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卫生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大纲)

我国卫生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大纲)

一、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战略问题(提纲)(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李茵[2](2021)在《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以及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大数据成为科技创新引领与决策支撑的重要战略资源,科学研究与实践正在完成“假设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巨大转变,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利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政府治理、国家安全等提供新的动能。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丰富和拓展大数据应用创新领域,推动管理升级,给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带来许多新的重要课题。其中面向健康服务供给侧的决策支持、决策引导和决策创新中的数据驱动、数据价值转换问题即是管理学、数据科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更是情报学应对大数据环境开展智慧型情报服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健康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医院管理和医院管理者的观念都随之变化。数据驱动对医院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提升医疗管理决策质量的角度出发,构建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分析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为数据驱动决策领域的研究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对策及建议。基于此,通过界定“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医院管理评价”与“数据驱动决策”等相关概念,以回顾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疗健康领域的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以及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法、结构方程法、统计分析法、机器学习法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并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围绕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这一核心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在已有BASM模型研究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管理决策场景的特殊性,探索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运行机理,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以梳理驱动的路径,理清其中的内在逻辑。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旨在分别回答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中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数据本身如何转化并如何嵌入到医院管理决策过程中,二是医院中能够支持并且推动数据驱动决策的途径是什么。第四章采用扎根理论进行了面向医疗管理领域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识别研究,编码面向医院管理者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经过饱和度测试,最终识别出了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在对影响因素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一步验证影响因素,探讨相关变量的权重和关系。阐述各个因素对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关系,验证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模型。第六章整合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支持医院管理决策全过程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探讨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的内在联系。第七章根据已构建的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进行基于DRGs分组的医疗服务能力评价和医生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实证研究,修正和完善已构建的模型。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基于现有的数据驱动决策机制模型,结合医院管理实践,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处理过程模型包括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处理过程。决策处理过程既是数据处理过程的最后阶段,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展示与应用,又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数据,前推已有数据的老化和错误,补充和修正数据处理过程。而数据处理过程以决策处理过程中的阶段性需求为导向,能嵌入到决策处理过程的所有阶段,为决策处理的全流程服务。支持过程模型主要涉及两用户一技术。两用户包括数据分析人员和管理者,使能技术是创建和改进能够嵌入到操作系统的分析工具,这三个主体不能割裂独立,而可以互相转化并可能同时存在,共同对数据和决策进行处理,支持处理过程模型运转。(2)系统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影响因素。对主观及客观上影响管理者数据驱动决策的因素进行整合和相关分析,确定四个核心影响因素范畴分别是医疗数据质量,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和管理者信息素养,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发现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能受到管理者信息素养、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正向影响,其中管理者信息素养最强,其次是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管理者信息素养、决策目标均有影响,对医疗数据质量的影响要强于管理者信息素养;医疗数据质量能够对信息技术产生正向影响;信息技术对决策目标具有正向影响。(3)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打造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医院数据质量标准化管理贯穿于医院管理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医务人员的信息技术、高效化管理增效医院组织三个方面分析模型的实现,提出模型优化建议。(4)基于DRGs的肺癌医疗服务绩效分析实证研究。模拟医院管理中运用DRGs分组工具解决绩效问题的真实场景,应用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优化DRGs分组,优化绩效管理。研究最终确定性别、年龄、入院途径、离院方式、住院次数、医保付费方式、是否手术、合并症严重情况八个因素为影响肺癌医疗服务费用的因素,构建了8个DRGs分组,其中合并症严重程度、是否手术、住院次数是决策树分组的分类结点变量。选用医疗服务能力的指标(DRGs总权重、CMI)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完成绩效评价工作,实现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绩效管理。

傅佩佩[3](2021)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家庭医生,又称为全科医生,其职责是为居民提供健全、有效、连续、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被视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2016年,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在我国全面正式全面启动。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起步阶段,该制度目前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上述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与签约服务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居民签约率低、知晓率低、家庭医生履约率低和签约服务质量不高等。同时,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在不同地区还相当不平衡。尤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卫生基础较差、信息化建设薄弱、人力资源匮乏,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等传统因素,致使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众所周知,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维护我国广大县域居民健康的重要任务,而且农村卫生一直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关注,因此,选取合理的样本地区展开调查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对于做好我国农村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山东省相关地市作为研究样本地区,因为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占全省总人口数量一半以上,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以山东农村地区为样本,通过聚焦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展开研究,对于切实推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良性发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重要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并非水到渠成,而是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也受到多个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如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激励措施、考核与监管;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及水平、机构定位及分工;居民个体层面的认知、态度、动机、协作配合情况等。从理论层面来讲,委托代理理论能够建立起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可以发现最优的激励措施。将委托代理相关理论运用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和实施策略分析中,建立家庭医生、居民和政府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从新的视角推导和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可以为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而基于制度及供需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以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提升与优化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实际的建议,也可为全国其他农村地区提供经验做法或运行模式方面的参考借鉴。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山东省农村地区现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供需双方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政策实施的偏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设计,探讨山东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如何通过资源保障、监管考核机制、筹资支付机制和问责机制影响政策运行的结果和利益方的行为,最终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目的包括:(1)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论分析框架;(2)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以及供、需双方实施现状,探索关键问题影响因素;(3)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分析政策实施的偏差和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4)提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政策性建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现场调研数据来源于2018年5月7日——24日开展的“山东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调研。综合考虑地域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签约服务实施情况,此次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选取了淄博市、聊城市和滨州市已经推行家庭医生签约的6县(沂源县、桓台县、茌平县、东阿县、惠民县和无棣县),从机构和个人两个层面,就当地农村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运行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如下方面:卫生院和卫生室基本药品供应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签约服务政策工具等;家庭医生服务提供能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情况、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等;居民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以及健康需求等信息。本研究的分析过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山东省和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和制度安排进行归纳和总结,资料主要来自样本地区相关政策文件及研究文献,以及对样本地区机构的调查数据。第二部分是从供方和需方的视角对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基于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等,探究供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及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测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最后构建基于居民个体、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多水平分层模型,全方位探索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因素。第三部分结合定性访谈资料,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根据政府和家庭医生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家庭医生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对筹资支付机制、奖惩考核机制、问责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进行分析,找出签约政策实施的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综合制度分析框架和政策执行的偏差提出完善签约服务制度的策略性建议。本研究采用SPSS 22.0和Stata 14.2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和离散选择实验;采用QSRNvivo 8质性分析软件分析定性访谈资料。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是:由政府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指导意见,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政府通过委托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务人员共同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政府通过支付、考核、和监管等激励措施,确保签约服务提供机构和家庭医生提供合格的签约服务,提高签约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山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用“1+1+1”服务模式,即家庭医生团队依托县域医共体,由村医、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医院医生构成。一般由乡镇卫生院医生担任队长,村诊所医生是签约服务具体提供者。居民通过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选择签约服务包,接受签约团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研究发现,目前政府在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运行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资源配置失衡,综合性的服务提供可及性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还不完善。76.67%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实现将居民健康信息与上级医疗机构共享;55.09%的村诊所存在基本药物短缺现象。(2)双向转诊制度尚未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缺少连续性。大部分村诊所医生获得的上级医院相关工作支持不足。基层家庭医生欠缺专科医疗资源、转诊资源、临床经验与技能。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现状签约服务供方运行现状:目前样本地区签约服务供方,即家庭医生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主要存在服务水平低下、工作负荷及压力较大、收入及薪酬感知较低、整体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村诊所家庭医生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有1%的村医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家庭医生只有乡村医生证(76.29%),家庭医生中参加过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者仅占34.32%。仅有22.51%的家庭医生取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只有15.50%的家庭医生认为其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家庭医生工作的需要,超过80%的家庭医生在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没有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指标,奖惩制度没有落实;家庭医生工作量偏大,平均每人每天工作11小时、管理超过1500人,93.36%的基层医生自我感知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后工作量增加;家庭医生待遇普遍偏低,仅有12.18%的家庭医生认为薪酬与其工作匹配,且卫生院与村诊所家庭医生存在收入差距;(3)家庭医生满意度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的职称、收入、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县医院技术支持等在5%的水平上显着。针对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结果如下:(1)签约率低,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感差,“签而不知”、“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概率仅为23.8%;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低,55.69%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签约服务;居民被动签约现象普遍;居民不愿意签约是因为不信任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担心乱收费,认为没必要。(2)居民离散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更愿意选择诊疗水平高(β=2.39)、服务态度好(β=1.39)、基本药品可获得性高(β=0.63)和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β=0.45)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签约概率模拟结果表明,签约率与费用关联度很高,签约费用从200元降至免费,签约概率将提升至84%。(3)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居民个体层面上,受教育水平越高(OR=1.7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1.39)、及患有多重慢病(OR=1.53)的居民越愿意签约;在村级层面上,较好的村卫生室信息化程度(OR=1.31)有着更高的签约概率;在镇级层面,卫生院基本药物供应充足(OR=1.53)、信息化程度较好(OR=1.28)、参加过家庭医生相关培训(OR=3.19)以及中心卫生院(OR=1.92)都与较高的签约概率相关。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和归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主要表现在:(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不匹配,即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没有通过现有的签约服务提供得到响应和满足;(2)供方激励扭曲,即现有的筹资支付、监管考核制度导致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低、签约服务“重量轻质”。制度实施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安排无法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系列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制度安排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包括:首先,政府对签约制度运行保障作用失灵,信息化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人才培训不完善,导致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和质量纵向不平等,降低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可持续性。其次,居民无法自由选择签约团队,造成团队之间缺乏竞争,不利于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满意度,造成居民服务获得感低。问责机制方面,政府对家庭医生奖惩兑付、监管考核缺失、激励不足,降低了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意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的制定依据缺少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服务包定价不规范、服务内容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签约率不高、“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最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是一种原则性协议,对家庭医生的行为约束力有限。代理人问题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源于多代理人和共同代理两个方面。首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多个代理人,政府对家庭医生的职责、考核、奖惩标准不清晰,导致了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之间缺少合作,尤其是上级医院的医生对基层医务人员缺少业务指导,极易导致“搭便车”现象,降低了委托人的总体效用,造成了签约服务的协同性不高,背离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目标。第二,家庭医生是政府和居民的共同代理人,政府相对于居民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如果政府和居民交付给家庭医生的任务目标不一致,家庭医生将选择强势的委托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降低了共同代理效率。目前,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政府将工作量(签约合同的数量、覆盖面)作为考核支付家庭医生的标准,与居民所偏好的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医生会选择首先完成政府制定的工作考核目标,而忽视了对提升服务质量的努力。这就导致家庭医生服务重量轻质,供需不匹配,居民获得感低。结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运行效率,需要政府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从而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签约服务的政策保障。目前,政府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支持不足,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呈现多代理人的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无论是对签约团队整体还是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均尚未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团队内部代理人互相中立,团队之间缺乏促进发展的良性竞争。政府没有建立恰当的奖惩机制和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相关制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家庭医生没有将最大化签约居民的利益作为目标,家庭医生没有准确识别居民的签约选择偏好和健康需求,从而导致了家庭医生的行为背离了委托人居民的利益目标。此外,监督和信息公开渠道的缺失致使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家庭医生和居民之间相互问责机制的缺失,也加剧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政策建议为了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签约服务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切实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真正做到“资源下沉”,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3)完善家庭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保障。4)建立可持续筹资机制,提高居民自付比例,为签约服务提供资金支持。5)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明晰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责。6)实行按绩效支付,引导家庭医生团队之间竞争,提升签约服务运行效率。7)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建立相应问责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8)对签约服务进行合同式管理。创新点和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突破以往单一研究视角,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三个核心主体,即政府、家庭医生、居民的视角出发,立足山东省实际,通过对政府运行保障、筹资支付、监管考核与问责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化策略;2)研究思路方面,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以及战略购买等经典理论为依据,构建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优化分析框架,聚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涉及的政府和家庭医生、居民和家庭医生这两个核心委托代理关系,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的偏差,揭示偏差产生的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理论科学依据;3)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科学测度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偏好、并利用多水平分层模型从供、需双方研究居民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定性分析,验证和深入解释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偏差和原因,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在现场数据获得方面,数据仍旧存在一定偏倚。例如,样本平均年龄偏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纳入更多的样本,以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2)由于离散选择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对于纳入属性的数量、水平固化了被调查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意愿,而无法反映其他属性对其选择偏好的影响;3)本研究仅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地点,因而研究结果的外推性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付诗[4](2020)在《论坛讲稿翻译的语体契合与协调策略 ——“2019第八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主论坛演讲稿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会展翻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中演讲稿的翻译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对于翻译人员而言,演讲稿的翻译需要结合其特点和功能对译本语体进行有效的契合与协调。第八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各类演讲稿的翻译具有辑录成书、供给双语演讲嘉宾的发言使用,以及供会议现场有稿同传译员参考的译文等三种不同的用途。这三种用途和功能依据演讲稿的不同的翻译需要分别契合书面语体、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等不同文本类型的语体特征。具体而言,在开始翻译之前,源语文本需要根据译本的功能、用途,结合目的论翻译理论思想中的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指导,从用词、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对译本进行协调和转化。演讲稿译稿需要处理好从口语化语言向正式化语言,通俗用语向专业用语转化,以及协调好不同语体中的语言亲和度;同时通过调整句幅,调节语句信息量对译稿的语言节奏加以重新把握;供会议现场有稿同传译员参考的译文需要通过厘清信息信息层次和逻辑关系,得体把握从演讲用稿到同传参考用稿的语体特征,从而达到文本语体与文本功能有机和协调的效果。

杨招继[5](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基于河北省M县Y镇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问题”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全面提升农村基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文体娱乐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完善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从当前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来看,供给总量不足、供给质量水平低下、供需严重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大量存在,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整体框架中进行系统思考,对探索新时期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河北省某贫困县的一个乡镇作为研究样本,在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系统阐释、梳理乡村振兴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系统考察了样本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特点与成效,阐述了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对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改进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要存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与村民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不健全,二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单一和缺位,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村民参与能力不强,四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化水平不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乡村振兴对农村公共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支撑、落实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规章制度、以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可行性对策,探究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的构建,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持续、稳步发展。

吴佳妮[6](2019)在《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及其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是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基于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相关理论,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研究分析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及其保障研究,依托M市深厚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资源,对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做系统研究讨论。首先,阐述了M市中医药业发展的背景以及研究意义,认为我国中医药业历久弥新,在新的发展时期赋予其新的使命。通过对中医药业在国内外发展历程的分析梳理,厘清了中医药事业发展脉络,特别是对于处于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M市来说,发展中医药业大有可为。其次,重点对中医药业保障、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地域性较强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分析,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概括阐述,为后面构建M市中医药业保障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从运营机构、运营形式、运营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阐述了M市目前中医药业发展基本情况,特别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影响M市中医药业发展的各类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认为目前M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群众基础好,但是中医药服务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了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第四,从宏观角度、具体角度对M市中医药业发展现状及服务公民保障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对症下药提出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体系,并参照国家、省市政策文件以及M市发展实际提出了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评价体系。最后,从政府、公民、企业、技术四个层面分析了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实施建议重点依托M市深厚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探讨基于政府层面在推动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体系方面研究。

苏晶晶[7](2019)在《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今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的普遍显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大措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能有效解决医疗资源稀缺、中西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培养专业医疗卫生人才周期漫长等公共医疗问题,缓解看病压力、缓和医患关系。绩效考核作为推动组织运营效率的有效管理工具,能从公立医院内部提升医护人员创造力与效率,提升公立医院诊疗水平与服务效率,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公立医院疑难杂症诊治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缓解医患矛盾,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论文通过文献查阅法了解现阶段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研究背景,阐述国内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现状,提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选取在公立医院中具有典型性的云南省C医院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共管理论,运用调研法、二手资料分析法创新性的从科室、职工两个层面对云南省C医院现行绩效考核进行研究分析,阐述该院绩效考核的发展和变化,分析发现该院现行的绩效考核在科室考核层面存在:1.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充分运用;2.科室绩效考核实施过程全员参与度不高;3.对行政职能部门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考核缺乏有效性;4.医院经济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考核评估脱离四个问题。职工考核层面存在:1.缺乏对职工层面考核的系统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2.缺乏可量化的考核打分方法两个问题。从云南省C医院外部环境变革(竞争压力、公众期待、政策要求),内部环境驱使(医院业务发展与变更的需要、寻求更科学合理的绩效分配依据)两方面分析绩效考核改进的必要性。基于公共管理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二手资料分析法,并借鉴中山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同济医院、华西医院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对云南省C医院科室层面的绩效考核提出科室绩效考核制定有动员、考核结果有反馈、考核方法有改进;公共权力授权——改变限制绩效总量的现状;加强职能部门过程管理三个改进对策。职工层面的绩效考核提出结合岗位设置与科室绩效体系建立健全职工层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改革绩效分配方式,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性分配挂钩;纳入满意度考核指标改善就诊体验及行政部门服务效率三个改进对策。

席晓宇[8](2019)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我国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作为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明确指出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支出责任的转型和强化。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重大目标,逐步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为中央与地方的共同财政事权,同时明确各承担主体的职责,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促进各级政府更好履职尽责。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国家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近年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几乎都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关,而广泛的税收来源也为政府保障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健康挑战,医疗卫生支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尤其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的财政支出,也大幅增加。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带给政府更大的财政职责和支出压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譬如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责任承担主体与财政支出规模如何具体界定、中央与地方相关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及分配比重如何合理划分、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如何系统构建等。为解决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首先需要对基本医疗保险和财政有关内涵进行研究界定:一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基本医疗保险是由国家立法规范,主要以保险形式为广大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取提供有效保障,基于一定报销比例补偿参保者的部分门急诊、住院费用,在日常劳动生活中人们更广泛地称其为“医保”。目前我国根据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的差异,将基本医疗保险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面向职工群体)、“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面向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面向农村居民),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别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是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内涵。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方共同筹集,在基金筹集环节中,政府的财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仅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资源的再次分配。政府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进行再分配,促进公众健康水平的均衡发展。三是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内涵。公共服务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政府转型、完善财政管理、缓解收支矛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基本医疗保险公共服务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也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医疗卫生投入产出效益提升、民众健康公平性改善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其次,就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来看,健康权理论指出人人都应享有健康权利,不因支付能力或社会、文化、地域的差异而减损或丧失该项权利。在健康权基础上,提出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是保障个体健康水平、提升社会总体福利的重点项目,其中公共财政是维护和实现大多数人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力保障。国内外研究普遍着眼于政府在基本医疗保险中的支出责任承担、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划分,其中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大小存在较大争议,一些研究认为政府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支出责任,即无限性支出责任,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这种无限性的支出责任对财政而言往往是不可持续的,政府应该承担部分支出责任,即有限性支出责任。此外,从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发展现状来看,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责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动态变化,不同时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建设实践的进程中,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结构和水平也不断变化。从建国起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即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初级阶段,政府几乎承担起全部责任,包括立法、管理和财政支出等,以城镇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保障形式;但是随着财政负担不断增加和经济体制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也走上市场化改革的道路,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逐步退出舞台;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我国为全体社会成员分别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994年开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7年开始)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03年开始),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又转回到政府主导的改革方向上来,既不像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包大揽,也不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承担部分责任。但是基于现状的深入分析发现,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责任界定仍较为模糊,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也不够清晰,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依然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分别从三方面内容展开深入探讨。(1)分析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责任。本部分首先基于不同国家政府对医疗保险服务的支出责任情况展开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支出责任负担水平下的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模式,同时也为我国合理借鉴国外经验提供基础;进而结合我国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社会主义型福利国家属性认知、政府与市场活动界限,从理论上界定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责任;最后运用实证数据,分析影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水平的关键因素,并结合经济发展、财税体系、人口结构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等多方面因素考察具体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水平。(2)研究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本部分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理论,展开我国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责任的划分分析,首先明确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分担主体,其次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具体管理、财政支持等职责分担。为进一步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的分配比重,本部分主要利用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有关数据,基于基本医疗保险收支平衡可持续视角展开分配比重测算,从而为建立起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责任架构提供理论和实践性指导,并基于现阶段的责任划分策略展开研究结果的对比和分析。(3)构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本部分主要基于质性研究构筑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运行效率绩效、健康效果绩效、区域公平绩效、社会经济绩效方面选取科学合理的指标;搜集相关实证数据并运用实证方法,评价分析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绩效情况,为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提供方向和思路。通过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责任承担范围,政府的支出责任可分为有限性的财政支出责任和无限性的财政支出责任,承担有限性支出责任的政府通常与社会、个人共担基本医疗保险筹资责任,而无限性的财政支出责任则恰恰相反,这类政府往往承担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几乎全部的筹资责任。然而,市场机制的引入不仅能有效提升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效率,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有限性的财政支出责任更为适宜。(2)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划分原则,是保证基本医疗保险有效实施的关键内容。依据我国当前基本医疗保险的受益空间层次性,可以将之归类为混合型公共产品,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其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也更为合理;而在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医疗保险具体职责中发现,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供给基本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时更能准确把握本区域内的居民偏好,因此将基本医疗保险的具体实施工作职责交由地方政府承担更为适宜,而战略制定、规划和监督工作等宏观职责则交由中央政府来承担;至于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划分比重,通过外部性理论和实证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省份的地方政府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具有较大差别,基于此可将各省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情况划分为五类,分别为不可持续、短期可持续、中期可持续、中长期可持续和长期可持续,进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支出分担水平也可依据这五类划分为五档。(3)基于绩效评价理论“4E”原则和质性研究,构建出符合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运行效率绩效、健康效果绩效、区域公平绩效、社会经济绩效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并且依据实证数据评测发现,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纯技术效率偏低,健康效果绩效却有明显提升,但是区域公平绩效有待改善,并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本研究为政府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管理的建议。首先是结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来考量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契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界定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同时考虑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减缓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其次为有效控制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不可持续风险,进一步强化可持续目标来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并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出发均衡收支水平;最后依据绩效评价情况,提升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效率以缓解财政压力、拓宽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来源以保障基本健康需求、均衡中央与各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划分以提升区域公平性,为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最终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

陈江芸[9](2019)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需方视角,分析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医养结合服务特点,明确医养结合模式下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及服务补偿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影响,提出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优化策略,以促进健康公平,实现健康老龄化。【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等网络数据库及查阅相关书籍,梳理国内外医养结合与健康保障等研究主题相关理论基础及发展动态,确定健康保障分析维度、研究指标选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等研究工具。从人社、卫生、民政等部门收集现有政策文件、工作总结、数据报表等灰色文献,获取研究所需的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医疗保险等相关信息。2、实证研究方法(1)典型案例现场调研。根据文献研究及专家推荐,采取典型抽样方法现场调研了湖北省咸宁市、宜昌市、襄阳市23个典型医养结合机构及社区;访谈了卫生行政、医保及民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医养结合机构/社区管理者等31名知情人;收集了合作协议书、服务管理办法、医保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以及地区医保管理数据等资料。(2)询问式问卷调查法。采用国际通用量表和自行设计问卷,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了872份医养结合模式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老年人的个人问卷,同时从医养结合机构处获取老年人医疗费用和医保补偿数据。了解不同医养结合模式状态下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医养结合服务利用、保险补偿等情况。(3)个人深入访谈。通过文献研究、选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确定老年人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访谈了22名倾诉意愿和沟通能力强、医养结合机构内就医并获医疗保险补偿、对所处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极好或极差的老年人,了解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模式的原因及其接受意愿、医养结合机构内就医体验及其保险受益体验。3、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1)内容分析方法。对知情人访谈等的定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医养结合模式内涵,并比较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服务项目、服务价格,以及服务补偿的区别与特点。(2)提炼主题。将22份老年人访谈录音转录为文字稿,导入质性研究分析软件Nvivo11.0进行资料管理和分析,在医养结合服务利用和服务补偿体验的“本土概念”下创建节点进行细致编码,之后再合并节点并将其分组,形成相关的类别,通过反复比较、归纳、提炼相关主题。(3)统计及回归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医养结合模式老年人的个体特征,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住院补偿情况。(4)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匹配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影响结果变量的混杂因素,在模式之间均衡可比的基础上,分别从健康状况公平、卫生服务利用公平、卫生服务筹资公平维度,分析医养结合模式本身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影响。【结果】1、明确了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因素,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发挥间接、长效的影响;医养结合模式下核心主体——医养结合机构、医保机构、老年人三者之间通过医养结合服务的提供、补偿以及利用,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发挥直接、短期的影响。2、归纳了四种主要的医养结合模式内涵及特点。在服务提供方面:养内设医模式能较好兼顾养老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特殊医疗护理提供有限,养老服务价格适中。医内设养模式在提供便捷、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养老服务价格起步高、精神文化服务提供不足。医养联合模式健康管理服务覆盖所有入住老年人,但健康管理服务频率不及医内设养模式和养内设医模式,养老服务价格相对较低。社区居家医养模式更符合中国传统养老观念,且受家庭支持系统的影响大,居住环境不符合适老化需要,健康管理服务主要针对重点人群,居家医疗服务的门槛高、覆盖有限。在服务补偿方面:四种模式的医保报销政策总体一致,生活照料服务等养老服务不纳入医保补偿范围。区别在于,医内设养模式是唯一将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的家庭病床属于医保定点床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居家医疗服务能够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政策仍在试点推行,导致服务覆盖有限。医养联合模式居民住院医疗报销比例5070%,报销比例低于其他三种模式(60%90%),与该模式内医疗机构等级高于其他模式有关。3、证实了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模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参加职工医保的老年人选择医内设养模式、养内设医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未参加医保老年人的92.1倍(95%CI,4.8175.3)、39.9倍(95%CI,2.758.1);未婚、离异或丧偶老年人选择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在婚老年人的3.5倍(95%CI,1.49.2)、4.5倍(95%CI,1.513.9)和2.6倍(95%CI,1.25.7);经济收入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自评健康状况一般的老年人选择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3.3倍(95%CI,1.28.9)、3.5倍(95%CI,1.111.2)。功能有明显障碍、功能下降者选择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功能正常者的27.7212倍、12.655.2倍。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意愿与实际选择不完全符合。功能有明显障碍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接受度更高,如功能有明显障碍的老年人接受养内设医模式的可能性是功能完全正常者的5倍多(95%CI,1.523.4);社会支持得分越低,老年人的接受意愿越低,如社会支持得分最低组接受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和社区居家医养模式的可能性是得分最高组的1.2%30.3%。4、证实了不同医养结合模式老年人健康保障存在差异。在健康状况公平维度,匹配后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生命质量低于医养联合模式老年人(t=-3.05,P<0.05),与医内设养模式中精神文化服务提供不足、建筑环境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老年人功能发挥有关;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主观幸福度高于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老年人(t=3.18,P<0.05),与医内设养模式提供便捷、有效医疗服务让老年人感到充分的安全感有关。在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维度: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血压测量服务、血糖测量服务、体检服务利用频率高于其他三种模式(P<0.05),与医内设养模式提供的规范化、流程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关。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频率分别高于医养联合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老年人(P<0.05),与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服务地理可及性高有关。在卫生服务筹资公平维度,同等收入水平的职工医保参保老年人,在医养联合模式中获得的住院医疗补偿金额高于医内设养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H=12.919.8,P<0.05)。同等收入水平的居民参保老年人,在医养联合模式下获得的住院医疗补偿金额分别高于社区居家医养模式(H=19.737.5,P<0.05)、养内设医模式(H=23.635.2,P<0.05)、医内设养模式(H=23.0,P<0.05)。医养联合模式的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中提供服务项目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降低了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服务成本更高,该模式下老年人更易于发生高成本住院,造成医保基金支出和个人经济负担重,并可能导致医疗卫生资源挤占。5、上门医疗服务、居家医疗服务以及养老机构内医疗服务等医养结合服务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需要,医养结合模式选择缺乏合理引导,子女精神赡养、适老化环境、精神文化服务等支持和促进性环境建设不足,医养结合服务可负担性仍较低,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医疗资源挤占等问题影响着老年人健康保障和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其关键问题在于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体系不健全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不完善。【结论】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不仅受到健康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收入低的老年人存在医养结合服务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的情况。完善服务提供及保障体系,适当向低收入老年人倾斜,有助于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的可及性,改善整体保障水平。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水平,不仅受社会经济与政策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以及医养结合服务医保补偿的影响。应针对性优化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提供以及服务补偿策略,以改善老年人健康保障,促进健康公平。一方面,应针对性加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引导老年人合理选择医养结合模式、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和临终关怀服务需要。另一方面,应拓展医保筹资渠道、优化补偿机制设计、探索发挥健康风险分担作用、加快发展独立于基本医疗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创新与不足】研究创新之处:研究视角上,本文从需方视角出发,关注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分析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研究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模式下的健康保障水平,提出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优化策略。因此,本文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新意。研究思路上,本文以健康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等经典理论为依据,在综合考量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支撑。研究各个章节之间衔接严谨。因此,本文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方法应用上,本文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通过匹配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影响结果变量的混杂因素,验证医养结合模式本身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差异的影响,即验证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及服务补偿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差异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方法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局限与展望:在构建倾向性评分匹配的过程中,因测量方法有限未采集到所有的影响变量,因此在匹配过程中可能忽略了个别对匹配有效性带来影响的混杂因素;同时,因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初始差距较大导致样本损失时,可能会影响样本的代表性,未来可以通过增加样本量以提高样本代表性。本文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对医养结合模式之间的健康保障水平的差异以及影响的研究,采取的是平行对照的研究思路。未来可以对老年人接受医养结合服务及其补偿前后健康保障水平的差异进行研究,更好的验证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及服务补偿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直接影响。

杨学平[10](2019)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思想中国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外,还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等55个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都对祖国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创造作出了卓越贡献。虽然,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情况有所差异,但是,总的趋势是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而巩固统一稳定的中华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的“大一统”观念便形成,且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此后的汉、唐、元、明、清等历代中央政权,发展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尽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出现过割据和分裂,但国家的统一始终是主流和方向。到了近代,中华民族遭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民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中华民族久经磨难的近百年中,能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国家独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留下的最有价值和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了,并且实现了中国化,进而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实践。对于中国的民族问题,也正因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了,才成功解决了各民族在国家中处于何种地位、如何实现各民族完全平等、通过何种制度确保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等系列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就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翻身的“法宝”。这个“法宝”内容是什么?是怎样进行“中国化”的?这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的展开,期望对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丰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战略、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所裨益。本研究结合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研究所提供的文献资料和学术成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进行研究时,主要探讨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重点探讨了“化之源”,即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体系进行了阐释。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并没有以独立的篇章展现出来,而是有机地渗透在他们关于民族和国家理论的论述中。他们的思想光芒主要由继承者列宁完整提出,进而系统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化”之“源”。基于此,本部分较为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思想的形成动因、基本内容和理论特征,进而呈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体系之基本轮廓。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化之机”,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契机进行了剖析。以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中国化”正处于艰辛探索的关键节点为视阈,并从国家和民族层面、国际层面、中国共产党层面三个维度,考察了是什么样的历史契机,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在那个节点能够明显“起步加速”,以此更加全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化之路”,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演进轨迹进行了划分和阐述。在纵向上,以显着变化的历史阶段节点为界,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演进轨迹分为1921-1949、1949-1978、1978年以来三个主要阶段来考察,并尝试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演进轨迹的基本态势。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在。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化之果”,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多维成果进行了梳理。将成果划分为理论成果、制度成果、道路成果。具体而言,理论成果分为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体系;制度成果分为政治制度成果和制度性法规成果;道路成果集大成了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道路。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化之镜”,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经验启示进行了总结,并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以此坚定民族区域自治自信,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进一步推向深入提供路径参考。这也是本研究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之所在。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同样在解决民族问题道路上,中国走上民族区域自治道路,也并非偶然,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中国共产党人,奋力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和中国国情,以及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持续推进“中国化”的结果。这一“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翻身解放、实现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正确抉择过程,顺应了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化”产物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成为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而且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这启示我们,毫不动摇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是“继承者”的永恒主题。这也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虽然任重道远,但前景一片光明。

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战略问题(提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战略问题(提纲)(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1.2 研究问题
        1.2.1 实践问题
        1.2.2 理论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2.1.2 体医融合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2.4.3 顾客参与水平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2.5 理论基础
        2.5.1 服务主导逻辑
        2.5.2 MOA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3.2.1 产品混合性
        3.2.2 对象广泛性
        3.2.3 过程融合性
        3.2.4 价值多样性
        3.2.5 主动参与性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方法选择
        4.1.2 案例选择
        4.1.3 研究资料收集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4.2.0 案例介绍
        4.2.1 研究发现
    4.3 案例研究结论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质性分析过程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5.3 模型阐述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6.1 研究假设推导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6.2 研究量表设计
        6.2.1 初始量表设计
        6.2.2 研究量表纯化
        6.2.3 正式量表设计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6.3.1 调查问卷设计
        6.3.2 小样本测试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6.4.1 数据收集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4.3 信度、效度检验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数据驱动决策的研究现状
        1.3.2 数据驱动医疗健康领域决策的研究现状
        1.3.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研究现状
        1.3.4 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5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2.1 医院管理相关概念
        2.1.1 医院管理
        2.1.2 医院管理评价
        2.1.3 医院管理者
    2.2 决策支持相关理论
        2.2.1 西蒙决策理论
        2.2.2 数据驱动决策相关理论
    2.3 信息链理论
        2.3.1 信息链与信息技术
        2.3.2 “信息”上溯到“数据”带来的变化
        2.3.3 信息链视域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
    2.4 BASM模型
        2.4.1 BASM模型的产生
        2.4.2 BASM模型的研究现状
        2.4.3 基于BASM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研究
    2.5 相关研究方法
        2.5.1 扎根理论
        2.5.2 结构方程模型
        2.5.3 决策树算法--CHAID
    2.6 相关应用场景
        2.6.1 医疗服务绩效
        2.6.2 DRG在医疗服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3.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驱动过程模型
        3.1.1 数据驱动决策模式运行机制
        3.1.2 BASM的过程模型
        3.1.3 基于BASM过程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3.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要素分析
        3.2.1 驱动要素
        3.2.2 需求要素
        3.2.3 支持要素
        3.2.4 要素间关系
    3.3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中数据处理过程
        3.3.1 医疗数据存在的问题
        3.3.2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原则
        3.3.3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
    3.4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运行机制
        3.4.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信息链转化过程
        3.4.2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制定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问题与研究程序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程序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对象选取
        4.2.2 资料收集
        4.2.3 信效度检验
    4.3 编码分析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编码
        4.3.3 选择性编码
        4.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与阐释
        4.4.1 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4.4.2 影响因素分析
        4.4.3 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变量选择与界定
        5.1.1 医疗数据质量维度
        5.1.2 信息技术维度
        5.1.3 医院组织管理维度
        5.1.4 管理者信息素养维度
        5.1.5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维度
    5.2 相关研究假设
        5.2.1 医疗数据质量
        5.2.2 信息技术
        5.2.3 医院组织管理
        5.2.4 管理者信息素养
    5.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问卷修正
    5.4 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5.4.1 研究对象
        5.4.2 样本量的选择
        5.4.3 信度分析
        5.4.4 样本分布
        5.4.5 样本数据相关性
    5.5 效度分析
        5.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6 基于结构方程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检验修正
        5.6.1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6.2 模型基本适配评估
        5.6.3 假设检验的结果
    5.7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5.7.1 影响因素强度分析
        5.7.2 医疗数据质量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3 信息技术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4 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5 医院组织管理对管理者信息素养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6 医院组织管理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7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8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9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研究
    6.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构建
    6.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机制
        6.2.1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目标
        6.2.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特征
        6.2.3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过程
    6.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6.3.1 医疗数据质量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2 信息技术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3 医院组织管理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4 管理人员素养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对医院管理的提升策略
        6.4.1 提升医疗数据质量
        6.4.2 发挥信息技术使能作用
        6.4.3 发挥医院组织管理支持作用
        6.4.4 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实证研究
    7.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7.2 原发性肺癌患者的DRGS分组
        7.2.1 数据基础
        7.2.2 数据纳入
        7.2.3 术语映射
        7.2.4 DRGs分组结果对比
    7.3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
        7.3.1 基于决策树的原发性肺癌患者DRGs细分组模型
        7.3.2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指标
        7.3.3 医生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7.3.4 科室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7.4 讨论
        7.4.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
        7.4.2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创新
    8.1 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病案组DRGS分组情况
附录2 医生组DRGS分组情况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与致谢

(3)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家庭医生制度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2.2 基于供方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及激励相关研究
    2.3 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偏好及签约影响因素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不足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理论框架
    3.2 数据来源
    3.3 调查指标与方法
    3.4 资料分析方法
    3.5 质量控制
    3.6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分析
    4.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工具
    4.2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能力和激励机制研究
    5.1 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
    5.2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激励
    5.3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满意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居民家庭医生签约选择偏好和影响因素
    6.1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村居民签约偏好分析
    6.2 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和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偏差和归因
    7.1 政府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分析
    7.2 居民和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7.3 居民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8.1 方法学讨论
    8.2 主要研究发现
    8.3 研究结论
    8.4 政策建议
创新性和研究不足
附录一 关键知情人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论坛讲稿翻译的语体契合与协调策略 ——“2019第八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主论坛演讲稿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项目介绍
    1.1 项目背景
    1.2 源语文本概述
第二章 文本特征分析
    2.1 文本的多语体特性
        2.1.1 正式用语与口头用语
        2.1.2 句式结构复杂程度
        2.1.3 篇章结构
    2.2 文本的用途多元化特点
        2.2.1 成书
        2.2.2 演讲稿
        2.2.3 同传译员参考译稿
    2.3 文本作者文化背景的多样性
        2.3.1 政府机构:正式性、严谨性和程式化
        2.3.2 外籍演讲嘉宾:人文性和亲和性
        2.3.3 研究人员:专业性和规范性
第三章 翻译难点与翻译策略:文本语体与功能冲突
    3.1 口头语体与书面语体的冲突
    3.2 谈话语体与演讲语体间的协调
    3.3 翻译策略: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语体建构
第四章 语体契合与协调技巧
    4.1 口头语体到书面语体的有效转化
        4.1.1 语体风格协调
        4.1.2 语言节奏调整
    4.2 从演讲用稿到同传参考用稿
        4.2.1 理清信息层次和逻辑关系
        4.2.2 语言片段化和简明化处理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基于河北省M县Y镇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1. 选题缘由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评述
        1. 国内文献评述
        2. 国外文献评述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案例分析法
        3. 问卷调查法
        4. 访谈法
    (四)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的不足
一、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分析
    (一)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概念界定
        1. 乡村振兴
        2. 公共服务
        3.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二)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及分类
    (三)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及方式
        1. 政府为主导统筹供给
        2. 市场及社会组织为委托协助供给
        3. 村民为主体自主供给
    (四)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 政府职能理论
        3. 协同治理理论
    (五) 乡村振兴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
        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新要求
        2.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二、 乡村振兴背景下Y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考察
    (一) Y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概述
        1. Y镇概况
        2. Y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调研设计
        3. Y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基本情况
        4. Y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特点及成效
    (二)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
        3.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与农民需求不匹配
    (三)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产生问题的原因
        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不健全
        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和缺位
        3.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农民参与能力不强
        4.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化水平不高
三、 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思考
    (一)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
        1.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
        2.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动态需求表达机制
        3.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财政投入机制
    (二)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支撑
        1. 提升基层政府的供给效率
        2. 提高村民自我供给的能力
        3. 构建多元协同供给的格局
    (三)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法规制度
        1.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法律制度
        2.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估制度
        3.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激励制度
        4.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监督制度
    (四) 以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乡村振兴
        1.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
        2. 均衡供给不同农村的公共服务
        3. 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薄弱村庄的政策倾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一、 基本信息
        二、 农村各类公共服务供给的有关问题
    附录 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研究访谈提纲(乡镇政府工作人员)
        一、 基本情况
        二、 农村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
    附录 3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研究访谈提纲(村委会干部)
        一、 基本情况
        二、 本村基本情况
        三、 农村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
    附录 4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研究访谈提纲(村民)
        一、 基本情况
        二、 农村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
致谢

(6)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及其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医药服务与保障概念阐释
    2.1 基本概念
        2.1.1 中医药
        2.1.2 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
        2.1.3 中医药养生保健
        2.1.4 中医药文化产业
        2.1.5 公共卫生
    2.2 相关理论
        2.2.1 公民参与的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传播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现状
    3.1 M市概况与中医药业政府管理机构
        3.1.1 M市概况
        3.1.2 M市中医药业政府管理机构
    3.2 M市中医药业运营
        3.2.1 M市中医药业运营主体
        3.2.2 M市中医药业运营形式
    3.3 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现状调查
        3.3.1 现状调查
        3.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问题分析及其保障体系构建
    4.1 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问题的原因分析
        4.1.1 宏观因素
        4.1.2 微观因素
    4.2 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体系构建
        4.2.1 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体系的指导的思想、原则和目标
        4.2.2 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体系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体系可行性与实施建议
    5.1 推行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体系实施可行性
        5.1.1 政府层面
        5.1.2 公民层面
        5.1.3 企业层面
        5.1.4 技术层面
    5.2 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保障体系的实施建议
        5.2.1 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5.2.2 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5.2.3 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5.2.4 发展优质食药材产业
        5.2.5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5.2.6 推动中医药交流合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外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发展现状
        (二)国内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发展现状:医院层面、科室层面、职工层面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现状
    一、云南省C医院基本情况
    二、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现状
        (一)绩效考核的基本情况
        (二)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确定指标及权重
        (三)绩效考核的实施及运用
    三、绩效考核政策的变化对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的影响
第三章 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问题分析
    一、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问题的调研——以调研提纲的方式进入科室现场访谈
        (一)调研对象、方式
        (二)调研提纲的确定
        (三)调研结果
    二、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的优点
        (一)科室层面绩效考核的优点
        (二)职工层面绩效考核的优点
    三、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科室层面绩效考核的缺点
        (二)职工层面绩效考核的缺点
    四、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外部环境变革:竞争压力、公众期待、政策要求
        (二)内部环境驱使:医院业务发展与变更的需要、寻求更科学合理的绩效分配依据
第四章 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改进对策分析
    一、省外发达医院绩效考核模式借鉴分析
        (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绩效考核模式借鉴分析
        (二)华西医院绩效考核模式借鉴分析
        (三)同济医院绩效考核模式借鉴分析
    二、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改进对策建议
        (一)关于科室层面绩效考核的改进对策建议
        (二)关于职工层面绩效考核的改进对策建议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背景及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概念界定
        一、基本医疗保险内涵界定
        二、公共财政收支内涵界定
        三、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内涵界定
        四、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内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相关研究综述
        二、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相关研究综述
        三、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综述
        四、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重难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理论
        一、健康权理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社会正义理论
    第二节 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相关理论
        一、公共财政理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理论
        一、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
        二、偏好识别理论
        三、外部性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4E”原则
        三、绩效系统评价理论
第三章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第一节 我国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责任及其规模演变
        一、政府支出责任随医保制度改革而转变
        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逐年扩增
        三、小结
    第二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现状
        一、政府间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责任分担层级
        二、政府间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三、小结
    第三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效果现状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总体保障水平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效果
        三、小结
    第四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主要问题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增加导致政府支出压力增大
        二、中央与地方关于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暂不明晰
        三、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四、小结
第四章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分析
    第一节 国际上不同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情况比较
        一、基本医疗保险有限性财政支出的典型——以美国、瑞士、新加坡为例
        二、基本医疗保险无限性财政支出的典型——以丹麦、英国为例
        三、国外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界定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承担主体界定
        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三、小结
    第三节 影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因素分析
        一、基于因素分析法构建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影响因素框架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关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三、小结
    第四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测算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分析框架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前期补贴支出规模测算
        三、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后期补贴支出规模测算
        四、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总体支出规模测算结果
第五章 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第一节 我国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一、明确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分担主体
        二、厘清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三、确定中央与地方各自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分配比重
        四、小结
    第二节 基于可持续视角划分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可持续的研究基础
        二、基于可持续划分我国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分档对比与分析
        一、分档层次对比与分析
        二、分档比例对比与分析
        三、小结
第六章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一级指标体系构建
        一、质性研究设计
        二、质性研究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二节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二级指标体系构建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运行效率绩效二级指标的选取
        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健康效果绩效二级指标的选取
        三、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区域公平绩效二级指标的选取
        四、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社会经济绩效二级指标的选取
        五、小结
    第三节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运行效率绩效分析
        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健康效果绩效分析
        三、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区域公平绩效分析
        四、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绩效分析
        五、小结
第七章 完善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管理的建议
    第一节 基于影响因素考量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
        一、结合经济发展水平考量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与规模
        二、促进城镇化发展转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结构
        三、基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管控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
    第二节 均衡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划分以控制可持续风险
        一、强化可持续目标以划分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分配比重
        二、根据地方政府财力可持续以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支出责任
        三、进一步平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水平
    第三节 根据绩效评价提升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
        一、提升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运行效率以缓解财政压力
        二、拓宽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来源以保障基本健康需求
        三、平衡各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划分以提升区域公平性
局限与展望
附录1 :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 :词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老年人
        1.2.2 医养结合
        1.2.3 基本医疗保险
        1.2.4 健康保障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健康老龄化相关研究
        1.3.2 医养结合相关研究
        1.3.3 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相关研究
        1.3.4 老年人健康保障相关研究
        1.3.5 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假设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实证研究
        1.5.3 资料整理分析
    1.6 课题来源
    1.7 研究逻辑框架
        1.7.1 技术路线图
        1.7.2 结构安排
2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构建
    2.1 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环境判断及现状分析
        2.1.1 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相关政策梳理
        2.1.2 医养结合需求现状分析
    2.2 基础理论阐述
        2.2.1 需要层次理论
        2.2.2 健康老龄化
        2.2.3 健康公平
        2.2.4 Anderson健康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2.2.5 福利经济学
    2.3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典型案例的医养结合模式比较研究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1 典型案例研究
        3.1.2 深入访谈
    3.2 医养结合模式内涵
    3.3 医养结合典型案例
        3.3.1 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及服务价格
        3.3.2 医养结合服务医疗保险报销政策
    3.4 基于典型案例的医养结合模式比较分析
        3.4.1 医养结合模式服务项目及价格特点分析
        3.4.2 医养结合模式医疗保险政策特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研究
    4.1 资料来源与方法
        4.1.1 问卷调查
        4.1.2 深入访谈
    4.2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描述性分析
        4.2.1 倾向特征分维度分析
        4.2.2 使能资源分维度分析
        4.2.3 需要分维度分析
    4.3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回归分析
        4.3.1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回归分析
        4.3.2 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意愿
    4.4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的质性研究
        4.4.1 客观条件
        4.4.2 老年人认知与观念
        4.4.3 老年人个性特点影响
    4.5 讨论
        4.5.1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分析
        4.5.2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4.5.3 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意愿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研究
    5.1 资料来源与方法
        5.1.1 问卷调查
        5.1.2 深入访谈
        5.1.3 倾向性评分匹配(PSM)
    5.2 基本情况分析
        5.2.1 老年人生命质量、主观幸福感
        5.2.2 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
        5.2.3 老年人基本医疗补偿
    5.3 构建医养结合模式倾向性评分匹配
    5.4 基于PSM老年人健康保障分析
        5.4.1 健康状况公平维度
        5.4.2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维度
        5.4.3 卫生服务筹资公平维度
    5.5 老年人服务利用与保险受益体验的质性研究
        5.5.1 医养结合服务利用体验
        5.5.2 医养结合服务补偿体验
        5.5.3 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
    5.6 讨论
        5.6.1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状况公平
        5.6.2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
        5.6.3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卫生服务筹资公平
    5.7 本章小结
6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优化策略
    6.1 医养结合模式下影响老年人健康保障的问题表现
        6.1.1 医养结合服务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需要
        6.1.2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缺乏合理引导
        6.1.3 支持和促进性的环境建设不足
        6.1.4 医养结合服务的可负担性仍较低
        6.1.5 卫生服务利用存在不公平
        6.1.6 存在医疗资源挤占风险
    6.2 关键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2.1 宏观层面因素分析
        6.2.2 微观层面因素分析
    6.3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优化策略
        6.3.1 服务提供优化策略
        6.3.2 医疗保险优化策略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与特色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老年人调查问卷
附件3 老年人访谈提纲
附件4 人社、民政部门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附件5 医养结合机构中高层领导访谈提纲
附件6 PSM程序命令

(10)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思想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评析
        (二) 国外研究现状评析
    三、概念界定
        (一) 民族区域自治
        (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
    四、结构设计
    五、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原则
        (二) 具体技术方法
    六、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化之源”: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形成动因
        (一) 对“民族文化”自治思想泛滥的直接回击
        (二) “联邦制”还是“集中制”争论的持续升温
        (三) 民族平等理想的矢志追求
        (四) 地方自治理论的深入思考
        (五) 民族自决权理论发展的纵深推进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十月革命”之前:“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
        (二) “十月革命”之后:“联邦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基本特征
        (一) 批判性和革命性
        (二) 开放性和发展性
        (三) 时代性和具体性
        (四) 阶级性和人民性
第二章 “化之机”: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历史契机
    一、国家和民族层面:统一融合的历史传统与救亡图存的特殊处境
        (一) 长期统一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
        (二) 命运共同体接连遭受危机
    二、国际层面: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兴未艾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推动
        (一)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大潮流的深刻影响
        (二) 共产国际“民族化”信号的强力释放
    三、中共层面:民族问题理论的逐步涉猎与民族工作实践的有序推进
        (一) 民族问题解决之道的初步认识
        (二) 民族工作实践探索的不断拓展
第三章 “化之路”: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演进轨迹
    一、1921-1949:从“蹒跚学步”的“应然”到“独立前行”的“必然”
        (一) 1921-1931年的酝酿萌芽期
        (二) 1931-1937年的起步尝试期
        (三) 1937-1946年的加速探索期
        (四) 1946-1949年的初步形成期
    二、1949-1978:从“全新起航”的“阶进”到“挫折发展”的“缓进”
        (一) 1949-1956年的全面奋进期
        (二) 1957-1966年的曲折发展期
        (三) 1966-1978年的挫折发展期
    三、1978年以来:从“步入正轨”的“求实”到“平稳迈进”的“务实”
        (一) 1978-1982年的回归初心期
        (二) 1982年至今的丰富发展期
第四章 “化之果”: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多维成果
    一、理论成果
        (一) 创立了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
        (二) 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体系
    二、制度成果
        (一) 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制度
        (二) 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代表的制度性法规
    三、道路成果
        (一) 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道路的基本内涵
        (二) 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道路的主要特征
        (三) 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道路的时代意义
第五章 “化之镜”: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经验启示与未来走向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一) 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是基本前提
        (二) 保障国家团结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是价值追求
        (三) 助推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是重要动力
        (四) 紧扣民族工作时代主题是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一) 推动统一与自治的顶层设计
        (二) 推进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三) 加大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力度
        (四) 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
        (五) 处理好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未来走向
        (一)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道路
        (二) 不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创新
        (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 着力增进民族区域自治文化认同
结语: 毫不动摇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战略问题(提纲)(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D]. 李茵. 吉林大学, 2021(01)
  • [3]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傅佩佩. 山东大学, 2021(11)
  • [4]论坛讲稿翻译的语体契合与协调策略 ——“2019第八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主论坛演讲稿翻译实践报告[D]. 付诗. 三峡大学, 2020(06)
  •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基于河北省M县Y镇的思考[D]. 杨招继.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M市中医药业服务公民及其保障研究[D]. 吴佳妮. 燕山大学, 2019(06)
  • [7]云南省C医院绩效考核优化研究[D]. 苏晶晶. 云南大学, 2019(02)
  • [8]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研究[D]. 席晓宇.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9]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D]. 陈江芸.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思想中国化研究[D]. 杨学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我国卫生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大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