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叶片结构对 CO_2 浓度升高的响应(英文)

大豆叶片结构对 CO_2 浓度升高的响应(英文)

一、大豆叶片结构对CO_2浓度升高的反应(英)(论文文献综述)

张茜茜[1](2020)在《不同水分条件下CO2浓度和温度对冬小麦光合性能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所需水量占到了总用水量的60%,但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匀。因此,适当的水分调控对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大气CO2浓度急剧上升,与之并存的温室效应将会引发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虽然现在对于高CO2浓度、高温或者水分亏缺下冬小麦对其的响应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是单因素的影响。但气候变化的因素多样且经常伴随出现,容易造成复杂的气候现象,像不同水分状况下温度和CO2浓度的交互作用对于冬小麦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光合能力以及叶片表面气孔特征和内部解剖结构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些典型问题的研究仍很少见。本研究利用可精准控制温度、湿度以及CO2浓度的大型人工培养箱在充分灌溉和调亏灌溉两个不同的水分基础上设置2个不同的CO2浓度(400μmol mol-1和800μmol mol-1)以及2个不同的生长温度(21℃/16℃和26℃/21℃)对冬小麦进行为期90天的培养,探讨不同水分条件下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冬小麦光合能力、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叶片结构的影响,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充分灌溉时,高CO2浓度和增温显着提高了冬小麦叶片的气孔密度;而水分不足时,冬小麦近轴面的气孔密度则呈降低的趋势。另外,CO2浓度和温度的共同增加均明显降低了不同水分状态下冬小麦远轴面气孔空间分布格局的规则程度,而近轴面则表现得更加规则。(2)充分灌溉时,增温使得近轴面的气孔宽度,气孔面积和气孔形状指数显着增加,而高CO2浓度却显着降低了近轴面的气孔长度、宽度、周长和面积;而在调亏灌溉时,增温使得叶片近轴面和远轴面的气孔面积分别显着降低了40.3%和26.7%,CO2浓度增加则使得气孔的形状指数显着降低,气孔的形状变得扁长。(3)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充分灌溉时叶肉细胞的开度以及厚度明显减少,水分不足时则使得叶肉细胞的面积和周长显着升高16.2%和20.1%;另外,温度升高显着降低了叶肉细胞厚度,只是水分不足时叶肉细胞的面积和周长也显着下降。(4)水分充足时,增温显着降低了叶片中的淀粉含量以及总TNC,高CO2浓度则使得可溶性糖浓度显着降低;而灌水不足时,增温和增CO2处理均造成了可溶性糖浓度的显着增加;当两者共同增加时,水分充足时TNC显着减少,水分不足时TNC显着增加。此外,当土壤水分充足时增温显着提高了叶片的碳氮比,而高CO2浓度则使得氮含量显着减少16.3%,温度和CO2浓度共同增加时,叶片的氮含量则显着增加;调亏灌溉时,增温与高CO2浓度显着增加了叶片碳含量,而且CO2浓度的增加也使得氮含量显着提高。(5)冬小麦在充分灌溉下,高温和高CO2浓度均没对净光合速率(Pn)产生显着影响;而温度和CO2浓度的共同升高使得Pn显着降低了19.5%。而在调亏灌溉时,高温使得Pn显着降低了29.6%,CO2浓度升高使得Pn得到增加,但没能显着增加,而当温度和CO2浓度两者共同作用时,Pn下降未达到显着水平;此外,不论温度和CO2浓度单独作用还是共同作用,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呈上升趋势。(6)冬小麦在充分灌溉下,增温也增加了冬小麦的总生物量和叶面积,但未达到显着水平,而CO2浓度增加则显着提高了冬小麦的总生物量;此外,在CO2浓度与温度共同升高的条件下,冬小麦的总生物量显着减少了18.9%;而在调亏灌溉时,增温则显着降低了冬小麦总生物量;CO2浓度的增加以及CO2浓度和温度的共同增加虽没对冬小麦总生物量的增加产生显着影响,但却显着改变了叶面积的大小。

刘珺[2](2019)在《CO2摩尔分数倍增情景下秋茄、桐花树湿地系统的生态响应及C、N储量的研究》文中提出大气CO2浓度升高不仅起全球气候变化,并对植物初级生产力产生显着影响。红树林是指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最重要的森林型缓冲带与生态屏障。红树林在C(碳)储量、固C潜力、N(氮)循环、土壤分解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全球气候变化下,特别是CO2摩尔分数倍增对红树林湿地C、N储量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本文假定大气CO2倍增,通过影响红树林C的流动与分配进而对湿地C、N储量产生重要影响,以海南岛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东经110°35’14.47"、北纬19°54’51.48")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箱法模拟CO2摩尔分数从350μmol/mol到700μmol/mol倍增的大气环境情景,通过模拟滨海潮汐干湿交替环境条件,对秋茄(Kandelia candel(Linn.)Druce)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L)Blanco)C、N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其与红树植物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探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与对CO2摩尔分数倍增的响应,基于实验室模拟及实地调查测量的数据建立红树林湿地系统C、N储量方程,预测湿地系统C、N储量的变化趋势。为大气CO2倍增情景下,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响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对植物性状及其生物量的影响CO2摩尔分数倍增,促进了一年生秋茄和桐花树的长高和增粗,同时秋茄、桐花树海绵组织平均增厚7.24μm、2.91μm。与350μmol/molCO2情景下比较,CO2摩尔分数倍增后的秋茄和桐花树根、茎、叶的生物量都显着升高(P<0.05)。其中秋茄叶片生物量、桐花树茎生物量增加最多分别为20.53%,9.35%。秋茄总生物量增加17.22%,桐花树总生物量增加6.4%,差异显着,两种红树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明显低于地上部分。这表明,大气中CO2摩尔分数倍增对红树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相比地下部分更为明显。(2)对红树林湿地系统C、N含量及微生物的影响CO2摩尔分数倍增未引起无栽培植物的对照培养池水中TC(总碳)、TN(总氮)浓度发生变化。在短期内未通过溶解这个物理过程改变水中溶解C的浓度。因此,可以认为水中TC、TC的变化是植物系统的影响所产生的差异。CO2摩尔分数倍增对秋茄、桐花树模拟湿地系统水和土壤中的C、N含量产生显着的影响。水、土壤中TOC(总有机碳)浓度显着升高,IC(无机碳)浓度降低,TC浓度表现为增加的趋势,整个系统作为C累积的“库”。水体中NO3-(硝态氮)质量浓度增高、NH4+(氨态氮)质量浓度后期降低明显,差异显着(P<0.05),培养后期硝化作用在系统中起主导地位,水体中TN质量浓度总体增高。在系统的土壤中,TN质量分数都呈下降趋势,随着大气CO2摩尔分数的上升,土壤中的TN被快速消耗,土壤中TN的矿化强度增强。通过对湿地土壤磷脂脂肪酸分析表明,在700μmol/molCO2摩尔分数作用下,土壤的微生物种群发生改变,表征硝化能力的C17:0显着升高,硝化活性增强,表征反硝化能力的C16:1ω5c和cycC17:0显着升高,土壤微生物种群反硝化作用同时得到增加,湿地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加。CO2摩尔分数倍增后,湿地土壤微生物量升高了38.4%。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微生物量增加了44%;革兰氏阴性菌微生物量增加了33.4%,真菌微生物总量增加了30.9%,湿地土壤的微生物量显着的升高,而土壤中微生物的C源主要来自于根系的沉积物和分泌物,土壤中微生物C、N源可能随着根系沉积物和分泌物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加速了土壤C、N的循环。在秋茄、桐花树模拟湿地系统(水、土壤)C、N收支方面,700μmol/molCO2情景下,植物的生物量得到明显提升,由此而极大地提升了湿地系统土壤的TOC,实现了更多TOC的积累,TC质量有所增加。系统中的TN转化率和N素矿化率都得到快速提升,且随着N素进入水体,土壤中N含量明显呈下降趋势,TN的质量有所降低。(3)对红树植物C、N储量的影响秋茄与桐花树的株高(H)、基径(D)、生物量(C)和苗木质量指数(QI)与土壤、水中C含量(TC、TOC、IC)、N含量(TN、NH4+-N、NO3--N)的变化呈显着正相关性。其中,苗木质量指数(QI)在CO2为350μmol/mol和700μmol/mol下与水中TC呈极显着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15、0.943,与土壤中TN呈极显着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05、0.878,说明水中TC、土壤中TN质量浓度与对秋茄、桐花树生长具有更为显着的促进作用。700μmol/mol CO2情景下,秋茄、桐花树总C储量比350μmol/mol情景下分别高出17.2%、5.6%,C储量显着提升。N储量分别降低0.6%、8.6%,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物量增加引起的稀释效应。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海南东寨港该红树林群落以秋茄为主,桐花树次之。将实测秋茄、桐花树茎高,基径代入根据实验室数据构建的C储量方程,秋茄、桐花树在350μmol/molCO2情景下,C储量方程估算值分别为32.78±0.2t/hm2,25.12±0.64t/hm2;实测值分别为33.34±1.92t/hm2,23.86±1.73t/hm2,实测值与方程测算值结果较为一致。根据构建的C储量方程预测出在700μmol/molCO2情景下秋茄、桐花树C储量分别为96.61±2.13t/hm2、63.22±1.69t/hm2。

李清明[3](2008)在《温室黄瓜(Cucumis sativus L.)对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干旱胁迫普遍存在和全球CO2浓度升高的事实以及设施栽培CO2“施肥效应”的认识,本试验选择保护地专用黄瓜品种津优1号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至2007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实验模型温室内进行,主要通过在大气CO2浓度(380±10μmol/mol)和CO2浓度升高(760±20μmol/mol)条件下,利用PEG 6000模拟根际干旱胁迫(营养液,对照;营养液+5% PEG 6000,中度干旱胁迫;营养液+10% PEG 6000,重度干旱胁迫)条件,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状况、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化学效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活性氧的产生及抗氧化保护系统等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探讨,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黄瓜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叶面积比率和相对生长速率,而提高了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对茎粗、干重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重度干旱胁迫严重抑制了幼苗的生长发育,使生物量积累受到显着影响。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根冠比的增加并非是由于根干重的增加引起,而是地上部相对降低较多的结果。高CO2浓度尽管对茎粗、根干重、根冠比(中度干旱胁迫除外)、壮苗指数以及叶面积比率无显着影响,但是能够显着增加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重以及相对生长速率RGR。2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厚度降低,而高CO2浓度下叶片厚度增加。干旱胁迫使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目均显着减少而体积增大,高CO2浓度却使其叶绿体数目增加而体积不变。干旱胁迫和高浓度CO2条件下黄瓜叶片的淀粉粒均显着积累且体积增大。干旱胁迫使叶绿体膨胀变圆,基质变淡,基粒厚度显着降低且数目减少,类囊体肿胀,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变模糊,部分被膜破裂解体,出现大而多的嗜锇颗粒。而高CO2浓度通过增加基粒厚度和基粒片层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叶绿体类囊体的发育。干旱胁迫总体上增加了气孔密度而降低了气孔开张比,气孔变小,气孔开张度降低。高CO2浓度不但降低了气孔密度,而且也使气孔变小,气孔开张比和开张度降低,同时远轴面的气孔密度和开张比显着大于近轴面。3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黄瓜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而CO2倍增对光合速率的提高和蒸腾速率的降低共同导致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表观量子效率和光饱和的最大同化速率,提高了光补偿点和CO2补偿点而将低了光饱和点;同时显着降低了羧化效率、呼吸速率、CO2饱和同化速率、最大羧化速率、光饱和电子传递速率、磷酸丙糖利用率和叶肉导度。但是在高CO2浓度条件下,上述光合作用响应曲线的参数与干旱胁迫下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对光合作用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干旱胁迫条件下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导致了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降低,而高CO2浓度在本质上也是通过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维持和促进黄瓜的光合作用,使其生长发育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循环的正常进行,从而部分地减轻或避免干旱胁迫造成的危害。4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光化学效率的影响干旱胁迫下调了黄瓜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和电子传递速率,而CO2浓度升高能够提高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系数和饱和的光合有效辐射和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干旱胁迫诱导的负效应,同时这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可用来估计干旱胁迫和高CO2浓度对黄瓜幼苗光化学效率的互作效应。5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CO2浓度升高提高了黄瓜叶片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水苏糖)的含量,从而降低细胞的渗透势,防止细胞内大量的被动脱水,以维持细胞膨压,增强对水分胁迫伤害的抵御能力。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SS、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可溶性碱性转化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根系可溶性酸性和碱性转化酶则一直增加,而SPS先降低后升高。高CO2浓度可提高SS活性而降低SPS活性,与转化酶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蔗糖的分解代谢,抑制蔗糖的合成代谢,从而提高己糖的积累,降低细胞渗透势,促进细胞在干旱胁迫下吸水,维持一定的生长势。6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渗透调节、活性氧代谢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和程度加剧,叶片积累大量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在处理前期速度较快,随胁迫时间延长,积累速度有所减缓,可溶性总糖含量出现下降趋势,说明渗透调节幅度是有限的,调节作用是暂时的。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和程度加剧,质膜透性增大,MDA含量升高,活性氧积累,细胞膜受到破坏,因自由基产生过多,体内自由基不能被完全清除而造成自由基的累积,从而会危害幼苗的正常生理功能。而高CO2浓度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干旱胁迫下活性氧的积累,从而减轻干旱胁迫对细胞膜造成的伤害,使质膜相对透性降低,MDA含量减少。保护酶(SOD、POD、CAT、APX和GR)活性总体而言是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和强度增大而呈现升高的趋势,抗氧化剂AsA和GSH含量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和强度增大而显着升高,因此活性氧的逐渐积累可以诱导保护酶活性的渐增,以便及时清除过量的活性氧积累,从而维持黄瓜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或避免大量活性氧的积累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而高CO2浓度能够增强酶促与非酶促清除系统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或避免大量活性氧积累造成的伤害。

周广胜,王玉辉,白莉萍,许振柱,石瑞香,周莉,袁文平[4](2004)在《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起了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的高度关注。文中从CO2 浓度倍增、温度变化、水分变化、水热与CO2 协同作用、辐射变化、臭氧变化以及人为干扰等气候环境变化对植物光合生理、生长发育、物质分配、水分利用、碳氮代谢等的影响方面阐述了全球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从地理分布范围、物候、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植被、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从植被变化引起的动力条件与热力条件的变化及植被固碳潜力的变化探讨了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在此基础上 ,基于当前全球变化研究前沿 ,提出了未来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 ,尤其是关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阈值研究应引起高度重视。

张瑾涛[5](2013)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磷营养调控》文中提出CO2浓度变化及其导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作物生理及生长发育过程,从而直接影响作物产量。间套作体系作为我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和大幅度增加产量的特点,在当前对解决人口持续增长与耕地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尽管此前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作物生长发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有关CO2浓度升高与农业种植模式以及磷营养供给对其调节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可控制环境小气候的顶置光源植物生长室进行水培、土培模拟实验,以玉米(C4)、大豆(C3)为指示作物,通过设置大气CO2浓度(380μmol.mol-1和760μmol.mol-1)、单作/间作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及供磷水平(缺磷处理和供磷处理)三因素试验,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单/间作模式下作物地上部生长、光合荧光特性、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及种间竞争等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磷营养供给对CO2浓度升高的调节效应。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玉米、大豆株高、茎粗、叶面积、根系特征及光合/荧光参数总体上表现为促进作用,供磷促进了这种正效应,CO2浓度倍增与磷营养存在明显正交互作用;而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与作物种类有关,大气CO2浓度与供磷对间作玉米影响较单作玉米明显,但对单作大豆影响较间作大豆明显。2.大气CO2浓度升高均会增加单、间作玉米、大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其中对地下部的提高显着高于地上部分,使得两种作物根冠比均提高。两种CO2浓度下,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LER均大于1,Ams大于0,说明在本试验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玉米占有间作优势。且CO2浓度倍增和供磷条件下,LER和Ams值均显着增加,说明供磷与大气CO2浓度升高促进了这种间作优势。3.两种CO2浓度下,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玉米对氮、磷养分的竞争均大于大豆;且供磷处理玉米竞争力显着高于缺磷处理;CO2浓度倍增显着增加供磷处理玉米对大豆氮养分的竞争力;说明CO2浓度倍增和供磷对间作系统中玉米对大豆的氮养分竞争力具正交互效应。

张仟雨,宗毓铮,董琦,胡晓雪,郝兴宇[6](2016)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文中提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离不开CO2,其浓度的高低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豆是我国及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开展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影响的研究,将为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大豆生产如何响应高浓度CO2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进行了CO2浓度升高对大豆主要发育期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大豆净光合速率增加,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下降,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因生育期不同而有所差异,开花期,大豆叶片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光化学淬灭系统(q P)均无显着变化;在鼓粒期,大豆叶片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均比对照明显降低,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均比对照显着增加。

魏珉[7](2000)在《日光温室蔬菜CO2施肥效应与机理及CO2环境调控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主要设施栽培形式,CO2环境缺乏系统研究,CO2调控基础研究薄弱。本课题立足日光温室栽培实际,研究CO2环境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CO2施肥促进蔬菜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生理生化机制,并对生产中现行各类肥源的性能进行比较评价。主要结果如下: 1.对常规栽培日光温室CO2环境进行系统测定的结果表明:日光温室CO2浓度日变化曲线通常呈“U”型,早晨揭苫之前最高,12:00~14:00最低;有时日变化曲线中有两个低谷,分别出现于中午放风之前和下午15:00~16:30。越冬栽培周期中日光温室CO2日最高浓度逐渐减小,日最低浓度和昼平均浓度先降后升,CO2亏缺时间逐渐延长。12月~3月,日光温室CO2亏缺开始发生时间从早晨揭苫后2~3小时提早到0.5~1小时,中午通风期、下午风口关闭后全程亏缺,全天亏缺时长4~8.5小时。因此日光温室CO2施肥非常必要。温室CO2浓度空间分布特点为,早晚前部>中部>后部,下层>中层>上层;中午前后前部<中部<后部,下层>上层>中层。白天温室前部、冠层高度处CO2浓度最低。影响日光温室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2.在番茄幼苗期和结果盛期测定群体光合作用、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日光温室CO2浓度变化并进行通径分析表明:幼苗期,温室内外气体交换对CO2浓度的变化影响最大,此期温室内CO2水平较高,施肥作用不大。盛果期,群体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并列成为影响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防止CO2亏缺而施肥十分必要。惯行通风不能阻止温室内部CO2外逸,也不能避免作物群体CO2亏缺。 3.分别在黄瓜、番茄苗期和黄瓜结果期进行CO2施肥试验,结果表明:CO2施肥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逆性,利于培育壮苗。苗期每天上午以700±100μl·l-1和1100±100μl·l-1CO2施肥3小时使黄瓜结果期产量提高8.31%和13.11%,番茄产量提高21.93%和8.47%。黄瓜结果期CO2施肥使总产量增加27.06%。无论苗期和结果期,CO2施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增加单株结果数。每天上午1100±100μl·l-1CO2施肥3小时增加黄瓜幼苗生物学产量76.63%~113.85%,上、下午各施肥3小时比仅上午施肥增加生物学产量53.11%~68.08%。下午避免CO2亏缺、进行CO2施肥对于光合作用和物质生产 窥艰:日光温室蔬菜CO。施肥效应与机理及CO。环境调控技术 具有积极作用和明显效果。 4.CO。施肥黄瓜、番茄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绿体 PSll 活性(Fy/F。)和原1初光能转换效率吓VF们增强,光能利用率提高。CO。施肥促进光合作用,与,处于亏缺状态下相比,施肥提高叶片光合速率1~3倍,从而显着增加日碳同5.化总量。施肥黄瓜叶片同化物输出能力增强,向各器官分配增加。尽管多数矿j 质元素组织含量因施肥而降低,但吸收总量增加。C0a施肥增加叶片 IAA和 GAS】含量.陨1氏妞A和识A含量。15.以黄瓜、番茄幼苗为试材研究CO、施肥对叶片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影l 响,结果表明:C0a施肥叶片栅栏组织厚度、表皮厚度和叶片厚度同时增加,1 栅栏组织在叶片总厚度中比例上升。施肥叶片栅栏细胞明显伸长,排列更加整【’齐紧密。CO。施肥增加黄瓜、番茄叶肉细胞内叶绿体、淀粉粒的大小和数目, ·增加基粒数和片层数,对叶绿体超微结构伤害轻微,黄瓜、番茄叶片结构对CO。;施肥及不同浓度的反应存在差异。 6.化学反应法、煤球燃烧法、颗粒CO。气肥和钢瓶液体CO。是目前主要CO。i 施肥肥源类型。化学反应法反应速度快,产气迅速,设备折旧成本较低;煤球l 燃烧法产气速度中等,原料成本最低;颗粒 C0z气肥产气速度较慢且不易调控, 原料成本最高。考虑化学反应法反应产物的再利用因素,化学反应法、煤球燃1 烧法和钢瓶液体 CO。三种肥源年运行成本接近,但从生态、节能、成本和效果4’等方面综合评价,煤球燃烧法因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符合我国目前的设施、: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较具椎广价值。

张逸飞[8](2018)在《气候变化对抗虫大豆和高光效大豆及其主要害虫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气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和由之所带来的全球温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两个显着特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了 40%以上,升高至当前的400ppm左右,预测到2100年大气CO2浓度将上升至约900ppm。大气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已导致了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0.7℃左右,同时可预测在未来的100年内全球平均温度可增加1-4.5℃,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着的国家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及温度升高会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以及植物化学成分产生影响,同时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植食性昆虫的生理、改变其取食而间接影响到作物生产。大气CO2浓度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寄主植物而对咀嚼类昆虫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而许多刺吸式口器昆虫对CO2浓度的升高表现出正效应。目前,温度升高对昆虫发育繁殖影响的研究以直接影响居多。气候变暖则会导致昆虫种群数量的增加。国际上最早的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研究始于60年代后期,经国内外田间抗虫鉴定表明,大豆品种Lamar(注册号:PI533604)对斜纹夜蛾的抗性为高抗。黑农41(哈91-6045)是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育成的高光效大豆品种,其对大豆蚜虫具有较抗的能力。本研究基于气候变化大背景,选择CO2浓度倍增、气候变暖、CO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作为气候变化的环境因子,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大豆及其靶标鳞翅目害虫和主要半翅目害虫的影响,结合国内外优良大豆品种与其对照品种,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分别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抗虫大豆生长、叶片营养和产量及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繁殖和食物营养利用的影响;气候变化对高光效大豆生长、光合作用、叶片营养和产量及大豆蚜虫种群发生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气候变化对大豆的影响1)倍增CO2浓度:增加大豆的生物量和单株籽粒重;提高抗虫和感虫大豆叶片的总糖含量和C/N比,降低总氮含量;促进高光效和常规光效大豆的光合作用(提高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叶片可溶性营养成分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在倍增C02浓度下:通过单株籽粒重在抗虫和感虫大豆上增加的差异可以预测抗虫大豆(Lamar)的产量在C02浓度升高下将得到更好的提高;通过生物量和根冠比在高光效和常规光效大豆上增加的差异可以预测.CO2浓度升高下高光效大豆(HN41)将得到更好的生长。2)温度升高整体上:对大豆的生长和产量有少许的增加趋势,但影响大多并不显着;对抗虫和感虫大豆叶片总糖和总氮含量以及C/N比的影响多数不达显着;对高光效和常规光效大豆的光合作用和叶片可溶性营养成分含量同样也多数不产生显着影响。3)C0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增加大豆的生物量和单株籽粒重;提高抗虫和感虫大豆叶片的总糖含量和C/N比,降低总氮含量;促进高光效和常规光效大豆的光合作用,增加根冠比和叶片可溶性营养成分含量。在C0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下:通过单株籽粒重分别在抗虫和感虫大豆上,高光效和常规光效大豆上增加的差异可以预测抗虫大豆(Lamar)和高光效大豆(HN41)的产量在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联合作用下将得到更好的提高。2.气候变化下不同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1)3年数据整体上可以得出,斜纹夜蛾幼虫取食倍增CO2浓度下生长的大豆叶片:幼虫和蛹发育延缓、幼虫和蛹重降低、化蛹率和成虫繁殖量下降、对叶片的消耗量和个体粪便量增加,4龄幼虫的相对生长速率(RGR)、食物转化(ECD)和利用(ECI)率降低,相对取食速率(RCR)和近似消化率(AD)增加,大多数影响达到显着效果。大豆叶片总糖含量和碳氮比与斜纹夜蛾幼虫历期、蛹历期、取食量、排泄量和净取食量显着正相关;与叶片总氮含量、斜纹夜蛾幼虫重、蛹重(取食感虫大豆除外)和单雌产卵量显着负相关。斜纹夜蛾取食倍增CO2浓度下生长的抗虫大豆(Lamar)的取食量增加并没达到像取食感虫大豆(JLNMH)那样的暴增趋势,净取食量也不会显着增加,且幼虫历期的延长也更为明显。2)斜纹夜蛾幼虫取食温度升高下生长的大豆叶片:蛹历期显着缩短,幼虫重、化蛹率和产卵量无明显变化;4龄幼虫的ECD和ECI显着提高;蛹重显着降低(取食Lamar大豆后);幼虫历期显着缩短、取食量和净取食量显着减少、4龄幼虫的RGR显着升高(取食JLNMH大豆后)。3)斜纹夜蛾幼虫取食C0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下生长的大豆叶片:幼虫重和化蛹率显着降低;取食量、排泄量和净取食量显着增加;4龄幼虫的RCR、AD显着升高,ECD显着降低;幼虫历期显着延长、蛹重和产卵量显着降低、4龄幼虫的RGR和ECI显着降低(取食Lamar大豆后);蛹历期显着延长(取食JLNMH大豆后)。3.气候变化下不同光效大豆品种对大豆蚜虫种群发生的影响CO2浓度倍增、C0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都会显着增加两种光效大豆的蚜虫发生量,对蚜虫种群存在增益效应;温度升高在2013和2014年也增加了两种光效大豆的蚜虫种群发生量。综上所述,C02浓度倍增及与温度升高的联合作用对大豆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单独的温度升高对大豆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O2浓度倍增及与温度升高的联合作用对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带来负面影响,因取食量的增加而会加重大豆田间斜纹夜蛾的危害,但抗虫大豆可减缓斜纹夜蛾田间暴食且产量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其高的抗虫效果将得以保持,而感虫大豆则将面临取食危害加大的风险。无论是抗虫大豆还是感虫大豆的田间斜纹夜蛾危害在单独的温度升高条件下将不会变得加重。无论是CO2浓度倍增、温度升高、还是C0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都会增加两种光效大豆品种的蚜虫发生量,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大豆田间将面临蚜虫种群加大的风险。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9](1997)在《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和气候的反馈作用及在更微观的尺度上预测全球变化对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效应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项目“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的重要研究目标。中国科学家自1985年正式立项开展全球变化研究以来,全面加入了国际全球变化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文章就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作了评述,并指出未来中国进行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时拟注重各计划间的交叉及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郝瑞娟[10](2017)在《土壤—植被系统对高浓度CO2泄漏的响应机制与光谱监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碳捕捉和存储技术(CCS)是目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举措。然而,二氧化碳的存储安全问题一直是这项技术的关键点和难点。存储的二氧化碳一旦发生泄漏,就会以气或汽水的形式进入大气、土壤,影响土壤—植被系统,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严重时还会给人、畜的生存带来压力。为了确保二氧化碳存储安全,本研究依托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地区三合镇天然二氧化碳泄漏场,对土壤—植被系统的响应特征进行原位观测,揭示了天然高浓度二氧化碳泄漏条件下,土壤特征的变化、土壤高光谱特征的变化;植被生理生态特征的响应、植被高光谱特征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光谱参数与叶绿素之间的响应模型,提出了动态监测二氧化碳泄漏的科学方法,确立了二氧化碳地质存储泄漏下土壤—植被系统的监测体系,提出二氧化碳泄漏的阈值指标。该研究成果更接近于二氧化碳地质存储泄漏的实际情况,对二氧化碳地质安全存储与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1)CO2泄漏后会显着影响泄漏点附近大气CO2浓度,踞喷发点5cm处CO2浓度在489476-641ppm之间,对生物具有危害性;70cm处CO2浓度在5010-429ppm之间,对生物具有潜在危害性;140cm以上,CO2浓度显着降低,最大浓度仅为1350ppm,最小值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致。不同方位CO2扩散结果表明,风向导致二氧化碳在各个方向上的分布不均。主风向上CO2浓度在2300-400ppm之间,显着高于非主风向上CO2浓度。对喷发的CO2气体进行碳同位素测定,其值在0.04±0.36‰之间,远低于空气中CO2的碳同位素组成。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得出,喷发的CO2主要来源于地壳。(2)受泄漏场内CO2喷发泉间歇式喷发作用影响,5米范围内土壤表层为片状钙积层,极紧实,颜色较浅,呈黄褐色;10米范围内受间歇式喷发泉作用减弱,土壤表层为团粒状覆盖层,紧实度降低,颜色较深,呈灰褐色。随土壤结构的改变,对水分的渗透和保持作用会发生改变。总体上,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其水分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但由于钙积层的阻碍作用,近喷发泉土壤剖面各层水分含量变化趋势较大,远离喷发泉土壤剖面各层水分含量变化趋势较平缓。(3)在土壤水分条件未达到饱和状态时,含水量越高光谱反射率越低;土壤颜色越浅高光谱反射率越高;土壤表面覆盖率越高光谱反射率越低。通过对原始反射光谱作数据转换和微分处理,发现CO2胁迫下土壤光谱及数据转换后的一阶微分处理曲线在580和680nm处的吸收峰变化随土壤受CO2泄漏作用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倒数一阶微分处理曲线波动最小,是一种较理想的处理方法。(4)当CO2体积分数达到20%时,大豆叶片和荚果出现不同程度卷曲,叶片颜色受到影响,较健康植株呈黄绿色,茎干出现不同程度倒伏,植株表现出矮小特征。马铃薯也表现出相似变化规律,叶片呈黄绿色,植株较矮小,结薯数少,且单薯重量低。地上与地下部分干/鲜重极显着低于对照组,且地下部干/鲜重对CO2浓度变化更敏感。(5)CO2浓度增加使马铃薯在叶片水平上表现为气孔导度降低;在植株水平上表现为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减弱,但水分利用率却有所提高。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呈正相关,说明马铃薯光合作用减弱是由气孔因素控制的。(6)大豆、马铃薯叶片红边位置、红肩位置、吸收宽度与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对称度与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吸收谷波长、绿峰波长与叶绿素含量之间没有确定的数值关系。大豆叶绿素含量与绿峰处反射率成负相关,与吸收谷底位置、红边波长呈正相关,特征方程为:Y=11.9X1-45.1X2+17.6X3-19575;马铃薯叶绿素含量与吸收谷底反射率、红边波长和吸收宽度呈正相关,特征方程:Y=-2260.315+1769.767X1+0.068X2+12.366X3。(7)采用六种方法提取大豆、马铃薯叶片红边位置,其中最大一阶导数法和拉格朗日插值法提取的大豆红边位置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最高,四点内插法相关性最低。倒高斯拟合法和线性四点插值法提取的马铃薯红边位置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最高,多项式拟合法相关性最低。(8)借助遥感和高光谱手段,建立了大气—植被—土壤—地下水一体化监测二氧化碳地质存储安全体系。将地表位移变化,土壤、植被光谱变化,植被生理生态特征变化,土壤微生物、动物和理化性质变化以及地下水化学特征相结合,进行CCS的安全存储监测,提出了CCS安全监测阈值体系,多尺度、多角度保证二氧化碳地质存储的安全性。

二、大豆叶片结构对CO_2浓度升高的反应(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叶片结构对CO_2浓度升高的反应(英)(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水分条件下CO2浓度和温度对冬小麦光合性能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叶片气孔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响应
        1.2.2 植物叶片结构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响应
        1.2.3 植物叶片碳水化合物和营养元素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响应
        1.2.4 植物生理过程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响应
        1.2.5 植物生物量与产量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响应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
        2.3.1 气孔形态特征的确定
        2.3.2 气孔分布格局的确定
        2.3.3 组织结构的取样与测量
        2.3.4 植株碳水化合物及C、N元素的测定
        2.3.5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2.3.6 生物量及生长参数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水分条件下CO_2浓度和温度对冬小麦叶片气孔特征的影响
        3.1.1 不同水分条件下CO_2浓度和温度对气孔密度的影响
        3.1.2 不同水分条件下CO_2浓度和温度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3.1.3 不同水分条件下CO_2浓度和温度对气孔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3.1.4 本节小结
    3.2 不同水分条件下CO_2浓度和温度对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3.2.1 不同水分条件下CO_2浓度和温度对形态结构的影响
        3.2.2 本节小结
    3.3 不同水分条件下CO_2浓度和温度对冬小麦叶片碳水化合物以及营养元素的影响
        3.3.1 不同水分条件下CO_2浓度和温度对叶片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3.3.2 不同水分条件下CO_2浓度和温度对叶片C、N元素的影响
        3.3.3 本节小结
    3.4 不同水分条件下CO_2浓度和温度对冬小麦叶片生理过程的影响
        3.4.1 不同水分条件下CO_2浓度和温度对冬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4.2 不同水分条件下CO_2浓度和温度对冬小麦生物量及叶面积的影响
        3.4.3 本节小结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气孔特征对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
    4.2 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形态结构对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
    4.3 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碳水化合物以及营养元素对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
    4.4 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生理过程对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CO2摩尔分数倍增情景下秋茄、桐花树湿地系统的生态响应及C、N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中国红树林概况
        1.2.2 CO_2浓度升高对湿地生态系统C、N循环的影响
        1.2.3 CO_2浓度升高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C、N储量的影响
    1.3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概况
    2.2 红树植物的选择与培养
    2.3 环境因子调控
        2.3.1 开顶箱(Open Top Chamber,OTC)设计
        2.3.2 CO_2浓度的选择与控制
    2.4 底泥的选择与培养
    2.5 模拟潮汐方法
    2.6 指标测定方法
        2.6.1 植物的形态因子与生物量
        2.6.2 C、N含量
        2.6.3 土壤中微生物
        2.6.4 C储量与N储量
    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CO_2摩尔分数倍增对红树植物秋茄、桐花树植物性状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CO_2摩尔分数倍增对秋茄形态特征的影响
        3.2.2 CO_2摩尔分数倍增对桐花树形态特征的影响
        3.2.3 CO_2摩尔分数倍增对秋茄、桐花树叶解剖结构的影响
        3.2.4 CO_2摩尔分数倍增对秋茄、桐花树生物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_2摩尔分数倍增对秋茄、桐花树模拟湿地系统C、N含量的影响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设计
        4.1.2 测试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O_2摩尔分数倍增对无植物对照培养池水中C、N含量的影响
        4.2.2 CO_2摩尔分数倍增对秋茄、桐花树模拟湿地系统内C含量的影响
        4.2.3 CO_2摩尔分数倍增对秋茄、桐花树湿地模拟系统内N含量的影响
        4.2.4 CO_2摩尔分数倍增对红树林湿地模拟系统C、N收支的影响
        4.2.5 CO_2摩尔分数倍增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_2摩尔分数倍增对红树植物C、N储量的影响
    5.1 实验方法
        5.1.1 实验设计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分析
        5.2.1 红树林湿地C、N含量变化对植物性状的影响
        5.2.2 CO_2摩尔分数倍增情景下红树林湿地C、N储量变化
        5.2.3 不同处理下两种红树类型C、N储量方程
        5.2.4 CO_2摩尔分数倍增秋茄、桐花树实地C储量预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3)温室黄瓜(Cucumis sativus L.)对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1.1.1 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对其耐旱机制的影响
        1.1.2 干旱胁迫与渗透调节
        1.1.3 干旱胁迫与植物体内活性氧的产生
        1.1.4 植物体内的抗氧化保护系统
        1.1.5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气体交换的影响
        1.1.6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1.2 全球变化中的植物生理生态适应研究进展
    1.3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3.2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1.3.3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1.3.4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蒸腾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5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物质代谢的影响
        1.3.6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1.3.7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3.8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1.4 设施蔬菜CO_2 施肥的生理作用
        1.4.1 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1.4.2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响应
        1.4.3 生长异常现象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干旱胁迫与CO_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温室及其环境监控
        2.1.2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2.1.3 实验设计
        2.1.4 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2.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与CO_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叶片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温室及其环境监控
        3.1.2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3.1.3 实验设计
        3.1.4 样品的制备
        3.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干旱胁迫与CO_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温室及其环境监控
        4.1.2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4.1.3 实验设计
        4.1.4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2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AQ 曲线及其相关参数的影响
        4.2.3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ACi 曲线及其相关参数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干旱胁迫与CO_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温室及其环境监控
        5.1.2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5.1.3 实验设计
        5.1.4 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以及快速光响应曲线成像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2 黄瓜叶片Y(II)、Y(NPQ)和Y(NO)对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的互补性变化响应
        5.2.3 干旱胁迫与 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成像及其量化分析
        5.2.4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叶片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5.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干旱胁迫与 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温室及其环境监控
        6.1.2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6.1.3 实验设计
        6.1.4 碳水化合物及其相关酶活性的提取与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6.2.2 干旱胁迫与 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叶片蔗糖合成酶和磷酸蔗糖合成酶的影响
        6.2.3 干旱胁迫和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转化酶活性表达的影响
    6.3 讨论与结论
        6.3.1 不同 CO_2 浓度和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糖含量变化与渗透调节的关系
        6.3.2 不同CO_2 浓度和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SS 与SPS 活性的变化
        6.3.3 不同CO_2 浓度和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的变化
第七章 干旱胁迫与CO_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渗透调节、活性氧代谢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温室及其环境监控
        7.1.2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7.1.3 实验设计
        7.1.4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质膜相对透性和MDA 含量的影响
        7.2.2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7.2.3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7.2.4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7.2.5 干旱胁迫与高CO_2 浓度对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7.3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1.1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8.1.2 干旱胁迫与 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8.1.3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8.1.4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8.1.5 干旱胁迫与 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8.1.6 干旱胁迫与 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活性氧的产生以及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影响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全球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2.1 CO2倍增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2.2 温度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2.3 水分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2.4 水热与CO2协同作用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2.4.1 CO2浓度与温度增加的协同作用
        2.4.2 CO2浓度与水分变化的协同作用
        2.4.3 CO2浓度与水热变化的协同作用
    2.5 UV-B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2.6 O3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2.7 人为干扰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3 全球变化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3.1 气候变化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
        3.1.1 气候变化对植被/生态系统分布的影响
        3.1.2 气候变化对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3.2 森林生态系统
    3.3 草原生态系统
    3.4 农田生态系统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
4 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
5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研究展望

(5)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磷营养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目的及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气 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1.2.2 大气 CO_2浓度升高对 C_3/C_4植物光合及蒸腾作用的影响
        1.2.3 大气 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根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2.4 大气 CO_2浓度升高与养分调控
        1.2.5 间作体系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2.6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及环境控制
    2.3 水培试验设计
    2.4 土培试验设计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玉米/大豆植株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2.5.2 玉米/大豆植株生物量积累、干物质分配及竞争指数计算
        2.5.3 玉米/大豆植株叶片光合荧光参数的测定
        2.5.4 玉米/大豆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5.5 玉米/大豆植株根系参数和根系活力的测定
        2.5.6 玉米/大豆植株不同器官养分含量的测定及营养竞争力的计算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地上部和根系特性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株高的影响
        3.1.2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茎粗的影响
        3.1.3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叶面积的影响
        3.1.4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根系特征的影响
        3.1.5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根系活力的影响
    3.2 讨论
    3.3 结论
第四章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叶片光合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CO_2浓度和磷供应对玉米大豆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1.2 CO_2浓度和磷供应对玉米大豆荧光参数的影响
        4.1.3 CO_2浓度和磷素对玉米大豆叶绿素含量
    4.2 讨论
    4.3 结论
第五章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生物量及养分竞争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CO_2浓度和磷对玉米大豆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
        5.1.2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植株吸氮量的影响
        5.1.3 CO_2浓度和磷对单间作玉米大豆植株吸磷量的影响
    5.2 讨论
    5.3 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解决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有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设施构成与系统控制
    1.3 试验设计
    1.4 生育时期确定
    1.5 测定内容及方法
        1.5.1 光合作用的测定
        1.5.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2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2.3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2.4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5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7)日光温室蔬菜CO2施肥效应与机理及CO2环境调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设施栽培蔬菜CO_2施肥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 CO_2施肥意义及发展概况
        1.1 CO_2施肥必要性
        1.2 世界各国CO_2施肥简况
    2 CO_2施肥的生理作用与效果
        2.1 CO_2施肥蔬菜生理反应
        2.2 蔬菜CO_2施肥效果
    3 CO_2施肥技术研究
        3.1 CO_2施肥浓度
        3.2 CO_2施肥时间
        3.3 施肥过程中的环境调控
        3.4 夏季CO_2施肥和交替CO_2施肥
        3.5 CO_2肥源和NO_x污染
    4 需要研究及解决的问题
        4.1 未来重点研究领域
        4.2 推进我国设施栽培蔬菜CO_2施肥的关键
第二章 日光温室CO_2环境及其变化规律
    提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CO_2浓度季节变化与日变化
        2.2 日光温室CO_2空间分布特点
        2.3 光合、呼吸、气体交换与温室CO_2变化
        3 小结
第三章 果菜苗期和结果期CO_2施肥效果研究
    提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期CO_2施肥壮苗效果
        2.2 CO_2施肥的增产作用
        2.3 CO_2施肥与黄瓜抗冷性
        3 小结
第四章 CO_2施肥蔬菜叶片结构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提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结构变化
        2.2 CO_2施肥蔬菜光合特性
        2.3 矿质元素吸收与分布
        2.4 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3 小结
第五章 CO_2施肥肥源性能研究
    提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气量和产气速度
        2.2 时空分布特点
        2.3 成本比较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图版

(8)气候变化对抗虫大豆和高光效大豆及其主要害虫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影响
    2 植物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2.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物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2.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2.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组织中化学成分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3 植物对昆虫影响的三个假说
    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昆虫的影响
        4.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咀嚼式昆虫的影响
        4.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刺吸式昆虫的影响
    5 植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5.1 气候变暖对植物生物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5.2 气候变暖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5.3 气候变暖对植物营养品质的影响
    6 气候变暖对昆虫的影响
        6.1 气候变暖对昆虫发育和发生期的影响
        6.2 气候变暖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7 其他气候环境因子对植物和昆虫的影响
    8 开顶式气室在植物-昆虫生态学的应用
    9 国内外大豆研究进展
        9.1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研究进展
        9.2 抗虫性的机制类型
        9.3 高光效大豆的研究进展
    10 大豆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简述
        10.1 斜纹夜蛾生物学特性
        10.2 大豆蚜虫生物学特性
    1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CO_2浓度倍增对抗虫大豆及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食物营养利用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CO_2浓度设置
        1.2 供试大豆
        1.3 供试昆虫
        1.4 试验测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的影响
        2.2 CO_2浓度倍增和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繁殖、取食和排泄的影响
        2.3 大豆叶片化学成分与斜纹夜蛾生长指标在不同CO_2浓度下的相关性分析
        2.4 CO_2浓度倍增和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食物营养利用的影响
    3 讨论
        3.1 CO_2浓度倍增对抗虫和感虫大豆的影响
        3.2 倍增CO_2浓度下生长的抗虫大豆对斜纹夜蛾的影响
第三章 模拟气候变暖对抗虫大豆及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食物营养利用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温度设置
        1.2 供试大豆
        1.3 供试昆虫
        1.4 试验测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升高对大豆的影响
        2.2 温度升高和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繁殖、取食和排泄的影响
        2.3 温度升高和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食物营养利用的影响
    3 讨论
        3.1 温度升高对抗虫和感虫大豆的影响
        3.2 温度升高对斜纹夜蛾的间接影响
第四章 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对抗虫大豆及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食物营养利用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温度和CO_2浓度设置
        1.2 供试大豆
        1.3 供试昆虫
        1.4 试验测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O_2浓度-温度同时升高对大豆的影响
        2.2 CO_2浓度-温度同时升高和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繁殖、取食和排泄的影响
        2.3 CO_2浓度-温度同时升高和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食物营养利用的影响
    3 讨论
        3.1 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对大豆的影响
        3.2 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对斜纹夜蛾的间接影响
第五章 CO_2浓度倍增对高光效大豆及大豆蚜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CO_2浓度设置
        1.2 供试大豆
        1.3 供试虫源
        1.4 试验测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2 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
        2.3 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营养成分的影响
        2.4 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蚜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3 讨论
        3.1 CO_2浓度倍增对高光效和常规光效大豆的影响
        3.2 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蚜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第六章 模拟气候变暖对高光效大豆及大豆蚜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温度设置
        1.2 供试大豆
        1.3 供试虫源
        1.4 试验测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升高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2 温度升高对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
        2.3 温度升高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营养成分的影响
        2.4 温度升高对大豆蚜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3 讨论
        3.1 温度升高对高光效和常规光效大豆的影响
        3.2 温度升高对大豆蚜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第七章 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对高光效大豆及大豆蚜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温度和CO_2浓度设置
        1.2 供试大豆
        1.3 供试昆虫
        1.4 试验测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O_2浓度-温度同时升高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2 CO_2浓度-温度同时升高对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
        2.3 CO_2浓度-温度同时升高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营养成分的影响
        2.4 CO_2浓度-温度同时升高对大豆蚜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3 讨论
        3.1 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对高光效和常规光效大豆的影响
        3.2 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对大豆蚜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第八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1.1 气候变化对大豆影响的研究
        1.2 气候变化下不同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研究
        1.3 气候变化下不同光效大豆品种对大豆蚜虫种群发生影响的研究
    2 论文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专利授权、项目主持和荣誉获得
    期刊论文
    授权专利
    主持完成项目
    所获荣誉
致谢

(10)土壤—植被系统对高浓度CO2泄漏的响应机制与光谱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二氧化碳泄漏对植被的影响
        1.2.2 植物对高浓度二氧化碳胁迫的响应
        1.2.3 二氧化碳胁迫下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
        1.2.4 研究二氧化碳地质存储与泄漏的机遇与挑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平安地区二氧化碳地质泄漏区概况
    2.1 平安地区CO_2泄漏区的地质概况
    2.2 平安地区CO_2泄漏点的分布及特点
    2.3 平安地区CO_2泄漏点的气体成因及特点
    2.4 平安地区高浓度CO_2气体间歇性自喷井特征
第三章 泄漏区高浓度二氧化碳释放与扩散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区气象条件
    3.3 试验方法
        3.3.1 仪器设备
        3.3.2 研究场选择
        3.3.3 研究场布设
    3.4 高浓度二氧化碳的释放特征
        3.4.1 不同高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差异
        3.4.2 不同方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差异
        3.4.3 高浓度二氧化碳释放的同位素特征
    3.5 讨论
        3.5.1 二氧化碳地质存储泄漏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3.5.2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泄漏对大气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_2泄漏胁迫下土壤特性的改变及光谱识别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2.1 泄漏区CO_2含量测定
        4.2.2 土壤剖面特征的观测
        4.2.3 土壤剖面水分含量测定
        4.2.4 CO_2泄漏胁迫下的土壤光谱测定
        4.2.5 光谱数据预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泄漏区CO_2的浓度变化规律
        4.3.2 CO_2泄漏区土壤剖面特征分析
        4.3.3 CO_2泄漏区土壤剖面各层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4.3.4 CO_2泄漏区土壤高光谱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_2泄漏胁迫下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响应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CO_2泄漏胁迫下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测定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CO_2泄漏胁迫下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响应
        5.3.2 CO_2泄漏胁迫下植物光合特征变化
        5.3.3 CO_2泄漏区土壤pH值的变化规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O_2泄漏胁迫下植物叶绿素含量及光谱变化特征
    6.1 引言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区CO_2泄漏胁迫作用的测定
        6.2.2 单叶光谱测定
        6.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6.2.4 光谱数据预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CO_2泄漏胁迫下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变化
        6.3.2 光谱特征分析
        6.3.3 叶绿素含量分析
        6.3.4 光谱特征参数与叶绿素含量多元逐步回归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CO_2泄漏胁迫下红边位置最优算法的研究
    7.1 引言
    7.2 试验方法
        7.2.1 单叶光谱测定
        7.2.2 叶绿素含量测定
        7.2.3 红边位置算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算法红边位置的提取结果
        7.3.2 不同算法红边位置的差异比较
        7.3.3 不同算法红边位置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7.3.4 红边位置算法的综合比较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二氧化碳地质存储安全监测体系的构建
    8.1 引言
    8.2 二氧化碳地质存储安全监测体系
        8.2.1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二氧化碳地质存储安全
        8.2.2 地表植被生理生态特征对二氧化碳的响应
        8.2.3 土壤系统监测二氧化碳地质存储安全
        8.2.4 地下水系统中水化学指标对二氧化碳的响应
    8.3 大气—植被—土壤—地下水一体化监测二氧化碳地质存储安全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大豆叶片结构对CO_2浓度升高的反应(英)(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水分条件下CO2浓度和温度对冬小麦光合性能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D]. 张茜茜.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2]CO2摩尔分数倍增情景下秋茄、桐花树湿地系统的生态响应及C、N储量的研究[D]. 刘珺.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3]温室黄瓜(Cucumis sativus L.)对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机理研究[D]. 李清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4]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周广胜,王玉辉,白莉萍,许振柱,石瑞香,周莉,袁文平. 气象学报, 2004(05)
  • [5]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磷营养调控[D]. 张瑾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6]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J]. 张仟雨,宗毓铮,董琦,胡晓雪,郝兴宇. 山西农业科学, 2016(11)
  • [7]日光温室蔬菜CO2施肥效应与机理及CO2环境调控技术[D]. 魏珉. 南京农业大学, 2000(01)
  • [8]气候变化对抗虫大豆和高光效大豆及其主要害虫的影响研究[D]. 张逸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J].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 地学前缘, 1997(Z1)
  • [10]土壤—植被系统对高浓度CO2泄漏的响应机制与光谱监测技术研究[D]. 郝瑞娟. 长安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大豆叶片结构对 CO_2 浓度升高的响应(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