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中的类比

数学建模中的类比

一、数学建模中的类比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太纯[1](2021)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抽象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中数学教学和训练的重要任务.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数学概念的教学和知识点的应用,使学生能在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要强化类比和想象思想,加强数学建模的训练,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握事物的本质,以简驭繁;要创建思维型课堂,让学生能够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

颜飞[2](2021)在《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

刘梦丽[3](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许亚桃[4](2021)在《基于Delphi-AHP法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数学建模活动作为课程内容主线之一,明确规定了数学建模活动的课时,对数学建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研究者们多聚焦于数学建模教学设计要素和数学建模特征,阐述实施数学建模教学的途径、方法或提出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鲜有指向数学建模教学评价的研究。文章从教学评价角度构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诊断和指导数学建模教学提供研究工具。研究目的是构建科学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此,文章将研究问题确定为:(1)如何划分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级?(2)如何确定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3)如何检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研究在根据文献初步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两次征询20位专家关于评价指标的意见,修订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接着,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征询18位专家关于指标权重的意见,确定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研究主要结论有:(1)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模选题、教学监控、建模过程、合作学习、成果展示5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19个二级指标。(2)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26、0.16、0.29、0.16、0.13。从权重来看,二级指标中选题的适切性最为重要(0.12),提出问题(0.10)次之,接着是选题的发展性(0.08)、建立模型(0.08)、选题的吸引力(0.06)和明确分工(0.06)。以上六项指标的权重均在0.05以上,占全部指标权重的50%。(3)评价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和总体指标体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大于等于0.90。各指标的I-CVI在0.8~1之间,K(9)值均大于0.74,S-CVI/UA和S-CVI/Ave均在0.90以上,具有较好信效度。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建议为:选择适合学生的数学建模课题;发挥指导、监控和评价功能;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建模成果。

许奕喆[5](2021)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数学建模的应用探讨》文中指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数学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数学建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入实际的例子来进行研究分析,以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学习.可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数学建模的学习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基于此,本文将浅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和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中应用数学建模思想及其具体实践.

宋文龙[6](2021)在《预变形声子晶体的带隙研究》文中认为人们对周期性的复合材料或结构中弹性波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材料或结构存在能够禁止弹性波传播的频率范围,这些频率范围被称为带隙。存在弹性波带隙的材料或者结构被称为声子晶体。目前弹性波带隙特性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传递矩阵法、平面波展开法、有限差分法、多重散射法、集中质量法以及有限元法。本文主要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不同的加载方式对超弹性拉压模量相等的二维和三维声子晶体的带隙的影响,以及使用拉压不对称材料对二维声子晶体的初始带隙的影响。通过在ABAQUS中建立模型,使用Python脚本对二维和三维的声子晶体单胞施加周期性边界条件,并引入初始缺陷,进而研究预变形下的二维和三维声子晶体的带隙。对于二维和三维的声子晶体结构,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是代表性单元。二维拉压模量相等的声子晶体,研究了五种加载状态下的带隙,分别是单轴拉伸、单轴压缩、双轴拉伸、双轴压缩以及剪切。三维拉压模量相等的声子晶体则增加了三轴拉伸和三轴压缩的加载状态。对于拉压不对称的二维声子晶体,通过固定压缩的相关模量,改变拉伸的相关模量,调整拉压模量比,研究其初始带隙。研究表明,不同的加载方式对加载过程中新带隙的产生、主带隙的稳定性、主带隙的消失以及主带隙的位置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改变轴向加载比,来实现主带隙和新带隙的调节。对于使用拉压不对称材料的二维声子晶体,研究表明,初始带隙的位置受拉压相关的模量影响,但是并不能很大程度上改变归一化后的带隙的相对宽度。这些系统的研究为一些滤波器、波导器件、隔振器、声子器件提供了潜在的应用。

崔利伟[7](2021)在《跨学科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更多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旅游创新型人才去推动其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学科的主干专业,跨学科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跨学科的视角构建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对于衡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论文采用扎根理论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了跨学科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在研究视角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具有创新性。该评价体系在各高校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评价时,具有实践价值。论文通过对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本科生、旅游专业教师以及旅游行业从业者进行访谈,结合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了跨学科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问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最终得出了由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所构成的评价体系。同时对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之间的权重大小关系进行了排序,排序结果为:创新知识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各项二级指标中,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在计算结果中显示为同等重要;创新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同等重要;思维的灵活性相对于其他两个二级指标更为重要;解决问题能力与提升转化能力相对于其他两个二级指标更为重要。最后选取了一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作为评价对象,对该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得分为2.3575,四项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2.3499、2.3642、2.7141、2.1539,均处于一般水平。结合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立足于跨学科视角,提出了树立跨学科的教育理念,设置综合化的课程体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施结构化的实践形式四个对策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吴晓红[8](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北师大版和湘教版“几何与代数”内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的背景,我国采用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教材编写由“一纲一本”转变为“一标多本”。目前,我国基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念,编制了多个版本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因此,新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一致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讨论的问题。本研究拟研究的问题是:(1)如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构建本土化的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框架?(2)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总体一致性水平如何?(3)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下的一致性水平如何?(4)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在各数学核心素养维度下的一致性水平如何?(5)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分布有怎样的规律?本研究通过选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教育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以及选择性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以量化分析为主,质性分析为辅的研究方式,运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得到如下的结论:(1)在总体维度下,北师大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湘教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2)在认知水平维度下,北师大版、湘教版与课程标准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并且北师大版与课程标准的显着一致性水平较好。(3)在各数学核心素养维度下,在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三个维度,北师大版和湘教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在数学抽象维度,北师大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湘教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在逻辑推理维度,北师大版和湘教版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4)数学核心素养分布特征方面,总体而言,两个版本教材与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都注重考查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其次是对逻辑推理素养的考查,最后是对数学建模素养的考查。关于素养水平分布特征,总体维度下的素养水平分布较好,不同内容主题下的素养水平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为提升教材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拟从提升教材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水平,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和修订,重视素养的均衡分布及素养高级水平考查,深入研制本土化的一致性水平分析工具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华梦琪[9](2021)在《综合考虑风电就地消纳和跨区消纳的经济调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的不竭开发推动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由此导致的资源消耗问题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窘境。因此,对于可再生能源利用潜力的发掘,成为缓解能源紧张的有效手段。我国风能资源储备丰富,但集中度高,远离负荷中心。这种资源与负荷需求逆向分布的特征使得大规模风电难以被充分地利用。随着风电配额制度的颁布和多能互补系统的深度耦合,利用跨区直流输电以及区域内不同网络间的能量转化可以有效促进风电跨区和就地消纳,两种方式的联合运行具有扩大供电范围、加强系统可靠性和提高风电消纳水平等多种效益。为此,本文致力于同步实现风电跨区消纳和就地消纳的多主体网络互联经济调度模型和方法的研究。为实现风电的跨区消纳,以直流互联的传统电力网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计及需求响应和无功补偿优化的电力网络及直流联络线模型。根据不同的需求响应机制,分别建立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模型和基于价格的需求响应模型,充分实现源荷互动;针对风电接入导致的电压波动问题,在重要负荷节点进行无功补偿优化;根据其阶梯化运行模式,建立等效发电单元模型,实现输送功率在规定波动区间内的自由优化,充分挖掘直流联络线的灵活调节空间。为实现风电的就地消纳,建立了基于燃气机组和P2G(Powerto Gas)设备的电—气耦合网络模型。借鉴传统电力网络的特点,建立天然气稳态模型中的管道模型、管存模型、储气罐模型以及压缩机模型,准确表达天然气网络的动态运行特性;研究电网和天然气网间的能量转化机理,通过设置多个全局变量,建立燃气机组和P2G设备的耦合模型,实现能量的双向转化。利用不同资源在时间上的差异特征,建立基于电—气耦合的跨区直流互联系统联合调度模型,同步实现风电跨区消纳和就地消纳。为保证网络间传输信息的私密性,设置多个全局变量,将系统联合调度的上层主问题分解为多个子区域优化问题,并采用交替方向乘子法进行求解;在改进的IEEE-RTS79测试系统和比利时20节点天然气网络中验证了所提方法和模型的有效性。基于电—气耦合的直流互联系统联合调度大幅降低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针对由此带来的效益分配问题,在合作博弈的基础上,采用Shapley值分配方法对系统联合运行的经济效益进行分配,保证分配的公平性。

罗雯耀[10](2021)在《微机械谐振器的模态耦合及非线性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微/纳机电系统(Micro/Nan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NEMS)是一种对晶体材料进行微纳加工,使其具有特定的机械性能后集成到电子电路的工业技术,它的操作范围在微/纳米尺度内。随着我国向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进一步深化,M/NEMS已经被成熟应用到通讯、消费类电子产品、交通、医疗等领域。特别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M/NEMS在大数据时代的物联网系统(Internet of Things,IOT)中作为高灵敏传感器在实现对目标物的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的实时采集和监控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微机械谐振器作为MEMS的关键部件之一,是一种能将电能、光能、磁能或外界的机械能与自身的振动相互转换的机械结构,并且其具备微型化、电气性能好、材料和结构的灵活设计性、成熟的规模化生产等优势,应用前景远大。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微纳加工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微机械谐振器得以更加小型化和集成化,加之近十年来随着一维和二维材料制备的机械谐振器在超高精度探测和量子信息处理领域的蓬勃发展,微尺度下谐振器工作时不可避免地出现复杂非线性行为及丰富的模态耦合现象,如何避免它们对器件性能的损害或是利用它们实现对性能的提高是目前在该领域亟待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从微机械谐振器的动力学角度出发,围绕模态耦合和非线性行为对微机械谐振器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材料学、微动力学、微结构学、光学、微机械学以及仪器科学等相关学科为基础,以理论研究为指导,结合有限元仿真和数值仿真,在实验上实现并理论解释了微机械谐振器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现象,包括模态的软/硬化、参量耦合(Parametric Coupling)、内共振(Internal Resonance)、简并的四波混频(Degenerate Four-wave Mixing)、强耦合导致的模式劈裂(Mode Splitting)、声学频率梳(Acoustic Frequency Comb)、机械感应透明(Mechan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分岔以及混沌等,为丰富微机械谐振器的模态耦合及非线性行为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帮助。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介绍了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简要概述了微机械谐振器的发展历史及应用领域,然后介绍了微机械谐振器的非线性行为和模态耦合行为的研究现状,并对微机械谐振器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要介绍,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研究了微机械谐振器的线性模态耦合。利用有限元仿真设计了Π形机械谐振器,通过比较仿真模拟结果和实际实验结果,证明了 Π形机械谐振器利用一对相邻的正交模态进行模式耦合研究的可行性。通过对系统振动方程的数值求解,证明了通过在系统中加入耦合陀螺项从而实现两个模态的简并的可行性。利用激励振动的激光对Π形机械谐振器的形状调节,从而实现了对不具有面外振动分量的面内谐振模态可以和面外模态同轴向地通过多普勒测振仪进行检测。通过引入的稳态加热激光对Π形机械谐振器的非对称形状调节和模态的频率调节,实现了研究的正交模态的线性耦合,同时实现了正交模态的简并。发现了 Π形机械谐振器的正交模态简并后品质因子有效提高,最高可比初始状态提高7.7倍。该部分研究的Π形机械谐振器中两个正交模态的吸引,简并和远离的操作有利于高精度陀螺仪的开发。第三章:研究了周期性光场驱动的薄膜谐振器双模态参量耦合。薄膜谐振器在受到激光照射后,受激光的热效应在其内部产生的热应力的主导,其模态谐振频率整体趋势是不断增加的。由于模态局域化的影响,受到激光照射后的各个模态频率变化率各不相同,使得激光辐照薄膜谐振器实现模态穿越反交叉点成为可能。通过周期驱动薄膜谐振器的目标模态穿越反交叉点,实现了这两个模态的参量化耦合,在其频率响应谱上观察到了由于Landau-Zener-Stuckelberg-Majorana(LZSM)干涉产生的杂化峰。LZSM干涉测量法已经在量子体系获得成功,基于机械谐振器的LZSM干涉仪通过将待测物理量与光场、电场或磁场等外场耦合起来,对于实现高精度的探测、传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第四章:研究了微机械谐振器的非线性内共振模态耦合。通过“Euler-Bernoulli梁”模型揭示了微悬臂梁的三阶和四阶面外谐振模式天生具有接近1:2的频率比例关系,进一步通过FEM仿真和模拟,证实了该关系对于任意尺寸、结构以及材料的悬臂梁是普遍存在的。微悬臂梁谐振器的三阶和四阶面外谐振模式在大的位移下会产生内共振,原因在于它们之间接近1:2的频率关系。实验中实现了振幅饱和以及频率饱和等内共振的典型现象。当第三阶和第四阶模态产生内共振时,频率-振幅曲线上由于模态的非线性耦合而出现一个吸收带,该吸收带是由于第四阶模态附近模态耦合形成的类Fano干涉导致的。我们构建了微悬臂梁第三阶和第四阶面外谐振模式的耦合振动方程,并通过旋转波近似的方法进行数值求解,所得到的结果和实际实验基本吻合。第五章:研究了基于内共振的参量化激励下的非线性模态耦合。在1:2内共振系统中施加参量化激励,由于内共振具有的强非线性模态耦合特性,使得在较低品质因子的微悬臂梁谐振器中也可以实现显着的简并四波混频。在1:2内共振系统中施加参量化激励得到的多模态非线性耦合所需要的临界激励强度可以通过数值求解非线性Mathieu方程获得。微悬臂梁谐振器中的简并四波混频可以实现机械感应透明、模式劈裂以及声学频率梳等物理现象。微悬臂梁谐振器中通过内共振结合参量化激励得到声学频率梳具有约37000的品质因子,远远高于微悬臂梁的本征模态的品质因子,这是内共振模态之间的高效能量传递造成的。第六章:对全文的工作和研究的创新性进行总结,并就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做了展望。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1)设计和制作了一种Π形机械谐振器,实现了一对正交模态的具有不对称耦合项的线性耦合。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了该谐振器的正交模态能够被同时激励和检测的机理,构建了具有非对称耦合项的运动方程并以此从理论上证明了线性耦合下模态锁定的可行性,最后在实验上通过激光的光热效应对谐振器模态频率进行调控,实现了线性耦合模态的锁定以及对谐振器Q值的优化,为微机械谐振器领域对Q值调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2)通过光场对氮化硅薄膜机械谐振器的参量调控,实现了线性耦合下模态的非绝热转变。基于Landau-Zener隧穿机制,通过调制的激光周期性驱动谐振器的模态在反交叉点附近来回振荡,从而在频率-振幅曲线获得具有稳定相位关系的杂化峰,该结果可有望用于频率拓宽的多模态高精度传感探测。(3)首次实现了微悬臂梁谐振器的第三和第四阶弯曲模态的1:2内共振。针对内共振发生时的强模态耦合问题,利用“Euler-Bernoulli梁”模型和有限元仿真,揭示了微悬臂梁谐振器两个低阶模态频率比接近1:2的内禀规律,并在实验上观察了微悬臂梁发生内共振时的频率响应特性,利用旋转坐标近似(RWA)给出了发生1:2内共振时运动方程的振幅响应解,通过数值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为内共振模态耦合在微机械谐振器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4)首次研究了参量激励下1:2内共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从1:2内共振发生时的自参量激励特性出发,首次在内共振系统中引入外加泵浦从而实现参量共振,阐明了内共振系统对输入能量的高效限制是实现参量激励下多模态强耦合的原因,通过非线性Mathieu方程预测了系统进入多模态强耦合需要的参量激励阈值。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微悬臂梁谐振器的简并四波混频,在此状态下获得了模式劈裂、频率牵引和锁定、振幅抑制、声学频率梳、机械感应透明、分岔以及混沌等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现象并分析了其产生机理,为研究微机械谐振器的非线性强模态耦合以及对内共振系统的应用做了完整示范,为微机械谐振器的高效率参量操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数学建模中的类比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建模中的类比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Delphi-AHP法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数学模型
        1.2.2 数学建模
        1.2.3 数学建模能力与数学建模素养
        1.2.4 数学建模教学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德尔菲法
        1.5.3 层次分析法
        1.5.4 统计分析法
    1.6 研究重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数学建模的发展历程
        2.1.2 数学建模的基本涵义
        2.1.3 数学建模能力与素养
        2.1.4 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2.1.5 数学建模评价研究
        2.1.6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七阶段建模循环
        2.2.2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构建研究工具
        3.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3.2 修订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3.3.3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3.3.4 构建评价模型
        3.3.5 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第四章 初步构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4.1 初构一级指标的依据及内涵解释
    4.2 初构二级指标的依据及内涵解释
        4.2.1 “建模课题”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2 “教学监控”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3 “建模过程”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4 “合作学习”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5 “成果展示”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6 “学习效果”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五章 修订完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5.1 组建专家咨询小组
    5.2 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分析
        5.2.1 专家评分数据分析
        5.2.2 专家修改意见分析
    5.3 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分析
        5.3.1 专家评分数据分析
        5.3.2 专家修改意见分析
    5.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4.1 组建专家小组
        5.4.2 权重数据分析
    5.5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6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六章 检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6.2.1 专家效度检验
        6.2.2 内容效度检验
第七章 讨论、结论、建议与不足
    7.1 讨论——研究过程与研究价值的反思性讨论
        7.1.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以往研究的比较讨论
        7.1.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贡献的讨论
    7.2 结论——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要素权重及合理性的结论
    7.3 建议——从评价指标体系五个维度出发的教学建议
        7.3.1 建模选题维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数学建模课题
        7.3.2 教学监控维度——发挥指导、监控和评价功能
        7.3.3 建模过程维度——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
        7.3.4 合作学习维度——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7.3.5 成果展示维度——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建模成果
    7.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创新点、局限与展望
        7.4.1 研究的创新点
        7.4.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5 13 位专家原始判断矩阵
    附录6 13 专家所有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附录7 12 位专家判断矩阵排序权重
    附录8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效度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数学建模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概率论与数学建模的定义及其作用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数学建模中的运用
    (一)概率论在数学建模中的运用
    (二)数理统计在数学建模中的运用
三、数学建模思想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运用
    (一)引导学生建立建模思维
    (二)加强建模思想的运用
    (三) 加强实践性学习环节
    (四)建立开放的考核方式
结束语

(6)预变形声子晶体的带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声子晶体研究简史及现状
        1.2.1 声子晶体研究简史
        1.2.2 声子晶体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声子晶体的理论基础
    2.1 晶格与能带理论
    2.2 周期性边界条件
    2.3 波传播的边界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二维声子晶体的带隙研究
    3.1 二维声子晶体验证
    3.2 加载方式对二维声子晶体带隙的影响
        3.2.1 单轴拉伸下的形状与带隙变化
        3.2.2 单轴压缩下的形状与带隙变化
        3.2.3 双轴拉伸下的形状与带隙变化
        3.2.4 双轴压缩下的形状与带隙变化
        3.2.5 双轴压缩中施加剪切的形状与带隙变化
    3.3 本章小结
4 三维声子晶体的带隙研究
    4.1 三维声子晶体验证
    4.2 加载方式对三维声子晶体带隙的影响
        4.2.1 单轴拉伸和压缩下的带隙变化
        4.2.2 双轴拉伸和压缩下的带隙变化
        4.2.3 三轴拉伸和压缩下的带隙变化
        4.2.4 三轴压缩过程中施加剪切的带隙变化
    4.3 本章小结
5 拉压弹性模量不对称的声子晶体的带隙研究
    5.1 拉压弹性模量不对称的声子晶体的带隙研究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跨学科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2.跨学科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研究
        3.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二、跨学科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的总体思路
        2.选取研究对象
        3.访谈提纲与程序
        4.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三)三级编码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开放式编码
        2.主轴式编码
        3.选择性编码
        4.理论饱和度检验
    (四)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要素分析
三、创新能力评价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预测试
        1.信度分析
        2.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本章小结
四、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二)建立评价模型
    (三)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四)计算模糊综合评价向量
    (五)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五、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
    (一)树立跨学科的教育理念
    (二)设置综合化的课程体系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四)实施结构化的实践形式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访谈提纲
附录 B 扎根理论访谈资料编码表
附录 C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调查问卷(预测版)
附录 D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调查问卷(正式版)
附录 E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指标权重专家打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北师大版和湘教版“几何与代数”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材
        2.1.2 习题
        2.1.3 课程标准
        2.1.4 一致性
    2.2 文献综述
        2.2.1 高中数学教材研究现状
        2.2.2 高中数学教材习题研究现状
        2.2.3 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2.4 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现状
        2.2.5 已有研究的总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模型
    3.1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
        3.1.1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的理念
        3.1.2 SEC一致性分析程序和方法
    3.2 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框架
        3.2.1 几个学习评价模型的分析
        3.2.2 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框架
    3.3 理论模型的应用
        3.3.1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的应用
        3.3.2 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的应用
    3.4 理论模型的融合
        3.4.1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SEC一致性分析模型的构建
        3.4.2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SEC一致性分析模型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1.1 教材与课标的选取
        4.1.2 具体内容的选取
    4.2 研究工具
        4.2.1 内容主题的划分
        4.2.2 认知水平的划分
        4.2.3 一致性分析框架的确定
    4.3 研究对象的编码
        4.3.1 课程标准的编码
        4.3.2 高中数学教材习题的编码
    4.4 研究信度与效度
        4.4.1 研究信度
        4.4.2 研究效度
    4.5 数据整理
        4.5.1 课程标准的数据统计
        4.5.2 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数据统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果
    5.1 一致性系数分析
        5.1.1 一致性系数P值的计算
        5.1.2 临界值P0 的确定
        5.1.3 统计学上的显着一致性判断
    5.2 内容主题分布
        5.2.1 总体维度下的内容主题分布
        5.2.2 认知水平维度下的内容主题分布
        5.2.3 数学核心素养维度下的内容主题分布
    5.3 认知水平分布
        5.3.1 总体的认知水平分布
        5.3.2 认知水平维度下的认知水平分布
        5.3.3 数学核心素养维度下的认知水平分布
    5.4 曲面图分析
        5.4.1 总体维度的曲面图分析
        5.4.2 认知水平维度下的曲面图分析
        5.4.3 数学核心素养维度的曲面图分析
    5.5 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分布
        5.5.1 数学核心素养分布
        5.5.2 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分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思考与建议
    6.1 结论
        6.1.1 总体的一致性水平特征
        6.1.2 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特征
        6.1.3 各数学核心素养的一致性水平特征
        6.1.4 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分布特征
    6.2 思考
        6.2.1 影响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6.2.2 影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6.2.3 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6.2.4 影响基础教育的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
    6.3 建议
        6.3.1 提升教材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水平
        6.3.2 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和修订
        6.3.3 重视素养的均衡分布及素养高级水平考查
        6.3.4 深入研制本土化的一致性水平分析工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课程标准编码表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综合考虑风电就地消纳和跨区消纳的经济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就地消纳研究进展
        1.2.2 风电跨区消纳研究进展
        1.2.3 经济调度方法研究进展
        1.2.4 多主体网络联合运行收益分配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分别考虑电气耦合和跨区直流互联的风电消纳模型
    2.1 引言
    2.2 输电网运行框架模型
        2.2.1 需求响应模型
        2.2.2 机组出力模型
    2.3 天然气网模型
    2.4 电转气耦合设备模型
    2.5 直流联络线模型
    2.6 考虑电-气耦合的风电就地消纳模型运行求解
        2.6.1 场景描述
        2.6.2 模型建立
        2.6.3 结果分析
    2.7 考虑直流互联的风电跨区消纳模型运行求解
        2.7.1 场景描述
        2.7.2 模型建立
        2.7.3 结果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考虑风电就地消纳和跨区消纳的经济调度模型及求解
    3.1 引言
    3.2 综合考虑风电就地消纳和跨区消纳的经济调度模型
    3.3 ADMM算法
        3.3.1 算法描述
        3.3.2 收敛性
        3.3.3 算法流程介绍
    3.4 综合考虑风电就地消纳和跨区消纳的经济调度求解
        3.4.1 场景描述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合作博弈论的利益分配模型
    4.1 引言
    4.2 SHAPLEY值收益分配
    4.3 就地消纳与跨区消纳联合运行系统成员交互关系模型
    4.4 算例分析
        4.4.1 场景描述
        4.4.2 模型建立
        4.4.3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其它科研项目
致谢

(10)微机械谐振器的模态耦合及非线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机械谐振器概述
        1.1.1 微机械谐振器的常见结构及应用
        1.1.2 微机械谐振器的激励方法
        1.1.3 微机械谐振器的基本性能指标
    1.2 微机械谐振器的非线性行为
        1.2.1 微机械谐振器几何非线性产生的原因
        1.2.2 有阻尼达芬振子的软化和硬化行为
        1.2.3 带二次项的达芬振子的受迫振动
    1.3 微机械谐振器的模态耦合
        1.3.1 微机械谐振器的线性模态耦合
        1.3.2 微机械谐振器模态的参量耦合
        1.3.3 微机械谐振器模态的色散耦合
        1.3.4 微机械谐振器的内共振
    1.4 微机械谐振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1.4.1 超高Q值微机械谐振器
        1.4.2 微机械谐振器在量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1.4.3 微机械谐振器和人工智能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具有非对称耦合项的线性模态耦合
    2.1 引言
    2.2 谐振器的设计
        2.2.1 Π形谐振器基本结构
        2.2.2 Π形谐振器的振动模式
    2.3 通过激光调制的Π形谐振器的模式耦合实验方案
        2.3.1 耦合的谐振子振动方程
        2.3.2 Π形谐振器的模式耦合实验平台搭建
        2.3.3 Π形谐振器的正交模式的测量
    2.4 激光调制Π形谐振器耦合的正交模式的简并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周期光场驱动的薄膜谐振器双模态参量耦合
    3.1 引言
    3.2 薄膜机械谐振器
        3.2.1 薄膜机械谐振器的结构
        3.2.2 薄膜机械谐振器的模态表征
    3.3 光场驱动薄膜谐振器实现模态的参量耦合
        3.3.1 实验装置及理论基础
        3.3.2 激光功率对薄膜谐振器模态频率的调制
        3.3.3 周期调制激光实现模态的参量耦合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微机械谐振器的1:2内共振模态耦合
    4.1 引言
    4.2 微悬臂梁谐振器
        4.2.1 微悬臂梁谐振器概述
        4.2.2 微悬臂梁谐振器的振动模态
        4.2.3 微悬臂梁在空气中的Q值仿真
    4.3 微悬臂梁的谐振性质表征
        4.3.1 实验测试装置
        4.3.2 微悬臂梁的基本模态表征
    4.4 微悬臂梁谐振器第三和第四阶模态的内共振
        4.4.1 微悬臂梁谐振器的非线性响应
        4.4.2 通过旋转波近似法数值模拟IR响应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内共振的参量化激励下的非线性模态耦合
    5.1 引言
    5.2 微机械谐振器的参量化激励
        5.2.1 参量共振及Mathieu方程
        5.2.2 具有1:2内共振的微悬臂梁的参量化激励方案
        5.2.3 多模态非线性耦合的泵浦频率调控
        5.2.4 多模态非线性耦合的泵浦幅度调控
    5.3 内共振系统中参量化激励产生频率梳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及专利发表情况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数学建模中的类比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J]. 黄太纯. 数学通讯, 2021(14)
  • [2]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研究[D]. 颜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研究[D]. 刘梦丽. 西南大学, 2021
  • [4]基于Delphi-AHP法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许亚桃.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数学建模的应用探讨[J]. 许奕喆.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16)
  • [6]预变形声子晶体的带隙研究[D]. 宋文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跨学科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崔利伟.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北师大版和湘教版“几何与代数”内容为例[D]. 吴晓红.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9]综合考虑风电就地消纳和跨区消纳的经济调度方法研究[D]. 华梦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10]微机械谐振器的模态耦合及非线性行为研究[D]. 罗雯耀. 山东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数学建模中的类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