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思想状况与教育

高校本科生思想状况与教育

一、高校后进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慧[1](2022)在《刍议高职校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文中指出高职院校违纪学生的预防和教育转化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着重在防止恶化、纠偏治患、激励上进上下功夫,要系统化推进,专职化落责,精细化实施,努力避免学生违纪现象的发生,促进违纪学生的转变。

信廷梅[2](2021)在《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雅文[3](2021)在《高中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斌[4](2021)在《论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三重维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必然选择。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要从课堂教育革新、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践行等三重维度,强化学术研究,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质,发挥榜样作用;创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多维育人氛围,强化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职责和功能;明确教育目标,扩展教育渠道,拓宽教育范围,务使教育能"入脑入心"。

朱芳转[5](2021)在《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班集体建设》文中研究说明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是从共产主义教育的总目的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原理为依据,其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组织和培养集体。高校班集体是对大学生加强人生理想信念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高校班集体建设存在大学生班集体意识和观念淡漠、班级活动组织数量与质量下滑、班级缺乏制度建设和发展规划、班级管理队伍的能力有待提升等主要问题。因此,应在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工作中基于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研究实践将"社会团体工作""羊群效应""霍桑效应""第二课堂成绩单"等方法理论和工作制度运用于高校班集体建设之中,以使高校大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集体意识观念、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成长成才发展。

黄晓露[6](2020)在《高中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性与方式研究 ——基于教育叙事和扎根理论的分析》文中提出

余云露[7](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杨晗[8](2020)在《学区房教育级差地租及其教育机会不平等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学区房是一种对应优质学校入学资格的住房,学区房制度对当下我国的基础教育资源,尤其是公办基础教育资源的分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学区房出现了远高于普通住房的价格涨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现有的关于学区房的研究文献中,实证文献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度量学区房溢价的大小,经典的特征价格法使用房屋外部特征对房价作回归,因为缺乏对居民的偏好的刻画,不能解决“居住群分”效应,而存在内生性偏误,现有文献多通过工具变量法、固定边界法、加入家庭或社区特征等方法进行改进。学区房研究的理论文献相对较少,针对溢价产生的原因,学者主要提出了两种理论:一是具有相似偏好居民的集聚形成公共品社区内同化,社会内异化的“居住群分理论”;二是学区作为房屋的一种消费品特征,其边际价格进入特征价格方程的“特征价格理论”。对学区房溢价产生的效应分析以定性研究为主。综观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对学区房的研究总体较为丰富,但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溢价大小进行度量的实证研究较多,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对溢价产生的内在机制缺乏研究;二是对学区房溢价的影响的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提出观点的阶段,系统性不够。三是实证研究中内生性的解决方法仍然存在争议,亦存在改进空间。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尝试跳出现有学区房的研究较为单一的视角,引入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建立整体框架,研究学区房溢价的产生原因与影响效应。具体做了如下几点工作,第一,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学区房溢价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土地价格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土地价格对房价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而引入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教育级差地租的概念,认为学区房溢价产生的原因是政府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导致了学校间教育质量差异的出现,通过购房获得入学资格的政策与土地绑定,形成教育级差地租,进入土地价格,最终导致了学区房溢价的出现。本文将学区房的教育级差地租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学区划分产生的教育级差地租I,二是连续投资产生的教育级差地租II。并对两种教育级差地租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为了验证教育级差地租是学区房溢价的原因,本文利用半参数回归模型,结合已有的对城市地租的度量方法,测量教育级差地租。并实证研究教育级差地租对学区房溢价的影响。第二,本文引入机会不平等理论分析学区房溢价造成的效应,分析其传导路径和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家庭作为学区房的购买者,其支付能力和偏好将会显着影响教育级差地租支付的量。而教育级差地租的支付,即学区房的选择,影响子女的受教育的水平,产生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学区房决策还将进一步影响家庭的后续教育支出,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继续扩大。根据理论分析,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级差地租理论的数理模型,模型的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家庭的财富增加和对子女后代的重视程度上升都将导致家庭追求更优质的学区房;政府收取教育级差地租,对学区房进行再投资,若政府的投入向优质学校倾斜,将会导致教育级差地租增大和学区房争抢,家庭支出负担加重。此外,模型模拟结果还显示政府向优质学校倾斜的政策会加剧子女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为了验证家庭背景造成教育机会不平的路径的理论与模型推断,本文建立Logit模型对家庭的教育级差地租支付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财富将会促使家庭购买更好的学区房,支付更高的教育级差地租。回归系数为0.107,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也会使得家庭支付更高的教育级差地租,回归系数为0.0403,回归结果显着且稳健。为了进一步研究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产生路径,本文对家庭在购买学区房后的后续教育投入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支付了更高教育级差地租的家庭,后续教育投入普遍偏高,反映了此类家庭对教育更加重视,回归系数为0.0931,回归结果显着且稳健。购买了学区房的低财富家庭,更倾向于增加教育支出,反映了为了弥补学区房质量的不足,家庭通过增加教育支出进行补偿。中等财富家庭后续边际教育支出减少最大,反映了学区房溢价升高后对中产阶级家庭教育支出的挤出效应。高财富家庭教育投入则相对减少较少。第三,本文应用CFPS微观数据,将家庭特征的相关变量纳入实证模型中,度量学区房溢价,改进传统特征价格模型往往只包含房屋本身的特征,而缺乏居民和社区特征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在加入家庭特征后,学区质量对房价的回归系数从0.115下降为0.0988,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显着为正,结果具有稳健性,回归结果与匹配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改进是有效的。第四,本文对各国的学区房政策和基础教育中机会不平等的治理经验进行梳理分析,包括美国联邦总体投入与学区自治相结合的政策框架、英国的教育优先区和优先计划、日本的公立教育均衡政策等。结合理论分析与我国的制度环境,本文提出了一个解决我国学区房问题和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政策路径。首先对我国公有制环境下政府收取教育级差地租的公平导向优势加以利用,形成央地协调的财政体系,转变土地出让金制度为房地产税制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协调,形成纵向和横向的立体投入体系。中央政府应从纵向上加大教育投入的总量,提升教育供给的总体水平,致力于减小地区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地方政府则应在横向上通过教育再投资减少教育级差地租,实现学区间、学区内的学校质量均衡,达到教育机会公平的目标。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从理论而言,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引入级差地租理论研究了我国学区房溢价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教育级差地租的概念,对教育级差地租导致学区房溢价的理论机理进行了分析。发展了级差地租理论,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丰富了其应用范围。其次,就系统性而言,本文以教育级差地租为纽带,对学区房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效应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引入机会不平等的因素,分析了家庭背景在学区房选择和后续教育投入中的作用,弥补了现有学区房研究中理论分析不足,整体性不够的问题。再次,就政策意义而言,本文结合理论与数理模型的分析结果,与对各主要国家在学区房和基础教育公平领域的政策实践的分析。基于我国的制度基础和现阶段特点,提出了一个较为立体的解决学区房和基础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的政策路径。最后,从方法而言,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在经典特征价格模型中添加家庭特征,改善了“居住群分”导致的内生性偏误,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本文共分为六章,每一章的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对研究内容、创新点、不足之处进行概述。第二章为国内外文献综述,根据本文的研究范围,对地租理论、学区房研究、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文献的观点和不足之处做了总结,对研究的改进方向进行探讨。第一节中,第一目对地租理论,主要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做了理论溯源,因为马克思地租理论正是建立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的;第二目中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概括;第三目对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研究与拓展做了介绍。第二节主要对国内外学区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做了梳理;第三节先对机会公平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之后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研究领域的文献做了介绍。第三章为学区房级差性及教育机会不平等效应的理论分析,第一节对政府投入不均衡导致的学区房差异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节的第一目对学区房的价格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分离出土地这一影响学区房价格的关键因素,第二目引入教育级差地租理论,对教育级差地租做出理论界定,第三目结合实际的流通过程,比较教育级差地租与各种类型级差地租的异同。第四目对教育级差地租导致学区房溢价的理论逻辑进行梳理。第三节对教育级差地租产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做理论分析,说明为什么家庭背景将通过此路径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第四节根据上述理论建立了包含家庭户、房地产商、政府的三部门模型,进行政策模拟,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并考察政府政策对于教育级差地租和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推导衍生结论。第四章为学区房级差地租与教育机会不平等效应的实证分析,主要为了对理论与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和拓展,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目为教育级差地租的检验,基于CFPS家庭跟踪调查数据库,对教育级差地租进行测算,并验证级差地租确是造成学区房溢价的原因;第二目引入家庭特征,对“居住群分”造成的内生性偏误和对学区房溢价的高估进行了改善。第三目为家庭背景对教育级差地租支付的影响,验证家庭背景会显着的影响家庭的教育级差地租支付行为,更加富裕的和更加重视教育的家庭会支付更高的教育级差地租,购买更优质的学区房。第四目为教育不平等的扩大效应,研究家庭学区房购买决策对家庭其他教育支出的影响,以完整的解释家庭背景如何通过学区房路径产生教育机会不平等效应。第五章为各国制度借鉴和政策建议。第一节对美国、英国、日本的学区房制度和教育机会公平的政策做了梳理。第二节第一目对我国的制度优势进行分析;第二目对我国的政策现状做了分析,第三目对学区房问题和基础教育的机会不平等问题的政策路径进行探究。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主要结论做归纳,并对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进行阐述。

杜文彬[9](2020)在《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文中提出作为应对21世纪人才需求挑战的战略举措,我国STEM教育的政策要求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急需系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成果支持。与此相对照,美国作为最早开展STEM教育的发达国家,其推动STEM教育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我国STE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本土化的课程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STEM教育以20世纪80年代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科学素养”作为开端。短短三十几年间,其已完成从科学教育改革思潮到实体课程的进化,并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形式嵌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的生长空间构筑于学校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手段、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机制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规格之间存在多重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STEM教育的发展动因。以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结构变化与矛盾解决主体在不同“行动者”间的转换为依据,可将美国STEM教育发展划分为STEM教育思想萌芽、课程体系初建、制度化推进以及标准化课程建设四个阶段。这背后既体现着学校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大潮的回应,也凝结着科教精英、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等不同利益团体以教育改革回应社会矛盾的斗争与妥协。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是STEM教育的思想萌芽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带来大量高素质劳动力需求,面向少数精英的结构主义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新的人才结构需要。为解决上述矛盾,科教精英发起了以STS运动、2061计划为代表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以破除科学教育精英化的弊端。这次改革使科学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素养化、跨学科整合以及标准化等有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新特征。STEM教育理念内核,包括面向国家劳动力需求的培养目标、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内容、秉承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及具有标准化评价烙印的课程评价,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构筑起来。尽管“STEM”这一专用术语尚未出现,其思想萌芽已经孕育在科学教育改革之中。但由于工程教育在STEM整合中缺乏实质性的地位,STEM教育尚未形成正式概念,也难以脱离于传统科学教育框架而获得自主发展。以“STEM教育”专门术语在2001年的出现为标志,2001年至2005年STEM教育处于课程体系初建阶段。随着美国不断向第三产业转化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海外精英对STEM工作岗位的占领,硬科学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不断式微。为保证市场中STEM专业人才储备,以工商业主利益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纷纷要求学校加强硬科学教育。这一诉求为工程教育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开辟了通道,使STEM教育获得“工程”拼图,实现了其概念的完整建构。完成概念建构的STEM教育在大型学术团体主导下实现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长足进步,课程体系建设初见形态。但由于发展主体各自为政,STEM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呈现出各课程要素发展不均衡、发展动力受限等缺点。要应对伴随再工业化战略而来的STEM人才需求大潮,就必须在课程管理体系中做出调整,在更强力量的主导下实现整体推进。伴随着2006年《崛起于聚集的风暴之上》报告的发布,STEM教育正式进入联邦视野。2006年至2011年是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阶段。为配套促进制造业回岸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援、整体规划、项目引导以及法令保障手段,强势主导着STEM教育发展。同时,联邦政府还统合各利益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了STEM教育国家战略式推进。该阶段STEM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种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由于财政的突然倾斜,该时期STEM教育呈现一种聚焦价值讨论而轻视实践质量的状态,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危机接踵而至。以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对全美STEM教育项目的质量审查为开端,STEM教育进入标准化课程建设时期。为应对美国STEM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危机,曾一度缺位的课程专家重新主持STEM课程改革。以课程专家为主导,各发展力量通过构建横纵衔接的一贯制课程体系、开发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以及制定州级STEM课程实施标准,实现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并构筑起“联邦主导——地方规范——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实施体系。至此,STEM教育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身份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纵观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可发现STEM教育各个阶段都和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紧密相连,有其独特的发展机制,包括从外力推进与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以及由多元走向统一规范的课程实施机制。我国STEM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着发展力量自发性、课程开发多元化与课程实践零散化等特点。从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梳理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相关经验、教训与发展机制,对接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发展现状,本研究认为美国STEM教育发展对我国具有以下发展启示:首先,在与“结构”的关系上,应适度超前于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间的矛盾暴露;其次,需联合各方“行动者”发挥多元主体共同推进效用;最后,还要遵循科目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在内容开发机制与实践机制上要契合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与育人要求,选择适配的发展方式。

严红霞[10](2020)在《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个案研究 ——以青海省L中学民汉合班四名学生为例》文中指出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的状况既关系到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关涉到我国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还关切到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民族文化环境中,致使他们在民汉合校的学校中遇到不少学习困难,学习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因而,关注民汉合班少数民族初中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既是学生融入学校和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教育发展的要求。本研究深入L中学,选取四名学习适应不良的民汉合班少数民族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学习态度适应、学习习惯适应、学习方法适应和学习环境适应四个方面全面剖析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的现状。调研发现,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点:学习态度适应方面,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对待课程和教师不够重视、学生对学习环境适应意识不强;学习习惯适应方面,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还未形成、学生作业质量有待提升;学习方法适应方面,学生学习缺少计划、学生未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学生答题技巧欠缺;学习环境适应方面,学生家长监管不到位、学生校园人际关系不佳。根据现代社会生态理论,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实证反映出来的问题,研究进一步对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就微观层面而言,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不高、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就中观层面而言,学校教学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教师的教育观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家庭结构异化、家长思想觉悟低、家长文化程度有限、家长教育观念功利化;就宏观层面而言,传统思想的熏陶、网络媒介的不良影响。针对上述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和影响因素,研究提出了如下改善对策:微观层面,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学生提高自制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中观层面,学校要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学校完善家校沟通合作、做好学生心理关怀与辅导,学校改善管理、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家长加强与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宏观层面,政府加强教育重要性宣传、强化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学术界应丰富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的对策研究。总而言之,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必须通过微观层面的学生、中观层面的学校和家庭及宏观层面的社会多方综合治理才能得到有效改善,才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才能为学校改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不良提供思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融入学校和社会,形成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局面。

二、高校后进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后进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刍议高职校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违纪学生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违纪学生教育管理重点是防恶化、纠偏向、励斗志
三、违纪学生教育管理需要系统化、专职化、精细化

(5)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班集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概述
    (一)集体教育理论内涵
    (二)集体教育理论的原则与功能
        1.集体教育理论原则
        2.集体教育理论功能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班集体 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班级、班集体概念界定
    (二)班集体建设现状调查
    (三)班集体建设面临的困境
        1.大学生班集体意识和观念淡漠
        2.班级活动组织数量与质量下滑
        3.班级缺乏制度建设和发展规划
        4.班级管理队伍的能力有待提升
三、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指导下 高校班集体建设策略
    (一)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使用“社会团体工作”方法
    (二)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运用“羊群效应”“霍桑效应”
    (三)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四)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提升班级管理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7)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学区房教育级差地租及其教育机会不平等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地租理论
        一、地租理论溯源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
        三、国内外学者对地租理论的研究拓展
    第二节 关于学区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理论研究
        二、实证研究
    第三节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相关研究
        一、机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
        二、教育不平等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学区房级差性及其教育不平等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政府教育投入与学区房溢价的关系
        一、教育总量投入不足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二、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造成学区房质量差异
        三、学区房质量差异造成学区房溢价
    第二节 教育级差地租是学区房溢价产生的内在原因
        一、教育级差地租产生的逻辑
        二、教育级差地租的内涵
        三、教育级差地租的基本特征
        四、教育级差地租导致学区房溢价的内在机理
    第三节 教育级差地租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理论界定
        二、学区房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传导路径
    第四节 数理模型
        一、模型设定
        二、计算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教育级差地租与学区房溢价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
        二、教育级差地租的测算
        三、教育级差地租对学区房溢价的影响
        四、回归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学区房溢价的测算—对“居住群分”偏误的改善
        一、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
        三、回归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教育机会不平等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
        三、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整体路径——考虑教育支出
        一、学区房支出与其他教育支出的关系
        二、描述统计
        三、实证检验
第五章 各国制度借鉴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各国学区制度与实现教育机会公平的政策路径
        一、美国的政策
        二、英国的政策现状与沿革
        三、日本的治理经验
    第二节 解决我国学区房与基础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的制度优势
        二、现状分析
        三、政策路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9)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STEM教育的一般研究
        二、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审视与思考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审视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三、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的研究方法选择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深化STEM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二、为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实践提供参考经验
第二章 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
        一、STEM教育发展矛盾的梳理
        二、推动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基本解释
    第二节 STEM教育发展的矛盾结构变化与阶段划分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孕育STEM教育思想萌芽
        二、工程教育的加入带动STEM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三、政府力量主导学校课程改革与STEM教育制度化建设
        四、课程专家主导的STEM教育标准化课程体系构建
第三章 科学教育改革中的STEM教育思想萌芽
    第一节 学校教育面临转型课题
        一、精英化科学教育难以满足大量技术型人才需求
        二、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与工程教育式微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新特征的出现
        一、不同团体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试验
        二、多重改革下科学教育呈现新特征
    第三节 科工教育改革的实践火种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下的科学课程整合实践
        二、前瞻性却举步维艰的工程教育项目发展
    第四节 思想萌芽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STEM教育的理论基础大致形成
        二、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初见端倪
        三、STEM概念发展尚未完善
第四章 工程教育推动的STEM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第一节 STEM人才预警与工程教育的纳入
        一、硬科学专业选择持续遇冷引发STEM劳动力危机
        二、STEM本土人才储备需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
        三、基础教育中纳入工程教育实现STEM专业准备
    第二节 依托工程教育实现STEM教育完整拼图
        一、以工程教育作为STEM整合的“催化剂”
        二、“术语”出现与STEM教育步入系统化发展
    第三节 民间大型学术团体主导的STEM课程研究
        一、STEM课程改革全国示范项目出现——以“项目引路计划”为例
        二、《学生如何学习科学》发布与对探究式教学手段的重新思考
        三、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引导的全国性STEM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研究
    第四节 STEM课程体系的初建表现
        一、STEM课程理念共识初步形成
        二、STEM课程开发技术层面的经验累积
        三、多方主体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的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
    第一节 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式发展需求
        一、联邦政府的“风险投资”
        二、标准化运动下STEM教学质量堪忧
        三、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上升进程
    第二节 政府主导的STEM教育政策建设
        一、大力度财政拨款为STEM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二、STEM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三、以竞争性拨款项目调动各方STEM教育参与热情
        四、立法以昭示发展STEM教育的国家意志
    第三节 政府引领下STEM教育多主体发展合力形成
        一、联邦主导下民间组织的STEM教育推动路径
        二、“多元主体”STEM教育改革模式形成
    第四节 制度化推进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为满足国家劳动力需求而发展的STEM教育
        二、STEM教育价值唤醒研究的热潮
        三、趋向多元的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
第六章 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
    第一节 STEM教育发展面临内外困境
        一、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升级带来STEM劳动力需求倍增
        二、STEM教育实施出现形式主义危机
        三、功利主义反噬STEM劳动力培养效率
    第二节 迈向标准化的STEM课程建设
        一、横纵衔接的STEM课程体系
        二、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
        三、内容性与表现性一致的STEM课程实施标准
    第三节 标准化课程建设阶段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课程专家成为STEM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纳入人文学科提升STEM教育育人价值
        三、强化问责保障STEM教育发展质量
        四、层次分明的课程实施体系实现STEM教育有效落地
第七章 STEM教育发展机制及其启示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机制解析
        一、从外力推进到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
        二、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
        三、由多元走向统一的课程实施机制
    第二节 美国STEM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STEM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个案研究 ——以青海省L中学民汉合班四名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
    (一)学习态度适应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2.学生对待课程和教师不够重视
        3.学生对学习环境适应意识不强
    (二)学习习惯适应
        1.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还未形成
        2.学生作业质量有待提升
    (三)学习方法适应
        1.学生学习缺少计划
        2.学生未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3.学生答题技巧欠缺
    (四)学习环境适应
        1.学生家长监管不到位
        2.学生校园人际关系不佳
三、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微观层面:学生因素
        1.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3.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不高
        4.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
    (二)中观层面:学校和家庭因素
        1.学校教学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
        2.教师的教育观固化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4.家庭结构异化
        5.家长思想觉悟低
        6.家长文化程度有限
        7.家长教育观念功利化
    (三)宏观层面:社会因素
        1.传统思想的熏陶
        2.网络媒介的不良影响
四、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改进对策
    (一)微观层面
        1.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2.学生提高自制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中观层面
        1.学校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2.学校完善家校沟通合作、做好学生心理辅导
        3.学校改善管理、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4.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5.家长加强与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三)宏观层面
        1.政府加强教育重要性宣传、强化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2.学术界丰富少数民族中学生学习适应的对策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高校后进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刍议高职校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J]. 王建慧. 现代职业教育, 2022(07)
  • [2]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意识研究[D]. 信廷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高中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管理对策研究[D]. 陈雅文.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4]论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三重维度[J]. 杨斌. 教育文汇, 2021(04)
  • [5]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班集体建设[J]. 朱芳转.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02)
  • [6]高中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性与方式研究 ——基于教育叙事和扎根理论的分析[D]. 黄晓露. 深圳大学, 2020
  • [7]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8]学区房教育级差地租及其教育机会不平等效应的研究[D]. 杨晗.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9]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D]. 杜文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个案研究 ——以青海省L中学民汉合班四名学生为例[D]. 严红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高校本科生思想状况与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