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思考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佳[1](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的“三重”判断标准》文中研究指明明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的判断标准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什么文化、朝什么方向整合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整合效果的问题。以适应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的基础性标准,判断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能力、应变能力和调整能力的提高;以竞争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的关键性标准,判断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凝聚文化力量,彰显表达能力,加强传播能力;以引领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的价值性标准,判断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领、实践引领和价值引领的提升,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的优劣作正确研判。

戴艳军,汪晶晶,段中卫[2](2021)在《赓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建党百年之际,回顾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发展历程,主要从聚焦社会现实,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丰富学科方法论体系三大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实践经验表明,可以从主体、内容、方式、方法等八个方面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规律。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应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学理支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研究平台三个方面加强建设。

孙智宏[3](2021)在《增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文中认为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国各高校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虽然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不能否认,一直以来,由于生活、工作、外部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实效性不强的问题。随着新时代国内外思想动态的活跃,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重中之重。本文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为核心,旨在探究有效推进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建议、对策。通过疏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和实效性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科学论断以及观点,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提供基础理论依据;通过对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开展实证分析,了解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实情况,为挖掘问题、探寻解决之策提供实证依据。本文下辖七个章节(包含引言),可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理论基础层。明确了该文研究和分析的理论边界和内涵,主要包含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首先从理论基础上界定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疏理、提炼了马克思关于青年的作用、培养方式等思想,探究了列宁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构筑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雏形。最后,全面疏理了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党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科学严密的思想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第二章分析了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具体理论。第一部分,根据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对高校青年教师、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进行了概念界定,从三个层面的向度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本评价与判断,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内在特征。第二部分,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维度分析了影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为下文实证分析以及对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在教育内容和具体实践方面的要求。最后,分析了增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性。第三章疏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在起步探索阶段、挫败低谷阶段、重建发展阶段的发展历程,从六方面归纳总结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认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立足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二层为实证调研层。主要包含第四章,第五章。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调研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实情况等,并且借鉴学界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探究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第一,相关部门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二,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运行效率较低;第三,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单一滞后;第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健全;第五,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有待提升;第六,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存在问题;第七,负面社会环境损害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第三层为机制建构层,主要包含第六章,提出了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强化有关部门主体责任,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健全联动机制,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性;完善激励机制,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创新实践方式,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加强自我提高,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创设良好工作情境和校园文化,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有效利用“微时代”,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

郑艳菊[4](2021)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德法兼修型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都是以显性教育为主导,通过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组织生活等渠道进行理论灌输、知识普及和信念引导。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法治建设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新实践所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单一、形态刻板、教育过程中缺乏切身体验和情感特质等原因,单一的显性法治教育途径已很难满足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渐增多,学习资源的广泛通达和无限可复制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而变得更加非正式、个人化和无处不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项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其具有潜隐性、非正式性和非智性等特征,隐性法治教育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对单一说教的显性法治教育的抵触心理,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下融入到创设的教育情境之中,不带任何偏见与抵触地跟随教育者一起求索探究并达到教育的意向之地。相比于显性法治教育,隐性法治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法治情感,同时也更符合大学生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可以使他们对法治精神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探索”,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树立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仰。实践中,人们虽然认识到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引入了隐性教育的因素,但由于人们对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尚有不足,因而还存在隐性法治教育理念缺失、隐性教育情境创设不足、系统协同性不强等各种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施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阻碍。法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灵,其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形成对法治的认同、尊崇和信仰。不论是思想的改变,还是法治素养的提高,都不是靠简单的强制性手段所能实现的。只有充分发挥隐性法治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立体性和完整性。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了解其要素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的中心议题。从整体来看,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运行的、丰富多彩的系统生态系统。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思想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也是一个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需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隐性知识转移渠道两个方面。通过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过程机制进行讨论,同时借助SPSS理论分析工具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隐性法治知识的感知有用性、教育介体的感知易用性、大学生自身的内隐学习能力和绩效预期、外在的社会环境等都对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学习意愿和法治行为意愿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这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构建全方位的法治浸染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的感染和熏陶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在基于现实问题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即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坚持以显性教育为主导、显隐教育相结合,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在具体实践举措上,文章认为应在“以生为本”、“滴灌式”教育和协同化育人等教育原则指导下,通过开发教育载体、创设教育情境、强化制度实践、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激发大学生正向法治情感,内化法治引领,从而树立起大学生尊法守法的法治思维和意识。同时,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掌握主动权、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管理权、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把握话语权等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组织保障,从而全方位构建其面向生活、面向实践、面向大学生实际需求的隐性法治教育场域,实现国家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等多维沟通的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格局。

王习胜,杨晓帆[5](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的面相描画与取向审思——以2020年的研究为视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学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视域十分广阔,不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思想资源,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中获取思路启示,而且积极回应思想政治实践工作对方法的呼唤,探索了疫情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及其适应性,乃至从跨学科的视野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新领域。一些富有新意的方法探索,比如,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和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修辞"、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贯通起来以纾解教育对象思想困惑的"思想咨商"、意在验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验思政"等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统观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的成果,显现出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视域虽宽但缺乏系统性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工具性功能,未来的探索应以实践需要为导向,在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基础的同时,应以持续性的协同攻关强化相关方法研究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冯刚[6](2021)在《以百年党史丰厚底蕴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经验智慧,展现了丰厚的历史底蕴,是全党全社会研究总结、学习借鉴的重要宝库。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与党的历史密不可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深入发掘百年党史的丰厚底蕴将推动学科内容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创新、学科评价进一步系统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对象思维,从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邹婵[7](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创意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教学的内涵和意义,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跨学科教学的路径。

戴卫华[8](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生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是对党历史上思政课建设经验的历史性总结与新时代发展,也体现了运用历史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精神。"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也会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而不断丰富创新。

虞滢[9](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构建的方法论进路》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是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时,作为一种以实践思维化解二者矛盾关系且寻求二者智慧融合的方法论而出场。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研究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知识构建、经验提炼、技术应用三重维度展开,存在"抽象化""私密化""技术化"理解的局限性,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理解中的实践思维缺场。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实践思维,应以整体性视野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发展趋向,以辩证思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功能价值,以叙事研究精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研究方式。

王秀苹[10](2021)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预见》文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预见并不指对风险结果的承诺,而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见主体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及其未来发展态势的不确定性和损失的可能性作出合乎目的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判断,包括预见的逻辑结构和提高预见效率的一系列行为活动,风险的预见具有价值正当性和内在必然性,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范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见主体的自我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认识方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共同构成风险得以预见的前提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预见逻辑进路由预见主体的经验反思、价值指涉和实践控制组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预见能力、对风险预见方法进行前提性批判反思和经验总结、辩证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革新"和"风险"等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预见路径。

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的“三重”判断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一 基础性标准: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力的提升
    (一)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力的提高
    (二)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应变力的增强
    (三)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调整力的完善
二 关键性标准: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竞争力的增强
    (一)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塑造
    (二)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表达力的彰显
    (三)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加强
三 价值性标准: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彰显
    (一)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
    (二)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引领
    (三)文化整合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2)赓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实践成果及其对学科建设的贡献
    1.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实践成果
    2.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对学科建设的贡献
二、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规律
    1.理论实际交融
    2.具体抽象具体
    3.正面疏导灌输
    4.主导主体统一
    5.互尊互动交流
    6.聚焦矛盾冲突
    7.积思愤悱启发
    8.课内课外共治
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未来展望
    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国家层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体系
    2.加强理论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科理论支撑
    3.注重协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搭建一个互鉴交流平台

(3)增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支撑
    一、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界定
        (一)青年概念的界定
        (二)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的作用和培养的基本思想
        (二)列宁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二)邓小平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三)江泽民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四)胡锦涛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五)习近平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第二章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具体理论分析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相关概念界定及分析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相关概念界定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本评判向度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内在特征
    二、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主体
        (二)客体
        (三)介体
        (四)环体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在教育内容方面的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
        (二)多方面深化高校青年教师爱国主义教育
        (三)不断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奋斗精神教育
        (四)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五)扎实开展高校青年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六)有效开展高校青年教师“四个自信”教育
        (七)切实开展高校青年教师“四为服务”教育
        (八)卓有成效地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四史”教育
    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在具体实践方面的要求
        (一)高校青年教师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
        (二)高校青年教师要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高校青年教师要忠实践行“四有好老师”
        (四)高校青年教师要自觉贯彻“四个相统一”
        (五)高校青年教师要真正成为“四个引路人”
        (六)高校青年教要坚决做到“三个牢固树立”
    五、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性
        (一)高校青年教师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二)高校青年教师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现实要求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
        (四)促进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五)适应信息化时代特点的客观要求
第三章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摸索起步阶段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挫败低谷阶段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建发展阶段
    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
        (一)认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三)立足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四)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
        (五)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解决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状况实证分析
    一、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对象
        (三)调查问卷的方法
        (四)调查预测试和检验
        (五)正式调查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情况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运行情况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情况
        (四)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情况
        (五)环境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三、简要总结
第五章 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部门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淡漠
        (二)不能及时掌握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中的倾向性问题
        (三)不能有效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在热点问题上站稳立场
        (四)缺乏主动解决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五)存在“重科研、轻思政”的倾向
    二、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运行效率较低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出现内卷化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责任落实机制不通畅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机制不健全
        (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不协调
        (五)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奖惩制度不科学
    三、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单一滞后
        (一)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缺乏灵活性
        (二)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缺乏时代性
        (三)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成效不明显
    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健全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能力有待提升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结构有待完善
    五、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有待提升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现实感不强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针对性不够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还需加强
    六、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存在问题
        (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二)少数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主义问题严重
        (三)有些高校青年教师对自身出现的思想问题不能正确认识
        (四)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存在职业道德失范问题
    七、负面社会环境损害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一) “五唯”学术环境削弱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二) “自由化思潮”危害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三)网络负面效应损害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四)社会负面问题弱化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第六章 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强化有关部门主体责任,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性
        (一)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职责
        (二)落实高校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
    二、健全联动机制,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性
        (一)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合作机制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通机制
        (三)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机制
        (四)校内与校外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机制
    三、完善激励机制,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
        (一)抓住发展需要,激发成就需求
        (二)坚持内外结合,实行双因素激励
        (三)推动竞争与稳定结合,保证公平合理
    四、创新实践方式,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一)多岗位历练提升政治素养
        (二)支教扶贫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举办青马班提高理论水平
        (四)开展社会服务增强使命感
        (五)组织红色教育坚定政治信仰
        (六)成立宣讲团做新时代理论的传播者
    五、加强自我提高,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一)深刻认识,提升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
        (二)加强理论修养,自觉能动提高自身思想觉悟
        (三)培育优良道德品质,学会自我剖析自我提高
    六、创设良好工作情境和校园文化,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
        (一)创设良好工作情境
        (二)营造有利校园文化环境
    七、有效利用“微时代”,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
        (一)加强高校官微平台建设,占领新阵地
        (二)扩大“微内容”的传播范围,提高针对性
        (三)丰富“微内容”的传播形式,彰显时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隐性法治教育的概念、特征与定位
    2.1 隐性法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2.1.1 法治教育
        2.1.2 显性法治教育
        2.1.3 隐性法治教育
    2.2 隐性法治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2.2.1 潜隐性及其渗透功能
        2.2.2 非正式性及其弥散功能
        2.2.3 非智性及其陶冶功能
        2.2.4 渐进性及其持久化功能
    2.3 辩证认识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
        2.3.1 科学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定位认识取向
        2.3.2 辩证把握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3.1.1 意识形态理论
        3.1.2 实践认识理论
        3.1.3 文艺理论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3.2.1 接受理论
        3.2.2 自我教育理论
        3.2.3 感染教育理论
        3.2.4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3.2.5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
    3.3 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
        3.3.1 缄默知识理论
        3.3.2 潜意识理论
        3.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4 隐性课程理论
第四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与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
        4.1.1 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复杂化
        4.1.2 现代化变革所带来的空间拓展化
        4.1.3 法治化发展所带来的法治教育需求内生化
        4.1.4 高等教育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显隐教育协同化
    4.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4.2.1 调查概况
        4.2.2 调查结果
    4.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4.3.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对接
        4.3.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
        4.3.3 人们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第五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机制
    5.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要素构成
        5.1.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主体
        5.1.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客体
        5.1.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介体
        5.1.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环体
    5.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分析
        5.2.1 知识转移过程分析
        5.2.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知识转移过程
    5.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5.3.1 理论框架
        5.3.2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5.3.3 数据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6.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
        6.1.1 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
        6.1.2 以“显隐结合”为原则,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相统一
        6.1.3 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
        6.1.4 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
    6.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教育原则
        6.2.1 “以生为本”的原则
        6.2.2 “滴灌式”教育原则
        6.2.3 协同化育人原则
    6.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施举措
        6.3.1 开发教育载体,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空间
        6.3.2 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大学生的美好法治情感
        6.3.3 强化制度实践,内化法治价值引领
        6.3.4 优化社会环境,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6.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6.4.1 建立项目化运行机制,为供需双方的空间交汇提供制度保障
        6.4.2 打造智慧教育系统,实现多重法治教育空间的协同
        6.4.3 发掘社会资源,形成多方资源的良性互动
    6.5 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保障措施
        6.5.1 掌握主动权
        6.5.2 明确管理权
        6.5.3 把握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的面相描画与取向审思——以2020年的研究为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的面相描画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的个案特写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的未来取向之审思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的未来取向

(6)以百年党史丰厚底蕴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进一步深化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进一步创新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进一步系统化
四、以科学思维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7)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创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创意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创意教学开展的基础
    1.政治与历史
    2.政治与物理
    3.政治与英语
    4.政治与其他学科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教学策略
    1.系统梳理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教学知识
    2.设置跨学科性的探究问题
    3.精选跨学科教学资源
四、结语

(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要论述”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个大局”的实践逻辑
    (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立德树人的历史责任
    (二)“两个大局”的机遇与挑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际局势的最新的、总体性判断,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国际大背景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重要论述”蕴含着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历史逻辑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三)改革开放以来
    (四)进入新时代以来
        1.系统谋划,加强对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
        2.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三、“重要论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分析问题一以贯之的历史思维
    (一)“重要论述”从“两个一百年”和“两个大局”的大历史中去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情怀、历史担当
    (二)“重要论述”强调在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体现了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和传承创新的务实精神
    (三)“重要论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历史视野的殷殷期望,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大历史观的视野和胸怀
    (四)“重要论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历史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重视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四、结语

(9)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构建的方法论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弥合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出场
二、实践思维缺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理解的方法论误区
三、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构建的方法论思维

(10)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预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预见前提探赜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见主体的自我认同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认识方法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预见逻辑结构剖析
    1.经验反思
    2.价值指涉
    3.实践控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预见路径构建
    1.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预见能力
    2.对风险预见方法进行前提性批判反思和经验总结
    3.辩证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革新”和“风险”

四、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的“三重”判断标准[J]. 杨佳. 文化软实力, 2021(04)
  • [2]赓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 戴艳军,汪晶晶,段中卫.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6)
  • [3]增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D]. 孙智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4]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D]. 郑艳菊. 河北大学, 2021
  •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的面相描画与取向审思——以2020年的研究为视点[J]. 王习胜,杨晓帆.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6)
  • [6]以百年党史丰厚底蕴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J]. 冯刚.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10)
  • [7]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创意教学研究[J]. 邹婵. 林区教学, 2021(10)
  • [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生成[J]. 戴卫华.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1(05)
  • [9]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构建的方法论进路[J]. 虞滢. 思想教育研究, 2021(09)
  • [10]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预见[J]. 王秀苹.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09)

标签:;  ;  ;  ;  ;  

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