新型职业的出现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对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传统教学中以重实证、实践为特征的实学方法受到重视,将“西文”、“西艺”融入教学中,构建出以“中体西用”为核心,以中西杂糅为特征的近代早期教学方法体系,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中得到普遍应用。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是教学方法变革的时代动因,在“教育救国”理念的指引下,构建新的学校教育体制,推行新式教学方法成为主流。政府参仿国外,相继颁布新学制,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并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规定。《癸卯学制》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对以背诵和体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法进行修正;《壬子癸丑学制》将教学方法的变革定格在联络各学科,趋向综合的发展方向上;《壬戌学制》则试图增加学生自动学习的机会,将教学方法的改革指向民主和科学。在这场政府引导下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运动中,留学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留日师范生通过译书、着书以及从事教学活动,将“五段教学法”、“单级教学法”等引入国内;留美生用实验的方式将“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分团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引入,并邀请杜威、孟禄、推士等西方教育家来华指导,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以洋务学堂、新式书院、幼稚园、新式小学和中学为主的教育机构在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现代性改革,经过部分吸收、全面借鉴、理性实验三个阶段的发展,创生出“教学做合一”、“整体教学法”、“廉方教学法”等本土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实践变革的基础上,教学方法理论得到发展。近代教育家基本确定了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分类体系,在理论构建上,逐渐取向专业化、具体化和微观化,加强学科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学价值观呈现出个性化、科学化、民主化、实用化的趋向,从而使得近代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本文运用文献法、统计法、案例分析法及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坚持历史和客观的原则,通过评述近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和理论,展现私塾、书院、洋务学堂、新式学校、幼稚园、小学和中学等教育机构中进行的具体变革活动,揭示近代教学方法中科学化和实用化趋向,并由此深刻理解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现实意义。对近代教学方法变革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和拓展对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理解,丰富教育史研究的内容,而且,可以得出指导我国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一,充分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中移植和改造的困惑。第二,通过实验的方式,将教学方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并将此运用于教学改革实践。第三,教育者的改革精神是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的主要因素。第四,教育者的理性思考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科学的基础上走向本土化。因此,对近代教学方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经济常识》教学参考资料(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常识》教学参考资料(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4.1.1 社会背景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1.1 社会背景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1.5 总体评价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2.1 社会背景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2.5 总体评价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1 社会背景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2.5 总体评价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3.1 社会背景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3.5 总体评价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2)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一 农村
        二 扫盲教育
        三 社会控制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二 扫盲教材解读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一 集中学习
        二 分散学习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3)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作为音乐教学法教师:课程异变的尴尬
        二、作为教材教法的研究者:历史研究的萌发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音乐教师教育
        二、音乐教学法课程
        三、音乐教学法教材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音乐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二、音乐教师教育研究
        三、音乐教学法课程研究
        四、音乐教学法教材研究
        五、成果述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历史
    第一节 萌芽与初创(1901—1949)
        一、清末民初:课程先于学制产生
        二、五四之后:从“教授法”到“教学法”
        三、红色政权时期:有“音乐课”而无“教学法”
    第二节 建设与曲折(1950—1965)
        一、建国初期课程开设得到较快发展
        二、“美育”的消失使课程开设受到阻碍
    第三节 毁灭与停滞(1966-1976)
        一、音乐师资短训班的艰难开设
        二、音乐专业工农兵学员的招收
第三章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仿日探索阶段(1901-1949)
    第一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概况
        一、音乐教学法教材呈现多元形态并存的局面
        二、音乐教学法教材从借鉴探索走向独立原创
    第二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特征分析
        一、多元素材中的日本元素突显
        二、教材内容重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
    第三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编写背景及特征成因
        一、日本学校唱歌运动为中国音乐教学法教材的诞生做了铺垫
        二、学堂乐歌唱歌集及其他出版物催生了音乐教学法教材
        三、音乐课程理解的局限性使音乐教学法教材强调知识技能
        四、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使音乐教学法教材重视知识技能
第四章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学苏探索阶段(1950-1965)
    第一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概况
        一、翻译苏联教材以解燃眉之急
        二、从翻译照搬走向自编探索
    第二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特征
        一、整体上的苏联印记
        二、内容上的政治色彩
        三、教法上的实践品格
    第三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编写背景及特征成因
        一、全面学苏是建国初期教材编写的必然选择
        二、政治取向的文艺思想强化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政治性
        三、苏联重视实践的教育思想促成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实践品格
第五章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文革异变阶段(1966-1976)
    第一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概况
        一、中小学革命文艺教材的出现
        二、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变身
    第二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特征
        一、体例上的毛泽东思想统帅性
        二、内容构成上的革命性
        三、音乐教学法知识的薄弱性
    第三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编写背景及特征成因
        一、教育革命的开展使音乐教师教育体系遭受重创
        二、文革音乐占据了教学内容的绝对地位
第六章 音乐教学法教材建设的历史反思与编写建议
    第一节 历史的反思
        一、教材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意识形态的过多干预会遮蔽教材的人文性
        三、教材编写者的结构应具有交叉性和多重性
    第二节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编写建议
        一、目标诉求从“独白”走向“对话”
        二、价值取向从知识走向人文
        三、教法指导从理论走向实践
        四、内容构成从单一走向整合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 ——以2015-2019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特点赏析
        (二)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命题分析
        (三)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解题分析
        (四)文献简评
    三、基本概念
        (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专家咨询法
        (四)统计分析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概述
    一、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一)考试性质
        (二)学业质量标准
    二、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一)考试目标要求
        (二)考试内容要求
        (三)考试范围要求
    三、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考试评价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教育测量理论
        (三)教育评价理论
        (四)多元智能理论
    四、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二)基础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时代性原则
        (五)开放性原则
第二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内容分析
    一、试题的内容与分值结构分析
    二、试题考点考查详细情况分析
        (一)心理道德模块
        (二)法律常识模块
        (三)国情政治常识模块
    三、试题取材分析
        (一)生活情境类
        (二)社会新闻类
        (三)名言哲语类
        (四)时政热点类
        (五)文件法规类
        (六)云南发展类
第三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题型分析
    一、题型与分值结构
    二、客观题分析
        (一)填空型选择题
        (二)组合式选择题
        (三)判断式选择题
        (四)因果式选择题
        (五)引文式选择题
        (六)漫画式选择题
    三、主观题分析
        (一)体现类主观题
        (二)评析类主观题
        (三)措施类主观题
        (四)意义类主观题
        (五)认识类主观题
        (六)图表类主观题
第四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质量分析
    一、试题结构及难度分析
    二、试题内容及分值分析
    三、试题特点分析
        (一)考点覆盖全面,引领课改方向
        (二)贴近学生生活,直面成长问题
        (三)聚焦社会热点,培养家国情怀
        (四)渗透课改理念,体现实践开放
        (五)试题生动活泼,符合认知水平
    四、试题效度、信度、区分度分析
        (一)效度
        (二)信度
        (三)区分度
第五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题的优化分析
    一、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不足之处
        (一)个别题目考查内容重复
        (二)部分试题问答设置欠佳
        (三)部分题题型区分度不高
        (四)少量试题有模式化倾向
    二、优化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建议
        (一)题型稳重求变,结构优化组合
        (二)弱化机械记忆,提高能力素养
        (三)利用乡土资源,实现多元开发
        (四)立足教材文本,明晰考点范围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杂志类
    四、文件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改革开放四十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二)知识社会学基础
        (三)学习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教科书及社会科教科书文献综述
        (二)国内教科书及中学思想政治教科书文献综述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
    一、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概况
        (一)拨乱反正: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时代背景
        (二)重视双基: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课程改革背景
        (三)回归基础: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内容定位
    二、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一)学科知识: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二)“蒙太奇”式剪辑: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方式
        (三)遵循学科逻辑: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特点
    三、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组织
        (一)学术中心: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基本取向
        (二)垂直组织: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形式
        (三)学术性与结构性统一: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特点
    四、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的资源:“圣经——结构”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
        (二)独白: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方式
        (三)遮蔽: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内容呈现的特点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
    一、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概况
        (一)深化改革: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时代背景
        (二)素质教育: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课程改革背景
        (三)落实双基: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内容定位
    二、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一)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二)“插补”式混剪: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方式
        (三)遵循学科逻辑、探索生活逻辑: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特点
    三、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组织
        (一)学术中心与社会问题: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基本取向
        (二)茧式多元: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形式
        (三)突破顺序性,探索整合性: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特点
    四、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的工具:“结构——科学”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
        (二)解释: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方式
        (三)理性化: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特点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十一世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
    一、二十一世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概况
        (一)改革发展加速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时代背景
        (二)全面素质教育: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课程改革背景
        (三)三维目标: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内容定位
    二、二十一世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一)学科知识与“超越”社会生活经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二)“整合”式融合: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方式
        (三)遵循生活逻辑,探索心理逻辑: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特点
    三、二十一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组织
        (一)社会问题与学生兴趣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基本取向
        (二)垂直组织: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形式
        (三)以生活为中心重构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特点
    四、二十一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呈现
        (一)交流的工具:“概念重构主义”教材观的影响
        (二)对话: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方式
        (三)祛魅: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特点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影响因素
    一、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外在因素
        (一)经济因素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二)政治因素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三)文化因素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二、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内在因素
        (一)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二)课程改革与课程观变革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第六章 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趋势
    一、融合: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斗争:当代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价值取向的博弈
        (二)融合: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价值取向的追求
    二、发展: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追求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质量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质量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质量
结论
    (一)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核心研究的主要结论
    (三)拓展研究的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重难点
    五 研究思路及方法
    六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相关概述
    一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含义
    二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形成的历史演进
        (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历史回顾
        (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历史演进的特点
    三 “新课标”修订的意义
第二章 “新课标”的继承发展与重大突破
    一 “新课标”在文本结构上的继承发展与突破
        (一)宏观结构上的继承与发展
        (二)宏观内容上的重大突破
    二 “新课标”在具体内容上的继承发展与突破
        (一)课程性质的新变化
        (二)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变化
        (三)课程目标的重大改变
        (四)新增“学科核心素养”
        (五)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
        (六)新增“学业质量标准”
    三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上的重大突破
        (一)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二)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建议
        (三)调整了教材编写的建议
        (四)增加了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第三章 “新课标”的实施策略
    一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二 探索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实现方式
    三 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四 组织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 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0.1 研究意义
        0.1.1 论题研究的时间范畴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框架
        0.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0.3.2 研究的内容框架
    0.4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创新之处
        0.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0.4.2 创新之处
第1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溯源
    1.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1.1.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
        1.1.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1.2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1.2.1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分期
        1.2.2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
        1.2.3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借鉴
第2章 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征
    2.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及其价值
        2.1.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的主要内容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对正确认识建国初期社会变迁的方法论意义
    2.2 建国初期的政治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环境特征
        2.2.1 中共执政的全面性
        2.2.2 社会形态的过渡性
        2.2.3 政治体制的初创性
        2.2.4 阶级关系的突变性
    2.3 建国初期的经济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特征
        2.3.1 经济形态的多样性
        2.3.2 经济形势的严峻性
    2.4 建国初期的文化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文化环境特征
        2.4.1 主要阶层社会心理的差异性
        2.4.2 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2.5 建国初期的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5.1 政治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5.2 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5.3 文化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5.4 建国初期的环境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第3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3.1.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2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
        3.1.3 唯物主义是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
    3.2 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3.2.1 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
        3.2.2 社会主义思想和道路的宣传教育
    3.3 形势任务与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
        3.3.1 建国初期的形势任务教育
        3.3.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
        3.3.3 阶级意识与阶级觉悟教育
    3.4 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3.4.1 爱国主义教育
        3.4.2 集体主义教育
        3.4.3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第4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
    4.1 理论教育方法
        4.1.1 建国初期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4.1.2 建国初期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
    4.2 实践教育方法
        4.2.1 实践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4.2.2 建国初期实践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4.3 典型教育方法
        4.3.1 典型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4.3.2 建国初期典型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4.4 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
        4.4.1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唯一有效的方法”
        4.4.2 建国初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第5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运用
    5.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
        5.1.1 直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纪念活动载体
        5.1.2 结合经济工作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载体
        5.1.3 党团活动载体
    5.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载体
        5.2.1 党政会议载体
        5.2.2 政治协商与统战会议载体
        5.2.3 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载体
        5.2.4 其他类型会议载体
    5.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载体
        5.3.1 建国初期广播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5.3.2 建国初期报纸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5.3.3 大众传播在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5.4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5.4.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学载体
        5.4.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音乐美术载体
        5.4.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电影载体
第6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与历史地位
    6.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意义与根据
        6.1.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意义
        6.1.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根据
    6.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
        6.2.1 引导了建国初期各阶层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
        6.2.2 推动了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
        6.2.3 促进了建国初期各阶层民众的主体性发展
    6.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地位
        6.3.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阶段
        6.3.2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第7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7.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7.1.1 加强教育主体自身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力
        7.1.2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牵引力
        7.1.3 坚持服务革命与经济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力
        7.1.4 广泛运用政治动员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7.1.5 注重满足教育对象的合法利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7.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训
        7.2.1 对思想、理论和政治问题的区别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7.2.2 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群众斗争过度及方式简单粗暴的做法
        7.2.3 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高和步骤上急于求成的倾向
    7.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7.3.1 必须应对多元文化挑战,坚持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7.3.2 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坚持为新世纪科学发展中心任务服务
        7.3.3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教师教学用书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三、部编版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与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二、心理学学习理论与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第三章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概述
    第一节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历史演进
        一、1949年以前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二、1949年—2000年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三、2001年—2005年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四、2016年以后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第二节 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功能的定位
        一、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传统功能
        二、基于访谈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功能需求
        三、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分析
    第一节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理念
        一、以新课程标准为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重视发挥部编版教科书的特点
        三、立足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
        四、面向“全体”,保留教学创新空间
        五、增强语文学科教学的知识性
        六、注重吸收最新学术成果
    第二节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结构
        一、全书结构
        二、单元结构
    第三节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构成
        一、单元说明系统
        二、阅读教学系统
        三、写作教学系统
        四、综合性学习教学系统
第五章 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审视与建议
    第一节 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局限
        一、分层教学意识薄弱
        二、教学起点模糊化
        三、教学评价体系缺失
        四、教师专业知识支持力度不够
        五、呈现方式单一
    第二节 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调研的教学起点清晰化
        二、基于分层的教学参考
        三、贯穿教学过程的评价参考
        四、教师教学用书“教本化”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学校音乐教育(1901~1919)
    第一节 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
        一、 清末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二、 民初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
        一、 学堂乐歌起源之简况
        二、 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 学堂乐歌的特点
        (二) 学堂乐歌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 学堂乐歌对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
        一、 清末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二、 民初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三、 王国维、蔡元培、沈心工、曾志(文心)的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1919~1949)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的颁发
        二、 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三、 音乐教育研究中所反映出来的音乐教学现状
        四、 音乐教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五、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六、 教材建设走上正轨
        七、 抗战时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八、 四十年代之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九、 结语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
        一、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初创期
        二、 新学制的实施
        三、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四、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五、 结语
    第三节 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校音乐教育
        一、 土地革命时期
        二、 抗日战争时期
        三、 解放战争时期
        四、 结语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1949~1966)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建设
        二、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
        三、 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音乐教育开始得到重视
        四、 五十年代中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五、 新中国建立以来颁发的第一套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六、 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七、 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活跃
        八、 五十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九、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师音乐教育
        二、 音乐教育法规建设和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三、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中师音乐教学大纲
        四、 教材建设的发展
        五、 五十年代末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师音乐教育
        六、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高师音乐教育
        二、 高师音乐教育的法规建设
        三、 五十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高师音乐教育
        四、 结语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1966~1976)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五章 改革开放之后的学校音乐教育(1977~2000)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及美育问题的讨论
        二、 八十年代初期所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
        三、 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确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的健全及音乐教育法规文件的颁发
        四、 学校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
        五、 落实《总体规划》、完善音乐教育管理体制
        六、 九十年代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颁发、音乐教材的建设及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开设
        七、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八、 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
        九、 音乐师资状况及音乐课开课情况
        十、 国家教委有关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
        十一、 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对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视,确立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十二、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和教材建设
        二、 中师音乐教育办学状况及部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
        三、 音乐教研活动活跃,教育科学研究有所发展
        四、 中等艺术师范学校和中师音乐班的发展
        五、 课外、校外音乐活动蓬勃发展
        六、 九十年代之后的中师音乐教育
        七、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和教材的建设
        二、 扩大招生规模,满足基础教育需求
        三、 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 九十年代之后的高师音乐教育
        (一) 落实《总体规范》,贯彻《若干意见》
        (二) 研究生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
        (三)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四) 教育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绩
        (五) 全国性音乐教育研讨会的召开推动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五、 结语
总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的缘起
        (一) 教师职业的凸现与教学方法实验的迭起
        (二)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曲折缓慢
        (三) 教学方法的独特作用与价值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教学方法的定义
        (二) 教学方法的分类
        (三) 中国近代的教学方法
    三、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四、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五、研究范围与基本构思
        (一) 研究的范围
        (二) 研究的基本构思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1章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历史背景分析
    1.1 近代社会的变迁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冲击
        1.1.1 传统教学方法的成就
        1.1.1.1 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
        1.1.1.2 教学经验的积淀
        1.1.2 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
        1.1.3 传统教学方法的延续
        1.1.3.1 官学的教学方法
        1.1.3.2 私学的教学方法
        1.1.3.3 书院的教学方法
    1.2 教学方法的调整及局部改革
        1.2.1 实学教学方法体系的初步形成
        1.2.2 近代实学家对传统主流教学方法的批判
        1.2.3 近代实学家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构想
    1.3 教会学校与西方教学方法的导入
        1.3.1 教会学校的创立
        1.3.2 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对传统教学的影响
        1.3.3 教会学校教学方法分析及对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
        1.3.3.1 西方传教士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批判
        1.3.3.2 教会学校的学科教学方法
        1.3.3.3 教会学校教学方法的影响
第2章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的变革历程(上)
    2.1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学方法
        2.1.1 洋务派与教学方法的变革
        2.1.1.1 教学目标的调整与课程设置的构想
        2.1.1.2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2.1.2 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
        2.1.2.1 新式书院的科目设置及教学方法
        2.1.2.2 洋务学堂的课程结构
        2.1.2.3 洋务学堂的教学方法
        2.1.3 典型教学方法举要
        2.1.3.1 体悟式教学法
        2.1.3.2 班级授课制
    2.2 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时期的教学方法
        2.2.1 教学改革
        2.2.1.1 改革科举
        2.2.1.2 普设学堂
        2.2.1.3 讲求实学
        2.2.1.4 教育行政机构的重置
        2.2.1.5 《癸卯学制》对教学方法的规定
        2.2.2 西方教学方法与中国教学方法的碰撞
        2.2.2.1 中、西方教学方法及研究的差异
        2.2.2.2 教会学校教学方法的更动
        2.2.2.3 留日学生与教学方法
        2.2.3 新式学堂的发展与教学方法的嬗动
        2.2.3.1 改书院、私塾为新式学堂
        2.2.3.2 政府创办新式学堂
        2.2.3.3 奖掖私学
        2.2.3.4 新式学堂的教学方法
        2.2.4 教学方法举要
        2.2.4.1 五段教学法
        2.2.4.2 单级教学法
        2.2.4.3 二部教学法
第3章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的变革历程(下)
    3.1 民国早期(1912-1927)的教学方法
        3.1.1 教学改革
        3.1.1.1 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
        3.1.1.2 教学目标的厘定
        3.1.1.3 课程的统一及调整
        3.1.1.4 《壬子癸丑学制》对学科教学方法的规定
        3.1.1.5 《壬戌学制》对教学方法的规定
        3.1.2 西方教育家与近代中国教学方法
        3.1.2.1 西方教育家来华
        3.1.2.2 杜威与中国实用主义教学方法
        3.1.2.3 孟禄与中国中学教学方法
        3.1.2.4 教学方法实验的高潮
        3.1.3 学校教学方法的变革
        3.1.3.1 幼儿园教学方法实验
        3.1.3.2 小学教学方法实验
        3.1.3.3 中学教学方法实验
        3.1.3.4 教会学校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3.1.3.5 私塾
        3.1.4 新式教学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实验
        3.1.4.1 自学辅导法
        3.1.4.2 设计教学法
        3.1.4.3 道尔顿制
        3.1.4.4 分团教学法
        3.1.4.5 蒙台梭利教学法
    3.2 民国后期(1927-1949)的教学方法
        3.2.1 教学改革
        3.2.1.1 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制定
        3.2.1.2 义务教育的推行与教学方法的改良
        3.2.2 留美学生与教学方法
        3.2.2.1 留美学生群体与教学方法
        3.2.2.2 陈鹤琴与幼儿园教学方法
        3.2.2.3 艾伟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3.2.3 教学方法实验的转型
        3.2.3.1 国联考察团与教法转型
        3.2.3.2 实验小学教学方法的理性追求
        3.2.3.3 普通小学教学方法的地区性差异
        3.2.3.4 中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探索
        3.2.4 西方教学方法的中国化改造
        3.2.4.1 廉方教学法
        3.2.4.2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
        3.2.4.3 张雪门的幼师教学法
第4章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理论的研究
    4.1 中国近代普通教学方法理论研究
        4.1.1 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4.1.2 教学方法的分类
        4.1.3 教学方法价值观的转变
        4.1.3.1 教学方法价值观趋向个性化
        4.1.3.2 教学方法价值观趋向民主化
        4.1.3.3 教学方法价值观趋向科学化
        4.1.3.4 教学方法价值观趋向实用化
        4.1.4 普通教学方法理论的发展
    4.2 学科教学方法理论研究
        4.2.1 国语教学方法理论
        4.2.2 外语教学方法理论
        4.2.3 数学教学方法理论
        4.2.3.1 新式学校的数学教学方法
        4.2.3.2 新学制与数学教学方法
        4.2.3.3 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4.2.4 其他学科教学方法理论
        4.2.4.1 公民教学法
        4.2.4.2 常识教学法
        4.2.4.3 工艺教学法
        4.2.4.4 美术教学法
第5章 中国近代学校教学方法变革的案例分析
    5.1 洋务运动时期教学方法变革的案例
        5.1.1 上海徐汇公学
        5.1.1.1 徐汇公学的创立及发展
        5.1.1.2 徐汇公学的教学方法
        5.1.1.3 徐汇公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社会影响
        5.1.2 上海正蒙书院
        5.1.2.1 书院的创立及发展
        5.1.2.2 正蒙书院的教学方法
    5.2 维新运动与"新政"时期学校教学方法变革的案例
        5.2.1 湖南时务学堂
        5.2.1.1 湖南时务学堂的发展概况
        5.2.1.2 答问札记教学法
        5.2.1.3 时务学堂教学改革的社会影响
        5.2.2 上海青墩小学
        5.2.2.1 上海青墩小学与俞子夷
        5.2.2.2 上海青墩小学的单级复式教学法实验
        5.2.2.3 单级复式教学法
    5.3 民国早期(1912-1927)学校教学方法变革的案例
        5.3.1 江苏第一师范附小
        5.3.1.1 江苏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学方法实验
        5.3.1.2 教学方法改革的社会影响
        5.3.2 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5.3.2.1 东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学方法实验
        5.3.2.2 教学方法实验的社会影响
    5.4 民国后期(1927-1949)学校教学方法变革的案例
        5.4.1 开封城厢小学
        5.4.2 鼓楼幼稚园
第6章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历史反思
    6.1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历史轨迹及其特征
        6.1.1 教学方法变革的历史轨迹
        6.1.2 教学方法变革的特征分析
        6.1.2.1 由被动到主动
        6.1.2.2 学习模版由东洋至西洋
        6.1.2.3 教学方法发展呈现"从上而下"的特征
        6.1.2.4 教学方法改革具有地区性差异
    6.2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关系研究
        6.2.1 国外教学理论与中国教学方法
        6.2.2 教学目标、课程的变革与教学方法
    6.3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困惑
        6.3.1 移植与改造的困惑
        6.3.2 教学传统在近代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徘徊
    6.4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历史启示
        6.4.1 通过实验的方式研究教学方法
        6.4.2 教育家的改革精神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6.4.3 教育家的理性思考与教学方法的本土化
主要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经济常识》教学参考资料(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2]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3]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D]. 杨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6)
  • [4]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 ——以2015-2019年为例[D]. 王德志.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改革开放四十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研究[D]. 赵明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6]《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D]. 许舒淇.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 王员.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1)
  • [8]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D]. 曾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9]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 马达. 福建师范大学, 2001(01)
  • [10]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史论[D]. 吕春枝. 河北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经济常识》教学参考资料(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