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改造节煤新技术

锅炉改造节煤新技术

一、改革锅炉节约煤炭的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尹麒[1](2021)在《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热电厂占据着较大比例,热电厂作为国家环保节能减排的重点企业,其生产运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能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热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是电力行业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对FS热电厂的生产运营进行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水平,为同类型热电厂的生产运营管理提供了改进和完善的思路。由于化石能源日渐紧张,煤炭价格逐步上涨,增加了热电厂的生产运营成本。在过去的几年中,FS热电厂不断对老旧设备进行改造更新,即使这样老旧设备的运行成本依旧居高不下,如何提升生产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自身生产成本成为了FS热电厂急需解决的难题。FS热电厂的生产运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普遍性问题,例如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企业监督制度执行效果差,成本管理方法单一等,企业需要在原有生产运营管理基础上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目标,提升管理执行力,注重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实际效果,改进原有管理体系,提升生产运营管理精细化程度,为企业的提质增效和节能降耗工作提供可靠保证。通过分析FS热电厂在生产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利用精细化管理理论为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改进提供解决办法,并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来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实施,提升企业机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

刘诗剑[2](2021)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越发急迫。如何构建包括氢能在内的新型能源系统、支撑我国能源转型的实现,是当前及未来能源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氢能有望在难以减排的领域实现深度脱碳,其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在我国氢能供给体系中,占主流的是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制氢方式。新能源制氢通过将新能源与电解水制氢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可以保障电解水制氢的电力来源是清洁能源,从而实现氢能产业在全生命周期中的清洁化和低碳化。新能源制氢能够连接新能源和氢能这两种能源,保障了氢气的制取过程是清洁低碳的,对于整个氢能产业的清洁化和低碳化起关键作用,从而有助于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因此,新能源制氢是我国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并且在目前阶段解决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对于我国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新能源制氢处于示范应用阶段,并未大规模应用。而新能源制氢无法独立于目前的能源体系之外,必须与现有能源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助力于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新能源制氢可以应用于多个市场,为针对性地推广新能源制氢,本文选择其中的三个重点市场,即制氢产业的绿色化转型、综合能源系统中作为储能、电力市场中作为需求侧响应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能源制氢在这三个重点市场中推广的关键问题,本文的第3、4、5章分别对应这三个重点市场中推广的关键问题。除此之外,新能源制氢的推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本文的第6章对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开展研究,有助于绿色氢能市场的建设,对新能源制氢的市场推广起到了促进和扶持作用。本文详细的研究工作如下:(1)“综合制氢”对新能源制氢推广的影响研究。首先,从技术组合创新的角度,利用新能源制氢所具有的“负碳排放”特性,将新能源制氢技术和煤制氢技术进行技术组合创新,从而提出一种“综合制氢”方案;然后,为比较不同制氢技术的优劣势,根据制氢技术的特点,建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最后,通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综合制氢”方案、煤制氢和新能源制氢的技术效率进行综合评估,探讨不同制氢技术的效率差异,并在新能源制氢效率测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综合制氢”区位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该部分的研究成果为新能源制氢推广提供一种新的制氢方案。该方案在传统电解水制氢收益的基础上,考虑“负碳排放”特性带来的环境收益,从而提升新能源制氢的综合价值,为新能源制氢项目应用的推广提供有力支持。(2)新能源制氢在综合能源系统中推广的经济性研究。首先,分别根据新能源制氢和磷酸铁锂电池两种储能方式的特点,设计电-储供能能源系统和电-热互补能源系统的基本构成思路,并明确以上两种储能方式的功能特性;然后利用改进的鸡群优化算法,以综合能源系统生命周期的年化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构建电-储供能能源系统和电-热互补能源系统的配置优化模型;最后,将上述模型用于案例分析中,从而比较新能源制氢和磷酸铁锂电池在不同负荷类型的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和特性。该部分的研究成果将新能源制氢作为一种储能方式,并在“电-氢-电”情景的基础上扩展到“电-氢-电+热”情景,从而提升新能源制氢在储能应用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可为新能源制氢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推广提供重要参考。(3)考虑需求响应的新能源制氢多主体的合作运行研究。首先,根据新能源制氢的高动态响应率和宽功率调节范围的特点,将新能源制氢和新能源发电的合作模式引入电力需求响应市场中;然后,通过合作博弈的收益分配理论,以风电场和风电制氢系统联盟的总收益最高为目标,构建多风电场与风电制氢系统联合优化模型;最后,将上述模型用于案例分析中,验证在风电现货市场的背景下,多风电场与风电制氢系统联合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具有多方共赢的特性。该部分的研究成果将新能源制氢作为一种灵活性的需求响应资源,从而挖掘新能源制氢新的附加价值,实现新能源和电解水制氢的协同发展,可为新能源制氢在需求响应中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4)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研究。首先,对绿色氢能的定义以及识别进行介绍;然后,根据新能源制氢公司以及氢气销售公司的共同利益关系,构建基于非共享收益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模型和共享收益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模型;最后,将上述模型用于案例分析中,从而对在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下的氢能市场运作进行模拟。该部分的研究成果通过强制配额以及绿色氢能证书交易的机制,对新能源制氢推广起到了促进和扶持作用。

王立凡[3](2021)在《能源结构转变背景下西咸新区适宜性乡村供暖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为了有效治理社会发展带来的日益凸显的大气污染问题,近年来国家、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遏制限制柴草、减少煤炭燃料的使用,以改变现有能源使用方式,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而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使用柴草、煤炭燃料作为冬季采暖的主要能源有较强的依赖性。随着环保政策相继推出,能源结构转变促使能源使用方式发生改变,乡村居民开始更多的使用小型辅助采暖家用电器来满足冬季采暖需求,然而采暖效果并不理想。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实现乡村现代化已成为乡村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现代化不仅要求建设美丽的乡村空间环境,更重要的是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而基础设施是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乡村的不断发展,乡村经济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乡村居民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冬季采暖需求随之增加,乡村供暖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亟待解决的乡村建设问题。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如何满足乡村采暖需求,合理有效的进行乡村供暖规划。本研究通过对西咸新区全域村庄现状的分析,了解西咸新区全域村庄的基本情况,结合采暖需求的预测,明确西咸新区全域村庄采暖的现实困境。经过与相关实践先进经验的对比,从规划角度分析得出造成现实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基础设施的城乡统筹规划以及相关规范标准的滞后。因此,为了持续推动乡村现代化,必须从城乡融合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区域城乡建设现状,推动城市供暖基础设施向乡村地区延伸,并结合各种供暖技术的技术经济测算及适用性分析,以及各种供暖方式进行可行性研究,尊重乡村现实情况,选定适宜于西咸新区全域村庄的供暖方式。进而依据村庄分类筛选与适宜性评价的结果,综合确定全域村庄的适宜性供暖方式,最终形成区域-集中-分散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供暖方式。并根据已选定的供暖方式对区域供暖和集中供暖的管网进行规划布置,对相关设施技术指标进行测算制定供暖标准,同时根据全域村庄城镇化时序制定相应的村庄供暖设施建设改造时序,最终形成既能够促进城乡融合,满足乡村现代化需求,又符合全域村庄现实情况的适宜性供暖规划方案。经过本次研究,可以明确大城市周边地区有条件的村庄可以通过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解决采暖需求。通过使用合理的村庄分类,将同一类型村庄统一考虑,从区域层面出发逐类规划村庄供暖方式,有助于更好的解决乡村采暖需求。解决区域村庄采暖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设计问题,面对村庄分布数量较多的地区,合理的统筹规划可以找出有效的解决路径。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采暖方式综合使用的方式,制定满足村庄建设发展的供暖设施配置与建设时序,同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尊重村民主体选择,能够符合村庄实际情况,更合理的满足乡村发展需求,同时减少重复建设与过量投资。

康旭华[4](2021)在《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面对能源需求迅速增加与能源供给不足,生产生活用能与全面可持续发展两大矛盾,各国和地区纷纷选择合作以共同应对发展难题,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和全球气候谈判等为代表的能源合作屡见不鲜。在国内,能源及其相关的气候和低碳发展等问题也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寻求对内对外合作以保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资源型地区作为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承担者,同时也肩负着自身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目前,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关键的时期,需要寻找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实践措施。因此,将能源合作这一时代命题与资源型经济的转型需求相结合,从要素组合视角研究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为中观层面能源合作相关问题奠定微观基础,为资源型经济相关学术研究开辟新的视角;还能够指导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践,为其探寻突破路径。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论、空间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理论,采用归纳演绎、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案例研究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层层深入展开研究。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支撑和立场与方法论指导,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阐明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和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借鉴空间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理论对要素水平与垂直联系以及系统超循环理论,从不同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作用及演进规律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吸收和运用雷布津斯基定理、增长极理论、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熊彼特制度要素作用理论,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展开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和逻辑推理。进而,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的作用进行了阶段性梳理,运用熵权法、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贵州、云南十个省(区)能源合作对其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1)本文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和约束,总结了资源型地区能源合作的动因,笔者认为资源型地区天然就是能源合作的参与者,需要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在政府引导下,有意识地通过多种能源合作获得多元要素,以参与水平分工;双向合作关系的建立有益于资源型经济转型;不同的能源合作类型将对资源型经济产生差别化作用,能源合作引入要素作为“负熵流”,对资源型经济耗散作用回归稳态会产生重要作用。(2)本文运用集聚与扩散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系统论分析发现,分析发现在能源合作带来的要素流动基础上,不同要素组合通过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产生作用。其中,水平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内部产生的实质性变化,表现形式依要素组合各异,主要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垂直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在构成形态上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极化效应和均衡效应。二者此消彼长,共同影响着资源型经济中能源要素主导地位的涨落,促进了不同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演进。(3)通过对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这四类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在水平层面,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能够产生收入效应,初期可促进其转型,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能源投资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可以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可产生推动作用。在垂直层面,能源贸易合作通常会对能源要素产生极化效应,而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可以发挥极化效应或均衡效应,由此影响资源型经济能源要素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其转型效果。(4)论文在运用熵权法对2005-2019年十个资源型省(区)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别采用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效果进行了基本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检验对象在检验期间参与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在水平层面分别通过收入效应、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自身资源型经济转型;在垂直层面,分别通过极化效应(能源贸易合作)和均衡效应(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对能源要素主体地位分别产生强化和弱化作用,从而对资源型经济转型起到反向和正向影响。(5)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影响进行阶段性梳理,本文得出结论:山西省的能源合作由量变到质变、从单向到双向,在不断演进中逐步实现合作领域的清洁化;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也随能源合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类型能源合作内在质量的改善及相互间的联合开展,由能源产业内部到工业体系再到整个经济与社会体系,沿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地区协调—生态环境的效果路径循序渐进地显现出来;能源合作是资源型经济实现转型的“捷径”之一;而开放程度不高、对高质量要素吸收不够,对转型引领作用不足、各类合作结合乏力与创新能力欠缺制约了山西省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发挥。(6)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资源型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政府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资源型经济转型,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开展多种类型的能源合作,并根据转型需求吸收高质量要素,促进转型发展。在能源贸易合作中,应增加高附加值能源商品和能源服务贸易合作,促进能源合作向吸收高质量要素的方向发展,同时促进贸易收入的资本化。在能源投资合作中,应避免投机合作,积极利用外资,引导合作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提升能源产业劳动力素质的领域。在能源技术合作中,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国内能源领域的创新合作,通过内部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技术研发与转化。目前,能源治理合作的发展尚未成熟,需要着力在能源基金利用与监管和生态保护机制建设,以及统一能源金融和碳交易体系等方面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尝试从要素组合水平层面和垂直层面作用角度分析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其中,借鉴前人将空间经济学的极化效应运用至要素组合的方法,进一步将要素在空间上的扩散效应转化为在经济体内要素构成上的均衡效应,补充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构建了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第二,本文在地区合作层面上,将能源合作划分为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并将散见于个别研究的具体化能源合作纳入同一个研究体系,运用同一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推演出不同类型能源合作间的演进规律,从而勾勒出能源合作体系的概貌,其中的个别观点和内容对今后相关问题研究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第三,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能源合作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统计的部门和数据,本文选取山西省为代表,经过长期调研、数据搜集、整理,梳理出其参与各类能源合作的实际情况并进行了阶段性梳理,掌握了充足详实的现实数据和研究方法,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相关部门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第一,由于实证检验对象实际情况的限制,本文未将能源服务贸易合作纳入能源贸易合作的研究中。今后,可将能源贸易合作单独作为研究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第二,鉴于研究重心关系,在对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进行机理分析时,本文未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加以区分,而是淡化了其中的差别,这也是作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第三,尽管本文已经竭尽所能对省级能源合作数据进行挖掘和梳理,但可能仍然存在一定欠缺。今后,笔者将进一步钻研统计方法,以便深化和完善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孔谷雨[5](2021)在《私设暗管排污和不规范设置排污口事实辨析》文中研究说明某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日常执法检查发现,某公司生产废水原水暂存池西南角有一根排放管,该管道沿厂区围墙脚向东延伸,中间有三通接头将该管道走向一分为二,一条管道设置阀门1,接通软管,软管的排放端在该公司设施排放口附近;另一条管道设置阀门2直接与排放水暂存池接通,检查时上述阀门1、2均关闭,软管上有落叶,软管和管道均无明显排水痕迹。现场打开阀门1和阀门2,生产废水确实可通过软管、管道排放。执法人员随即展开调查,该公司负责人称:2018年租赁场地进行生产,上述管道为之前企业设置的,公司从未使用过。

颜佳旺[6](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是实现石漠化治理中农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对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生态学、能源科学涉及的能源替代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农户的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意愿影响因素不明确和能源化利用方式单一、能效低下的科学问题和科技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总体环境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社会经济与农村能源调查,运用草谷比法、生物质能潜力估算法、二元Logit回归等计量方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重点探明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农户利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调整策略,揭示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提出适宜于该地区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高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效率、优化农村能源结构、缓解能源贫困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较大,地域性特征明显,与石漠化等级之间呈现较强关联性:在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和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的户均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分别为2433.74 kgce、2343.86 kgce、2188.03 kgce;户均秸秆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分别为1332.91 kgce、777.74 kgce、81.07 kgce;户均农业加工副产品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分别为71.98 kgce、30.42 kgce、3.67 kgce;户均畜禽粪便能源化潜力分别为1028.86kgce、1535.7 kgce、2103.29 kgce。石漠化等级越低,户均秸秆废弃物、农业加工副产品废弃物的能源化潜力越高,而户均畜禽粪便能源化潜力越低,可能由于喀斯特地区土地破碎化程度高,耕地可利用面积小且较为分散,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重导致耕地面积的缩减,秸秆资源潜力不够理想,难以进行有效利用,而畜禽粪便资源利用可行性强,且对耕地的要求较小,从而引发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即传统种植业向畜禽养殖转变。能源化作为资源化利用中的重要一环,而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需在下一步考虑于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等其他资源化利用的竞争性用途研究。(2)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林业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巨大,且只有该地区的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储量超过了当地户均年薪柴利用量:林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大小为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户均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储量分别为26668.34 kgce、1478.77 kgce、839.61kgce。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和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的户均年薪柴利用量分别为3530.39 kgce、1481.83 kgce、2870.11 kgce,只有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的户均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储量超过了当地户均年薪柴利用量,即喀斯特石漠化等级越高,薪柴的直接利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越强。(3)基于农户视角,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的利用意愿较高,受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禀赋特征、认知特征和农户所在的地区特征的影响:从农户个体特征看,农户年龄与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呈显着负向影响,是否村干部的户主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呈显着正向影响。农户家庭禀赋特征因素中,家庭耕地面积,养殖规模和在务农收入占比对农户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影响显着。农户感知特征因素中,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价值的认知、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利用能够提高收入和改善环境的感知这两种影响因子为对其进行能源化利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地区特征因素中,农户对鼓励性政策的认知程度对农户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意愿影响显着。(4)提出适合于不同喀斯特石漠化农村地区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并进行验证示范,效果显着:基于三个示范区中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现有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出纤维质农村生物质废弃物收储技术、生态棚圈系统结构、生物质高效节能直燃炉灶、环保型炭化炉、农村户用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关键创新技术。通过在毕节撒拉溪示范点进行了生物质高效直燃技术+生态圈舍改良技术的示范,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进行了生物质废弃物收储改良技术+户用沼气利用技术的示范,在施秉喀斯特江示范点进行了生物质高效直燃技术+户用秸秆-沼气利用技术的示范,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改善农户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了能源的可支付性,示范效果明显。但当前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分散性强,随着农村地区产业规模化发展,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由分散转为集中规模化利用,是下一步的研究的方向。

张天禄[7](2021)在《燃煤电厂300MW机组低低温省煤器的改造设计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华能德州电厂的300MW机组低低温省煤器及联合暖风器改造设计为基础进行研究。机组近三年平均排烟温度维持在120.0℃附近,最高能达到160.0℃。排烟温度的升高直接降低了锅炉效率,同时使下游除尘设备效率降低;另一方面还增大了脱硫系统的耗水量,造成资源浪费。为了实现节能减排、配合下游电除尘改造、提高锅炉效率、同时解决机组排烟温度高的问题,机组增设低低温省煤器及联合暖风器系统。本论文根据改造设计和运行维护情况综合研究,内容包括:机组存在的问题、关键技术研究、改造方案分析、技术经济性分析、运行效果分析等。增设暖风器系统,将一部分凝结水引至送风机出口,通过换热,可起到提高空预器入口风温的作用,从而使空预器出口烟气温度升高,促使空预器整体温度升高,可有效预防硫酸氢氨堵塞空预器。增设低低温省煤器系统,引导凝结水通过该系统后,再次回收烟气热量,使得排烟温度下降,凝结水温度提升。排烟温度下降,能够提高除尘设备的效率。之后水循环分成两路,一路可通过空预器风道入口前的暖风器系统进行循环流动,持续加热送风温度,一路可在#5低加入口处返回凝结水系统。对改造方案进行分析,确定进出口水温的控制参数,受热面的整体布置方案,暖风器的选材和进出口风温参数,材料管型式及材料,烟道均流装置的设置。本次改造还考虑到了系统增设后所面临的问题,包括低温腐蚀,受热面温度控制,受热面堵塞、积灰、磨损预防方法,增加的受热面阻力计算和风机耗能,增设暖风器对锅炉的影响等。本次改造可以通过加热后的凝结水将空预器入口风温提高至75.0℃,由此可将空预器出口烟气温度提高到180℃。而低低温省煤器又能够进行有效换热,降低除尘器入口温度到100℃。暖风器布置在送风机出口主风道内。将低低温省煤器系统布置于空预器之后的水平烟道内,取水点确定一路#8低加入口作为冷水源,一路#7号低加出口作为热水源,相互混合调节保证系统进水温度维持在70℃左右,经过系统换热后,于#5低加入口返回凝结水系统。经检验,每一度电可降低发电煤耗3.03g,以年均发电量18亿度电计算,年节省标煤5400.0吨。经投入运行后观察,减排作用显着。每年可减少SO-2排放13.75吨,减少碳排放15579.9吨,减少NOx排放6.37吨,减少粉尘排放22.39吨,同时可节约用水19.41万吨。改造完成后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节能性,可保证锅炉的安全运行,提高余热利用率。增设热暖风器,可改善空预器运行环境,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硫酸氢氨堵塞空预器的问题。并且有效增强了下游除尘设备的效率,对脱硫系统节水也有明显的效果。

郭延勇[8](2021)在《LC电厂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如今,随着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日趋完善,环保监督体系愈加严密。我国能源领域市场化深入推进,其发展态势向低碳化、智能化、多元化等方向转移。从煤炭供需来看,受交通运输、煤矿安全等多重因素影响,煤价下降空间有限。传统垄断的经营方式已不适于当下的发展需要,火电厂经营发展正面临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因此,要想能够在火电行业竞争中避免被迫出局,火力发电企业就必须在预判市场行情及把握电厂本身特征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制定出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本文凭借核心能力、资源基础观及价值链等理论,使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采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SWOT以及QSPM矩阵等分析工具,详细解析了 LC电厂的发展战略,同时归纳出了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本文以LC电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大都侧重于理论层面,鲜有涉及当下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可实践的火电厂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外部环境分析发现,火电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也揭示了火电行业来自市场竞争、节能环保等方面带来的挑战。通过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得出,LC电厂具备的资源、能力能够使LC电厂深挖内部优势,弥补劣势短板。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LC电厂应该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实施措施围绕加强仓储管理、布局多能供应,积极开拓电、热等多元化市场营销,做强、做大电、热等多元生产经营以及提供多维度综合能源服务等诸多方面来进行,保障措施是从人力资源、财务资金、信息技术以及组织制度等方面来为LC电厂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行保驾护航。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 LC电厂在电量、热能、供冷、工业蒸汽、氢能等方面多能供应的多元化发展战略。2.提出了 LC电厂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通过加强仓储管理、布局多能供应,积极开拓电、热等多元化市场营销,做强、做大电、热等多元生产经营,提供多维度综合服务等具体举措来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利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财务资源以及组织制度等具体措施来保障LC电厂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有序进行。

王延霖[9](2021)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产业是民族地区产业布局的核心,但其长期依赖的中低技术水平引发的“规模扩张”成长模式在当今时代不可持续,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如今全世界都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高技术服务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是传统产业获取产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现状、融合绩效及民族地区特性要素的影响机制有利于了解产业融合情况,为地方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辅助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本研究以民族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田野调查法、对比研究法、规范和实证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熵指数法等多种方法,从实地调研和实证检验两方面综合分析当前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现状、水平及对绩效的影响,开展与非民族地区的对比研究以探究民族地区特殊规律,并从政府治理模式、社会要素配置和关系文化等特性要素方面探究了相关的调节机制。研究结论主要有:1.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初现,并具有改造资源型产业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创新效应,同时民族地区更易引进技术应用类服务企业,融合模式也以平台型、参与型和基础建设型为。但目前由于相关概念的标准化问题、产业间及政府部门间的“搭桥”问题以及资金压力问题使民族地区产业融合深化存在困难。2.利用熵指数法计算得到的民族地区产业融合水平值表明: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已实现从“轻度失调”向“勉强协调”的转变,2012年后稳定上升,但目前仍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空间异质性特征显示产业融合高高集聚区向东、向南转移态势显着,而民族地区则多被低融合水平省份包围,地域间协同效应不高。3.实证研究结果总体说明: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的多维度绩效提升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中创新绩效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才能实现。相比于非民族地区而言,以上提升作用在民族地区更强,“技术追赶效应”凸显。4.民族地区的良好的政府治理模式和较高的社会资本配置效率有助于增强产业融合的经济和环境绩效提升效果,说明民族地区政府的关注及政府治理、高效的资本配置水平有利于引导稀缺资本应用到经济效益高和政府关注高的领域;但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在产业融合和创新绩效中呈负向调节作用,也说明民族地区的资本更倾向于向低风险领域倾斜。民族地区较高的关系文化程度也表现出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影响程度不高。5.民族地区中产业融合经济绩效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着,说明其可充分借助高技术服务业所带来的网络效应来获取更高的经济影响,环境绩效方面虽然难以区分两种效应大小,但可借鉴非民族地区经验展开地域间的环保合作。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分别从提升民族地区政府治理水平,塑造创新、开放、合作的文化内涵、加强社会要素的培育和流动以及建设产业融合双方的能力体系方面提出多项政策建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0](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宁政发[202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2月26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二、改革锅炉节约煤炭的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锅炉节约煤炭的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生产运营管理理论
        2.1.1 运营管理的概念和发展
        2.1.2 成本管理理论
        2.1.3 节能管理理论
        2.1.4 环境保护管理理论
    2.2 精细化管理理论研究
        2.2.1 精细化管理理论
        2.2.2 精细化管理理论构成
    2.3 发电企业精细化生产管理理论研究
        2.3.1 热电厂的生产流程
        2.3.2 热电厂的精细化管理重点
3 FS热电厂的生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3.1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管理基本情况
        3.1.1 FS热电厂基本情况简介
        3.1.2 FS热电厂运营成本及外供动力情况
        3.1.3 FS热电厂生产运行方式说明
    3.2 生产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3.3 生产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4.1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4.2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方案设计的思路和原则
        4.2.1 设计思路
        4.2.2 设计原则
    4.3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制定
        4.3.1 生产运行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方案
        4.3.2 成本精细化管理方案
        4.3.3 原料采购及库存精细化管理方案
        4.3.4 设备精细化管理方案
        4.3.5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方案
        4.3.6 节能环保精细化管理方案
    4.4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实施
        4.4.1 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实施步骤
        4.4.2 生产运行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管理实施
        4.4.3 成本精细化管理奖励机制建立
        4.4.4 原料采购及库存精细化管理实施
        4.4.5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实施
        4.4.6 设备精细化管理实施
        4.4.7 节能环保的精细化管理实施
5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领导者全面参与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过程
    5.2 建立针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制度保障
    5.3 加强企业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文化建设
    5.4 明确精细化管理各组织部门职责
    5.5 做好企业员工精细化管理培训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
        1.2.1 兼顾低成本和低碳排放的制氢方案问题
        1.2.2 综合能源系统中作为储能的经济性问题
        1.2.3 需求响应中多主体合作运行问题
        1.2.4 推广过程中政策支持的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影响因素研究
        1.3.2 新能源制氢评价的研究动态
        1.3.3 新能源制氢综合利用的研究动态
        1.3.4 绿色证书交易机制研究动态
        1.3.5 总体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制氢的概念界定
        2.1.2 其他相关概念界定
    2.2 基础理论介绍
        2.2.1 新能源制氢的评价理论
        2.2.2 能源系统规划理论
        2.2.3 合作博弈理论
        2.2.4 绿色证书交易机制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制氢”对新能源制氢推广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综合制氢”方案原理
        3.2.1 化石燃料制氢技术
        3.2.2 新能源制氢技术
        3.2.3 “综合制氢”方案
    3.3 制氢方案的效率评价模型
        3.3.1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评价模型
        3.3.2 效率指标构建和数据来源
    3.4 制氢方案的效率评价结果
        3.4.1 化石能源制氢与新能源制氢的效率对比分析
        3.4.2 “综合制氢”对新能源制氢效率的提升分析
    3.5 “综合制氢”的区位推广潜力分析
        3.5.1 区位推广潜力评价模型
        3.5.2 区位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5.3 区位发展潜力评价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制氢在综合能源系统中推广的经济性研究
    4.1 引言
    4.2 新能源制氢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作用
        4.2.1 综合能源系统的基本框架
        4.2.2 新能源制氢作为储能的原理
        4.2.3 电-储供能系统
        4.2.4 电-热互补系统
    4.3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的成本收益模型构建
        4.3.1 能源管理策略
        4.3.2 规划成本收益目标函数
        4.3.3 模型约束条件设定
        4.3.4 基于鸡群优化算法的模型求解框架
    4.4 算例分析
        4.4.1 电-储供能情景下新能源制氢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4.4.2 电-热互补情景下新能源制氢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需求响应的新能源制氢多主体的合作运行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需求响应的合作运行原理
        5.2.1 新能源消纳中需求响应的作用与原理
        5.2.2 新能源制氢参与需求响应的合作运行原理
    5.3 合作运行情景的构建
        5.3.1 新能源制氢中各主体合作运行的优化模型
        5.3.2 相关的考虑及假设
    5.4 基于合作博弈论的收益分配模型
    5.5 算例分析
        5.5.1 基本数据
        5.5.2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绿色氢能的定义与识别
    6.3 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模型
        6.3.1 问题描述
        6.3.2 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模型构建
        6.3.3 基于收益共享的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模型构建
        6.3.4 模型求解
    6.4 案例分析
        6.4.1 参数设置
        6.4.2 优化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3)能源结构转变背景下西咸新区适宜性乡村供暖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背景一:环保政策措促使能源结构转型
        1.1.2 背景二:乡村振兴持续推动乡村现代化
        1.1.3 项目背景:西咸新区乡村建设规划
        1.1.4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能源结构转变
        1.3.2 适宜性规划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乡村基础设施
        1.5.2 乡村采暖方式
        1.5.3 相关政策解读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西咸新区现状研究
    2.1 西咸新区总体认知
        2.1.1 西咸新区概况
        2.1.2 总体规划解读
    2.2 西咸新区市政供热工程现状与规划
        2.2.1 热源建设现状
        2.2.2 管网建设现状
        2.2.3 供热工程规划
    2.3 西咸新区乡村现状研究
        2.3.1 乡村概况及村庄分布
        2.3.2 乡村人口密度及分布
        2.3.3 经济发展及村民收入
        2.3.4 房屋建设及宅基地分布
    2.4 乡村采暖现状及需求分析
        2.4.1 村庄采暖现状分析
        2.4.2 村庄采暖需求分析
    2.5 西咸新区乡村采暖现实困境
        2.5.1 现状采暖效果差需求迫切
        2.5.2 新型采暖技术适用性较差
        2.5.3 主要问题总结
    2.6 相关案例分析及思路借鉴
        2.6.1 各地区案例分析
        2.6.2 案例经验总结及思路借鉴
    2.7 本章小结
3 适宜性供暖规划策略及可行性研究
    3.1 造成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3.1.1 基础设施缺少城乡统筹规划
        3.1.2 规划建设标准的落后与缺失
    3.2 适宜性供暖规划的基本要求及保障依据
        3.2.1 使用环保的供暖方式是规划的基本要求
        3.2.2 城乡融合发的展理念是规划的政策保障
        3.2.3 持续推动乡村现代化是规划的决策依据
    3.3 适宜性规划目标和思路
        3.3.1 规划目标
        3.3.2 规划思路
    3.4 适宜性供暖规划策略
        3.4.1 统筹规划——集中供热管网覆盖乡村
        3.4.2 分类规划——按照村庄分类依类规划
        3.4.3 因地制宜——多种采暖方式综合使用
    3.5 区域供暖的可行性研究
        3.5.1 区域供暖的必要性
        3.5.2 区域供暖的可行性
    3.6 分散独立供暖方式选择
        3.6.1 易用性选择
        3.6.2 经济性比较
    3.7 本章小结
4 西咸新区适宜性乡村供暖规划实践
    4.1 村庄分类及特征分析
        4.1.1 有效的村庄分类
        4.1.2 基于村庄特征分析的村庄分类筛选
    4.2 村庄适宜性供暖方式选择
        4.2.1 供暖方式的初步判定
        4.2.2 区域供暖的影响因素
        4.2.3 区域供暖适宜性评价
    4.3 供暖方式适宜性规划
        4.3.1 供暖方式
        4.3.2 热源及管网
        4.3.3 村庄管网建设
        4.3.4 建设及配置时序
        4.3.5 供暖及运行标准
    4.4 建设引导措施
        4.4.1 投资与政策支持
        4.4.2 运行与管理维护
        4.4.3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
        5.1.1 研究结论
        5.1.2 研究创新
    5.2 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论文的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能源合作模式、机制与效应研究述评
        1.2.2 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述评
        1.2.3 分工合作中要素变动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影响研究述评
        1.2.4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影响研究述评
        1.2.5 研究文献总体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源合作
        2.1.2 资源型经济转型
        2.1.3 要素流动与要素组合
    2.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合作”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3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动因
        2.3.1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
        2.3.2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2.3.3 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有序”运行
    2.4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作用分析
        2.4.1 要素流动下要素组合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2.4.2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层面作用
    2.5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演进规律
        2.5.1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类型划分
        2.5.2 资源型经济不同能源合作类型的演进规律
    2.6 小结
第3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1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作用的基本假定
        3.1.2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3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垂直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2 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
        3.2.1 贸易在能源合作中的作用
        3.2.2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水平层面作用机理
        3.2.3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垂直层面作用机理
    3.3 能源投资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资本要素的作用
        3.3.2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3.3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3.4 能源投资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4 能源技术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4.1 技术要素的作用
        3.4.2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4.3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4.4 能源技术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 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5.1 制度要素的作用
        3.5.2 能源治理合作的水平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3 能源治理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5.4 能源治理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实证检验
    4.1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的评价体系构建与结果分析
        4.1.1 检验对象的确定
        4.1.2 评价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
        4.1.3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评价
    4.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中介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控制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1 基准回归模型构建
        4.3.2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3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4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与基准回归分析
        4.4.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4.2 模型的基准回归分析
    4.5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1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2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3 实证检验结论
    4.6 小结
第5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案例分析
    5.1 起步阶段(1978-1991):单一贸易合作作用甚微
        5.1.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1.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2 全面发展准备阶段(1992-2000):投资合作促进内部结构优化
        5.2.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2.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3 全面发展阶段(2001-2012):技术合作提升发展能力
        5.3.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3.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4 成熟引领阶段(2013 至今):完善的合作体系全面促进转型
        5.4.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4.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5 山西省能源合作及其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5.5.1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
        5.5.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5.5.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合作作用的政策方向
    5.6 小结
第6章 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6.1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6.1.1 调整能源贸易合作结构与提高商品附加值并重
        6.1.2 积极拓展能源服务贸易合作
        6.1.3 合理分配能源贸易合作收入
    6.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投资合作的政策建议
        6.2.1 规避能源投资合作中的投机行为
        6.2.2 积极引导新兴产业投资合作以优化能源投资结构
        6.2.3 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外生比较优势内生化
        6.2.4 扩大外资规模与引导外资投向并重
    6.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技术合作的政策建议
        6.3.1 通过技术创新合作提升行业竞争力
        6.3.2 多渠道加强国内能源技术合作
        6.3.3 促进能源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
    6.4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治理合作的政策建议
        6.4.1 通过能源治理合作提高合作红利
        6.4.2 加强能源合作中的基金使用监管
        6.4.3 发展绿色金融合作以推进能源金融体系建设
        6.4.4 积极融入碳交易体系
        6.4.5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以提高合作意愿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成果

(5)私设暗管排污和不规范设置排污口事实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案情分析
案件启示

(6)喀斯特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农村生物质能与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
    (二)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高效利用与能源化
    (三)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评估及空间分布
    (一)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评估
        1 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
        3 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二)林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评估
        1 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
        3 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三)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对比分析
四 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
    (一)样本基本特征
        1 户主个体特征
        2 农户家庭禀赋特征
    (二)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障碍因素分析
        1 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认知分析
        2 农户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三)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调节策略
        1 内生性因素调节策略
        2 外部因素调节策略
    (四)对比分析
五 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现有成熟技术
        1 户用沼气技术
        2 林木剩余物固化成型燃料技术
        3 小型生物质直燃供热技术
    (二)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纤维质农村生物质废弃物收储技术
        2 养殖棚圈畜禽粪便收集系统设计
        3 生物质高效节能直燃炉灶设计
        4 环保型炭化炉结构设计
        5 农村户用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系统设计
    (三)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应用示范验证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燃煤电厂300MW机组低低温省煤器的改造设计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余热回收技术应用案例
    1.3 排烟温度对设备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主要系统设备分析
    2.1 300MW燃煤机组简介
        2.1.1 汽轮机设备
        2.1.2 锅炉设备
        2.1.3 脱硫设备
        2.1.4 除尘设备
    2.2 本体参数介绍
        2.2.1 THA热力系统介绍
    2.3 主要辅助设备参数
        2.3.1 空气预热器
        2.3.2 除尘器设备
        2.3.3 风机简况
    2.4 排烟温度高的影响
第3章 设备改造方案分析
    3.1 解决排烟温度高的方案
    3.2 低温省煤器系统改造方案分析
    3.3 进出口水温的控制
    3.4 低温省煤器受热面的布置
    3.5 暖风器的选材和出口风温参数研究
    3.6 主要设计参数
第4章 设备改造对于运行维护的研究
    4.1 低温腐蚀的分析
        4.1.1 硫酸露点的计算
        4.1.2 排烟温度的控制
        4.1.3 壁温的控制
    4.2 飞灰磨损情况分析
    4.3 传热管型式及材料分析
    4.4 烟道均流装置的设置
    4.5 对风机出力的影响
    4.6 增设暖风器对锅炉的影响
    4.7 系统泄漏检测
    4.8 吹灰方式选择
    4.9 系统对下游设备的影响
    4.10 低低温省煤器防冻措施
第5章 设备改造后的效果分析
    5.1 煤耗量分析
    5.2 电耗量分析
    5.3 节水量分析
    5.4 年总收益分析
    5.5 环境评价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LC电厂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依据、分析工具与相关研究进展
    2.1 理论依据
        2.1.1 核心能力理论
        2.1.2 价值链理论
        2.1.3 资源基础理论
    2.2 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五力模型
        2.2.3 SWOT分析
        2.2.4 QSPM矩阵
    2.3 相关研究进展
        2.3.1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2.3.2 发电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2.3.3 文献述评
    本章小结
第3章 LC电厂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五力模型分析
        3.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3.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3.2.3 客户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2.4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2.5 替代品分析
    3.3 EFE矩阵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LC电厂内部环境分析
    4.1 LC电厂发展历程及经营现状
        4.1.1 LC电厂发展历程
        4.1.2 LC电厂经营现状
    4.2 LC电厂资源分析
        4.2.1 品牌资源
        4.2.2 人力资源
        4.2.3 财务资源
        4.2.4 信息资源
    4.3 LC电厂能力分析
        4.3.1 改革创新能力
        4.3.2 成本控制能力
        4.3.3 全员营销能力
        4.3.4 技术改造能力
    4.4 IFE矩阵分析
        4.4.1 优势与劣势
        4.4.2 IFE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LC电厂发展战略的选择
    5.1 LC电厂的愿景、使命与目标
        5.1.1 愿景
        5.1.2 使命
        5.1.3 目标
    5.2 SWOT分析
        5.2.1 LC电厂的优势
        5.2.2 LC电厂的劣势
        5.2.3 LC电厂面临的机会
        5.2.4 LC电厂面临的威胁
        5.2.5 SWOT矩阵分析
    5.3 LC电厂发展战略的确定
        5.3.1 QSPM矩阵分析
        5.3.2 LC电厂发展战略的确定
    本章小结
第6章 LC电厂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LC电厂发展战略的实施
        6.1.1 加强仓储管理,布局多能供应
        6.1.2 积极开拓电、热等多元化市场营销
        6.1.3 做强、做大电、热等多元生产经营
        6.1.4 提供多维度综合服务
    6.2 LC电厂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人力资源保障
        6.2.2 财务资金保障
        6.2.3 信息技术保障
        6.2.4 组织制度保障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研究展望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相关问题研究
        1.3.2 产业融合对传统产业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
        1.3.3 民族地区的地域要素特性研究
        1.3.4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民族地区概念界定
        2.1.2 资源型产业概念界定
        2.1.3 高技术服务业概念界定
        2.1.4 产业融合概念界定
        2.1.5 资源型产业绩效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3 理论分析与概念模型
        2.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基础
        2.3.2 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绩效影响机制
        2.3.3 民族地区特性及其调节作用
        2.3.4 研究的总体概念模型
    2.4 本章小结
三、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脉络及融合现状
    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脉络
        3.1.1 发展历史
        3.1.2 发展特征
    3.2 民族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脉络
        3.2.1 发展历史
        3.2.2 发展特征
    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现状——基于田野调查
        3.3.1 田野点介绍
        3.3.2 民族地区资源型企业内部高新技术服务融合的现象、成效与问题
        3.3.3 民族地方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方式及特点
    3.4 本章小结
四、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水平测度与评价
    4.1 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方法
        4.1.1 基于专利数据的测度和刻画
        4.1.2 投入产出法
        4.1.3 熵指数法
    4.2 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4.2.1 评价指标体系
        4.2.2 评价模型构建
        4.2.3 融合评价结果
    4.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水平评价
        4.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水平
        4.3.2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融合水平对比分析
        4.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五、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经济绩效影响
    5.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1.1 研究假设
        5.1.2 模型构建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民族地区的普通面板回归结果
        5.3.2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5.3.3 民族地区的空间面板回归结果
        5.3.4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六、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环境绩效影响
    6.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6.1.1 研究假设
        6.1.2 模型构建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6.2.1 数据来源
        6.2.2 变量选取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民族地区的普通面板回归模型
        6.3.2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6.3.3 民族地区的空间面板回归模型
        6.3.4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七、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创新绩效影响
    7.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7.1.1 研究假设
        7.1.2 模型构建
    7.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7.2.1 数据来源
        7.2.2 变量选取
    7.3 实证分析
        7.3.1 民族地区的基本回归结果
        7.3.2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7.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创新绩效影响滞后性分析
        7.3.4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7.3.5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八、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提高民族地区政府的治理水平
        8.2.2 塑造创新、开放、合作的文化内涵
        8.2.3 加强社会要素的培育和流动
        8.2.4 建设实现产业融合的能力体系
    8.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改革锅炉节约煤炭的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改进研究[D]. 尹麒.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研究[D]. 刘诗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能源结构转变背景下西咸新区适宜性乡村供暖规划研究[D]. 王立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D]. 康旭华.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私设暗管排污和不规范设置排污口事实辨析[J]. 孔谷雨. 中国环境监察, 2021(05)
  • [6]喀斯特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D]. 颜佳旺.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7]燃煤电厂300MW机组低低温省煤器的改造设计与运行研究[D]. 张天禄. 山东大学, 2021(12)
  • [8]LC电厂发展战略研究[D]. 郭延勇. 山东大学, 2021(09)
  • [9]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D]. 王延霖.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10]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标签:;  ;  ;  ;  ;  

锅炉改造节煤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