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治疗食管癌187例分析

X线治疗食管癌187例分析

一、食管癌X线治疗187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顾立彦[1](2020)在《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百分比从20%到40%不等。当NSCLC发生骨转移时,3年总生存率从71.6%下降到46.8%。骨痛、病理性骨折、恶性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s)显着降低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1、对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评估早期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探讨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在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和随诊价值,来寻求肺癌骨转移在传统的影像学筛查诊断方法之外的另一种新的、更便捷的诊断和随诊的辅助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放射暴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2014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期间确诊肺癌骨转移16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诊观察,完整记录病历资料,对性别,年龄,病理类型、骨转移性质、部位、数量、双膦酸盐的治疗的时间及骨相关事件等因素对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和生存期(OS)的影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骨转移亚组之间临床特征比较;采用Ka Plan-Meier法计算OS及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不同因素的生存差别采用Log-rank进行检验,COX生存相关模型用来分析骨转移预后危险因素。设定P<0.05认为有显着性差异。2、肺癌Ⅳ期患者共100例,其中50例伴骨转移。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入组患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学指标RANKL、TRACP-5b、NTX和BLP检测。同时对其中50名患者连续留取血液标本与影像学动态随诊相结合通过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判断指标在骨转移治疗过程中的随诊价值。结果1.根据我院采用ECT-CT联合检测,发现肺癌骨转移中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其中小细胞肺癌成骨性骨转移比例最高,鳞癌次之,腺癌最少。肺癌骨转移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吸烟多于不吸烟患者且差异有显着性与既往文献相符;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2、SCLC骨转移患者中位OS 323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果不考虑双膦酸盐数量的多少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和BPS≥9次时,骨转移的数量、SREs和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P<0.05,且随着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的增加显着性增加。3、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 400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不考虑双膦酸盐次数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时,性别、骨转移的数量、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和一线治疗过程中骨转移的进展与其他部位进展是否平行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4、TKIs治疗有效的36例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m OS 826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m OS与各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5、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0%、52%、86%和80%,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70%、86%、38%、和48%。联合检测四项指标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对骨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在评估疗效上,TRACP5b有与影像学变化一致的趋势,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结论:1.我医院SPECT-CT的应用对于明确肺癌骨转移性质确定有着非常高的临床价值,通过联合检测发现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且本研究发现成骨型和混合性骨转移肺癌患者OS明显高于溶骨性骨转移。2.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多因素分析发现m OS与病理类型和双膦酸盐应用、PFS时间相关,但无显着意义。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和应用次数,是影响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因此对于肺癌骨转移患者,规律应用双膦酸盐可以延长生存期还可以减少骨相关事件,改善生活质量,但是在TKI治疗有效的EGFR+的NSCLC骨转移患者中这一影响并不明显。3.在随诊过程中偶然发现溶骨性骨转移的骨修复发生在6个月以后,而且所有病历包括应用1年以上病例仅有一例患者骨密度较前增高50%余未见明显改善,提示双膦酸盐的应用期间,尤其是对于承重骨,应在ECT的基础上加做局部断层扫描,以明确骨质修复情况,指导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4.本研究结果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后发现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虽然较ECT的敏感性略低,但准确度明显高于ECT(35-55%)。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可以用于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在随诊上,TRACP5b有与骨扫描联合CT一致的趋势,可以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观察。

张安度[2](2020)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食管鳞癌放疗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的系列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异种移植模型中预测放射治疗反应的实验研究目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预测肿瘤治疗反应及预后评估方面已有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拟从动物模型层面深入探讨DWI在预测食管癌放疗疗效方面的应用价值,为该技术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人食管癌Eca-109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1中实验组(n=16)荷瘤裸鼠给予单次剂量15Gy的6MV-X线的放射治疗,对照组(n=16)不接受任何治疗。两组在放疗前及放疗后行MRI扫描(观察时间1月,隔日一次,共16个时间点。扫描序列包括T1,T2,DWI)。比较两组移植瘤体积的变化及ADC的变化情况。根据实验1的结果选择7个关键时间点进一步进行实验2,分别在放疗前1天、放疗后1、3、5、7、17、29天行MRI扫描,完成扫描后处死荷瘤裸鼠,观察实验组(n=6)与对照组(n=6)在相应时间点的细胞密度、坏死比例及CD31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观察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多次测量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1.实验1中实验组荷瘤裸鼠移植瘤体积在接受放疗后出现了明显的生长延迟,实验组移植瘤体积在放疗后第17天完成体积倍增,对照组仅需5天即完成体积倍增。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的移植瘤体积有差异(F=22.159,P<0.001),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移植瘤体积有差异(F=61.561,P<0.001)。两组移植瘤体积V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3,P=0.879),从放疗后第7天开始,两组移植瘤体积开始出现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实验1中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的ADC值有差异(F=5.421,P<0.001),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ADC值有差异(F=8.021,P<0.001)。两组的ADC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3,P=0.966)。实验组在放疗后第1天ADC值有所下降,第3天迅速升高,到第5天时升至最高点,后ADC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至第17天后波动保持在比较稳定的较高的水平。对照组ADC值在第1天开始逐渐下降,至第7天开始波动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从放疗后第3天开始,两组ADC值差异开始出现统计学意义,实验组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实验2中实验组细胞密度从放疗后第3天逐渐降低,第7天最低,后有所上升,对照组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第5天最高,后有所降低。对照组细胞密度从放疗后第3天开始高于实验组(P<0.05)。ADC值与细胞密度呈负相关(rs=-0.703,P<0.001)。4.实验2中实验组坏死比例在放疗后呈逐渐升高趋势,第7天后逐渐下降;对照组则呈逐渐下降趋势,第7天后趋于稳定。从放疗后第3天开始实验组的坏死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ADC值与组织坏死比例呈正相关(rs=0.658,P=0.003)。5. 实验2中放疗初期(放疗后1、3、5、7天)实验组CD31阴性及弱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23/48 vs.4/48,χ2=18.602,P<0.001),实验组C D31阳性及强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1/48 vs.20/48,χ2=22.004,P<0.001);放疗后期(放疗后17、29天)两组CD31表达率无明显差别。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具有预测食管癌放疗疗效的价值,ADC值变化出现在移植瘤体积变化之前。移植瘤细胞密度及坏死比例的变化与ADC值的变化基本吻合。第二部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食管鳞癌放疗治疗反应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食管鳞癌放疗治疗反应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2013年3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食管鳞癌患者100例,均行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全组患者均接受1~2周期的同期化疗,方案为FP(顺铂+氟尿嘧啶)或TP(紫杉醇+顺铂),放疗前、放疗末行MRI检查(序列包括T1,T2,DWI)。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Kaplan-Meier并Logrank法计算生存率,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观察全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ADC值及变化情况,对近期疗效进行判断,及对1、3、5年生存率评估预后。结果:1.食管肿瘤放疗前、放疗末ADC值分别为1.61±0.35×10-3mm2/s和2.48±0.42×10-3mm2/s,疗后ADC值明显高于疗前ADC值(t=-22.645,P=0.000)。2.CR组的疗前ADC值、疗末ADC值均高于PR组vs.2.30±0.34×10-3mm2/s,z=-3.010,-3.689,P=0.003,<0.001)。3.肿瘤区域疗前低ADC值组(≤1.57×10-3mm2/s)和高ADC值组(>1.57×10-3mm2/s)CR率分别为56.0%(28/50)和74.0%(37/50),接近有统计学差异(χ2=3.560,P=0.059)。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0%、23.8%、11.4%和72.0%、43.8%、34.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和26个月(χ2=8.113,P=0.004)。4.肿瘤区域疗末低ADC值组(≤2.54×10-3mm2/s)和疗末高ADC值组(>2.54×10-3mm2/s)的CR率分别为46.0%(23/50)和84.0%(42/5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15.868,P<0.001)。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0%、25.7%、17.6%和78.0%、41.8%、28.2%,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和23个月(χ2=3.982,P=0.046)。5.肿瘤区域低ΔADC组(≤0.57)和高ΔADC组(>0.57)的CR率分别为70.0%(35/50)和60.0%(3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9,P=0.29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37.8%、29.4%和70.0%、29.8%、17.7%,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个月和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4,P=0.388)。将疗前低ADC值组和疗前高ADC值组按ΔADC大小分为4组,CR率分别为56.0%(14/25)、56.0%(14/25)、64.0%(16/25)、84.0%(21/2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5.758,P=0.124)。疗前高ADC值高ΔADC组的生存情况最优,1、3、5年生存率为92.0%、59.5%、40.6%,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5个月,而疗前低ADC值低ΔADC组的预后最差,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0%、20.0%、20.0%,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其他两组生存情况有交叉(χ2=13.738,P=0.003)。6. Cox单因素回归模型显示年龄、非手术T分期、N分期、TNM分期、GTV体积、疗前ADC值、疗末ADC值、近期疗效等8项因素均为预后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年龄、非手术N分期、TNM分期、疗末ADC值为独立预后因素,OR值分别为1.051、2.574、1.749、0.423,P值分别为0.001、0.002、0.021和0.004。ROC曲线显示预测病变达到CR的疗末ADC值的截点值为2.50×10-3mm2/s,得到曲线下面积为0.724,预测度为中等,灵敏度77.1%,特异度70.8%。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有效预测食管癌治疗反应和预后。疗前ADC值、疗末ADC值以及ΔADC均与预后有密切关系,疗末ADC值为食管鳞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第三部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比CT扫描及食管钡餐造影判断食管鳞癌预后的应用研究目的:寻找判断食管鳞癌预后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联合1989年提出的食管癌放射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及2013年提出的基于钡餐造影和CT扫描的食管癌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对食管鳞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方法:前瞻性入组2017年2月至2017年6月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初治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行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并同期应用化疗,处方剂量50.4~60Gy/1.8~2.0Gy/28~30次,5次/周,治疗时间6周。所有入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治疗结束)行食管钡餐造影、胸部CT、MRI检查。截止到随访日期,根据患者生存与否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其中生存组14例,死亡组12例。测量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食管钡餐造影、胸部CT、DWI所示病变长度,胸部CT图像中食管最大管壁厚度,DWI图像中食管病变ADC值,结合诊断试验,寻找判断预后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联合1989年提出的食管癌放射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及2013年提出的基于食管钡餐造影和CT扫描的食管癌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对食管鳞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全组食管鳞癌患者放疗后1、2年局控率分别为91.6%、73.3%,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9%、65.4%,中位局控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个月和26个月。2.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组、死亡组不同时间点的食管钡餐造影显示病变长度有统计学差异(F=19.513、43.818,P均<0.001),两组食管钡餐造影所示病变长度均呈现持续快速下降趋势,但两组食管钡餐造影所示病变长度在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时均无统计学差异。对食管钡餐造影所示病变长度在不同时间点做诊断试验,显示ROC曲线下面积在0.536-0.577之间,P值均大于0.05。3.生存组不同时间点的胸部CT显示病变长度有统计学差异(F=6.799,P=0.001),死亡组不同时间点的胸部CT显示病变长度有差异(F=3.769,P=0.020)。两组胸部CT所示病变长度均呈现持续快速下降趋势,但两组CT所示病变长度在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时均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在0.503-0.563之间,P值均大于0.05。4.生存组不同时间点的胸部CT显示食管最大管壁厚度有差异(F=23.231,P<0.001),死亡组不同时间点的胸部CT显示食管最大管壁厚度有差异(F=40.980,P<0.001)。两组胸部CT所示食管最大管壁厚度均呈现持续快速下降趋势,至第5周、第6周下降趋势均变缓。两组胸部CT所示最大管壁厚度在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时均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显示P值均大于0.05,曲线下面积在0.506-0.613之间。5.生存组不同时间点的DWI显示病变长度有差异(F=17.669,P<0.001),死亡组不同时间点的DWI显示病变长度无明显差异(F=0.598,P=0.621)。生存组DWI所示病变长度呈现持续快速下降趋势,在治疗4周后表现更为明显,有3例患者治疗结束DWI无高信号表达;死亡组在治疗2周时较疗前轻度增加,然后呈缓慢下降趋势,死亡组在放疗结束均有高信号表达。生存组DWI所示病变长度在治疗6周末明显低于死亡组(t=-2.198,P=0.038)。ROC曲线显示以治疗6周末DWI测量长度为诊断指标,P=0.045,曲线下面积为0.732,诊断效能为中等,灵敏度0.857,特异度0.667。6.生存组不同时间点的食管病变ADC值有差异(F=19.043,P<0.001),死亡组不同时间点的食管病变ADC值有差异(F=21.653,P<0.001)。生存组ADC值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死亡组ADC值也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从治疗4周开始上升趋势明显变缓。两组ADC值在治疗4周末接近有统计学差异(t=1.933,P=0.065),在治疗6周末生存组ADC值明显高于死亡组(t=3.465,P=0.002)。ROC曲线显示以治疗第4周末、治疗第6周末ADC值为诊断指标,P=0.035、0.003,曲线下面积为0.744、0.848,诊断效能均为中等,灵敏度分别为0.833、0.833,特异度分别为0.714、0.786。以治疗6周末ADC值3.405×10-3mm2/s为截点值将全组患者分为两组,两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53.8%、46.2%和100.0%、84.6%(χ2=10.162,P=0.001)。7.基于1989年提出的食管癌放射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标准,CR组与PR组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75.0%和71.4%、57.1%,接近有显着性差异,CR组生存率高于PR组(χ2=3.105,P=0.078)。8.基于2013年提出的钡餐造影和CT扫描的食管癌近期疗效评价标准,CR组与PR组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3.3%和70.0%、60.0%,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R组生存率有优于PR组的趋势(χ2=2.248,P=0.134)。9.结合本研究ROC曲线分析结果,以治疗6周ADC值3.405×10-3mm2/s为截点,联合食管钡餐造影评价标准,CR组与PR组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8.9%和64.7%、52.9%,两组患者生存率有显着性差异,CR组生存率高于PR组(χ2=5.857,P=0.016)。1 0. 联合食管钡餐造影、DWI及胸部CT扫描进行预后评价,CR组与PR组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1 00.0%、75.0%和72.7%、63.6%(χ2=0.711,P=0.399)。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预后评估方面较食管钡餐造影及CT有一定优势。以治疗6周末ADC值为诊断指标,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诊断效能为中等,以治疗6周末ADC值3.405×10-3mm2/s为截点,联合食管钡餐造影评价标准,可有效判断预后。

唐晓男[3](2020)在《PLOD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文中提出背景放射治疗是食管癌的重要治疗手段,放疗后转移或局部复发是放疗失败常见原因,这提示不同食管癌患者对放射线敏感性不同。赖氨酸羟化酶-2(Procollagen-lysine,2-oxoglutarate5-dioxygenase2,PLOD2)是一种胶原修饰酶,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交联模式促进食管癌进展,但其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尚未被阐明。目的探讨PLOD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放射敏感性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寻找预测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分子标志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到2019年5月90例于本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放疗前肿瘤组织中PLOD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放射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9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LOD2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变长度、T分期无相关性(P>0.05)。2.90例食管鳞癌患者完成放射治疗后3月内返院行食管钡餐造影X线检查进行疗效评价,放射敏感组(CR+PR)51例,放射抗拒组(NR)39例,放射抗拒组PLOD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放射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提示PLOD2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OD2表达水平是食管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HR=3.395,95%CI=1.9745.838,P<0.001)。结论1.PLOD2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具有显着相关性,PLOD2可能促进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2.食管鳞癌组织PLOD2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呈负相关,表明PLOD2可能是预测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的分子标志物。3.PLOD2高表达食管鳞癌患者接受放疗后预后较低表达患者差,提示PLOD2可能是食管鳞癌放疗预后的预测指标。

赵丹[4](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刘锐锋,张秋宁,王小虎,罗宏涛,魏世鸿,李祎,祁英,李建雄[5](2019)在《国产与进口精确放疗设备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回顾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国产和进口精确放疗设备在治疗食管癌方面的疗效异同,以期明确国产放疗设备在食管癌治疗中的治疗效果及性价比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进口医用直线加速器/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进口组,96例)和国产医用直线加速器/TPS(国产组,118例)治疗的21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分析2组患者所用加速器及TPS种类、放疗方式及放疗费用,并比较2组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以及相关的剂量学参数。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国产组与进口组比较,近期疗效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2种不同的放疗方式,近期疗效指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血液学毒性方面,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剂量学参数方面,2组心脏V40、V30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国产组低于进口组;大体肿瘤靶区平均剂量(GTVmean),双肺V5、V10及脊髓最大剂量方面,2组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口组低于国产组;计划靶区平均剂量(PTVmean),双肺V20、V30及平均剂量(mean lung dose,MLD)方面,国产组和进口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食管癌根治性放疗方面,进口精确放疗设备较国产具有一定的剂量学优势,但其价格昂贵、患者治疗成本较高,且未显示出明显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面的优势,国产精确放疗设备基本可以满足食管癌根治性放疗的需要。

张莉,金恩浩,沈迪,张阿桥,王涛,刘卓[6](2019)在《3D-CRT放疗用于高龄食管癌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三维适形(3DCRT)放疗用于高龄食管癌患者的短期疗效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胃镜病理与食管X线检测确诊的高龄(75岁以上)食管癌患者80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3DCRT放疗,对可能影响其短期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行电话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分析3DCRT放疗后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计算患者1年、2年与3年生存率状况,对死亡患者数量和死因详细记录,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CR患者27例,PR患者45例,SD患者5例,PD患者3例,总的有效率为9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进食梗阻程度和病灶长度与短期疗效有关(P <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短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病灶长度(OR=0. 173,95%CI=0. 782~1. 073,P <0. 05)。截止2017年10月,死亡患者64例,其中7例为肺部感染引发呼吸衰竭、31例为淋巴结及远处转移、19例为局部复发、其他因素7例。患者1年生存率66. 25%、2年生存率36. 25%、3年生存率20. 0%,平均生存时间(21. 7±5. 3)月。结论 3DCRT对高龄食管癌患者短期治疗效果理想,同时可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安全性较高。

武伟杰[7](2019)在《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和对比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自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57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期患者27例,中晚期患者30例(后经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行X线钡餐造影、CT影像诊断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对早期、中晚期食管癌阳性的检出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经检查,对早期食管癌患者,X线钡餐造影检查出阳性率为74.0%,对中晚期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检查出阳性率为6.7%;对早期食管癌患者,CT影像检查出阳性率为7.4%,对中晚期食管癌,CT影像检查出阳性率为96.7%,可见,X线钡餐造影对早期食管癌阳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影像,而CT影像对中晚期食管癌阳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钡餐造影,两组对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食管癌早、中晚期分期诊断中,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均有一定的诊断优势和劣势,其中X线钡餐造影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检出率较高,而CT影像对中晚期食管癌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因此,临床可将该两种诊断方式进行联合运用,以促进食管癌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高。

王红兰[8](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王海峰[9](2019)在《胃镜直视下与DSA透视下食管支架置入术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胃镜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食管支架置入术在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为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患者选择合适的食管支架置入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河池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确诊为晚期食管癌并行食管支架置入术61患者的临床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9例为胃镜直视下行食管癌支架植入术及32例为DSA透视下食管支架置入,分析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置入食管支架的成功率、临床效果、术前与术后吞咽程度、手术时间的长短、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病例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年龄、性别、食管肿瘤的部位,肿瘤的狭窄长度、肿瘤上缘距离门齿距离、肿瘤病理分型、分期、吞咽困难程度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食管支架置入操作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无死亡病例,临床效果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3)。(3)、两组病例吞咽困难程度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吞咽困难改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各组内术前吞咽困难程度与术后吞咽困难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手术时间比较,胃镜下平均手术时间为37.4±14.03 min,DSA透视下平均手术时间为45.3±17.2 min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病例住院时间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出血(痰中带血)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胸痛、再狭窄、及支架移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胃镜直视下与DSA下食管支架置入术均能有效解决晚期食管癌患者吞咽困难症状,两种置入方法都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且两种手术的成功率都比较高。(2)胃镜直视下组手术操作时间比DSA组短,且平均住院费用亦低于DSA组,但容易出血,其出血情况相对轻微安全可控。(3)胃镜直视下具有可以在术中处理出血、穿孔及支架移位的优点,同时没有辐射的风险,费用相对低廉,以及不需要价格昂贵设备,胃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术比较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李秋瑾[10](2018)在《内镜联合X线透视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36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所致胃出口恶性梗阻发病率逐渐升高,探讨经内镜直视联合X线透视下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的成功率及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36例胃出口恶性梗阻患者,包括胃癌24例,胰腺癌7例,十二指肠癌3例,胆囊癌1例和结直肠癌复发转移1例。术前禁食1-3d,并视情况胃肠减压,准备完善后行内镜检查并经活检孔置入导丝,结合X线显影置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术后当天禁食,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有无支架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出血、疼痛、移位、穿孔等,对于存在并发症的患者积极予以对症处理,如止血、镇痛、支持治疗等。如无不适可开放流质饮食,并可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部分患者可恢复至正常饮食。随访期间根据患者症状酌情行上消化道钡透或胃镜观察支架狭窄及定位情况,如出现再梗阻、支架堵塞、移位等并发症时,可行内镜下对症治疗。统计支架置入操作一次成功率、临床有效率、平均操作用时、患者平均生存期、随访期间(14d、1月、2月、3月、6月)支架通畅率等。结果36例患者行内镜联合X线置入金属支架42例次,共置入金属支架40枚,其中2例患者因进镜后见胃腔内大量潴留物影响观察遂退镜,继续禁食1-3d后成功置入。40例次支架置入后24h梗阻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腹痛腹胀等症状得到缓解,且能进食流质或半流质,并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11例术中有少量渗血,予1:10000肾上腺素喷洒后并观察5min未见渗血,术后未再见明显出血症状。8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予以对症处理后7d内可缓解。随访期间5例患者再次出现梗阻症状,2例予以内镜下电凝烧灼支架网眼内肿瘤新生物,3例在原有支架基础上再次置入金属支架,梗阻症状均迅速得以解除。有1例在随访至161d时出现支架移位,在原梗阻部位用一枚新支架替换后,随访至今未再出现移位等其他并发症。所有病例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其他支架相关并发症。统计操作一次成功率95.24%,临床有效率100%,平均操作用时32.3±16.7min,操作时间≤30min为72.5%(29/40)。随访至术后14d、1月、2月、3月、6月的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7.5%、97.3%、97.2%、96.6%和93.8%。随访至今平均生存期为7.9个月,生存期超过12个月有5例,最长生存期为16个月;现仍存活7例,失访5例,余24例均死于晚期肿瘤全身衰竭,未见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经内镜置入金属内支架是解除胃出口恶性梗阻的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结合X线透视置入内支架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用时短、病人痛苦小等优点,且一次性置入成功率高,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二、食管癌X线治疗187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X线治疗18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肺癌骨转移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患者资料
        1.1.3 观察指标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骨代谢标志物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临床基线及生存特征
        2.1.3 骨转移诊断方法及疗效评估标准
        2.1.4 血样采集
        2.1.5 统计学方法
        2.1.6 检测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肿瘤骨转移的基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食管鳞癌放疗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异种移植模型中预测放射治疗反应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预测食管鳞癌放疗治疗反应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比CT扫描及食管钡餐造影评估食管鳞癌预后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治疗疗效早期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PLOD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PLOD2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国产与进口精确放疗设备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回顾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研究分组
        1.2.2 患者定位
        1.2.3 靶区勾画及计划设计
        1.2.4 危及器官剂量限制
    1.3 评价指标
        1.3.1 近期疗效评价
        1.3.2 毒副反应评价
        1.3.3 剂量学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比较
    2.2 急性放射性毒副反应比较
    2.3 剂量学比较
3 讨论

(6)3D-CRT放疗用于高龄食管癌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治疗效果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和影响因素分析
    2.2 患者远期治疗效果状况
    2.3 患者生存率状况
    2.4 患者不良反应状况
3 讨论

(7)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对早期、中晚期食管癌阳性的检出率对比
    2.2 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表现
3 讨论

(8)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体检对象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9)胃镜直视下与DSA透视下食管支架置入术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人一般临床资料
    2.2 两组病例支架置入成功率及临床效果对比
    2.3 吞咽困难程度对比
    2.4 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分析
    2.5 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比较
    2.6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对比
    2.7 两组的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3 讨论
    3.1 资料可比性
    3.2 手术方式相关体会与分析
    3.3 两组病例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分析
    3.4 临床效果与吞咽困难程度分析
    3.5 术中操作的注意事项
    3.6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
    3.7 总结
    3.8 不足之处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内镜联合X线透视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3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治疗
    3.观察
    4.数字处理
结果
    1 支架置入效果
    2 手术相关并发症
    3 术后随访情况
典型支架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食管癌X线治疗187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D]. 顾立彦.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食管鳞癌放疗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的系列研究[D]. 张安度.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3]PLOD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D]. 唐晓男.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4]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国产与进口精确放疗设备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回顾性比较研究[J]. 刘锐锋,张秋宁,王小虎,罗宏涛,魏世鸿,李祎,祁英,李建雄. 医疗卫生装备, 2019(05)
  • [6]3D-CRT放疗用于高龄食管癌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J]. 张莉,金恩浩,沈迪,张阿桥,王涛,刘卓. 实用癌症杂志, 2019(03)
  • [7]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分析[J]. 武伟杰. 临床研究, 2019(01)
  • [8]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 王红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5)
  • [9]胃镜直视下与DSA透视下食管支架置入术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D]. 王海峰.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9(01)
  • [10]内镜联合X线透视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36例分析[D]. 李秋瑾. 苏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X线治疗食管癌187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