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肤色美容膏布

出口肤色美容膏布

一、出口肤色美容膏布(论文文献综述)

李翊[1](2020)在《中医“驻颜”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驻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目前,中医对其理解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溯源不明,概念不清,医理模糊,方术混杂。这些现状限制了中医驻颜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化细化。因此,本文以“驻颜”为研究对象,通过诠释驻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解读古今驻颜理念的演变,从而构建中医驻颜理论体系,以期指导临证实践运用,促使中医驻颜理念的成熟与新学科的分化。本研究运用了文献学、诠释学、发生学的研究方法,再结合哲学、心理学、身体美学、现代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集成,从概念界定、理念演变、机理发微、方术特色和意义探寻共五部分入手,逐层深入探讨“驻颜”内涵及其相关问题,进而形成中医“驻颜”特色理论。1.驻颜概念界定(1)“驻”“颜”最早见于南北朝江淹的《采石上菖蒲诗》“冀采石上草,得已驻馀颜”,此处作者从形与神两个方面,希望保持回转年轻显少以及神情愉悦之容貌。“驻颜”二字合用则见于唐朝张说的《钱本草》“(钱)偏能驻颜,采泽流润”。(2)通过对“驻”“颜”“驻颜术”的概念分论,以及与“美容”“抗衰老”相近概念进行辨析,总结“驻颜”内涵:驻颜是人到中老年时期,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得面部的气色、形态、功能和精神状态都相较于同龄人更有优势,从而保持在整体感观上显得年轻、和谐,且能维持长期效果而副作用少。总结“驻颜”外延:长久地改善面部由于衰老而展现出的各类不佳状态,又有狭义和广义二分:狭义驻颜,即是留驻面部气色光泽,仅是维持颜面肌肤表面气血充足的状态;广义驻颜,即是延驻面部的形神和功能,维持颜面整体的年轻、和谐状态。2.驻颜理念发展演变(1)商周秦汉时期,驻颜内涵开始萌芽,驻颜形象来源于神仙不老传说,贵族阶层进行了小范围的驻颜方法和机理探索。魏晋隋唐时期,各类美容和驻颜的方术层出不穷,美容和驻颜理念开始明确区分,也注重从心神来驻颜。宋金元时期则是驻颜方药最为流行的时期,以《圣济总录》为代表的方书强调从补益气血的角度服药驻颜,内服方剂一家独大。明清时期在继承前朝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驻颜更强调肾精的充足,且运用导引、房中、海外之法兴盛。纵观历史,驻颜方术层出不穷,但是理论阐述和创新并不多。(2)分析古人畏老驻颜的根源。首先,颜衰代表人逐渐接近、直面死亡,为古人内心深处最大的焦虑和恐惧;此外,颜衰意味着自身状态已不圆满,竞争力下降,实现理想价值的时间和机遇都变小;最后,容颜衰老难以隐藏。这类焦虑和恐惧驱使人们愿意尝试医学、佛教、道教等各种手段,寻找各类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求颜驻心安。(3)解读中医认为人体可以颜驻不衰的理念。普通人之一生划分为小、少、壮、老四个阶段,其颜面的形象由少入老,神转不回。因此,驻颜的核心理念是因衰而补,希望壮而不老、老而不衰,重视人的主观能动。驻颜有缓急之分,可在容颜未衰前预防服药,也可救其脏腑偏颇之根本以求驻颜。自《本经》开始就用“上品”之药多服久服的形制以求颜驻,流传至今。“多服”以提高量效,“久服”以保证时效,服“无毒”之药保障安全性。这些驻颜术一定程度上既能使得颜面形体返老还少,还能逆转人体处于衰老的身心状态,如同少年之时颜面状态生生不已。(4)现代中医研究中,驻颜词义缩小、范围自限,仅关注于改善面部皮肤的老化。究其原因,一是中医研究跟随现代医学的关注重点,落脚于皮肤层面;二是中医驻颜本身理论不足、内容泛化,没有评价标准,导致其理论难以指导实践,最终能达到如何效果也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急需创新驻颜理论,以指导驻颜方术运用于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打开思路,破除自我限制。3.驻颜医理发微(1)颜分形神。形由五体为根基,官窍为神使,毛发为附属。神又有元神和心神,心神通过面部形体引动元神,发出声音动作、形成表情仪态、感知外界并与他人元神互动。(2)颜之形神都束缚于天时(时间)和地势(空间)的维度下日月迁变,并受人情(社交)的长久改造。颜的衰老变化可总结为:五官七窍以功能衰退为主;五体表现为气色暗沉、形态衰变、轮廓塌坠;精神状态则是心神瞬时即变,元神久则昏沉。这些都是人体脏腑功能失常的外在表现。(3)形神共济才能驻而不衰。首先,五脏元精为颜面化生之根本,次第虚损而有定时;补养五脏元精使之充足、缓其虚衰,是颜面整体保持活力旺盛的根源。其次,元精通过经络上奉于头面;气道、经隧的瘀滞涩结与否,直接影响气血上达的程度与颜面状态。然后,元神引导与调控颜面部的生长发育,心神可加速或延缓进程;因此当养心调神、怡情养性,长久方能和缓仪容、延缓衰速。最后,通过精、气、神维持的是颜面部生生不己的状态,平抚风霜久侵之皮毛肌肤,托举弛软垂坠之皮筋肉脉骨,维系元神不至昏沉偏执。生生之气得以补充,失仪形态得以修复,才使颜面维持如初。(4)驻颜术强调驻通相参。补衰减耗,以驻神形;导滞化瘀,以通气机。驻而不通,难以盘活;通而不驻,难以为继。因此,驻颜不能千人一方,而是应当辨证施治,谨守其机、驻通相和,以保颜全,终臻寿域。4.驻颜方术特色各类驻颜方术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形体、气机和元神三个方面,因此需辨证分型,三因制宜,守机驻颜。(1)服药驻容形者,一是虚则补之,运用补法填补先后天之根本,本固枝荣;二是滞则通之,上通经脉,内消瘀滞,开达孔窍,周流全身气血;三是涩则润之,润其风、燥、寒、热等邪气结于面部造成的粗糙滞涩,恢复颜面润泽。三法既可单独应用而建功,又可联合施治而奏效,还可配合日常调护以综合驻颜。(2)导引通颜机者,一是疏通局部,通过按摩等手段开关利气,自外达内,疏通颜面气机;二是循流督任,元神存想随呼吸气机循行督任二脉路线通行小周天,水火相济,以保持头面不衰;三是遍行全身,通过大周天的圆满运动,交通全身上下之气机,间接带动颜面气血充盈饱满。(3)平和养心神者,清心火,使神静而火降,终而收敛心火回归本位;通过静坐凝神、意识引导,凝涣散之神,将涣散的注意力凝聚于丹田,随呼吸感知元神之机的流动;保和缓之态,消除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平和,仪态端庄,语言轻柔,使气质更美好,容颜更有魅力。5.驻颜意义探寻中医驻颜理论跳出了“治病”的禁锢与定位,见微知着,从介入颜面衰老的逻辑体系出发,延缓整体的形神衰老,拔高到延长人的寿命、改善生活质量的层次,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从治形、守神、维持功能三个方面构建驻颜理论,这一新的视角和侧重点,取法为上,取术为下,驻通相参,内外结合,守机驻颜为本,从而拓展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驻颜思路,指导临床实践。中医望颜也是一种审美观的体现,本质上是以善为美,通过望面部之形,司外揣内,以审心灵之态,追求外表的美和内心的善统一结合。本研究首次完整地诠释中医驻颜概念,构建中医驻颜理论体系,填补中医理论空白,以指导临证实践运用,促使中医驻颜理念的成熟与新学科的分化。对当代人正确对待颜面衰老,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倡导积极的生命观都具有积极意义。

颜巧筑[2](2018)在《面部穴位按摩与蜂蜜外用美容的探讨》文中提出背景基于本人多年在美容养生馆进行美容保健,以及对损美性疾病的治疗,深刻体会到中医美容的前景广阔。人体在爱美的同时,非常崇尚自然,热爱天然绿色物品进行美容。蜂蜜属于纯自然美容产品,有非常好的护肤保健作用,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都有良好的功效,而且天然、安全、简单、有效。在美容行业、化妆品市场,以及中医药行业中蜂蜜使用都很广泛,为中医美容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们非常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非常崇尚自然,绿色,环保产品。从古至今,对蜂蜜美容的使用良多,为更好地总结与发展蜂蜜美容的作用,本文拟重点对蜂蜜的美容作用,古今文献的整理,对颜面一些损美性疾病防治的探讨出发,进一步发掘天然的中医美容保健产品,让蜂蜜的作用对人类的生活有美好意义。目的:探讨颜面穴位按摩与蜂蜜的美容作用、保健功效、使用方法,以及古代文献关于蜂蜜美容的记载;挖掘蜂蜜对多种颜面损美性疾病的应用,面部穴位的选择,按摩手法等,为中医美容与自然产品的结合提供临床与保健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实验法,以及文献研究方法,对中医颜面美容的认识,对蜂蜜外用对颜面美容方法及作用进行探讨。文献研究是利用现代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医药卫生类)等相关报导进行查阅与研究,与中华医典光盘的中医古代医书文献记载相结合。使用“中医美容”、“美容”“蜜”、“蜂蜜”、“蜂”等检索词,运用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逐一进行探讨进行总结与分析。尤其是对中医古籍中专章讲美容与蜜的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对于某些特殊蜜的使用法,如“白蜜”、“石蜜”的文献进行探讨,与外用美容作用进行专门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对穴位按摩与蜂蜜的美容作用进行了探讨。首先确定了穴位按摩的作用,蜂蜜的种类,有许多种分类方法。所以具有蜂蜜的不同称法,如单花蜜、杂花蜜;结晶蜜、冬蜜等等。关于古代文献中按摩所用的蜂蜜作为颜面美容的使用很多,首先对所说的具有保健与美容作用的“白蜜”、“石蜜”、赤蜜、木蜜等不同的蜜进行探讨。结果提出白蜜,由于其色白,是成固体状,但是应该属于现在常用的结晶蜜。这些结晶蜜是由于在蜂蜜中含有一些葡萄糖成分,当在低温时,或放置较长时间后,这些葡萄糖成分就容易结晶,故呈白色,古人称为白蜜。关于石蜜,即是生长在石头缝中的蜂蜜,并以图展示,而古代所说的蔗糖之说,不太符合治疗的特性。其他木蜜则是挂在树木上的蜂蜜等。并对《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中白蜜、石蜜中关于美容相关的论述进行了归类列表的阐述。蜂蜜作为美容中的方法很多,既具有医疗保健功效,又有美容与治疗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美容佳品。主要是由于蜂蜜中的有效成分及作用对人体颜面的作用大,有润泽、营养、修复、美白等作用。当然蜂蜜也有一些使用禁忌。蜂蜜美容的使用有内服与外用二种。内服是人们常用的保健养身方法;作为颜面美容外用法是使用广泛的,可用直接涂抹美容法、蜂蜜洗面法、蜂蜜面膜美容法、蜂蜜洗浴美容法等等。蜂蜜还可作为其他中药美容制剂的赋形剂,蜂蜜常用的配合处方有许多优势,并可调和诸药,滋润肌肤。本文总结了穴位按摩配合蜂蜜使用的方法,对损美性疾病的治疗。并提出可将面部进行分区,辨证分区选穴,更有利于治疗损美性疾病的按摩与辨证选穴。蜂蜜对于许多损美性疾病都有疗效,如治疗面斑、面疱、痤疮等;治疗瘢痕、斑秃;治疗口疮、眼目疾病等。颜面美容方面用蜂蜜配合按摩有除皱作用,保持青春,还有促生眉毛等作用。蜂蜜还是多种面部清洁剂、润唇剂,化妆品,护肤品的原料,可以发挥蜂蜜的天然,绿色的美容效果。结论穴位按摩配合蜂蜜是非常好的美容护肤品,即有美容保健作用,又有对于许多损美性疾病的防治作用。无论是直接涂抹使用穴位按摩,还是配合中医药或食品外用,都有很好功效。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有蜂蜜的面部清洁、滋润,护肤品的作用,可以发挥蜂蜜的天然,绿色的美容效果。穴位按摩配合蜂蜜外用的方法,对损美性疾病的治疗。并提出可将面部进行分区,辨证分区选穴,更有利于治疗损美性疾病。蜂蜜可调和诸药,滋润肌肤,营养皮肤,抗衰防皱。

张鑫[3](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提出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孙建[4](2016)在《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文中提出长久以来,艾草和艾灸广泛被用来治病救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艾文化。艾文化是由中医药学、民俗学、饮食学、社会学、农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根植于艾文化基础上的艾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艾草、艾灸相关的民俗、医药、饮食、养生保健等各种文化遗产的总称,这其中包括诸如思想、人物、书籍、技术、器具等方面,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对艾草以及艾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考证是解读中国古代医学史乃至社会史中诸多历史现象的重要参考。艾文化的历史特征是以艾草作为基点进行解析。本文着重梳理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艾草的记载,对其名实进行考证,梳理出艾草有冰台、艾蒿、蕲艾、黄草、医草、灸草等二十几种别名,并且结合古代文献中文字与图例来探究其历史原貌,通过古今对比对艾草成分和功效在各个时期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具象化艾草以及艾草延伸的作用与艾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以便能更全面认识艾的历史作用与艾文化历史内涵。艾灸是艾文化遗产的核心,是艾和火的有效结合,历史非常悠久,是最能代表中国艾文化的文化载体。根据对古籍文献的梳理,艾灸文化的历史传承可分为起源与发展、鼎盛、稳定与衰落和再次兴起四个阶段。早在三国时期曹翕就撰写了我国史上首部灸法专着《曹氏灸方》,到了两晋至唐是灸法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灸法大家及代表性着作。唐宋时期灸法最为盛行,达到了艾灸发展的鼎盛,此时期灸法大家的出现、涌现大量灸疗专着、灸法的专门化和普及化是灸法达到历史高潮主要标志。明清灸法继续发展,但相对唐宋有所缓和。清末至民国时期,艾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对于近现代艾灸的研究,文章以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在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澄江针灸学派为个案,通过研究澄江学派近百年来针灸学保护与传承中走过的艰辛和曲折,以传承人、代表作和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突破口,力争找到对该学派针灸事业得以活态传承至今的原因,通过全方位的剖析艾灸文化的历史脉络,力图勾勒出艾灸文化的历史特征。同时,通过对艾灸有病治病、未病寻病、无病养生“三位一体”和驱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四效合一”特点的古典文献进行梳理,探讨艾灸被中国古代人们所推崇,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另外,对各时期的艾灸重要传承人、传承人代表作、灸疗的重要思想、对外交流及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探究艾灸事业对于中华医学复兴、针灸学术发展以及现代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参考价值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除了治病救疾之外,由于艾草无毒、温中、逐冷、除湿等药用特性而被古代人们用于日常饮食当中或进行食疗。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的梳理,考证了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发展与传承,指出艾草茶不仅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止血、凝血、镇静、抗过敏等治疗效果,同时,还有预防感冒、抗肿瘤、护肝利胆、保护心血管的辅助治疗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艾食用在中国历史上分类以及传承情况,指出了艾草是作为中国古代人们常用食料。另外,通过对中日韩三国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使用现状,论证了中日韩三国艾饮食文化的异同点。以艾草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且与艾草紧密联系的端午节中。通过对端午挂艾历史的考证、古今挂艾的调查、挂艾的功效(辟邪、厌胜、治病)和洗艾浴的作用四方面来肯定艾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促进了以艾草为主题的具有宝贵民俗文化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并且能进一步探讨以“艾”姓起源为着重考证基础点的姓名文化核心内容。从社会学、历史学、植物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又的运用分析,来探索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找寻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衍变历程中的作用,从而更为有效的解读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尤其是,对于“鲜艾入膳”的药食同源理论分析、艾草洗浴的民俗考证、“艾”字的书写方式不同辨析,都是对艾文化的有效补充。所以,对于艾草的“俗、食、药、灸”四位一体特性的考证研究,是真实反映整个艾文化的重要核心,亦能更为全面和真实描绘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艾草使用的历史社会图景,为当今有效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历史借鉴。艾民俗文化是具有文化资源的区域特点分布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艾民俗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都具有自身的地方性民俗特色。另外,从艾文化资源的内部构成要素来看,不同属性的艾文化资源存在着非兼容性,乃至矛盾与冲突。这些艾文化资源,或者说是艾民俗文化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与文化资源属性的内部矛盾,会造成文化资源开发和实现资本化转向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实现文化资源间的融合,使艾民俗文化整体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要将艾民俗文化进行合理的配置、组合、交融、整合,遵循最优化的原则,既要突出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又要兼顾区域文化资源个性化的塑造与培育,将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的最优良方面组合为一体,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最优化。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不盲目跟风,做到具有自身独立特性的艾民俗文化,但是又符合整体艾民俗文化的体系要求。针对现今艾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的现状,通过比较中日韩三国对艾草的利用和艾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异同,提出了四点对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其一,政策的持续性保护;其二,中医文化与流派的保护;其三,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其四,艾草及艾草专利的保护。在以上四点建议的基础上,构建起艾文化保护体系,提出对艾文化遗产开发应从种植加工的产业化、艾文化遗产开发的多元化和传承的国际化着手,要有意识地树立一些优秀的榜样,鼓励更多的企事业从事艾相关产品的研究,打造艾文化的知名品牌,积极将艾文化与国际接轨,搭建优质化的国际宣传平台,从而带动艾草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邓宇呈[5](2006)在《痤疮的现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痤疮(acne)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青春期男女发病率最高。它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主要发生于颜面及胸背等处,表现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脓疤或结节、囊肿等,个别患者甚至形成凹陷或增生性瘫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理一般认为涉及:(1)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2)微生物作用,主要与痤疮丙酸杆菌有关;(3)雄激素对皮脂腺的调控;(9)炎症损害的发生。对常见的寻常性痤疮(acne vulgaris)的治疗多采用外用抗角化药、抗生索,口服抗生素、抗雄激素药物,但可见局部红斑、脱屑、烧灼感和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本病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中医一认为其发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复感风邪而致。临床治疗有清肺胃湿热法、疏肝泻肝法、滋肾阴泻相火法和清湿热祛痰癖法等。文章收集了近十年来中西医研究及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相关文献资料,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长期维持的治疗原则。在注重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郭琴[6](2004)在《寻常型痤疮的中西医治疗概况及导师治疗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痤疮是发生于花季青少年的常见皮肤病,在12-24岁的青少年中,发病率高达85%。它不仅是一种躯体疾病,其在社交、心理、情绪等方面对患者都有影响。因此,痤疮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身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学习、工作、生活,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故研究痤疮发病机理及治疗仍是临床热点之一。 文章收集了近十年来中西医研究及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相关文献资料,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长期维持的治疗原则。在注重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总结导师艾儒棣教授的临床经验,为临床辨证治疗和用药提供一定参考,突出中医治疗的优势。

姜尚文[7](1993)在《出口肤色美容膏布》文中研究表明 桐乡县医药用品厂研制开发成功的“出口肤色美容膏布”是一种不干胶布,并配有塑料轴与套。它采用纯棉布为基材,天然橡胶、氧化锌等原料为基质,通过专用设备涂布而成。它将实用性和美观性融为一体,不仅适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而且与各个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体肤色相近,克服了普通橡皮膏适用范围局限和贴后影响美观的缺点。产品具有适用性广、美观实用、

二、出口肤色美容膏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口肤色美容膏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驻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资料收集
        2.2 内容概说
        2.3 研究述评
        2.4 展望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方法
    5 研究意义
前言
1 驻颜概念界定
    1.1 驻颜最早出处
    1.2 后世模糊含义
    1.3 驻颜概念分论
        1.3.1 颜
        1.3.2 驻
        1.3.3 驻颜
        1.3.4 驻颜术
    1.4 相关概念辨析
        1.4.1 驻颜与美容
        1.4.2 驻颜与抗衰老
    1.5 驻颜概念总结
    小结
2 驻颜理念演变与解读
    2.1 古代驻颜观念回顾
        2.1.1 商周秦汉时期——神仙形象萌芽驻颜理念
        2.1.2 魏晋隋唐时期——驻颜与美容观念始分
        2.1.3 宋金元时期——驻颜之术大量流行
        2.1.4 明清时期——驻颜理法的继承与探索
    2.2 古人畏惧颜衰本质
        2.2.1 皓首苍颜,接近死亡
        2.2.2 形象衰老,社交不便
        2.2.3 渐衰容貌,难以隐藏
        2.2.4 既求形驻,亦使心安
    2.3 中医颜驻不衰理念
        2.3.1 老少各象,神转不回的颜衰规律
        2.3.2 见衰即补,老而不衰的补益观念
        2.3.3 《本经》开上药久服的驻颜形制
        2.3.4 逆转老态,不还少形的整体功效
    2.4 现代驻颜范围演变
        2.4.1 词义的缩小
        2.4.2 范围的自限
        2.4.3 现代演变原因
    小结
3 容颜留驻机理
    3.1 尺宅之地,形神俱殊
        3.1.1 颜之形
        3.1.2 颜之神
    3.2 时空维度,改造容颜
        3.2.1 天时改颜
        3.2.2 地势改颜
        3.2.3 人情改颜
    3.3 由壮入老,变化各异
        3.3.1 后天五体,形态衰变
        3.3.2 五官七窍,功能衰退
        3.3.3 心神瞬变,元神久昏
    3.4 形神共济,维持长久
        3.4.1 五脏元精,源头活水
        3.4.2 阴精上奉,通达有道
        3.4.3 精神引导,化气凝形
        3.4.4 生生不息,保颜如初
    3.5 驻通相参,守机护颜
        3.5.1 补衰减耗,以驻神形
        3.5.2 导滞化瘀,以通气机
        3.5.3 谨守其机,驻通相和
    小结
4 方术证治特色
    4.1 服药驻容形
        4.1.1 虚则补之
        4.1.2 滞则通之
        4.1.3 涩则润之
        4.1.4 综合施治
    4.2 导引通颜机
        4.2.1 疏通局部
        4.2.2 循流督任
        4.2.3 遍行全身
    4.3 平和养心神
        4.3.1 敛心气之火
        4.3.2 凝涣散之神
        4.3.3 保和缓之态
    4.4 其他方法
    小结
5 驻颜意义探寻
    5.1 理念启发
    5.2 实践运用
    5.3 审美探寻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2)面部穴位按摩与蜂蜜外用美容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穴位与蜂蜜美容文献探讨
    第一节 面部的经络穴位对美容的作用
    第二节 中医美容发展
    第三节 中医古代文献蜂蜜对美容的作用
        一、蜂蜜的医疗保健功效
        二、蜂蜜外用的历史悠久
第二章 蜂蜜外用及美容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蜂产品保健及蜂蜜美容的研究
        一、蜂产品美容疗法的含义
        二、蜂产品中蜂蜜的种类
    第二节 古代中医文献美容的白蜜与石蜜探讨
        一、白蜜
        二、石蜜
        三、其他种蜂蜜之说
    第三节 现代研究蜂蜜的功效与美容
        一、蜜的美容与治疗作用
        二、蜂蜜中的有效成分及作用
第三章 穴位刺激使用蜂蜜美容的方法
    第一节 穴位按摩蜂蜜外用美容法
        一、直接涂抹按摩美容法
        二、蜂蜜洗面配合按摩法
        三、蜂蜜面膜美容法
        四、蜂蜜洗浴美容法
        五、蜂蜜常用于各种形式的外用配合处方
        六、加工蜂蜜进行使用
    第二节 按摩润滑液中蜂蜜作为赋形剂的优势
        一、蜂蜜可调和诸药,滋润肌肤
        二、蜂蜜作为赋形剂的原理
        三、蜂蜜是优质的中药赋形剂
    第三节 蜂蜜外用其他产品使用方法
        一、润唇蜜膏
        二、蜂蜜按摩面部保养的系列扶护品
        三、蜂蜜面部清洁的产品
第四章 面部取穴与按摩方法
    第一节 面部用穴规律及组方探讨
    第二节 面部用穴的分区美容
        一、取穴分区法
        二、选穴辨经分区取穴
    第三节 面部按摩使用手法探讨
    第四节 常用颜面损美性疾病的治疗
        一、按摩用蜂蜜养颜美容作用
        二、损美性疾病的治疗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一、妇女谋生自养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一、化妆品的进口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一、经营分流
        二、巧妙推销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三、大卖“国货”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艾草名实及其种植加工
    第一节 艾草名实
        一、艾草的植物形态
        二、艾草的本草学记载
        三、艾草的种类
        四、艾草的成分与功效
    第二节 艾草的种植
        一、种植方式与技术
        二、田间管理
        三、采收和储藏
    第三节 艾草的加工
        一、艾叶的炮制
        二、艾绒的加工
        三、艾炷的制作
第二章 艾灸文化
    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
        一、艾绒取火
        二、艾灸材料
        三、艾灸器具
    第二节 艾灸的历史传承
        一、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二、艾灸的鼎盛时期
        三、艾灸的稳定与衰落
        四、艾灸的再次兴起
    第三节 艾灸的功效
        一、艾灸分类
        二、艾灸防病
        三、艾灸治病
        四、艾灸诊治疾病谱
第三章 艾饮食文化
    第一节 艾草茶发展与传承
        一、艾草茶历史
        二、艾草茶的加工及种类
        三、艾草茶功效
    第二节 艾草汁与艾草酒
        一、艾草汁
        二、艾草酒
    第三节 艾食用文化
        一、艾食用历史
        二、艾食用分类
    第四节 中日韩艾饮食文化的比较
        一、中日韩艾草茶的交流
        二、中日韩艾食用文化的差异
第四章 艾民俗文化
    第一节 端午挂艾
        一、端午挂艾历史
        二、端午挂艾调查
        三、端午挂艾功效
    第二节 艾草浴
        一、艾草浴历史
        二、艾草浴分类
        三、艾草浴功效
    第三节 中日韩艾民俗文化的比较
        一、挂艾草
        二、戴艾虎
        三、洗艾浴
    第四节 艾其它民俗
        一、“艾”字与姓和名
        二、艾草护种
        三、艾草与文学作品
        四、艾草与礼俗和科技
第五章 艾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保护
    第一节 艾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一、艾灸发展的困惑
        二、艾文化遗产的遗失和变味
        三、艾草研究不够深入
    第二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一、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二、艾相关专利的保护
        三、中医文化的保护
    第三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促进遗产主体的多元化
        二、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
        三、推动艾产品的开发
        四、拓宽艾草的利用领域
        五、构建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加学术会议

(5)痤疮的现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2 临床表现
    2.1 基本损害
    2.3 临床分级
4 西医的发病机理
    4.1 痤疮炎症的病理过程
    4.2 痤疮炎症的发生机制
        4.2.1 痤疮丙酸杆菌
5 痤疮的中医治疗概况
    5.1 中医辨证论治
    5.3 中药外用
    5.4 针灸疗法
    5.5 特殊疗法
6 痤疮的西医治疗概况
    6.1 痤疮西医治疗原则
    6.2 针对外因的防治
    6.3 针对内因治疗
    6.4 不同类型痤疮的治疗选择
    6.5 物理及其他疗法
7 讨论
    7.1 研究不足
    7.2 注意事项
    7.3 中医优势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寻常型痤疮的中西医治疗概况及导师治疗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2 临床表现
    2.1 基本损害
    2.2 伴随症状
    2.3 临床分级
    2.4 临床分型
3 西医发病机理
    3.1 雄激素与皮脂腺功能亢进
    3.2 遗传因素
    3.3 毛囊漏斗部角质细胞粘连性(ADHESION)
    3.4 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
    3.5 炎症损害及免疫机制
4 中医病因病机
5 寻常痤疮西医治疗原则
6 寻常痤疮西医治疗概况
    6.1 针对外因的防治
    6.2 针对内因治疗
        6.2.1 抗菌素的应用
        6.2.2 抗雄性激素药物的应用
        6.2.3 抑制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药物的应用
        6.2.4 微量元素疗法临床研究
        6.2.5 其他药物
    6.3 物理及其他疗法
7 寻常痤疮中医治疗概况
    7.1 中医辨证论治
    7.2 经验方
    7.3 中药外用
        7.3.1 单味中药外治痤疮
        7.3.2 复方中药外治痤疮
        7.3.3 中药搽剂
        7.3.4 中药洗剂
    7.4 针灸、拔罐及其他疗法
        7.4.1 体针、耳针、耳压
        7.4.2 刺络拔罐法
        7.4.3 自血疗法及放血疗法
        7.4.4 综合疗法
8 讨论
    8.1 研究不足
    8.2 注意事项
    8.3 中医优势
9 导师治疗痤疮经验
文献资料

四、出口肤色美容膏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驻颜”理论研究[D]. 李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面部穴位按摩与蜂蜜外用美容的探讨[D]. 颜巧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4]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D]. 孙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 [5]痤疮的现代文献研究[D]. 邓宇呈.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3)
  • [6]寻常型痤疮的中西医治疗概况及导师治疗经验[D]. 郭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4(03)
  • [7]出口肤色美容膏布[J]. 姜尚文. 今日科技, 1993(01)

标签:;  ;  ;  ;  ;  

出口肤色美容膏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