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调查单位计量专业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

机械工业调查单位计量专业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

一、机械工业勘测单位测量专业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吴凌志[1](2019)在《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文中认为钱正英是我国着名的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钱正英在抗日战争时期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实践中与水利结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水利部副部长、部长长达三十余年,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建设。她参与了淮河、黄河、长江、海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规划,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并认真付诸实践。参与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的论证、设计和建设,特别是在解决葛洲坝工程技术问题和主持三峡工程论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水利实践中,钱正英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水利思想,内容涵盖水利决策、水利建设、水利管理等方面,如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大江大河的治理是我国水利建设的重点,水利建设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水利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决策要做到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等。钱正英的水利思想影响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水利建设,其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对当前我国水利建设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钱正英水利思想的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水方略的发展变化,治水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水利工程科技精英的卓越历史贡献。

张文[2](2019)在《基于PDCA循环的风电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以和顺县20万千瓦风电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与环境冲突日益加深,各国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风能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可替代能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风电行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风电场建设项目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工程质量却参差不齐。风电场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支柱和基础设施,其社会影响广泛。因此如何做好风电场工程质量的控制,促进高质量、高效率风电场的建设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我国风电场的建设情况来看,我国风电场工程建设及运行质量与世界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足。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整理,在工程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首先分析了目前风电场工程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难点,确定了基于PDCA循环的风电施工项目的可行性。其后以风电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通过综述国内外工程质量控制相关文献,运用规范研究法、深入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将PDCA循环技术应用于风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并以山西省和顺县20万千瓦风电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为例,以点引面,验证该体系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论文得出以下结果:(1)我国风电项目建设逐年增加,质量问题也逐渐显现。风电项目质量控制主要存在人员协作问题、机械设备问题、施工方法问题、材料选用问题和环境问题五个方面,具体则体现在风电项目整个质量控制过程中。通过分析,得出PDCA循环理论在风电项目质量控制中应用具有可行性,进而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风电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并探讨其运行机制。(2)PDCA循环理论对风电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探索将PDCA循环方法应用于项目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从风电项目质量控制P体系、D体系、C体系和A体系,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循环,提升项目质量,提高施工水平,加强团队建设,从而全面加强风电项目质量控制。(3)施工企业可建立基于PDCA循环的风电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施工质量水平。当然,本文只研究了风电项目最关键的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未来将在前期设计、后期维护等方面的质量控制进行持续关注,期待进一步的完善和研究。

刘剑[3](2016)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村庄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启动广西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即从2011年开始,用三年左右时间(2011—2013),开展村镇规划集中行动,以逐步实现村镇规划基本覆盖为重点,推进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治理,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完善长效管理,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完成各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以及村委所在地村屯、中心村和交通干线沿线50户以上自然村等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使我区的村镇规划建设依法管理,有序发展,逐步实现规划科学、机制健全、功能较全、集约节约、环境优美、村容村貌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远目标。在此背景下,编制村庄规划对村庄未来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村庄规划决定了村庄的前途,是村庄建设的依据,可有效促进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村经济共同发展,村庄规划需不断关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凸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规划修编与政策措施的调整完善。现阶段广西宾阳县村庄规划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宾阳县共辖有16个乡镇,宾州镇是宾阳县县城所在地,取其作为代表进行村庄规划研究,基本能涵盖各镇所反映的真实情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国情研究、实地调研、查阅文献等方式,结合当地特点、村庄现状和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分析村庄规划编制成果中的编制问题和实施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宾州镇村庄规划改进策略和建议,对未来的村庄规划编制及规划管理起到抛砖引玉的借鉴作用。本研究主要通过五个章节开展:第一章是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意义等作完整阐述。第二章是宾州镇村庄现状情况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与矛盾。第三到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和研究重心。其中第三章是对宾州镇村庄规划进行探讨和研究,结合历年村庄规划编制成果进行村庄规划编制问题和实施问题分析。第四章是对村庄规划改进策略和建议进行分析研究。第五章是结论与展望,并进行总结。

周勇[4](2011)在《“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鞍钢宪法”是建国后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企业管理和技术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鞍钢宪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并因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对“鞍钢宪法”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历史影响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不仅肯定其中科学合理的因素和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而且不回避其中的失误和不足,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总结其中的教训。第一章主要是阐述“鞍钢宪法”诞生之前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状况,这是“鞍钢宪法”形成的重要历史背景之一。第二章阐述“鞍钢宪法”形成的具体过程。先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概括了“鞍钢宪法”的历史背景。接着阐述了鞍钢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的突出表现以及毛泽东批示关于“鞍钢宪法”的具体过程。最后,结合对毛泽东批示的文本分析对“鞍钢宪法”的思想内容以及当时的解读作了系统分析。第三章阐述“鞍钢宪法”的曲折历史命运,也就是在其诞生以后的传播、推广状况及历史影响。在“鞍钢宪法”诞生之初,因为中苏论战的原因没有在国内公开宣传,只是在冶金工业部门和大型企业中进行了宣传和推广。在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鞍钢宪法”与贯彻《工业七十条》、学解放军、学大庆等结合起来,虽然在客观上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发扬,但也未形成单独的宣传声势。“文化大革命”时期,“鞍钢宪法”形成浩大的宣传声势,但却被严重的扭曲了。因此,改革开放之前“鞍钢宪法”没有获得全面的、科学的解读,这为它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长期被忽视埋下了伏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鞍钢宪法”的基本精神有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第四章是关于“鞍钢宪法”的历史评价。第一节分析“鞍钢宪法”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以“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作典型分析,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证“鞍钢宪法”的历史必然性。其次,将“两参一改”与天桥经验的“三参一改”进行比较,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分析“鞍钢宪法”的历史必然性。再次,从“宪法”的命名方式着手,通过层层剖析,论证“鞍钢宪法”作为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总结的必然性。最后,逐层论证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为什么会出现在东北、出现在鞍钢。第二、三节分别分析“鞍钢宪法”的历史局限性、合理内核。

徐前卫[5](2006)在《盾构施工参数的地层适应性模型试验及其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盾构法施工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下铁路、越江通道和地下管线等隧道工程的施工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错综复杂,盾构在不同土层中的掘进效果以及掘进性能的发挥差别巨大。故此,为了形成合理的盾构地层适应性设计理论和方法,有必要开展土体—盾构系统的基础试验研究,从而更好地控制盾构隧道建设的成本和降低工程造价,并能科学地指导盾构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本文结合国家863计划“盾构及地层适应性相似模拟方法和试验平台研究”的课题,分别以北京地区典型砂土地层和上海地区的软土地层中土压平衡盾构的掘进施工为背景,从室内模型试验出发,辅以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盾构施工参数与土层特性的适应性问题,主要工作如下: (1) 在对国内外近百年来盾构法施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首次对“盾构法施工的地层适应性”给出了明确含义,并提出了“土体—盾构系统”的概念,即将盾构施工参数与土体特性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模型试验的相似准则,从而为将来开展类似试验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2) 利用模型材料实现了对砂土地层和粘土地层的人工模拟,并制作了相应的模型地层,随后在其中开展了盾构施工参数针对地层特性的适应性模型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得出了千斤顶推力、刀盘扭矩、推进速度、螺旋机转速和刀盘开口率等主要盾构施工参数与土层特性之间的适应性联系,以及各施工参数之间的匹配关系,对盾构工法的优化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3) 通过研究揭示了盾构施工参数的改变与地表变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给出了盾构开挖面地层损失引起的地表三维变形的理论预测公式,并通过数值模拟加以验证。结合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从理论上对土体—盾构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盾构机各工作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做了初步探讨。 最后,对下一步地研究工作做了展望和规划。

本刊通讯员[6](1976)在《机械工业勘测单位测量专业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文中认为由第七机械工业部七院主持,七个机械工业部的勘测单位测量专业第二次经验交流会,于一九七六年二月九日至二十一日在北京召开。

二、机械工业勘测单位测量专业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工业勘测单位测量专业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钱正英从事水利事业的历程
    第一节 战争年代钱正英初涉治水(1944—1949 年)
    第二节 钱正英投身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农田水利建设(1950—1965 年)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钱正英在艰难条件下继续治水(1966—1976 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钱正英对水利事业的进一步探索(1979—2012 年)
第二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关于水利规划、决策的观点
    第三节 关于水利管理的观点
第三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与历史作用
    第一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历史作用
结语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当代启示
附录 钱正英治水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2)基于PDCA循环的风电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以和顺县20万千瓦风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PDCA循环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风电项目质量控制的相关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质量控制的内涵
        2.1.1 质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2.1.2 质量控制的环节
        2.1.3 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2.2 风电项目质量控制的内涵
        2.2.1 风电项目的特征
        2.2.2 风电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容
    2.3 PDCA循环理论
        2.3.1 PDCA循环的概念
        2.3.2 PDCA循环的步骤
        2.3.3 PDCA循环的特点
第三章 基于PDCA循环的风电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3.1 风电项目质量控制难点
    3.2 风电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3.2.1 人员协作问题
        3.2.2 机械设备问题
        3.2.3 施工方法问题
        3.2.4 材料选用问题
        3.2.5 环境问题
    3.3 PDCA循环理论在风电项目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
    3.4 基于PDCA循环的风电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建立
    3.5 基于PDCA循环的风电项目质量控制的运行机制
        3.5.1 P体系一施工前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3.5.2 D体系一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3.5.3 C体系一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3.5.4 A体系一质量总结、修正体系
第四章 和顺县20万千瓦风电项目质量控制过程及效果
    4.1 项目概况
    4.2 和顺县20万千瓦风电项目质量控制应用
        4.2.1 P体系
        4.2.2 D体系
        4.2.3 C体系
        4.2.4 A体系
    4.3 和顺县20万千瓦风电项目质量控制效果
        4.3.1 质量检查与工程验收
        4.3.2 质量控制产生的内部影响
        4.3.3 质量控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4 和顺县20万千瓦风电项目质量控制保障措施
        4.4.1 提高质量控制意识
        4.4.2 健全质量控制制度
        4.4.3 加强新方法和新材料应用
        4.4.4 控制与评价相结合
    4.5 和顺县20万千瓦风电项目质量控制的后续延伸
        4.5.1 组建质量控制团队
        4.5.2 建立完善的责任追溯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硏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广西宾阳县宾州镇村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村庄规划研究背景
        1.1.1 国家层面研究背景
        1.1.2 广西层面研究背景
        1.1.3 宾阳县层面研究背景
    1.2 村庄规划研究对象
        1.2.1 村庄定义
        1.2.2 村庄规划研究对象及范围
    1.3 村庄规划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文献回顾与研究现状
        1.4.1 我国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1.4.2 我国村庄建设成效研究
        1.4.3 国内村庄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1.4.4 国外村庄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宾州镇村庄现状情况
    2.1 宾州镇基本概况
        2.1.1 区位概况
        2.1.2 自然环境
        2.1.3 历史沿革、民俗民风
        2.1.4 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2 宾州镇村庄类型、特点及职能
    2.3 宾州镇村庄建设现状
        2.3.1 村庄住宅建筑现状
        2.3.2 公共设施现状
        2.3.3 道路交通现状
        2.3.4 公用工程设施建设
    2.4 宾州镇村庄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2.4.1 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杂乱无序
        2.4.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2.4.3 村庄发展缺乏产业规划引导
        2.4.4 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2.4.5 历史文化保护不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宾州镇村庄规划探讨及研究
    3.1 宾州镇村庄规划的任务及作用
        3.1.1 村庄规划的任务
        3.1.2 村庄规划的作用
    3.2 村庄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3.2.1 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3.2.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3.2.3 因地制宜,配套建设
        3.2.4 保护环境,延续特色
        3.2.5 政府主导,农民参与
    3.3 宾州镇村庄规划的基本情况
    3.4 宾州镇村庄规划可取之处
    3.5 宾州镇村庄规划编制问题分析
        3.5.1 村庄规划成果体系问题
        3.5.2 村庄等级划分和村庄规模确定不当
        3.5.3 村庄规划定位失准
        3.5.4 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不合理
        3.5.5 用地布局机械单一
        3.5.6 产业发展缺乏相关引导
        3.5.7 道路竖向规划城市化
        3.5.8 公共设施规划不详实
        3.5.9 历史风貌保护不足
        3.5.10 编制过程公众参与不足
    3.6 宾州镇村庄规划实施问题分析
        3.6.1 多种规划协调问题
        3.6.2 规划实施难问题
        3.6.3“千村一面”问题
        3.6.4 土地流转问题
        3.6.5 产业招商问题
        3.6.6 规划实施程序要求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宾州镇村庄规划改进策略和建议
    4.1 宾州镇村庄规划编制改进策略
        4.1.1 统一规划成果标准
        4.1.2 因地制宜进行村庄规划
        4.1.3 统筹城乡规划,引导农村产业发展
        4.1.4 保持村庄风貌完整和文脉延续,保护生态资源环境
        4.1.5 提高公众参与,简化规划成果
    4.2 宾州镇村庄规划实施改进策略
        4.2.1 实行“多规合一”探索
        4.2.2 健全制度,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4.2.3 村庄规划应有差异化
        4.2.4 鼓励农户土地流转,避免耕地浪费
        4.2.5 多种渠道保障资金投入规划实施
    4.3 宾州镇村庄规划管理改进策略
        4.3.1 明确责任,规划先行
        4.3.2 提高规划管理者素质,建立村民自治组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及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五、资料文献
第一章 “鞍钢宪法”产生前我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 (1949—1959)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企业管理思想的积淀 (1949-1952)
        一、企业民主管理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二、企业民主改造中的思想积淀
        三、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的思想积淀
        四、着名班组管理经验中的思想积淀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时期管理思想的积淀(1953-1956)
        一、关于企业领导体制的探索及思想积淀
        二、五三工厂经验中的思想积淀
        三、技术革新运动中的思想积淀
    第三节 整风及“大跃进”中的思想积淀(1957—1959)
        一、从“干部参加劳动”开始的伟大实践
        二、“两参一改”的内容
        三、从“两参一改”到“两参一改三结合”
第二章 “鞍钢宪法”的诞生(1960 )
    第一节 “鞍钢宪法”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的十年积累
        二、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突破
        三、“大跃进”带来的政治经济环境
    第二节 “鞍钢宪法”的诞生过程
        一、鞍钢的技术“双革”运动
        二、鞍钢的一系列报告
        三、毛泽东批示“鞍钢宪法”
        四、当时对“鞍钢宪法”的解读及评价
    第三节 “鞍钢宪法”的思想内容
        一、对毛泽东批示的文本解读
        二、本文对“鞍钢宪法”管理模式的理解
第三章 “鞍钢宪法”的曲折命运 (1960—2009)
    第一节 诞生之初宣传上的内紧外松 (1960.3—1960.12)
        一、在钢铁行业的传播及影响
        二、未形成全国性的传播热潮
    第二节 与国民经济调整同行 (1961—1965)
        一、“鞍钢宪法”与《工业七十条》
        二、“鞍钢宪法”与“学习解放军”
        三、从“鞍钢宪法”到大庆精神
    第三节 经历“文革”的风风雨雨 (1966—1976)
        一、企业管理秩序的破坏
        二、“鞍钢宪法”被扭曲
        三、对“鞍钢宪法”基本精神的坚持
    第四节 在新时期的曲折发展 (1977-2009)
        一、企业民主管理的恢复和发展
        二、对“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探索
        三、“鞍钢宪法”的遗忘与回归
第四章 对“鞍钢宪法”的评价
    第一节 “鞍钢宪法”的历史必然性
        一、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中心的典型分析
        二、“两参一改”与“三参一改”的比较分析
        三、透过“宪法”的命名方式进行解读
        四、“鞍钢宪法”诞生在鞍钢的原因
    第二节 关于“鞍钢宪法”的历史局限性
        一、“鞍钢宪法”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二、“鞍钢宪法”历史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关于“鞍钢宪法”的合理内核
        一、对当前关于中国式管理研究的基本看法
        二、基于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的考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盾构施工参数的地层适应性模型试验及其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盾构法概述
        1.2.1 盾构法的历史
        1.2.2 盾构法施工的原理
        1.2.3 盾构机的种类
    1.3 问题的提出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地层适应性的定义
    1.4 课题研究综述
        1.4.1 地层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1.4.2 盾构掘进模型试验的研究现状
        1.4.3 盾构法施工的仿真模拟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1.5.1 课题来源
        1.5.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1.5.4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方法
    2.1 基本相似理论
        2.1.1 相似理论基本概念
        2.1.2 相似三定理
    2.2 基本模型试验相似准则的导出
        2.2.1 用量纲分析法导出相似准则
        2.2.2 用方程分析法导出相似准则
    2.3 土体—盾构系统的相似理论研究
        2.3.1 土体—盾构系统的概念
        2.3.2 土体—机器相似系统的研究历史
        2.3.3 土体—盾构系统的相似准则
    2.4 模型设计和试验方法
        2.4.1 模型设计
        2.4.2 试验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砂土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法施工的模型试验研究
    3.1 研究任务及目的
    3.2 模型试验的设计
        3.2.1 原状砂土地层的基本特性
        3.2.2 砂土地层的模拟
        3.2.3 模拟试验台
        3.2.4 试验内容设计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刀盘转速与推进速度
        3.3.2 单位时间排土量
        3.3.3 土舱压力大小与排土效率
        3.3.4 地表位移与排土效率
        3.3.5 地表位移
        3.3.6 附加土压力
        3.3.7 孔隙水压力
        3.3.8 盾构千斤顶推力的变化
        3.3.9 土舱压力与单位面积总推力
        3.3.10 刀盘扭矩的变化
        3.3.11 推力、扭矩与推进速度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粘土地层盾构法施工的模型试验及其应用
    4.1 研究目的及任务
    4.2 原型地层盾构法施工的基本概况
        4.2.1 工程概况
        4.2.2 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4.2.3 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4.2.4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4.2.5 施工方法概述
    4.3 粘性土地层中土体—盾构系统的相似条件
    4.4 模型几何比尺的确定
    4.5 模型材料的确定
        4.5.1 实测原状粘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4.5.2 模型粘土的配制
        4.5.2.1 人工模型土的研究概况
        4.5.2.2 上海地区模型粘土的配制
    4.6 模型试验的设计
        4.6.1 量测仪器的布置
        4.6.2 试验内容设计
        4.6.3 模型地层的制作
    4.7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7.1 No.1次试验结果分析(地表隆起)
        4.7.1.1 螺旋器转速与推进速度
        4.7.1.2 排土效率与土舱压力
        4.7.1.3 推进速度与土舱压力
        4.7.1.4 排土效率与地表位移
        4.7.1.5 地表位移
        4.7.1.6 附加土压力
        4.7.1.7 推力
        4.7.1.8 扭矩
        4.7.2 No.2次试验结果分析(地表沉降)
        4.7.2.1 刀盘转速与推进速度
        4.7.2.2 排土效率与土舱压力
        4.7.2.3 推进速度与土舱压力
        4.7.2.4 排土效率与地表位移
        4.7.2.5 地表位移
        4.7.3 四次试验结果比较
        4.7.3.1 土舱压力与排土效率
        4.7.3.2 单位时间排土量与推进速度
        4.7.3.3 四次试验推力比较
        4.7.3.4 四次试验扭矩比较
    4.8 现场实测数据分析
        4.8.1 监测项目和内容
        4.8.1.1 地表监测点(孔)布置与埋设
        4.8.1.2 观测方法
        4.8.1.3 盾构机工作参数的记录
        4.8.2 盾构机工作参数分析
        4.8.2.1 刀盘转速与扭矩
        4.8.2.2 推力与扭矩
        4.8.2.3 切土深度与推力、扭矩
        4.8.2.4 千斤顶推力与土舱压力
        4.8.2.5 螺旋机转速/推进速度与土舱压力
        4.8.3 地表变形分析
        4.8.3.1 纵向地表位移
        4.8.3.2 地表位移与盾构工作参数的关系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体—盾构相互作用分析
    5.1 引言
    5.2 开挖面稳定与施工参数控制分析
        5.2.1 开挖面地层损失分析
        5.2.2 盾构排土效率与掘削面稳定性分析
        5.2.3 盾构掘削面稳定与施工参数的控制
    5.3 盾构施工过程中地层变形的机理分析
        5.3.1 盾构掘进引起土体变形的机理
        5.3.2 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预测
        5.3.2.1 经验公式
        5.3.2.2 解析法
        5.3.2.3 数值法
        5.3.2.4 随机理论模型预测
        5.3.2.5 人工神经网络
        5.3.2.6 模型试验
        5.3.3 开挖面地层损失引起的地表变形
        5.3.3.1 开挖面应力状态的改变
        5.3.3.2 开挖面地层损失引起的地层位移模式分析
        5.3.3.3 开挖面地层损失引起的地表三维隆沉分析
        5.3.4 开挖面稳定三维数值模拟
        5.3.4.1 建模
        5.3.4.2 材料本构关系及其计算参数选取
        5.3.4.3 计算过程
        5.3.4.4 土体位移分析
    5.4 盾构机工作参数分析
        5.4.1 盾构总推力F
        5.4.1.1 盾构外壳与地层之间的摩阻力F_f计算
        5.4.1.2 盾构推进的正面阻力F_3
        5.4.1.3 盾构千斤顶顶进推力P
        5.4.2 刀盘切削扭矩T
        5.4.3 刀盘转速n1
        5.4.4 盾构推进速度v
        5.4.5 螺旋机转速n2
        5.4.6 刀盘开口率与地层适应性
        5.4.7 推力P、扭矩T和刀盘切割深度PRev的优化操作关系
        5.4.8 模型试验条件下盾构工作参数的内在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专利

四、机械工业勘测单位测量专业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D]. 吴凌志.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基于PDCA循环的风电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以和顺县20万千瓦风电为例[D]. 张文.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3]广西宾阳县宾州镇村庄规划研究[D]. 刘剑.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4]“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D]. 周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09)
  • [5]盾构施工参数的地层适应性模型试验及其理论研究[D]. 徐前卫. 同济大学, 2006(04)
  • [6]机械工业勘测单位测量专业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J]. 本刊通讯员. 测绘通报, 1976(01)

标签:;  ;  ;  ;  ;  

机械工业调查单位计量专业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