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召开神经精神病学学术经验交流会

我省召开神经精神病学学术经验交流会

一、我省召开神经精神科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文献综述)

郝瑞霞,李育玲,徐勇,杨丽洁,韩雪[1](2021)在《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智能化改善方案的制订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制订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智能化改善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2020年2月—9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负性情绪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020年6月—9月收治的39例纳入试验组,2020年2月—5月收治的38例纳入对照组。试验组应用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智能化改善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对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及护士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使用智能系统的各维度满意度较高,总体满意度达94.35%。结论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智能化改善方案的应用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郝瑞霞[2](2021)在《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制订适用于冠心病合并负性情绪患者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治疗方案。2.通过临床应用,评价干预方案的效果,为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方法:1.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方案的制订基于认知行为疗法技术,融合双心医学和心脏康复的理念,建立研究小组。通过系统文献检索、临床调研、专家小组会议等形式制订适用于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方案。2.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方案的应用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2020年2月—9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负性情绪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020年6月—9月收治的39例纳入试验组,2020年2月—5月收治的38例纳入对照组。试验组39例应用智能化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方案,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对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匹兹堡睡眠量表得分及护士满意度进行比较,评价干预方案的效果。结果:1.制订了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方案本研究制订了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方案,由阳光天使、心理治疗师主导的的认知行为干预和计算机心理治疗程序的辅助干预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又分为重塑认知、认知巩固、行为放松三个模块。2.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方案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睡眠的影响。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负性情绪评分、睡眠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对负性情绪的影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睡眠的影响: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睡眠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士对使用智能系统的满意度护士对使用智能系统的满意度较高,总体满意度达94.35%。结论:实施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护士对使用智能系统的满意度较高,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

肖雄[3](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马千紫[4](2021)在《冷战时期中越医疗合作研究 ——基于援越抗美时期的考察(1960-1975)》文中研究表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围追堵截,20世纪60年代起,中苏关系日趋恶化,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的处境危机四伏。此时,美国对越南觊觎已久,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一时间,战争的阴影笼罩中南半岛。美国军机、舰船不断入侵中国领土,打死打伤中国军民,威胁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在此背景下,应越南劳动党的请求,我国制定了援越抗美政策。援越抗美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还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援助与合作。在援越抗美时期,中国人民发扬了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对越南人民进行医疗援助。其中以援建南溪山医院、援助医疗器械及药品、派遣援越军医、救治越南边民、对在华越南学生进行医疗保健等直接援助的方式为主。除了直接援助以外,中越双方还在探索医疗制度、学习医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在越南战争期间,越南民主共和国破除了殖民时期的影响,走上了以群众为主的医疗卫生道路,建立健全了基层医疗卫生制度,为日后越南的医疗卫生改革打下基础。本文以冷战为背景,探讨援越抗美时期中越医疗合作的动机、目的、具体方式和成效。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越南近代医疗卫生制度的探索之路。法国殖民者到来后,对越南政治、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进行改造,直接导致旧有的医疗制度的崩溃。法属时期的医疗体系仅服务于殖民统治者和少部分亲法的越南精英,广大越南普通百姓并不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然而殖民政府在制度层面排斥东医的存在,不认可东医存在的合法性。而作为代表文明和现代化的越南西医的处境也非常尴尬。一方面,法国殖民者不允许越南西医与法国人争夺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越南百姓认为西医远离人民,是亲法的民族败类。在这样的情况下,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团结了越南东、西医,并逐渐探索出符合越南实际情况的医疗卫生道路。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国对越南医疗援助与合作的原因和具体方式。中国对越南的医疗援助与合作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动机:在援越抗美政策的背景下,医疗援助是各类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共的政治理念影响,革命胜利时要外援,这是天经地义的国际主义原则,而医疗卫生作为贴近人民生活的服务,必然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医疗援助主要体现在援建南溪山医院、派遣援越军医、救治越南边民和对越南在华学生的疾病救治等方面。第三部分探讨了中越医疗合作较少关注到的另一层面——制度合作。北越建立政权后,急需打破法国殖民制度对越南的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团结人民的凝聚力,决定学习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在20世纪50-60年代,中越双方频繁互相派遣卫生代表团,进行经验共享和技术交流。第四部分论述中越医疗合作中的越南作为。越南独立后,坚持把医疗重点放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在缺乏药品和器械的战争背景下,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灭活卡介苗进行预防接种,防止疫情扩散,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展现了北越政府一定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援越抗美时期的中越医疗合作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张飞越[5](2021)在《汤铭新儿童社会工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儿童社会工作的研究正从理论层面向实务层面进军,研究范围也从几类儿童向更广泛的一般儿童群体扩散,面对这些转变,挖掘儿童社会工作的“传统资源”,总结儿童社会工作的“中国经验”,或许可以带来借鉴和参考。汤铭新是民国时期的儿童福利专家,她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史密斯女子学院等高等院校受过专门的社会工作教育,在留学归国后长期从事儿童社会工作。本文提炼了汤铭新的儿童社会工作思想,认为其思想内核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表现在提供儿童支持服务、提供家庭支持服务、传播儿童健康理念等方面。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搜集整理并分析民国时期儿童社会工作相关的史料记载,重点归纳和提炼汤铭新的思想成果和学术研究,以期以史为鉴,丰富学科史、总结本土儿童社会工作经验。研究共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选题背景、意义、方法、创新点以及过往学者文献的综述。第二部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两个大方向出发,介绍时代环境和个人成长对汤铭新儿童社会工作思想的影响。第三部分介绍汤铭新儿童社会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她给儿童问题辅导提供了详细缜密的方法,即儿童行为指导社会工作;界定了亲子关系的种类,给亲子关系辅导提供了十项原则;传播了婴孩福利理念,提倡培养儿童精神健康;研究了青少年的心理自卫机制。第四部分对汤铭新儿童社会工作思想进行总结归纳,在历史作用方面,汤铭新儿童社会工作思想提供了详实可行的儿童行为指导范式,为儿童福利人才的训练做出了积极贡献,推动了我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在现实价值方面,汤铭新儿童社会工作思想为儿童问题辅导提供了本土经验,为现代儿童社会工作研究亲子关系问题提供了更“接地气”的新思路。

徐文渊[6](2021)在《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的蓬勃发展,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KOL)逐渐成为近年来极其热门的话题和影响舆情的重要因素,且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旦找到各行业内的关键意见领袖,便可以利用其影响力进行对产品的宣传。在医药行业中,关键意见领袖既是医药公司最重要的客户,又在药品的推广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医生作为关键意见领袖可以向同行推荐更为有效安全的药物和诊疗方式,影响药品销售的渠道和规模。因此与关键意见领袖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医药公司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MSL公司是一家典型的跨国制药企业,但由于MSL公司在过往的10年中没有研发出任何新药品和新适应症,因此疏于客户关系管理,尤其是在关键意见领袖的关系管理上基本属于初创状态。随着公司研发复苏和业务增长,MSL公司计划在5年内向中国引进30个新药品和新适应症,因此对于关键意见领袖的关系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研究”为题,梳理适用于医疗行业的关键意见领袖相关理论和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并通过SWOT工具对MSL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以IDIC为框架探讨和研究MSL公司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和总结出MSL公司在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再基于适用于医疗行业的关键意见领袖和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研究,为MSL公司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MSL公司更有效地进行关键意见领袖的关系管理,使MSL公司抓住医疗行业发展的机遇,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造福更多患者。

边小平[7](2021)在《五脏俞埋线联合药物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五脏俞埋线联合西药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单纯使用西药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对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差异,为五脏俞埋线联合西药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72例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初始量75mg(1片),1天1次,连续服用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五脏俞埋线治疗,每7天埋线1次。2组均以14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在治疗前及各疗程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副反应观察量表(TESS)及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并对治疗有效者在本研究结束2周后随访。评价、比较2组疗效。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第1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4.28%)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4.28%)较对照组有效率(91.18%)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缓解率:2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缓解率较前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发率比较:本研究结束2周后,分别随访2组治疗有效者,治疗组复发率(9.09%)较对照组复发率(16.67%)无统计学差异(P>0.05)。4.HAMD-17评分:各疗程后,2组HAMD-17量表评分较前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评分:各疗程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降低,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TESS评分:第1疗程后,治疗组评分较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后,治疗组评分较前降低,对照组评分较前增高,且对照组TESS评分高于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五脏俞埋线疗法联合西药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疗法较单纯口服西药在缓解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潮热盗汗、心烦、失眠等临床症状方面,起效快、疗效好。2.五脏俞埋线疗法可减轻口服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产生的不欲饮食、心慌心悸、乏力等副反应。

程显扬[8](2020)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健康良好的国民群体是任何国家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坚固地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中同样写明:“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在开篇即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国民对于健康的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需求的层次同样在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健康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医疗体系,通过革新医疗模式而构建的以健康为核心而非以疾病为核心的新型医疗体系,包括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标准培训认证和管理运营组成的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正如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1世纪的医学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微生态的平衡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性化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健康生活方式)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生命质量为中心发展,以延长生命绝对值向以延长有生产力的健康寿命和青春寿命发展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医学服务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以人民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新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意义。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成就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梳理,在总结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重大机遇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尝试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相关建议。首先,本文以两份关键性政府文件作为分界点,将中国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规划阶段(2013—2017)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规模和分类两个角度对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同时,总结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取得的六大基本成就,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大,重心下沉渐成趋势;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幸福产业焕发活力;区域健康服务业高地初显,示范效应良好。并揭示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存在的五项基本问题,即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本文在充分考量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将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人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岁以下人口比重、65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是否实施了新医改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上述各变量皆有利于推动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收入水平、个人医疗消费支出、政策规划与人口老龄化对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在中国的客观现实,针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划、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疾病谱变化对于中国健康服务业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了深入说明。最后,本文系统论述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即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人口老龄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红利。并且,在对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总结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刘欢[9](2020)在《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了解上海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现况,根据需求设计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方案,以系统观、整体观思维来探索提升服务技能的宏观架构,构建精防公卫条线医生为主,家庭医生团队融入,全社会参与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并为探索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意见。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以纳入上海市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项目的6个区县205名家庭医生团队人员为研究对象,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专项培训阶段性资料。培训的设计理念是启发学员用系统观来理解和处理社区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家庭医生团队能够与个体、家庭、医疗机构、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整个系统工作。从而促进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融合协作,并探索提升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与策略,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学员以中青年为主,40岁及以下人群占73.17%;学历层次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4.39%;其中48.81%公共卫生岗位人员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2.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项培训:不同岗位人员对接受培训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医生更倾向于专科医院进修;98.05%反映非常愿意将培训内容学以致用;90.73%的学员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培训效果良好。3.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培训现状:48.78%的学员反映政策保障不够;81.46%认为证书含金量需提高;76.59%反映培训与工作冲突较多。家庭医生和公共卫生医生培训意愿相对较高,其中家庭医生团队对心身疾病的诊治、医患沟通与压力管理需求较高。4.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和体系:家庭医生团队反映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比较突出的问题为缺少专业人员(75.61%),缺乏知识技术(65.37%),需提升居民知识(65.85%);90.73%认为从事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应该获得报酬,但实际只有17.56%的人员有报酬;提高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积极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制定合理报酬(93.66%),改进工作环境(74.15%),提供培训机会(68.29%)。5.能力提升远期效应:家庭医生团队较多会将精神心理知识运用在人际关系问题(57.46%)和工作问题(58.21%);专业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会推动经费投入,提升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硬件、软件和人力配置,对居民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提升也有明显促进作用。研究结论1.家庭医生团队结构比较合理,年龄和学历构成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培训开展要结合团队人员专业背景和岗位需求设计方案。家庭医生团队对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需求较高;系统规范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项培训比较受欢迎。2.能力提升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精神卫生服务的推进阶段开展,争取多部门积极配合支持,确保医护人员安心参与;制定适宜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激发家庭医生团队的积极性,对基层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起到良好促进作用。3.公共卫生人员和家庭医生是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主力军,可以将上海三级预防管理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构建以精防条线公共卫生为条,其他人员辅助家庭医生管理精神障碍患者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为块,条块结合、全社会参与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单单是卫生部门的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更多的一般心理问题干预和健康促进,需要多部门积极配合,更需要完善的基层心理服务网络和人力基础做支撑。4.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公共卫生岗位人员制约了社区条块结合的良性发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构建全面系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兼顾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衔接顺畅,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快适应社会需要。5.精神心理卫生人力资源缺乏与分布不均匀短期内难以解决,积极探索市专科-区专科医联、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医联、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医联、“互联网+”跨区域医联,是快速解决现有服务资源缺乏的有效方法。

李圣芳[10](2020)在《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了解山西省三甲综合医院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提升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的效果,为改善新入职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0所三甲综合医院2018年入职的新护士43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实验法,按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原则,将研究对象整群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包含5所三甲综合医院的新入职护士,其中干预组214人(平均年龄24.51±1.331岁,男性21名,女性193名;大专5名,本科201名,硕士8名;护士职称199名,护师职称15名),对照组220人(平均年龄24.62±1.780岁,男性23名,女性197名;大专55名,本科158名,硕士7名;护士职称183名,护师职称37名)。对照组按照常规规范化培训方法进行培训,干预组214人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10-12人一组,由具有心理治疗师资质的规培带教老师担任组长,每周培训一次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记录,每次培训时间60分钟,共培训12次。干预前后用新入职护士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护士心理资本问卷对434名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研究结果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对不同人群特征的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作单因素分析;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将影响自我效能的各因素逐步引入,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等比较干预前后效果。结果:1.对434名新入职护士现况调查结果表明,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为2.55±0.487,低于全国量表常模2.86±0.000;新入职护士心理资本问卷得分为88.38±11.621。2.不同人群特征的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薪资水平、择业原因、离职意愿、护患沟通能力、同事关系、领导支持度、转科规培、培训师资、工作压力、心理学课时数及榜样效应等因素都影响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宗教信仰、职称、人事性质、学历的新入职护士,其自我效能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产生离职想法的新入职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0.00±5.48,明显低于基本无离职想法的新入职护士26.55±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培训时接受心理学课时数≥6小时的新入职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30.54±5.18,高于没有接受过心理学课程的新入职护士24.74±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入职护士内心的榜样力量对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有明显效果,有榜样支持的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29.40±4.33,高于无榜样支持新入职护士的自我效能感20.33±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自变量可解释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变异的39.1%。4.新入职护士心理资本与新入职护士的自我效能感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与其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成正相关(r=0.4450.617,P<0.001)。5.巴林特小组活动干预后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新入职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入职护士前测、后测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次巴林特小组活动干预后对照组和干预组新入职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新入职护士在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质性访谈结果,通过对10位新入职护士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最终提炼出与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有关的3个主题:护理专业技能、人际关系和角色转换。结论:1.离职意愿、心理学课时数、榜样效应及心理资本等因素均是影响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护理管理者在新入职护士培训中可通过增加心理学课时数、为新入职护士提供榜样支持等方式,缓解新入职护士的离职倾向,累计其心理资本,从而使新入职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2.应用巴林特小组培训可以有效提升新入职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新入职护士更自信地面对复杂的临床护理工作,更好地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为完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内容提供参考依据。3.巴林特小组活动提升了新入职护士在护理专业技能、人际关系和角色转换等多个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护理管理者在提升新入职护士专业知识的同时,可通过增加巴林特小组活动等措施,加强对其沟通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对新入职护士提升自我效能感、适应角色转变具有明显效果。

二、我省召开神经精神科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召开神经精神科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智能化改善方案的制订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设立心理护士岗位
        1.2.2 试验组干预方法
        1.2.2. 1 组建研究小组
        1.2.2. 2 制订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智能化改善方案
        1.2.2. 3 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智能化改善方案的实施时间和内容
        1.2.3 对照组干预方法
    1.3 评价指标
        1.3.1 焦虑、抑郁自评量表
        1.3.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1.3.3 心理体验量表
        1.3.4 护士满意度调查问卷
    1.4 资料收集方法
    1.5 质量控制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的比较
    2.3 干预前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的比较
    2.4 护士对智能系统的使用满意度
3 讨论
    3.1 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智能化改善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3.2 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智能化改善方案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睡眠质量
    3.3 护士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智能化改善方案较满意
4 结论

(2)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冠心病流行病学
        1.2 冠心病患者合并负性情绪现状
        1.3 负性情绪与睡眠
        1.4 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常见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1.5 计算机认知行为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干预方案的制订
    1 组建专家小组
    2 建立方案初步框架
        2.1 文献回顾
        2.2 临床调研
        2.3 课题组讨论
        2.4 初步框架内容
    3 形成最终方案
        3.1 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方案心理干预部分智能化
        3.2 建立系统问题反馈微信交流群
        3.3 实施流程
第二部分 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方案的应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样本含量的计算
        2.3 分组方法
        2.4 样本流失说明
    3 研究方法
        3.1 培训心理护士—阳光天使
        3.2 早期识别患者的负性情绪
        3.3 组建研究小组
        3.4 干预方法
        3.5 评价工具
        3.6 资料收集方法
        3.7 质量控制
        3.8 统计学分析
        3.9 伦理审查
        3.10 研究流程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4.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4.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睡眠得分比较
        4.4 护士对智能系统的满意度情况
    5 讨论
        5.1 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可以辅助护士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5.2 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可以辅助护士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5.3 护士对智能化系统总体较满意,工作效率提高
    6 小结
第三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2.1 创新性
        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4)冷战时期中越医疗合作研究 ——基于援越抗美时期的考察(1960-197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社会动荡与传统医疗体系的崩溃:越南医疗的现代化探索
    一、法属时期的越南医疗卫生
        (一)医学与教育
        (二)预防保健和全民医疗
    二、在曲折中探索:国家主义影响下的越南医疗事业
        (一)被歧视的越南东医
        (二)越南的现代西医
    三、在革命中整合的越南医学
        (一)胡志明对越南医学的观点
        (二)越盟领导下的东西医
第二章 中国对越医疗合作的原因与方式
    一、中国对越医疗合作的原因
        (一)医疗在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作用
        (二)援越抗美政策下的疾病流行隐患
        (三)援越抗美政策下的医疗技术交流
    二、中越医疗合作的具体方式:以直接援助为主
        (一)援建南溪山医院
        (二)援越军医
        (三)对越南学校学生的医疗保健
        (四)针对越南边民的人道主义医疗援助
第三章 制度、技术合作:中越医疗合作的另一层面
    一、制度学习:越南学习中国爱国卫生运动背后的政治意图
    二、经验传授:卫生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中国经验
    三、面对共同的敌人:应对“细菌战”的经验共享
    四、团结中(东)西医: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经验与技术交流
        (一)传统药材的种植与应用
        (二)中西结合医治疗技术交流——以治疗眼疾为例
第四章 中越医疗合作中的越南作为
    一、制度层面:越南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建立与完善
        (一)越南省、县及乡以下各级医疗机构的规模
        (二)县(市区)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规模
        (三)乡以下各级卫生组织概况
        (四)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方法
    二、越南南北方在越战时期在公共卫生治理上的对比——以传染病防治为例
        (一)南越的鼠疫、霍乱疫情
        (二)越南北方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三)中国对越南经验的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汤铭新儿童社会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民国时期的研究
        1.2.2 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汤铭新儿童社会工作思想产生的背景
    2.1 汤铭新儿童社会工作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1.1 民国时期国际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与转型
        2.1.2 民国时期本土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
        2.1.3 民国时期儿童行为指导的本土化
    2.2 汤铭新儿童社会工作思想产生的个人背景
        2.2.1 汤铭新的求学从教经历
        2.2.2 汤铭新的儿童社会工作经历
第三章 汤铭新的儿童社会工作思想
    3.1 儿童问题辅导:儿童行为指导
        3.1.1 儿童行为指导的概念和范围
        3.1.2 儿童行为指导的开展目的
        3.1.3 儿童行为指导的基本原则
        3.1.4 儿童行为指导的基本技术
        3.1.5 儿童行为指导的工作步骤
        3.1.6 儿童行为指导的工作途径
    3.2 传播理念和知识:培养和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
        3.2.1 婴孩健康与儿童福利
        3.2.2 儿童精神健康的培养
    3.3 提供家庭支持服务:推行良好亲子关系
        3.3.1 亲子关系问题综述
        3.3.2 亲子关系的种类
        3.3.3 汤铭新亲子关系辅导的十大原则
    3.4 儿童的社会化引导:青少年的心理自卫机制研究
        3.4.1 青少年自卫机制概述
        3.4.2 六种青少年的自卫机制及外在表现
第四章 汤铭新儿童社会工作思想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4.1 历史作用
        4.1.1 在理论层面
        4.1.2 在实务层面
        4.1.3 在学科建设层面
    4.2 现实价值
        4.2.1 在理论层面
        4.2.2 在实务层面
        4.2.3 在学科建设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个案登记表
附录二:儿童家庭生活概况调查表
附录三:儿童异常行为调查表
致谢

(6)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及文献
        1.2.2 关键意见领袖相关理论及文献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MSL医药公司内外部环境及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现状
    2.1 MSL医药公司介绍
    2.2 MSL医药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SWOT模型
        2.2.1 MSL医药公司的内部优势
        2.2.2 MSL医药公司的内部劣势
        2.2.3 MSL医药公司的外部机遇
        2.2.4 MSL医药公司的外部挑战
    2.3 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的关系管理现状
        2.3.1 MSL医药公司的关键意见领袖识别
        2.3.2 MSL医药公司的关键意见领袖区分
        2.3.3 MSL医药公司与关键意见领袖的互动
        2.3.4 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的客制化管理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基于MSL医药公司的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的问卷调研
        3.1.1 基于MSL医药公司的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的问卷设计
        3.1.2 基于MSL医药公司的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的问卷结果
    3.2 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3.2.1 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识别不清晰
        3.2.2 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分类不科学
        3.2.3 MSL医药公司与关键意见领袖的互动满意度低
        3.2.4 MSL医药公司对关键意见领袖客制化管理欠缺
    3.3 本章总结
第4章 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优化策略制定
    4.1 优化对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的识别
        4.1.1 建立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的文化理念
        4.1.2 加强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的培训
        4.1.3 优化对关键意见领袖的识别流程
    4.2 优化对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的区分
        4.2.1 优化对关键意见领袖的分类标准
        4.2.2 完善对关键意见领袖的分类流程
    4.3 改进MSL医药公司与关键意见领袖的互动体系
        4.3.1 差异化MSL医药公司现有与关键意见领袖的互动体系
        4.3.2 建立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互动的评估工具
    4.4 优化MSL医药公司对关键意见领袖的客制化管理
        4.4.1 建立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的偏好问卷
        4.4.2 开发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的客制化管理系统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
    5.1 人力保障
        5.1.1 改进人才招聘和保留机制
        5.1.2 健全培训体系与制度
    5.2 制度保障
        5.2.1 明确相关部门角色和职责
        5.2.2 完善执行策略的工作流程
        5.2.3 制定相关公司政策
    5.3 技术保障
    5.4 财务保障
    5.5 方案实施评估计划
    5.6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7)五脏俞埋线联合药物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技术路线图
        2.3 伦理审查及知情同意
        2.4 随机方法
        2.5 对照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治疗方法
    3.观察内容
        3.1 基础信息
        3.2 国内改良Kupperman Index量表评分
        3.3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
        3.4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
        3.5 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
    4.疗效评定标准
        4.1 抑郁状态疗效评定标准
        4.2 治疗副反应评定标准
        4.3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4.4 总有效率评定标准
        4.5 复发率评定标准
    5.不良事件处理
    6.统计学处理
    7.研究结果
        7.1 病例收集情况
        7.2 基线资料比较
        7.3 研究结果比较
讨论
    1.中医学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证型
        1.3 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病机制讨论
    2.西医学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认识
        2.1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概况
        2.2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2.3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诊断
    3.治疗方法讨论
        3.1 对照组选药依据
        3.2 埋线法选择依据
        3.3 选穴依据
    4.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4.1 五脏俞埋线疗法联合药物对PDD患者HAMD-17 评分的影响
        4.2 五脏俞埋线疗法联合药物对PDD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4.3 五脏俞埋线疗法联合药物对PDD患者总有效率、复发率及治疗副反应的影响
        4.4 不良事件评价
    5.结语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1.3.3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思路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思路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1.2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2.1.3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健康服务业的基本界定
        2.2.2 健康服务业的现状研究
        2.2.3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2.2.4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
        3.1.1 健康
        3.1.2 健康服务业
    3.2 相关理论
        3.2.1 健康需求理论
        3.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3.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3.3.1 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3.2 理论模型构建
        3.3.3 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4.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4.1.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
        4.1.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划阶段(2013—2017)
        4.1.3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
    4.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成就
        4.2.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模
        4.2.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分类
        4.2.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的基本成就
    4.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3.1 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4.3.2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3.3 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
        4.3.4 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
        4.3.5 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取
        5.1.3 结果分析
    5.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深入说明
        5.2.1 经济发展水平
        5.2.2 政策规划
        5.2.3 人口年龄结构
        5.2.4 城镇化水平
        5.2.5 科技创新
        5.2.6 疾病谱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6.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与背景
        6.1.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6.1.2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6.2 主要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经验
        6.2.1 美国
        6.2.2 德国
        6.2.3 加拿大
    6.3 对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6.3.1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规划引领
        6.3.2 突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6.3.3 加快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
        6.3.4 优化要素配置,补齐发展短板
        6.3.5 支持开放发展,融入国际分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7.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
        7.1.1 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7.1.2 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7.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7.2.1 多渠道并用与多元化并重,缓解医疗服务总量与结构矛盾
        7.2.2 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构造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生态体系
        7.2.3 实施构造完备的监管与政策,消除相关机制体制障碍
        7.2.4 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问题,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
        7.2.5 推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彼此联动
        7.2.6 转变既往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7.2.7 促进传统中医药学科思想复兴,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问卷设计与实施
    四、独立完成的课题内容
    五、质量控制
    六、研究内容
    七、技术路线图
    八、基本概念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一、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培训讲师与学员基本情况
    二、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情况分析
    三、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访谈情况分析
    四、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访谈
第四部分 讨论
    一、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建议
    二、系统观指导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
    三、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系统观指导的公卫人才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培训
    五、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建设
第五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社区全科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调查问卷
    附件2: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组织体系调查表
    附件3:社区全科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反馈评价
    附件4: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个案访谈提纲
    附件5:系统思维在社区全科团队中的培训效果评估表
    附件6:系统式医学思维在全科团队中的应用课程评估表
    附件7:普通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文献综述 培养家庭医生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系统思维能力的思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相关概念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应用与优势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现况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3.2 巴林特小组活动干预前后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分析
    3.3 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影响的质性访谈结果
4 讨论
    4.1 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4.2 巴林特小组活动有利于提升新入职护士的自我效能感
    4.3 通过质性访谈探究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4.4 对策及展望
5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我省召开神经精神科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智能化改善方案的制订及应用[J]. 郝瑞霞,李育玲,徐勇,杨丽洁,韩雪. 中华护理杂志, 2021(09)
  • [2]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应用研究[D]. 郝瑞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冷战时期中越医疗合作研究 ——基于援越抗美时期的考察(1960-1975)[D]. 马千紫.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汤铭新儿童社会工作思想研究[D]. 张飞越. 河北大学, 2021
  • [6]MSL医药公司关键意见领袖关系管理研究[D]. 徐文渊.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7]五脏俞埋线联合药物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 边小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D]. 程显扬. 辽宁大学, 2020(07)
  • [9]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 刘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10]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新入职护士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李圣芳.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我省召开神经精神病学学术经验交流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