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含水量和施钾深度对春小麦钾吸收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和施钾深度对春小麦钾吸收的影响

一、土壤含水量和施钾深度对春小麦吸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耿世杰[1](2021)在《不同肥料配方与覆膜对土壤理化性状、马铃薯生长及产量影响》文中提出

赵红飞[2](2021)在《增温和不同类型土壤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揭示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的小麦对增温的响应,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实验站进行空间移位试验。试验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FATI)对冬小麦全生育期进行全天增温,供试土壤为黑土、棕壤、风沙土、黄土、黄棕壤、紫色土、灰钙土、砂礓黑土、盐碱土、潮土、红壤和砖红壤等12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在小麦收获后测定小麦产量、品质和矿质元素等相关指标以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基础养分。根据以上指标获得如下结果。1)与常温处理相比,增温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含水量、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降幅分别为19.11%、9.82%和5.35%。而对土壤速效氮无明显影响。增温使土壤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显着增加了26.36%和13.96%,却使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着降低了8.57%和9.0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p H呈显着正相关;蔗糖酶、磷酸酶与土壤速效氮呈显着正相关;脲酶、过氧化氢酶与速效钾呈显着正相关。2)增温使小麦株高、地上干重和产量显着提高了11.41%、28.28%和22.91%。增温对黄棕壤上生长的小麦株高影响最大,增幅为14.46%;影响最小的发生在盐碱土上,增幅为9.11%。增温处理下,生长在黄棕壤、风沙土、红壤、黄土、灰钙土和紫色土上的小麦地上干重和产量显着增加,却抑制了生长在黑土上的小麦地上干重和产量。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增温所导致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是小麦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3)增温使小麦籽粒N、P含量显着增加了20.75%和3.97%,却使小麦籽粒K含量显着降低了15.99%。增温显着提高了小麦秸秆N、P、K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4.79%、69.33%和11.41%。增温能够明显改变小麦籽粒对微量矿质元素的吸收。增温显着促进了小麦籽粒对微量矿质元素Zn、Fe、Mn和Ca的吸收,其增幅分别为39.69%、21.87%、44.51%和14.75%。4)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将21个评价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指标浓缩成6个主成分。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增温处理下的黑土的综合评价值(D值)最大,为0.750,说明增温条件下,黑土对提高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有更大的潜力。通过对D值的聚类分析,可以将生长在不同处理、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小麦综合品质分成四类。通过对D值得研究表明增温对生长在潮土上的小麦综合品质有更大的提升效应,而对生长在砖红壤上的小麦综合品质的影响效果不佳。

高雅晓玲[3](2021)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对增温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视。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土壤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了解在不同土壤中大豆产量和品质对增温的响应,本试验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实验站进行空间移位试验,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FATI)对大豆全育期进行增温,供试土壤为黑土、棕壤、盐碱土、风沙土、灰钙土、黄土、潮土、黄棕壤、砂礓黑土、红壤、紫色土和砖红壤共12种典型土壤。研究的内容为: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大豆氮磷钾利用效率、大豆产量及其构成、籽粒中的矿质元素和粗蛋白含量。主要结论如下:(1)增温对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具有显着影响。就土壤的理化性质而言,增温显着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同时使酸性土壤黄棕壤、砂礓黑土和棕壤中的p H明显下降,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较对照下降了7%和10%。就土壤酶活性而言,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了21%,而蔗糖酶活性提高了42%。磷酸酶活性与p H呈显着负相关,与磷酸酶呈显着正相关;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p H呈显着正相关;碱解氮与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呈显着正相关。增温后黄棕壤综合肥力提高最多,砖红壤综合肥力降低最多。(2)对养分吸收而言,增温提高了大豆氮磷钾的吸收量和籽粒钾含量,分别为35%、32%、33%和6%,但降低了氮磷钾在秸秆中的含量,分别为19%、27%和14%,籽粒中氮磷的含量也有所降低。对养分利用率而言,增温降低了单位氮、磷素利用效率,提高了单位钾素的利用效率。(3)增温平均缩短了大豆的生育期6 d,加快发育进程,株高和单株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45 cm和7.62 g。黄棕壤、砂礓黑土和潮土中的大豆产量、生物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均有显着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粒数是影响大豆产量最直接的因素。增温使砂礓黑土和黄棕壤中大豆产量提高程度最大,分别为104%和80%,对黄土和红壤的产量提高程度最小,分别17%和8%。(4)增温对大豆的品质有显着影响。增温条件下大豆籽粒粗蛋白下降了2%,而籽粒矿质元素得以提高,Fe、Zn、Mn、Ca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9%、14%、14%和12%。增温条件下,黄棕壤和砂礓黑土中大豆籽粒蛋白质浓度分别下降3%和7%,且Zn、Mn和Ca含量也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稀释效应造成的。增温使灰钙土、黑土和黄土中大豆的综合品质提升较大,使黄棕壤和砂礓黑土中大豆的综合品质下降。综合分析表明增温条件下,黄棕壤、黑土、盐碱土、灰钙土、砂礓黑土和黄土的土壤肥力会得到提高,营养元素得到积累,从而使产量提高,矿质元素含量增加,但对籽粒蛋白含量有一定削弱,同时生长在黄棕壤和砂礓黑土中的大豆产量增幅过大,其矿质元素Zn、Mn和Ca含量有一定下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土壤类型中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对增温的响应尚需进一步探讨,以便做出大豆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同时应综合分析增温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确保大豆在连续种植下优质高产,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魏庆薪[4](2021)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进行,供试品种为济麦22。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土壤水分处理,共设3个土壤水分处理,分别为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W2(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90%)。副区为施肥量处理,共4个处理,分别为F0(不施肥)、F1(N 180 kg·hm-2、P2O575 kg·hm-2、K2O 60 kg·hm-2)、F2(N 225 kg·hm-2、P2O5120 kg·hm-2、K2O 105kg·hm-2)、F3(N 270 kg·hm-2、P2O5165 kg·hm-2、K2O 150 kg·hm-2)。共12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结果如下:同一土壤水分条件下,F1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实际光化学效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均显着高于F0处理,与F2和F3处理无显着差异。同一施肥量条件下,W1处理的旗叶光合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显着高于W0处理,与W2处理无显着差异。同一土壤水分条件下,F1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和截获率显着高于F0处理,光合有效辐射透射率显着低于F0处理。同一施肥量条件下,W1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和截获率显着高于W0处理,光合有效辐射透射率显着低于W0处理。同一土壤水分条件下,F1处理的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层次营养器官和籽粒中的分配量及总积累量显着高于F0处理,与F2和F3处理无显着差异。同一施肥量条件下,W1处理的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层次营养器官和籽粒中的分配量及总积累量显着高于显着高于W0处理,与W2处理无显着差异。同一土壤水分条件下,F1处理的灌浆速率和籽粒淀粉积累量在灌浆后期均显着高于F0处理,各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显着高于F0处理,与F2和F3处理无显着差异。同一施肥量条件下,W1处理的灌浆速率在灌浆后期显着高于W0处理,籽粒淀粉积累量和各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显着高于W0处理,与W2处理无显着差异。同一土壤水分条件下,F1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F0处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最高。同一施肥量条件下,W1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均显着高于W0处理,与W2处理间无显着差异;W1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高于W2处理。综上所述,W1(拔节期和开花期将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水分条件下的F1(N 180 kg·hm-2、P2O575 kg·hm-2、K2O 60 kg·hm-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节水节肥处理。

毛安然[5](2021)在《旱地冬小麦夏闲期覆盖和周年覆盖经济与环境效应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尽管实现小麦高产和高收益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但由此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寻求有效农业措施促进旱地小麦增产的同时减少环境危害,协调产量、经济效益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周年地膜或秸秆覆盖在旱地农业中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然而关于夏闲期地膜或秸秆覆盖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于2017-2020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陕西省永寿县御驾宫村布置旱地小麦不同覆盖时期和方式保水增产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不同覆盖时期为主区,设置夏闲期(SFM)和周年覆盖(YRM),不同覆盖方式为副区,分别设置垄膜沟秸全地面覆盖(MP+F)、全膜覆盖(MP)以及秸秆全地面覆盖(MS)。研究不同覆盖时期和覆盖方式对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水分利用、硝态氮淋溶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对不同处理产量、生物量、产量构成要素以及经济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夏闲期和周年覆盖3季平均产量、生物量以及净利润没有显着差异,夏闲期MP+F、MP和MS处理平均产量分别为5718、5950和5907 kg ha-1,净利润分别为7696、7941和9775元·ha-1,周年MP+F、MP和MS处理产量分别为5609,6488和6462 kg ha-1,净利润分别为7066、8861和11107元·ha-1;穗数是影响产量变化的重要因子,其次是穗粒数和千粒重。主处理夏闲期和周年覆盖平均穗数无显着差异,但周年覆盖中MS和MP处理3季平均单位面积穗数均显着高于MP+F处理。2、通过对不同处理养分吸收利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夏闲期平均籽粒含氮量显着高于周年覆盖,而秸秆、颖壳含氮量以及氮收获指数均无显着差异。夏闲期3种覆盖方式平均地上部吸氮量无显着差异,而周年MS处理较MP+F、MP处理平均地上部吸氮量显着提高;不同覆盖时期以及覆盖方式下3季平均籽粒、秸秆、颖壳磷含量以及磷收获指数均无显着差异,但周年覆盖中MS处理地上部吸磷量显着高于MP+F,而与MP处理无显着差异;不同主处理籽粒、秸秆、颖壳钾含量以及钾收获指数差异未达显着水平,但周年MS处理3季平均秸秆钾含量显着高于MP+F和MP处理,而MP+F和MP处理没有显着差异。周年覆盖3季平均地上部吸钾量显着高于夏闲期覆盖,且以周年MS处理地上部吸钾量最高。3、通过对不同处理冬小麦水分利用及土壤NO3--N淋溶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主处理播前蓄水量(SWWS)在不同年份以及3季平均结果均无显着差异,无论夏闲期覆盖或周年覆盖,MS较其他覆盖处理表现出明显的蓄水优势;不同主处理下0-200 cm土层播前NO3--N累积量显着高于收获,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没有NO3--N淋溶发生。4、通过对不同处理温室气体(GHG)排放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研究结果表明,肥料的生产和运输以及地膜的使用是主要的GHG排放源。夏闲期和周年覆盖3季平均GHGI没有显着差异,以周年秸秆覆盖GHGI最低,为314 kg CO2 eq Mg-1。综上,周年秸秆覆盖具有最高经济效益和最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时增加了冬小麦氮、钾含量以及地上部养分吸收量,因此周年秸秆覆盖技术可以在当地推广使用。

杨雪[6](2021)在《节水条件下供钾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明确节水栽培条件下钾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指导生产上选用钾高效品种,提高钾肥利用效率,以高产小麦济麦22(JM22)、优质麦藁优2018(GY2018)和抗旱品种石麦22(SM22)为材料,设置K1(90 kg·hm-2)、K2(135 kg·hm-2)和 K3(180 kg·hm-2)3 个钾(K2O)水平,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物质生产特性,氮、磷、钾吸收和利用特性及产量形成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钾水平K2、K3较K1显着降低茎秆第1节间高度,基部第2节间和穗下节的表皮、厚壁组织、基本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等结构加厚,大维管束的数目和单个维管束的横截面积显着增加。在相同钾水平下,各生育时期JM22的基部3个节间的茎秆直径显着高于GY2018和SM22。2.钾肥能够有效促进小麦叶绿素合成,维持小麦生育后期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延长小麦旗叶的功能期,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增强了花后光合势,提高了粒重/叶面积比。3.不同生育时期群体总茎数、干物质累积量、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和产量均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显着增加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对穗粒数的影响较小,K2和K3差异不显着。在相同钾水平下,JM22的群体总茎数、干物质累积量、转移量及最终产量均高于GY2018和SM22。4.开花前氮、磷、钾累积量向籽粒转移量均表现为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种之间,氮素花前转移量表现为JM22低于其他两个品种,钾素花前转移量和转移率基本表现为JM22>SM22>GY2018,花前转移磷素对籽粒的贡献率GY2018显着高于JM22和SM22;开花后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及对籽粒的贡献不同供钾水平下差异不显着。5.不同钾水平下氮磷钾利用效率品种间表现不一致,JM22氮和钾素利用效率在K2处理下最高,GY2018和SM22则以K3处理最高。磷素利用效率则以K1处理最高,在同等供钾水平下,JM22氮、钾素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即JM22>GY2018>SM22,磷素利用效率 GY2018 最高,且 GY2018>JM22>SM22。综上所述,适量增施钾肥改善了植株茎杆维管组织结构,降低了基部节间长度,改善了植株的氮磷钾吸收能力。钾素有效地促进了小麦叶绿素合成,提高小麦叶面积指数,增强花后光合势。此外,钾素增加了公顷穗数和籽粒库容,保持了后期较高的灌浆速率,提高了粒重/叶面积比和充实指数,这是小麦高产的源、库基础。上述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有效调控小麦的源库关系,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河北省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高产区节水栽培条件下,JM22在中等钾水平(135 kg·hm-2)、GY2018和SM22在较高的钾水平(180 kg·hm-2)植株群个体发育和产量形成能力较强,上述结果可为河北省山前平原区不同小麦品种和钾肥施用量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

张帆[7](2021)在《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麦田水肥利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河北省黑龙港地区水资源短缺,冬小麦生产中农民习惯采用畦灌、漫灌方式,肥料施用量不合理等造成水肥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本文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白木村和孟村两地开展了田间测墒补灌小区试验和田间大面积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在冬小麦生长期间,监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和养分时空动态变化,植株体内干物质和养分的动态积累和分配、产量形成,分析麦田水、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明确研究区适宜小麦生长和保证丰产的优化节水灌溉模式,为冬小麦生产中合理灌溉,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相同施肥量下,增加开花期测墒补灌,提高各土层含水量,降低开花期0-20 cm土层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成熟期土壤含水量、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仍保持较高水平。相同灌水次数下,增加灌溉量73.7 mm和氮肥施用量60 kg/hm2,拔节至开花期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整体提高,成熟期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随着小麦生育时期的延长,60-100 cm 土层上述指标及土壤速效钾含量逐渐增加。(2)相同施肥量下,增加开花期测墒补灌,返青至成熟期平均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全氮、全磷和全钾积累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6.3%、21.0%、20.7%、16.3%和26.9%。相同灌水次数下,增加灌溉量73.7 mm和氮肥施用量60 kg/hm2,返青至开花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全氮、全磷和全钾积累量均提升,灌浆至成熟期上述指标降低11.5%-16.4%,氮肥偏生产力降低57.6%。(3)相同施肥量下,增加开花期测墒补灌,农田耗水量及土壤贮水消耗量分别提高了 15.9%和11.9%,产量、纯收益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 26.9%、2019元/hm2及15.3%。相同灌水次数下,增加灌溉量73.7 mm和氮肥施用量60 kg/hm2,农田耗水量显着增加18.3%,土壤贮水消耗量显着降低22.7%,降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均下降,产量、纯收益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20.5%、5398元/hm2及 48.8%。(4)与农民习惯措施相比,示范技术拔节至灌浆期土壤含水量及有效磷整体偏低,成熟期0-80 cm 土层高于农民习惯措施;拔节至开花期土壤硝态氮及速效钾含量整体低于农民习惯措施,灌浆至成熟期0-100 cm 土层高于农民习惯措施。拔节至开花期示范技术干物质积累量、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积累量均低于农民习惯措施,灌浆至成熟期高于农民习惯措施,成熟期增幅为22.0%-40.0%,氮肥偏生产力提高77.0%;示范技术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幅分别为5.2%-10.3%、11.1%-18.3%和 2.8%-8.6%,产量提升 42.0%,总收入增加 6072 和 5801 元/hm2,纯收益同步提升了 7128和6857元/hm2。综上所述,试验田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测墒补灌+推荐施肥的W3处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节水灌溉的示范技术在推荐灌溉量135 mm和施氮量240 kg/hm2时小麦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较好,说明选择合理的喷灌和施肥措施对实现小麦增产增效有显着作用。

孙坤雁[8](2020)在《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肥水时空分布的影响》文中认为针对土壤耕层变浅、肥料浅施水肥利用率低,土壤水分和养分损失严重,难以保证小麦各生长时期营养需求等问题,本文采取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课题组自行研发的新型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机,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0~15 cm施磷钾肥(T1);0~15 cm推荐施氮磷钾肥(T2);15~30 cm推荐施氮磷钾肥(T3);0~30 cm推荐施氮磷钾肥(T4);0~15 cm农民习惯施氮磷钾肥(T5),研究耕作施肥模式下各生育时期小麦的生长及养分利用情况、土壤水分及理化性状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等,进一步优化适合小麦季种植的新型耕作施肥方式,为提高耕地质量,保证粮食稳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与农民习惯施肥(T5)相比,合理的氮磷钾配施处理均提高小麦株高、总茎数、旗叶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Fv/F0及Fv/Fm,有效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同一施肥深度,0~15 cm推荐施肥量(T2)的小麦总茎数、旗叶叶绿素SPAD值、Fv/F0及Fv/Fm值较农民习惯施肥(T5)高。同一施肥量下,0~30 cm推荐施肥(T3)的小麦生长性状较佳,15~30 cm推荐施肥次之。(2)同一施肥深度下,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期均以0~15 cm推荐施肥(T2)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0~15 cm推荐施肥(T2)比农民习惯施肥(T5)模式显着增加小麦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20.3%~52.7%、0.7%~14.2%、-13.7%~22.4%。同一施肥量下不同施肥深度的小麦干物质积累、氮、磷、钾积累在拔节期分别表现为0~30 cm推荐施肥(T4)>15~30 cm推荐施肥(T3)>0~15 cm推荐施肥(T2),拔节期后0~30 cm和15~30 cm推荐施肥间差异不显着,但是氮、磷、钾积累量均较0~15 cm推荐施肥提高6.2%~28.2%、6.4%~38.3%、22.1%~58.2%,说明深松施肥可以提高小麦植株干物质和体内养分积累,以0~30 cm推荐施肥效果更显着。(3)与缺氮(T1)相比,不同耕作施肥模式,氮磷钾配施提高小麦的吸氮量11.5%~41.4%。同一施肥深度下,0~15 cm推荐施肥(T2)显着提高小麦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分别为3.7%、22.4%、23.0%、773 yuan.hm-2。同一施肥量,15~30 cm(T3)和0~30 cm(T4)推荐施肥间差异不显着,均较0~15 cm推荐施肥显着高 7.1%~7.3%、104.0%~111.3%、9.6%~13.9%、539~577 yuan·hm-2,说明深松分层施肥15~30 cm和0~30 cm均能提高小麦产量,有利于植株的养分利用。(4)同一施肥量下,15~30 cm(T3)和0~30 cm(T4)推荐施肥的土壤容重平均降低11.1%、8.5%,紧实度平均降低11.5%、17.0%以上,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2.2%、3.1%。表明深松有效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植物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综合考虑,在施氮量减少26.3%的基础下,以0~30 cm推荐施氮磷钾肥(纯N、P2O5、K2O含量分别为210、150、90 kg·hm-2)的T4处理效果较佳,两季冬小麦平均产量增加11.2%,平均纯效益提升1350 yuan·hm-2,土壤容重及紧实度分别下降8.5%、11.7%以上,15~30 cm推荐施氮磷钾肥(T3)次之,两个处理均可作为小麦优质高产的耕作施肥管理措施。

李萌[9](2020)在《南疆膜下滴灌棉花灌溉和施肥调控效应及生长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短缺及土壤盐渍化是困扰新疆棉花种植的主要问题,膜下滴灌以其增温保墒、减少土壤盐渍化等优点,已在新疆各地应用近25年。深入探讨膜下滴灌条件下滴灌施肥调控机理有助于优化促进膜下滴灌在盐碱地的应用。本文以棉花为研究对象,于2015-2016年在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尼尔镇水利管理处的水利部重点灌溉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灌溉制度根据当地棉花需水量及常规灌溉量500 mm。设置不同灌水处理(T1-T8),其中2015年充分灌溉处理为T6,其余处理按照T6成比例设置(T1-T5);2016年仅设置两个灌水处理,充分灌溉T7与亏缺灌溉T8。两个生育期内均根据当地农户推荐施肥量进行充分施肥。2018-2019年4-10月在南疆库尔勒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1团二连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灌溉调控和施肥量调控2个因素。灌溉调控处理灌水量以参考蒸发蒸腾量(ET0)为基础,在棉花生长过程中的蕾期、花铃期分别设置棉花参考蒸发蒸腾量的0.4、0.6和0.8倍(即0.4 ET0、0.6 ET0和0.8ET0,分别命名为W1-W6),同时设置充分灌溉处理ET0(CK);施肥量分别设置F1(450-157.5-67.5 kg/ha)N-P2O5-K2O、F2(360-126-54 kg/ha)N-P2O5-K2O、F3(300-105-45 kg/ha)N-P2O5-K2O、F4(240-84-36 kg/ha)N-P2O5-K2O、F5(150-52.5-22.5 kg/ha)N-P2O5-K2O和F6(0-0-0 kg/ha)N-P2O5-K2O(即1.5F、1.2F、F、0.8F、0.5F与0F),另设裸地处理LD,共计13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水肥调控方式处理下棉花生长发育、棉花耗水过程、土壤水盐离子运移的差异及变化,揭示了膜下滴灌棉田节水增产及农田水盐运移规律,提出了对应的调控策略;同时考虑到覆膜及水分胁迫的影响,利用2015-2016年试验数据针对DSSAT模型不能模拟覆膜条件下作物生长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利用2018-2019年试验数据针对模型对于水分胁迫模拟效果较差的缺陷进行了相应的改进。筛选出符合研究区域及棉花品种的遗传系数,模拟了试验年份棉花生长发育过程。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揭示了不同生育期亏缺灌溉和施肥量对棉花生长、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不同灌溉调控处理间株高较大值出现在花铃期亏缺灌溉处理(W4、W5和W6),平均值为72.92cm,分别比蕾期亏缺灌溉处理(W1、W2和W3)及对照处理(CK)高36.63%和3.03%,W6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均为最高(分别为1.63kg/m3和1.52kg/m3)。干物质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花铃期,F1处理平均干物质质量为25880.75 kg/ha,分别比F0、F5、F4和F2高41.66%、40.6%、46%、14.19%和4.12%。产量与施肥量关系符合二次抛物线关系,临界点为1.2倍施肥量。不同调控方式对棉田肥料偏生产力、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极显着(P<0.01),对单铃重的影响显着(P<0.05)。两生育期内除CK处理、F1及F2处理马克隆值处于B级水平外,其余处理均低于标准级(C级),纤维长度也均处于标准级及以上级别,断裂比强度与灌水总量及施肥总量的大小成正比。(2)明确了不同灌水调控措施下棉田土壤水分运动及耗水规律。棉花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受到土面蒸发、根系吸水及地下水活动的影响较大,表层土壤含水量呈现窄行>宽行>裸地,20-40 cm呈现裸地>宽行>窄行的不同变化规律,深层土壤水分逐渐趋于稳定均匀。计算棉花耗水量得出该区域存在深层渗漏与地下水补给现象,2018、2019年棉花全生育期总耗水量(CK)分别为506.96 mm和509.52mm。与裸地处理相比,分别减少了43.6 mm和53.5 mm作物耗水量,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处理相对于裸地处理能够显着减少生育期内棵间土壤蒸发量Es 41.4%和41.81%(对应量为163.16 mm和161.5 mm);增加43.4%和37.93%(对应量为119.56 mm和108 mm)的生育期植株蒸腾量T。棉花生育期内累计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分别为978.33 mm和955.99 mm,平均日参考腾发强度分别为6.2mm/d和6.1 mm/d。(3)探明了不同灌水施肥调控措施下棉田土壤盐分运移规律及Na+、Cl-离子演变规律。土壤盐分空间运移规律均表现为窄行>宽行>裸地的分布特征,垂直方向上,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灌溉调控处理间盐分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根据亏缺程度表现为:重度>中度>轻度,而积盐量最小出现在花铃期轻度亏缺处理;不同施肥处理间盐分同样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土壤含盐量随着施肥量的降低而增大,不施肥处理F0积盐量最高,达到3400 g/m2和4094 g/m2,积盐量最低处理发生在1.2倍施肥量F2处理,达到1574 g/m2和1976g/m2,较充分施肥处理F3分别降低25.7%和24.9%。土壤Na+与Cl-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与土壤含盐量基本一致,Cl-减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W6>W5>W3>W2>W4>CK>W1>LD;Na+增加率从高到低依次为:LD>W1>W2>W3>W4>CK>W5>W6。(4)提出了DSSAT模型中适应于研究区域棉花的品种参数,构建了亏缺灌溉条件下膜下滴灌棉花的生长发育模型。基于DSSAT模型中CSM-CROPGRO-COTTON棉花生长模块,根据棉花实际生产种植情况,对潜在蒸散量、土面蒸发量及水分胁迫因子的计算进行改进,利用多年试验数据对棉花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分干物质、产量、物候期及土壤水分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膜下滴灌条件不同水分胁迫下棉花生长发育过程,是可持续农业灌溉管理的合理决策系统。同时,也可为未来水肥环境、气象及土壤环境变化情况下预测棉花产量及生长的提供研究手段。

刘德祥[10](2020)在《施肥与种植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中水肥利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认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是河北省主要的农作物种植方式,长期不合理的施肥和粗放式管理导致土壤环境恶化。本文采用冬小麦品种-施肥水平的裂区设计和夏玉米品种-种植模式-施肥水平的裂裂区设计,研究施肥、种植模式对不同品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水肥利用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提高作物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土壤环境,为区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水肥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在中肥时达到9069.5kg/hm2的峰值,中肥和高肥时冬小麦的养分吸收总量情况均较高,但高肥时茎叶向穗部转移的养分较少,影响籽粒产量的形成。中肥时冬小麦的WUE和土壤水分状况较好,同时发现冬小麦在中肥时的前期耗水量较高,后期耗水量显着低于低肥和高肥。冬小麦的氮、钾肥偏生产力在低肥和中肥时最高,氮肥偏生产力达到了14.93~17.58kg/kg,钾肥偏生产力为24.45~28.79kg/kg,综合考虑产量因素,中肥优于低肥。夏玉米的籽粒产量在中肥和高肥时较高,最高产量达12853.4kg/hm2,考虑经济性原则,中肥优于高肥,兰德玉6号和先玉335的成熟期根际土壤中真菌和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在中肥时最优,先玉1360的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也在中肥时为最优。(2)冬小麦的两个品种最高产量相比,冀麦6358比石新828低17.77%,主要是由于前者的穗数和穗粒数远低于后者,且在中肥时石新828的WUE 比冀麦6358高6.02%,且中肥水平时,石新828的真菌OTUs数量和Chao1指数比冀麦6358高46.25%和42.24%,细菌的OTUs数量和Chao1指数前者比后者高16.16%和7.50%。(3)两玉米品种的籽粒产量峰值均在中肥时出现,分别为12853.4kg/hm2和12091.5kg/hm2。兰德玉6号的WUE在籽粒产量最高的中肥+宽窄行时WUE也达到了 3.86g/kg的较高水平。在成熟期之前,宽窄行种植下的兰德玉6号,土壤pH值总体上高于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该品种时的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显着较高,在中肥时全氮含量宽窄行也显着高于等行距。该品种在中肥+宽窄行时细菌OTUs数量和Chao1指数较高,真菌水平较低,OTUs数量和Chao1指数比平均水平低9.79%和12.28%。但宽窄行种植时的土壤紧实度升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先玉1360在等行距+中肥时表现较优,其WUE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在等行距种植时,6叶展和灌浆期表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高于宽窄行种植,在产量最高时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真菌也高于平均水平。等行距种植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土壤紧实度情况均较好,但该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先玉335的WUE水平较低,且产量表现不突出,故不考虑该品种。确定了中肥为推荐施肥量,石新828为推荐冬小麦品种,兰德玉6号+宽窄行种植和先玉1360+等行距种植为推荐夏玉米种植配套模式。

二、土壤含水量和施钾深度对春小麦吸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含水量和施钾深度对春小麦吸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增温和不同类型土壤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1.2.1 增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2.2 土壤类型对小麦的影响
        1.2.3 增温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2.4 增温对小麦养分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3.1 增温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2 增温和不同类型土壤对小麦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3.3 增温和不同类型土壤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3.4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小麦的综合评价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方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增温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增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1.1 增温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2 增温对土壤p H的影响
        3.1.3 增温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2 增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1 增温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2.2 增温对土壤蔗糖酶的影响
        3.2.3 增温对土壤磷酸酶的影响
        3.2.4 增温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3.3 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力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增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2 增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的小麦生长的影响
    4.1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4.2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冬小麦地上干重的影响
        4.2.1 增温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茎干重的影响
        4.2.2 增温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叶鞘干重的影响
        4.2.3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叶片干重的影响
        4.2.4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小麦穗干重的影响
        4.2.5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小麦地上干重的影响
        4.2.6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小麦地上部分影响的方差分析
    4.3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3.1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小麦麦穗数的影响
        4.3.2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小麦穗粒数的影响
        4.3.3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4.3.4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小麦产量的影响
    4.4 产量与产量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4.5.1 冬小麦株高受增温和土壤类型的调控
        4.5.2 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对增温和土壤类型的适应
        4.5.3 小麦产量对增温的响应因土壤类型而不同
    4.6 小结
第五章 增温对小麦植株体内养分的影响
    5.1 增温对小麦植株体内N含量的影响
        5.1.1 增温对小麦籽粒N含量的影响
        5.1.2 增温对小麦秸秆N含量的影响
        5.1.3 增温对小麦N吸收总量的影响
    5.2 增温对小麦植株体内P含量的影响
        5.2.1 增温对小麦籽粒P含量的影响
        5.2.2 增温对小麦秸秆P含量的影响
        5.2.3 增温对小麦P吸收总量的影响
    5.3 增温对小麦植株体内K含量的影响
        5.3.1 增温对小麦籽粒K含量的影响
        5.3.2 增温对小麦秸秆K含量的影响
        5.3.3 增温对小麦K吸收总量的影响
    5.4 增温对小麦籽粒微量矿质元素的影响
        5.4.1 增温对小麦籽粒Mn含量的影响
        5.4.2 增温对小麦籽粒Fe含量的影响
        5.4.3 增温对小麦籽粒Zn含量的影响
        5.4.4 增温对小麦籽粒Ca含量的影响
        5.4.5 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变化与产量变化的关系
    5.5 增温对小麦籽粒养分的变化分析
    5.6 讨论
        5.6.1 小麦N、P、K养分吸收量受温度和土壤类型的调控
        5.6.2 小麦微量矿质元素对增温和土壤类型的适应
    5.7 小结
第六章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小麦影响的降维研究
    6.1 最优化的处理方式筛选
    6.2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小麦的综合评价
        6.2.1 隶属函数分析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综合评价
        6.2.4 聚类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1.1 增温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1.2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的小麦生长的影响
        7.1.3 增温对小麦植株体内养分的影响
        7.1.4 增温对生长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小麦的综合评价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土壤类型中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对增温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增温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1.2.2 增温对作物生育进程的影响
        1.2.3 增温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4 增温对作物籽粒品质的影响
        1.2.5 土壤类型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不足之处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与试验材料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供试土壤所属地区气候特征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设计
        2.2.2 增温装置及效果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取样时期及方法
        2.3.2 植物测定指标与方法
        2.3.3 土壤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增温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3.1 增温对土壤pH的影响
    3.2 增温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3 增温对土壤速效元素的影响
        3.3.1 增温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3.2 增温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3.3 增温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4 增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增温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2 增温对土壤蔗糖酶的影响
        3.4.3 增温对土壤脲酶的影响
        3.4.4 增温对土壤磷酸酶的影响
    3.5 土壤肥力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3.5.1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3.5.2 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
    3.6 讨论与小结
        3.6.1 讨论
        3.6.2 小结
第四章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N吸收的影响
        4.1.1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秸秆N的影响
        4.1.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籽粒N影响
        4.1.3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N生物学利用效率的影响
    4.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P吸收的影响
        4.2.1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秸秆P的影响
        4.2.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籽粒P的影响
        4.2.3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P利用效率的影响
    4.3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K吸收的影响
        4.3.1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秸秆K的影响
        4.3.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籽粒K的影响
        4.3.3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K利用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5.1 增温对大豆生育进程的影响
    5.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株高的影响
    5.3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荚数构成的影响
        5.3.1 总荚数
        5.3.2 每荚粒数
    5.4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4.1 地上生物量
        5.4.2 产量
        5.4.3 单株粒数
        5.4.4 百粒重
        5.4.5 籽粒与茎秆比
        5.4.6 秕粒率
    5.5 产量的主成分分析
    5.6 讨论与小结
        5.6.1 讨论
        5.6.2 小结
第六章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营养品质的影响
    6.1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粗蛋白的影响
    6.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籽粒矿质元素的影响
        6.2.1 增温对大豆籽粒Fe含量的影响
        6.2.2 增温对大豆籽粒Zn含量的影响
        6.2.3 增温对大豆籽粒Mn含量的影响
        6.2.4 增温对大豆籽粒Ca含量的影响
    6.3 品质的主成分分析
    6.4 讨论与小结
        6.4.1 讨论
        6.4.2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增温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7.1.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7.1.3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7.1.4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营养品质的影响
    7.2 本文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7.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碳代谢的影响
        1.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籽粒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1.2.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3.1.1 对旗叶光合参数的影响
        3.1.1.1 净光合速率
        3.1.1.2 蒸腾速率
        3.1.1.3 气孔导度
        3.1.2 对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3.1.3 对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1.3.1 实际光化学效率
        3.1.3.2 最大光化学效率
        3.1.3.3 光化学猝灭系数
        3.1.4 对旗叶蔗糖含量与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1.4.1 蔗糖含量
        3.1.4.2 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3.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冠层光截获特性的影响
        3.2.1 对冠层不同层次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截获量和透射率的影响
        3.2.2 对冠层总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截获量和透射率的影响
        3.2.3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1 对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3.2 对成熟期冠层不同层次干物质分配量的影响
        3.3.3 对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分配量的影响
        3.3.4 成熟期冠层不同层次干物质分配量与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的相关性分析
    3.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籽粒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3.4.1 对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3.4.2 对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3.4.3 对籽粒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5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磷、钾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碳代谢的影响
    4.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籽粒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4.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磷、钾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旱地冬小麦夏闲期覆盖和周年覆盖经济与环境效应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旱地农田地表覆盖种植技术
        1.2.2 周年覆盖技术研究进展
        1.2.3 夏闲期覆盖技术研究进展
        1.2.4 不同农业管理措施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1.3 选题依据
    1.4 研究内容
        1.4.1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1.4.2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利用以及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1.4.3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冬小麦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1 冬小麦产量、产量三要素及生物量的测定
        2.3.2 冬小麦经济效益
        2.3.3 冬小麦养分含量的测定
        2.3.4 土壤水分与硝铵态氮的测定
        2.3.5 温室气体(GHG)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3.1 结果分析
        3.1.1 冬小麦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
        3.1.2 产量构成要素
        3.1.3 植株各部分氮含量以及地上部吸氮量
        3.1.4 植株各部分磷含量以及地上部吸磷量
        3.1.5 植株各部分钾含量以及地上部吸钾量
        3.1.6 经济效益
    3.2 讨论
        3.2.1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3.2.2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3.2.3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植株氮含量以及地上部吸氮量的影响
        3.2.4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植株磷、钾含量以及地上部磷、钾吸收的影响
        3.2.5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四章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4.1 结果分析
        4.1.1 播前和收获土壤蓄水量
        4.1.2 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4.1.3 硝态氮淋溶风险
    4.2 讨论
        4.2.1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4.2.2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第五章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1 结果分析
        5.1.1 温室气体(GHG)排放
        5.1.2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
    5.2 讨论
        5.2.1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GHG)排放的影响
        5.2.2 夏闲期和周年不同覆盖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未来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节水条件下供钾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田土壤钾素现状
        1.2.2 小麦对钾素的吸收和利用
        1.2.3 钾肥与作物的抗逆性
        1.2.4 钾对冬小麦群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1.2.5 钾肥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6 钾肥对冬小麦籽粒灌浆性能的影响
        1.2.7 冬小麦茎秆解剖结构对产量的影响
        1.2.8 钾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田基本概况
    2.3 试验设计和实施
    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2.4.1 植株个体性状
        2.4.2 植株群体指标
        2.4.3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叶绿素含量缓降期(RSP)
        2.4.4 小麦籽粒灌浆性能
        2.4.5 小麦茎秆解剖结构
        2.4.6 植株氮磷钾含量和积累吸收量
        2.4.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群个体发育特性的影响
        3.1.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基部节间发育的影响
        3.1.2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3.1.3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1.4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光合势(LAD)的影响
        3.1.5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3.1.6 不同供钾水平下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
    3.2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3.2.1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
        3.2.2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缓降期
    3.3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灌浆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的灌浆速率
        3.3.2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的籽粒库容
        3.3.3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的源、库关系
    3.4 不同供钾水平对不同部位小穗籽粒发育的影响
    3.5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茎秆解剖结构的影响
    3.6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3.6.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分配和转运的影响
        3.6.2 不同供钾水平下小麦植株对N、P、K的吸收、转运及其对籽粒贡献
        3.6.3 冬小麦产量与开花前后氮、磷、钾的相关分析
        3.6.4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
        3.6.5 不同供钾水平与小麦氮磷钾利用效率的相关分析
    3.7 不同供钾水平下穗部性状及产量
        3.7.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3.7.2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7.3 产量与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个体发育的影响
    4.2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群体发育的影响
    4.3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4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4.5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氮磷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4.6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麦田水肥利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肥供应对冬小麦土壤养分的影响
        1.2.2 水肥供应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3 水肥供应对冬小麦植株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1.2.4 水肥供应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测墒补灌小区试验设计
        2.2.2 节水灌溉模式大田示范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2.3.2 植物样品采集与测定
        2.3.3 小麦产量测定
    2.4 计算指标
        2.4.1 水肥利用指标计算
        2.4.2 经济效益分析
3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小麦水肥分布、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3.1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土壤水分及养分分布的影响
        3.1.1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分布的影响
        3.1.2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土壤耗水特性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3.1.3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土壤剖面硝态氮动态分布的影响
        3.1.4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土壤剖面有效磷动态分布的影响
        3.1.5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土壤剖面速效钾动态分布的影响
    3.2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小麦植株养分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1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2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植株全氮积累量的影响
        3.2.3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植株全磷积累量的影响
        3.2.4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植株全钾积累量的影响
    3.3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试验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示范田小麦水肥分布、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4.1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示范田土壤水分及养分分布的影响
        4.1.1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示范田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分布规律
        4.1.2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示范田土壤剖面硝态氮动态分布规律
        4.1.3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示范田土壤剖面有效磷动态分布规律
        4.1.4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示范田土壤剖面速效钾动态分布规律
    4.2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示范田小麦植株养分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2.1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示范田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2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示范田植株全氮积累量的影响
        4.2.3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示范田植株全磷积累量的影响
        4.2.4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示范田植株全钾积累量的影响
    4.3 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示范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书籍
致谢

(8)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肥水时空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耕作施肥模式对作物叶片生理性状的影响
        1.2.2 耕作施肥模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1.2.3 耕作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4 耕作施肥模式对土壤容重及紧实度的影响
        1.2.5 耕作施肥模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1.2.6 耕作施肥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试验地区概况
        2.1.2 供试作物
        2.1.3 供试肥料及农机
    2.2 试验处理及方法
    2.3 田间采样、项目测定及方法
        2.3.1 土壤样品
        2.3.2 植物样品
    2.4 计算指标
        2.4.1 养分指标及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2.4.2 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3.1.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3.1.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动态积累量的影响
        3.1.4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旗叶全氮及籽粒氮素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养分动态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植株氮素效率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5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
        3.5.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容重
        3.5.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紧实度
        3.5.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分布规律
    3.6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动态分布规律
        3.6.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NH_4~+-N含量动态分布规律
        3.6.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NO_3~--N含量动态分布规律
        3.6.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有效磷动态分布规律
        3.6.4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下的土壤速效钾动态分布规律
    3.7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后茬玉米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4.3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小麦氮肥利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4 不同耕作施肥模式对小麦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5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南疆膜下滴灌棉花灌溉和施肥调控效应及生长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动规律研究
        1.2.1 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
        1.2.2 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运动
    1.3 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响应机制研究
        1.3.1 灌溉调控对土壤水盐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3.2 施肥调控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1.3.3 作物对水分的响应机制
        1.3.4 作物对养分的响应机制
    1.4 作物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1.4.1 DSSAT模型简介
        1.4.2 DSSAT模型应用研究进展
        1.4.3 覆膜条件下土壤水分及作物生长模拟研究
        1.4.4 水分胁迫条件下作物生长模拟研究
    1.5 存在问题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灌溉调控措施试验设计
        2.2.2 施肥调控措施试验设计
        2.2.3 试验农艺措施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2.3.2 棉花生理生长指标测定
        2.3.3 棉花物候期的监测
        2.3.4 气象数据指标测定
第三章 水肥调控对棉花生长、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1 水肥调控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3.1.1 棉花株高和茎粗
        3.1.2 棉花叶面积指数
    3.2 水肥调控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2.1 棉花地上部分干物质
        3.2.2 棉花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3.3 水肥调控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灌溉条件下棉田土壤水分运动及耗水规律
    4.1 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分运动规律
        4.1.1 充分灌溉处理各生育期土壤水分分布
        4.1.2 蕾期各处理土壤水分分布
        4.1.3 花铃期各处理土壤水分分布
        4.1.3 吐絮期各处理土壤水分分布
    4.2 膜下滴灌棉田耗水规律研究
        4.2.1 深层渗漏量的计算
        4.2.2 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4.2.3 耗水量的计算
        4.2.4 参考作物腾发量的计算
    4.3 膜下滴灌棉田耗水与节水增产效应分析
        4.3.1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计算
        4.3.2 作物养分生产函数的计算
    4.4 讨论
第五章 灌溉施肥调控对棉田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
    5.1 灌溉调控对棉田土壤盐分的影响
        5.1.1 生育末期棉田含盐量
        5.1.2 生育末期棉田积盐量
        5.1.3 0-100cm土层脱盐率
    5.2 施肥调控对棉田土壤盐分的影响
        5.2.1 生育末期棉田含盐量
        5.2.2 生育末期棉田积盐量
    5.3 棉田Na~+、Cl~-变化规律
    5.4 讨论
第六章 基于CSM-CROPGRO-COTTON模型的覆膜棉花生长发育过程模拟
    6.1 模型数据
    6.2 模型率定与验证
    6.3 模型的改进
        6.3.1 CSM-CROPGRO-COTTON模型模拟中存在的不足
        6.3.2 覆膜条件下潜在蒸散发的改进
        6.3.3 潜在蒸散发分配过程中消光系数的改进
        6.3.4 覆膜条件下土面蒸发的改进
    6.4 模型模拟结果
        6.4.1 模型校准
        6.4.2 模型验证
    6.5 讨论
第七章 亏缺灌溉条件下膜下滴灌棉花生长发育过程模拟
    7.1 模型的改进
        7.1.1 CSM-CROPGRO-COTTON模型中的水分胁迫因子
        7.1.2 RZWQM2模型中的水分胁迫因子
        7.1.3 CSM-CROPGRO-COTTON模型水分胁迫模拟的改进效果
    7.2 模型模拟结果
        7.2.1 模型校准
        7.2.2 模型验证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一、个人简介
    二、参与的课题项目
    三、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五、参加会议及培训

(10)施肥与种植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中水肥利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施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2.2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2.3 施肥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
        1.2.4 夏玉米种植方式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冬小麦田间试验设计
        2.3.2 夏玉米田间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4.2 冬小麦植物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4.3 夏玉米植物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5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水肥利用特征
        3.1.1 不同施肥对冬小麦成熟期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施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
        3.1.3 不同施肥对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3.1.4 不同施肥对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3.1.5 不同施肥对冬小麦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2 不同施肥及种植模式下夏玉米水肥利用特征
        3.2.1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
        3.2.2 植株养分吸收利用规律
        3.2.3 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3.3 不同施肥对小麦季土壤环境状况的影响
        3.3.1 不同施肥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3.2 土壤养分状况
        3.3.2.1 不同施肥下土壤碱解氮时空动态分布
        3.3.2.2 不同施肥下土壤有效磷时空动态分布
        3.3.2.3 不同施肥下土壤速效钾时空动态分布
        3.3.2.4 不同施肥下冬小麦成熟期土壤全氮空间动态分布
        3.3.3 土壤水分状况
        3.3.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3.4 不同施肥及种植模式对玉米季土壤环境状况的影响
        3.4.1 土壤紧实度
        3.4.2 土壤养分状况
        3.4.3 土壤水分状况
        3.4.4 根际土微生物多样性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的生长情况
    4.2 不同施肥及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的水肥利用情况
    4.3 不同施肥及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土壤的环境状况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土壤含水量和施钾深度对春小麦吸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肥料配方与覆膜对土壤理化性状、马铃薯生长及产量影响[D]. 耿世杰. 宁夏大学, 2021
  • [2]增温和不同类型土壤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赵红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不同土壤类型中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对增温的响应[D]. 高雅晓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D]. 魏庆薪.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旱地冬小麦夏闲期覆盖和周年覆盖经济与环境效应比较研究[D]. 毛安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节水条件下供钾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D]. 杨雪.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7]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麦田水肥利用的影响研究[D]. 张帆.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8]耕作施肥模式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肥水时空分布的影响[D]. 孙坤雁. 河北农业大学, 2020
  • [9]南疆膜下滴灌棉花灌溉和施肥调控效应及生长模拟研究[D]. 李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10]施肥与种植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中水肥利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 刘德祥.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土壤含水量和施钾深度对春小麦钾吸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