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商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论国有商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一、试论国有商业发展的战略方针(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娟[1](2021)在《TTIE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先技术的应用,我国进入数字经济发展新时代,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长期以来,大宗运输货源与车辆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货运行业的短板,大宗行业内物流企业发展受阻。TTIE物流公司是我国一家大型钢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本文对该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大宗运输行业典型,分析大宗货运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结合数据及相关理论,制定适合TTIE物流公司的发展战略,为TTIE物流公司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大宗运输企业的发展战略理论及实践案例。本文在TTIE物流公司发展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利用PEST分析法、五力竞争模型等多种战略分析工具,深入分析了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从运营、财务、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及激励机制四个方面,分析了公司内部环境,并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公司竞争力进行评价。其次,采用SWOT分析方法确定战略方向,通过QSPM定量战略规划矩阵方法选出最优战略方案,制定出TTIE物流公司的总体战略、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及战略周期。最后,为落实TTIE物流公司的发展战略,根据实际情况从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完善平台功能、加强与各类平台互联互通、推进市场化改革四个方面提出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对策,并从优化组织结构、注重人才引进、完善财务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制度、建设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品牌形象建设六个方面制定了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对策的保障措施。

王欢[2](2021)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幼年走向成熟、从低谷走向高峰的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发展,对外交往更是在这幅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彰显了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处理国际国内关系的能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直至新中国的建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竞争与合作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梳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总结历史经验,阐释当代启示,会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大有裨益。论文以此为核心,首先从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外部民族矛盾激化、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大背景,以及封闭落后的社会背景出发,阐明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对实现抗日救亡,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意义。继而通过梳理,明确了马列主义的外交思想是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理论渊源,近代西方和中国传统外交思想是文化渊源,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交往则是对外交往的实践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主旗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人民革命的利益与要求。为实现争取外援,为抗日战争胜利创造有利国际环境;反对外来干涉,为建立新中国提供外部保障这两大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指导原则:一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同党内教条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并逐渐完善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二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中国革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需要国际力量的援助。在处理中国革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中国共产党奉行“以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力更生是内因,争取外援是外因,只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才能赢得更多的外援;而更多的外援反过来又会促进自力更生。三是利用矛盾,为我所用。这项原则的提出和逐步贯彻到中共中央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教条主义束缚,走向成熟。以上对外交往的指导原则形成了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对外交往的战略方针。论文将其概括为三点,分别是: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反美的“中间地带[1]”战略;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2]”战略。首先,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苏联对外政策和共产国际七大策略路线的转变,契合了中国共产党转变对外政策的自身需求。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一直以来“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思想桎梏,决定通过联合英美、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来克服民族危机,解决国共问题。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构想虽已提出,实施起来却是一波三折。英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对日绥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国共关系紧张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共产党一度抛弃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重回“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迅速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美国此时已成为对中国政局影响力最大的国家,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重提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国际统一战线战略的实质就是联合美国,其实施也主要是围绕对美政策所展开,但中国共产党始终视苏联为中国革命最可靠的盟友这一立场从未改变。其次,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战后人民渴望和平,苏美寻求妥协,国民党内战准备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中国经历了短暂的和平民主新阶段。但只要蒋介石国民党武力灭共的阶级本性不改变;美国扶蒋反共,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和附庸的对华政策的本质不改变,内战爆发就不可避免。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他指出:“美国和苏联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非、亚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以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3]”。毛泽东认为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应是“中间地带”的国家与美帝国主义及其附庸之间的矛盾,具体到中国就是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据此,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着名论断。“中间地带”战略将斗争矛头直指美帝国主义,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战后欲突破美苏两个大国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垄断,走独立自主道路的诉求。再次,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冷战爆发并加剧后,中国共产党支持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暂时放弃“中间地带”理论,提出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表明了在美苏冷战中,中国共产党支持苏联的坚定立场。在以上对外交往原则和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进行了既合作又斗争的对外交往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揭露和反对“远东慕尼黑”阴谋,采取坚持抗战的长期战略方针援助苏联卫国战争,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等行动践行了独立自主原则。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努力从美、英、苏等国寻求外援。通过利用美日、美蒋矛盾,处理“皖南事变”;利用美苏与国民党矛盾,化解第三次国共危机;利用美苏与苏蒋矛盾,争夺东北,践行了利用矛盾,为我所用原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接待埃德加·斯诺等国际友人和国际团体、组织,教育日本士兵成为反战勇士的“民间外交”,以及接待美军观察组派驻延安的“半官方外交”践行了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突破“中间地带”,与美蒋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冷战加剧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支持苏联。通过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所取得的成就,把对外交往的历史经验归纳为四条: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二是坚持以民为本,壮大自身力量;三是坚持开放包容的胸襟,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四是求同存异,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全面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成就和经验,对继承发扬对外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厘清新形势下做好外交工作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启示意义。论文最后探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当代启示,即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不动摇;重视开展民间外交;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姜如哲[3](2020)在《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新机制推进利率“双轨一轨”,利率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产品和价格同质化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同业竞争更加激烈。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普及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传统银行实体网点获取客户和活跃客户的能力下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发展战略。截至目前,建行秦皇岛分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建行秦皇岛分行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建行秦皇岛分行发展战略规划。本文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本文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归集、分析、总结。通过对建行秦皇岛分行外部环境的分析,得出秦皇岛分行存在的机遇和威胁。通过对其内部环境的分析,得出其优缺点。其次,通过SWOT分析对建行秦皇岛分行的进行SO战略、ST战略、WO战略、WT组合下的战略分析,确定了秦皇岛分行五年发展周期。战略选择从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业务层战略分别选择多元化、差异化以及品牌化战略。确定了战略重点和战略阶段,为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未来发展指明了战略的发展方向。最后,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并提出了四项保障措施,为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提供持续强劲的发展动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给中国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未来的发展带来启示,弥补企业发展中的短板,提高同业比例,增加经济效益。

何岸[4](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孙平[5](2020)在《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迅猛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成长逐渐在全国银行行业占据一定的比重,成为了国内金融行业的重要构成。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当地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同时开展特色的金融业务。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目前在景德镇市的金融市场占据比较小的比重,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景德镇市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景德镇区域内,存在非常激烈的同业竞争关系。在2015年12月24号,南昌银行吸收合并景德镇市商业银行改组成为江西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而景商行则成为江西银行的一个异地分行—景德镇分行。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作为新成立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实力及品牌正逐渐壮大,已经成为景德镇范围内银行业中的一个很有利的竞争者,努力抢占景德镇金融市场份额。但是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通过研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景德镇分行的发展战略,提高其同业竞争力和存款的市场份额,实现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在景德镇地区的快速和全面的长期发展。本文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比较分析等,以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研究为依据,结合国内外关于城商行的理论研究文献,对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利用SWOT矩阵分析法分析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最后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符合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的发展战略,为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份帮助,提高其在景德镇的金融市场份额,提升银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的相关案例研究,希望在未来为其他城商行的发展提供理论上和实际上的帮助和参考。

李长达[6](2020)在《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说明民生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基本生存与基本发展的根本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和为民造福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1949-1956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民生困境的严峻形势,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民生观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生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民生观(1949-1956),其理论来源就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观以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其现实依据就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及1949-1956年这一时期我国民生困境的现实。中国共产党民生观(1949-1956)的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基本认识,即解决民生问题首要是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理念原则和战略方针,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改善民生的基本理念,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是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坚持统筹兼顾是改善民生的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基本路径,即大力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改善民生的政治保证,促进社会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重视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教文卫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和净化社会环境是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等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民生观(1949-1956)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从理论意义上来说,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从现实启示上来说,为党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规律、依靠、主体、动力、方法、原则、保障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有利于指导中国共产党做好新时代的民生建设。

孙楠[7](2020)在《平安银行零售转型分析》文中指出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以对公业务为盈利点,但近几年受消费结构升级、国家政策的倾斜及经济下行的影响,对公业务收缩,作为消费主体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地位凸显,零售业务逐渐成为各个银行的支柱。零售业务因产品种类多样且客户分散,因此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收益性,在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资管新规出台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纷纷向零售业务转型,零售已成为必然趋势。得零售者得天下,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等纷纷将业务重点由对公向零售倾斜,期望在零售业务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平安银行自2016年下半年正式启动零售,短短三年的时间,零售业务已取得巨大成绩,2019年半年度零售利润占比排名第一。平安银行进步如此之快必然有其经验可取之处,但零售业务的发展需要时间的积淀,转型和发展并非朝夕完成。因此,本文通过图表分析、PEST和SWOT分析法,并查找相关文献,对平安银行零售转型过程中的具有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包括分析零售转型的动因,平安银行零售转型前陷入的困境、转型实施的措施以及转型取得的效果,并对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作了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对平安银行零售转型所取得的优秀成绩进行经验总结,并且在分析不足之处时与零售之王招商银行进行适当对比,笔者发现平安银行转型中高风险资产占比高;零售负债端规模小且成本高;客户贡献度及黏性较差;私人银行和高价值客户有待开发。因此,平安银行在利用好自己母公司的资源之外,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优化资产端结构,增加低风险贷款占比,调整客户结构,增加住房贷的规模;第二,加大存款规模,提高零售活期存款占比,创新金融产品,精细化定价,鼓励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第三,提高服务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制定高效的客户挽留机制,赢得客户信赖,增加其忠诚度;第四,建设一流的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专业团队,建立有效的获客渠道,设计个性化产品,提高私人银行服务,以此来开发高价值客户。

荣震[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腐败治理,围绕着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搞好反腐倡廉建设的中心问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腐败治理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腐败治理体制。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腐败治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把握新时代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新任务新要求,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为研究对象,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为理论基础,构建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纵向历时分析和横向要素分析两个维度。以理论分析框架为依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演变历程。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历程划分为1978年至1992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92年至2002年的适应性改革阶段、2002年至201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的全面协同深化改革阶段。每一个历时时期内的分析则以横向要素为依托,从制度环境、制度需求、制度供给三个展开论述。其中,制度环境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环境,制度需求主要是从腐败形势对腐败治理体制提出的治理任务角度切入,而制度供给则包括腐败治理指导思想、组织体系和具体制度规范供给三个内容展开论述。历史演进分析之后,综合运用制度分析范式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历程进行理论透视,从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整体趋势、动因分析、行动者分析、变迁模式和路径依赖五个逻辑线条探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在进行透彻的历时演变分析和变迁逻辑分析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特征、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最后,从战略、策略和基本着力点三个层面提出了新时代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基本路径。具体而言,文章共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构建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在阐释腐败、腐败治理、体制与机制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明确界定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内涵、基本功能与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模式。然后,基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三个理论流派主要理论支撑点构建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横向历时性分析维度和纵向要素性分析维度两个组成部分。第二章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十八大迈入新时代四个党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为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历史演进划分阶段,结合官方腐败治理体制改革表述话语体系及学术界现有研究的阶段和命名划分,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历程划分为1978年至1992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92年至2002年的适应性改革阶段、2002年至201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的全面协同深化改革阶段。对每个阶段内腐败治理的政治生态环境、腐败形势、腐败治理体制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主要基于制度分析理论范式对腐败治理体制变迁进行理论透视,从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整体趋势、动因分析、行动者分析、变迁模式和路径依赖五个逻辑线条探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的变迁历程和变迁内在逻辑,对我国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经验、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总结与分析;第五章则是在上述四章的基础上,从战略、策略和基本着力点提出新时代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发展与完善的基本路径。

姜倩倩[9](2019)在《产业政策、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和强国之基。制造业不仅创造生产物资财富和新的知识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进步和发展提供设备和装备,更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根本动力。本文以2007-2016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以及公司治理水平差异性对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从宏微观两个方面来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文章首先对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结果发现现有的文献对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以及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可能的原因在于:从宏观产业政策到微观创新主体-企业可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过程,这其中还存在着中介因素,例如产品、市场、技术结构与复杂度,公司治理水平差异等,在政府相同类型的政策向微观主体的传导的过程中产生作用,从而导致政策效果的差异性。同样,公司治理本身是多个维度作用的综合体,公司治理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某一维度的研究无法对公司治理与创新的关系进行总体上的把握,现有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因而无法确定影响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进而也会影响到产业政策对微观主体的作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分析产业政策、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首先根据制造业高风险、高投入、外部性、周期性和整体协调性的特点,从研发的“溢出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两方面阐明了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代理理论、挤出效应理论以及潮涌机制效应,阐述了产业政策抑制技术创新的理论机理。然后,以“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产权理论、企业家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从组织合法性角度证明了技术复杂度与公司治理水平存在显着正向的交互作用;最后,论述了公司治理水平对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影响机理。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首先对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和产业政策变迁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产业政策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的不同作用,对中国制造业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整体的把握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盈利能力、区域协调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实践的比较研究,归纳了这些国际经验对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适用性。在实证检验部分,本文首先构造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期间制造业产业政策变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继而分别构造泊松回归模型,从政府补贴和金融支持两个方面来检验在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具体影响机制,并进一步的将政府补贴细分为政府科研补贴和税收优惠两部分。实证结果显示,产业政策激励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在非国有控股的企业中十分显着,在国有控股的企业中作用效果并不显着,对于规模以上的大企业作用显着,对中小型企业作用并不显着。产业政策对专利申请的激励作用是稳健的,但是产业政策对专利授权的激励作用是不稳健的,激励性产业政策更多的鼓励了企业的专利申请行为。政府补贴和金融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不同控股类别的企业中促进作用均十分明显。税收优惠能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对于国有控股的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中税收优惠的作用更明显。接下来为了全面并且准确的描述公司治理水平,本文首先根据已有文献的做法,构造了代表公司治理水平的公司治理指数,实证结果证实了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对技术创新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使用制造业中间产品的使用程度构造了技术复杂度指标,并证明了技术复杂度较高相较于技术复杂度较低的行业,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更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提升。在控制了控股人性质、企业规模和市场化水平下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显着正向关系依然成立。然后,将公司治理相关变量代入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模型,来考察公司治理水平的差异对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发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企业相对于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企业而言,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更好,这一作用机制在国有控股企业最为明显。政府补贴与公司治理的正向交互作用显着且稳健,这种正向交互作用在非国有控股的企业中更加显着。公司治理与科研补贴之间具有正向的交互关系,但是与税收优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着。在区分了控股类别后,金融支持与公司治理呈显着正相关。公司治理水平和产业政策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正向交互机制。最后,本文从政府宏观产业政策和微观公司治理两个方面对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发展的建议。在政策层面,为了鼓励和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国政府应当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产业政策;建立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环境;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规范区域布局;培养创新人才,提供金融支持;培植大型企业,促进以点带面;调整产业政策的作用领域和重点。同时,政府在选择政策手段的过程中,除了使用整体的统一政策管理之外,还需要考虑到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技术复杂度以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效应的差别,为公司治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产业政策应当注重维护市场的法治水平,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手段;注意向非国有控股企业的政策倾斜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水平提升,促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国制造业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不仅仅要注重研发活动本身,还必须注重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具体的做法包括: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积极发挥机构投资者的重要作用;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改善股权结构;完善董事会结构。

李国敏[10](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试论国有商业发展的战略方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国有商业发展的战略方针(论文提纲范文)

(1)TTIE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TTIE物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TTIE物流公司概况
        2.1.1 TTIE物流公司的基本情况
        2.1.2 TTIE物流公司的发展历程
    2.2 宏观环境分析
        2.2.1 政策法规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文化环境
        2.2.4 科学技术环境
    2.3 行业环境分析
        2.3.1 现有竞争对手对比
        2.3.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2.3.3 替代者的威胁
        2.3.4 购买者影响
        2.3.5 供应商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TIE物流公司内部环境和竞争力分析
    3.1 内部环境分析
        3.1.1 运营能力分析
        3.1.2 财务分析
        3.1.3 人力资源及激励机制分析
        3.1.4 企业文化分析
    3.2 竞争力分析
        3.2.1 TTIE物流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
        3.2.2 TTIE物流公司竞争力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TTIE物流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4.1 TTIE物流公司的SWOT分析
    4.2 TTIE物流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4.3 TTIE物流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4.3.1 总体战略确定
        4.3.2 战略方针确定
        4.3.3 战略目标及周期划分
        4.3.4 发展战略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TIE物流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对策及保障
    5.1 TTIE物流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5.1.1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5.1.2 完善平台功能及产品
        5.1.3 加强与各类平台互联互通
        5.1.4 推进市场化改革
    5.2 TTIE物流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对策的保障措施
        5.2.1 优化组织架构
        5.2.2 注重人才引进
        5.2.3 完善财务管理
        5.2.4 建立健全企业制度
        5.2.5 建设学习型组织
        5.2.6 重视企业品牌形象建设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延安时期
        二、对外交往
        三、战略
        四、对外交往战略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评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硏究方法
    第五节 重难点与创新点、不足
        一、重难点
        二、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缘起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
        二、封闭落后的社会背景
        三、抗日建国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理论和文化渊源
        一、理论渊源——马列主义外交思想
        二、文化渊源——近代西方与中国传统外交思想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与共产国际的交往
        二、与苏联的交往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目标、原则与战略方针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目标
        一、争取外援,为抗战胜利创造有利国际环境
        二、反对外来干涉,为建立新中国提供外部保障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原则
        一、独立自主
        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三、利用矛盾,为我所用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战略方针
        一、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方针
        二、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方针
        三、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方针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实践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原则的践行
        一、独立自主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三、利用矛盾,为我所用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方针的实践
        一、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方针的实践
        二、突破“中间地带”的革命实践
        三、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方针的实践
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成就、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成就
        一、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三、扩大了国际影响,树立了党的正面形象
        四、确立了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构架
        五、提出了对外经济交往思想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二、坚持以民为本,壮大自身力量
        三、坚持开放包容的胸襟,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
        四、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不动摇
        二、重视开展民间外交
        三、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类型
        2.1.1 发展战略的概念
        2.1.2 发展战略的类型
    2.2 战略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法
        2.2.2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2.2.3 SWOT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中国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同行企业的竞争分析
        3.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3.2.3 潜在替代者分析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3.3 机会和威胁
        3.3.1 机会
        3.3.2 威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的内部环境分析
    4.1 企业的基本情况
    4.2 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4.2.1 支行组织结构分析
        4.2.2 业务职能分析
    4.3 经济效益分析
        4.3.1 收益构成分析
        4.3.2 成本费用构成分析
    4.4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4.4.1 员工学历分析
        4.4.2 员工职称分析
        4.4.3 员工专业结构分析
    4.5 能力条件分析
        4.5.1 服务质量分析
        4.5.2 信息化水平分析
        4.5.3 市场营销状况分析
    4.6 优势和劣势
        4.6.1 优势
        4.6.2 劣势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发展战略选择
    5.1 中国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SWOT分析
        5.1.1 SO战略分析
        5.1.2 ST战略分析
        5.1.3 WO战略分析
        5.1.4 WT战略分析
        5.1.5 SWOT组合分析
    5.2 发展战略方针、目标、周期确定
        5.2.1 发展战略方针确定
        5.2.2 发展战略目标确定
        5.2.3 发展战略周期确定
    5.3 发展战略定位
        5.3.1 推行发展普惠金融
        5.3.2 培育“互联网+”平台生态圈
        5.3.3 加强“新一代”操作系统应用
    5.4 发展战略选择
        5.4.1 拓展多元化战略
        5.4.2 差异化竞争战略
        5.4.3 强化品牌战略
    5.5 战略重点确定与阶段划分
        5.5.1 战略重点确定
        5.5.2 战略阶段划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发展战略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
    6.1 中国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
        6.1.1 加强与政府合作力度
        6.1.2 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战略
        6.1.3 重视细分客户群体差异化竞争战略
        6.1.4 依托大数据拓展潜在客户
        6.1.5 深挖存量客户潜力
        6.1.6 加大核心产品宣传力度
    6.2 秦皇岛分行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6.2.1 转变经营思想意识
        6.2.2 提高员工职业素养
        6.2.3 完善企业职工薪酬考核体系
        6.2.4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任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战争失败研究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论点
        二、研究架构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一、论文价值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二、舰队与镇守府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凡例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参考文献

(5)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城市商业银行
        1.2.2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城市商业银行与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概述
    2.1 城市商业银行的特点
    2.2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2.3 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
        2.3.1 战略的概念
        2.3.2 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2.3.3 战略管理的内涵
    2.4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2.4.1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原则
        2.4.2 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第3章 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发展现状和问题
    3.1 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的介绍
    3.2 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的发展现状
        3.2.1 机构网点情况
        3.2.2 业务发展现状
        3.2.3 经营绩效管理
        3.2.4 人员管理情况
    3.3 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存在问题
        3.3.2 原因分析
第4章 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发展的SWOT分析
    4.1 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的发展优势
        4.1.1 灵活的经营机制
        4.1.2 物理营业网点数量多
        4.1.3 明确市场定位
        4.1.4 有效的管理和执行力
    4.2 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存在的劣势
        4.2.1 江西银行品牌知名度低
        4.2.2 业务单一,中间业务发展落后
        4.2.3 业务经营区域受到限制
        4.2.4 薪酬体系建设不完善,员工激励不足
    4.3 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发展的机遇
        4.3.1 乡镇市场发展的机遇
        4.3.2 科技金融带来发展机遇
        4.3.3 战略性投资者带来发展机遇
    4.4 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面临的威胁
        4.4.1 银行业同业竞争加剧
        4.4.2 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4.4.3 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冲击
    4.5 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发展的匹配性分析
第5章 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5.1 发展战略的制定
        5.1.1 明确景德镇分行的市场战略定位
        5.1.2 提升江西银行在景德镇市的品牌形象
        5.1.3 坚持选择差异化经营战略
        5.1.4 跨区域发展战略
    5.2 发展战略的实施
        5.2.1 整合网点机构,提高经营效率
        5.2.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5.2.3 拓宽营销渠道,开展多层次营销
        5.2.4 开展有效客户关系管理,细分市场客户群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关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主要领导人的民生观研究
        2.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观(1949-1956)形成条件的研究
        3.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观(1949-1956)内容的研究
        4.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观(1949-1956)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的研究
        5.整体性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概述
        1.民生
        2.民生问题
        3.民生观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观(1949-1956)的形成条件
    (一)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观
        3.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4.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二)现实依据
        1.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2.1949 -1956 年这一时期我国的民生困境现实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观(1949-1956)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基本认识
        1.解决民生问题首要是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
        2.解决民生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理念原则和战略方针
        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改善民生的基本理念
        2.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是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
        3.坚持统筹兼顾是改善民生的战略方针
    (三)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基本路径
        1.大力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改善民生的政治保证
        3.促进社会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
        4.重视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5.发展科教文卫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6.净化社会环境是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观(1949-1956)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观(1949-1956)的理论意义
        1.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理论
        2.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观(1949-1956)的现实启示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坚持发展是改善民生的根本动力,不断厚植改善民生的动力基础
        3.坚持统筹兼顾的战略方针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构建改善民生的新格局
        4.坚持加强民生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不断推动民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平安银行零售转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财富积累且结构失衡
        1.1.2 国家政策的带动
        1.1.3 金融科技的助推
        1.1.4 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黑马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综评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2 平安银行零售转型案例介绍
    2.1 银行业零售转型概述
        2.1.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概念及特点
        2.1.2 零售业务模式
        2.1.3 零售转型动因PEST分析
    2.2 平安银行简介
    2.3 转型前困境
    2.4 转型措施
        2.4.1 优化组织构架
        2.4.2 注重消费金融
        2.4.3 强化科技创新
        2.4.4 打通获客渠道
3 平安银行零售转型效果分析
    3.1 三大尖兵产品受市场欢迎
        3.1.1 信用卡
        3.1.2 “新一贷”
        3.1.3 汽融贷
    3.2 零售客户、私行财富客户增速明显
    3.3 零售存贷款规模扩大,利润占比突出
        3.3.1 零售存贷款规模扩大
        3.3.2 零售利润贡献突出
    3.4 资产质量改善,抗风险能力增强
    3.5 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SWOT分析
        3.5.1 优势分析
        3.5.2 劣势分析
        3.5.3 机遇分析
        3.5.4 威胁分析
4 平安银行零售转型中的经验与不足
    4.1 零售转型中的经验
        4.1.1 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客群
        4.1.2 转型决心坚定且执行力强
        4.1.3 重视金融科技的应用
    4.2 零售转型中存在的不足
        4.2.1 零售资产中高风险资产占比高
        4.2.2 零售负债端规模小且成本高
        4.2.3 客户贡献度低及黏性较差
        4.2.4 私人银行和高端客群仍有待开发
5 平安银行零售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5.1 优化资产端结构,增加低风险贷款占比
    5.2 加大存款规模,提高活期存款占比
    5.3 提高客户忠诚度
    5.4 开发私人银行和高价值客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腐败
        (二)腐败治理
        (三)体制与机制
    二、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内涵
        (一)腐败治理体制的界定
        (二)腐败治理体制的价值及功能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典型
    三、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构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腐败治理的思想
        (二)制度变迁理论
        (三)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历程
    一、腐败治理体制的恢复重建时期(1978-1992)
        (一)腐败治理体制恢复重建的制度环境
        (二)腐败形势:私利的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蔓延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恢复重建
    二、腐败治理体制的适应性变革时期(1992-2002)
        (一)腐败治理体制适应性变革的制度环境
        (二)腐败形势:权力寻租、资金密集型领域的多样化腐败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适应性变革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时期(2002-2012)
        (一)腐败治理体制深化改革时期的制度环境
        (二)腐败形势:从争夺经济利益到争夺政治权力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深化改革
    四、腐败治理体制的全面协同深化改革时期(2012—今)
        (一)腐败治理全面协同深化改革的制度环境
        (二)腐败形势:高层化、群体化、家族化、多元化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全面协同深化改革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逻辑
    一、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整体趋势
        (一)从治标主导到标本兼治的腐败治理战略取向
        (二)从权力反腐、制度反腐到系统反腐的核心理念
        (三)从反黑色腐败到全方位反腐的腐败治理行动策略
    二、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动力机制
        (一)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外生因素
        (二)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内生因素
    三、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行动主体
        (一)党、政、司法机关为主的专门腐败治理机构
        (二)人大和政协等监督机构
        (三)社会参与主体
    四、腐败治理体制变迁方式分析
        (一)供给强制性腐败治理体制变迁
        (二)需求诱致性腐败治理体制变迁
    五、腐败治理体制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分析
        (一)权力结构不均衡的路径依赖
        (二)腐败治理手段的路径依赖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特征、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主要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高度反腐自觉的变迁底色
        (二)腐败治理制度体系建构与完善的变迁核心
        (三)兼具时代性与历史传承性的变迁历程
        (四)党纪国法互联互通的变迁协同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基本经验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推动腐败治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三)明确核心理念,锁定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定位
        (四)与中国政治发展环境相适应,保证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时代回应性
        (五)寓腐败治理于制度建设之中,促进腐败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腐败治理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三、改革开放以来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腐败治理的认识存在误区
        (二)腐败治理机构职能协同不足
        (三)腐败治理制度规范有待完善
        (四)腐败治理体制的社会参与不足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代化治理理念不牢固
        (二)体制自主性困境的制约
        (三)腐败治理体系不完整
        (四)腐败治理能力总体偏弱且不平衡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一、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战略分析
        (一)坚持以政党为中心的反腐逻辑支点
        (二)坚持法治思维为主导的反腐价值理念
        (三)坚持多元主体协同的反腐行为取向
    二、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策略分析
        (一)强化反腐倡廉思想教育
        (二)推进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
        (三)促进腐败治理的社会参与
        (四)加强腐败治理的国际合作
    三、新时代我国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基本着力点
        (一)强化腐败治理主体责任
        (二)强化反腐制度落实
        (三)创新廉政教育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9)产业政策、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内容安排
    五、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技术创新的定义、类型及影响因素
        二、产业政策的概念及分类
        三、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定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关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二、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三、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发展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一、高风险性
        二、高投入性
        三、正外部性
        四、周期性
        五、整体协作性
    第二节 产业政策影响技术创新的理论机制
        一、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
        二、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机制
    第三节 公司治理影响技术创新的理论机制
        一、“委托-代理”理论下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
        二、现代产权理论视角下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
        三、“企业家”视角下的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
        四、技术复杂度的调节作用机理
    第四节 公司治理影响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机理
        一、公司治理对产业政策纠正创新“市场失灵”的调节作用
        二、公司治理对产业政策创新“信号传递效应”的调节作用
        三、公司治理减少了产业政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公司治理降低了产业政策的“挤出”效应
        五、公司治理可以降低产业政策“潮涌机制”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产业政策变迁与制造业现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产业政策变迁
        一、制造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阶段
        二、高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阶段
        三、自主创新的探索阶段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二、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三、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借鉴
        一、美国的“再工业化”
        二、德国制造4.0
        三、日本制造业的转型
        四、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借鉴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目标
        一、“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方针
        二、“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
        三、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样本及数据来源
        一、样本筛选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变量的测量
        一、被解释变量
        二、解释变量
    第三节 模型设计
        一、基准模型设定
        二、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模型
        三、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模型
        四、公司治理对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模型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产业政策激励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公司治理对产业政策与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
        一、公司治理差异性对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影响
        二、稳健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策建议
    第一节 治理水平差异性下加强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一、充分考虑公司治理的差异性
        二、维护公司的外部治理环境
        三、加强对非国有企业的支持
        四、重视国有控股企业的公司治理
        五、促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第二节 完善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作用机制
        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产业政策
        二、建立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环境
        三、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规范区域布局
        四、培养创新人才,提供金融支持
        五、培植大型企业,促进以点带面
        六、调整产业政策的作用领域和重点
    第三节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一、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
        二、积极发挥机构投资者的重要作用
        三、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
        四、改善股权结构
        五、完善董事会结构
结束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国有商业发展的战略方针(论文参考文献)

  • [1]TTIE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雅娟. 燕山大学, 2021(01)
  • [2]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D]. 王欢. 西北大学, 2021(10)
  • [3]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发展战略研究[D]. 姜如哲. 燕山大学, 2020(06)
  • [4]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5]江西银行景德镇分行的发展战略研究[D]. 孙平.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6]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研究(1949-1956)[D]. 李长达. 渤海大学, 2020(05)
  • [7]平安银行零售转型分析[D]. 孙楠.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研究[D]. 荣震.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7)
  • [9]产业政策、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D]. 姜倩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10]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标签:;  ;  ;  ;  ;  

论国有商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