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系统多接入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卫星通信系统多接入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一、卫星通信系统多址联接方式的分析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田开波,杨振,张楠[1](2021)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技术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实现全球网络无缝覆盖的重要手段,空天地一体化是未来移动通信的重要愿景之一。简要回顾了地面无线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的发展历史,论证了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并首次定义了网络融合发展的不同层次。随后针对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的网络架构、关键技术、融合终端3个方面,展望了未来网络融合的演进。

江诗禹,刘子威,张更新[2](2021)在《免授权异步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综述》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对于一些偏远的地区和无人区,考虑到成本及基建水平,目前的地面通信设施无法为这些区域提供稳定有效的服务。卫星通信系统凭借着其覆盖范围广、吞吐量大优势,能在偏远地区为物联网终端提供服务,从而实现"万物互联"的大愿景。卫星物联网在接入阶段最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海量随机接入的吞吐量优化。为尽可能提高频谱利用率,非正交随机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是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在诸多NOMA技术方案中,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SCMA)以其大容量、接入便捷等特点成为继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技术后有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做了梳理,分析了基于SCMA的免授权随机接入的发展现状,并对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在卫星物联网中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王宇琦,刘子威,张更新[3](2021)在《多用户检测方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于地面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系统同样面临频谱资源的紧张的问题,尽可能地有效利用可用频谱就显得极其重要。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multipleaccess,NOMA)技术是未来频谱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但需要接收端设计新型多用户接收机。多用户检测(MultipleUser Detection, MUD)是新型接收机的核心,本文介绍了多用户检测的使用场景,建立了基本的多用户收发模型,并对当前多用户检测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梳理,为将来卫星通信中开展多用户检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邱琳[4](2021)在《面向卫星物联网多场景接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

吴晓文,凌翔,朱立东,焦侦丰,程剑,杨博[5](2021)在《6G卫星通信接入及移动性管理技术》文中提出对6G网络中的卫星通信接入和移动性管理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首先介绍了目前全球有代表性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接入技术体制,以及国际标准化机构对5GNR卫星接入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根据6G卫星通信网络接入所面临的挑战,分别从极简接入和极智接入两个方面探讨潜在的6G卫星通信网络接入技术。此外,还从6G卫星通信的高动态场景下的海量终端切换需求出发,提出了基于云通道技术的海量终端跨星跨波束批量柔性切换的移动性管理方案建议。

孙凯[6](2021)在《无中心FDMA卫星通信系统资源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交通等多个领域。目前卫星通信系统大部分都采用有中心管理方式,但是在特殊应用需求环境下,如军事战争、地震、火灾等,一旦中央管理站被摧毁或者发生严重故障,卫星通信系统会陷入瘫痪状态,从而使得作为系统中枢的中心站变成了整个系统最为薄弱的环节。针对有中心卫星通信系统抗毁性差的问题,本文围绕无中心FDMA卫星通信系统,开展资源高效控制研究工作,论文主要创新点和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目前还在大量使用的FDMA卫星通信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其特点的无中心资源控制策略,完成了包括资源分割、逻辑信道划分以及资源高效调配等技术在内的方案总体设计,充分考虑了卫星通信流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各类异常情形(如信道检测出错、多用户抢占信道资源发生碰撞,以及在CSC信道中以ALOHA争用的方式发送通信申请产生丢包等),能够有效实现在无中央管理站介入的情况下,用户站对信道资源的自主访问,更加贴近工程应用需求。同时本文依据提出的资源控制策略,设计了无中心强鲁棒性资源控制算法,在该算法中提到的业务占用感知、自我监测的呼叫控制等关键技术,显着提升了系统工作的鲁棒性。(2)为了验证无中心卫星通信访问控制策略和资源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本文提出一种具有C/S架构的仿真验证方法,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模拟存在各类异常情形的卫星通信信道环境,诸如信道延时、信令错误以及各种检测错误都在Server端系统层面统一模拟,并且Client端的访问控制程序完全可以按照最终终端研制的软件框架开展,使其核心控制代码可以更加方便、平滑的移植到最终卫星终端产品中。仿真验证方法的实现采用N个用户站和1个模拟卫星转发器的方式,用户站的信息统一发送到模拟的信道环境中,判断是否发生碰撞并模拟丢包等异常情况。同时本文构建了仿真验证平台,通过建立客户端模型、服务器端模型和业务模型,在搭建的平台上完成软件模拟仿真实验,实验结果得出呼通率与信道数、用户数、业务平均到达时间、业务平均通话时长四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对比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呼通率的变化情况。(3)本文为了能够给无中心卫星通信系统资源控制策略提供更加真实符合实际情形的仿真测试环境,提出了一种半实物仿真系统架构,用硬件实物代替一部分电脑软件模拟的用户站,该系统架构主要分为硬件板卡模拟的客户端、计算机软件模拟的客户端和计算机软件模拟的信道环境三个部分。同时基于卫星信道设备实际使用的硬件芯片,在Zynq平台和Free RTOS操作系统开展了无中心FDMA卫星通信访问控制程序的移植工作,参照计算机仿真实验设计思路,完成半实物系统功能验证。

孙凯[7](2021)在《基于TDMA的无中心卫星通信系统资源动态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空天一体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卫星通信的作用和地位不断被强化。传统的卫星通信系统通常采用有中心的管理调度方式,地球站入网、退网、业务申请、资源分配等都通过统一的中心站进行管理调度,这种方式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卫星通信资源,但是这种典型的集中式管理体制也带了较大的风险,由于中心站负责承担系统的控制、调度和管理等功能,系统对其依赖性极强,导致中心站造价成本高昂、移动性差。在军事对抗环境下,作为系统中枢的中心站将成为敌方势力的重点打击目标,一旦中心站失效,依赖于此的整个卫星通信系统就会瘫痪。无中心卫星通信系统是典型的分布式系统,没有明显的中心站节点,系统成本低、抗毁性强,在军事通信、应急通信等场合有其现实价值。本文重点研究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多址)体制的无中心卫星通信系统资源调控策略,针对现有算法在非对称业务下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设计了TDMA帧结构和无中心TDMA系统业务通信策略,提出了一种支持非对称传输的资源动态调控算法,算法采用贪婪预留的方式保证终端站建立通信业务的低时延特性,通过动态调整提高系统的时隙资源利用率,增强系统的负载能力,满足无中心卫星通信系统业务通信的需要。随后通过软件仿真与现有算法在系统业务呼通率和业务平均接续时延上进行比较分析,论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为验证本文所提算法和策略的现实可实现性,提出一种基于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端)架构的半实物仿真系统,卫星通信过程中产生的诸如信道延时、信令错误以及各种检测错误都在Server端层面统一模拟,Client端的访问控制程序完全按照最终终端研制的软件框架开展,只需要更改收发接口就可直接用在实际的卫星通信终端上。通过半实物仿真系统进行了无中心TDMA卫星通信系统动态调控算法和业务通信策略的性能测试,并与纯软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在半实物仿真系统上可靠运行。

安娜[8](2021)在《2.1GHz频段5G NR与现有通信系统的兼容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随着5G业务量的不断上升,频谱资源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未来5G的全面部署将面临频谱资源短缺和建设运维成本大的问题。根据我国通信系统的实际部署情况,现考虑在2.1GHz频段进行频谱重耕,探索该频段部署NR FDD系统的可能性。在该频段进行频谱重耕,可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低频段频谱资源优越的传播特性;同时可充分利用已有的通信网络基础建设,减少5G网络全面覆盖时的运维成本。频谱重耕的前提是确保预部署系统和该频段已部署通信系统间的干扰在各系统的干扰评估准则之内。基于上述需求和企业需求,论文结合理论分析,搭建系统级仿真平台模拟2.1GHz频段NR FDD系统和LTE FDD系统、WCDMA系统、MSS系统的干扰共存。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1)NRFDD系统与LTE FDD系统的共存研究。明确了 2.1GHz频段NR FDD系统和LTE FDD系统基站和用户间的干扰场景,确定各自系统的干扰评估准则。计算上下行链路的隔离度ACIR。通过蒙特卡洛方法搭建系统级仿真平台,并不断校准,保证仿真结果的可靠性。给出了仿真平台的整体架构、关键子模块的实验方案。基于仿真平台,给出了两系统在2.1GHz频段的邻频共存结果。(2)NRFDD系统与WCDMA系统的共存研究。确定两系统间干扰的研究场景和研究假设,计算隔离度ACIR。搭建静态仿真平台,给出仿真平台中WCDMA系统架构和关键子模块功率控制模块的实验方案。分析不同部署方式、不同NR系统功率控制参数、不同天线相同系数下,两系统在2.1GHz频段临频共存所需的额外隔离度。(3)NRFDD系统与MSS系统的干扰共存研究。明确NR FDD系统和GEO卫星通信系统在2.1GHz频段共存时地对空、空对地、地对地的四种干扰场景和干扰评估准则。计算两系统间的隔离度ACIR。搭建仿真平台,给出仿真平台中MSS系统架构和关键子模块包括网络拓扑等的实验方案。分析NR系统功率控制参数、天线的相关系数和水平维度对两系统在2.1GHz频段临频共存的干扰影响。

陈颖[9](2021)在《基于代数拓扑和分形的无线通信网络基站分布与传输容量研究》文中提出近十几年来,无线通信网络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学术界和工业界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设计和优化的成果层出不穷。鉴于网络拓扑是网络各种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优化拓扑来提高网络性能也成为了研究人员热切关注的问题。而要想对无线通信网络的拓扑架构进行最优设计,就需要我们对网络的现有拓扑特征和拓扑理论有全面深入的掌握。基于这种现状,本学位论文围绕“网络具有哪些拓扑特征”和“拓扑特征如何影响网络性能”这两大主题,利用代数拓扑工具,针对无线通信网络领域的具体场景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网络具有哪些拓扑特征”这一问题,本学位论文选择移动蜂窝网络中的基站分布作为具体研究场景。作为无线通信业务的最主要载体之一,基站的部署规模正在经历空前的爆炸式增长,如何通过对基站位置的合理分布来获得更加优越的网络覆盖性能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获取对蜂窝网络拓扑的深层认知就成为了我们急需解决且意义重大的课题。本学位论文引入了 α-Shapes、Betti数、Euler示性数和Hurst系数等经典的代数几何工具,分别在国家范围和城市范围这两种不同的空间尺度下,独立地对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和亚洲国家或者城市的真实基站位置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首先,基于Betti数和Hurst系数,本学位论文发现欧洲和亚洲国家或者城市的基站空间分布都表现出明显的分形特征。另外,基于Euler示性数来描述国家或者城市范围蜂窝网络的实际基站分布时,本学位论文发现对数正态分布是拓扑特性的最佳匹配。针对“拓扑特征如何影响网络性能”这一问题,本学位论文选择分形D2D(Device-to-Device)移动社交网络容量作为具体研究场景。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移动社交通信已经成为无线通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位论文分别在直接和分级社交通信两种情况下,研究了分形拓扑对网络容量上界的影响,其中移动社交网络的分形拓扑是由具有自相似性和反相关性的社交联接所决定的。首先,本学位论文推导并证明了对于直接社交通信场景下的分形D2D移动社交网络来说,如果用户根据随机分布从直接接触节点中选择一个目标用户并与之通信,那么网络的最大容量是(?),其中n代表整个网络的全部用户数量;如果用户根据幂律分布d-β从直接接触节点中选择一个目标用户并与之通信,那么网络的最大容量可到达(?),其中d表示一对社交接触节点之间的距离,β是频率参数。另外,考虑到除了和有直接社交联接的信任用户进行直接社交通信之外,用户也需要与不存在直接社交联接的其他用户进行分级社交通信,本学位论文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推导了分形D2D移动社交网络在分级社交场景下的最大网络容量。本学位论文的结果表明,此时的网络容量主要受分形结构的相关指数ε所影响。与直接社交通信相比,如果2<ε<3,网络容量将以1/logn的比例下降,如果ε=3,下降因子则变为1/n。总的来说,本学位论文基于代表性代数拓扑工具,结合移动蜂窝网络的基站分布和分形D2D移动社交网络容量这两个具体场景,得到了一系列颇具价值的研究结果。我们相信,这些研究结果将为无线通信网络的精准建模和优化设计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指导。

王雷[10](2021)在《无人机中继通信链路性能分析与资源分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灵活性和可控性使无人机在未来无线通信领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应急通信和物联网数据转发。相比于地面通信链路遭受建筑物遮挡而产生较大信号衰减,配备收发天线的无人机可作为空中无线接入点利用空地链路进行无线信息传输,这既加强了网络节点部署的可重构性,又可通过空地视距传播优势来提升无线信道容量。从大尺度衰落角度来说,视距链路有助于减少无线信号传播的路径损耗;从小尺度衰落角度来说,视距主成分使空地链路产生莱斯衰落信道。上述表明空地通信链路从平均信道增益和瞬时信道增益两个方面都区别于地面通信链路。为综合探究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如何影响空地信道质量,本文从空地链路中断性能角度出发,旨在评估引入无人机后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具体的,本文研究了三种基本的利用无人机进行中继通信的场景,分别为无人机静态中继、预设轨迹下无人机移动中继和三维自由度下无人机移动中继,并结合全双工和非正交传输技术,提出了联合无人机静态部署和资源分配、时变信道下动态资源分配以及联合无人机三维轨迹和动态资源分配算法,通过降低空地链路中断概率来提升无人机中继系统的可靠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针对无人机部署位置影响空地链路视距传输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应急通信场景下无人机中继的部署和资源分配策略,旨在通过高视距链路概率实现可靠的空地传输。考虑基于视距概率的空地衰落模型和全双工中继模式,通过联合优化无人机部署高度、功率控制和带宽分配最小化多条中继链路的最大中断概率。所构建原始问题首先被解耦为可采用连续凸近似方法处理的高度优化子问题和资源优化子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块坐标下降的迭代算法来实现全局优化。仿真结果在三种城市环境下揭示了所提算法的性能增益,并表明合理增加无人机高度可利用空地链路的视距传播优势来降低链路中断概率,通过功率控制降低全双工中继自干扰可进一步提升系统可靠性。针对无人机移动性导致时变信道特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预设轨迹下无人机执行应急中继通信时的动态资源分配策略,旨在通过匹配时变信道条件提升空地传输的可靠性。下行链路引入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在串行干扰消除约束下构建了基于无人机瞬时位置的带宽和功率分配优化问题,目标是最小化多条中继链路的最大中断概率。首先设计了变量的等价代换关系将原问题转换为更容易处理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连续凸近似迭代算法来求解该重构问题,最后根据所设计的等价代换关系还原原始问题的可行解。仿真结果分析了带宽和功率资源如何匹配时变信道特性,并表明非正交传输可通过串行干扰消除提升系统可靠性。针对无人机飞行轨迹影响空地链路视距主成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无人机执行物联网数据转发任务时的三维轨迹和动态资源分配策略,旨在通过感知莱斯信道特征实现可靠的数据转发。所构建问题考虑无人机移动控制和功率分配约束,最小化时变莱斯衰落信道下沿无人机三维轨迹的平均中断概率。首先考虑经原问题解耦后的三维轨迹优化子问题和功率分配优化子问题。三维轨迹优化子问题在松弛约束下利用连续凸近似方法求解,功率分配优化子问题采用标准凸优化求解,最后所提块坐标下降算法交替优化三维轨迹和功率来降低系统平均中断概率。为彰显时变莱斯衰落信道下设计无人机三维轨迹所获取的可靠性增益,还考虑了一种无人机沿最低高度飞行的情况,然后联合优化无人机二维飞行轨迹和功率分配以最小化系统平均中断概率。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无人机沿二维轨迹飞行,在时变莱斯衰落信道下无人机沿三维轨迹飞行可提升移动中继系统的可靠性。

二、卫星通信系统多址联接方式的分析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星通信系统多址联接方式的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技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发展背景
    1.1无线移动通信
    1.2卫星通信
    1.3星地融合
2空天地一体化系统侧演进
    2.1网络架构演进
    2.2关键技术演进
3空天地一体化终端侧发展
4结束语

(5)6G卫星通信接入及移动性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目前卫星移动通信的接入技术现状
    2.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接入技术
    2.2 国际标准化机构3GPP关于5G NR的卫星接入技术研究
3 6G卫星通信潜在接入技术
    3.1 6G卫星通信极简接入技术
        3.1.1 面向非连接业务的免授权接入机制
        3.1.2 面向连接业务的预共享密钥和轻量化鉴权协议
    3.2 6G卫星通信极智接入技术
        3.2.1 基于AI的频谱动态分配技术
        3.2.2 基于AI的6G卫星通信共线干扰协调技术
        3.2.3 基于业务热力图的资源智能分配技术
        3.2.4 基于高动态需求的高低轨融合跳波束智能调度方法
4 6G卫星通信网络潜在移动性管理技术
5 结束语

(6)无中心FDMA卫星通信系统资源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无中心FDMA卫星通信系统资源控制策略及算法设计
    2.1 卫星通信系统组网及FDMA资源分配方式
        2.1.1 卫星通信系统组网分类
        2.1.2 FDMA资源分配方式
    2.2 无中心FDMA资源控制流程及算法设计
        2.2.1 资源分配过程相关算法介绍
        2.2.1.1 能量检测算法
        2.2.1.2 指数退避算法
        2.2.1.3 超时重传算法
        2.2.2 无中心FDMA资源控制策略
        2.2.3 控制策略的鲁棒性算法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中心FDMA卫星通信系统资源控制软件仿真
    3.1 仿真验证方案设计
    3.2 构建仿真验证平台
        3.2.1 通信传输协议选择
        3.2.2 基于C/S架构建立模型
        3.2.3 多用户并发问题解决方案
        3.2.4 仿真模拟验证软件详细设计
    3.3 实验仿真结果及分析
        3.3.1 信道数与呼通率关系
        3.3.2 用户数与呼通率关系
        3.3.3 业务平均到达时间与呼通率关系
        3.3.4 业务平均通话时长与呼通率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中心FDMA卫星通信系统资源控制硬件模拟
    4.1 硬件模拟总体方案
        4.1.1 硬件开发平台介绍
        4.1.2 半实物仿真系统架构
    4.2 硬件模拟实现方案
        4.2.1 嵌入式处理器设计
        4.2.2 基于LWIP轻量级网络协议栈的程序设计
        4.2.3 半实物仿真模拟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基于TDMA的无中心卫星通信系统资源动态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TDMA卫星通信系统资源分配技术
    2.1 TDMA卫星通信系统
    2.2 有中心TDMA时隙资源分配方法
    2.3 无中心TDMA时隙分配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中心TDMA卫星通信系统资源动态调控算法设计
    3.1 帧结构设计
    3.2 无中心TDMA系统业务通信策略
    3.3 无中心TDMA卫星通信系统资源动态调控算法设计
        3.3.1 动态调控算法设计
        3.3.2 资源分配对比分析
    3.4 无中心TDMA卫星通信系统的仿真分析
        3.4.1 参数设置
        3.4.2 业务平均到达时长与业务呼通率、业务平均接续时延的关系
        3.4.3 业务平均通话时长与业务呼通率、业务平均接续时延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中心TDMA卫星通信系统动态调控策略的实验与分析
    4.1 无中心TDMA卫星通信系统的半实物仿真系统设计
        4.1.1 半实物仿真介绍
        4.1.2 基于C/S架构的半实物仿真系统
    4.2 无中心TDMA卫星通信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实现
        4.2.1 用户终端站模块
        4.2.2 卫星信道仲裁模块
    4.3 无中心TDMA卫星通信系统的半实物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2.1GHz频段5G NR与现有通信系统的兼容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间干扰共存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2.1GHz频段通信系统概述
        2.2.1 5G NR系统
        2.2.2 LTE系统
        2.2.3 WCDMA系统
        2.2.4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2.3 无线通信系统间干扰共存研究
        2.3.1 干扰原理及类型
        2.3.2 干扰共存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G NR系统与LTE系统的干扰共存研究
    3.1 引言
    3.2 干扰场景与评估准则
        3.2.1 干扰场景
        3.2.2 评估准则
    3.3 隔离度计算
        3.3.1 ACLR计算
        3.3.1.1 NR FDD终端干扰LTE FDD基站的ACIR
        3.3.1.2 LTE FDD终端干扰NR FDD基站的ACIR
        3.3.2 ACS计算
    3.4 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3.4.1 仿真平台架构
        3.4.2 仿真平台子模块
    3.5 仿真结果校准与分析
        3.5.1 仿真平台校准
        3.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GNR系统与WCDMA系统的干扰共存研究
    4.1 引言
    4.2 干扰场景与保护准则
        4.2.1 干扰场景
        4.2.2 保护准则
    4.3 隔离度计算
        4.3.1 ACLR计算
        4.3.2 ACS计算
    4.4 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4.4.1 仿真平台架构
        4.4.2 仿真平台子模块
    4.5 仿真结果分析
        4.5.1 5G NR系统干扰WCDMA系统
        4.5.2 WCDMA系统干扰5G NR系统
        4.5.3 仿真结果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5GNR系统与MSS系统的干扰共存研究
    5.1 引言
    5.2 干扰场景与评估准则
        5.2.1 干扰场景
        5.2.2 保护准则
    5.3 隔离度计算
        5.3.1 ACLR计算
        5.3.2 ACS计算
    5.4 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5.4.1 仿真平台架构
        5.4.2 仿真平台子模块
    5.5 仿真结果校准与分析
        5.5.1 仿真平台校准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9)基于代数拓扑和分形的无线通信网络基站分布与传输容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代数拓扑与分形几何基础理论
    2.1 代数拓扑工具
        2.1.1 Alpha Shapes(α-Shapes)
        2.1.2 Betti数
        2.1.3 Euler示性数
        2.1.4 Hurst系数
        2.1.5 必要性阐释
    2.2 分形几何介绍
        2.2.1 幂律分布定义
        2.2.2 重正整化视角
    2.3 本章小结
3 蜂窝网络中基站分布的拓扑特征
    3.1 国家范围蜂窝网络中基站分布的拓扑特征
        3.1.1 数据描述
        3.1.2 基于Betti数的分形特征
        3.1.3 基于Hurst系数的分形特征
        3.1.4 Euler示性数的对数正态分布
    3.2 城市范围蜂窝网络中基站分布的拓扑特征
        3.2.1 数据描述
        3.2.2 基于Betti数的分形特征
        3.2.3 基于Hurst系数的分形特征
        3.2.4 Euler示性数的对数正态分布
    3.3 本章小结
4 分形D2D移动社交网络的容量
    4.1 背景介绍
        4.1.1 分形D2D移动社交网络阐释
        4.1.2 社交通信分类
    4.2 系统模型
    4.3 直接社交通信下的网络容量
        4.3.1 相关数学定义
        4.3.2 目标用户均匀分布场景
        4.3.3 目标用户幂律分布场景
    4.4 分级社交通信下的网络容量
    4.5 仿真及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成果与结论
    5.2 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简历

(10)无人机中继通信链路性能分析与资源分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无人机应用发展
        1.1.2 无人机在中继通信领域应用
        1.1.3 无人机中继通信链路性能评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通信研究现状
        1.2.2 无人机中继通信链路性能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论文研究框架
        1.3.2 论文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无人机中继通信基础模型与优化理论概述
    2.1 无人机中继通信无线传输技术
        2.1.1 无人机中继通信基本场景
        2.1.2 中继双工模式
        2.1.3 多链路中继接入方式
    2.2 无人机中继通信大尺度衰落模型
        2.2.1 空地信道视距概率模型
        2.2.2 空地信道路径损耗模型
    2.3 无人机中继通信小尺度衰落模型
        2.3.1 莱斯衰落信道
        2.3.2 莱斯分布特性
    2.4 多元函数优化
        2.4.1 凸优化
        2.4.2 连续凸近似
        2.4.3 块坐标下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无人机静态中继位置优化与资源分配
    3.1 相关工作分析
    3.2 基于视距概率的全双工无人机静态中继可靠性建模
    3.3 无人机中继位置与资源分配联合优化算法
        3.3.1 基于视距概率的无人机中继位置优化
        3.3.2 基于全双工的无人机中继功率控制与带宽分配优化
        3.3.3 联合位置-资源优化算法
    3.4 算法仿真
        3.4.1 参数设置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预设轨迹下无人机移动中继动态资源分配
    4.1 相关工作分析
    4.2 基于下行链路NOMA的无人机移动中继可靠性建模
    4.3 时变信道下动态资源分配优化算法
    4.4 算法仿真
        4.4.1 参数设置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无人机移动中继三维轨迹设计与资源分配
    5.1 相关工作分析
    5.2 基于时变莱斯衰落信道的无人机移动中继可靠性建模
    5.3 无人机移动中继三维轨迹与功率分配联合优化算法
        5.3.1 基于时变莱斯因子的无人机三维轨迹优化
        5.3.2 基于无人机轨迹的动态功率分配优化
        5.3.3 联合轨迹-功率优化算法
    5.4 无人机移动中继二维轨迹设计与功率分配
    5.5 算法仿真
        5.5.1 参数设置
        5.5.2 二维轨迹仿真结果分析
        5.5.3 三维轨迹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卫星通信系统多址联接方式的分析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技术展望[J]. 田开波,杨振,张楠. 中兴通讯技术, 2021(05)
  • [2]免授权异步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综述[A]. 江诗禹,刘子威,张更新. 第十七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3]多用户检测方法综述[A]. 王宇琦,刘子威,张更新. 第十七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4]面向卫星物联网多场景接入技术研究[D]. 邱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6G卫星通信接入及移动性管理技术[J]. 吴晓文,凌翔,朱立东,焦侦丰,程剑,杨博. 电信科学, 2021(06)
  • [6]无中心FDMA卫星通信系统资源控制策略研究[D]. 孙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7]基于TDMA的无中心卫星通信系统资源动态控制策略研究[D]. 孙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8]2.1GHz频段5G NR与现有通信系统的兼容性分析研究[D]. 安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基于代数拓扑和分形的无线通信网络基站分布与传输容量研究[D]. 陈颖. 浙江大学, 2021(01)
  • [10]无人机中继通信链路性能分析与资源分配技术研究[D]. 王雷.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卫星通信系统多接入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