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计算机控制系统失控的方法研究

防止计算机控制系统失控的方法研究

一、防止微机控制系统失控的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美珍[1](2020)在《汽车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试验分析》文中指出随着车辆电气技术迅猛发展,目前,现代轿车大部分都采用了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自动空调,自动空调控制越来越人工智能化,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一旦空调系统发生问题,车主往往很难自己解决,就要进修理厂由维修技师诊断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要实现快且准诊断,除了丰富的维修经验后,还需要过硬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新技术更上时代步伐。此状况一方面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向学生教授新技术、新工艺外,另一方面还要求学校实训设备和专业教具及时更新,为学生掌握新技术提供良好实训环境,适应时代发展的设备。在资源和资金有限情况下,学校自行研究开发一款适合本校学情的汽车空调故障模拟专业教具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针对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目前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了目前国内汽车空调教具存在的问题。采用卡罗拉自动空调为实验台平台,分析其组成、控制功能、故障现象、诊断及排故思路、故障模拟方法,研究开发卡罗拉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自动空调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工作和控制原理、故障诊断方法,为空调故障模拟系统的开发提供理论研究基础。2、整理和总结分析汽车空调常见故障、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检测原理,研究和设计自动空调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故障模拟方法。3、以卡罗拉自动空调为实验台平台,设计汽车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的实验台,其中包括实验台的布局设计、操作演示面板的设计、实验台的控制面板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电路设计,控制芯片和驱动芯片等硬件的选择和设计,以及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和软件的设计。4、对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进行实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张月[2](2020)在《500客位内河锂电池动力客船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国家也大力提倡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也在逐渐代替传统能源,电力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更是受到青睐。由于在传统的船舶动力中多采用柴油、汽油等,燃油除了不可再生以外,其燃烧更是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环保的电力替代燃油是大势所趋。国内外很多观光旅游的小型客船大多数采用电力推进,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加环保的锂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成为它们的动力来源。但是电池自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国内外因动力锂电池产生的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锂电池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是专家学者的关注焦点。且本项目拟建造的是500客位的客船,国内外应用大规模电池组作为客船动力来源的案例较少,所以必须对本艘客船进行风险分析。电动客船的工况分为停靠码头充电以及航行放电,本文会对这两个工况展开具体分析,并利用COMSOL软件对锂电池热失控燃烧的后果进行分析计算。结合具体的分析结果,来判断电力作为动力对500客位的客船是否是安全可行的,并对客船提出一些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了近十年内动力锂电池的发展以及其安全研究现状,尤其针对锂电池热失控以后燃烧爆炸的研究现状。同时掌握风险分析的研究现状,尤其是风险分析应用于船舶领域的现状,了解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最新的研究方法。其次对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情况进行介绍,为其风险评估奠定基础。(2)第二章首先对风险的定义、风险的分析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风险的类别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并对一些主要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方法做了比较。然后介绍锂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锂电池热失控原理及原因,为第三章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工程背景。(3)首先利用实验来验证LF105的安全性,通过热失控燃烧实验观察在其燃烧后对周围的电芯的影响。再利用COMSOL软件对动力锂电池热失控燃烧后的后果进行模拟、计算及分析。电芯是整个动力锂电池中最小的电池单元,首先分析单体电芯燃烧后的影响范围。比电芯大一级的电池单元是电池包,其次分析整个电池包燃烧后的后果和影响范围。通过电池热失控燃烧后的影响范围来判断,作为动力大规模的锂电池应用在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上是安全的。(4)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先对客船停靠码头对充电的工况进行风险识别,运用故障树分析法确定导致事故的原因和分析基本事件,利用德尔菲法计算事故发生的概率,确定在充电工况下最易发生事故的原因。利用模糊计算出了充电时锂电池热失控的概率,根据IMO推荐的准则,风险是可以接受的。(5)在充电风险评估完成后,再对客船航行过程进行风险的分析识别,同样利用故障树分析法确定事故的致因。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找到规避事故风险的有效措施。(6)对全船进行消防分析,分析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如何预防火灾以及如何应对火灾,为人员逃生提供时间和路径。

杨铁雷[3](2019)在《高铁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及整定》文中研究说明高铁牵引变压器是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中的重要电气设备,其安全运行关系到高速铁路运输秩序。由于动车组的频繁启动以及单相供电模式的采用,使得牵引变压器长期承受单相不平衡的牵引负荷。对牵引变压器保护的快速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随着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的发展也越来越严格。因此,新型牵引变压器保护装置的开发以及其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分析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牵引变压器差动保护基本原理及特点,牵引变电所主接线的基础上,综述了牵引变压器主保护方式及差动保护接线的特点,论述了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中差动保护原则,保护装置中主保护的起动判据,给出了提升各测量值精度的相关处理算法。研究了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性能和特点。采用AT89C55单片机和TMS320VC5416型DSP芯片为主的双CPU结构,构成了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硬件装置,设计了保护和测量算法。划分了硬件功能模块,并设计了部分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各主要功能模块。宝兰客专某牵引变电所现场试验及调试结果证明,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技术性能达到了设计标准和要求,为确保宝兰客专的全线安全正常运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易琨,唐路,程娟,严康,胡承建[4](2019)在《适用于AGM、EFB、FB蓄电池的充电工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售后市场为具有怠速启停功能的蓄电池同时配备2到3种专用充电设备导致维修成本偏高的矛盾,以多阶段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全智能充电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套适合AGM、EFB、FB蓄电池的专用充电工艺,并将这套充电工艺集成在一台全智能微机控制的充电设备里,实现了维修成本的节约,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这套专用充电工艺的有效性。实践表明:该套充电技术方案适用于国内大多数常用12 V汽车起动用铅酸蓄电池(适用的蓄电池额定容量区间50~100 A·h),具有容量恢复率高的特点(AGM、EFB蓄电池容量恢复率达93%以上,FB蓄电池容量恢复率达88%以上),也能避免充电过程中热失控、极化、层化现象的发生,对于大部分蓄电池故障模式也能识别判断(短路、热失控、老化寿命终止等故障)。

安周建[5](2019)在《基于流动沸腾的LiFePO4电池冷却及热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新能源汽车以及电池基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锂离子电池性能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他以锂离子电池为动力源的机械电子设备运行性能的主要因素。充放电过程中较高的产热速率极易造成电池过热而影响电池性能以及寿命,误用工况下还可能引发电池热失控而造成安全事故。本文从LiFePO4动力电池热安全角度出发,围绕电池热管理系统(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BTMS),开展了包括电池冷却性能提升、电化学-热耦合特性以及热失控行为方面的研究。首先,实验研究了放电倍率以及运行温度等宏观因素对单体LiFePO4电池热、电特性的影响。设计了基于常压低沸点电子冷却液电池间流动沸腾换热的电池冷却实验系统,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本文所提出的热管理方式有着优良的冷却性能:在工质发生相变的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将电池最大温度控制在40℃左右且电池表面温度均匀性显着提高。同时发现系统冷却性能与电池模块整体电压分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冷却性能的强化导致电池模块电压下降。电池产热速率在整个放电过程中的非稳态特征,使得系统存在一个合适的冷却液流量范围,在该范围内冷板通道中的流型以两相流为主,在确保电池运行温度在安全区间的同时,提高电池表面温度均匀性。基于电池热导率各向异性特征,将三维流固耦合非稳态BTMS模型简化为对流换热边界条件的二维稳态模型。基于此模型,综合分析了通道宽高比、系统质量流量、铝带宽度以及电池与通道之间的接触热阻对BTMS冷却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电池模块能量密度与冷却性能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后,从单体电池冷却结构设计以及电池模块组合形式两方面明确了 BTMS性能改善方向。探究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机理、产热特性以及热-电耦合机制是BTMS研究的重要基础。首先建立了一维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分析了放电倍率以及运行温度对电芯运行性能的影响:更高的放电倍率以及较低的运行温度会加剧电极层中电化学反应速率不均匀性,同时影响电芯产热速率以及不同机理产热比例。相比于电极厚度较薄的电池,由于整体较高的热响应、较强的Li+嵌入/脱嵌强度以及SOC分布不均匀性引起的应力不平衡,导致电极层较厚的电池的容量以及电压衰减速率更快。同时,基于一维多电芯模型,分析了电池外部冷却条件与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相互作用机制:由于电池内部热导率的各向异性特性,导致电池在有外部冷却时厚度方向存在温度梯度,该温度梯度使得电池内不同电芯出现不均衡的放电行为,外部冷却能力的提升则会进一步加剧该现象。考虑方形电池极耳结构以及厚度方向多电芯层状结构特征,建立了电池厚度方向二维截面多电芯模型。模型研究结果证明,电池厚度方向不同电芯之间电势分布以及电流密度分布均存在由几何因素主导的不均匀特征。同时,由于极耳的电流汇聚作用而导致电池内部近极耳区域存在热点。而在实际使用的电池中,电池极耳与外部连接件之间的接触电阻以及较小的接触面积,将进一步加剧极耳的热效应。考虑电池在极端工况下的热安全特性,基于MATLAB编程,建立了简化的电池热失控解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电池热传递特性对热失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池热安全状态不仅决定于电池外部散热条件,电池厚度方向热阻也是影响电池热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研究了沸腾换热对电池热失控行为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热失控在电池模块内部的传播,但是能否抑制单体电池热失控行为则决定于电池内部热传递特性。

陈荣川[6](2018)在《电力机车蓄电池监测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机车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机车潜在的维护问题日益明显,其中为电力机车受电弓升弓作业和其他辅助设备供电的铅酸蓄电池亏电问题就是较为严重的一类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电力机车蓄电池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来提高蓄电池的实际使用年限。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发一套电力机车蓄电池监测保护系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蓄电池状态,及时保护蓄电池避免蓄电池亏电。本设计是以STM32F103单片机为核心,通过对电力机车蓄电池电压、电流、充放电状态、内阻、温度等参数的采集测量,实现机车蓄电池状态监测和亏电保护。通过STM32F103单片机软件编程系统实现以下具体要求:1.测量电压值、电流值;2.监测蓄电池充放电状态;3.测量蓄电池环境温度、内阻;4.显示蓄电池电压、电流、充放电状态、内阻、温度;5.蓄电池亏电电压阈值、电流阈值、内阻阈值、温度阈值可设置;6.蓄电池亏电自动语音报警;7.系统自动远程保护蓄电池;8.系统存储报警记录。本系统最终满足电力机车蓄电池的在线实时状态监测,并将相关参数显示在液晶屏上。系统可设置电压阈值、电流阈值、内阻阈值、温度阈值,当蓄电池各参数超过阈值,系统进行报警提示,并在无人值守时,通过分励脱扣器远程甩除蓄电池脱扣器,保护蓄电池,避免蓄电池亏电。该系统能够为电力机车蓄电池维护提供技术参考,同时保障电力机车有足够的直流能量供应,保障电力机车升弓作业,对铁路电力机车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吉维肖[7](2017)在《锂离子电池自激发安全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性问题严重制约了锂离子电池在动力与储能领域的规模应用。随着锂离子电池向更大容量、更高比能量方向的发展,安全性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发展和建立电池自激发安全保护技术,提高电池的本征安全性,对于拓展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至关重要。安全性问题的产生机制是电池的热失控,而热失控的引发条件是温度。当电池因短路、过充、挤压等引起温度剧烈上升时,电池内部的放热副反应被引发,产生大量的热积累,从而导致电池爆炸或燃烧。从电化学的角度看,电极反应必须涉及电子和离子的传输,倘若在电池内部建立一种温度控制机制,在温度过高时,这种机制能自发响应并及时切断电极上的电子或离子传输,那么电池反应就能终止,从而防止电池进入自加温的热失控状态。基于这一考虑,本论文工作选用温度敏感材料,发展出两类电池自激发热保护新技术。其中一类是利用导电聚合物的正温度系数(PTC)特性,分别构筑以导电聚合物为集流体修饰层、电极导电剂以及活性材料表面包覆层的温度敏感电极,实现电子传输的自发热关闭;另一类是利用聚合物的高温热熔化行为,构筑以聚合物微球为修饰层的新型热关闭隔膜,实现离子传输的热关闭。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基于导电聚合物涂层的温度敏感电极。选择性地合成了多种导电聚合物,通过测试其PTC响应行为,优选出聚3-辛基噻吩(P3OT)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两种导电聚合物为铝箔集流体的表面涂层,构筑出以LiCoO2为活性物质的两种温度敏感阴极LCO-P3OT和LCO-PEDOT,并研究了它们的温度敏感特性和在实际软包装电池中的应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导电聚合物P3OT和PEDOT:PSS具有合适的阻变温度(90-100 ℃和115-145℃)、较高的升阻比(3个和2个数量级)、良好的成膜性、可逆的氧化还原行为,以及在电解液中不溶解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作阴极集流体的表面涂层,构筑温度敏感阴极。采用P3OT和PEDOT:PSS为PTC涂层的两种LCO电极,不仅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而且具有可靠的温度敏感特性。在高温下,聚合物PTC涂层能有效切断集流体与活性层的电流传输,从而使得电极展现出良好的自激发热保护功能。此外,不同于常规的PTC材料,两种导电聚合物可以在集流体表面形成超薄的涂层结构(<1微米),不会给电池带来比能量的损失。在实际软包电池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导电聚合物涂层的两种温度敏感阴极不仅能有效改善电池在高温热冲击下的安全性能,而且对电池的正常充放电性能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可以用于构筑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2.基于导电聚合物-碳黑复合导电剂的温度敏感阴极。分别采用两种具有PTC效应的导电聚合物/碳黑复合物—聚吡咯/碳黑(PPy/C)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碳黑复合物(PEDOT/C)作为锂离子电池阴极的导电基质,构筑出以LiCoO2为活性物质的两种温度敏感阴极LCO-PPy/C和LCO-PEDOT/C,并研究了它们的温度敏感特性和在实际软包装电池中的应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Py/C和PEDOT/C复合物具有合适的阻变温度(100-120 ℃和115-145 ℃)、较好的分散性(粒径约30nm和50nm)、超高的室温电导率(30.3Scm-1和14.3 S cm-1)、可逆的p-掺杂/脱杂活性和较高的热稳定性(>270 ℃和>450 ℃)等优点,非常适于用作阴极的导电基质,构筑温度敏感阴极。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导电聚合物/碳黑为导电基质的两种LCO电极,在常温下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而在120℃高温下,展现出良好的自激发热保护功能。此外,不同于常规的PTC导电剂,复合导电基质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电化学活性,不会给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电化学性能带来不利影响。在实际软包电池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两种温度敏感电极能有效改善电池在高温热冲击、过充电和针刺等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能,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3.基于导电聚合物包覆的温度敏感电极材料。分别采用聚苯胺(PAni)、PEDOT:PSS和PEDOT为电极活性材料的表面涂层,制备出LiCoO2@PAni、石墨@PEDOT:PSS和LiCoO2@PEDOT三种温度敏感电极材料,并考察了它们的电化学性能和在实际软包装电池中的应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得益于聚苯胺合适的阻变温度(110-150 ℃)、较大升阻比(4个数量级)、较高的室温电导率,以及可逆的P掺杂/脱杂活性,LiCoO2@PAni复合阴极不仅能有效提高电池在高温(60℃)和高压(4.5V)下的循环稳定性,而且在120℃的高温下,展现出高效的自激发热关闭功能。而基于石墨@PEDOT:PSS复合材料的阳极则在110℃下发生热关闭,它不仅能有效提高软包电池在高温热冲击下的安全性能,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电池在85 ℃高温下的存储性能。此外,以EDOT单体为电解液添加剂,通过现场电氧化聚合法制备的LiCoO2@PEDOT复合正极,可在不影响电池容量、低温性能等指标的前提下,将实体软包电池在150 ℃高温热冲击下发生热失控的时间推迟13.8 min。4.基于微球修饰的热关闭隔膜。通过将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微球修饰到商品化聚烯烃隔膜表面,制备出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热关闭隔膜,研究了隔膜的热封闭功能及在实际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EVA微球具有合适的熔化温度(~90 ℃)、较小的粒径(~1 μm),以及高的化学与电化学稳定性,在基本不影响隔膜透气度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隔膜的闭孔温度,增大隔膜闭孔温度与其熔毁温度的差值,改善隔膜的过热保护功能。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常温下,EVA修饰隔膜对电极性能不产生任何不利影响,但当温度高于90℃时,EVA微球融化、塌陷,在隔膜表面形成致密聚合物绝缘膜,从而中断电池两极间的离子传输,关闭电池反应,展示出自激发热保护功能。在实际电池中的应用结果表明,EVA修饰隔膜能有效改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在挤压、短路和过充等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能,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陈纯北,郭立群[8](2013)在《内燃机车微控系统失效与失控故障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内燃机车电气控制正走向电子集约化管理、模块型控制与人机对话等浅智能化功能,同时也在逐步改进完善中。现时内燃机车在微机控制系统所发生的运用性障碍为失效与失控,现阐述其失效与失控成因,根据各种具体机车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处理措施。

郭刚[9](2013)在《晶闸管整流器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电力电子整流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冶金、钢铁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基于晶闸管的相控整流技术是其中发展最完善、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触发控制系统是相控整流电路稳定可靠运行的关键。鉴于相控整流电路受控对象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设计出性能优良、通用性强的触发控制系统便成为科研和工程领域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由于微机控制技术和微电子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单片机为代表的微控制芯片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可靠的性能,已成为微机控制技术在控制工程应用领域的主力军。本文以工业级MPC89系列单片机为核心,将数字触发器与数字控制器结合起来,研制出一种由微机控制的集脉冲触发和控制于一体的晶闸管整流触发控制系统,通过试验表明,由该系统所产生的触发脉冲实时性好、控制精度高,可以实现对相控整流电路长期稳定可靠触发,并能够完成对输出直流电压(电流)的精确调节。本文对该研究开发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对晶闸管整流系统的受控对象进行了详细的特性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而后对整流系统硬件结构进行了设计。硬件结构包括晶闸管整流系统的主回路和控制回路,主回路包括供电电源、晶闸管整流电路;控制回路包括电源与同步信号采集模块、反馈与给定信号采样模块、参数设置与数据存储模块、脉冲移相触发与输出模块、数字电压与电流调节模块及其他辅助功能模块等。其次,在Keil编译平台上对晶闸管整流器微机控制系统的软件程序进行了详细设计。软件系统包括相序检测与移相触发子程序、信号采样与处理子程序、调节与控制子程序、状态检测与指示子程序、调试与参数整定子程序等子程序。通过测试验证了所设计各部分子程序及整体程序的正确性。再次,对晶闸管整流器微机控制系统进行了调试,给出了相应的测试波形和数据,对系统调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总结,并完成了该装置的总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脉冲触发控制装置的触发可靠性高,满足整流电路的控制精度要求,并具备相序自适应功能和故障指示与保护功能。最后,作为装置升级的备选方案,针对整流系统控制性能要求,设计了基于模糊PID的智能控制算法和基于偏差分离的反馈线性化控制算法,继而分别进行了控制器的仿真实验。由仿真得到的结果验证了上述两种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范军太,王晋[10](2011)在《微机保护装置抗干扰性措施的一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机保护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稳定运行关系着电网的可靠性。然而对微机保护的可靠性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微机保护的硬件和软件等,通过对这几方面的探讨,提出了提高微机保护可靠性的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防止微机控制系统失控的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微机控制系统失控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汽修专业教具的研究现状
    1.3 汽车空调教具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动空调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故障诊断
    2.1 概述
    2.2 自动空调控制系统的组成
    2.3 自动空调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4 空调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空调控制逻辑及故障模拟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传感器故障的模拟方法研究
    3.3 执行器故障的模拟方法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实验台设计
    4.1 概述
    4.2 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实验台架的设计
    4.3 实验台电动机的选取
    4.4 实训台架演示操作面板的设计
    4.5 实训台架箱体的设计
    4.6 实验台控制面板设计
    4.7 实验台单片机设计
    4.8 实验系统故障模拟电路设计
    4.9 软件控制流程设计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功能测试与应用效果
    5.1 概述
    5.2 自动空调实训台架故障模拟测试
    5.3 自动空调实训台架数据采集测试
    5.4 实验台在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500客位内河锂电池动力客船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纯电动船研究现状
        1.2.2 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1.2.3 锂电池安全的研究现状
    1.3 500客位客船的基本介绍和风险分析的必要性
        1.3.1 500客位内河锂电池客船的基本介绍
        1.3.2 电动船风险分析的必要性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2章 FSA方法及电池热失控理论
    2.1 综合安全评估(FSA)方法的概述
        2.1.1 FSA方法的定义
        2.1.2 FSA方法的适用范围
        2.1.3 FSA的现实意义
    2.2 FSA方法分析流程步骤
        2.2.1 FSA方法的流程
        2.2.2 FSA方法的分析步骤
    2.3 FSA方法的优缺点
        2.3.1 FSA方法优点
        2.3.2 FSA方法缺点
    2.4 锂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4.1 锂电池结构
        2.4.2 电池工作原理
        2.4.3 锂电池的性能参数
        2.4.4 LF105的参数及介绍
    2.5 锂电池热失控机理及原因
        2.5.1 热失控机理
        2.5.2 锂电池易发热失控原因
    2.6 500客位电动船风险分析框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力锂电池热失控起火实验及仿真分析
    3.1 LF105防连锁反应实验
        3.1.1 实验过程
        3.1.2 实验结果分析
    3.2 COMSOL简介
    3.3 单体电芯热失控起火仿真分析
        3.3.1 电芯三维几何模型
        3.3.2 计算步骤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电池包爆炸起火仿真分析
        3.4.1 电池包模型
        3.4.2 计算结果分析
    3.5 电动客船预防电池起火事故的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充电过程风险分析
    4.1 500客位电池动力客船充电过程
        4.1.1 岸电充电方式
        4.1.2 充电桩
    4.2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充电燃烧爆炸风险识别
        4.2.1 500客位电动客船过充风险识别
        4.2.2 锂电池水分含量过高风险识别
        4.2.3 锂电池短路风险识别
        4.2.4 碰撞挤压风险识别
    4.3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充电过程其他风险因素识别
        4.3.1 丹江口充电环境风险识别
        4.3.2 相关人员风险识别
        4.3.3 充电桩风险识别
    4.4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充电过程事故定性分析
        4.4.1 故障树分析法
        4.4.2 故障树定性分析
    4.5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充电过程事故定量分析
        4.5.1 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确定
        4.5.2 定量计算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航行过程风险分析
    5.1 锂电池动力客船关键系统介绍
        5.1.1 客船动力系统
        5.1.2 客船控制系统
        5.1.3 客船消防安全系统
    5.2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航行过程中的风险识别
        5.2.1 航行过程中锂电池爆炸燃烧的风险识别
        5.2.2 客船动力系统失效的风险识别
        5.2.3 避险措施失效的风险识别
    5.3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航行过程中的定性分析
        5.3.1 构建动力锂电池燃烧爆炸事故树
        5.3.2 构建电动客船动力损失事故树
    5.4 避免动力损失的有效措施
        5.4.1 电池布置措施
        5.4.2 其他保护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消防分析
    6.1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火灾危险性分析
    6.2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消防难点分析
    6.3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消防安全目标
    6.4 500客位锂电池动力客船消防解决方案
        6.4.1 船舶布置
        6.4.2 火灾的防止
        6.4.3 火灾的探测和抑制
        6.4.4 灭火
        6.4.5 人员逃生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评估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2 不同温度电芯允许的持续充电电流
附录3 电芯在不同温度和SOC条件下允许的瞬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高铁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及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牵引变压器运行中的主要故障
        1.1.2 牵引变压器常用保护措施
    1.2 牵引变压器保护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牵引变压器保护的历史及现状
        1.2.2 国内外变压器主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国内牵引变压器主保护装置现状与发展
        1.3.1 常见牵引变压器主保护装置分类及特点
        1.3.2 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特点及发展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2 高铁牵引变压器主保护原理及数据处理算法
    2.1 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典型技术特点
        2.1.1 自耦变压器(AT)供电方式
        2.1.2 宝兰客专牵引变电所主接线
        2.1.3 牵引变压器保护配置要求
    2.2 牵引变压器保护方式及特点
        2.2.1 牵引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及特点分析
        2.2.2 保护装置中主保护的起动判据
    2.3 微机保护装置的信号采样及处理算法
        2.3.1 模拟量采样方法
        2.3.2 基本电参量的处理算法
        2.3.3 消除信号非同步采样误差的算法
        2.3.4 短路故障的处理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保护装置的硬件设计
    3.1 牵引变压器主保护完成的功能
        3.1.1 装置基本功能
        3.1.2 设计参数要求
    3.2 保护装置硬件的总体方案选定
        3.2.1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3.2.2 中央控制模块结构
        3.2.3 89C55单片机模块
    3.3 主要模块设计
        3.3.1 电源系统
        3.3.2 模拟量输入及调理电路
        3.3.3 保护算法起动检测电路
        3.3.4 开关量输入输出回路
        3.3.5 看门狗复位电路
    3.4 抗干扰措施
        3.4.1 干扰和干扰源
        3.4.2 接地与屏蔽
        3.4.3 滤波、退耦与旁路
        3.4.4 电源系统抗干扰措施
    3.5 本章小结
4 保护装置的软件系统
    4.1 保护装置软件的总体结构
    4.2 部分模块子程序设计
        4.2.1 A/D转换驱动程序设计
        4.2.2 测量算法模块
        4.2.3 保护判断子程序
    4.3 软件抗干扰措施
    4.4 抗干扰能力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牵引变压器保护配置及现场试验
    5.1 保护配置及整定
        5.1.1 主变保护配置
        5.1.2 主变后备保护配置
        5.1.3 保护配置及整定计算结果
        5.1.4 非电量保护
    5.2 牵引变压器现场试验
    5.3 保护装置的现场检验
        5.3.1 通电前检验
        5.3.2 通电检查
        5.3.3 传动试验
        5.3.4 绝缘性能检查
    5.4 差动保护性能检验
        5.4.1 差动速断保护
        5.4.2 比率差动保护
    5.5 运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适用于AGM、EFB、FB蓄电池的充电工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AGM、EFB、FB蓄电池充电特点和要求概述
    1.1 AGM蓄电池的充电特点和要求概述
    1.2 EFB富液加强型铅酸蓄电池的充电特点和要求概述
    1.3 FB蓄电池的充电特点和要求概述
2 AGM、EFB、FB蓄电池充电工艺设计
    2.1 概述
    2.2 充电电路的充电电流、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对应关系
    2.3 不同的蓄电池初始开路电压OCV值区间下的各充电阶段的充电控制参数及报警诊断策略
3 试验验证
4 结论

(5)基于流动沸腾的LiFePO4电池冷却及热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介绍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锂离子电池结构及温度特性
        1.2.2 电池热管理方法研究进展
        1.2.3 电池电化学-热耦合特性研究
        1.2.4 电池热安全特性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 基于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的BTMS实验研究
    2.1 实验系统及装置
        2.1.1 实验系统
        2.1.2 电池模块组合结构
        2.1.3 实验条件和方案
        2.1.4 实验设备精度分析
    2.2 实验结果分析
        2.2.1 电池单体性能测试
        2.2.2 电池模块温度分布特性研究
        2.2.3 电池模块电压分布特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微细通道流动的BTMS参数化研究
    3.1 计算模型定义
        3.1.1 三维计算模型
        3.1.2 模型假设及验证
        3.1.3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3.1.4 简化模型验证
    3.2 运行参数对系统冷却性能影响综合分析
        3.2.1 不同通道宽高比铝带冷却性能分析
        3.2.2 质量流量对电池冷却性能的影响
        3.2.3 不同铝带宽度选择分析
        3.2.4 接触热阻与系统冷却性能的关系
        3.2.5 电池模块组合形式与冷却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LiFePO_4电池电化学反应与外部热特性耦合机制研究
    4.1 电化学-热耦合模型控制方程及相关性参数
        4.1.1 模型计算域
        4.1.2 控制方程
        4.1.3 相关性参数
    4.2 运行条件对电芯电化学以及热特性影响机理分析
        4.2.1 一维电芯电化学-热耦合模型边界及初始条件
        4.2.2 模型参数及模型验证
        4.2.3 放电倍率对电芯内部热电特性影响机理分析
        4.2.4 运行温度对电芯内部热电特性影响机理分析
        4.2.5 外部冷却条件与电池内部电化学特征相互作用机制
    4.3 不同电极厚度电芯电化学以及热特性研究
        4.3.1 实验方案及步骤
        4.3.2 模型定义及参数
        4.3.3 电极厚度对电池单次放电性能的影响
        4.3.4 电化学反应速率分布对电芯性能的影响机理分析
    4.4 基于多电芯结构模型的电池电化学及热效应分析
        4.4.1 二维多电芯模型计算域
        4.4.2 二维多电芯模型边界及初始条件
        4.4.3 不同电芯间电势分布研究
        4.4.4 电芯间电化学反应速率分布特征分析
        4.4.5 电池极耳热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解析模型的电池热失控行为预测与控制方法研究
    5.1 热失控模型定义
        5.1.1 几何模型
        5.1.2 热失控模型定义及方程求解
        5.1.3 热失控模型验证
    5.2 电池热传递过程对热失控行为的影响分析
        5.2.1 电池运行条件对热失控行为的影响
        5.2.2 电池内部传热特性对热失控行为的影响
        5.2.3 热失控抑制方法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工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电力机车蓄电池监测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蓄电池监测系统现状
        1.2.1 国内现状
        1.2.2 国外蓄电池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铅酸蓄电池概述
    2.1 工作原理
        2.1.1 放电中的化学变化
        2.1.2 充电中的化学变化
    2.2 铅酸蓄电池的性能指标
        2.2.1 安全性能
        2.2.2 容量
        2.2.3 静止电动势
        2.2.4 端电压
        2.2.5 内阻
        2.2.6 循环寿命
    2.3 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判定因素
        2.3.1 使用环境温度对蓄电池的影响
        2.3.2 过充电对蓄电池的影响
        2.3.3 过放电对蓄电池的影响
        2.3.4 充电设备的输出质量对蓄电池的影响
    2.4 电力机车铅酸蓄电池
        2.4.1 电力机车铅酸蓄电池组结构组成
        2.4.2 蓄电池的容量表示
        2.4.3 蓄电池温度与容量
        2.4.4 放电量与密度
        2.4.5 放电状态与内部阻抗
        2.4.6 放电中的温度
    2.5 铅酸蓄电池的失效机制
        2.5.1 正极板的腐蚀
        2.5.2 水损失
        2.5.3 枝状结晶生成
        2.5.4 热失控
    2.6 影响铅酸蓄电池寿命的主要因素
        2.6.1 环境温度
        2.6.2 过度放电或小电流放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可行性和需求分析
    3.1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1.1 经济可行性
        3.1.2 技术上的可行性
        3.1.3 应用的可行性
    3.2 系统主要功能需求
        3.2.1 蓄电池状态参数的实时监测
        3.2.2 蓄电池状态参数超限报警
        3.2.3 历史数据查询
        3.2.4 报警记录查询
        3.2.5 蓄电池亏电保护
        3.2.6 系统参数设置
        3.2.7 数据存储与下载
    3.3 系统其他功能需求
        3.3.1 数据传输接口
        3.3.2 声光报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1 总体设计原理
    4.2 关键器件选型
        4.2.1 系统微控制器选型
        4.2.2 系统保护器件选型
        4.2.3 系统采样芯片选型
    4.3 控制算法的确定
        4.3.1 内阻与电动势的测量
        4.3.2 蓄电池电流的测量
        4.3.3 蓄电池温度的测量
        4.3.4 蓄电池电压的测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硬件设计与实现
    5.1 硬件总体框架设计
    5.2 电源供电电路设计
        5.2.1 简单功能描述
        5.2.2 关键器件介绍
        5.2.3 实际电路图
        5.2.4 设计分析
    5.3 信号采集预处理电路设计
        5.3.1 简单功能描述
        5.3.2 关键器件介绍
        5.3.3 实际电路图
        5.3.4 设计分析
    5.4 信号采样电路设计
        5.4.1 简单功能描述
        5.4.2 关键器件介绍
        5.4.3 实际电路图
        5.4.4 设计分析
    5.5 主控制器电路设计
        5.5.1 简单功能描述
        5.5.2 关键器件介绍
        5.5.3 实际电路图
        5.5.4 设计分析
    5.6 存储电路设计
        5.6.1 简单功能描述
        5.6.2 关键器件介绍
        5.6.3 实际电路图
        5.6.4 设计分析
    5.7 通讯电路设计
        5.7.1 简单功能描述
        5.7.2 关键器件介绍
        5.7.3 实际电路图
        5.7.4 设计分析
    5.8 时钟电路设计
        5.8.1 简单功能描述
        5.8.2 关键器件介绍
        5.8.3 实际电路图
        5.8.4 设计分析
    5.9 开关信号驱动电路设计
        5.9.1 简单功能描述
        5.9.2 关键器件介绍
        5.9.3 实际电路图
        5.9.4 设计分析
    5.10 电池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5.10.1 简单功能描述
        5.10.2 关键器件介绍
        5.10.3 电路图
        5.10.4 设计分析
    5.11 语音报警电路设计
        5.11.1 简单功能描述
        5.11.2 关键器件介绍
        5.11.3 实际电路图
        5.11.4 设计分析
    5.12 数据下载电路设计
        5.12.1 简单功能描述
        5.12.2 关键器件介绍
        5.12.3 电路图
        5.12.4 设计分析
    5.13 本章小结
第6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6.1 引言
    6.2 软件总体程序设计
    6.3 初始化程序设计
    6.4 测量子程序
    6.5 内阻计算子程序设计
    6.6 报警处理子程序设计
    6.7 通讯子程序设计
    6.8 串口屏显示子程序设计
    6.9 数据存储子程序设计
    6.10 数据下载子程序设计
    6.11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实际应用与效果
    7.1 装置实物图
    7.2 系统应用试验
    7.3 技术难点
    7.4 应用效果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锂离子电池自激发安全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事故及其发生机制
        2.1 近来来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事故
        2.2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事故的引发因素
        2.3 锂离子电池中的放热副反应
        2.3.1 阳极表面SEI膜的分解
        2.3.2 电解液与嵌锂阳极的反应
        2.3.3 阴极的热分解反应
        2.3.4 电解液的热分解反应
        2.3.5 活性材料和粘结剂之间的反应
        2.4 锂离子电池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制
    3 锂离子电池的常规安全保护措施
        3.1 安全阀
        3.2 热熔丝
        3.3 正温度系数元件
        3.4 热闭孔隔膜
        3.5 电池管理系统
    4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改善技术
        4.1 提升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热稳定性
        4.1.1 提升正极界面的热稳定性
        4.1.2 提升负极界面热稳定性
        4.2 高热稳定性隔膜
        4.2.1 表面修饰增强的聚烯烃隔膜
        4.2.2 耐高温无纺布隔膜
        4.3 阻燃性电解液
        4.4 电池自激发安全保护技术
        4.4.1 防过充技术
        4.4.2 过热保护技术
    5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
    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材料组成、结构、形貌和其它相关物性的表征方法
        2.1 材料电子电导率的测定
        2.2 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2.3 材料的组成分析
        2.4 材料的结构表征
        2.5 材料的形貌表征
        2.6 导电聚合物材料的溶解性测试
        2.7 材料的粒度分析
        2.8 材料的比表面积分析
        2.9 材料振实密度的测试
        2.10 界面粘附力的测定
        2.11 隔膜透气度测试
    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其热响应行为表征
        3.1 电极的制备
        3.2 扣式电池组装
        3.3 循环伏安扫描
        3.4 恒流充放电测试
        3.5 交流阻抗测试
        3.6 材料的热响应行为测试
    4 软包装电池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4.1 电池的制备工艺
        4.2 电池的安全性能测试
        4.2.1 过充测试
        4.2.2 热冲击测试
        4.2.3 针刺测试
        4.2.4 挤压测试
        4.2.5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
        4.3 电池的电性能测试
        4.4 电池高温存储性能测试
        4.5 电池直流内阻测试
        4.6 阳极析锂测试
第三章 基于导电聚合物涂层的温度敏感电极
    1 引言
    2 实验
        2.1 导电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2 温度敏感阴极的制备与表征
        2.2.1 LiCoO_2-PTC阴极的制备
        2.2.2 LiCoO_2-PTC阴极的物性表征
        2.2.3 LiCoO_2-PTC阴极的电化学表征
        2.3 软包电池的制备与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导电聚合物PTC材料的选择
        3.2 基于聚(3-辛基噻吩)(P3OT)涂层的温度敏感阴极
        3.2.1 P3OT的PTC效应及热响应机制
        3.2.2 P3OT的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3.2.3 LiCoO_2-P3OT阴极的结构与物性表征
        3.2.4 LiCoO_2-P3OT阴极的温度敏感特征
        3.2.5 LiCoO_2-P3OT阴极在实际软包装电池中的应用性能
        3.3 基于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涂层的温度敏感电极
        3.3.1 PEDOT:PSS的PTC效应及温度响应机制
        3.3.2 PEDOT:PSS的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3.3.3 集流体表面PEDOT涂层的结构
        3.3.4 LiCoO_2-PEDOT:PSS阴极在实际软包装电池中的应用性能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导电聚合物-碳黑复合导电剂的温度敏感阴极
    1 引言
    2 实验
        2.1 导电聚合物的表征
        2.2 复合导电剂的制备与表征
        2.2.1 PPy/C复合导电剂
        2.2.2 PEDOT/C复合导电剂
        2.3 温度敏感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2.4 软包电池制备与性能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基于聚吡咯/碳黑(PPy/C)复合导电剂的温度敏感阴极
        3.1.1 PPy/C复合物的PTC效应及温度响应机制
        3.1.2 PPy/C复合物的材料特性
        3.1.3 LCO-PPy/C阴极的电化学性能和温度敏感特征
        3.1.4 LCO-PPy/C阴极在实际软包电池中的应用性能
        3.2 基于PEDOT/C复合导电剂的温度敏感阴极
        3.2.1 PEDOT/C复合物的材料特性
        3.2.2 LCO-PEDOT/C阴极在实际软包电池中的应用性能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导电聚合物包覆的温度敏感电极材料
    1 引言
    2 实验
        2.1 导电聚合物的表征
        2.2 温度敏感电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2.1 LiCoO_2@PAni复合正极材料
        2.2.2 石墨@PEDOT:PSS复合负极材料
        2.2.3 现场电氧化聚合制备LiCoO_2@PEDOT材料
        2.3 基于温度敏感材料的电极制备与表征
        2.3.1 LiCoO_2@PAni电极
        2.3.2 石墨@PEDOT:PSS电极
        2.4 基于温度敏感电极材料的软包电池的制备与表征
        2.4.1 基于石墨@PEDOT:PSS复合负极材料的软包电池
        2.4.2 基于LiCoO_2@PEDOT复合正极材料的软包电池
    3 结果与讨论
        3.1 LiCoO_2@PAni温度敏感电极材料
        3.1.1 PAni聚合物的表征
        3.1.2 LiCoO_2@PAni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3.1.3 LiCoO_2@PAni复合电极的温度响应行为
        3.1.4 LiCoO_2@PAni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3.2 石墨@PEDOT:PSS温度敏感电极材料
        3.2.1 石墨@PEDOT:PSS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与物性表征
        3.2.2 石墨@PEDOT:PSS复合负极材料的温度敏感特性
        3.2.3 石墨@PEDOT:PSS复合负极材料在实际电池中的应用
        3.3 现场电氧化聚合制备的LiCoO_2@PEDOT温度敏感电极材料
        3.3.1 LiCoO_2@PEDOT复合正极材料的结构与物性表征
        3.3.2 EDOT添加剂对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
        3.3.3 EDOT添加剂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微球修饰的热关闭隔膜
    1 引言
    2 实验
        2.1 热敏性聚合物材料的选择
        2.2 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2.3 微球修饰隔膜的制备与表征
        2.4 基于微球修饰隔膜的实体电池的安全性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热敏性聚合物材料的选择
        3.2 微球与微球修饰隔膜的表征
        3.3 微球修饰隔膜的热封闭行为和应用性能
        3.4 微球修饰隔膜对实际电池安全性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论文工作总结
    2 论文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3 论文成果展望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内燃机车微控系统失效与失控故障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控系统故障成因
2 弱电配置功能缺陷
    2.1 通讯障碍
    2.2 微控系统被干扰
    2.3 微控系统部件短路
    2.4 微机箱环温影响
    2.5 微控系统失控
3 微控故障成因分析
    3.1 微控系统失效
        (1) 辅助电路电磁干扰
        (2) 主电路电磁干扰
        (3) 线路虚接
        (4) 环温影响
    3.2 微控系统失控
4 措施
    4.1 对微控系统失效性故障处理
        (1) 电磁干扰“死机”处理
        (2) 屏显内部故障处理
        (3) 电线路虚接故障处理
    4.2 失控故障处理与预防
        (1) 对机车运行中失控故障处理
        (2) 对失控性故障预防措施
5 结束语

(9)晶闸管整流器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晶闸管整流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1.2.1 晶闸管整流电路的基本原理
        1.2.2 触发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晶闸管整流系统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电路设计
    2.1 晶闸管整流系统的基本结构
    2.2 晶闸管整流系统的特性分析与建模
        2.2.1 晶闸管整流电路特性分析与建模
        2.2.2 滤波电路与典型负荷的特性分析与建模
    2.3 晶闸管整流系统的控制电路设计
        2.3.1 工作电源模块
        2.3.2 同步检测与相序检测模块
        2.3.3 模拟信号采样模块
        2.3.4 数据存储与看门狗模块
        2.3.5 脉冲产生与输出模块
        2.3.6 数字电压与电流调节模块
        2.3.7 其他辅助功能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晶闸管整流微机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
    3.1 主程序设计概述
    3.2 脉冲移相与触发
        3.2.1 相序检测信号时序分析
        3.2.2 触发脉冲信号时序分析
        3.2.3 脉冲移相触发程序设计
    3.3 信号采样与处理
        3.3.1 TLC1543 编程时序
        3.3.2 信号采样与处理程序设计
    3.4 控制与调节算法
        3.4.1 控制时间及采样时间的确定
        3.4.2 控制调节程序设计
    3.5 检测指示与参数整定
        3.5.1 X5045 编程读写
        3.5.2 检测指示与参数整定程序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触发控制系统研发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分析处理
    4.1 晶闸管触发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案
        4.1.1 触发控制系统的实验室调试方案
        4.1.2 晶闸管整流柜的现场整机调试方案
    4.2 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2.1 高频脉冲列触发问题
        4.2.2 移相触发角的计算及触发误差的处理问题
        4.2.3 脉冲抖动及整流输出电压振荡问题
        4.2.4 整流变压器移相与同步设定问题
    4.3 测试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晶闸管整流微机控制系统的算法研究
    5.1 模糊 PID 算法
        5.1.1 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
        5.1.2 模糊控制算法的设计步骤
        5.1.3 基于模糊 PID 算法的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5.2 基于偏差分离的反馈线性化控制算法
        5.2.1 状态反馈线性化的基本概念
        5.2.2 基于偏差分离的反馈线性化控制原理
        5.2.3 基于可控硅整流的静态励磁系统模型
        5.2.4 静态励磁系统反馈线性化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要成果

(10)微机保护装置抗干扰性措施的一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电气干扰造成的后果
3 微机保护硬件可靠性措施
    3.1 直流电源抗干扰措施
    3.2 滤波技术
    3.3 合理配线和布置插件
    3.4 对装置接地的处理
    3.5 数字电路干扰的抑制
    3.6 在单片机与外围设备的接口处, 采用光电隔离
4 微机保护软件可靠性措施
    4.1 数据采集方面
        4.1.1 数据采集误差的软件对策
        4.1.2 一阶滞后滤波法
        4.1.3 程序判断滤波法
        4.1.4 算术平均值法
        4.1.5 递推平均滤波法
        4.1.6 中位值法
    4.2 程序处理方面
        4.2.1 程序运行失常的软件对策
        4.2.2 设置监视定时器
        4.2.3 失控程序的拦截
        4.2.4 控制状态失常的软件对策
        4.2.5 软件冗余
5 结束语

四、防止微机控制系统失控的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自动空调故障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试验分析[D]. 林美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500客位内河锂电池动力客船风险分析[D]. 张月.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3]高铁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及整定[D]. 杨铁雷.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4]适用于AGM、EFB、FB蓄电池的充电工艺的设计与研究[J]. 易琨,唐路,程娟,严康,胡承建.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09)
  • [5]基于流动沸腾的LiFePO4电池冷却及热安全研究[D]. 安周建.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电力机车蓄电池监测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荣川.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7]锂离子电池自激发安全保护[D]. 吉维肖. 武汉大学, 2017(06)
  • [8]内燃机车微控系统失效与失控故障成因分析[J]. 陈纯北,郭立群. 铁道机车车辆, 2013(03)
  • [9]晶闸管整流器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郭刚. 湖南大学, 2013(05)
  • [10]微机保护装置抗干扰性措施的一点研究[J]. 范军太,王晋. 科学之友, 2011(24)

标签:;  ;  ;  ;  ;  

防止计算机控制系统失控的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