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该知道的一些急救常识

中学生应该知道的一些急救常识

一、中学生应了解一些急救常识(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杜兰[2](20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为例》文中认为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财富,健康素养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普遍不高,改善这一问题主要由健康教育来承担。而生物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一门科学,因其学科特点成为针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中学健康教育为立足点,探索如何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施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本研究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四中学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实践研究。首先,分别以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天山第四中学的3位生物教师和阿鲁科尔沁旗3所汉语授课初级中学的1652名学生样本进行调查,了解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和学生的健康素养现状,以及师生对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态度。其次,通过研究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归纳出教材中与健康素养相关的适合渗透健康教育的内容共77个,采取STS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概念图教学等多种教学策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最后,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对天山第四中学八年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后测,通过前、后测问卷的方差检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不高,学校、年级、性别是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1)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仅为2.12%,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的人口比例为4.29%,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比例仅为8.47%,具备基本技能素养比例为48.00%。(2)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与性别、学校、年级等有关。女生高于男生;天山第四中学学生具备健康素养比例高于天山第三中学、天山第六中学学生;七年级新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其他年级。2.以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四中学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健康素养水平:(1)健康知识知晓率由52.95%上升至56.26%,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由8.20%提高至9.20%。(2)健康行为形成率由60.29%上升至74.5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由24.04%提高至60.92%。(3)健康技能掌握率由76.41%上升至90.71%,基本技能素养由90.71%提高至98.85%。3.建议:(1)教师专业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对教师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加强专业素养。(2)教学方式多样化,健康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之上,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种健康教育活动。(3)理论与实践统一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达到形成和保持健康行为的目的,健康知识的传授只是第一步,更要注重健康行为的培养。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施健康教育是可行、有效且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健康素养,掌握健康知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意识,形成科学的健康观。本研究是对结合生物教学实施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一次实践探索,受时间、资源、经验等限制使得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了健康素养,同时也期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实践依据,为生物教师在课堂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范例和借鉴。

曹凤璋[3](2020)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构建》文中认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学生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社会责任”作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一,与其相关的研究相比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三个维度,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不足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其他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素养构成了一个系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既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也是跨学科的“社会责任”素养系统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在理论上加强对这一维度的深度研究,构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厘清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另外,在教学实践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培养和评价常常是被忽略的,“社会责任”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随意性强、教学评价主观性大是“社会责任”教学现状中的主要问题。因此亟须建立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为系统全面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首先根据对文献和“社会责任”教学现状的访谈确立了构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的原则。接着基于扎根理论,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材料和外国课程标准进行编码和聚类,初步构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对生命科学行业相关从业人员访谈的材料和中学生物教师访谈的材料进行扎根,完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最终获得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初稿。进一步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三轮专家咨询对各级指标全面性、准确性,各级指标描述的适切度以及各三级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进行咨询和评价,最终确定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同时明确了各级指标的内涵和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基于构建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了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教材,对其中“社会责任”相关内容进行了教学目标设计。同时还基于构建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进行了试题设计。本研究明确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内涵;按照个人、社群和社区及国家社会等三个范围递增的层次构建了“关注社会”、“科学生活”、“社会实践”等三个一级指标;根据责任表现的领域构建了“科学态度”、“伦理观念”、“健康生活”、“绿色生活”、“探究实践”、“生产实践”等六个二级指标,并将这些二级指标具体解析为十七个三级指标,构建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明确了各级指标的内涵和权重,在理论方面明确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内容框架。此外,本研究运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进行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在生物学教学实践方面为培养和评价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提供了参考。

汤明珠[4](2012)在《民国时期中小学校卫生教育研究(1912-1945)》文中认为中国最初的学校卫生教育是随着新式学校在中国的发展而萌生的。但中国的中小学卫生教育并不是教育体系向前发展的产物,而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步开展的。这其中教会开办学堂的卫生教育给中国中小学卫生教育课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在学校进行有关卫生方面管理的是洋务学堂。洋务学堂中设置校医,为生病的学员服务。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国本土学校卫生教育的开端。在这之后晚清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学校卫生教育和学生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1904年公布的《癸卯学制》对于学校校址的卫生状况、学生日常卫生习惯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最早在医学类学校和师范类学校中实施。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壬子学制》,该学制虽然要求小学校要使学生掌握“人身生理卫生之大要”,但卫生课程并没有作为正式的课程出现在中小学教学之中。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明确的规定了中小学卫生教育的教学内容。从1912到1927年之间,中小学卫生教育虽有学者和教育团体的积极倡导,但由于受到战乱、经费等多方因素影响,中小学卫生教育只在一些大城市中开展。并且,这一时期没有建立专门的卫生教育行政机构。1920年广州设置了卫生教育办公室专门管理学校卫生教育事物。这只是当时的一个个别现象,从中央到地方的专管学校卫生教育工作的管理机构仍没有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学校卫生教育日趋重视。1929年2月,教育部与卫生部协调成立“中小学卫生教育设计委员会”,以推进中小学卫生教育的全面开展。同年北平市教育局和卫生局联合成立了“北平市学校卫生委员会”,随后各省、市、县管理学校卫生教育的行政机构纷纷成立。从1928年到1937年这段时间,卫生教育不仅作为正式的课程出现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并且开始培养专门的卫生教育师资。同时在这一段时期内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对于中国农村学校的卫生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但它并不是单一的影响学校卫生教育,而是对整个学校教育系统的影响。1937年到1945年在新颁布的中小学卫生课程纲要中增添了新的教学内容。同时由于战争造成的政府迁都,促进了西南和内地部分省市中小学卫生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的中小学卫生教育给受教育者和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小学学生生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疾病的预防方面。同时由于战乱、经费、师资、城乡差距等原因,民国时期的中小学卫生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但当时政府对于中小学卫生教育的重视和教师灵活的教学方法仍值得今天借鉴。

张晓芮[5](2019)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在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一起被列为英语学科素养的关键要素。这就意味着思维品质,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不再是特优学生的发展目标,而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普适性要求。批判性思维是高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需要发展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而英语阅读是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高中阅读教学更注重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推理、分析和评价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稍显较弱。因此,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加强学生预测、质疑、分析、推理与评价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英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进行积极预测,提高预测能力;要善于从阅读材料中挖掘适合学生进行探讨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会质疑的能力;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比较与分析问题能力;应基于文本,深入文本,给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赏析和评价任务,提高学生的推理与评价能力。本研究基于图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对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理解入手,结合国内外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半年的对比教学实验,并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测和后测的测试卷成绩用SPSS21.0处理分析,旨在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融入批判性思维教学的高中阅读教学是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教师应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实验数据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在经过半年的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后,思维能力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的学生。因此,教师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有利于转变学习者单一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预测、质疑、分析、推理与评价等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研究,本文认为,通过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与挑战,需要我们不断的实验与探索。

张浩[6](2019)在《基于生物学知识的高中“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地位逐渐凸显。笔者以“急救措施”为主题,以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尝试在高中开发“急救措施”校本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成《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2017版))中对选修部分的具体要求,为课程改革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对哈尔滨市第N中学校(以下简称“哈N中”)内外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需求和急救知识掌握现状。然后,依据《课标》(2017版)对本模块的开设建议以及课程目标的制定原则,进行课程目标的设置,进而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选取哈N中高一(14班)为实验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其进行课程实施,并印刷课程讲义。实施结束后,对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施过程及学生学业等方面进行评价[1]。评价结果表明,学生通过“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学生能够从生命观念的角度解释生物学原理,利用科学思维,分析教师给定的场景,应用急救措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向他人宣传急救知识,养成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学生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和实践式的课堂模式,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体会到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可以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课堂实践水平。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可以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增加学校校本课程的丰富度。

蒋宏宇[7](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赵庆明[8](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文中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是在继承清末民初化学教育成果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化学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学堂,但此时期的化学教育在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上,每个学校各自拟定,没有统一标准,化学教师也大多由外国人担任,此时期的化学教育正处于初创期。清末新政时期,化学教育正式成为中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教科书也由此诞生,此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大多译自日本,数量较多。进入民国以后,化学仍是中学的必修课程,化学教育在“壬午学制”学制后中国的化学教育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并进入了现代教育的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化学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也有些许不足。1927年到194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等化学教育发展的政策,先后颁布了五个中等化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作为化学教科书编写与化学教学、考核的参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虽屡经修订,但仍存在诸如没有指导思想、大纲繁杂、学时太少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自编教材成为化学教材的主体,改变了清末民初以来国外化学教科书为主流的局面。这得益于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化学教育家们的努力,这一时期出版了数量众多的中等化学教科书,其中不乏一些善本,但此时期的教科书仍不如一些译本教科书受欢迎,反映了国产教科书仍不成熟。化学教师作为化学教育的实施者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大多数中学化学教师毕业于国内大学甚至国外大学的化学专业或其他相关理科专业,但多数化学教师未曾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致使在教学法与教学经验上有所欠缺,化学教师仍是各中学比较稀缺的教师。化学教学须有实验的配合,教育部为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做过许多工作,但由于仪器设备的缺乏使得大多数初中与部分高中亦无法正常开展实验教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有成功的一面,亦有不足的一面。成功之处是经过22年的发展,中等化学教育已然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战乱时期也得以维持与发展,完成了自近代以来中等化学教育在中国的建制化进程。教育主管部门与广大化学工作者为此做出了贡献。但化学教育也存在诸如课程标准不成熟、教材分量过重、教学法不当、师资缺乏、实验形同虚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深受时局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抗战前的化学教育为建设服务,战时的化学教育为抗战服务,战后国民政府主导的化学教育在其垮台中走向消亡,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化学教育迎来新生。

李颍川[9](2006)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奥运会作为国际化、综合性和大型化的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历史可追溯到1896年的第1届奥运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运会志愿者活动被正式纳入组委会的工作计划,志愿者的作用更加凸显,它不仅为奥运会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降低举办奥运会的成本;同时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树立社会新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实现“人文奥运”理念,志愿者的有效组织是关键要素之一,意义重大。但如何对奥运会志愿者需求量进行测算?如何进行志愿者招募、培训?奥运会志愿者组织、管理运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在奥运会后对志愿者进行科学的评价?从国内可查询的文献资料看,尚缺少这方面系统的理论研究。为此,我们选择“关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这一课题,从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两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一方面直接为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组织实践、决策与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另一方面也为丰富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理论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专家访问、问卷调查、社会学个案分析、趋势外推预测、比较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奥运志愿者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以自己个人的积极参与,无私奉贤,不计回报,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服务的人们。志愿者行为已经成为当今奥运会不可或缺的一项工程,他不仅为奥运会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降低举办奥运会的成本,而且更能体现奥运会精神,对促进了国际间的沟通与相互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改善民族素质,树立社会新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二、奥运会志愿者的发展经历了初期阶段(1912-1948年)、形成阶段(1952-1976年)、发展阶段(1980-1992年)和成熟阶段(1992年至今)。当今奥运会志愿者呈现出:有越来越多的人申请加入奥运志愿者的队伍;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志愿者加入奥运志愿者队伍;奥运会志愿者与残奥会志愿者同时招募与培训;奥运志愿者的培训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志愿者的分工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大了对志愿者的奖励等趋势。三、中国志愿者起源于80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志愿者活动。建立起了中国自己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并形成了通过政策、法规和团体章程等进行综合管理的特色。我国体育志愿者首次出现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之后在21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第九、十届全运会上都参与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运作积累了经验。四、通过对悉尼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运作过程的比较,可以看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悉尼奥运会志愿者人数大概在47000人左右,雅典在45000人左右。女性多于男性。(二)两国都设有专门的志愿者管理机构。

王涵[10](2016)在《MOOC环境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文中认为2013年被称为“中国MOOC元年”。MOOC既给国内高校带来了挑战,又给国内高校带来了机遇。这一年,MOOC在国内获得长足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开始关注MOOC,关注MOOC的特点和优势,并且试图利用MOOC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地方高校应如何从新兴的MOOC课堂中进行借鉴,来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之不足,建立起符合MOOC时代特色的优质教学模式,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效益,获得新发展,这是其当下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紧扣MOOC环境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这一主题,主要围绕MOOC“是什么”、“为什么”借鉴MOOC、“怎么做”MOOC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旨在尝试为地方高校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建议和参考。首先,MOOC“是什么”?本文选取了国内三个具有代表性的MOOC平台,对其进行观察和体验,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对其整体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从MOOC的理论基础和操作平台两方面对MOOC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以便对MOOC的内涵和特点作出较为清晰的界定。其次,地方高校“为什么”需要借鉴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讨论了地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肯定了当下的独特优势,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和需要加以改进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本文强调,MOOC时代的到来给地方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冲击、到来了新的革命,国内许多高校已经纷纷行动起来,搭建并运营着良好的MOOC平台或者与平台进行合作,这为地方高校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实例和可利用的平台。再次,地方高校应“怎么做”MOOC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教育信息化、学习共同体、建构主义等理论以及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概念,从两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其一是如何依托慕课和翻转课堂,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教学和学习,坚持理论实践并重,设计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其二是如何有效实施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问题。

二、中学生应了解一些急救常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生应了解一些急救常识(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健康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健康素养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现存问题
        1.4.1 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高
        1.4.2 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1.4.3 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形式匮乏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康与健康素养
        2.1.2 健康教育与学校健康教育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健康信念模式
        2.2.4 知信行模式
第3章 研究内容、拟解决问题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1 研究内容
        3.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调查法
        3.2.3 行动研究法
        3.2.4 统计分析法
第4章 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素养相关内容分析
    4.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中健康素养内容分析
    4.2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健康素养内容分析
    4.3 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中健康素养内容分析
第5章 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5.1 初中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5.1.1 初中生健康知识知晓率
        5.1.2 初中生健康行为形成率
        5.1.3 初中生健康技能掌握率
    5.2 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结果与分析
    5.3 初中生青春期健康认知情况结果与分析
第6章 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案例分析
    6.1 STS教学策略与教学案例
    6.2 探究式教学策略与教学案例
    6.3 情境教学策略与教学案例
    6.4 概念图教学策略与教学案例
第7章 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成效分析
    7.1 实践前后天山第四中学八年级学生健康知识、行为、技能情况比较分析
        7.1.1 健康知识知晓率
        7.1.2 健康行为形成率
        7.1.3 健康技能掌握率
    7.2 实践后天山第四中学八年级课堂反馈分析
        7.2.1 教师课堂反馈
        7.2.2 学生课堂反馈
第8章 讨论
    8.1 初中生物教学与健康教育联系紧密
    8.2 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8.3 初中生物教学中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2.1 教师专业化
        9.2.2 教学方式多样化
        9.2.3 理论与实践统一化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生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致谢

(3)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教学现状的访谈
    2.1 “社会责任”教学现状访谈对象
    2.2 “社会责任”教学现状访谈过程
    2.3 “社会责任”教学现状访谈结果
        2.3.1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培养现状
        2.3.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评价现状
3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构建原则
    3.0 全面性原则
    3.1 准确性原则
    3.2 学科性原则
    3.3 科学性原则
    3.4 实用性原则
4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构建
    4.1 基于文献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构建
        4.1.1 指标构建思路
        4.1.2 指标构建过程
        4.1.3 初步构建的指标框架
    4.2 基于访谈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构建
        4.2.1 对生命科学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访谈
        4.2.2 对中学生物学教师的访谈
        4.2.3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初稿
    4.3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的修正和权重分析
        4.3.1 德尔菲专家咨询修正指标的思路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4.3.4 第三轮专家咨询结果
    4.4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构建结果
5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的运用
    5.1 运用“社会责任”指标设计教学目标
        5.1.1 运用“社会责任”指标设计教学目标的方法
        5.1.2 运用“社会责任”指标设计教学目标的示例
    5.2 运用“社会责任”指标设计试题
        5.2.1 结合社会热点,考察学生“科学态度”
        5.2.2 利用主观题和开放性试题考察“伦理观念”
        5.2.3 联系生活实际考察“科学生活”水平
        5.2.4 设计探究情景考察“社会实践”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厘清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内涵
        6.1.2 构建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指标
        6.1.3 归纳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各级指标的内涵
    6.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对中学生物学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 B 对生命科学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 C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 D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 E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三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民国时期中小学校卫生教育研究(1912-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价值及作用
        (一) 理论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作用
    二、学术史综述
        (一) 资料的发掘与整理
        (二) 学术着作
        (三) 学位论文
        (四) 期刊文章
    三、重点、创新点、难点
        (一) 重点
        (二) 创新点
        (三) 难点
    四、研究界定
        (一) 时间界定
        (二) 空间界定
        (三) 研究对象
    五、概念说明
        (一) 公立学校
        (二) 学校卫生教育
第一章 民国前的学校卫生教育事业回顾
    一、传教士与西方卫生观念的传入
        (一) 传统语境中“卫生”的含义
        (二) 西方医学、卫生知识的传入
        (三) 学校卫生方面书籍的出版
        (四) 教会学校中的卫生教育
    二、洋务学堂中的卫生教育
        (一) 洋务学堂中的卫生方面规章制度
        (二) 洋务学堂中的校医设置
        (三) 其它学校卫生课程的设置
    三、壬寅学制、癸卯学制与学校卫生教育
        (一) 学校卫生教育的管理机构
        (二) 学校卫生教育教科书
        (三) 卫生课程的设置
    四、小结
第二章 1912—1927 年的中小学卫生教育
    一、政府与中小学卫生教育
        (一) 中小学卫生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二) 政府法规对中小学卫生课程的具体要求
    二、中小学卫生教育具体教授内容
        (一) 小学授课内容
        (二) 中学授课内容
    三、上海尚公学校的卫生教育模式及示范作用
        (一) 卫生教育行政组织
        (二) 卫生教育规章制度
        (三) 卫生教学
        (四) 卫生设施、卫生竞赛与惩罚
        (五) 娱乐与卫生教育
        (六) 尚公学校卫生教育特点
    四、小结
第三章 1927—1937 年的中小学卫生教育
    一、中小学卫生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二、各级政府卫生教育机构的成立与工作开展
        (一) 省级卫生教育行政机构的成立与工作开展
        (二) 市级卫生教育行政机构的成立与工作开展
        (三) 县级卫生教育行政机构的成立与工作开展
        (四) 省市卫生教育工作具体开展状况——以南京市 1932 年上半年工作为例
    三、中小学卫生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一) 小学卫生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二) 初级中学卫生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三) 高级中学卫生教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四、乡村教育运动对乡村小学卫生教育的促进—以定县为例
        (一) 定县试验区的建立和当地实际卫生状况
        (二) 小学卫生教育的具体实施
    五、小结
第四章 1937—1945 年的中小学卫生教育
    一、抗战时期的中小学校卫生教育课程
        (一) 小学卫生教育课程
        (二) 中学卫生教育课程
    二、抗战时期中小学卫生教育的发展
        (一) 西南地区中小学卫生教育的发展
        (二) 部分地区中小学卫生教育开展情况
    三、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中小学卫生教育评价
    一、民国时期中小学卫生教育取得发展的原因
        (一) 教会学校的示范和留学生的推动
        (二) 学者提倡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
        (三) 促进卫生教育发展的法规的颁布
        (四) 新生活运动对中小学卫生教育的影响
        (五) 卫生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
        (六) 卫生教育电影的出现
        (七) 中小学卫生教育教科书增多
    二、民国时期中小学卫生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 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二) 缺点治疗和疾病预防
    三、民国时期中小学卫生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 教育经费的紧缺
        (二) 专业教师的缺乏
        (三) 战乱对于中小学卫生教育的影响
    四、民国时期中小学卫生教育的启示
        (一) 培养专业学校卫生教育人才
        (二) 平衡城市与乡村卫生教育的实施差异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过程
    3.5 数据收集
    3.6 旨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高中英语教学案例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综合成绩的比较
    4.2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综合成绩的比较
    4.3 实验班思维技能前测和后测成绩比较与讨论
    4.4 实验班专项思维技能前测和后测成绩比较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发现
    5.2 教学启示
    5.3 研究不足
    5.4 未来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卷
    附录2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卷总成绩
    附录3 学生预测技能测试题成绩
    附录4 学生分析技能测试题成绩
    附录5 学生评价技能测试题成绩
    附录6 学生推理技能测试题成绩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生物学知识的高中“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社会与校本课程的发展背景
        (二)社会与急救课程有关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二)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发展
        (三)国外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四)国内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二)高中生物学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与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四)“急救措施”校本课程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基础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
第三章 基于生物学知识的高中“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一、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预期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路线
    二、环境分析
        (一)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二)学校办学条件分析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三、课程目标的设置
        (一)课程目标设置依据
        (二)课程目标的设置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课程结构的设计
        (二)章目标的确定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第四章 基于生物学知识的高中“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实施方案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症状类
        (二)生物学原理类
        (三)工具、材料类
        (四)救护原则类
        (五)救护方法类
    三、基于生物学知识的高中“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的实践
        (一)案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
        (二)案例——《止血术》
第五章 基于生物学知识的高中“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的评价与结果分析
    一、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
    二、评价与结果分析
        (一)对学生的评价
        (二)对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4.1.1 社会背景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1.1 社会背景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1.5 总体评价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2.1 社会背景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2.5 总体评价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1 社会背景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2.5 总体评价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3.1 社会背景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3.5 总体评价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1927年前近代化学教育的开端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化学教育的开端
        二、清末的化学教育
        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经济建设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继续发展(1927-1937)
        一、国民政府教育宗旨的确立及其教育立法
        二、中等化学教育的黄金十年
    第三节 抗战及战后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1937-1949)
        一、战时教育体制与中等教育政策的调整
        二、战时中等化学教育的继续发展
        三、战后中等化学教育的发展与危机
第二章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第一节 1927年以前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第二节 暂行标准:1929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暂行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二、1929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内容
        三、1929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评价
    第三节 正式标准: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32年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二、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三、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第四节 战前标准: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36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二、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三、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第五节 战时标准: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二、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第六节 战后标准:1948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48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二、1948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小结
第三章 中等化学教科书研究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回顾
        一、传教士与化学教科书
        二、新式化学教科书的诞生
        三、中等化学教科书的初步发展(1912-1926)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出版总体概况
        一、十年建设: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出版的“黄金时代”(1927-1936)
        二、抗战及战后的中等化学教科书曲折发展(1937-1949)
    第三节 化学教科书的发展趋势
        一、化学教科书的本土化
        二、化学教科书的规范化
        三、化学教科书编者的专业化
        四、化学教科书体现时代性
    第四节 南京政府时期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评价
        一、化学教科书的优点
        二、化学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群体分析
    第一节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与进修制度
        一、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
        二、中学化学教师的进修
    第二节 中学化学教师结构考察
        一、中等化学教师的学历结构
        二、中等化学教师的年龄及性别结构
    第三节 化学教师日常工作及案例分析
        一、化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二、化学教师案例分析
        三、化学教师的职业兴趣
第五章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
    第一节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法及讨论
        二、中等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第二节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一、中学化学设备标准
        二、化学实验教材与仪器设备
        三、化学实验课开课情况分析
    第三节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一、中学化学考试成绩的考察
        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小结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历史思考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评价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成就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局限性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启示
        一、化学教育应与社会及时代密切联系
        二、化学教育应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9)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志愿者的几个基本概念研究
        二、国外志愿者服务活动研究概况
        三、国外体育志愿者的概况研究
        四、有关奥运会与志愿者研究
        五、关于奥运会志愿者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
        六、关于人力资源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与假说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假说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见下图)
第二章 奥运会志愿者概述
    第一节 奥运会志愿者历史回顾
        一、奥运会志愿者的萌发阶段(1896-1908 年)
        二、奥运会志愿者的初期阶段(1912-1948 年)
        三、奥运会志愿者的形成阶段(1952-1976 年)
        四、奥运会志愿者的发展阶段(1980-1992 年)
        五、奥运会志愿者的成熟阶段(1992 年至今)
    第二节 奥运会志愿者的现状及趋势
        一、奥运会志愿者的现状
        二、奥运会志愿者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奥运会志愿者的价值
        一、奥运会志愿者的经济价值
        二、奥运会志愿者的社会价值
    第四节 奥运会志愿者的特征
        一、参与人员的异质性
        二、志愿行为的随意性
        三、参与动机的多样性
        四、文化理念的承传性
第三章 中国体育志愿者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志愿者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志愿者组织体系及特征
        一、青年志愿者组织
        二、社区志愿者组织
        三、中国志愿者组织体系特点
    第三节 中国志愿者组织管理
        一、法规
        二、政策
        三、团体章程
        四、政府支持
        五、创造国际合作的环境
    第四节北京志愿服务情况
    第五节中国体育志愿者的发展
        一、中国体育志愿者的发展概述
        二、第十届全运会志愿者案例介绍
第四章 悉尼、雅典奥运会志愿者运作模式与特征的比较
    第一节 悉尼奥运会志愿者运作模式与特征
        一、背景分析
        二、悉尼奥运会志愿者运作的基本情况
        三、悉尼奥运会志愿者招募与遴选
        四、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的培训方式、内容
        五、悉尼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内容
        六、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的奖励
        七、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
        八、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特点
    第二节 雅典奥运会志愿者运作模式与特征
        一、背景分析
        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基本情况
        三、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招募和遴选
        四、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培训方式、内容
        五、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工作内容
        六、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奖励
        七、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
        八、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特点
    第三节 悉尼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的比较
        一、悉尼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基本情况比较
        二、悉尼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组织模式的比较
    第四节 对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运作的启示
        一、北京奥组委应制定完整的志愿者工作计划
        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
        三、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分配
        四、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
        五、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
        六、充分利用北京高校大学生志愿者
        七、加大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奖励制度
        八、对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遗产进行整理和宣传
第五章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及成本分析
    第一节 预测方法的选择
        一、奥运志愿者预测方式存在的问题
        二、预测方法分析
        三、预测方法的确定
    第二节 进行预测
        一、收集数据
        二、拟合曲线
        三、趋势外推
        四、模型分析
    第三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人力资源成本分析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概念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
        三、志愿者人力资源成本
        四、人力资源成本计量一般方法
        五、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六、奥运会志愿者成本数据
第六章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团队与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奥运会志愿服务人力资源规划
        一、奥运会志愿者规划的内容
        二、奥运会志愿者招募与遴选
        三、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的宣传工作
        四、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宣传运行计划
        五、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招募
        六、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遴选
        七、个案分析——第2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志愿者招募遴选工作
        八、对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遴选工作的建议
    第二节 奥运会志愿者的定位与培训
        一、志愿者工作定位
        二、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培训
第七章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评价体系
    第一节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通过北京奥运会来总结经验,为将来我国的重大体育赛事志愿者的选拔与任用提供参考和规范化模式
        二、通过评价能够对奥运会志愿者加强管理,使志愿者工作运作有序
        三、通过评价有利于提高奥运会志愿者队伍的素质
        四、通过评价可以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开发志愿者的素质、加强志愿者与其他人员的沟通
        五、通过评价便于改进今后志愿者管理工作计划
        六、通过评价可以获得对于每个志愿者的评价资料,有利于对每个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指导
        七、通过评价可以向社会公布公正、客观的评价资料,使社会了解奥运会志愿者的实际情况]
    第二节 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评价的概念
        二、评价的构成
        三、评价的特点
        四、评价的分类
        五、评价的要素
    第三节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评价体系
        一、评价目的
        二、评价原则
        三、评价主体
        四、评价客体
        五、评价标准
        六、评价功能
        七、评价特点
        八、评价方法
        九、评价内容
        十、评价时间(实施期限)
        十一、评价报告完成的时间
        十二、评价报告接受的单位、部门或个人
第八章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评价方法
    第一节 问卷调查法
        一、评价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
        三、应用方法
        四、问卷调查法具体操作步骤
    第二节 社会评价法
        一、社会评价的本质
        二、社会评价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三、社会评价的意义及其科学化的方法论原则
        四、应用方法:总结性评价
        五、社会评价法具体操作步骤
全文总结论与建议
附件: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MOOC环境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学术价值
        二、应用价值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MOOC概念
        二、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国外关于MOOC的研究
        四、国内关于MOOC的研究
第一章 MOOC案例课程的探索分析
    第一节 中国大学MOOC《急救常识》课程解读
        一、课程简介
        二、学生学习
        三、教师教学
        四、课堂教学
    第二节 Coursera《史记(一)》课程解读
        一、课程简介
        二、学生学习
        三、教师教学
        四、课堂教学
    第三节 学堂在线《财务分析与决策》课程解读
        一、课程简介
        二、学生学习
        三、教师教学
        四、课堂教学
第二章 MOOC课程的特点剖析
    第一节 MOOC的行为主义理论基础
    第二节 MOOC教育的信息化
        一、有意味的形式
        二、有意趣的内容
第三章 MOOC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现实
    第一节 高校搭建、使用MOOC平台
        一、高校MOOC平台的搭建
        二、高校MOOC平台的使用
    第二节 地方高校中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地方高校的特点
        二、调查情况概述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MOOC环境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第一节 MOOC环境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理论基础
        一、教育信息化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课堂互动
        四、学习共同体
    第二节 MOOC环境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二、设计框架
        三、整体设计
    第三节 MOOC环境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硬件软件设施
        二、教育教学资源
        三、学校教师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学生应了解一些急救常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为例[D]. 杜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构建[D]. 曹凤璋.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民国时期中小学校卫生教育研究(1912-1945)[D]. 汤明珠.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5]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研究[D]. 张晓芮. 聊城大学, 2019(01)
  • [6]基于生物学知识的高中“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D]. 张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7]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D]. 赵庆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 李颍川. 苏州大学, 2006(12)
  • [10]MOOC环境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设计[D]. 王涵. 青海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中学生应该知道的一些急救常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