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线圈的实验研究

继电保护线圈的实验研究

一、关于保护继电器线圈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纲[1](2019)在《密封电磁继电器内部气氛控制工艺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密封电磁继电器是电子系统控制的关键模块,内部气氛是影响其可靠性与长期寿命的关键因素,由于电气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国家重大装备应用时对密封电磁继电器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继电器内部气氛控制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要求水汽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还增加了对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气氛含量的要求。密封电磁继电器生产密封工艺是将一定含量的惰性保护气体充入内部,再通过不同的焊接方式保证密封性能维持内部的气氛,以保证继电器触点的可靠性和质量。不同的气体种类会使继电器触点在开断时候产生的电弧会有较大区别。在不同的气氛条件下,继电器的寿命也会不同,内部气氛控制是决定密封继电器的寿命的关键。为了提高继电器使用可靠性,满足重点型号用的产品需求,本文开展了密封电磁继电器内部气氛控制研究,得到了适合作者所在单位生产用的控制四种气氛含量的技术方案,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电磁继电器非金属材料部件受热挥发出有机气氛导致内部气氛超差问题,完成了零部件烘烤释气控制技术研究。通过对真空烘烤的关键参数真空度、烘烤时间和温度进行了逐一分析验证,获得最优组合,以达到有效释气的目的。研究表明适当增加烘烤温度、提高真空度、延长烘烤时间,可以加强继电器内部材料特别是线圈内部所吸附杂质气体的排出,减少继电器使用过程中材料的释气,防止内部气氛含量超差。2.针对电磁继电器内部材料粘附多余物污染问题,完成了零部件清洗技术研究,通过优化继电器清洗装配过程,采用自动清洗设备代替人工清洗,可以消除人工清洗质量分散性影响,确保清洗质量的一致性。研究表明使用一定频率、功率、时间对继电器零部件进行超声清洗可以有效去除继电器内部粘附的10μm以上的微细颗粒,减少继电器内部污染物的残留,确保了内部零组件的洁净度。3.针对内部气氛含量的控制要求,完成了混合气体配比技术研究,通过干燥保护气体与潮气混合的方法,实现制成不同含量的气氛值,可满足不同气氛含量值的生产要求;针对封装设备洁净度不足问题,通过封装设备密封性的升级,实现了水汽、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气氛的实时监控,显着提升封装设备内部气体洁净度的控制。4.基于本文上述研究结果,完成了A型和B型继电器的生产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水汽含量满足(200-3000)ppm,氧气满足≤1000ppm,氢气满足≤1000ppm,二氧化碳满足≤5000ppm,满足技术指标要求。

王玉峰[2](2007)在《变电站瞬态电磁环境及微机保护系统EMC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力系统中,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具有上升时间和持续时间短、幅值和重复频率高等特点,其对微机保护装置的干扰长期以来难以克服。我国微机保护装置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抑制的工程实践上,对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形成、耦合和作用机理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电磁兼容三要素,研究电力系统中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形成机理和耦合机理以及通过试验研究微机保护装置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措施。在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形成机理方面首先研究了开关操作时形成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过程。然后,在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软件ATP中建立隔离开关电弧重燃和熄灭的模型,仿真电力系统一次回路中隔离开关切感性负载和容性负载时引起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进而分析了采取MO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保护、RC保护和相控开关技术等主动防护措施抑制一次回路中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效果。在二次回路中通过试验研究发现了出口继电器线圈上耦合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对微机保护装置的直流电源的影响,进而建立了出口继电器瞬变电路模型。在电磁场有限元仿真软件ANSOFT中,通过仿真研究还得出可减弱出口继电器触点产生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耦合到线圈的电磁屏蔽措施。在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耦合机理方面分析了一次回路中形成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耦合到微机保护装置的主要途径,并制定具体的电磁隔离措施:1)在ANSOFT中建立开关柜模型,通过仿真研究如何减弱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引起的瞬态电磁场在微机保护装置的外壳上感应出的干扰电压和干扰电流。2)提出应选择转移阻抗小的二次电缆与微机保护装置相连,并且采取多层屏蔽,用增大屏蔽层阻抗的方法减小耦合到屏蔽层的电流。3)在EMPT-ATP中建立电力互感器的电磁单元模型,仿真研究抑制电快速瞬变脉冲群通过电磁式电力互感器从一次回路耦合到二次侧微机保护装置的措施。目前电磁干扰源的量化分析和耦合途径的建模分析研究还不够成熟,本文提出一种应用数据挖掘技术预测与分析变电站中瞬态电磁环境的算法。根据数据挖掘算法生成的评估模型,可以制定电磁干扰抑制策略,改善变电站中的电磁环境。并且依据预测结果,采取空间隔离措施将微机保护装置安装在电磁干扰比较小的位置。在微机保护装置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能力的研究方面,首先分析了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微机保护装置使其出现逻辑混乱、显示不正常、程序跑飞、甚至误动等故障的原因。然后,通过给微机保护装置的外部端口进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提出并验证了改进的分布式电源、串联铁氧体磁珠、电磁干扰滤波器和并联瞬态抑制二极管等措施。最后,通过使用本文研制的高压重频脉冲电源和组合波发生器,对电站真空度在线监测系统进行电磁抗扰度试验,研究提高其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和浪涌的能力。目前,国内生产电磁抗扰度试验用信号发生器的厂家不多,主要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本文按照国际标准IEC61000-4-4和国家标准GB/T17626.4的要求,设计并研制了一台以开关电源作高压直流电源,以氢闸流管作主电路开关价格低廉的高压重频脉冲电源样机。按照国际标准IEC61000-4-5和国家标准GB/T17626.5的要求,还设计和研制了一台以三电极场畸变开关作主电路开关的成本低廉的组合波发生器样机。测量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高压重频脉冲电源和组合波发生器输出的电磁干扰信号可用于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和浪涌抗扰度试验。

张郑滨[3](2020)在《汽车继电器的发热及散热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继电器作为汽车电气系统的开关电器,多用于汽车电气系统中的控制、保护、转换以及调节,是汽车电气系统二次回路的重要零件之一。汽车运行的安全性受汽车继电器运行的可靠性的影响,而汽车继电器的可靠性又受其发热与散热的热特性约束。此外,随着混合动力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汽车电气系统中对汽车继电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需要汽车继电器向小型化与高负载化方向发展,从而对汽车继电器的热场设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苛刻。因此搭建合理可行的数值仿真模型对汽车继电器的热特性进行研究与分析,以辅助产品的热场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以厦门宏发汽车电子公司生产的某型汽车继电器为研究对象,搭建汽车继电器的电-热-流多物理场迭代耦合仿真模型并对继电器的发热与散热特性进行研究与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运用数值分析软件与电器学、数值传热学及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并考虑继电器的实际发热与散热过程、触点接触电阻、继电器外接导线等影响,搭建汽车继电器的电-热-流多物理场迭代耦合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与分析继电器在负载电流分别为10A、20A、30A以及环境温度分别为30℃、85℃、125℃等9种工况下的电流场、温度场及气流场。根据机电继电器温升试验要求对该型汽车继电器进行温升试验,利用电阻法、热电偶传感器和热成像仪,分别测量线圈、动/静引脚测量点、外壳表面的温升情况。通过比较实测与仿真的数据,仿真的误差在-7.56%~8.86%之间,表明了所搭建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可为相关继电器产品,特别是大负载继电器的热场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其次,通过建立电-热-流顺序耦合模型以及固体热力学有限元模型,利用相应的温升试验作为比较基准,与电-热-流迭代耦合模型在相同工况条件下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所搭建的电-热-流迭代耦合模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通过比较可知,在高负载或高温工况下,如果采用不考虑导体不均匀温度数值对负载回路发热功率影响的电-热-流顺序耦合模型,将出现温度仿真数值远小于实际值的情况。此外,如果采用不考虑继电器内部有限空间的空气热传导以及外部大空间的空气对流换热对继电器外壳表面温度分布影响的固体热力学有限元模型,将导致外壳表面的温度分布的仿真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再次,利用所建立的电-热-流迭代耦合数值仿真模型,分析负载电流、环境温度以及塑料材料这三个因素对汽车继电器的温度场的影响,并将仿真结论作为汽车继电器的产品工况设定及塑料材料的选用的参考依据。最后,根据该型汽车继电器在加速耐久性试验中出现的热失效现象进行仿真分析,对热失效点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优化方案制作改良样品。通过与常规样品进行平行温升试验比较,改进样品的热失效点温升平均下降了 5.83K,验证了该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杨文英[4](2009)在《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电磁敏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继电器具有灵敏度高、功耗低、体积小、质量轻、转换深度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装备以及工业控制等领域,是电力电子、通讯信息、遥控检测系统中的重要元器件。而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则是将两组或多组独立的继电器结构密封在同一壳体内以完成特定功能,其电磁兼容性问题的研究是保证系统可靠性的关键。以往针对电磁继电器的电磁兼容分析多采用试验方法,缺少理论模型,且常把电磁继电器作为干扰源进行分析,而对其本身抗电磁干扰性能的研究工作很少。目前国军标亦未对电磁继电器的电磁兼容性提出要求,这为武器系统中由继电器引发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埋下隐患。此外,继电器生产厂家产品手册上也未明确给出电磁兼容指标。因此,本文以某型号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为例,研究其内部两继电器之间的电磁干扰问题,及其受到外部磁场和传导干扰情况下的理论建模问题,并定量分析各种干扰对继电器功能模块的影响。首先,本文建立了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动态特性数学模型,针对功能模块三种典型内部结构和不同工作状态,从吸合力矩、吸合时间,以及串扰磁场对另一衔铁产生的干扰力矩三个方面,定量分析给出了两继电器之间的电磁干扰情况,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出了基于等效磁路法的继电器功能模块内部干扰快速分析方法。该方法能有效给出两继电器之间的干扰力矩,且较有限元法省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然后,针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受外部磁场干扰的问题,提出了外部磁场干扰下的继电器电磁系统建模和分析方法,确定了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受磁场干扰的最敏感方向,并研究了该敏感方向上恒定和工频干扰磁场对其动静态特性的影响,得到不同工作状态下继电器承受外部干扰磁场的临界值,以及衔铁所受电磁力矩、吸合时间、吸合速度、线圈电流等参数随磁场变化的规律。其次,建立传导干扰的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数学模型,通过分析传导干扰对功能模块工作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功能模块在四种传导干扰下的工作特性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浪涌和短时中断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影响最严重;尖峰干扰和电压跌落程度较强时,也会对继电器产生较强干扰。最后,为解决继电器电磁敏感性测试的多样性、复杂化问题,研制了继电器功能模块电磁敏感性的网络化测试系统。设计并实现了恒定和交变磁场发生器及尖峰电压发生器,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之前理论建模和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本研究对于提高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设计质量、电磁兼容指标和可靠性指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其关键技术可推广应用到其他类似结构的电器开关产品设计中。

余琼[5](2011)在《航天继电器可靠性评价及寿命试验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航天继电器是国防武器系统和航天型号不可缺少的关键元器件,主要完成系统配电、信号传递、电路隔离及负载切换等功能。航天继电器可靠性寿命试验是产品出厂前必做的一项抽样试验。现行的试验方法只监测触点压降和开路电压,获取的信息有限,很难分析产品的退化过程和失效机理,无法评价不同试验条件和产品结构对继电器可靠性的影响,对指导产品可靠性设计、加速产品可靠性增长贡献有限。为全面分析和评价航天继电器可靠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性能退化的航天继电器可靠性寿命试验方法。通过分析寿命试验过程中的航天继电器多个退化参数,在分析接触失效机理的基础上,对航天继电器退化轨迹建模、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航天继电器失效机理分析往往采用事后分析法,通用性不强,易发生软失效漏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退化参数的航天继电器接触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判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继电器的超程时间、弹跳时间、燃弧时间等多个参数的变化规律,检测时间参数异常、持续燃弧、弹跳时间过高等触点软失效;采用主元分析和距离判别分析方法从退化参数中提取触点间隙的变化特征,实现继电器触点断开和粘接等硬失效机理的分类和判别。失效触点表面形态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深入剖析产品失效物理、化学规律建立其退化模型已成为产品可靠性预计的主要方法。本文采用Fisher判别准则确定了航天继电器的接触性能退化敏感预测变量。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的预测变量预处理方法,减少预测变量的干扰信号对模型精度的影响。采用累积损伤理论建立了航天继电器失效物理退化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燃弧能量、产品结构、触点材料属性以及样品分散性对触点间隙退化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继电器失效物理退化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利用所建模型进行航天继电器寿命预测,其平均预测精度达到70%以上。现有可靠性评估方法假定继电器失效率恒定,分布类型为指数分布,并不符合产品的真实情况。本文提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航天继电器最佳失效分布类型确定方法。通过分析继电器触点失效机理,提出基于失效统计模型和基于随机过程的航天继电器退化失效可靠性评估方法。根据建立的多维退化参数统计模型,分别对发生不同失效机理的样品进行了可靠性评估,其可靠度与实际值误差小于5%。最后,本文设计并实现了航天继电器可靠性评价及寿命试验系统。采用集散控制方式设计基于CAN总线的同步、高速、多通道、多样品的继电器动态波形采集单元,根据采集的波形数据设计并实现退化参数计算的软件算法。采用VC++与Matlab混合编程方法完成上位机软件编写,实现失效机理判别、退化轨迹建模、寿命预测及可靠性评估等方法。本研究充分利用航天继电器的退化参数对其可靠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相关方法也可推广应用到其他类似结构的开关电器中。

吴嘉诚[6](2019)在《继电器交流寿命全参数监控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说明继电器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起到自动调节、电路转换和安全保护等作用,随着自动控制和通信领域的发展,其受到了广泛的应用。继电器动作的可靠性以及动作时刻将直接影响到由该继电器组成的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因此,对继电器参数监控与相位控制技术成为了继电器可靠性与使用寿命方面的热门研究方向。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继电器可靠性方面的基础上,研发出通过上位机控制下位机方式的继电器参数监控系统,实现在交流阻感性负载情况下,对单稳态继电器的相位控制和继电器参数监测的功能,为继电器失效分析和加速继电器电寿命试验提供试验条件,从而确保继电器的可靠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确定了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和设计方案。基于厦门宏发检测中心对相位控制和继电器过程参数监控的需求,经过市场调研,确定相位控制和参数监控的实现原理,制定系统性能指标,最终通过模块化理念对监控系统进行设计。(2)设计了信号调理机箱的硬件电路。利用CAXA软件设计调理机箱框架,通过Altium Designer软件对调理机箱程控电源模块和参数调理及相位控制模块进行相关电路设计。(3)进行了监控系统软件的编写。基于C语言对八位单片机进行程控电源模块程序的设计和利用十六位高性能单片机编写参数调理及相位控制模块相关程序。利用虚拟仪器LabVIEW设计监控系统上位机程序,实现相位控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保存等功能。(4)进行了监控系统可靠性实验与分析。与实际负载柜相连,通过与示波器等方法采集的数据作对比,验证监控系统相位控制和参数监测功能的可靠性。试验证明,本文监控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和监测效果。相位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零度吸合或者分断时,相位控制精度可控制在±5°以内,其余角度吸合或者分断时,精度能达到±2°以内;参数监测实验结果显示系统监测的参数与示波器采集的数据相比,误差不超过5%。

陆良[7](2010)在《汽车供电系统智能化》文中指出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中的电器设备越来越多,汽车电气系统的用电功率不断增加,供电连接也越来越复杂。传统汽车电气系统中,用电器、电源、开关三者须串联,这导致供电连接线束繁多,线路的用电安全保护难以实现。近年来,随着汽车电气系统智能化的发展,用电器与开关之间的约束被解除,从而使得整车电器进行用电区域划分和分区供电成为可能。在全分布式汽车智能电器系统中,整车所有电器实现智能化,所有电器与开关之间的约束被彻底解除,约束功能由中央协调机制完成,整车电器实现分区供电。本课题针对汽车智能电器系统中的供电系统智能化开展研究。汽车供电系统为整车电器提供分类供电。为电流大、稳定要求低的传统电器负载提供功率电;为电流小、稳定性要求高的电控单元和控制器电路提供控制器电。功率电与控制器电依据整车分区供电的要求提供供电线路,并进行智能化。功率电的智能化包括三个方面:对供电线路进行通断控制,OFF档时切断无需供电的线路以减少静态耗电;对供电线路进行电流监测,为线路的过流保护提供依据,并为整车提供线路电流信息;对线路进行用电安全保护,包括线路短路快速保护和动态负载的中央协调式过流保护,确保供电线路的用电安全。此外,对蓄电池的性能参数进行监测,为蓄电池亏电保护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控制器电的智能化包括两个方面:为整车提供与功率电隔离的双路可切换控制器电源,避免质量粗糙的功率电对控制器电产生污染;对线路进行过流保护,采用恒定负载的中央协调式过流保护,确保控制器电的用电安全。发电机的励磁供电线圈作为普通智能电器进行了智能化设计,对励磁供电实现了指令化控制,对励磁线圈进行了过流快速保护,对发电状态进行了实时监测,保证了发电机的正常运转,并为整车提供了发电信息。最后,完成所有智能化电源电器的设计,在一辆具有智能电器系统的客车上对供电系统所有的智能化功能进行了验证。

马跃[8](2013)在《航天继电器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对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要求不断增长,航天继电器作为故障率最高的元器件之一,其寿命和可靠性也亟需提高。因此,航天继电器的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从电弧侵蚀和材料转移的角度,观测继电器触点表面形貌,并结合继电器在寿命试验中监测到的敏感参数退化趋势,分析航天继电器失效机理与失效模式。本文对阻性负载、容性负载和感性负载下的航天继电器进行寿命试验,分别进行失效机理及模式分析,比较不同负载条件对航天继电器失效机理及模式的影响。基于敏感参数的数据,利用主元分析和马氏距离判别法进行航天继电器失效机理判别。通过失效机理分析和敏感参数退化趋势的观测,确定不同失效模式下的预测变量及其失效阈值。提出基于敏感参数的试验数据建立航天继电器的退化模型。为了提高退化模型的精度,采用野值剔除、平滑处理及小波变换等方法对敏感数据进行消噪。用失效继电器的实际寿命与退化模型的预测寿命进行比较,验证退化模型的正确性。设计并研制了航天继电器可靠性寿命试验系统。整个系统由硬件系统、下位机软件系统和上位机软件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完成实时采集航天继电器触点电压、触点电流、线圈电流和触点压降的信号,通过下位机软件算法计算得到敏感参数的数值并传送给上位机。上位机完成参数设置、敏感参数显示并保存,完成基于后续数据的失效机理分析、失效模式判别、寿命预测等功能。

陈亚洲[9](2014)在《磁保持继电器冲击电流试验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保持继电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继电器,具有抗干扰性强和节能等特点,被应用于电子式电能表等场合。目前承载能力为90A的磁保持继电器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承载能力为120A的磁保持继电器也在加紧研制当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快关器件,其电寿命、耐受和冲击电流等指标倍受人们的关注。针对这些问题,参照相关试验标准,本课题对磁保持继电器寿命试验,冲击、耐受电流试验技术与试验设备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依据相关标准,归纳了磁保持继电器寿命试验,冲击、耐受电流试验的要求,提出了满足有关标准的试验方法。设计了试验条件、触头失效判据和试验时序。总结了试验设备应当具有的功能要求。按照试验条件的要求,设计了阻性和感性负载的电寿命试验主电路。该电路可以进行80A、90A、100A、120A规格磁保持继电器电寿命试验,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参照瞬动试验的电流产生机构,设计冲击、耐受电流试验的主电路,可以产生1000A到4000A的试验电流。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为处理单元,USB总线的USB7648A为数据采集卡,PCI总线的PCL720为控制卡,设计了计算机控制与检测系统。实现了试验时序的控制,试验参数的检测。在试验参数检测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处理与计算得到试验电压电流等参数。采用LABVIEW平台下编写了可视化人机界面,实现了试验初始化、用户试验参数设置、试验波形显示、试品失效判定、试验数据存储、试验数据查看、报表生成等功能。经过实际应用证明,研制的计算机控制与检测的磁保持继电器寿命试验,冲击、耐受电流试验设备具有通用性好、性价比高等特点。

林义刚[10](2020)在《基于性能退化的继电器类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导弹、鱼雷等现代武器装备普遍具备“长期贮存,一次使用”的特点,要确保武器装备服役期间的维保、定检等工作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准确评估各组成单元的贮存可靠性是前提和基础。电磁继电器是所有军用电子元器件中可靠性最差的一类,由此导致以之为核心的继电器类单机在作为武器装备系统关键组成单元的同时,也成为了决定系统贮存可靠性的短板。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继电器类单机贮存可靠性研究的相关成果较少,能够对工程实践起到实际指导作用的评估方法更是十分匮乏。本文针对继电器类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中的失效机理与贮存退化表征参数不清、传统系统可靠性仿真技术难以奏效、考虑制造工艺的贮存可靠性评估方法空白、加速退化试验与监测手段缺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从贮存失效机理基础研究入手,探索出一整套基于试验、立足工艺、结合仿真的继电器类单机贮存可靠性研究技术体系,为准确评估并从根本上保障继电器类单机及其系统的贮存可靠性奠定基础。首先,分析继电器类单机贮存退化机理与特征。根据继电器类单机的功能和结构特点确定关键元器件与关键材料。基于银镁镍合金与铝镍钴合金两种关键材料的贮存退化试验数据,分别从位错运动与磁畴演化的角度研究簧片应力松弛和永磁体时效退磁的微观机理与性能参数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关键材料退化情况下的继电器类单机联合仿真方法,借助于多元回归与相关性分析,确定既能够反映关键元器件贮存退化过程,又与底层机理直接相关的单机贮存退化表征参数。从而为设计贮存加速退化试验方案、研制针对性的试验监测系统,并准确评估单机的贮存可靠性奠定基础。其次,研究基于退化仿真的继电器类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方法。通过构建对应于不同初始应力的银镁镍合金应力松弛本构方程,实现对悬臂梁式继电器簧片的应力松弛仿真。并在变形能法中引入与贮存时间有关的变量,构建簧片柔度贮存退化模型。以起始工作点B为媒介,结合继电器电磁系统有限元仿真,构建能够体现参数波动影响的永磁体吸力矩贮存退化模型。将簧片柔度及永磁体吸力矩的贮存退化模型与电磁继电器动态特性方程组相结合,实现对电磁继电器贮存退化过程的近似计算。基于单机仿真模型,分析其贮存退化表征参数的退化过程。利用Copula函数构建单机贮存可靠度模型,实现基于退化仿真的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该方法可为无试验数据或设计阶段的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然后,研究基于制造工艺先验信息的小子样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方法。针对当前小子样可靠性评估精度无法保证的问题,开展结合制造工艺的电磁继电器贮存退化建模方法研究,以小子样继电器试验数据和继电器仿真为基础获取批次继电器的贮存退化数据。以此为基础,结合单机仿真,实现单机样本量的扩充与性能参数初始分布的获取。分别针对单机样本扩充数据与性能参数初始分布两类更为客观与准确的先验信息,研究针对性的先验信息转化与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实现小子样情况下的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并给出单机常温贮存寿命的预测结果。最后,提出继电器类单机贮存可靠性加速退化试验方法,研制相应的试验系统。通过深入分析贮存任务剖面中主要环境应力对单机贮存退化过程的影响,以温度、湿度、电作为试验应力设计小子样单机贮存可靠性加速退化试验方案,研制用于保障试验方案有效执行的专用化试验与监测系统。该系统可按既定方案自动完成试验,并同步监测40只继电器与4台单机的性能参数退化过程,能够应对单机贮存加速试验时间跨度大、退化表征参数单位时间变化量小等问题。经过为期一年的贮存退化加速试验,所获取的大量试验数据为开展继电器类单机贮存可靠性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关于保护继电器线圈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保护继电器线圈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密封电磁继电器内部气氛控制工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磁继电器内气氛的产生机理与特性分析
    2.1 电磁继电器气密性分析
    2.2 内部材料关联的电磁继电器气氛特性分析
        2.2.1 内部水汽的产生机理
        2.2.2 内部氢气的产生机理
        2.2.3 内部氧气的产生机理
        2.2.4 内部二氧化碳的产生机理
        2.2.5 内部气氛的控制对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氛对电磁继电器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3.1 设计要求与技术指标
    3.2 水汽对电磁继电器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3.3 氧气对电磁继电器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3.4 氢气对电磁继电器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3.5 二氧化碳对电磁继电器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密封电磁继电器内部气氛测试结果与关键工序分析
    4.1 密封电磁继电器结构特征与气氛超差的失效机理
        4.1.1 密封电磁继电器的结构特征
        4.1.2 气氛超差的失效机理
    4.2 密封电磁继电器内部气氛测试与结果分析
        4.2.1 测试方法
        4.2.2 结果分析
    4.3 密封电磁继电器气氛超差的关键工序分析
        4.3.1 零部件材料真空释气
        4.3.2 内部污染物清洗
        4.3.3 充入保护气体
        4.3.4 封装设备洁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密封电磁继电器内部气氛优化控制与结果分析
    5.1 真空烘烤工序过程优化与结果分析
        5.1.1 烘烤温度的优化
        5.1.2 真空度的优化
        5.1.3 烘烤时间的优化
        5.1.4 测试结果分析
    5.2 内部污染物清洗过程优化与结果分析
        5.2.1 清洗工艺优化
        5.2.2 自动清洗设备优化
        5.2.3 测试结果分析
    5.3 保护气体控制过程优化与结果分析
    5.4 封装设备优化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密封电磁继电器内部气氛控制的产品级验证与结果分析
    6.1 气氛控制优化前后的技术方案对比
    6.2 优化后继电器线圈组质量的测试验证
        6.2.1 线圈漆包线质量验证
        6.2.2 线圈骨架质量验证
        6.2.3 线圈引出线质量验证
        6.2.4 绝缘薄膜质量验证
    6.3 优化后继电器电参数的测试验证
    6.4 优化后电磁继电器的产品级测试验证
        6.4.1 A型电磁继电器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6.4.2 B型电磁继电器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6.5 机理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变电站瞬态电磁环境及微机保护系统EMC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变电站微机保护电磁兼容研究状况
        1.1.1 微机保护的发展
        1.1.2 微机保护的电磁兼容问题
        1.1.3 微机保护电磁兼容的研究状况
    1.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及其耦合方式
        1.2.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时域和频域特征
        1.2.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耦合方式
    1.3 微机保护装置的电磁抗扰度试验
        1.3.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1.3.2 浪涌抗扰度试验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形成机理及主动防护
    2.1 引言
    2.2 一次回路中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形成机理
        2.2.1 隔离开关切空载变压器引起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2.2.2 隔离开关切空载长线引起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2.3 二次回路中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形成机理
        2.3.1 出口继电器触点分断引起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2.3.2 中间继电器控制接触器引起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2.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主动防护
        2.4.1 一次回路中抑制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主动防护
        2.4.2 二次回路中抑制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主动防护
    2.5 本章小结
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藕合机理及电磁隔离
    3.1 引言
    3.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耦合到微机保护设备的途径及电磁隔离措施
        3.2.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耦合到微机保护装置外壳的途径及电磁隔离措施
        3.2.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耦合到二次电缆的途径及电磁隔离措施
        3.2.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通过电压、电流互感器耦合及电磁隔离措施
    3.3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预测与分析微机保护装置所处的电磁环境
        3.3.1 预测与分析变电站中电磁环境的数据挖掘模型
        3.3.2 预测与分析变电站中电磁环境的数据挖掘算法
        3.3.3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预测与分析变电站中电磁环境的设计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微机保护装置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综合对策及其试验研究
    4.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微机保护装置的分析
        4.1.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微机保护装置的液晶显示器
        4.1.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微机保护装置使其误动
        4.1.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微机保护装置使其自动复位
        4.1.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微机保护装置致使系统死机
    4.2 微机保护装置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对策
        4.2.1 微机保护装置电源端口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对策
        4.2.2 微机保护装置通信端口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对策
        4.2.3 微机保护装置交流电压、电流端口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对策
        4.2.4 微机保护装置开关量输入端口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对策
        4.2.5 微机保护装置开关量输出端口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对策
    4.3 电站监测系统的电磁抗扰度实验研究
        4.3.1 监测系统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试验研究
        4.3.2 监测系统抗浪涌的试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电磁抗扰度试验用信号发生器的研制
    5.1 引言
    5.2 高压重频脉冲电源
        5.2.1 高压重频脉冲电源的性能指标
        5.2.2 高压重频脉冲电源主电路的拓扑结构
        5.2.3 高压重频脉冲电源脉冲形成电路中元件参数的选取
        5.2.4 高压重频脉冲电源中高压直流电源
        5.2.5 高压重频脉冲电源中主电路开关的设计
        5.2.6 高压重频脉冲电源样机
        5.2.7 高压重频脉冲电源样机输出信号波形
    5.3 组合波发生器
        5.3.1 组合波发生器的性能指标
        5.3.2 组合波发生器主电路的拓扑结构
        5.3.3 组合波发生器电路中元件参数的选取
        5.3.4 组合波发生器中主电路开关
        5.3.5 组合波发生器样机
        5.3.6 组合波发生器样机输出信号波形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汽车继电器的发热及散热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继电器概述
    1.3 电器热分析国内外发展概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汽车继电器热分析仿真理论
    2.1 传热的基本方式
    2.2 汽车继电器热源探究
        2.2.1 电磁系统的热源分析
        2.2.2 接触系统的热源分析
    2.3 汽车继电器的稳态温度场数值仿真计算原理
        2.3.1 数值求解方法基本思想
        2.3.2 稳态传热的定解条件
        2.3.3 汽车继电器的温度场数学模型
    2.4 汽车继电器三维模型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继电器温升试验
    3.1 汽车继电器温升试验依据标准
    3.2 负载回路及线圈电阻测量
        3.2.1 负载回路电阻测量
        3.2.2 线圈电阻的测量
    3.3 温升试验方案设计
        3.3.1 温升试验布置
        3.3.2 温升试验测温布置
    3.4 温升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继电器电-热-流多物理场数值仿真建模
    4.1 电-热-流多物理场仿真计算流程
    4.2 电-热-流场迭代耦合数值仿真设置
        4.2.1 电流场数值仿真计算模块设置
        4.2.2 稳态温度场数值仿真计算模块设置
        4.2.3 迭代耦合计算设置
        4.2.4 负载回路导体电阻及接触电阻冷态发热功率计算
    4.3 电-热-流场迭代耦合数值仿真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继电器发热功率仿真计算结果与分析
        4.3.2 继电器温升仿真计算结果与分析
        4.3.3 各零部件对流与辐射的散热占比分析
        4.3.4 温升数值结果计算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继电器电-热-流多物理场仿真模型与其余温升仿真模型的比较
    5.1 电-热-流顺序耦合仿真模型的建模与比较
    5.2 固体热力学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模与比较
        5.2.1 固体热力学有限元仿真模型的散热边界条件计算
        5.2.2 固体热力学有限元仿真模型温度场设置流程
        5.2.3 与电-热-流迭代耦合模型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汽车继电器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及局部结构热优化设计
    6.1 负载电流对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6.2 环境温度对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6.3 塑料材料对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6.3.1 改变多个塑料结构件的材料热导率对温度场的影响
        6.3.2 改变单个塑料结构件的材料热导率对温度场的影响
    6.4 汽车继电器热失效与结构热优化设计
        6.4.1 汽车继电器热失效分析与失效仿真重现
        6.4.2 继电器结构热优化设计方案
        6.4.3 温升试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电磁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电磁兼容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继电器电磁兼容标准研究现状
        1.3.3 电磁继电器及其功能模块的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内部电磁干扰分析
    2.1 引言
    2.2 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结构
    2.3 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数学模型
        2.3.1 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理论建模
        2.3.2 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有限元模型
    2.4 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内部电磁干扰对其特性的影响分析
        2.4.1 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静态特性分析
        2.4.2 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动态特性分析
        2.4.3 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之间的干扰力矩分析
        2.4.4 实验验证
    2.5 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内部干扰的快速分析方法
        2.5.1 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等效磁路模型的建立
        2.5.2 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磁路分析
        2.5.3 快速分析方法和有限元法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场干扰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磁场干扰下的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建模
        3.2.1 干扰磁场源的建立
        3.2.2 干扰磁场的模型及加载
        3.2.3 磁场干扰敏感方向
    3.3 恒定磁场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特性的影响分析
        3.3.1 恒定磁场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静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3.3.2 恒定磁场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3.3.3 恒定磁场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电磁力矩的影响分析
    3.4 工频磁场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特性的影响分析
        3.4.1 工频磁场干扰加载
        3.4.2 工频磁场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电磁力矩的影响分析
        3.4.3 工频磁场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3.4.4 工频磁场对衔铁吸合速度的影响分析
        3.4.5 工频磁场对线圈电流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导干扰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传导干扰下的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数学模型
    4.3 尖峰电压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影响分析
        4.3.1 尖峰电压的加载
        4.3.2 尖峰电压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特性的影响分析
    4.4 浪涌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影响分析
        4.4.1 浪涌的加载
        4.4.2 浪涌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特性的影响分析
    4.5 短时中断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影响分析
        4.5.1 高阻抗状态下的短时中断
        4.5.2 低阻抗状态下的短时中断
    4.6 电压暂降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影响分析
        4.6.1 电压暂降 60%对继电器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4.6.2 电压暂降时刻和继电器所能承受的暂降持续时间的关系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磁干扰对功能模块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恒定磁场发生器设计
        5.2.1 恒定磁场发生器实现方案
        5.2.2 磁系统设计及均匀度测试
    5.3 交变磁场发生器设计
        5.3.1 交变磁场发生器实现方案
        5.3.2 磁场测试
    5.4 尖峰电压发生器设计
        5.4.1 发生器设计方案
        5.4.2 实验波形
    5.5 网络化测试系统的研制
        5.5.1 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5.5.2 测试系统的软件构成
        5.5.3 实验方法
    5.6 磁场干扰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特性影响的实验
        5.6.1 恒定磁场干扰实验
        5.6.2 工频磁场干扰实验
    5.7 传导干扰对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特性影响的实验
        5.7.1 尖峰电压干扰实验
        5.7.2 浪涌干扰实验
        5.7.3 短时中断干扰实验
        5.7.4 电压暂降干扰实验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航天继电器可靠性评价及寿命试验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基于性能退化的产品可靠性研究现状
    1.4 继电器可靠性评价及寿命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1.4.1 继电器接触失效机理研究现状
        1.4.2 继电器寿命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4.3 继电器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4.4 继电器寿命试验系统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航天继电器接触失效机理分析及判别方法
    2.1 引言
    2.2 性能退化参数确定
        2.2.1 研究对象
        2.2.2 触点等效动力学模型
        2.2.3 性能退化参数定义
    2.3 接触失效机理分析
        2.3.1 软失效机理分析
        2.3.2 硬失效机理分析
    2.4 软接触失效机理判别方法
    2.5 硬接触失效机理判别方法
        2.5.1 主元分析原理
        2.5.2 距离判别分析原理
        2.5.3 接触失效机理判别
    2.6 接触失效机理最佳鉴别参数
        2.6.1 退化参数鉴别性能评价
        2.6.2 结果分析
    2.7 失效触点表面形态及化学成分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航天继电器退化轨迹建模及寿命预测方法
    3.1 引言
    3.2 失效的基本概念
    3.3 寿命预测变量及失效判据
        3.3.1 寿命预测变量
        3.3.2 失效判据
    3.4 预测变量预处理
        3.4.1 小波变换
        3.4.2 平稳时间序列分析
        3.4.3 基于小波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的趋势项提取方法
    3.5 回归退化模型建立及寿命预测
        3.5.1 线性回归模型及参数估计
        3.5.2 寿命预测及评价
    3.6 失效物理退化模型建立及寿命预测
        3.6.1 线性累积模型
        3.6.2 退化率模型
        3.6.3 继电器寿命预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航天继电器退化失效可靠性评估方法
    4.1 引言
    4.2 问题分析
    4.3 基于失效统计模型的航天继电器可靠性评估
        4.3.1 最佳失效分布模型的模糊判别
        4.3.2 分布模型参数估计
        4.3.3 可靠性评估过程
    4.4 基于随机过程的航天继电器可靠性评估
        4.4.1 退化参数的统计模型
        4.4.2 航天继电器可靠性模型
        4.4.3 单失效机理可靠性评估
        4.4.4 多失效机理可靠性评估
    4.5 基于失效物理的航天继电器可靠性评估
    4.6 评估结果及综合性能评价
        4.6.1 评估结果
        4.6.2 综合性能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航天继电器可靠性评价及寿命试验系统
    5.1 引言
    5.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2.1 系统设计标准
        5.2.2 系统技术指标及功能
        5.2.3 总体方案设计
    5.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3.1 继电器触点监测电路设计
        5.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5.3.3 多通道同步高速信号采集及分析电路设计
        5.3.4 继电器线圈驱动电路设计
        5.3.5 整机设计及装配
    5.4 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5.4.1 主控单元软件设计
        5.4.2 退化参数计算单元软件设计
    5.5 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5.5.1 试验过程控制子程序
        5.5.2 失效机理判别子程序
        5.5.3 寿命预测子程序
        5.5.4 可靠性评估子程序
    5.6 试验验证
        5.6.1 试验条件
        5.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继电器交流寿命全参数监控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单稳态继电器的参数定义
    1.3 加速电寿命试验方法国内外现状
        1.3.1 预测法
        1.3.2 加速因子法
    1.4 继电器可靠性技术国内外现状
        1.4.1 继电器可靠性规定
        1.4.2 继电器参数监测方法
    1.5 本课题的难点
    1.6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参数测试原理与总体方案设计
    2.1 相位控制原理
    2.2 参数测试原理
        2.2.1 电气参数测试原理
        2.2.2 时间参数测试原理
    2.3 总体方案设计
        2.3.1 监控系统性能指标
        2.3.2 监控系统整体结构
        2.3.3 系统接线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理机箱硬件电路设计
    3.1 机箱整体结构
    3.2 程控电源模块设计
        3.2.1 驱动电路
        3.2.2 数模转换电路
        3.2.3 光耦隔离电路
        3.2.4 旋转编码器电路
    3.3 参数调理及相位控制模块设计
        3.3.1 供电电路
        3.3.2 参数调理电路
        3.3.3 相位控制电路
        3.3.4 线圈驱动电路
        3.3.5 单片机处理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程控电源程序设计
        4.1.1 电源通讯模块
        4.1.2 按键处理模块
        4.1.3 数模与模数转换模块
        4.1.4 温度采集模块
    4.2 相位控制程序设计
        4.2.1 吸合点判断方法
        4.2.2 失效的判定和处理
        4.2.3 时间参数的计算
        4.2.4 相位控制过程
    4.3 监控系统上位机程序设计
        4.3.1 虚拟仪器LabVIEW简介
        4.3.2 监测系统界面设计
        4.3.3 监控系统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测试与试验结果
    5.1 监控系统接线
    5.2 相位角控制结果
        5.2.1 相位控制精度验证
        5.2.2 相位控制可靠性验证
    5.3 监控系统监测参数结果
        5.3.1 监控系统波形验证
        5.3.2 监控系统参数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课题的总结
    6.2 本课题的创新点
    6.3 本课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7)汽车供电系统智能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汽车电气系统发展所面临的供电问题
    1.2 汽车智能化供电系统的发展现状
        1.2.2 汽车电源智能化管理的技术现状
        1.2.3 低压直流电过流与短路保护的研究现状
    1.3 汽车供电系统智能化的目标
    1.4 研究计划
第2章 汽车供电系统智能化总体规划
    2.1 整车分类供电规划
    2.2 功率电智能化规划
    2.3 控制器电智能化规划
    2.4 供电系统的网络规划
        2.4.1 供电系统的分布式网络结构
        2.4.2 供电系统的网络消息组织
第3章 多路输出的功率电智能化
    3.1 可控功率电供电线路智能化
        3.1.1 可控功率电供电线路智能化需求分析
        3.1.2 线路继电器指令化开关控制
        3.1.3 间接式线路单向电流监测
        3.1.4 供电线路连接故障监测
        3.1.5 线路双重过流保护
        3.1.6 车用智能继电器控制器模块化设计
        3.1.7 可控功率电供电线路智能化的实现与验证
    3.2 常通功率电供电线路智能化
        3.2.1 常通功率电供电线路智能化的需求分析
        3.2.2 常通功率电供电线路智能化的具体设计
        3.2.3 车用智能电流传感器控制器模块化设计
        3.2.4 常通功率供电线路智能化的实现与验证
    3.3 蓄电池性能监测
        3.3.1 蓄电池性能监测的需求分析
        3.3.2 蓄电池双向电流双量程监测
        3.3.3 蓄电池工作电压监测
        3.3.4 蓄电池工作温度监测
        3.3.5 车用蓄电池智能传感器控制器模块设计
        3.3.6 蓄电池性能监测的实现与验证
第4章 双路输出的控制器电智能化
    4.1 控制器电智能化的需求分析
    4.2 自适应的电压转换与供电切换
        4.2.1 自适应的电压转换
        4.2.2 自适应的供电切换
    4.3 控制器电供电线路的过流保护
        4.3.1 耗电电流监测
        4.3.2 线路切断控制
        4.3.3 恒定负载的中央协调式过流保护
    4.4 车用自适应可切换双路控制器电源的模块化设计
    4.5 控制器电智能化的实现与验证
第5章 发电机励磁供电智能化
    5.1 发电机励磁供电的智能化需求
    5.2 发电机励磁供电智能化的具体设计
        5.2.1 励磁线圈供电的指令化控制
        5.2.2 励磁线圈过流快速保护
        5.2.3 发电机发电状态监测
        5.2.4 励磁专用智能开关的模块化设计
    5.3 发电机励磁供电智能化的实现与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航天继电器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继电器失效机理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继电器寿命预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继电器寿命试验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航天继电器失效机理分析及失效模式判别
    2.1 引言
    2.2 寿命试验试验条件
        2.2.1 试验对象
        2.2.2 试验条件
        2.2.3 敏感参数定义
    2.3 失效机理分析方法
    2.4 失效机理分析结果
        2.4.1 不同负载下触点表面形貌
        2.4.2 不同负载下敏感参数退化趋势
        2.4.3 不同负载下航天继电器失效机理分析比较
    2.5 失效模式判别方法
        2.5.1 主元分析
        2.5.2 马氏距离判别
    2.6 失效模式判别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航天继电器退化模型建立及寿命预测
    3.1 引言
    3.2 寿命预测变量及其失效阈值
        3.2.1 磨损失效
        3.2.2 桥接失效
        3.2.3 污染失效
    3.3 预测变量消噪
        3.3.1 数据处理方法
        3.3.2 数据处理结果
    3.4 退化模型建立及寿命预测
        3.4.1 退化模型建立
        3.4.2 寿命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航天继电器可靠性寿命试验系统
    4.1 引言
    4.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2.1 系统功能及技术指标
        4.2.2 总体方案设计
    4.3 寿命试验负载设计
        4.3.1 阻性负载设计
        4.3.2 感性负载设计
        4.3.3 容性负载设计
    4.4 系统硬件设计
        4.4.1 主回路设计
        4.4.2 数据采集及处理单元设计
        4.4.3 信号调理单元设计
        4.4.4 线圈驱动单元设计
    4.5 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4.5.1 主控单元
        4.5.2 数据处理单元
    4.6 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4.6.1 试验参数设置及数据管理模块
        4.6.2 失效机理分析及其模式判别模块
        4.6.3 寿命预测模块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磁保持继电器冲击电流试验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继电器的应用发展与前景
        1.1.2 磁保持继电器产生与应用
    1.2 继电器的试验技术
        1.2.1 继电器的分类
        1.2.2 继电器试验的目的、项目与标准
        1.2.3 继电器试验设备的发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备总体设计
    2.1 磁保持继电器工作原理与特点
    2.2 磁保持继电器的分类
    2.3 电寿命与冲击电流试验的基本要求
    2.4 磁保持继电器试验时序分析
    2.5 电寿命试验设备的总体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设备主电路设计及参数计算
    3.1 试验电源设计
    3.2 电寿命试验的负载设计
    3.3 冲击电流试验电流产生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计算机控制与检测部分
    4.1 试验系统的采样点
    4.2 数据采集部分
        4.2.1 数据采集卡 USB-7648
        4.2.2 数据采集实现
    4.3 AD 采集调理部分
    4.4 试验系统控制点
    4.5 I/O 输出部分
        4.5.1 I/O 板卡 PCL-720+
        4.5.2 继电器板
        4.5.3 I/O 输出部分接口说明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设备软件开发平台与功能实现
    5.1 软件开发平台
        5.1.1 LabVIEW 简介
        5.1.2 LabVIEW 软件特点
        5.1.3 软件应用领域
    5.2 功能实现
        5.2.1 主要模块调用图
        5.2.2 控制检测
        5.2.3 人机界面
    5.3 试验中的数据处理与试品失效判断方法
        5.3.1 试验中的数据处理
        5.3.2 试品失效判断方法
        5.3.3 冲击电流的广义闭环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10)基于性能退化的继电器类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贮存可靠性研究现状
        1.3.2 继电器类单机贮存可靠性研究现状
        1.3.3 基于仿真的可靠性分析研究现状
        1.3.4 小子样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1.3.5 贮存加速试验研究现状
        1.3.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单机贮存退化机理及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单机贮存退化失效分析
        2.2.1 研究对象分析
        2.2.2 单机贮存退化失效模式分析
        2.2.3 继电器动作时间贮存退化分析
    2.3 银镁镍合金簧片贮存退化机理
        2.3.1 银镁镍合金贮存退化试验及结果分析
        2.3.2 银镁镍合金贮存应力松弛机理分析
    2.4 铝镍钴合金永磁体贮存退化机理
        2.4.1 铝镍钴合金贮存退化试验及结果分析
        2.4.2 铝镍钴合金贮存时效退磁机理分析
    2.5 单机贮存退化过程的特征分析
        2.5.1 基于仿真的单机性能参数分析
        2.5.2 基于多元回归与相关性分析的单机贮存退化表征参数优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退化仿真的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
    3.1 引言
    3.2 单机关键零件贮存退化仿真
        3.2.1 簧片自定义应力松弛本构方程建立及贮存退化仿真分析
        3.2.2 永磁体贮存退化归算模型
    3.3 继电器时间参数退化特性仿真
        3.3.1 触簧系统贮存退化近似计算模型
        3.3.2 继电器时间参数贮存退化仿真结果
    3.4 单机贮存退化仿真及可靠性评估
        3.4.1 单机贮存退化过程的仿真分析
        3.4.2 基于Copula函数的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制造工艺先验信息的小子样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
    4.1 引言
    4.2 小子样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基本原理
    4.3 结合制造工艺的单机样本扩充技术
        4.3.1 结合制造工艺的继电器贮存退化建模
        4.3.2 单机样本扩充及退化过程不确定性量化
    4.4 结合先验信息的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
        4.4.1 以单机样本扩充数据为先验信息的贮存可靠性评估
        4.4.2 以单机性能参数初始分布为先验信息的贮存可靠性评估
        4.4.3 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机贮存可靠性加速退化试验方法与试验系统
    5.1 引言
    5.2 单机贮存环境应力及其影响分析
        5.2.1 单机贮存任务剖面分析
        5.2.2 主要环境应力影响分析
    5.3 单机贮存加速退化试验设计
        5.3.1 试验应力与试验类型
        5.3.2 加速试验贮存失效机理一致检验
        5.3.3 加速试验方案
    5.4 贮存加速退化试验系统研制
        5.4.1 试验系统总体方案及主要技术指标
        5.4.2 试验系统硬件设计
        5.4.3 试验系统软件设计
    5.5 继电器及单机贮存加速退化试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关于保护继电器线圈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密封电磁继电器内部气氛控制工艺方法研究[D]. 程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2]变电站瞬态电磁环境及微机保护系统EMC研究[D]. 王玉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5)
  • [3]汽车继电器的发热及散热仿真技术研究[D]. 张郑滨. 厦门理工学院, 2020(01)
  • [4]电磁继电器功能模块的电磁敏感性研究[D]. 杨文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05)
  • [5]航天继电器可靠性评价及寿命试验方法的研究[D]. 余琼.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4)
  • [6]继电器交流寿命全参数监控系统研发[D]. 吴嘉诚. 厦门理工学院, 2019(01)
  • [7]汽车供电系统智能化[D]. 陆良. 清华大学, 2010(04)
  • [8]航天继电器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D]. 马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9]磁保持继电器冲击电流试验的技术研究[D]. 陈亚洲.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10]基于性能退化的继电器类单机贮存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林义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继电保护线圈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