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与魏小宝——兼论中国文化的又一深刻影响

阿Q与魏小宝——兼论中国文化的又一深刻影响

一、阿Q与韦小宝——兼谈中国文化深层的另一种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佩[1](2013)在《金庸及其作品研究初探》文中认为本论文试图从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整体出发,在梳理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历时、共时状况的同时,对其所做出的贡献或主要成就进行文化社会学的分析,进而对整个金庸及其作品研究做出历史性的审视,以期望能摆脱固有经验的影响,突破既有的思维、理论桎梏,寻找一个研究金庸及其作品的可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新的角度去看待金庸及其作品,也希望由此寻找到一个对金庸研究又或是关于文学研究的反思的可能。论文的第一部分: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历时描述,将金庸及其作品的研究按照大体上的发展时间划分兴起和发展时期、大规模论争时期、多元化时期等三个时期,并探寻其各自的特质。论文的第二部分: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共时描述,根据研究性文章的类型划分成为金庸作品接受研究、作品及创作主体的研究、人物分析研究、其他研究四个大类,对其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总结:论文的第三部分:分别从传统方式主导时期、通俗文学的兴起、文化研究的流行、多元化的研究趋势四个角度对金庸及其作品研究进行文化社会学分析论文第四部分:从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问题意识、方法的局限性、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四方面内容对金庸及其作品研究进行历史审视。最后总结论述由此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

韩志湘[2](2010)在《金庸小说中儒家思想的建构与解构》文中提出金庸小说的基本精神龙骨是儒家思想,他对儒家思想的凭借视角也是"仰视"的,以"忠、孝、义"为建构框架,这就使得金庸在其作品中显露出对儒家精神思想的侧重和偏爱。本文从金庸小说中选取了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剖析了金庸对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的建构和解构,试图探析金庸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王雨[3](2009)在《中国大陆金庸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金庸小说进入中国大陆开始,随着金庸及其小说在大陆的传播,金庸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创作主体的研究、作品本体的研究、作品接受的研究三个方面入手,对金庸研究进行考察梳理,以期拓宽金庸研究的思路,提高金庸小说的欣赏层次。全文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单回顾中国大陆的金庸研究史。从1985年,张放在《克山师专学报》第4期发表《金庸武侠小说初探》开始,上世纪大陆金庸研究经历两次高潮,完成了从大众阅读到学术讲坛的历史进程。新世纪以来,金庸研究也呈现出新的态势。主体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阐述金庸研究在三个领域中的不同表现,以求比较完整地展现整个中国大陆金庸研究的全貌。一、创作主体的研究金庸生平的研究是整个金庸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表面看来,金庸传记的出版非常繁荣,仅中国大陆已出版的就有11种之多,我们实际考察之后却发现,金庸传记的总体水平比较低:现存传记中存在一些史实谬误,对金庸生平的叙述存在一些遗漏,并且对金庸精神世界的挖掘比较肤浅。此外,关于金庸生平研究、金庸创作心理研究、金庸创作道路研究的论文也比较少。二、作品本体的研究金庸的作品研究,特别是金庸小说的研究是整个金庸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部分。陈墨,是金庸研究中着述文字最多的论者,但是,由于行文不够简练,过多引用相同资料而带来阅读上的雷同感。本部分还从思想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叙事学的研究、比较的研究、文学史构建角度的研究和金庸作品研究的研究六个方面对金庸作品本体的研究进行探讨。三、作品接受的研究虽然,金庸接受在上世纪经历了两次激烈的争论,但是关于金庸作品接受的研究在上世纪几乎不为人所论。新世纪以来,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开阔,很多新的理论和视角引入金庸研究,金庸作品的接受研究也成为一块令人驻足的研究领域,金庸小说在大陆独特的接受成为许多论者研究金庸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金庸作为武侠小说史上的一个高峰,金庸之后武侠小说的出路,即关于“后金庸”时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也自然成了研究的话题之一。结语部分,从金庸研究中的学术规范、拓宽研究者视野和金庸武侠小说给读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了目前金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金庸研究应该注意的方面。

田梅林[4](2007)在《《鹿鼎记》韦小宝语言艺术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韦小宝是金庸封笔之作《鹿鼎记》的主人公,它以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韦小宝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在韦小宝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文化、人性等多层次多剖面的思考。而韦小宝由发迹到归隐的过程,又反映出了官场、人性的黑暗与政治斗争的残酷。本文拟通过对韦小宝这个人物的分析、评价,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鹿鼎记》的种种成功之处,从而管窥金庸博大精深的武侠世界,领略作者思想的精髓,便成为了本文的主旨。

何菲[5](2007)在《金庸小说接受史研究 ——接受美学研究个案》文中认为金庸小说迷有无数,而金庸小说给文学界、文化界、甚至历史界、社会界带来的谜也是无数的。金庸小说不但使得武侠小说登上大雅之堂,并且使得通俗小说的地位也大大地提高了,它雅俗共赏,建立了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之间的沟通桥梁,不仅是通俗文学接受史的一大奇迹,也是整个文学接受史上的一大奇迹。它使得通俗文学更加明白读者这个创作的第二作者的地位重要性,同时也使得严肃文学不得不反思自己在读者方面的缺陷。自金庸小说产生以来,无论是金庸小说自身价值通过港台大陆学者深入研究而得到的逐步呈现,还是金庸小说研究在“世纪末”及世纪之交所经历和折射的文化变迁,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金庸小说接受总的历史进程从最开始的人们争相传阅到后来的专家学者注意再到重视并研究评论它,金庸小说在这个接受历程中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这期间包括几次研究高潮,以及引发的强烈文坛论争,都是相当典型而且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在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发展史中,毫无疑问地,金庸是首屈一指的重要作家,其小说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武侠小说创作的巅峰。虽说倪匡称其小说“古今中外,空前绝后”未免有夸大之嫌,但是在金庸之前,的确找不出任何一位武侠小说作家和作品,曾经拥有过如此盛况不歇的赞许及实质上雅俗共赏的创作水准。那么金庸小说是否已经终结了武侠小说呢?学术界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武侠小说到底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有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法?以及大陆新武侠小说家们的亲自实践成果如何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总之,金庸热已经成为一种“奇异的、令人注目的阅读现象”,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它的这种“奇特的阅读现象”特别对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来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本论文主要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运用其宏观接受理论即文学接受史研究的理论方法来考察金庸小说。“金庸小说接受史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环节:其一,文献学意义上接受史料的系统整理;其二,批评学意义上接受历程的现代理论阐释。那么,金庸小说接受史研究的思路和具体操作从哪些方面展开呢?一般说,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可区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作为普通读者的纯审美的阅读欣赏:作为评论者的理性的阐释研究;作为创作者的接受影响和摹仿借用。与此相联系,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展开金庸小说的接受史研究:以普通读者为主体的效果史研究;以批评家为主体的阐释史研究;以小说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

丁进[6](2004)在《中国大陆金庸研究述评(1985~2003)》文中提出回首20世纪中国小说史,从鲁迅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世纪末社会各阶层关于金庸小说沸沸扬扬的争论,这个世纪的作家们经历了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他们拥有了“文学革命”时期的光荣与梦想,也领略了文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落和迷惘。20世纪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者们,因此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各种偏见和误读。而考察十八年来中国大陆的金庸研究,显然对萌芽于80年代中期的“重写文学史”讨论,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意义。

丁进[7](2000)在《中国大陆金庸研究论着目录》文中研究说明

计红芳[8](2000)在《大陆金庸研究综述(1986-1999)》文中提出近二十年来大陆的金庸研究在不断深入 ,研究者主要从思想内涵、艺术形式、文化、叙事学、创作思想、创作心理、文学史等角度来探讨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所在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同时 ,大陆金庸研究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李爱华[9](1999)在《大陆金庸研究二十年》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回顾了大陆学界二十年来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研究历程,接着从生平与创作历程研究、思想内涵与文化意蕴、文本与艺术价值、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后金庸"及武侠文本的展望等方面概括地总结了大陆金庸研究的状况,最后探讨了金庸研究的意义及目前研究之不足。

黄伟林[10](1997)在《渐入佳境的金庸学》文中研究指明 1980年10月,台湾远景出版社社长沈登恩在《明报》刊出题为《等待大师》的广告,征集金学研究稿件。此后,一套十余册的《金学研究丛书》出版,金学研究迈出了第一步。同是在1980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首次正式进入大陆。而金庸小说单行本在大陆的正式出版,较早(也许是最早)的可能算是1985年4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印行的两卷本《书剑恩仇录》。这是经金庸授权出版的,金庸称此为“一个愉快的经验”。

二、阿Q与韦小宝——兼谈中国文化深层的另一种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Q与韦小宝——兼谈中国文化深层的另一种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金庸及其作品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历时描述
    1.1 兴起和发展时期(60年代——80年代)
        1.1.1 60年代
        1.1.2 70年代
        1.1.3 80年代
    1.2 大规模论争时期(90年代)
    1.3 多元化时期(2000至今)
第2章: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共时描述
    2.1 金庸作品接受研究
    2.2 作品及创作主体的研究
    2.3 人物分析研究
    2.4 其他研究
        2.4.1 思想内涵角度
        2.4.2 传统文化的角度
        2.4.3 创作方法、叙事学等角度
        2.4.4 文学史的角度
        2.4.5 比较文学、神话学角度
    2.5 对金庸及其创作研究的研究
第3章: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3.1 传统方式主导时期
    3.2 通俗文学的兴起
    3.3 文化研究的流行
    3.4 多元化的研究趋势
第4章: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历史审视
    4.1 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问题意识
    4.2 金庸及其作品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4.3 金庸及其作品研究存在的问题
    4.4 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发展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3)中国大陆金庸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创作主体的研究
    第一节 生平热点的研究
    第二节 作家传记的研究
    第三节 生平研究的研究
第二章 作品本体的研究
    第一节 思想和主题的研究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研究
    第三节 叙事学角度的研究
    第四节 比较视野中的研究
    第五节 文学史构建角度的研究
    第六节 作品研究的研究
第三章 作品接受的研究
    第一节 激烈论争中的接受
    第二节 接受过程的研究
    第三节 “后金庸”问题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鹿鼎记》韦小宝语言艺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一) 金庸生平及其小说简介
    (二) 《鹿鼎记》研究概况
        1.《鹿鼎记》思想的特殊性
        2.《鹿鼎记》人物形象的特殊性
        3.《鹿鼎记》语言的特殊性
    (三) 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1.研究视角
        2.研究思路
二、韦小宝语言艺术探析
    (一) 语言的狂欢化特点
        1.方言和粗口语言体现出的语言狂欢化
        2.修辞方法所体现出的语言狂欢化
        3.戏谑语句体现语言的狂欢化
    (二) 语言的反侠特点
        1.解构英雄主义的反讽话语
        2.解构传统爱情观的反讽话语
三、韦小宝语言的借鉴与创新
    (一) 语言的借鉴
    (二) 语言的创新
        1.适应环境的语言
        (1) 人物语言适应场合
        (2) 人物语言适应对象
        2.讲义气的语言
四、结语
五、注释
六、参考文献
七、致谢

(5)金庸小说接受史研究 ——接受美学研究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接受理论简介
    第一节 接受美学简介
    第二节 关于接受史研究的说明
    第三节 接受史研究与金庸小说
    第四节 接受史研究对金庸小说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第二章 金庸小说的效果史研究
    第一节 效果史理论简介及金庸小说接受背景及文类分析
    第二节 金庸小说在边写作边发表过程中的效果史
    第三节 金庸小说出版成书后的效果史
    第四节 读者谈论金庸小说的效果史
第三章 金庸小说的阐释史(主要是大陆)研究
    第一节 阐释史理论简介
    第二节 港台的金庸小说阐释史研究
    第三节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第四节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五节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四章 金庸小说影响史研究兼论金庸小说何处去
    第一节 影响史理论简介
    第二节 对温瑞安的影响
    第三节 对黄易的影响
    第四节 对二十一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的影响
    第五节 对游戏软件脚本、电影电视剧本的影响
    第六节 对出版界的影响
结语 影响史小结兼论中国小说何处去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8)大陆金庸研究综述(1986-1999)(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陆金庸研究的几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1986—1990)
    二、深入阶段 (1991—1999)
二、大陆金庸研究的几个角度
一、思想内涵等角度
二、艺术形式、创作方法等角度
三、文化的角度
四、叙事学角度
五、创作思想、创作心理的角度
六、文学史的角度
七、其它角度
三、大陆金庸研究的不足与瞻望
一、拓展深化金庸的研究领域
二、更新金庸研究的理论方法
三、加强对负面效应的研究

四、阿Q与韦小宝——兼谈中国文化深层的另一种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庸及其作品研究初探[D]. 张佩. 海南大学, 2013(02)
  • [2]金庸小说中儒家思想的建构与解构[J]. 韩志湘.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10(01)
  • [3]中国大陆金庸研究述评[D]. 王雨. 郑州大学, 2009(S1)
  • [4]《鹿鼎记》韦小宝语言艺术探析[D]. 田梅林. 内蒙古大学, 2007(06)
  • [5]金庸小说接受史研究 ——接受美学研究个案[D]. 何菲. 四川大学, 2007(05)
  • [6]中国大陆金庸研究述评(1985~2003)[J]. 丁进.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5)
  • [7]中国大陆金庸研究论着目录[J]. 丁进. 文教资料, 2000(06)
  • [8]大陆金庸研究综述(1986-1999)[J]. 计红芳. 常熟高专学报, 2000(05)
  • [9]大陆金庸研究二十年[J]. 李爱华. 浙江学刊, 1999(02)
  • [10]渐入佳境的金庸学[J]. 黄伟林. 出版广角, 1997(01)

标签:;  ;  ;  ;  ;  

阿Q与魏小宝——兼论中国文化的又一深刻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