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真实性审核的必要性

论企业真实性审核的必要性

一、谈企业真实性审计的必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沈征[1](2000)在《企业兼并的会计与审计架构》文中研究指明千禧有约,龙行世纪。时代的列车,满载着人类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驶入了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在举国上下喜庆千禧之际,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00年3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在世纪之交举行的这次大会,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1999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预期目标,经济结构有所调整,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取得重要进展,重点国有企业的改组继续推进,组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内部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的工作进一步加强。通过兼并破产、改组联合、债转股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的亏损户,有了显着减少。这些进展无不说明了企业兼并活动的有效实施对于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脱困,对于加速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进而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效益的改善和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成效显着。朱总理进一步指出,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根本性措施。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推进行业改组,以促进重点行业提高规模效益,优化布局,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由此可见,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论述不仅肯定了企业兼并活动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改组中的重要作用,更为企业兼并活动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有鉴于此,本文就从企业兼并的理论基础和实企业兼并的会升与审计架构务运作谈起,重点锨和诈泣巳企业兼并中粕计和审计问题,希望能对企业兼并的理渊究和实务操作,特别是企业兼并会计与审计架构的建立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拟分为三个篇章,八个章节,以下肘别对本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客及观点作个述。 (一) 对企业兼并理论基础的研究是构建企业兼并会计与审计架构的基础,因为只有更好地理解企业兼并的概蜘形式,企业兼并的动困和效应,企业兼并的诸多理论流派,才能从根本上 尸看清隐触现象背后的缄类型企业兼并活动的经济实质及其所导致的特殊会计处理问题,从而更准确、更合理地确定和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和会于十揭示内容,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企业兼并活动的审计。同时对企业兼并实务运作的研究则是构建企业兼并会计与审计架构的相一u呆证,因为只有更好地了解企业兼并具体实施的整个过程,其具体操作的各个步骤和操作过程中的各种细节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理解企业兼并具体实务与其会计处理和会计揭示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将其进于于适当的会计反映和揭示创造条件,也对审计目的的确立和审计方法的选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企业兼并是市场经济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了解和研究企业兼并的历史对子理解企业兼并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无论是美国企业的五次兼并浪潮,英国企业的三次兼并热潮.还是西欧企业的兼并特色,日本企业的兼并途径和香港企业的兼并大战都是为下文企业兼并理论基础的研究进行的必要的资料铺垫。 对企业兼并概念进行严铬的界定是展开本文重点问题论述的开端,因为对企业兼并概念的界定是从构建企业兼并会子十与审计架构的角度出发的.是在对企业兼并中产权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和实现产权转移与重组的出资方式综合考虑的 之上所进行的广义的企业兼井概念界定。而对企业兼并的形式分析则是明确企业兼并各种形式经济实质的基础,是选 适宜会计处理方法和做出最充分会计揭示的根本保证。 企业兼并活动本身是一种多动因驱使的综合平衡过程,但无梆式如何变化.兼并活动都摆脱不了两大原始动因,即追求利润和竞争压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因刺激了企业兼并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动因则促使企业不断地寻求兼并对象和兼并机会。企业兼并能为企业带来某种协同效应,即如果兼并咸功,合并后的公司价值一定大于原来两个公司价值的算术和,企业对各种兼并动因效应的追求正是两大原始动因发挥作用的直接表现。围绕企业兼并的动因和效应分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企业兼并理论,诸如效率理论、信息与示意理论、代理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占有率理论等。对企业兼并动因和效应的剖析以及对诸多企业兼并理论的评价为企业兼并会计与审计架构的创建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企业兼并活动是实务性很强的工作,从J入司法的角度来讲,企业兼并的一般操作程序应从兼并各方确定兼并意图开始,对被兼并企业进行资产评估,进行兼并的可行栓研究,到兼并各方谈判并签订兼并协议,向政府部门报批并进行法律公证。 (二) 构建企业兼并的会计与审计架构不能脱离企业兼并活动的实践,更不能脱离我国企业兼并活动的特殊实践环境,因为选择适当的会计处理?

梁日新[2](2020)在《整合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财务舞弊案层出不穷,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混乱,挫败了投资者的信心。为了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秩序,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2010年,我国政府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涵盖了18条具体指引。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2012年,内部控制审计应该首先在我国主板上市的公司中实行。并提出,两种审计业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该指引中还指出: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既可以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也可以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接。整合审计即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承接一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但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并未强制实施整合审计,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有自主选择权。那么,整合审计和单独审计到底哪种审计方式更好呢?两者对审计质量有着怎样的影响?对于执行整合审计的上市公司来说,不同的股权性质下,整合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否又有区别?这些是本文所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纵观国内外文献,整合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的研究为数不多,特别是国内,且大多数是规范研究。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整合审计研究的文献、审计质量研究的文献、整合审计对审计质量研究的文献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协同效应理论、声誉理论、知识溢出理论等理论,研究了整合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并研究了在不同股权性质下,整合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否有区别。本文采用我国2016-2018年三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代替审计质量这一变量。研究发现:与单独审计相比,整合审计提高了审计质量;在不同的产权性质下,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实施整合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更为显着。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一些不足以及新的思路,为了更好地实施整合审计,也对会计师事务所、政府以及上市公司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徐倩[3](2019)在《注册会计师财务尽职调查在房地产项目收购中的应用探讨 ——以J公司收购H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从2017年以来,房地产项目收购案件大幅增加,且在2018年持续火爆,主要原因是:收购方获取土地资源、实现规模经济,被收购方盘活现金流、剥离不良资产、实现业务转型。与2017年发生的万达、富力、融创的“世纪交易”相比,2018年的房地产企业并购市场并没有发生这么“大规模”的交易,也无大中型房地产企业控制权发生变更的案例。但是在2018年涉及房地产企业股权转让的案例频繁发生,尤其在下半年更加繁多。2018年,房地产行业受政府调控政策的影响,融资和销售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行业资金状况紧张,同时行业集中度提高的趋势并未改变,一些中型房地产企业赶超势头迅猛,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导致并购重组案不断增加。华创证券指出,在2019年,房地产企业无论是在融资上、拿地上,还是销售集中度上都将大幅增加。这使得小型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加狭窄,处于更大的劣势,房地产项目收购频率会更加频繁。房地产行业特点突出,政策性极强,经营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但会计核算流程和内容相对简单,在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较大的收购风险,投资者需要通过对被收购企业的资产、经营、财务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被收购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以及持续经营风险,才能更好地制定收购及整合方案,顺利完成收购。因此,在房地产项目收购业务中,尽职调查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财务尽职调查是尽职调查中重要的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具有财务与审计方面的专业能力,可以帮助收购方快速准确地识别目标企业存在的风险和投资价值。由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尽职调查是一项非常具有实操性的工作,且国内外对房地产项目收购财务尽职调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不丰富,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特殊行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房地产项目收购财务尽职调查中应用的流程、方法、重大风险等进行分析,为今后注册会计师在房地产领域开展收购财务尽职调查业务提供指导。本文从受收购方委托的注册会计师角度出发,结合本人从事重组并购审计和房地产企业的工作经验,研究如何对房地产公司进行收购财务尽职调查。首先,本文介绍了整体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与综述,明确了全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其次对房地产项目收购和财务尽职调查相关的概念、原则、主要活动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为全文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然后引入J公司收购H公司的案例,按调查实施的三个流程--调查准备、调查实施和分析判断的顺序,依次分析财务尽职调查在房地产项目收购中各阶段的主要关键点,判断出每个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对房地产项目收购财务尽职调查整体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阐述在实施H公司财务尽职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风险分析,如收入确认不及时、成本核算不合规、存在账外资产等,及发现这些问题可能产生的风险;最后根据案例分析过程总结出案例结论,实施有效的财务尽职调查审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关注重大风险领域降低收购风险和关注非财务信息发现目标企业价值,以案例结论为思考的出发点,进一步得出注册会计师财务尽职调查案例启示,完善注册会计师在房地产项目收购业务中财务尽职调查的应用措施。房地产项目收购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收购的失败。成功的财务尽职调查能有效的帮助收购方规避风险,提高收购成功率。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辅之以文献综述法,以“J公司收购H公司”为素材,通过细致分析、解剖、总结,理论结合实践,最终得出结论并表明,在财务尽职调查工作实施中,注册会计师应以投资者的需求为工作导向,合理运用财务尽职调查方法审查财务数据,重视数据间逻辑关系和非财务信息的搜索分析,客观全面的分析目标公司投资价值。本文通过对收购H公司案例的分析研究,希望帮助注册会计师在房地产项目收购业务上更好的实施财务尽职调查,为项目投资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减少房地产项目收购财务尽职调查的实施难度,提升财务尽职调查的实施效率,提高收购成功率。

王金磊[4](2015)在《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文中认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推动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而信息披露制度的缺失是目前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不能有效运行并发挥效果的根本原因。本文基于国有企业治理视角,从非上市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分析出发,研究信息公开披露与非上市国有企业有效治理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对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现状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及有关信息披露制度检视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建议。因此,本文内容以“理论分析-现状总结-制度设计”为基本框架展开,包含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首先,基于国有企业根本性质的判断和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以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公平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论证了非上市国有企业进行信息公开披露的理论逻辑。通过对国有企业治理制度现状的总结与评价,结合政府、社会公众、媒体等国有企业外部治理主体的信息需求分析,发现目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缺乏充分、及时信息的条件下不能满足国有企业监督和治理需求。因此,充分信息是国有企业有效治理的基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是解决非上市国有企业治理难题的突破口;其次,对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现状可以总结为信息隐匿的普遍性。而导致信息隐匿普遍性的成因包括国有企业治理体制自身问题、管理层规避责任倾向、制度缺失与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在外部没有强制约束的条件下,只能依靠国家的强制性制度来规范非上市国有企业的信息公开披露问题。通过对目前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现状的把握,并在研究国内外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经验基础上,设计建立了针对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央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应用研究,应用统计结果也证实了本文前面部分对目前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现状观察的基本结论;最后,本文以信息披露制度必要性分析为基础,从构建原则、主要内容、体系框架和表达机制四个方面构建了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论文结尾总结了主要结论和未来研究建议。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导论、正文与结论。导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问题与背景,界定了研究对象,阐述了研究意义,介绍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正文部分分为七章。第一章是信息披露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述评。界定了信息披露相关概念,对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关系、信息披露水平的衡量方法、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与评析;第二章是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和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公开的逻辑论证。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公平理论等。国有企业的性质与目标决定了公开与透明是国有企业的基本义务,信息公开披露是保障所有者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公司有效治理的基础工程,是弥补“非上市”导致公司治理缺陷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政府透明度、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第三章是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有效治理关系的论证。首先对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治理途径及其不足进行了总结,对非上市国有企业监督与治理中信息传递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唯有通过信息公开披露,以知情权保障治理主体的表达和监督权,才能实现非上市国有企业的有效治理;第四章对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现状与制度现状进行了总结。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现状可以总结为信息隐匿的普遍性,并对隐匿普遍性的表现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主要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地方出台的制度进行梳理;第五章是对国内外信息披露制度的经验借鉴。国内主要考察了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以及大型央企的制度安排,国外则对OECD国家和新加坡国有企业淡马锡有关国有企业信息公开规定进行了借鉴;第六章是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首先对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构建过程、计算方法、数据来源以及研究对象进行了明确。其次,以2011-2013年度中央企业为样本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应用和分析;第七章对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了构建。首先,阐明了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其次,明确了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的原则、主要内容、体系框架。最后,论文设计了信息披露制度中表达机制的参与路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未来研究的建议。

朱德勇[5](1999)在《谈企业真实性审计的必要性》文中提出

付龙龙[6](2019)在《FJYH超市基于财务共享中心的内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财务共享中心及内部控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FJYH超市基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FJYH超市2012年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财务共享中心,企业确实可以节约管理成本,实现财务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同时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以及财务人员与业务分离的风险也随之而来。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在查阅大量内部控制及财务共享的相关文献、FJYH超市的历年财务报告及内部控制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实地调查了解FJYH超市内部控制的现状,研究其财务共享中心对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业务的处理流程。本文发现FJYH超市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包括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善、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财务共享中心控制活动落实不到位、财务共享中心信息与沟通不通畅、财务共享中心内部监督缺乏专业性及独立性。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本文对FJYH超市财务共享中心下的内部控制提出以下改进对策,包括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完善风险评估体系、落实内部控制活动、完善信息与沟通机制、提高内部监督的专业性及独立性,有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完成企业经营目标。

王俊倡,吉勤华[7](1999)在《从会计核算一般原则谈企业真实性审计》文中指出

赵小草[8](2020)在《集中管理模式下上市公司资金管理风险及防范研究 ——以康得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有限的生产规模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集团应运而生。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可以通过生产、销售、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共享和调配高效地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目标。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内部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集团管控的难度。集团的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最为行之有效的管控方式。因此,探究和发掘更加科学高效的资金管理策略以提高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核心问题。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是集团管理的核心,上市公司的资金管理是集团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资金管理是指集团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控方式,这种资金管理方式能较好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降低资本成本和经营风险,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外部市场环境、信息技术和内部控制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企业的资金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在集中管理的模式下,上市公司必须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资金风险防范方案,使其尽可能地避开资金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让企业资金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既定的战略目标。本文立足于上市公司角度,首先对目前集中管理模式下企业资金管理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介绍了有关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资金风险等方面的中外研究现状。其次,本文以集中管理模式下上市公司康得新资金管理为研究对象,对康得新公司及行业背景做了简要介绍,从资金预算管理、资金配置管理、资金结算管理三个方面介绍了康得新资金管理的内容。对目前康得新在资金管理中所出现存贷双高、资金占用、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控制不到位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再次,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介绍了企业资金管理的模式,包括报账中心模式、结算中心模式、内部银行模式、财务公司模式以及资金池模式等,探讨了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资金管理在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提高资金收益率,降低集团资本成本,规避集团财务风险,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优势。结合目前康得新资金管理现状对其资金管理风险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预算管理中存在预算编制风险和预算审批风险,在资金配置环节存在筹资、投资和资金占用等风险,在资金结算中存在信息系统风险和人员操作风险,并以此对其资金管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于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防范措施。在资金预算方面,通过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资金预算管理目标的科学性、选取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等措施,防范资金预算风险的发生。在资金配置方面,通过加强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和监管、加强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信贷制度的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对于资金结算中的风险,提出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和加强资金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等风险防范措施。

李澳[9](2020)在《瑞华所对华泽钴镍审计失败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上交所、深交所的依次成立更是为国内的公司提供了上市这一发展渠道,在IPO成功之后,公司在融资方面将更具有优势。但我们同时应该注意的是,部分欠缺上市资质的公司可能为了赢得宝贵的IPO机会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而在上市之后为了达到证券市场的要求只能继续财务舞弊。执行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事务所本应发表客观的审计意见,从而可以将该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传递给外部信息使用者,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然而近年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并没有达到公众的期望,大部分财务舞弊事件都会伴随着审计失败的发生,防范审计失败发生势在必行。近年来,审计失败的事务所中甚至频频出现排名靠前的内资所的身影。在2018年,瑞华所的业务收入名列第六,同时在所有内资所中位列第二。然而,瑞华所自2016年开始,频繁因审计失败被处罚。这不仅不利于瑞华所自身发展,更不利于审计行业整体的发展。因此,本文试图针对瑞华所如何防范审计失败再次发生提出改进意见。华泽钴镍的主营业务为生产和冶炼加工镍产品,其财务舞弊问题涉及了关联方交易、借壳上市等多个审计重点领域,并且瑞华所在对华泽钴镍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典型的错误,因此本文将瑞华所对华泽钴镍审计失败的案例作为主体案例进行分析。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对审计失败定义、原因和防范对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其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对瑞华所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审计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经研究发现,瑞华所对华泽钴镍进行审计时,在应收票据、购销合同、违规担保、关联方交易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而结合瑞华所近年来典型审计失败案例探究背后原因,发现瑞华所在分配审计项目人员、识别和评估审计业务风险、实施审计程序应对审计风险、以及实施项目质量复核等多个方面均存在不足,同时监管方和企业自身的内控制度也未能发挥真正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瑞华所如何防范审计失败再次发生提出改进意见,并指出,尽管本文的意见主要是针对瑞华所,但是改善审计行业现状远远不只是瑞华所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中注协、证监会以及上市公司自身均应贡献力量。本文丰富了审计失败案例研究文献,同时可以为瑞华所如何提升审计质量、谋求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并对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有一定的启示。

朱华建[10](2013)在《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市场主体中的企业,因此,促进企业发展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企业发展的核心取决于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然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并不乐观,财务管理水平远未达到国际水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与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资金管理不善、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全面预算形同虚设、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缺失、与资本市场对接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和改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就成为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企业提升和加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如何促进企业加强和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一方面需要理论界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进行系统阐述、科学界定,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企业用可量化和可评价的指标体系来度量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高低,便于企业对照要求找差距、取长补短、迎头赶上;也便于与先进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找出差距和短板。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可根据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包含的内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认证体系,以此认证体系来引导和推动我国企业更多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强财务管理,重视财务管理,以此认证体系推动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和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本文选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概念,弥补目前已有研究中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体系研究的空白,有助于解决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科学评价问题。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从企业角度看,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有利于推动企业运用现代财务管理方法,推动企业管理升级,提升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改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落后现状,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差距。二是从政府角度来看,有利于转变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支持企业方式,进一步发挥政府各部门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能,特别是市场经济下发挥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强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还可为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财政资金分配、政策扶持资金的投放以及出台扶持企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三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根据认证结果作为判断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的依据,从而判断企业投资价值,促进企业不断创造价值。本文在开篇导论中交代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接着第二章通过研究企业能力内涵,在分析资源学派、能力学派和企业动态理论各种观点基础上,研究企业能力主要分为三种:技术能力、功能性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管理能力中重点分析财务管理能力,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总结学术界对财务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的论述;界定财务管理能力内涵的理论依据是企业能力理论,指出财务管理能力不同于财务能力,得出财务管理能力的内涵是指企业在实施企业财务战略时,以持续的学习创新能力为核心组织各种财务活动、配置内外部财务资源、整合内外部财务关系时注意防范财务风险,这一系列过程中所拥有的或形成的专有资源和关键技能。第三章创新性的提出了构成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六要素即财务战略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外部资源整合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财务表现(价值创造)能力(维度)。学习创新能力维度的提出是基于企业发展是硬道理,而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持续学习和创新来支撑;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子战略,必须发挥体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战略管理能力;基于企业的发展在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获取更多收益的效率性提出了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维度;基于企业发展必须要统筹兼顾发展的同时,要时刻保持控制风险的安全性,提出了风险管理能力维度;企业绩效最终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展示,提出了财务表现能力维度。同时在分析财务管理能力六要素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能力构成六要素(维度)分别阐述了每一要素的内涵、重要性和所包含的具体指标体系。第四章以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企业财务通则》为依据,系统地论述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内容,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与理论上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全面对照,从而查找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些财务管理外在表现的问题正是财务管理能力不足的内在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我国财务管理上存在着产权结构相对单一导致的股本结构不合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CFO制度缺失、财务管理职能不能及时转变、财务管控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资金管理不善且使用效率低下、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且迟迟不能取得突破、则务预算特别是全面预算苍白无力、财务约束与激励效率低下导致财务信息质量不高、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等十种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能力评价体系,促进和引导企业提升财务管理能力。这对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阐述了政府推动实施财务管理能力认证具备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和管理控制学等理论支持。从公共管理学角度上来分析政府具有公共管理职能,通过认证这一间接管理方式,正是体现政府转变职能,向市场传递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相关信息,引导社会资源向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流动,推动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上分析通过认证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企业将内部信息转化为外部信息,利益相关者通过获取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信息判断企业投资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委托-代理问题。从管理控制学角度上来分析通过认证来评价企业财务控制效果,将这一综合效果分解为人员、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控制效果,从财务控制一窥企业管理控制的全貌,促进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五章从实践应用角度上,有选择性的重点借鉴IS09000、企业资信评级、商学院认证体系等国际上对认证的成功实施经验,从三种认证的认证程序、指标体系、认证方式、职能作用等方面系统描述,最终对这三种认证体系的共同之处予以总结,便于我国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借鉴。第六章对理论上构建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六大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访谈、重点问卷调查等形式,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上对理论上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指标体系予以界定,最终形成了15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实践应用指标体系。对每一个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分别由两到三个一级指标构成:财务战略能力基于财务战略是公司战略的子战略,以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为支撑,提出了由财务战略合理性、产权结构合理性和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性三个指标构成;学习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高管和财务队伍的能力素质提高上,提出由财务中高层作用发挥、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两个指标构成;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基于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大化效用发挥的角度,提出了由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资金管理水平三个指标构成;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站在财务协调企业外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上来分析,提出了由产融结合、对接资本市场、协调利益相关者三个指标构成;风险控制能力是对财务风险和其他风险的防范,立足长远,协调好长期和短期、局部和全面、眼前和长远关系的角度上,提出了由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和全面风险控制水平两个指标构成;财务表现能力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和财务绩效展示,提出了由财务报告质量和财务管理效果两个指标构成。并对这些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价方法和标准做了详细论述。第七章主要解决怎样进行财务管理能力认证问题,要明确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相关机构及相关要求,确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实施流程,建立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信息服务平台,阐明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结果的应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体系的认可主体应该由政府机构担任,其主要职能是对申请取得财务管理能力认证资格的机构进行认可,并实行监督管理。认证主体可以是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以及具备从事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的资信评级机构。认证应采用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相结合的方式,从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程序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明确了认证结果的应用领域。

二、谈企业真实性审计的必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企业真实性审计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兼并的会计与审计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SYNOPSIS
前言: 企业兼并:资产优化重组的重要途径
上篇: 企业兼并的理论与实务
    第一章 企业兼并的理论基础与实务运作
        一、 引论:从兼并的历史谈起
        (一) 美国企业的五次兼并浪潮
        (二) 英国企业的三次兼并热潮
        (三) 西欧企业兼并特色
        (四) 日本企业兼并途径
        (五) 香港企业兼并大战
        二、 企业兼并的概念和形式
        (一) 企业兼并的概念界定
        (二) 企业兼并的形式分析
        三、 企业兼并理论及其评价
        (一) 企业兼并的原始动因
        (二) 企业兼并的效应分析
        (三) 企业兼并理论及其评价
        四、 企业兼并的一般操作程序
    第二章 我国企业兼并的形势和趋势分析
        一、 我国企业兼并形式与背景分析
        (一) 兼并是我国资产流动与产权重组改革的必然产物
        (二) 购并作为兼并的较高级形式标志着我国企业兼并的市场化发展方向
        二、 我国企业兼并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企业兼并的趋势分析
        (一) 兼并在我国企业资产重组改革中的作用
        (二) 在我国发展企业兼并需要诸多社会条件的支持
        (三) 我国企业兼并的发展趋势展望
中篇: 企业兼并的会计架构
    第三章 企业兼并导致的会计问题
        一、 企业兼并法律形式的经济实质及其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一) 企业兼并法律形式及其经济实质剖析
        (二) 企业兼并法律形式对各会计要素的影响
        二、 企业兼并财务支付方式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一) 企业兼并财务支付方式的特点分析及其经济实质剖析
        (二) 财务支付方式的选择
        (三) 企业兼并财务支付方式对各会计要素的影响
        三、 企业兼并融资方式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一) 企业兼并融资策略的选择
        (二) 企业兼并融资方式的特点
        (三) 企业兼并的融资决策
        (四) 企业兼并融资方式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第四章 企业兼并的会计处理
        一、 企业兼并会计处理基本思想剖析
        (一) 企业兼并会计处理基本方法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二) 企业兼并会计处理基本方法实例比较分析
        二、 企业兼并相关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思想和编制方法研究
        (一) 企业兼并相关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思想的理论研究
        (二) 购并法和合并法方法体系的比较研究
        (三) 购并法与合并法对财务信息影响的比较研究
        三、 各国企业兼并相关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一) 各国有关权益法相关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二) 各国有关比例合并法相关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三) 各国有关全部合并法相关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四、 企业兼并的特殊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一) 商誉的会计处理
        (二) 购并法中公允市价的确定
        (三) 复杂控股兼并的会计处理
        (四) 股权变更的会计处理
        (五) 反向兼并的会计处理
    第五章 企业兼并的会计揭示
        一、 在财务报表中揭示企业兼并的必要性
        (一) 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兼并的关注点
        (二) 在财务报表中揭示企业兼并的必要性
        二、 财务报表中揭示企业兼并相关财务信息的内客
        (一) 揭示企业兼并相关财务信息的基本要求
        (二) 企业兼并形式对相关信息揭示的要求
        三、 各国会计准则有关企业兼并会计揭示的比较研究
        (一) 美国公认会计准则有关企业兼并会计揭示的具体规范
        (二) 英国公认会计准则有关企业兼并会计揭示的具体规范
        (三) 国际会计准则有关企业兼并会计揭示的具体规范
        四、 我国企业兼并会计揭示的规范化建设
        (一) 我国企业兼并会计揭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
        (二) 我国企业兼并会计揭示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性
        (三) 我国企业兼并会计揭示规范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下篇: 企业兼并的审计架构
    第六章 企业兼并审计的类型
        一、 企业兼并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 企业兼并审计的产生
        (二) 企业兼并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二、 企业兼并审计的概念界定
        三、 企业兼并审计的类型
        (一) 按企业兼并审计实施具体时间分类
        (二) 按企业兼并审计实施侧重点分类
        四、 企业兼并审计的风险研究
        (一) 企业兼并审计风险的特殊性分析
        (二) 企业兼并审计分风险要素的计量与评估
    第七章 企业兼并审计的内容
        一、 企业兼并前审计的内容
        (一) 企业兼并前的商业调查
        (二) 企业兼并前的财务审查
        二、 企业兼并中审计的内容
        (一) 对公司价值的评估
        (二) 对兼并出资的决策
        (三) 对兼并进程的监控
        三、 企业兼并后审计的内容
        (一) 对与兼并相关财务报表的审查
        (二) 对企业兼并相关成本与效益的分析
        (三) 对企业兼并后协同与整合的监视
    第八章 企业兼并审计的实施
        一、 企业兼并审计的实施
        (一) 企业兼并审计的实施者研究
        (二) 企业兼并审计的方法研究
        (三) 企业兼并审计的程序研究
        (四) 企业兼并审计的报告研究
        二、 企业兼并审计在我国的具体实施
        (一) 企业兼并审计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二) 企业兼并审计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三) 企业兼并审计在我国发展的趋势分析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图示
参考文献
后记

(2)整合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整合审计相关研究综述
        2.1.1 AS2审计准则的执行效果研究
        2.1.2 AS5审计准则的执行效果研究
        2.1.3 整合审计的实施成本与效益研究
        2.1.4 盈余质量及其衡量研究
    2.2 国内整合审计相关研究综述
        2.2.1 整合审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2.2.2 审计质量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2.2.3 整合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3.1 整合审计的相关概念
        3.1.1 财务报表审计
        3.1.2 内部控制审计
        3.1.3 整合审计
    3.2 制度背景
        3.2.1 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2.2 国外内控审计与整合审计的发展历程
        3.2.3 国内内控审计的发展历程
    3.3 理论基础
        3.3.1 委托代理理论
        3.3.2 制度变迁理论
        3.3.3 协同效应理论
        3.3.4 声誉理论
        3.3.5 知识溢出理论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选取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 变量的选择和模型的设计
        4.2.1 变量的选择
        4.2.2 模型的设计
    4.3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5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全样本回归分析
        5.3.2 分样本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替换审计质量的代理变量
        5.4.2 更换控制变量
    5.5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性建议
        6.2.1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议
        6.2.2 对政府的建议
        6.2.3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6.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6.3.1 研究局限性
        6.3.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注册会计师财务尽职调查在房地产项目收购中的应用探讨 ——以J公司收购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注册会计师财务尽职调查的研究
        1.2.2 关于房地产项目收购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房地产项目收购财务尽职调查理论概述
    2.1 房地产项目收购财务尽职调查的概念
        2.1.1 房地产项目收购的概念
        2.1.2 注册会计师财务尽职调查的概念
    2.2 房地产项目收购财务尽职调查的原则
        2.2.1 独立性原则
        2.2.2 谨慎性原则
        2.2.3 全面性原则
        2.2.4 重要性原则
    2.3 房地产项目收购财务尽职调查的主要活动
        2.3.1 调查准备阶段的主要活动
        2.3.2 调查实施阶段的主要活动
        2.3.3 分析判断阶段的主要活动
    2.4 房地产项目收购财务尽职调查的理论基础
        2.4.1 企业并购理论
        2.4.2 委托代理理论
        2.4.4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J公司收购H公司财务尽职调查案例简介
    3.1 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的基本情况
        3.1.1 J公司基本情况
        3.1.2 H公司基本情况
    3.2 调查准备阶段的关键点
        3.2.1 了解H公司所在地房地产行业市场环境
        3.2.2 明确财务尽职调查清单重点项目
    3.3 调查实施阶段的关键点
        3.3.1 观察H公司项目开发情况
        3.3.2 观察H公司经营管理情况
        3.3.3 审阅H公司各项财务资料
        3.3.4 询问H公司的关键人员
    3.4 分析判断阶段的关键点
        3.4.1 分析H公司的财务状况
        3.4.2 分析H公司的盈利能力
        3.4.3 分析H公司的现金流量情况
        3.4.4 判断H公司的投资价值
4 J公司收购H公司财务尽职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风险分析
    4.1 H公司销售收入确认混乱
        4.1.1 销售收入确认时点随意
        4.1.2 收入与成本难以匹配
        4.1.3 预收账款的核算不合规
    4.2 H公司成本核算不合规
        4.2.1 成本未取得可税前抵扣的合法凭证
        4.2.2 存在虚列和乱挤成本现象
    4.3 H公司隐匿账外资产的审查
        4.3.1 隐匿房屋租赁收入
        4.3.2 开发产品自用和出租账务处理错误
    4.4 H公司财务尽职调查发现的问题可能产生的风险
        4.4.1 H公司超期不确认收入导致逾期纳税产生税收风险
        4.4.2 开发成本不实存在纳税调增风险和税务处罚
        4.4.3 账外资产和房产核算存在违规和涉税风险
5 注册会计师财务尽职调查案例结论和案例启示
    5.1 注册会计师财务尽职调查案例结论
        5.1.1 实施有效的财务尽职调查以审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5.1.2 财务尽职调查关注重大风险领域以降低收购风险
        5.1.3 财务尽职调查关注非财务信息以发现目标公司价值
    5.2 注册会计师财务尽职调查案例启示
        5.2.1 投资者需求是财务尽职调查的工作导向
        5.2.2 充分沟通是财务尽职调查的工作保障
        5.2.3 合理运用科学的财务尽职调查方法
        5.2.4 重视数据间逻辑关系和非财务信息的搜集分析
        5.2.5 客观进行目标公司价值分析,全面报告分析结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对象
    0.3 研究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实际意义
    0.4 研究思路
    0.5 研究内容
    0.6 研究方法
    0.7 论文的创新点
    0.8 本章小结
1 文献回顾与述评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信息与“大数据”
        1.1.2 信息披露
        1.1.3 信息质量
        1.1.4 透明度
    1.2 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相关关系的研究
        1.2.1 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的影响
        1.2.2 信息披露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1.3 信息披露水平与透明度衡量方法研究
        1.3.1 机构发布的衡量指标
        1.3.2 学者自建的衡量指标
        1.3.3 代理指标
        1.3.4 对现有衡量方法的评析
    1.4 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
        1.4.1 必要性的研究
        1.4.2 现状与原因的研究
        1.4.3 国内外先行实践与比较研究
        1.4.4 改进对策研究
        1.4.5 现有研究评析
    1.5 本章小结
2 信息披露的理论解释与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公开披露的逻辑依据
    2.1 信息披露的理论解释
        2.1.1 委托-代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信号传递理论
        2.1.3 公司治理理论
        2.1.4 公平理论
        2.1.5 交易成本理论
    2.2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公开披露的逻辑依据
        2.2.1 产权公有与“双重目标”设定
        2.2.2 公司治理与利益相关者参与
        2.2.3 非上市特征与退出机制失效
        2.2.4 市场垄断与公共治理
        2.2.5 公权力约束与行政公开
        2.2.6 改革任务与业绩评价
    2.3 本章小结
3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有效治理
    3.1 国有企业治理的途径
        3.1.1 国有企业传统监督手段: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与职工监督
        3.1.2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
    3.2 国有企业治理现状的分析
        3.2.1 监督方式虽多,但独立性弱
        3.2.2 监督目的与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国有企业治理监督要求
        3.2.3 监督及时性差,信息获取困难
    3.3 国有企业外部治理主体、治理目标与治理信息需求
    3.4 非上市国有企业传统监督中信息传递的正式制度分析
        3.4.1 权威监督主体获取信息的依据和方式
        3.4.2 正式制度的缺陷与后果
    3.5 治理信息需求与信息传递非正式制度分析
        3.5.1 实地调研与听取意见
        3.5.2 公众参与媒体监督:国有企业治理的必然要求
        3.5.3 公众参与与媒体监督的行动与评价
    3.6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有效治理
        3.6.1 充分信息:国有企业有效治理的基础
        3.6.2 信息可共享:使基于国有企业信息的治理成为可能
        3.6.3 信息公开制度:解决国有企业治理难题的突破口
    3.7 本章小结
4 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与制度现状
    4.1 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现状:信息隐匿的普遍性
        4.1.1 信息隐匿普遍性的表现
        4.1.2 信息隐匿普遍性的成因
    4.2 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制度现状
        4.2.1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总体概况
        4.2.2 与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有关的国家政策
        4.2.3 深圳等地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的建设
    4.3 本章小结
5 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国内外比较与经验借鉴
    5.1 国内信息披露制度的有关规定
        5.1.1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特点
        5.1.2 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规定
        5.1.3 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先行实践
    5.2 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国际经验
        5.2.1 OECD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的规定
        5.2.2 新加坡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良好实践
    5.3 本章小结
6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的设计及其应用
    6.1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的设计
        6.1.1 设计原则
        6.1.2 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构建过程
        6.1.3 信息披露指数的计算方法
        6.1.4 数据来源
        6.1.5 研究对象
    6.2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的应用:以2011-2013年度中央企业为样本
        6.2.1 2011-2013年度中央企业信息披露指数总体分布情况
        6.2.2 非上市中央企业信息披露指数分行业比较
    6.3 2011-2013年度中央企业信息披露指数分析
        6.3.1 2011-2013年度非上市中央企业信息披露指数年度变化情况
        6.3.2 2011-2013年度非上市中央企业信息披露指数分项目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构建
    7.1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7.1.1 完善企业治理与公共治理的必要保障
        7.1.2 树立形象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前提
        7.1.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
    7.2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基本原则
    7.3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主要内容
        7.3.1 明确信息披露主体
        7.3.2 扩展信息披露对象
        7.3.3 完善信息披露内容
        7.3.4 拓展信息披露渠道
        7.3.5 提高信息披露时效
        7.3.6 保障信息披露质量
    7.4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体系框架
        7.4.1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主体的义务与责任
        7.4.2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对象的权利
        7.4.3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立法保障
        7.4.4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行政与司法保障
        7.4.5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社会舆论监督
    7.5 基于公司治理导向的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表达机制
        7.5.1 非上市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表达机制中各治理主体的参与路径
        7.5.2 关于非上市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表达机制的建议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未来研究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6)FJYH超市基于财务共享中心的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及财务共享系统概述
    第一节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第二节 财务共享系统概述
第三章 FJYH超市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第一节 FJYH超市简介
    第二节 FJYH超市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行现状
    第三节 FJYH超市内部控制基本情况
第四章 FJYH超市基于财务共享中心的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第一节 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善
    第二节 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第三节 控制活动落实不到位
    第四节 信息与沟通不通畅
    第五节 内部监督缺乏专业性及独立性
第五章 基于财务共享中心的内部控制改进对策
    第一节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第二节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第三节 落实内部控制活动
    第四节 完善信息与沟通机制
    第五节 提高内部监督的专业性及独立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集中管理模式下上市公司资金管理风险及防范研究 ——以康得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集团财务问题相关研究
        1.2.2 企业资金管理相关研究
        1.2.3 资金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集中管理模式下资金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2.1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风险控制理论
第3章 康得新资金管理案例介绍
    3.1 上市公司康得新简介
        3.1.1 行业简介
        3.1.2 公司简介
    3.2 康得新资金管理案例背景介绍
    3.3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
        3.3.1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预算管理
        3.3.2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配置管理
        3.3.3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结算管理
    3.4 康得新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3.4.1 存贷双高
        3.4.2 资金占用
        3.4.3 负债结构不合理
        3.4.4 风险控制不到位
第4章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管理风险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分析
        4.1.1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4.1.2 集中管理模式下资金管理优势分析
    4.2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活动流程
    4.3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管理风险识别
        4.3.1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预算风险
        4.3.2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配置风险
        4.3.3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结算风险
    4.4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管理风险影响因素
        4.4.1 外部影响因素
        4.4.2 内部影响因素
第5章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5.1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管理预算风险防范措施
        5.1.1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5.1.2 提高资金预算管理目标的科学性
        5.1.3 选取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
    5.2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管理配置风险防范措施
        5.2.1 完善企业信息披露机制
        5.2.2 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和监管
        5.2.3 加强内部审计
        5.2.4 加强内部信贷制度的管理
    5.3 集中管理模式下康得新资金管理结算风险防范措施
        5.3.1 优化信息管理系统
        5.3.2 加强资金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瑞华所对华泽钴镍审计失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基础
        1.3.2 文献综述
第2章 瑞华所对华泽钴镍审计失败案例概况
    2.1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2.2 华泽钴镍公司概况及财务舞弊事实
        2.2.1 华泽钴镍公司概况
        2.2.2 财务舞弊事实
    2.3 华泽钴镍审计案例中瑞华所存在的问题
        2.3.1 未发现华泽钴镍应收票据存在虚假记载
        2.3.2 未发现部分购销合同未执行的事实
        2.3.3 未发现华泽钴镍存在违规担保的问题
        2.3.4 未发现华泽钴镍存在未披露的关联方关系
    2.4 证监会对瑞华所的行政处罚
第3章 瑞华所对华泽钴镍审计失败的原因
    3.1 瑞华所方面原因
        3.1.1 未对分所审计业务进行审慎评估
        3.1.2 审计项目分配人员不足
        3.1.3 未能实施有效的质量复核程序
    3.2 注册会计师方面原因
        3.2.1 未正确识别和评估华泽钴镍审计风险
        3.2.2 未实施充分的审计程序应对审计风险
    3.3 其他方面原因
        3.3.1 行业监管力度不足
        3.3.2 企业内控评价制度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4章 瑞华所防范审计失败的建议
    4.1 加强对分所的质量控制
        4.1.1 统一总分所业务承接标准
        4.1.2 建立总分所统一的管理体系
        4.1.3 明确问责制度
        4.1.4 提高事务所的独立性
    4.2 提高审计风险评估能力
    4.3 完善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
        4.3.1 加强对函证过程的控制
        4.3.2 完善存货审计程序
        4.3.3 加强应收款项审计程序的有效性
    4.4 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
        4.4.1 吸引人才
        4.4.2 建立统一的人才培训制度
        4.4.3 建立统一的员工考核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写作动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用价值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动机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能力内涵界定相关文献
        2.1.1 资源学派观点
        2.1.2 能力学派观点
        2.1.3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2.1.4 企业能力
    2.2 企业财务管理内涵界定相关文献
        2.2.1 财务管理历史沿革
        2.2.2 财务理论发展演进
        2.2.3 财务管理内容和职能
    2.3 企业财务能力或财务管理能力相关文献
        2.3.1 有关财务能力方面论述
        2.3.2 有关财务管理能力方面论述
        2.3.3 财务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文献总结
    2.4 财务管理能力内涵界定
        2.4.1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界定的理论依据
        2.4.2 财务管理能力不同于财务能力
        2.4.3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内涵
    2.5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界定
    2.6 本章小结
3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理论构建
    3.1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1.1 财务管理能力划分的理论依据
        3.1.2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维度)
        3.1.3 财务管理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
        3.1.4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2 财务管理能力核心要素(维度)的内容及指标体系构建
        3.2.1 财务战略管理能力
        3.2.2 学习创新能力
        3.2.3 内部资源配置能力(立足于企业内部资源)
        3.2.4 外部资源整合能力(面向企业外部资源整合)
        3.2.5 风险管理能力
        3.2.6 财务表现能力
    3.3 理论上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现状以及实施认证的意义
    4.1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4.1.1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4.1.2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4.1.3 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职责
        4.1.4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4.1.5 投资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4.1.6 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4.2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不足的现状剖析
        4.2.1 产权结构相对单一导致的股权结构不甚合理
        4.2.2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4.2.3 CFO制度缺失
        4.2.4 财务管理的职能不能及时转变
        4.2.5 财务管控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4.2.6 资金管理不善且使用效率低下
        4.2.7 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且迟迟不能取得突破
        4.2.8 财务预算特别是全面预算苍白无力
        4.2.9 财务约束与激励效率低下导致财务信息质量不高
        4.2.10 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
    4.3 构建和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必要性
    4.4 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理论依据
        4.4.1 公共管理学理论
        4.4.2 制度经济学理论
        4.4.3 管理控制学理论
    4.5 本章小结
5 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国际借鉴
    5.1 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
    5.2 企业资信评级
    5.3 商学院认证
    5.4 国外认证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借鉴
        5.4.1 认证主客体界定的借鉴
        5.4.2 认证流程的借鉴
        5.4.3 认证指标选取的借鉴
    5.5 本章小结
6 实践应用中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指标体系构建
    6.1 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和适用范围
    6.2 财务战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6.2.1 财务战略合理性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2.2 产权结构合理性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2.3 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性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3 学习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6.3.1 财务中高层作用发挥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3.2 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4 内部资源配置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6.4.1 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4.2 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4.3 资金管理水平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5 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6.5.1 产融结合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5.2 对接资本市场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5.3 协调利益相关者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6 风险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6.6.1 财务风险管理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6.2 全面风险控制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7 财务表现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6.7.1 财务报告质量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7.2 财务管理效果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8 本章小结
7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组织实施
    7.1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相关机构及要求
        7.1.1 认可主体
        7.1.2 认证主体
        7.1.3 认证客体
        7.1.4 认证方式
        7.1.5 收费模式
    7.2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认证程序
    7.3 建立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信息服务平台
    7.4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结果利用
    7.5 本章小结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谈企业真实性审计的必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兼并的会计与审计架构[D]. 沈征. 天津财经学院, 2000(01)
  • [2]整合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D]. 梁日新. 吉首大学, 2020(03)
  • [3]注册会计师财务尽职调查在房地产项目收购中的应用探讨 ——以J公司收购H公司为例[D]. 徐倩.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4]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D]. 王金磊.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5]谈企业真实性审计的必要性[J]. 朱德勇.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9(01)
  • [6]FJYH超市基于财务共享中心的内部控制研究[D]. 付龙龙. 宁夏大学, 2019(02)
  • [7]从会计核算一般原则谈企业真实性审计[J]. 王俊倡,吉勤华. 江西审计与财务, 1999(12)
  • [8]集中管理模式下上市公司资金管理风险及防范研究 ——以康得新为例[D]. 赵小草. 河南大学, 2020(02)
  • [9]瑞华所对华泽钴镍审计失败案例研究[D]. 李澳.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D]. 朱华建.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论企业真实性审核的必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