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旅游饭店星级标准出台

宁夏旅游饭店星级标准出台

一、宁夏旅游餐馆星级标准出台(论文文献综述)

任雨馨[1](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大理州南五里桥回族聚居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提出“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对南五里桥的发展实践进行阐述。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地区,农村地区多,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大理州南五里桥在近几年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高,南五里桥的乡村发展已经颇有成效;南五里桥党支部带领村民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因村制宜,发挥好民族地区的优势,促进了南五里桥的乡村振兴,实现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南五里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发展实践的调查研究,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等学科的多方面知识对其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当地在社会经济等方面中取得的成就,总结经验,提出自己的思考,同时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相关思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在在乡村振兴研究对象上有一定创新,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南五里桥,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少数民族聚居地,但是村内居民又以回族为主,在此背景下该村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建设发展模式。本文在在研究思路上有一定创新,本文对南五里桥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都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该村发展路径和路径通过思考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系统性的分析。最后,本文在内容上有一定创新,本文的相关调研材料详实、新颖,是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陆利军[2](2020)在《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空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至今,以国家森林公园为典型代表的森林公园大致实现了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营目的的林木生产空间到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消费空间的转变。2019年新修订的《森林法》规定,在符合公益林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公益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森林旅游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在林业产业规划发展政策的支持下,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森林公园在旅游消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森林旅游产业也逐渐成为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森林旅游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森林旅游研究工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及通信技术的不断更迭,网络信息流的集散对森林公园旅游目的地、运营企业,及旅游者的影响越发显着;而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理论与实践分析略显滞后,以点、线形态存在的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静态研究已很难满足当下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基本需求,多源信息融合正在推动,或者说倒逼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新的数据类型和研究方法上的更新发展,促使学者们对森林旅游的关注从对森林旅游资源这一旅游活动中客体要素的单一关注转向对旅游活动中人(地)互动双方要素的系统考察。在当前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以静态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不足的背景下,论文将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纳入“旅游流”研究范畴,以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网络信息流集散进行动态分析的方式,在“面”的层次上探讨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的时空特征、区域效应、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提出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的优化策略,拓展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论文严格按照“问题提出-理论探讨-实证分析-理论归纳-总结展望”的基本路径展开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研究,主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如下:(1)借助pearson相关指数、年际变化强度指数、季节集中指数和周内分布偏度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具有较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其一,近年来,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呈现出持续迅速增长态势,且随着智能通信技术的更迭,旅游者获取森林公园网络信息的路径正在从“PC端”向“移动端”转变;其二,旅游者对森林公园的网络关注呈现出明显的“单峰”特征和不明显的“双峰”特征;其三,周内PC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工作日高,双休日低”的基本特征,而移动指数则呈现出“工作日低,双休日高”的特征。(2)借助季节性集中指数、变异系数(CV)、赫芬达尔系数(H)、首位度(P)和地理集中指数(G)等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具有比较显着的空间差异特征。其一,除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四个省区之外,中国大陆地区大部分省区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均呈现出较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且省际差异比较稳定,波动甚微;其二,从季节性指数变化情况看,各区域的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均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差异,但是,这种季节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较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3)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整体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但省区间的溢出效应比较突出。首先,从整体层面看,网络信息流呈现出随机分布状态,没有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或分散的分布特征;其次,从分省层面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部省区在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网络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核心省区出现了较明显的向南移动的发展趋势。其中,以湖北、江西和福建等省区为中心的东南部省区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要远高于西北部省区;诸如湖南、江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区异军突起,影响力逐年攀升。(4)借助OLS回归模型、空间引力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研究发现,森林网络信息流集散的时间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舒适度、节假日安排和时空距离;空间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可达性水平、信息化建设水平、目的地接待能力、目的地吸引力、森林公园接待能力和森林公园资源禀赋等。其中,信息化建设水平、森林公园接待能力和交通可达性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集散起到主要作用;目的地接待能力、社会人口发展、森林公园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和目的地吸引力等因素起到次要作用。(5)借助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协调效率等计量模型,研究发现,其一,上一章节明确的各影响因素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有所不同;其二,由社会人口发展等因素构成的环境影响体系与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耦合协调度较好,系统间的发展较为同步;其三,省区间的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与环境影响体系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差异较大,且呈现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布局特征;其四,各省区森林公园的环境影响体系建设均滞后于网络信息流的发展。提高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作用效率势在必行。(6)借助fs QCA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各省区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借助的基础条件千差万别,其中,社会人口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可达性水平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是森林旅游资源禀赋以及森林旅游接待能力相对较弱省区网络信息流集散的关键影响因素;而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和森林旅游接待能力则是社会人口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弱省区网络信息流集散的关键影响因素。论文还据此提出,各省需要认真审视自身已经具备的基础条件,并根据对这些基础条件的系统认知,采用差异化的因果组合策略,促成各省区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能力的提高。总之,论文在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方式对“信息流”和“旅游流”相关理论建构与实践分析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将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研究纳入“流空间”理论分析框架,从“旅游流空间”分析视角出发进行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论文描述了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动态格局与空间网络;探索了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通过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协调效率分析探析了各关键影响因素与网络信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别提出了促进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聚散和提高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能力地最佳因果组合策略。论文无论是在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深度的延伸;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广度的拓展;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框架的完善;还是在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方法的丰富等方面,均作出了有益且有效的尝试。

高宏[3](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贾晓钰[4](2019)在《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全域化的趋势,逐渐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人民群众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旅游日益成为新时期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6年2月明确提出全域旅游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学者纷纷对全域旅游展开如火如荼的研究。可见,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黄金机遇期,全域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2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焦作作为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加快对焦作市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已成为焦作市委、市政府的主要任务。因此,本文对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焦作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从地理区位、资源利用、历史民俗、客源市场、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找出目前焦作市发展全域旅游面临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从空间、产业、服务、参与4个方面进行解决。(1)全空间方面,利用最邻近指数法对焦作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分析,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和不平衡指数对焦作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均衡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焦作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在整体呈现出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度低)的情况下,在各市县中的分布呈现一定的集中性,旅游景区在焦作市各区县内的分布不均衡。利用Arcgis软件对焦作市主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焦作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主要资源空间分布的研究分析,对焦作的整体旅游资源进行空间的布局优化分析。形成一个核心、两条发展带、三条发展廊道、五个旅游区的发展主线,以此来加快焦作市全域旅游的发展与建设。(2)全产业方面,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焦作市旅游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焦作市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关联度最小。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焦作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旅游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以“旅游+林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养生”、“旅游+体育”为主进行产业融合。(3)全服务方面,从旅游交通、公共服务、安全保障、游客权益、行政服务5个方面分析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4)全参与层面,制定全域旅游发展全参与的评价体系,从共建共享、旅游惠民、旅游扶贫3个方面分析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焦作市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从空间、产业、服务、参与4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在对全域旅游进行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焦作市全域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熊鑫[5](2019)在《欠发达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以江西省石城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域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势头下,不少地方展开了全域旅游发展探索之路,特别是2016年国家旅游局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之后,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推向高潮。对于依靠传统产业支撑的欠发达县域来说,发展全域旅游既有利于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又能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传统产业到现代服务产业的“弯道超车”。目前国内对欠发达地区全域旅游的发展研究相对欠缺,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全域旅游发展研究,可以进一步充实全域旅游理论内涵,对推动当前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石城县是江西母亲河赣江的源头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作为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设施落后、人才匮乏等多种不利因素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本文选取石城县为例,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链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等理论基础,实地走访调查石城县通天寨、九寨温泉、雍和文园等景区,访谈石城涉旅部门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收集实地调研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对旅游发展阶段、旅游产业链各节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欠发达地区发展全域旅游存在的对全域旅游概念认识不足、旅游资源底数不清、旅游发展路径不清晰、旅游市场化程度不高、品牌创建不明显、旅游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滞后、旅游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延伸程度不深、旅游专业人才匮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旅游监管疲软、全域化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分析欠发达地区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资源、政策、区位、后发四个层面对石城全域旅游发展相对优势做出归类,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分析了全域旅游发展动力,从决策路径、资源路径、产业路径、空间路径四个方面分析石城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提出了探索全域市场化管理体系、优化全域化旅游空间体系、培育全领域产业融合体系、打造全域化优质服务体系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欠发达地区解决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为同类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参考。

袁昭[6](2019)在《山东省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认为旅游业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就业人口、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产业。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高质量推进全域旅游能够有效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促进现代旅游业提档升级。近年来,无棣县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受地方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发挥情况,探析地方政府如何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进而提出优化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本文结构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明确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全域旅游、政府职能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干预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分析了无棣县全域旅游的发展优势、发展历程。第四章对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目标定位和履行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探讨了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六章通过比较国内外政府在发展全域旅游中的政府职能,得出启示。第七章提出了优化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作用的对策建议。第八章为结语部分。

张莞[7](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魏敬斌[8](2019)在《桂林市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全国如火如荼推进,作为国际旅游名城桂林市辖城区,雁山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2016年11月,雁山区被原国家旅游局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拉开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序幕。因此,在全面分析雁山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总结雁山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效,探索在新时期如何加快创建的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促进雁山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有积极意义。论文首先对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历程,全域旅游概念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政策与评定标准,以及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确定了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其次,在深入分析雁山区基本情况和旅游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第三,依据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发展定位,结合创建工作实际,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评定标准对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创建活动取得了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完善、旅游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综合社会效益开始显现、旅游设施与公共服务逐步完善、旅游品牌形象持续提升等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全域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需进一步理顺健全、支持保障政策不够到位、旅游公共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旅游供给体系还不够健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压力大、发展成果共享难、旅游整体形象不鲜明、同质化竞争激烈等方面的不足。第四,依据新时期国家全域旅游发展政策指引,结合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对策建议。最后,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得出了雁山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条件具备,在创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针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评定标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对策,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马国强[9](2019)在《中国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旅游产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变革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和稳定运行的坚实基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由要素驱动、资本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实现转换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重要的演进过程中,中国旅游产业也凸显出产业要素多元化和发展模式集聚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旅游要素投入围绕资源要素,从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主向物质、人力、技术、政策等多元要素投入转变;旅游产业发展围绕核心吸引物,经历了“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经济区—全域旅游”集聚发展的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旅游产业作为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产业,无论是从产业实践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迫切需要厘清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充分发挥旅游集聚的溢出效应、有效提高要素积累效率,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将“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延伸了旅游经济研究的内容;通过理论与文献的梳理,分析了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通过实证分析,丰富了旅游经济研究的理论、方法,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检验。本文以中国2001-2016年旅游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从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旅行社营业收入和星级饭店营业收入4个指标,全国、8个经济区和省域3个层面,旅行社和星级饭店2个行业,全面分析了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首先,采用一般统计描述的方法,从旅游经济整体、区域以及行业三个方面入手,对比分析了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现状和演变;同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总结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然后,分别采用区位商法、加权求和法和永续盘存法对我国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进行了测度,并从全国、区域和省三个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采用普通面板和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对要素积累、旅游要素积累对旅游经济增长、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之后,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通过模型估计、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过程,系统分析了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和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在以上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2001-2016年我国旅游经济增长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区域空间差异显着;旅游产业集聚趋势明显,省际差异逐年缩小,区域差异收敛;(2)旅游产业集聚显着促进了人力资本积累,而对旅游资源和物质资本积累的作用不明显,且表现出显着的区域差异;(3)旅游要素积累促进了本地旅游经济增长,同时也表现出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地区差异明显;(4)旅游产业集聚促进了本地旅游经济增长,同时也表现出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差异显着;(5)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旅游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动态互动关系,且区域差异显着。基于此,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优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政策,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2)优化旅游要素投入模式,提升旅游要素使用效率;(3)优化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快区域旅游经济合作。

刘鑫[10](2018)在《基于Airbnb平台的香格里拉市民宿行业RMP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在闲暇时光选择外出旅游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旅游的方式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也发生变化,从早期的跟团游、观光游,开始向体验游,休闲游等深度游方向发展,并且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看重程度也逐渐上升。随着深度游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把握旅游发展的趋势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相关配套服务行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传统标准化的住宿方式已经逐渐不能够满足游客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民宿开始在此背景之下逐渐发展起来。休闲旅游在国内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民宿行业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发展空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投资者投资经营民宿。民宿的产生盘活了闲置房屋,带动了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充满投资开发热情的民宿市场当中,不同地区的民宿行业发展状况各有不同,同时由于民宿行业的迅猛发展,对社会资源的挤压也给地区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为了更好地了解民宿行业的发展规律以及市场前景,本研究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及总结,民宿领域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对民宿概念的研究,对分析方法的应用,对民宿社会影响作用的研究,民宿发展现状及优秀经验的总结分析以及对于民宿的用户特征的分析研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宿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在民宿经营过程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Airbnb平台的研究领域包括对平台运营模式的研究,平台社会影响的研究,优化提升策略研究以及用户特征分析研究。对比国内与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国外的研究范围更广,层次更加深入,从平台的数据信息方面对平台进行立体的透视分析。RMP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层面,对理论的创新应用较少。基于以上对于相关研究领域总结和归纳,本研究针对香格里拉市地区的民宿行业,创新的运用RMP分析理论,对民宿行业的资源、市场以及产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且对全球知名的民宿平台Airbnb的发展理念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针对性的提出了香格里拉市民宿行业的优化发展策略。期望能够对香格里拉市地区的民宿行业的良好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从而使得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能够应用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民宿行业发展之中。对于香格里拉市的民宿行业发展优化策略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在资源优化方面,主要包括鼓励农户的民宿经营行为,促进社区旅游发展;适时调节民宿资源数量,配合旅游市场发展。在市场优化方面,主要包括提升定价的合理性,提高民宿的性价比;建立行业协会,辅导民宿产业健康发展。在产品优化方面,主要包括植根地方的特色文化,提升民宿文化内涵;提升民宿主的服务积极性,积极创造与游客之间的良好互动;增加地方特色活动的可参与性;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局限于自身的学术水平,调查的周期以及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在研究的方法,研究过程以及结果上还不够严谨,具体体现为对香格里拉市民宿业的现状分析不够充分,同时,在同民宿从业者以及游客的访谈调研过程之中,其主观思想及个人的好恶对于写作态度及写作的思路有一定的影响。样本的容量,访谈问题的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代表性,以便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市场真实情况。

二、宁夏旅游餐馆星级标准出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旅游餐馆星级标准出台(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大理州南五里桥回族聚居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重点难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综述
第一章 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及南五里桥发展现状
    一、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及其提出的背景
        (一)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
        (二)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五里桥村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现状
        (一)南五里桥历史沿革
        (二)南五里桥发展现状
第二章 “产业兴旺”奠定南五里桥振兴的物质基础
    一、南五里桥以产业发展为重点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三、餐饮住宿业的发展
    四、创建活动促进产业发展
        (一)“南五里桥文明集市”活动
        (二)“食品安全培训”活动
        (三)“厨师培训”活动
第三章 “生态宜居”提升南五里桥的人居环境水平
    一、南五里桥环保行动的背景
    二、南五里桥环保行动
        (一)环保行动的提出及实施效果
        (二)环保行动的具体措施
        (三)生态宜居稳步推进
第四章 “乡风文明”提升南五里桥的精神风貌
    一、南五里桥创建全国文明村目标制定
    二、南五里桥创建全国文明村工作部署
    三、南五里桥创建成全国文明村
        (一)“示范户”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二)丰富精彩的文化文艺生活
第五章 “治理有效”促进南五里桥创建平安村
    一、村党支部保障“治理有效”
    二、平安村建设主要任务
    三、平安村建设实施方案及成果
第六章 “生活富裕”提升南五里桥村民生活品质
    一、经济发展实现南五里桥村民生活富裕
    二、民族团结互助实现脱贫致富
    三、党员致富带动群众发展
第七章 南五里桥乡村振兴发展思考
    一、对南五里桥产业兴旺的思考
    二、对南五里桥生态宜居的思考
    三、对南五里桥乡风文明的思考
    四、对南五里桥治理有效的思考
    五、对南五里桥生活富裕的思考
    六、党支部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七、继续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八、继续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空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路线导图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3 研究述评
3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空特征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3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间特征
    3.4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空间特征
    3.5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空间自相关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空间结构与区域效应
    4.1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整体网络结构
    4.2 省区间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交互结构
    4.3 省区间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有效关联
    4.4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核心-边缘结构
    4.5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区域溢出效应
    4.6 本章小结
5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关键影响因素
    5.1 地理探测器分析法
    5.2 时间与气候因素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3 时间与空间距离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4 社会人口因素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5 经济发展水平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6 交通可达性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7 信息化建设水平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8 目的地接待能力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9 目的地吸引力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10 森林旅游接待能力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11 森林旅游资源禀赋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12 本章小结
6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作用机理
    6.1 研究方法
    6.2 网络信息流与各影响因素间耦合协调度与协调效率分析
    6.3 网络信息流与环境影响体系的耦合协调度协调效率分析
    6.4 网络信息流与环境影响体系耦合协调效率识别及划分
    6.5 本章小结
7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组合配置分析与优化策略
    7.1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组合配置分析
    7.2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优化策略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基础数据统计表
附录 (B)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校准后的模糊值
附录 (C)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能力校准后的模糊值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4)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全域旅游
        2.1.2 焦作现象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系统理论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3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旅游产业融合理论
3.焦作市旅游业的发展概述
    3.1 焦作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3.1.1 焦作市概述
        3.1.2 焦作旅游发展历程
    3.2 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条件
        3.2.1 地理区位条件
        3.2.2 资源利用条件
        3.2.3 历史民俗条件
        3.2.4 客源市场条件
        3.2.5 产业发展条件
        3.2.6 基础设施条件
        3.2.7 政策支持条件
4.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4.1 旅游产品趋于同质化
        4.1.1 产品层次低
        4.1.2 市场供求不对称
    4.2 核心旅游资源缺乏整合
        4.2.1 资源分布不均
        4.2.2 资源吸引力低
    4.3 旅游产业融合明显不足
        4.3.1 融合方式略少
        4.3.2 产业规模较小
    4.4 旅游空间格局尚待优化
        4.4.1 南北景区距离远
        4.4.2 中心景区数量少
    4.5 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4.5.1 基础设施不健全
        4.5.2 游客安全不到位
    4.6 旅游共建共享尚待实现
        4.6.1 居民参与度低
        4.6.2 政府监管不到位
5.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层面路径分析
    5.1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和均衡性分析
        5.1.1 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5.1.2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均衡性
    5.2 旅游资源空间布局
        5.2.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5.2.2 旅游资源分布概况
    5.3 旅游空间布局的重构
        5.3.1 一核
        5.3.2 两带
        5.3.3 三廊
        5.3.4 五区
6.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产业层面路径分析
    6.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6.1.1 灰色关联因素
        6.1.2 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
        6.1.3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步骤
    6.2 焦作旅游业与三大产业关联度分析
        6.2.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6.2.2 旅游业与三大产业关联度分析
        6.2.3 计算结果分析
    6.3 旅游业与三大产业融合路径
        6.3.1 旅游+林业:森林生态旅游
        6.3.2 旅游+工业:工业废弃地生态旅游
        6.3.3 旅游+文化:文化创意非遗旅游
        6.3.4 旅游+体育:太极拳体育旅游
        6.3.5 旅游+养生:中医药健康旅游
7.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服务层面路径分析
    7.1 健全旅游交通网络体系
        7.1.1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7.1.2 建设游客集散中心
        7.1.3 提升餐饮住宿服务
        7.1.4 升级改造旅游厕所
    7.2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7.2.1 完善信息化旅游服务
        7.2.2 加快智慧旅游建设
        7.2.3 升级信息咨询中心
        7.2.4 完善旅游标识建设
    7.3 提高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7.3.1 强化安全预警系统
        7.3.2 编制安全救援预案
        7.3.3 提高安全保险意识
        7.3.4 完善安全法制法规
        7.3.5 加大旅游安全控制
    7.4 建立游客权益保护系统
        7.4.1 提供相应便民服务
        7.4.2 积极维护游客权益
        7.4.3 及时处理游客投诉
    7.5 健全旅游行政服务建设
        7.5.1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7.5.2 加强部门之间协作
        7.5.3 丰富服务供给主体
        7.5.4 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8.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参与层面路径分析
    8.1 旅游共建共享的建设
        8.1.1 创新旅游发展战略,打造知名旅游胜地
        8.1.2 完善旅游发展机制,优化旅游管理输出
        8.1.3 配合相关研究机构,制定旅游共建政策
        8.1.4 加快建设法律法规,提供共享共建支持
        8.1.5 积极引导各方人员,促进共建机制发展
    8.2 旅游惠民政策的建设
        8.2.1 加强公益活动建设,切实保障居民利益
        8.2.2 拓展旅游惠民方式,落实旅游惠民政策
        8.2.3 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8.2.4 创新共享分配制度,促进各方利益和谐
    8.3 旅游扶贫的建设
        8.3.1 旅游扶贫的现状
        8.3.2 旅游扶贫的原则
        8.3.3 旅游扶贫的模式
        8.3.4 旅游扶贫的路径
        8.3.5 旅游扶贫的保障
9.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欠发达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以江西省石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域旅游提出的背景
        1.1.2 全域旅游政策背景
        1.1.3 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全域旅游的概念
    2.2 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2.3 比较优势理论
        2.3.1 比较优势理论内涵
        2.3.2 欠发达地区发展全域旅游比较优势
    2.4 产业链理论
        2.4.1 产业链理论概念
        2.4.2 旅游产业链理论
    2.5 产业集群理论
        2.5.1 产业集群概念
        2.5.2 旅游产业集群概念
3 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
    3.1 石城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2 石城县旅游发展概况
        3.2.1 石城旅游发展阶段分析
        3.2.2 石城县旅游产业链各节点现状分析
    3.3 石城县发展全域旅游存在的问题
        3.3.1 欠发达地区发展全域旅游共性问题分析
        3.3.2 石城县发展全域旅游存在的问题
4 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比较优势与路径选择
    4.1 石城县发展全域旅游比较优势分析
        4.1.1 资源比较优势
        4.1.2 政策比较优势
        4.1.3 区位比较优势
        4.1.4 后发比较优势
    4.2 石城县发展全域旅游动力机制分析
        4.2.1 供给动力
        4.2.2 需求动力
    4.3 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4.3.1 决策路径
        4.3.2 资源路径
        4.3.3 产业路径
        4.3.4 空间路径
5 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
    5.1 探索全域市场化管理体系
    5.2 优化全域化旅游空间体系
    5.3 培育全领域产业融合体系
    5.4 打造全域化优质服务体系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山东省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全域旅游
        2.1.2 政府职能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政府干预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3章 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概况
    3.1 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优势
        3.1.1 区位优势
        3.1.2 历史人文优势
        3.1.3 资源优势
    3.2 无棣县旅游业发展历程
        3.2.1 初始阶段:1978 年——2002年
        3.2.2 起步阶段:2003 年——2009年
        3.2.3 快速发展阶段:2010 年——2014年
        3.2.4 全域旅游发展阶段:2015 年——至今
第4章 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分析
    4.1 全域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定位
        4.1.1 政策和规划制定者
        4.1.2 公共服务提供者
        4.1.3 市场秩序规范者
        4.1.4 多方利益协调者
    4.2 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4.2.1 构建全域旅游机制
        4.2.2 推进全域旅游资源开发
        4.2.3 加强全域旅游公共服务建设
        4.2.4 加强全域旅游宣传推介
        4.2.5 强化全域旅游市场监管
第5章 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5.1 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5.1.1 全域旅游工作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5.1.2 旅游公共服务品质有待提高
        5.1.3 旅游市场监管存在漏洞
        5.1.4 多方利益协调不到位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政府职能错位,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清
        5.2.2 政府职能缺位,公共服务提供受制约,政府“失权”
        5.2.3 政府职能越位,管理主体单一,市场缺乏活力
第6章 国内外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借鉴
    6.1 山东省五莲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政府职能分析
    6.2 浙江省安吉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政府职能分析
    6.3 新加坡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政府职能分析
    6.4 启示
第7章 优化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全域旅游体制机制
        7.1.1 健全全域旅游工作机制
        7.1.2 科学合理编制全域旅游规划
        7.1.3 加大旅游业财政投入力度
        7.1.4 营造全民共同参与全域旅游的良好氛围
    7.2 推动全域旅游服务品质化
        7.2.1 推进旅游服务智能化
        7.2.2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7.2.3 提升旅游餐饮和住宿服务质量
        7.2.4 塑造全域旅游品牌形象
        7.2.5 打造全域旅游特色产品
        7.2.6 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7.3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7.3.1 建立健全旅游诚信体系
        7.3.2 强化部门联合监管
        7.3.3 强化旅游安全保障
        7.3.4 提升文明旅游水平
    7.4 注重协调多方利益
        7.4.1 保护游客权益
        7.4.2 提高当地居民利益
        7.4.3 重视生态环境效益
第8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8)桂林市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历程
    1.3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1.3.1 全域旅游
        1.3.2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政策与评定标准
        1.3.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5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第2章 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条件分析
    2.1 雁山区基本概况
        2.1.1 地理和人口概况
        2.1.2 区位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雁山区旅游发展概况
        2.2.1 旅游发展历程
        2.2.2 旅游资源
    2.3 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有利条件分析
        2.3.1 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2.3.2 示范区创建是桂林旅游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2.3.3 示范区创建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基础
        2.3.4 旅游企业参与示范区创建积极性高
        2.3.5 示范区创建拥有良好的环境资源条件
    2.4 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面临的不利因素分析
        2.4.1 地方经济发展滞后,政府资金投入支持较弱
        2.4.2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2.4.3 区域同质化产品多,创建特色彰显难度大
        2.4.4 小结
第3章 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践分析
    3.1 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战略
        3.1.1 区域总体发展定位
        3.1.2 区域旅游发展定位
        3.1.3 创建理念
        3.1.4 创建目标
    3.2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进展及成效分析
        3.2.1 创建活动分析
        3.2.2 创建预评估结果分析
        3.2.3 创建成效分析
        3.2.4 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新时期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对策
    4.1 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全域旅游治理能力
    4.2 加强政策保障,形成全域旅游工作合力
    4.3 提升公共服务,健全全域旅游基础功能
    4.4 加大旅游供给,推动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4.5 加强综合治理,提升全域旅游服务质量
    4.6 坚持绿色共享,促进全域旅游和谐普惠
    4.7 塑造品牌形象,实施全域旅游整体营销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旅游产业集聚
        1.2.2 旅游要素
        1.2.3 旅游经济区划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3.2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1.3.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集聚理论
        2.1.2 要素积累理论
        2.1.3 经济增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旅游要素积累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2.2.2 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要素积累的影响
        2.2.3 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
    3.1 旅游经济增长的整体状况
    3.2 旅游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及演变
        3.2.1 整体空间格局分析
        3.2.2 各区域空间格局分析
    3.3 旅游经济内部行业格局及演变
        3.3.1 行业选择和数据来源
        3.3.2 总体情况
        3.3.3 旅行社区域空间格局及演变
        3.3.4 星级饭店区域空间格局及演变
    3.4 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3.4.1 研究方法及模型
        3.4.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4.3 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的测度与分析
    4.1 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与分析
        4.1.1 产业集聚的测度
        4.1.2 旅游产业集聚的测度
        4.1.3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4.2 旅游要素积累的测度与分析
        4.2.1 旅游资源要素积累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4.2.2 旅游物质资本要素积累的测度与分析
        4.2.3 旅游人力资本要素积累的测度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1 旅游产业集聚对要素积累影响的实证分析
        5.1.1 研究方法
        5.1.2 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资源积累的效应分析
        5.1.3 旅游产业集聚对物质资本积累的效应分析
        5.1.4 旅游产业集聚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效应分析
    5.2 旅游要素积累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旅游要素积累对旅游总收入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
        5.2.3 旅游要素积累对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的空间效应
        5.2.4 旅游要素积累对旅行社营业收入增长的空间效应
        5.2.5 旅游要素积累对星级饭店营业收入增长的空间效应
    5.3 旅游产业集聚的旅游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研究方法
        5.3.2 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总收入增长的空间效应
        5.3.3 旅游产业集聚对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的空间效应
        5.3.4 旅游产业集聚对旅行社营业收入增长的空间效应
        5.3.5 旅游产业集聚对星级饭店营业收入增长的空间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分析
    6.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6.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6.1.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6.1.3 研究过程与模型设定
    6.2 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旅游总收入增长的动态关联分析
        6.2.1 基于全国层面的分析
        6.2.2 基于区域层面的分析
    6.3 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入境旅游收入增长动态关联分析
        6.3.1 基于全国层面的分析
        6.3.2 基于区域层面的分析
    6.4 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旅行社营业收入增长的动态关联分析
        6.4.1 基于全国层面的分析
        6.4.2 基于区域层面的分析
    6.5 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星级饭店营业收入增长动态关联分析
        6.5.1 基于全国层面的分析
        6.5.2 基于区域层面的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Airbnb平台的香格里拉市民宿行业RMP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层面
        二、实践层面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民宿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Airbnb的相关研究
        三、RMP理论相关研究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Airbnb平台综合分析
    第一节 Airbnb平台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
        二、成长过程
        三、波折阻碍
        四、未来展望
    第二节 Airbnb平台结构与功能分析
        一、平台结构分析
        二、平台功能分析
    第三节 Airbnb平台经验模式总结
        一、平台配套服务
        二、平台产品特色
        三、经营者特色
第三章 香格里拉市民宿行业RMP分析
    第一节 香格里拉市情况简介
    第二节 民宿行业R性分析
        一、香格里拉市住宿业资源分析
        二、香格里拉市民宿业资源分布情况
        三、潜在可开发农户资源分析
    第三节 民宿行业M性分析
        一、政策分析
        二、民宿需求问卷调查分析
        三、营销推广方式分析
    第四节 民宿行业P性分析
        一、经营管理方面
        二、文化内涵方面
        三、行业协会组织
第四章 民宿行业的商业运作优化策略
    第一节 资源优化
        一、鼓励农户民宿经营行为,促进社区旅游发展
        二、适时调整标准化酒店数量,配合旅游市场发展
    第二节 市场优化
        一、定价合理性,提高民宿性价比
        二、建立行业协会,辅导民宿产业健康发展
    第三节 产品优化
        一、植根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民宿文化内涵
        二、提升民宿主的服务积极性,积极创造与游客之间的良好互动
        三、增加地方特色活动的可参与性
        四、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不足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宁夏旅游餐馆星级标准出台(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大理州南五里桥回族聚居村发展研究[D]. 任雨馨. 大理大学, 2020(05)
  • [2]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空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D]. 陆利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3]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4]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研究[D]. 贾晓钰.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5)
  • [5]欠发达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以江西省石城县为例[D]. 熊鑫.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6]山东省无棣县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袁昭.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8]桂林市雁山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践研究[D]. 魏敬斌.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9]中国旅游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 马国强. 兰州大学, 2019(08)
  • [10]基于Airbnb平台的香格里拉市民宿行业RMP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D]. 刘鑫.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宁夏旅游饭店星级标准出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