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取向

市场经济: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取向

一、市场经济: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包炜杰[1](2022)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所有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创新》文中指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是一个理论命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它贯穿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全过程。在理论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论"需要直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既要探讨公有制的效率难题并重申"宏观效率论"以廓清"国企低效论"背后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迷雾,又应正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统一"的两大根源,即公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的特殊性和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适用性问题,以此揭示出两者有机结合的突破口。在实践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从而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命题,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原创性贡献。

柳学信,王喆,张宇霖,牛志伟[2](2022)在《我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框架及其改革路径》文中提出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的构建是未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一直坚持进行市场导向性改革,高度契合竞争中立宗旨与理念。本文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市场导向性改革脉络,总结目前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改革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我国竞争中立制度框架的体制基础和具体构成。最后,本文提出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两方面来塑造中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改革的制度框架,并根据九大制度安排构建了竞争中立制度改革的路径。现有研究多从法学和贸易视角质性分析竞争中立定义、原则内容和中国应对措施,尚未提出我国竞争中立改革的制度框架和实践路径,本文所建立的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框架与改革路径对建立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王文素,马腾飞[3](2022)在《论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奠基石——“利改税”》文中指出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其发展历程中的一次次改革,体现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中的不断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国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国民经济格局。20世纪80年代对国有企业进行的探索式改革,将原来国营企业全部利润上缴的分配形式改为国家首先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按照税法将一部分企业所得以税收形式征收之后,再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进行分配。这一改革成功奠定了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基石。它既是中国重大财税改革措施,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财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以此为突破口,两步"利改税"引领了我国完整的税制体系的递进构建,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回望历史,这次改革体现了执政党在当时情境下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勇气及智慧,也为今后国家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参照。

王中庆[4](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研究》文中提出利益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动因,而利益分配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矿产资源以其蕴含的巨大利益有力地支撑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但一段时期内,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领域所出现的两极分化、严重不公现象引发广泛而强烈的关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研究仍存在诸多理论困境,矿产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需提升。本研究以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为研究对象,围绕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基本理论与经验,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完善新时代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应坚持的原则与举措等三部分进行框架建构。从矿产资源相关概念与界定、理论与经验切入,梳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与制度下的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思想和观点,探讨改革开放前后及“深改”以来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基本状况、经验和问题,剖析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中存在问题的内在成因,思考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所应坚持的原则,探索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举措,辩证评析诸多学术观点,以期为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研究进路提供智慧启迪。导论部分主要说明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梳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现状,确定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考量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为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概述。对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释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专业术语的内涵,归纳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发展的思想理论,梳理中国古代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实践经验,确定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第二章为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经验与问题。在确定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基本范畴内,对改革开放前后及“深改”以来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总体情况、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进行研究,系统探讨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整体发展路径,确定研究的目标和对象。第三章为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从理论认识和实践偏差两个维度,剖析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在各阶段存在问题的内在机理和形成原因,以基本原理与具体规范相结合、主观思维与客观现实相联系,找到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困境的根源,确定研究的重点和界线。第四章为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原则。依据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从党的领导、国有化、人民共享和社会共建等四个方面,思考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所应坚持的原则,确定研究的规范和依据。第五章为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举措。探索并完善新时代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理论,通过全面深化矿产资源体制改革路径,以权益金制度、税费体系、法治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建设等举措,有效提升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现代化治理水平,以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纵深发展。

徐淑云[5](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刘畅[6](2019)在《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球经济仍然在艰难复苏中前行,国内经济继续承压。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企业无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附加于财富创造之上的企业税负,也触及到多数企业的发展“痛点”,并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近年来,社会各界针对企业税负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中国税负比美国高出35%”之说,到“死亡税率”之辩,无不彰显出各个界别对企业税负这一热点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于我国而言,超过90%的税收直接由企业提供,叠加当前低迷的经济境况,使企业发展面临着空前的风险与挑战,并将可能引致企业主体行为对税收负担的敏感度进一步提升,从而致使企业行为发生扭曲与偏转,影响政府对企业行为的调节效果。但现有理论与实证研究对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作用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尚未提供系统全面的解释。为此,本文以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引致效应为研究重心,依次选取了与当前经济环境及发展诉求相契合的企业金融化行为、创新研发行为和环保行为等三类较具典型性的行为,针对企业税负对不同类型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施力方向及引致结果展开深入探究。本文主要回答了以下研究问题:企业税负是否是影响企业行为取向的重要动因?在异质性特征影响下,两者作用关系是否稳定?对于经济属性存在差异的三类企业行为,企业税负的施力方向是否一致?在实体经济企业日渐艰难的语境下,税收负担能否成为倒逼实体经济企业向金融投资领域进军的重要因素?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下,创新驱动发展被摆在异常突出的位置,而税负是否会削弱微观企业创新研发的内生激励?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样不可忽略的是,需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有发展路径,而企业税负对环保行为的引致效应又遵循何种轨迹?此外,如何优化企业税负,从而有效改善企业行为并增强税收的调节效果?为此,本文沿循“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理论界定→企业税负影响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我国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特征分析→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引致效应的实证考察→优化税负调节企业行为的对策建议”这一逻辑主线展开相关探讨。具体观之,在理论上对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进行厘定,深入揭示企业税负对不同类型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对企业税负及企业行为之总体布局及异质性特征的深入考察,厘清差异化税负背后的企业行为表征。在实证层面,细致挖掘企业税负对其行为组合及行为变动趋势的作用方向及施力结果,探究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的引致效应,并提炼出一般特征规律,继而打开企业税负之行为路径及行为效应的“黑箱”,为优化税收负担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合理调配,继而因势利导调节企业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从作用路径而言,明晰企业税负对其行为选择的影响机制,是在实证层面探究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引致效应的先决条件。从企业金融化行为看,企业税负水平的高下,不仅影响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现金流向及水平,动摇企业盈余水平与利润留存,还将改变企业对投资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预期,并改变投资方向以寻求利润补偿,引导资金从“高负担-低回报预期”领域向“低负担-高回报预期”领域流动,籍此形成企业金融化的行为趋势。对于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创新研发行为而言,企业税负对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影响路径主要包括:一是引致创新研发的成本扩增效应,拉低企业盈余水平;二是强化企业现金流约束。两者产生叠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将放大企业创新研发的行为风险,进而引导企业探索降低经营风险的路径,调整各类行为权重,形成对创新研发行为的抑制效应。就环保行为而言,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的一项非经济行为,其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主要目标选择。当企业面临经济行为与非经济行为的权衡选择时,企业通常在经济性投资及生产活动方面赋予较大权重,而对于环保行为,则体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遵从弹性。而企业税负的刚性支出属性,也将压力下传至财务层面,形成对环保行为的挤出效应。围绕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之引致效应的实证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从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作用效果而言,税负攀升将显着促进企业的金融化行为,而减轻企业税负,将对实体经济企业“脱实向虚”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税负变动,对其金融化行为的影响更为深刻。在企业创新研发行为方面,减轻企业税负,对其创新研发行为提升具有较为显着的激励效应;就创新环节而言,企业一旦做出创新投入决策并进入创新研发过程,企业税负减轻所带来的创新数量和质量提升更为明显;区分产业而言,相较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企业税负变动对其创新研发的反向作用效果更为显着。在环保行为方面,企业税负对其环保行为具有较为显着的抑制效应,而企业现金流和利润水平在企业税负和环保行为之间产生中介传导作用,强化了企业税负对环保行为的引致影响;非污染企业较之于污染企业,在践行环保行为时,受其自身税负水平的影响更为深刻;区分股权性质看,民营企业较之于国有企业,受其自身税负水平的影响更为显着。籍此,提出如下可资参考的对策建议:以减轻实体经济税负为突破口,缓解企业金融化倾向;以更为聚焦的财税激励,提升企业创新研发的“量”与“质”;兼顾企业异质性特征,因势利导优化企业环保行为;协调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优化企业行为取向。同时,以中国版CRS实施为契机,优化企业与自然人的税负配置;完善自然人税收制度设计,稳定企业发展预期;规范并强化自然人税费征管,逐步降低企业税负痛感。此外,优化政府行为,减少不规范的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提升社保资金征缴效率,促进企业社保负担调减;优化经济主体成本费用负担,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在本文研究中,主要采用以逻辑演绎归纳为基础的规范分析、比较分析、统计与计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等方法展开论述。在规范分析层面,运用归纳与逻辑演绎法,从理论上框定了微观企业税负、企业行为与税收效应的模式类型,对企业税负影响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抽象,从而更具针对性地提出企业税负调整及企业行为优化的对策建议。在特征分析层面,综合运用分位数估计、核密度估计、泰勒指数测算等统计方法,对比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股权性质企业之税负及行为状况,挖掘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布局特征与分布规律,以期立体勾勒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选择的“全景图”。在实证分析维度,综合使用双重差分、广义矩估计、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着力探究企业税负对不同类型企业行为的施力方向与引致结果,为进一步厘清企业税负与其行为选择的具体作用路径提供数据支撑与经验证据。

楼继伟[7](2019)在《40年重大财税改革的回顾》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财税改革成效显着,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财税体制框架,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逐步显现。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在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回顾和梳理40年重大财税改革的出台,在还原历史的同时,澄清社会上存在的典型片面认识和错误观点,以更好地推动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胡宸玮[8](2015)在《“稳增长”政绩约束、财政分权与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中国“政治集权、经济分权”、M型政府治理结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企改革等制度背景下,基于政治合法性的视角和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在“政治集权、经济分权”框架内研究了政治集权下“稳增长”政绩约束和经济分权下财政分权对地方国企的投资效率、公司绩效和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研究“稳增长”政绩约束的形成机理及传导机制,以及“稳增长”政绩约束与经济分权改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并证实“稳增长”政绩约束这一命题;(2)研究“稳增长”政绩约束、政府间财政分权影响地方国企投资效率的逻辑蕴涵,以及国有产权在此影响机制中所发挥的调节效应;(3)在“稳增长”政绩约束与财政分权的逻辑框架内,研究“稳增长”政绩约束和财政分权对地方国企“稳增长”投资行为的经济后果(公司绩效和企业价值)的影响;(4)在“稳增长”政绩约束与财政分权的逻辑框架内,拓展研究企业垄断性程度、地区的企业数量与企业性质结构对地方国企投资效率的影响。在文献综述与逻辑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计量模型,以2003-201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的地方国企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静态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研究假设。研究发现:(1)在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治锦标赛激励下,地方政府诉求政治有效性而干预地方国企投资,致使国企成为“稳增长”政策工具,在“稳增长”政绩约束越大的地区,地方国企过度投资越严重;中国式财政分权改革形成的财政竞争机制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硬化了地方政府和国企的预算约束,从而缓解了“稳增长”政绩约束对国企投资的影响,在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稳增长”政绩约束引致的投资效率损失越少。(2)政治锦标赛竞争促使地方国企的控股股东地方政府及其“内部代理人”国企高管利用国企这一工具,攫取政治性控制权私有收益“经济增长”和“政治晋升”,在国有产权比例越大的地方国企,“稳增长”政绩约束导致的过度投资越严重。(3)“稳增长”政策性负担损害了公司绩效,而且在国有控制权越大的地方国企,“稳增长”投资行为对公司绩效的损害更严重。但是,政府干预工具“政府补助”导致了国企预算软约束,存在“稳增长”投资行为的正向财政补助获取效应:“稳增长”政绩约束越大的地区,地方国企越能通过“稳增长”投资行为“提高”企业绩效。财政分权硬化了政府和国企的预算软约束,在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地方国企绩效因“稳增长”投资而“提高”的程度越低。(4)“稳增长”投资行为降低了企业价值,“稳增长”政绩约束越大,过度投资行为对企业价值的损害越大;财政分权通过财政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硬化预算软约束,从而缓解了“稳增长”投资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在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稳增长”政绩约束引致的过度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越小。(5)在“稳增长”政绩约束与财政分权的逻辑框架内:企业垄断性程度越高,地方国企投资效率越低。地方国企高管“准官员”之间存在锦标赛式的政绩竞争行为,地区的大中型企业数量越多,地方国企投资效率越高;地区的国企数量越多,地方国企投资效率越低;地区企业性质结构中的国企比重越大,地方国企投资效率越低。结果表明,政治合法性与有效性诉求、地方政府与地方国企高管的晋升锦标赛激励模式,导致地方国企成为地方政府“稳增长”公共政策工具,这是国企低效率的“规模导向型”投资发展战略的政治根源;财政分权改革促进了市场化进程和地方经济增长,硬化了地方政府和地方国企的预算约束,从而提高了地方国有资产配置效率,有效缓解了“稳增长”政绩约束对投资效率、公司绩效、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创新及研究意义在于:(1)将政府政治合法性与有效性诉求和政府权力配置改革相结合,提出并证实了“稳增长”政绩约束这一命题;在“政治集权、经济分权”框架内研究政治集权下“稳增长”政绩约束和经济分权下财政分权对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的影响,揭示了地方政府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如何影响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的制度逻辑,为理解中国经济转型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配置的逻辑、权力结构调整对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的影响提供了更完整的分析框架,拓宽了政治权力配置和政府行为影响企业行为的研究思路,对地方政府治理改革、优化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本文以地方国企“稳增长”投资行为为切入点,实证研究宏观层面的政府政绩诉求及考核、财政分权等基本制度对微观层面的国企投资行为及其经济后果的影响,为Shleifer&Vishny(1994)以来备受广泛关注的政府股东“政治观”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证据。这不仅同时延续了以中国政治集权和中国式财政分权为视角的研究工作,而且丰富了转型经济国家投资理论、宏观制度影响公司投资等研究,深化了对政治集权制度、财政分权制度和地方政府“稳增长”行为影响微观企业投资后果的渠道及其作用机理的理解。这更为宏观与微观的互动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通过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的微观经验证据,可以评价宏观层面的中国地方政府治理、财政分权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企产权制度的绩效,为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相关制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政策指导。(3)本文在“稳增长”政绩约束与财政分权的逻辑框架内,研究了国企高管“准官员”晋升激励机制、地方国企所有权结构和控制权配置对企业投资后果的影响,发现地方国企“稳增长”投资行为及其经济后果是控股股东地方政府及其“内部代理人”国企高管攫取政治性控制权私有收益“经济增长”和“政治晋升”的结果,政企之间存在“攫取之手”效应和“援助之手”效应。这在同一框架内证实了产权改革派学者和政策性负担剥离派学者的观点,为国企去行政化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供了理论参考。(4)本文从中国政治激励和政绩考核的制度逻辑出发,构建了度量地方政府“稳增长”行为及其对地方国企的政绩约束的指标,开拓了政府行为度量的新思路,为研究宏观公共治理与微观公司行为的关系搭建了桥梁。

谭啸[9](2014)在《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7年国务院决定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来,经过7年实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步建立了一套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预算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对其的争议和质疑也从未断绝。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13]6号),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等重要文件都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还指明了国有企业和国资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这些改革,比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都将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推动完善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本文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分析了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国企改革形势任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借鉴我国历史经验和相关国际经验基础上,基于双元结构财政理论,提出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本文逻辑上分为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理论基础分析,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研究做理论准备。第二部分阐述我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历史沿革及其经验,目的是通过梳理情况,弄清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变迁的历史脉络,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分析其中蕴含的客观规律,供当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参考。第三部分系统梳理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当前的管理体系、具体收支管理等情况,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整理国外典型国家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管理经验,目的是开阔研究视野,在下一步改革中借鉴国外相关管理的有益经验。第五部分对当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目的是使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更有现实针对性。第六部分针对当前实践中的问题,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财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研究提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本文的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主要通过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理论基础、历史经验、国际经验、当前实践,以及未来改革方向等的情况梳理,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按事物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形成研究结论。在总结分析当前实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国际经验时,本文也运用一定实证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根据现实经验情况进行分析推理。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一是从“收”与“支”两方面,系统总结我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调整的历史经验,并进一步分析其中的规律与启示,用于指导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工作。二是整理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政府对通用汽车和银行业等的注资救助经验,作为我国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借鉴,拓宽了研究视野。三是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分析了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避免就事论事。四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方向,系统分析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其中很多内容和观点都是结合当前新情况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的核心观点如下:1.关于我国政府与企业分配关系管理历史经验的启示。一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基础;二是税利分流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合理模式;三是专门机构独立行使出资人职责有利于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未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应当坚持以上三个原则。2.关于国外政府与企业分配关系管理经验的启示。一是市场化经营的国有企业应当实施市场化的分红方式。二是我国的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还有提高的空间。三是国有资本收益应当有一定比例转入公共财政,直接服务于全民公众利益。四是国有资本收益可以尝试将一部分投入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五是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政府或出资人实施直接注资存在客观必要性,但应体现“救助与责任追究两不误”原则,并应严格监管,并可在适当时候以合适的方式收回。3.关于当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尚未形成指导预算安排的理财理念;二是尚未将全部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实施范围;三是尚未厘清预算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四是尚未充分实现预算的宏观调控功能;五是尚未形成市场化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六是尚未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七是尚未建立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4.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主要形势:一是仍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三是要将更多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四是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五是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面临改革,将建立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承担政府出资人部分国有资本经营管理职能;六是国有企业面临分类监管。主要任务:一是巩固和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政策影响力;二是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四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5.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一是坚持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对独立性,包括细化相对独立的政策目标、明确相对独立的理财理念、加强相对独立的预算管理等。二是进一步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区间,包括设定国有资本投资范围、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职能分工等。三是加强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各方面的有机衔接,包括加强与国家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衔接、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建立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转移支付机制等。四是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范围,将包括金融企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全国社保基金等在内的全部国有企业都纳入预算实施范围,并向非国有企业开放预算资金申请渠道。6.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具体措施。一是在收入管理方面,措施主要包括建立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政策体系,建立个性化、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管理机制等。二是在支出管理方面,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基于企业资本经营的支出管理机制,强化“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工作机制等。三是在执行和绩效管理方面,措施主要包括以落实国有资本权益为重点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探索对国有资本宏观经营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等。四是在完善预算信息公开方面,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收支科目体系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报告体系等。

朱珍[10](2014)在《国有资本财政:历史考察与未来走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就已提出“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的复杂性及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模式仍需经历长期探索的过程。而在体制转轨期,我国存在大量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即国有资本。国家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人,可凭借所有者(代表)权利参与国有资本增值部分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形成了“国有资本财政”。公共财政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而国有资本财政是我国在体制转轨期现实存在、必需存在、服务于公共财政的过渡模式。然而,从现有的研究动态来看,更多学者将研究视角集中于对公共财政的研究,即使在2007年《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颁布以后,专家学者也只是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身展开讨论,很少由对形式的探讨上升到对国有资本财政这一实质内容的研究。实际上,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既然都属于国家财政的组成部分,那么无论从理论的完整性抑或从改革的现实性出发,都不能因为公共财政被确立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而忽视对国有资本财政的研究,更不能由此否定国有资本财政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基于上述思考,本论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国有资本财政,首先说明国有资本财政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其次界定了国有资本财政的相关定义与特征,再次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梳理了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公营经济的探索及国有资本财政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阐述国有资本财政的收支现况,并用实证的方法评价国有资本财政制度的绩效,剖析国有资本财政面临的挑战,指出国有资本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时也将逐步并入公共财政。最后就体制转轨期如何实现国有资本财政与公共财政有效的制度耦合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市场经济: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经济: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所有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溯源、焦点与实质
    (一)溯源:20世纪初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大论战
    (二)焦点:公有制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
    (三)实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是一种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统一”的两大根源
    (一)公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的特殊性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适用范围
三、“有机结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一)1978-1992年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政策调整准备阶段
    (二)1992-2012年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制度创新阶段
    (三)2012年至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主体重构阶段

(2)我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框架及其改革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导向改革进展与问题分析
    (一)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治理体系
    (二)公平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三)国有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受到约束
三、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改革基本内涵与制度框架
    (一)完善竞争中立制度基础
    (二)塑造市场竞争主体
    (三)构建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
四、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塑造国有企业竞争主体地位
        1.坚持公司化改造。
        2.贯彻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3.落实国有资本运营体制改革。
        4.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1.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
        2.提高政策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建立并完善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基础
        1.完善反垄断制度。
        2.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3.健全竞争评估和投诉制度。
五、结语

(3)论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奠基石——“利改税”(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改革开放之前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关系
三、打破国家与国营企业间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的固有格局
    (一)寻求对以往理论和实践格局的突破
    (二)“利改税”基本内容
    (三)从“利改税”到统一企业所得税的历程
四、国营企业“利改税”的评价与借鉴
    (一)改革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财税理论
    (二)“利改税”成为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奠基石
    (三)“利改税”为构建完整的税制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利改税”成为最终理顺国家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基石
    (五)“利改税”改革的实践为未来财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4)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矿产资源
        1.1.2 利益
        1.1.3 利益分配
        1.1.4 矿产资源利益分配
    1.2 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相关理论
        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思想
        1.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思想
        1.2.3 西方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相关理论
    1.3 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实践经验
        1.3.1 中国古代及近代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实践经验
        1.3.2 资本主义国家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实践经验
        1.3.3 社会主义国家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实践经验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经验与问题
    2.1 改革前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经验与问题
        2.1.1 总体情况
        2.1.2 基本经验
        2.1.3 主要问题
    2.2 改革中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经验与问题
        2.2.1 总体情况
        2.2.2 基本经验
        2.2.3 主要问题
    2.3 “深改”以来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经验与问题
        2.3.1 总体情况
        2.3.2 基本经验
        2.3.3 主要问题
第三章 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理论认识误区
        3.1.1 忽略对矿山地租理论的研究
        3.1.2 地质矿业规律理解错位
        3.1.3 法律规范存在逻辑矛盾
    3.2 政策实践偏差
        3.2.1 借鉴国内外经验不全面
        3.2.2 税费政策运用不准确
        3.2.3 利益主体不平衡
第四章 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原则
    4.1 坚持党的领导
        4.1.1 加强党对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领导
        4.1.2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4.2 坚持国有化方向
        4.2.1 国有化的依据
        4.2.2 国有化的内涵
        4.2.3 国有化的步骤
    4.3 坚持人民共享目标
        4.3.1 侧重民生领域建设
        4.3.2 健全利益共享可持续发展机制
    4.4 坚持社会共建方式
        4.4.1 中央统筹矿产资源利益分配
        4.4.2 协调相关主体权利冲突
第五章 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举措
    5.1 完善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理论
        5.1.1 规范参与分配的规则依据
        5.1.2 健全参与分配主体范畴
        5.1.3 调整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价值取向
    5.2 全面深化矿产资源体制改革
        5.2.1 坚守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制
        5.2.2 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
    5.3 提升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治理水平
        5.3.1 完善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
        5.3.2 健全矿产资源税费体系
        5.3.3 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法治化建设
        5.3.4 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企业税负
        二、企业行为
        三、税收效应
    第二节 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衡量
        一、企业税负的衡量
        二、企业行为的衡量
    第三节 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
        一、企业税负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机制
        二、企业税负对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影响机制
        三、企业税负对企业环保行为的影响机制
第二章 我国企业税负与企业行为的现状梳理
    第一节 我国企业税负现状
        一、我国企业税负的样本选取及测算依据
        二、我国企业税负的总体状况分析
        三、我国企业税负的分所有权性质分析
        四、我国企业税负的分经济区域分析
        五、我国企业税负的分行业性质分析
    第二节 我国企业金融化行为现状
        一、我国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样本选取及测算依据
        二、我国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总体状况分析
        三、我国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分所有权性质分析
        四、我国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分经济区域分析
    第三节 我国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现状
        一、我国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样本选取及测算依据
        二、我国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总体状况分析
        三、我国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分行业性质分析
        四、我国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分所有权性质分析
    第四节 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现状
        一、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的样本选取及测算依据
        二、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的总体状况分析
        三、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的分行业性质分析
        四、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的分所有权性质分析
        五、我国企业环保行为的分经济区域分析
第三章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分析框架
        一、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计及变量选择
        三、样本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四、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
    第二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实证结果
        一、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实证检验
        二、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金融化行为的主要结论及判断
第四章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分析框架
        一、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计及变量选择
        三、样本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四、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
    第二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实证结果
        一、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实证检验
        二、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创新研发行为的主要结论及判断
第五章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分析框架
        一、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计及变量选择
        三、样本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四、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
    第二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实证结果
        一、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实证检验
        二、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企业税负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主要结论及判断
第六章 优化税负调节企业行为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以科学的税负配置促进企业行为切合政府预期
        一、以减轻实体经济税负为突破口,缓解企业金融化倾向
        二、以更为聚焦的财税激励,提升企业创新研发的“量”与“质”
        三、兼顾企业异质性特征,因势利导优化企业环保行为
        四、协调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优化企业行为取向
    第二节 以自然人税收比重提升推动企业税负调降
        一、以中国版CRS实施为契机,优化企业与自然人的税负配置
        二、完善自然人税收制度设计,稳定企业发展预期
        三、规范并强化自然人税费征管,逐步降低企业税负痛感
    第三节 “减税”与“降费”并重,减少企业行为扭曲
        一、优化政府行为,减少不规范的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
        二、提升社保资金征缴效率,促进企业社保负担调减
        三、优化经济主体成本费用负担,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40年重大财税改革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税改革作为突破口为经济体制改革“杀出一条血路”
    (一) 打破“统收统支”, 在摸索中寻找改革方向
        1.“统收统支”“必须坚决加以改变”
        2. 财税改革先行一步
    (二) “放权让利”, 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1.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探索:试行企业基金制、利润留成制
        2. 两步“利改税”势在必行
        3.“利改税”是改革的方向
        4. 从企业承包制到“税利分流”
    (三) “分灶吃饭”, 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1. 从“分灶吃饭”到“财政大包干”
        2. 预算外资金膨胀
        3. 土地财政起源
        4. 中央财政职能弱化
        5. 分税制的早期探索
    (四) 矫正包干制, 酝酿价税财联动改革
        1. 从价格“双轨制”到“价格闯关”
        2. 价税财联动改革的设想
        3. 市场化改革取向的艰难探索
二、税制和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基础
    (一) 工商税制改革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1. 税制替代承包制
        2. 税制改革“一石三鸟”
        3. 为控制投资过热实行生产型增值税
    (二) 分税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1. 分税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整体性改革的中心环节
        2. 原有的财税体制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 中央财政“站在悬崖边上”, 危及国家长治久安
    (三) 分税制财税体制建立了中央与地方稳定规范的财政分配关系
        1. 收入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改为按税种划分
        2. 把地方政府藏于预算外的财政资金引入“分税制基数”
        3. 建立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地区财力差距
    (四) 分税制改革“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1. 分税制改革是制度建设的里程碑, 奠定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2. 分税制改革:在历史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最大努力
三、公共财政:基于市场化的财政改革目标模式
    (一) 建立公共财政解决政府越位和缺位问题
        1. 市场化改革要求转变财政大包大揽的模式
        2. 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要要求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
    (二) 预算制度成为财政改革的重点
        1. 首部《预算法》的出台
        2. 从一本预算到四本预算
        3. 从预算角度看宏观税负和土地收入
        4. 预算外资金的终结
    (三) 扩大社会性支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
        2.“非典”后大幅增加公共卫生支出
        3.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覆盖城市和乡村
    (四) 公共财政参与和支撑关键领域市场化改革
        1. 支撑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脱困, 塑造成熟市场经济主体
        2. 财政支撑金融改革破局
        3. 推动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 首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1. 启动积极财政政策, 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
        2. 从积极到稳健、再到积极, 积极财政政策退出受阻
四、新时代财税改革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一) 财税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1.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要求财政发挥基础性和支柱性作用
        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求财政主动改革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求财政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 以“营改增”为重点完善税收制度
        2. 修订《预算法》现代预算制度起步
        3. 启动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三) 保障和改善民生,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 初步实现全民医保
        2. 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
        3. 推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4. 加强基本住房保障
        5. 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四)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任重道远
        1. 防控重大财政风险
        2. 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
        3. 推动实现“四个全面”
        4. 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8)“稳增长”政绩约束、财政分权与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
    1.2 研究设计和内容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和回归模型
    1.4 研究创新、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制度背景
    2.1 地方政府治理变革
    2.2 政府内激励:政治晋升与财政分权
    2.3 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演进
    2.4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2.5 本章小结
3 “稳增长”政绩约束与经济分权改革的理论逻辑
    3.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法性诉求、晋升激励与经济分权
    3.2 地方政府和地方国企:有效性诉求、“准官员”晋升与薪酬激励
    3.3 “绩效困局”及其必然性后果:“稳增长”政绩约束
    3.4 本章小结
4 “稳增长”政绩约束、财政分权与投资效率研究
    4.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4.2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4.3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稳增长”政绩约束,财政分权与过度投资的经济后果研究
    5.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5.3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5.5 “稳增长”政绩约束、财政分权影响公司绩效、企业价值的再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稳增长”政绩约束与财政分权的逻辑框架内影响过度投资的其他因素研究
    6.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6.2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6.3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4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发现
    7.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9)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
        1.3.2 国有资本收益与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1.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资本性支出预算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关于资本性支出预算的研究
        1.4.2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与定位的研究
        1.4.3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策功能的研究
        1.4.4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原则的研究
        1.4.5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的研究
        1.4.6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管理的研究
        1.4.7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的研究
        1.4.8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
        1.4.9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存在问题的研究
        1.4.10 文献评述
    1.5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1.5.1 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的创新点
        1.5.4 论文的难点和不足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理论基础分析
    2.1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2.1.1 所有制的本质内涵
        2.1.2 公有制适应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2.2 政府干预理论
        2.2.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2.2.2 政府干预的范围
    2.3 公共经济理论
        2.3.1 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2.3.2 公共经济职能和特点
    2.4 双元结构财政理论
        2.4.1 构建双元结构财政的必要性
        2.4.2 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
        2.4.3 双元预算体系
    2.5 现代产权理论
        2.5.1 交易费用、外部性与产权界定
        2.5.2 委托代理问题
    2.6 发展经济学理论
        2.6.1 经济增长理论
        2.6.2 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 我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变迁与经验
    3.1 “政企合一”高度集权时期(19491—977年)的分配关系
        3.1.1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确立统收统支模式
        3.1.2 大跃进时期的管理权限下放与企业利润留成制度
        3.1.3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管理权限重新集中上收
        3.1.4 文革时期分配关系调整频繁
        3.1.5 对于“政企合一”高度集权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2 “扩权让利”改革时期(1978—1985年)的分配关系
        3.2.1 恢复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制度
        3.2.2 第一步“利改税”
        3.2.3 第二步“利改税”
        3.2.4 对于“扩权让利”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3 “两权分离”改革时期(1986—1992年)的分配关系
        3.3.1 第一轮经营承包
        3.3.2 第二轮经营承包
        3.3.3 对于“两权分离”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4 “政企分开”改革时期(1993-2003年)的分配关系
        3.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4.2 实施税利分流
        3.4.3 推进银行体制改革
        3.4.4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3.4.5 推动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3.4.6 对于“政企分开”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5 “政资分开”改革时期(2003—目前)的分配关系
        3.5.1 建立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国资监管体制
        3.5.2 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3.5.3 对于“政资分开”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6 几点启示
        3.6.1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基础
        3.6.2 税利分流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合理模式
        3.6.3 专门机构独立行使出资人职责有利于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
4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现状、成效与问题
    4.1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现状
        4.1.1 发展历程
        4.1.2 制度体系
        4.1.3 功能定位
        4.1.4 实施范围
        4.1.5 收入管理
        4.1.6 支出管理
        4.1.7 编制管理
        4.1.8 执行与绩效管理
        4.1.9 近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和结构
        4.1.10 近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
    4.2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已取得的主要成效
        4.2.1 树立了国有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理念
        4.2.2 初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体系
        4.2.3 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4.3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尚未形成指导预算安排的理财理念
        4.3.2 尚未将全部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实施范围
        4.3.3 尚未厘清预算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4.3.4 尚未充分实现预算的宏观调控功能
        4.3.5 尚未形成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
        4.3.6 尚未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
        4.3.7 尚未建立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
    4.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我国未构建起相对独立的国有资本财政管理体系
        4.4.2 行政化管理的路径依赖
5 外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管理经验借鉴
    5.1 国家专门机构或控股公司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5.1.1 法国的经验
        5.1.2 意大利的经验
        5.1.3 西班牙的经验
    5.2 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5.2.1 英国的经验
        5.2.2 德国的经验
        5.2.3 澳大利亚的经验
    5.3 国有企业董事会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5.3.1 瑞典的经验
        5.3.2 新西兰的经验
        5.3.3 芬兰的经验
    5.4 主权财富基金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5.4.1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5.4.2 挪威国家石油基金模式
    5.5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注资经验分析
        5.5.1 美国政府的主要注资情况
        5.5.2 加拿大政府的主要注资情况
    5.6 几点启示
        5.6.1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体制方面
        5.6.2 关于国有企业分红管理方面
        5.6.3 关于国有资本收益使用安排方面
        5.6.4 关于经济危机中的政府注资管理方面
6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6.1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主要形势
        6.1.1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6.1.2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
        6.1.3 将更多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
        6.1.4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6.1.5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面临改革
        6.1.6 国有企业面临分类监管
    6.2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主要任务
        6.2.1 巩固和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政策影响力
        6.2.2 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
        6.2.3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
        6.2.4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
    6.3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难点
        6.3.1 提高国有资本宏观经营水平
        6.3.2 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
        6.3.3 平衡民生支出与国有资本经营支出
7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
    7.1 坚持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对独立性
        7.1.1 相对独立性的内涵
        7.1.2 坚持和完善相对独立性的原因分析
        7.1.3 细化相对独立的政策目标
        7.1.4 明确相对独立的理财理念
        7.1.5 加强相对独立的预算管理
    7.2 进一步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区间
        7.2.1 设定国有资本的投资范围
        7.2.2 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事权与支出责任
        7.2.3 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职能分工
    7.3 加强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各方面的有机衔接
        7.3.1 加强与国家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衔接
        7.3.2 完善与公共财政的有机衔接
        7.3.3 建立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转移支付机制
    7.4 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范围
        7.4.1 将全部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实施范围
        7.4.2 向非国有企业开放预算资金申请渠道
8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具体措施
    8.1 收入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8.1.1 建立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政策体系
        8.1.2 建立个性化、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管理机制
        8.1.3 建立应收尽收的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收取机制
    8.2 支出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8.2.1 建立基于企业资本经营的支出管理机制
        8.2.2 强化“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工作机制
        8.2.3 适时取消费用性支出安排
        8.2.4 完善国有资本注资的审核评估转让工作机制
    8.3 执行和绩效评价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8.3.1 以落实国有资本权益为重点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8.3.2 以企业绩效评价为重点改进预算绩效评价
        8.3.3 探索对国有资本宏观经营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8.4 完善预算信息公开的具体措施
        8.4.1 建立科学的收支科目体系
        8.4.2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报告体系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国有资本财政:历史考察与未来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实践价值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四、文章的创新之处
    五、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国有资本财政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权理论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
    第四节 博弈理论
    第五节 软预算约束理论
第二章 国有资本财政的相关范畴界定
    第一节 财政:内涵与职能
    第二节 公共财政: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 国有资本财政:内涵与特征
    第四节 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的关系
第三章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关于公营经济的探索与实践(1921—1949)
    第一节 建党初期公营经济思想的萌芽(1921—1927)
    第二节 土地革命时期公营经济的产生(1927-1937)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公营经济的发展(1937-1945)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公营经济的壮大和国营经济的建立(1945-1949)
    第五节 地位评析:为社会主义财政奠定基础
第四章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资本财政的隐性化阶段(1949—1978)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税利的分别征收与统一使用(1949-1952)
    第二节 “一五”计划时期:奖励基金和超计划利润分成制(1953-1957)
    第三节 大跃进时期:利润留成制与“税利合一”试点(1958-1960)
    第四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企业奖金制(1961-1965)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统收统支模式(1966-1976)
    第六节 两年徘徊期:对国企利润分配制度的恢复性调整(1977—1978)
    第七节 历史特征:国有资本财政的隐性化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本财政的显性化阶段(1978年至今)
    第一节 企业基金制转向利润留成制(1978-1982)
    第二节 两步利改税(1983-1985)
    第三节 承包经营责任制(1986-1993)
    第四节 分税制背景下的税利分流(1994—2006)
    第五节 重建国企红利上缴制度下的税利分流(2007年至今)
    第六节 国有资本财政论的正式提出及其争议
    第七节 历史特征:国有资本财政的显性化
第六章 国有资本财政的收支现况与绩效评价
    第一节 国有资本财政的收入来源
    第二节 国有资本财政的支出方向
    第三节 现行国有资本财政收支制度的绩效评价
    第四节 国有资本财政收支制度欠合理的原因
第七章 国有资本财政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根本挑战:何以保证国有资本财政的民生性支出
    第二节 宏观挑战:何以保证政府双重身份的有效分开
    第三节 中观挑战:何以保证国资部门执行政策的客观性
    第四节 微观挑战:何以保证国企如实如期上缴国有资本收益
第八章 公共财政:国有资本财政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公共财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财政模式
    第二节 国有资本财政:内嵌于双元结构财政的过渡模式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将强化国有资本的公共属性
    第四节 市场经济下政府转型将深化政府社会管理者的属性
    第五节 小结:公共财政是国有资本财政的现实旨归
第九章 实现国有资本财政与公共财政耦合的制度前瞻
    第一节 建立国有资本财政的刚性收入机制
    第二节 突出国有资本财政支出的公共属性
    第三节 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互补衔接
    第四节 健全国有资本财政与公共财政耦合的配套制度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市场经济: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所有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创新[J]. 包炜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我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框架及其改革路径[J]. 柳学信,王喆,张宇霖,牛志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01)
  • [3]论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奠基石——“利改税”[J]. 王文素,马腾飞.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2(01)
  • [4]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研究[D]. 王中庆. 山西大学, 2020(12)
  • [5]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企业税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D]. 刘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40年重大财税改革的回顾[J]. 楼继伟. 财政研究, 2019(02)
  • [8]“稳增长”政绩约束、财政分权与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D]. 胡宸玮. 暨南大学, 2015(08)
  • [9]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研究[D]. 谭啸.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10]国有资本财政:历史考察与未来走向[D]. 朱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市场经济: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取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