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整体结构教授分数基本应用问题

使用整体结构教授分数基本应用问题

一、运用整体结构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近[1](2018)在《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 ——基于历史研究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数学双基教学”即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是一个教学系统,主要包含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师生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五要素,该系统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稳定结构。“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亦是一种教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依据政治史时间维度和教育史学体系进行分期,其主要历经四个历史时期: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思想萌芽期,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体系创立期,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制度成型期,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创新期。数学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传统特色,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四基”,强调“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有学者认为数学双基教学仍是我国数学教学的精髓;也有学者认为“双基”的提法不能与时俱进……本研究基于历史研究视角,客观梳理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春秋战国-至今),依据路径依赖分析法理性总结其演进规律,深入剖析其演进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来龙去脉”,回应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意见。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历史分析法,路径依赖分析法和系统论方法等三种研究方法,解决四个主要研究问题,这四个问题与前述历史分期相呼应,分别是:1.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思想是如何萌芽的?2.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体系是如何创立的?3.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制度是如何成型的?4.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是如何创新的?本研究第四章回应了第一个研究问题,追溯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思想的萌芽。研究表明:数学双基教学思想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有着悠久历史。春秋战国时期讲究“正名”教学,为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之“重视基础知识”思想打下基础;汉代强调“术”的教学,为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之“重视基本技能”思想奠定基础,此后,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思想出现萌芽,并呈现出重视“基础性”“实用性”和“掌握性”的核心特征,该特征对数学双基教学之后发展产生深厚影响。本研究第五章回应了第二个研究问题,分析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体系的创立。研究表明:隋唐时期重视“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的算学教学体系初步形成,“明数造术”就是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详明术理”就是理解“术”(即算法)的原理和用法,算学教学体系的初步形成意味着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系统的初步创立,该系统包括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师生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要素;宋元时期,该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体系的创立和完善为近现代数学双基教学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第六章回应了第三个研究问题,分析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制度的成型。1904年,清政府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3年,制度层面提及教学“限度”,即教学最低标准,形成数学双基教学之“基”;1929年,制度层面首次区分知识、技能维度,形成数学双基教学之“双”;1942年,制度层面首次出现关键词“基础知识技能”,把“双”和“基”联系在一起;1952年,制度层面首次规定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范畴,标志着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制度层面的正式形成。制度的成型意味着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进入稳定阶段。本研究第七章回应了第四个研究问题,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聚焦于创新型人才竞争,而我国传统数学双基教学又出现“异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致力于通过“课程改革”推进传统双基教学的发展和创新。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三维目标”,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提出重视“四基”,2014年开始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四基”“核心素养”体现了“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突破,强调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而重视“学习过程”,明确了学生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凸显了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宗旨。本研究第八章在梳理前四章“历史轨迹”的基础上,依据路径依赖分析法,探寻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演进规律及其原因。分析表明: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历经“路径发生-路径强化-路径依赖-路径创造”等四个阶段,“初始条件”促动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路径发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网络结构”,推动小学数学双基教学路径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新时代背景下“内外因素”则成为小学数学双基教学路径创造的主要动力,促使双基教学基于原有路径形成新的“良性路径依赖”。纵观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演进过程,存在明显的“惯性”(路径依赖性),并正在通过路径突破实现路径创造。何谓历史的眼光,从哲学层面上来讲,就是唯物辩证的眼光。辩证唯物主义要求人们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认识和把握事物。本研究基于历史研究视角考察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在梳理“历史轨迹”基础上(第四章-第七章),分析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演进规律及原因(第八章),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待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之正确态度,指导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树立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之民族自信,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预测。

路海东[2](2004)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关问题解决的心理学研究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然而,有关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却一直是一个研究得相对薄弱和不充分的领域。因此,本论文将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训练作为主要课题,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探索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的一般模式以及表征阶段的策略的特点;第二,探讨几种不同方式的认知策略训练和元认知策略训练的效果;第三, 自编一套用于诊断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元认知水平的有效的测量工具。以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为被试,以小学数学应用题为材料,进行了六个系列的研究。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 本研究首先揭示了与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成绩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认知与元认知因素:问题情境的理解、问题表征、问题归类、结果估计、解题计划、对列式的自我评价。通过进一步的路径分析发现:首先是问题情境理解会影响问题表征、问题归类、解题计划和对列式的自我评价,而问题表征、问题归类、解题计划和对列式的自我评价进而又会直接影响解题成绩。问题情境理解、问题表征、问题归类、解题计划和对列式的自我评价是小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相继采取的一系列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它们共同构成了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整体策略。另外还发现,我国小学生对和差应用题的表征存在两种策略,即直译策略和问题模型策略。 2、关于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策略的训练 首先,本研究发现,三种方式的解题策略训练,即问题情境理解训练、画图表征策略训练以及整体模型策略训练均能够显着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策略水平,进而显着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成绩。其次,三种方式的解题策略训练分别与元认知训练相结合,即问题情境理解训练与元认知训练相结合、画图表征策略训练与元认知训练相结合以及整体模型策略训练与元认知训练相结合均能够显着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成绩,但与单纯的问题情境理解训练组、画图表征策略训练组、整体模型策略训练组相比,与元认知训练相结合的策略训练组在数学应用题解决的成绩、策略水平以及元认知的总体水平的提高上没有更突出的效果。第三,策略训练的效果与学生原有的成绩地位有一定的关系,即策略训练与学生的原有成绩地位之间出现了若干显着的交互作用效应。其中,画图表征策略训练、整体模型策略训练以及它们分别与元认知训练的结合对于低分组的学生比对高分组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更好的训练效果。第四,策略训练的效果与应用题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即策略训练与应用题的类型之间出现了若干显着的交互作用效应。其中,在行程应用题上,画图表征策略训练显着地提高了学生画图表征策略的水平,而在分数和工程应用题上的提高不显着;整体模型策略训练能够显着地提高小学生解决倍数应用题的整体策略水平以及解决工程应用题的整体策略水平和理解策略水平:整体模型策略训练与元认知训练的结合能够显着提高小学生解决工程应用题的整体策略水平和理解策略水平。从中可以发现在某些类型的应用题之间出现了一些训练的迁移效果。 3、关于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元认知问卷 本研究自编了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元认知问卷。通过多种方法的检验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稳定性信度和区分度,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因此,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元认知问卷是可靠的,并且是有效的,可以用来测量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元认知水平。

余会梅[3](2018)在《ACT-R理论在初中数学分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分式是中学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扩充;从整式到分式是式的扩充。分式作为一类重要的代数式,它是研究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重要载体,同时,它作为某些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有着整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式教学中,初中学生在学习分式时存在如下的困难:⑴对分式的概念性知识理解不够深刻;⑵没有掌握与分式有关的前修知识(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⑶分式运算过程中计算容易出错,列分式方程求解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不会列分式方程。这归因于部分教师认为分式易教易学,教学设计相对简单,从而导致学生错失良好的学习过程,并对两类知识和目标层级的认知理解不足。因此,有必要探究分式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它们解决了如下的问题:⑴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分析出分式教学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分式的教学策略;⑵利用ACT-R理论指导分式教学设计,并在此过程中运用教学策略;⑶根据ACT-R理论,分式教学可以分为三阶段六环节来实现;⑷运用课程评价表、分式测试卷和学生访谈来检测实验的效果。研究的成果如下:1.基于ACT-R理论的五条分式教学策略:⑴复习前修知识,有助于新旧知识间的迁移;⑵渗透类比思想,有助于新知识的获得;⑶设计精致练习,有助于熟能生巧;⑷目标层级分解,有助于化繁为简;⑸学习的及时反馈,有助于改正错误。2.基于ACT-R理论的分式教学分为三阶段六环节。三阶段分别为陈述性阶段、程序性阶段、自动化阶段。六环节分别是创设情景(复习前修知识),引入新知;应用策略,探究新知;讲解例题,应用新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课堂小结;反馈测评。3.实验研究的结论:⑴学生喜欢以ACT-R理论指导的分式教学设计的授课方式;⑵基于ACT-R理论指导的分式教学设计是行之有效的,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且效果明显。4.对上述的五条分式教学策略进行改进和深化:⑴复习预备知识;⑵渗透类比思想;⑶巧设“精致”练习;⑷细化目标层级分解;⑸分析分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到及时测控。希望本研究能够对一线教师优化分式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杨东[4](2003)在《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儿童认知及其发展的研究历来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其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该研究首先综述了大量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研究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或认知成分)的看法存在“非辨证性观点”的严重不足。对此,该研究提出了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既分离,又具有因果性关系的辨证性观点。在此基础上,该研究针对当代儿童认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论上的片面性问题,针对研究方法缺乏整合性的问题,从问题解决的心理实质和内部机制的深层次探讨出发,以儿童解决学科问题的认知理论和教学实践为研究重点,构建了儿童解决学科问题的认知过程模型和认知结构模型(简称MOSD结构模型)。并通过对教学实验法、口语报告分析法、探索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法、眼动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有机而综合地应用,从多个方面验证了儿童解决学科问题的认知过程模型和认知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是一个有效的认知模型。 进一步,该研究还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以促进儿童元认知、图式和操作这三个认知成分的迁移为主要教学目的的“高效率”教学观。认为认知教学的目标主要在于促进儿童对知识的有效学习和思维的发展。为此,该研究主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对不同的策略陈述性知识、策略程序性知识、非策略陈述性知识和非策略程序性知识的建构达到不同的“五化”水平,即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和自动化。并建议,在促进儿童认知三成分充分发展的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积极地促进以元认 儿童解决学科问场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知为中心的三成分之间彼此的“密切配合”,以达到认知结构的最优化。 该研究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来看,其主要结论为: 1.问题解决的心理实质是问题解决者对原有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而问题解决的内部机制表现为:在图式、操作和元认知这三个功能性认知成分的作用下,问题解决者内部表征与外部表征不断地进行双向建构的过程。 2.儿童解决学科问题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是既相互分离,又具有因果性关系的统一体,我们应该辨证地进行看待和研究,具体又体现在: (1)单从纯认知过程来看,学科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头脑中内部表征不断转换的过程; (2)单从纯认知结构来看,学科问题解决实质上是元认知、操作和图式这三个功能性认知成分作用于问题解决的结果,三个认知成分是一个有机整体; (3)从认知成分与认知过程的因果性关系来看,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是在认知成分的综合参与、协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该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认知三成分的迁移过程; (4)从问题解决认知研究的方法论来看,学科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信息加工的研究方法来对任务进行精细分析,但同时,还应综合“结构论”、“因素分析论”等方法论的研究方法; 3.儿童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问题表征(又包括文字表征、情境表征、整体表征)、结构-规则表征(分为四种表征方式)和结果表征(包括算式表征、图式表征)几个表征阶段,各表征阶段不存在严格的线性关系。 4.儿童解决学科问题的认知结构包括三个主要成分,分别是元认知、操作和图式,三个认知成分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既可以相互转换,又需要相互协同工作,共同作用于儿童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 5.图式和操作的“四化”是影响儿童问题解决迁移效果的必要条件,但图式和操作迁移效应的大小还与认知三成分之间的紧密配合有关,特别是与元认知的参与密切相关,元认知的参与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问题解决的迁移效应。

刘银琼[5](2019)在《人教版与上教版教材函数内容的比较 ——以《函数的基本性质》、《基本初等函数(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整个高中数学,函数及其思想贯穿着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内容.函数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数学内容的逻辑体系,注重整体结构.教材作为最重要的学习资料,它的编排方式是否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就尤为重要了.人教A版是目前我国高中数学使用最广泛的教材,而上教版是一套极具发达地区特色的优秀教材,这两套教材各有特定的历史渊源,是中国近二十年高中数学的重要代表性教材,在内容体系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本论文以横向比较为主,纵向比较为辅.从教材的历史沿革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横向比较上,对比了教材相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的的逻辑结构特征和教材中4个专题的概念体系构建.在以往对教材的横向比较中,多是以对比教材难度、例习题难度为主要的研究,无触及教材的学科性等本质问题,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所以本文主要从教材的概念体系进行深入比较.为了更加全面地对教材进行对比分析,还对比了两套教材的学习训练体系.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在两版教材概念体系的对比上,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建立了“函数的概念”和“对数函数的概念”两个教材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版教材的概念体系构建.通过“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概念”、“幂函数”和“函数的基本性质”这四个专题的对比分析,得出上教版在继承旧教材概念体系系统性强、逻辑性强的基础上,注重概念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与呈现的逻辑性,在具体概念构建过程中过渡平稳、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结论.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很多代人呕心沥血地不断付出.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对两种版本教材具体使用情况做全面的实证调查.通过对这两版教材的对比分析,力争所得结论能为今后的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陈佳兰[6](2019)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数学课程改革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个观点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观点得到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赞同。但就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现有的教育体制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有的评价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一定的难度。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用数学的创造性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而课堂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在保证班级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将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是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现代教学论、数学思维、教学设计原理等为依据,进行分析论证和理论概括。主要涉及到的研究问题有: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现状如何?如何利用初中生数学思维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影响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结合发散性思维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等理论基础和对学生调查问卷和访谈,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分析,总结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不断强化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可能地通过变化各种条件引导学生有效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或者运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王诗惠[7](2020)在《六年级学生分数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新知后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训练,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类型的错误。教师通过对学生错题的分析能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基于此来改善课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总结学生解题时产生的错误类型,并分析产生解题错误的原因,给出相应的教学优化建议,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降低解题错误率。本文针对六年级学生在分数计算题和应用题方面解题错误率较高的现象,主要研究三个问题:(1)学生进行分数运算和解答分数应用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错误类型有哪些?(2)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如何有效的改善教学以减少学生解题错误的发生?(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试卷测试法和个人访谈法。首先,通过收集分数解题错误的相关资料,整理国内外关于分数解题错误的研究。其次,对选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数测试卷(一)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得到学生解题的错误类型。并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具体题目,与学生进行单独交流,分析学生分数解题错误的原因。最后,进行分数测试卷(二)的测试,对学生这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检测,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根据测试卷的数据分析,总结学生的解题错误类型有知识性错误、策略性错误、操作性错误和疏忽性错误。并结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得到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有(1)分数知识自身的难度;(2)六年级学生所具有的年龄特征和数学思维特征;(3)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4)学生未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5)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合理运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最后,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促成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储备;(2)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3)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错题整理意识和错题反思意识。(4)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或解题想法;(5)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学生的错题进行重新整改,作为教学例题或练习题,合理运用错误资源。(6)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中有针对性的分层提问。

柴欣欣[8](2019)在《小学人教版数学教科书“问题解决”例题的类型及其教学策略》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对“问题解决”例题的解题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学生发展需求。“问题解决”例题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时代产物,有着与时代并轨的气势,其教育意义在于通过对“问题解决”例题的全面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提升教师对教科书的研读以及学生的“学”的能力,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及个性化发展。如何正确把握“问题解决”例题的理念,并运用于整合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了一线数学教师一直攻克的难题,同时也是核心素养再认识中的重要环节。基于文献研究,发现如今大多数学者们主要集中于某一年级的“问题解决”例题的研究、中外“问题解决”例题的比较研究以及不同教科书之间的比较研究。本研究主要对1—6年级人教版数学教科书81个“问题解决”例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把例题划分出不同类型,结合学生学情、课堂观察以及课标分析对不同类型进行详细研究,提出各例题类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本研究首先借用课标总目标对“问题解决”例题进行要素分析,为后续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及教学案例的提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教科书对例题进行类型划分并对其本质与特点详细研究;再次通过对1—6年级的课标分析、1—6年级学生学情分析以及教师教学分析,具体分析各个类型例题,为后续教学策略及教学案例的提出提供实践依据;最后本研究的结论是:“问题解决”例题主要分为图片型、文字型、组合型以及实操型,以“问题解决”例题要素分析为主线提出不同类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

聂宇扬[9](2020)在《预初年级分数学习困难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数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分数知识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在分数学习中还存在各种困难。因此,研究分数学习困难,不仅能为教师的教提供思路和方向,也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对学生的学具有实际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以下问题:一、预初年级学生在学习分数知识时存在哪些学习困难;二、预初年级分数学习困难的成因有哪些;三、针对预初年级分数学习困难,有哪些有效的教学对策。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结合教育实习经验,综合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究预初年级学生在分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困难。笔者设计并实施了预初年级分数知识测试卷,访谈一线教师和测试中出现典型困难的学生,得到预初年级分数学习的主要困难。利用认知结构理论和戴再平的错误分类理论对这些学习困难进行了分类和成因分析,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对策,并设计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预初年级学生能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基本概念,但是不能很好地区别分数的不同定义,不能很好地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实质。在分数运算和分数的应用方面在存在运算规则掌握不清、分数应用水平较低的问题。2.预初年级学生分数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分数知识难度的陡然上升;教师的分数知识教学有待改进;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意志力,学习过程中缺少反思。3.针对预初年级分数学习困难的成因,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教师提高自身的知识理解水平,改进教学;在分数教学中,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引导学生整理和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魏佳[10](2009)在《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数学课程,始于清朝末年。晚清时期,伴随着中与西的文化激荡,传统与现代的思想交融,应政治经济需要而求教育作出突变之产物的小学数学课程诞生了。小学数学课程从民间传授算术到小学堂算术,再到小学数学,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或文化变革的强力作用,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小学数学教科书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载体,从原初的译介走向编着,从简单的移植走向创生,从匆匆的草创走向发展,在“日本化”、“美国化”、“苏化”的基础上,从不断的模仿照搬逐渐走向“自主化”,从不断的自主改革逐渐走向成熟,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小学数学教科书概貌。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科书的集中体现、实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乃至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之核心,其内容的取舍、深浅度是否合适,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以至影响未来人才的质量。审视我们今天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在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同样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教科书先进的编写经验;另一方面从历史角度对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理论提升也是尤为必要的。本研究从历史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个案分析等方法,对20世纪我国(主流)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百年演变历程作了全景式展示,以此作为小学数学教科书改革路径探幽的落脚点。全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充分挖掘、梳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辩证地、全面地、客观地纵观这一变革过程,分析影响其变革的内外因素,在积极关照今天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分析这一历史画卷,从中探寻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和有意义的启示和借鉴。其中既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古为今用”的现实感;既对我们当前理解21世纪基唇逃纬谈母镏行⊙öЫ炭剖槟谌莸母母锞哂邢质狄庖?又对我们明确今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变革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同时,这一系列演变与变革,也展现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发展的脉络,会给我们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方向以启示,会给我们继承优秀传统、创新和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以帮助。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略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的重要概念以及时间范围、地域范围作出界定,力图使读者对论文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第二章综述国内、国外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史的相关研究,既肯定前人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同时又指出尚存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寻找本论文研究的突破口。第三章以20世纪上半叶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演进为线索,进行历史剖析。依据重要的教育政策和事件,将20世纪上半叶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新政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02-1911);第二阶段民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12-1926):第三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27-1949)。分别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具体论述和分析。第四章剖析20世纪下半叶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依据同样的划分标准,将20世纪下半叶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0-1957);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8-1965);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66-1976):第四阶段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77-1985);第五阶段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86-2000)。各个阶段除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以外,民间的社会思潮及当时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也各有特点,它们共同营造了不同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特点。第五章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变革与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及教育内部的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学制、课程观、数学观、知识观的嬗变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提炼出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外部因素;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内部因素;外因与内因从分离走向融合才能更加有利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第六章总结归纳20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得出八点启示。(1)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的阶段性特点。(2)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在相对稳定中谋求渐进式发展。(3)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直线式”与“螺旋式”编排的钟摆现象。(4)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从重“演绎”转为重“归纳”。(5)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需在知识、儿童、社会三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6)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几大趋势,即:①从一元走向多元;②从双基走向四基;③架设数学和生活之间的桥梁;④注重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⑤寻求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儿童心里发展顺序的动态平衡;⑥计算器、计算机走进小学数学教科书。(7)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本国,处理好西学与本十化的关系,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8)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审权应在“统”和“放”中寻求动态平衡。本研究的拟创新之处:第一,以大量原始资料为依据,首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对建国前五十年不完全统计的135套小学数学教科书(不包括不完全统计的解放区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0套和汪伪政府的小学数学教科书9套)和建国后16套半全国通用小学数学教科书(不包括不完全统计的340套地方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整理,是本研究的一个新的发现。第二,基于史料的分析,从影响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近百年发展的因素中总结出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外部因素;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内部因素;外因和内因应从分离走向融合,才能更加有利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第三,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轨迹提炼出了对当今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有意义的启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发展路向。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解放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史料非常分散、零碎,解放后的地方小学数学教科书史料非常繁杂,致使资料的收集过程非常艰难,因此难免存在疏漏。第二,理论基础薄弱,没有很好地做到史论结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百年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学科导向走向价值导向,其中既有继承、传延的成分,也有新质因子的增长与嬗变。“统新故而视其通”——立足于今,融会古今;“苞中外而计其全”——立足于中,兼采中外。考察、审视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整个历程,科学总结既往的成功经验,认真吸取违背教育规律而曲折起伏的失误教训并辨析其演变的深层原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与未来。因为,历史会为我们解读今天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以最深刻的启迪,而面向世界又会使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明晰自己的使命。

二、运用整体结构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整体结构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 ——基于历史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数学双基教学本质研究
        一、数学双基教学的概念界定
        二、数学双基教学的特征研究
    第二节 数学双基教学历史研究
        一、我国数学教学历史研究
        二、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研究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二、路径依赖分析法
        三、系统论方法
第四章 双基教学思想之萌芽(春秋-汉代)
    第一节 春秋战国重视“正名”的数学教学思想
        一、正名理论的主要思想
        二、正名理论与数学概念
        三、从“概念范畴”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二节 汉代强调“术”的数学教学思想
        一、从《九章算术》体例看“术”
        二、从《九章算术》内容看“术”
        三、从早期数学着作看中西方数学传统的差异
    第三节 重视“正名”与“术”的传统数学教学
        一、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二、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基教学体系之创立(隋唐-宋元)
    第一节 重视“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算学教学体系的形成(隋唐时期)
        一、算学教学师生观:博士、助教与学生
        二、算学教学目的:“明数造术,详明术理”
        三、算学教学内容:以《算经十书》为主
        四、算学教学方法:讲经诵经和自学辅导相结合
        五、算学教学评价:国子监考试
    第二节 以“三舍法”为特征的算学教学体系的完善(宋元时期)
        一、算学师生观:博士、学正、学录、学谕等和三舍生
        二、算学教学内容:《算经十书》活字印刷本
        三、算学教学评价:“三舍法”
        四、私学中的数学教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基教学制度之成型(1904-1952 年)
    第一节 体现“双基”本质的近代第一个学制
        一、《奏定初等/高等小学堂章程》算术科目之形成
        二、体现“双基”本质的教育要义
    第二节 数学教学“限度”与“知识”“技能”维度的提出
        一、《小学算术科课程纲要》之形成及其修订
        二、数学教学“限度”的提出
        三、数学教学“知识”和“技能”目标维度的首次提出
        四、数学教学“基本知识技能”的首次提出
    第三节 规定“双基”范畴的建国后第一个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
        一、《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之形成
        二、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范畴的首次规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时代背景下双基教学之创新(21世纪初)
    第一节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
        一、“三维目标”的提出
        二、小学数学教学从“双基”到“三维目标”
    第二节 从“双基”到“四基”
        一、“四基”的提出
        二、小学数学教学从“双基”到“四基”
    第三节 从“双基”到“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
        二、小学数学教学从“双基”到“核心素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双基教学演进路径分析
    第一节 双基教学路径发展分析
        一、双基教学路径发展阶段
        二、双基教学路径发展规律
    第二节 双基教学路径原因分析
        一、“初始条件”促动路径发生
        二、“稳定网络结构”推进路径强化
    第三节 双基教学路径依赖实例分析
        一、双基教学是1952 年学习前苏联才开始形成的?
        二、“三维目标”只是提法创新?
第九章 研究结论、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春秋汉代注重“正名”和“术”的传统数学教学思想的形成标志着双基教学思想的萌芽
        二、隋唐时期“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算学教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双基教学体系的创立
        三、1952年教学大纲“基本数学知识、技能”的提出标志着双基教学制度的成型
        四、21世纪初数学教学“三维目标”“四基”和“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双基教学的创新
    第二节 讨论
        一、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二、“四基”“核心素养”是双基教学基础上的创新
        三、双基教学的发展是路径依赖影响下的动态变迁过程
    第三节 建议
        一、数学教学应注重双基教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二、数学课程建设应基于“双基”并发展“四基”“核心素养”
        三、数学教学实践应重视学生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古籍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一、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机制
研究二、 小学生表征数学应用题的策略
研究三、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元认知问卷的编制
研究四、 问题情境理解训练与元认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研究五、 整体模型策略训练与元认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研究六、 画图表征策略训练与元认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总的结论及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机制研究用材料
附录Ⅱ 小学生表征数学应用题的策略研究用材料
附录Ⅲ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元认知问卷
附录Ⅳ 问题情境理解训练与元认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影响研究用材料
附录Ⅴ 整体模型策略训练与元认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影响研究用材料
附录Ⅵ 画图表征策略训练与元认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影响研究用材料
后记

(3)ACT-R理论在初中数学分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分式教学的现状
        1.1.2 分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3 ACT-R理论的概述
        1.1.4 ACT-R理论与数学教学的联系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计划与思路
        1.4.1 研究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ACT-R理论综述
        2.1.1 ACT-R理论的介绍
        2.1.2 ACT-R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2.1.3 ACT-R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2.2 ACT-R理论对数学教学的研究
        2.2.1 从ACT-R理论看数学知识分类
        2.2.2 从ACT-R理论看数学概念理解
        2.2.3 从ACT-R理论看数学技能形成
        2.2.4 从ACT-R理论看数学变式教学
    2.3 分式教学研究综述
        2.3.1 分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2.3.2 分式教学中的建议或反思
        2.3.3 分式教学中的错误分析研究
        2.3.4 分式概念的学习方式
        2.3.5 数学思想方法在“分式”教学中的应用
    2.4 研究评述
        2.4.1 “ACT-R理论”的文献评述
        2.4.2 “分式教学研究”的文献评述
        2.4.3 已有研究的启示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法
        3.3.2 行动研究法
        3.3.3 调查法
        3.3.4 实验研究法
    3.4 研究工具
        3.4.1 问卷表
        3.4.2 访谈提纲
        3.4.3 分式的单元测试卷
    3.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5.1 数据的收集
        3.5.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3.6 研究的伦理
    3.7 小结
第4章 基于ACT-R理论的分式教学策略
    4.1 教师的调查研究
        4.1.1 教师A1 的访谈
        4.1.2 教师B1 的访谈
        4.1.3 教师A2 的访谈
        4.1.4 教师B2 的访谈
        4.1.5 教师A3 的访谈
        4.1.6 教师B3 的访谈
    4.2 访谈调查结论的分析
    4.3 基于ACT-R理论的分式教学策略
        4.3.1 分式新课引入的策略
        4.3.2 探究分式新知的策略
        4.3.3 掌握新知的策略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ACT-R理论的分式教学设计
    5.1 分式教学目标的设计
    5.2 分式教学中样例的设计
    5.3 分式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5.4 分式的教学设计
        5.4.1 分式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5.4.2 分式程序性知识的设计
        5.4.3 思想方法的分式教学设计
    5.5 小结
第6章 分式教学设计的实施与效果
    6.1 分式教学设计的实施
        6.1.1 从分数到分式
        6.1.2 分式的约分
        6.1.3 分式的加减
        6.1.4 整数指数幂
        6.1.5 分式方程(2)
    6.2 教学效果分析
        6.2.1 测试卷成绩分析
        6.2.2 课程评价表的分析
        6.2.3 学生访谈结果及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反思
        7.2.1 研究的反思
        7.2.2 研究的展望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前测试卷
附录 B “分式”单元测试卷
附录 C 对照班前测成绩
附录 D 实验班前测成绩
附录 E 分式测试卷(后测)对照班成绩
附录 F 分式测试卷(后测)实验班成绩
附录 G 学生课程评价表
附录 H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I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意义
        1.1 理论意义
        1.2 实践意义
    2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 问题解决的心理实质、内部机制和理论基础探讨
    1 问题解决的心理实质和内部机制
        1.1 前人研究综述
        1.2 分析与评价
        1.3 问题解决的心理实质和内部机制的基本观点
    2 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基础
        2.1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2.2 新皮亚杰理论
        2.3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2.4 建构主义的理论
        2.5 迁移的理论
        2.6 几种重要理论之间的联系
    3 问题与研究设想
        3.1 问题讨论
        3.2 研究设想
二、 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过程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
    1 问题解决认知过程的研究进展
        1.1 行为主义的观点
        1.2 非认知心理学的阶段论观点
        1.3 认知心理学的阶段论观点
        1.4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表征过程论观点
        1.5 问题表征
    2 存在的问题与实证研究假设
        2.1 问题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3 实验1:儿童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表征过程研究
        3.1 目的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三、 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
    1 认知结构理论的研究进展
        1.1 智力结构理论
        1.2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心理模式”理论
        1.3 国内的研究
    2 认知结构模型的成分
        2.1 元认知
        2.2 操作
        2.3 图式
    3 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
        3.1 基本概念
        3.2 儿童解决学科问题的MOSD模型的理论建构
四、 MOSD模型的实证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程序
    4 结果与分析
        4.1 探索性因素分析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3 验证性因素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五、 MOSD模型的验证与迁移研究
    1 MOSD模型中的“图式成分”研究
        1.1 研究进展、问题与实验假设
        1.2 实验2A:图式结构化和条件化的不同水平对迁移的影响研究
        1.3 实验2B:图式的结构化和条件化对迁移影响的内部机制研究
    2 MOSD模型中的“操作成分”研究
        2.1 研究进展
        2.2 问题与实验假设
        2.3 实验3A:操作结构化和条件化的不同水平对迁移的影响研究
        2.4 实验3B:操作的结构化和条件化对迁移影响的内部机制研究
    3 MOSD-1模型的验证与迁移研究
        3.1 元认知在迁移中的作用研究
        3.2 元认知、图式和操作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3.3 实验4A:自动化、元认知对图式和操作的迁移影响研究
        3.4 实验4B:自动化、元认知对图式和操作迁移影响的内部机制研究
六、 专家与新手认知模型差异的内部机制分析研究
    1 问题
    2 研究的总目的
    3 实验研究
        3.1 实验5A:专家与新手在应用题解决中的眼动差异研究
        3.2 实验5B:专家与新手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差异比较研究
        3.3 实验5C:专家与新手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差异的个案分析研究
七、 促进儿童学科问题解决认知发展的教学培养研究
    1 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1.1 儿童在学科学习方面的问题分析
        1.2 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2 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发
        2.1 认知教学的目标
        2.2 知识的有效学习
        2.3 思维发展的训练
        2.4 元认知发展的教学
    3 高效率教学的理论建构
        3.1 高效率教学的意义
        3.2 高效率教学的相关理论
        3.3 高效率教学理论的基本设想
        3.3.1 基本观点
        3.3.2 认知领域的高效率教学观
    4 高效率教学的具体实践
        4.1 教学方法
        4.2 教学原则
        4.3 教学模式
        4.4 教学技巧
总的结论
该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认知过程的口语报告测试材料
附录2: 认知结构中的元认知、操作和图式的测查问卷
附录3: 操作条件化和结构化的教学实验材料(双高部分举例)
附录4: 图式条件化和结构化的教学实验材料(双高部分举例)
附录5: 图式实验的达标测验试卷
附录6: 图式条件化和结构化实验的口语报告测试材料
附录7: 图式自动化和元认知实验的口语报告测试材料
附录8: 图式实验正式测试试卷
附录9: 操作实验的达标测试试卷
附录10: 操作条件化和结构化实验的口语报告测试材料
附录11: 操作自动化和元认知实验的口语报告测试材料
附录12: 操作实验正式测试试卷
附录13: 眼动研究实验材料
附录14: 口语报告记录(其中的一小部分举例)
附录15: 儿童解决学科问题口语报告的表征阶段和时间编码(部分举例)
附录16: 口语报告语句数编码记录表(部分举例)
附录17: 专家与新手的眼动“点轨迹”图(部分举例)
后记

(5)人教版与上教版教材函数内容的比较 ——以《函数的基本性质》、《基本初等函数(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教材
        1.2.2 教材结构体系及学科逻辑
        1.2.3 数学学习训练体系和课程难度模型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历史沿革
    2.2 教材研究现状及综述
        2.2.1 关于函数内容体系的中外教材对比研究
        2.2.2 关于函数内容的不同版本教材对比研究
    2.3 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3 两典型版本教材演变的历史沿革
    3.1 人教A版新旧教材函数章节内容的历史沿革
        3.1.1 新旧教材函数章节内容沿革的整体分析
        3.1.2 新旧教材函数章节知识体系的沿革
    3.2 上教版新旧教材函数章节内容的改良
        3.2.1 上海两期课改下函数章节内容的调整
        3.2.2 两期课改函数章节内容编排的特点
    3.3 分析与总结
4 两版教材对应课程标准的比较
    4.1 上教版与人教A版相应课标的分析
        4.1.1 两版课标的基本信息
        4.1.2 两版课标课程理念的比较
    4.2 两版教材对应课标与2017 版课标“函数”内容的对比
        4.2.1 三版课标“函数”部分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
        4.2.2 三版课标“函数思想”渗透阶段的比较研究
        4.2.3 小结
5 函数章节内容逻辑结构的特征分析
    5.1 两版教材函数章节内容模块的编排分析
    5.2 两版教材函数章节知识点的编排分析
6 两版教材概念建构的比较
    6.1 数学概念的习得及课本素材支持
    6.2 两版教材函数概念建构的对比分析
        6.2.1 “概念的同化”特征的函数概念学习素材体系
        6.2.2 “概念的形成”特征的函数概念学习素材体系
        6.2.3 两版教材函数概念建构对比分析
        6.2.4 “函数概念”的教学内容及其教材评价模型
    6.3 两版教材“对数函数”概念建构的对比分析
        6.3.1 “基于对应的抽象”特征的对数函数概念学习素材体系
        6.3.2 “基于内涵的抽象”特征的对数函数概念学习素材体系
        6.3.3 两版教材对数函数概念对比分析
        6.3.4 “对数函数概念”的教学内容及其教材评价模型
    6.4 两版教材幂函数概念建构的对比分析
        6.4.1 两版教材幂函数课标对比分析
        6.4.2 “概念的形成”特征的幂函数概念学习素材体系
        6.4.3 “概念的同化”特征的幂函数概念学习素材体系
    6.5 两版教材函数的基本性质学习的对比分析
        6.5.1 两版教材函数的基本性质课标对比分析
        6.5.2 两版教材函数的基本性质对比分析
7 上教版与人教A版函数学习训练体系分析
    7.1 关于函数学习训练体系的整体设计与改进任务
        7.1.1 关于函数学习训练的整体设计
        7.1.2 关于改进函数学习训练体系的任务
    7.2 关于函数学习训练的习题案例评述
        7.2.1 关于函数学习训练的内容
        7.2.2 关于函数学习训练的方式
        7.2.3 关于现代信技在函数学习训练中的应用
    7.3 关于函数学习训练体系分析小结与建议
    7.4 量化分析两版教材函数章节内容的难度
        7.4.1 高中数学教材难度定量模型
        7.4.2 两版教材函数章节内容深度、广度比较
        7.4.3 两版教材习题综合难度的比较分析
8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两种版本教材的共同特点
        8.1.2 两种版本教材的编写特色
        8.1.3 两版教材四个专题的比较结论
        8.1.4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反思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发散思维的概念界定
        2.1.2 发散思维的特征
        2.1.3 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2.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2 相关理论
        2.2.1 发散性思维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
        2.2.2 认知发展理论
        2.2.3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3章 初中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初中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现状调查
        3.1.1 问卷的编制
        3.1.2 问卷的发放
        3.1.3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3.1.4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3.1.5 学生访谈
    3.2 调查结果的产生因素与分析
        3.2.1 社会与学校的现实因素
        3.2.2 学生的个体情况因素
        3.2.3 教师群体的因素
        3.2.4 优等生与学困生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差异分析
第4章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4.1 新授课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
    4.2 习题课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
    4.3 复习课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
    4.4 评价探索
第5章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案例
    5.1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新授课教学设计
    5.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题课教学设计
    5.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C 关于“数学发散思维”的学生访谈
致谢

(7)六年级学生分数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分数计算错误的相关研究
    2.2 分数应用题解题错误的相关研究
    2.3 已有研究述评
    2.4 理论基础
        2.4.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4.2 Newman、Casey错误分析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4.1 分数计算题的编制说明
        3.4.2 分数应用题的编制说明
        3.4.3 测试卷的信度
    3.5 数学解题错误的分析框架
第4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4.1 分数解题错误的总的统计与分析
    4.2 分数计算错误类型分析
    4.3 分数应用题错误类型分析
    4.4 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分析
第5章 日常教学的优化建议与课堂教学实录
    5.1 日常教学中的优化措施
    5.2 分数专题课堂教学实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分数测试卷(一)
附录2 :分数测试卷(二)
致谢

(8)小学人教版数学教科书“问题解决”例题的类型及其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应然追求”
        (一)实现教师教学理念与时代的“并轨”
        (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整合与提升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实然困惑”
        (一)教师在理论与实践连接出现“断层”
        (二)教师对教科书和学情分析不透彻
        (三)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不足
    第二节 研究的教育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量化统计
        二、质性分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文献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观察法
        四、访谈法
        五、德尔菲法
第二章“问题解决”例题分类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
        二、例题
        三、问题解决
        四、教学策略
    第二节“问题解决”例题的要素分析
    第三节“问题解决”例题的分类依据
        一、关于“问题解决”例题的现有分类
        二、对教科书的分析
    第四节“问题解决”例题的分类结果
        一、图片型例题的本质及特点
        二、文字型例题的本质及特点
        三、组合型例题的本质及特点
        四、实操型例题的本质及特点
    第五节“问题解决”例题分类的合理性
第三章 图片型例题的理论分析及教学策略
    第一节 图片型例题的理论分析
        一、内容分布
        二、课标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第二节 图片型例题的教学策略
        一、观察图片,勾画要点
        二、剖析问题,挖掘信息
        三、讲述故事,进行编题
        四、运用基础,一题多解
        五、注重反思,提高正确性
    第三节 图片型例题的教学案例
第四章 文字型例题的理论分析和教学策略
    第一节 文字型例题的理论分析
        一、内容分布
        二、课标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第二节 文字型例题的教学策略
        一、探索信息、排除干扰
        二、聚焦重点,缩短题干
        三、发展思维,剖析涵义
        四、复习基础,回忆知识
        五、及时反思,减少错误
    第三节 文字型例题教学案例
第五章 组合型例题的理论分析及教学策略
    第一节 组合型例题的理论分析
        一、内容分布
        二、课标要求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第二节 组合型例题的教学策略
        一、明晰类型,获取条件
        二、了解意图,回忆知识
        三、勾画信息,提升能力
        四、组织编题,完整题目
        五、构建模型,分析问题
        六、及时反思,减少错误
    第三节 组合型例题的教学案例
第六章 实操型例题的理论分析及教学策略
    第一节 实操型例题的理论分析
        一、内容分布
        二、课标要求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第二节 实操型例题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指令,聚焦问题
        二、动手操作,感知本质
        三、自主表述,内化过程
        四、一题多解,发展创新
        五、及时总结,明晰本质
    第三节 实操型例题的教学案例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专家评价结果分析
    第二节 类型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问题解决”例题与其他例题的关系
    第四节“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预初年级分数学习困难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分数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1.2 分数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1.3 预初年级学生分数学习现状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学习困难的研究
        2.1.2 数学学习困难的研究
        2.1.3 分数的相关研究
    2.2 相关理论
        2.2.1 认知结构理论
        2.2.2 错误分类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4.1 学生作业
        3.4.2 测试卷
        3.4.3 访谈稿
    3.5 调查过程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测试卷答题情况
        4.1.1 关于分数概念的测试题
        4.1.2 关于分数基本性质的测试题
        4.1.3 关于分数运算能力的测试题
        4.1.4 关于分数应用能力的测试题
    4.2 访谈结果分析
        4.2.1 学生访谈分析
    4.3 分数学习困难分类
        4.3.1 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不充分
        4.3.2 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死板
        4.3.3 学生对分数运算的算理掌握不清
        4.3.4 学生的分数应用水平偏低
    4.4 分数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4.4.1 预初年级分数知识难度上升
        4.4.2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不强
        4.4.3 学生对分数学习缺乏主动性
        4.4.4 学生数学学习意志力薄弱
        4.4.5 学生缺乏反思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5.1 研究结论
        5.1.1 分数学习困难的类型
        5.1.2 分数学习困难成因
    5.2 教学对策
        5.2.1 教师提升自身分数知识理解水平
        5.2.2 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
        5.2.3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5.2.4 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
        5.2.5 引导学生整理和反思错题
第6章 教学设计与说明
    6.1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说明
    6.2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说明
    6.3 “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与说明
    6.4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分数知识测试卷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10)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1.3 研究的问题、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的问题
        1.3.2 研究的思路
        1.3.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综述
    2.2 国外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综述
第3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历史沿革
    3.1 清末新政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02—1911)
        3.1.1 背景
        3.1.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3.1.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3.1.4 总体评价
    3.2 民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12—1926)
        3.2.1 背景
        3.2.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3.2.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3.2.4 总体评价
    3.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27—1949)
        3.3.1 背景
        3.3.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3.3.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3.3.4 总体评价
第4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历史沿革
    4.1 建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0—1957)
        4.1.1 背景
        4.1.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4.1.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4.1.4 总体评价
    4.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8—1965)
        4.2.1 背景
        4.2.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4.2.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4.2.4 总体评价
    4.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66—1976)
        4.3.1 背景
        4.3.2 各地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4.3.3 总体评价
    4.4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77—1985)
        4.4.1 背景
        4.4.2 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概况
        4.4.3 小学数学教科书案例分析
        4.4.4 总体评价
    4.5 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86—2000)
        4.5.1 背景
        4.5.2 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概况
        4.5.3 小学数学教科书案例分析
        4.5.4 总体评价
第5章 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动因分析
    5.1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外部动因
        5.1.1 政治变革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5.1.2 经济变革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5.1.3 文化变革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5.2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内部动因
        5.2.1 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学制的嬗变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5.2.2 课程观、数学观、知识观的嬗变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5.3 外因与内因:从分离走向融合
第6章 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6.1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6.2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在相对稳定中谋求渐进式发展
    6.3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直线式"与"螺旋式"编排的钟摆现象
    6.4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从重"演绎"转向重"归纳"
    6.5 小学数学教科书需在学生、知识、社会三者间寻求动态的平衡
    6.6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几大趋势
    6.7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本国
        6.7.1 实事求是地批判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洋为中用
        6.7.2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古为今用
    6.8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审权应在"统"和"放"中寻求动态平衡
结束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运用整体结构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 ——基于历史研究视角[D]. 陈近.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8)
  • [2]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D]. 路海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1)
  • [3]ACT-R理论在初中数学分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余会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4]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 杨东. 西南师范大学, 2003(03)
  • [5]人教版与上教版教材函数内容的比较 ——以《函数的基本性质》、《基本初等函数(Ⅰ)》为例[D]. 刘银琼. 广州大学, 2019(01)
  • [6]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D]. 陈佳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7]六年级学生分数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D]. 王诗惠.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小学人教版数学教科书“问题解决”例题的类型及其教学策略[D]. 柴欣欣.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预初年级分数学习困难及教学对策研究[D]. 聂宇扬.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 魏佳. 西南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使用整体结构教授分数基本应用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