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对麦田土壤剖面无机氮动态的影响

施氮对麦田土壤剖面无机氮动态的影响

一、麦田施氮对土壤剖面无机氮动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汪兆辉,张友良,冯绍元[1](2021)在《旱地硝态氮淋失阻控措施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硝态氮淋失是旱地氮素损失最主要的形式,由于硝态氮淋失对地下水污染危害大、治理难,硝态氮淋失的阻控措施受到广泛地关注。介绍了农田氮素污染的现状和硝态氮淋失的机理过程与特点,综述了灌溉施肥制度优化、氮肥种类优选、改良土壤特性、配施硝化抑制剂以及耕作与农艺措施5个方面硝态氮淋失主要阻控措施。并对措施最佳适用条件、多措施组合方案以及大尺度推广应用等角度进行了展望,提出应综合系统的对旱地硝态氮淋失阻控措施进行研究,要进一步确定各阻控方案最佳使用条件,给出各阻控措施组合协作的可能,为更好地将旱田硝态氮淋失阻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陈琳[2](2021)在《膜孔灌土壤水氮运移转化特性及作物耦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针对我国旱区水资源短缺、农田自然条件和膜孔灌等特点,采用试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研究了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土壤水氮运移及氮素转化特性、施加γ-聚谷氨酸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生长和土壤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膜孔灌冬小麦水氮耦合效应,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研究了夹砂层位置对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水氮运移及转化特性的影响,利用HYDRUS-3D模型对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土壤水氮运移和氮素转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膜孔灌累积入渗量受夹砂层的影响明显,膜孔入渗能力随夹砂层埋深的增大而增加;湿润锋面在土-砂交界处出现了明显的不连续现象;随着夹砂层埋深的增加,湿润锋面形状逐渐趋向于半椭圆体;入渗结束时刻,夹砂层导致尿素态氮主要分布在上层粉壤土中,并沿着远离膜孔中心方向逐渐降低,主要分为高浓度区、高梯度区、低浓度区;再分布阶段,湿润体内尿素态氮含量由于水解反应呈降低趋势,膜孔中心附近土壤铵态氮含量较湿润锋处的大,并沿着远离膜孔中心方向逐渐减小,铵态氮集中分布在夹砂层以上土层中,并在土-砂界面含量明显增加,相同位置处的硝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水平湿润锋处的硝态氮含量较膜孔中心附近的增加快,且在土-砂界面处含量较大,硝态氮再分布浓度锋运移距离随夹砂层埋深的增加而增大。(2)研究了施加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特性。施加γ-聚谷氨酸改变了土壤水分特征参数,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土壤入渗能力随γ-聚谷氨酸施量的增加而降低;利用RETC和HYDRUS-1D软件进行反演计算确定了施加γ-聚谷氨酸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参数。(3)研究了混施γ-聚谷氨酸浑水一维垂直入渗和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表层致密层的形成特性,利用HYDRUS-3D模型对施加γ-聚谷氨酸清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施加γ-聚谷氨酸膜孔灌自由入渗累积入渗量和土壤含水率分布模型。施加γ-聚谷氨酸膜孔灌单位膜孔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土壤容重和γ-聚谷氨酸施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施γ-聚谷氨酸会改变湿润土层剖面水分分布规律;建立了不同γ-聚谷氨酸施量的浑水膜孔累积入渗量简化计算模型;混施γ-聚谷氨酸浑水一维垂直入渗和膜孔灌自由入渗过程的落淤层厚度与入渗时间之间具有很好的幂函数规律,且随γ-聚谷氨酸施量的增加而增大。(4)研究了畦灌和膜孔灌条件下γ-聚谷氨酸施量对越冬菠菜出苗率、生理生长指标、产量和植株含水量、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土壤结构和土壤温度的影响。膜孔灌的菠菜出苗率比畦灌的高,施加γ-聚谷氨酸比不施加的高;膜孔灌0.20%γ-聚谷氨酸施量的菠菜的植株湿重和干重、产量、干物质累积量、菠菜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为最大;畦灌和膜孔灌均为施用γ-聚谷氨酸的菠菜根、茎、叶氮素含量及植株氮吸收量高,且膜孔灌的比畦灌的高;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γ-聚谷氨酸施量的增加而增大,且膜孔灌的较畦灌的高;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均随γ-聚谷氨酸施量的增加而降低,且膜孔灌的较畦灌的低;分形维数随γ-聚谷氨酸施量的增加而减小,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随γ-聚谷氨酸施量的增加而增大;且膜孔灌各γ-聚谷氨酸施量土壤的分形维数均较畦灌的小;施加γ-聚谷氨酸和膜孔灌均可降低土壤含水率和温度的变化幅度。(5)利用HYDRUS-1D建立了膜孔灌冬小麦土壤水氮运移转化的模拟模型;揭示了膜孔灌条件下冬小麦土壤水氮运移及氮素转化特性、冬小麦根系吸收水氮特性。中水(55%~70%θ田)和低水(40%~55%θ田)条件下,适量的施肥量可缓解因缺水导致的较低的根系吸水速率;灌水量和施氮量及水氮耦合作用均对冬小麦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产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素表观回收率具有显着影响。

田磊[3](2021)在《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土壤碳氮转化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彭亚敏[4](2021)在《陇中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农田土壤碳库不仅是全球碳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极易受到人为活动(如施肥)的干扰,也是最具固碳潜力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调节。陇中黄土高原土壤在“缺氮少磷”的特点下,施加氮磷肥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外源氮、磷添加对旱作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的影响没有较为明确的结论。为探明旱作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本研究基于2017年设置在定西麻子川村的定位试验:氮、磷添加施肥(对照(CK)、单施氮(N)、单施磷(P)、氮磷配施(NP))的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春小麦生长期,测定小麦田土壤呼吸及组分,环境因子(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磷(AP)、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OC)、硝态氮(NN)、铵态氮(AN)、pH、温度(SWT)、水分(SWC))。分析施肥对土壤呼吸组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环境因子的影响,结合PCA、线性回归分析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速率(RS)、异养呼吸速率(RH)的相关性,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模拟调控施肥对RS、RH的重要因子,以期为当地农业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呼吸速率(RS)变化范围为0.63~3.63μmol CO2·m-2·s-1,土壤异养呼吸速率(RH)变化范围为0.41~1.71μmol CO2·m-2·s-1。相较于对照,施肥显着促进了RS、RH,处理间变化顺序均为NP>N>P>CK;根系呼吸速率(RR)变化范围为0.20~1.91μmol CO2·m-2·s-1,整个生育期内,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贡献率为21.70%~52.76%,平均值是38.70%,处理间贡献率的顺序为N>NP>P>CK。小麦生育期内RS、RH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均在6月10日达到最大、4月14日最小,根系呼吸速率、根系呼吸贡献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6月10日达到最大值。施肥对根系碳固定量、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根生物量、碳排放、碳固定量、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顺序均为NP>N>P>CK对根系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顺序为P>N>CK>NP,对土壤微生物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顺序为CK>NP>P>N。所有处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均为正值,表现为碳“汇”。(2)土壤温度(STP)可以解释31.48%~66.64%的RS变异,可以解释25.48%~43.64%的RH变异,对RS的拟合度高于RH;土壤水分(SWC)可以解释7.78%~63.99%的RS变异,可以解释1.74%~50.07%的RH变异。RS、RH与土壤0—25cm土层STP均呈显着正相关,与0—10cm土层SWC的相关性最高。各施肥处理下RS、RH温度敏感性Q10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32~1.80、1.21~1.38,小麦地除5cm、20cm P处理Q10最大,10cm、15cm、25cm CK处理Q10值最大,氮肥降低了Q10值。(3)小麦生育期内,除土壤pH,其它土壤环境因子含量表现为0—20cm>20—40cm;土壤AP、MBN、DOC含量在春小麦生育期均表现为小麦地>裸地,而土壤TP、AN、NN含量表现为小麦地<裸地,土壤MBC含量在播种期和拔节期20—40cm土层表现为小麦地<裸地,其余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为小麦地>裸地;土壤ROOC含量在播种期和收获期表现为小麦地<裸地,拔节期和开花期表现为小麦地>裸地。土壤AP、MBC、MBN、ROOC、DOC、AN、NN含量均在开花期达到最高,土壤pH值在开花期最低,收获期最高,土壤SOC、TN、TP含量在播种期和收获期基本保持平稳的趋势,差异不显着;施N显着提高了AN和NN含量,显着降低了土壤pH值,施P显着提高了土壤TP和AP含量,对土壤pH值无显着影响,NP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SOC、TN、ROOC、DOC、MBC、MBN含量。(4)PC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与RS、RH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土壤STP、DOC与RS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DOC、SWC、STP是影响RS的主要因子,DOC、STP、SWC、pH是影响RH的主要因子。由结构方程模型可知,DOC和pH是调控施肥对RS、RH产生影响的重要因子。综上所述,NP处理降低了根系碳排放强度和土壤微生物碳排放强度,增加了碳排放效率、作物碳固定量、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相较于其余处理,NP处理增产和固碳减排效应更好。DOC和pH是调控施肥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速率的重要因子。

张梦莹[5](2021)在《NBPT和DMPP及其组合对旱作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产和消费国,而氮肥利用率却较低,导致氮素大量损失,进而带来经济、生态、社会的负面效应。为同时实现增产和环保,从满足化肥供应数量转向提高质量,鼓励施肥转向控制施肥,加强节能和产品优化工作,本研究依托在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的春小麦大田试验,设9个处理:(1)CK;(2)U1:100%施氮量(110kg/hm2);(3)U2:75%施氮量(86.25kg/hm2);(4)U1+N:100%施氮量+NBPT(施用量为1%尿素施用量);(5)U2+N:75%施氮量+NBPT(施用量为1%尿素量);(6)U1+D:100%施氮量+DMPP(施用量为0.4%尿素量);(7)U2+D:75%施氮量+DMPP(施用量为0.4%尿素量);(8)U1+N+D:100%施氮量+NBPT(施用量为1%尿素量)+DMPP(施用量为0.4%尿素量);(9)U2+N+D:75%施氮量+NBPT(施用量为1%尿素量)+DMPP(施用量为0.4%尿素量)。本试验设置于田间条件下,以尿素为基础氮源,在磷肥施用量相同、不施钾肥的条件下,通过探究两种抑制剂配施氮肥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优质小麦生产和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抑制剂可延缓土壤中NH4+-N的氧化,延长NH4+-N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显着降低土壤中NO3--N含量,有效抑制了土壤NH4+-N向NO3--N的转变。2.土壤脲酶活性随生育时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并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从总体来看,添加抑制剂处理的脲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均比未添加抑制剂的处理低,不同施氮添加抑制剂措施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显着,不同施氮量对脲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影响,硝化抑制剂对脲酶活性影响较小;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减小趋势,不同生育时期均为CK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最低,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上升趋势;从总体来看,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均比未添加硝化抑制剂的处理高。3.土壤pH值呈先低后高的趋势,成熟期土壤pH值最高;施用尿素对土壤全氮、硝铵态氮含量提升显着;有机碳含量在分蘖期最高,趋势呈先降后升;两种抑制剂的添加可促进小麦对速效磷的吸收。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4.尿素配施抑制剂能显着增加小麦籽粒和秸秆对氮、磷的吸收积累量并提高小麦产量,脲酶/硝化抑制剂提升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同,添加抑制剂的处理均比U处理增产,通常在75%(86.25kg/hm2)施氮量下两种抑制剂配施增产效果最好,在100%(110kg/hm2)施氮水平上,配施抑制剂处理使小麦减少生物量0.72%-7.51%,增产3.21%-8.42%;在75%(86.25kg/hm2)施氮水平上,配施抑制剂处理可使小麦增加生物量6.27%-19.70%,增产14.05%-30.13%。与只施尿素的U处理相比,所有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的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利用率相似,在施磷量相同的情况下,相比CK也增加了磷肥偏生产力,两种抑制剂配施效果更好。综上所述,减少施氮量配施脲酶/硝化抑制剂可以达到减量增效,且组合效果更佳,从减少农田氮素损失和作物经济效益考虑,建议在减氮施肥的同时添加两种抑制剂,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建立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黄少辉[6](2021)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生态集约化管理下碳氮循环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华北小麦-玉米轮作高度集约化种植体系氮肥用量高,肥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风险高等现状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急需优化氮素管理,发展生态集约化管理。生态集约化管理是在集约化农区通过采用优化的养分管理和其他管理措施,实现产量持续增长同时减少环境风险的综合管理模式。本研究建立了以养分专家系统为基础,结合选用新品种、优化种植密度等农艺措施的生态集约化(EI,Ecological Intensification)管理模式,通过十一年定位试验,与农民习惯(FP,Farmers’Practices)对比,研究了EI处理下的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土壤碳氮固存,土壤氮素供应,以及碳氮环境效应,并利用DNDC模型模拟产量和活性氮损失,提出了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优化管理方案。论文取得如下进展:1.EI处理减少氮肥用量的同时能够维持小麦和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与FP处理相比,EI处理在保证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同时,氮肥用量减少22.4%,氮素表观回收率和累积回收率分别提高9.7和8.3个百分点,氮素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2.3%和30.1%,氮素当季利用率和残留利用率分别提高6.6和2.7个百分点,表观损失率降低9.3个百分点,年损失量降低87 kg/ha。2.EI处理显着提高小麦-玉米体系土壤固碳速率和固碳效率。2018年玉米收获后所有处理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比2009年显着提高,2018年EI处理碳库储量显着高于FP,且EI处理固碳速率和固碳效率(分别为1.04 t/ha/year和18.6%)显着高于FP处理(分别为0.68 t/ha/year和0.4%)。EI处理和FP处理0-20 cm土壤碳库储量差异不显着,土壤氮素矿化潜力随培养温度升高而升高,两处理间差异也不显着。3.EI处理优化了小麦和玉米种植体系的氮素供应,降低环境风险。综合分析不同来源氮素,建立总氮供应量指标,并通过量化总氮供应量、相对产量、氮输入与输出关系,确定小麦和玉米适宜的总氮供应量分别为330-482 kg/ha和291-361 kg/ha,在此范围内,可保障作物高产、高氮素利用率和低环境氮素损失。EI处理总氮供应量趋近适宜水平,而FP处理总氮供应量较EI处理高21.7%-30.2%,环境风险较高。4.EI处理降低小麦、玉米生产碳氮足迹。与FP处理相比,EI处理小麦和玉米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分别降低1.5%和13.4%,氨挥发损失分别降低14.9%和19.3%,氮足迹分别降低20.5%和27.2%,碳足迹分别降低9.7%和22.1%,年净收益增加14.5%,是一种协调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管理模式。5.应用DNDC模型模拟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和氮素环境排放,并提出了优化管理方案。DNDC模型在模拟小麦-玉米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N2O排放和氨挥发损失方面表现良好。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活性氮损失对播种日期和施氮量最敏感,在氮肥用量为180 kg/ha时玉米和小麦均获得较高产量,继续增加施氮量产量不再增加。在本试验基础上将小麦播期调为10月10日左右,耕作深度调至5 cm,可继续增加作物产量2.9%,降低活性氮损失10.5%。综上所述,生态集约化管理通过合理优化养分管理和其他管理措施,在保障作物产量同时,减少了氮肥施用量,提高了氮素利用率,增加了土壤碳氮固存,降低了碳氮环境损失,增加了净收益,是一种协调农学、经济和环境效应的可持续管理模式。

张鹏[7](2021)在《秸秆还田对热带水稻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氮组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秸秆还田是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经过4年不同管理措施处理的水稻土为基础,设置了不施氮(CK)、常规施氮(CT)、单独秸秆还田(ST)和秸秆配施氮肥(CTST)四个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等量氮素投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热带土壤-水稻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氮组分含量、植株氮素吸收以及肥料氮素去向的影响,并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种植系统氮素的组成特征,为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和提高稻田氮素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还田增加了水稻种植系统中CH4的排放,秸秆还田处理CH4累积排放量显着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P<0.05),CTST处理是CT处理的27.53倍。秸秆还田增加了系统中CO2的排放,CTST处理CO2的吸收量比CT处理降低27.14%。氮肥施用显着增加了N2O的排放,施氮处理N2O累积排放量显着高于不施氮处理(P<0.05),而秸秆还田降低了N2O的排放,CTST处理N2O累积排放量比CT处理降低49.11%(P<0.05)。施氮处理全球增温潜势显着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中CTST处理比CT处理减少了68.78%。2.秸秆还田促进了田面水p H的升高与无机氮浓度的下降。CTST处理相对于CT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无机氮的含量(P<0.05),提高了可溶性有机氮占可溶性总氮的比例。ST处理成熟期各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均明显降低。各处理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CTST成熟期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CTST处理显着提高了成熟期酸解性全氮的含量与占土壤全氮的比例。除了ST处理,其余各处理非酸解氮含量及占比明显下降。秸秆还田促进了氨基酸态氮的增加,其中CTST处理各生育期均高于ST处理。施氮促进了分蘖期与抽穗期酸解性铵态氮的增加,但CTST处理显着低于CT处理。施氮促进了抽穗期氨基糖态氮的降低,但促进了成熟期氨基糖态氮的增加,其中CTST处理高于CT处理。各处理未知态氮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施氮促进了未知态氮的增加,其中CTST处理成熟期显着高于其他处理。3.茎叶与根的生物量均以ST处理最高。施氮显着提高了水稻茎叶成熟期的氮累积量,其中CTST处理高于CT处理。CT处理成熟期茎叶累积氮来源于肥料氮的量比CTST处理提高了14.97%,CTST相比于CT处理显着降低了水稻茎叶与根累积氮中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且茎叶的降幅随水稻生长逐渐增大。4.通过15N去向分析得知,氮损失占施入肥料氮的比例为54.66%,水稻植株吸收占23.87%,土壤残留占21.47%。相比于CT处理,CTST处理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了17.44%,肥料氮的损失量降低了8.22%。

赵若含[8](2021)在《耕作与施氮对麦玉两熟制农田土壤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小麦-玉米轮作是黄淮海地区最常见的轮作方式,耕作与施氮是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影响的主要因素。本实验设置5个耕作处理:CT(常规耕作);NT(少免耕耕作);ST(深松耕作);D1T(深耕耕作1);D2T(深耕耕作2);每个耕作处理设置4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25 kg·hm-2)。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施氮互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论以期为施肥制度优化、作物产量潜力增加和品质提高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0~20 cm土层中,少免耕施氮180 kg·hm-2增加了>0.25 mm粒径团聚体总量;深松条件下不施氮20~40 cm土层大团聚体所占比例较高,且占比远低于耕层。2、0~60cm土层碱解氮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0~20 cm土层中,少免耕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最高,20~40 cm土壤全氮含量在深松、深耕耕作下较高;少免耕处理下4种施氮量0~100 cm土层铵态氮与硝态氮积累量均高于其它耕作处理,并且都在施氮225 kg·hm-2达到最大值。3、深松能有效提高小麦成熟期0~20 cm土壤酶活性,在不施氮的情况下βX(β-1,4-木糖苷酶)、βG(β-1,4-葡萄糖苷酶)与CBH(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最高,在施氮180 kg·hm-2条件下NAG(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和LAP(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同时不施氮与施氮225 kg·hm-2处理下深松能够有效的增加玉米成熟期0~20 cm土壤βX、βG与CBH活性。4、深松不施氮的情况下0~20 cm小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最高,深耕1条件下施氮120 kg·hm-2能显着提高20~4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深松处理下施氮180 kg·hm-2能显着提高0~20 cm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深耕1条件下施氮180 kg·hm-2能显着提高20~4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施氮225 kg·hm-2能显着提高20~40 cm土壤微生物量氮。5、小麦季到玉米季,耕层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升高,种群优势度和覆盖度表现为降低。耕作对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纲水平物种种类影响大于玉米耕层土壤,免耕处理的耕层土壤细菌丰富度相对较低,种群的优势度高于旋耕,且与深松和深耕差异不大;玉米成熟期免耕和深耕1的多样性指数较高,优势度低于旋耕和深松的处理。6、小麦籽粒产量在深松条件下,施氮180 kg·hm-2时最高。耕作与施氮互作穗数与千粒重变化差异较大,深耕30 cm施氮180 kg·hm-2穗数最多,其他耕作皆以施氮225kg·hm-2穗数最多。深松处理下,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玉米产量达到最大值。深耕1显着提升小麦蛋白质、脂肪、面筋和沉降值含量,且在施氮180 kg·hm-2表现最优,但是会降低淀粉含量。7、经线性多元分析,由偏相关系数可知耕作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施氮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土壤氮素、团聚体是影响小麦玉米产量的主要成分。综合以上各指标得出结果,深松施氮180 kg·hm-2最适宜在本地推广。

赵国胜[9](2021)在《不同滴灌施肥模式对宿根蔗产量及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降低农田氧化亚氮(N2O)排放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为追求作物高产盲目高量灌溉和施肥,会导致农田N2O排放量升高。为获得宿根蔗高产和N2O减排的水肥管理模式并探究影响蔗田N2O排放因素,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滴灌水肥模式对宿根蔗产量、土壤N2O通量、无机氮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和丰度的影响,分析了土壤N2O通量与各土壤指标的关系,并揭示宿根蔗高产和N2O减排的水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1)合理的滴灌施肥模式有利于甘蔗高产。不同滴灌灌水量水平和氮肥施用比例试验中F55(50%基肥,50%滴灌追肥)下W1(土壤水分70%~80%θf(田间持水量))和W2(土壤水分80%~90%θf)产量较高,分别为102.4 t·hm-2和97.8 t·hm-2;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水平试验中F12(N30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240 kg·hm-2)下W75(滴灌灌水量45mm)和W100(滴灌灌水量60 mm)产量较高,分别为113.6 t·hm-2和126.4t·hm-2。(2)合理的滴灌施肥模式可以有效降低N2O通量。不同滴灌灌水量水平和氮肥施用比例试验中W1下F55和F37(30%基肥,70%滴灌追肥)土壤N2O通量较低;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水平试验中F09(N 225kg·hm-2、P2O5 135 kg·hm-2、K2O 180 kg·hm-2)下W75和W100土壤N2O通量较低。(3)滴灌施肥模式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氮转化相关酶活性有显着影响。W2F55和W100F12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各生育期均处于较高水平。(4)灌溉和施肥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丰度。滴灌施肥蔗田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放线菌纲和变形菌纲为主)在土壤氮素转化和N2O排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蔗田土壤N2O通量与土壤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铵态氮含量以及中慢生根瘤菌属丰度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r=-0.572~-0.326,n=24),与嗜酸单胞菌和亚硝化螺菌属丰度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549-0.574,n=24)。因此,采用N 30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240 kg·hm-2,氮肥基追比为5:5并将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是实现甘蔗增产和蔗地N2O减排的较优水肥管理模式,且土壤铵态氮含量、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部分属的反硝化细菌丰度影响蔗田N2O排放。

陈津赛[10](2021)在《水氮管理对滴灌冬小麦耕层土壤团聚体及碳氮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高水高肥是农户获得粮食高产的常规手段,但过量的水肥投入可能会降低资源利用率且极易增大环境污染风险。科学的水氮管理应该既能为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提供适宜的水氮,同时又将对环境的损失保持在最低限度。为权衡土壤理化性质—温室气体排放—作物产量间的收益与风险,明确产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排放的定量关系,本研究设置2个灌水定额(W1:45mm;W2:27 mm)和6个施氮量水平N0、N120、N180、N240、N300、N360(氮素施用量分别为0、120、180、240、300、360 kg·hm-2),研究不同水氮用量对滴灌麦田土壤团聚体、CO2与N2O排放、产量形成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确定产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CO2与N2O排放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水氮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不同。粒径>5 mm的非水稳性团聚体在各个土层中的含量均为最高,粒径>5 mm和<0.25 mm是0~3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的两种主要组成部分。2种水分处理下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平均破坏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W1处理的团聚体破坏度大于W2处理。不施氮处理的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几何平均直径显着高于施氮处理。W1N0处理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显着高于W2N0处理(P<0.05);分形维数(D)在不同水分处理下随施氮量的增加都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施氮量相同的处理中,W1处理的D值都大于W2处理。由此可以看出施氮量和灌水量的增加会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2)不同水氮处理间土壤CO2和N2O的排放有显着差异。在不同施氮量下,N0处理的CO2累计排放量最低,并且施氮量与CO2全球增温潜势(GWP CO2)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01),灌水处理对GWP CO2无显着影响。2年的结果表明,N2O平均排放通量与施氮量呈显着正相关(P<0.01),W1处理的累计排放量和全球增温潜势(GWP N2O)显着大于W2处理。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观察到,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含量与CO2排放通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土壤全氮、铵态氮含量和土壤充水孔隙度(WFPS)与N2O全球增温潜势(GWP N2O)之间呈显着正相关。(3)2年试验下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组成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相同的灌溉水平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会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施氮量处理的WUE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除2019~2020年W1处理外)。除2019~2020年W2处理外,冬小麦的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随着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增加,GWP CO2呈对数型增长,GWP N2O呈指数型增长。在不同的灌水条件下,仅以提高施氮量作为增产手段时,一味地追求最高产量必会造成N2O的过度排放。随着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增加,分形维数(D)呈对数型增长,平均重量直径呈对数型降低,表明通过增加水氮用量来提高冬小麦产量会使土壤团聚体的平均粒径变小,稳定性减弱。综合上述结论,得出过度的水氮投入,不仅不会使冬小麦产量持续增长,还会使耕层土壤团聚体粒径变小、稳定性变差以及土壤碳氮的过度排放。

二、麦田施氮对土壤剖面无机氮动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田施氮对土壤剖面无机氮动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旱地硝态氮淋失阻控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农田土壤氮素淋失过程
2 硝态氮淋失的阻控措施
    2.1 灌溉施肥制度优化
    2.2 氮肥种类优选
    2.3 改良土壤
    2.4 配施硝化抑制剂
    2.5 耕作与农艺措施
3 结论与展望

(2)膜孔灌土壤水氮运移转化特性及作物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膜孔灌理论与技术研究
        1.2.2 膜孔灌施肥农田土壤氮肥运移转化特性研究
        1.2.3 层状土入渗特性与机理研究
        1.2.4 γ-聚谷氨酸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
        1.2.5 冬小麦全覆膜种植技术研究
        1.2.6 土壤水氮运移及氮素转化模型数值模拟研究
    1.3 研究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室内试验材料与装置
        2.1.1 供试土壤及浑水泥沙
        2.1.2 供试肥料及土壤保水剂
        2.1.3 试验装置
    2.2 室内入渗试验观测内容及方法
    2.3 作物种植试验材料与装置
        2.3.1 试验地概况
        2.3.2 试验装置及方案
    2.4 室外试验观测内容及方法
        2.4.1 冬小麦土壤水氮运移及氮素转化试验
        2.4.2 添加γ-聚谷氨酸越冬菠菜试验
    2.5 HYDRUS模型简介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水氮运移转化特性
    3.1 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特性
        3.1.1 试验设计
        3.1.2 夹砂层位置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1.3 夹砂层位置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3.1.4 夹砂层位置对湿润体水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3.1.5 夹砂层位置对尿素态氮运移转化特性的影响
        3.1.6 夹砂层位置对铵态氮运移转化特性的影响
        3.1.7 夹砂层位置对硝态氮运移转化特性的影响
    3.2 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水氮运移转化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3.2.1 水流运动控制方程
        3.2.2 土壤水力特征参数确定
        3.2.3 土壤无机氮素运移转化模型
        3.2.4 土壤氮素运移转化参数确定
        3.2.5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3.2.6 误差分析
    3.3 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水氮运移转化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3.1 累积入渗量的数值模拟与验证
        3.3.2 湿润体内含水量的数值模拟与验证
        3.3.3 氮素含量的数值模拟与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施加γ-聚谷氨酸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研究
    4.1 施加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入渗特性以及持水能力的影响
        4.1.1 试验材料
        4.1.2 施加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的影响
        4.1.3 施加γ-聚谷氨酸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
    4.2 表施γ-聚谷氨酸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研究
        4.2.1 试验方法与观测项目
        4.2.2 模型建立
        4.2.3 表施γ-聚谷氨酸对单位膜孔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4.2.4 表施γ-聚谷氨酸对土壤湿润体的影响
        4.2.5 表施γ-聚谷氨酸对膜孔入渗土壤含水量分布的影响
        4.2.6 表施γ-聚谷氨酸的膜孔灌自由入渗数值模拟
    4.3 混施γ-聚谷氨酸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研究
        4.3.1 试验方案
        4.3.2 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变化规律研究
        4.3.3 单位膜孔面积侧渗量和垂直一维入渗量之间的关系
        4.3.4 湿润锋运移特性研究
    4.4 混施γ-聚谷氨酸浑水一维垂直和膜孔灌自由入渗落淤层形成特性
        4.4.1 混施γ-PGA浑水一维垂直入渗落淤层厚度变化规律
        4.4.2 混施γ-PGA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落淤层厚度变化规律
        4.4.3 混施γ-PGA浑水一维垂直入渗和膜孔灌自由入渗落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生长和土壤结构的影响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2 数据处理
    5.2 施加γ-聚谷氨酸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5.2.1 γ-聚谷氨酸施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5.2.2 γ-聚谷氨酸施量对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的影响
    5.3 γ-聚谷氨酸施量对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5.3.1 γ-聚谷氨酸施量对菠菜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5.3.2 γ-聚谷氨酸施量对菠菜各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5.4 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生长的影响
        5.4.1 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出苗率的影响
        5.4.2 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生理生长指标的影响
        5.4.3 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产量和植株含水量的影响
    5.5 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5.5.1 菠菜各器官氮素含量和土壤氮素平衡
        5.5.2 菠菜土壤磷平衡
        5.5.3 菠菜土壤钾平衡
    5.6 本章小结
6 膜孔灌冬小麦土壤水氮运移及转化数值模拟
    6.1 HYDRUS-1D模型介绍与计算方法
        6.1.1 考虑冬小麦生长的HYDRUS-1D土壤水氮模型构建
        6.1.2 计算方法
    6.2 膜孔灌冬小麦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6.2.1 HYDRUS-1D模型土壤基本物理参数确定与验证
        6.2.2 土壤含水率分布规律
        6.2.3 冬小麦根系吸水速率模拟值与植株实际蒸腾速率
    6.3 膜孔灌冬小麦土壤氮素运移转化数值模拟
        6.3.1 膜孔灌HYDRUS-1D模型氮素运移转化参数确定与验证
        6.3.2 冬小麦土壤氮素分布特性
        6.3.3 水氮耦合对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6.3.4 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4)陇中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Abbriv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研究进展
        1.2.1 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1.2.2 根系呼吸研究进展
        1.2.3 土壤异养呼吸研究进展
        1.2.4 根系呼吸测定方法
    1.3 氮磷添加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氮添加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3.2 磷添加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3.3 氮磷添加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4.1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4.2 土壤活性碳组分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4.3 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土壤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5.1 土壤温度
        1.5.2 土壤水分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土壤CO_2排放速率测定
        2.2.2 根系呼吸测定
        2.2.3 土壤温度、含水量测定
        2.2.4 土壤和植株指标测定方法
        2.2.5 土壤碳排放强度计算
        2.2.6 土壤碳排放量计算
        2.2.7 作物碳排放效率计算
        2.2.8 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计算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三章 氮磷添加下春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3.1 氮磷添加下春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及组分变化特征
    3.2 氮磷添加对土壤平均呼吸速率的影响
    3.3 氮磷添加下土壤呼吸与异养呼吸关系
    3.4 氮磷添加下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
    3.5 氮磷添加对春小麦农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3.6 氮磷添加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效率、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3.6.1 氮磷添加对农田碳排放效率的影响
        3.6.2 氮磷添加对春小麦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氮磷添加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
    4.1 氮磷添加下土壤温度、水分的变化
        4.1.1 土壤温度
        4.1.2 土壤水分
    4.2 氮磷添加下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
        4.2.1 有机碳
        4.2.2 全氮
        4.2.3 全磷
        4.2.4 速效磷
        4.2.5 pH
        4.2.6 硝态氮
        4.2.7 铵态氮
        4.2.8 易氧化有机碳
        4.2.9 可溶性有机碳
        4.2.10 微生物量碳
        4.2.11 微生物量氮
    4.3 小结
第五章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的影响
    5.1 土壤温度、水分与土壤呼吸/异养呼吸之间的关系
        5.1.1 土壤温度
        5.1.2 土壤水分
    5.2 生育期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异养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
        5.2.1 播种期
        5.2.2 拔节期
        5.2.3 开花期
        5.2.4 收获期
    5.3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的影响
        5.3.1 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异养呼吸之间的相关关系
        5.3.2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5.3.3 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氮磷添加对春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及根系呼吸贡献率的影响
        6.1.2 氮磷添加对春小麦农田碳排放效率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6.1.3 氮磷添加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
        6.1.4 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对土壤温度、水分变异的响应
        6.1.5 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的影响
    6.2 结论
    6.3 展望
    6.4 创新点和特色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NBPT和DMPP及其组合对旱作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氮肥施用现状及氮素损失
        1.1.1 我国氮肥施用现状
        1.1.2 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途径
    1.2 抑制剂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脲酶抑制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1.2.2 硝化抑制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1.2.3 脲酶/硝化抑制剂的施用效果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1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p H的影响
    2.2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全氮含量的影响
    2.3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4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第三章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土壤无机氮转化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1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3.1.1 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1.2 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2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1 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2.2 对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抑制剂添加下成熟期不同土层土壤指标的相关性
第四章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小麦产量及氮磷素累积的影响
    4.1 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4.1.1 小麦(考种)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分析
        4.1.2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抑制剂添加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
    4.3 不同抑制剂添加下小麦氮磷素累积分析
        4.3.1 对小麦不同器官氮素累积及相关氮利用指标的影响
        4.3.2 对小麦不同器官磷素累积及相关磷利用指标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抑制剂施用对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
        5.1.2 抑制剂施用对土壤酶的调控效应
        5.1.3 抑制剂施用对小麦产量和氮磷素利用的影响
    5.2 结论
    5.3 创新点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6)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生态集约化管理下碳氮循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素管理与氮素吸收利用
        1.2.2 氮素管理与碳氮固存
        1.2.3 氮素管理与土壤矿化供氮
        1.2.4 氮素管理与碳氮环境损失
        1.2.5 土壤-作物模型在氮素管理中的应用
    1.3 研究契机与总体思路
        1.3.1 研究契机
        1.3.2 总体思路
第二章 不同管理模式下小麦-玉米体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点概况与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麦-玉米体系施肥量和籽粒产量
        2.3.2 小麦-玉米体系地上部氮素吸收
        2.3.3 小麦-玉米体系氮素利用率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管理模式下小麦-玉米体系土壤碳氮固存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点概况与试验设计
        3.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麦-玉米体系碳氮含量与储量
        3.3.2 小麦-玉米体系固碳速率与固碳效率
        3.3.3 不同处理土壤氮素矿化潜力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管理模式下小麦-玉米体系氮素供应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点概况与试验设计
        4.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小麦-玉米体系环境氮素供应
        4.3.2 小麦-玉米体系土壤无机氮残留量
        4.3.3 小麦-玉米体系总氮供应量
        4.3.4 小麦-玉米体系总氮供应、相对产量、氮输入、氮输出间响应关系
        4.3.5 小麦-玉米体系适宜总氮供应范围
        4.3.6 小麦-玉米体系不同管理模式下总氮供应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管理模式下小麦-玉米体系碳氮环境效应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试验点概况与试验设计
        5.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5.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麦-玉米体系二氧化碳、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通量
        5.3.2 小麦-玉米体系二氧化碳、甲烷与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
        5.3.3 小麦-玉米体系氨挥发通量及累积排放量
        5.3.4 小麦-玉米体系活性氮排放与氮足迹
        5.3.5 小麦-玉米体系温室气体排放与碳足迹
        5.3.6 小麦-玉米体系环境成本与净收益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小麦-玉米体系活性氮损失的DNDC模型模拟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点概况与试验设计
        6.2.2 DNDC模型模拟
        6.2.3 模拟性能评价指标
        6.2.4 敏感性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小麦-玉米体系产量和氮素吸收模拟
        6.3.2 小麦-玉米体系氧化亚氮排放与氨挥发通量模拟
        6.3.3 玉米敏感性分析与管理措施优化
        6.3.4 小麦敏感性分析与管理措施优化
        6.3.5 小麦-玉米体系不同管理模式比较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秸秆还田对热带水稻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氮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秸秆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2.1 秸秆还田对CO_2排放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对CH_4排放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对N_2O排放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对稻田田面水与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1.3.1 秸秆还田对田面水氮素的影响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可溶性氮的影响
        1.3.3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氮的影响
    1.4 秸秆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2.4.1 温室气体测定
        2.4.2 田面水与土壤氮组分测定
        2.4.3 水稻植株氮素含量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秸秆还田对水稻种植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1.1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变化
        3.1.2 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与全球增温潜势的变化
    3.2 秸秆还田对水稻种植系统田面水与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3.2.1 田面水pH与氮组分的变化
        3.2.2 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的变化
        3.2.3 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变化
    3.3 秸秆还田对水稻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3.3.1 秸秆还田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3.3.2 秸秆还田对植株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3.3 秸秆还田对植株累积氮来源于肥料氮的量与比例的影响
    3.4 秸秆还田对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4 讨论
    4.1 秸秆还田对水稻种植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1.1 秸秆还田对CO_2排放的影响
        4.1.2 秸秆还田对CH_4排放的影响
        4.1.3 秸秆还田对N_2O排放的影响
    4.2 秸秆还田对水稻种植系统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4.2.1 秸秆还田对田面水无机氮浓度的影响
        4.2.2 秸秆还田对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
        4.2.3 秸秆还田对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4.3 秸秆还田对水稻植株氮素吸收和氮去向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耕作与施氮对麦玉两熟制农田土壤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1.2.2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1.2.3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2.4 耕作与施氮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5 耕作与施氮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耕作方式与施氮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2.1 引言
    2.2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0~20cm团粒结构的影响
        2.3.2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20~40cm团粒结构的影响
    2.4 结论与讨论
3 耕作方式与施氮对土壤耕层氮素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碱解氮和全氮的影响
        3.3.2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3.4 结论与讨论
        3.4.1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碱解氮和全氮的影响
        3.4.2 耕作方式与施氮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4 耕作方式与施氮对耕层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2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4.3.3 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4.4.1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2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4.4.3 耕作与施氮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 耕作方式与施氮对小麦和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测定项目及方法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耕作与施氮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5.3.2 耕作与施氮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5.3.3 耕作与施氮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5.4.1 耕作与施氮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5.4.2 耕作与施氮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耕作方式与施氮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6.1.2 耕作方式与施氮对土壤耕层氮素的影响
        6.1.3 耕作方式与施氮对耕层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6.1.4 耕作方式与施氮对小麦和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9)不同滴灌施肥模式对宿根蔗产量及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滴灌施肥对作物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1.2.2 滴灌施肥对土壤N_2O通量的影响
        1.2.3 滴灌施肥对土壤pH的影响
        1.2.4 滴灌施肥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1.2.5 滴灌施肥对土壤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2.6 滴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丰度的影响
        1.2.7 土壤pH、无机氮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对N_2O排放的影响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方法
    2.3 田间试验管理
    2.4 样品采集与测定
        2.4.1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4.2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2.4.3 土壤N_2O采集与测定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宿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以及蔗糖分的影响
        3.1.1 宿根甘蔗农艺性状
        3.1.2 产量和蔗糖分
    3.2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3.3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土壤pH的影响
    3.4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3.4.1 铵态氮
        3.4.2 硝态氮
        3.4.3 亚硝态氮
    3.5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土壤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5.1 脲酶(URE)
        3.5.2 硝酸还原酶(NR)
        3.5.3 亚硝酸还原酶(NiR)
        3.5.4 羟胺还原酶(HyR)
    3.6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下蔗田土壤N_2O通量、pH、无机氮含量和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
    3.7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分蘖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丰度的影响
        3.7.1 纲水平下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和丰度
        3.7.2 科水平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丰度
        3.7.3 种和属水平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宿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以及蔗糖分的影响
        4.1.2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1.3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土壤pH的影响
        4.1.4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4.1.5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土壤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1.6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丰度的影响
        4.1.7 不同滴灌施肥处理下土壤其它指标对蔗田N_2O排放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10)水氮管理对滴灌冬小麦耕层土壤团聚体及碳氮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氮管理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2.2 水氮管理对土壤水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1.2.3 水氮管理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4 冬小麦灌溉及氮肥施用阈值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切入点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方案
    2.3 观测项目与方法
        2.3.1 N_2O与CO_2 排放量
        2.3.2 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
        2.3.3 土壤充水孔隙度与温度
        2.3.4 土壤全氮含量
        2.3.5 土壤团聚体
        2.3.6 籽粒产量
        2.3.7 作物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2.3.8 氮肥利用效率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麦田耕层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3.1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麦田耕层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影响
        3.1.1 非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
        3.1.2 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
    3.2 不同水氮处理对麦田耕层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
        3.2.1 水稳性团聚体破坏度
        3.2.2 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几何平均直径(GMD)
        3.2.3 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麦田土壤碳氮排放的影响
    4.1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麦田耕层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影响
    4.2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麦田耕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全氮含量的影响
        4.2.1 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变化
        4.2.2 0~10 cm土层全氮含量的变化
    4.3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麦田CO_2排放的影响
        4.3.1 CO_2 排放通量的变化
        4.3.2 CO_2 全球增温潜势的变化
    4.4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
        4.4.1 N_2O排放通量的变化
        4.4.2 N_2O累计排放量与全球增温潜势的变化
    4.5 讨论
        4.5.1 不同水氮处理对CO_2排放的影响
        4.5.2 不同水氮处理对N_2O排放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小麦产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排放的相关关系
    5.1 水氮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组成的影响
        5.1.1 冬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组成
        5.1.2 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组成与水氮用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5.2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冬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5.2.1 水分利用效率
        5.2.2 氮肥利用效率
    5.3 碳氮排放及团聚体稳定性与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
        5.3.1 碳氮排放与籽粒产量间的相关分析
        5.3.2 水氮用量与团聚体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不同水氮处理对麦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6.1.2 不同水氮处理对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1.3 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麦田施氮对土壤剖面无机氮动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旱地硝态氮淋失阻控措施研究进展[J]. 汪兆辉,张友良,冯绍元.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
  • [2]膜孔灌土壤水氮运移转化特性及作物耦合效应研究[D]. 陈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土壤碳氮转化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D]. 田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陇中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影响因素[D]. 彭亚敏.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5]NBPT和DMPP及其组合对旱作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D]. 张梦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6]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生态集约化管理下碳氮循环特征研究[D]. 黄少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7]秸秆还田对热带水稻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氮组分的影响[D]. 张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
  • [8]耕作与施氮对麦玉两熟制农田土壤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机制[D]. 赵若含.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9]不同滴灌施肥模式对宿根蔗产量及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D]. 赵国胜. 广西大学, 2021
  • [10]水氮管理对滴灌冬小麦耕层土壤团聚体及碳氮排放的影响[D]. 陈津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标签:;  ;  ;  ;  ;  

施氮对麦田土壤剖面无机氮动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