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气泡柱中的液体循环

引流管气泡柱中的液体循环

一、导流管型鼓泡塔中的液体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胡浩然,郭丽娟,孙惠芬,周霞芬[1](1992)在《导流管型鼓泡塔中的液体循环》文中研究指明在装有不同直径导流管的塔中,采用能悬浮于水中的固体示踪颗粒测量液体循环时间,提出无因次循环时间(θc)和液体循环速度(VLR)的实验关联式.在导流管充气的塔中实验获得最小液体循环时间的临界直径比(DR/Do)c当(DR/Do)≥(DR/Do)c时,θc和 VLR值的计算可采用环隙区中充气塔的相应关联式.

胡浩然,周霞芬,郭丽娟[2](1990)在《导流管型鼓泡塔的气含率和氧传递系数》文中指出在两只塔径为0.112和0.188m 的导流管鼓泡塔中测量了空气—水体系的气含率εg和氧传递系数 KLa。当表观操作气速 Vg 相同时,导流管鼓泡塔的εg 和 KLa值均比鼓泡塔大。实验观察到εg 随 Vg 和导流管直径和塔径比 Di/D0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塔高和塔径比 H/D0的增大而减小。KLa随 Vg增大而增大,随 H/D0增大而略增大,但随Di/D0增大而减小。由实验数据得出计算 KLa和εg 的关联式,该式应用范围:D0=0.112-0.188m,Vg=0.01-0.08m/s;H/D0=4-10。

胡浩然,周霞芬,郭丽娟,孙惠芬[3](1995)在《导流管型鼓泡塔中牛顿型和非牛顿型液体的氧传递系数》文中指出在塔径分别为φ0.188m和φ0.112m各三组不同直径导流管的中心区充气塔中,测定水和CMC溶液的氧传递系数并提出关联算式.讨论中心区充气和环隙区充气塔的不同管径比Di/D0对氧传递系数HLa和液体循环的影响.无论在空气-水或空气-CMC溶液体系,结构参数Di/D0值在0.6左右,液体循环时间和KLa值为最小

张煜,卢佳,王丽军,李希[4](2009)在《湍动浆态床流体力学研究(Ⅲ)垂直列管内构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浆态床反应器内部往往安装有密集的竖直列管换热内构件,有关列管束对流场分布的影响还少有研究。本文在Φ500mm×5000mm的大型冷模实验装置中测定了安装不同密度列管束时的速度分布和气含率分布。实验表明,列管的存在一方面会显着提高浆料轴向速度,促进大尺度流体循环,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液体与气泡的径向湍动,使速度和气含率的径向分布更不均匀,造成液体与气体轴向返混加剧,增大了有列管束的浆态床反应器的放大风险。在低气速湍动鼓泡条件下,列管加入造成的"烟囱效应"将更为显着。

胡浩然,郭丽娟,孙惠芬,周霞芬[5](1998)在《导流管型鼓泡塔中水和低浓度CMC液体的循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装置不同直径导流管的鼓泡塔中采用“颗粒示踪法”测定低浓度CMC溶液的液体循环时间tc值。实验观察到低浓度CMC溶液的表面张力在0.0418~0.0612N·m-1对tc值无影响。tc值与表观气速、导流管直径、长度和塔径的比值及液体的表观粘度有关。用进气量θg和液体循环量θL的比值○H定量表示塔内上述参数对液体循环的影响。关联中心区充气和环隙区充气塔的实验值,对空气—水、低浓度CMC溶液分别建立无因次数群算式

吕建明[6](2010)在《微藻强化培养及油脂转化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制备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油脂通常来源于动植物体,但其较低的产率阻碍着生物柴油的产业化。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微藻生长较快且含有较高的油脂含量,在油脂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但是,微藻的油脂产率依然不能满足工业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究了各种强化微藻生长及油脂转化的措施,旨在提高油脂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为了提高油脂产率,本文系统地考察了不同氮浓度,磷浓度,盐度,C02浓度,光强与温度对在鼓泡塔反应中培养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长,叶绿素含量及油脂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Chlorella vulgaris分批培养过程中,细胞在稳定期初期收集时其油脂产率最大;2)培养条件对细胞生长及油脂含量的影响不一致,当条件为1.0 mM KNO3,10 mg L-1 KH2PO4,50 g L-1 salinity, 1.0% CO2,60μmol m-2 s-1,38℃时,Chlorella vulgaris油脂产率最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本文利用开放式跑道池在室内养殖Chlorella vulgaris,考察了光强与温度,以及培养液循环利用与半连续培养方式的应用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20μmolm-2s-1的光强与25℃的温度可以加快细胞在跑道池中的生长;2)Chlorella vulgaris在循环培养液中的生长速率和生化组分含量与在新鲜培养液中的相近,且当采用半连续培养方式取代分批培养方式时Chlorella vulgaris的油脂产率提高一倍。

王鹏辉[7](2019)在《化工设备流动均布及相关协同效应》文中指出环境保护是当前时代的重要主题,污染尾气脱除是环境化工的关键问题。当前脱硫脱硝反应吸收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与高效化,设备强化与其中的流动均布问题尤为重要。流动均布问题在化工设备中普遍存在,作为共性问题,本文尝试将其作为一个单元操作,总结分析其背景,意义,研究进展,现有技术,理论,研究方法。以单相流和多相流设备各一典型案例——氨氧化反应器和脱硫喷淋塔,研究其流动均布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数值模拟方法为主,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验观察,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流场调控方法,得到了流动均布的机理,技术以及相关过程的强化方法。流动均布的本质是一种流场调控行为。相较于传统基于宏观参数的阻力分配机理,本文提出了基于场分布的流动控制原理研究流动均布问题。流场结构受控于设备的几何结构与操作过程,寻找流场结构与几何,操作参数间的关系,能够高效而准确的调控流动均布。流场结构是联系几何及操作参数与过程强化效果的纽带。本文研究了喷淋塔内的流动均布机理和传质强化机理。在脱硫喷淋塔中,首先得到了流动均布的原理——液滴自调整效应,而后依据该机理及协同效应,在三个方面优化提高设备效率:流动均布,相界面积提高,两相接触强化。主要方法和结论包括:(1)液滴自调整需要两相逆流作为生效条件,但自调整作用生效与喷淋塔传质面积增大两者对液滴直径的要求存在矛盾。在单层喷淋塔中,采用棒层构件辅助自调整作用生效,从而增大传质面积;在多层喷淋塔中,采用多喷淋层协同优化,采用最下喷淋层完成流动均布,其余各种增大传质面积。(2)利用棒层构件可调节流场结构,提高局部持液量和涡量,实现高持液量与高涡量位置匹配,实现场协同效应强化两相接触和传质。适合的两相流场模式为上升-下落模式。在单相流流动均布问题研究中,着眼于流动均布的原理,过程,能耗,新的分布器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单相流设备中,分布器内构件的均布强化机理是径向流分配。基于此,均布过程可以分为4步骤:径向流的产生;径向流的分配;径向流转回轴向流;轴向流在下游的动量交换。根据均布4步骤,在分布板不同区域改进优化得到新的分布器结构。同时考虑均布优化与阻力损耗两方面因素,新的分布器结构由中心区域的多孔分布版与周围区域的竖直挡板组合而成。(2)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提出了基于CFD的“流场分析设计方法”。根据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分布板的结构可以根据几何结构与流场结构的理论关系加以优化。

王忠宝,王星星,陶威[8](2019)在《广东台山电厂五号机组脱硫提效改造及效果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燃煤电厂烟气SO2排放标准越来越高,大部分燃煤电厂采用的传统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超低排放的要求。广东台山电厂对5号燃煤机组原有脱硫装置进行了提效改造,采用高位布置、不设置浆池和搅拌系统及氧化风系统的喷淋塔与原有鼓泡塔串联的双塔高效烟气脱硫工艺,改造后吸收塔出口SO2排放浓度为5.26 mg/m3(标态、干基、6%O2),出口粉尘含量控制在2.21 mg/m3(标态、干基、6%O2),脱硫效率达到99.55%。

苏宇航[9](2017)在《臭氧催化氧化处理有机废水及气液模拟》文中提出采用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处理不同COD有机废水,结果表明对去除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臭氧浓度,臭氧气量,废水上水速度和臭氧投加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臭氧投加量。在处理低COD有机废水时,在臭氧浓度20-40mg/L,臭氧气量16L/h,上水速度4L/h,臭氧投加量为50 mg/L的工艺条件下可将有机废水处理至30 mg/L以下,色度20接近无色,达到国家废水排放1级a标准,COD去除率稳定在40%以上。在处理较高COD有机废水时,研究成果表明可将臭氧催化氧化工艺放置于生化系统前端,利用其有效降低部分COD及色度并可提升后续生化能力,数据显示被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处理后的有机废水其BOD5/COD比之前增大7倍,可见该工艺作为处理高COD污水处理系统重要补充的光明前景。根据最佳工艺条件及实际要求每日水处理量设计三种尺寸的鼓泡塔并采用FLUENT对其塔内气液两相进行数值模拟,分别考察高径比H/D为1、1.5、2三种鼓泡塔内气液分布情况,模拟结果显示在鼓泡塔高径比H/D为1.5的塔内气液分布最为均匀且稳定,塔内压力沿轴向有规律递减,气液相体积分率各占50%左右,为该工艺日后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梁发盛[10](2018)在《台山电厂600MW机组脱硫提效改造研究》文中提出SO2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它对地球的生态环保状态造成极大的危害,SO2的排放量与煤炭的消耗有直接的关系,而煤炭的消耗主要来自于燃煤锅炉的燃烧。当前,我国应用最普遍的脱硫技术是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其技术成熟、脱硫效率高。但随着国家环保部门对燃煤火力发电厂SO2排放标准的提升,“十一五”期间建设的石灰石一石膏脱硫系统大部分已经很难达到最新的排放标准,脱硫系统的提效改造工作迫在眉睫。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设计了台山电厂600MW机组鼓泡塔脱硫系统的提效改造方案,主要工作如下:1.总结了电厂近几年运行维护中鼓泡塔脱硫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对脱硫系统开展的脱硫效率提升试验及测验情况;2.对电厂可能采用的四种改造方案进行综合比较,确定适合电厂实际的技术路线;3.对传统双塔双循环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场进行优化,确定脱硫系统提效改造方案,使电厂达到最新的燃煤火力发电厂的废气排放标准。

二、导流管型鼓泡塔中的液体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流管型鼓泡塔中的液体循环(论文提纲范文)

(4)湍动浆态床流体力学研究(Ⅲ)垂直列管内构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实验装置与测量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流动图案
    2.2 速度分布
    2.3 气含率分布
3 结 论

(6)微藻强化培养及油脂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1.1 能源与环境问题
    1.2 新型能源的应用
    1.3 生物柴油的介绍
    1.4 微藻油脂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立题思路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藻种与化学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2.3 微藻的保藏与培养
    2.4 分析方法
3 鼓泡塔培养的小球藻油脂产率变化的研究
    3.1 前言
    3.2 不同培养条件对小球藻油脂产率的影响
    3.3 胞内生化组分随培养条件变化的分析
    3.4 小结
4 跑道池培养的小球藻油脂产率变化的研究
    4.1 前言
    4.2 不同培养条件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4.3 跑道池培养小球藻的优化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化工设备流动均布及相关协同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化工设备的流动均布问题
    1.2 流动均布问题中的流动控制
    1.3 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在流动均布问题研究中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流动均布问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化工设备中流动均布研究
        2.2.1 动量传递过程
        2.2.2 热量传递过程
        2.2.3 质量传递过程
        2.2.4 化学反应过程
        2.2.5 流动均布研究小结
    2.3 流动均布理论
        2.3.1 流量均布
        2.3.2 流速均布
    2.4 流动均布的主要技术
        2.4.1 平面型分布内构件
        2.4.2 空间型分布内构件
    2.5 流动均布的研究方法
        2.5.1 实验测量
        2.5.2 计算流体力学方法
    2.6 化学工程前沿领域中的流动均布问题
        2.6.1 微反应器
        2.6.2 燃料电池
    2.7 前期工作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湿法脱硫喷淋塔的冷模实验及宏观参数的数值模拟
    3.1 湿法烟气脱硫的研究背景及发展情况
        3.1.1 研究背景
        3.1.2 主要设备——喷淋塔
        3.1.3 喷淋塔流体力学模型研究
        3.1.4 喷淋塔传质模型研究进展
        3.1.5 喷淋塔内流动均布性研究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系统及流程
        3.2.2 流动形态观察分析
        3.2.3 压降阻力
    3.3 喷淋塔宏观性能的数值模拟
        3.3.1 多相流模型选择
        3.3.2 计算区域
        3.3.3 基本假设
        3.3.4 数学模型
        3.3.5 边界条件与计算细节
        3.3.6 网格无关性分析
        3.3.7 模拟正确性验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气相模拟结果
        3.4.2 液相模拟结果
        3.4.3 两相流模拟结果
        3.4.4 阻力系数和持液量与操作条件的关联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淋塔内液滴自调整效应及其与棒层构件对流动均布协同作用
    4.1 引言
    4.2 流体均布机理的理论研究
        4.2.1 普通喷淋塔内的流动分布
        4.2.2 带有棒层的喷淋塔内流动分布
        4.2.3 均匀度(M_f,S_f),持液量(H)和能量损耗(ζ_p)
    4.3 喷淋塔内多相流的数值模拟
        4.3.1 计算域
        4.3.2 基本假设
        4.3.3 数学模型
        4.3.4 数值模拟计算域
        4.3.5 网格无关性检验
        4.3.6 模拟正确性检验
    4.4 模拟结果与讨论
        4.4.1 空塔流动均布性
        4.4.2 带有棒层的喷淋塔内流动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脱硫喷淋塔内层间协同效应对塔效率的强化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
        5.2.1 多层喷淋塔的流动分布特征
        5.2.2 液相参数对流动均布的影响
    5.3 多层喷淋塔的多相流数值模拟
        5.3.1 计算区域
        5.3.2 基本假设
        5.3.3 数学模型
        5.3.4 边界条件与计算细节
        5.3.5 网格无关性
        5.3.6 实验验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单层与多层喷淋塔的分布对比
        5.4.2 对多层喷淋塔内的流动分布进一步探讨
        5.4.3 流动均布的工作窗口
        5.4.4 对均布操作区域的进一步思考
        5.4.5 多层喷淋塔内操作条件选择的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棒层构件在喷淋塔传质强化中的场协同效应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
        6.2.1 气相-液滴系统
        6.2.2 气相-棒层系统
        6.2.3 气相-棒层-液滴系统
        6.2.4 棒层区域气相-液滴相互作用的场协同效应
    6.3 数值模拟
        6.3.1 计算域
        6.3.2 基本假设
        6.3.3 数学模型
        6.3.4 边界条件与计算细节
        6.3.5 网格无关性检验
        6.3.6 验证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气相流场
        6.4.2 多相流流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喷淋塔内流动均布与传质强化的协同组合分析
    7.1 引言
    7.2 流动控制指导下的流动均布与传递过程强化的研究方法
    7.3 协同效应与化工设备中的流场控制
    7.4 喷淋塔内流动均布及相关问题的协同效应
        7.4.1 喷淋塔液滴自调整效应及棒层构件作用的协同效应(第四章)
        7.4.2 多层喷淋塔内塔效率优化的协同效应(第五章)
        7.4.3 喷淋塔内棒层构件强化传质的协同效应(第六章)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径向流分配原理的多孔分布板流动均布
    8.1 引言
    8.2 分布板均布的理论分析
        8.2.1 基于流动控制的均布机理
        8.2.2 分布板流体均布的过程
        8.2.3 分布板几何参数对流动均布过程的影响
        8.2.4 均布过程的能量损耗
        8.2.5 多孔分布板的新设计方法
    8.3 氨氧化反应器流场的数值模拟
        8.3.1 氨氧化反应器简介
        8.3.2 方法与模型
    8.4 结果与讨论
        8.4.1 无分布板的反应器内流动分布
        8.4.2 添加传统分布板的反应器内流动分布
        8.4.3 添加新分布器的反应器内流动分布
        8.4.4 新分布器的结构优化
    8.5 冷模实验与数值模拟验证
        8.5.1 实验内容
        8.5.2 实验设备
        8.5.3 测量设备
        8.5.4 结果与讨论
    8.6 单相流流动均布过程与动量传递过程的强化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9.1 研究方法
    9.2 主要结论
    9.3 展望、建议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广东台山电厂五号机组脱硫提效改造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组脱硫提效改造方案
    1.1 烟气系统改造
    1.2 SO2吸收系统改造
2 改造效果分析
3 结论

(9)臭氧催化氧化处理有机废水及气液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环保与水处理现状
    1.2 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及应用
    1.3 有机废水处理方法
        1.3.1 MBR膜工艺法
        1.3.2 活性污泥法
        1.3.3 高级氧化法
    1.4 有机废水水质分析
        1.4.1 COD检测
        1.4.2 色度检测
        1.4.3 BOD_5检测
    1.5 计算流体软件CFD及Fluent简介
        1.5.1 CFD简介
        1.5.2 FLUENT简介
        1.5.3 GAMBIT简介
    1.6 气液两相数值模拟方法及流动模型
        1.6.1 VOF模型
        1.6.2 Mixture模型
        1.6.3 Eulerian模型
    1.7 鼓泡塔数值模拟及前人研究简述
    1.8 鼓泡塔传质传热特性
        1.8.1 鼓泡塔的传质
        1.8.2 鼓泡塔的传热
    1.9 本课题的研究及意义
第二章 臭氧催化氧化有机废水实验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臭氧催化氧化处理低COD有机废水
        2.3.1 低COD废水来源及简介
        2.3.2 臭氧进气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3.3 臭氧浓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3.4 上水速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3.5 臭氧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3.6 臭氧投加量对废水色度的影响
        2.3.7 结果分析
    2.4 臭氧催化氧化处理中等COD有机废水
        2.4.1 中等COD废水来源及简介
        2.4.2 臭氧浓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4.3 臭氧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4.4 臭氧投加量对废水色度的影响
        2.4.5 结果分析
    2.5 臭氧催化氧化处理高COD有机废水
        2.5.1 高COD废水来源及简介
        2.5.2 臭氧浓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5.3 臭氧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5.4 臭氧投加量对废水色度的影响
        2.5.5 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应器设计
    3.1 反应器的选择
    3.2 反应器尺寸设计
第四章 Fluent气液两相数值模拟
    4.1 高径比H/D=1的数值模拟
        4.1.1 Gambit二维建模
        4.1.2 FLUENT模拟鼓泡塔气液分布情况
    4.2 高径比H/D=1.5的数值模拟
        4.2.1 Gambit二维建模
        4.2.2 FLUENT模拟鼓泡塔气液分布情况
    4.3 高径比H/D=2的数值模拟
        4.3.1 Gambit二维建模
        4.3.2 FLUENT模拟鼓泡塔气液分布情况
    4.4 高径比H/D=1.5气液逆流的数值模拟
        4.4.1 Gambit二维建模
        4.4.2 FLUENT模拟鼓泡塔气液分布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台山电厂600MW机组脱硫提效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综述
    1.3 国内外烟气脱硫技术和应用现状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台山电厂600MW机组脱硫提效改造前情况
    2.1 脱硫系统概述
        2.1.1 烟气系统
        2.1.2 SO_2吸收系统
        2.1.3 石膏脱水系统
        2.1.4 制浆系统
        2.1.5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
        2.1.6 事故浆液排放系统
        2.1.7 工艺水系统
        2.1.8 热控系统
        2.1.9 电气系统
    2.2 运行维护情况
    2.3 脱硫效率提升试验及测试情况
        2.3.1 增加烟气冷却泵试验
        2.3.2 pH值和液位提升试验
        2.3.3 脱硫效率潜力测试
第3章 台山电厂600MW机组脱硫提效改造方案
    3.1 脱硫系统改造基础参数
        3.1.1 燃煤
        3.1.2 电厂主要设备参数
    3.2 脱硫系统提效改造的设计参数
    3.3 台山电厂600MW机组脱硫提效改造方案
        3.3.1 方案比选
        3.3.2 台山5号机组脱硫提效改造工程物料平衡情况
        3.3.3 台山5号机组脱硫提效改造工程主要设备和系统选型设计
    3.4 台山电厂600MW机组脱硫提效改造工程的优化
第4章 台山电厂600MW脱硫提效改造后运行及效果
    4.1 监测结果
    4.2 验收监测结果分析
    4.3 大气染物排放总量统计结果
    4.4 监测验收结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导流管型鼓泡塔中的液体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 [1]导流管型鼓泡塔中的液体循环[J]. 胡浩然,郭丽娟,孙惠芬,周霞芬. 化工冶金, 1992(04)
  • [2]导流管型鼓泡塔的气含率和氧传递系数[J]. 胡浩然,周霞芬,郭丽娟. 化工冶金, 1990(01)
  • [3]导流管型鼓泡塔中牛顿型和非牛顿型液体的氧传递系数[J]. 胡浩然,周霞芬,郭丽娟,孙惠芬. 化工冶金, 1995(04)
  • [4]湍动浆态床流体力学研究(Ⅲ)垂直列管内构件的影响[J]. 张煜,卢佳,王丽军,李希. 化工学报, 2009(05)
  • [5]导流管型鼓泡塔中水和低浓度CMC液体的循环[J]. 胡浩然,郭丽娟,孙惠芬,周霞芬.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8(03)
  • [6]微藻强化培养及油脂转化的研究[D]. 吕建明. 浙江大学, 2010(05)
  • [7]化工设备流动均布及相关协同效应[D]. 王鹏辉.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8)
  • [8]广东台山电厂五号机组脱硫提效改造及效果分析[A]. 王忠宝,王星星,陶威. 《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 2019
  • [9]臭氧催化氧化处理有机废水及气液模拟[D]. 苏宇航.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10]台山电厂600MW机组脱硫提效改造研究[D]. 梁发盛.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引流管气泡柱中的液体循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