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条件对 PPTA 取向薄膜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凝固条件对 PPTA 取向薄膜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一、凝固条件对PPTA取向薄膜形态结构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肖旭华[1](2020)在《有机半导体聚合物薄膜的结构/形貌调控及其光电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柔性、全透明、可移动电子器件的追求,有机半导体以其生产成本低、加工工艺简单、与现代打印/印刷工业化生产方式相兼容等优点备受大家关注。近年来,通过合成新的高性能半导体材料,优化器件结构及制备方法等手段,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目前为止,有机半导体器件的性能普遍低于无机半导体,且对于载流子的传输机制的认知有待于提高。实验研究表明,器件的性能与半导体薄膜的分子结构及薄膜形貌密切相关,通过优化半导体薄膜的分子取向及形貌可实现对器件能的优化。基于上述思想,首先,本文通过对旋涂沉积的PDPP2TBT薄膜进行强(静)磁场下溶剂蒸汽退火(SVA)处理并探究对薄膜中载流子传输性能的影响,实现半导体聚合物PDPP2TBT分子链取向和薄膜结构的调控;其次,我们采用溶液相加工法,在绝缘性聚合物基体中加入少量的半导体PDPP2TBT制备共混薄膜,研究其薄膜结构和光电性能;然后,我们在二元体相异质结PBDB-T:BT-CIC中加入不同含量的给体材料PTB7-Th,对体相异质结的薄膜结构及形貌进行调控,探究其三元体系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最后,我们采用溶剂退火及磁场诱导对旋涂制备的全聚合物光活性层薄膜的结构进行初步的调控。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强磁场诱导生长,实现对半导体聚合物薄膜结构的可控调控。针对先前强磁场下滴涂制备的取向薄膜存在厚度和形貌不均一的问题,我们首次提出并采用了强磁场下溶剂蒸气退火(SVA-HMF)的策略,实现了对溶液旋涂法沉积的PDPP2TBT薄膜分子取向和形貌的调控,制备了高度取向、形貌均一的半导体聚合物薄膜。发现聚合物链骨架取向方向与SVA-HMF过程中所加磁场的方向高度一致,并且薄膜具有很高的结晶性。我们对SVA-HMF链取向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薄膜在溶剂蒸气中溶胀,产生大量小尺寸的聚合物链聚集体诱发了分子链和薄膜在磁场中的取向。我们利用取向的PDPP2TBT薄膜制备了底栅/底接触及顶栅/底接触场效应晶体管(OFET)器件。发现相比于溶液旋涂法制备的各向同性薄膜,取向薄膜器件的空穴迁移率有高达6倍的提高(达1.56 cm2/Vs),迁移率各向异性为3.0,且顶栅/底接触器件呈现明显的双极性传输特性。为深入认识载流子传输机制,我们测量了载流子迁移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取向薄膜中载流子hopping运动的热活化能相比未取向薄膜有显着的降低。这表明,磁诱导取向引起的聚合物链骨架沿取向方向的伸展以及分子链间堆垛有序度的增强,导致在取向方向上形成快速的intra-chain电荷传导通路。由于SVA-HMF方法与常规的半导体器件制作工艺很好的兼容,因此有望成为提升有机半导体光电性能的简便有效的途径。2.将窄带隙半导体聚合物PDPP2TBT与低成本绝缘聚合物聚苯乙烯(PS)共混,制备共混薄膜的OFET器件。研究发现,该共混薄膜的透光性随着半导体含量的减少而增强;当半导体聚合物含量低于5.0%时,在可见光区域透光性接近100%,可用于制备全透明电子器件。我们系统地研究了PDPP2TBT/PS共混薄膜OFET器件的载流子迁移率、电流开关比(Ion/Ioff)和接触电阻随PDPP2TBT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半导体PDPP2TBT含量在0.5-1.0wt.%区间时,器件性能参数明显优于纯相PDPP2TBT器件。迁移率达到0.63 cm2/Vs,开关比高达106,阈值电压趋近于0。通过AFM等薄膜结构表征发现,超低半导体含量的共混薄膜器件呈现的优异电荷传输性能,主要归因于随着绝缘体PS的加入,在共混薄膜基体中形成互联的、由PDPP2TBT链聚集体构成的纳米网状结构。这一网状结构形成快速的intra-chain电荷传导通路。我们的工作对发展低成本高性能透明电子器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3.通过在非富勒烯二元体系PBDB-T:BT-CIC中添加第二种给体材料PTB7-Th,制备三元聚合物太阳电池。发现其能量转换效率(PCE)优于二元体系太阳电池,短路电流密度、填充因子有明显的提高。当给体PTB7-Th的含量占给体总量的20wt.%时,器件PCE高达11.85%。通过对光吸收、薄膜结构形貌以及器件电学性质的测量表征发现,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来源于:1)三元的光活性层对太阳光光谱的吸收范围有明显的拓宽;2)通过PTB7-Th的添加优化活性层的相分离形貌,从而提高光生载流子的传输能力。4.对于全聚合物太阳电池,体相异质结结构的光活性层中聚合物给体/受体的分子取向和堆积有序对界面电荷分离和载流子传输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我们选用P型聚合物PBDB-T为给体、N型聚合物P(NDI20D-T2)为受体制备全聚合物基太阳电池。首先,通过改变给体/受体的重量比、添加剂及溶剂等条件对二元全聚合物光伏器件进行性能优化,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4.93%。并且通过对溶液旋涂沉积的PBDB-T:P(NDI20D-T2)光活性层进行静磁场及溶剂退火,实现了大面积高度取向的薄膜结构,体相异质结薄膜的结晶有序度也得到提高,这将对全聚合物电池中激子分离和复合、光生载流子的传输与收集以及最终的光伏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王健越[2](2020)在《偏心旋涂制备钙钛矿纳米线取向薄膜与发光器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致发光在现代科技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应用,发光材料主要分为有机发光材料和无机发光材料。可以采用溶液工艺制备的发光材料无需高昂的生产设备和复杂的工艺,可以大大节约成本。而在光电领域中,钙钛矿材料非常适用于溶液工艺,而且其优异的材料特性也使它在太阳能电池、发光器件、光电探测等领域广为应用。钙钛矿纳米材料不仅具有本体材料的优异特性,而且还拥有由于量子限域效应导致的一些独特的性质。本文将各向异性的钙钛矿纳米发光材料和电致发光相结合,探究了钙钛矿纳米材料取向薄膜的制备,并对取向纳米线发光二极管的制备进行了研究。(1)使用热注入法合成了高质量的各向异性的CsPbBr3纳米线,通过改进工艺提高了合成的成功率。通过溶液表面处理工艺使得纳米线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提高到58%。通过偏心旋涂取向技术使得CsPbBr3纳米线在基片上形成大规模的有序排列,制备的纳米线薄膜具有显着的荧光偏振性,最高光致发光偏振比为0.46。研究了偏心旋涂取向的影响因素,转速和距离导致的离心力增大会使薄膜偏振度从0.19提高到0.28,浓度的影响则更为显着,低浓度的纳米线薄膜偏振度最高可达0.45,而较高浓度的只有0.18,另外溶剂、基底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取向效果。(2)通过溶液工程实现了CsPbBr3纳米线发光二极管的制备和钙钛矿多晶薄膜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改进器件的传输层配置,使CsPbBr3纳米线发光二极管亮度达到1 cd/m2,光发射峰为523 nm。实验表明,使用偏心旋涂法能实现钙钛矿纳米线的良好取向,并可以由此制备出电致发光器件。

李超[3](2019)在《温度对不同晶体取向BaTiO3薄膜电学性能影响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电薄膜材料由于具有压电、热释电、光电、声光、非线性光学效应及高介电系数等一系列优良特性,使它在多个领域具备潜在的应用前景,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已有众多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改变各种各样的参数对薄膜性能进行调控,其中薄膜的晶体取向就是影响其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此外,研究材料在外场作用下的纳尺度电畴行为是分析其宏观铁电、压电性能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也能够为理解铁电材料的存储特性提供参考。因此,本文选取不同晶体取向的BaTiO3(BTO)铁电薄膜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压电力显微镜(PFM)表征了不同晶体取向BTO薄膜的畴结构及压电性能,并系统的研究了不同晶体取向BTO薄膜在温度场下的畴态演变过程和压电响应变化规律。其次通过非线性热力学理论推导出(111)取向铁电薄膜的单晶多畴模型,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BTO(111)铁电薄膜在温度场下的畴态演变过程。最后分析了不同晶体取向BTO薄膜的介电、压电性能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在(001)、(110)、(111)三种取向的Nb:SrTiO3(N:STO)单晶衬底上制备出了BTO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Φ扫描及拉曼光谱等手段研究了薄膜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三种BTO薄膜不仅在面外延续N:STO衬底的晶体取向有序生长,面内各晶面也呈有序排列。2.利用PFM研究了不同取向BTO薄膜在纳米尺度下的面外、面内畴结构,并分别测试了三种样品的压电特性。研究发现,薄膜的畴结构及性能存在明显的晶体取向依赖性,并通过自发极化方向与电场施加方向所形成的角度以及晶界和畴界数量对其性能的差异进行了合理的分析。3.利用PFM对不同晶体取向BTO薄膜在温度场下的畴态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记录了其在不同温度场下的局部压电响应和铁电翻转行为。同时,通过非线性热力学理论模型与实验观测的畴态演变结果相结合,分析了BTO(111)薄膜温度场下畴态演变机制。4.利用不同晶体取向薄膜的非线性热力学模型研究了温度对单晶多畴铁电薄膜介电和压电性能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得出不同晶体取向BTO薄膜介电和压电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图,结果表明,在多数畴变温度处会产生性能的突变。

潘国兴[4](2017)在《高性能半导体聚合物分子取向和薄膜结构的调控及其电荷输运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π共轭小分子和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已广泛地用于制备有机太阳电池、有机发光二级管(OLED)、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等器件以及各种类型传感器,在大面积低成本柔性电子学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其载流子迁移率明显仍低于无机半导体材料。这促使人们对涉及其新材料合成、薄膜器件制备以及载流子传输机制等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提高有机电子器件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发展有效的、可规模化的薄膜和器件制备技术,控制有机半导体薄膜微结构特别是分子取向和堆积特性。然而迄今已发展的薄膜结构(特别是宏观取向结构)的调控方法在普适性、规模化和简便性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本文的工作中,我们选用P(NDI20D-T2)等几种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的给体-受体(D-A)型共聚物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展薄膜制备尤其取向薄膜生长的新方法,调控和优化薄膜的微观结构如分子取向、堆积特性和结晶性等,来提高OFET的器件性能,并探索有机薄膜结构与其电荷输运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首先,我们采用强磁场下的溶液涂布方法,实现了对晶态和半晶态聚合物半导体(如D-A型共聚物P(NDI20D-T2)等)薄膜中分子取向和薄膜织构的有效控制,获得大面积高取向的薄膜织构。利用综合性的微结构表征手段,发现取向薄膜内聚合物分子的骨架链是沿着磁场方向择优排列。利用同步辐射掠入射X射线衍射分析从不同的溶剂中磁诱导生长的P(NDI20D-T2)薄膜微结构变化,提出并证实了半导体聚合物薄膜的磁致取向生长的动力学机制,明确了聚合物溶液中的分子聚集态诱发和决定了磁致取向生长的过程。并且通过制备基于强磁场诱导生长的取向薄膜的OTFT器件,发现强磁诱导取向可显着提高聚合物半导体的载流子迁移率(达4倍),实现很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各向异性。此外还采用时间调制磁场技术实现了对P (NDI20D-T2)薄膜面外方向分子取向和织构的调控,使分子链间face-on堆积程度显着增强、面外方向结晶性提高,并使面外方向上的电子迁移率提高了近两个量级。同时还深入探究了时间调制磁场调控薄膜结构的过程中,溶液涂布的成膜条件参数(如溶剂、成膜时间等)对分子取向和薄膜织构的影响。上述工作为探索进一步提高高性能D-A共聚物的光电性能提供了新途径,也对深化认识有机材料在强磁诱导下的生长动力学机制和有机薄膜结构与器件性能间的内在关系具有指导性作用。2.为了解决取向薄膜存在的形貌和厚度不均匀性问题,我们首次采用强磁场下的溶剂退火方法,对溶液旋涂沉积的两种D-A型共聚物P(NDI2OD-T2)和DPP2T薄膜进行微结构的调控,实现了大面积高度取向的薄膜织构。通过综合的微结构表征手段,发现采用这一方法制备的聚合物薄膜,不仅形貌和厚度均一性得到改善,并且薄膜中分子取向程度和薄膜结晶性显着地优于磁场下溶液涂布法制备的取向薄膜。同时还研究了磁场下溶剂退火的条件参数对所制备的半导体聚合物薄膜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发现退火时间的延长和高沸点溶剂显着地提高薄膜的分子取向度和结构有序度。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磁诱导的溶剂退火调控聚合物薄膜结构的机理。最后还利用时间调制磁场方法结合溶剂退火调控了 P(NDI2OD-T2)薄膜面外方向的分子取向,提高了薄膜中face-on堆积程度。磁诱导的溶剂退火方法很好地与有机半导体器件制备工艺相兼容,因而将为提高OFET和太阳电池等器件的性能提供了一条很有效的途径。3.采用改进的溶液浸涂法,成功地成长出大面积宏观取向的D-A共聚物P(NDI2OD-T2)和PTHBDTP薄膜。我们利用偏光显微镜、偏振紫外-可见光吸收谱和原子力显微镜等测量技术,发现薄膜中聚合物分子主链骨架沿成膜时液面下移方向择优取向,形成取向的纳米尺度有序晶畴。我们采用固-液界面处的表面张力诱导和溶剂蒸发诱导的分子自组织过程解释了浸涂法生长聚合物取向薄膜的微观机制。使用P(NDI2OD-T2)取向薄膜制备了场效应晶体管,显着地提高了电子迁移率(可达4倍),并实现高达19的载流子各向异性。这可归因于共轭的聚合物主链骨架择优取向引起电荷传导通路的变化。我们提出的简单有效的聚合物成膜方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将在发展低成本、高性能有机电子器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4.出于降低器件制作成本同时提高器件性能的考虑,我们采用三种D-A共聚物半导体与廉价的聚苯乙烯混合制备半导体/绝缘体共混薄膜,利用共混薄膜制备OFET器件,实现较纯D-A共聚物器件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然而发现基于不同D-A共聚物制备的共混膜二极管器件,其性能存在巨大的差别。我们采用综合的薄膜结构表征手段研究聚合物共混膜的结构和形貌,发现D-A共聚物自身的分子聚集特性和结晶性对其相应的共混薄膜的微结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进而显着地影响载流子在共混薄膜中不同方向上的传输行为。例如对于结构有序度低的PBDTTT,其PBDTTT/PS薄膜中PBDTTT是均匀分散在整个薄膜中,形成了三维立体的连续的载流子传输通道。而对于结晶有序度高P(NDI2OD-T2)和PDVT,在与PS形成的混合薄膜中,半导体和绝缘体形成明显的分层结构,半导体成分倾向于富集在薄膜表面,这对OFET和二极管这两种不同类型器件的电荷传输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雷乐乐[5](2016)在《聚偏氟乙烯微滤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演变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好的耐热性、化学稳定性和可加工性,在环境科学领域常用于各种水处理和气体处理,但是PVDF因其表面的疏水性,过滤时容易引起各种油性物质的附着,造成膜表面污染和过滤通道堵塞等问题,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加之目前PVDF过滤薄膜的制备常采用湿法成膜工艺,制备的PVDF薄膜机械性能有待提高。因此,探索新的PVDF过滤膜的制备方法,研究过滤膜中PVDF聚集态结构的形成机制,调节并控制其内部微观结构,对于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PVDF过滤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课题首先采用湿法相转化法制备PVDF微滤膜,研究了成膜制备过程中DMF浓度、成型温度、PVDF固含量以及聚乙烯醇(PVA)亲水改性剂的添加量等因素对PVDF多孔微滤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凝固浴中DMF浓度的增加,PVDF膜内的泡孔尺寸和指形孔结构均有变小趋势。PVDF固含量增大时,膜内置换速率变缓,表面指形孔和内部微孔结构均变小。此外,随着成膜温度升高,三相交换变剧烈,PVDF微滤膜的孔径增大。PVDF微滤膜的拉伸强度随PVDF固浓度的升高和铸膜液中DMF浓度的降低而增大。加入PVA后PVDF薄膜的接触角由108°降低至63°,表明添加PVA改善了PVDF薄膜的亲水性。热力学相容性对多组分聚合物薄膜的相分离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并进而引起薄膜内部孔结构的变化。为了探索热力学相容性不同的体系中PVDF微孔膜的结构演变机制,以热力学不相容体系PVDF/聚己内酯(PCL)和热力学相容体系PVDF/聚己二酸丁二酯(PBA)为例,研究了共混比例和温度等因素对相分离结构以及PVDF膜孔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PVDF/PCL体系内,随着PCL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热力学相容性增强;随着成膜温度的升高,混合溶液的相容性越好。形貌研究表明,在PVDF成膜溶液浓度相同时,分别在45℃和90℃进行溶液成膜,发现两个体系内均是高的成膜温度形成的泡孔结构较为均匀;随PCL (PBA)含量的增加,PVDF复合法所得膜的拉伸强度下降而孔隙率增大。对比两个体系,加入PBA的混合溶液相容性优于PCL,制备的过滤膜形貌结构也较PCL更均匀,泡孔结构更细密,但PCL拉伸性能较PBA更好,孔隙率更大。为了阐述PVDF/PCL共混体系相分离结构的演变机理,分别研究了该体系中两组分结晶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的混合比例下体系的相容性有所差异,PVDF的组分占优时体系为热力学不相容体系,PCL占优时体系为热力学相容性体系。动力学研究表明,在PVDF/PCL中,PCL的结晶速度高于纯PCL和其他配比。为了深入研究PVDF晶体对PCL结晶的诱导作用,制备了高度取向的PVDF薄膜,并分析了PCL在取向PVDF基底上的结晶过程和结晶结构。电子衍射研究表明,PCL分子链平行于PVDF基底的分子链,两者的晶体之间存在完美的晶格匹配关系,这是共混体系中PVDF组分能够诱导PCL结晶的根本原因。

李会,刘静,顾灏,刘百花,滕翠青,余木火[6](2016)在《凝固浴工艺对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膜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树脂和浓硫酸进行高温溶解,经过脱泡处理,得到PPTA-H2SO4溶液,在凝固浴中凝固制备PPTA膜,研究了凝固浴种类及工艺对PPTA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为7%的H2SO4、质量分数为4%的Na OH、H2O 3种凝固浴中,H2SO4凝固浴适合PPTA树脂成膜;PPTA膜最佳凝固浴工艺条件为凝固浴H2SO4质量分数7%,凝固浴温度3℃,凝固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PPTA膜具有均匀致密的结构,出现明显的彩色条纹状的液晶现象,热稳定性能最好,其拉伸强度约68MPa,900℃时质量保持率达59.81%。

王克新[7](2013)在《聚丙烯腈薄膜及其预氧化过程的形态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碳纤维作为一种高性能材料在很多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聚丙烯腈是制备碳纤维最有前途的前驱体。采用聚丙烯腈制备的前驱体性能好,生产工艺简单。本课题拟发展与聚丙烯腈原丝具有相同取向结构的聚丙烯腈薄膜的制备方法,制备类似聚丙烯腈原丝取向的不同厚度薄膜,借助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结合电子衍射研究取向膜结构与工艺的关系,并通过跟踪预氧化、氧化过程的结构演变,建立工艺-结构-碳纤维性能间的关系。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围绕非取向和取向聚丙烯腈薄膜的制备及其预氧化过程的结晶形貌的研究展开。主要内容如下:1.非取向聚丙烯腈薄膜的制备及其显微学表征。模仿碳纤维生产过程中凝固浴这一关键步骤,通过凝固浴中浇铸成膜的方法制备了非取向的具有一定结晶度的聚丙烯腈薄膜,并研究了凝固浴温度和浓度对非取向聚丙烯腈薄膜结晶行为的影响。2.通过摩擦取向的方法制得了与聚丙烯腈纤维具有相同取向的聚丙烯腈薄膜,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其结晶形貌表征。3.对比研究非取向聚丙烯腈薄膜和取向的聚丙烯腈薄膜的预氧化过程,研究取向及预氧化条件对聚丙烯腈薄膜预氧化过程的影响。

周海鑫[8](2012)在《聚3-己基噻吩取向薄膜的制备及其结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半导体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无机半导体材料虽然具有较好的性能,但是它的生产成本很高,对环境的污染也很严重,因此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半导体材料来代替它。有机半导体材料作为一类新型的半导体材料,不仅具有有机物自身质轻、柔软、易获得、易改性等优点,同时也具有半导体材料的导电特性,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聚3-己基噻吩(P3HT)是因其自身优异的光电特性而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之一。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围绕P3HT取向薄膜的制备及其结构的研究展开。主要内容如下:1. P3HT薄膜晶体的形貌和结构P3HT薄膜的电性能与其薄膜的形貌和结构密切相关。为了获得具有更好的形貌和结构的薄膜,我们对P3HT薄膜的成膜条件及后处理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在乙腈气氛下溶液浇铸成膜的方法,我们得到了厚度均匀的P3HT薄膜。将薄膜在不同温度的四氢呋喃气氛下退火后,我们在P3HT薄膜表面获得了大量的树叶状晶体和纳米线状晶体。通过对晶体的形貌和结构研究发现,两种晶体都存在晶体a轴的面外取向,并且树叶状晶体具有更大更平整的晶体表面。通过控制薄膜晶体的生长条件,我们得到了不同数目和大小的树叶状晶体。2. P3HT摩擦取向薄膜的形貌和结构P3HT分子链在取向薄膜中有序排列可以提高分子间π电子的重叠程度,从而大大提高载流子在分子间的传递能力。我们通过摩擦取向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高分子量的P3HT取向薄膜。通过对薄膜的结构研究发现其分子链沿着摩擦方向取向,晶体的a轴在薄膜面内垂直与摩擦方向取向,而b轴则垂直于薄膜表面取向。通过对薄膜的形貌研究发现,摩擦得到的薄膜上下表面的取向效果不同。为了提高薄膜的整体取向效果,我们尝试了自成核结晶、直接退火、溶剂气氛退火等方法对薄膜进行后处理,发现利用四氢呋喃气氛处理薄膜可以在不破坏薄膜内部取向结构的前提下提高薄膜表面的取向效果。3. P3HT/PE的附生结晶行为摩擦得到的P3HT薄膜虽然具有取向结构,但其晶体的b轴是面外取向,而b轴的方向是载流子迁移的主要方向,因此我们希望让b轴面内取向。通过在熔体拉伸取向的PE薄膜上附生结晶的方法,我们得到了高度取向的P3HT薄膜。通过对两种薄膜的形貌研究发现,两种片晶在薄膜内都垂直于PE薄膜的拉伸方向取向排列,说明PE基底对P3HT薄膜有很强的成核作用。对两种薄膜的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P3HT晶体的c轴平行于PE薄膜的拉伸方向,b轴在薄膜面内垂直于拉伸方向,分子链在P3HT的(100)晶面和PE的(110)晶面的链间距相互匹配,两者存在明显的附生关系。通过在取向的PE基底上旋转涂覆P3HT薄膜的方法可以获得大面积的P3HT取向薄膜。4. PE-39-propyl晶体结构的缺陷聚合物晶体内部往往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会破坏晶体内分子链的有序排列。同时,PE取向薄膜作为P3HT附生结晶的基底,它的晶体结构缺陷对于P3HT晶体的生长也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对PE晶体结构的缺陷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精确接枝聚乙烯(PE-39-propyl)晶体结构的研究发现,丙基侧链被引入到晶体内部,这些侧链的引入导致晶体缺陷的形成。这些缺陷的出现使得PE-39-propyl片晶的熔点下降,片晶厚度变小,晶胞参数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对晶体电子衍射图案的分析,我们确定了缺陷在晶体内的排列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PE-39-propyl多晶样品在倾转时存在类似于纤维晶衍射的现象,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王汉坤[9](2013)在《竹基纳米纤维素的制备、表征及应用》文中认为纳米纤维素纤丝(NCF)及其复合材料由于具有纤维素独特的化学分子结构以及纳米尺寸效应,具备许多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能,在先进材料、光电子器件、包装、医药等许多重要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以竹材为原料制备NCF及其应用产品,首先比较了竹纤维和薄壁细胞制备NCF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基于产业化前景考虑,分别以商业竹浆、竹材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研究NCF制取技术。最后以NCF溶胶为起始材料,重点开展NCF薄膜、NCF气凝胶以及NCF酚醛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探讨竹基NCF的可能应用途径。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薄壁组织细胞和竹纤维经过高压均质化处理均可制备出高质量的NCF溶胶,但解离过程不同,竹纤维均质化过程包括纤维的分段、纤维段的解离、细胞壁的破碎、纤丝束的分离四个步骤。薄壁组织细胞则分为细胞的破碎、壁层的解离、纤丝束的分离三个步骤,总体而言,竹纤维的细胞壁结构比较致密,使用现有处理技术获得高质量的NCF需要较多工序,能耗较大。在制备过程中使用饱和盐溶液取代纯水作为分散剂可将溶液的粘度降低几个数量级,提高生产效率。工业竹浆纤维为原料,使用高压均质化技术可以制备出的高质量NCF溶胶,但适当的机械预处理必不可少;高速匀浆处理可以促使纤维细胞壁外层的剥离,超声处理则对于竹纤维分丝帚化有明显作用;将超声波预处理与高速匀浆处理相结合是竹浆纤维高压均质化前处理的有效方法,可解决进料口的堵塞以及均质化前期样品破碎不均匀的问题;润胀剂的使用可以取代机械预处理,从而降低NCF能耗。竹加工剩余物中薄壁组织细胞的比例高达80%,是制备NCF的良好原料,其经过筛分和化学预处理才能用于NCF制备;超声波破碎是一种非常适合从薄壁基本组织中制备NCF的方法,经过化学预处理的薄壁基本组织在超声50min左右可获得质量优异的NCF溶胶。超声波破碎时,溶液的溶度过高会降低超声波的空化效应,以低于0.5wt%的浓度为宜;对于薄壁细胞来说,超声波破碎和高压均质化均可制备出高质量的NCF溶胶,但超声波在薄壁细胞破碎方面的效果优于后者,高压均质化对细胞壁的解离作用更加明显。NCF经真空抽滤可制备出结构致密、力学性能优异的NCF薄膜材料。超声处理40minNCF所制备薄膜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较宜,模量和强度分别为12.6GPa和141MPa。处理时间、薄膜厚度、含水率等因素对薄膜的力学性能影响显着。通过控制干燥时气流走向和干燥时间可以制备出一定取向的NCF薄膜。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薄膜正交方向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相差约20%,两个方向在断裂伸长率和蠕变性能上存在显着差异。NCF经冷冻干燥可制备出超轻高韧的气凝胶,本文制备的NCF气凝胶材料密度最低可达0.5×10-3g/cm3,密度约为目前世界最轻固体材料的2.5倍。冷冻方式对NCF气凝胶的微观结构有显着影响。超低温冰箱和液氮制备的NCF气凝胶效果较好;NCF气凝胶材料具有优良的能量吸附性能,密度为10mg/cm3的NCF气凝胶的能量吸附值达220kJ/m3,与密度为其5倍的聚苯乙烯泡沫相近;NCF气凝胶整体上NCF束属于无规排列,但通过快速冷冻方法可以实现局部NCF束的定向排列。采用浓缩冻干法制备的NCF气凝胶作为负载酚醛树脂的载体,可以制备出低树脂负载率(PF含量小于15%) NCF/PF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强度和模量分别为150MPa和5GPa。该工艺可以使酚醛树脂在复合材料中得到均匀的分布。在高湿度条件下,NCF/PF复合材料的吸湿性要低于纯NCF薄膜材料;在相同含水率下,两者的弹性模量、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差异不大。

唐国平[10](2013)在《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简称杂环芳纶)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以及良好的尺寸稳定性的高性能纤维。因为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本文是通过三个方面来研究其结构与性能。热处理工艺是制备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的关键工艺之一。热处理工艺主要考察了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对热处理纤维的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和热失重分析(TGA)确定了热处理温度范围,然后研究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对热处理纤维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取向度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来比较热处理前后纤维的结构变化。最终确定最佳的热处理工艺条件:动态热处理,氮气气氛中,热处理温度为420℃,目前实验室条件下最佳热处理时间为3.7min。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为23.86cN/dtex和1041.43cN/dtex。本文利用热失重-红外联用、傅里叶红外、裂解/色谱-质谱联用及热失重对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的热性能进行详细的研究。从热失重的曲线可以看出,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在520℃后开始发生分解,其纤维在热处理前后的热稳定性相差不大,在氮气的气氛中,纤维在900℃的残留率为59%。通过热失重-红外联用和傅里叶红外分析分别对纤维热分解释放的小分子和残余物进行分析,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超分子结构主链从550℃开始断裂,在700℃时纤维的苯环、咪唑环开始裂解,在热分解过程中释放出H2O、芳环结构化合物、CO2、CO、氮氧化物、NH3和HCN等小分子产物。再结合裂解/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可知,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在500℃-650℃之间裂解产物最多,550℃-650℃之间纤维的分解程度最大,550℃时纤维的热分解速率最大。文本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测试了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在高温使用下的动态力学性能。杂环芳纶的储能模量在200℃大幅度降低,损耗模量在260-290℃之间出现峰值,杂环芳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升高,杂环芳纶的玻璃化转变的表观活化能为275.2kJ/mol。

二、凝固条件对PPTA取向薄膜形态结构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凝固条件对PPTA取向薄膜形态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半导体聚合物薄膜的结构/形貌调控及其光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半导体的发展
    1.2.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1.2.1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及参数
        1.2.2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优化
        1.2.3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薄膜结构及形貌调控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
        1.3.1 有机太阳能的简介
        1.3.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参数
        1.3.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材料及器件结构
        1.3.4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优化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半导体聚合物取向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取向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薄膜制备
        2.2.3 取向薄膜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取向薄膜的形貌分析
        2.3.2 电学特性研究
        2.3.3 载流子传输机制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高性能、全透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器件的制备
        3.2.2 薄膜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DPP2TBT/PS共混薄膜的光学特性
        3.3.2 PDPP2TBT/PS共混薄膜的电学特性
        3.3.3 PDPP2TBT/PS共混薄膜的形貌分析
    3.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非富勒烯基三元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光伏器件的制备
        4.2.3 光伏器件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伏器件的光吸收性能
        4.3.2 光伏器件的电学性能
        4.3.3 体相异质结中的复合机制
        4.3.4 体相异质结的形貌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结构调控及光伏性能优化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器件制备
        5.2.3 光伏器件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溶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3.2 不同溶剂添加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3.3 不同D/A比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3.4 强磁场下溶剂退火对旋涂薄膜的结构调控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偏心旋涂制备钙钛矿纳米线取向薄膜与发光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钙钛矿LED
        1.2.1 钙钛矿材料简介
        1.2.2 钙钛矿LED的原理与结构
    1.3 偏振发光
        1.3.1 偏振发光简介
        1.3.2 有机发光材料的取向方法
        1.3.3 CdSe/CdS无机发光材料的取向方法
        1.3.4 钙钛矿纳米晶体材料的取向方法
    1.4 钙钛矿材料偏振发光领域的问题与挑战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钙钛矿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取向
    2.1 引言
    2.2 偏心旋涂法制备钙钛矿纳米线取向薄膜的实验过程,设备以及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钙钛矿纳米线的合成
        2.3.2 钙钛矿纳米线的表面处理
        2.3.3 偏心旋涂制备取向钙钛矿纳米线薄膜
    2.4 章节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晶薄膜和纳米线薄膜的钙钛矿电致发光器件
    3.1 引言
    3.2 钙钛矿薄膜LED和钙钛矿取向纳米线LED器件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4 章节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未来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参考文献

(3)温度对不同晶体取向BaTiO3薄膜电学性能影响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铁电薄膜材料简介
        1.1.1 铁电薄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2 铁电薄膜的性质及应用
        1.1.3 不同晶体取向钙钛矿型铁电薄膜的结构特点
    1.2 压电力显微镜(PFM)和畴结构概述
        1.2.1 电畴的定义
        1.2.2 PFM简介和工作原理
        1.2.3 面外和面内畴的描述
    1.3 择优取向铁电薄膜材料电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1.3.1 择优取向薄膜电学性能的实验研究现状
        1.3.2 择优取向薄膜电学性能的理论研究现状
        1.3.3 外场作用下铁电薄膜畴变和性能变化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晶体取向BaTiO_3薄膜的制备及基本表征
    2.1 引言
    2.2 不同晶体取向BaTiO_3薄膜的制备
        2.2.1 衬底的选择
        2.2.2 前驱体溶液的配制
        2.2.3 甩膜及快速热处理工艺
    2.3 不同晶体取向BaTiO_3薄膜的微观结构表征
        2.3.1 BaTiO_3薄膜的原始形貌(AFM)测试
        2.3.2 BaTiO_3薄膜的XRD测试
        2.3.3 BaTiO_3薄膜的Φ扫描测试
        2.3.4 BaTiO_3薄膜的拉曼光谱测试
    2.4 不同晶体取向BaTiO_3薄膜的基本电学性能表征
        2.4.1 (001)取向BaTiO_3薄膜的CAFM表征
        2.4.2 (110)取向BaTiO_3薄膜的CAFM表征
        2.4.3 (111)取向BaTiO_3薄膜的CAFM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度场下不同晶体取向BaTiO_3薄膜的畴变观测
    3.1 引言
    3.2 不同晶体取向BaTiO_3薄膜的畴结构
        3.2.1 (001)取向BaTiO_3薄膜的面外及面内畴结构
        3.2.2 (110)取向BaTiO_3薄膜的面外及面内畴结构
        3.2.3 (111)取向BaTiO_3薄膜的面外及面内畴结构
    3.3 不同晶体取向BaTiO_3薄膜的压电性能
        3.3.1 不同晶体取向BaTiO_3薄膜的压电性能
        3.3.2 晶体取向对BaTiO_3薄膜畴结构和压电性能的影响
    3.4 温度场下不同晶体取向BaTiO_3薄膜的畴态演变及压电响应
        3.4.1 温度场下(001)取向BaTiO_3薄膜的畴态演变及压电响应
        3.4.2 温度场下(110)取向BaTiO_3薄膜的畴态演变及压电响应
        3.4.3 温度场下(111)取向BaTiO_3薄膜的畴态演变及压电响应
        3.4.4 温度作用下不同取向BaTiO_3薄膜的畴态演变及压电响应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作用下不同晶体取向BaTiO_3薄膜的相图和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不同晶体取向单晶多畴铁电薄膜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4.2.1 (001)取向单晶单畴热力学理论模型的建立
        4.2.2 (110)及(111)取向铁电薄膜自由能表达式推导
        4.2.3 (110)及(111)取向薄膜单晶多畴模型的建立
    4.3 温度作用下(001)和(110)取向BaTiO_3薄膜的理论分析
        4.3.1 温度对(001)取向BaTiO_3薄膜的相图及压电介电性能的影响
        4.3.2 温度对(110)取向BaTiO_3薄膜的相图及压电介电性能的影响
    4.4 温度作用下(111)取向BaTiO_3薄膜的理论分析
        4.4.1 基于压电效应估算(111)取向BaTiO_3薄膜面内应变
        4.4.2 温度作用下(111)取向BaTiO_3薄膜畴变的相图分析
        4.4.3 温度对(111)取向BaTiO_3薄膜的压电和介电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高性能半导体聚合物分子取向和薄膜结构的调控及其电荷输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半导体材料
        1.2.1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结构
        1.2.2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类
        1.2.3 新型D-A结构共轭聚合物
        1.2.4 有机半导体中电荷输运机制
    1.3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概况
        1.3.1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结构与工作原理
        1.3.2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性能参数
        1.3.3 影响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性能的因素
    1.4 有机半导体薄膜制备及优化工艺
        1.4.1 取向薄膜制备
        1.4.2 半导体聚合物/有机绝缘体混合薄膜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有机薄膜器件的制备及结构表征、输运测试
    2.1 有机薄膜器件的制备
        2.1.1 有机聚合物半导体薄膜的制备
        2.1.2 金属电极的制备
    2.2 磁场诱导
        2.2.1 单轴磁场
        2.2.2 时间调制磁场
        2.2.3 超导磁体
    2.3 薄膜微结构表征
        2.3.1 薄膜偏光显微镜形貌表征
        2.3.2 偏振紫外光吸收谱表征
        2.3.3 掠入射X射线
        2.3.4 原子力显微镜
    2.4 输运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半导体聚合物薄膜的强磁诱导生长及其电荷传输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薄膜制备
        3.2.3 薄膜结构表征和电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薄膜面内(In-plane)结构的磁诱导调控
        3.3.2 面外方向分子取向的磁诱导调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取向半导体聚合物薄膜磁诱导溶剂退火的制备及其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薄膜制备
        4.2.2 薄膜结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薄膜宏观取向结构的研究
        4.3.2 取向薄膜微观结构研究
        4.3.3 溶剂退火条件对薄膜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4.3.4 磁诱导溶剂退火引起分子取向的机理
        4.3.5 面外方向分子取向的磁诱导调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高取向半导体聚合物薄膜的溶液浸涂法生长及其电荷传输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薄膜制备
        5.2.2 薄膜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薄膜结构和形貌表征
        5.3.2 电荷传输性能测量
        5.3.3 讨论
    5.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半导体/绝缘体聚合物共混膜的制备及其电荷输运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薄膜制备
        6.2.2 器件制备
        6.2.3 薄膜结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共混薄膜的载流子传输特性
        6.3.2 混合薄膜微观结构表征
    6.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聚偏氟乙烯微滤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演变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综述
    1.1 前言
    1.2 膜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1.2.1 膜的概述
        1.2.2 膜材料的发展
        1.2.3 膜制备方法
    1.3 聚偏氟乙烯微滤膜的研究
        1.3.1 聚偏氟乙烯的简介
        1.3.2 聚偏氟乙烯的晶体结构
        1.3.3 聚偏氟乙烯的性能
        1.3.4 PVDF微滤膜的制备和改性
    1.4 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课题的主要内容
2 湿法聚偏氟乙烯微滤膜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样品制备
        2.2.4 样品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凝固浴中DMF浓度对PVDF微滤膜结构的影响
        2.3.2 铸膜液中固含量对PVDF微滤膜结构的影响
        2.3.3 凝固浴中PVA浓度对PVDF微滤膜结构的影响
        2.3.4 凝固浴温度对PVDF微滤膜结构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PVDF/PCL不相容体系共混法制膜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样品制备
    3.3 PVDF/PCL混合法制膜结构的研究
        3.3.1 PVDF/PCL成膜过程的研究
        3.3.2 共混比例对PVDF/PCL形貌的影响
        3.3.3 温度对PVDF/PCL过滤膜形貌结构的影响
        3.3.4 PVDF/PCL膜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PVDF/PBA相容体系及三元共混法制膜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样品制备
        4.2.4 样品表征
    4.3 PVDF/PBA混合法制膜的研究
        4.3.1 共混比例对PVDF/PBA形貌的影响
        4.3.2 温度对PVDF/PBA膜表面形貌结构的影响
        4.3.3 PVDF/PBA膜性能的研究
    4.4 PVDF/(PCL+PBA)三元体系结构的研究
        4.4.1 共混比例对PVDF/(PCL+PBA)过滤膜形貌的影响
        4.4.2 温度对PVDF/(PCL+PBA)过滤膜形貌结构的影响
        4.4.3 PVDF/(PCL+PBA)膜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6)凝固浴工艺对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膜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 1 材料和试剂
    1. 2 PPTA膜的制备[4]
    1. 3 测试及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 1 凝固浴种类
    2. 2 凝固浴工艺条件
        2. 2. 1 凝固浴浓度
        2. 2. 2 凝固浴温度
        2. 2. 3 凝固时间
    2. 3 PPTA膜液晶性能
    2. 4 PPTA膜热稳定性
3 结论

(7)聚丙烯腈薄膜及其预氧化过程的形态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
    1.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制备工艺
        1.2.1 丙烯腈聚合
        1.2.2 凝固浴对聚丙烯腈原丝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2.3 聚丙烯腈纤维其他的加工处理
        1.2.4 聚丙烯腈纤维的预氧化过程
        1.2.5 聚丙烯腈纤维的碳化过程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制样方法
        2.3.1 非取向聚丙烯腈薄膜的制备方法
        2.3.2 取向聚丙烯腈薄膜的制备方法
第三章 聚丙烯腈薄膜的结晶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非取向聚丙烯腈薄膜光学显微镜表征
        3.2.1 不同浓度 PAN/DMF 溶液在水中凝固得到的聚丙烯腈薄膜研究..27
        3.2.2 凝固浴条件对非取向聚丙烯腈薄膜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33
    3.3 取向聚丙烯腈薄膜结晶形貌表征
        3.3.1 取向聚丙烯腈薄膜的制备
        3.3.2 取向聚丙烯腈薄膜显微学研究
第四章 聚丙烯腈薄膜预氧化过程研究
    4.1 引言
    4.2 聚丙烯腈的热分析
    4.3 非取向聚丙烯腈薄膜预氧化过程研究
        4.3.1 非取向聚丙烯腈薄膜预氧化显微学表征
        4.3.2 非取向聚丙烯腈薄膜预氧化红外谱图研究
    4.4 取向聚丙烯腈薄膜预氧化过程研究
        4.4.1 取向聚丙烯腈薄膜预氧化显微学表征
        4.4.2 取向聚丙烯腈薄膜预氧化红外谱图研究
        4.4.3 预氧化时间对取向聚丙烯腈薄膜结晶行为的影响
第五章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8)聚3-己基噻吩取向薄膜的制备及其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半导体材料
        1.1.1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特点
        1.1.2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种类
        1.1.3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应用
        1.1.4 影响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因素
    1.2 聚 3-己基噻吩的研究现状
        1.2.1 聚 3-己基噻吩性能的光电特性
        1.2.2 聚 3-己基噻吩单晶
        1.2.3 聚 3-己基噻吩多晶薄膜
    1.3 界面作用对聚合物结晶行为的控制
        1.3.1 界面作用对聚合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1.3.2 界面作用对聚合物晶体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1.3.3 界面作用对聚合物薄膜取向关系的影响
        1.3.4 界面作用对聚合物主链平面空间排列的影响
    1.4 本论文工作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聚 3-己基噻吩薄膜晶体的形貌和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样品制备
        2.2.3 仪器及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3HT 薄膜晶体的形貌
        2.3.2 P3HT 薄膜晶体的结构
        2.3.3 影响 P3HT 薄膜结晶形貌的因素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聚 3-己基噻吩摩擦取向薄膜的形貌和结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样品制备
        3.2.3 仪器及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3HT 摩擦取向薄膜的结构
        3.3.2 P3HT 摩擦取向薄膜的形貌
        3.3.3 P3HT 摩擦取向薄膜的自成核结晶
        3.3.4 P3HT 摩擦取向薄膜的后处理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聚 3-己基噻吩在高度取向的聚乙烯薄膜上的附生结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样品制备
        4.2.3 仪器及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3HT-PE 复合膜的形貌
        4.3.2 P3HT-PE 复合膜之间的附生关系
        4.3.3 PE 取向基底的成核作用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精确接枝聚乙烯晶体结构缺陷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样品制备
        5.2.3 仪器及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E-39-PROPYL 的热力学行为
        5.3.2 PE-39-propyl 的晶体结构
        5.3.3 PE-39-propyl 的晶体缺陷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竹基纳米纤维素的制备、表征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纤维素纤丝 (NCF) 的研究进展
        1.2.1 NCF 的制备
        1.2.2 NCF 的形态
        1.2.3 NCF 的应用
    1.3 NCF 薄膜与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1.3.1 NCF 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1.3.2 NCF 气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1.3.3 纤维定向排列方法
    1.4 NCF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NCF 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
        1.4.2 NCF/PF 复合材料的制备
        1.4.3 NCF/PF 复合材料的性能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1.8 项目支持与经费来源
第二章 竹子不同单元制备纳米纤维素纤丝的差异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的分离效果
        2.3.2 微纤丝角
        2.3.3 相对结晶度
        2.3.4 NCF 显微形态观察
        2.3.5 力学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竹浆纤维制备纳米纤维素纤丝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学精制处理对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3.2 机械预处理对纤维帚化程度的影响
        3.3.3 高压均质化对 NCF 制备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材加工剩余物制备纳米纤维素纤丝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学预处理对薄壁细胞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4.3.2 高速匀浆技术制备 NCF
        4.3.3 超声技术制备 NCF
        4.3.4 分散介质对 NCF 制备效果的影响
        4.3.5 高压均质化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纤维素薄膜的性能与影响因素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CF 薄膜的表面及断面形态
        5.3.2 处理时间对 NCF 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5.3.3 薄膜厚度对 NCF 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5.3.4 含水率对 NCF 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5.3.5 NCF 取向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NCF 溶胶中样品的形态及特征
        6.3.2 冷冻方式对气凝胶形态的影响
        6.3.3 NCF 气凝胶的微结构
        6.3.4 NCF 气凝胶的密度与孔隙率
        6.3.5 NCF 气凝胶的力学性能
        6.3.6 取向气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纳米纤维素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树脂浸渍效果及评价
        7.3.2 复合材料的吸湿特性
        7.3.3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1.1 竹纤维和薄壁组织制备 NCF 的差异性
        8.1.2 工业竹浆纤维制备 NCF
        8.1.3 竹材加工剩余物制备 NCF
        8.1.4 NCF 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8.1.5 NCF 气凝胶的的制备与性能
        8.1.6 NCF/PF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8.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导师简介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10)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杂环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1.1 SVM
        1.1.2 Armos
        1.1.3 Terlon
        1.1.4 Rusar
        1.1.5 芳纶Ⅲ
    1.2 含杂环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性能与应用
        1.2.1 热性能
        1.2.2 力学性能
        1.2.3 应用
    1.3 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的制备
        1.3.1 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纺丝原液的合成工艺
        1.3.2 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的纺丝工艺
        1.3.3 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的热处理工艺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1 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1.4.2 热处理纤维热性能的研究
        1.4.3 纤维的热机械性能研究
第二章 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的热处理工艺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及试剂
        2.1.2 纺丝原液的制备
        2.1.3 湿法纺丝工艺流程
        2.1.4 纤维的定拉伸比热处理
        2.1.5 纤维的定张力热处理
        2.1.6 热机械性能测试
        2.1.7 热失重测试
        2.1.8 机械性能的测试
        2.1.9 取向度的测试
        2.1.10 结晶度的测试
        2.1.11 扫描电镜(SEM)观察
        2.1.1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热处理条件的探索
        2.2.2 热处理对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机械性能的影响
        2.2.3 热处理对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结构的影响
    2.3 结论
第三章 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热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
        3.1.2 热失重-红外(TGA-DTA/FTIR)测试
        3.1.3 裂解/色谱-质谱(Py/GC-MS)测试
        3.1.4 热分解固态残留物的获取及其红外光谱分析
        3.1.5 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热失重-红外(TGA-DTA/FTIR)对纤维热分解过程的表征与分析
        3.2.2 傅里叶红外(FTIR)对纤维热分解固态残留物的表征与分析
        3.2.3 裂解/色谱-质谱(Py/GC-MS)对纤维热分解过程的表征与分析
        3.2.4 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3.3 结论
第四章 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动态热机械分析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原料
        4.1.2 热机械性能的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温度对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4.2.2 频率对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4.3 结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四、凝固条件对PPTA取向薄膜形态结构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半导体聚合物薄膜的结构/形貌调控及其光电特性研究[D]. 肖旭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偏心旋涂制备钙钛矿纳米线取向薄膜与发光器件的研究[D]. 王健越.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3]温度对不同晶体取向BaTiO3薄膜电学性能影响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 李超. 湘潭大学, 2019
  • [4]高性能半导体聚合物分子取向和薄膜结构的调控及其电荷输运特性研究[D]. 潘国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5]聚偏氟乙烯微滤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演变机理的研究[D]. 雷乐乐.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2)
  • [6]凝固浴工艺对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膜性能的影响[J]. 李会,刘静,顾灏,刘百花,滕翠青,余木火. 合成纤维工业, 2016(01)
  • [7]聚丙烯腈薄膜及其预氧化过程的形态结构研究[D]. 王克新. 北京化工大学, 2013(S2)
  • [8]聚3-己基噻吩取向薄膜的制备及其结构研究[D]. 周海鑫. 北京化工大学, 2012(09)
  • [9]竹基纳米纤维素的制备、表征及应用[D]. 王汉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10]含杂环的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唐国平. 东华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凝固条件对 PPTA 取向薄膜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