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县级机构改革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县级机构改革发展研究报告

一、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县级机构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新[1](2020)在《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金融业尤其是零售金融业成长迅猛;同时,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对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在“资管新规”颁布和施行的背景下,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需要持续推陈出新、提升竞争力。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山西省“十三五”金融发展规划的宏观政策和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个人理财业务的盈利潜力日益突出。作为山西省银行业代表的JS银行应抓住时机,积极谋划布局,提高个人理财业务的战略地位,扩大业务条线,谋求业务转型。本文综合运用对比分析、模型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从银行营销的视角出发,对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展开研究。本文从概念和发展历程入手,首先分析了外部的宏观和行业环境,对内部环境则是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视角展开讨论分析;并使用SWOT模型分析了JS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战略,认为JS银行应采用“WO”扭转型战略。接下来本文探讨了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4P营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四个维度展开阐述。在产品策略方面,指出了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着产品研发薄弱和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在价格策略方面,指出JS银行理财业务依赖价格战以及存在价格战的非持续性和价格机制单一的问题;在渠道策略方面,分别指出了线下、线上渠道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在促销策略方面,指出了品牌建设、营销理念和客户关系维护存在不足之处。最后在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业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为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出品牌战略、人才建设、营销渠道、客户关系管理等多项完善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建议,以及人员组织、风控制度和科技创新三项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建议措施的可行性和营造良好适宜的内外部环境。资管新规的颁布以及大批互联网企业的涌入,使得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针对这新一轮行业洗牌,本文通过对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分析与研究,以及对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层次的分析和归纳总结,探寻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基于山西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晋商精神的独特文化传承,提出了符合JS银行的区域发展战略,为JS银行加强相关业务的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为JS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植根三晋、走向全国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对省内外同类银行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有助于城商行告别同质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

王毅[2](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认为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张庆华[3](2020)在《中国银行业网点分布、行业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银行是多区位企业,银行网点的分布代表着金融资源的配置及对银行业市场的抢占,其分布的差异,决定了区域间银行业结构的差异。区域银行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会影响区域经济稳定和发展质量。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方向。那么当前我国区域银行业发展呈现哪些特点?区域银行业结构呈现怎样的特征?区域银行业结构差异依赖和根植于哪些原因因素?如何有效推进不同区域银行业的发展?等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区域银行业机构网点数据,利用Arc GIS制图展示、多元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工具和方法,分析各类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区域银行业结构差异及影响因素,为区域银行业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将我国全部银行业机构分为大型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外资银行、政策型银行、其他银行机构8种类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为目前中国银行业体系中网点占比最高的一类银行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几类银行,从全国来看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相嵌套分布的特征较为明显,长江中下游流域省区所辖地市,山东省等地区大部分地市农村信社,几乎全部完成了向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村镇银行为一类新型银行业机构,各地网点规模相对均较小,但全国多数地市均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村镇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占比居第二位,其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区域地市拥有者控制性地位,此外西藏等地区大型商业银行占当地银行网点总数的比例和区位商也较高。邮政储蓄银行为全国拥有网点数量最多的银行,其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相似,多随人口分布,但有较强区域和个体特征。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其他银行机构集聚于少量中心城市、开放城市分布,政策型银行分布较为均衡。城市商业银行在浙江省和环渤海广大区域地市、高等级城市,集聚分布的特征较为明显,网点占比和区位商均较高。中国目前形成了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导的区域银行业体系。以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得到HHI和CR3值为表征的区域银行业结构多元化和集中度特征,用以表现区域银行业发展的竞争强度。研究发现区域银行业结构具有区域内相似和区域间差异明显的特征。中国多数地区银行业结构较为多元、集中度较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政治资源等优势明显的地区银行业结构总体更为多元、集中度更低。东部沿海区域地市银行业结构的多元化程度均较高;中部区域银行业结构的多元化程度呈现较为明显的中心外围及由东向西渐弱的过渡特征;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川西、甘南等地区银行业结构多元化程度均较低。银行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较低地区,多为区域经济环境相对闭塞,与外界经济互动频次相对较低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等地区,这些地区银行业结构往往较为单一。相比银行业结构多元化特征,中国更多的地区银行业结构集中度较高,个别中心城市由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发达,使得区域银行业集中度亦较高。我国中北部区域,云南、贵州、广西部分区域,江南地区等银行业集中度比较低;西部和部分边疆地区,大部分地市区域银行业集中度较高。江南地区作为我国最为富庶发达的地区,其银行业发展多元化程度强、集中度低;而较为闭塞相对落后的青藏高原区域,其银行业发展多元化程度弱、集中度很高。区域银行业结构多元化程度主要受城镇化率、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城市建成区面积等的影响,区域银行业结构集中程度主要受管辖县级行政单位数量、常住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建成区面积等的影响。区域银行业结构深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影响,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别是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东部经济活跃地区的银行业结构表现出根植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特征。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应进一步促进区域银行业结构多元化、降低集中度;继续推动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地区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的改革发展,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支撑;经济发达地区应进一步提升本地银行竞争力,强化银行业竞争,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技术创新等政策建议。

何松龄[4](2020)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文中认为相比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是明显滞后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在七十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以“暂行规定”、“指导意见”为载体的制度供给行为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能真正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塑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权安排。受此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离小”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长期混乱,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根源,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制度供给抑制问题。一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支农体系迫切需要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作为支撑;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地对这一迫切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与健全农村支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需失衡。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出发,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层结构为研究框架,系统解读“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存在何种问题,症结何在?”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的三重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沿着“产权——金融产权——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进路,本章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入企业产权理论与制度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提供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章认为现有研究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机械地解读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权”,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受制于此,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还有待研究的重新解答。第二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遵循“功能——结构”的范式,本章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层面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进行解构。本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的功能约束下,由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基于一定农村金融资源而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较之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功能、主体、客体以及模式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宏观维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指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形态;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则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则,反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率。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语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七十年的演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阐释其内在的深层逻辑与改革经验。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的演进模式以及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的三重逻辑。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历史逻辑根源。在演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以及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到导向的改革经验。第四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本章从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本章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呈现出结构性的国有资本垄断与产权目标营利化的异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控制、产权关系倒挂、产权约束机制失效。当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严重偏离了既定的制度供给目标,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的实现。第五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在前文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是农村金融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的共同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准确把握、缺乏统一的制度供给目标三者共同导致的制度供给抑制的长期积累。第六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以历史为视角,本章对域外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章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域外国家实践的历史经验,重视法律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性作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产权联结。第七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本章就如何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认为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层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树立优化配置、支农本位、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制化的基本路径,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推动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五个方面予以落实。

李娜[5](2020)在《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研究(1939-1948)》文中提出冀南银行从1939年10月15日成立到1948年4月合组成华北银行,一共存在将近9年时间。在这过程中,银行完成了统一货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活跃业务制度的事业,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行机制。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战时性。这是冀南银行运行机制最突出的特征,因为时代背景的特殊性,银行各项运行机制的制定及实施均受到战争的影响。其次是暂时性。冀南银行的运行机制是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补充的,并不是确定后便永久固定,它在冀南银行的不同历史时期均有调整。最后是政令性。即冀南银行的活动大多根据中央政府政令,综合市场现况进行布置。冀南银行从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客观规律,适时调整自身运行机制,完成了支持抗战经济、保护人民利益的历史使命,成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冀南银行的发展分为四个时间段,即冀南银行产生之前、建立初期、冀南银行与工商局合并、城市业务的开拓。首先在冀南银行建立之前,晋冀鲁豫根据地内已经存在有传统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在冀行建立地山西。所以冀南银行在成立后极大借鉴了传统金融业的优秀制度,尤其是票号的管理、用人、业务活动等。冀南银行之所以可以借鉴到传统金融制度,其一是因为它建立于山西境内,地理位置便利;其二是银行内部招纳了多位传统金融业的专家,他们在结合冀南银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与发展了冀南银行的各项运行制度。此外,上党银号在冀南银行成立前,充当了晋东南地区的革命金融机构,为人民与军队提供便利。随着冀南银行建立,上党银号纳入冀南银行中,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冀南银行筹建于1939年10月,自建立之日起就以货币为中心开始了一系列活动。冀钞发行时根据地内还流通着多种货币,它们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冀钞的流通,所以冀南银行先从整理杂钞入手肃清根据地内的货币。在肃清杂钞的同时,冀南银行积极开展货币斗争,同敌伪钞、伪联银券以及各项货币阴谋展开无声的斗争。与此同时,冀南银行决定对于法币实行保护政策,通过保护法币稳定根据地市场从而推动冀钞的发行。除进行货币任务外,冀南银行明确了机制内部管理制度与外部业务制度。对于机制管理问题,冀南银行确立了总分支三级制,明确隶属关系,同时制定了各科室工作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外部业务制度,冀行主要规定了银行的基本业务,以及物资与外汇管理业务的细则。冀南银行建立初期主要围绕统一货币、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与外部业务制度展开活动,服务根据地军民。1944年10月,冀南银行太行区行与晋冀鲁豫工商管理局合并办公,标志着行局机构的成立。当然,冀南银行与工商局的合并并非一帆风顺,合并磨合期间双方部门产生很多间隙,对此行局以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解决了此类问题。行局为更有效的展开生产合作,制定了合理的组织机构以及人事制度,通过完善运行机制帮助行局完成各项任务。在此时期,行局对管理制度与业务制度的安排是十分有序的:工商管理局主要通过管控进出口贸易、管理税收、缉私以及工厂商店来灵活完成工商管理任务。冀南银行则主要负责存贷汇、信用等基本业务,冀行的业务活动随时配合工商管理局的工作计划,二者协同合作。冀南银行与工商管理局合并办公是一个协同合作又各司其职的过程,即使双方最终分开办公,但经过这次合作,二者间的配合更加默契,他们共同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发挥出重要的作用。1946年初冀南银行总行迁往河北省邯郸市,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中来。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冀南银行开展了城市业务,并积极进行企业化改革,努力使各项工作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冀南银行在进行城市化改革的同时,对农村经济也保持高度关注,如帮助农村建立与发展了属于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信用合作社,这是冀南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帮扶与贡献。1948年4月,随着解放战争胜利局面的定型,冀南银行与晋察冀边区银行合组成华北银行,成为华北解放区的唯一金融机构,并与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确立固定的货币比值,统一货币流通,由此奠定了新中国金融事业的统一基调。1948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在此基础上成立,以冀南银行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银行结束他们短暂的历史使命,成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奠基者与建设者。纵观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变迁是其发展主题,也由此锻造了银行的三大特征。在运行机制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冀南银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为新中国金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彭大昇[6](2020)在《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大零售”战略研究 ——以JS银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内外部经营环境的深刻改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的盈利能力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公司业务由于业务模式成熟、同业竞争激烈、支柱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明显等原因,城商行越来越难以取得更大突破;而零售业务由于发展潜力巨大,成为近年来各家城商行研究、探索与实践的重点业务。特别是随着居民财富水平的不断提高,零售业务规模也持续扩大,城商行基于自身实际纷纷提出了零售战略转型的思路。其中,“大零售”理念被不断提出并被视为未来零售业务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实际上,“大零售”并非狭义的零售业务的集合,而是以客户为中心,整合银行现有资源,重新梳理后形成的一整套服务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零售业务,还包括其他相关业务,乃至与这些业务相关的支撑体系。本文选取JS银行为研究对象,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JS银行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内外部环境,从而引出JS银行进行零售战略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JS银行的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组合战略与主要的战略选项。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大零售”战略角度,提出了JS银行今后的战略规划与具体措施,旨在为JS银行做强做大、做出特色提供一些建议,并为其他同类型城商行进行战略规划提供有益助力。

陶正雄[7](2020)在《建设银行B分行发展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银行往往更愿意将金融服务提供给大企业、大机构,而小微企业、贫困人口处于很难被金融服务惠及的困境。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正是基于小微企业、贫困人口这个长期以来困境,是保障弱势群体金融权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是在联合国2005年发布的《普惠金融体系蓝皮书》上,它是指向有金融服务需求但是支付能力有限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服务对象报包括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居民等社会弱势群体。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并下达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其发展,各级政府以及金融机构也纷纷响应。在此背景下,建设银行B分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推进发展普惠金融事业,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卓有成效。在成绩的背后,目前普惠金融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笔者此次以建设银行B分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建设银行B分行目前发展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的现状、问题以及原因,并对如何更好地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目的是促进建设银行B分行又好又快地发展普惠金融事业,并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先后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的介绍,主要对普惠金融和小微企业的概念以及我国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近况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阐述了建设银行B分行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的背景、架构、方法以及成效。第四部分主要描述了研究对象目前在推进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信贷风险管控压力大、政府性担保公司代偿情况不佳、不敢贷现象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为笔者给予建设银行B分行在未来发展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的相关建议,分别为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强客户筛选、严格筛选拟合作的政府性担保公司以及创立新型金融服务平台。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论与启示,主要对全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以及得到的启示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翟准[8](2019)在《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逐渐告别依赖存贷差盈利的舒适地带,积极转型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在稳定现有收益的基础上,实现正向增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日益衰落,投资银行业务逐渐兴起,因此商业银行如何通过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增长弥补传统业务利润的下滑,近年来成为各个银行所关注的重点。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商业银行在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资金、机构网络和客户资源以及商业银行发展现有业务积累的业务经验等,但总体来说仍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对于历史悠久的交通银行来说,近年来不断拓展产品体系,投行业务开展已卓有成效,树立了民众认可的良好品牌形象,为整个银行的利润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众多的论文和报告已详细展示了交通银行的优势,本文中将主要立足于本人在公司中工作的经验,重点分析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近年来交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对整体收入的贡献度逐步上升,然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相对滞后。交通银行投行业务条线在组织架构、产品结构、业务流程及人才队伍建设中都存在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针对出现的问题,本文首先剖析交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外部深层原因,诸如组织架构不合理、激励制度尚不完善、投行业务人才匮乏、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金融监管和法律法规的限制等等;其次,本文分析了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几家表现良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成功经验。最后笔者在后文中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一是交通银行应充分利用优势,深化市场细分,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二是应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创新人才激励制度和内部审批制度,以弥补业务短板;三是应及时把握政策机遇,重点发展债券承销、绿色投行等业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四是应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从而降低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笔者期望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对交通银行及其他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同时在此抛砖引玉,为以后对于交通银行的实证研究和国内投行业务的理论研究做出自己的微薄贡献。

王玄璧[9](2019)在《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研究》文中指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联合国在2005年的《普惠金融体系蓝皮书》中提出的,是指以可以承受的成本向具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各阶层提供的金融服务。其重点服务对象为小微企业、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十几年来,普惠金融概念从提出到普遍实施,其影响力日增,积极作用日显,普惠金融的包容性融资有助于实现金融公平化,并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包容性融资获得金融服务,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广大小微企业来说,普惠金融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小微企业多年以来存在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使小微企业与大企业享有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全面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将“发展普惠金融”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截止目前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护普惠金融的发展,为普惠金融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正是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指引下,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积极落实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并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取得显着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具体实施和推进普惠金融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由此也导致了在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方面,以及依此开展和带动银行相关的业务方面,都没有能够很好地达到发展普惠金融的初衷。因此,本论文试图以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研究为题,全面分析当前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发掘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分析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对如何发展普惠金融及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目的是提高普惠金融在小微企业中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改善民生,增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山西地方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做出贡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以及选题的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阐明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本论文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主要就该论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普惠金融与小微企业概念、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三部分为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主要介绍了建行山西省分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以及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为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针对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五部分为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对策与建议。主要在前一章提出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与今后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解薇[10](2018)在《建行BX县支行县域金融服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由于县域金融机构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大多数县域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供给已经不足以满足县域客户的需求,并且,由于县域金融服务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使县域金融服务供需不平衡,进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建设银行县域金融服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足之处仍制约着其发展。本文以建行BX县支行的发展为出发点,试图对建行县域金融服务发展现状进行详细讨论和案例分析。利用查阅文献法、访谈法、SWOT分析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县域建设银行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明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综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县域银行发展战略、可借鉴的经验等,阐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第二部分是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的综述,主要介绍了县域经济,县域金融和县域银行机构的概念。并对本文主要运用的商业银行相关理论、农村金融理论、县域银行与县域经济关系等理论基础进行详解;第三部分介绍了BX县金融发展现状及建行BX县支行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建设银行BX县支行金融服务进行SWOT评价,对其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es劣势)、O(Opportunities机会)、T(Threats威胁)进行问题成因剖析;第五部分提出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角度对建行县域金融服务提出发展策略;最后,在文章的最后,依托本文的框架,结合自身的工作情况,对建行BX县支行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总结。

二、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县级机构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县级机构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4P营销理论
        二、生命周期理论
        三、CRM(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四、投资组合理论
第三章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分析
    第一节 JS银行概况
    第二节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一、JS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简介
        二、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营销现状
    第三节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二、行业环境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四节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一、产品视角
        二、价格视角
        三、渠道视角
        四、促销视角
    第五节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SWOT战略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二、劣势(Weakness)
        三、机会(Opportunity)
        四、威胁(Threat)
        五、SWOT矩阵分析
        六、战略选择
第四章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研发薄弱
        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第二节 价格策略存在的问题
        一、理财产品依赖价格战
        二、理财产品价格战不可持续
        三、价格机制单一
    第三节 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
        一、线下营销渠道建设不健全
        二、线上营销渠道推广力度不够
    第四节 促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建设不足
        二、营销理念落后
        三、客户关系维护工作不到位
第五章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第一节 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启示
        一、国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经验
        二、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经验
        三、国内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经验带来的启示
    第二节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改进建议
        一、产品策略改进建议
        二、价格策略改进建议
        三、渠道策略改进建议
        四、促销策略改进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3)中国银行业网点分布、行业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银行机构网点的空间分布
        1.2.2 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1.2.3 银行业结构影响因素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数据与方法
        1.3.1 研究数据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不同类型银行机构的空间分布
    2.1 大型商业银行空间分布
    2.2 邮政储蓄银行空间分布
    2.3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空间分布
    2.4 城市商业银行空间分布
    2.5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空间分布
    2.6 外资银行空间分布
    2.7 政策型银行空间分布
    2.8 其他银行机构空间分布
3 区域银行业结构分析
    3.1 中国银行业结构总体特征
    3.2 区域主导银行类型分析
    3.3 区域银行业结构多元化分析
    3.4 区域银行业结构集中度分析
4 区域银行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1 理论分析
    4.2 影响因素选取
    4.3 数据和散点图拟合分析
    4.4 多元回归分析
    4.5 地理探测器分析
        4.5.1 影响因素数据处理
        4.5.2 结果分析
    4.6 影响因素分析总结
5 研究总结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的创新点
    5.4 研究的不足
附录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产权:一个比较视角的认知
        二、金融产权:产权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三、金融机构产权: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亟待深入的关键领域
    第二节 理论借鉴
        一、企业产权理论
        二、制度金融理论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与本相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本相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特征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语境
        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的农村信用转型
        二、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落后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逻辑
        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的演进模式
        三、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经验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基本成效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三、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表现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制度成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缺位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错位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越位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异化的深层机理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法制缺失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供需失衡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目标冲突
第六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四、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巴西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节 域外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一、重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二、坚持合作制的基础性地位
        三、重视国家的扶持性作用
        四、优化机构间的产权联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指引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五、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
        一、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
        二、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
        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
        四、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五、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研究(1939-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解析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追根: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的源起
    第一节 传统金融管理机制之传承
        一、传统金融业概述
        二、以票号为中心的金融机制传承
        三、冀南银行中的传统金融专家
    第二节 从上党“银号”到冀南“银行”
        一、上党银号的建立
        二、冀南银行的诞生
        三、冀南银行选址问题
    小结
第二章 承袭:因时而变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从冀钞发行看银行的运行
        一、从处理杂钞看银行的机制运作
        二、从伪钞问题看银行的机制运作
        三、从对待法币看银行的机制运作
    第二节 从内部管理看银行的运行
        一、银行机构设置
        二、科室工作管理
        三、内部财务管理
    第三节 从外部业务看银行的运行
        一、存贷汇业务
        二、物资管理业务
        三、外汇管理业务
    小结
第三章 发展:与工商局合并后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行、局合并办公
        一、晋冀鲁豫工商管理局之成立
        二、冀南银行与工商局之业务关系
        三、行局合并之原委
    第二节 合并后的管理制度
        一、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二、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
        三、其他工商管理制度
    第三节 合并后的业务制度
        一、工作重心的变化
        二、基本业务的更新
        三、物资管理的稳定
    小结
第四章 成熟:工作重点转向城市后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农村业务机制的继续运作
        一、冀南银行信用合作事业的发轫
        二、冀南银行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
        三、冀南银行信用合作事业的成熟
    第二节 城市业务管理机制的转变
        一、新的人事机构的诞生
        二、企业化管理制度的出台
        三、新业务拓展与机制更新
    第三节 从冀南银行到中国人民银行
        一、华北解放区货币管理的统一
        二、华北银行建立下的运行机制
        三、中国人民银行运行机制的初建
    小结
结语
    一、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的变迁
    二、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的特征
    三、中国共产党在冀南银行运行机制中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大零售”战略研究 ——以JS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战略管理理论
        2.1.2 波特五力模型
        2.1.3 SWOT分析法
        2.1.4 零售业务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S银行发展情况与不足
    3.1 JS银行发展情况
    3.2 JS银行在同业中的位置与存在的差距
        3.2.1 资产规模及结构
        3.2.2 存款规模及结构
        3.2.3 盈利能力
        3.2.4 资产质量
        3.2.5 综合分析
    3.3 JS银行与相近城商行的对比
        3.3.1 资产负债情况
        3.3.2 盈利能力
        3.3.3 资产质量
        3.3.4 资本管理
        3.3.5 公司治理
        3.3.6 网点布局
        3.3.7 业务创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JS银行“大零售”战略转型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经济环境
        4.1.2 金融环境
        4.1.3 监管环境
    4.2 行业环境分析——基于波特五力模型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2.3 替代品的威胁
        4.2.4 新进入者的威胁
        4.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4.3 内部环境分析
        4.3.1 业务能力
        4.3.2 管理能力
    4.4 SWOT分析
        4.4.1 JS银行SWOT分析
        4.4.2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组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JS银行“大零售”战略
    5.1 战略目标
    5.2 实施机制
    5.3 业务模式
    5.4 保障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建设银行B分行发展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相关概念与发展近况
    第一节 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的概念与特征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与特征
        二、小微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三、传统小微企业贷款与小微企业普惠金融贷款的区别
    第二节 银行发展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的原由
        一、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完善
        二、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发展条件成熟
    第三节 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近况
        一、信贷支持力度增加
        二、融资成本降低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四、服务流程便利化
第二章 建设银行B分行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的现状
    第一节 建设银行B分行推进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的背景
    第二节 建设银行B分行普惠金融业务的架构
        一、建设银行B分行普惠金融业务的管理架构
        二、建设银行B分行普惠金融信贷业务的审批架构
    第三节 建设银行B分行发展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的方法
        一、产品创新助力推进
        二、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三、联动营销协同推进
    第四节 建设银行B分行目前取得的成效
        一、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量增加明显
        二、小微企业信贷发展速度显着提升
        三、积极宣传普惠金融社会效益明显
第三章 建设银行B分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控压力较大
        二、政府性担保公司代偿情况不佳
        三、不敢贷现象仍然存在
    第二节 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小微企业自身素质较弱
        二、政府性担保公司自身经营困难
        三、银企信息不对称
第四章 建设银行B分行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的建议
    第一节 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一、持续推进发展产品创新
        二、持续推进发展科技金融
    第二节 加强客户筛选
        一、优先选择具有核心优势的小微企业
        二、优先选择经营稳定管理规范的小微企业
    第三节 严格筛选拟合作的政府性担保公司
        一、拟定准入的原则
        二、创新设计政府性担保公司评分卡
    第四节 创立新型金融服务平台
        一、创新提出CNPAT金融服务平台
        二、CNPAT金融服务平台的模式与体系
        三、CNPAT金融服务平台的意义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8)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本文的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基本概念
        2.1.1 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联系与区别
        2.1.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界定
        2.1.3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类型
        2.1.4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SWOT分析理论
        2.2.2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2.2.3 范围经济理论
3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现状及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现状
        3.1.1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产品和收入贡献
        3.1.2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竞争格局
    3.2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概况
        3.2.1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组织结构及职责
        3.2.2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历程
        3.2.3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范围
    3.3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3.3.1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区域情况
        3.3.2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分部情况
        3.3.3 国内十大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比较
        3.3.4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系统内比较
    3.4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影响因素
        3.4.1 宏观影响因素
        3.4.2 微观影响因素
4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交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4.1.1 产品结构、业务种类相对单一
        4.1.2 投资银行业务产品运营模式相对落后
        4.1.3 投资银行业务流程繁琐
        4.1.4 投资银行项目管理不够精细
    4.2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
        4.2.1 宏观环境的制约
        4.2.2 金融监管的制约
        4.2.3 法律制度的限制
    4.3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
        4.3.1 现行组织结构的制约
        4.3.2 投资银行业务激励制度不完善
        4.3.3 投资银行业务人才匮乏
        4.3.4 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5 国内其他主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思路与启示
    5.1 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思路
        5.1.1 兴业银行:“大投行”业务
        5.1.2 招商银行:深化市场细分
        5.1.3 工商银行:加速转型突破
        5.1.4 中信银行:不断盘活企业存量资产
        5.1.5 建设银行:推动投行业务“五化”
        5.1.6 农业银行:破局补短板
    5.2 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启示
        5.2.1 部署发展战略,推动业务联动
        5.2.2 调整业务定位,优化业务流程
        5.2.3 构建风管体系,扩展盈利空间
        5.2.4 健全人才队伍,完善激励机制
6 交通银行优化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6.1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SWOT分析
        6.1.1 交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
        6.1.2 交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劣势
        6.1.3 交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机会
        6.1.4 交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威胁
        6.1.5 分析小结
    6.2 交通银行优化投资银行业务对策建议
        6.2.1 充分发挥优势,深化市场细分
        6.2.2 推进制度创新,弥补业务短板
        6.2.3 把握政策机遇,提高服务能力
        6.2.4 完善风控体系,降低运营风险
7 结论与展望
    7.1 交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投行业务服务能力
    7.2 交通银行应建立适合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制度体系
    7.3 从资金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转变是交通银行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背景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普惠金融的概念
        2.1.2 小微企业的概念
        2.1.3 普惠金融与小微企业的关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金融创新理论
        2.2.2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3 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
    3.1 建行山西省分行开展普惠金融及服务小微企业的背景
        3.1.1 建行山西省分行开展普惠金融的背景
        3.1.2 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背景
    3.2 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组织架构
    3.3 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模式与做法
    3.4 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成效
4 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普惠金融提供的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4.1.2 普惠金融服务与小微企业的需求常常供需错位
        4.1.3 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缓慢
        4.1.4 风险把控能力不足
        4.1.5 小微企业同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存在障碍
    4.2 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
        4.2.2 供需偏差导致普惠金融服务与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错位
        4.2.3 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消费者认知不足
        4.2.4 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顾虑较多,内生动力不足
        4.2.5 对小微企业管理粗放,导致风险把控能力不足
        4.2.6 小微企业自身条件不足,与银行业务合作存在障碍
5 建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建议
    5.1 加快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促进金融服务的多样化
    5.2 树立普惠金融新理念,提高对普惠金融的认知水平
    5.3 大力发展小微金融机构,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
    5.4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管控金融风险
    5.5 加大对普惠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5.6 启动快速贷款业务,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5.7 大力发展金融科技,重点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5.8 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保障作用,优化普惠金融生态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10)建行BX县支行县域金融服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县域经济
        2.1.2 县域金融
        2.1.3 县域银行机构
        2.1.4 县域金融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商业银行相关理论
        2.2.2 农村金融理论
        2.2.3 县域银行与县域经济关系理论
第三章 建行BX县支行县域金融服务现状
    3.1 BX县金融发展现状
    3.2 建行BX县支行金融服务现状
第四章 建行BX县支行县域金融服务SWOT分析
    4.1 SWOT分析法简析
    4.2 内部优势分析——S
        4.2.1 良好的客户基础
        4.2.2 特色县域金融服务
    4.3 内部劣势分析——W
        4.3.1 现有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县域金融需求
        4.3.2 县域网点人力资源匮乏
    4.4 外部机会分析——O
        4.4.1 农村金融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
        4.4.2 国家大力支持“三农”发展
        4.4.3 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需要
        4.4.4 优化农村金融监管环境的需要
    4.5 外部威胁分析——T
        4.5.1 金融监管存在问题
        4.5.2 其他县域金融服务供给主体的同业竞争
    4.6 小结
第五章 建行BX县支行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建议
    5.1 宏观层面
        5.1.1 加强对相关金融扶持政策的贯彻执行
        5.1.2 多方合作,健全县域农村信贷担保及保障体系建设
        5.1.3 健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县级金融体系
        5.1.4 加强县域金融监管
    5.2 微观层面
        5.2.1 明确市场定位完善金融服务
        5.2.2 加快县域网点转型发展
        5.2.3 积极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工作
        5.2.4 获取人力资源的支持
        5.2.5 加强对县域银行品牌的塑造与建立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县级机构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 张洪新.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2]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3]中国银行业网点分布、行业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庆华. 河南大学, 2020(08)
  • [4]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D]. 何松龄.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5]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研究(1939-1948)[D]. 李娜. 山西大学, 2020(01)
  • [6]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大零售”战略研究 ——以JS银行为例[D]. 彭大昇. 山西大学, 2020(01)
  • [7]建设银行B分行发展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问题研究[D]. 陶正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D]. 翟准. 扬州大学, 2019(01)
  • [9]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研究[D]. 王玄璧.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10]建行BX县支行县域金融服务发展策略研究[D]. 解薇.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县级机构改革发展研究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