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实验动物设施标准设计参考指南及验收要点

北京市实验动物设施标准设计参考指南及验收要点

一、北京地区实验动物设施达标设计参考指南、验收评审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林雅超[1](2020)在《北京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审查实施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洪水影响评价是国家颁布的《水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洪法》在法律条文中规定的水行政审批事项,目的在于保护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洪水危害。“水影响评价三合一审查”于2015年4月1日在北京全市推行,是全国的首次尝试,编制内容涵盖了国家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洪水影响评价编制规范和导则要求。为突出北京市水影响评价的特点,落实北京市2030城市总体规划增加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指导原则作为首都水资源开发利用约束条件等内容。本次实施效果评价针对编报水影响评价报告的北京市各类建设项目,包括公共服务类、农林及生态环境类、房屋建设类、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类。水影响评价对提升城市发展中管理水资源的水平、强化城市发展中水的约束作用、引导首都实现量水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文首先从2016~2018年市级审批的795个建设项目中,筛选出39个典型案例进行外业调研、评价与评估;然后采用向评审专家、编制单位、建设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建立水影响评价评级指标综合评定体系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形成“水影响评价审查制度”、“水影响评价报告”文本的评审效果“水影响评价实施过程与建设效果”三方面的评价结果:(1)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评审专家和报告编制人员对水影响评价的审查制度表示认可,但对审查制度中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规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设置认可度不高。(2)有11项水影响评价报告技术评审要点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在技术要点方面,“水影响评价报告”文本的评审效果总体上获得了良好的评价。(3)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3.3%的项目实施过程达到基本要求,其中有60%的项目实施过程良好。经初步统计,水影响评价实施效果对全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均有一定提高;市级评审795个项目核减用水指标643.8万m3,全市河道外用再生水比例由2.3%提高到26.2%,提高了用水效率;统计发现,水影响评价审查后,建设小区和公共服务类项目建设前后径流系数和排水量也有所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由水影响评价前的年利用20多亿立方米减少到2018年的16.2亿立方米,能够起到减少地下水开采,涵养地下水源、防止地面沉降的作用。

徐新宇[2](2020)在《我国海洋能“十三五”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海洋能开发的热情日益高涨,纷纷加快海洋能开发的步伐,我国在“十三五”期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海洋能开发项目。目前“十三五”期间建设的海洋能项目多数已经完成,在此背景下“十三五”期间的海洋能项目建设效果如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国内尚缺乏针对“十三五”期间海洋能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不利于我国海洋能项目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阐述了项目后评价的基本理论、海洋能项目的特点与经典文献中类似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初步建立了“十三五”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法与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海洋能“十三五”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项目后评价主要方法的对比分析,选择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海洋能项目的后评价方法,应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获得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从而构建了海洋能“十三五”项目后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一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的研究成果:(1)建立了符合我国“十三五”期间海洋能项目特点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为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提供了评价的依据(2)选取了我国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方法,构建了我国海洋能“十三五”项目后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一“十三五”期间海洋能项目进行了后评价,提出了该项目建设与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未来海洋能项目建设的建议。

宋平[3](2020)在《医疗信息水平对医院满意度和收支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级诊疗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2016年8月19日,我国召开了进入本世纪以来规格最高的“卫生与健康大会”,将分级诊疗制度作为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推动我国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分级诊疗的提出,是基于我国选择性“看病难、看病贵”的历史背景,借鉴国外家庭医生制度,我国提出的一项卫生改革重大策略。为推动分级诊疗创造更好的运行环境,很多学者研究了分级诊疗的驱动因素,如医疗信息化建设、医疗保险水平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基于现象观察和结果判断进行开展,缺乏从信息资源禀赋和资源依赖的角度,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信息化水平在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同时,随着老百姓对公立医疗机构社会属性认识理解的深入,医疗机构满意度的问题逐渐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分级诊疗的实施对医院满意度的影响如何,在学界争论较大,也限于这项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时限较短,尚缺少较为系统全面的实证研究来探讨分级诊疗对满意度的影响。另外,作为公立医疗机构,保持公益性是其合理运营的基石,实施分级诊疗,让原本上行的患者就医流向逐渐回头,并转向下行,这为增加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提供了机遇。因此,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信息化水平与分级诊疗的深层次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分级诊疗与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关系。另外,不管是推进分级诊疗,还是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还是提高医院满意度和合理控制医院收支结构的平衡,医院高层管理人员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其态度支持与否至关重要。医疗机构要实现分级诊疗,尤其是县域内的公立医疗机构,本身在发展中就滞后于大型的三级医院,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要让高层管理团队形成改革发展的共识,落实好县域内分级诊疗的目标,还存在的不少不确定因素。本研究的内容模块由如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为本文的第一章。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背景、意义和目标,对研究方案以及技术路线的说明,介绍研究的特色及创新,最后是概述本研究的章节结构情况。第二部分,构建理论框架及提出研究假设,由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文献综述、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第三部分,实证研究,由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实证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第四部分,结论、建议与展望,为本文的第六章。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结论、政策建议、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即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收入成本率”的模型框架,进而探索了分级诊疗实施程度和医院满意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高层管理支持的调节作用。四川省在2014年10月全域实施分级诊疗,是全国第一个推行分级诊疗的人口大省。本研究以四川省87个县(市、区)的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县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这些县(市、区)在医疗信息、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支出等方面的客观数据,并对每个县域的高层卫生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而对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本研究对相关变量进行概念界定,提炼医疗信息水平和分级诊疗的测量维度,确定了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衡量范畴,结合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其次,通过精心梳理卫生行政部门大量相关数据,本研究对87个县(市、区)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进行测量。然后,对这87个县(市、区)的601位高层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样本422份,问卷有效率为70.21%。再次,本研究对数据进行整合匹配,对样本数据结构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即利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了信度分析、聚合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Smart PLS3.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分别检验自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loading)及中介变量的因子权重系数(weight),并对研究中提出的假设进行逐一验证。该部分使用Smart PLS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假设检验,包括主效应、中介效应、调节效应的检验。最后,本研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本研究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探讨了医改背景下,医疗信息水平对县域内分级诊疗的作用机制,以及分级诊疗对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影响,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从研究的理论来看,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将医疗信息水平与分级诊疗进行关联,进一步探讨其对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影响,构建了“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即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收入成本率”的模型框架。当前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从组织层面探讨企业的经营发展和绩效提升,少有研究从相对宏观层面将这两个理论进行结合。本研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以医疗服务行业为场景,将县域层面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化水平与分级诊疗的深层次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分级诊疗与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关系,拓宽了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情景边界。第二,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本研究以县域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且县域样本数量达到87个,探索和分析了分级诊疗的前因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结果。目前,对于分级诊疗的研究主要是从定性角度讨论阻碍该政策实施的障碍和困难,仍缺乏一致的观点和结论,并且从实证角度缺乏量化研究,尤其是在我国特殊的就医习惯背景下,实施分级诊疗的实证研究更为缺乏。本研究以分级诊疗和医院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揭示了医疗信息水平到收入成本率的内在作用机制,拓展了分级诊疗的前因后果的研究内容,洞悉了医疗信息水平到收入成本率的传导机制。此外,本研究还探究了高层管理支持的边界条件,证实了高层管理支持在医疗信息水平和分级诊疗实施程度之间存在着调节作用,进而从高层管理团队层面验证了提升高层管理支持对推动分级诊疗实施和提升医疗信息水平的重要性。第三,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多渠道的数据来源保证了本研究数据的真实和可靠性,跨时段研究设计有利于对变量前因后果关系的检验。本研究采用纵向时序调查,前因变量时限在前,其余变量的时限在后,这有利于对变量的前因后果关系进行检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共同方法偏差,能够更为真实地体现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数字化医院等级评审、卫生信息统计平台、国家医院满意度综合调查和直接问卷调查4个完全不同的渠道,避免了变量之间可能产生的共同方法偏差。同时,本研究采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使用SPSS 22.0进行信度分析、聚合检验和描述性分析,基于Smart PLS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假设检验,以科学严谨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验证。通过这些研究的设计和方法切实有效的提升了数据的质量和检验的效果。第四,从变量的测量来看,开拓性地探索了分级诊疗这一构念。以往关于分级诊疗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分级诊疗政策的分析,以及其实施的利弊和存在的阻力等,鲜有研究针对分级诊疗开展实证探索,且并没有对分级诊疗这一构念进行量化探索。本研究开拓性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分级诊疗的测量维度,分别是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在做出先驱性探索的同时,为未来分级诊疗相关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本研究探讨了“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即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收入成本率”的影响路径,并提出高层管理支持的调节作用,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有关假设。虽然在研究过程中尽量遵循严谨的科学研究范式,也尽量贴合所选取的理论内涵,但由于作者资源和学术能力的有限性,造成本研究存在无力避免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样本的有限性、研究结构层次的局限以及相关构念的进一步探讨等方面。因此,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需要以更加全面的研究形式和内容来更深入地对分级诊疗实施程度开展前因后果的研究。

郑青村[4](2020)在《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研究 ——以某有机合成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国内外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介绍,结合信息化和PDCA循环理论,借鉴和参考了安全管理诊断学,构建了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某有机合成企业。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中小化工企业存在安全意识不足、安全投入有限、安全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前提下,如何规范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并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状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研究,通过跨学科研究法和探索性研究法提出了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体系、构建了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通过实证研究法对提出的新模式进行验证,最终实现研究目标。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小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有基础性和强化性两个部分。安全管理基础性工作是框架,强化性工作是具体业务内容,基础性工作是企业开展安全管理具体业务工作的基础,强化性工作是基础性工作的延伸和进一步拓展。2、信息化管理工具和手段是中小企业实现安全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有效途径。目前市面上开发的安全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众多,采用这些信息化工具能够有效规范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3、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体系由两级构成,第一级为企业安全管理总目标,第二级为企业安全管理过程控制目标。它们集中反映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重点,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明晰的指向。4、本文构建的安全管理改进模式以安全管理目标体系进行目标控制,基于PDCA循环和安全管理诊断学等理论,以信息化管理工具为支撑,分7步实施,循环进行。并将该模式应用于某中小有机合成化工企业,取得了良好效果。

徐进[5](2019)在《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绿色化”发展思路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的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规模化高速发展新时期。面对绿色建筑发展多年来一直未得到根本改观的建筑师“缺位”和“失语”的现实困境,如何切实发挥建筑师的龙头作用,在设计源头即奠定和夯实建筑的绿色基石,确保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质量,避免绿色建筑设计的方向性偏差,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也是本研究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秉承“回归基本概念,回归基本原理,回归问题本身,面向现实情境、‘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宗旨,采用整体、综合、融贯的系统思维,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展开。首先,以2008-2014年期间广东省内部分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和全部获得广东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共计155项,含单体建筑600余幢)设计文本及申报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建筑学、经济学、系统论等学科基本理论,对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探究。指出了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普遍存在忽视环境和气候而以主动式技术应用为主导的倾向和“达标应对式”设计盛行的现象,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源于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等存在认知误区或偏差;二是在我国现有发展模式下,身陷市场的建筑师基于制度约束等现实情境而采取的“理性”选择所致。其次,回归绿色建筑基本概念和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并结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面、系统的解析,紧扣当下建设实际,多方面阐释和论证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和核心即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制约要素即方案阶段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设计,指出适应气候、融合自然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系统地厘清和明确了建筑师的角色定位和基本职责。再次,以建筑学基本理论为主导,综合历史学、地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探究了广府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体现及内在机理,指出广府传统民居利用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的生态智慧,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多重约束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非主动适应气候的“理想”选择,与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倡导的以“防热”、“自然通风”为主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强调学习和借鉴传统民居生态经验需要历史性地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技术等多视角展开,辨析和把握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内在机理和本质,避免陷入“符号化”、“表象化”的窠臼。进而,基于“建筑师角色无法替代”和“设计决策关乎利益和价值判断”等既有研究结论,确定“把住设计核心和关键要素”与“设计约束”并举的对策研究思路,借鉴文化学“文化结构”层级概念,探讨并尝试建构了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三层次框架:1)观念层面:确立绿色建筑观—结合自然、适应气候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2)制度层面: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性能导向和灵活性等原则;鉴于绿色建筑正外部性及设计方案抉择关乎利益及主观价值等因素,需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及设计约束机制,包括设计标准、评价标准、设计指引和设计审查以及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等;3)实操层面:在明晰和确立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基础上,采用基于气候分析的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方法,在制度层面的保障下奠定建筑的绿色基石。针对现行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和评价机制相对后置的现状及弊端,提出了完善方案阶段绿色建筑设计评审机制的初步设想和建议。最后,基于对既有建筑防热设计和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的总结和进一步分析,结合本研究前述成果,提出了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概念、设计机理、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要素优先次序等,并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和虚拟实验,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方向性的佐证和进一步阐释。本研究对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及设计管控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尽了些许微薄之力,对绿色建筑设计有关人员尤其是建筑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慕亚芹[6](2017)在《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文中提出肥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施肥是增加农作物单产的重要措施。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在肥料使用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由习惯经验施肥转变为科学施肥,由只施氮肥转变为平衡施肥。这些转变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工作的结果,是植物营养学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肥料政策转变的佐证。朱兆良,1932年8月21日生于山东青岛。1949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农艺系,1950年转入化学系,1953年毕业,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至今。1993年获得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术委员。朱兆良在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多项研究成果或者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或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朱兆良为线索对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发展史进行研究,可以很好地认识植物营养学发展历史轨迹,这对于了解和掌握我国土壤化学肥料的科研、施肥技术推广发展过程与成就,了解我国肥料政策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朱兆良中小学接受的都是先进西式教育。1949年,他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四年大学生活让他养成了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1953年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工作到今天。期间,他经历专业与职业的磨合期,服从安排到古巴援建一年,还在泗阳做了几年农民。从1974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研究土壤氮素,他用20多年的时间让自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土壤氮素研究领域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花甲之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踏出别样的浪花。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院士,离不开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名师的指导,领导的关心、支持和爱护,更离不开朱兆良本人所拥有的独特内在气质。朱兆良对土壤氮素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提高化学氮肥利用率,减少其损失”。他以“任务带学科”的研究模式和同事主要围绕着作物高产及环境友好的总要求,研究土壤氮素转化与迁移,着力于作物(以水稻为主)高产中氮肥合理施用的理论和技术的探索。提出并论证了以“区域平均适宜施氮量作为宏观控制的基础,结合田块具体情况进行微调”的推荐作物适宜施氮量的建议;为追求氮素的农学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他在太湖地区和黄淮海平原等地区系统研究农田作物系统化学氮肥的去向;他根据田间观测和文献数据总结得出:中国农田中氮肥的当季作物表观利用率较低、损失率较高,降低氮肥施入农田后的损失率是提高其当季作物表观利用率的潜力之所在,也是减轻面源污染的着力点和关键。朱兆良积极推动植物营养学发展。组织编写《中国土壤氮素》、《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等专着。他借鉴国内外已有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的设计经验并结合国情,于1986年与钦绳武同志合作,在河南封丘试验站建立独具特色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他两次组织土壤氮素研究领域全国会议,朱兆良不仅自己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还推荐学生和同事参加中外合作项目,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平台。朱兆良和国内外同行利用参加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2003年启动“农业面源污染项目”的机会,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经过调查,加之多年科研工作中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深刻认识,他指出,造成中国地表水氮、磷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集约化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其次才是农田中氮肥的不合理施用。作为一名植物营养专家,朱兆良深知肥料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可是伴随着粮食产量成倍增长的同时,化肥施用量在逐年增加,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约35%。为缓解中国粮食安全压力,也为节约农业经营成本和保护环境,他从不同的层次、不同视角思考如何保障中国粮食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结构合理,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朱兆良在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取得卓越的成绩与他在研究工作过程中注意形成自成一体的学术风格分不开。对研究对象的热爱和坚持、本人的个性特征和植物营养学研究范式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朱兆良学术风格。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深入理论、简化技术,敢于挑战、创新,对象专一,广泛涉猎是朱兆良学术风格的主要内容。

赵星[7](2015)在《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以来,各地区多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继颁布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数量上已有大幅增加,但评价标准外的其它绿色建筑标准却为数寥寥。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因一般是单个补充,缺乏系统设计而无法很好地归入以专业学科划分的标准体系之中。现有的以绿色建筑为主题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因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造成标准的使用者在工程实践应用中的困惑。本文首先对标准及标准体系定义进行界定,进而对陕西为代表的寒冷地区的绿色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案例进行了实例研究,统计表明寒冷地区标识数量占当年新报数量相当大比例。标识分布中,设计标识远高于运行标识的数量;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比例接近,工业建筑数量还十分稀少;从标识数量上看,标识数量与地区经济水平具有相关性。在对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的建筑标准体系、绿色建筑标准进行了整理后,从建筑标准体制、标准内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做了对比研究,各国通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的标准调整适用适宜地区。继而本文运用一般系统理论模型方法对标准体系复杂性进行数学分析,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复杂性表现在绿色建筑多参与主体和系统具有的非线性、记忆性等属性;多主体的不同功能和需求是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构建的动力来源,气候类型、建筑类型和建筑生命周期是标准体系功能团。最终本文对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构建思路进行初步研究,提出由气候类型、建筑类型和建筑生命周期为轴线的由法律、标准、技术准则构成的金字塔型标准体系模型。本文提出的系统模型希望为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的编制提供指导,使寒冷地区标准制修订工作更具全局性、前瞻性和主动性,并最终提供一个易于在寒冷地区绿色建筑工程实践中应用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工具。

王亚光[8](2015)在《技术就绪水平及其卫生装备研发管理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技术就绪水平(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TRL)是一种比较系统的并且科学的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用人为的方式以九级量表来表示。现状是如美国、英国、北约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武器装备采办项目,因其装备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对特定任务针对性的指标要求不同,因此在具体研发中就会出现费用进度拖延、超支等,而这些出现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其技术成熟度低所引起的。1999年,美国国家审计局曾指出:在具体的项目研发以及组织实施中因大量的不成熟技术盲目应用,使采办过程中研制项目承受较大风险,应用的新技术成熟度较低,大量武器系统开发失败原因就在于此。后来,西方国家根据本国采办流程,为减少项目开发风险,而开展武器装备采办项目技术成熟度评估。我军在武器装备研制中也已经开始应用技术成熟度评估作为项目管理方法,并已将其作为标准要求颁布实施。卫生装备研制项目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类似问题,如运用技术成熟度评估方法,可在装备的立项论证、评审、验收等环节,有助于实现对各个环节技术状态的准确把握。因此,探讨TRL在卫生装备研发管理中的应用有及其深远的意义。本论文以分六个部分对技术成熟度的评估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第一部分阐述了背景、目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TRL基本思想、理论、概念、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以军事、后勤、卫勤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系统理论、模块化理论、信息系统理论及设计方法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调研与专家咨询,探索性研究构建TRL在卫生装备研发中应用的具体策略,以期切实提高卫生装备研发管理标准评估量化水平。第二部分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了情报研究。辨析了TRL的基本概念,包括WBS、TRL、TRA、CTE等;解析了TRL的基础理论,包括需求来源、基本理论和内涵说明;分析了TRL的基本方法;阐述了TRL的主要功能和特点。TRL作为一种衡量技术成熟度水平的系统指标,量化定义了科研项目技术从“纯研究”到产品化的全过程。运用TRL评价,可从TRL度量和TRL评价两个维度进行描述:TRL评价可对整个项目进行宏观把控;TRL度量可对项目中的WBE进行微观管理。TRL度量是TRL评价的基本前提,而TRL评价则促进TRL的改进,两者形成闭环循环系统,促进项目有序进行。所以TRL可作为科研管理的有力工具,用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此外TRL与技术风险成反比关系,可用于对技术风险的控制。第三部分对国内外TRL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情报研究。包括国外TRL研究的理论萌芽、理论形成、初步应用、理论扩展和广泛应用,国内TRL理论引入、初步应用及其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外TRL相关科技文献分别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和比较。TRL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相关概念,对其应用和理论研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文献达数千篇,业已成为科技人员沟通的“标准科技语言”,应用范围包括天文学、商业、管理学、军事、空间技术、航空学、气候学、电子技术和生物学等诸多方面。随着时间发展,其应用的国家和范围不断扩大,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我国引入TRL理念较晚,与国外TRL理论差距较大。但我国现已在逐步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并在部分领域有了初步的应用。第四部分对TRL应用于卫生装备研发管理进行了实践。研究了在我国卫生装备研发评价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TRL评价的有益经验和卫生装备TRL评价的特殊需求,研究了卫生装备TRL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准则、评价要素、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阶段、评价步骤和评价关系,研究提出了基于专家评估的卫生装备综合就绪水平评估方案。该方案的优势在于:①原有TRL定义不能系统的客观、全面的阐述对卫生装备成熟度的影响。本研究探索的卫生装备技术成熟度模型,是基于我军卫生装备研制阶段和需求划分,从制造就绪水平、项目就绪水平、软件就绪水平、硬件就绪水平、集成就绪水平观点对它扩展,建立了系统、完整、科学而又客观的评价模型与组织化描述,再结合卫生装备项目研制特点,对卫生装备各级TRL进行了详细定义,并给出了相应完整的评卷问卷和评价公式,可实现对卫生装备研制项目技术成熟度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估。②虽然TRL评估方法提供衡量技术成熟度的科学计量办法,但它不能作为讨论风险事故发生的几率,或没有达到所需要求的技术成熟度所产生的结果。本文以质量风险指标、成本风险指标和进度风险指标作为风险因子指标,对项目各阶段的质量成本进度(QCD)进行了评价,并提供了完整的风险因子评价方法,可实现对卫生装备研制项目QCD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估。③本研究综合考虑风险因子和技术就绪水平,研究提出了卫生装备评估的综合就绪水平的概念,可全面量化反映项目管理过程中技术、质量、进度和成本风险,实现科技度量和科技评价的有机统一,科技研发和科技管理的有机协调。基于技术增加值的评估方法,阐明了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的关系。第五部分,以手术方舱研发的TRL评估为例,进行了TRL应用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手术方舱各阶段的研制程序,运用卫生装备综合就绪水平评估方案,进行了实际评估,验证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就手术方舱项目研发管理引入TRL前后,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论证阶段TRL的引入,可使科技管理人员了解当前该项技术的总体TRL水平,并可量化技术风险水平,有助于进行项目决策;方案设计阶段TRL的引入,可定量确定技术关键及技术途径,精细制定研制工作总计划,便于项目过程闭环管理、设备的优化选型和技术方案的定量评估;工程研制阶段TRL的引入,使得整个项目工程质量和工艺质量可控,外协WBS可控及评价结果定量;定型阶段TRL的引入,可使得科技成果评价量化,科技管理评价量化,生产厂家考核量化。对手术方舱研发管理引入TRL的改进效果进行了分析,证明TRL引入可加强项目技术状态管理和项目发展规划管理;有助于改善费用管理、进度管理和项目管理,降低技术风险。通过案例实证了卫生装备项目引入TRL评估,利于项目研究,利于统一标准,并利于评判技术状态。第六部分总结了主要研究结果,讨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需要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对TRL用于评价更广泛的军事医学科技活动进行了理论探讨,分析了科技评价通则TRL的普适性,军事医学科技活动TRL评价的需求与必要性,以及军事医学科技活动TRL评价的可行性,以促进TRL在军事医学科技管理中的推广应用。

张泽鑫[9](2014)在《基于BIM的绿色住宅设计 ——以LEED认证为目标》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住宅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发展绿色住宅日渐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绿色住宅的核心理念即生态设计,如何基于生态学原理提出具有指导性的设计依据对绿色住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BIM(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代表,近些年在我国快速推广和普及。它带来的并不只是一种新的绘图工具和表现手段,而是一项全面提高设计质量、工作效率、经济效益的先进理念和技术。LEED(领先能源环境设计)是当今最热门和最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宗旨是在设计中有效的减少环境和住户的负面影响,以规范一个完整、准确的绿色建筑概念,防止建筑的滥绿色化。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绿色住宅设计,如何针对我国国情与绿色住宅设计发展现状提出更加富于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设计策略与模式是本文所探讨的范畴。文章引入了BIM与LEED两个概念,并结合绿色建筑的实践发展,引发了绿色设计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对于我国绿色项目的调研考察,以及国外案例的学习研究后,基于LEED标准与BIM技术提出一套绿色住宅设计模式,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验证,旨在为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曹欣[10](2014)在《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本土化研究 ——基于天津市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文中提出近年来全球性的生态和能源危机让全世界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人类的生存岌岌可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世界各国相继开始研究并探索绿色建筑,以此来应对日渐加重的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绿色建筑成为世界建筑业中解决资源能源利用、保护环境、提高建筑能耗利用效能和提供健康宜居住区的具体途径。在对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后,我国从建筑节能起步,开始了绿色建筑实践以及评价的相关工作。住宅在我国建筑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住宅产业已经成为支持现代经济的关键领域,同时,也是支持我国全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绿色住宅在住宅总量中的比重,保护资源和环境,致力于人居环境以及建筑品质的改善是当下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而面对当下国内众多对“绿色”概念的炒作,使得针对住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存在尤为重要。住宅作为人一生中生活的重要载体,建设量巨大,其必须适应不同地域环境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造就了住宅多样化的本土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绿色住宅评估标准,对推动绿色住宅建筑的深层次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对大量绿色住宅分析后提炼出了一些本土化影响因子;继而立足天津地区,通过对现行国内外绿色住宅评价体系的建立背景、框架结构、指标条文、评分方法以及实践案例的分析,对天津地区绿色住宅评价标准的本土特点进行剖析解读,试图从中剥离出其本土化特征,并对相应指标要求其进行优化,给其他地方性绿色住宅建筑评价标准的本土化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使之能够对地方绿色住宅的建筑设计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认证,推动绿色住宅建筑及其评价标准的本土化发展。另外,在对天津地标的条文分析优化后,通过对项目实例的研究对比,将天津市不同星级的绿色住宅建筑进行了适用条文的组合研究,并尝试进行增量成本分析,为建筑师在前期设计阶段对建筑的星级评定的判断上提供帮助。在最后落脚到结合本土化评价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研究上,提出结合标准的本土化设计优化策略。

二、北京地区实验动物设施达标设计参考指南、验收评审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地区实验动物设施达标设计参考指南、验收评审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审查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背景
    1.2 .水影响评价基本概况
        1.2.1 水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
        1.2.2 水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批情况
        1.2.4 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3.“水影响评价审查制度”评价
    3.1 水影响评价制度的核心内容
    3.2 水影响评价审查制度实施效果分析评价
        3.2.1 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批情况
        3.2.2 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制度认可度调查
        3.2.3 水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制度效果评价
        3.2.4 关于水影响评价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效果评价
4.“水影响评价报告”文本及审查过程的评价
    4.1 “水影响评价报告”文本评审技术要点调研
    4.2 “水影响评价报告”文本评审效果分析与评价
    4.3 “水影响评价报告”文本的存在问题
    4.4 “水影响评价报告”文本评审的相关问题对策分析
5.水影响评价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评价
    5.1 水影响评价实施过程调查与评价
        5.1.1 水影响评价实施过程调查存在问题
        5.1.2 实施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3 实施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
        5.1.4 实施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定
    5.2 水影响评价实施效果评价
        5.2.1 经济效益
        5.2.2 社会效益
        5.2.3 生态效益
6.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我国海洋能“十三五”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论文相关基础理论
    2.1 海洋能及海洋能项目
        2.1.1 海洋能
        2.1.2 海洋能项目
    2.2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
        2.2.1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的含义
        2.2.2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2.3 系统论与控制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导思想与原则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导思想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海洋能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3.2.1 指标初选
        3.2.2 评价指标诠释
    3.3 评价指标筛选
        3.3.1 指标筛选方法
        3.3.2 问卷设计与初步统计结果
        3.3.3 信度检验
        3.3.4 效度检验
    3.4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模型构建
    4.1 项目后评价方法简述
        4.1.1 逻辑框架法
        4.1.2 成功度法
        4.1.3 对比法
        4.1.4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 评价方法选取
        4.2.1 主要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4.2.2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方法的确立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简述
        4.3.2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的确立
        4.3.3 指标权重计算
    4.4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模型
        4.4.1 因素集
        4.4.2 评语集
        4.4.3 权重向量
        4.4.4 隶属度矩阵与模糊运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实证研究
    5.1 项目简介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完成概况
    5.2 项目后评价实证
        5.2.1 指标隶属度值的确定
        5.2.2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项目国家验收结果
        5.3.2 项目后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议与展望
    6.1 海洋能项目实施建议
    6.2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展望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A 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 B 指标间重要性比较问卷
附录 C “2×300kW潮流能发电工程样机”项目后评价完成情况调查

(3)医疗信息水平对医院满意度和收支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级诊疗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方案和研究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案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4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资源基础理论
        2.1.1 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
        2.1.2 资源基础理论的VIRO分析框架
        2.1.3 资源基础理论的应用
    2.2 资源依赖理论
        2.2.1 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过程
        2.2.2 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
        2.2.3 资源依赖理论的应用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衍化
        2.3.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
        2.3.3 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观点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2.4 医疗信息水平
        2.4.1 医疗信息水平概念的演进
        2.4.2 医疗信息水平的维度划分
        2.4.3 医疗信息水平的测量
        2.4.4 医疗信息水平的研究现状
        2.4.5 医疗信息水平评述
    2.5 分级诊疗
        2.5.1 分级诊疗概念的演进
        2.5.2 分级诊疗的维度划分
        2.5.3 分级诊疗的测量
        2.5.4 分级诊疗的研究现状
        2.5.5 分级诊疗评述
    2.6 医院满意度
        2.6.1 医院满意度概念的演进
        2.6.2 医院满意度的维度划分
        2.6.3 医院满意度的测量
        2.6.4 医院满意度的研究现状
        2.6.5 医院满意度评述
    2.7 收入成本率
        2.7.1 收入成本率的内涵
        2.7.2 收入成本率的测量
        2.7.3 收入成本率评述
    2.8 高层管理支持
        2.8.1 高层管理支持概念的演进
        2.8.2 高层管理支持的测量
        2.8.3 高层管理支持的研究现状
        2.8.4 高层管理支持评述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的推演与构建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1 医疗信息水平与分级诊疗的关系
        3.2.2 分级诊疗与医务人员满意度的关系
        3.2.3 分级诊疗与患者满意度的关系
        3.2.4 分级诊疗在医疗信息水平和医院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3.2.5 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关系
        3.2.6 患者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关系
        3.2.7 医院满意度在分级诊疗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中介作用
        3.2.8 高层管理支持在医疗信息水平和分级诊疗之间的调节作用
    3.3 研究假设汇总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测量
        4.1.1 医疗信息水平
        4.1.2 分级诊疗
        4.1.3 医院满意度
        4.1.4 收入成本率
        4.1.5 高层管理支持
        4.1.6 控制变量
    4.2 调查样本与数据收集程序
        4.2.1 调查样本
        4.2.2 数据收集程序
    4.3 实证研究工具与数据分析技术
        4.3.1 基于SPSS软件的信度分析、聚合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基于Smart PLS3.0 软件的模型检验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样本数据结构的有效性分析
        5.1.1 调节变量高层管理支持的信度分析
        5.1.2 调节变量高层管理支持的聚合检验
        5.1.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1.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假设检验
        5.3.1 无调节作用的PLS分析结果
        5.3.2 有调节作用的PLS分析结果
    5.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医疗信息水平对分级诊疗的积极影响
        6.1.2 医疗信息水平和医务人员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机制
        6.1.3 医疗信息水平和患者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机制
        6.1.4 分级诊疗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中介机制
        6.1.5 高层管理支持在医疗信息水平作用机制中的重要性
    6.2 理论贡献与政策建议
        6.2.1 理论贡献
        6.2.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县域医疗信息化水平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研究 ——以某有机合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中小企业
        1.2.2 安全
        1.2.3 安全管理
        1.2.4 安全目标管理
        1.2.5 安全管理模式
    1.3 国内外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1.3.1 安全管理模式的阶段性发展和使用
        1.3.2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1.3.3 PDCA循环的应用
        1.3.4 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
        1.3.5 企业安全管理诊断理论
        1.3.6 企业安全生产量化管理
        1.3.7 安全双重预防机制
        1.3.8 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1.3.9 现状综述
    1.4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小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2.1 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2.1.1 成立安全管理组织
        2.1.2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2.1.3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1.4 保障安全生产投入
    2.2 企业安全管理的强化性工作
        2.2.1 安全教育培训
        2.2.2 生产设备设施管理
        2.2.3 现场作业管理
        2.2.4 重大危险源管理
        2.2.5 职业卫生管理
        2.2.6 应急管理
        2.2.7 安全生产信息与事故管理
        2.2.8 风险评价及安全技术措施
        2.2.9 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
    3.1 安全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
    3.2 安全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必要性
    3.3 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
    3.4 现有的安全管理软件系统介绍
        3.4.1 安全生产标准化软件
        3.4.2 QHSE管理支撑系统
        3.4.3 LEAM安全生产管理软件
        3.4.4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3.5 安全管理软件系统综述及建议
        3.5.1 安全管理软件系统综述
        3.5.2 安全管理软件系统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立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
    4.1 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体系
        4.1.1 安全管理总目标
        4.1.2 企业安全管理过程控制目标
        4.1.3 建立安全管理目标体系的意义
    4.2 建立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的理论依据
        4.2.1 PDCA循环
        4.2.2 安全管理诊断体系
    4.3 基于目标控制的安全管理改进模式建立
        4.3.1 基于目标控制的安全管理改进模式机理
        4.3.2 基于目标控制的安全管理改进模式实施路径
        4.3.3 基于目标控制的安全管理改进模式的实施保障
第5章 某有机合成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应用
    5.1 某有机合成企业概述
    5.2 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1 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5.2.2 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3 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的应用
        5.3.1 建立认识
        5.3.2 领导重视
        5.3.3 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
        5.3.4 广泛宣传教育,实施全员培训
        5.3.5 设立管理目标
        5.3.6 使用信息化管理软件,推动安全管理规范化
        5.3.7 分析总结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5.4 该企业应用安全管理改进模式中存在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5.5 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运行效果
    5.6 安全管理改进模式持续改进建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全球共识
        1.1.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常态化
        1.1.3 绿色建筑实践中建筑师的“缺席”与“迷失”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域界定
        1.2.1 相关概念释义
        1.2.2 研究域的界定
    1.3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及述评
        1.3.1 国外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2 国内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意义
第2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思考
    2.1 绿色建筑发展及设计概况
        2.1.1 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2.1.2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概况
        2.1.3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设计概况
    2.2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与建筑师的绿色“迷思”
        2.2.1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主要体现
        2.2.2 建筑师的绿色“误会”与“迷思”
        2.2.3 绿色建筑的“神”、“形”之辩
    2.3 绿色建筑的“创新”体现与建筑师的“失语”
        2.3.1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与“创新”
        2.3.2 实践中“理性”建筑师的选择性“失语”
        2.3.3 绿色建筑的复杂性探究及思考
    2.4 关于“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反思
        2.4.1 “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是非功过
        2.4.2 绿色建筑正外部性与“看得见的手”
        2.4.3 绿色建筑的设计“龙头”之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
    3.1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特征
        3.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3.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3.2 回归本原辨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2.1 基于绿色建筑的本质内涵界定绿色建筑的绿色性能
        3.2.2 基于建筑整体性能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2.3 基于环境负荷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3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3.1 评价指标概况
        3.3.2 评价指标与建筑专业设计的关联
        3.3.3 设计阶段划分及各阶段设计要求
        3.3.4 各设计阶段的特点
        3.3.5 各阶段设计内容与绿色建筑指标的关联
        3.3.6 绿色建筑设计各阶段的核心与关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热气候区传统建筑的生态经验
    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4.1.1 岭南和岭南传统建筑
        4.1.2 广府、广府传统建筑和广府传统民居
        4.1.3 时间范畴
    4.2 岭南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4.2.1 自然环境
        4.2.2 历史沿革
    4.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探讨
        4.3.1 广府传统民居的历史沿革
        4.3.2 广府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及设计特点
        4.3.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探讨
    5.1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解析
        5.1.1 设计问题及设计过程的本质
        5.1.2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辨析
        5.1.3 建筑设计方法的进一步思考
    5.2 对绿色建筑设计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的进一步分析
        5.2.1 基于“时间尺度”和“设计问题模型”对关键设计要素的再分析
        5.2.2 避免主观因素及“强权”干预的关键设计要素再分析
    5.3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建构
        5.3.1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
        5.3.2 对策一:澄清认识,回归本源,重构绿色建筑观
        5.3.3 对策二:确立设计原则,完善设计指引,健全管控机制
        5.3.4 对策三:把握设计核心,抓住关键要素,建筑绿色基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解析
    6.1 设计概念与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6.1.1 被动式设计、生物气候设计、建筑热工设计与建筑气候设计
        6.1.2 适应湿热气候的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6.1.3 结合自然的建筑空间防热和通风设计
    6.2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2.1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内涵及机理
        6.2.2 建筑外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2.3 建筑表皮与内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3 建筑空间防热设计
        6.3.1 建筑表皮防热设计
        6.3.2 建筑外部空间防热设计
        6.3.3 建筑内部空间防热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范例及能耗实验
    7.1 岭南特色的绿色设计典范—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
        7.1.1 项目概况
        7.1.2 设计理念
        7.1.3 设计方法
        7.1.4 设计特点
    7.2 自带绿色“基因”的理性设计范例—广州发展中心大厦
        7.2.1 项目概况
        7.2.2 设计理念
        7.2.3 设计方法
        7.2.4 设计特点
    7.3 针对典型办公建筑能耗敏感性的正交实验
        7.3.1 正交实验表的因素及水平选取
        7.3.2 正交实验基础模型设置
        7.3.3 标准层正交实验
        7.3.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7.3.5 重点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7.3.6 实验结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二、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朱兆良求学及工作经历简介
    第一节 求学之路
        一、小学被迫学习日语
        二、中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职业学校苦练技术
        四、大学时期专攻化学
    第二节 主要工作经历
        一、入职土壤研究所
        二、援建古巴科学院
        三、安家淮阴南园大队
        四、潜心科学研究
        五、积极参政议政
    小结
第二章 朱兆良对土壤氮素研究
    第一节 农民丰产施肥经验研究
        一、学习农民丰产施肥经验
        二、研究丰产施肥的科学规律
    第二节 熟制改革与适宜施氮量研究
        一、调查与研究熟制改革后土壤肥料问题
        二、测试水稻全生育期非共生固氮量
        三、研究推荐适宜施氮量方法
    第三节 农田系统化学氮肥迁移研究
        一、太湖地区稻田化学氮肥去向研究
        二、黄淮海平原潮土化肥经济施用研究
        三、农田化学氮肥损失途径的定量研究
    第四节 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研究
        一、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新矛盾
        二、农田氮肥行为与高效利用研究
    小结
第三章 朱兆良对治理农业污染研究
    第一节 考察与分析农业污染现状
        一、考察农业污染现状
        二、分析农业污染产生原因
    第二节 探寻与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一、精准定位中国农业污染治理难点
        二、总结国际控制农业污染经验
        三、提出治理农业污染建议
        四、朱兆良的环保理念
    小结
第四章 朱兆良对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第一节 发现与认识粮食安全危机问题
        一、粮食安全内涵演变
        二、朱兆良对粮食安全危机根源认识
        三、朱兆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分析
    第二节 朱兆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学术思考
        一、粮食生产中的肥料问题
        二、粮食的供给问题
        三、粮食的品质问题
    小结
第五章 朱兆良对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第一节 人才培养与机构建设
        一、培养学科发展后备人才
        二、筹建及带领学术课题组
        三、建立新型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第二节 编写学术专着
        一、主编《中国土壤氮素》
        二、主编《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
    第三节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一、国内学术交流
        二、国际学术交流
    小结
第六章 朱兆良科学贡献与学术风格
    第一节 朱兆良主要的科学贡献
        一、学术研究贡献
        二、经济及社会效益贡献
    第二节 学术风格研究
        一、学术风格形成原因
        二、学术风格构成内容
    第三节 朱兆良学术成功因素分析
        一、家庭的影响
        二、李庆逵的引领
        三、于天仁等重要他人的帮助
        四、个人才智品德与兴趣爱好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朱兆良的学习、工作简历及所获奖励
附录二: 《南京宣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7)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标准体系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1.1.1 标准的定义及其要素
        1.1.2 标准化的定义及意义
        1.1.3 标准体系的定义与意义
    1.2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理论与方法
    2.1 系统理论
    2.2 标准体系的系统论
    2.3 一般系统结构模型
    2.4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2.4.1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目标
        2.4.2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边界
        2.4.3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约束条件分析
        2.4.4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结构形式分析
        2.4.5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模型方案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研究
    3.1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1.1 寒冷地区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1.2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项目统计分析
        3.1.3.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既有政策分析
    3.2 绿色建筑案例调研分析
        3.2.1 西安沣东新城某办公楼(公共建筑)案例研究
        3.2.2 西安某新建商品住宅楼盘(住宅建筑)案例研究
        3.2.3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3.3 绿色建筑行业调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对比研究
    4.1 美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4.1.1 美国建筑标准化体制
        4.1.2 美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4.1.3 美国建筑规范内的标准的绿色因子
        4.1.4 美国建筑示范准则中的绿色因子
        4.1.5 美国绿色建筑规范
        4.1.6 美国绿色建筑规范体系的特点
    4.2 日本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4.2.1 日本建筑管理体系
        4.2.2 建筑标准法律
        4.2.3 日本建筑规范的组成
        4.2.4 日本绿色建筑标准
        4.2.5 日本建筑标准体系特点
    4.3 韩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4.3.1 建筑法规体系
        4.3.2 建筑标准组成
        4.3.3 韩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4.3.4 韩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特点
    4.4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4.4.1 现行寒冷地区绿色建筑适用法律法规
        4.4.2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组成
        4.4.3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特点
    4.5 中外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对比分析
        4.5.1 建筑标准体系
        4.5.2 强制性绿色建筑标准情况
        4.5.3 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构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5.1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复杂性分析
        5.1.1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复杂性的确定
        5.1.2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多参与主体分析
        5.1.3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标准化空间研究
        5.1.4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动力分析
    5.2 基于气候与建筑类型的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构建
        5.2.1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功能团的确定
        5.2.2 基于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再组织
    5.3 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构建思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附录2 图表来源说明
附录3 缩略语表
致谢

(8)技术就绪水平及其卫生装备研发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TRL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情报研究
    2.1 TRL相关基本概念辨析
        2.1.1 工作分解结构(WBS)
        2.1.2 工作分解单元(WBE)
        2.1.3 质量成本进度(QCD)
        2.1.4 技术就绪水平(TRL)
        2.1.5 技术就绪评估(TRA)
        2.1.6 关键技术要素(CTE)
        2.1.7 经济增加值(EVA)
        2.1.8 技术增加值(TVA)
        2.1.9 规划、计划、预算与执行评估系统(PPBE)
    2.2 TRL基础理论解析
        2.2.1 TRL需求来源
        2.2.2 TRL定义解析
        2.2.3 TRL各级释义
        2.2.4 TRL内涵说明
        2.2.5 TRL等级特征
        2.2.6 TRL与现有评价体系对比
    2.3 TRL评价基本方法分析
        2.3.1 评价目的
        2.3.2 评价原则
        2.3.3 评价步骤
    2.4 TRL功能和特点
        2.4.1 TRL评价功能
        2.4.2 TRL适用范围
        2.4.3 TRL风险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TRL应用的情报研究
    3.1 国外TRL应用情况
        3.1.1 国外TRL科技文献的计量分析
        3.1.2 TRL理论萌芽阶段
        3.1.3 TRL理论形成和初步应用阶段
        3.1.4 TRL理论扩展和广泛应用阶段
        3.1.5 国外TRL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演进过程
    3.2 我国TRL应用情况
        3.2.1 国内TRL科技文献的计量分析
        3.2.2 TRL理论引入阶段
        3.2.3 TRL理论初步应用和发展阶段
        3.2.4 我国TRL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演进过程
    3.3 我国TRL研究与应用及与国外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TRL应用于卫生装备研发的实践研究
    4.1 我国卫生装备研发评价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4.1.1 我国卫生装备研发评价体系基本情况
        4.1.2 国内卫生装备研发成熟度评估体系的不足
    4.2 TRL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遵循
    4.3 武器装备TRL评价的有益经验参鉴
    4.4 卫生装备TRL评价的特殊需求分析
    4.5 卫生装备TRL评价的基本方案拟制
        4.5.1 评价主体
        4.5.2 评价对象
        4.5.3 评价准则
        4.5.4 评价要素
        4.5.5 评价指标
        4.5.6 评价方法
        4.5.7 评价阶段
        4.5.8 评价步骤
        4.5.9 评价关系
    4.6 卫生装备TRL评价方案的确定
        4.6.1 事前-评价要素确定
        4.6.2 事中-项目各阶段的TRL实施评估
        4.6.3 事中-项目各阶段的风险因子评估
        4.6.4 事中-项目各阶段的综合就绪水平评估
        4.6.5 事后-基于就绪水平的综合评估
        4.6.7 事后-基于技术增加值的评估
    4.7 本章小结
5 TRL应用于手术方舱研发的实证研究
    5.1 手术方舱现有研发管理情况概述
        5.1.1 手术方舱项目介绍
        5.1.2 手术方舱各研发阶段
        5.1.3 手术方舱研发管理
        5.1.4 手术方舱研发管理的调研情况
    5.2 手术方舱的TRL评价过程
        5.2.1 事前-评定要素确定
        5.2.2 事中-TRL评价实施
        5.2.3 事后-TRL综合评估
    5.3 手术方舱引入TRL的前后对比
        5.3.1 论证阶段引入TRL的前后对比
        5.3.2 方案设计阶段引入TRL的前后对比
        5.3.3 工程研制阶段引入TRL的前后对比
        5.3.4 定型阶段引入TRL的前后对比
    5.4 手术方舱引入TRL的改进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果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果
    6.2 讨论
        6.2.1 创新点
        6.2.2 需要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
    6.3 TRL用于评价军事医学科技活动的理论探讨
        6.3.1 科技评价通则TRL的普适性
        6.3.2 军事医学科技活动TRL评价的需求与必要性
        6.3.3 军事医学科技活动TRL评价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BIM的绿色住宅设计 ——以LEED认证为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现状分析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绿色住宅设计方法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国内绿色住宅设计方法发展与研究现状
        1.2.3 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概念界定
        1.3.1 目的与意义
        1.3.2 概念界定
    1.4 具体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
        1.4.1 文献总结分析方法
        1.4.2 定性分析方法
        1.4.3 访谈调查方法及相关性研究
        1.4.4 实证分析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BIM 与 LEED 体系的概述与评价
    2.1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概述与评价
        2.1.1 BIM 的基础概述
        2.1.2 BIM 的理念优势
        2.1.3 BIM 的相关应用
        2.1.4 小结
    2.2 LEED(能源环境先锋)的概述与评价
        2.2.1 LEED 体系简介
        2.2.2 LEED 评价方法
        2.2.3 LEED 适用特性
        2.2.4 LEED 体系在中国的应用现状研究
        2.2.5 小结
第三章 绿色住宅设计理论与实践
    3.1 绿色住宅的涵义
        3.1.1 概念与定义
        3.1.2 相关释义与辨析
    3.2 西方绿色住宅的发展与实践
        3.2.1 西方绿色住宅的发展
        3.2.2 西方发达国家绿色住宅的实践探索
    3.3 中国绿色住宅的发展与实践
        3.3.1 中国绿色住宅的背景
        3.3.2 中国绿色住宅发展历程
        3.3.3 中国传统住宅的绿色经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BIM 的绿色住宅设计
    4.1 绿色实践的现状分析
        4.1.1 绿色住宅的理念:生态设计
        4.1.2 生态设计的原理
        4.1.3 BIM 与绿色住宅
        4.1.4 绿色项目调研分析
    4.2 绿色项目的案例研究
        4.2.1 国外案例
        4.2.2 国内案例
    4.3 基于 BIM 的绿色住宅设计策略
        4.3.1 方案策划:从地域特征着手,突出设计要点
        4.3.2 方案优化:从建筑布局着手,调整规划布局
        4.3.3 方案评估:从性能表现着手,提升技术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 LEED 标准的绿色住宅设计
    5.1 我国现有设计模式概述与问题分析
        5.1.1 建筑整体建设程序
        5.1.2 建筑设计程序和人员配合
        5.1.3 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
        5.1.4 建筑项目的信息渠道
    5.2 现有绿色住宅设计模式分析和方法探索
        5.2.1 对国外设计模式的分析和借鉴
        5.2.2 我国在绿色住宅设计模式上的探索
    5.3 基于 LEED 标准的绿色住宅设计模式探讨
        5.3.1 绿色住宅设计流程
        5.3.2 设计中的人员配合模式
        5.3.3 设计信息流通模式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 BIM 的绿色住宅设计实践——以 LEED 标准为目标
    6.1 项目背景及目的
    6.2 地域气候特征分析
        6.2.1 突出设计要点
        6.2.2 选用适宜技术
    6.3 依据场地模拟的规划布局优化
        6.3.1 初定建筑布局
        6.3.2 优化建筑布局
    6.4 确保性能优化的建筑设计策略实施
        6.4.1 拟定建筑造型
        6.4.2 优选建筑材料
        6.4.3 优化热工环境
    6.5 验证设计成果
        6.5.1 土地利用及社区
        6.5.2 水的保护和利用
        6.5.3 能源
        6.5.4 材料与资源
        6.5.5 室内环境
    6.6 结语
结论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本土化研究 ——基于天津市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3 研究方法和实现方式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主要问题
        1.5.1 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与住宅建筑设计的本土化问题
        1.5.2 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与住宅建筑设计的结合问题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概况
    2.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理论基础
        2.1.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沿革
        2.1.2 实施绿色建筑评价的意义和方法
    2.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绿色建筑设计
        2.2.1 绿色建筑评价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2.2 绿色建筑评价与建筑设计实践的渗透融合
    2.3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
        2.3.1 英国 BREEAM
        2.3.2 美国 LEED
        2.3.3 日本 CASBEE
        2.3.4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2.4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
        2.4.1 国家级相关住宅评价体系
        2.4.2 地方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4.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2.5 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的本土化分析研究
        2.5.1 国家标准的本土化分析研究
        2.5.2 地方标准的本土化分析研究
        2.5.3 评价标准本土化的必要性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绿色住宅评价实践的本土化影响因子遴选
    3.1 国内外绿色住宅建筑评价实例
        3.1.1 英国 BREEAM 案例实践
        3.1.2 美国 LEED NC 案例实践
        3.1.3 宁波万科金色水岸三期
        3.1.4 苏州建屋中央景城三期
        3.1.5 天津万科时尚广场住宅项目
        3.1.6 天津河滨花园一期
        3.1.7 天津仁恒海河广场一期住宅
        3.1.8 评价实践的本土特点分析研究
    3.2 本土化影响因子遴选
        3.2.1 自然影响因子
        3.2.1.1 地理影响因子
        3.2.1.2 气候影响因子
        3.2.2 社会影响因子
        3.2.2.1 经济状况影响因子
        3.2.2.2 行业现状影响因子
        3.2.3 文化影响因子
        3.2.3.1 城市特色影响因子
        3.2.3.2 建筑特色影响因子
    3.3 小结
第四章 天津市绿色住宅建筑评价标准的本土化分析与优化
    4.1 天津市住宅建筑本土特征
        4.1.1 天津市自然特征
        4.1.2 天津市社会特征
        4.1.3 天津市文化特征
    4.2 天津市绿色住宅建筑及其评价的发展
        4.2.1 天津市住宅建筑现状与问题
        4.2.2 天津市绿色住宅建筑发展现状
        4.2.3 天津市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4.3 天津市绿色住宅建筑评价标准本土化分析与优化
        4.3.1 节地与室外环境的分析与优化
        4.3.2 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分析与优化
        4.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分析与优化
        4.3.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分析与优化
        4.3.5 室内环境质量的分析与优化
        4.3.6 运营管理的分析与优化
        4.3.7 评价方法的分析与优化
    4.4 天津市绿色住宅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4.1 存在问题
        4.4.2 完善建议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天津评价体系的绿色住宅建筑设计优化
    5.1 基于天津本土标准的绿色住宅星级评价优化
        5.1.1 天津市住宅评价标准条文优化
        5.1.2 一星级评价项目优化
        5.1.3 二星级评价项目优化
        5.1.4 三星级评价项目优化
    5.2 结合天津市本土住宅评价标准的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策略
        5.2.1 规划设计策略
        5.2.2 单体设计策略
        5.2.3 技术设计策略
    5.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北京地区实验动物设施达标设计参考指南、验收评审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审查实施效果研究[D]. 林雅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我国海洋能“十三五”项目后评价研究[D]. 徐新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3]医疗信息水平对医院满意度和收支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级诊疗的中介作用[D]. 宋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20
  • [4]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研究 ——以某有机合成企业为例[D]. 郑青村.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5]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D]. 徐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D]. 慕亚芹.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研究[D]. 赵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8]技术就绪水平及其卫生装备研发管理应用研究[D]. 王亚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5(11)
  • [9]基于BIM的绿色住宅设计 ——以LEED认证为目标[D]. 张泽鑫.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10]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本土化研究 ——基于天津市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D]. 曹欣.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北京市实验动物设施标准设计参考指南及验收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