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招生招生制度改革

浅谈高校招生招生制度改革

一、浅谈高校招生录取体制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涛[1](2021)在《新高考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方式探讨》文中指出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综合素质,是我国新高考招生评价的方向。当前高校招生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在实施中遭遇阻力,存在形式化、虚化等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的复杂模糊性与高校招生录取所要求的简单精确性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为提升高校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探索:1)定量融入式参考,即将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价,与高考成绩合成总成绩;2)半定量并列式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辅助控制条件;3)分层参考,即将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作为特定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条件;4)分类参考,即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特殊方式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方芳[2](2021)在《新制度主义视域下我国新高考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高考改革逐步推进,其制度变革中取得的经验和暴露的问题引起学界的热议。这些热议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视角,但仍然需要在此基础上推进高考改革的系统研究。研究以"新制度主义"为整体分析框架,分别从"文化—制度""制度—理性""理性—规范"分析我国新高考改革陷入困境的原因。要破除新高考改革的困境必须要从三方面同时入手:一是将高考改革放入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宏观上突出高考的评价功能;二是加强信息的联通,推进系统改革;三是构建合作网络,建立健全监督惩戒制度。

杨娟,劳林捷[3](2021)在《本科录取批次合并对高校录取质量的影响——基于2010—2018年全国高校录取数据的分析》文中指出目前各地本科录取批次合并的改革措施与录取方案已逐渐成熟,但批次合并对高校录取结果的实际影响尚不明晰。本文基于2010—2018年全国高校录取情况的面板数据,采用倍差法对本科二、三批次合并招生的效应进行分析发现:(1)从整体来看,二、三批次合并后,高校录取文理科考生的平均质量提高;从百分制来看,文科考生的标准化分数平均上升0.968分,理科考生的标准化分数平均上升0.294分。(2)分样本回归发现,批次合并后高校录取的非本地考生质量上升、本地理科考生质量显着下降,优质生源省际间流动增加。(3)进一步使用分位数倍差法发现,低水平高校录取考生质量下降、中等水平高校录取考生质量上升、高水平院校录取质量无显着变化,以往三批招生院校中高水平院校录取质量上升。(4)相对于公办院校,独立学院录取考生质量上升,民办高校录取考生质量下降。本科录取批次合并后,院校标签对高校发展和考生志愿填报的限制逐渐消除,高考匹配结果在实现偏好公平的同时保证了考生质量与院校实力的匹配,高校间错位竞争加剧。高校需明确办学定位,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发展优势专业、特色专业。

桑锦龙,许晓革[4](2021)在《深化教考招一体化改革:落实“双减”的必由之路》文中认为推进"双减"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快推进教学、考试、招生一体化改革,增强高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与高中教育改革协调发展。聚焦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战略目标任务,统筹推进考试类型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协调发展。聚焦多元录取高考综合改革目标任务,统筹推进招生改革与高中教育改革的协调发展。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考试改革与招生改革协调发展。

冯成火,林瑞玉,严侃曼[5](2021)在《“3+X”高考科目方案再认识——兼论深化完善新高考改革》文中研究指明"3+X"方案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制高点,具有跨时代意义。新高考改革是对"3+X"方案的继承和发展。要厘清新高考改革与"3+X"方案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传承,深刻认识"3+X"方案在当代高考改革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新高考改革实践,为回归"3+X"方案开启了"窗口期"。回归"3+X"方案"开放、包容、多元、自主"的"本源"是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落实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接轨高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促进学生更加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回归"3+X"方案面临的学生偏科现象加重、选考科目"冷热不均"加剧、等级赋分"同分不同质"、高校招生录取体制不配套的挑战,要积极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学考制度,改革等级赋分办法,强化招生计划和考试科目牵引,切实赋予高校依法招生录取自主权。

钟秉林[6](2021)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路径》文中认为高考综合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十四五"期间,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从制度设计、观念转变、资源投入、配套改革等层面系统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既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升考试招生制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也要统筹推进新高考和新课改,加强教师培训,保证改革理念落到实处;既要加强地方层面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又要完善生涯规划教育等配套改革措施;还要加强舆论引导与宣传,最大程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王雅丽[7](2021)在《我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向综合评价转型:问题与路径》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向综合评价转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但目前这种转型存在评价内容较为单一,"唯智考核"亟待转变;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分数至上"亟待破除;评价主体较为单一,"高校单评"亟待破解等困难。为更有效推动转型,作为招考主体的招生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考核内容扩展化,加强对考生非认知因素的考查;评价标准合理化,科学制定综合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多元化,完善"三位一体"招生录取体系。

梁传杰,丁一杰[8](2021)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演变轨迹与演进逻辑》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经历了制度模仿期、制度初建期、改革探索期、招考分离试点期和深化改革期,不同阶段在招生主体、招生类型、招生规模、招生形式、招生机制上呈现出鲜明特征;其制度变迁的动力在于行政类主体、高校类主体和市场类主体的博弈与均衡,反映了行政类主体的权力主动让渡、高校类主体的角色转换和市场类主体的有限承接。

何智红[9](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袁香香[10](2021)在《我国新高考渐进式改革的SWOT分析》文中认为

二、浅谈高校招生录取体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校招生录取体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新高考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方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与国际比较
    1.1 综合素质评价的本土内涵
    1.2 综合素质评价的国际比较
2 综合素质评价在新高考招生中的实践与阻碍
    2.1 制度动因:改革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的高校招生评价制度
    2.2 实施困境:高校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存在形式化、虚化等问题
    2.3 阻碍因素: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存多重阻力
3 新高考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探讨
    3.1 定量融入式参考:将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价,与高考成绩合成计算总成绩
    3.2 半定量并列式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辅助控制条件
    3.3 分层参考:将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作为特定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条件
    3.4 分类参考: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特殊方式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4 结束语

(2)新制度主义视域下我国新高考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一)从整体角度研究新高考问题的必要性
    (二)理论基础与框架
二、高考改革的困境分析
    (一)“文化—制度”——我国招考改革在宏观环境层面受“分数至上”的文化共识影响
    (二)“制度—理性”——高考改革在制度层面设计理想化,改革系统性不足,与政策环境难以协同
    (三)“理性—规范”——新高考在微观层面缺少对个体理性的充分认识和监督约束规则
三、招考制度变革的路径治理优化
    (一)突出分数的评价意义,将立德树人融入高考评价体系全过程,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二)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凝聚共识,推进系统改革
    (三)构建合作网络,建立健全监督惩戒制度

(3)本科录取批次合并对高校录取质量的影响——基于2010—2018年全国高校录取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
    (一)基于偏好的公平性分析
    (二)高考录取流程与模型
        1.存在录取批次限制时
        2.录取批次合并后
三、数据与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二)指标构建与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
        4.数据来源与特征
    (三)倍差法估计的有效性分析:平行趋势检验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二)异质性分析
        1.院校位置与录取质量
        2.院校水平与录取质量
        3.办学性质与录取质量
五、稳健性检验
    (一)来自渐进DID的稳健性检验
    (二)安慰剂检验:假设批次合并事件发生在2017年之前
六、结论与启示

(4)深化教考招一体化改革:落实“双减”的必由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化高考改革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紧迫需要
    (一)“一考定终身”是中小学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
    (二)新高考改革向纵深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教考招一体化
    (三)进入“普及化阶段”后教考招一体化成为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
二、新时期深化教考招一体化改革面临新要求
    第一,更加突出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第二,更加重视发挥综合评价作用。
    第三,更加协调推进改革创新举措。
    第四,更高站位完善部门协同发展机制。
    第五,更大力度开展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改进。
三、与时俱进深化新时期教考招一体化改革
    (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与高中教育改革协调发展
    (二)聚焦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战略目标任务,统筹推进考试类型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协调发展
    (三)聚焦多元录取高考综合改革目标任务,统筹推进招生改革与高中教育改革的协调发展
    (四)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考试改革与招生改革协调发展

(5)“3+X”高考科目方案再认识——兼论深化完善新高考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3+X”方案的经典意义及其异化
    (一)“3+X”方案的经典意义
        1.“3+X”方案的背景及内涵。
        2.“3+X”方案的经典意义。
    (二)“3+X”方案遇到挑战及异化
        1.“3+X”方案遇到挑战。
        2.“3+X”方案的异化。
二、新高考改革对“3+X”方案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一)新高考改革与“3+X”方案一脉相承
        1. 新高考改革与“3+X”方案的改革动因和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2. 新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框架思路与“3+X”方案的立意和路径高度吻合。
    (二)新高考改革是对“3+X”方案的创新发展
        1. 促进深化高中课程改革。
        2. 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3. 促进高考公平公正。
三、深化高考改革的目标选择及推进策略
    (一)回归“3+X”方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 回归“3+X”方案是深化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
        2. 回归“3+X”方案是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对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回归“3+X”方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 加重学生的偏科现象。
        2. 选考科目“冷热不均”更趋加剧。
        3. 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同分不同质”现象依然存在。
        4. 缺乏配套的高校招生自主录取体系支撑。
    (三)深化高考改革“可为策略”
        1.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2. 完善学考制度,实行学考选考两考合一。
        3. 改革成绩计分办法,必考选考科目实行统一赋分。
        4. 加强招生计划和考试科目牵引,引导考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社会责任和国家情怀关系。
        5. 改革录取办法,赋予高校依法招生自主权。

(6)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导向
    (一)破除“五唯”弊病,体现教育评价改革的问题导向
    (二)围绕五大主体,体现教育评价的系统性特征
    (三)推进四个评价,体现教育评价的综合性特征
    (四)鼓励多元参与,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现实挑战
    (一)改革的长期性
    (二)改革的复杂性
    (三)改革的系统性
    (四)改革的艰巨性
三、系统推进高考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系统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二)系统推进考试招生综合改革
    (三)系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7)我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向综合评价转型:问题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向综合评价转型的必要性
    (一)深化综合评价改革是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方向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具有自身独特性
        1.研究生考试具有独特性。
        2.研究生招生录取具有独特性。
二、现行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内容较为单一,“唯智考核”亟待转变
    (二)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分数至上”亟待破除
    (三)评价主体较为单一,“高校单评”亟待破解
三、我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向综合评价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考核内容扩展化,加强对考生非认知因素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合理化,科学制定综合评价指标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完善“三位一体”招生录取体系
        1.本科GPA。
        2.综合素质评价。
        3.统一考试。

(8)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演变轨迹与演进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的发展历程
    (一)制度模仿期(1949-1977年)
    (二)制度初建期(1978-1984年)
    (三)改革探索期(1985-1999年)
    (四)招考分离试点期(2000-2008年)
    (五)深化改革期(2009年至今)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
    (一)招生主体由政府管理向多主体共治演化
    (二)招生类型由学术型向多类型、多种形式演进
    (三)招生规模以国家计划为主、规模周期调整
    (四)招生形式由单一形式向多种形式转变
    (五)招生机制由一段式向两段式、招生单位自主权扩大转型
三、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的演进逻辑
    (一)影响制度变迁的相关主体
    (二)行政类主体在制度变迁中的主动让渡
    (三)高校类主体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转换
    (四)市场类主体在制度变迁中的有限承接
四、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的远景展望
    (一)招生主体由政府宏观主导向高校主导转移
    (二)招生规模由国家计划转向高校自主
    (三)招考形式向招考分离转型
    (四)招生机制向政府统筹监督、高校自主自律、市场调节参与转化

四、浅谈高校招生录取体制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高考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方式探讨[J]. 李志涛. 中国考试, 2021(12)
  • [2]新制度主义视域下我国新高考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 方芳. 教育与考试, 2021(06)
  • [3]本科录取批次合并对高校录取质量的影响——基于2010—2018年全国高校录取数据的分析[J]. 杨娟,劳林捷. 教育经济评论, 2021(06)
  • [4]深化教考招一体化改革:落实“双减”的必由之路[J]. 桑锦龙,许晓革. 中国教育学刊, 2021(11)
  • [5]“3+X”高考科目方案再认识——兼论深化完善新高考改革[J]. 冯成火,林瑞玉,严侃曼.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8)
  • [6]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路径[J]. 钟秉林. 现代教育管理, 2021(08)
  • [7]我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向综合评价转型:问题与路径[J]. 王雅丽. 教育与考试, 2021(04)
  • [8]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演变轨迹与演进逻辑[J]. 梁传杰,丁一杰.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04)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 何智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我国新高考渐进式改革的SWOT分析[D]. 袁香香.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浅谈高校招生招生制度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